【生物】吉林省吉林市朝鲜族四校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吉林省吉林市朝鲜族四校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解析版)

吉林省吉林市朝鲜族四校2019-2020学年 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 一、选择题 ‎1. 在下列物质中,不是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 )‎ A. 血红蛋白 B. 葡萄糖 C. 二氧化碳和氧 D. 氨基酸 ‎【答案】A ‎【解析】‎ ‎【详解】A、血红蛋白为红细胞内的蛋白质,不是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A正确;‎ B、细胞外液中含有葡萄糖,故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B错误;‎ C、细胞外液中含有二氧化碳和氧,故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C错误;‎ D、细胞外液中含有氨基酸,故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D错误.‎ 故选A.‎ ‎2. 下列属于特异性免疫的一组是 A. 白细胞的吞噬作用和接种卡介苗预防肺结核 B. 种牛痘预防天花与皮肤的屏障作用 C. 患过麻疹的人不再患麻疹和注射百日咳疫苗后不再患有百日咳 D. 溶菌酶的杀菌作用与服用糖丸预防小儿麻痹症 ‎【答案】C ‎【解析】‎ 白细胞的吞噬作用属于第二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A错误;皮肤的屏障作用属于第一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B错误;患过麻疹的人不再患麻疹和注射百日咳针后不再患百日咳都是因为体内含有抗体或记忆细胞,这属于特异性免疫,C正确;溶菌酶的杀菌作用是人体的第一道或第二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D错误。‎ ‎3. 组织液大量积累在组织间隙会导致组织水肿。下列各项不会引起组织水肿的是 A. 营养不良,血浆蛋白含量减少 B. 毛细淋巴管阻塞 C. 毛细血管破裂,部分血液外流,使局部组织液渗透压增高 D. 食物过咸导致血浆渗透压增高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营养不良血浆蛋白减少,使血浆渗透压减少,使血浆中的水进入组织液,引起水肿,A正确;毛细淋巴管阻塞使组织液不能转化为淋巴,引起水肿,B正确;毛细血管破裂,部分血液外流,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使组织液渗透压升高吸水,引起水肿,C正确;食物过咸导致血浆渗透压增高,机体可以通过神经-体液调节使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不会引起组织水肿,D错误。‎ ‎4. 长时间运动引起机体缺氧时,血液pH的变化趋势、引起pH变化的物质分别是 A. 降低、CO2 B. 降低、乳酸 C. 升高、CO2 D. 升高、乳酸 ‎【答案】B ‎【解析】‎ ‎【详解】‎ 长时间运动引起机体缺氧时,局部细胞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使PH下降。故选B。‎ ‎5.在某动物的一个以肌肉为效应器的反射弧中,如果传出神经受到损伤,而其它部位正常,感受器受到刺激后,该动物将表现为( )‎ A. 有感觉,肌肉有收缩反应 B. 失去感觉,肌肉无收缩反应 C. 失去感觉,肌肉有收缩反应 D. 有感觉,肌肉无收缩反应 ‎【答案】D ‎【解析】‎ ‎【详解】反射活动需要完整的反射弧。如果传出神经受到损伤,而其它部位正常,感受器受到刺激后,产生兴奋,并将兴奋传递到神经中枢,形成感觉;但由于传出神经受损,神经中枢传出的兴奋不能到达效应器,肌肉无收缩反应,D项正确。‎ ‎6.饮酒过量的人表现为语无伦次、走路不稳、呼吸急促,在①大脑 ②小脑 ③脑干三个结构中,与此反应相对应的结构分别是 (  )‎ A. ①②③ B. ②①③ C. ③①② D. ③②①‎ ‎【答案】A ‎【解析】‎ ‎【详解】①‎ 大脑由两个大脑半球组成,大脑半球的表层是灰质,叫大脑皮层,大脑皮层是调节人体生理活动的最高级中枢,比较重要的中枢有:躯体运动中枢(管理身体对侧骨骼肌的运动)、躯体感觉中枢(与身体对侧皮肤、肌肉等处接受刺激而使人产生感觉有关)、语言中枢(与说话、书写、阅读和理解语言有关,是人类特有的神经中枢)、视觉中枢(与产生视觉有关)、听觉中枢(与产生听觉有关)。语无伦次与大脑的语言中枢有关。‎ ‎②小脑位于脑干背侧,大脑的后下方,小脑的主要功能是使运动协调、准确,维持身体的平衡。‎ ‎③脑干位于大脑的下方和小脑的前方,它的最下面与脊髓相连,脑干的灰质中含有一些调节人体基本生命活动的中枢(如心血管中枢、呼吸中枢等)。‎ 所以饮酒过量的人表现为语无伦次是大脑、走路不稳小脑调节、呼吸急促是脑干。 故选:A。‎ ‎7.某人因患流感而出现持续高热,在一昼夜中持续维持在39.5℃,则该病人在一昼夜中产热总量与散热总量之间关系是( )‎ A. 基本相等 B. 产热量大于散热量 C. 产热量小于散热量 D. 不确定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体温一直保持在某个值,产热等于散热,体温调节通过调节产热和散热来维持。‎ ‎8. 如图表示人体在某种环境条件发生改变时,内环境中某种 激素的含量变化。下列环境变化和激素对应正确的是 A. 剧烈运动——促胰液素 B. 饮水过多——抗利尿激素 C. 食物缺碘——促甲状腺激素 D. 温度过高——甲状腺激素 ‎【答案】C ‎【解析】‎ ‎【详解】‎ 剧烈运动与促胰液素无关,A错误;饮水过多抗利尿激素降低,B错误;食物缺碘时,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增多,调节甲状腺激素的分泌,C正确;温度过高甲状腺激素减少,D错误。故选:C。‎ ‎9. 过敏反应发生的条件是 ‎①已免疫的机体 ②未免疫的机体 ③再次接受相同的过敏原 ④接受过敏原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④ D. ②③‎ ‎【答案】A ‎【解析】‎ ‎【详解】过敏反应是指已经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 故选A。‎ ‎10.如图为甲状腺分泌活动的一种调节机制示意图。对有关环节正确的解释是(  )‎ A. a、b分别表示促甲状腺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B. a和b同时作用于z,对甲状腺激素产生促进作用 C. 甲状腺激素可对x和y进行反馈调节 D. x、y分别表示脑垂体和下丘脑 ‎【答案】C ‎【解析】‎ ‎【详解】‎ x表示下丘脑,y表示垂体,a、b分别表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A、D错误; a作用于y,b作用于z,B错误; 当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关激素,C正确。‎ ‎11. 淋巴因子在人体免疫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淋巴因子可使靶细胞裂解死亡 B. 淋巴因子可以参与体液免疫 C. 淋巴因子主要通过加强抗体的作用来发挥免疫效应 D. 再次感染相同的抗原时,记忆细胞会立即分泌大量的淋巴因子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使靶细胞裂解死亡的是效应T细胞,A错误;在体液免疫中淋巴因子可以促进B细胞的增殖分化,B正确;淋巴因子可以促进B细胞的增殖分化,对抗体不起作用,C错误;记忆细胞不会分泌淋巴因子,D错误。‎ ‎12.如图所示,甲、乙分别用不透光的锡箔纸套在燕麦胚芽鞘的不同部位,丙、丁、戊则分别用不透水的云母片插入胚芽鞘的不同部位,从不同方向照光,培养一段时间后,胚芽鞘的生长情况是( ) ‎ A. 甲不生长也不弯曲、乙直立生长、丙向左生长、丁直立生长、戊向右生长 B. 甲直立生长、乙向右生长、丙向左生长、丁不生长也不弯曲、戊向左生长 C. 甲向左生长、乙向右生长、丙直立生长、丁向右生长、戊向左生长 D. 甲直立生长、乙向右生长、丙直立生长、丁不生长也不弯曲、戊向右生长 ‎【答案】D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胚芽鞘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其尖端,而向光弯曲的部位是尖端下面的一段。甲的尖端被不透光的锡箔纸遮住,无法感受单侧光的刺激,生长素会均匀分布,故直立生长。乙的尖端感受到右侧光照,使左侧生长素浓度偏高,尽管下部用锡箔纸遮住,但不影响效应的发生,故乙向右生长。丙中云母片阻断了生长素横向运输,两侧生长素均匀分布并向下运输,胚芽鞘仍直立生长。丁的尖端尽管受到了单侧光影响且生长素分布不均匀,但因云母片阻断了生长素向下运输,使下部不能受到生长素的调节效应而不生长不弯曲。戊的尖端尽管受光均匀,但因右侧生长素向下运输的途径被云母片阻断,使尖端下面的左侧生长素多于右侧,导致左侧生长快于右侧,而弯向右侧生长。故选D。‎ ‎13. 切开凹凸不平发育不均匀的西瓜,发现其凹侧的种子发育不良或未发育,这种现象可解释为 A. 种子的发育需要果实提供营养 B. 无种子的子房绝对无法发育成果实 C. 光照不均匀使生长素分布不均匀 D. 发育着的种子里合成的生长素能促进子房发育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发育中的种子能产生生长素,促使子房膨大形成果实,若种子发育不良,或未发育,那么果实就会表现出凸凹不平或不均匀的西瓜,因此D正确,A、C解释不正确;无种子的子房如果涂抹生长素也能发育成果实,故B错误。‎ ‎14. 如图所示,如果茎a侧生长素在B点以下的浓度范围内,下列对b侧生长素浓度范围的描述哪项较为准确 ( )‎ A. 在OA段范围内 B. 在BC段范围内 C. 在BD段范围内 D. 在BA段范围内 ‎【答案】C ‎【解析】‎ ‎【详解】不同的植物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根最为敏感,其次是芽,茎最不敏感。据图分析,b侧生长得快,a侧生长得慢,说明b侧生长素浓度高于a侧,若a侧生长素在曲线B点以下,则b侧生长素对应的浓度范围应在BD段范围内,故选C。‎ ‎15.下列关于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内蒙古草原上的全部牛是一个种群 ‎ ‎②池塘中所有的鱼是一个种群 ‎③稻田中所有的三化螟是一个种群 ‎ ‎④种群密度的决定因素是年龄组成、性别比例 ‎⑤决定种群密度大小的最直接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A. ①③⑤ B. ③⑤ C. ②④⑤ D. ②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在一定的区域内,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构成一个种群。内蒙古草原上的全部牛包含多种生物,不是一个种群,①错误;池塘中所有的鱼包含多种鱼类,不是一个种群,②‎ 错误;稻田中所有的三化螟为同一种生物,是一个种群,③正确;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④错误,⑤正确。综上分析,供选答案组合,B正确,A、C、D均错误。‎ ‎16. 进行植物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时,不能采用的做法是 A. 常选取双子叶植物为调查对象 B. 必须要逐一计数某个种群的个体总数 C. 取样的关键是随机取样 D. 样方内各年龄段的植物均需统计 ‎【答案】B ‎【解析】‎ ‎【详解】A、单子叶植物常丛生或蔓生,不易计数,A正确; B、样方法中计数每个样方内所调查植物的数量,然后计算平均值,而逐一计数某个种群的个体总数工作量太大,并且不易达成,B错误; C、取样的关键是随机取样,方法有五点取样,等距取样,C正确; D、计数要统计校方内该物种的所有个体,D正确。 故选:B。‎ ‎17.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主要区别是 ( )‎ A. 影响因素不同 B. 产生的植物种群不同 C. 产生的生物数量不同 D. 起始条件不同 ‎【答案】D ‎【解析】‎ ‎【详解】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由初生演替与次生演替的定义来看,它们的主要区别就在于起始条件不同。‎ 故选D。‎ ‎18.三图分别表示两种生物种群随时间推移而发生的数量变化。那么甲、乙、丙三图表示的关系依次是 ( )‎ A. 竞争、捕食、共生 B. 共生、捕食、竞争 C. 竞争、共生、捕食 D. 捕食、竞争、共生 ‎【答案】B ‎【解析】‎ ‎【详解】甲中两种群呈现出“同生共死”的同步性变化,属于互利共生关系;乙中两种群呈现出“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非同步性变化,属于捕食关系;丙中两种群呈现出“你死我活”的同步性变化,属于竞争关系。综上所述,B正确,A、C、D错误。‎ ‎19.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生态系统中,食物链交错连接成食物网的原因是多种生物在不同的食物链中占有不同的营养级 B. 该图中只体现生态系统的两种成分,未体现的成分是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分解者 C. 从理论上分析,维持一个生态系统存在的不可缺少的生物成分只有生产者——绿色植物 D. 该食物网由7条食物链组成,鹰为最高营养级 ‎【答案】C ‎【解析】‎ ‎【详解】A、食物网形成的原因是同一生物在不同食物链中占据不同营养级,A正确;‎ B、该食物网中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未体现出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这两种成分,B正确;‎ C、从理论上分析,维持一个生态系统存在的不可缺少的生物成分是生产者和分解者,C错误;‎ D、此食物网由7条食物链交替形成,鹰为最高营养级,D正确。‎ 故选C。‎ ‎20.下列信息传递的实例中,属于调节生物种间关系的是 A. 莴苣的种子在某种波长光信息下才能萌发生长 B. 昆虫散发性外激素传递信息 C. 草原返青时,“绿色”为食草动物提供信息 D. 雄鸟求偶时进行复杂的“求偶”炫耀 ‎【答案】C ‎【解析】‎ ‎【详解】A、莴苣的种子在适宜波长下才能萌发生长,这利用了信息传递有利于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作用,A错误; B、昆虫散发性外激素传递信息,这利用了信息传递有利于种群繁衍的作用,B错误; C、草原返青时,“绿色”为食草动物提供信息反映的是草与食草动物两种不同的生物之间的信息传递,体现了信息传递能调节生物的中间关系,C正确; D、雄鸟求偶时进行复杂的“求偶”炫耀,这利用了信息传递有利于种群繁衍的作用,D错误。 故选C。‎ ‎21. 下列有关生态学问题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大力植树造林、改善能源结构是缓解温室效应的重要途径之一 B. 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的基础 C. 抵抗力稳定性高的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往往比较高 D. 湿地的蓄洪防旱、调节气候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答案】C ‎【解析】‎ 大力植树造林可以促进植物的光合作用,改善能源结构能够减少二氧化碳的释放,A正确;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是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的基础,B正确;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成负相关,即抵抗力稳定性高的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则低,C错误;湿地的蓄洪防旱属于生态功能,是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D正确。‎ ‎2、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是指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实用意义的,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价值。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是指对生态系统起到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如森林和草地对水土的保持作用,湿地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等方面的作用。‎ ‎22. 下列有关稳态生理意义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 稳态有利于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 B. 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C. 当稳态遭到破坏是,可导致疾病发生 D. 当血液的成分稳定时,人一定不会发生疾病 ‎【答案】D ‎【解析】‎ ‎【详解】A、酶促反应需要适宜的温度等条件,因此稳态有利于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A正确;‎ B、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B正确;‎ C、当稳态遭到破坏时,可导致疾病发生,C正确;‎ D、血液的成分稳定是内环境稳态的一个方面,其稳定时,人也可能会患病,如遗传病,D错误。‎ 故选D。‎ ‎23.清除田间杂草和鱼塘中肉食性的“黑鱼”,用生态学观点分析,其目的是(  )‎ A. 调整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流动方向 B. 使物质和能量尽快地流动 C. 保持生态平衡 D. 保持生物群落的单一性 ‎【答案】A ‎【解析】‎ ‎【详解】(1)清除田间杂草的目的是调整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流动方向,使能量更多地流向农作物;‎ ‎(2)清除鱼塘中肉食性的“黑鱼”的目的是调整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流动方向,使能量更多地流向其他鱼类。‎ 故选A。‎ ‎24.给正常小狗实施垂体切除手术后,短期内小狗血液中的三种激素一一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a)、促甲状腺激素(b)、甲状腺激素(c)的含量变化正确的是(横轴为时间,纵轴为激素含量)‎ A. B. C. D. ‎ ‎【答案】B ‎【解析】‎ 切除正常小狗的垂体后,由垂体分泌的b促甲状腺激素减少,甲状腺活动减弱,分泌的c甲状腺激素也随之减少,甲状腺激素含量降低,反馈给下丘脑,下丘脑分泌a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增多,促进垂体分泌,故图中a含量升高,b、c含量降低,故选B。‎ ‎25. 下图为人体的某种特异性免疫图解,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图示中①~⑤细胞均能识别抗原 B. 图示过程最可能表示的是某种抗原首次侵入机体时特异性免疫反应,物质代表的是抗体或淋巴因子 C. HIV主要攻击细胞②,使人体免疫能力几乎全部丧失 D. 物质与细胞④均在人体内长期存在,保持对抗原的记忆性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①为吞噬细胞、②T细胞、③B细胞、④记忆B细胞、⑤浆细胞,浆细胞无识别功能,A错误;图示为体液免疫,物质代表的是抗体,B错误;HIV主要攻击T细胞,会使人体免疫能力几乎全部丧失,C正确;记忆B细胞可在人体内长期存在,保持对抗原的记忆性,D错误。‎ ‎26.某植物种子成熟后需经低温贮藏才能萌发,为探究其原因,检测了该种子中的两种植物激素在低温贮藏过程中的含量变化,结果如图。根据激素的作用特点,推测图中 a、b 依次为()‎ A. 赤霉素、脱落酸 B. 细胞分裂素、生长素 C. 脱落酸、细胞分裂素 D. 赤霉素、乙烯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意,种子成熟后需经低温贮藏才能萌发,由图可知,b激素在储藏过程中下降,应是脱落酸,因为脱落酸抑制种子的萌发,而a激素增加,赤霉素可以促进种子的萌发,故A正确。‎ ‎27.在对某种野兔的调查中,调查范围为2hm2(公顷),第一次捕获并标记25只野兔,第二次捕获40只野兔,其中有标记的野兔10只,则该野兔种群的种群密度大约为( )‎ A. 125只/hm2 B. 100只/hm2‎ C. 75只/hm2 D. 50只/hm2‎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标志重捕法是在被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中捕获一部分个体将这些个体进行标志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定期限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中标志的个体占总捕数的比例,来估计该种群的数量.‎ 设该地段种群中个体数为N,其中标志总数为M,重捕总数为n,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为m,则N:M=n:m.‎ 解:根据题干信息可知,第一次捕获并标记25只野兔,第二次捕获40只野兔,其中有标记的野兔10只;‎ 根据标志重捕法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即N:25=40:10,N=100只.‎ 由于调查范围为2hm2(公顷),因此该野兔种群的种群密度大约为50只/hm2.‎ 故选D.‎ ‎28.下图表示三个通过突触相连接的神经元,在箭头处施加以强刺激,则能测到膜内电位变化的位置是 A. a和b处 B. a、b和c处 C. b、c、d和e处 D. a、b、c、d和e处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在神经元间单向传递,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向另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胞体传递”,结合图示可知,兴奋在图中三个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方向是自左向右,所以,在箭头处施加一强刺激,a、b、c、d、e处均能检测到膜内电位变化。综上所述,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29. 下列有关免疫系统组成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活性物质 B. 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 C. 免疫细胞包括T细胞和B细胞,分别在胸腺和骨髓中成熟 D. 免疫活性物质是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 ‎【答案】C ‎【解析】‎ ‎【详解】A.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活性物质,A正确;‎ B.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B正确;‎ C.免疫细胞包括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淋巴细胞包括T细胞和B细胞,C错误;‎ D.免疫活性物质由免疫细胞形成,如淋巴因子和抗体,或其他细胞产生,如溶菌酶,D正确。‎ 故选C。‎ ‎2.人体免疫系统有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是皮肤、黏膜及其分泌物,第二道防线是吞噬细胞、体液中杀菌物质,第三道防线是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一般情况下,前两道防线可防止病原体对机体的侵袭。‎ ‎30. 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B. 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能量就从无机环境流入生物群落 C. 物质是能量的载体,生态系统的能量是伴随物质而循环利用的 D. 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A项为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概念,A正确;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将光能转化为有机物中化学能,使能量从无机环境流入生物群落,B正确;生态系统中能量只能单方向流动,不能循环,C错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同时进行,不可分割,D正确。‎ ‎31. 有关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有3种以上的生理系统参与维持体内环境稳态 B. 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失调与外界环境无关 C. 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有限 D. 稳态有利于参与其调节的器官保持机能正常 ‎【答案】B ‎【解析】‎ ‎【详解】‎ 维持体内环境稳态,需要消化,呼吸 循环 泌尿系统直接参与,还需要内分泌系统和神经系统的调节作用,稳态有利于参与其调节的器官保持机能正常,以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AD正确。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与外界环境有关,当外界环境变化超出人体调节能力的时候,内环境稳态就处于失调状态,B错误,C正确。故选:B。‎ ‎32.据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 若在S处给予刺激,则在A处可测知有兴奋存在 B. 线粒体在D和B分布最多 C. 兴奋在A→B的传导速度等于D→E的传导速度 D. 兴奋在神经细胞之间通过电信号传导、‎ ‎【答案】C ‎【解析】‎ ‎【详解】‎ 在突触处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刺激S处,在A处不能测到兴奋存在,A错误。线粒体在B处分布最多,因为神经递质的释放需要能量,但D处不多,B错误。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以电信号,在AB和神经纤维DE处的传导速度应相等,C正确。兴奋在神经细胞之间由电信号转化为化学信号再转化为电信号,D错误。故选:C。‎ ‎33.下图是三位科学家探究植物生长的实验示意图,据图判断,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  )‎ ‎ ‎ A. 鲍森·詹森的实验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影响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 B. 拜尔的实验证明,胚芽鞘弯曲生长是尖端产生的影响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 C. 温特的实验进一步证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确实是一种化学物质引起的 D. 温特实验中如果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一侧放上没有接触过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胚芽鞘能够生长但不弯曲 ‎【答案】D ‎【解析】‎ ‎【详解】A、鲍森·詹森的实验,自变量是胚芽鞘尖端的有无及尖端与下部之间放入琼脂片,结果切去尖端的胚芽鞘不生长,也不弯曲,而隔一“琼脂片”的胚芽鞘则弯向光源生长,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影响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A正确;‎ B、拜尔的实验,自变量是切去的胚芽鞘尖端放置的位置不同,结果胚芽鞘均向放置尖端的对侧弯曲生长,证明:胚芽鞘弯曲生长是尖端产生的影响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B正确;‎ C、D、温特的实验,自变量是琼脂块是否与胚芽鞘尖端接触,结果放置与尖端接触过的琼脂块的胚芽鞘弯曲生长,而放置空白琼脂块的胚芽鞘则不弯曲、不生长,进一步证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确实是一种化学物质引起的,C正确,D错误。‎ 故选D。‎ ‎34.下列关于植物生长调节剂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不合理的一项是 A. 用乙烯催熟波萝做到有计划地上市 B. 用生长素或细胞分裂素处理扦插的枝条来繁殖优良果树 C. 用脱落酸来处理大麦,可以使大麦种子无需发芽就产生淀粉酶 D. 用一定浓度的赤霉素溶液处理芦苇,可以使芦苇的纤维长度增加50%左右 ‎【答案】C ‎【解析】‎ ‎【详解】A、植物激素乙烯可以促进果实成熟,所以使用乙烯可以使菠萝提前成熟,做到有计划地上市,A正确;‎ B、优良果树的繁殖常用扦插法,果农经常用适宜浓度生长素类似物处理扦插枝条下端,促进其生根,细胞分裂素能促进细胞分裂,用细胞分裂素处理扦插的枝条可促进其生长,B正确;‎ C、赤霉素可以解除休眠,促进种子的萌发,所以用适宜浓度的赤霉素处理大麦种子,无须发芽就产生人们需要的α淀粉酶,C错误; ‎ D、赤霉素可使植物茎秆伸长,赤霉素处理生长期的芦苇,可增加芦苇的纤维长度以提升芦苇品质,D正确。‎ 故选C。‎ ‎35. 将植物横放,茎弯曲向上生长,根弯曲向下生长。这与重力影响生长素的分布和根、‎ 茎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不同。关于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 A处生长素浓度较B处高,茎对生长素敏感性高,A处生长受抑制,B处生长快,茎向上生长 B. D处生长素浓度较C处高,根对生长素敏感性高,D处生长受抑制,C处生长快,根向下生长 C. C处生长素浓度较D处高,根弯曲向下生长 D. B处生长素浓度较A处低,茎弯曲向上生长 ‎【答案】B ‎【解析】‎ ‎【详解】‎ 植物横放时,由于受到重力作用,近地一侧的生长素浓度比远地一侧的生长素浓度高,即B处生长素浓度较A处高,D处生长素浓度较C处高。根对生长素最敏感,所以D处生长素浓度高,抑制生长,而C处生长素浓度低,促进生长,所以根弯曲向下生长;茎对生长素最不敏感,A处生长素浓度低,促进作用弱,生长慢,而B处生长素浓度高,促进作用强,生长快,所以茎弯曲向上生长。故选B ‎36.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形曲线增长(如甲);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形曲线增长(如乙)。下列有关种群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若该图表示草履虫种群增长曲线,当种群数量达到e点后,增长速率为0‎ B. 种群中出现环境阻力是在d点之后 C. 若该图表示蝗虫种群增长曲线,则虫害的防治应在c点之后 D. K值是环境的最大容纳量,不随环境的变化而改变 ‎【答案】A ‎【解析】‎ ‎【详解】A、由上述分析可知,若该图表示草履虫种群增长曲线,当种群数量达到e点后,增长速率为0,A正确;‎ B、S型曲线和J型曲线比较可知,种群中出现环境阻力是在b点之后,B错误;‎ C、若该图表示蝗虫种群增长曲线,则虫害的防治应在低密度时期,即c点之前,C错误;‎ D、K值是环境的最大容纳量,随环境的变化而改变,D错误。‎ 故选A。‎ ‎37. 人类的下列活动,不利于群落向正面演替的是( )‎ A. 封山育林 B. 治理沙漠 C. 围湖造田 D. 兴修水利 ‎【答案】C ‎【解析】‎ ‎【详解】A、封山育林可促进群落的恢复,利于群落向正面演替,A正确; B、治理沙漠可促进沙漠生态系统的发展,B正确; C、围湖造田会破坏生态系统,不利于群落向正面演替,C错误; D、兴修水利能够保护环境,利于群落向正面演替,D正确。 故选:C。‎ ‎38.下列有关生态学知识的描述,正确的是 A. 生态系统的结构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四个部分组成 B. 草食动物的同化量不包含其排出的粪便、尿液中含有的能量 C. 种群性别比例的改变会影响其出生率和死亡率,从而使种群密度发生变化 D. 弃耕农田上所发生的演替与人工制作的生态缸中所发生的演替的演替方向往往相反 ‎【答案】D ‎【解析】‎ 生态系统的成分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四个部分组成,其结构还要包括营养结构即食物链和食物网,A错误;草食动物排出的粪便含有的能量属于上一营养级的同化量,但草食动物排出的尿液是由细胞代谢的终产物构成的,其中含有的能量属于草食动物的同化量,B错误;种群性别比例的改变会影响其出生率,一般不影响死亡率,C错误;随着时间的推移,弃耕农田所发生的演替,其物种丰富度通常会增多,而人工制作的生态缸中所发生的演替,其物种丰富度通常会减少甚至灭绝, D正确。‎ ‎39.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相关描述正确的是 A. 生态系统中存在着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 B. 在草→昆虫→青蛙→蛇→狐→豹这条食物链中,豹是第五营养级 C. 抵抗力稳定性高的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可能比较低 D. 与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大小有关的主要因素是生态系统的无机环境 ‎【答案】C ‎【解析】‎ ‎【详解】A、物质是能量流动的载体,能量是物质循环的动力,故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两个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过程,A错误;‎ B、在草→昆虫→青蛙→蛇→狐→豹这条食物链中,豹是第六营养级,B错误;‎ C、一般情况下,抵抗力稳定性高的生态系统,其恢复力稳定性往往较低,C正确;‎ D、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可见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大小主要与生态系统的物种数目多少和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有关,D错误。‎ 故选C。‎ ‎40.建立大连旅顺蛇岛自然保护区保护蛇岛蝮蛇,建立东北虎繁育中心保护东北虎,将捕杀藏羚羊者绳之以法。以上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分别属于 A. 自然保护、就地保护、法制管理 B. 就地保护、易地保护、法制管理 C. 易地保护、就地保护、法制管理 D. 易地保护、就地保护、自然保护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上述分析可知,建立大连旅顺蛇岛自然保护区保护蛇岛蝮蛇,属于就地保护;建立的东北虎繁育中心以保护东北虎,属于易地保护;将捕杀藏羚羊的偷猎者绳之以法,属于法制管理。综上分析,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二、非选择题 ‎41.健康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之一,内环境稳态的维持与人体健康有密切的关系。下面是人体某组织结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在“[ ]”中写数字,在“__”上写名称。4表示细胞,1、2、3表示三种细胞外液,A、B表示液体流动方向。)‎ ‎(1)图中4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是[ ]__________,血浆中的氧进入组织细胞的途径是________(用数字和箭头表示)。3与2相比,成分中明显少的物质是_________。‎ ‎(2)1—4中,CO2浓度最高的是______,2与3进行物质交换需经过的结构是_______,1的来源是_________。‎ ‎(3)过度疲劳时,代谢产物的大量积累导致[ ]渗透压升高,可能出现__________现象。‎ ‎(4)若此图表示胰腺局部组织,则机体处于饥饿状态时,与B处相比,A处的胰高血糖素含量会______。‎ ‎【答案】 (1). [3]组织液 (2). 2→3→4 (3). 蛋白质 (4). 4 (5). 毛细血管壁 (6). 3 (7). 3 (8). 组织水肿(水肿) (9). 增加 ‎【解析】‎ ‎【详解】(1)组织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组织液;血浆中的氧气进入组织细胞首先要穿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液,由组织液再进入组织细胞;与血浆相比,组织液中大分子蛋白质含量较少。 (2)二氧化碳由组织细胞产生,通过自由扩散的方式由组织细胞进入组织液然后进入血浆,因此组织细胞中二氧化碳含量最高;血浆与组织液之间进行物质交换需穿过毛细血管壁;组织液进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 (3)过度疲劳时,代谢产物的大量积累导致组织液渗透压升高,组织液量增加导致组织水肿。 (4)机体处于饥饿状态时,相同浓度相对降低,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增加,因此A处胰高血糖素浓度高于B。‎ ‎42.尿液的形成和排出是在神经和体液的调节下完成的其中排尿反射受脊髓和大脑皮层共同控制。平时,膀胱逼尿肌舒张,尿道内括约肌收缩,使膀胱贮存的尿液不致外流。下图为相关反射弧的部分示意图,请分析回答:‎ ‎(1)大量饮水后,细胞外液渗透压________,导致垂体释放的__________________激素减少,使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作用________,导致尿量增多。‎ ‎(2)当尿液充盈到一定程度时,膀胱壁内的感受器兴奋,神经冲动沿着________(填图中字母)传入低级神经中枢,并进一步传至____________产生“尿意”。‎ ‎(3)条件允许时,在神经调节下,逼尿肌收缩,内括约肌舒张,将尿液排出膀胱。尿液流经尿道时,刺激尿道内的感受器,导致逼尿肌进一步收缩,直至尿液排空。这种调节方式属于________调节。‎ ‎(4)一般成年人可以有意识地控制排尿,但婴儿经常尿床,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下降 (2). 抗利尿激素 (3). 减弱 (4). a (5). 大脑皮层 (6). 反馈(正反馈) (7). 与成年人相比,婴儿的大脑尚未发育完全,对脊髓中的排尿中枢(低级中枢)的控制能力较弱 ‎【解析】‎ 试题分析:人体神经调节的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构成,兴奋在反射弧上单向传递,兴奋在突触处产生电信号到化学信号再到电信号的转变。‎ ‎(1)大量饮水后,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导致下丘脑产生、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减少,使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作用减弱,最终导致尿量增多。‎ ‎(2)据图分析,a为传入神经,当尿液充盈到一定程度时,膀胱壁内的感受器兴奋,神经冲动沿着传入神经传入低级神经中枢脊髓,并进一步传至大脑皮层产生“尿意”。‎ ‎(3)根据题意分析,条件允许时,在神经调节下,逼尿肌收缩,内括约肌舒张,将尿液排出膀肤尿液流经尿道时,刺激尿道内的感受器,导致逼尿肌进一步收缩,直至尿液排空,这种调节方式属于反馈(正反馈)调节。‎ ‎(4)与成年人相比,婴儿的大脑尚未发育完全,对脊髓中的排尿中枢(低级中枢)的控制能力较弱,因此婴儿经常尿床。‎ ‎43.为了验证“植物主茎顶芽产生的生长素能够抑制侧芽生长”,某同学进行了以下实验:‎ ‎①选取健壮,生长状态一致的幼小植株,分为甲、乙、丙、丁4组,甲组植株不做任何处理,其他三组植株均切除顶芽。然后乙组植株切口不做处理;丙组植株切口处放置不含生长素的琼脂块;丁组植株切口处放置含有适宜浓度生长素的琼脂块。‎ ‎②将上述4组植株置于相同的适宜条件下培养。‎ 回答下列问题:.‎ 各组植株侧芽的预期生长情况分别为:‎ 甲组生长受抑制;乙组___________;丙组___________;丁组____________。‎ ‎(2)比较甲组与乙组的预期结果,能够说明____________抑制___________。‎ ‎(3)比较乙组和丙组的预期结果,能够说明_______对侧芽生长______(有/没有)影响。‎ ‎(4)比较丙组和丁组的预期结果,能够说明对侧芽生长起抑制作用的是_______。‎ ‎(5)顶芽产生的生长素抑制侧芽生长的原因是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使侧芽附近的生长素浓度___________,侧芽发育受到抑制,而顶芽优先生长,这种现象体现了生长素作用的_________。‎ ‎【答案】 (1). 生长 (2). 生长 (3). 生长受抑制 (4). 顶芽生长 (5). 侧芽的生长 (6). 琼脂块 (7). 没有 (8). 生长素 (9). 较高 (10). 两重性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1)本实验题的目的是为了验证“植物主茎顶芽产生的生长素能够抑制侧芽生长”,经过处理后的四组中,由于甲和丁的顶端依然有生长素的存在,故对侧芽的预期生长情况为生长受抑制。而乙组植株切口不做处理;丙组植株切口处放置不含生长素的琼脂块相当于顶端没有生长素的存在,故对侧芽的预期生长情况为生长。‎ ‎(2)通过甲组与乙组的对照,单一变量在顶芽,故得出顶芽生长抑制了侧芽的生长。‎ ‎(3)通过乙组和丙组的对照,单一变量在琼脂块,故得出琼脂块对侧芽生长没有影响。‎ ‎(4)通过丙组和丁组的对照,单一变量在生长素,故得出对侧芽生长起抑制作用的是生长素。‎ ‎(5)顶端优势的原因是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在侧芽处积累较多,侧芽对生长素浓度比较敏感,使侧芽生长受到抑制。这种现象体现了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 ‎44.请根据如图所示“种群生长”的坐标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1)马缨丹是一种生活于热带地区的有毒植物,为达到观赏目的人们把它引种到夏威夷,一段时间后,马缨丹大量繁殖,对夏威夷的畜牧业造成严重威胁,图中曲线__________ 符合马缨丹疯狂蔓延趋势。‎ ‎(2)自然界中种群增长曲线表现为图中的曲线____________。‎ ‎(3)按生态学原理,世界人口增长应该表现为图中曲线____________,若地球环境对人类种群的容纳量(K)为110亿,则全球人口的最适数量为__________。若出现___________ 段则表明人口出现了负增长。‎ ‎(4)太湖蓝藻事件使太湖美的形象大打折扣,若此图表示太湖蓝藻增长曲线,当种群数量达到________点后,增长速率为0。‎ ‎(5)依据自然界“种群增长”的特点,人们在进行狩猎或海洋捕捞作业时,应把握在______点后进行,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若图中曲线Ⅱ表示某地老鼠种群数量变化,如果灭鼠时只采用杀死的办法,采取措施后老鼠的数量会很快恢复到原有的数量.可以用有效的方案,如:_________________、严密储存食物,来降低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Ⅰ (2). Ⅱ (3). Ⅱ (4). 55亿 (5). cd (6). f (7). e (8). 这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9). 放养天敌(硬化地面) (10). 环境容纳量 ‎【解析】‎ ‎【详解】(1)马缨丹被引种到夏威夷一段时间后,大量繁殖,对夏威夷的畜牧业造成严重威胁,说明该段时间内马缨丹过度繁殖,呈“J”型增长(如曲线I),原因是食物充裕,气候适宜,没有天敌。‎ ‎(2)自然环境下,种群的增长为S型曲线,与图中曲线Ⅱ符合。 (3)自然环境下,人口的增长为S型曲线,与图中曲线Ⅱ符合;若地球环境对人类种群的容纳量(K值)为110亿,则全球人口的最适数量为K/2,为55亿。若出现cd段,则表示出现了负增长。 (4)S型曲线中,当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即图中当种群数量达到f点后,出生率=死亡率,增长速率为0。‎ ‎(5)曲线Ⅱ中e点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有利狩猎或海洋捕捞作业后种群数量的恢复。 (6)若图中曲线Ⅱ表示某地老鼠种群数量变化,如果灭鼠时只采用杀死的办法,采取措施后老鼠的数量会很快恢复到原有的数量。据图可知,可采取增加老鼠生存环境阻力,如放养天敌、硬化地面等,使其环境容纳量降低的办法控制鼠害数量。‎ ‎45.如图甲是某草原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模式图,图中A、B、C、D表示生态系统的成分,图乙为其中部分营养结构。请据图回答:‎ ‎(1)图甲中过程①表示____。图甲中的____(用字母表示)成分没在图乙中出现。图甲②过程中碳是以_______形式传递的。‎ ‎(2)乙图中的蛇由于某种原因数量下降,蟾蜍的数量先增多后减少,最后趋于稳定,这属于____调节,说明生态系统具有___能力。‎ ‎(3)“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句诗反映草原被野火燃烧后能恢复原样,这是因为生态系统具有____。草原返青时,“绿色”为食草动物提供了可以采食的信息,此信息属于生态系统中哪种信息类型?________。‎ ‎(4)乙图中蛇和猫头鹰的种间关系是____;若草固定的总能量为6.8×109kJ,食草昆虫和鼠同化的总能量是1.3×108kJ,则人最多能获得能量_____kJ;若蛇取食鼠的比例由1/4调整到3/4,从理论上分析,改变取食比例后蛇体重增加1kg,人能比原来多增重____kg(能量传递效率按20%计箅)。‎ ‎【答案】 (1). 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 (2). A、C (3). 有机物 (4). 负反馈 (5). 自我调节 (6). 恢复力稳定性 (7). 物理信息 (8). 捕食、竞争 (9).‎ ‎ 2.46×108 (10). 2‎ ‎【解析】‎ ‎【详解】(1)过程①表示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该过程能把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转化成糖类等有机物;图乙为食物网图解,其中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对应图甲中的D、B,而没有A、C;;②表示碳在生物群落内部的流动过程,而碳在生物群落内部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流动。‎ ‎(2)当蛇数量减少,蟾蜍无天敌,数量会先增加后减少,最后趋于稳定,说明生态系统有一定自我调节能力,存在负反馈调节机制。‎ ‎(3)题干所述诗句说明生态系统具有恢复力稳定性;当草原返青时,“绿色”为食草动物提供了可以采食的信息,绿色属于物理信息。‎ ‎(4)乙图中蛇和猫头鹰既有捕食关系,还有竞争关系;草固定的总能量为6.8×109kJ,食草昆虫和鼠同化的总能量是1.3×108kJ,则人最多能获得能量(6.8×109kJ×20%-1.3×108)×20%=2.46×108kJ;根据题意可知食物改变前:1kg蛇消耗草:0.75×5×5×5+0.25×5×5=100kg,改变后:1kg蛇消耗草:0.25×5×5×5+0.75×5×5=50kg,所以改变后和改变前相比节余的50kg草可流向人,所以人可以增重50×20%×20%=2kg。‎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