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27 发布 |
- 37.5 KB |
- 2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内蒙古锦山蒙古族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解析版
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1.下列有关基因重组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基因重组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 B. 基因重组只能发生在真核生物细胞内 C. 只有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才能进行基因重组 D.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不能概括自然状态下基因重组的类型 【答案】D 【解析】 【分析】 1、基因重组的概念: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 2、基因重组类型:(1)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2)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交叉互换。(3)基因工程。 【详解】基因突变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A错误;基因工程也属于基因重组,基因工程可发生在原核生物细胞内,B错误;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交叉互换也可进行基因重组,C错误;由分析可知,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不能概括自然状态下基因重组的类型,D正确。故选D。 【点睛】识记基因重组的概念和基因重组的类型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2.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是一种遗传病,杂合子约到50岁就会患心肌梗死,纯合子常于30岁左右死于心肌梗死。一对患有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的夫妇,已生育了一个完全正常的女孩,如果再生育一个男孩,那么该孩子能活到50岁的概率是( ) A. 1/3 B. 2/3 C. 1/2 D. 3/4 【答案】D 【解析】 【分析】 一对患有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的夫妇,已生育了一个完全正常的女孩,说明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是显性遗传病。显性遗传看男性患者,父亲患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其女儿完全正常,说明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详解】由分析可知,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假设该遗传病由A/a 控制,则这对患有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的夫妇的基因型均为Aa。如果再生育一个孩子,其基因型及概率可能是1/4AA、1/2Aa、1/4aa,基因型为AA常于30岁左右死于心肌梗死,Aa约到50岁就会患心肌梗死,aa表现正常。因此,如果再生育一个男孩,那么该孩子能活到50岁的概率是1/2+1/4=3/4,D正常,ABC错误。故选D。 【点睛】根据题干的信息准确判断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的遗传方式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3.已知某小麦植株的基因型是AaBbCc,三对基因分别位于三对同源染色体上,利用其花药进行离体培养获得N株小麦,其中基因型为aabbcc的个体约占( ) A. N/4 B. N/16 C. 0 D. N/8 【答案】C 【解析】 【分析】 基因型为AaBbCc的小麦植株产生配子的基因型有8种,分别是ABC、ABc、AbC、Abc、 aBC、aBc、abC、abc。 【详解】“小麦植株的基因型是AaBbCc”可知该小麦为二倍体植株,通过花药进行离体培养获得的小麦是单倍体植株,植株的基因型为ABC、ABc、AbC、Abc、aBC、aBc、abC、abc。因此,这些小麦植株中基因型为aabbcc的个体为0,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点睛】明确花药离体培养获得的是单倍体植株便可解答本题。 4.原发性低血压是一种人类遗传病。为了研究其发病率与遗传方式,正确的方法是( ) ①在人群中随机抽样调查并计算发病率 ②在人群中随机抽样调查研究遗传方式 ③在患者家系中调查并计算发病率 ④在患者家系中调查研究遗传方式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答案】D 【解析】 研究疾病的发病率与遗传方式方法是在人群中随机抽样调查并计算发病率,在患者家系中调查研究遗传方式。 5.小麦抗锈病(T)对易染病(t)为显性,易倒伏(D)对抗倒伏(d)为显性,这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现有抗病易倒伏和易染病抗倒伏的两个纯合品种,采取杂交育种方法培育既抗病又抗倒伏的高产品种,那么,对从F2中筛选出的抗病抗倒伏植株处理的方法是( ) A. 杂交 B. 自交 C. 测交 D. 回交 【答案】B 【解析】 【分析】 现有抗病易倒伏DDTT和易染病抗倒伏ddtt的两个纯合品种,采取杂交育种方法培育既抗病又抗倒伏的高产品种即ddTT,杂交过程如下图: 若要得到ddTT,可选择ddT_连续自交。 【详解】现有抗病易倒伏DDTT和易染病抗倒伏ddtt的两个纯合品种杂交,F1基因型为DdTt,F1自交后代中抗病抗倒伏植株基因型为ddTT、ddTt,其中杂合子会发生性状分离,所以要连续自交,直到不再发生性状分离,B正确。 6.下列4种育种方法中,变异类型相同的是( ) ①用玉米花药离体培养得到单倍体植株 ②用秋水仙素处理西瓜幼苗得到多倍体植株 ③通过杂交育种获得抗病抗倒伏小麦品种 ④用X射线处理青霉菌得到高产菌株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A 【解析】 ①用玉米花药离体培养得到单倍体植株,变异类型属于染色体变异;②秋水仙素处理西瓜幼苗得到多倍体植株,变异类型属于染色体变异;③杂交育种获得抗病抗倒伏小麦品种,变异类型属于基因重组;④X射线处理青霉菌得到高产菌株,变异类型属于基因突变。故①②的变异类型相同。 7.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是在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对自然选择学说进行了完善和发展,主要表现在( ) ①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②种群是进化的基本单位 ③自然选择是通过生存斗争实现的 ④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⑤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 ⑥隔离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⑦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A. ②④⑤⑥⑦ B. ②③④⑥ C. ①②⑤⑥ D. ①②③⑤⑦ 【答案】C 【解析】 【分析】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1、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2、突变和基因重组可以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3、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4、隔离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详解】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是在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①正确;种群是进化的基本单位,是在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②正确;自然选择是通过生存斗争实现的,是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观点,③错误;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是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观点,④错误;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定向的改变,是在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⑤正确;隔离导致物种形成,是在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⑥正确;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是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观点,⑦错误。综上所述,①②⑤⑥正确,即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点睛】明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和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联系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8.种群中的个体通过繁殖将各自的基因传递给后代。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①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将导致生物进化但并不一定出现新的物种 ②自然选择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③物种的形成必须通过地理隔离达到生殖隔离才能实现,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 ④种群通过个体的进化而进化 A. ②③ B. ①④ C. ①③ D. ①② 【答案】D 【解析】 【分析】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1、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2、突变和基因重组可以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3、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4、隔离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详解】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将导致生物进化,但在未出现生殖隔离前不会出现新的物种,①正确;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有更多机会产生后代,种群中相应基因的频率会不断升高。反之,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产生后代的机会少,种群中相应基因的频率会不断降低。因此,自然选择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②正确;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但物种的形成不一定要经过地理隔离,如无子西瓜,③错误;种群通过种群的进化而进化,④错误。综上所述①②正确,即D正确,ABC错误。故选D。 【点睛】识记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9.据调查得知,某小学的学生中基因型比例为XBXB∶XBXb∶XbXb∶XBY∶XbY=44%∶5%∶1%∶43%∶7%,则Xb基因的频率为( ) A. 13.2% B. 14% C. 7% D. 9.3% 【答案】D 【解析】 【分析】 种群中某基因频率=种群中该基因总数/种群中该对等位基因总数×100% 【详解】Xb基因的频率为(5%+2×1%+7%)÷(2×44%+2×5%+2×1%+43%+7%)≈9.3%,D正确,ABC错误。故选D。 【点睛】易错点:要注意X、Y染色体的特殊性,Y染色体上无B/b基因。 10. 马(2N=64)和驴(2N=62)杂交形成的骡子是高度不育的,这说明马和驴之间 A. 染色体不能共存 B. 减数分裂中同源染色体联会紊乱 C. 存在着生殖隔离现象 D. 遗传物质有本质的区别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马和驴杂交后代骡子的细胞中没有同源染色体,在减数分裂中同源染色体联会发生紊乱,不能形成生殖细胞,所以高度不育.生殖隔离是指种群间的个体不能自由交配,或者交配后不能产生出可育后代. 解:马和驴杂交形成的骡子是高度不育的,这是因为马和驴是不同的物种,二者之间存在生殖隔离. 故选:C. 考点:物种的概念与形成. 11. 下列各项中,复制、转录、翻译的主要场所依次是( )。 A. 细胞核、细胞质、细胞质 B. 细胞核、细胞核、核糖体 C. 细胞核、细胞质、核糖体 D. 细胞核、细胞质、线粒体 【答案】B 【解析】 12. 抗维生素D佝偻病是一种显性遗传病,在人群中,女性的发病率高于男性,则这种致病基因最可能位于( )。 A. X染色体 B. Y染色体 C. 常染色体 D. 任何一个染色体 【答案】A 【解析】 致病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时,即为伴X显性遗传病,该病的特点之一是女性的发病率高于男性,A项正确;致病基因位于Y染色体上时,即为伴Y遗传,该病的特点是患者均为男性,不会出现女性患者,B项错误;致病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时,男性和女性的患病几率相等,C项错误;致病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时,男性和女性的患病几率相等,因此致病基因不可能位于任何一个染色体上,D项错误。 【考点定位】人类遗传病的类型 【名师点睛】不同类型人类遗传病的特点 遗传病类型 家族发病情况 男女患病比率 常染色体 显性 代代相传,含致病基因即患病 相等 单 基 因 遗 传 病 隐性 隔代遗传,隐性纯合发病 相等 伴X染色体 显性 代代相传,男患者的母亲和女儿一定患病 女患者多于男患者 隐性 隔代遗传,女患者的父亲和儿子一定患病 男患者多于女患者 伴Y遗传 父传子,子传孙 患者只有男性 多基因 遗传病 ①家族聚集现象;②易受环境影响;③群体发病率高 相等 染色体异 常遗传病 往往造成严重后果,甚至胚胎期引起流产 相等 13. 某女色盲,其祖母( )。 A. 必然携带色盲基因 B. 必为色盲 C. 纯合正常 D. 与此女无关 【答案】A 【解析】 根据色盲的传递规律可知,该女孩的色盲一定是其祖母通过其父亲传递给她的,由此可知,其祖母一定有色盲基因,但是否患病则不一定,有两种可能情况,A项正确,B、C、D项错误。 【考点定位】伴性遗传 14. 以美国为首的北约部队在1994~1995年对波黑的空袭以及1999年对南联盟的空袭中大量使用了贫铀弹。贫铀弹的使用,导致了当地白血症等癌症和新生儿畸形的大量发生。一些欧洲国家也纷纷报道本国参加维和行动的士兵中,一些人因患癌症等疾病而死亡,并称之为“巴尔干综合征”。下列针对以上现象的讨论中,不合理的是( ) A. 绝大多数的基因突变是对生物体有害的 B. 当射线作用于生殖细胞或发育的胚胎时,可能导致新生儿的畸形 C. 射线引起的生物变异都可能通过有性生殖传给下一代 D. 辐射污染引发的基因突变是导致“巴尔干综合征”的重要原因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基因突变是多害少利性;A正确。当射线作用于生殖细胞或发育的胚胎时,可能导致新生儿的遗传物质改变,导致畸形;B正确。该变化若发生在生殖细胞中,将遵循遗传规律传递给后代;若发生在体细胞中,一般不遗传;C错误。据题干分析辐射污染引发的基因突变是导致“巴尔干综合征”的重要原因;D正确。 考点:基因突变。 点评:试题以信息的方式呈现考生陌生的问题背景,提升了学生获取信息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5.下列属于单倍体的是 A. 二倍体种子长成的幼苗 B. 四倍体的植株枝条扦插成的植株 C. 六倍体小麦的花粉离体培养的幼苗 D. 用鸡蛋孵化出的小鸡 【答案】C 【解析】 二倍体种子长成的幼苗还是二倍体,A错误;四倍体的植株枝条扦插成的植株,染色体数目没变,还是四倍体,B错误;六倍体小麦的花粉离体培养的幼苗,是由配子直接发育而成,所以是单倍体,C正确;用鸡蛋孵化出的小鸡,发育起点是受精卵,是二倍体,D错误. 【考点定位】染色体组的概念、单倍体、二倍体、多倍体 【名师点睛】如果某个体由本物种的配子不经受精直接发育而成,则不管它有多少染色体组都叫“单倍体”. 16.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 )。 A. 出现地理隔离 B. 出现生殖隔离 C. 出现可遗传的变异 D. 发生突变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由于地理分隔导致的基因不能自由交流叫做地理隔离。 由于物种间差异导致的基因不能自由交流叫做生殖隔离。 【详解】地理隔离不一定会形成新物种,A错误;出现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B正确;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可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C、D错误。故选B。 【点睛】了解新物种形成的标志便可解答本题。 17.在农作物育种上,采用的方法有:诱变育种、杂交育种、多倍体育种、单倍体育种。它们的理论依据依次是( )。 ①基因突变 ②基因连锁 ③基因重组 ④染色体变异 A. ①③④④ B. ④③①② C. ②④①③ D. ②①④③ 【答案】A 【解析】 【分析】 各种育种方法的比较: 杂交育种 诱变育种 多倍体育种 单倍体育种 处理 杂交→自交→选优→自交 用射线、激光、 化学药物处理 用秋水仙素处理 萌发后的种子或幼苗 花药离体培养 原理 基因重组, 组合优良性状 人工诱发基因 突变 破坏纺锤体的形成, 使染色体数目加倍 诱导花粉直接发育, 再用秋水仙素 优 缺 点 方法简单, 可预见强, 但周期长 加速育种,改良性状,但有利个体不多,需大量处理 器官大,营养物质 含量高,但发育延迟,结实率低 缩短育种年限, 但方法复杂, 成活率较低 例子 水稻的育种 高产量青霉素菌株 无子西瓜 抗病植株的育成 【详解】诱变育种、杂交育种、多倍体育种、单倍体育种的育种原理分别是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增加)、染色体变异(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减少),即①③④④,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点睛】了解诱变育种、杂交育种、多倍体育种、单倍体育种的育种原理便可解答本题。 18. 在一个以肌肉为效应器的反射弧中,如果传出神经遭到损伤,而其它部分正常,当感受器受到刺激后将表现为( ) A. 既有感觉又能运动 B. 无感觉也无收缩反应 C. 有感觉但无收缩反应 D. 无感觉但能运动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称为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组成,反射必须通过反射弧来完成,如传出神经受损,即使有适宜的刺激人体也不会作出反应,因为效应器接收不到神经传来的神经冲动;但是感受器产生的神经冲动能通过传入神经传到脊髓内的神经中枢,在经过脊髓的白质能上行传到大脑皮层,形成感觉,故C正确,AB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神经调节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 19.在一段时间里,定时给大白鼠注射甲状腺激素,可能出现的症状是( ) A. 食欲旺盛,身体消瘦 B. 停止生长和发育 C. 身体臃肿,反应迟缓 D. 尿中出现大量葡萄糖 【答案】A 【解析】 甲状腺激素能够促进新陈代谢,促进物质的氧化分解,因此给大白鼠注射甲状腺激素,可能出现的症状是食欲旺盛,身体消瘦,A正确;甲状腺激素能够促进生长发育,因此给大白鼠注射甲状腺激素,可能出现的症状是生长和发育加快,B错误;甲状腺激素能够促进新陈代谢,促进物质的氧化分解,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因此给大白鼠注射甲状腺激素,可能出现的症状是食欲旺盛,身体消瘦,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较高,C错误;尿中出现大量葡萄糖,可能是胰岛素分泌不足,和甲状腺激素无关,D错误。 20. 下列免疫反应中,属于体液免疫反应的是( ) A. 体液中的吞噬细胞吞噬病原体 B. 免疫球蛋白与病菌结合抑制病菌繁殖 C. 体液中的可溶性免疫活性物质干扰素抵抗病毒感染 D. 眼泪中的溶菌酶可破坏侵入人体的细菌 【答案】B 【解析】 略 21. 当人处于炎热环境时,会引起 A. 冷觉感受器兴奋 B. 温觉感受器抑制 C. 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加 D. 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兴奋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解答本题需考生能够识记并区分寒冷环境和炎热环境中体温调节的方式和过程. 解:A、当人处于炎热环境时,应是温觉感受器兴奋,A错误; B、此时温觉感受器应兴奋,不是抑制,B错误; C、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加是在寒冷环境中的结果,C错误; D、人处于炎热环境时,温觉感受器会兴奋,引起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兴奋,D正确. 故选:D.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22.下列哪种情况下尿液会相对增加( ) ①剧烈运动 ②天气转冷 ③患糖尿病时 ④静脉注射一定剂量的适当浓度的利尿剂 ⑤摄取过多过咸的食物时 A. ①④⑤ B. ②③④ C. ①②③ D. ③④⑤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剧烈运动会大量出汗尿液量减少;天气转冷时汗腺分泌的汗液减少,所以尿量增多;糖尿病患者吃的多、喝的多、尿的也多;利尿剂的作用是促进排尿,尿量会增多;摄取过多过咸的食物时,内环境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尿量减少;所以选B。 考点:本题考查内环境水平衡调节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23.下列最能说明生长素具两重性的作用特点的现象是( ) A. 茎的向光性和背地性 B. 根的向地性和向水性 C. 顶端优势 D. 含羞草的应激性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较低浓度的生长素促进生长,较高浓度的生长素会抑制生长,甚至杀死植物。 【详解】茎在单测光的照射下,生长素由向光侧向背光侧运输,背光侧的生长素浓度比向光侧高,背光侧比向光侧生长快,茎向光弯曲生长。由于重力的作用,生长素向下运输积累在茎的近地侧,近地侧比背地侧生长快,茎背地生长。因此,茎的向光性和背地性只体现了生长素促进生长的作用,A错误;由于重力的作用,生长素向下运输积累在根的近地侧,又由于根对生长素较敏感,近地侧的生长受到抑制,而背地侧生长素浓度低,生长素促进其生长。因此根向地生长,体现生长素的两重性,但向水性与生长素无关,B错误;顶芽产生的生长素运输到侧芽,由于侧芽对生长素较敏感,导致顶芽优先生长,侧芽生长受到抑制,即顶端优势,体现生长素的两重性,C正确;含羞草的小叶受刺激立即下垂属于植物的应激性,没有体现生长素的两重性,D错误。故选C。 【点睛】理解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24.农业生产用生长素类似物2,4—D进行麦苗除草,其原理是 A. 高浓度促进杂草衰老 B. 高浓度抑制杂草生长 C. 低浓度抑制杂草生长 D. 高浓度促进小麦生长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不同种类植物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双子叶植物比单子叶植物对生长素更敏感,所以用较高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可以杀死双子叶杂草,还能促进单子叶农作物的生长. 故选:B. 25. 下列生化反应发生在人体内环境中的是( ) A. 蛋白质消化分解成氨基酸 B. 血浆蛋白和激素的合成 C. 丙酮酸氧化分解成CO2和H2O D. 抗原抗体复合反应 【答案】D 【解析】 蛋白质消化分解成氨基酸发生在消化道,而消化道属于体外环境,不属于内环境,A错误;血浆蛋白和激素的合成都在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B错误;丙酮酸氧化分解成CO2和H2O发生在线粒体内,不属于内环境,C错误;抗体主要分布在血清、组织液等内环境中,因此抗原与抗体的特异性结合发生在内环境中,D正确。 26. 人体内环境相对稳定是健康的保障。由于人体内环境成分发生明显变化而引起的病症是 ( ) ①小腿抽搐 ②镰刀型细胞贫血症 ③尿毒症 ④组织水肿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答案】B 【解析】 ①小腿抽筋是由于内环境中钙离子浓度低造成的,①正确;②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由于基因突变而导致的细胞形态的变化,属于遗传病,②不正确;③组织水肿是由于组织液的大量增加导致的,③正确;④尿毒症是由于肾脏病变,导致内环境成分如尿素等超标,④正确。 【考点定位】内环境成分 27. 免疫是机体的一种特殊的保护性生理功能。下列有关论述,不正确的是( ) A. 非特异性免疫是与生俱来的一种天然防御功能 B. 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有: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记忆细胞、效应B细胞 C. 一种抗原只能与相应的抗体或效应T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 D. 过敏反应在已免疫机体再次受到相应物质的刺激时才会发生 【答案】B 【解析】 28.下列有关免疫系统组成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 B. 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 C. 淋巴细胞包括T细胞和B细胞,分别在胸腺和骨髓中成熟 D. 免疫活性物质是由免疫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活性物质,A错误;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B正确;淋巴细胞包括T细胞和B细胞,其中T细胞在胸腺中成熟,B细胞在骨髓中成熟,C正确;免疫活性物质是由免疫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D正确。故选A。 【点睛】了解免疫系统的组成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29.下图为人体内体温与水平衡调节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①当受到寒冷刺激时,a、b、c、d激素的分泌均会增加 ②c、d激素分泌增多,可促进骨骼肌与内脏代谢活动增强,产热量增加 ③下丘脑体温调节的中枢,也是形成冷觉、热觉的部位 ④下丘脑具有渗透压感受器,在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可以合成e激素 ⑤寒冷刺激使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通过促进甲状腺的活动来调节体温 ⑥上图所示的神经调节过程中,肾上腺、皮肤均为效应器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③④⑤ D. ④⑤⑥ 【答案】B 【解析】 【分析】 对题图分析可得,a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b是促甲状腺激素,c是甲状腺激素,d是肾上腺素,e是抗利尿激素。 【详解】皮肤冷感受器受到寒冷的刺激时产生兴奋,兴奋通过传入神经传导至下丘脑,一方面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a),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使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b),促甲状腺激素再作用于甲状腺,使其分泌甲状腺激素(c)。一方面下丘脑通过神经调节使肾上腺分泌肾上腺素(d)。综上所述,①正确,⑤错误;甲状腺激素(c)和肾上腺素(d)均具有调节细胞代谢,促进骨骼肌与内脏代谢活动增强,增加产热量,②正确;下丘脑是体温调节中枢,而冷觉、热觉形成的部位是大脑皮层,③错误;下丘脑具有渗透压感受器,在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可以合成抗利尿激素(e)激素,抗利尿激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④正确;运动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一起称为效应器。肾上腺、立毛肌等均是由下丘脑发出的神经直接支配,所以肾上腺、立毛肌等是效应器,⑥错误。综上所述,①②④正确,即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点睛】掌握体温和水平衡的调节过程,准确判断题图中各字母代表的激素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30. 下列关于兴奋传导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神经纤维膜内局部电流的流动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一致 B. 神经纤维上已兴奋的部位将恢复为静息状态的零电位 C. 突触小体完成“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 D. 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使突触后膜产生兴奋 【答案】A 【解析】 【分析】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形式是电信号,速度快;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化学信号,存在时间上的延搁,速度较慢。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兴奋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 【详解】神经纤维内部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兴奋传导的方向相同,外部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兴奋传导的方向相反,A正确;神经纤维上兴奋传导后将会恢复为静息电位,而静息电位不是零, B错误;突触小体内只可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C错误;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使突触后膜产生兴奋或抑制,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兴奋在神经纤维和神经细胞之间传递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1.我国科学家鲍文奎等农业科技人员用普通小麦和黑麦杂交培育的新品种——小黑麦,创造了自然界的新生物类型。右图是他们培育的大概过程。请回答: (1)普通小麦和黑麦杂交是____间杂交。 (2)普通小麦的配子中有____个染色体组,共____条染色体。 (3)黑麦配子中有____个染色体组,共____条染色体。 (4)普通小麦和黑麦杂交的杂种一代是____倍体,它本身不能形成____,因为它体内没有____。 (5)给杂种一代进行染色体加倍(0.3%~0.5%秋水仙素处理)形成的小黑麦体细胞中有个__染色体组,共__条染色体,该小黑麦称为____。 【答案】 (1). 属 (2). 3 (3). 21 (4). 1 (5). 7 (6). 四 (7). 配子 (8). 同源染色体 (9). 8 (10). 56 (11). 异源八倍体小黑麦 【解析】 【分析】 鲍文奎等农业科技人员用普通小麦和黑麦杂交培育小黑麦采用了多倍体育种的方法,即先用普通小麦和黑麦杂交得到杂交一代,再诱导杂交一代使其染色体数目加倍,得到小黑麦。 【详解】(1)普通小麦属于禾本科小麦属,而黑麦属于禾本科黑麦属,普通小麦和黑麦杂交是属间杂交。 (2)普通小麦是六倍体植株,体细胞中含有6个染色体组,共42条染色体。通过减数分裂形成的配子中有3个染色体组,共21条染色体。 (3)黑麦是二倍体植株,体细胞中含有2个染色体组,共14条染色体。通过减数分裂形成的配子中有1个染色体组,共7条染色体。 (4)普通小麦和黑麦杂交,杂种一代的体细胞中含有4个染色体组,是四倍体。因为它体内没有同源染色体,不能形成配子。 (5)杂种一代的体细胞中含有4个染色体组,用0.3%~0.5%秋水仙素处理杂种一代形成的小黑麦体细胞中有4×2=8个染色体组,共(21+7)×2=56条染色体,该小黑麦称为异源八倍体小黑麦。 【点睛】熟记多倍体育种的过程,结合题意对各问题情境进行分析解答便可。 32.糖尿病作为人类的一种常见“富贵病”,与糖代谢及调节异常有密切关系(如图一),其中,①②③表示几类细胞,④⑤⑥表示分泌物质。据图回答。 ⑴图一中,①的分泌物会___(填抑制或促进)②的分泌,而②的分泌物会___(填抑制或促进)①的分泌;激素存在着相互作用,其中,④和⑤是___关系,⑤与⑥是___关系。 ⑵由图一可见,机体对胰岛细胞分泌的调节,除了胰岛细胞通过直接感受_____的变化外,还可受____发出的神经控制。 ⑶图二是某患者血糖含量的变化曲线,则注射的药品最可能是_______,该患者在注射药品后,体内发生的主要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为了验证分泌物④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在设计实验方案时,若以正常小白鼠每次注射药物前后小鼠症状的变化为观察指标,下列对实验组小鼠注射药物的顺序中,正确的是( ) A.先注射胰岛素溶液,后注射葡萄糖溶液 B.先注射胰岛素溶液,再注射胰岛素溶液 C.先注射胰岛素溶液,后注射生理盐水 D.先注射生理盐水,后注射胰岛素溶液 【答案】 (1). 抑制 (2). 促进 (3). 拮抗 (4). 协同 (5). 血糖浓度 (6). 下丘脑 (7). 胰高血糖素 (8). 肝糖元的分解增多,非糖物质向糖类的转化加强 (9). A 【解析】 【分析】 对题图进行分析可得,①表示胰岛B细胞,②表示胰岛A细胞,③表示肾上腺细胞,④是胰岛素,⑤是胰高血糖素,⑥为肾上腺素。 【详解】⑴图一中,胰岛B细胞(①)分泌的胰岛素(④)会抑制胰岛A细胞(②)分泌胰高血糖素,而胰岛A细胞(②)分泌的胰高血糖素(⑤)会促进胰岛B细胞(①)分泌胰岛素。胰岛素可以促进葡萄糖的吸收、利用和转化,抑制肝糖原的分解以及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降低血糖。胰高血糖素可以促进肝糖原的分解为葡萄糖以及促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升高血糖。因此,胰岛素(④)和胰高血糖素(⑤)是拮抗关系。肾上腺素(⑥)具有升高血糖的作用,与⑤是协同关系。 ⑵由图一可见,机体对胰岛细胞分泌的调节,除了胰岛细胞通过直接感受血糖浓度的变化外,还可受下丘脑发出的神经控制。 ⑶由图二可知,该患者注射药品后,血糖含量明显升高,则注射的药品最可能是胰高血糖素。胰高血糖素可以促进肝糖原的分解为葡萄糖以及促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因此,该患者在注射药品后,体内发生的主要变化是肝糖元的分解增多,非糖物质向糖类的转化加强。 ⑷为了验证胰岛素(④)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在设计实验方案时,若以正常小白鼠每次注射药物前后小鼠症状的变化为观察指标,具体的操作是先注射胰岛素溶液,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导致小鼠血糖过低而出现昏迷。后注射葡萄糖溶液,使小鼠的血糖升高,导致小鼠恢复正常。综上所述,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点睛】掌握血糖平衡的调节过程,准确判断题图各序号表示的细胞名称和物质名称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33.下图甲示缩手反射相关结构,图乙是图甲中某一结构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请分析回答: (1)甲图中f表示的结构是_________,乙图是甲图中______(填字母)的亚显微结构放大模式图,乙图中的B是下一个神经元的_____________。 (2)缩手反射时,兴奋从A传到B的信号物质是______________。兴奋不能由B传到A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已知A释放的某种物质可使B兴奋,当完成一次兴奋传递后,该种物质立即被分解。某种药物可以阻止该种物质的分解,这种药物的即时效应是__________________。 (4)细胞合成的递质,经过_________加工,形成突触小泡,释放到突触间隙,被突触后膜上相应的“受体”识别,引起反应。可见“受体”的化学本质是__________________,这种细胞膜外结构称为_____________。 (5)假设a是一块肌肉,现切断c处。分别用足够强的电流刺激e、b两处,则发生的情况是:刺激e处,肌肉______________;刺激b处,肌肉_____________。 【答案】 (1). 感受器 (2). d (3). 胞体膜或树突膜 (4). 神经递质 (5). 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递质,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 (6). B神经元持续兴奋 (7). 高尔基体 (8). 糖蛋白 (9). 糖被 (10). 不收缩 (11). 收缩 【解析】 【分析】 分析甲图:a表示效应器,b表示传出神经,c神经中枢,d表示突触,e表示传入神经,f表示感受器;分析乙图:A表示突触小体,其膜为突触前膜,B表示突触后膜。 【详解】(1)由于e上有神经节,所以e为传入神经、f表示感受器,乙图是突触结构,为甲图中d的亚显微结构放大模式图。乙图中B表示突触后膜,为下一个神经元胞体膜或树突膜。 (2)A、B属于两个神经元细胞,兴奋从A传到B的信号物质是神经递质。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只能由A传到B。 (3)由于A释放的某种物质可使B兴奋,而某种药物可以阻止该种物质完成一次兴奋传递后的分解,所以这种药物的即时效应是使B神经元持续兴奋。 (4)细胞合成的递质,经过高尔基体加工,形成突触小泡,通过胞吐方式释放到突触间隙。由于细胞膜上的“受体”有识别功能,其化学本质为糖蛋白,所以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后,能被突触后膜上相应的“受体”识别,这种细胞膜外结构称为糖被。 (5)由于c处被切断,所以用足够强的电流刺激e处,肌肉不收缩;而刺激b处,肌肉能收缩。但由于没有通过完整的反射弧结构,所以这一过程不属于反射。 【点睛】本题结合反射弧的结构图和突触的结构图,考查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突触的结构、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的相关知识点,意在考查考生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4.某植物种群中,AA基因型个体占30%,aa基因型个体占20%,回答下列问题: (1)植物的A、a基因的频率分别是_____、_____。 (2)若该植物自交,后代中AA、aa基因型个体分别占_____、_____。这时,A、a的基因频率分别是_____、_____。 (3)依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这种植物在两年中是否发生了进化?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由此可知,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_____,进化的实质是_____ 【答案】 (1). 55% (2). 45% (3). 42.5% (4). 32.5% (5). 55% (6). 45% (7). 没有发生进化 (8). 基因频率没有发生变化 (9). 种群 (10). 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 【解析】 【分析】 由题意可知,在该植物种群中,AA基因型个体占30%,aa基因型个体占20%,则Aa的基因型个体占50%。 【详解】(1)A基因的频率=AA的频率+1/2Aa的频率=30%+1/2×50%=55%,a基因的频率=aa的频率+1/2Aa的频率=20%+1/2×50%=45%。 (2)若该植物自交,后代中AA基因型的频率为55%×55%=42.5%,aa基因型的频率为45%×45%=32.5%。因此,Aa基因型的频率为1–42.5%–32.5%=25%,A基因的频率= 42.5%+1/2×25%=55%,a基因的频率=32.5%+1/2×25%=45%。 (3)因为在两年中基因频率没有发生变化,所以这种植物没有发生进化。 (4)由此可知,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 【点睛】识记种群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计算公式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