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安徽省蚌埠市第二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安徽省蚌埠市第二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解析版

蚌埠二中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生物试题 一、单选题 ‎1.下列关于人类探索遗传奥秘历程中的科学方法及技术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孟德尔在研究遗传规律时提出了基因型和表现型的概念 B. 萨顿通过实验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 C. 赫尔希和蔡斯运用了提纯和鉴定的技术将DNA和蛋白质分开 D. 沃森和克里克研究DNA分子结构时,运用了建构物理模型的方法 ‎【答案】D ‎【解析】‎ ‎【分析】‎ 孟德尔杂交实验采用假说-演绎法;萨顿运用类比推理法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摩尔根运用假说-演绎法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赫尔希和蔡斯采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进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详解】孟德尔在研究遗传规律时提出了遗传因子的概念,当时还没有基因的说法,A错误;萨顿根据基因和染色体的行为存在平行关系,采用类比推理法提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假说,B错误;赫尔希和蔡斯利用噬菌体研究遗传物质时,运用了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是分开的,不需要运用提纯和鉴定的技术将DNA和蛋白质分开,C错误;沃森和克里克研究DNA分子结构时,运用了建构物理模型的方法,D正确。‎ ‎2.下列有关遗传定律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杂合子Aa自交后代性状分离比一定是3:1‎ B. 非等位基因的遗传一定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C. 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是由精、卵的随机结合所致 D. 分离定律的实质是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而分开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离规律的实质: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一定的独立性,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遗传给后代。‎ ‎【详解】杂合子Aa自交后代,如果存在不完全显性,则后代性状分离比1:2:1,A错误;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而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不遵循自由组合,B错误;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发生的时期是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而不是受精作用时,C错误;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是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D正确。‎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综合掌握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和自由组合的实质以及特殊的分离比涉及的相关的知识点,明确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3.水稻的非糯性和糯性是—对相对性状。非糯性花粉中含直链淀粉,遇碘变蓝黑色。而糯性花粉中含支链淀粉,遇碘变橙红色。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验证孟德尔的分离定律,必需用杂合非糯性水稻(Aa)自交 B. 取杂合非糯性水稻(Aa)的花粉加碘染色,在显微镜下观察到蓝黑色花粉占3/4‎ C. 二倍体水稻的花粉经离体培养,可得到单倍体水稻,稻穗、米粒变小 D. 含有a基因花粉死亡一半,则非糯性水稻(Aa)自交后代基因型比例是2:3:1‎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题干信息分析,非糯性水稻AA与糯性水稻aa杂交,在子一代基因型为Aa,其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分离,分别进入不同配子中,含支链淀粉遗传因子的配子合成支链淀粉,遇碘变橙红色;含直链淀粉遗传因子的配子合成直链淀粉,遇碘变蓝黑色,其比例为1∶1。‎ ‎【详解】验证孟德尔的分离定律,可以用杂合非糯性水稻(Aa)自交或测交,A错误;取杂合非糯性水稻(Aa)的花粉加碘染色,在显微镜下观察到蓝黑色花粉占1/2,B错误;花药离体培养获得的是单倍体,单倍体高度不育,没有种子,C错误;若含有a基因的花粉死亡一半,则非糯性水稻(Aa)自交,产生的雌配子A:a=1:1,产生的雄配子A:a=2:1,因此后代基因型比例为AA:Aa:aa=(1/2×2/3):(1/2×2/3+1/2×1/3):(1/2×1/3)=2:3:1,D正确。‎ ‎4.下列为某一个体卵巢中的一些细胞图象,关于它们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细胞甲所处时期能够发生基因重组 B. 细胞乙丙丁可出现于同一次减数分裂中 C. 细胞乙中染色体数和体细胞中相同 D. 细胞丁为卵细胞或极体 ‎【答案】A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即甲细胞中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分别移向小的两极,处于有丝分裂后期;乙细胞中同源染色体分离,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且细胞质不均等分裂,说明该细胞是初级卵母细胞;丙细胞中没有同源染色体,且所有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丁细胞中没有同源染色体,没有姐妹染色单体,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 ‎【详解】根据以上分析已知,细胞甲处于有丝分裂后期,而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A错误;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细胞丙、丁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根据图示染色体的情况判断三者可以出现于同一次减数分裂中,B正确;乙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等,C正确;丁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是减数分裂产生的子细胞,可以表示卵细胞或第二极体,D正确。‎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减数分裂的过程及其不同时期的特点,能够根据图示细胞中是否含有同源染色体、是否含有姐妹染色单体、染色体的数目与行为等特征判断各个细胞所处的分裂时期。‎ ‎5.现有某种果蝇的基因组成如图所示,其中长翅(A)对残翅(a)为显性,直翅(B)对弯翅(b)为显性,腿上刚毛(D)对截毛(d)为显性。下列选项中错误的是( )‎ A. 长翅与残翅、直翅与弯翅这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不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 B. 该果蝇产生的精细胞可能不含Y染色体 C. 不考虑交叉互换,基因A与a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D. 该细胞经减数分裂形成的精细胞基因型为AbD、abD或Abd、abd ‎【答案】D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图示细胞含有3对常染色体和1对异型性染色体XY,因此图示为雄果蝇的细胞;细胞中含有3对基因,其中A、a和b、b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遵循基因的连锁与互换定律,D、d位于X与Y染色体的同源区。‎ ‎【详解】据图分析可知,控制长翅与残翅、直翅与弯翅这两对相对性状的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因此不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A正确;减数分裂过程,同源染色体X与Y分离,因此该果蝇产生的精细胞可能不含Y染色体,B正确;不考虑交叉互换,基因A与a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C正确;该细胞经减数分裂形成的精细胞基因型为AbD、abd或Abd、abD,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需利用基因的分离定律和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识记遗传定律实质并且熟练掌握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变化是解题关键。‎ ‎6.基因型AA的植株表现为大花瓣,Aa表现为小花瓣,aa表现为无花瓣。花瓣颜色受另一对等位基因R、r控制,RR和Rr的花瓣是红色,rr为黄色。两对基因独立遗传。基因型为AaRr的亲本自交,下列有关判断错误的是( )‎ A. 子代共有9种基因型 B. 子代共有6种表现型 C. 所有子代中纯合子约占1/4 D. 黄色花瓣的植株中,纯合子约占1/3‎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分析可知,控制花瓣大小和花色的基因独立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因此基因型为AaRr的亲本自交共产生4×4=16种组合方式,后代AA(大花瓣):Aa(小花瓣):aa(无花瓣)=1:2:1,RR(红色):Rr(红色):rr(黄色)=1:2:1。‎ ‎【详解】已知亲本的基因型为AaRr,其自交产生的后代的基因型有3×3=9种,A正确;后代有花瓣的表现型有2×2=4种,因此再加上无花瓣一共有5种表现型,B错误;后代纯合子占1/2×1/2=1/4,C正确;黄色花瓣(A_rr)植株中纯合子占1/3,D正确。‎ ‎7.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大肠杆菌,经培养、搅拌、离心、检测,上清液的放射性占10%,沉淀物的放射性占90%。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噬菌体的DNA在大肠杆菌的细胞核中完成复制 B. 该实验证明了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C. 可能是培养时间过长,子代噬菌体释放使得上清液具有放射性 D. 上清液有放射性的原因可能是离心后10%的细菌没有沉降下去位于上清液 ‎【答案】C ‎【解析】‎ ‎【分析】‎ 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①研究着: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②实验材料:T2噬菌体和大肠杆菌等;③实验方法: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④实验思路:S是蛋白质的特有元素,DNA分子中含有P,蛋白质中几乎不含有,用放射性同位素32P和放射性同位素35S分别标记DNA和蛋白质,直接单独去观察它们的作用;⑤实验过程:吸附→注入(注入噬菌体的DNA)→合成(控制者:噬菌体的DNA;原料:细菌的化学成分)→组装→释放. ⑥实验结论:DNA是遗传物质。‎ ‎【详解】大肠杆菌是原核生物,没有细胞核,A错误;该实验只能证明DNA是遗传物质,不能证明了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B错误;可能是培养时间过长,噬菌体大量繁殖后,大肠杆菌裂解释放出子代噬菌体,导致上清液出现少量的放射性,C正确;大肠杆菌较重,不会出现在上清液,D错误。‎ ‎8.关于DNA分子的结构与复制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DNA分子的基本骨架 B. 含有m个碱基、n个腺嘌呤的DNA分子片段中,共含有m-n个氢键 C. 沃森和克里克从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特点设想出DNA分子复制的方式 D. 用15N标记的DNA分子在14N环境中复制n次,子代DNA分子仍有少数含15N ‎【答案】B ‎【解析】‎ ‎【分析】‎ DNA的双螺旋结构:①DNA分子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而成的;②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在内侧;③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起来,形成碱基对且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详解】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DNA分子的基本骨架,A正确;A和T之间有2个氢键,C和G之间有3个氢键,含有m个碱基、n个腺嘌呤的DNA分子片段中,A=T=n,C=G=m/2−n,因此共含有2n+3×(m/2−n)=3m/2-n个氢键,B错误;沃克和克里克从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特点设想出DNA分子复制的方式,C正确;含15N的DNA双链在14N环境中复制n次,根据DNA分子半保留复制特点,子代DNA分子中含15N的占2/2n,D正确。‎ ‎【点睛】已知DNA的复制次数,求子代DNA分子中含有亲代DNA单链的DNA分子数或所占的比例:一个双链DNA分子,复制n次,形成的子代DNA分子数为2n个;根据DNA分子半保留复制特点,不管亲代DNA分子复制几次,子代DNA分子中含有亲代DNA单链的DNA分子数都只有两个,占子代DNA总数的2/2n。‎ ‎9.下列有关人体基因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在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时可以进行半保留复制 B. 4种碱基对随机排列的序列均可构成人体基因 C. 人体内所有基因的碱基总数与DNA分子的碱基总数相同 D. 基因和DNA是反映遗传物质化学组成的同一概念 ‎【答案】A ‎【解析】‎ ‎【分析】‎ 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是控制生物性状的遗传物质的功能单位和结构单位,DNA和基因的基本组成单位都是脱氧核苷酸。基因主要存在于染色体上,且一条染色体含有多个基因,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详解】DNA在有丝分裂和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均可进行半保留复制,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所以基因在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时可以进行半保留复制,A正确;基因是有遗传效应DNA片段,不是4种碱基对的随机排列,基因的碱基序列是特定的,是具有特异性的, 如果把碱基随机排列,不一定是具有遗传效应的,B错误;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生物体内的每条DNA上含有许多个基因,故所有基因的碱基总数与DNA分子的碱基总数不相同,C错误;人体内的遗传物质是DNA,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二者的化学组成都是脱氧核苷酸,但二者并不是同一概念,D错误;故选A。‎ ‎10.图表示真核细胞中遗传信息的传递方向,说法正确的是(  )‎ A. ③是翻译过程,方向是从a到b B. 每种氨基酸均由不止一种tRNA来转运 C. ①②③也能在线粒体、叶绿体及所有真核细胞中进行 D. 一条mRNA上结合的多个核糖体共同合成一条多肽链 ‎【答案】A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图中①表示DNA的复制,②表示转录,③表示翻译;根据不同核糖体上肽链的长度可知,翻译是从a向b进行的。‎ ‎【详解】根据以上分析已知,③表示翻译过程,方向是从a到b,A正确;每种氨基酸可能由一种或多种tRNA转运,B错误;①表示DNA复制,在高度分化的真核细胞中不能发生,C错误;一条mRNA上结合的多个核糖体可以同时合成多条相同的肽链,提高了翻译的速率,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遗传信息传递与表达的过程,根据图中化合物的种类和箭头判断各个数字代表的过程的名称,并根据各个过程并结合选项分析答题。‎ ‎11.如图所示为人体内基因对性状的控制过程,下列叙述正确是 A. ①②或⑥⑦都表示基因的表达过程,但发生在不同细胞中 B. 基因1和基因2的遗传一定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C. 生物体中一个基因只能决定一种性状 D. ⑦→⑥→⑤过程说明基因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 ‎【答案】A ‎【解析】‎ 由图可知①和⑦表示转录,②和⑥表示翻译,基因的表达包括转录和翻译,而图中的血红蛋白的形成只发生在红细胞中,酪氨酸酶在皮肤和眼睛等细胞中表达,A正确。基因1和基因2的遗传不一定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因为不明确这两个基因是否位于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B错误。生物体中一个基因可以参与多种性状的控制,C错误。⑦→⑥→⑤过程说明基因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D错误。‎ 点睛:在一个个体中除了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中,所有个体都含有该个体的全部基因,但这些基因在细胞中不是全部都表达的,有的基因只在特定的细胞中表达,即细胞分化的实质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基因控制生物体的性状有直接和间接两种途径,且基因和性状之间并不都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12.某生物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关系如图所示。该生物性原细胞经减数分裂形成了下图中的四种配子。关于这四种配子形成过程中所发生的变异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配子一的变异属于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 B. 配子二发生了染色体变异,最可能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 C. 配子三发生了染色体易位,原因可能是基因b转移到非同源染色体上 D. 配子四的变异属于基因突变,原因可能是染色体复制时导致基因A或a缺失 ‎【答案】D ‎【解析】‎ ‎【分析】‎ 可遗传的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 ‎(1)基因突变是指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这会导致基因结构的改变,进而产生新基因。‎ ‎(2)基因重组是指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非等位基因重新组合。(3)染色体变异包括染色体结构变异(重复、缺失、易位、倒位)和染色体数目变异。‎ ‎【详解】配子一形成过程中,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发生了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属于基因重组,A正确;配子二形成的原因是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后未分离,这属于染色体变异,B正确;a和b是非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而配子三中a和b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原因可能是基因b转移到非同源染色体上,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C正确;配子四的变异属于染色体变异,原因可能是染色体复制发生错误导致基因A或a缺失,D错误。‎ ‎【点睛】基因重组包括两种类型,①自由组合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随着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也自由组合;②交叉互换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四分体),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非等位基因的交叉互换而发生重组。此外,某些细菌(如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在人为作用(基因工程)下也能产生基因重组。‎ ‎13.某家系中有甲、乙两种单基因遗传病(如下图),有一种是伴性遗传病。甲病与等位基因A和a有关,乙病与等位基因B和b有关。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甲病的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B. 个体5的基因型是AaXBXb C. 个体8的乙种遗传病致病基因最初来源于个体2‎ D. 若个体8和正常女性结婚,所生孩子不患甲病的概率是1/3‎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3号和4号都患甲病,其婚配的后代7号为正常女性,说明甲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则乙病为伴性遗传病;又3号和4号都不患乙病,后代8患乙病,可判断乙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 ‎【详解】根据以上分析已知,甲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A正确;个体5患甲病,其有一个正常的女儿和患乙病的儿子,因此5号的基因型为AaXBXb,B正确;个体8的乙种遗传病致病基因直接来自于3号,而3号的致病基因与2号无关,C错误;关于甲病8号的基因型为AA或Aa,与正常女性aa结婚,后代不患甲病的概率为2/3×1/2=1/3,D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和伴性遗传,具有一定的难度,正确判断两种病的遗传方式是解题的关键所在,而判断遗传方式在于对遗传图解的正确解读,主要考查学生分析遗传系谱图的能力和运用所学的知识综合解题的能力。‎ ‎14.下列有关育种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太空育种一定能培育出新物种 B. 三倍体无子西瓜可通过有性生殖保持其无子性状 C. 单倍体育种能明显缩短获得纯合单倍体年限 D. 杂交育种的原理是基因重组 ‎【答案】D ‎【解析】‎ ‎【分析】‎ 四种育种方法:‎ ‎ ‎ 杂交育种 诱变育种 单倍体育种 多倍体育种 方法 ‎ 杂交→自交→选优 ‎ 辐射诱变、激光诱变、化学药剂处理 花药离体培养、秋水仙素诱导加倍 ‎ ‎ 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原理 ‎ 基因重组 基因突变 ‎ ‎ 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先成倍减少,再加倍,得到纯种)‎ ‎  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成倍增加)‎ 举例 高杆抗病与矮杆抗病小麦杂交产生矮杆抗病品种 高产量青霉素菌株的育成 八倍体小黑麦 三倍体无籽西瓜、抗病植株的育成 ‎【详解】太空育种能培育新品种,但不能培育出新物种,A错误;三倍体无子西瓜可通过无性生殖能保持无子性状,但是不能通过有性生殖保持其无子性状,B错误;单倍体育种能明显缩短育种年限,但单倍体育种最终获得的不是单倍体,C错误;杂交育种的原理是基因重组,D正确。‎ ‎15.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能解释生物进化的原因,但不能解释遗传与变异的本质 B. 某校10年内红绿色盲的基因频率呈下降趋势,由此可知该校学生发生了进化 C. 新物种的产生一定存在进化,进化不一定意味着新物种的产生 D. 一个达到遗传平衡的群体,随机交配后,基因频率及基因型频率都不发生改变 ‎【答案】B ‎【解析】‎ ‎【分析】‎ 自然选择学说和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不同:‎ 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基本观点 ‎①遗传变异:生物进化的内因; ②过度繁殖:选择的基础③生存斗争:生物进化的动力和选择手段④适者生存:自然选择的结果 ‎①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②突变和基因重组提供了生物进化的原材料③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④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⑤共同进化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不同点 没有阐明遗传变异的本质以及自然选择的作用机理,着重研究生物个体进化 从分子水平上阐明了自然选择对遗传变异的作用机理,强调群体进化,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共同点 都能解释生物进化的原因和生物的多样性、适应性 ‎【详解】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能够科学地解释生物进化的原因以及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但是对于遗传和变异的本质未能作出科学的解释,A正确;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而该学校的学生在10年间不断的进出,并不是同一个种群,因此10年内红绿色盲的基因频率呈下降趋势并不能说明该校学生发生了进化,B错误;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基因频率改变不一定产生新的物种,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C正确;一个达到遗传平衡的群体,随机交配后,基因频率及基因型频率都不发生改变,D正确。‎ ‎16.某大峡谷中的松鼠被一条河流分隔成两个种群,一万年后,两个种群已经发生明显的分化。经过长期演化两个种群可能形成两个物种,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物种的形成必须通过a才能最终达到c B. b表示自然选择过程 C. ①②③④⑤⑥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D. c表示生殖隔离 ‎【答案】A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表示松鼠的进化过程,其中a表示地理隔离,这可以阻断种群中的基因交流;b表示自然选择过程;c表示生殖隔离,这是新物种产生的标志。‎ ‎【详解】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图中a表示地理隔离,c表示生殖隔离,地球上新物种的形成往往要先经历地理隔离,最终达到生殖隔离,但不都是这样,A 错误;图中b表示自然选择过程,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B正确;图中①②③④⑤⑥表示生物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可以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C正确;图中c表示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D正确。‎ ‎17.关于内环境及其稳态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内环境的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B. 葡萄糖、血红蛋白、神经通质、激素、CO2都是内环境的成分 C. 内环境稳态就是内环境的渗透压、温度和pH保持恒定不变 D. 小肠绒毛上皮细胞生活的内环境为组织液和消化液 ‎【答案】A ‎【解析】‎ ‎【分析】‎ 人体内环境中含有蛋白质、激素、维生素、代谢废物、气体、糖类、离子等物质。内环境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正常情况下,内环境中的每一种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 ‎【详解】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A正确;血红蛋白在红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成分,B错误;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内环境的渗透压、温度和pH保持相对稳定,C错误;小肠绒毛上皮细胞生活的内环境为组织液,消化液不属于内环境成分,D错误。‎ ‎【点睛】本题的易错点是:血红蛋白和消化液都不属于内环境成分,血红蛋白位于细胞内,而消化液位于与外界环境直接相通的管道中。‎ ‎18.如图表示人体肝脏组织与内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 ③的表面不可能同时存在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受体 B. 当①②④的渗透压降低时,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 C. ②与③成分不同的主要原因是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 D. 剧烈运动产生的乳酸进入④会使其pH明显降低 ‎【答案】C ‎【解析】‎ ‎③表示肝脏组织细胞,是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作用的靶细胞之一,其表面同时存在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受体,A错误;①②④分别表示淋巴、组织液、血浆,三者构成人体的内环境,当内环境的渗透压升高时,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B错误;②(组织液)与③(肝脏组织细胞)成分不同的主要原因是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C正确;因④所示的血浆中存在缓冲物质,所以剧烈运动产生的乳酸进入④不会使其pH发生明显变化,D错误。‎ ‎19.骑行是一种流行的健身方式,有利于缓解城市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问题。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骑行时细胞产生大量的CO2刺激下丘脑的呼吸中枢使呼吸加快 B. 骑行中氧气、甲状腺激素、乙酰胆碱、呼吸酶等都可以出现在内环境中 C. 剧烈运动时肌细胞产生的CO2全部来自线粒体 D. 骑行中产生的热量主要是通过汗液的蒸发、皮肤毛细血管收缩和呼气等方式散出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题干信息分析,在骑行过程中,人体进行了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有氧呼吸产生了二氧化碳和水,无氧呼吸产生了乳酸;骑行过程中,人体通过神经体液调节体温相对稳定,体温的相对稳定是产热和散热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 ‎【详解】呼吸中枢位于脑干,A错误;呼吸酶催化的是呼吸作用,因此呼吸酶存在于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B错误;人体有氧呼吸可以产生二氧化碳,而无氧呼吸不能产生二氧化碳,因此剧烈运动时肌细胞产生的CO2全部来自线粒体,C正确;骑行中产生的热量主要通过汗液的蒸发、皮肤毛细血管舒张和呼气等方式散出,继而维持体温相对稳定,D错误。‎ ‎20.下图是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传递信息的图解。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 ①的形成与高尔基体有关 B. ②属于神经元的胞体膜 C. ③处含有的神经递质越多,④处产生的动作电位就越大 D. ⑤与神经递质结合后,④处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 ‎【答案】A ‎【解析】‎ ‎【分析】‎ 兴奋在两个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通过突触进行的,首先在突触前膜内形成递质小泡与前膜融合,并释放出来到突触间隙中,再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使离子通道开放,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所以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 ‎【详解】①为突触小泡,其形成与高尔基体有关,A正确;②属于突触前膜,为轴突末梢突触小体的膜,B错误;动作电位达到一定值之后,突触间隙③处含有的神经递质再增多,突触后膜④处产生的动作电位不再随之增大,C错误;神经递质分兴奋性神经递质和抑制性神经递质,兴奋性神经递质与⑤结合后,④处膜电位可变为外负内正,但如果是抑制性神经递质与⑤结合,④处膜电位仍为外正内负,D错误。‎ 故选A。‎ ‎21.将灵敏电流计连接到图1神经纤维和图2突触结构的表面,分别在a、b、c、d处给予足够强度的刺激(a点离左右两个接点距离相等),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分别刺激a、d点时,指针都偏转1次 B. 分别刺激b、c点时,指针都偏转2次 C. 由于a点离两个接点距离相等,所以刺激a点,理论上指针不偏转 D. 分别刺激a、b、c、d 4处,其中只有1处指针偏转1次 ‎【答案】A ‎【解析】‎ ‎【分析】‎ 图1是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兴奋传导的方向是双向的,图2是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兴奋在突触上的传递是单向的,只能由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胞体,由图示可知,有突触小泡的是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无突触小泡的是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胞体。‎ ‎【详解】静息时,膜内外电位是外正内负,刺激a点时,膜电位发生变化,变为外负内正,并双向传导,到达两个电极的时间相等,所以电流计指针不偏转,A错误,C正确;刺激b点时,传到右边电极指针偏转一次,传到左边电极指针偏转一次,共偏转2次。刺激c点时,因为膜电位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大于突触中的速度,膜电位变化传到左侧电极的时间比传到右侧电极的时间短,指针偏转2次,B正确;刺激d点时,因为突触的电位只能由前膜向后膜传递,所以指针偏转一次,D正确。因此,本题答案选A。‎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看清题干中信息“a点离左右两个接点距离相等”,再根据题意作答。‎ ‎22.下图是免疫细胞之间相互作用的部分模式图,相关描述正确的是 A. 图中有3种细胞能够对病菌进行特异性识别 B. 物质I具有促进细胞D增殖分化的作用 C. 物质I和物质Ⅱ都属于免疫活性物质 D. 细胞B和C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中都发挥作用 ‎【答案】C ‎【解析】‎ 分析图示可知:A为吞噬细胞、B为T细胞、C为B细胞、D为浆细胞,物质I是淋巴因子,物质Ⅱ是抗体。T细胞和B细胞均能够对病菌进行特异性识别,吞噬细胞能够识别病菌,但没有特异性,浆细胞不能识别病菌,A项错误;淋巴因子能够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B项错误;淋巴因子和抗体都属于免疫活性物质,C项正确;T细胞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中都发挥作用,B细胞仅在体液免疫中都发挥作用,D项错误。‎ ‎【点睛】本题以“免疫细胞之间相互作用的部分模式图示意图”为情境,综合考查学生对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过程的理解和掌握情况。解答此类问题的前提是:需要熟记并理解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过程,形成清晰的知识网络。‎ ‎23.下列关于生命活动的调节正确的是(   )‎ ‎①严重腹泻后只需补充水分就能维持细胞外液正常的渗透压 ‎②刺激支配肌肉的神经,引起肌肉收缩的过程属于非条件反射 ‎③垂体功能受损的幼犬会出现抗寒能力减弱等现象 ‎④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与相应神经递质结合后,就会引起突触后膜兴奋 ‎⑤在寒冷环境中能促进人体代谢产热的激素主要是胰岛素和肾上腺素 ‎⑥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机体的生命活动将受到威胁 ‎⑦细胞免疫的存在使得正常机体体内无细胞癌变 ‎⑧糖尿病患者体内细胞吸收利用血糖的速率加快 A. ①④⑦ B. ③④⑤⑧ C. ③⑥ D. ②⑤⑥‎ ‎【答案】C ‎【解析】‎ ‎【分析】‎ 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需要完整的反射弧参与;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过程:下丘脑→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垂体→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甲状腺激素,同时甲状腺激素还能对下丘脑和垂体进行负反馈调节;免疫系统具有防卫、监控和清除的功能,如细胞免疫能清除体内癌变的细胞;胰岛素是机体内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胰岛素能促进全身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并抑制糖原的分解和糖原异生,进而降低血糖浓度。‎ ‎【详解】严重腹泻后,需补充水分和盐分才能维持细胞外液正常的渗透压,①错误;反射需要完整的反射弧参与,因此刺激支配肌肉的神经,引起该肌肉收缩的过程不属于反射,②错误;垂体能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进而促进新陈代谢,增加产热,因此垂体功能受损的幼犬会出现抗寒能力减弱等现象,③正确;神经递质包括兴奋型和抑制型两种,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后会引起突触后膜兴奋或抑制,④错误;在寒冷环境中能促进人体代谢产热的激素主要是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⑤错误;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机体的生命活动将受到威胁,⑥正确;正常机体体内会出现细胞癌变,⑦错误;糖尿病患者体内缺少胰岛素,因此组织细胞吸收利用血糖的速率减慢,⑧错误。综合以上可知,只有③和⑥正确,故选C。‎ ‎24.下图中,图甲示燕麦胚芽鞘的向光性实验,图乙示水平放置于地面的幼苗根与茎的生长情况;图丙示生长素浓度与根(或芽、茎)生长的关系。下列实验现象叙述正确的是 A. 图甲中胚芽鞘尖端的两侧生长素浓度不同是由生长素的极性运输造成的 B. 甲图中茎的向光生长的原因是单侧光导致生长素分布不均匀,乙图中的根向地生长能体现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 C. 如图乙茎4处的生长素浓度对应图丙中c点,则3处对应浓度在d点以后 D. 若图丙中b点表示图甲胚芽鞘背光侧的情况,那么向光侧的可用a点或c点表示 ‎【答案】B ‎【解析】‎ 图甲中胚芽鞘尖端的背光侧生长素浓度大于向光侧是由于左侧光照射尖端,使尖端左侧生长素横向运输到右侧造成的,A错误;图甲中茎的向光生长的原因是单侧光导致生长素向背光一侧运输,背光一侧下面一段含量高生长快;由于受重力作用,图乙根1处的生长素浓度小于根2处,根1处促进生长,根2处生长素浓度过高,抑制生长,故体现了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B正确;由于重力作用,图乙茎3处生长素浓度小于茎4处,3、4处都会促进茎的生长,4处促进作用更强,若图乙茎4处的生长素浓度对应图丙中c点,则3处对应浓度在a点以前,C错误;若图丙中b点表示图甲胚芽鞘背光侧的情况,向光一侧生长素浓度小于背光一侧,故向光侧的可用a点表示,不能用c点表示,D错误,所以选B。‎ ‎25.下列关于植物激素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①植物体内不同的腺体能够分泌不同的激素 ‎②缺乏氧气会影响植物体内生长素的极性运输 ‎③乙烯可以促进苹果和香蕉等果实的生长发育和成熟 ‎④植物激素能够给细胞传达一种调节代谢的信息 ‎⑤植物横放状态下茎的弯曲生长体现了生长素的两重性 ‎⑥植物激素的形成可体现基因对生物性状的间接控制 ‎⑦用适宜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处理番茄的花就能得到无子番茄 A. ②④⑥ B. ③⑤⑦ C. ②④⑥⑦ D. ①③⑥⑦‎ ‎【答案】A ‎【解析】‎ ‎【分析】‎ 植物激素是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人们发现的植物激素有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和乙烯等。‎ ‎【详解】植物激素是由特定的部位产生的,而不是由腺体分泌的,①错误;生长素具有极性运输的特点,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需要消耗能量,因此缺乏氧气会影响植物体内生长素的极性运输,②正确;乙烯能促进果实的成熟,但不能促进果实的发育,③错误;植物激素能够给细胞传达一种调节代谢的信息,④正确;植物横放状态下茎的弯曲生长只体现了生长素的促进作用,没有体现生长素的两重性,⑤错误;植物激素的形成可体现基因对生物性状的间接控制,⑥正确;用适宜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处理未授粉的番茄的花才能可得到无子番茄,⑦错误。因此,以上说法中正确的有②④⑥,故选A。‎ ‎26.野生动物研究所对某草原的一种野兔进行了调查,所调查区域的总面积为2hm2。统计所捕获野兔的数量、性别等,进行标记后放归;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与调查。所得到的调查数据如下表:以下是某同学对该数据的分析,你认为正确的是 捕获数 雌性个体数 雄性个体数 标记数 初捕 ‎50‎ ‎28‎ ‎22‎ ‎50‎ 重捕 ‎50‎ ‎32‎ ‎18‎ ‎10‎ A. 综合两次捕获情况,该野兔种群的性别比例(♀/♂)约为2:3‎ B. 该草原野兔的平均种群密度约为250只/hm2‎ C. 如果野兔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统计的种群密度会比实际偏高 D. 此调查方法可以用来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物种的丰富度 ‎【答案】C ‎【解析】‎ ‎【分析】‎ 对于活动范围广、活动能力强的动物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个体总数(N)/初次捕获标记个数(M)=再次捕获个体数(n)/重捕的标记个数(m)‎ ‎【详解】根据表中数据,该野兔种群的性别比例(♀/♂)约为(28+32):(22+18)约为3:2,A错误。根据分析公式,该草原野兔的平均种群密度=50×50÷10÷2=125只/hm2,B错误。当野兔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则重捕的标记个数比实际的偏小,因此统计的种群密度会比实际偏高,C正确。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物种的丰富度用取样器取样法,不用标志重捕法,D错误。‎ ‎27.科研人员用模型构建的方法研究某个种群数量的变化时,绘制出λ图,图中的λ= 某一年种群数量/一年前种群数量。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2008 年〜2015 年,种群数量先不变,后增大,最后减少 B. 2008 年〜2015 年,该种群数量在 2013 年达到最大值 C. 根据图中数据,不能确定相应环境中这个种群的最大容纳量 D. 该图直观地反映出种群数量的增长趋势,是一种概念模型 ‎【答案】C ‎【解析】‎ ‎【分析】‎ λ=1,种群数目不变;λ>1,数量增加;λ<1,数量下降。‎ ‎【详解】由图可知,2008-2010,数目不变,2011-2014数目增加;2015数目不变,A错误;种群数量在2015年达到最大,B错误;图中不能确定环境容纳量,C正确;该图是数学模型,D错误。故选C。‎ ‎28.某林场在桉树幼林里栽培菠萝,通过精心管理取得了桉树、菠萝两旺,提高了经济效益。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桉树和波萝表现出的分层现象属于该群落的垂直结构 B. 桉树和菠萝会竞争阳光、水和无机盐,但竞争不明显 C. 桉树和菠萝之间可能存在信息传递,不存在能量流动 D. 菠萝可以保持水土,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①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实用意义,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直接价值。‎ ‎②对生态系统起到重要调节功能的间接价值,例如森林和草地对水土有保持作用。‎ ‎③目前人类尚不清楚的潜在价值。‎ ‎【详解】桉树和菠萝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属于该群落的垂直结构,A正确;桉树和菠萝会竞争阳光、水和无机盐,但竞争不明显,B正确;桉树和菠萝之间不存在捕食和被捕食关系,不存在能量流动,可能存在信息传递,C正确;菠萝可以保持水土,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D错误。故选D。‎ ‎【点睛】熟记群落的空间结构和生物多样性的价值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29.生态系统中有a、b、c、d四种生物,构成食物链a→b→c,d为分解者,图是该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入b处发生的一系列变化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丙与丁表示的生理过程不同 B. 乙表示b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C. 当生态系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时,b的种群数量一般处于K/2值 D. d的能量全部来自b生物 ‎【答案】B ‎【解析】‎ 丙表示b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的形式释放到环境中的能量,丁表示分解者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的形式释放到环境中的能量,因此丙与丁表示的生理过程相同,A项错误;乙表示b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B项正确;当生态系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时,b的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一般处于K值,C项错误;b排出的粪便中的能量属于a的同化量的一部分,因此d的能量来自b生物和a生物, D项错误。‎ ‎【点睛】正确理顺某营养级获取能量的过程及该能量的去向是解答此题的关键。能量流经第二营养级的流程图如下:‎ 本题的易错点在于:将某一消费者排出的粪便中的能量误认为是该消费者的同化量;正确的理解是:由于“粪便中有机物的能量”未被同化,所以仍属于上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与上一营养级遗体残骸所含的能量性质相同,属于流向分解者的能量。‎ ‎30.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它常常趋向于稳态。图甲表示载畜量对草原中生产者的净生产量的影响(净生产量即生产者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总量与自身呼吸消耗量的差值)。图乙表示生殖数量或死亡数量与种群大小的关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由图甲可知,D点以后生态系统的稳态受到破坏 B. 由图甲可知,适量的放牧不会破坏草原生态系统的稳态 C. 由图乙可知,F点表示该环境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D. 由图乙可知,F点时种群年龄组成为衰退型 ‎【答案】D ‎【解析】‎ A、从图甲可知,C点以后生产者的净生产量低于不放牧的草原,生态系统的稳态将受到破坏,A正确;B、由图甲可知,适度放牧有利于提高并维持草原生态系统的稳态,B正确;C、从图乙可知,F点之前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数量持续增加,F点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即该环境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值(K值),C正确;D、从图乙可知,F点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数量基本不变,年龄结构为稳定性,D错误。故选:D.‎ 二、非选择题 ‎31.已知两对等位基因A和a、B和b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现用两纯合亲本(AABB、aabb)进行杂交,产生的F1再自交产生F2,请分析回答:‎ ‎(1)若单独分析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特点,F1基因型为Aa,其连续自交两代后,子代中AA、Aa、aa的比例为__________。‎ ‎(2)同时分析两对性状的遗传特点,符合基因的__________定律。若两对等位基因分别控制两对相对性状,则F2的双显性个体中纯合子占__________;若选取F2中的两个杂合子杂交,其子代只有一种表现型,则这两个杂合子的基因型是_______和_______。‎ ‎(3)若两对等位基因控制一对相对性状,且只要存在一个显性基因,个体便表现为显性,则F2中显性性状与隐性性状的比例为__________;若只有A、B同时存在时,个体才表现出显性,则F1与双隐性个体杂交,子代中隐性个体所占比例为__________。‎ ‎(4)若两对等位基因共同控制植株的高度,且具有累加效应,每个显性基因的遗传效应相同。纯合子AABB高50cm,aabb高30cm,它们之间杂交得到F1后,再自交得到F2,如果忽略环境因素的影响,则F2中表现为40cm高的个体的基因型有_______种。‎ ‎【答案】 (1). 3:2:3 (2). 自由组合 (3). 1/9 (4). AABb (5). AaBB (6). 15:1 (7). 3/4 (8). 3种 ‎【解析】‎ ‎【分析】‎ 两个纯合亲本AABB和aabb杂交,得到的F1基因型为AaBb,F1的雌雄个体都能产生4种比例相等的配子,且雌配子与雄配子随机结合,因此结合方式有16种,但子代的基因型只有9种,表现型有4种,比例为9:3:3:1。‎ ‎【详解】(1)若单独观察分析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特点,F1基因型为Aa,其自交一次后,子代中AA:Aa:aa=1:2:1;再自交一次,子代中的AA:Aa:aa=(1/4+2/4×1/4):(2/4×2/4):(2/4×1/4+1/4)=6:4:6=3:2:3。‎ ‎(2)由于两对等位基因A和a、B和b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所以同时观察分析两对性状的遗传特点,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F1基因型为AaBb,则F2的双显性个体(A_B_)占3/4×3/4=9/16,其中纯合体占1/16÷9/16=1/9;若选取F2中的两个杂合体杂交,其子代只有一种表现型,则这两个杂合体的基因型是AABb×AaBB。‎ ‎(3)若两对等位基因控制一对相对性状,且只要存在一个显性基因,个体便表现为显性,说明只有双纯隐性个体才表现为隐性性状,因此F2中显性性状与隐性性状的比例为(A_B_、A_bb、aaB_):aabb=15:1;若只有A、B同时存在时,个体才表现为显性,则F1AaBb与双隐形个体aabb杂交,子代的基因型为AaBb、Aabb、aaBb、aabb,所以隐性个体所占比例为3/4。‎ ‎(4)基因型为AABB和aabb的两株植物杂交,F1的基因型为AaBb,又由于基因以累加效应决定植株的高度,且每个显性基因的遗传效应是相同的;纯合子AABB高50cm,aabb高30cm,则每增加一个显性基因,植株增高(50cm-30cm)÷4=5cm。AABB和aabb杂交得到F1后,再自交得到F2,如果忽略环境因素的影响,则F2中表现为40cm高度的个体含有(40-30)÷5=2个显性基因,所以F2中表现为40cm高的个体的基因型有3种,基因型分别为AAbb、aaBB、AaBb。‎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及其实质,能够利用基因的分离定律的相关比值计算基因的自由组合的问题,并能够利用9:3:3:1的变式分析答题。‎ ‎32.人感染H7N9禽流感是由H7N9‎ 亚型禽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下图是人体感染该病毒后,机体通过调节清除体内病毒的过程。据图回答:‎ ‎(1)人感染H7N9病毒后经常出现发热症状,原因之一是淋巴因子刺激了下丘脑中的某一区域,进而使有关腺体分泌的________激素和肾上腺素的量增加,从而使产热增加。‎ ‎(2)感冒发热饮水较多后,血浆渗透压________,使下丘脑中的______________兴奋性降低,进而由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量________,导致尿量增加,利于毒素排出体外。‎ ‎(3)B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在淋巴因子的作用下,开始一系列的_______、分化为记忆细胞和________细胞。‎ ‎(4)消灭侵入宿主细胞中的H7N9病毒,还要依赖免疫系统产生________细胞与宿主细胞密切接触使宿主细胞裂解死亡。‎ ‎(5)综合以上信息可以看出,____________________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答案】 (1). 甲状腺 (2). 下降 (3). 渗透压感受器 (4). 减少 (5). 增殖 (6). 浆(或效应B) (7). 效应T (8).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解析】‎ ‎【分析】‎ H7N9病毒→T淋巴细胞释放淋巴因子→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垂体→甲状腺和肾上腺分泌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激素→体温上升;体内水少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多→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详解】(1)在体温调节过程中,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都可以增加产热量。‎ ‎(2)饮水较多导致血浆渗透压下降,导致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性降低,进而由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量减少,导致尿量增加,利于毒素排出体外。‎ ‎(3)B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 ‎(4)消灭侵入宿主细胞中的H7N9病毒,要依赖免疫系统产生效应T细胞与宿主细胞密切接触使宿主细胞裂解死亡。‎ ‎(5)综上所述,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传染病的相关知识,根据图示确定H7N9亚型禽流感病毒侵入人体后引发的调节有体温调节、激素的分级调节、免疫调节等,回忆相关过程并结合题干要求分析答题。‎ ‎33.某一草原生态系统仅有甲、乙、丙、丁、戊5个种群形成一定的营养结构,下表列出了各种群同化的能量。图1表示种群乙的能量变化,其中①﹣⑦表示能量值;图2是种群乙在10年内种群数量变化的情况,图中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上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 ‎(1)碳元素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间循环的主要形式为_____。写出该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___________。种群乙在该生态系统营养结构中处于__________营养级。‎ ‎(2)图1中,C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图2中_____点的种群年龄组成是衰退型,前8年种群数量最大的是__________点。‎ ‎(3)因开采过度,草原植被曾遭到破坏,引起生态环境恶化,后来通过加大对草原的保护力度,使该生态系统恢复到以前的状态,这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_______________稳定性。‎ ‎(4)乙种群中雌雄个体通过气味相互识别,这属于信息传递,说明__________ 离不开信息传递。‎ ‎【答案】 (1). CO2 (2). (3). 第三 (4). 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5). c、d (6). b (7). 恢复力 (8). 种群繁衍 ‎【解析】‎ ‎【分析】‎ 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且能量传递效率是10%~20%,结合表中数据可知,丙是第一营养级,甲和丁都处于第二营养级,乙处于第三营养级,戊处于第四营养级。据图分析,图1中A表示摄入能,B表示同化能,C表示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D表示呼吸作用中以热能形式散失的能量,E表示分解者分解利用的能量,F表示流向下一个营养级的能量。图2是种群乙10年内种群数量变化的情况,其中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上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1-5年,λ>1,种群数量不断增加;5-9年,λ<1,种群数量不断减少;9-10年,λ>1种群数量不断增加。‎ ‎【详解】(1)碳元素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间循环的主要形式为CO2;根据以上分析已知,表格中丙是第一营养级,甲和丁都处于第二营养级,乙处于第三营养级,戊处于第四营养级,因此构成的食物网为:。‎ ‎(2)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图1中C表示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图2中c、d点的λ<1,种群数量不断减少,种群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b点以前种群数量不断增加,b点以后种群数量不断减少,因此前8年中b点种群数量最大。‎ ‎(3)根据题意分析,草原被破坏后,通过植树造林使之恢复到以前的状态,说明生态系统具有恢复力稳定性。‎ ‎(4)乙种群中雌雄个体通过气味相互识别,这属于化学信息传递,说明种群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识记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掌握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能根据能量传递效率进行相关计算;并能够识记种群的特征,结合图表中信息准确答题。‎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