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27 发布 |
- 37.5 KB |
- 1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2020学年人教版生物必修三同步导练练习:课时作业12群落的结构
课时作业 12 群落的结构 1.下列不属于在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是( ) A.种群种类的多少 B.群落中的优势种群和劣势种群 C.种群密度的大小 D.种群的空间分布及其相互关系 解析:C 项是种群的特征,而 A、B、D 项涉及的都不是同一地 点的同一个物种,故不属于种群水平上研究的问题,而是群落水平上 研究的问题。 答案:C 2.下列关于丰富度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群落中生物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 B.不同群落生物的丰富度是不同的 C.从赤道到北极,群落的丰富度逐渐减少 D.丰富度越多的群落,其结构越复杂 解析: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并不是生物个体数目 的多少; 不同群落生物物种数目是不同的,丰富度也是不同的;从赤 道到北极群落的物种数目由于温度降低而减少,群落的丰富度逐渐减 少;丰富度越多的群落,物种越多,食物链、食物网越复杂,其结构 越复杂。 答案:A 3.下列有关群落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群落是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B.一片草原上所有的动植物及无机环境共同构成一个群落 C.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可以改变的 D.一个群落中的生物通过复杂的种间关系,形成一个有机的整 体 解析:群落是同一时间,一定区域内所有生物的总和,不包括无 机环境。 答案:B 4.森林群落的林冠层和草本层属于主要的自养层,每个层次(包 括土壤)中的动物及细菌、真菌属于异养层,这说明群落内部有一定的 ( ) A.物种组成和数量比例 B.产生重要影响的优势物种 C.直接或间接的营养关系 D.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解析:森林群落分林冠层和草本层,这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每个层次中又有不同的生物分布,这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 答案:D 5.某水池有浮游动物和藻类两个种群,其种群密度随时间变化的 趋势如图所示。若向水池中投放大量专食浮游动物的某种鱼(丙),一 段时间后,该水池甲、乙、丙三个种群中仅剩一个种群。下列关于该 水池中上述三个种群间的关系及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和丙既有竞争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甲种群 B.甲和乙既有竞争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丙种群 C.丙和乙既有竞争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甲种群 D.丙和乙既有竞争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丙种群 解析:从曲线上可以看出,甲、乙应该为捕食关系,甲为藻类, 乙为浮游动物,而丙为后期向水池中投放的大量专食浮游动物的某种 鱼,建立的食物链应该是:藻类→浮游动物→鱼,投放某种鱼的初期, 乙和丙因争夺生存空间而存在竞争关系;由于鱼是大量的,短时间内 它们的食物——浮游动物会急剧减少,而由于食物缺乏等使生存斗争 加剧,鱼类随之也会大量减少,所以甲、乙、丙三个种群仅剩一个种 群的话,该种群肯定是藻类,即甲种群。 答案:C 6.大多数生物群落在空间上有垂直分层的现象,称为群落的垂直 结构,引起森林群落中植物和动物垂直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分别是 ( ) A.温度、食物 B.温度、光照 C.湿度、温度 D.光照、食物 解析:森林群落的垂直分层是由光照强弱不同引起的,上层光照 强,有利于高大乔木生长,乔木之间光照减弱,适于灌木生长,林下 光照弱适于耐阴的草本植物生长;而植物的垂直分层为动物创造了多 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不同的动物因食性的差别而分布于不同层 次,如杜鹃吃高大乔木的种子,主要分布在林冠层,而以草籽为食的 则在林下层活动,如画眉等。 答案:D 7.某池塘中,某种成年鱼生活在底层,取食多种底栖动物,而该 种鱼的幼体生活在水体上层,滤食浮游动物和浮游藻类。下列相关叙 述错误的是( ) A.该种鱼的幼体与浮游动物具有竞争和捕食关系 B.该种鱼的发育阶段不同,其所处的营养级可能不同 C.底栖动物和浮游动物分层现象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 D.该种成年鱼及其幼体在水中的分布构成群落的垂直结构 解析:该种鱼的幼体滤食浮游动物,故与浮游动物具有捕食关系, 该种鱼的幼体和浮游动物都滤食浮游藻类,故与浮游动物又具有竞争 关系,故 A 选项正确;该种鱼的幼体生活在水体上层,滤食浮游藻类 时属于第二营养级,成年鱼生活在底层,取食多种底栖动物时属于第 三营养级,故该种鱼的发育阶段不同,其所处的营养级可能不同,故 B 选项正确;底栖动物和浮游动物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属于群落 的垂直结构,故 C 选项正确;该种成年鱼及其幼体是一个物种,在水 体的分布不能构成群落的垂直结构,仅仅是该物种的分布范围,故 D 选项错误。 答案:D 8.在自然界中,每一种生物几乎都受到周围其他生物的影响。右 图中表示甲、乙两种生物之间的数量变化关系,在下列 4 幅营养关系 图中,与其所表示的种间物质和能量流动的关系最符合的是( ) 解析:坐标图中甲、乙两种生物之间是捕食关系(乙以甲为食)。4 幅营养关系图中,A 表示互利共生关系;B 表示寄生关系;C 表示甲、 乙之间的竞争关系(甲、乙均以丙为食);D 表示捕食关系(乙以甲为食)。 答案:D 9.某种植物病毒 V 是通过稻飞虱吸食水稻汁液在水稻间传播的。 稻田中青蛙数量的增加可减少该病毒在水稻间的传播。下列叙述正确 的是( ) A.青蛙与稻飞虱是捕食关系 B.水稻与青蛙是竞争关系 C.病毒 V 与青蛙是寄生关系 D.水稻和病毒 V 是互利共生关系 解析:稻田中青蛙增加抑制病毒传播,原因是青蛙捕食稻飞虱, 青蛙与稻飞虱是捕食关系,A 项正确;水稻和青蛙并不利用共同的资 源,两者不是竞争关系,B 项错误;病毒 V 和水稻之间是寄生的关系, C、D 项错误。 答案:A 10.如下图所示,共同生活在一起的两个种群,一个种群主要以 a 为食,另一个种群主要以 b 为食,它们所吃的食物有些是共同的, 以 c 表示(图 B 表示图 A 经过自然选择形成的结果)。下列关于种群的 描述不正确的是( ) A.两个种群间存在着竞争的关系 B.自然选择使以 c 为食的种群日趋没落 C.自然选择使两个种群中的一个灭绝 D.两种群在竞争中最终适应环境 解析:由于这两个种群所吃的食物有共同的,故存在竞争关系;c 变小,说明自然选择使以 c 为食的种群日趋没落;自然选择不会使两 个种群中的一个灭绝,因为现存的生物是对环境适应的,两种群在竞 争中最终适应环境。 答案:C 11.南极冰藻是以硅藻为主的一大类藻类植物,长期生长在南极 海冰区-2~4℃的环境中,其最适生长温度为 2℃。磷虾主要以南极 冰藻为食,企鹅主要以磷虾为食。自 1975 年以来,磷虾种群密度下降 高达 80%。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南极冰藻组成了一个种群 B.企鹅种群密度也会随着磷虾种群密度下降而下降 C.南极冰藻、磷虾、企鹅与该海冰区的其他生物组成生物群落 D.-2~2℃范围内,随着温度升高南极冰藻的光合作用强度增 大 解析:南极冰藻是以硅藻为主的一大类藻类植物,而不是一种生 物,A 错误;企鹅主要以磷虾为食,所以企鹅种群密度也会随着磷虾 种群密度下降而下降,B 正确;南极冰藻、磷虾、企鹅与该海冰区的 其他生物组成生物群落,C 正确;-2~2℃范围内,随着温度升高, 酶的活性逐渐增强,南极冰藻的光合作用强度增大,D 正确。 答案:A 12.早在宋代,我国就产生了四大家鱼混养技术。下图表示某池 塘中四大家鱼及其食物的分布,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四大家鱼在池塘中的分布现象是群落的水平结构 B.此图表明四种鱼类的食物关系为:鲢鱼→鳙鱼→青鱼 C.鲢鱼和鳙鱼、青鱼和草鱼在混合放养时都是共生关系 D.若浮游动物大量死亡,鲢鱼数量在短时间会增加 解析:根据图示可以看出鲢鱼、鳙鱼和青鱼在不同水层的分层现 象是群落的垂直结构;鲢鱼和鳙鱼之间不存在食物关系,也没有共生 关系;青鱼和草鱼之间为竞争关系,若浮游动物大量死亡,浮游植物 数量增加,鲢鱼数量在短时间内会增加。 答案:D 13.关于群落的结构,以下理解错误的是( ) A.竹林中不同种类的竹子高低错落有致,其在垂直结构上有分 层现象 B.动物在群落中垂直分布与食性有关,而与植物的分层现象无 关 C.淡水鱼占据不同的水层,出现的分层现象与各种鱼的食性有 关 D.不同地段生物种类有差别,在水平方向上有分层现象 解析:竹林中的不同种类的竹子为不同物种;动物在群落中垂直 分布主要与食性有关,群落中植物的垂直结构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 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如森林中的鸟类,林冠层栖息着鹰、杜鹃等; 中层栖息着山雀、啄木鸟等,林下层分布着画眉等;淡水鱼的分层与 陆地动物的分层原因是一样的,与食性有关;不同地段的土壤性质、 水分、温度、光照不同从而导致生物种类有差异,同一地段上种群密 度也有差别。 答案:B 14.如下图甲、乙、丙分别表示在有限空间内培养(或饲养)两种 生物的实验结果,下列相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的种群数量变化关系如图甲所示 B.图乙中 b 生物对 a 生物的进化有害无益 C.甲、乙、丙分别表示的是互利共生、捕食、竞争关系 D.图丙中实验初期,竞争与种内互助并存,后期 X 的种内斗争 加剧 解析:甲图是互利共生的关系图,豆科植物和根瘤菌之间是此关 系,A 正确;乙图是捕食关系图,b 生物与 a 生物共同进化,B 错误; 据图分析,甲图是“同生共死”的互利共生关系,乙图表示“先增加 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非同步性变化,属于捕食,丙图表示 “你死我活”的竞争关系,C 正确;丙图初期种内互助与竞争都会存 在,后期因消失了一个物种,X 种内斗争会加剧,D 正确。 答案:B 15.(2019 年山东实验中学一诊)某地土壤中小动物的物种数和个 体总数如下表,以下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土层 物种数 个体总数 0~5 cm 11 79 5~10 cm 4 20 10~15 cm 3 13 A.表中的信息说明群落具有垂直结构 B.不同土层中小动物的分布与光照无关 C.不同土层中的小动物都是消费者 D.土壤中某种小动物个体总数下降则该地物种丰富度随之下降 解析:表中结果显示,在垂直方向上不同的土层中分布有不同种 类的物种,这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不同土层中的小动物分布与光 照有关;小动物不一定都是消费者,如土壤中的蚯蚓是分解者;物种 丰富度是指物种数目的多少,某个物种的个体数量减少,只要该物种 不消失,就不会影响物种的丰富度。 答案:A 16.(2019 年江西鹰潭一中月考)下图表示我国湿润森林区及山地 植被分布情况,请据图回答: (1) 图 中 横 轴 表 示 该 群 落 的 __________ 结 构 , 表 明 由 于 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段的 __________种类往往有所差别。 (2)图中__________地区单位面积内物种最丰富。该生物群落中植 物由高到低依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层次,这 种群落的分层现象称为群落的__________结构。 (3)群落的__________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群落中 __________称为物种丰富度。 解析:(1)图中横轴是群落水平方向的植被分布,表示该群落的水 平结构,表明由于受地形、阳光、水分(湿度)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 段的植物种类往往有所差别。(2)图中热带雨林地区单位面积内物种最 丰富。该生物群落中植物由高到低依次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等 层次,这种群落的分层现象称为群落的垂直结构。(3)物种丰富度是指 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物种丰富度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答案:(1)水平 地形 阳光 水分(湿度) 植物 (2)热带雨林 乔木层 灌木层 草本层 垂直 (3)物种组成 物种数目的多少 17.在烧杯中加入一些枯草浸出液,烧杯中的枯草杆菌以其中的 有机物为食,过几天后放入大草履虫,再过一段时间后,放入双小核 草履虫,它们均以枯草杆菌为食。三种生物在浸出液中的种群数量增 减情况如下图中曲线 a、b、c 所示,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枯草杆菌与草履虫之间构成________关系,两种草履虫之间又 构成________关系。 (2)a、b 两条曲线分别表示________________的种群数量变化情 况。 (3)曲线 c 在 CD 段下降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曲线 a 在 AB 段下降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是不同的两种生物,它们都以枯 草杆菌为食,因此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之间是竞争关系,而不是 种内斗争关系,枯草杆菌与草履虫之间是捕食关系。根据题意可知, 曲线 a 表示枯草杆菌种群数量变化情况,曲线 b 表示双小核草履虫种 群数量变化情况,曲线 c 表示大草履虫种群数量变化情况。 答案:(1)捕食 竞争 (2)枯草杆菌和双小核草履虫 (3)双小核草履虫与大草履虫争夺食物,前者占优势,适者生存, 后者被淘汰 (4)大草履虫加入后大量繁殖,以枯草杆菌为食,导致枯草杆菌种 群数量减少 18.生态学家高斯曾在实验室里做过这样的实验:他将两种草履 虫,即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分别培养在两个容器中,各给以细菌 作为食物,不久两种草履虫分裂繁殖并和细菌数量达到平衡。但是如 果把两种草履虫放在同一培养皿中,给以细菌混合培养,16 天后,结 果如图。 (1)从图中可以看出:混合培养后,能正常生长的是__________, 不能正常生长的是__________。 (2) 试 分 析 高 斯 实 验 结 果 的 原 因 , 生 物 学 上 称 这 种 现 象 为 __________。 (3)混合培养后,能正常生长的个体发展趋势是__________,在这 个发展过程中,生物因素间的关系将由__________转变为__________。 (4)如果在自然界中,两种草履虫生活在同一环境里,是否会发生 与高斯实验相同的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实验结果表明,混合培养 16 天后,大草履虫消失,只 有双小核草履虫继续存活其中。 (2)比较两种草履虫单独生长的数量曲线图,可以发现,双小核草 履虫比大草履虫世代时间略短,因而繁殖速度略快。由于双小核草履 虫有这样一个优越性,在一定量食物的限制因素之下,它就能胜过大 草履虫而生存下来。生物学上把这样两个物种之间为争夺生活资源而 发生斗争的现象称为竞争。 (3)双小核草履虫在与大草履虫的竞争中生存下来,数量不断递 增。递增到一定程度后,由于受到食物等因素的限制,双小核草履虫 种群内的不同个体间也会发生争斗,逐步使其繁殖数量与其食用细菌 的数量达到此起彼伏的平衡。因此,双小核草履虫的发展趋势是先增 加后减少,然后稳定;在这个发展过程中,生物间的关系由竞争转变 为种内斗争。 (4)自然界中还有其他因素介入,情况不会像上面实验那样简单。 情况越复杂,调节能力越强。例如,有一种栉毛虫,以草履虫为食, 数量多的草履虫被捕食的机会多,因而两种草履虫可借助栉毛虫的捕 食而达到平衡。栉毛虫实际上只是对两种草履虫的数量变动有作用的 诸多环境因素之一,所以在自然环境中一种草履虫是难以消灭另一种 草履虫的。 答案:(1)双小核草履虫 大草履虫 (2)竞争 (3)先增加后减少,然后稳定 竞争 种内斗争 (4)不会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