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2020届 一轮复习 人教版 神经调节 作业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2020届 一轮复习 人教版 神经调节 作业

‎2020届 一轮复习 人教版 神经调节 作业 ‎1.(2018安阳模拟)在运动或举重项目中,某运动员腰部受伤,造成右侧下肢运动障碍,但有感觉。该病人受损伤的部位可能是反射弧的 (  )‎ ‎①传入神经 ②传出神经 ③感受器 ④神经中枢 ⑤效应器 A.②④ B.①③‎ C.①② D.②⑤‎ A 解析:有感觉说明感受器和传入神经正常,受伤部位是腰部,不可能损伤右下肢运动的效应器,因此造成右侧下肢运动障碍的受损部位可能是传出神经或脊髓内的神经中枢。‎ ‎2.(2018南昌市一模)下列可以引起神经元静息电位绝对值降低的是哪一项(  )‎ A.增加细胞外K+浓度 B.增加细胞内K+浓度 C.增加细胞内Na+浓度 D.降低细胞外Na+浓度 A 解析:增加细胞外K+浓度,会导致细胞膜外正电位增加,进而使得静息电位绝对值增加,A错误;增加细胞内K+浓度会导致细胞膜内外阳离子浓度差减小,引起静息电位的绝对值降低,B正确;增加细胞内Na+浓度,会导致细胞膜内外阳离子浓度差减小,引起静息电位的绝对值降低,C正确;降低细胞外Na+浓度,会导致细胞膜内外阳离子浓度差减小,引起静息电位的绝对值降低,D正确。‎ ‎3.右图为突触结构模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②处的液体为组织液,传递兴奋时含有能被③特异性识别的物质 B.①中内容物使b兴奋时,兴奋处膜外为正电位 C.在b中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 D.①中内容物释放至②中主要借助于突触前膜的主动运输 A 解析:图中a是突触前膜,b是突触后膜,①是突触小泡,②是突触间隙,③是突触后膜上的递质受体。突触间隙内充满组织液,传递兴奋时含有能被③受体特异性识别的神经递质;①中内容物使b兴奋时,兴奋处膜外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兴奋传到突触后膜时,突触后膜发生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神经递质释放至突触间隙中的方式为胞吐,主要借助于突触前膜的流动性。‎ ‎4.(2018合肥市第三次质检)下列对膝跳反射过程的分析,正确的是(  )‎ A.直接刺激传出神经或效应器也可以引起膝跳反射 B.效应器的传出神经末梢受到叩击能产生动作电位并向脊髓传导 C.动作电位在传入神经纤维和传出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 D.膝跳反射中枢位于脊髓,受大脑皮层的高级神经中枢控制 D 解析:直接刺激传出神经或效应器也可以引起反应,但是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因此不属于反射,A错误;兴奋在反射弧中是单向传递的,效应器的传出神经末梢受到叩击能产生动作电位,但是不能向脊髓(神经中枢)传导,B错误;动作电位在传入神经纤维和传出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都是单向的,C错误;膝跳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脊髓,脊髓是低级中枢,受高级中枢大脑皮层的控制,D正确。‎ ‎5.(2018全国卷Ⅲ)神经细胞处于静息状态时,细胞内外K+和Na+的分布特征是(  )‎ A.细胞外K+和Na+浓度均高于细胞内 B.细胞外K+和Na+浓度均低于细胞内 C.细胞外K+浓度高于细胞内,Na+相反 D.细胞外K+浓度低于细胞内,Na+相反 D 解析:神经细胞内K+浓度明显高于细胞外,而Na+浓度比细胞外低。处于静息状态时,细胞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造成K+外流,使膜外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内,这是大多数神经细胞产生和维持静息电位的主要原因。‎ ‎6.‎ ‎(2018江苏卷)右图是某神经纤维动作电位的模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K+的大量内流是神经纤维形成静息电位的主要原因 B.bc段Na+大量内流,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并消耗能量 C.cd段Na+通道多处于关闭状态,K+通道多处于开放状态 D.动作电位大小随有效刺激的增强而不断加大 C 解析:A错:神经纤维形成静息电位的主要原因是K+的大量外流。B错:bc段Na+通过通道蛋白大量内流,属于协助扩散,不消耗能量。C对:cd段K+继续外流,此时细胞膜仍对K+的通透性大,对Na+的通透性小,K+通道多处于开放状态,Na+通道多处于关闭状态。D错:动作电位的大小不会随着有效刺激强度的增加而增大,而是表现出全或无的特性。‎ ‎7.如图为神经与肌肉的连接示意图,f所在的神经—‎ 肌肉接头,其结构和功能与突触类似。g的神经纤维搭在肌肉上,e表示感受器。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刺激肌肉后,电流表的指针将偏转2次,d点处可检测到电位变化 B.刺激d点引起的肌肉收缩不属于反射 C.若b为抑制性神经元,刺激a点,c神经元膜外为正电位 D.神经递质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A 解析:f与肌肉部位构成了突触结构,在突触结构处兴奋传导只能由突触前膜传到突触后膜,具有单向性,因此d点处不可检测到电位变化,A错误;反射活动的完成需要完整的反射弧,因此刺激d点引起的肌肉收缩不属于反射,B正确;若b为抑制性神经元,刺激a点,会传导到神经元b,神经元b会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抑制下一个神经元c产生兴奋,即神经元膜外为正电位,C正确;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突触间隙液属于组织液,即此处神经递质属于内环境的成分,D正确。‎ ‎8.下列与神经细胞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ATP能在神经元线粒体的内膜上产生 B.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中的移动消耗ATP C.突触后膜上受体蛋白的合成需要消耗ATP D.神经细胞兴奋后恢复为静息状态消耗ATP C 解析:本题考查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和神经元之间传递过程中能量的产生和消耗,意在考查考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 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在线粒体膜上进行,能产生大量ATP,神经元细胞也可以进行有氧呼吸,A项正确;突触间隙属于内环境,神经递质在内环境中的移动不消耗ATP,B项错误;蛋白质的合成需要消耗ATP,C项正确;神经细胞兴奋后恢复为静息状态时要排出钠离子,吸收钾离子,都是主动运输,需要消耗ATP,D项正确。‎ ‎9.(2019福建毕业班质检)将完好的某动物神经元浸泡在任氏液(模拟细胞外液)中进行实验,a、b为神经元膜外侧的两处位置,如图所示。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静息状态时,可测得a、b两处的电位不相等 B.静息状态时,与任氏液相比,细胞内Na+浓度高 C.b处兴奋时,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 D.若阻断Na+内流,刺激后,a、b不能产生兴奋 D 解析:静息状态时膜外为正电位,a、b两处电位是相等的,A错误;任氏液模拟细胞外液,所以静息状态时任氏液中的钠离子浓度高于细胞内,B错误:b处兴奋时。钠离子内流,膜电位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C错误:如果阻断了钠离子的内流,刺激后,a、b都不能产生兴奋,D正确。‎ ‎10.阿托品是一种常见的麻醉药物。某实验小组将离体的神经-肌肉接头处置于生理盐水中,并滴加阿托品,用针刺神经纤维后,肌肉收缩减弱甚至不能收缩;再滴加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后,阿托品的麻醉作用降低甚至解除(突触间隙中的乙酰胆碱酯酶能水解乙酰胆碱)。据此判断,阿托品抑制突触处的兴奋传递的机制可能是(  )‎ A.破坏突触后膜上的神经递质受体 B.阻止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 C.竞争性地和乙酰胆碱的受体结合 D.阻断突触后膜上的钠离子通道 C 解析:根据题意分析,某实验小组将离体的神经-肌肉接头处置于生理盐水中,并滴加阿托品,用针刺神经纤维后,肌肉收缩减弱甚至不能收缩,说明阿托品阻止了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而滴加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后,乙酰胆碱被分解,阿托品的麻醉作用降低甚至解除,说明阿托品没有破坏突触的结构,A 错误;也没有阻止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或阻断突触后膜上钠离子通道,BD错误;因此很可能是因为竞争性地和乙酰胆碱的受体结合,导致乙酰胆碱不能和受体结合,进而影响了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C正确。‎ ‎11.下图为反射弧中神经——肌肉接头的结构(与突触的结构类似)及其生理变化示意图,据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Ach属于神经递质,其合成发生在突触小泡中 B.神经冲动传至突触处,不会导致突触前膜电位变化 C.骨骼肌细胞膜离子通道开放后,Na+、Cl-同时内流 D.该结构为效应器的一部分,刺激后可引起肌肉收缩 D 解析:Ach属于神经递质,其合成后在突触小泡中暂时贮存,A错误;神经冲动传至突触处,引起突触前膜电位变化,将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B错误;Ach与骨骼肌细胞膜上的Ach受体结合,导致骨骼肌细胞膜离子通道开放,Na+内流,进面引起骨骼肌细胞兴奋,C错误;效应器由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组成,据此并依题意可知:该结构为效应器的一部分,刺激后可引起肌肉收缩,D正确。‎ ‎12.(2019江西南昌月考)黑寡妇毒蜘蛛毒液中的蛛毒素(蛋白质)可与人的脑神经突触前膜的跨膜蛋白相互作用,并可以非常强烈地诱导神经递质持续释放。下列有关推论不正确的是(  )‎ A.蛛毒素能促进突触小泡向前膜移动并释放神经递质 B.蛛毒素作用后,突触小体内线粒体的分解代谢活动增强 C.蛛毒素入侵到组织液会导致神经递质发挥作用后无法被灭活 D.蛛毒素发挥作用后会引起突触后膜持续发生Na+内流现象 C 解析:‎ 根据题意,蛛毒素与突触前膜的跨膜蛋白发生特异性结合,从而诱导神经递质的持续释放而使生物体的神经末梢瘫痪。可见蛛毒素能促进突触小泡向突触前膜移动并释放神经递质;蛛毒素作用后,突触前膜持续释放神经递质,突触小体内突触小泡的移动及突触前膜的胞吐作用均增强,故线粒体内的分解代谢活动会增强;蛛毒素对神经递质发挥的作用无法根据题意得知;蛛毒素发挥作用后,递质的持续释放会引起突触后膜持续发生钠离子内流现象。‎ ‎13.(2018海南卷)为了验证反射弧的完整性是完成反射活动的基础,某同学将甲、乙两只脊蛀(去除脑但保留脊髓的蛙)的左、右后肢最长趾趾端(简称左、右后趾)分别浸入0.5%硫酸溶液中,均出现屈肌反射(缩腿),之后用清水洗净、擦干。回答下列问题:‎ ‎(1)剥去甲的左后趾皮肤,再用0.5%硫酸溶液刺激左后趾,不出现屈肌反射。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离甲的右后肢坐骨神经,假如用某种特殊方法阻断了传入神经,再将甲的右后趾浸入0.5%硫酸溶液中,不出现屈肌反射,则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捣毁乙的脊髓,再用0.5%硫酸溶液刺激蛙的左后趾,________(填“能”或“不能”)出现屈肌反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剥去甲的左后趾皮肤,再用0.5%硫酸溶液刺激左后趾,不出现屈肌反射。其原因是剥去皮肤导致反射弧的感受器缺失。‎ ‎(2)分离甲的右后肢坐骨神经,假如用某种特殊方法阻断了传入神经,再将甲的右后趾浸入0.5%硫酸溶液中,不出现屈肌反射,则说明传入神经结构和功能完整是完成反射活动所必需的。‎ ‎(3)捣毁乙的脊髓,再用0.5%硫酸溶液刺激蛙的左后趾,不能出现屈肌反射,原因是反射弧的神经中枢被破坏。‎ 答案:(1)剥去皮肤导致反射弧的感受器缺失 ‎(2)传入神经结构和功能完整是完成反射活动所必需的 ‎(3)不能 反射弧的神经中枢被破坏 ‎14‎ ‎.动作电位的产生与细胞离子通透性的变化直接相关。细胞膜对离子通透性的高低可以用电导(g)表示,电导大,离子通透性高,电导小,离子通透性低。如图所示神经细胞接受刺激产生动作电位过程中,细胞膜对Na+和K+的通透性及膜电位的变化(gNa+、gK+分别表示Na+和K+的电导情况)。‎ 请据图回答问题:‎ ‎(1)细胞膜对离子通透性大小的控制是通过控制细胞膜上的________来实现的。在兴奋传导的过程中,细胞内ADP的生成量会________。‎ ‎(2)静息状态下神经细胞膜电位的特点是________。‎ 当神经纤维某一部位受到刺激时,这个部位的膜两侧会出现暂时性的________变化,形成动作电位。‎ ‎(3)请分析图二,在接受刺激时,细胞膜对Na+和K+的通透性分别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N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K+: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该过程中膜电位的变化和离子通透性的变化可以推测,动作电位上升曲线的产生主要是由哪种离子如何变化造成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载体蛋白是细胞膜上控制离子通透性大小的结构物质。在兴奋传导的过程中,细胞需要消耗能量,故细胞内ADP的生成量会增加。(2)静息状态下神经细胞膜电位是外正内负,受到刺激后,产生外负内正的动作电位,图一中a点之前属于静息电位,b点是零电位,由于动作电位形成过程中,Na+通道开放使Na+内流,c点达到峰值。(3)细胞膜对离子通透性的高低可以用电导(g)表示,由图二可以看出当神经元接受刺激时,Na+的电导迅速升高且升幅较大,而K+的电导升幅较小,并且慢.所以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迅速增加,且变化幅度较大,而对K+的通透性略有升高,且变化幅度较小。(4)对照图一和图二可以看出动作电位的变化和Na+的通透性呈现相同的变化规律,由此可以推测动作电位的产生是Na+内流造成的。‎ 答案:(1)载体蛋白 增加 ‎(2)外正内负 电位 ‎(3)对Na+的通透性迅速增加,且增加幅度较大 对K+的通透性增加较慢,并且增加的幅度较小 ‎(4)由Na+通过细胞膜快速内流造成的 ‎15.人的中脑边缘多巴胺系统是脑的“奖赏通路”,通过多巴胺兴奋此处的神经元,传递到脑的“奖赏中枢”,可使人体验到欣快感,因而多巴胺被认为是引发“奖赏”的神经递质,下图是神经系统调控多巴胺释放的机制,毒品和某些药物能干扰这种调控机制,使人产生毒品或药物的依赖。‎ ‎(1)释放多巴胺的神经元中,多巴胺储存在________内,当多巴胺释放后,可与神经元A上的________结合,引发“奖赏中枢”产生欣快感。‎ ‎(2)多巴胺释放后,在其释放的突触前膜上有回收多巴胺的转运蛋白,该蛋白可以和甲基苯丙胺(冰毒的主要成分)结合,阻碍多巴胺的回收,使突触间隙中的多巴胺________;长期使用冰毒,会使神经元A上的多巴胺受体减少,当停止使用冰毒时,生理状态下的多巴胺“奖赏”效应________,造成毒品依赖。‎ ‎(3)释放多巴胺的神经元还受到抑制性神经元的调控,当抑制性神经元兴奋时,其突触前膜可以释放γ氨基丁酸,γ氨基丁酸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使Cl-________,从而使释放多巴胺的神经元________,多巴胺的释放量________。抑制性神经元细胞膜上有吗啡的受体,当人长时间过量使用吗啡时,抑制性神经元的兴奋性减弱,抑制性功能降低,最终使得________,“奖赏”效应增强。停用时,造成药物依赖。‎ 解析:(1)多巴胺属于神经递质,神经递质储存在突触小泡中;当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后,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2)突触前膜上有回收多巴胺的转运蛋白,该蛋白如果和甲基苯丙胺(冰毒的主要成分)结合,会阻碍多巴胺的回收,因此突触间隙的多巴胺会增多,长期使用冰毒,会使神经元A上的多巴胺受体减少,当停止使用冰毒时,生理状态下的多巴胺“奖赏”效应减弱。(3)抑制性神经元的突触前膜可以释放了γ氨基丁酸,γ氨基丁酸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能够促进Cl-内流,从而使突触后膜的外正内负电位增强,不能产生兴奋;释放多巴胺的神经元由于不能产生兴奋,因此多巴胺的释放受到抑制,释放量减少;抑制性神经元细胞膜上有吗啡的受体,当人长时间过量使用吗啡时,抑制性神经元的兴奋性减弱,抑制性功能降低,最终使多巴胺释放量增加。‎ 答案:(1)突触小泡 受体 (2)增加 减弱 (3)内流受到抑制 减少 多巴胺释放增加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