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27 发布 |
- 37.5 KB |
- 2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四川省南充市白塔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解析版)
四川省南充市白塔中学2019-2020学年 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 一.单选题(每个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1-30题每小题1分,31-40每小题2分,共50分) 1.下列有关基因分离定律与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表述,正确的是( ) A. 所有非等位基因的遗传都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 B. 等位基因的分离和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发生在同一时期 C. 雌配子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实现了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 D. 大肠杆菌的抗青霉素与不抗青霉素性状的遗传遵循基因分离定律 2.下列有关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和摩尔根果蝇的杂交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前者人工异花传粉的过程中需去除父本的雌蕊 B. 两者得出结论的研究过程均属于假说—演绎法 C. 后者F2白眼性状不遵循孟德尔遗传规律 D. 两者均能证明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3.对老鼠睾丸切片进行显微观察,根据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将正常细胞分为A、B、C三组,每组细胞数目如下表所示,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组 B组 C组 染色体数目(条) 80 40 20 细胞数目(%) 10 45 20 A.B组细胞内的性染色体组成均为一条X和一条Y B.A组细胞均处于有丝分裂后期 C.C组细胞均为精细胞 D.AB两组细胞均存在同源染色体 4.下列关于人类性染色体和伴性遗传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人类性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的遗传遵循分离定律 B. 人的Y染色体上的基因是男性特有的基因,决定性别 C. 在X、Y染色体同源区段基因的遗传,不具有伴性遗传的特点 D. 伴X染色体遗传病在人群中,女性的发病率高于男性 5.在研究DNA是遗传物质的过程中,艾弗里的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以及赫尔希和蔡斯T2噬菌体的侵染实验有着重要的意义。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两个实验选用的实验材料细菌或病毒,均具有结构简单、繁殖快的优点 B. 两个实验都应用了细菌培养技术和同位素标记技术为实验成功提供了保障 C. 两个实验的设计思路共同点都是设法把DNA与蛋白质分开,研究各自的效应 D. 两个实验都可以说明DNA可以从一个生物体内转移到另一个生物体内 6.DNA分子杂交技术可以用来比较不同种生物DNA分子的差异。当两种生物的DNA分子的单链具有互补的碱基序列吋,互补的碱基序列就会结合在一起,形成杂合双链区;在没有互补碱基序列的部位,仍然是两条单链(如下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杂合双链区存在A和T、G和C配对的现象 B. DNA分子杂交游离区的形成主要是因为该区域碱基的种类不同 C. 形成杂合双链区的部位越多,说明两种生物的亲缘关系越近 D. 若把甲中a2和b1两条单链结合在一起,也会出现乙中相同的现象 7.人的耳朵有的有耳垂,有的无耳垂。某医学小组调査了人群中有耳垂和无耳垂性状的遗传情况,统计情况如下表: 子代表现型 亲代表现型 第一组 笫二组 第二组 双亲全为有耳垂 双亲中只有一方有耳垂 双亲全为无耳垂 有耳垂 120 120 0 无耳垂 74 93 216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据表中第一组的调查结果可以判断,显性性状是有耳垂,隐性性状是无耳垂 B. 从第三组的调查结果基本可以判断出,隐性性状可能是无耳垂 C. 第二组家庭中,有可能某—双亲的基因型都是纯合子 D. 在第一组的抽样比例不为3:1,就是因为抽样的样本太少 8.下列有关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镰刀型贫血症发生的根本原因是基因中编码谷氨酸的一个碱基对发生了替换 B. 基因突变的随机性表现为一个基因可以向不同等位基因的方向发生突变 C. 抗虫棉的成功培育说明基因重组可以发生在不同种生物间 D. 基因重组能产生新的基因型,对生物的进化有重要意义 9.下图是三倍体无籽西瓜育种原理的流程图,请据图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秋水仙素可抑制普通西瓜幼苗细胞中纺锤体的形成 B. 三倍体植株授以二倍体的成熟花粉,目的是刺激其子房发育成无籽果实 C. 三倍体的体细胞在有丝分裂中,能实现子染色体平均分配到子细胞 D. 四倍体与二倍体杂交能产生三倍体后代,说明四倍体与二倍体无生殖隔离 10.下列有关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隔离是生物进化的必要条件 B. 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C. 研究生物进化必须研究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 D. 生物多样性是共同进化的结果 11. 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人体的淋巴细胞和呑噬细胞所处的内环境可以是淋巴,也可以是血浆 B.血浆中含有多种蛋白质,如血清白蛋白、血清球蛋白、血红蛋白等 C.通过食物中的碱性物质调节新陈代谢产生的酸性物质来保证血浆pH稳定不变 D.血浆中的有些物质经毛细血管静脉端进入组织液 12. 如图表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Ⅰ、Ⅱ、Ⅲ、Ⅳ表示能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 4 种器官或系统①、②是有关的生理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调节 B.Ⅱ内的葡萄糖通过①以自由扩散方式进入血浆 C.②表示重吸收作用,Ⅳ表示的器官是消化系统 D.内环境与 I 交换气体须通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 13.下图表示反射弧和神经纤维局部放大的示意图,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静息时,膜外Na+浓度高于膜内K+浓度,因而表现出膜外正电位 B.给予适宜刺激后,受刺激部位的Na+大量内流,该过程不消耗ATP C.在甲图中,②所示的结构属于反射弧的效应器 D.根据乙图膜内外电荷的分布情况,可断a、c为未兴奋部位 14.下列与人体生命活动调节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皮下注射胰岛素可起到降低血糖的作用 B.大脑皮层受损的患者膝跳反射不能完成 C.婴幼儿缺乏甲状腺激素可影响其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 D.胰腺受反射弧传出神经的支配,其分泌胰液也受促胰液素调节。 15.下列有关人体内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运动时,肾上腺素水平升高,可使心率加快,说明激素是高能化合物 B.饥饿时,胰高血糖素水平升高,促进糖原分解,说明激素具有酶的催化活性 C.进食后,胰岛素水平升高,其既可加速糖原合成,也可作为细胞的结构组分 D.青春期,性激素水平升高,随体液到达靶细胞,与受体结合可促进机体发育 16.研究发现,高血压患者常出现胰岛素利用障碍,从而导致糖尿病。服用降压药物——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血糖。下列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A.高血压可能会导致糖尿病患者体内胰岛素水平偏高 B.胰岛素的合成和分泌受人体内合成的 ACEI 的调节 C.服用 ACEI 后,靶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可能增强 D.胰岛素可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 17.实验小组的同学从小白鼠的体内提取了一种激素,推测可能是胰岛素或甲状腺激素。实验小组为了探究该激素是何种激素,把生理状况相同的小鼠分成四组,编号甲、乙、丙、丁,给甲组小鼠注射一定量的该激素,乙组小鼠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丙组小鼠饲喂含该激素的饲料,丁组小鼠饲喂不含该激素的饲料,观察现象。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如果甲组小鼠出现休克,注射适量的葡萄糖后恢复,说明该激素是胰岛素 B.如果甲组小鼠比乙组小鼠兴奋、呼吸和代谢加快,说明该激素是甲状腺激素 C.如果丙组小鼠出现休克,饲喂适量的葡萄糖后恢复,说明该激素是胰岛素 D.如果丙组小鼠比丁组小鼠兴奋、呼吸和代谢加快,说明该激素是甲状腺激素 18.当人突然遇到寒冷环境时,不会发生的是( ) A.下丘脑能够感受到温度下降 B.体温仍然能够保持相对恒定 C.肾上腺素分泌减少,心率减慢 D.蜷缩身体减少体表与外界接触面积 19.人体感染白喉杆菌后,将启动系列免疫反应,其中属于特异性免疫的是( ) A.鼻腔黏膜分泌杀菌物质抑制白喉杆菌繁殖 B.吞噬细胞通过溶酶体将吞入的白喉杆菌消化 C.口腔中的链球菌产生过氧化氢杀死白喉杆菌 D.体液中抗体与白喉杆菌毒素反应中和其毒性 20.下列关于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能释放抗体的免疫细胞不参与细胞免疫 B.细胞免疫能将含抗原的细胞及抗原消灭 C.T 淋巴细胞能直接识别未经处理的抗原 D.体液免疫中吞噬细胞等能特异性识别抗原 21.科学家们利用向日葵、萝卜等作实验材料进行实验,结果发现,实验材料因单侧光照射而弯曲生长时,向光一侧和背光一侧的生长素含量基本相同,而背光面生长抑制物质却多于背光一侧,据此推测一下描述错误的是( ) A.目前,有关植物向光性的研究还在继续进行,而科学往往就在类似这样的争议中不断发展。 B.向日葵、萝卜等在受到单侧光的照射时,表现弯曲生长是因为向光侧有生长抑制物,而背光侧没有。 C.单侧光并不影响生长素的分布,而是影响了生长抑制物的分布。 D.结合达尔文等人对于生长素的研究,说明不同植物向光性原因可能不同。 22.下列有关植物生长素发现描述错误的是( ) A.达尔文依据实验提出,胚芽鞘尖端受单侧光刺激后,就向下面的伸长区传递了生长素,造成伸长区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长快,因而使胚芽鞘出现向光性弯曲。 B.鲍森.詹森的实验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影响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 C.拜尔的实验证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因为尖端产生的影响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 D.温特的实验证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确实是一种化学物质引起的,并命名为“生长素”。 23.以下关于胚芽鞘生长描述正确的是( ) A.1,2组实验中的胚芽鞘均向光弯曲生长 B.若1组实验中胚芽鞘匀速旋转,纸盒不旋转,则和3组中的胚芽鞘一样直立生长 C.4组实验中胚芽鞘弯向光源生长 D.直立生长的有3、5组,弯向光源生长的有1,4组 24.有关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在植物体的幼嫩部位,生长素不可以逆浓度梯度运输 B.生长素合成和分布的主要场所是植物体幼嫩的芽,幼叶等未成熟组织 C.胚芽鞘尖端能够利用色氨酸经过一系列反应大量合成生长素 D.呼吸抑制剂可以抑制生长素的极性运输和非极性运输 25.如图是科学家研究不同浓度生长素对植物不同器官的作用得到的结果。曲线顶点横坐标对应生长素作用的最适浓度,曲线和基线交点的横坐标对应生长素作用为零的临界浓度。从图中可以得到的信息是( ) A.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作用效果与植物细胞的成熟程度有关 B.10-4对于芽和茎来说分别起抑制和促进作用 C.浓度在最适和临界浓度区间的生长素对植物的生长起抑制作用 D.植物不同器官对生长素作用的敏感程度依次是:根<芽<茎 26.有关植物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脱落酸和细胞分裂素对细胞的分裂过程起协同作用 B.赤霉素和乙烯在果实发育过程中相互影响,共同起主要调节作用 C.2,4D、赤霉素等植物激素对细胞生长有协同作用 D.环境变化会引起植物激素的合成或分布改变,进而影响基因表达 27.下列有关种群密度的描述错误的是( ) A.调查种群密度时植物、蚜虫等可用样方法,鲫鱼等活动能力强的动物可用标志重捕法。 B.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是种群的空间特征。 C.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影响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 D.年龄组成能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来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 28.关于图中种群数量变化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种群呈标准的“J”型增长只有在理想条件下才能出现 B.种群呈“S”型增长过程中,在达到K值之前就是“J”型增长 C.自然状态下种群数量达到300时,种群的增长速率为最大 D.环境条件变化时,种群的K值也会发生相应变化 29.某学生在进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根据实验结果绘制出了如图所示的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图,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c点对应时间取样计数时,需对样液适当稀释 B.cd段酵母菌种群的增长速率约为0 C.本实验不存在对照实验,酵母菌数常用抽样检测法获得 D.造成de段种群数量下降的原因之一是营养物质缺乏 30.某地区山体在暴雨后出现滑坡现象,原有植被被破坏,若干年后,滑坡山体经历了一年生草本植物、多年生草本植物和灌木三个阶段,各阶段优势物种种群密度(棵/m2)的变化如表所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第一年 第二年 第三年 第四年 第五年 第六年 第七年 物种1 600 1 520 701 323 82 0 0 物种2 13 67 340 500 307 265 255 物种3 0 25 112 346 557 502 489 A.滑坡山体所经历的三个阶段中的群落都具有垂直结构 B.物种1与物种2相比,后者的耐阴能力强 C.滑坡山体上的植被被破坏后发生的演替为初生演替 D.气候适宜的条件下三物种中占主导地位的是物种3 31.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结构叙述,正确的是( ) A.在食物链和食物网中含有生态系统的所有生物成分 B.在食物网中,一种生物可能处于不同的营养级 C.在捕食食物链中,各营养级获得能量的方式相同 D.生态系统结构就是食物链和食物网 32.如果食物链上各营养级均以生物个体的数量来表示,并以食物链起点的生物个体数作层来绘制数量金字塔,则只有两个营养级的夏季草原生态系统(假设第一营养级是牧草,第二营养级是羊)和森林生态系统(假设第一营养级是乔木,第二营养级是昆虫)数量金字塔的形状最可能是( ) A.前者为金字塔形,后者为倒金字塔形 B.前者为倒金字塔形,后者为金字塔形 C.前者为金字塔形,后者为金字塔形 D.前者为倒金字塔形,后者为倒金字塔形 33.如图表示初级消费者能量流动的部分过程,括号中的字母表示能量,初级消费者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为b,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应在B处加上标有细胞呼吸的箭头 B.将粪便作为有机肥还田,可以提高能量的传递效率 C.次级消费者摄入的能量为n-a-b D.流入第三营养级生物的能量最多为(n-a)/5 kJ 34.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使用粪便做肥料,粪便中的能量可以流向植物,从而实现了对能量的多级利用 B.能量传递效率总是随着食物链的增加而减少 C.太阳能只有通过生产者才能输入到生态系统中 D.食物链中初级消费者数量越多,次级消费者能够获得的能量就越少 35.下图所示桑基鱼塘生态系统局部的能量流动,图中字母代表相应的能量。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如果C1表示蚕传递给分解者的能量,则B1表示未被利用的能量 B.流入初级消费者的能量为(A1+B1+D1+C1) C.图中的C可表示桑树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 D.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D/C 36.某同学将一面镜子竖立在一棵树旁,该树上的一只小鸟飞到镜前,对着镜子中的 “小鸟” 愤怒地啄击扑打。下列关于该事件中信息传递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小鸟啄击扑打的动作本身是一种行为信息 B.小鸟的眼睛能够感受镜子发出的物理信息 C.小鸟把镜子传递的信息当作来自入侵者的信息 D.激怒小鸟的信息是直接来自非生物的化学信息 37.稻田生态系统是四川盆地重要的农田生态系统,卷叶螟和褐飞虱是稻田中两种主要害虫,拟水狼蛛是这两种害虫的天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害虫与拟水狼蛛间的信息传递,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B.防治稻田害虫,可提高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C.精耕稻田和弃耕稻田的生物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有差异 D.用性外激素专一诱捕卷叶螟,短期内褐飞虱种群密度会下降 38.下列关于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在森林生态系统中,被捕食者增加,导致捕食者增加;被捕食者的增长就受到抑制,这属于生物群落内的负反馈调节 B.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它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C.一般而言,食物网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强,恢复力稳定性越弱。 D.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时,完全可以依靠自我调节能力来维持自身的稳定性。 39.我国谚语中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体现了食物链的原理。若鹰迁入了蝉、螳螂和黄雀所在的树林中,捕食黄雀并栖息于林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鹰的迁入增加了该树林中蝉及其天敌的数量 B. 该生态系统中细菌产生的能量可流向生产者 C. 鹰的迁入增加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消耗的环节 D. 鹰的迁入增加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方向 40. 酸雨指pH小于5.6的大气降水。在实验室中模拟酸雨喷淋樟树和楝树的树苗。结果发现,楝树的高度比对照组低约40%,而樟树的高度没有明显差异。结合生态学知识所作的合理推测是( ) A.酸雨对楝树种群中个体的株高影响较明显 B.酸雨对樟树种群密度的影响比对楝树的大 C.森林生态系统物种丰(富)度不受酸雨影响 D.楝树生长的群落中,其他树种都不耐酸雨 二.非选择题(每空2分,共50分) 41.(12 分)下丘脑在人体部分生命活动的调节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下图所示。 (1)当人体血糖浓度上升时,下丘脑接受刺激并产生兴奋,最终由传出神经末梢内的______释放的神经递质与胰岛 B 细胞膜上的相应受体结合,引起胰岛素增多。 (2)图中由下丘脑合成,垂体释放的激素其分泌量增加的适宜刺激是________________。 (3)天气寒冷时,下丘脑可分泌________________通过作用于垂体再促进甲状腺的分泌活动,甲状腺激素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甲状腺激素几乎对全身的细胞都起作用,而促甲状腺激素只作用于甲状腺,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通常机体会源源不断地产生甲状腺激素,以维持甲状腺激素的动态平衡,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2.(16分)回答下列有关生长素的问题: (1)植物顶芽产生的生长素运到相邻侧芽 (填“需要”或“不需要”)消耗ATP。 (2)某研究小组探究避光条件下生长素浓度对燕麦胚芽鞘生长的影响。胚芽鞘去顶静置一段时间后,将含有不同浓度生长素的琼脂块分别放置在不同的去顶胚芽鞘一侧,一段时间后测量并记录弯曲角度(α)。图1为实验示意图。 ①α的范围为 (填“180°≥α>0°”“180°≥α≥90°”或“90°≥α>0°”)。 ②在两组实验中,若α相同,则琼脂块中含有生长素的浓度 (填“一定”或“不一定”)相同。 (3)图2是根、茎对生长素作用的反应曲线,图示字母中表示根近地侧的是 ,表示茎的远地侧的是 。 (4)有科学家认为根的向地生长不仅与生长素有关,还与乙烯的作用有关。为了研究二者的关系,做了这样的实验:将某种开花植物的根尖放在含不同浓度生长素的培养液中,并加入少量蔗糖作为能源。发现在这些培养液中有的出现了乙烯,且生长素浓度越高,培养液中乙烯的浓度也越高,根尖生长所受的抑制也越强。 ①此人所做实验的自变量是 ,因变量是 。 ②为使实验更严谨,还需将另一些等量的根尖放在 中,作为对照组。 43.(8分)下图是某农业生态系统模式图。 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蚯蚓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来自于生活垃圾中的______(填“有机物”或“无机物”)。生活垃圾中的细菌和真菌属于分解者,在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作用是____________。 (2)根据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作用,若要采用生物方法处理生活垃圾,在确定处理生活垃圾的方案时,通常需要考虑的因素可概括为3个方面,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机肥在土壤中经分解、转化可产生NO3-,通常植物根系对NO3-的吸收是通过_______运输完成的。 44.(14分)已知某种鸟(2N=40)的羽毛颜色由位于Z染色体上的三种基因控制,分别用A+、A、a表示,且A+对A为显性。研究人员做如下两组实验: 实验 亲本 子代 1 灰红色(甲)×蓝色(乙) 2灰红色∶1蓝色∶1巧克力色 2 蓝色(丙)×蓝色(丁) 3蓝色:1巧克力色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A+、A、a的出现是 的结果,其遗传遵循 定律。 (2)A基因控制的羽毛颜色为 ,亲本甲的基因型为 。 (3)该种鸟体内某细胞进行分裂时,细胞内最多含 个染色体组, 条染色体。 (4)让实验2的子代中的蓝色鸟随机交配,其后代中雌鸟蓝色∶巧克力色= 。 参考答案 一. 单选题(每个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1-30题每小题1分,31-40每小题2分,共50分) 1.答案:B解析:A、非等位基因包括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和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等位基因分离的同吋,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发生自由组合,A错误;B、等位基因的分离和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都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B正确;C、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进行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过程中,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离,同时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C错误;D、大肠杆菌无染色体,不存在等位基因,不遵循基因分离定律。D错误。 2.答案:B解析:A、前者人工异花传粉的过程中需去除母本的雄蕊,不需要去除父本的雌蕊,A错误;B、两者得出结论的研究过程均属于假说—演绎法,B正确;C、后者F2白眼性状只出现在雄果蝇中,同样遵循孟德尔遗传规律,C错误;D、孟德尔时期,未提出基因一词的概念,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不能证明基因位于染色体上,D错误。故选B。 3.答案:B解析:A、通过以上分析,B组细胞可能处于有丝分裂前期、中期、末期,也可能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或是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如果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细胞中的性染色体组成为两个X或者两个Y,A错误;B、由以上分析可知,正常体细胞染色体数目为40条,A组是80条,染色体数目发生了加倍,故处于有丝分裂后期,B正确;C、C组细胞染色体数目发生了减半,可能是次级精母细胞或精细胞,C错误;D、A组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有同源染色体,B组细胞可能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没有同源染色体,D错误。故选B。 4.答案:A解析:A、人类性染色体(X、Y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随性染色体的分离而分离,遵循分离定律,A正确;B、Y染色体上的基因不一定是男性特有的基因,存在X、Y染色体同源区基因,B错误;C、在X、Y染色体同源区段基因的遗传也属于伴性遗传,具有伴性遗传的特点,C错误;D、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在人群中,男性的发病率高于女性,D错误。故选A。 5.答案:B解析: A、艾弗里和赫尔希等人的实验以细菌或病毒作为实验的材料,选用这类生物作为实验材料的优点有:个体很小,结构简单,繁殖快,A正确;B、赫尔希的实验应用了细菌培养技术和同位素标记技术为实验成功提供了保障,艾弗里的实验没有用到同位素标记技术,B错误;C、艾弗里和赫尔希、蔡斯实验的设计思路都是设法把DNA与蛋白质分开,研究各自的效应,C正确;D、两个实验都可以说明DNA可以从一个生物体内转移到另一个生物体内,D正确。故选B。 6.答案:B解析:A、当两种生物的DNA分子的单链具有互补的碱基序列时,互补的碱基序列就会结合在一起,形成杂合双链区,碱基A与碱基T配对,碱基G与碱基C配对,A正确; B、DNA杂交游离区的形成,是因为对应的碱基不互补造成的,而不是因为碱基的种类不同造成的,该区域的碱基种类一般相同,B错误;C、形成的杂合双链区的部位越多,DNA碱基序列的一致性越高,说明在生物进化过程中,DNA碱基序列发生的变化越小,亲缘关系越近,C正确;D、a1与a2互补,b1与b2互补,据图乙可知,在杂合双链区,a1与b2对应的碱基互补,在游离单链区a1与b2对应的碱基不互补,则a2和b1同样会出现图乙所示的现象,D正确。故选B。 7.答案:D解析:第一组中双亲全为有耳垂可以生无耳垂的后代,根据无中生有为隐性可以判断,则确定显性性状是有耳垂,隐性性状是无耳垂,A正确;从第三组的调查结果显示,双亲全为无耳垂,子代均为无耳垂,最可能是无耳垂为隐性性状,B正确;第二组家庭中,双亲中有耳垂的可以是显性纯合体、也有杂合体;而无耳垂的肯定是纯合体,所以双亲的基因型有可能都是纯合子,C正确;由于有耳垂为显性性状,因此第一组的抽样家庭双亲的基因型组合方式可能是AA×AA、AA×Aa、Aa×Aa,所以后代比例不为3:1,D错误。 8.答案:B解析:A、控制合成血红蛋白分子的DNA中一个碱基对T-A替换成A-T,正常编码谷氨酸的密码子GAA变成了编码缬氨酸的GUA,A正确;B、基因突变的随机性表现在基因突变可以发生在生物个体发育的任何时期,可以发生在细胞内不同的DNA分子上,可以发生在同一DNA分子的不同部位,一个基因可以向不同等位基因的方向发生突变是基因突变的不定向性,B错误;C、抗虫棉的抗虫基因来自苏云金杆菌,属于基因重组的范畴,可说明基因重组可以发生在不同种生物间(通过基因工程),C正确;D、基因重组能够产生多样化的基因组合的子代,其中可能有一些子代会有适应某种变化的基因组合(即基因型),是生物变异的来源之一,对生物的进化有重要意义,D正确。故选B。 9.答案:D解析:A、秋水仙素可抑制细胞有丝分裂前期形成纺锤体,A正确;B、三倍体植株授以二倍体的成熟花粉,用于刺激三倍体的子房发育成无籽果实,B正确;C、三倍体的体细胞在有丝分裂时,间期DNA复制,后期着丝点分裂,染色单体分开,实现复制后的染色休平均分配到子细胞,C正确;D、四倍体与二倍体杂交产生的三倍体后代不可育,说明四倍体与二倍体有生殖隔离,D错误。故选D。 10.答案:A解析: A、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A错误;B、生物进化的原材料是突变和基因重组,B正确;C、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所以研究生物进化必须要研究群体的基因组成变化,C正确;D、共同进化是指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共同进化,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共同进化的结果,D正确。故选B。 11.答案:A. 解析:淋巴中混悬着大量的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等,这些细胞可以从淋巴进入血浆中,所以人体的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所处的内环境可以是淋巴,也可以是血浆,A正确; 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内,不属于血浆的成分,B错误;人体血浆的pH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HCO3、HPO4等离子有关,而不是食物中的碱性物质调节的结果,C错误;, 血浆中的有些物质经毛细血管动脉端进入组织液 D错误。 12.答案:D解析:内环境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分析题图可知,Ⅰ是呼吸系统,Ⅱ是消化系统,Ⅲ是泌尿系统,Ⅳ皮肤。过程①是食物的消化、吸收,过程②是肾小管、集合管的重吸收。A项,人体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故A项错误。B项,消化道内的葡萄糖不是自由扩散的物质,通过主动运输的方式进入血浆,故B项错误。C项,分析题图可知,是泌尿系统,其中②是指肾小管、集合管的重吸收作用,Ⅳ是指皮肤,故C项错误。D项,在人体,内环境与进行气体交换必须通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故D项正确。 13.答案:A解析:A项,静息时,膜内K+浓度高于膜外K+浓度,由于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造成K+外流,因而表现出膜外正电位。故A项不正确。B项,Na+内流是协助扩散,不需要消耗ATP。故B项正确。C项,传入神经上有突触小体,所以①所示的结构属于反射弧的感受器,②属于反射弧的效应器故C项正确D项,静息电位内负外正,动作电位内正外负,所以若乙图表示神经纤维受到刺激的瞬间膜内外电荷的分布情况,则b为兴奋部位,a.c为未兴奋部位故D项正确 14.答案:B解析:B项,膝跳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脊髓,不通过大脑皮层控制,因此大脑皮层受损不影响膝跳反射,故B项叙述错误。A项,胰岛素能促进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降低,通过皮下注射,经过血液循环即可作用于细胞,降低血糖,故A项叙述正确。C项,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幼年时甲状腺激素缺乏(如缺碘),就会影响脑的发育,故C项叙述正确。D项,胰腺是促胰液素作用的靶向腺体,会受到它的调节;同时,胰腺也会受到反射弧传出神经的支配,故D项叙述正确。 15.答案:D解析:肾上腺素不是高能化合物,A错误。胰高血糖素不具有催化功能,B错误。胰岛素不属于细胞的结构成分,C错误。人在 青春期时,性激素水平升高,会促进机体发育,性激素的通过体液运输,到达靶细胞后与受体结合发挥作用,D正确。 16.答案:B解析:高血压患者出现胰岛素利用障碍,导致血糖升高,进而促进胰岛素分泌,所以高血压可能会导致糖尿病患者体内胰岛素水平偏高 ,A正确。高血压患者常出现胰岛素利用障碍,服用降压药物——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后,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血糖,只能说明靶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可能增强 ,胰岛素的合成和分泌受体内的血糖浓度的调节和神经调节的控制,故B错,C正确 胰岛素可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降低,D正确 17.答案:C解析:胰岛素能够降低血糖的浓度,如果给小鼠注射一定量的胰岛素,会使小鼠血糖浓度过低而导致休克,再注射一定量的葡萄糖后,小鼠会恢复,A正确;甲状腺激素能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促进细胞的代谢,如果给小鼠注射一定量的甲状腺激素,会导致其比正常小鼠兴奋、呼吸和代谢加快,B正确;胰岛素的本质是蛋白质,不能口服,如果给小鼠饲喂含胰岛素的饲料,不会导致小鼠发生休克,C错误;甲状腺激素的本质是氨基酸衍生物,可以注射,也能口服,效果基本相同,D正确。 18.答案:C解析:寒冷环境会刺激下丘脑做出相应应答反应,故A项会发生人是恒温动物,体温能够维持相对稳定,故B项会发生。人突遇寒冷环境时,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心率加快,故C项不会发生。蜷缩身体,减少体表与外界接触,可以减少机体散热面积,故D项会发生。 19.答案:D解析:A项,鼻腔粘膜分泌杀菌物质抑制白喉杆菌繁殖,属于非特异性免疫,故A项错误。B项,巨噬细胞通过溶酶体将吞入的白喉杆菌消化,属于非特异性免疫,故B项错误。C项,口腔中的链球菌产生过氧化氢杀死白喉杆菌,属于种间竞争,不属于免疫故C项错误。D项,体液中的免疫球蛋白与白喉杆菌毒素特异性反应,中和其毒性,属于特异性免疫中的体液免疫,故D项正确。 20.答案:A解析:能释放抗体的免疫细胞是浆细胞,而浆细胞参与的是体液免疫,A正确;细胞免疫只能使含抗原的细胞裂解死亡并释放出抗原,但并不能将抗原消灭,B错误;T 淋巴细胞不能直接识别未经处理的抗原 ,C错误;噬细胞对抗原的识别不具有特异性,D错误 21.答案:B 解析:目前,有关植物向光性的研究还在继续进行,而科学往往就在类似这样的争议中不断发展,A正确;向日葵、萝卜等在受到单侧光的照射时,表现弯曲生长是因为向光侧含有的生长抑制物比背光侧少,不是没有。B错误;题干中的向光一侧和背光一侧的生长素含量基本相同可推测单侧光并不影响生长素的分布,而是影响了生长抑制物的分布。C正确;结合达尔文等人对于生长素的研究,说明不同植物向光性原因可能不同。达尔文等人认为是生长素分布不均匀导致的,而此处说明与生长抑制物有关,D正确。 22.答案:A解析:达尔文依据实验提出,胚芽鞘尖端受单侧光刺激后,就向下面的伸长区传递了某种“影响”(当时还没有生长素的概念),造成伸长区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长快,因而使胚芽鞘出现向光性弯曲,A错误;鲍森.詹森的实验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影响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B正确;拜尔的实验证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因为尖端产生的影响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C正确;温特的实验证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确实是一种化学物质引起的,并命名为“生长素”,D正确。 23.答案:B解析:1组实验中的胚芽鞘均向光弯曲生长,2组没有尖端所以不生长,A错误呀;若1组实验中胚芽鞘匀速旋转,纸盒不旋转,则和3组中的胚芽鞘一样直立生长B正确; 4组实验中胚芽鞘直立生长,C错误;直立生长的有3、4、5组,弯向光源生长的只有1组。 24.答案:B解析:解析:在植物体的幼嫩部位,生长素可以进行极性运输,极性运输是逆浓度梯度运输,A错误;生长素合成和分布的主要场所是植物体幼嫩的芽,幼叶等未成熟组织,B正确;生长素在植物体内是微量合成的,C错误;呼吸抑制剂影响需消耗细胞能量的主动运输,因而可以抑制生长素的极性运输(是细胞的主动运输)。非极性运输可以不消耗细胞能量,因而不被呼吸抑制剂影响,D错误。 25.答案:B解析:虽然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作用效果与植物细胞的成熟程度确实有关,但从图中无法得到相关信息,A错误;据图可知10-4对于芽和茎来说分别起抑制和促进作用,B正确;浓度在最适和临界浓度区间的生长素对植物的生长起的是促进作用,只不过促进作用递减,C错误。根、芽、茎生长的最适浓度分别为10-10 mol·L-1、10-8 mol·L-1、10-4 mol·L-1,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依次降低,D错误。 26.答案:D解析:细胞分裂素和脱落酸对细胞的分裂过程起拮抗作用,A错误。乙烯促进果实成熟,而不是果实发育;B错误;2,4D 是人工合成的生长素类似物,而不是植物激素;C错误;环境变化会引起植物激素的合成或分布改变,进而影响基因表达,D正确。 27.答案:B解析:调查种群密度时植物、蚜虫等可用样方法,鲫鱼等活动能力强的动物可用标志重捕法,A正确;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空间特征是随机分布,均匀分布,集群分布,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是群落的空间特征,B错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影响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C正确;年龄组成能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来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D正确。 28.答案:B解析:“J”型增长在食物充足、空间无限、无天敌的理想条件下才能出现,A正确;种群呈“S”型增长过程中,在达到K值之前不是“J”型增长,B错误;由图可知,自然状态下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约为600,种群数量为300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C正确;环境条件变化时,种群的K值也会发生相应变化,D正确。 29.答案:C解析:c点时,酵母菌种群密度过大,不易计数,因此计数前,通常需要将样液按一定比例稀释,A正确;ab段,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速率逐渐增大,bc段,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速率逐渐减小,cd段,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速率约为0,B正确;本实验自身前后形成对照,C错误;de段种群的数量减少,其主要原因之一是营养物质的缺乏,D正确。 30.答案:C解析:群落都具有垂直结构,A正确;由题表可知,最终物种1被淘汰,说明物种1的耐阴能力弱,B正确;滑坡山体上的植被被破坏后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C错误;最终物种3的数量最多,所以气候适宜的条件下三物种中占主导地位的是物种3,D正确。 31.答案:B解析:A、在食物链和食物网中,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A错误;B、在食物网中,一种生物可以位于多条食物链上,因此一种生物可能处于不同的营养级,B正确;C、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获得能量,其他营养级生物通过捕食获得能量,C错误;D、生态系统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D错误。 32.答案:A解析:1、生态金字塔包括三种类型:能量金字塔、数量金字塔和生物量金字塔。2、能量金字塔是以能量为单位构成的生态金字塔;数量金字塔是以数量为单位构成的生态金字塔;生物量金字塔是以生物量为单位构成的金字塔。3、生物量金字塔和数量金字塔有正金字塔形,也有倒金字塔形,而能量金字塔只有正金字塔形。如果食物链上各营养级均以生物个体的数量来表示,并以食物链起点的生物个体数作底层来绘制数量金字塔,则可能出现正金字塔形,也可能出现倒金字塔形。只有两个营养级的夏季草原生态系统(假设第一营养级是牧草,第二营养级是羊),则牧草的数量比羊多,绘制的数量金字塔为正金字塔形;森林生态系统(假设第一营养级是乔木,第二营养级是昆虫),一棵树上可以有很多昆虫,因此,昆虫的数目比乔木的数量多,绘制的数量金字塔为倒金字塔形。综上分析,前者为金字塔形,后者为倒金字塔形,A 正确,B、C、D均错误。 33.答案:D解析:分析题图:图示表示表示初级消费者能量流动的部分过程,其中n表示该营养级摄入的能量;A表示该营养级同化的能量;B表示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a表示粪便中未被同化的能量。应在A处加上标有细胞呼吸的箭头,A错误;将粪便作为有机肥还田,可以使物质循环利用,但不能提高能量的传递效率,B错误;次级消费者摄入的能量小于n-a-b,C错误;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10%~20%,流入第三营养级生物的能量至多(n-a)/5,D正确。 34.答案:C解析:A、使用粪便做肥料,是因为粪便中无机盐和被分解者分解其中有机物产生的无机物可以被植物吸收利用,从而实现了对物质的循环利用,该过程中植物并没有获得粪便中的能量,A错误;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为10%~20%,不会随着食物链的增加而减少,B错误;能量流动是从生产者将太阳能固定在体内开始的,即太阳能只有通过生产者才能输入到生态系统中,C正确;食物链中初级消费者数量越多,下一个营养级获得的能量相对也会多,D错误。 35.答案:D解析: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桑树通过光合作用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即A;生产者桑树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中有一部分通过生产者的呼吸作用以热能的形式散失,即图中的B,另一部分则储存在生产者体内的有机物中,用于生产者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即图中的C;图中D表示蚕同化的能量,A1表示蚕通过呼吸作用散失的热能,如果C1表示蚕传递给分解者的能量,则B1表示未被利用的能量。A和C正确;B、据图分析可知,流入初级消费者的能量为(A1+B1+D1+C1),B正确; D、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D/A,D错误。 36.答案:D解析:激怒小鸟的信息是直接来自非生物的物理信息,D错误。 37.答案:B解析:A、信息传递对于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具有重要作用,A正确;B、在食物链中,通过防治害虫只能提高能量利用率,使得能量朝有利于人的方向流动,能量传递效率是不能提高的,只能是10%-20%之间,B错误;C、精耕稻田受到人的影响,其演替方向和速度与弃耕稻田的有差异,C正确;D、卷叶螟和褐飞虱是拟水狼蛛的捕食对象,当卷叶螟被性外激素大量诱捕导致数量下降时,拟水狼蛛通过大量捕食褐飞虱维持种群数量,此时褐飞虱种群密度下降,D正确。 38.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包括扺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两个方面。营养结构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越强,抵抗力稳定性越强,而恢复力稳定性越弱。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故选D。 39.答案:C解析:分析题文:“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中隐藏的食物链为:绿色植物→蝉→螳螂→黄雀,当鹰迁入并在栖息于林中后,食物链为:绿色植物→蝉→螳螂→黄雀→鹰。A、鹰的迁入使黄雀的数量减少,这导致蝉的天敌(螳螂)的数量增加,进而导致蝉的数量减少,A错误;B、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起点是生产者,且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因此该生态系统中细菌产生的能量不可流向生产者,B错误;C、营养级越多,能量消耗就越多,因此鹰的迁入增加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消耗的环节,C正确;D、鹰的迁入不改变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方向,能量依然按照食物链由低营养级流向高营养级,D错误. 40. 答案:A解析:A、由分析可知,酸雨对楝树种群中个体的株高影响较明显,而对樟树的高度没有影响,A正确;B、题干信息没有给出酸雨对两个树种的种群密度的影响,B错误;C、物种丰富度指的是物种数目的多少,酸雨会影响物种丰富度,C错误;D、实验只模拟了樟树和楝树的树苗,其他树种不知,D错误. 二.非选择题(每空2分,共50分) 41.(每空2分,共12分)答案:(1)突触小泡 (2)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 (3)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促进生长发育,促进新陈代谢,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甲状腺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了 42.(每空2分,共16分)答案:(1)需要 (2)①90°≥α>0° ②不一定(3)B C (4)①生长素浓度 乙烯浓度 ②含等量蔗糖但不含生长素的培养液 解析:(1)当植物表现出顶端优势时,顶芽产生的生长素运到相邻侧芽的方式是主动运输,所以需要消耗ATP。 (2) ①由于琼脂块中生长素向下运输,促进去顶胚芽鞘左侧生长,使胚芽鞘向右弯曲,在最适浓度之前,随浓度增加,弯曲度越大,α越小,但是超过最适浓度,促进作用越来越小,弯曲度越小,而α越大。α的范围为90°≥α>0°。②由于生长素具有两重性,在最适生长素浓度的两侧,存在两个促进作用相同的生长素浓度,因此在两组实验中若α相同,则琼脂块中含有生长素的浓度不一定相同。 (3) (3)由于根对生长素更敏感,因此曲线AB表示根,曲线CD表示茎。由于根对生长素的敏感性强,根的近地侧生长素浓度高,但是抑制根的生长,因此对应曲线中B点;而茎对生长素不敏感,茎的近地侧生长素浓度高,促进作用强,即对应图中D点。故A表示根的远地侧,B表示根的近地侧,C表示茎的远地侧,D表示茎的近地侧。 (4)根据题意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是生长素浓度,因变量是乙烯浓度。为使实验更严谨,还需将另一些等量的根尖放在含等量蔗糖但不含生长素的培养液中,作为对照组。 43.(每空2分,共8分)答案:(1)有机物 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分解成无机物 (2)待分解垃圾的性质,引进的分解者生物的种类,处理环境的理化条件 (3) 主动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分解者的有关知识。分解者是一种异养生物,将动植物遗体及动物排遗物中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并吸收利用有机物中的能量;分解者种类很多,有需氧型的,和厌氧型的,有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有微生物和动物,因此利用分解者处理生活垃圾要根据生活垃圾的性质选择合适的分解者,还要给分解者合适的生活条件。 本题的难点在于利用分解者处理生活垃圾要考虑的因素,以从生活垃圾的性质成分、分解者的种类、分解者的生活条件、分解者的分解效率、分解者分解的物质等方面去作答。 44.(每空2分,共14分)答案: (1)基因突变 基因分离 (2)蓝色 ZA+W或ZA+Za (3)4 80 (4)3:1 【解析】 (1)该种鸟羽毛颜色的遗传受位于Z染色体上的复等位基因A+、A、a控制,A+、A、a的出现是基因突变的结果,其遗传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 (2)分析实验2亲本都是蓝色子代中出现了巧克力色,说明巧克力对于蓝色是隐性性状。根据实验1亲本是灰红色和蓝色,子代中灰红色占2/4,说明灰红色针对蓝色是显性,根据题干中A+对A为显性,说明A+控制的是灰红色,A控制的是蓝色,a控制的是巧克力色。亲本甲是灰红色,后代出现了蓝色和巧克力色,所以亲本甲的基因型是ZA+W或ZA+Za,而乙基因型是ZAZa或ZAW; (3)在进行有丝分裂后期时染色体数目最多的是体细胞的两倍,该鸟有40条染色体,所以最多时有80条,4个染色体组; (4)组2中亲本是ZAZa和ZAW,子代中的蓝色雄鸟有1/2ZAZA,1/2ZAZa,蓝色雌鸟是ZAW,随机交配后,后代中雌鸟蓝色和巧克力色为3∶1。 意图:本题考查伴性遗传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掌握伴性遗传的特点,能根据题干信息及表格数据判断各种表现型的相应的基因型在利用分离定律进行计算。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