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嘉兴市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10月)月考生物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浙江省嘉兴市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10月)月考生物试题

浙江省嘉兴市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10月)月考生物试题 ‎ ‎ 一、选择题 ‎1.胰岛素是由“胰岛素原”在高尔基体内转变而成。“胰岛素原”有86个氨基酸,1条肽链;胰岛素含51个氨基酸,2条肽链。由此推知高尔基体 A. 能独立合成蛋白质 B. 加快了氨基酸的脱水缩合 C. 与植物细胞壁形成有关 D. 参与了肽链的剪切加工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可知,高尔基体可将1条肽链的胰岛素原变为两条肽链的胰岛素,说明高尔基体对肽链进行了剪切,故D正确。‎ ‎【点睛】题主要考查细胞器的功能,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从课外材料中获取相关的生物学信息,并能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的能力。‎ ‎2.下列关于生物组织中糖类、油脂、蛋白质的鉴定的说法错误的是 A. 油脂的鉴定要用到显微镜 B. 检测梨汁中是否有葡萄糖,可加入适量本尼迪特试剂后,摇匀并观察颜色变化 C. 煮熟的豆浆也能与双缩脲试剂发生颜色反应 D. 马铃薯匀浆可作为检测淀粉的实验材料 ‎【答案】B ‎【解析】‎ ‎【分析】‎ ‎1、生物组织中化合物的鉴定:(1)斐林试剂可用于鉴定还原糖,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溶液的颜色变化为砖红色(沉淀),斐林试剂只能检验生物组织中还原糖(如葡萄糖、麦芽糖、果糖)存在与否,而不能鉴定非还原性糖(如淀粉、蔗糖)。‎ ‎(2)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 ‎(3)脂肪可用苏丹Ⅲ染液(或苏丹Ⅳ染液)鉴定,呈橘黄色(或红色)。‎ ‎(4)淀粉遇碘液变蓝。‎ ‎2、斐林试剂是由甲液(质量浓度为0.1g/mL氢氧化钠溶液)和乙液(质量浓度为0.05 g/mL硫酸铜溶液)组成,用于鉴定还原糖,使用时要将甲液和乙液混合均匀后再加入含样品的试管中,且需水浴加热;双缩脲试剂由A液(质量浓度为0.1 g/mL氢氧化钠溶液)和B液(质量浓度为0.01 g/mL硫酸铜溶液)组成,用于鉴定蛋白质,使用时要先加A液后再加入B液。‎ ‎【详解】A、油脂的鉴定需要用显微镜才能看到被染成橙黄色的油脂颗粒,A正确;‎ B、葡萄糖属于还原糖,鉴定可溶性还原糖时,加入本尼迪特试剂后还需水浴加热才能观察到现象,B错误;‎ C、煮熟的豆浆仍然含有肽键,因此也能与双缩脲试剂发生紫色反应,C正确;‎ D、马铃薯匀浆主要含有淀粉,因此可作为检测淀粉的实验材料,D正确。‎ 故选B。‎ ‎3. 能够催化油脂酶水解的酶是 A 油脂水解酶 B. 蛋白质水解酶 C. 淀粉水解酶 D. DNA水解酶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油脂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根据酶的专一性可知,催化油脂酶水解的酶是蛋白酶,故B正确。‎ ‎4.下列可以通过分析染色体组型进行诊断的现象是 A. 某男性个体是否血友病 B. 某精子形成时同源非姐妹染色单体是否曾经发生过交换 C. 某细胞减数分裂前期Ⅰ的同源染色体行为是否正常 D. 某变异的生物个体细胞中,染色体形态数目是否改变 ‎【答案】D ‎【解析】‎ ‎【分析】‎ 染色体组型是指一个生物体内所有染色体的大小、形状和数量信息。这种组型技术可用来寻找染色体歧变同特定疾病的关系,比如:染色体数目的异常增加、形状发生异常变化等,以染色体的数目和形态来表示染色体组的特性,称为染色体组型。‎ ‎【详解】A、血友病属于伴X隐性遗传病,是由于基因突变引起的遗传病,不属于染色体组型的变化,A错误;‎ B、某精子形成时同源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交叉互换属于基因重组,不属于染色体组型的变化,B错误;‎ C、染色体组型研究的是一个生物体内所有染色体的大小、形状和数量信息,而某细胞减数分裂前期Ⅰ的同源染色体行为是否正常不属于染色体组型的内容,C错误;‎ D、根据染色体组型的分析可知,某变异的生物个体细胞中,染色体形态数目是否改变属于染色体组型的变化,D正确。‎ 故选D。‎ ‎5.下列关于真核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有些光面内质网可参与磷脂的合成 B. 粗面内质网上的核糖体所合成的蛋白质都运送到细胞外 C. 线粒体内具有核糖体,可合成一些自身需要的蛋白质 D. 溶酶体内的水解酶来自于高尔基体 ‎【答案】B ‎【解析】‎ ‎【分析】‎ ‎1、内质网能有效地增加细胞内的膜面积;根据内质网膜上有没有附着核糖体,将内质网分为滑面型内质网和粗面型内质网两种;滑面内质网上没有核糖体附着,这种内质网所占比例较少,但功能较复杂,它与脂类、糖类代谢有关;粗面内质网上附着有核糖体,其排列也较滑面内质网规则,功能主要与蛋白质的合成有关。‎ ‎2、核糖体:‎ 成分:RNA和蛋白质;‎ 分布:在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以及叶绿体中;‎ 作用:①合成蛋白质的场所,是“生产蛋白质的机器”;②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合成的蛋白质作为膜蛋白、输出细胞质的蛋白质;游离的核糖体合成的蛋白质由细胞本身使用。‎ ‎3、溶酶体:‎ 形态:内含有多种水解酶,这些酶是在核糖体上合成的,经过高尔基体的加工、分类和包装进入到溶酶体内;‎ 作用: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 ‎4、高尔基体:‎ 动物细胞中:对来自内质网的蛋白质进行加工、分类和包装,发送蛋白质。‎ 植物细胞中:与细胞壁的形成有关。‎ ‎【详解】A、内质网是细胞内蛋白质合成、加工以及脂质合成的“车间”,A正确;‎ B、粗面内质网上的核糖体所合成的蛋白质都运送到高尔基体,高尔基体对蛋白质进行加工、分类和包装到需要的部位,如有的到细胞核内,有的需要运输到细胞外,B错误;‎ C、线粒体内具有核糖体,可合成一些自身需要的蛋白质,属于半自主性的细胞器,C正确;‎ D、溶酶体内的水解酶由核糖体合成,经过高尔基体加工、分类和包装,D正确。‎ 故选B。‎ ‎6.下列关于同源染色体的说法错误的是 A. 形状大小可以不同 B. 同源染色体上同一位置的基因都是等位基因 C. 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 D. 减数分裂时可配对和交叉互换 ‎【答案】B ‎【解析】‎ ‎【分析】‎ 同源染色体是指配对的两条染色体,形态和大小一般都相同,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的现象叫做联会,所以联会的两条染色体一定是同源染色体。‎ ‎【详解】A、同源染色体的形态、大小一般相同,也可能不同,如X和Y这对性染色体,A正确;‎ B、在同源染色体相同位置上的两个基因可以是等位基因或相同基因,B错误;‎ C、同源染色体的形态、大小一般相同,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C正确;‎ D、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同源染色体能够联会,两两配对形成四分体,此时可以发生交叉互换,D正确。‎ 故选B。‎ ‎7. 以下不能合成ATP的细胞或结构是 A. 乳酸菌 B. 兔成熟的红细胞 C. HIV病毒 D. 线粒体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合成ATP的生理活动有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而病毒只能寄生在活细胞中,因此病毒本身不能合成ATP,故C错。‎ ‎8.人群的ABO血型是由三个基因IA、IB和i控制的。下面有关人类ABO血型及其遗传的叙述,正确的是 A. ABO血型的遗传不遵循分离定律 B. 人类ABO血型群体共有六种基因型 C. IA对IB表现为不完全显性 D. O型血人群中男性的概率多于女性 ‎【答案】B ‎【解析】‎ ‎【分析】‎ 人类的ABO血型受IA,IB和i三个复等位基因所控制,IA和IB对i基因均为显性,IA和IB为共显性关系,两者同时存在时,能表现各自作用,A型血型有两种基因型:IAIA和IAi,B型血型有两种基因型:IBIB和IBi,AB型为IAIB,O型为ii。‎ ‎【详解】A. IA、IB和i互为等位基因,该复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因此ABO血型遗传符合基因分离定律,A错误; ‎ B. 人类的ABO血型的基因型有IAIA、IAi、IBIB、IBi、IAIB以及ii共六种,B正确;‎ C. IA和IB为共显性关系,C错误; ‎ D. 由于该复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理论上O型血在男性与女性中概率相等,D错误。‎ ‎9.下列有关ATP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ATP分子由一个腺嘌呤和3个磷酸基团组成 B. 维持人体体温的能量主要来自ATP的水解 C. ATP分子中的两个高能磷酸键的稳定性有差异 D. 机体在剧烈运动时ATP的合成速率远大于分解速率 ‎【答案】C ‎【解析】‎ ‎【分析】‎ ATP亦称腺苷三磷酸,由一个核糖、一个腺嘌呤和三个磷酸基团组成。一个磷酸基团连接在核糖分子上,其余两个则相继连接在前一个磷酸基团上,连接磷酸基团之间的磷酸键为高能磷酸键。‎ ‎【详解】A、ATP分子由一个腺苷和3个磷酸基团组成,A错误;‎ B、维持人体体温的能量主要来自细胞呼吸作用释放的热能,B错误;‎ C、ATP分子中的两个高能磷酸键的稳定性存在差异,其中远离腺苷的高能磷酸键更不稳定,C正确;‎ D、机体在剧烈运动时ATP的合成速率仍等于分解速率,只是ATP与ADP之间相互转化的速率加快,D错误。‎ 故选C。‎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ATP的结构组成,理解ATP与ADP之间的相互转化。‎ ‎10. 关于人体细胞衰老、凋亡和癌变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细胞普遍衰老不会导致个体衰老 B. 细胞凋亡受基因控制,不利于个体生长发育 C. 诱导癌细胞的正常分化是癌症治疗的一种策略 D. 癌细胞表面粘连蛋白减少,导致其无限增殖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多细胞生物的细胞普遍衰老导致个体的衰老,A错;细胞凋亡是基因控制的程序性死亡,是正常的生命现象,B错;癌细胞是畸形分化的结果,因此可以采用让癌细胞发生正常分化是治疗癌症的方法,C正确;癌细胞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减少,容易扩散和转移,D错。‎ ‎11.下列有关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孟德尔在豌豆开花时进行去雄和授粉,实现亲本的杂交 B. 孟德尔研究豌豆花的构造,但无需考虑雌蕊、雄蕊的发育程度 C. 孟德尔根据亲本中不同个体表现型来判断亲本是否纯合 D. 孟德尔利用了豌豆自花传粉、闭花受粉的特性 ‎【答案】D ‎【解析】‎ ‎【分析】‎ 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孟德尔的一对相对性状的豌豆杂交实验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孟德尔在豌豆花蕾期去雄(除去未成熟的全部雄蕊),然后套上纸袋,待花粉成熟时,进行人工异花授粉,再套上纸袋,实现亲本的杂交,A错误;孟德尔研究豌豆花的构造,需考虑雌蕊、雄蕊的发育程度,以便在花蕾期去雄,B错误;孟德尔根据亲本杂交产生的后代有无性状分离来判断亲本是否纯合,C错误;豌豆是自花传粉、闭花受粉的植物,即豌豆花在未开放时就已经完成了受粉,避免了外来花粉的干扰,D正确。‎ ‎12.下列关于人体骨骼肌细胞厌氧呼吸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产生的乳酸运至肝脏后被分解 B. 厌氧呼吸的第一、第二阶段都有ATP的产生 C. 剧烈运动时细胞溶胶和线粒体都有CO2的产生 D. 呼吸过程中产生的NADH是氢的载体 ‎【答案】D ‎【解析】‎ ‎【分析】‎ 人体细胞无氧呼吸只能产生乳酸,其无氧呼吸的过程:,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场所为细胞质基质。‎ ‎【详解】产生的乳酸运至肝脏后再生成葡萄糖,A错误;厌氧呼吸第一阶段才能够产生ATP,第二阶段是丙酮酸被NADH还原成乳酸,B错误;剧烈运动时,人体细胞厌氧呼吸不产生二氧化碳,只有有氧呼吸时在线粒体内才会产生二氧化碳,C错误;厌氧呼吸第一阶段产生了丙酮酸、少量NADH和ATP,NADH也是氢的载体,能将丙酮酸还原为乳酸,D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了细胞呼吸的有关知识,要求考生能够识记人体细胞无氧呼吸两个阶段的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明确动物无氧呼吸不能产生二氧化碳。‎ ‎13. 下列有关动物细胞核的叙述错误的是 A. 衰老细胞的细胞核体积增大,核被膜不断向内折叠 B. 核仁可能与组成核糖体的必需物质的合成有关 C. 核被膜在细胞周期中发生周期性变化,其主要成分是磷脂和蛋白质 D. 核孔复合体具有选择透过性,能将蛋白质运出细胞核和RNA运进细胞核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衰老细胞的细胞核体积增大,核膜内折,A正确;核仁与核糖体的亚单位形成有关,B正确;核膜在有丝分裂的前期消失、末期出现,其成分主要是脂质和蛋白质,C正确;核孔是RNA和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核的通道,RNA是出细胞核,蛋白质是进细胞核,D错。‎ ‎14.如图为磷脂分子示意图,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磷脂分子的基本结构与油脂相似 B. ①为磷酸基团,②为脂肪酸 C. 磷脂和油脂都是细胞内的储能物质 D. 磷脂分子是一端亲脂而另一端亲水的两性分子 ‎【答案】C ‎【解析】‎ ‎【分析】‎ ‎1、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脂质和蛋白质,此外还有少量的糖类。组成细胞膜的脂质中,磷脂最丰富,磷脂双分子层构成了细胞膜的基本支架。‎ ‎2、分析题图:图示为磷脂分子的结构示意图,其中①为亲水性头部,②为疏水性尾部。‎ ‎【详解】A、磷脂分子的基本结构与油脂相似,都属于甘油酯类,A正确;‎ B、识图分析可知,①为磷酸基团,②为脂肪酸,B正确;‎ C、磷脂属于细胞内的结构脂,磷脂双分子层构成了生物膜的基本支架,油脂属于细胞内的储能物质,C错误;‎ D、磷脂分子是同时具有亲水端和亲脂端的两性分子,D正确。‎ 故选C。‎ ‎15. 如果细胞核内存在DNA解开双螺旋的现象,则此时细胞可能处于 A. G1期和G2期 B. S期 C. G1期、S期和G2期 D. 分裂期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间期的特点是完成DNA分子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DNA复制在S期,蛋白质合成在G1和G2,而蛋白质合成和DNA复制过程中都有解旋过程,故C正确。‎ ‎16.通过制作黑藻幼叶的临时装片观察黑藻叶肉细胞,下列不正确的是 A. 叶肉细胞含有细胞壁 B. 含有紫色的大液泡 C. 事先要将黑藻放在光照充足、温度适宜的地方培养 D. 实验过程不需要染色 ‎【答案】B ‎【解析】‎ ‎【分析】‎ 观察叶绿体: 1.实验原理叶绿体主要分布于绿色植物的叶肉细胞,呈绿色,扁平的椭球形或球形,散布于细胞质中,可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其形态和分布。‎ ‎2.实验操作:‎ 制作临时装片→低倍显微镜下找到细胞结构→高倍显微镜下观察。‎ ‎3.特别提示:‎ ‎(1)实验过程中的临时装片要始终保持有水状态;‎ ‎(2)叶绿体在细胞中的分布不均匀,叶绿体在叶的向光面分布多。‎ ‎【详解】A、叶肉细胞属于成熟的植物细胞,含有细胞壁,A正确;‎ B、叶肉细胞属于成熟的植物细胞,含有大液泡,但是大液泡不是紫色,B错误;‎ C、事先要将黑藻放在光照充足、温度适宜的地方培养,便于观察叶绿体的形态和分布情况,‎ C正确;‎ D、叶肉细胞含有叶绿体,叶绿体中含有叶绿素,本身是绿色的,因此不需要染色,D正确。‎ 故选B。‎ ‎17. 有关细胞呼吸的说法错误的是 A. 细胞呼吸一定需要酶的催化 B. 需氧呼吸的第二、三阶段一定在线粒体中进行 C. 有H2O生成一定不是厌氧呼吸 D. 产生CO2一定不是厌氧呼吸产生乳酸的过程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细胞呼吸的进行需要有氧呼吸的相关酶进行催化,A正确;真核生物的有氧呼吸的第二、三阶段的场所分别是线粒体基质和线粒体内膜,蓝藻是原核生物,能进行有氧呼吸但没有线粒体,B错;水是有氧呼吸的产物,C正确;无氧呼吸的产物是酒精和二氧化碳或乳酸,D正确。‎ ‎18.下列关于“观察洋葱根尖分生组织细胞有丝分裂”的叙述,错误的是 A. 解离和压片都有利于根尖分生区细胞分散 B. 细胞内染色体存在状态可作为判断有丝分裂各时期的依据 C. 显微镜下大多数细胞中能观察到染色体 D. 探究有丝分裂日周期性可为实验取材时机提供依据 ‎【答案】C ‎【解析】‎ ‎【分析】‎ ‎1、观察细胞有丝分裂实验的步骤:解离(解离液为酒精和盐酸的混合溶液,目的是使组织细胞相互分离)→漂洗(洗去解离液,防止解离过度,便于染色)→染色(用龙胆紫、醋酸洋红等碱性染料)→制片(该过程中压片的目的是使细胞分离)→观察(先低倍镜观察,后高倍镜观察)。‎ ‎2、一个细胞周期=分裂间期(在前,时间长大约占90%~95%,细胞数目多)+分裂期(在后,时间短占5%~10%,细胞数目少)。‎ ‎【详解】A、解离是用药液(盐酸和酒精)使组织中的细胞相互分离开,压片是拇指轻轻按压载玻片,使细胞分散开,A正确;‎ B、细胞处于不同的分裂期时染色体的状态不同,因此细胞内染色体的存在状态可作为判断有丝分裂各时期的依据,B正确;‎ C、在细胞分裂间期,染色体呈现染色质的状态,分裂期呈现染色体的状态,而间期所占细胞周期比例较大,故显微镜下绝大多数细胞中不能观察到染色体,C错误;‎ D、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主要是观察分裂期,由于分裂期时间短,只有了解有丝分裂日周期性才便于在分裂期观察,D正确。‎ 故选C。‎ ‎19.图是某真核生物DNA片段的结构模型。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若不考虑连接物,制作该模型时需要用6种不同形状和颜色的材料 B. 图中①的形成需要DNA聚合酶催化 C. 图中a链与β链的方向是相反的 D. 若a链中A+T占48%,则DNA分子中G占26%‎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①表示氢键,②表示腺嘌呤,③表示磷酸二酯键。‎ ‎【详解】A. 若不考虑连接物,制作该模型时需要用6种不同形状和颜色的材料,分别代表脱氧核糖、磷酸和A、T、G、C四种碱基,A正确;‎ B. 图中①为氢键,其形成不需要DNA聚合酶催化,B错误;‎ C. 图中a链与β链按反向平行方式盘旋成双螺旋,C正确;‎ D. 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在DNA分子中,A=T、G=C,若a链中A+T占48%,则β链中A+T也占48%,DNA分子中A+T占48%,G+C占52%,故G占52%/2=26%,D正确。‎ 故选B。‎ ‎【点睛】正确分析题图是解题的突破口,熟练掌握 DNA 分子的结构和结构特点是解题的关键。‎ ‎20. 将完全相同的两个植物细胞分别放置在甲、乙溶液中,对细胞失水量进行统计后绘制出如下曲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甲溶液比乙溶液浓度高导致植物细胞失水较多 B. 植物细胞在乙溶液中发生质壁分离和自动复原 C. 图中放入甲、乙溶液的细胞质壁分离后放入清水中有可能都复原 D. 若乙溶液的浓度稍增大,则曲线的变化可能为a点上升,b点左移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据图分析,植物细胞在甲溶液中,细胞逐渐失水然后达到稳定;植物细胞在乙溶液中,先失水后吸水,且曲线甲在曲线乙的上方,说明甲溶液的浓度高于乙溶液,A正确;植物细胞在乙溶液中先失水,说明植物细胞发生质壁分离,10分钟后开始吸水,说明发生质壁分离的复原,B正确;放入甲、乙溶液的细胞质壁分离后放在清水中,细胞吸水,发生质壁分离的复原,C正确;若适当增加乙溶液的浓度,导致细胞失水程度加大,复原的时间相对较长,即a点上移,b点右移,D错误。‎ ‎2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试验都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下列关于这两个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搅拌的目的是使噬菌体与细菌充分混合 B. 活体细菌转化和离体细菌转化实验都证明了DNA是转化因子 C. 若将S型肺炎双球菌中提取的DNA注入到小鼠体内,小鼠不会死亡 D. 都运用了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DNA在亲代与子代之间的传递 ‎【答案】C ‎【解析】‎ ‎【分析】‎ ‎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其中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2、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大肠杆菌→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标记噬菌体→让标记的噬菌体去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 ‎【详解】A、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搅拌的目的是使噬菌体的外壳与细菌充分分离,A错误;‎ B、活体细菌转化实验证明存在转化因子,离体细菌转化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B错误;‎ C、若将S型肺炎双球菌中提取的DNA注入到小鼠体内,由于小鼠体内没有R型细菌,所以不会转化出S型细菌,小鼠不会死亡,C正确;‎ D、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没有用到同位素标记法,D错误。‎ 故选C。‎ ‎22.下列关于吸能反应和放能反应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细胞呼吸是所有细胞中最重要的放能反应 B. 光合作用是所有细胞中最重要的吸能反应 C. 吸能反应的产物分子的势能低于反应物分子的势能 D. 氨基酸合成蛋白质的过程属于放能反应 ‎【答案】A ‎【解析】‎ ‎【分析】‎ ATP与ADP的相互转化过程中,涉及以下几点:①涉及到不同能量形式的转化:太阳能→ATP中的活跃的化学能→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ATP中的活跃的化学能→其他形式的能量供给各项生命活动;②涉及到一系列的吸能反应和放能反应:光合作用属于吸能反应,细胞呼吸属于放能反应,ATP合成属于吸能反应,ATP水解属于放能反应等。‎ ‎【详解】A、细胞呼吸是所有细胞中最重要的放能反应,A正确;‎ B、光合作用只发生在含有叶绿体的叶肉细胞和含有光合色素的细胞中,B错误;‎ C、吸能反应的产物分子的势能高于反应物分子的势能, C错误;‎ D、氨基酸合成蛋白质的过程是脱水缩合属于吸能反应,D错误。‎ 故选A。‎ ‎23.下列关于原核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原核细胞拟核中的 DNA 直接与核糖体接触 B. 细菌和植物细胞一样具有细胞壁,且细胞壁的组成成分相同 C. 各种细菌都含有鞭毛和荚膜等结构 D. 原核细胞没有线粒体,无法进行细胞呼吸 ‎【答案】A ‎【解析】‎ ‎【分析】‎ 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比较 比较项目 原核细胞 真核细胞 细胞壁 有,主要成分是糖类和蛋白质 植物细胞有,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 细胞质 有核糖体,无其他细胞器 有核糖体和其他细胞器 细胞核 拟核,无核膜和核仁 有核膜和核仁 ‎【详解】A、原核细胞拟核中的 DNA 直接与核糖体接触,A正确;‎ B、细菌和植物细胞一样具有细胞壁,细菌的细胞壁主要由肽聚糖组成,植物细胞的细胞壁由纤维素和果胶组成,B错误;‎ C、不是所有的细菌都含有鞭毛和荚膜等结构,如肺炎双球菌的R型菌不含荚膜,C错误;‎ D、原核细胞没有线粒体,但有能进行呼吸作用的酶,所以原核细胞仍能进行细胞呼吸,D错误。‎ 故选A。‎ ‎24.下图为某细胞分裂过程中某一时期的图像,则该细胞 ‎ A. 正在进行有丝分裂 B. 是植物体内的细胞发生的分裂过程 C. 其子细胞中,一个有1对同源染色体,另一个有2对同源染色体 D. 产生的两个子细胞均能正常进行下一次分裂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识图分析可知,图中同源染色体正在分离,故为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图中细胞内一对同源染色体发生异常,同时移向了一极,导致分裂后的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异常。‎ ‎【详解】A、根据以上分析可知,该细胞正在进行减数分裂,A错误;‎ B、由于该细胞没有细胞壁但是具有中心体,因此是动物体内的细胞发生的分裂过程,B错误;‎ C、由于同源染色体分离过程中发生了异常,因此分裂后的子细胞中,一个有1对同源染色体,另一个没有同源染色体,C错误;‎ D、该细胞内减数第一次分裂异常并不影响减数第二次分裂的过程,因此产生的两个子细胞均能正常进行下一次分裂,D正确。‎ 故选D。‎ ‎25.下列关于细胞核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细胞核是细胞代谢的控制中心 B. 动物血液中的红细胞无细胞核 C. 核孔是蛋白质、RNA 等大分子出入细胞核的通道 D. 染色质由 DNA、蛋白质和少量 RNA 组成 ‎【答案】B ‎【解析】‎ ‎【分析】‎ ‎1、细胞核包括核膜(将细胞核内物质与细胞质分开)、染色质(DNA和蛋白质)、核仁(与某种RNA(rRNA ‎)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核孔(核膜上的核孔的功能是实现核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 ‎2、细胞核是遗传物质贮存和复制的场所,是细胞遗传和代谢的控制中心。‎ ‎【详解】A、细胞核是遗传的控制中心,控制细胞的代谢和遗传,A正确;‎ B、哺乳动物血液中成熟的红细胞无细胞核,也没有各种细胞器,B错误;‎ C、核孔是蛋白质、RNA等某些大分子出入细胞核的通道,具有一定的选择性,C正确;‎ D、染色质主要由DNA和蛋白质组成的,D正确。‎ 故选B。‎ ‎26.下图为某科研机构对桂花树光合特性的硏究。图1表示在上午10时测定的桂花树典型枝条上不同位置叶片光合速率,图2表示桂花树某一叶片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的日变化图,图2的净光合速率是选择典型枝条上的第7片叶测定的。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A. 与叶片的净光合速率直接相关的细胞器是叶绿体和线粒体 B. 图1中若枝条上没有衰老叶片,则限制第5片、第15片叶光合速率的因素不同 C. 在10点至12点净光合速率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气孔导度变大导致胞间CO2浓度减小 D. 若给桂花树灌溉H18O2,则在该植物周围的空气中能测到放射性的气体有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图1:图1表示在上午10时测定的桂花树典型枝条上不同位置叶片光合速率,可以从图中看出,第10片叶片的净光合速率最大,是测定净光合速率的最佳叶片。‎ 分析图2:图2表示桂花某一叶片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的是日变化图,由图可知:气孔导度的大小及胞间二氧化碳浓度大大小会影响植物体净光合速率的大小。‎ ‎【详解】A、净光合速率=总光合速率−呼吸速率,故与叶片的净光合速率直接相关的细胞器是叶绿体和线粒体,A正确;‎ B、由于典型枝条上没有衰老叶片,净光合速率=总光合速率−呼吸速率,呼吸速率受温度、氧气浓度等影响,不同位置的叶片光合速率受光照程度、气孔导度及胞间二氧化碳浓度等因素影响,故限制第5片、第15片叶光合速率的因素不相同,B正确;‎ C、由图1可知:第10片叶片的净光合速率最大,是测定净光合速率的最佳叶片,由图2可知,10点至12点净光合速率下降,主要原因是气孔导度减小,导致CO2供应减少,12点至14点,净光合速率降低,但气孔导度小并不是主要影响因素,因为该时间段气孔导度小,而胞间CO2浓度却在升高,C错误;‎ D、若给桂花树灌溉H218O,则在该植物周围的空气中能测到放射性的气体有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D正确。‎ 故选C。‎ ‎27.细胞代谢中某种酶与其底物、产物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酶1与产物B结合后失活,说明酶的功能由其空间结构决定 B. 酶1的变构位点和活性位点的结构取决于特定的氨基酸序列 C. 酶1有两种底物且能与产物B结合,因此酶1不具有专一性 D. 酶1与产物B的相互作用可以防止细胞生产过多的产物A ‎【答案】C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产物B浓度低时,酶1有活性,将两种底物合成产物A;产物A和另外一种物质在酶2的作用下合成产物B;当产物B浓度过高时,与酶1的变构位点结合,使得酶1失去活性。‎ ‎【详解】A、由图中关系可知:酶1失活后与有活性时相比空间结构发生了改变,说明酶的功能由其空间结构决定,A正确;‎ B、同一种酶,氨基酸种类和数目相同,故酶1‎ 的变构位点和活性位点的结构不同是因为氨基酸的序列不同,B正确;‎ C、从图中可知,酶1只催化两种底物合成产物A的反应,具有专一性,C错误;‎ D、酶1与产物B结合使酶1无活性,合成产物A的反应会中断,这样可以防止细胞生产过多的产物A,D正确。‎ 故选:C。‎ ‎28.下图为某家族甲、乙两种遗传病的系谱图,若甲病由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乙病由另一对等位基因(B、b)控制,两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已知Ⅲ4只携带甲病的致病基因,正常人群中甲病基因携带者的概率为4%。不考虑突变。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Ⅳ2的致病基因最终来自Ⅰ1‎ B. 若Ⅲ3和Ⅲ4再生一个孩子,同时患甲、乙两种病的男孩的概率是1/24‎ C. Ⅳ1与一正常男性结婚,生一个只患乙病男孩的概率约为1/8‎ D. Ⅲ3的基因型有2种,为甲、乙两病携带者的概率为2/3‎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系谱图:‎ ‎(1)Ⅱ1和Ⅱ2都不患甲病,但他们有一个患甲病的儿子(Ⅲ2),说明甲病是隐性遗传病,但Ⅰ1的儿子正常,说明甲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2)Ⅲ3和Ⅲ4都不患乙病,但他们有患乙病的孩子,说明乙病是隐性遗传病,但Ⅲ4不携带乙遗传病的致病基因,说明乙病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详解】A、由于乙病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因此IV2的致病基因直接来自Ⅲ3,而Ⅲ3的致病基因来自Ⅱ2,而Ⅱ2的致病基因来自Ⅰ1,因此Ⅳ2的致病基因最终来自Ⅰ1,A正确;‎ B、由于III4携带甲病致病基因而不携带乙病致病基因,所以III4基因型为AaXBY,由于III3的基因型比例为AAXBXb:AaXBXb=1:2,只有基因型为AaXBXb的III3才能与III4生出同时患甲、乙两种病的男孩,故患病概率为2/3×1/4×1/4=1/24,B正确;‎ C、III3的基因型为1/3AAXBXb、2/3AaXBXb,III4的基因型为AaXBY,则后代AA=2/3×1/2=1/3,Aa=2/3×1/2+1/3×1/2=1/2,aa=1/3×1/2=1/6,可推出IV1的基因型及概率为(3/5)Aa、(1/2)XBXb,正常男性基因型为(4%)AaXBY,可推知后代患甲病的概率为3/5×4%×1/4=3/500,患乙病的概率为1/2×1/4=1/8,则生一个只患乙病男孩的概率约为(1-3/500)×1/8=497/4000,C错误;‎ D、III3的基因型为AAXBXb或AaXBXb,为甲、乙两病携带者的概率为2/3,D正确。‎ 故选C。‎ 二、非选择题 ‎29.下图为质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示意图,①~④表示组成质膜的物质。请回答([ ]填编号,______填名称) ‎ ‎(1)流动镶嵌模型中最基本的部分是脂双层,其主要成分是[ ] _________,由脂双层组成的膜被称为_______。质膜具有流动性,但因为[ ]________的存在会降低其流动性,而比较坚实。 ‎ ‎(2)细胞质位于图中的________(“A 侧”或“B 侧”) ‎ ‎(3)④是___________,其与③均与细胞识别有密切的关系。 ‎ ‎(4)脂双层使许多分子和离子不能____,膜蛋白控制着某些分子和离子的出入,使质膜具有_______________的功能特性。‎ ‎【答案】 (1). [ 1 ]磷脂 (2). 单位膜 (3). [ 2 ]胆固醇 (4). B侧 (5). 糖脂 (6). 自由通过 (7). 选择透过性 ‎【解析】‎ ‎【分析】‎ 识图分析可知,图中①是磷脂分子,②是胆固醇,③是糖蛋白,④是糖脂,⑤是蛋白质;由于糖蛋白存在细胞膜的外表面,因此A侧为细胞外,B侧为细胞内。‎ ‎【详解】(1)生物膜的基本骨架是磷脂双分子层,即流动镶嵌模型中最基本的部分是脂双层,由脂双层组成的膜被称为单位膜,质膜具有流动性,但因为②胆固醇的存在会降低其流动性,而比较坚实。‎ ‎(2)图中③表示糖蛋白,糖蛋白存在细胞膜的外表面,因此细胞质位于图中的B侧。‎ ‎(3)根据以上分析可知,④是糖脂,糖脂与③糖蛋白均与细胞识别有密切的关系。‎ ‎(4)脂双层使许多分子和离子不能随意出入细胞,膜蛋白控制着某些分子和离子的出入,使质膜具有选择透过性的功能特性。‎ ‎【点睛】本题考查生物膜的结构组成以及各成分的功能的知识点,要求学生掌握生物膜的流动模型的内容及其结构特点和功能特点是该题考查的重点;要求学生能够结合所学的生物膜流动模型的内容识图分析,正确判断图中各部分结构名称是突破该题的关键,再结合生物膜个成分的功能解决问题。‎ ‎30.选用若干生长状况相同的某植物,置于不同光照强度且其它条件适宜的环境中进行实验,一段时间后,所得相关数据平均值如下表所示。‎ 组别 光照强度 ‎(Lux)‎ 呼吸速率 ‎(CO2·μmol·m-2·s-1)‎ 净光合速率 ‎(CO2·μmol·m-2·s-1)‎ 叶绿素a含量 ‎(mg·g-1)‎ 第1组 ‎200‎ ‎14‎ ‎20‎ ‎1.6‎ 第2组 ‎400‎ ‎14‎ ‎29‎ ‎1.3‎ 第3组 ‎600‎ ‎14‎ ‎35‎ ‎1‎ 回答下列问题:‎ ‎(1)上表中的呼吸速率必须在______环境中测定,净光合速率是用单位叶面积在单位时间内的________来表示。‎ ‎(2)在测定叶绿素a含量时,需要先对绿叶中色素进行______________,再进行定量测定。与强光照下相比,低光照下叶绿素a含量________,这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若对低温下生长的叶片色素提取液进行纸层析,色素带从上到下的第__________条色素带明显变窄。‎ ‎(3)以叶绿素a对不同波长光的吸收率为纵坐标,以波长为横坐标作图得到的曲线就是叶绿素a的____________,其最大吸光率分布在___________光区域。‎ ‎【答案】 (1). 黑暗(遮光) (2). CO2吸收量 (3). 提取和分离(缺一不可) ‎ ‎ (4). 较高 (5). 三、四 (6). 吸收光谱 (7). 蓝紫(红光和蓝紫光)‎ ‎【解析】‎ ‎【分析】‎ ‎1、光合作用过程分为光反应和暗反应,光反应发生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上,暗反应发生在叶绿体基质中,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还原氢和ATP,暗反应消耗光反应产生的还原氢和ATP,并为暗反应提供ADP、Pi,从而保证光反应的顺利进行;光照强度通过影响光反应进而影响光合作用强度。‎ ‎2、分析表格信息可知,光照强度从200升高到600,细胞呼吸强度不变,净光合速率随光照强度增加而增大,叶绿素a含量虽光照强度增大而减少,因此在弱光条件下植物可能通过增加叶绿素含量而适应弱光环境。‎ ‎【详解】(1)测定呼吸速率必须在无光的条件下进行,消除光合作用产生氧气、消耗二氧化碳对测定呼吸速率的干扰;由表格信息可知,净光合速率是用单位叶面积在单位时间二氧化碳的吸收量来表示的。‎ ‎(2)进行光合作用的色素分布在类囊体的膜上,在测定叶绿素a含量时,需要先对绿叶中色素进行提取和分离,由表格信息可知,低光照条件下,叶绿素a的含量较高,适应弱光的环境。色素提取液层析的结果色素带从上到下依次是:胡萝卜素、叶黄素、叶绿素a和叶绿素b,如果低温条件下的叶片进行提取,则影响叶绿素的含量,故层析结果中变窄的色素带是第三、四条,即叶绿素a和叶绿素b色素带变窄。‎ ‎(3)以叶绿素a对不同波长光吸收率为纵坐标,以波长为横坐标作图得到的曲线就是叶绿素a的吸收光谱,由于叶绿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因此叶绿素a的最大吸收光谱在红光和蓝紫光区域。‎ ‎【点睛】本题考查绿叶中色素和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的知识点,要求学生掌握净光合速率的含义和表示方法,理解呼吸速率的测定原理,识记叶片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的结果以及色素对光的吸收情况,这是该题考查的重点;题目难度不大,要求学生识记光合色素的种类以及层析结果和影响因素是突破该题的关键。‎ ‎31.某种果蝇的体色有灰身和黑身(由A、a控制),眼色有红眼和白眼(由B、b控制),两对基因位于不同对的染色体上。与雄果蝇不同,雌果蝇体色的基因型无论为哪种,体色均为黑身。下表是两组杂交实验结果,请分析回答:‎ ‎(1)根据________组的杂交结果,可判断果蝇体色性状的显隐性。 ‎ ‎(2)若甲组两亲本的体色均为黑色,则亲本雌果蝇的基因型是_______;乙组亲本雄果蝇的表现型是__________;若用甲组亲本的雄果蝇与乙组亲本的雌果蝇进行杂交,请用遗传图解表示杂交结果________。(画在答题卷相应位置)‎ ‎(3)若只考虑果蝇的体色遗传,在乙组产生的子代黑身果蝇中,纯合子的比例为______。若只考虑果蝇的眼色遗传,另有一组两亲本杂交,F1代雌雄个体均有两种眼色。再让F1代雌雄个体自由交配,则F2代中白眼果蝇所占的比例为___________。‎ ‎【答案】 (1). 乙 (2). AaXBXb (3). 灰身红眼 (4). 遗传图解: (5). 3/5 (6). 9/16‎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表分析可知:由于雌果蝇体色的基因型无论为哪种体色均为黑身,因此从体色的遗传难以判断遗传性质;从乙组子代眼色的性状表现看,雄果蝇全白眼,雌果蝇全红眼,因此可知红眼白眼的遗传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且乙组子代雄果蝇中灰身与黑身的比例为3:1,则说明灰身对黑身为显性。‎ ‎【详解】(1)根据乙组子代中体色出现了3:1的性状分离比,可知灰身为显性性状,黑身为隐形性状。‎ ‎(2)甲组中后代雄果蝇体色比为灰色:黑色=1:1,可知亲本分别为Aa和aa,根据雌性全为红眼,雄性有两种眼色,且比例为1:1,可推断出亲本为XBY和XBXb,又如果Aa为雄性则为灰色体色,可知Aa必定为雌性个体,所以亲本基因型分别为aaXBY和AaXBXb。根据乙组后代中体色比为3:1,可知亲本都是Aa,后代中雌性全为红眼,雄性全为白眼,可知亲本为XBY和XbXb,故乙组亲本基因型分别为AaXBY(灰身红眼)和AaXbXb(黑身白眼)。若用甲组亲本的雄果蝇与乙组亲本的雌果蝇进行杂交,则遗传图解的杂交结果如下:‎ ‎ 2黑身红眼雌 : 1灰身白眼雄 :1黑身白眼雄 ‎(3)根据以上分析可知,乙组亲本基因型分别为AaXBY(灰身红眼)和AaXbXb(黑身白眼)。若只考虑体色,子代中黑身个体有aaXY(1/8)、AAXX(1/8)、AaXX(2/8)、aaXX(1/8),其中纯合子为aaXY(1/8)、AAXX(1/8)、aaXX(1/8)共占3/5。若只考虑果蝇的眼色遗传,另有一组两亲本杂交,F1代雌雄个体均有两种眼色,则亲本的基因型为XBXb、XbY,则F1代雌雄个体的基因型为XBXb、XbXb、XBY、XbY,雌果蝇产生的配子为1/4XB、3/4Xb,雄果蝇产生的配子为1/4XB、1/4Xb、1/2Y,则F2代中白眼果蝇所占的比例为3/4×1/4+3/4×1/2=9/16。‎ ‎【点睛】本题考查自由组合定律的应用以及伴性遗传的知识点,要求学生能够根据题意结合表中的信息正确判断显隐性以及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这是该题考查的重点;然后推导出相关个体的基因型,运用自由组合定律和伴性遗传的知识点解决问题,这是该题考查的难点,利用配子法求解自由交配的问题是突破最后一问的关键。‎ ‎32.回答下列(一)、(二)小题:‎ ‎(一)人体的肝脏在维持体内血糖平衡以及合成血浆蛋白等多项生理功能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当人体血糖浓度偏高时,葡萄糖就由血液中转运至肝细胞内,当血糖浓度偏低时,则转运方向相反,由此而维持血糖平衡。请回答: ‎ ‎(1)当血糖浓度偏低时,肝细胞中的____水解形成的葡萄糖,可逆浓度梯度通过______(细胞结构)出肝脏细胞,此过程所需的条件为______(A.需要载体和 ATP B.需要载体,不需要 ATP C.不需要载体, 需要 ATP D.不需要载体和 ATP) ‎ ‎(2)血浆蛋白是肝细胞中的氨基酸在____上经脱水缩合形成多肽,再经过___________的分拣形成小泡,最终通过____的方式运送到细胞外,此过程______(“需要”或“不需要”)蛋白质的参与。 ‎ ‎(二)某研究小组以同一品种芹菜根尖和花粉母细胞为材料,开展芹菜染色体核型分析实验。图1、图2是从两种材料的30个显微图像中选出的两个典型图像。请回答下列问题:‎ ‎(1)将剪取的芹菜幼根置于2 mmol/L的8-羟基喹啉溶液中处理,以提高根尖细胞中有丝分裂的_________期细胞的比例,便于染色体观察、计数。‎ ‎(2)实验中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混合液分别处理根尖、花粉母细胞,目的是_________。再用低浓度的KCl处理一段时间,使细胞适度膨胀,便于细胞内的_________更好地分散,但处理时间不能过长,以防细胞_______。‎ ‎(3)图1是________细胞的染色体,判断的主要依据是_____________。‎ ‎(4)分析根尖细胞染色体核型时,需将图像中的染色体以______为标准进行分类和人工配对。‎ ‎【答案】 (1). 肝糖原 (2). 质膜 (3). A (4). 核糖体 (5). 高尔基体 (6). 胞吐 (7). 需要 (8). 中 (9). 去除细胞壁(使细胞分离) (10). 染色体 (11). 吸水涨破 (12). 花粉母 (13). 同源染色体联会 (14). 大小和着丝粒位置 ‎【解析】‎ ‎【分析】‎ ‎(一)人体血糖浓度偏高时,质膜中的某种葡萄糖载体可将葡萄糖转运至肝细胞内,降低血糖浓度;在血糖浓度偏低时,该载体可将葡萄糖转运出肝细胞,升高血糖浓度,可见转运方向不是由该载体决定的,而是血糖浓度决定的。‎ ‎(二)据图1分析,存在同源染色体联合和同源染色体分离,则代表花粉母细胞的减数分裂;图2中染色体行为互不干扰,属于芹菜根尖细胞的有丝分裂。‎ ‎【详解】(一)(1)分析题意可知:在血糖浓度偏低时,肝细胞内肝糖原分解产生葡萄糖,可逆浓度梯度通过质膜上的载体可将葡萄糖转运出肝细胞,该过程需要载体且消耗ATP, 故选A。‎ ‎(2)蛋白质的合成场所是在细胞内的核糖体上,因此血浆蛋白是肝细胞中的氨基酸在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上经脱水缩合形成多肽,然后经过内质网的加工运输到高尔基体,经过高尔基体分拣形成小泡,最终通过胞吐的方式运送到细胞外,此过程需要酶蛋白质的参与。‎ ‎(二)(1)染色体观察、计数的最佳时期是有丝分裂的中期,原因是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细胞中央的赤道板上,形态固定,数目清晰。‎ ‎(2)实验中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混合液分别处理根尖和花粉母细胞,目是去除细胞壁(使细胞分离),再用低浓度的KCl处理一段时间,使细胞适度膨胀,便于细胞内的染色体更好地分散,但处理时间不能过长,以防细胞吸水涨破。‎ ‎(3)图1中存在同源染色体联会,表示花粉母细胞的减数分裂。‎ ‎(4)分析根尖细胞染色体核型时,需将图象中的同源染色体进行人工配对,因此要根据染色体的大小和着丝粒位置进行分类和人工配对。‎ ‎【点睛】本题(一)考查了血糖的调节、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二)部分考查了根尖细胞和花粉母细胞染色体的组型分析的知识点,要求学生识记血糖调节过程中血糖的来源以及葡萄糖跨膜运输的方式及其特点,掌握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过程中涉及到的相关的细胞器及其功能,能够根据图中染色体的行为判断花粉母细胞和体细胞,掌握有丝分裂过程中的特点,理解减数分裂过程中各时期的染色体行为变化特征,这是该题考查的重点。‎ ‎33.某科研单位研制出一种新型治癌药物X,但不知对肿瘤是否有疗效,现提供以下实验材料:培养瓶、CO2培养箱、含有肿瘤细胞的培养液、生理盐水、光学显微镜、药物X等,请你完成下列相关实验步骤。‎ 注:CO2培养箱能控制动物细胞培养条件的培养仪器,细胞数量检测的具体方法不要求。‎ 实验原理:一定时间内,分散的肿瘤细胞能够在特定培养液中无限增殖,其增殖的速率可反映肿瘤细胞增殖能力的强弱。‎ ‎(1)本实验中的自变量为__________,因变量为_______ 。正式开始前往往先要用蛋白酶处理肿瘤组织从而获得___________。‎ ‎(2)步骤一:取两只培养瓶,编号1号、2号,两瓶中装入等量的_________。‎ 步骤二:1号培养瓶中加入________,2号培养瓶中加入_________。‎ 步骤三:将1号和2号培养瓶置于______________环境中培养相同的时间。 ‎ 步骤四:一段时间后取出用_________观察并记录细胞的数目。‎ ‎(3)若实验者在未进行实验前先期得到加入X的培养瓶中肿瘤细胞数目比未加入X培养瓶的数目少的结果,该结果应被称为_______(预期结果/实际结果)‎ ‎【答案】 (1). 是否加入X物质 (2). 肿瘤细胞数目 (3). 单个肿瘤细胞 (4). 等量的含肿瘤细胞的培养液 (5). 适量的X (6). 等量的生理盐水 (7). 相同且适宜 (8). 光学显微镜 (9). 预期结果 ‎【解析】‎ ‎【分析】‎ 分析题意可知,该实验的实验的目的是为了研究新型治癌药物X对此类肿瘤是否有疗效,根据实验目的和题意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是是否加入X物质,因变量是肿瘤细胞的数目。根据实验的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培养瓶中要加入等量的含有肿瘤细胞的培养液,1号培养瓶中加入一定量的药物X,2号培养瓶中加入等量的生理盐水;根据实验过程中的单一变量原则,应将两组置于CO2培养箱中,在相同且适宜条件下培养;观察细胞分裂生长情况,需要借助光学显微镜。‎ ‎【详解】(1)根据以上分析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是是否加入X物质,因变量是肿瘤细胞的数目。肿瘤组织的细胞之间有一些蛋白质类物质,根据酶的专一性,培养之前,肿瘤组织必须先用胰蛋白酶(或胶原蛋白酶)等处理成单个细胞。‎ ‎(2)实验的目的是为了研究新型治癌药物X对此类肿瘤是否有疗效,所以培养瓶中要加入等量的含有肿瘤细胞的培养液。根据实验的对照原则和等量原则,1号培养瓶中加入一定量的药物X,2号培养瓶中加入等量的生理盐水;为了让药物和生理盐水与细胞充分接触,要把培养瓶振荡摇匀;CO2可以维持培养液的pH值,根据实验过程中的单一变量原则,应在CO2培养箱中,在相同且适宜条件下培养;观察细胞分裂生长情况,要借助显微镜。‎ ‎(3)若实验者在未进行实验前先期得到加入X的培养瓶中肿瘤细胞数目比未加入X培养瓶的数目少的结果,该结果因为在正式实验前得到的因此应被称为预期结果。‎ ‎【点睛】本题考查学生对实验的分析和设计实验步骤的能力,要求学生掌握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理解单一变量和对照性原则在实验中的体现,能够根据题意分析实验目的得出实验的自变量和因变量以及无关变量,进而科学的设计实验步骤,这是该题考查的重点。‎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