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27 发布 |
- 37.5 KB |
- 3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吉林省长春市第十一高中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
长春市第十一高中2018-2019学年度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 生物试题 1.如图是某蛋白质分子的结构示意图,图中“▲”等表示不同种类的氨基酸,图中甲链由21个氨基酸、乙链由19个氨基酸组成,图中“—S—S—”是在蛋白质加工过程中由两个“—SH”脱下2个H形成的。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该蛋白质分子形成过程中脱去了38个水分子 B. 该蛋白质分子至少含有两个氨基 C. 图中每条肽链上氨基酸之间的化学键是肽键 D. 形成该蛋白质分子时相对分子质量减少了682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中甲链由21个氨基酸组成,含20个肽键;乙链由19个氨基酸组成,形成了18个肽键,蛋白质中共含38个肽键,共脱去38分子H2O。 【详解】A. 该蛋白质分子形成过程中脱去了38个水分子,A正确; B. 每条肽链至少含有1个氨基,该蛋白质分子有2条链,至少含有两个氨基,B正确; C. 图中每条肽链上氨基酸之间通过肽键连接,C正确; D. 形成该蛋白质分子时共脱去38分子H2O及2个H,相对分子质量减少18×38+2=686,D错误。 2.下图是某多肽化合物的示意图,试判断下列有关该化合物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 A. 该化合物是三肽,内含有两个肽键 B. 该多肽链中含有4个羧基,3个氨基 C. 氨基酸的不同种类决定于R基②、④、⑥ D. 该肽链与双缩脲试剂混合产生紫色反应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图示分析可知:图中①是氨基(-NH2);②、④、⑥表示R基团(依次是-CH2-CH2-COOH、-CH3、-CH2-SH);③⑤是肽键(-CO-NH-);⑦是羧基(-COOH)。 【详解】A. 该化合物含有2个肽键即③⑤、3个R基即②④⑥,是由3个氨基酸形成的三肽,A正确; B. 据图可知,该多肽链中含有2个羧基,1个氨基,B错误; C. 氨基酸的不同在于构成氨基酸的R基不同,题图中的②④⑥是R基,C正确; D. 该肽链与双缩脲试剂混合能产生紫色反应,D正确。 3.下列关于糖类和脂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糖原和蔗糖水解产物都是葡萄糖 B. 乳糖和麦芽糖是动物体内常见的二糖 C. 脂肪分子中氧含量的比例远少于糖类 D. 脂质包脂肪、类脂和胆固醇 【答案】C 【解析】 【分析】 乳糖是动物体内常见的二糖,蔗糖、麦芽糖是植物体内的二糖;蔗糖的水解产物是葡萄糖和果糖;脂肪中氧元素含量低,碳和氢元素比例较高,而糖类则相反,同质量的脂肪比淀粉在氧化分解时耗氧多。 【详解】A. 蔗糖水解后的产物是葡萄糖和果糖,A错误; B. 麦芽糖是植物体内常见的二糖,B错误; C. 脂肪中氧元素含量低,碳和氢元素比例较高,而糖类则相反,C正确; D. 脂质包括脂肪、磷脂和固醇,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中糖类和脂质的种类,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属于容易题。 4.将小麦种子分别置于20℃和30℃培养箱中培养4天,依次取等量的萌发种子分别制成提取液Ⅰ和提取液Ⅱ。取3支试管甲、乙、丙,分别加入等量的淀粉液,然后按下图加入等量的提取液和蒸馏水,30℃水浴保温5分钟,立即在3支试管中加入等量斐林试剂并60℃水浴2分钟,摇匀观察试管中的颜色。结果 ( ) A. 甲呈蓝色,乙呈砖红色,丙呈无色 B. 甲呈无色,乙呈砖红色,丙呈蓝色 C. 甲、乙皆呈蓝色,丙呈砖红色 D. 甲呈浅砖红色,乙呈砖红色,丙呈蓝色 【答案】D 【解析】 【分析】 据题意可知,20℃培养箱中培养4天的萌发种子不如30℃培养箱中培养4天的萌发种子的生命活动旺盛,故提取液Ⅰ中的淀粉酶浓度比提取液Ⅱ中的淀粉酶的浓度低,试管甲中产生的麦芽糖较少,砖红色较浅;乙中产生的麦芽糖最多,呈砖红色;丙内无淀粉酶,淀粉未被分解,没有产生麦芽糖,加入斐林试剂呈蓝色。 【详解】甲中产生的麦芽糖较少,应呈较浅砖红色;乙中产生的麦芽糖最多,呈砖红色,丙内无淀粉酶,淀粉未被分解,没有产生麦芽糖,呈蓝色,故ABC错误,D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及可溶性还原糖的鉴定实验,意在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和识记,属于中等难度题。 5.下列关于核酸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核酸分子多样性取决于核酸中核苷酸的数量和排列顺序 B. RNA具有传递信息、催化反应、转运物质等功能 C. 细胞凋亡和细胞分化的根本原因相同 D. 叶绿体与线粒体中含有RNA 【答案】C 【解析】 【分析】 构成DNA分子的脱氧核苷酸虽只有4种,配对方式仅2种,但其数目却可以成千上万,更重要的是形成碱基对的排列顺序可以千变万化,从而决定了DNA分子的多样性,遗传信息就储存在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中。在真核细胞中,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此外在线粒体和叶绿体中也有少量分布;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RNA包括mRNA、tRNA和rRNA。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编程性死亡,是生物体正常的生命历程,对生物体是有利的,贯穿于整个生命历程。 【详解】A. 核酸分子多样性取决于核酸中核苷酸的数量和排列顺序,A正确; B. RNA具的功能有传递信息如mRNA、催化反应如少数酶是RNA、转运物质如tRNA,B正确; C. 细胞分化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程序性死亡的过程,两者根本原因不完全相同,C错误; D. 叶绿体与线粒体均含有少量的DNA和RNA,D正确。 6.下列关于细胞生命历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细胞分化贯穿整个生命历程,在胚胎时期达最大限度 B. 衰老细胞中细胞核体积增大,细胞中各种酶活性降低 C. 细胞凋亡过程与溶酶体有关,不利于生物生长发育和生命活动 D. 细胞有丝分裂周期中,染色体存在时间比染色质存在时间更长 【答案】A 【解析】 【分析】 细胞分化是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细胞衰老的特征:细胞水分减少,细胞体积变小;细胞代谢减弱,部分酶活性降低,细胞呼吸减慢;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物质运输功能减慢;细胞核体积增大,染色质固缩,色素积累增多。细胞凋亡是由基因所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在成熟的生物体中,细胞的自然更新、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也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细胞凋亡对于多细胞生物体完成正常发育,维持内部环境的稳定,以及抵御外界各种因素的干扰都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详解】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该过程贯穿整个生命历程,但在胚胎时期达最大限度,A正确;衰老细胞中多种酶活性降低,细胞代谢减慢,但不是各种酶的活性都降低,B错误; 细胞凋亡是由基因所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细胞自然更新和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清除都能够由细胞凋亡完成,所以生物体内细胞凋亡对生物的生长发育有利,C错误;细胞有丝分裂周期中,染色体存在于分裂期,染色质存在于分裂间期,而分裂期远远短于分裂间期,所以染色体存在的时间比染色质存在时间更短,D错误。 【点睛】易错选项B,关键要注意衰老细胞内不是所有酶的活性都降低。 7.下列有关细胞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细胞中的囊泡都是由高尔基体形成的 B. 细胞中核糖体的形成不一定都与核仁有关 C. 细胞中具有双层膜结构的细胞器是叶绿体,线粒体和细胞核 D. 新宰杀的畜、禽过一段时间再煮,肉反而鲜嫩,这与细胞内核糖体有关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分泌蛋白合成、加工过程可知,囊泡可由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形成;根据胞吞过程可知,囊泡也可以由细胞膜形成。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中都有核糖体,只有真核细胞中的核糖体的形成与核仁有关。溶酶体内含许多种水解酶,能够分解很多种物质以及衰老、损伤的细胞器,被比喻为细胞内的“消化车间”。 【详解】高尔基体、内质网和细胞膜都可以形成囊泡,A 错误;原核细胞没有细胞核,也没有核仁,但是有核糖体,因此,细胞中的核糖体形成不一定与核仁有关,B正确;细胞中具有双层膜结构的细胞器只有叶绿体和线粒体,细胞核有双层膜,但不属于细胞器,C错误;新宰杀的畜、禽过一段时间再煮,肉反而鲜嫩,这与细胞内溶酶体有关,D错误;因此,本题答案选B。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细胞核属于细胞结构,不属于细胞器,真核细胞有核仁,真核细胞无核仁,再根据题意作答。 8.下列有关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溶酶体内含有多种水解酶,只能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 B. 核糖体是蛋白质的“装配机器”,普遍存在于绝大多数细胞中 C. 中心体在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D. 硝化细菌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主要来自线粒体 【答案】B 【解析】 【分析】 溶酶体能够分解很多种物质以及衰老、损伤的细胞器,清除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被比喻为细胞内的“酶仓库”“消化系统”;核糖体是无膜的细胞器,由RNA和蛋白质构成,是合成蛋白质的场所,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都含有核糖体;中心体存在于动物细胞和低等植物细胞中,与动物细胞的有丝分裂有关;硝化细菌是原核生物,只含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 【详解】A. 溶酶体除了清除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还能够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A错误; B. 核糖体是蛋白质的“装配机器”,普遍存在于绝大多数细胞中,B正确; C. 洋葱是高等植物,不含中心体,C错误; D. 硝化细菌不含线粒体,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区别,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的能力。 9.下列生物膜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生物膜中的磷脂分子是由甘油、脂肪酸和磷酸等组成的 B. 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都具有生物膜,但只有真核细胞具有生物膜系统 C. 植物细胞“系统的边界”是细胞膜而不是细胞壁 D. 生物膜系统是细胞器膜和细胞膜的统称 【答案】D 【解析】 【分析】 磷脂是由甘油、脂肪酸和磷酸等组成的分子,由磷酸和甘油组成的“头”部是亲水的,由脂肪酸组成的“尾”部是疏水的;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最主要的区别是原核细胞没有核膜包被的细胞核,原核细胞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生物膜系统由细胞膜、细胞器膜和核膜组成;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等多种功能,是细胞的边界,而细胞壁具有全透性。 【详解】A. 磷脂是由甘油、脂肪酸和磷酸等组成的分子,是生物膜的主要成分,A正确; B. 原核生物有细胞膜,没有细胞器膜和核膜,故没有生物膜系统,真核细胞具有细胞膜、细胞器膜和核膜,具有生物膜系统,B正确; C. 植物细胞壁具有全透性,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因此植物细胞“系统的边界”是细胞膜而不是细胞壁,C正确; D. 生物膜系统包括细胞膜、细胞器膜、核膜,D错误。 10. 关于细胞间信息交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 信号分子与靶细胞的识别与结合具有专一性 B. 与不同激素分子结合的受体是不同的 C. 与胰岛素和甲状腺激素结合的受体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 D. 细胞间的信息交流,大多与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有关 【答案】C 【解析】 受体具有专一性,保证了信息分子作用的特异性。所以不同激素的受体是不同的。 11.组成细胞膜的成分是 A. 脂质、蛋白质、少量糖类 B. 磷脂、蛋白质 C. 脂质、蛋白质、核酸 D. 脂质、糖类、核酸 【答案】A 【解析】 【分析】 细胞膜的基本骨架是磷脂双分子层,蛋白质镶、嵌、贯穿其中,在膜的外表面,少量糖类和蛋白质结合形成糖蛋白。 【详解】细胞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此外还有少量的糖类,A项正确;脂质和蛋白质是细胞膜的主要成分,另还含有少量的糖类,组成细胞膜的脂质中,磷脂最丰富,B项错误;细胞膜的成分中没有核酸,C项错误;细胞膜的成分中无核酸,除脂质和糖类外,还含有蛋白质,D项错误。 【点睛】1、构成细胞膜的化学元素有C、H、O、N、P等。 2、组成细胞膜的基本骨架是磷脂双分子层。 3、根据糖蛋白分布,可以判断细胞膜的内外侧,糖蛋白等所在的一侧为细胞膜的外侧。 4、各种膜所含蛋白质与脂质的比例与膜的功能有关,功能越复杂的膜,其蛋白质种类和含量越多。 12.科学家常用哺乳动物的红细胞作材料来研究细胞膜的组成,是因为 A. 哺乳动物的红细胞容易得到 B. 哺乳动物的红细胞在水中容易涨破 C. 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内没有核膜、复杂细胞器膜等膜结构 D. 哺乳动物红细胞的细胞膜在光学显微镜下容易观察到 【答案】C 【解析】 【分析】 实验中选用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作为实验材料的原因:(l)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无细胞壁。(2)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无各种细胞器(膜)和细胞核(核膜),可提取到较为纯净的细胞膜。 【详解】研究细胞膜的组成就要得到纯净的细胞膜,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内没有核膜、线粒体膜等膜结构,是理想的研究材料,最佳选择为C。 【点睛】常用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制备纯净的细胞膜。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脂质和蛋白质,还有少量糖类,其中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决定了细胞膜功能的复杂程度。 13.下列有关“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为简化操作过程,可用同一个材料同时观察线粒体和叶绿体 B. 两个实验都要用活细胞来做使实验材料 C. 由于二者都具有双层膜结构,因此高倍镜下不易区分 D. 甲基绿、吡罗红染色剂可分别将叶绿体、线粒体染成绿色和红色 【答案】B 【解析】 【分析】 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 1.实验原理 (1)叶绿体主要分布于绿色植物的叶肉细胞,呈绿色,扁平的椭球形或球形,散布于细胞质中,可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其形态和分布。 (2)线粒体普遍存在于动植物细胞中,无色,成短棒状、圆球状、线形或哑铃形等。 (3)健那绿染液能专一性地使活细胞中的线粒体呈现蓝绿色,而细胞质接近无色.通过染色,可在高倍显微镜下观察到生活状态的线粒体的形态和分布。 2.实验操作 制作临时装片→低倍显微镜下找到细胞结构→高倍显微镜下观察。 3.特别提示 (1)实验过程中的临时装片要始终保持有水状态。 (2)用口腔上皮细胞观察线粒体时,要漱净口腔,防止食物碎屑对观察物像的干扰。 (3)线粒体和叶绿体在细胞中的分布不均匀,线粒体在需能多的部位分布多,叶绿体在叶的向光面分布多。 【详解】叶肉细胞可用于观察叶绿体而不能用于观察线粒体,因为叶绿体的绿色会掩盖健那绿的染色效果,影响实验观察,A错误;要在细胞有活性状态下观察线粒体和叶绿体,B正确;高倍显微镜观察不到细胞的膜结构,要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观察,C错误;甲基绿、吡罗红染色剂可分别将DNA、RNA染成绿色和红色,D错误,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细生物实验材料选择,意在考查考生识记所列知识点,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 14.2017年3月24日是第22个“世界防治结核病日”。下列关于结核杆菌的叙述正确的是 A. 高倍镜下可观察到该菌的遗传物质分布于细胞核内 B. 该菌是好氧菌,含有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通过无丝分裂的方式增殖 C. 该菌感染机体后能快速繁殖,表明其可抵抗溶酶体的消化降解 D. 该菌的蛋白质在核糖体合成、内质网加工后由高尔基体分泌运输到相应部位 【答案】C 【解析】 【分析】 结核杆菌是细菌,属于原核生物。原核细胞没有成形的细胞核,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 【详解】结核杆菌是原核生物,细胞中没有细胞核,A错误;结核杆菌属于细菌,通过二分裂的方式增殖,B错误;结核杆菌是属于胞内寄生菌,感染机体后能快速繁殖说明其能抵抗宿主细胞内溶酶体的消化降解,C正确;结核杆菌的蛋白质是在核糖体中合成,但其没有内质网和高尔基体,D错误。故选C。 【点睛】掌握原核生物的结构和繁殖方式,明确肺结核属于原核生物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15.下列关于物质运输及膜的透性等知识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细胞膜、核膜及所有的细胞器膜都具有选择透过性 B. 细胞膜上的载体与细胞的识别、免疫、保护及选择透过性有关 C. 物质通过胞吞和胞吐的方式进出细胞需要消耗能量 D. 葡萄糖通过不同细胞膜的方式可能不同 【答案】B 【解析】 【分析】 细胞膜、细胞器膜和核膜共同构成了细胞的生物膜系统,这些生物膜的组成成分和结构很相似,在结构和功能上密切联系;生物膜上的蛋白质有多种功能,有些膜蛋白控制着某些分子和离子的出入如载体蛋白,有些膜蛋白起着生物催化剂的作用如酶,膜上的糖蛋白还与细胞膜表面的识别作用有关;物质运输方式有自由扩散、协助扩散、主动运输、胞吞和胞吐,其中主动运输、胞吞和胞吐都需要消耗能量。 【详解】A. 生物膜在结构和功能上相似,因此细胞膜、核膜及所有的细胞器膜都具有选择透过性,A正确; B. 生物膜运输物质具有选择透过性,主要与膜上载体蛋白的种类有关,糖蛋白与细胞的识别、免疫、保护有关,B错误; C. 物质通过胞吐和胞吐的方式进出细胞,需要能量,但不需要载体,依赖膜的流动性,C正确; D. 葡萄糖进入红细胞方式是协助扩散,葡萄糖进入其他细胞的方式是主动运输,D正确。 16.在唾液腺细胞中,参与合成并分泌唾液淀粉酶的细胞器有( ) A. 线粒体、中心体、高尔基体、内质网 B. 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体、核糖体 C. 中心体、线粒体、高尔基体、核糖体 D. 内质网、核糖体、高尔基体、叶绿体 【答案】B 【解析】 【分析】 线粒体: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能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核糖体:蛋白质的“装配机器”,能将氨基酸缩合成蛋白质;内质网:是有机物的合成“车间”,蛋白质运输的通道; 高尔基体:动物细胞中与分泌物的形成有关,植物中与有丝分裂中细胞壁形成有关;中心体:与细胞分裂时纺锤体形成有关。 【详解】唾液淀粉酶体属于分泌蛋白,分泌蛋白合成与分泌过程为: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内质网进行粗加工→内质网“出芽”形成囊泡→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质→高尔基体“出芽”形成囊泡→细胞膜,整个过程还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因此参与合成并分泌唾液淀粉酶的细胞器有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故选B。 【点睛】熟悉分泌蛋白合成、加工并分泌的过程是解决本题的关键。 17.下列有关细胞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矿工中常见的“硅肺”是由于肺泡细胞中的溶酶体缺乏分解硅尘的酶引起的 B. 真核细胞中存在有维持细胞形态、保护细胞内部结构有序性的细胞骨架,它是由蛋白质纤维组成的网架结构,与细胞运动、能量转换等生命活动密切相关 C. 科研上鉴别细胞死活可用台盼蓝染色,凡是死的动物细胞会被染成蓝色 D. 细胞在癌变过程中,细胞膜成分发生改变,表面的AFP等蛋白质会增加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细胞的结构与功能,考查对细胞膜、细胞器等结构功能的理解。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脂质和蛋白质,可以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细胞膜中的蛋白质成分在细胞生命活动过程中会发生改变。 【详解】矿工中常见的“硅肺”是由于吞噬细胞中的溶酶体缺乏分解硅尘的酶引起的,A项错误;真核细胞中的细胞骨架由蛋白质纤维组成,与细胞运动、能量转换等生命活动密切相关,B项正确;细胞膜可以控制物质进出细胞,台盼蓝分子不能进入活细胞,凡是死的动物细胞会被染成蓝色,C项正确;细胞癌变过程中细胞膜表面的甲胎蛋白AFP等蛋白质会增加,D项正确。 【点睛】本题容易判断A项正确,错因在于对于肺细胞、吞噬细胞功能理解不正确。进入体内的异物会被吞噬细胞吞噬,而不是被肺细胞吞噬。 18.水是生命之源,下列有关水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 不同细胞内自由水和结合水的比例相差不大 B. 在细胞代谢过程中,核糖体、叶绿体、线粒体都能产生水 C. 粮食贮藏过程中,有时会发生粮堆湿度增大现象,这是因为呼吸作用产生了水 D. 自由水和结合水之间可以相互转化,休眠的种子中结合水比例增加 【答案】A 【解析】 【分析】 细胞内水有自由水和结合水两种形式,它们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由于不同细胞代谢强度不同,其两种形式水所占的比例在不同的细胞中相差较大。其中结合水主要是构成细胞的主要成分;自由水之所以与细胞代谢紧密相关,主要是自由水是细胞内物质的良好溶剂、甚至直接参与细胞内许多代谢反应,如有氧呼吸、光合作用、水解反应等,同时运输细胞内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等。当然细胞内许多代谢反应也会产生水,如氨基酸的脱水缩合、有氧呼吸第三阶段生成水、光合作用等过程也有水的产生。 【详解】由于不同细胞内含有的亲水性物质含量差别较大,所以不同细胞内自由水和结合水的比例相差较大,A错误;在细胞代谢过程中,核糖体发生氨基酸脱水缩合、叶绿体中发生光合作用、线粒体有氧呼吸等都能产生水,B正确;粮食贮藏过程发生粮堆湿度增大的现象,主要是因为细胞有氧呼吸第三阶段会产生水,C正确;自由水和结合水之间可以相互转化,休眠的种子中由于自由水减少,细胞代谢减弱,所以细胞内结合水比例相对增加,D正确。 【点睛】关键点:细胞内与细胞代谢紧密相关的主要是自由水,其所占比例越大,细胞代谢越旺盛,如萌发种子中自由水/结合水的比值就比休眠中种子高。 19.下列有关线粒体与叶绿体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某些细菌细胞内没有线粒体,也可以进行有氧呼吸 B. 念珠藻、颤藻没有叶绿体,也可以进行光合作用 C. 线粒体内膜和叶绿体内膜都是产生ATP的重要场所 D. 叶绿体通过类囊体的堆叠形成基粒增大膜的面积 【答案】C 【解析】 【分析】 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细胞生命活动需要都能量有90%以上来自线粒体,普遍存在于进行有氧呼吸的真核细胞中,线粒体是具有双层膜结构都细胞器,真核细胞的有氧呼吸的第二、第三阶段发生在线粒体中;叶绿体是能进行光合作用都植物细胞具有都细胞器,具有双层膜结构,可以将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是光合作用都场所。 【详解】某些细菌细胞内没有线粒体,但是含有有氧呼吸酶,也可以进行有氧呼吸,A正确;念珠藻、颤藻都属于原核生物中的蓝藻,细胞中没有叶绿体,但是含有与光合作用有关的色素和酶,因此都可以进行光合作用,B正确;叶绿体的类囊体是光反应的场所,可以产生ATP,而叶绿体内膜不能产生ATP,C错误;叶绿体通过类囊体的堆叠形成基粒增大膜的面积,D正确。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于线粒体、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及生物膜都结构的理解,明确叶绿体内膜上没有发生光合作用的任何过程,不能产生ATP。 20.有关显色试剂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斐林试剂遇还原糖会出现蓝色—棕色—砖红色的变化 B. 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遇CO2可出现蓝—绿—黄的颜色变化 C. 龙胆紫或醋酸洋红可将染色体(质)染成紫色或红色 D. 健那绿可将线粒体和细胞质染成蓝绿色 【答案】D 【解析】 【分析】 检测还原糖使用斐林试剂,经过水浴加热产生砖红色沉淀,实验过程中颜色变化是:浅蓝色→棕色→砖红色;通过观察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黄再变绿的现象,可以检测酵母菌产生CO2的情况;龙胆紫会把染色体染成紫色,而醋酸洋红会把染色体染成红色; 健那绿是专一性染线粒体的活细胞染料,可以使活细胞中的线粒体呈蓝绿色,而细胞质接近无色。 【详解】A. 水浴条件下斐林试剂遇还原糖会出现蓝色—棕色—砖红色的变化,A正确; B. CO2可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发生由蓝变绿再变黄的颜色变化,B正确; C. 龙胆紫或醋酸洋红可将染色体(质)染成紫色或红色,C正确; D. 健那绿可以将线粒体染成蓝绿色,但不能将细胞质基质染色,D错误。 21.下列有关植物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无氧和零下低温环境有利于水果的保鲜 B. CO2的固定过程发生在叶绿体中,C6H12O6分解成CO2的过程发生在线粒体中 C. 光合作用过程中光能转变成化学能,细胞呼吸过程中化学能转变成热能 D. 夏季连续阴天,大棚中白天适当增加光照,夜晚适当降低温度,可提高作物产量 【答案】D 【解析】 【分析】 题目涉及到,有氧呼吸和光合作用过程的影响因素和过程,以及影响细胞呼吸的因素有温度,氧气浓度和含水量,影响光合作用的条件有温度、光照强度和二氧化碳的浓度。光合作用过程中将光能转化成活跃的化学能,再转化成稳定的化学能。 【详解】无氧和零下低温环境不利于水果的保鲜,应该在低温、低氧和零上低温条件下保存水果和蔬菜,A错误;CO2的固定过程发生在叶绿体中,C6H12O6分解成CO2的过程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B错误;光合作用过程中光能转变成化学能,细胞呼吸过程中化学能转变成热能和活跃化学能,C错误;夏季连续阴天,大棚中白天适当增加光照,夜晚适当降低温度,有利于有机物的积累,可以提高产量,D正确。 【点睛】细胞呼吸过程中能量转化是将稳定的化学能转化成活跃化学能和热能;光合作用过程中将光能转化成活跃化学能,再将活跃化学能转化成稳定的化学能。水果保存在低温、低氧和湿度适宜的条件下,种子保存在低温、低氧、干燥的环境中。 22.有关ATP和ADP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生物体内的ATP含量很多,从而保证了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持续供应 B. ADP分子中戊糖是脱氧核糖 C. ①反应释放能量可以用于吸能反应 D. ②反应所需能量只能来自细胞呼吸 【答案】C 【解析】 【分析】 ATP既是贮能物质,又是供能物质,因其中的高能磷酸键中储存有大量能量,水解时又释放出大量能量;ATP在活细胞中的含量很少,因ATP与ADP可迅速相互转化;细胞内ATP与ADP相互转化的能量供应机制,普遍存在于生物界中,是生物界的共性;吸能反应一般与ATP的分解相联系,放能反应一般与ATP的合成相联系。 【详解】生物体内的ATP含量很少,可通过ATP与ADP的相互转化迅速形成,A错误;ADP分子中五碳糖是核糖,B错误;ATP为直接能源物质,水解释放的能量可用于细胞内的吸能反应,C正确; ②反应所需能量可来自细胞呼吸和光合作用,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了ATP的作用和意义,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吸能反应一般与ATP的分解相联系,放能反应一般与ATP的合成相联系。 23.下列有关细胞生命历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细胞分裂不一定都出现纺锤丝和染色体的变化 B. 细胞分化过程中细胞膜的通透性可能发生改变 C. 细胞癌变是致癌因子诱发原癌基因表达导致的 D. 细胞调亡是细胞中部分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 【答案】C 【解析】 【分析】 真核生物细胞增殖的方式有:有丝分裂、减数分裂、无丝分裂,其中无丝分裂过程中不出现纺锤丝和染色体的变化;细胞分化是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在致癌因子的作用下发生突变,使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而引起癌变;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常被称为细胞编程性死亡,是一种自然现象。 【详解】A. 无丝分裂过程不出现纺锤丝和染色体,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会有纺锤丝和染色体的变化,A正确; B. 细胞分化过程中细胞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会发生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可能发生改变,B正确; C. 环境中的致癌因子会损伤细胞中的DNA,使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导致正常细胞突变成癌细胞,C错误; D. 细胞调亡是细胞中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D正确。 24.下列关于物质出入细胞方式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O2和酒精以扩散方式进入细胞 B. 胰蛋白酶以胞吐方式分泌到细胞外 C. 细菌和病毒被巨噬细胞吞噬时须穿过质膜 D. 红细胞在蒸熘水中会因渗透作用吸水而破裂 【答案】C 【解析】 【分析】 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胞吞胞吐的比较: 比较项目 运输方向 是否要载体 是否消耗能量 代表例子 扩散 高浓度→低浓度 不需要 不消耗 O2、CO2、H2O、乙醇、甘油等 协助扩散 高浓度→低浓度 需要 不消耗 葡萄糖进入红细胞等 主动运输 低浓度→高浓度 需要 消耗 氨基酸、各种离子等 胞吞、胞吐 进入细胞为胞吞 运出细胞为胞吐 不需要 消耗 胰岛素、抗体、巨噬细胞吞噬细菌等 【详解】O2和酒精均是以扩散方式进入细胞,A正确;胰蛋白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属于大分子物质,以胞吐方式分泌到细胞外,B正确;巨噬细胞吞噬细菌和病毒以胞吞的方式,无须穿过质膜,C错误;由于细胞液浓度大于外界溶液浓度,因而红细胞在蒸馏水中发生渗透作用吸水,导致其破裂,D正确。故选C。 25.下图表示物质P和Q跨膜出细胞,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物质Q一定是水分子 B. 物质P可能是氧气 C. 物质P和Q出细胞未必都消耗能量 D. 物质P和Q出细胞都需要载体 【答案】C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物质P的运输方向是低浓度到高浓度,表示主动运输,特点是需要载体和能量;物质Q的运输方向是高浓度到低浓度,表示被动运输,包括协助扩散和自由扩散,协助扩散的特点是需要载体,不要能量;自由扩散的特点是不需要载体和能量。 【详解】水分子的运输方式是自由扩散,可用物质Q表示,但物质Q不一定是水,A错误;氧气的运输方式是自由扩散,而图中物质P的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B错误;物质P的运输方向是低浓度到高浓度,表示主动运输,需要消耗能量,物质Q的运输方向是高浓度到低浓度,可表示被动运输,不需要消耗能量,C正确;物质P出细胞需要载体,物质Q出细胞是被动运输,包括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而自由扩散不需要载体,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的特点,能够根据图示物质的运输方向确定P、Q可能的运输方式,进而结合各种运输方式的特点分析答题。 26.食醋中的醋酸是活细胞不需要的小分子物质,蔗糖则是活细胞不能吸收的大分子物质,用食醋和蔗糖可将新鲜的大蒜腌制成糖醋蒜,其原因是 A. 醋酸分子和蔗糖分子均能存在于活细胞间隙中 B. 醋酸能杀死细胞,使细胞膜失去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功能 C. 醋酸和蔗糖分子均能被吸附在活细胞表面 D. 因为腌制时间较长,两种物质均慢慢地进入细胞内 【答案】B 【解析】 【分析】 细胞膜可以让水分子自由通过,细胞要选择吸收的离子和小分子也可以通过,而其他的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则不能通过,细胞膜是一种选择透过性膜。 【详解】大分子物质不能进入细胞,但能腌制成糖醋蒜是因为醋酸能杀死细胞,细胞膜失去了选择透过性,故大分子蔗糖也能进入细胞,故B项正确。 【点睛】以生活中的例子为载体,本题考查细胞膜的功能特性,提升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 27.如图细胞吸水力随质壁分离程度变化曲线.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细胞吸水力与质壁分离程度呈负相关 B. 细胞不发生质壁分离就没有吸水力 C. 如果增大外界溶液的浓度,则细胞的质壁分离程度更高 D. 在质壁分离复原的过程中,细胞吸水力应逐渐升高 【答案】C 【解析】 解:A、细胞吸水力与质壁分离程度呈正相关,即质壁分离程度越大,细胞吸水力越大,A错误; B、细胞不发生质壁分离说明细胞液的浓度等于或小于外界溶液的浓度,说明细胞仍有吸水力,B错误; C、如果增大外界溶液的浓度,则浓度差越大,导致细胞失水越多,细胞的质壁分离程度更高,C正确; D、在质壁分离复原的过程中,细胞液的浓度逐渐减小,细胞吸水力应逐渐降低,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质壁分离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8. 在物质进出人体细胞的方式中,与下面两图曲线都符合的是 A. 红细胞从血浆中吸收K+ B. 白细胞吞噬病菌 C. 神经细胞排出Na+离子 D. 肾小管上皮细胞吸收原尿中的葡萄糖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图示分析可知该物质的运输不消耗能量,需要载体的协助,可能是协助扩散的方式。红细胞没有线粒体,不能进行有氧呼吸,通过无氧呼吸供能,钾离子进入红细胞的方式是主动运输,消耗能量,能量由无氧呼吸提供,与氧气无关,A正确;白细胞吞噬病菌的方式是胞吞,消耗能量,不需要载体的协助,B错误;神经细胞排出Na+离子的方式是主动运输,需要有氧呼吸供能,C错误;肾小管上皮细胞吸收原尿中的葡萄糖是主动运输,需要有氧呼吸供能,D错误。 考点:物质跨膜运输方式 29.下列有关酶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酶的基本组成单位都是氨基酸 B. 低温、高温、过酸、过碱都会使酶永久失活 C. 水的跨膜运输、ATP的合成和分解都需要酶的参与 D. 酶催化效率高是因为其降低活化能的作用显著 【答案】D 【解析】 【分析】 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其中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酶是RNA。酶的作用机理是: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但不提供能量。酶在细胞内、细胞外和生物体外均可发挥作用。 【详解】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或RNA,基本单位是氨基酸或核糖核苷酸,A错误;过酸、过碱和温度过高都会使酶永久失活,但低温不会使酶永久失活,B错误;水的跨膜运输不需要酶的参与,ATP的合成和分解都需要酶的参与,C错误;酶催化效率高是因为其降低活化能的作用显著,D正确;因此,本题答案选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酶的化学本质是有机物,除了蛋白质外,还可能是RNA,因此,基本单位可能是氨基酸还可能是核糖核苷酸。 30.下列是有关生物学的实验,叙述正确的是( ) A. “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分布”实验,染色时先用甲基绿染液,再用吡罗红染液 B. “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实验中,高倍镜下可看到叶绿体内部有许多基粒 C. “比较过氧化氢酶和Fe3+催化效率”实验中,可先用滴管滴加氯化铁溶液后,将该滴管洗净后再滴加肝脏研磨液,不影响实验结果 D. 证明某分泌物是否含蛋白酶时,可将该分泌物与一定量的蛋白液混合,加适量双缩脲试剂,观察混合液是否变紫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甲基绿和吡罗红两种染色剂对DNA和RNA的亲和力不同,利用甲基绿吡罗红混合染色剂对细胞染色,同时显示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实验中,可看到绿色、扁平的椭球形或球形的叶绿体,但看不到基粒;在“比较过氧化氢酶和Fe3+催化效率”实验中,先用滴管滴加氯化铁溶液后,再用此滴管滴加肝脏研磨液,会影响实验结果,因此需要先洗净试管;蛋白酶能催化蛋白质水解,所以将蛋白质溶液与蛋白酶混合,能将蛋白质水解成氨基酸,但蛋白酶的化学本质也是蛋白质,所以一段时间后加入双缩脲试剂,溶液也呈紫色。 【详解】A. “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分布”实验中,需用的染色剂是甲基绿吡罗红染色剂,而不是分开使用,A错误; B. “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实验中,只能看到绿色、扁平的椭球形或球形的叶绿体,电子显微镜下才能看到基粒,B错误; C. “比较过氧化氢酶和Fe3+催化效率”实验中,先用滴管滴加氯化铁溶液后,将该滴管洗净后再滴加肝脏研磨液,不影响实验结果,C正确; D. 蛋白酶本身也是蛋白质,因此该分泌物与一定量的蛋白液混合,加适量双缩脲试剂后,不管有没有分泌蛋白,混合液都会变紫,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了生物学中的相关实验,意在考查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的能力,能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并能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 31.用等体积的三个玻璃瓶甲、乙、丙,同时从某池塘水深0.6 m处的同一位置取满水样,立即测定甲瓶中的氧气含量,并将乙、丙瓶密封后沉回原处。一昼夜后取出玻璃瓶,分别测定两瓶中的氧气含量,结果如下(不考虑化能合成作用)有关分析不合理的是 透光玻璃瓶甲 透光玻璃瓶乙 不透光玻璃瓶丙 4.3 mg 5.6 mg 3.2 mg A. 丙瓶中浮游植物的细胞产生ATP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 B. 在一昼夜内,丙瓶生物细胞呼吸消耗的氧气量约为1.1 mg C. 在一昼夜后,乙瓶水样的pH比丙瓶的低 D. 在一昼夜内,乙瓶中生产者实际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量约为2.4 mg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呼吸作用、光合作用,考查对有氧呼吸过程、场所的理解和呼吸速率、光合速率的计算。根据一昼夜后瓶中氧气含量的变化可判断乙、丙两瓶是否透光,进而判断瓶中生物呼吸作用、光合作用的强弱。 【详解】一昼夜后丙瓶氧气含量比甲瓶减少4.3-3.2=1.1mg,说明丙不透光,瓶中生物进行了有氧呼吸,丙瓶中浮游植物的细胞产生ATP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A项、B项正确;一昼夜后乙瓶氧气含量比甲瓶增加5.6-4.3=1.3mg,说明乙瓶透光,光合作用中释放了氧气,消耗了二氧化碳,乙瓶水样的pH比丙瓶的高,C项错误;在一昼夜内,乙瓶中生产者实际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量等于有氧呼吸消耗的氧气量+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量,约为1.1+1.3=2.4 mg。,D项正确。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三个玻璃瓶体积相等、同时从池塘水深0.6 m处的同一位置取样,则三瓶中生物种类、数量相同,在相同环境下呼吸速率相同。 32.图1、图2分别表示两种生物膜结构及其上发生的部分生理过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图1、图2分别表示线粒体内膜和叶绿体内膜 B. 图1上发生的生理过程是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 C. 图2中O2的生成与ATP的生成分别发生在膜的两侧 D. 两图中ATP的生成均与H+的浓度梯度有关 【答案】A 【解析】 【分析】 图1发生了H+与O2反应生成H2O的过程,表示的生理过程是有氧呼吸第三阶段,发生在线粒体内膜;图2发生了H2O分解成H+与O2的过程,属于光反应,发生于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 【详解】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图1表示线粒体内膜,图2表示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A错误;图1上发生的生理过程为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B正确;图2中O2的生成与ATP的生成分别发生在膜的内侧和外侧,C正确;据图分析,催化ATP合成的酶同时也是顺浓度运输H+的载体,所以两图中ATP的生成均与H+的浓度梯度有关,D正确。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详细过程,能够根据图示发生的物质变化过程确定发生的生理过程的名称以及生物膜的种类。 33.下列有关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原理应用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包扎伤口应选用透气的敷料,能促进伤口附近细胞的有氧呼吸 B. 连续阴雨,白天适当降低大棚内的温度,不利于提高作物产量 C. 合理密植、保证行间通风有利于提高农作物产量 D. 提倡慢跑等有氧运动,是因为剧烈运动产生的大量乳酸使内环境pH明显下降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用透气纱布或“创可贴” 包扎伤口:增加通气量,抑制破伤风杆菌的无氧呼吸;酿酒时:早期通气可以促进酵母菌有氧呼吸,利于菌种繁殖,后期密封发酵罐可以促进酵母菌无氧呼吸,利于产生酒精;土壤松土,促进根细胞呼吸作用,有利于主动运输,为矿质元素吸收供应能量;稻田定期排水:促进水稻根细胞有氧呼吸。 【详解】包扎伤口应选用透气的敷料,能促进伤口附近厌氧菌的无氧呼吸,A错误;连续阴雨,白天适当降低大棚内的温度,可以降低呼吸消耗,因此是有利于提高作物产量的,B错误;合理密植、保证行间通风,可以提高光合作用强度,有利于提高农作物产量,C正确;由于血浆中有缓冲物质的存在,所以剧烈运动产生的乳酸不会导致血浆pH明显下降,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有氧呼吸、无氧呼吸、光合作用的过程及其影响因素,能够根据不同实例中涉及到的代谢类型进行分析答题。 34.如图为大豆叶片光合作用暗反应阶段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光照强度由强变弱时,短时间内C5含量会升高 B. 被还原的C3在相关酶的催化作用下,可再形成C5 C. CO2的固定实质上是将ATP中的化学能转变为C3中的化学能 D. CO2可直接被[H]还原,再经过一系列的变化形成糖类 【答案】B 【解析】 【分析】 光合作用的具体过程:①光反应阶段:场所是类囊体薄膜,a. ,。②暗反应阶段:场所是叶绿体基质, , 。据此答题。 【详解】光照强度由强变弱时,ATP和[H]合成减少,C3还原减慢,C5生成的量减少,而C5的消耗(被CO2固定所消耗的)暂时不变,所以短时间内C5含量会减少,A错误;C3化合物在有关酶的催化作用下,能形成糖类、水和C5,B正确;CO2的固定实质上是CO2与C5反应生成C3,ATP不参与CO2的固定,ATP用于C3的还原,C错误;CO2不能直接被[H]还原,需要形成C3后才能被[H]和ATP 还原,再经过一系列的变化形成糖类,D错误。 【点睛】本题是知识点是暗反应的过程及光反应与暗反应的关系,特别是光反应和暗反应的产物,结合光合作用的中光反应和暗反应相关的知识点并对光合作用的图解过程以及光合作用中的有关方程式清楚的理解是解题的关键。 35.将A、B、C、D四盆长势均匀的植物置于阳光下,A添加红色光照,B添加绿色光照,C隔红色滤光片,D隔绿色滤光片(如图所示)。经过一段时间后,各盆植物中长势最好的是 A. A B. B C. C D. D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实验是研究不同波长的光对光合作用的影响的实验.叶绿素的吸收光谱是红光和蓝紫光,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A的光照是阳光+品红光;B的光照是阳光+绿光;C的光照是品红光;D的光照是绿光。 【详解】在同一阳光照射的条件下,A添加的品红色光,比单独在阳光下的光合作用有所增强,所以长势最旺;B添加的是绿色光,对植物的光合作用来说属于无效光,相当于仅仅照射阳光;C添加了品红色滤光片,这种滤光片只能让品红色光通过,其余的光很少或不能通过,光合作用相对较弱;D添加的是绿色滤光片,这种滤光片只能让绿色光通过,色素几乎不吸收绿光,所以丁植物几乎不进行光合作用,因而长势最差.结合以上分析长势从好到差的是:A>B>C>D,故选A。 【点睛】判断植物长势的好坏关键是要抓住各组植物吸收的总光能的多少。 36.下列关于生物体内ATP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的各反应阶段均生成少量ATP B. 运动时肌肉细胞中ATP的消耗速率远高于其合成速率 C. 叶绿体内ATP的运输方向是由基质到类囊体薄膜 D. 胞吐释放神经递质的过程中常伴随着ATP的水解 【答案】D 【解析】 【分析】 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发生在细胞质的基质中,与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完全相同,即一分子的葡萄糖分解成两分子的丙酮酸和少量的[H],释放少量能量;第二阶段也在细胞质的基质中,丙酮酸在不同酶的催化下,分解为酒精和二氧化碳,或者转化为乳酸,丙酮酸转化为酒精或者乳酸的过程并不产生能量。ATP在细胞中含量很少,对细胞的正常生命活动来说,ATP与ADP时刻进行着相互转化并且处于动态平衡之中;根据光合作用的光反应和暗反应过程可知: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的物质是[H]和ATP,用于暗反应中三碳化合物的还原,暗反应利用ATP和[H]后产生ADP、Pi和NADP+,ADP、Pi 和NADP+被供应给光反应进行下一轮循环;胞吐过程需要消耗ATP,但不需要载体蛋白。 【详解】A. 酵母菌无氧呼吸包括两个阶段,其中第一阶段生成少量ATP,第二阶段产生ATP,A错误; B. 运动时肌肉细胞消耗ATP的速率和合成速率处于动态平衡,B错误; C. 叶绿体主要进行光合作用,光反应阶段产生ATP,暗反应阶段消耗ATP,ATP的运输方向是由类囊体薄膜到基质,C错误; D. 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的方式为胞吐,该过程需要ATP参与,D正确。 37.水是对生命活动起重要作用的物质,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植物矿质元素的吸收与水分吸收的方式相同 B. 细胞有氧呼吸过程的第三阶段,既有水的生成,又有水的分解 C. 氨基酸用于合成蛋白质的过程中有水生成,DNA复制过程中没有水生成 D. 如果白天用含18O的水浇花草,周围空气中的H2O、O2中都可能检测出18O 【答案】D 【解析】 【分析】 白天用含有18O的水浇花草,植物通过蒸腾作用,周围空气中的水会含有O18,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含有O18,植物有氧呼吸第二阶段是丙酮酸与水反应产生的二氧化碳,因此二氧化碳中也可能含有O18。线粒体进行有氧呼吸第三阶段产生水,核糖体的氨基酸脱水缩合反应过程也产生水,叶绿体、高尔基体等都可能产生水。细胞有氧呼吸第二阶段水参与反应,水产生于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 【详解】植物对矿质元素的吸收是主动运输,而对水分吸收是自由扩散,A错误;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有水参与反应,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产生水,B错误;氨基酸用于合成蛋白质的过程中有水生成,DNA复制过程中也有水的生成,C错误;白天用含18O的水浇花草,通过蒸腾作用,周围空气中的H2O可能含有放射性;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产生的O2含有放射性,有氧呼吸过程产生的CO2中也可能检测出18O,D正确。 【点睛】注意:生物大分子的合成都有水的产生;有氧呼吸是第二阶段消耗水,第三阶段产生水;水中的氧在有氧呼吸第二阶段会到产物CO2中,会在光反应中到O2中,也会随蒸腾作用直接蒸发到大气中。 38.恩格尔曼用水绵进行光合作用的实验证明的是 A. 绿色叶片在光合作用中产生淀粉 B. 氧气是由叶绿体所释放的 C. 植物可以净化空气 D. 光合作用释放的氧全部来自水 【答案】B 【解析】 恩格尔曼利用水绵和好氧细菌进行实验,验证氧是由叶绿体释放出来的,叶绿体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故B项正确;1864年,德国植物学家萨克斯通过实验成功地证明了绿色叶片在光合作用中产生了淀粉,A项不符合题意;1771年,英国科学家普利斯特利通过实验证实了植物可以净化空气,C项不符合题意;1941年,美国科学家鲁宾和卡门利用同位素标记法进行实验,有力地证明了光合作用释放的氧全部来自水,D项不符合题意。 【考点定位】光合作用的探索历程 【名师点睛】1.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连线) 2.体会探究光合作用历程的实验方法 (1)在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中,科学家们利用了对照实验,使结果和结论更加科学、准确。 ①普利斯特利:缺少空白对照,实验结果说服力不强。 ②鲁宾和卡门:相互对照,自变量为标记物质(HO与C18O2),因变量为O2的放射性。 ③萨克斯:自身对照,自变量为光照(一半曝光、另一半遮光),因变量为叶片的颜色变化。 (2)萨克斯在做实验前,把绿叶放在黑暗中处理一段时间,目的是消耗掉叶片中的营养物质。如果不进行该步操作,结果可能会变为遮光处也出现蓝色,因为其中的营养物质没有被充分消耗掉。 (3)应用普利斯特利的实验装置和萨克斯的实验处理方法可以验证CO2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在实验时应注意对植物做饥饿处理。 39.如图横轴表示色素种类,纵轴表示光合色素在滤纸条中的扩散速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四种色素中含量最大的是乙 B. 发黄菠菜叶中含量显著减少的是丙和丁 C. 分离色素时滤液细线需浸没在层析液中 D. 乙醇是水溶性有机溶剂,四种色素均易溶于乙醇、水或丙酮中 【答案】B 【解析】 【分析】 在绿叶中色素的提取与分离实验中,由于胡萝卜素的溶解度最大,因此胡萝卜素扩散的最快,而叶绿素b扩散速度最慢,在滤纸条上从上到下依次是胡萝卜素、叶黄素、叶绿素a、叶绿素b,因此图中乙表示胡萝卜素、甲为叶黄素、丙表示叶绿素a、丁表示叶绿素b。 【详解】根据以上分析已知,乙表示胡萝卜素,是扩散最快的色素,而含量最多的色素是叶绿素a,A错误;发黄菠菜叶中含量显著减少的叶绿素a和叶绿素b,即图中的丙和丁,B正确;分离色素时滤液细线不能浸没在层析液中,C错误;四种色素均易溶于乙醇、丙酮等有机溶剂中,但是不溶于水,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叶绿体色素分离的原理,明确扩散速度与溶解度呈正相关,进而根据纵坐标的值判断各个柱状图代表的色素种类。 40.下列有关“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研磨时加入CaCO3可防止叶绿素在酸性条件下分解 B. 滤纸条的一端剪去两角的目的是使色素带扩散均匀且比较直 C. 画滤液细线时需迅速重复多画几次以增加色素的含量 D. 滤纸条上相邻且距离滤液细线最远的两条色素带呈橙黄色和黄色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课本基础实验的原理和选材,要求学生掌握提取和分离叶绿体中色素的方法,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能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并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处理。 【详解】剪碎的绿叶放入研钵后应该依此加入二氧化硅(充分研磨)、碳酸钙(防止色素被破坏)和无水乙醇(提取色素),A项正确;滤纸条的一端剪去两角的目的是使色素带扩散均匀且比较直,防止色素带不整齐,B项正确;画滤液细线的要求是细、齐、直,待滤液干后,还要重复画几次,C项错误;实验成功后的结果应该可以清晰看到滤纸条上有四条色素带,从上到下依次是:胡萝卜素(最窄)、叶黄素、叶绿素a(最宽)、叶绿素b(第2宽),色素带的宽窄与色素含量相关,D正确。 【点睛】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 ① 提取色素原理:色素能溶解在酒精或丙酮等有机溶剂中,所以可用无水酒精等提取色素;②分离色素原理:各色素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速度不同,从而分离色素.溶解度大,扩散速度快;溶解度小,扩散速度慢; ③各物质作用:无水乙醇或丙酮:提取色素;层析液:分离色素;二氧化硅:使研磨得充分;碳酸钙:防止研磨中色素被破坏; ④结果:滤纸条从上到下依次是:胡萝卜素(最窄)、叶黄素、叶绿素a(最宽)、叶绿素b(第2宽),色素带的宽窄与色素含量相关。 41.近年来大气中的CO2浓度和O3浓度不断上升。为了研究CO2浓度和O3浓度上升对农作物有何影响,研究人员用高浓度CO2和高浓度O3处理水稻“汕优63”,测定其生长发育不同时期的各项生理指标,结果如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注:CK(对照,大气常态浓度);CO2(CO2常态浓度+200μmol·mol-1);O3(O3常态浓度×160%);CO2+O3(CO2常态浓度+200μmol·mol-1和O3常态浓度×160%)。表观光合速率是指在光照条件下,一定量的植物在单位时间内吸收外界的CO2量。] A. 实验结果表明,O3浓度降低会危及水稻的生长 B. 高浓度CO2可部分抵消高浓度O3对水稻光合作用的胁迫 C. 水稻表观光合速率的增大可能与胞间CO2浓度升高有关 D. 实验结果表明,不同生长发育时期,升高CO2浓度,水稻的表观光合速率增大 【答案】A 【解析】 【分析】 以外界条件对植物的生长的影响 的实验研究为素材,考查了对图表分析能力和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详解】实验中没有低浓度O3对水稻的生长影响的研究,所以不能说明问题,A错误. 高浓度CO2和O3条件下水稻光合作用比单独高浓度O3条件下光合作用要强,因此B正确. 水稻表观光合速率的增大与胞间CO2浓度升高是同步的,二者显然可能存在内在的关联性,C正确. 由实验数据表明,不同生长发育时期,升高CO2浓度水稻的表观光合速率增大,D正确. 【点睛】两个坐标图自变量相同,因变量不同,因此两个因变量之间应存在逻辑上的关联性。 42.紫色洋葱是生物学中常用的实验材料,其叶分为管状叶和鳞片叶,管状叶伸展于空中,进行光合作用;鳞片叶层层包裹形成鳞茎,富含营养物质(如下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管状叶和鳞片叶细胞中核基因组成不同 B. 紫色洋葱鳞片叶色素存在于叶绿体和液泡中 C. 紫色洋葱管状叶可用于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D. 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可用于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答案】C 【解析】 【分析】 洋葱是理想的实验材料: ①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可用于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 ②紫色洋葱鳞片叶的外表皮细胞中有紫色的大液泡,可用于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 ③洋葱管状含有叶绿体,可用于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 ④洋葱的内表皮细胞颜色浅,可用于观察DNA、RNA在细胞中的分布状况。 【详解】洋葱管状叶和鳞片叶均为洋葱体细胞,两种细胞的核基因组成相同,其性状不同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A错误;紫色洋葱鳞片叶细胞中没有叶绿体,因此其色素存在于液泡中,B错误;管状叶伸展于空中,含有叶绿体,可进行光合作用,可用于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C正确;甲基绿和吡啰红与两种核酸的亲和力不同,RNA结合吡啰红显红色,DNA结合甲基绿显绿色。用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做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材料,会干扰实验结果的观察,D错误。故选C。 【点睛】能够根据洋葱不同部位的结构特点并合适各个选项进行分析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43.下图表示某高等绿色植物体内的部分生理过程。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 A. 过程①④⑤可为叶肉细胞吸收Mg2+等提供动力 B. 能够在叶肉细胞生物膜上进行的生理过程有Ⅰ和Ⅲ的某过程 C. 过程③④⑤进行的场所分别是叶绿体基质、细胞质基质、线粒体 D. 阶段Ⅰ生成的[H]可作为还原剂用于⑤过程生成水 【答案】B 【解析】 【分析】 对题图进行分析可知,过程①为ATP的合成;②为三碳化合物的还原;③表示二氧化碳的固定;④表示无氧呼吸过程;⑤为有氧呼吸过程。Ⅰ代表光反应过程,Ⅱ代表暗反应过程,Ⅲ代表呼吸作用。 【详解】光合作用光反应阶段合成的ATP只能为暗反应中三碳化合物的还原提供能量。无氧呼吸过程(④)和有氧呼吸过程(⑤)产生的ATP能够为叶肉细胞吸收Mg2+等提供动力,A错误;Ⅰ代表光反应过程,发生在类囊体薄膜上。Ⅲ代表呼吸作用,无氧呼吸和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均发生在细胞质基质,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发生在线粒体基质,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发生在线粒体内膜。因此,生理过程Ⅰ和Ⅲ(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均能够在叶肉细胞生物膜上进行,B正确;过程③发生在叶绿体基质上,④进行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⑤进行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C错误; 光反应(阶段Ⅰ)生成的[H]只能用于暗反应中三碳化合物的还原,D错误。故选B。 【点睛】理解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过程中物质变化和场所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44.下图为高等植物细胞内发生的部分物质转化过程示意图。下列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发生在生物膜上的过程有③、④ B. 人体细胞中也可发生的过程有②、④ C. ②过程形成的ATP可用于①过程 D. 在光照充足等适宜条件下,①消耗的CO2多于②产生的CO2 【答案】C 【解析】 由图可知,①是光合作用的暗反应、②是有氧呼吸的第一和第二阶段或无氧呼吸、③是光反应、④是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③发生在类囊体膜上,④发生在线粒体膜上,A项不符合题意;人体细胞可以发生②有氧呼吸第一和二阶段,也可以发生④有氧呼吸第三阶段,B项不符合题意;②有氧呼吸第一和第二阶段形成的ATP不会用于③光反应,③需要的能量来自光能,C项符合题意;在光照充足等适宜条件下,光合作用强度大于细胞呼吸强度,故①暗反应消耗的CO2多于②有氧呼吸第一、二阶段产生的CO2,D项不符合题意。 【名师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细胞呼吸的过程、场所,以及光合作用的过程和场所。 45.通过化学变化改变化学物质颜色的观察类实验称为颜色反应,下列关于颜色反应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可分别用酸性重铬酸钾和双缩脲试剂鉴定CO2和蛋白质 B. 口腔上皮细胞可通过染色观察核酸的分布,也可用健那绿染色观察线粒体的结构 C. 检测酵母菌呼吸作用产物时,可用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验证是否生成酒精 D. 斐林试剂、甲基绿吡罗红混合染色剂均需现配现用 【答案】D 【解析】 【分析】 高中阶段的颜色反应: 还原糖+斐林试剂→砖红色沉淀;②苏丹Ⅲ+脂肪→橘黄色;苏丹Ⅳ+脂肪→红色;③蛋白质+双缩脲试剂→紫色;④淀粉+碘液→蓝色;⑤DNA+甲基绿→绿色;⑥RNA+吡罗红→红色;⑦台盼蓝使死细胞染成蓝色;⑧健那绿染液是线粒体染色的专一性染料,可以使活细胞中的线粒体呈现蓝绿色;⑨橙色的重铬酸钾溶液在酸性条件下与酒精发生化学反应,变成灰绿色;⑩CO2可以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混浊,也可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染色体容易被碱性染料(如龙胆紫溶液或醋酸洋红溶液)染成深色。 【详解】酸性重铬酸钾可以鉴定酒精,不可以鉴定二氧化碳,A错误;口腔上皮细胞可以用甲基绿吡罗红染色剂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分布,可以用健那绿染色观察线粒体的形态和分布,不可观察线粒体的结构,B错误;检测酵母菌呼吸作用产物时,可以用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验证是否生成二氧化碳,C错误;斐林试剂和甲基绿吡罗红染色剂都需要现配现用,D正确。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搞清颜色反应中反应物与检测试剂的对应关系,再根据相关颜色反应作答。 46.下列与细胞呼吸有关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硝化细菌进行有氧呼吸的场所是线粒体和细胞质基质 B. 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时,水的消耗和产生分别在第二和第三阶段 C. 破伤风芽孢杆菌细胞呼吸释放的能量,主要以热能的形式散失 D. 酵母菌和乳酸菌无氧呼吸的产物不同,是因为酶不同 【答案】A 【解析】 【分析】 原核细胞没有线粒体,但是少数生物如硝化细菌、蓝藻、醋酸菌等也能进行有氧呼吸,是因为它们的细胞内含有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系统。 【详解】硝化细菌属于原核生物无线粒体的结构,A错误;有氧呼吸第二阶段丙酮酸和水结合生成二氧化碳等产物,第三阶段[H]和氧气结合生成水,B正确;细胞呼吸释放的能量多数以热能的形式散失,少数能量储存在ATP中,C正确;不同的生物细胞中参与无氧呼吸的酶是不同的,有些酶能将葡萄糖氧化为乳酸,有些酶能将葡萄糖氧化为酒精和二氧化碳,D正确,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了细胞呼吸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要识记有氧呼吸各阶段发生的场所,并且这些场所中均具有相应的酶;明确原核细胞虽没有线粒体,但是少数也能进行有氧呼吸,并识记一些常见实例,并能够将细胞呼吸的原理用于生产实践。 47.如图表示某绿色植物在生长阶段体内物质的转变情况,图中a、b为光合作用的原料,①一④表示相关过程,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植物缺Mg,①过程会受到显著影响 B. ①过程水光解产生的[H],用于③过程C3的还原 C. 若用18O标记O2,则18O不会出现在C6H12O6中 D. ②与④过程中产生ATP较多的是②过程 【答案】C 【解析】 【分析】 过程①表示水分解成氧气和[H],是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过程②表示氧气与[H]结合生成水和ATP,是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过程③表示二氧化碳在[H]和ATP的作用下合成葡萄糖,是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过程④表示葡萄糖分解成二氧化碳,生成[H]和ATP,是有氧呼吸的第一、二阶段。 【详解】植物缺Mg会影响叶绿素的合成,从而影响光反应阶段(①过程为光反应阶段),A正确;①过程为光反应,产生的[H]用于暗反应③过程C3的还原,B正确; 18O标记的氧气,在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和[H]结合进入水中,水中的氧再通过有氧呼吸第二阶段进入二氧化碳中,此后二氧化碳通过光合作用暗反应进入葡萄糖中,C错误。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都能形成ATP,但第三阶段合成的ATP最多,即② 过程产生ATP最多,D正确,故选C。 【点睛】本题主要通过学生对细胞代谢的过程图考查光合作用和有氧呼吸的过程,对学生的识图能力和知识的综合运用能量有较高要求,因此学生熟练的掌握相关基础知识是解答的关键。 48.下列有关线粒体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 线粒体进行呼吸作用时必须有氧气的参与 B. 细胞内产生CO2的部位一定是线粒体 C. 线粒体DNA与蛋白质一起构成染色体 D. 线粒体能台成组成自身结构及功能所需的全部蛋白质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葡萄糖酵解形成丙酮酸和[H],在氧气充足的条件下,丙酮酸进入线粒体进行有氧呼吸的第二、第三阶段,在线粒体基质中,丙酮酸和水反应产生二氧化碳和[H],在线粒体内膜上[H]与氧气结合形成水,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都合成ATP,线粒体含有少量的DNA和RNA,为半自主性细胞器。 【详解】在有氧条件下,丙酮酸才能进入线粒体进行有氧呼吸的第二、第三阶段,A正确;有氧呼吸产生二氧化碳的场所是线粒体,无氧呼吸产生二氧化碳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B错误;线粒体中的DNA不与蛋白质构成染色体,染色体存在于细胞核中,C错误;线粒体能进行半自主复制,只能合成部分蛋白质,D错误,故选A。 【点睛】对于有氧呼吸过程物质变化、能量变化,线粒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的理解,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是解题的关键。 49.下面是一些学生在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其中的错误操作或想法是( ) ① 用滴管在花生子叶薄片上滴加苏丹Ⅲ染液,发现满视野都呈现橘黄色,于是滴1﹣2滴50%盐酸洗去浮色 ② 在梨汁中加入斐林试剂,充分摇匀后液体即变为砖红色 ③ 在观察植物染色体数目变化的实验中,也可用醋酸洋红染色 ④ 盐酸解离根尖的同时也为龙胆紫染色创造酸性环境 ⑤ 测定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时在暗处进行,可避免光合作用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A. ①②④ B. ①②④⑤ C. ②③④⑤ D. ①③ 【答案】A 【解析】 【分析】 脂肪检测试验中,洗去花生子叶薄片上的浮色用50%的酒精;还原糖鉴定时,斐林试剂需现用现配,并需在50℃-65℃温水中水浴加热;染色体可以被龙胆紫或醋酸洋红染色;在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中,盐酸的作用是解离,将细胞相互分离并且杀死细胞。龙胆紫溶液为碱性染色剂,盐酸的存在不利于染色体的染色,因此解离后需要用清水漂洗;测定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时需要在暗处进行。 【详解】①用滴管在花生子叶薄片上滴加苏丹III染液,发现满视野都呈现橘黄色,应滴1-2滴50%酒精而不是盐酸洗去浮色,①错误; ②在梨汁中加入斐林试剂,充分摇匀后,需要水浴加热后液体才能变为砖红色,②错误; ③在观察植物染色体数目变化的实验中,也可用醋酸洋红染色,③正确; ④盐酸的作用是解离,将细胞相互分离并且杀死细胞,龙胆紫溶液为碱性染色剂,盐酸的存在不利于染色体的染色,④错误; ⑤测定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时在暗处进行,可避免光合作用对实验结果的影响,⑤正确;据此符合题意的有①②④,A正确。 50.如图为某真核细胞有氧呼吸的基本流程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阶段A不能发生硝化细菌中 B. 阶段B等同于有氧呼吸第二阶段,在线粒体基质中进行 C. 阶段C中的能量均贮存于ATP中,最终用于各项生命活动 D. 物质①为CO2,其在线粒体基质中的浓度高于在细胞质基质中的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有氧呼吸过程:第一阶段:在细胞质的基质中,这一阶段不需要氧的参与,是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的,反应式:C6H12O62丙酮酸+4[H]+少量能量;第二阶段:丙酮酸进入线粒体的基质中,这一阶段也不需要氧的参与,是在线粒体基质中进行的,反应式:2丙酮酸+6H2O20[H]+6CO2+少量能量;第三阶段:这一阶段需要氧的参与,是在线粒体内膜上进行的,反应式:24[H]+6O212H2 O+大量能量。据图分析,阶段A表示有氧呼吸第一阶段,阶段B表示有氧呼吸第二阶段的部分过程,阶段C表示有氧呼吸第三阶段,物质①为CO2,物质②为H2O。 【详解】A. 硝化细菌细胞内可以进行有氧呼吸,阶段A表示的糖酵解可发生硝化细菌中,A错误; B. 阶段B表示有氧呼吸第二阶段的部分过程,发生在线粒体基质中,B错误; C. 阶段C表示有氧呼吸第三阶段,释放的能量有一部分贮存于ATP中,大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C错误; D. 物质①为CO2,产生部位在线粒体基质,通过自由扩散向细胞外扩散,所以其在线粒体基质中的浓度高于在细胞质基质中的浓度,D正确。 51.为验证pH对唾液淀粉酶活性的影响,某同学具体地实验操作步骤如下: ① 在1~5号试管中分别加入0.5%的唾液1 mL。 ② 分别向1~5号试管中加入0.5%的淀粉液2 mL, ③ 向各试管中加入相应的缓冲液3 mL。使各试管中的pH依次稳定在5.00、6.20、6.80、7.40、8.00。 ④ 将1~5号试管均放入37 ℃温水中恒温水浴。 ⑤ 反应过程中,每隔1 min从第3号试管中取出一滴反应液滴在比色板上,加1滴碘液显色。待呈橙黄色时,立即取出5支试管,加碘液显色并比色,记录结果如表所示: 项目 1 2 3 4 5 pH 5.00 6.20 6.80 7.40 8.00 颜色 ++ + 橙黄色 + ++ 注:“+”表示蓝色程度。 (1)实验设计中,因变量是____________。实验过程中选择37 ℃恒温的理由是__________。 (2)3号试管加碘液后出现橙黄色,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反应速率过快,应当对唾液进行怎样的处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该同学的操作中有一处错误,请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该实验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颜色变化 (2). 保证温度恒定,排除温度对实验过程的干扰;37 ℃是唾液淀粉酶的最适催化温度 (3). 淀粉已经完全分解 (4). 适当稀释唾液 (5). 将步骤③移到②之前 (6). 唾液淀粉酶催化的最适pH是6.80,高于或低于此值,酶的活性都会降低 【解析】 【分析】 实验为验证pH对唾液淀粉酶活性的影响,实验的自变量为pH值,温度为无关变量,因变量是酶活性即颜色变化;从实验表格中的结果可以看出,pH值在6.80 时最先变为橙黄色,说明淀粉已经被完全水解,而其他pH条件下均有不同不同程度的蓝色,即淀粉未完全水解,因此6.80是唾液淀粉酶发挥催化作用的最适宜pH值;但在实验设计过程中应先设置不同的pH,再加入反应物,否则未达到设定的pH就已经发生反应。 【详解】(1)根据表中信息,因变量是颜色变化。温度为无关变量,无关变量要保持相同且适宜,因此实验过程选择37℃恒温是为了排除温度因素对结果的干扰,且37℃是唾液淀粉酶起催化作用的最适温度。 (2)由于淀粉遇碘液变蓝,而3号试管加碘液后出现橙黄色,说明淀粉已被完全分解。 (3)反应速率较快时,可对唾液加水稀释,从而减慢反应速率。 (4)该同学的操作应将步骤③移到②之前。 (5)根据表中数据可知实验结论为:唾液淀粉酶的活性受pH的影响,唾液淀粉酶最适pH值是6.8,高于或低于此pH时酶活性逐渐降低。 【点睛】本题以唾液淀粉酶活性为背景考查实验分析,要求学生理解实验设计和分析的基本原则,围绕对照实验的内容设计问题,考查学生对以控制变量为基础的对照实验的设计能力和概括总结能力。 52.对农作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研究,可以指导我们的农业生产。下面是某研究小组以番茄为材料在大棚中所做的相关实验及其结果,请回答相关问题。 (1)由图甲可推知,与P点相比,Q点限制单株光合强度的外界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写出两种)。 (2)种植大豆的密闭大棚内一昼夜空气中的CO2含量变化如图乙所示。C→F段,叶绿体内ADP的移动方向是____________________,乙图给我们的启示是,在大棚种植作物时要注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将对称叶片左侧遮光右侧曝光(如图丙),并采用适当的方法阻止两部分之间的物质和能量的转移。在适宜光照下照射12小时后,从两侧截取同等面积的叶片,烘干称重,分别记为a和b(单位:g)。则b-a所代表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装置丁(如图)可用来探究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根据该图的材料及设置,可以确定该实验的自变量是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CO2浓度和光照强度 (2). 由叶绿体基质向叶绿体类囊体薄膜 (3). 适当补充CO2 (4). 12h内右侧截取部分的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总量 (5). 光照强度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甲中,随种植密度增大,单株光合强度逐渐降低,因为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大,田间的通风、透光条件都变差,光照、CO2浓度等都会受到影响;图乙中,B点和F点时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在B-F之间CO2之所以不断下降,是因为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比较图中的A点和F点,可以看出一昼夜后即F点CO2浓度比A点时低,因此该植物净光合>0,表现出生长现象;图丙可视为一组对照实验,照光与不照光部分的生理过程中差别是光合作用是否进行。 【详解】(1)由图甲可知,随种植密度增大,田间的通风、透光条件都变差,故与P点比,限制Q点光合强度的外界因素是光照、CO2浓度。 (2)根据图乙显示,C→F段内CO2浓度下降,即光合速率>呼吸速率,叶绿体内ADP的移动方向是由叶绿体基质向叶绿体类囊体薄膜;随着光合作用的进行,大棚内CO2浓度下降会导致光合速率也下降,因此在大棚种植作物时要注意适当补充CO2。 (3)照光与不照光部分的生理过程中差别是光合作用是否进行,a侧遮光,因此不能进行光合作用,b侧曝光,能进行光合作用,但同时它们都进行呼吸作用,因此b=叶片原重量+总光合作用-呼吸消耗,a=叶片原重量-呼吸消耗,故b-a=总光合作用,即12h内右侧截取部分的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总量。 (4)装置丁可用来探究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因此该实验的自变量是光照强度或灯泡距烧杯的距离。 【点睛】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考查了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和应用,呼吸作用、光合作用的有关计算,在计算时能熟练运用实际光合作用产氧速率=净光合作用产氧速率+呼吸耗氧速率,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识图能力以及实验设计和分析能力。 53.如图甲为某生物细胞分裂的模式图,图乙表示有丝分裂过程中不同时期每条染色体上DNA含量的变化,图丙表示有丝分裂过程中某时期染色体、染色单体和核DNA的数量关系,据图回答: (1)图甲处于有丝分裂_________期,其中有染色体、DNA分子、染色单体数量分别为_______。 (2)细胞分裂过程中需要利用大量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来完成__________,此时细胞处于图乙中____段。(答准确区段) (3)图丙对应图乙中____段,处于此分裂时期时动植物细胞的主要区别是________形成的方式不同,动物细胞与______(细胞器)有关。 【答案】 (1). 后 (2). 8 、8 、0 (3). DNA的复制 (4). BC (5). CD (6). 纺锤体 (7). 中心体 【解析】 【分析】 分析甲图: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处于有丝分裂后期;分析乙图:BC段形成的原因是DNA复制,CD段表示有丝分裂前期和中期,DE段形成的原因是着丝点分裂,EF段表示有丝分裂后期和末期;分析丙图:丙中染色体:染色单体:DNA=1:2:2,表示有丝分裂前期和中期。 【详解】(1)图甲处于有丝分裂后期,图中有8条染色体、8个DNA分子、0条染色单体。 (2)细胞分裂过程中需要利用大量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来完成DNA的复制,此时细胞处于图乙BC段。 (3)丙中染色体:染色单体:DNA=1:2:2,表示有丝分裂前期和中期,对应于图乙的CD段;动物和高等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前期(CD段)纺锤体的形成方式不同,动物细胞是由中心体发出星射线形成的,而植物细胞是由细胞两极发出纺锤丝形成的。 【点睛】本题结合曲线图、细胞分裂图和柱形图,考查细胞有丝分裂过程及变化规律,要求学生识记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染色单体和DNA含量变化规律,能正确分析题图,并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54.细胞呼吸分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两者进行的场所、过程等均存在差异。下图表示细胞部分结构和功能,据图回答: (1)图中[H]是________(写中文名称), 此生物活动B的产生部位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该细胞产生B的生理活动的完整反应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该细胞产生CO2的场所是__________________,如果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产生等量的CO2,所消耗的葡萄糖之比是__________。 【答案】 (1). 还原型辅酶Ⅰ (2). 线粒体内膜 (3). 有氧呼吸的总反应式 (4). 细胞质基质或线粒体 (5). 1∶3 【解析】 【分析】 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为葡萄糖分解产生丙酮酸和[H],同时释放少量能量,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第二阶段是丙酮酸与H2O反应产生CO2和[H],同时释放少量能量,发生在线粒体基质中,第三阶段是[H]与O2生成H2O,释放大量能量的过程,发生在线粒体内膜上;分析题图可知,A为丙酮酸,B为H2O,C是CO2。 【详解】(1)图中[H]是NADH,中文名称为还原型辅酶Ⅰ,B是H2O,产生部位是线粒体内膜。 (2)该细胞产生B即H2O的生理活动的完整反应式:C6H12O6+6H2O+6O212H2O+6CO2+大量能量。 (3)该细胞可通过有氧呼吸或无氧呼吸产生CO2,因此场所是细胞质基质或线粒体,有氧呼吸方式式为:C6H12O6+6H2O+6O212H2O+6CO2+大量能量,无氧呼吸方程式为:C6H12O62C2H5OH+2CO2+少量能量,如果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产生等量的CO2,所消耗的葡萄糖之比是1∶3。 【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过程和方式,分析题图获取信息是解题的突破口,对于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过程的比较、掌握是解题的关键。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