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河北唐山高二上生物期中试卷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2020学年河北唐山高二上生物期中试卷

‎2019-2020学年河北唐山高二上生物期中试卷 一、选择题 ‎ ‎ ‎1. 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内环境的稳态有利于细胞代谢的进行 B.内环境成分中含有CO‎2‎、尿素及血浆蛋白等 C.组织液渗回血浆和渗入淋巴的量相差较大 D.机体维持稳态的机制为神经—体液调节 ‎ ‎ ‎2. 下列与人体下丘脑的功能无关的是(        ) ‎ A.感受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变化 B.调节某些激素含量相对稳定 C.存在调节体温稳定的神经中枢 D.存在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中枢 ‎ ‎ ‎3. 下列有关人体水分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大量饮水,则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 B.渴觉中枢兴奋,则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 C.抗利尿激素减少,则尿量增加 D.细胞外液中电解质浓度降低,则尿量减少 ‎ ‎ ‎4. 下图是反射弧结构模式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 A.兴奋传导方向是①→②→③→④→⑤‎ B.神经冲动在②和④上以局部电流的形式传导 C.若切断②后刺激④,⑤处能出现反射活动 D.③具有对传入的信息进行分析和综合的功能 ‎ ‎ ‎5. 冬泳爱好者入水后,身体立即发生一系列生理反应,以维持体温恒定。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 A.下丘脑调节产热和散热,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 B.冷水刺激后,皮肤的冷觉感受器产生兴奋 C.毛孔扩张,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 D.通过神经调节减少汗腺分泌 ‎ ‎ ‎6. 下列方法中获得的特异性免疫能保持较长时间的是(        ) ‎ A.成人注射血清 B.接种注射乙脑疫苗 C.注射干扰素(淋巴因子) D.从母体获得某些抗体 ‎ ‎ ‎ ‎7. 据最新研究发现,艾滋病 (AIDS) 的感染者呈现低龄化现象。下列关于AlDS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AIDS患者的直接死因是HIV感染 B.AIDS患者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大大提高 C.与AIDS患者握手、共同进餐会传染艾滋病 D.HIV攻击人体的B细胞,最终使免疫系统崩溃 ‎ ‎ ‎8. 下列关于植物激素与其应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生长素——无子果实 B.细胞分裂素——保持蔬菜鲜绿 C.乙烯——使棉叶在棉铃成熟前脱落 D.赤霉素——促进矮生性植物长高 ‎ ‎ ‎9. 下图所示的胚芽鞘中能够弯曲生长的是(        ) ‎ A.A B.B C.C D.D ‎ ‎ ‎10. 下图是某 2,4—D 在X、Y和Z三种不同浓度下对微型杨树茎段侧芽生长的影响图。据图判断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 第21页 共22页 ◎ 第22页 共22页 A.由图判断Ⅹ浓度比Y浓度和Z浓度都大 B.Z浓度一定是促进微型杨树茎段侧芽生长的最适浓度 C.随着浓度的升高,微型杨树茎段侧芽的生长量越大 D.每组微型杨树茎段芽和叶的数量的多少对实验结果没有影响 ‎ ‎ ‎11. “二孩”政策的实施有利于(        ) ‎ A.降低出生率 B.调整年龄组成 C.降低人口密度 D.改变性别比例 ‎ ‎ ‎12. 下列有关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一片麦田里的所有杂草是一个种群 B.种群的空间结构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C.种群的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属于其数量特征 D.自然状态下,种群都以“J”型曲线形式增长 ‎ ‎ ‎13. 研究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时,做法错误的是(        ) ‎ A.取样用的塑料袋上标明地点和时间 B.用避光法收集小动物 C.用标志重捕法估算蚯蚓的种群密度 D.不知名的动物标记为“待鉴定XX”‎ ‎ ‎ ‎14. 下图是某动物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 A.种群在b点时增长最快 B.种群在b~c段死亡率大于出生率 C.K值就是种群在该环境中的最大容纳量 D.种群数量的增长总是会受到环境因素的限制 ‎ ‎ ‎15. ‎ 某小组在同样环境下分别在4个试管中培养酵母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试管号 Ⅰ Ⅱ Ⅲ Ⅳ 培养液体积(mL)‎ ‎10‎ ‎5‎ ‎10‎ ‎5‎ 起始酵母菌数(×‎10‎‎3‎个)‎ ‎10‎ ‎5‎ ‎5‎ ‎10‎ A.4个试管内的种群初始阶段环境阻力较小 B.4个试管内的种群同时达到K值 C.试管Ⅲ内种群的K值与试管Ⅱ不同 D.试管Ⅳ内的种群数量先于试管Ⅱ开始下降 ‎ ‎ ‎16. 下列有关群落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在弃耕农田演替成森林的过程中,有机物总量不断增加 B.造成群落演替的原因只在于群落内部,与外部环境无关 C.人类活动总会使群落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演替 D.初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无竞争现象,次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竞争现象明显 ‎ ‎ ‎17. 某种甲虫通过分解土壤中的落叶获得养分,可推测该种甲虫(        ) ‎ A.与落叶树之间为捕食关系 B.属于次级消费者,位于第二营养级 C.对落叶林的物质循环有促进作用 D.是分解者,能分解落叶制造有机物 ‎ ‎ ‎18. 我国谚语中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体现了食物链的原理。若鹰迁入了蝉、螳螂和黄雀所在的树林中,捕食黄雀并栖息于林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该生态系统中蝉位于第二营养级 B.鹰的迁入可能会增加了该树林中螳螂的数量 C.鹰的迁入增加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消耗的环节 D.鹰的迁入提高了该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效率 ‎ ‎ ‎19. 若某一经济鱼类的食物有1/2 来自植物,1/4 来自草食鱼类,1/4 来自以草食鱼类为食的小型肉食鱼类,一条长到2 kg的鱼最多需消耗海洋植物(        ) ‎ A.1120kg B.640kg C.560kg D.550kg ‎ ‎ ‎20. 最新数据显示,2016年最高气温54℃极端天气出现在科威特,全球变暖与大气中的CO‎2‎关系很大。大气中CO‎2‎过多与碳循环失衡有关,我国倡导低碳生活方式获得普遍认同。根据下图所作出的判断错误的是(        ) ‎ 第21页 共22页 ◎ 第22页 共22页 A.大气中CO‎2‎的增加主要与异养生物②的数量增加有关 B.增加自养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有利于降低大气中的CO‎2‎含量 C.该图能表示物质循环过程,不能准确表示能量流动方向 D.该生态系统中的自养生物与所有异养生物构成了生物群落 ‎ ‎ ‎21. 下图为城市生态系统的生物量(生命物质总量)金字塔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可通过信息传递调节种间关系 B.其营养结构由3个营养级组成 C.该生态系统不具有分解者 D.流经生态系统的能量自给自足 ‎ ‎ ‎22. 以下关于生态系统成分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植物一定是生产者 B.生产者均能利用光能 C.消费者不一定都是动物 D.一种生物只能属于一种成分 ‎ ‎ ‎ ‎23. 桑基鱼塘是将低洼稻田挖深成塘,塘内养鱼,塘基上种桑,用桑养蚕,蚕粪养鱼,鱼粪肥塘,塘泥肥田、肥桑,从而获得稻、鱼、蚕三丰收。这是哪一方面的典型例子(        ) ‎ A.维持原有的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B.提高人类对能量的利用效率 C.加速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D.加速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 ‎ ‎24. 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物理信息的来源可以是无机环境,也可以是生物 B.胰岛素属于生态系统的化学信息 C.行为信息在同种或异种生物间都能够传递 D.信息可以从高营养级向低营养级传递 ‎ ‎ ‎25. 野生扬子鳄的性别是由孵化时巢穴的温度所决定。繁殖季节雄性扬子鳄发出“轰、轰”的声音,雌性扬子鳄根据声音大小选择巢穴位置。以上事实说明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作用是(        ) ‎ A.对生物进行自然选择,促进生物进化 B.维持生物体正常生命活动,调节生物的内环境 C.影响生物种群的繁衍,维持种群数量的稳定 D.调节生物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二、解答题 ‎ ‎ ‎ 胰岛素低血糖兴奋实验表明胰岛素导致的低血糖能使体内的生长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和皮质醇的含量上升,其调节过程如下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 ‎(1)胰岛素是由胰岛________细胞分泌的激素,能促进组织细胞加速___________________葡萄糖,从而降低血糖水平,与胰岛素作用相互拮抗的激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2)皮质醇含量升高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关激素,从而维持皮质醇的含量稳定,这种调节机制称为________调节。‎ ‎ ‎ ‎(3)若切除肾上腺,则会导致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含量________(填“升高”或“降低”),皮质醇的含量________(填“升高”或“降低”)。‎ ‎ ‎ ‎(4)胰岛素低血糖兴奋实验中,通过测定实验前后生长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和皮质醇的浓度,能判断垂体或肾上腺是否受损,若生长激素的浓度几乎没有变化,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受损;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说明垂体正常,而肾上腺受损。‎ ‎ ‎ ‎ ‎ 下表是某同学探究不同浓度生长素(IAA)对黄豆胚轴长度影响的实验结果。 ‎ 组别 ‎1‎ ‎2‎ ‎3‎ ‎4‎ ‎5‎ ‎6‎ IAA浓度(mol/L)‎ ‎0‎ ‎10‎‎−12‎ ‎10‎‎−10‎ ‎10‎‎−8‎ ‎10‎‎−6‎ ‎10‎‎−4‎ ‎2.6‎ ‎3.6‎ ‎4.8‎ ‎3.3‎ ‎2.9‎ ‎1.7‎ 第21页 共22页 ◎ 第22页 共22页 黄豆胚轴长度(cm)‎ 请据表回答:‎ ‎ ‎ ‎(1)将上表实验数据转换为数学模型(在坐标曲线图上标明坐标的名称与单位,并描曲线)。 ‎ ‎ ‎ ‎(2)第一组在实验中起________作用,本实验的自变量是________。‎ ‎ ‎ ‎(3)‎10‎‎−6‎mol/L的IAA对黄豆胚轴生长具有________作用,进一步推知 ‎10‎‎−3‎ mol/L的IAA对黄豆胚轴生长具有________作用,这体现生长素作用的________性。‎ ‎ ‎ ‎(4)该同学想进一步探究IAA促进黄豆胚轴生长的最适浓度,他选择的IAA浓度范围应在________mol/L之间。‎ ‎ ‎ ‎(5)在黄豆幼苗生长过程中,与IAA具有协同作用的激素有________________,一段时间后两片子叶会脱落,从激素调节的角度看,可能是________(填植物激素)分泌增多导致。‎ ‎ ‎ ‎ 某地跨长江大桥下的湿地是由长江携带的泥沙长期淤积逐渐形成的,如下图所示。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 ‎(1)从光滩区到核心区这几个区域的不同,具体体现在空间结构的________方向上。区别核心区和近水缓冲区这两个群落的重要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2)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调查核心区或近水缓冲区的芦苇种群数量最常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描述芦苇种群数量变化时建立的数学模型应该是___________曲线。‎ ‎ ‎ ‎(3)在统计不同区域的植物盖度(表示植被的茂密程度)时,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4)据媒体报道,长江支流水域时常暴发大面积水华。从种群数量特征的角度分析,水华现象是浮游藻类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结果。‎ ‎ ‎ ‎(5)现在长江中下游不管是白鳍豚,还是普通的江豚的种群数量都在锐减,保护它们的根本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改善栖息环境,从而提高________________。如果将此区域规划为江滩公园,这些活动会改变________________。‎ ‎ ‎ ‎ 如果图一为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图二表示在该生态系统中,能量流经第二营养级的部分示意图。请据图分析回答: ‎ ‎(1)碳从甲___________________(填名称)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①主要是________作用;生物群落中的碳进入无机环境的途径有图一中的________(填序号)等过程。‎ ‎ ‎ ‎(2)图二中A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能量,B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能量,C表示_______________的能量。B比A的能量________(填“多”或“少”),原因是除了图二中所示,第二营养级同化的能量还有一部分__________________。‎ ‎ ‎ ‎(3)人类对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进行调查研究,其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 下图表示某种群在不同环境中的数量增长曲线,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 ‎(1)图中表示种群数量刚达到最大的一点是_____点,此时,种群的数量增长速率为__________,在此点后种群数量不能无限增长的原因是受到___________(写出两点)等因素的限制,同一种群的K值______(填“是”或“不是”)固定不变的,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2)在鱼类养殖中,人们既要获得最大的捕获量,又要使鱼类种群数量尽快地增长和恢复,应该使种群数量保持在图中______________点对应的数量,原因是在此点种群的增长速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第21页 共22页 ◎ 第22页 共22页 ‎(3)若此图表示某地老鼠种群的数量变化,如果灭鼠时只采用杀死的办法,采取措施后老鼠的数量会很快地恢复到原有的数量。请据图提出更有效的控制鼠害的方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 下图是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简图,请分析回答有关问题:  ‎ ‎(1)在此食物网中共有________条食物链,其中属于不同营养级的生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2)图中最长的食物链有________个营养级。猫头鹰与蛇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 ‎ ‎ ‎(3)由于捕猎的原因猫头鹰的数量大量减少,则蛇的数量在开始的一段时间内将会________。‎ ‎ ‎ ‎(4)要维持该生态系统的稳定,在该生态系统中,还必须要有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_,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21页 共22页 ◎ 第22页 共22页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2019-2020学年河北唐山高二上生物期中试卷 一、选择题 ‎1.‎ ‎【答案】‎ D ‎【考点】‎ 内环境的组成 稳态的生理意义 ‎【解析】‎ ‎1.内环境主要由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等细胞外液组成。 2.内环境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解答】‎ 解:A.内环境的稳态是细胞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的必要条件,也是机体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有利于细胞代谢的进行,A正确。 B.CO‎2‎、尿素等代谢废弃物需要通过血液运输,血浆蛋白存在于血液中。因此,CO‎2‎、尿素及血浆蛋白等属于内环境的成分,B正确。 C.组织液渗回血浆的量很大,但组织液渗回淋巴的量较少,所以组织液渗回血浆和渗入淋巴的量相差较大,C正确。 D.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D错误。 故选:D。‎ ‎2.‎ ‎【答案】‎ D ‎【考点】‎ 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解析】‎ 下丘脑在机体稳态中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①感受:渗透压感受器感受渗透压升降,维持水代谢平衡;②传导:可将渗透压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导至大脑皮层,使之产生渴觉;③分泌: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使之分泌相应的激毒或促激素。在外界环境温度低时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在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分泌抗利尿激素;④调节:体温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渗透压调节中枢。‎ ‎【解答】‎ 解:A.下丘脑是渗透压感受器,能感受渗透压变化,A正确; B.下丘脑能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使之分泌相应的激素或促激素,B正确; C.下丘脑内有维持体温相对恒定的体温调节中枢,能感受体温变化,C正确; D.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中枢是大脑皮层,D错误。 故选:D。‎ ‎3.‎ ‎【答案】‎ C ‎【考点】‎ 水盐平衡的调节 ‎【解析】‎ 当机体失水过多、饮水不足、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的刺激增强,致使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增加,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作用增强。当机体饮水过多时,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的刺激减弱,致使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减少,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作用减弱。‎ ‎【解答】‎ 解:A.大量饮水,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A错误; B.渴觉中枢兴奋,说明人体缺水,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B错误; C.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作用减弱,尿量增加,C正确; D.尿量多少取决于肾小管重吸收作用的强弱,而重吸收是靠原尿和细胞外液的浓度差决定的,所以细胞外液中电解质浓度降低导致浓度差减小,重吸收减弱,尿量增加,D错误。 故选:C。‎ ‎4.‎ ‎【答案】‎ C ‎【考点】‎ 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及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的相关知识点,需要掌握反射弧的组成:感受器→传入神经(有神经节)→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包括传出神经末梢、肌肉和腺体)。‎ ‎【解答】‎ 解:A.据图可知,①为感受器,②为传入神经,③是神经中枢,④为传出神经,⑤为效应器,反射弧上兴奋的传导方向应该是①→②→③→④→⑤,A正确; B.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以局部电流的形式进行的,B正确; C.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只有反射弧保持完整,反射活动才能完成,传入神经受损,刺激④传出神经仍能引起⑤效应器反应的现象不是反射活动,C错误; D.③神经中枢具有对传入的信息进行分析和综合的功能,D正确。 故选:C。‎ ‎5.‎ ‎【答案】‎ C ‎【考点】‎ 体温调节 ‎【解析】‎ 寒冷环境中身体发生一系列生理反应,以维持体温恒定,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产热(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减少散热(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解答】‎ 解:A.冬泳过程中通过神经—体液调节,实现增加产热并减少散热以保持体温的相对稳定,A正确; B.冷水刺激后,皮肤的冷觉感受器产生兴奋,B正确; C.冷水刺激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进而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可促进机体产热增加,C错误; D.寒冷时,通过神经调节,汗腺分泌减少,进而减少散热,D正确。 故选:C。‎ 第21页 共22页 ◎ 第22页 共22页 ‎6.‎ ‎【答案】‎ B ‎【考点】‎ 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解析】‎ 本题考查免疫调节和免疫学的应用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生物学问题。‎ ‎【解答】‎ 解:A、C、D三项所述方法获得的免疫物质在体内均会通过代谢而消失,注射乙脑疫苗可以刺激机体产生记忆细胞和抗体,而记忆细胞在体内可以对抗原保持较长时间的记忆能力。 故选:B。‎ ‎7.‎ ‎【答案】‎ B ‎【考点】‎ 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 ‎【解析】‎ 掌握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是解答本题的根本,需要知道HIV存在于精液,血液,尿液,乳汁,泪液等体液中;通过性滥交,毒品注射,输血,未消毒的品具、母婴传染等方式传播。‎ ‎【解答】‎ 解:A.HIV病毒使T淋巴细胞大量死亡,导致人体免疫力降低,最终病人大多死于其他病原微生物的感染或恶性肿瘤,A错误; B.由于免疫功能降低,AIDS患者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大大提高,B正确; C.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有:性接触传播、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与AIDS患者握手、共同进餐不会传染艾滋病,C错误; D.HIV攻击人体的T细胞,最终使免疫系统崩溃,D错误。 故选:B。‎ ‎8.‎ ‎【答案】‎ C ‎【考点】‎ 植物激素的概念和作用 ‎【解析】‎ 本题考查各种植物激素的作用,掌握相关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形成知识网络,识记并理解相关内容是解题的关键。‎ ‎【解答】‎ 解:A.正常来讲,经过受精作用可以形成种子,种子分泌生长素促进果皮发育形成果实,而生长素处理可以直接促进果实发育,同时因为没有经过受精作用因此没有种子,A正确。 B.细胞分裂素最明显的生理作用有两种:一是促进细胞分裂和调控其分化;二是延缓蛋白质和叶绿素的降解,延迟衰老,保持蔬菜鲜绿,B正确。 C.乙烯的主要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C错误。 D.赤霉素能够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植物的增高,D正确。 故选:C。‎ ‎9.‎ ‎【答案】‎ B ‎【考点】‎ 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要求考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从题干中获取有效信息并准确答题。‎ ‎【解答】‎ 解:A.用不透光纸遮住尖端,胚芽鞘会直立生长,A错误;        B.用琼脂块把尖端与下部隔开不会影响生长素的运输,因此胚芽鞘弯向光源生长,B正确;   C.横向插入云母片,尖端产生的生长素不能向下运输,导致胚芽鞘不生长,C错误; D.垂直向下插入云母片使尖端完全隔开成两半,会阻断生长素的横向运输,导致两侧生长素浓度相等,胚芽鞘直立生长,D错误。 故选:B。‎ ‎10.‎ ‎【答案】‎ A ‎【考点】‎ 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要求考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从题干中获取有效信息并准确答题。‎ ‎【解答】‎ 解:A.生长素类似物具有两重性,浓度过高会抑制植物的生长,X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对微型杨树茎段侧芽具有抑制作用,说明Ⅹ浓度比Y浓度和Z浓度都大,A正确; B.与空白对照组相比,三个浓度中,Z浓度组微型杨树茎段侧芽生长量最高,但不能说明Z浓度是促进微型杨树茎段侧芽生长的最适浓度,B错误; C.生长素类似物具有两重性,浓度过高会抑制植物的生长,C错误; D.每组微型杨树茎段芽和叶的数量的多少对实验结果有影响,D错误。 故选:A。‎ ‎11.‎ ‎【答案】‎ B ‎【考点】‎ 种群的数量变动 种群的特征 ‎【解析】‎ ‎“二孩”政策实施的主要目的是调整年龄结构,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 ‎【解答】‎ 解:A.“二孩”政策实施后能增加出生率,A错误; B.“二孩”政策实施的主要目的是调整年龄结构,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B正确; C.“二孩”政策实施后能增加出生率,增大人口密度,C错误; D.“二孩”政策实施后能增加出生率,但不会改变性别比例,D错误。 故选:B。‎ ‎12.‎ ‎【答案】‎ 第21页 共22页 ◎ 第22页 共22页 C ‎【考点】‎ 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种群的特征 ‎【解析】‎ 种群是指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种群的数量特征有: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性别比例和年龄组成。‎ ‎【解答】‎ 解:A.一片麦田里的所有杂草不是同一个物种,因此一片麦田里的所有杂草不是一个种群,A错误; B.群落的垂直结构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B错误; C.种群的数量特征有: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性别比例和年龄组成,C正确; D.自然状态下,种群都以“S”型曲线形式增长,D错误。 故选:C。‎ ‎13.‎ ‎【答案】‎ C ‎【考点】‎ 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解析】‎ 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个体调查种群密度时适宜用标志重捕法,而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等种群密度的调查方式常用的是样方法。‎ ‎【解答】‎ 解:A.取样用的塑料袋上标明地点和时间,以便统计和比较,A正确; B.由于土壤动物具有趋暗、趋湿、避高温的特性,所以可用避光法或者避热法收集小动物,B正确; C.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个体调查种群密度时适宜用标志重捕法,而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等种群密度的调查方式常用的是样方法,所以用样方法估算蚯蚓的种群密度,C错误; D.不知名的动物标记为“待鉴定xx”,但不能不统计,D正确。 故选:C。‎ ‎14.‎ ‎【答案】‎ B ‎【考点】‎ 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解析】‎ 据图分析,曲线表示S型曲线,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为K值。‎ ‎【解答】‎ 解:A.种群在b点时增长最快,A正确; B.种群在b~c段增长率仍大于0,所以出生率大于死亡率,B错误; C.K值就是种群在该环境中的最大容纳量,C正确; D.因为生存空间与食物都是有限的,因此种群数量的增长总是会受到环境因素的限制,D正确。 故选:B。‎ ‎15.‎ ‎【答案】‎ B ‎【考点】‎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解析】‎ 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为K值。‎ ‎【解答】‎ 解:A.由于初始阶段,培养液中的营养物质十分充足,酵母菌的数量比较少,4个试管中的种群初始阶段环境阻力较小,都会经历“J”型曲线增长,A正确;‎ B.四个试管的培养液体积和起始酵母菌数均有所不同,所以四个试管的种群不能同时达到K值,B错误;‎ C.试管Ⅱ、Ⅲ中的起始酵母菌的数量相同,但是培养液体积不同,故二者的K值不同,C正确;‎ D.试管Ⅱ、Ⅳ中的培养液体积相同,但是试管Ⅳ内的起始酵母菌数量多,种群数量先于试管Ⅱ开始下降,D正确。‎ 故选:B。‎ ‎16.‎ ‎【答案】‎ A ‎【考点】‎ 群落的演替 ‎【解析】‎ 熟练掌握群落演替相关的基础知识,只有基础扎实才能灵活答题。‎ ‎【解答】‎ 解:A.弃耕农田演替至森林过程属于次生演替,群落演替的过程是群落物种丰富度和有机物总量不断增加的过程,A正确; B.造成群落演替的原因包括群落内部和外部环境,B错误; C.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C错误; D.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都有竞争现象,能够加快群落的演替,D错误。 故选:A。‎ ‎17.‎ ‎【答案】‎ C ‎【考点】‎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生态系统的结构 ‎【解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生态系统的结构以及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解答】‎ 解:AB.某种甲虫通过分解土壤中的落叶获得养分,可知该甲虫是分解者,与植物之间不是捕食关系,AB错误; C.分解者分解动物植物的遗体、粪便等,最终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促进了物质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的循环,C正确; D.甲虫是分解者,能将落叶中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D错误。 故选:C。‎ ‎18.‎ 第21页 共22页 ◎ 第22页 共22页 ‎【答案】‎ D ‎【考点】‎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生态系统的结构 ‎【解析】‎ 分析题文:“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中隐藏的食物链为:绿色植物→蝉→螳螂→黄雀,当鹰迁入并在栖息于林中后,食物链为:绿色植物→蝉→螳螂→黄雀→鹰。‎ ‎【解答】‎ 解:A.“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中隐藏的食物链为绿色植物→蝉→螳螂→黄雀,蝉位于第二营养级,A正确; B.当鹰迁入并栖息于林中后,食物链为绿色植物→蝉→螳螂→黄雀→鹰,鹰是黄雀的天敌,黄雀减少,则螳螂的数量可能会增加,B正确; C.营养级越多,能量消耗就越多,因此鹰的迁入增加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消耗的环节,C正确; D.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鹰的迁入不能提高了该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效率,D错误。 故选:D。‎ ‎19.‎ ‎【答案】‎ C ‎【考点】‎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解析】‎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意在考查考生对所学生物学知识的理解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难度适中。‎ ‎【解答】‎ 解:根据该经济鱼类的食物结构可以知道该鱼的食物链有三条,分别是植物→经济鱼,植物→草食鱼→经济鱼,植物→草食鱼→小型肉食鱼→经济鱼。当能量传递效率是10%时,消耗植物最多。据题意,2kg重的经济鱼中,有2×1/2=1kg的能量直接来源于植物,则实际消耗植物的量是:1÷10%=10kg;有2×1/4=1/2kg的能量来自草食鱼类,则实际消耗植物的量是:1/2÷10%÷10%=50kg;有2×1/4=1/2kg的能量来自小型肉食鱼类,则实际消耗植物的量是:1/2÷10%÷10%÷10%=500kg;则最多需消耗海洋植物10+50+500=560kg。 故选:C。‎ ‎20.‎ ‎【答案】‎ A ‎【考点】‎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解析】‎ 据图分析:该图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图,但不完整,其中自养生物是生产者,异养生物①是消费者,异养生物②是分解者。‎ ‎【解答】‎ 解:A.大气中CO‎2‎的增加主要与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和植被破坏有关,A错误; B.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植树造林、增加生产者(自养生物)的数量是减少温室效应的有效措施,B正确; C.该图能表示物质循环过程,能量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所以该图不能准确表示能量流动方向,C正确; D.生态系统中的自养生物与所有异养生物就是该地区的所有生物,可以构成生物群落,D正确。 故选:A。‎ ‎21.‎ ‎【答案】‎ A ‎【考点】‎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生态系统的结构 ‎【解析】‎ 熟练掌握生态系统相关的基础知识,只有基础扎实才能灵活答题。‎ ‎【解答】‎ 解:A.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有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相对稳定的作用,A正确; B.图示的是生命物质总量金字塔,不是能量金字塔,营养结构中不一定只有3个营养级或许更多,B错误; C.分解者是指生态系统中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等具有分解能力的生物,也包括某些原生动物和腐食性动物,C错误; D.流经城市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植物所固定的太阳能和人工投入量,D错误。 故选:A。‎ ‎22.‎ ‎【答案】‎ C ‎【考点】‎ 生态系统的结构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生态系统的结构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能够准确判断各项。‎ ‎【解答】‎ 解:A.绿色植物一定是生产者,但寄生植物,如菟丝子,属于消费者,A错误; B.硝化细菌是生产者,不能利用光能,B错误; C.消费者不一定都是动物,如营寄生生活的微生物也属于消费者,C正确; D.多数生物只属于生态系统中的一种成分,但有些生物属于多种成分,如捕蝇草,可进行光合作用,也可捕捉昆虫,既属于生产者,也属于消费者,D错误。 故选:C。‎ ‎23.‎ ‎【答案】‎ B ‎【考点】‎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解析】‎ 桑基鱼塘使能量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对能量多级充分利用,提高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 ‎【解答】‎ 解:A.桑基鱼塘是根据生态系统稳定性原理,以人们的需要为目的建立起来的新的生态系统,A不符合题意; B.该生态系统的建立使能量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对能量多级充分利用,提高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B符合题意;  CD.这个生态系统并不能加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进程,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4.‎ ‎【答案】‎ B 第21页 共22页 ◎ 第22页 共22页 ‎【考点】‎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解析】‎ 生态系统中的信息大致可以分为物理信息、化学信息和行为信息。生态系统中的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称为物理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还产生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如植物的生物碱、有机酸等代谢产物以及动物的性外激素等,就是化学信息;动物的特殊行为,对于同种或异种生物也能传递某种信息,即生物的行为特征可以体现为行为信息。‎ ‎【解答】‎ 解:A.生态系统中的物理信息可以来源于无机环境,也可以来源于其他生物,A正确; B.胰岛素不属于生态系统的化学信息,生态系统的化学信息是生物体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的作用于其他生物体的物质,而胰岛素仅调节自身的生命活动,B错误; C.一般来说,动物可以通过特殊的行为在同种和异种生物间进行信息传递,C正确; D.信息的传递往往是双向的,D正确。 故选:B。‎ ‎25.‎ ‎【答案】‎ C ‎【考点】‎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解析】‎ 在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它的作用与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一样,都是把生态系统各组分联系成一个整体,并且有调节生态系统稳定性的作用。生物间的信息传递是长期进化的结果,而不是进化的原因。‎ ‎【解答】‎ 解: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作用包括维持生物体正常的生命活动,影响生物种群的繁衍,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繁殖季节雄性扬子鳄发出“轰、轰”的声音,声音大小影响雌性扬子鳄筑巢穴的位置,巢穴位置影响后代的雌雄比例,可见雄性扬子鳄发出“轰、轰”的声音信息必将影响种群的繁衍。 故选:C。‎ 二、解答题 ‎【答案】‎ ‎(1)B,摄取、利用、储存,胰高血糖素(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 ‎(2)(负)反馈 ‎(3)升高,降低 ‎(4)垂体,生长激素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的浓度上升,而皮质醇的浓度几乎没有变化 ‎【考点】‎ 血糖平衡的调节 动物激素的调节 ‎【解析】‎ 本题考查血糖调节、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和理解能力,解题的关键是理解血糖调节及反馈调节的特点。‎ ‎【解答】‎ 解:(1)胰岛素是由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能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储存葡萄糖,从而降低血糖水平。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能使血糖浓度升高,与胰岛素之间为拮抗作用。‎ ‎(2)据图示可知,皮质醇的调节方式为分级调节,其含量升高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关激素,从而使皮质醇的含量保持相对稳定,这种调节机制称为负反馈调节。‎ ‎(3)若切除肾上腺,皮质醇的含量会降低,通过反馈调节会导致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含量升高。‎ ‎(4)胰岛素低血糖兴奋实验中,通过测定生长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和皮质醇的浓度,能判断垂体或肾上腺是否受损。由于生长激素是由垂体分泌的,若生长激素的浓度几乎没有变化,说明垂体受损;若生长激素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的浓度上升,而皮质醇的浓度几乎没有变化,则说明垂体正常,而肾上腺受损。‎ ‎【答案】‎ ‎(1) ‎ ‎(2)对照,生长素(IAA)浓度 ‎(3)促进,抑制,两重 ‎(4)‎‎10‎‎−12‎‎∼‎‎10‎‎−8‎ ‎(5)赤霉素和细胞分裂素,脱落酸 ‎【考点】‎ 植物激素的概念和作用 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 ‎【解析】‎ 本题考查生长素生理作用及作用特性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分析图表的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解答】‎ 解:(1)据表分析该实验的自变量是IAA浓度(mol/L),因变量是黄豆胚轴长度(cm),所以横轴为IAA浓度(mol/L),纵轴为黄豆胚轴长度(cm),根据表中数据描点连线即可,具体曲线见答案。‎ ‎(2)第一组中的生长素含量为0,所以在实验中起对照作用。由于探究不同浓度生长素IAA对黄豆胚轴长度的影响,所以本实验的自变量是生长素浓度。‎ ‎(3)由表中数据可知,‎10‎‎−6‎mol/L的IAA对黄豆胚轴生长具有促进作用;第6组中IAA浓度为‎10‎‎−4‎mol/L,该组黄豆胚轴长度比第1组的短,说明高浓度的生长素抑制了黄豆胚轴的生长,体现了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因而‎10‎‎−3‎mol/L的IAA对黄豆胚轴生长最可能具有抑制作用。‎ ‎(4)由于第3组中黄豆胚轴长度最长,所以想进一步探究IAA促进黄豆胚轴生长的最适浓度,选择的IAA浓度范围应在‎10‎‎−12‎‎∼‎‎10‎‎−8‎mol/L之间。‎ ‎(5)由于赤霉素能促进细胞伸长,细胞分裂素能促进细胞分裂和组织分化,所以在黄豆幼苗生长过程中,与IAA具有协同作用的激素有赤霉素和细胞分裂素。由于脱落酸能抑制细胞分裂,促进果实的衰老和脱落,所以一段时间后两片子叶会脱落,可能是脱落酸分泌增多导致。‎ ‎【答案】‎ ‎(1)水平,群落的物种组成(物种丰富度或优势物种)‎ ‎(2)种群密度,样方法,“S”型 第21页 共22页 ◎ 第22页 共22页 ‎(3)随机取样 ‎(4)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5)环境容纳量,群落的演替方向 ‎【考点】‎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群落的演替 群落的结构 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种群的数量变动 ‎【解析】‎ 群落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主要类型包括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调查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有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其中样方法常用于调查植物种群密度。种群数量变化规律包括“S”型曲线和“J”型曲线,在有限的环境条件下,描述芦苇种群数量变化时建立的数学模型应该是“S”型曲线。‎ ‎【解答】‎ 解:(1)该湿地群落的演替过程属于初生演替,将该湿地由近水边到岸边分为光滩区、近水缓冲区、核心区等区域,光滩区到核心区这几个区域的不同具体体现在空间结构的水平方向上,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是群落的物种组成。‎ ‎(2)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调查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有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其中样方法常用于调查植物种群密度,所以调查芦苇种群数量常用样方法。在有限的环境条件下,描述芦苇种群数量变化时建立的数学模型应该是“S”型曲线。‎ ‎(3)在统计不同区域的植物盖度(表示植被的茂密程度)时,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以保证结果的可信度。‎ ‎(4)当水华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时,种群数量增多,导致水华暴发。‎ ‎(5)建立自然保护区(提高环境容纳量)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措施。如果规划此区域,改造为江滩公园,这些活动会改变群落的发展方向,也可能会影响当地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 ‎【答案】‎ ‎(1)大气中的CO‎2‎库(无机环境),光合,③④⑤‎ ‎(2)初级消费者同化,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次级消费者摄入,少,通过呼吸作用散失 ‎(3)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考点】‎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理解。‎ ‎【解答】‎ 解:(1)碳从大气中的CO‎2‎库(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是①光合作用;生物群落中的碳进入无机环境的途径有图一中的③各种生物的呼吸作用、④微生物的分解作用、⑤化石燃烧等。‎ ‎(2)图二中A表示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B表示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C表示次级消费者摄入的能量。B中的能量除了被分解者利用、被次级消费者摄入外,还有一部分是在细胞呼吸过程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所以B比A的能量少。‎ ‎(3)人类对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进行调查研究,能够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答案】‎ ‎(1)c,0,食物、空间,不是,在不同环境条件下,食物、天敌、气候等条件可能不同 ‎(2)b,最快 ‎(3)增加老鼠生存环境阻力(可从食物来源、生活场所、天敌等方面考虑),使环境的容纳量降低 ‎【考点】‎ 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解析】‎ 据图分析,种群数量呈现“S”型曲线,其中b点位于K‎2‎处,种群增长率最大,c点位于K值,种群增长率为0,种群数量基本不变。‎ ‎【解答】‎ 解:(1)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种群数量最大,从图中可以看出,种群数量刚达到最大的一点是c点,此时种群的数量增长速率为0。由于食物、空间等因素的限制,种群数量不能无限增长。K值为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受到环境(食物、天敌、气候等)因素的影响,因而不是固定不变。‎ ‎(2)种群数量在K‎2‎时,即b点左右,此时增长速率最大,因而每次捕捞后该种鱼的数量需保持在曲线中的b点左右,既能捕获一定数量的个体,又能使鱼类种群数量尽快地增长和恢复。‎ ‎(3)增加老鼠生存环境阻力,可从食物来源、生活场所、天敌等方面考虑,使其环境容纳量降低,达到灭鼠的目的。‎ ‎【答案】‎ ‎(1)10,食虫鸟、蟾蜍、蛇、猫头鹰 ‎(2)6,捕食和竞争 ‎(3)增多 ‎(4)分解者,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分解为无机物 ‎【考点】‎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生态系统的结构 ‎【解析】‎ 食物链是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食物链的第一营养级是生产者,一般只绿色植物;食物网中的每条食物链都要写到它的最高营养级。‎ ‎【解答】‎ 解:(1)食物链的起点是生产者,终点是最高营养级的消费者,因此由图可知,在此食物链中共有10条食物链。其中猫头鹰占第三、四、五、六营养级,蛇占第三、四、五营养级,食虫鸟占第三、四营养级,蟾蜍占第三、四营养级。‎ ‎(2)在此食物网中,最长的食物链是:草→食草昆虫→蜘蛛→蟾蜍→蛇→猫头鹰,共6个营养级。猫头鹰与蛇之间存在相同的食物来源鼠,存在竞争关系,猫头鹰又捕食蛇,猫头鹰与蛇之间的关系是捕食和竞争。‎ ‎(3)猫头鹰是蛇的天敌,猫头鹰的数量大量减少,则蛇的数量在开始的一段时间内将会增多。‎ ‎(4)要维持该生态系统的稳定,在该生态系统中,还必需有的主要成分是分解者。分解者的主要作用是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分解为无机物。‎ 第21页 共22页 ◎ 第22页 共22页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