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河北省巨鹿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河北省巨鹿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

‎2017-2018学年河北省巨鹿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 第I卷(选择题 共60分)‎ 一、选择题:(第1-40题每小题1分,第41-50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人体的胰岛细胞直接从下列哪种液体中吸收氨基酸 ( )‎ A.组织液 B.内环境 C.血浆 D.淋巴 ‎2.对内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内环境指的是体液 B.内环境指的是细胞外液 C.内环境指的是细胞内液 D.内环境指的是组织液、血浆和消化液 ‎3.下列不属于内环境中成分的是(  ) ‎ A. Na+ B. 糖原 C. 性激素 D. CO2‎ ‎4.图为人体体液中物质交换示意图,其中正确的叙述为( )‎ A.A、B、C依次为血浆、组织液、淋巴 B.B、C、D依次为组织液、细胞内液、淋巴 C.A、B、C依次为血浆、淋巴、细胞内液 D.B、C、D依次为血浆、细胞内液、淋巴 ‎5、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是( )‎ A.血浆 B.血浆和组织液 C.淋巴和组织液 D.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血浆是血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 B.在人体的体液中,细胞内液约占1/3,细胞外液约占2/3‎ C.组织液是体内所有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 ‎ D.血浆和组织液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淋巴中蛋白质较少 ‎7、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约为7.35-7.45,血浆PH之所以保持稳定,与它含有( )等离子有关。‎ A HCO3-、Na+ B HPO42-、CL- C HCO3-、HPO42- D HPO42-、K+‎ ‎8、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 ) ‎ A 、神经调节 B、神经-体液调节 C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D 体液调节 ‎9、细胞外液理化性质的三个主要方面指的是( )‎ A、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 B、血糖浓度、渗透压和温度 ‎ ‎ C 酸碱度、血糖浓度和温度 D 渗透压、酸碱度和血糖浓度 ‎10.下列有关稳态的生理意义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稳态的维持需要多种器官系统的相互作用 B.当血液成分稳定时,人一定不会发生疾病 C.当人体自身调节功能出现障碍时稳态遭到破坏 ‎ D.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11.人体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下列对反射弧的概括,正确的是(  )‎ A. 感受器→传出神经→神经中枢→传入神经→效应器 B. 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C. 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感受器→效应器 D. 神经中枢→传出神经→传入神经→效应器→感受器 ‎12.突触由突触前膜、( )和突触后膜构成 A. 突解小体 B. 突触小泡 C. 突触间隙 D. 轴突 ‎13.下列能正确表示神经纤维受刺激时,刺激点膜电位由静息电位转为动作电位的过程是(  )‎ A.①→④ B.②→③ C.③→② D.④→① ‎14.神经纤维在静息时具有静息电位,受到适宜刺激时可迅速产生能传导的动作电位,这两种电位可通过仪器测量。以下是测量神经纤维静息电位示意图,正确的是 (  )‎ ‎ ‎ ‎ ‎ ‎① ② ③ ④‎ A.①④ B.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 ‎15.如图表示三个突触连接的神经元,在箭头处施加以强刺激, 不能测到电位变化的位置是 A.a、b处 B. b、c处 C.b、c、d和e处 D.a处 ‎ ‎16.下列有关突触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联系 B.一个神经元只能形成一个突触 C.一个神经元的轴突只能和另一个神经元的树突形成突触 ‎ D.神经递质能透过突触后膜进入下一个神经元 ‎17.生活中存在以下现象:(1)婴幼儿经常尿床,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现象会明显减少;(2)由于惊恐而出现无意识排尿。以上现象说明(  )‎ A.婴幼儿在夜间产生的尿液较白天多 B.婴幼儿排尿反射的传入神经兴奋只到达下丘脑 C.无意识排尿不属于神经反射活动 D.脊髓的低级中枢受到高级中枢大脑皮层的调控 ‎18.止痛药(阿托品)并不损伤神经元的结构,在阻断兴奋传递过程中,检测到突触间隙中神经递质的量不变。试推测该止痛药的作用机制是( )‎ A.抑制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 B.与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结合 C.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 D.促进神经递质的合成 ‎19.某人因意外事故头部受伤,可以看懂文字,听懂别人说话,但是不能口头表达。该病人大脑受伤的区域可能是 A. 运动性语言中枢 B. 书写性语言中枢 C. 视觉性语言中枢 D.‎ ‎ 听觉性语言中枢 ‎20.学习和记忆是脑的高级功能之一,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 学习和记忆涉及脑内神经递质的作用 B. 学习和记忆相互联系,不可分割 C. 短期记忆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 D. 学习过程中反复刺激各种感官,有助于长期记忆的形成 ‎21.最早被发现的激素是( )‎ A. 甲状腺激素 B. 促胰液素 C. 胰岛素 D. 生长激素 ‎22.人类侏儒症的病因是(  )‎ A. 幼年时,生长激素分泌不足 B.成年后,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 C. 成年后,生长激素分泌不足 D.幼年时,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 ‎23.下列物质口服后将不会失去原有作用的是(  )‎ ‎①胰岛素 ②甲状腺激素 ③性激素 ④ 生长激素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①④‎ ‎24.以下项不属于激素调节的特点(  )‎ A. 作用时间短暂 B. 通过体液运输 C. 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D. 微量和高效 ‎25.手背上的血管夏天要比冬天更为明显,这体现了人体为了维持体温恒定而( )‎ A. 血管扩张,减少产热 B. 血管收缩,增加散热 C. 血管扩张,增加散热 D. 血管收缩,减少产热 ‎ ‎26.为了验证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含量的作用,设计实验方案时,如果以正常小鼠每次注射药物前后小鼠的变化为观察指标,则下列对实验组小鼠注射药物的顺序正确的是( )‎ A.先注射胰岛素溶液后注射生理盐水 B.先注射生理盐水后注射胰岛素溶液 C.先注射胰岛素溶液后注射葡萄糖溶液 D.先注射葡萄糖溶液后注射胰岛素溶液 ‎27.下列调节过程没有下丘脑参与的是( )‎ A.水和无机盐的调节 B.体温的调节 ‎ C.血糖平衡的调节 D.二氧化碳对呼吸的调节 ‎28.多种激素共同调节人体生理活动。对于同一生理效应(  )‎ A.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两者间表现为协同作用 B.甲状腺激素与肾上腺素两者间表现为拮抗作用 C.胰高血糖素与肾上腺素两者间表现为拮抗作用 D.甲状腺激素与生长激素两者间表现为协同作用 ‎29.与激素调节相比,高等动物神经调节的特点是 ‎①调节速度快 ②调节速度慢 ③作用的范围广泛 ‎④作用的部位准确 ⑤作用的时间短暂 ⑥作用的时间比较长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③⑥ D.①④⑤‎ ‎30.关于体温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人的体温源于物质代谢过程所释放出来的热量 B.体温的相对恒定是维持内环境稳定、保证新陈代谢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 C.寒冷条件下的体温调节只有神经调节 D.体温的相对稳定,是机体产热与散热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 ‎31.下列有关人体水分调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大量饮水,则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 B.渴觉中枢兴奋,则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 C.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则尿量增加 D.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则尿量减少 ‎32.免疫系统组成的完整叙述是( )‎ A.免疫器官、免疫细胞、溶菌酶 B.免疫活性物质、抗原、免疫细胞 C.淋巴细胞、抗体、溶菌酶 D.免疫细胞、免疫器官、免疫活性物质 ‎33.下列属于人体的第二道防线的是(  )。‎ A.皮肤、黏膜 B.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 C.体液免疫 D.细胞免疫 ‎34.肝炎是一种严重的传染性疾病,预防肝炎的重要手段是给人体接种疫苗,疫苗在免疫学上属于( )‎ A. 抗原 B. 抗体 C. 淋巴因子 D. 造血干细胞 ‎35.下列关于免疫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 A.T细胞可以释放淋巴因子 B.记忆细胞可以产生抗体 C.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均属于免疫细胞 D. 浆细胞可以产生抗体 ‎36、下列不属于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是( )‎ A艾滋病 B 系统性红白狼疮 C 血友病 D 过敏性鼻炎 ‎37.下列不属于过敏反应特点的是( )‎ A. 发作迅速,反应强烈 B. 消退较慢 C. 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 D. 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38.艾滋病是一种获得性免疫缺陷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以下行为可以传染艾滋病的是(  )。‎ A.与艾滋病人共同进餐 B.与艾滋病人共用一个针管 C.与艾滋病人握手 D.与艾滋病人共用冲水马桶 ‎39.乙酰胆碱是可引起突触后膜产生兴奋的神经递质,某病人血清中含有对抗乙酰胆碱受体的抗体,该病人所患疾病及表现为(  )。‎ A.自身免疫病,肌肉持续舒张 B.自身免疫病,肌肉持续收缩 C.过敏反应,肌肉持续舒张 D.过敏反应,肌肉持续收缩 ‎40.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是重要的免疫细胞,在人体的特异性免疫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下列关于淋巴细胞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都在骨髓中成熟 B 都可以增殖分化 C 只存在于淋巴中 D 都可以裂解靶细胞 ‎41.右图为细胞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示意图,a、b处的箭头表示血液流动的方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③是淋巴,②是组织液 B.若②为肝脏细胞,则a处的氧气浓度低于b处 C.淋巴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淋巴和组织液 D.淋巴和组织液中的蛋白质可以通过毛细淋巴管壁自由交换 ‎42.如图所示为动物某组织示意图。其中1是毛细血管壁,2是红细胞,3是血浆,4是细胞内液,5是组织液。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   )‎ A.组织液中的液体主要进入淋巴 B.氧气浓度最高的部位是5‎ C.葡萄糖由3进入2的过程是主动运输 D.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43.科学家通过研究发现,人的血浆pH通常在7.35~7.45之间,变化不大的原因是(  )‎ ‎①缓冲物质对血浆酸碱度起缓冲作用 ‎ ‎②通过呼吸系统可不断排出CO2 ‎ ‎③血浆中过多的碳酸氢盐可以由肾脏随尿排出体外 ‎④神经系统对呼吸运动强度的调节有利于维持血浆pH的相对稳定 ‎ A.①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 ②③ ‎ ‎44.下列关于兴奋传导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神经纤维膜内局部电流的流动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一致 B. 神经纤维上已兴奋的部位将恢复为静息状态的零电位 C. 突触小体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 D. 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使突触后膜产生兴奋 ‎45.与人体高级神经中枢无直接联系的活动是(  )‎ A.听课时边听边记录 B.听到梅子就流口水 C.针扎手指引起的缩手 D.背诵英文课文 ‎46.下图为进食后某种营养物质在人体血液中含量的变化曲线,对该图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该曲线反映的是正常人的血糖含量变化 B.AB段胰高血糖素分泌量逐渐增加 C.BC段下降主要源于合成脂肪 D.CD段逐渐上升是由于肝糖原和肌糖原的分解补充 ‎47.糖尿病是现在社会常见的疾病,关于糖尿病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糖尿病是由于吃糖过多引起的 B.糖尿病是胰岛A细胞受损引起的 ‎ C.糖尿病病人的血糖含量较正常人要高 D.糖尿病人的尿液用双缩脲试剂检测呈现砖红色 ‎48.下图为激素分级调节示意图,其中说法错误的是(  )‎ A.激素①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②是促甲状腺激素 B.激素③只运输到下丘脑和垂体 C.寒冷情况下,激素①分泌量增加,导致激素②与激素③分泌量增加 D.图中存在反馈调节机制 ‎49.下图为人体体液免疫过程的示意图,a、b、c、d四种免疫细胞中,是记忆细胞的是(  )。‎ A.a B.b C.c D.d ‎50.请根据所学知识作出判断,正确的是(   )。‎ ‎①胸腺在免疫中的作用是形成造血干细胞 ②过敏反应是指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触相同的抗原时所发生的反应 ③浆细胞产生的抗体能对任何病毒起免疫作用 ④T细胞、B细胞、记忆细胞、浆细胞均能识别抗原 ⑤一种抗原只能与相应的抗体或效应T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②⑤‎ ‎ 第II卷(非选择题 共40分)‎ 二、非选择题(每空2分,共40分)‎ ‎51(14分)‎ 下图是人体细胞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示意图,A、B、C、D表示的是结构,①②③④表示的是液体,请回答下列问题:‎ ‎(1) ①是 ,③是 ‎ ‎(2) ①②③④液体中,属于体液的是 ,除上述液体外,人体中还有很多其他液体成分,如胃液、尿液、汗液, 那么,这些液体 (属于或不属于)体液 ‎(3) 当营养不良或是人体发生肾炎等情况时会导致水肿,水肿是由于 的液体量增加。‎ ‎(4)人体内的血红蛋白主要位于 内,它 (是或不是)内环境成分 ‎52(12分)下图是某反射弧的组成示意图,其中①~⑤表示相关结构。请据图回答:‎ ‎(1)在反射弧的组成中,结构⑤的名称为 ,它包括 ‎ ‎(2)兴奋在反射弧上的传递是 (填 “单”或“双”)向的 ‎ ‎(3)在C处施加一次短暂的有效刺激,C处由于 离子内流而产生电位变化,导致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在该过程中电流表的指针发生 次偏转。 ‎ ‎(4)反射弧上有多个突触结构,其中释放神经递质的过程体现了细胞膜的结构特点 ‎ ‎53(14分)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在机体的免疫过程中,免疫活性物质有抗体、 和 等,其中抗体的化学本质是 ‎ 。‎ ‎(2)在人体的特异性免疫过程中,体液免疫过程中B淋巴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可以形成 和 ‎ ‎ ,其中 还具有分裂分化能力。‎ ‎(3)在人体的特异性免疫过程中,细胞免疫过程中产生的 可以和靶细胞密切接触并使之裂解。 ‎ 答案 ‎1-10 ABBBB ACCAB 11-20 BCDCD ADCAC 21-30 BABAC CDDDC ‎ ‎31-40 CDBAB CBBAB 41-50 CDCAC ACBDD ‎51(1)血浆 细胞内液 (2) ①②③④ 不属于 (3)组织液 (4)红细胞 不是 ‎52(1)效应器 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 (2)单 (3)Na 2 (4)一定的流动性 ‎ ‎53(1) 淋巴因子 溶菌酶 蛋白质 (2) 浆细胞 记忆细胞 记忆细胞 (3) 效应T淋巴细胞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