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辽宁省六校协作体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辽宁省六校协作体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解析版

‎2018-2019学年度下学期省六校协作体高二6月联考 生物学科试题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细胞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蓝藻细胞中无线粒体,所以不能进行有氧呼吸 B. 酵母菌和乳酸菌都没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C. 人体肝细胞和肌细胞中的糖原都能补充血糖 D. 内质网既参与物质的合成,也参与了物质的运输 ‎【答案】D ‎【解析】‎ 蓝藻细胞中无线粒体,但是其细胞质中含有与有氧呼吸相关的酶,所以可以进行有氧呼吸,A错误;酵母菌是真菌,属于真核生物,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乳酸菌是细菌,属于原核生物,没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B错误;人体肌细胞中的糖原不能补充血糖,C错误;内质网既参与物质的合成,也参与了物质的运输,如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过程,D正确。‎ ‎2.图中①~④表示的是生物体细胞内4种有机成分的结构。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①~④存在于所有植物细胞中 B. ②中也含有与a类似的结构 C. 细胞中没有①就不能产生③‎ D. 没有③或其功能类似物时,细胞仍能合成②‎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题图中的①~④表示的是生物体细胞内4种有机成分的结构图,其中①分子中含有N、Mg元素,是叶绿素分子;②具有明显的三叶草结构,是tRNA,能运输氨基酸;③是ATP分子,含有2个高能磷酸键,是生物体生命活动所需的直接能源物质,其中a是腺嘌呤核糖核苷酸;④是生长素,能促进植物生长。‎ ‎【详解】A、题图中的①存在于能够进行光作用的绿色植物细胞中,而不是所有的植物细胞,A错误;‎ B、题图③中的a是腺嘌呤核糖核苷酸,②是tRNA,腺嘌呤核糖核苷酸是组成RNA的基本单位之一,B正确;‎ C、细胞没有①,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但能通过细胞呼吸产生③ATP,C错误;‎ D、题图中的①和③分别是叶绿素和ATP,合成叶绿素需要消耗ATP,没有ATP时,细胞不能合成叶绿素,D错误。‎ ‎【点睛】本题结合生物体细胞内4种有机成分的结构图,考查ATP、核酸、色素和生长素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分析题图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考生对ATP的化学组成及特点、RNA分子的组成和种类、叶绿素的组成等知识的识记和理解是解题的关键。‎ ‎3.细胞的结构与功能是相适应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代谢旺盛细胞的核孔数目多利于DNA、RNA的进出 B. 生物膜把细胞器分隔成多个区室有利于多种化学反应高效有序进行 C. 已分化的细胞结构和功能不同是由于其遗传物质有差异 D. 细胞功能的差异是由膜上的磷脂种类和数量决定的 ‎【答案】B ‎【解析】‎ DNA是遗传物质,不能通过核孔进入细胞质,A错误;生物膜把细胞器分隔成多个区室,有利于多种化学反应高效有序进行,B正确;已分化的细胞结构和功能不同是由于其遗传物质表达有差异,但是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是相同的,C错误;细胞功能的差异是由膜上的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决定的,D错误。‎ ‎4.如图为物质跨膜运输示意图(甲、乙、丙代表物质,a、b、c、d、e代表运输方式),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有几项(  )‎ ‎①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甲和乙的种类和数量越多 ‎②细胞间的信息交流都离不开丙 ‎③制备细胞膜可选用老鼠的血作实验材料 ‎④在a~e的五种方式中,代表物质被动运输进入细胞的是b、c、d ‎⑤图中a可表示葡萄糖进入人体红细胞的过程 ‎⑥图中b可表示氧气进入细胞的过程 ‎⑦图中e可表示小肠上皮细胞吸收Na+过程 A. 2项 B. 3项 C. 4项 D. 5项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以图文结合的形式,考查学生对细胞膜的结构与功能、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以及获取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 ‎【详解】甲为蛋白质,乙为磷脂双分子层,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就越多,①错误;丙为糖蛋白,细胞间的信息交流的方式之一是:相邻两个细胞间形成通道,携带信息的物质由通道进入另一细胞从而实现信息交流,此过程没有丙参与,②错误;老鼠为哺乳动物,其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和众多的细胞器,也就没有细胞器膜和核膜,以其成熟的红细胞为材料易制得纯净的细胞膜,所以制备细胞膜可选用老鼠的血作实验材料,③正确;丙所示的糖蛋白位于细胞膜的外表面,被动运输包括自由扩散与协助扩散,a~e所示的五种方式依次是主动运输、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协助扩散、主动运输,其中代表物质被动运输进入细胞的是b、c、d,④正确;葡萄糖进入人体红细胞的过程为协助扩散,而图中a表示主动运输,⑤错误;氧气进入细胞的方式为自由扩散,所以图中b可表示氧气进入细胞的过程,⑥正确;图中e表示物质以主动运输的方式出细胞,不能表示小肠上皮细胞吸收Na+的过程,⑦错误。综上分析,C正确,A、B、D均错误。‎ ‎【点睛】本题的易错点在于对图中a~e所示的五种跨膜运输方式的判断,从物质运输方向、是否需要能量和载体蛋白这三方面理清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的区别和联系是判断的关键。‎ ‎5.如图所示有4套装置,每套装置内的小型圆底烧瓶中分别盛等量的H2O2,保温于相应温度下适宜时间,然后向各小型圆底烧瓶中迅速加入等量相应温度的如图所示的相应物质,烧瓶口紧包着一个小气球,使小型圆底烧瓶沉于烧杯底部的同一位置(瓶内气体产生达到一定量时烧瓶即可浮起)。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 图1中的小型圆底烧瓶最先浮起 B. 肝脏研磨液中的H2O2酶和Fe3+的作用机理不同 C. 图4中,沉入烧杯底部的小型圆底烧瓶不能浮起 D. 图2与图3对比,可说明H2O2酶具有高效性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干信息可知:小型圆底烧瓶内盛等量的H2O2,迅速加入等量的下列图示中的物质,烧瓶口紧包着一个小气球,由于过氧化氢分解生成了氧气,因此沉于烧杯底部的烧瓶可以浮起来,过氧化氢分解的越快,产生的氧气越多,烧瓶浮起来的时间越短。‎ ‎【详解】A、由图分析可知,图3的新鲜肝脏研磨液中含有H2O2酶,温度适宜( 37℃) , H2O2分解最快,故图3中的小型圆底烧瓶最先浮起,A错误;‎ B、肝脏研磨液中的H2O2酶和Fe3+均为催化剂,都是通过降低H2O2分解反应所需要的活化能起催化作用的,作用机理相同, B错误;‎ C、图4中,久置肝脏研磨液中的酶的活性较低或已失活,但H2O2在37℃下仍可以分解,沉入底部的烧瓶也可以缓慢浮起, C错误;‎ D、图2与图3对比,自变量是催化剂的种类,实验结果能说明H2O2酶具有高效性, D正确。‎ ‎【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酶的高效性、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根据题意分析出实验的原理,实验自变量、 因变量是解题的关键。‎ ‎6.下图为细胞生命历程的概念图(③为正常生命历程,且不考虑细胞坏死)。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 A. 过程①中,细胞体积变小从而提高物质运输效率 B. 过程②中,细胞膜表面的糖蛋白等物质会减少 C. 过程③中,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均发生改变 D. 高度分化的细胞衰老、凋亡必将使个体衰老、死亡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分析图示可知:过程①表示细胞分裂,在此过程中,细胞体积变小从而提高物质运输效率,A项正确;过程②表示细胞癌变,在此过程中细胞膜表面的糖蛋白等物质会减少,B项正确;过程③表示细胞衰老,在此过程中,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均发生改变,C项正确;对于多细胞生物而言,细胞的衰老和死亡不等于个体的衰老和死亡,但细胞普遍衰老会导致个体衰老,因此高度分化的细胞衰老凋亡不一定会使个体衰老死亡,D项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细胞生命历程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从题图中提取有效信息并结合这些信息,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7.孟德尔利用假说——演绎法发现了遗传的两大定律,萨顿提出的假说最终也被摩尔根用假说——演绎法所证实,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过程需要做正交和反交 B. 提出解释问题的假说过程中不能采用想象的方法 C. 摩尔根等人通过测交等方法验证了控制果蝇眼色的基因在X染色体上 D. 提出的假说不仅要能解释所要说明的现象,还应该能预测另一些实验结果 ‎【答案】B ‎【解析】‎ 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过程需要做正交和反交,看实验结果是否相同,A正确;提出解释问题的假说过程中可以采用想象的方法,B错误;摩尔根等人通过测交等方法验证了控制果蝇眼色的基因在X染色体上,C正确;提出的假说不仅要能解释所要说明的现象,还应该能预测另一些实验结果,D正确。‎ ‎8.甲、乙、丙、丁4个系谱图依次反映了a、b、c、d四种遗传病的发病情况,若不考虑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那么,根据系谱图判断,可排除由X染色体上隐性基因决定的遗传病是(  )‎ A. a B. b C. c D. d ‎【答案】D ‎【解析】‎ 根据a(甲)系谱图不能判断其遗传方式,可能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A错误;根据b(乙)系谱图不能判断其遗传方式,可能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B错误;根据c(丙)系谱图不能判断其遗传方式,可能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C错误;根据d(丁)系谱图不能判断其遗传方式,但是第二代女患者的父亲正常,说明该病不可能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D正确。‎ ‎9.下列对图中的甲、乙、丙三个图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 A. 甲图DNA聚合酶作用于①部位,解旋酶作用于③部位 B. 甲图②处的碱基对丢失,一定会导致转录出的mRNA改变,但不一定引起生物性状改变 C. 若合成⑤时脱去了100个分子的水,则该肽链中至少含有102个氧原子 D. 一条③上可以同时结合多个④,合成多条⑤,且⑤上氨基酸排列顺序都不相同 ‎【答案】D ‎【解析】‎ ‎【分析】‎ ‎1分析题图可知,甲中①②是磷酸二酯键,③是氢键;乙图是转录过程;丙图是转录和翻译过程,其中①②是DNA单链,③是mRNA,④是核糖体,⑤是翻译形成肽链。‎ ‎2、氨基酸的分子式是C2H4O2NR,氨基酸脱水缩合反应过程中,脱去的水分子数=氨基酸数-肽链数。‎ ‎3、基因突变是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基因突变后转录形成的mRNA的碱基序列发生改变,进而使翻译形成的肽链的氨基酸序列改变,导致生物性状改变;由于DNA分子中的碱基对变化不一定发生在基因中,基因突变引起的密码子发生改变后可能编码同一种氨基酸,基因突变不一定引起生物性状的改变。‎ ‎【详解】A、DNA聚合酶是连接脱氧核糖核苷酸分子形成磷酸二酯键,作用于①,解旋酶是使氢键断裂,作用于③,A正确;‎ B、甲图②处的碱基对丢失,一定会导致转录出的mRNA改变,但不一定引起生物性状改变,B正确;‎ C、合成肽链时脱去100分子水,则氨基酸数是101,肽链中的氧原子数至少是101×2-100=102,C正确;‎ D、③是mRNA,是翻译的模板,不同核糖体合成肽链的模板相同,合成的肽链的氨基酸序列相同,D错误。‎ ‎【点睛】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理解DNA分子的结构特点、转录和翻译过程,旨在考查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并应用相关知识结合题图信息进行推理、判断。‎ ‎10.如图是蛋白质合成示意图,下列相关描述错误的是(  )‎ A. 图中核糖体移动方向是从右向左,终止密码子位于a端 B. 通常决定氨基酸①的密码子又叫起始密码子 C. 该过程中碱基互补配对的方式是A﹣U、U﹣A、C﹣G、G﹣C D. 图中所示蛋白质合成过程涉及3种RNA ‎【答案】A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是蛋白质合成的翻译过程示意图,其中①②③表示三种氨基酸,是翻译过程的原料;该过程的场所是核糖体、模板是mRNA、运载氨基酸的工具是tRNA,此外还需要酶和能量。据此答题。‎ ‎【详解】A、根据肽链的延伸可知,图中核糖体移动方向是从左向右,起始密码位于a端,终止密码子位于b端, A错误;‎ B、图示为翻译过程,该过程的模板是mRNA。图中核糖体移动方向是从左向右,起始密码位于a端,通常决定氨基酸①的密码子又叫起始密码子, B正确;‎ C、过程中涉及3种RNA ,所以碱基互补配对的方式是A-U、C-G,C正确;‎ D、图中所示蛋白质合成过程共涉乃3种RNA 即rRNA(组成核糖体的成分)、tRNA(运载氨基酸)、mRNA (翻译的模板),D正确。‎ ‎【点睛】本题结合蛋白质合成的翻译过程示意图,考查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要求考生识记遗传信息转录和翻译的过程、场所、条件及产物等基础知识,能结合图中信息准确判断各选项。‎ ‎11.图1、图2、图3为某生物体内细胞分裂图像,图4是根据细胞核中DNA含量的不同对细胞分别计数的结果图,该生物的基因型为GgHh。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a′和d之间互换片段属于基因重组 B. 图2细胞属于图4中的A组,具有4个染色体组 C. 若图3细胞基因型为GGggHHhh,则该细胞中没有发生可遗传变异 D. 如抑制细胞质分裂,则图4中A组细胞数将下降,C组细胞数将上升 ‎【答案】D ‎【解析】‎ ‎【分析】‎ 图1为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四分体时期,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可能会发生交叉互换导致基因重组,非同源染色体之间的片段互换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图2含有同源染色体,着丝点已经分裂,为有丝分裂的后期。图3细胞中的同源染色体正在移向两极,为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由于细胞质均等分裂,所以细胞的名称为初级精母细胞。图4中的A组细胞DNA含量为2n,可表示间期DNA未复制之前的细胞或有丝分裂末期的细胞,也可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的细胞。B组细胞DNA含量由2n~4n,可表示间期DNA复制的过程。C组细胞中DNA含量为4n,可表示有丝分裂的前期、中期和后期,也可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的细胞。‎ ‎【详解】a′和d是非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它们之间互换片段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A错误;图2细胞发生了姐妹染色单体的分离,且具有同源染色体,所以处于有丝分裂后期,DNA相对含量为4n,属于图4中的C组,B错误;图3细胞发生了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伴随着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即该过程发生了基因重组,C错误;抑制细胞质的分裂,导致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加倍,那么A组细胞数将下降,C组细胞数将上升,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分裂和变异的有关知识,能准确识图并理解不同分裂过程中发生的变异类型是解题的关键。‎ ‎12.下列有关育种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培育杂合子优良品种可用自交法完成②我国用来生产高产青霉素菌种的原理和杂交育种的原理相同③欲使植物体表达动物蛋白可用诱变育种的方法④由单倍体育种直接获得的二倍体良种为纯合子⑤培育八倍体小黑麦是利用染色体变异的原理⑥培育无子西瓜是利用生长素促进果实发育的原理 A. ①②③ B. ④⑤ C. ④⑤⑥ D. ③④⑤‎ ‎【答案】B ‎【解析】‎ ‎【分析】‎ 考点是生物变异的应用,实际上是对遗传基本规律和变异知识的应用,综合考查诱变育种、杂交育种、单倍体和多倍体育种的区别与联系,属于理解层次的考查.‎ ‎【详解】①培育杂合子优良品种需要用杂交法完成,错误。‎ ‎②我国用来生产青霉素的菌种人工诱变产生的,选育原理是基因突变,杂交育种的原理基因重组,错误。‎ ‎③使植物体表达动物蛋白须用基因工程育种的方法,错误。‎ ‎④单倍体育种获得的二倍体良种为纯合子,自交后代不会出现性状分离,正确。‎ ‎⑤八倍体小黑麦是利用二倍体小黑麦和六倍体普通小麦杂交后再诱导染色体组加倍获得的,原理是染色体数目变异,正确。‎ ‎⑥培育无子西瓜是利用染色体数目变异的原理,错误。‎ 选B。‎ ‎【点睛】把不同的基因集合在一个个体,需要含不同基因的个体杂交;利用二倍体的花粉进行离体培养,在用秋水仙素处理,获得的二倍体都是纯合子;无籽西瓜是三倍体,生长素不能改变细胞的染色体组成。‎ ‎13.如图,理论值与实际生存个体数差别很大,可用来解释的是达尔文进化理论中的 A. 过度繁殖 B. 生存斗争 C. 遗传变异 D. 适者生存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1、内容: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和适者生存.‎ ‎2、意义:科学地解释了生物进化的原因和物种多样性形成的原因.‎ ‎3、局限性:①对遗传和变异 的本质不能做出科学的解释.②对生物进化的解释局限于个体水平.③强调物种形成都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不能很好地解释物种大爆发等现象.‎ 解: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根据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理论值与实际生存个体数差别很大,主要是通过生存斗争,不适应者被淘汰的缘故.‎ 故选:B.‎ 考点:自然选择学说的要点.‎ ‎14.1万年前,科罗拉多大峡谷中的松鼠(原种群中AA和aa个体各占25%)被一条河流分隔成两个种群,两个种群现在已经发生明显的分化。研究人员指出,经过长期演化两个种群可能形成两个物种,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 ①②③④⑤⑥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B. b表示自然选择过程 C. 若环境变化后,种群中基因型为AA、Aa的个体数量在一年后各增加20%,基因型为aa的个体数量减少20%,则一年后a的基因频率为5/11‎ D. 物种的形成必须通过a才能最终达到c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图,图示表示松鼠的进化过程,先了解a、b、①②②③④⑤⑥各代表了什么。其中a表示地理隔离,这可以阻断种群中的基因交流;b表示自然选择过程;c表示生殖隔离,这是新物种产生的标志,①~⑥表示物种形成过程中变异是不定向的。注意突变、选择和隔离是新物种的形成的机制。新物种的形成标志是生殖隔离。‎ ‎【详解】A、①②③④⑤⑥表示物种形成过程中变异具有不定向性,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A正确;‎ B、b表示自然选择过程,其实质是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B正确;‎ C、环境变化后,峡谷北侧山高林密,生活于其中的松鼠种群中基因型为AA、Aa的个体数量在一年后各增加20%,基因型为aa的个体数量减少20%,则AA的数量为30只,Aa的数量为60只,aa的数量为20只,所以一年后a的基因频率=(60+20×2)÷(30×2+60×2+20×2)=5/11,C正确;‎ D、图中a表示地理隔离,c表示生殖隔离,地球上新物种的形成往往要先经历地理隔离,最终达到生殖隔离,但不一定都是这样,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了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和物种形成的机制相关内容,同时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对图进行解释、分析和处理做出准确的判断。‎ ‎15.下图示一生态系统中的三种生物及其标号,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 ①、③、⑥的差异属于遗传多样性 B. ①~⑩的全部基因构成了种群基因库 C. ⑥~⑩某时期内无新基因产生,但该种群基因频率却可能发生变化 D. 该生态系统中的所有生物和非生物因素之和称为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答案】C ‎【解析】‎ ‎①、③、⑥是不同物种,不同物种的差异属于物种多样性,A错误;同一种群所有个体所含的全部基因称为基因库,而①~⑩包含不同物种,所包含的全部基因不能称为基因库,B错误;⑥~⑩在一段时期内没有产生新的基因,但染色体变异和自然选择等因素也会导致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C正确;该生态系统中的所有生物和非生物因子之和称为生态系统,但不能称为生态系统的多样性,D错误。‎ ‎16.如图是人体局部内环境示意图。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 A. a液中的葡萄糖到组织细胞被利用至少穿过3层磷脂双分子层 B. c液蛋白质量下降,b液所在细胞水肿 C. d液中能检测到病毒或细菌 D. 四种液体的流动方向是:a液→c液→b液→d液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是人体局部内环境示意图,其中a是血浆,是血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b是细胞内液;c是组织液,是组织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d是淋巴是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①是毛细血管壁,②是毛细淋巴管壁。‎ ‎【详解】A、血浆中的一个葡萄糖分子进入组织液,需要穿过单层毛细血管壁细胞,即进细胞、出细胞共经过2层膜,进入组织细胞,需穿过1层细胞膜,所以共需穿过3层膜,A正确。‎ B、c液为组织液,其中蛋白质量下降,则渗透压下降,b液所在细胞吸水造成水肿,B正确。‎ C、d是淋巴是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d液中能检测到病毒或细菌,C正确。‎ D、内环境中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之间物质是可以转化的,其中血浆和组织液之间物质交换是双向的,组织液中的大分子物质可以进入淋巴,然后通过淋巴循环进入血浆,此外细胞内液能和细胞外液进行物质交换,因此四种液体的流动方向是:a液→c液→d液→a液,b液⇌c液,D错误。‎ ‎【点睛】本题结合人体局部内环境示意图,考查内化境的组成、内环境的理化性质,要求考生识记内环境的组成,能准确判断图中各液体的名称和各结构的名称。‎ ‎17.下列有关稳态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稳态是机体通过消化、呼吸、循环、泌尿这四个系统的协调活动来维持的 B. 稳态指的是在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是保持不变的 C. 内环境中发生葡萄糖的氧化分解为细胞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D. 正常人血浆的pH稳定在7.35~7.45之间,与内环境中含有的HCO3-、HPO42-等离子有关 ‎【答案】D ‎【解析】‎ ‎【分析】‎ 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做稳态;稳态的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内环境主要由组织液、血浆、淋巴构成;组织液和淋巴的成分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相近但不完全相同。‎ ‎【详解】内环境稳态的维持直接涉及到的系统是消化、呼吸、循环、泌尿四个系统,A错误;稳态指的是在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和成分是保持动态平衡;B错误;细胞中发生葡萄糖的氧化分解为细胞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不在内环境中,C错误;正常人血浆的pH稳定在7.35~7.45之间,与内环境中含有的HCO3-、HPO42-等离子有关,D正确;故选D。‎ ‎【点睛】稳态是机体通过消化、呼吸、循环、泌尿这四个系统的协调活动来维持的。‎ ‎18.如图表示两个神经元的结构关系。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 A. a、c结构分别通过电信号、电信号与化学信号传导、传递兴奋 B. 结构 c中的酶能与相应受体结合使兴奋终止 C. 剌激b,则在a、d处可测得膜电位的变化 D. 静息时,d处膜内电位为负、膜外电位为正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表示两个通过突触连接的神经元,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可以双向传导,而在神经元之间只能单向传递。‎ c代表突触:神经元之间接触的部位,由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端膨大部位--突触小体与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相接触而形成。‎ ‎【详解】A、a为神经纤维,a上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神经冲动,c代表突触,通过电信号与化学信号传递兴奋,A正确;‎ B、c处的酶能把相应神经递质分解使兴奋终止,B错误;‎ C、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可以双向传导,因此刺激b处可在a、d处测到膜电位的变化,C正确;‎ D、神经细胞处于静息状态时,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D正确.‎ ‎【点睛】本题结合两个通过突触连接的神经元图解,考查神经冲动的产生及传导,要求考生识记神经冲动的产生过程,掌握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及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明确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可双向传导,而在神经元之间只能单向传递,再结合图解准确判断各选项。‎ ‎19.如图表示某人在安静状态下,单位时间内流经其单位面积皮肤血管内血液的相对含量。在A时刻,所处环境温度由15℃突升至40℃;在B时刻,所处环境温度又突降至1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在AB段时间内,因环境温度高于人体温度,所以人体不散热 B. 在A时刻环境温度突变后,皮肤血管收缩,立毛肌舒张 C. 体内酶的活性在AB段时间内比BC段时间内明显升高 D. 在BC段时间内,体内肾上腺素分泌量会有所增加 ‎【答案】D ‎【解析】‎ ‎【分析】‎ 体温调节是温度感受器接受体内、外环境温度的刺激,通过体温调节中枢的活动,相应地引起内分泌腺、骨胳肌、皮肤血管和汗腺等组织器官活动的改变,从而调整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使体温保持在相对恒定的水平。‎ 据图分析, A点开始血流量增加,则室内温度升高, B点开始血流量减少,则室内温度降低。‎ ‎【详解】A、AB段室内温度高于人体温度,人体通过皮肤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加,汗腺分泌增加,进而增加散热量;A错误。‎ B、A点时,室内温度升高,皮肤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加,散热加快,立毛肌舒张;B错误。‎ C、在AB段时间内,人体体温保持相对稳定,人体内酶活性不变;C错误。‎ D、BC段,环境温度由较高温度变为较低温度,此时通过调节使产热增加,散热减少,即人体内肾上腺素、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立毛肌收缩、骨骼肌战栗,毛细血管血流量减少,汗液分泌减少;D正确。‎ ‎【点睛】本题曲线图为载体,考查体温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判断得出正确的结论。‎ ‎20.免疫调节在维持稳态的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下图为人体某类免疫过程的模式图,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 该图示体现了人体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 B. 细胞A只在特异性免疫过程中发挥作用 C. 物质I能促进细胞C的增殖和分化 D. 物质Ⅱ的化学本质是免疫球蛋白,能与病菌特异性结合并将其分解 ‎【答案】C ‎【解析】‎ ‎【分析】‎ 据图可知,细胞A是巨噬细胞,细胞B是T细胞,物质Ⅰ是淋巴因子,细胞C是B细胞,细胞D是浆细胞,物质Ⅱ是抗体。人体的免疫系统的功能主要有防卫、监控和清除等,防卫是指机体抵抗病原微生物感染的能力,监控和清除是指机体清除体内衰老、死亡或损伤及自身癌变细胞的能力。‎ ‎【详解】A. 该图示体现了人体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A错误;‎ B. 细胞A是巨噬细胞,在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过程中都发挥作用,B错误;‎ C. 物质I是淋巴因子,淋巴因子能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C正确;‎ D. 物质Ⅱ是抗体,化学本质是免疫球蛋白,能与病菌特异性结合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最终被巨噬细胞吞噬消化,D错误。‎ ‎21.下列利用胚芽鞘所做的实验,能说明胚芽鞘尖端确实产生了某种促进生长的物质的是(  )‎ A. B. ‎ C. D. ‎ ‎【答案】D ‎【解析】‎ ‎【分析】‎ 产生生长素的部位是胚芽鞘尖端;胚芽鞘的尖端部位可感受光的刺激;单侧光照射引起生长素在胚芽鞘尖端分布不均匀,背光侧多于向光侧,由于极性运输引起尖端以下伸长区的背光侧比向光侧生长快。‎ ‎【详解】若要说明胚芽鞘尖端确实产生了某种促进生长的物质,可将胚芽鞘尖端切下,置于空白琼脂块上一段时间后,将该琼脂块切成小块,置于去尖端胚芽鞘一侧,发现胚芽鞘对侧弯曲,则说明琼脂块中确实存有能促进生长的某种物质,且来自于尖端,故D正确。‎ ‎【点睛】熟悉生长素发现历程中温特的实验过程以及实验结果和结论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22.如图表示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对某植物生长的影响,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用浓度大干M的生长素溶液处理该植物,生长素因直接参与新陈代谢而抑制其生长 B. 用不同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处理插条,生根数量可能会相同 C. 曲线表明生长素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P点促进作用较强 D. 若图中曲线表示不同生长素浓度对该植物芽生长的影响,且顶芽处的生长素浓度为P,则靠近顶芽的侧芽处的生长素浓度一般大于M ‎【答案】A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P点是促进某植物生长的最适生长素浓度,低于或高于该浓度促进作用都减弱甚至起抑制作用;图中M点生长素浓度对植物既不促进,也不抑制,只有小于该生长素浓度才起促进作用,大于该浓度则起抑制作用。‎ ‎【详解】用浓度大干M的生长素溶液处理该植物,抑制其生长,但生长素不能直接参与新陈代谢过程,只具有调节作用,A错误;根据图示曲线,当浓度不同但促进作用相同时,用不同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处理扦插枝条,生根数量相等,B正确;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曲线表明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P点表示促进作用最大时对应的浓度,C正确;由于植物的顶端优势,顶芽的生长素浓度为P,其生长素向下运输,则靠近顶芽的侧芽生长素浓度一般大于M,变为抑制作用,体现两重性,D正确。‎ ‎【点睛】注意: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双重作用,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体现在根的向地性、顶端优势上。生长素的双重作用与浓度和器官有关,如根比芽敏感,芽比茎敏感。‎ ‎23.芦苇是我国重要的造纸原料,但多数芦苇植株较矮、纤维短,影响产品的质量。如果想使芦苇植株长高,获得较长纤维,可用某一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生长初期的芦苇,这一植物生长调节剂应该是(  )‎ A. 乙烯 B. 吲哚乙酸 C. 青鲜素 D. 赤霉素类似物 ‎【答案】D ‎【解析】‎ ‎【分析】‎ 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植物激素的作用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乙烯利可用于果实的催熟,A错误;一定浓度的吲哚乙酸可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或获得无子果实,B错误;青鲜素可以延长马铃薯、大蒜、洋葱贮藏期,C错误;赤霉素类似物能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植株增高,D正确。‎ ‎24.下列年龄结构不属于增长型的是(  )‎ A. B. C. D. ‎ ‎【答案】C ‎【解析】‎ ‎【分析】‎ 年龄结构是一个种群中各年龄结构的个体数量的比例,包括增长型、稳定性和衰退型:(1)增长型:种群中幼年个体很多,老年个体很少,这样的种群正处于发展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大。(2)稳定型: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数目接近.这样的种群正处于稳定时期,种群密度在一段时间内会保持稳定。(3)衰退型:种群中幼年个体较少,而老年个体较多,这样的种群正处于衰退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小。‎ ‎【详解】由题图可知:A为增长型;B为增长型;C为衰退型;D为增长型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年龄结构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和理解能力,解题的关键是预测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关系,从而确定年龄结构。‎ ‎25.下图为某种群数量增长的“J”型曲线和“S”型曲线。若不考虑迁入和迁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 的是 ‎ A. bc段种群增长速率逐渐下降,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B. 改善空间和资源条件有望使K值提高 C. b到c变化过程中,种内斗争将会加剧 D. 两曲线表明自然状态下种群无法超出理想状态下的最大增长速率 ‎【答案】A ‎【解析】‎ ‎【分析】‎ J型增长曲线:在食物(养料)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种群的增长率不变,数量会连续增长。‎ S型增长曲线:当种群在一个有限的环境中增长时,随着种群密度的上升,个体间由于有限的空间、食物和其他生活条件而引起的种内斗争必将加剧,以该种群生物为食的捕食者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会使这个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从而使种群数量的增长速率下降.当种群数量达到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值时,种群数量将停止增长,有时会在K值保持相对稳定。‎ ‎【详解】bc段种群增长速率逐渐下降,种群数量增长减缓,但是还是在增加着,故出生率大于死亡率,A错误;K值和环境有关,改善空间和资源条件有望使K值提高,B正确;b到c变化过程中,种群数量逐渐达到环境容纳量,种内斗争会不断加剧,C正确;比较曲线Y与曲线X,表明自然状态下种群无法超出理想状态下的最大增长速率,D正确。‎ ‎【点睛】注意:某种群在某环境中容纳量即K值是在环境条件稳定不变的情况下,K值不变。若环境条件改变,则K值可能增大,也可能减小。‎ ‎26.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大计,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内容。图是某林区划区轮伐的示意图,图中黑点密度代表树木的长势,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 该林区群落垂直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光照 B. 若要调查该林区某种植物的种群密度,可在区域④用样方法调查 C. 利于保护林区资源的轮伐顺序为①→②→③→④‎ D. 过度采伐可改变该林区的演替速度和方向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在样方设置与抽样过程中须具有科学性,要遵循样方面积大小均匀、随机取样、样本数量足够大、调查期无大量砍伐。‎ ‎【详解】生物群落中植物的分层现象主要是受光照的影响,A正确;样方法调查时,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不能只在区域④取样,要随机取样,调查期无大量砍伐,B错误;由题意知图中黑点密度代表树木的长势,树木的长势由大到小依次为①→②→③→④,故利于保护林区资源的轮伐顺序为①→②→③→④,C正确;人类活动会改变该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D正确。故选B。‎ ‎27.以下关于群落动态变化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 在冰川、沙丘上进行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 B. 顶级群落结构最为复杂,各种生物数量比低级群落多 C. 演替过程中灌木取代草本的主要原因是草本植物竞争实力弱 D. 群落演替是群落组成向着一定方向,具有一定规律,随时间变化的有序过程 ‎【答案】B ‎【解析】‎ ‎【分析】‎ 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取代的过程叫做群落演替。群落演替包括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初生演替:从未被生物覆盖过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植被、但后来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进行的演替。例如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 次生演替:在原有植被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详解】初生演替是指从未被生物覆盖过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植被、但后来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进行的演替。例如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A正确;顶级群落的物种组成相对稳定,群落结构最为复杂,但并非所有的生物数量都比低级群落多,B错误;群落演替过程中灌木逐渐取代草本植物,是因为灌木较为高大,能获得更多的阳光,即灌木竞争实力比草本植物的强,C正确;群落演替是群落组成向着一定方向,具有一定规律,随时间变化的有序过程,D正确。故选B。‎ ‎【点睛】理解群落演替的概念、类型和演替过程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28.如图是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D代表了大气中的CO2库 B. C是生态系统的基石 C. B代表的生物都是微生物 D. 物质循环是指元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表示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首先根据双向箭头可判断出D是大气、C是生产者;其次判断分解者,分解者除了一个箭头指向无机环境外,其他箭头都指进来,因此B为分解者;其余均为消费者,即A为消费者。‎ ‎【详解】A、图中D代表了大气中的CO2库, A正确;‎ B、图中C代表了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B正确;‎ C、图中B是分解者,代表的生物是营腐生生活的细菌、真菌或动物,C错误;‎ D、物质循环是指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D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了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有关知识,要求考生能够根据碳循环的过程判断图中字母表示的成分以及生理作用,掌握碳循环的过程,再结合所学知识准确判断各项。‎ ‎29.如果一个生态系统有四种生物,并构成一条食物链,在某一时间分别测得这四种生物(甲、乙、丙、丁)所含有机物的总量如图所示。在一段时间内(  )‎ A. 如果乙的数量增加,则会引起甲、丙数量增加 B. 如果乙大量捕食甲,就会降低甲种群的丰富度 C. 丁的数量发生变化,不会影响乙的环境容纳量 D. 甲与乙之间存在反馈调节,以维持其相对稳定 ‎【答案】D ‎【解析】‎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据此依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由图中甲、乙、丙、丁四种生物所构成的食物链为:丙→甲→乙→丁。如果乙的数量增加,则甲因天敌(乙)的增加而导致其数量下降,丙因天敌(甲)的减少而导致其数量增加,A错误;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如果乙大量捕食甲,则会降低甲种群的个体数量,而不是降低丰富度,B错误;环境容纳量是指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发生改变,丁的数量发生变化,说明乙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变化,因此会影响乙的环境容纳量,C错误;甲的数量增加会引起乙的数量增加,而乙的数量增加会导致甲的数量减少,说明甲与乙之间存在反馈调节,以维持其相对稳定,D正确。‎ ‎30.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叙述,正确的是 A.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主要是通过正反馈调节来实现的 B. 同等强度干扰下,草原生态系统比沙漠生态系统恢复的速度慢 C. 大量引入外来物种可增加物种多样性,从而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D. 一定量的物质和能量输入是维持城市生态系统稳定的关键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生态系统具有稳定性的原因是具有自我调节能力,基础是负反馈调节。‎ ‎【详解】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主要通过负反馈调节实现,A 错误;草原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沙漠的恢复力稳定性,所以同等强度干扰下,草原生态系统更易恢复,B错误;引入外来物种有可能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C错误;城市生态系统是人工生态系统,需要输入物质和能量,D正确。故选D。‎ 二、非选择题 ‎31.小球藻是一种真核单细胞绿藻,科学家利用小球藻做了相关实验。如实验示意图,请回答:‎ ‎(1)小球藻和蓝藻共有的光合色素,主要吸收____________________。‎ ‎(2)将甲乙两组同时置于充足的光照条件下,甲组中小球藻细胞内首先利用18O的具体场所是____________________,乙组中能利用18O的场所是____________________。长时间后检测气体A、B中含18O的是_________(填“A”“B”或“A、B")‎ ‎(3)光照一段时间后,甲乙两组均停止二氧化碳供应,再将其同时置于黑暗条件下,此时产生的气体A、B中含18O的是_________________(填“A”“B”或“A、B")‎ ‎(4)相同时间内甲组小球藻的有机物干重____________________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乙组小球藻的有机物干重。‎ ‎【答案】 (1). 红光和蓝紫光 (2). 叶绿体基质 (3). 叶绿体、线粒体(或类囊体薄膜和线粒体基质) (4). B (5). A、B (6). 大于 ‎【解析】‎ ‎【分析】‎ 光合作用分为光反应和暗反应两个阶段,光反应场所是叶绿体基粒,暗反应的场所是叶绿体基质。‎ ‎【详解】(1)小球藻和蓝藻共有的光合色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 ‎(2)甲组中含有18O的是C18O2,参与光合作用的暗反应,场所是叶绿体基质,乙组中的H218O可用于参与光合作用,场所是叶绿体,H218O经光合作用其产生的氧气又可以参加有氧呼吸,场所是线粒体。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中的氧来自于水,因此B中含有18O,随着时间的延长,生成的氧气参与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生成含有18O的水,再参与甲中光合作用,因此长时间后检测气体A、B中含18O的是B。‎ ‎(3)光照一段时间后,两组产生O2和18O2,以及含有18O的有机物和含有18O的有机物。停止二氧化碳供应,光合作用停止,小球藻呼吸作用消耗氧气和有机物,产生的二氧化碳中均含有18O,故选择AB。‎ ‎(4)甲中二氧化碳含有18O,因此相同时间内甲组小球藻的有机物干重大于乙组小球藻的有机物干重。‎ ‎【点睛】本题考查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的具体过程、场所、产物等基础知识,掌握光合作用过程中元素的来龙去脉,再结合图中信息准确答题。‎ ‎32.某种植物的花色由两对等位基因A、a和B、b控制。基因A控制红色素合成(AA和Aa的效应相同)。基因B为修饰基因,BB使红色素完全消失,Bb使红色素颜色淡化。现用两组纯合亲本进行杂交,实验结果如下。回答下列问题:‎ ‎  ‎ ‎(1)根据上述杂交实验结果,可判断控制性状的两对基因位于___________对同源染色体上,遵循___________定律。‎ ‎(2)在第1组杂交实验中,白花亲本和红花亲本的基因型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F2粉红花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在第2组杂交实验中,F2开白花植株的基因型有___________种。‎ ‎(3)若让第1组F2的所有个体随机交配,F3中红花∶粉红花∶白花的比例为___________;若让第二组F2的所有白色个体自交,F3中白花的比例为___________。若让两组F2中的粉红花杂交,后代中纯合红花的比例为___________。‎ ‎【答案】 (1). 两 (2). 基因自由组合定律 (3). AABB (4). AAbb (5). AABb (6). 5 (7). 1∶2∶1 (8). 100% (9). 1/6‎ ‎【解析】‎ ‎【分析】‎ ‎1、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2、由题意可知,红花的基因型为A_bb;粉红色花的基因型为A_Bb;白花的基因型为__BB、aa__、aabb,据此答题。‎ ‎【详解】(1)由第二组的实验可知,后代出现3:6:7的性状分离比,类似于9:3:3:1的比例,可判断控制性状的两对基因位于两对对同源染色体上,说明控制性状的两对基因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 ‎(2)第1组中,纯合白花(AABB或aaBB或aabb)×纯合红花(AAbb)→粉红色花(A_Bb),F1自交后代出现1:2:1的分离比,说明F1的基因型为AABb,则白花亲本和红花亲本的基因型分别是AABB、AAbb;F2粉红花的基因型为AABb。第2组的F1为AaBb,自交所得F2红花为AAbb或Aabb,粉红花个体的基因型及比例为AABb、AaBb,白花的基因型为AABB、AaBB、aaBB、aaBb、aabb,所以F2开白花植株的基因型有5种。‎ ‎(3)若让第1组F2的所有个体随机交配,由于在杂交符合过程中无淘汰、无自然选择、无变异, 各基因的基因频率保持不变, 基因频率:A=1 ,B=b=1/2,故F3中AAbb红花:AABb粉红花:AABB白花=1 :2 : 1。‎ ‎(4)若让第二组F2的所有白色个体自交,F3中白花的比例为100%。第1组F2中的粉红花的基因型均为AABb ,第2组粉红花的基因型为1/3AABb、2/3AaBb, 粉红花杂交后代中纯合红花基因型AAbb, bb的比例为1/4, Aa的比例,2/3×1/3=1/3,故AA的比例为2/3,故AAbb=2/3×1/4=1/6。‎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分离定律和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应用,意在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应用能力和计算能力,首先要求考生根据题图判断各生物的基因型,其次再采用逐对分析法对各选项作出准确的判断。‎ ‎33.下图表示人体代谢中物质的转变和血糖调节的途径。其中①~⑤表示生理过程,⑥~⑩表示调节途径,A、B分别代表人体中某个器官。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血糖的稳定对人体的健康有着重要作用。若途径⑧作用于①生理过程,则血糖调节的神经途径是____________________(用序号按调节途径顺序表示);图中参与血糖调节的器官除下丘脑外还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名称)。‎ ‎(2)当血糖浓度升高,A分泌_____________与组织细胞表面的____________________结合,改变细胞的代谢,促进组织细胞____________________,从而降低血糖浓度。‎ ‎(3)剧烈运动后肌肉感到酸痛是肌糖原分解产生乳酸在肌肉组织中积累的结果。酸痛的感觉中枢位于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⑩⑥ (2). 胰岛 (3). 肝脏 (4). 肾 (5). 胰岛素 (6). 受体(或糖蛋白) (7). 摄取、利用、储存葡萄糖 (8). 大脑皮层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A代表人体中的胰岛, B代表人体中的肾脏。胰岛素能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进行氧化分解、合成肝糖原、肌糖原、转化成脂肪和某些氨基酸等,抑制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成血糖。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肝糖原分解,并促进一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升高。‎ ‎【详解】(1)血糖的稳定对人体的健康有着重要作用。血糖的主要功能是为机体组织细胞提供能量。若途径⑧作用于①生理过程,则⑧为胰高血糖素,说明血糖浓度低于正常水平,则血糖调节的神经途径是⑩⑥;人体内参与血糖调节的器官除下丘脑外还包括胰岛、肝脏、肾脏。‎ ‎(2)当血糖浓度升高,A分泌胰岛素与组织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改变细胞的代谢,促进组织细胞摄取、利用、储存葡萄糖,从而降低血糖浓度。‎ ‎(3)人的感觉中枢位于大脑皮层。‎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血糖的调节。要求学生掌握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在血糖中的调节作用,理解血糖的调节过程是解题的关键。‎ ‎34.图1为某湿地生态系统主要物种之间的食物关系,图2为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图3表示该草原中能量流经蛇种群的示意图,其中①~⑦表示能量值。据图回答:‎ ‎(1)图1中表示生产者的物种是____________ (用图中英文字母表示),该食物网中E所占有的营养级是________________营养级。‎ ‎(2)从空中俯瞰图1湿地生态系统,发现芦苇、菖蒲、碱茅等植物呈散乱、交错分布状态,从群落的结构角度看,这属于群落的________结构。这样的分布给该湿地生态系统增添了旅游观光等多方面的资源,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___价值。‎ ‎(3)当图2中部分牧草变黄时,兔种群中部分个体会另觅取食源地。这一现象体现了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功能。‎ ‎(4)图2中,假设鹰和蛇从每条食物链获得的能量相等,鹰种群增加的能量为30 kJ,若不考虑其他变化的影响,则至少需要消耗草的能量是____________kJ。 ‎ ‎(5)若某年鼠种群的K值为2000只,且1只兔与5只鼠或200只食草昆虫消耗的草的能量相等,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次年兔的数量增加50只,昆虫减少4 000只,则鼠种群的K值变为________只。‎ ‎(6)考虑图2和图3,⑦所对应的能量来自______________同化的能量。‎ ‎【答案】 (1). B和F (2). 第三、第四 (3). 水平 (4). 直接 (5). 信息传递 (6). 4250 (7). 1850 (8). 鼠和青蛙 ‎【解析】‎ ‎【分析】‎ 分析图1 :图中生产者为B和F。‎ 图2中:据图2分析,食物网中含有4条食物链,草属于生产者,其他属于消费者。‎ 图3中, a表示摄入量, b表示同化量, c表示呼吸作用散失能量,‎ ‎ d表示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e表示分解者利用的能量。‎ ‎【详解】(1)生产者是其他生物食物的根本来源,由图可知, B和F为生产者。E位于4条食物链中, 分别占居第三、第四营养级。‎ ‎(2)群落的结构分为垂直结构与水平结构,其中水平结构是由于地形等因素形成的镶嵌分布现象。因此从空中俯瞰图1湿地生态系统,发现芦苇、菖蒲、碱茅等植物呈散乱、交错分布状态,从群落的结构角度看,这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包括直接利用和陶冶情操等。该湿地生态系统增添了旅游观光等多方面的资源,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3)牧草的颜色属于一种物理信息,对兔带来的影响体现了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功能。‎ ‎(4)由题设条件可知,鹰的能量1/3来自鼠,1/3来自蛇, 1/3来自兔。蛇的能量1/2来自鼠,1/2来自食草昆虫。至少消耗草的能量按20%传递效率计算。则鹰种群增加30 kJ的能量,需要消耗草的能量为: 30×1/3÷20% ÷20% + 30×1/3÷20%÷20%+ 30×1/3÷20%×1/2÷20%÷ 20%+ 30×1/3 ÷ 20%×1/2÷ 20% ÷20%÷20%=4250 kJ。‎ ‎(5)根据题目信息可知,兔的数量增加50只,则老鼠减少250只;昆虫减少4000只,则老鼠增加100只。可见,老鼠共减少150只,则老鼠的K值为1850只。‎ ‎(6)图3中⑦属于蛇的粪便中的能量,来自上一个营养级同化的能量,则为鼠和青蛙。‎ ‎【点睛】本题结合图解, 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要求考生识记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过程、特点及意义,掌握能量传递效率的相关计算。能正确分析题图,并能结合图中信息准确答题。‎ ‎35.某同学为探究变质牛奶中细菌的种类,取1mL的样液,加入盛有9mL无菌水的试管中稀释,然后采用平板划线法对牛奶中的细菌进行分离和鉴别。请回答:‎ ‎(1)将配置好的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灭菌后,冷却到50℃左右时倒平板,平板冷凝后要倒置存放,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平板划线时,在做第二次以及其后的划线操作,总是从上一次划线的末端开始,以便得到________________菌落。‎ ‎(3)划线操作结束时,仍然需要对接种环灼烧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接种完成后,平板放入培养箱中培养时是否需要倒置?________________(答“需要”或“不需要”)。‎ ‎(4)如果要检测牛奶中是否含有大肠杆菌,需要在培养基中加入______________(填物质),观察是否出现______________(填颜色)的菌落。‎ ‎【答案】 (1). 防止皿盖上的水珠落入培养皿 (2). 避免培养基中水分过快挥发 (3). 得到由单个细菌繁殖而成的菌落 (4). 及时杀死接种环上残留的菌种,避免细菌污染环境和感染操作者 (5). 需要 (6). 伊红美蓝 (7). 黑色(或蓝黑色)‎ ‎【解析】‎ ‎【分析】‎ 在进行细菌的分离和鉴别的实验中,平板冷凝后要倒置存放,一方面是防止皿盖上的水珠落入培养基,另一方面避免培养基中水分过快地挥发;平板划线时,在做第二次以及其后的划线操作,总是从上一次划线的末端开始划线,这样做的目的是通过这种方式不断稀释菌种,最终得到单个细菌繁殖而来的菌落,并且最后一次划线注意不要和第一次划线相交,每次划线前后都要进行灼烧灭菌。‎ ‎【详解】(1)平板冷凝后要倒置存放,一方面是防止皿盖上的水珠落入培养基,另一方面避免培养基中水分过快挥发;‎ ‎(2)平板划线时,在做第二次以及其后的划线操作,总是从上一次划线的末端开始划线,这样做的目的是通过这种方式不断稀释菌种,最终得到单个细菌繁殖而来的菌落;‎ ‎(3)划线操作结束时,仍然需要对接种环灼烧的理由是及时杀死接种环上残留的菌种,避免细菌污染环境和感染操作者,接种完成后,平板放入培养箱中培养时也需要进行倒置;‎ ‎(4)鉴别大肠杆菌,需要在培养基中加入伊红美蓝,若观察到的菌落出现黑色(或蓝黑色),则可确定其为大肠杆菌菌落。‎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微生物的培养的相关知识,关键是要求学生掌握微生物培养的步骤及注意事项,并能运用所知识分析相关问题。‎ ‎36.科技人员利用基因工程、胚胎工程等将哺乳动物转变成“批量生产药物的工厂”。下图为利用奶牛生产抗病毒的特效药——干扰素的基本流程。请回答:‎ ‎ (1)由干扰素mRNA形成cDNA的①过程称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过程获得大量干扰素基因的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PCR技术扩增和人工合成。‎ ‎(2)③过程中用到的工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过程被称为_____________(填名词),采用最多最为有效的方法为____________________。‎ ‎(3)形成受精卵的⑤过程主要包括精子穿越放射冠和透明带,进入卵细胞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这个过程中,防止多精子入卵受精的屏障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⑥过程中由受精卵形成的“早期胚胎”为____________,收集该胚胎的过程称为__________,该胚胎可用于⑦过程,也可放入__________环境中保存。‎ ‎【答案】 (1). 反转录 (2). 从cDNA文库中获取(从基因文库中获取) (3).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限制酶)、DNA连接酶、运载体 (4). 转化 (5). 显微注射技术 (6). 原核形成和融合 (7). 透明带反应和卵细胞膜反应 (8). 桑椹胚或囊胚 (9). 冲卵 (10). -196℃的液氮(冷冻)‎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为利用奶牛生产抗病毒的特效药--干扰素的基本流程,其中①表示逆转录过程,②表示采用PCR技术大量扩增目的基因,③表示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④表示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⑤表示体外受精,⑥表示早期胚胎发育,⑦表示胚胎移植。‎ ‎【详解】(1)由mRNA形成cDNA的①过程称作反转录。②表示获得目的基因的过程,其方法有:从cDNA文库中获取(从基因文库中获取)、PCR技术扩增和人工合成。‎ ‎(2)③表示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过程,该过程中用到的工具有限制性核酸内切酶(限制酶)、DNA连接酶、运载体。④过程被称为转化(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而将目的基因导入动物细胞最有效的方法是显微注射法。‎ ‎(3)⑤表示体外受精过程,该过程主要包括精子穿越放射冠和透明带,进入卵细胞膜,原核形成和融合。在这个过程中,防止多精子入卵受精的屏障有:透明带反应和卵细胞膜反应。‎ ‎(4)⑥过程中由受精卵形成的” 早期胚胎”为桑椹胚或囊胚,该胚胎可用于⑦胚胎移植过程。也可放入-196℃的液氮(冷冻)中保存。‎ ‎【点睛】本题结合图解,考查基因工程和胚胎工程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基因工程的原理及操作步骤,掌握各操作步骤中需要注意的细节;识记受精作用的具体过程,掌握胚胎移植的基本程序及相关应用,能正确分析题图,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