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27 发布 |
- 37.5 KB |
- 1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四川省阆中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解析版
阆中中学2019年春高2017级期中教学质量检测 生物试题 一、选择题 1.在果酒的制作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为避免污染,在处理葡萄时应先除去枝梗再冲洗 B. 红葡萄酒中的红色是红葡萄皮中的色素进入发酵液产生的 C. 果酒制作所需要的酵母菌属于异养厌氧型微生物 D. 果酒暴露在空气中容易产生酸味主要是因为产生了乳酸 【答案】B 【解析】 【分析】 在利用酵母菌发酵时最好是先通入足够的无菌空气在有氧环境下一段时间使其繁殖,再隔绝氧气进行发酵;酒精发酵的最佳温度是在18℃~25℃,pH最好是弱酸性。 醋酸菌好氧性细菌,当缺少糖源时和有氧条件下,可将乙醇(酒精)氧化成醋酸;当氧气、糖源都充足时,醋酸菌将葡萄汁中的糖分解成醋酸;醋酸菌生长的最佳温度是在30℃~35℃. 【详解】为避免污染,在处理葡萄时应先冲洗再除去枝梗,A错误;红葡萄酒中的红色是红葡萄皮中的色素进入发酵液产生的,B正确;制作果酒的微生物是酵母菌,属于兼性厌氧性生物,C错误;果酒暴露在空气中,由于氧气充足,空气中醋酸菌容易将酒精转化为醋酸而产生酸味,D错误。 【点睛】易错选项D,关键要抓住暴露在空气中果酒变酸,说明微生物是在有氧条件下发酵产生了酸,由此联系醋酸菌是需氧型微生物会将果酒转变成醋酸来解释更合理。 2.对制作腐乳实验操作过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温度控制在15℃~18℃,适于毛霉生长 B. 含水量高的豆腐更适合用来制作腐乳 C. 卤汤中的酒精含量应控制在12%左右 D. 封瓶时, 最好将瓶口通过酒精灯火焰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制作腐乳的操作过程主要应注意: (1)腐乳盐腌制时,要注意盐的用量。盐的浓度过低,不足以抑制微生物生长,可能导致豆腐腐败变质;盐的浓度过高,会影响腐乳的口味。 (2)豆腐乳的前、后期制作中温度和空气条件:豆腐乳的前期制作温度控制在15℃~18℃环境条件下,因为毛霉属需氧型微生物,因而放置在空气中即可;豆腐乳的后期制作温度控制在30℃条件下,且要放入坛中密封坛口。 (3)酒精含量的高低与腐乳后期发酵时间的长短有很大关系。酒精含量越高,对蛋白酶的抑制作用也越大,使腐乳成熟期延长;酒精含量过低,蛋白酶的活性高,加快蛋白质的水解,杂菌繁殖快,豆腐易腐败,难以成块。 【详解】前期发酵,将笼屉中的温度控制在15℃~18℃,此温度不适于细菌、酵母菌和曲霉的生长,而适于毛霉慢慢生长,A正确;含水量过高的豆腐不易成形,反而不适合用来制作腐乳,B错误;卤汤中的酒应控制在12%左右,酒精含量过高,腐乳成熟的时间将会延长;酒精含量过低,不足以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可能导致豆腐腐败,C正确;腌制腐乳的玻璃瓶冲洗后用沸水消毒,装瓶后密封,瓶口通过酒精灯火焰,D正确。 【点睛】熟悉腐乳制作的注意事项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3.下列关于泡菜的制作和亚硝酸盐含量的测定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将新鲜蔬菜与煮沸冷却的盐水(盐和清水的质量比为4:1)混匀装瓶 B. 泡菜坛盖边缘的水槽中要始终装有水保持密封状态,以利于泡菜的发酵 C. 在酸性条件下,亚硝酸盐与对氨基苯磺酸发生重氮化反应形成玫瑰红色染料 D. 随着发酵进行,亚硝酸盐含量逐渐增加,用比色法可进行亚硝酸盐含量的测定 【答案】B 【解析】 【分析】 泡菜发酵的实验原理:(1)乳酸菌在无氧条件下,将糖分解为乳酸;(2)利用乳酸菌制作泡菜的过程中会引起亚硝酸盐的含量的变化;温度过高,食盐用量不足10%、腌制时间过短,容易造成细菌大量繁殖,亚硝酸盐含量增加,一般在腌制10天后,亚硝酸盐的含量开始下降;(3)测定亚硝酸盐含量的原理:在盐酸酸化条件下,亚硝酸盐与对氨基苯磺酸发生重氮化反应后,与N-1-萘基乙二胺盐酸盐结合形成玫瑰红色染料,与已知浓度的标准显色液目测比较,估算泡菜中亚硝酸盐含量。 【详解】泡菜制作中应先加蔬菜,再加盐水,且盐与水比例为1:4;A错误;由于乳酸菌的严格厌氧的,因此发酵过程始终要保持密封状态,泡菜坛盖边缘的水槽中要始终装满水;B正确;在盐酸酸化条件下,亚硝酸盐与对氨基苯磺酸发生重氮化反应后,与N-1-萘基乙二胺盐酸盐结合形成玫瑰红色染料;C错误;随发酵进行,亚硝酸盐含量先逐渐增加,后又逐渐降低,用比色法可进行亚硝酸盐含量的测定;D错误;故应选B。 【点睛】本题考查泡菜的制作,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识记参与泡菜制作的微生物及其代谢类型,掌握泡菜制作的原理及条件,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难度不大。 4.下列有关传统发酵技术的应用叙述正确的是( ) A. 制作果酒、果醋的菌种属于真核生物,制作腐乳、泡菜的菌种属于原核生物 B. 制作果酒、果醋在无氧条件下进行,制作腐乳、泡菜需在有氧条件下进行 C. 制作果酒、果醋、泡菜主要利用是胞内酶,制作腐乳主要利用的是胞外酶 D. 制作果酒、果醋的过程需保持菌种活性,制作腐乳、泡菜的过程不需要 【答案】C 【解析】 制作果醋的菌种是醋酸菌,属于原核生物,制作腐乳的主要菌种是毛霉,属于真核生物,A错误;制作果酒、泡菜在无氧条件下进行,制作果醋、腐乳需在有氧条件下进行,B错误;制作果酒、果醋、泡菜主要利用的是胞内酶,制作腐乳主要利用的胞外酶,C正确;制作果酒、果醋、泡菜和腐乳的过程中均需保持菌种活性,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四个发酵过程中利用的菌种的类型及其代谢类型,并根据各自的发酵条件分析答题。 5.培养基、培养皿、接种环、葡萄酒所采用的灭菌、消毒方法依次是( ) ①灼烧灭菌 ②高压蒸汽灭菌 ③巴氏消毒法 ④干热灭菌 A. ④②①③ B. ②④①③ C. ②④③① D. ①③④② 【答案】B 【解析】 【分析】 使用强烈的理化因素杀死物体内外一切微生物的细胞、芽孢和孢子的过程称为灭菌,常用的方法有灼烧灭菌(主要适用于金属接种工具)、干热灭菌(主要适用于需要保持干燥的玻璃器具)和高压蒸汽灭菌(主要适用于培养基的灭菌)。消毒是指用较为温和的物理或化学方法仅杀死物体体表或内部的一部分微生物的过程。常用的方法有煮沸消毒法、巴氏消毒法、紫外线或化学药物消毒法等。 【详解】培养基一般用②高压蒸汽灭菌、培养皿一般用④干热灭菌、接种环一般用①灼烧灭菌、葡萄酒所采用③巴氏消毒法,故灭菌、消毒方法依次是②④①③,故选B。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灭菌与消毒的区别于联系,关键是熟记各自的方法与适用范围。 6.某生物兴趣小组以带有落叶的表层土壤(深5cm左右)为实验材料,研究土壤微生物在适宜温度下的分解作用,对土壤处理情况见下表,与此有关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探究的问题可以是不同土壤湿度条件下,土壤微生物对落叶的分解作用 B. 预期结果是 1、3 组的落叶不被分解,2、4 组中的落叶被不同程度的分解 C. 为了控制实验中的无关变量,作为实验材料的落叶也应进行灭菌处理 D. 该实验的自变量为土壤是否灭菌处理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表分析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是土壤湿润条件和是否灭菌,4个实验组相互对照;落叶上面也有微生物,也可以分解落叶,所以也应该进行灭菌处理;因为1、3组土壤灭菌后,土壤中微生物被杀灭,无法分解落叶,2、4组没有灭菌,存在微生物,因其土壤的湿润条件不同,分解的落叶量也不相同。 【详解】实验组2组合4组可以形成对照,变量是土壤的湿润程度,来研究土壤微生物对落叶的分解作用,A正确;1组和3组由于没有微生物,落叶不被分解,2组和4组由于有微生物,落叶不同程度的被分解,B正确;为了控制实验中的无关变量,作为实验材料的落叶也应进行灭菌处理,消除微生物的影响,C正确;该实验的变量有两个,一个是灭菌、不灭菌,一个是湿润、不湿润.自变量是灭菌、不灭菌,在湿润条件下1、2形成对照,在干燥条件下3、4形成对照,所以1、3分别是两组对照实验的对照组,D错误。 【点睛】注意:本题实验中涉及两个自变量(土壤湿润条件和是否灭菌),因变量是土壤微生物对落叶的分解作用。 7.将相等数量的硝化细菌和大肠杆菌分别接种到含铵盐的无机盐培养液中,在适宜温度下振荡培养。若用虚线表示大肠杆菌的生长趋势,实线表示硝化细菌的生长趋势,则下图中能正确表示两种菌体生长趋势的是( ) A. B. C. D.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微生物同化作用的方式,硝化细菌是自养生物,通过化能合成作用合成有机物以维持生命活动;大肠杆菌属于异养生物,必须消耗现成的有机物才能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 【详解】硝化细菌是自养生物,可以利用培养液中的无机盐、水及大气中的CO2,通过化能合成作用合成有机物以维持生命活动,由于空间、营养等条件是有限的,其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大肠杆菌属于异养生物,必须消耗现成的有机物才能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故在只含无机盐的培养液中不能生存,其数量是逐渐减少的,C表示的大肠杆菌和硝化细菌的生长曲线符合实际情况,A、B、D不符合。 故选:C。 【点睛】解题的关键是理解硝化细菌和大肠杆菌同化作用类型分别为自养型和异养型,没有有机物,大肠杆菌不能生长繁殖。 8.MRSA菌是一种引起皮肤感染的“超级细菌”,对青霉素等多种抗生素有抗性。为研究人母乳中新发现的蛋白质H与青霉素组合使用对MRSA菌生长的影响,某兴趣小组的实验设计及结果如下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组别 培养基中的添加物 MRSA菌 1 100 μg/mL蛋白质H 生长正常 2 20 μg/mL青霉素 生长正常 3 2 μg/mL青霉素+100 μg/mL蛋白质H 死亡 A. 细菌死亡与否是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其细胞核的有无来确定的 B. 第2组和第3组对比表明,使用低浓度的青霉素即可杀死MRSA菌 C. 实验还需设计用2 μg/mL青霉素做处理的对照组 D. 蛋白质H有很强的杀菌作用,是一种新型抗生素 【答案】C 【解析】 细菌属于原核生物,无成形的细胞核,不能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其细胞核的有无来确定细菌的死亡与否,A错误;第2组和第3组有两个变量:青霉素浓度的高低和蛋白质H的有无,二者对比说明使用低浓度青霉素和高浓度蛋白H可杀死MRSA菌,B错误;该实验的目的是“研究人母乳中新发现的蛋白质H与青霉素组合使用对MRSA菌生长的影响”,则还需设置一对照组:只加2μg/mL青霉素,与第3组构成对照,C正确;抗生素由微生物产生,而蛋白质H是乳腺细胞产生,不属于抗生素,D错误。 9.下列有关“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的分离与计数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分解尿素的细菌能产生脲酶,将尿素分解产生氮气 B. 在稀释度足够高时,所形成的单个菌落一定是由最初的一个细胞繁殖而来的 C. 统计尿素分解菌数目时,以菌落数在300以上的平板进行计数 D. 用尿素为唯一氮源、加有酚红指示剂的培养基培养尿素分解菌,指示剂变红 【答案】D 【解析】 【分析】 1、培养基选择分解尿素的微生物的原理:培养基的氮源为尿素,只有能合成脲酶的微生物才能分解尿素,以尿素作为氮源.缺乏脲酶的微生物由于不能分解尿素,缺乏氮源而不能生长发育繁殖,而受到抑制,所以用此培养基就能够选择出分解尿素的微生物。 2、鉴定分解尿素的细菌:细菌合成的脲酶将尿素分解成氨,氨会使培养基的碱性增强.在以尿素为唯一氮源的培养基中加入酚红指示剂培养细菌,若指示剂变红,可确定该种细菌能够产生脲酶,并分解尿素。 3、微生物常见的接种的方法①平板划线法:将已经熔化的培养基倒入培养皿制成平板,接种,划线,在恒温箱里培养.在线的开始部分,微生物往往连在一起生长,随着线的延伸,菌数逐渐减少,最后可能形成单个菌落;②稀释涂布平板法:将待分离的菌液经过大量稀释后,均匀涂布在培养皿表面,经培养后可形成单个菌落。 4、统计菌落数目的方法(1)显微镜直接计数法 ①原理:利用特定细菌计数板或血细胞计数板,在显微镜下计算一定容积的样品中微生物数量;②方法:用计数板计数; ③缺点:不能区分死菌与活菌。(2)间接计数法(活菌计数法) ①原理:当样品的稀释度足够高时,培养基表面生长的一个菌落,来源于样品稀释液中的一个活菌,通过统计平板上的菌落数,就能推测出样品中大约含有多少活菌。②操作a、设置重复组,增强实验的说服力与准确性;b、为了保证结果准确,一般选择菌落数在30~300的平板进行计数;③计算公式:每克样品中的菌株数=(c÷V)×M,其中c代表某一稀释度下平板上生长的平均菌落数,V代表涂布平板时所用的稀释液的体积(mL),M代表稀释倍数。 【详解】分解尿素细菌能产生脲酶,将尿素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氨气,A错误;在稀释度足够高时,所形成的单个菌落可能是由最初的一个细胞繁殖而来的,也可能几个细胞未分开,繁殖形成一个菌落,B错误;统计尿素分解菌的数目时,以菌落数在30-300以内的平板进行计数,C错误;用尿素为唯一氮源、加有酚红指示剂的培养基培养尿素分解菌,指示剂变红,D正确;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等知识,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采用的方法、实验现象等,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 10.下列关于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分离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纤维素酶是一种复合酶,一般至少包括C1酶、CX酶、葡萄糖苷酶 B. 刚果红染色可以在倒平板时加入刚果红,也可以先培养微生物,再加入刚果红 C. 在筛选分解纤维素的细菌的实验中,选择培养的目的是增大样品中目的菌株的浓度 D. 刚果红可以与纤维素形成透明复合物,可以通过是否产生透明圈来筛选纤维素分解菌 【答案】D 【解析】 【分析】 在纤维素分解菌的分离实验中,刚果红可以与纤维素形成红色复合物,当纤维素被纤维素酶分解后,红色复合物无法形成,出现以纤维素分解菌为中心的透明圈,这样可以通过是否产生透明圈来筛选纤维素分解菌。 刚果红染色法有两种:1.先培养微生物再加入刚果红进行颜色反应;优点:显示出的颜色反应基本上是纤维素分解菌的作用;缺点:操作繁琐,加入的刚果红会使菌落之间发生混杂。2.在倒平板时就加入刚果红。优点:不存在菌落的混杂问题;缺点:①在纤维素粉和琼脂、土豆汁中都含有淀粉类物质,可以使能够产生淀粉酶的微生物产生假阳性反应,②有些微生物有降解色素的功能。 【详解】纤维素酶是一种复合酶,包括C1酶、CX酶和葡萄糖苷酶,其中C1酶和CX酶能使纤维素分解成纤维二糖,葡萄糖苷酶能将纤维二糖分解成葡萄糖,A正确;刚果红染色法一般有两种:一是先培养微生物长出菌落后,再加入刚果红进行颜色反应,再加入一定浓度NaCl将多余的刚果红带走;一种是配制好培养基灭菌后,倒平板时加入灭菌处理的刚果红,再接种微生物培养直至产生透明圈,B正确;在筛选分解纤维素的细菌的实验中,选择培养的目的是增大样品中目的菌株的浓度,C正确;刚果红可以与纤维素形成红色复合物,当纤维素被分解后,形成透明圈,这样可以通过是否产生透明圈来筛选纤维素分解菌,D错误;故选D。 11.某物质能够在室温下彻底分解果胶,降低果汁黏度,裂解细胞壁,提高果汁的产出量。下列对该物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该物质是由脱氧核苷酸脱水缩合而来的 B. 该物质在低温条件下会失活,恢复常温后依然处于失活状态 C. 该物质可以分解纤维素 D. 该物质可以被蛋白酶分解 【答案】D 【解析】 【分析】 果胶是细胞壁的主要组成成分,能水解水解果胶的物质应该是酶,化学本质是蛋白质,由氨基酸组成,具有专一性,不能分解纤维素,在低温下活性被抑制,能被蛋白酶消解。 【详解】果胶酶的本质为蛋白质,有氨基酸组成,A错误;在低温条件下活性会降低,不会失活,B错误;果胶酶能分解果肉细胞壁中的果胶,C错误;该酶的本质为蛋白质,在蛋白酶作用下可能会被降解,D正确;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果胶酶的知识,意在考查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12.果汁生产中果胶酶能提高出汁率和澄清度。为了节约成本,某工作人员在适宜的温 度和 pH 下,利用苹果汁和一定浓度的果胶酶溶液探究果胶酶的最适用量,实验结果如 图。对实验失误可能的原因分析及改进方法都合理的是 A. 酶促反应时间不合理;延长反应时间 B. 苹果汁的用量不合理;增加用量 C. 果胶酶用量不合理;增加用量 D. 果胶酶体积梯度不合理;增大体积梯度 【答案】B 【解析】 【分析】 不同实验组加入的酶量不同,但是果汁体积都相同。 【详解】随着时间的推移,实验组果汁体积不变,说明失误的原因不是酶促反应时间,A错误;可能是苹果汁太少所致,可以适当增加苹果汁的量,B正确;提高酶量,果汁量不变,可能是酶量太多,应该减少酶量,C错误;图中无法看出酶的体积梯度对实验的影响,D错误。故选B。 13.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酶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加酶洗衣粉中酶制剂可以被重复利用,提高了酶的利用率 B. 固定化细胞相比固定化酶,对反应底物的分子大小有限制 C. 固定化酵母细胞常用海藻酸钠作为包埋剂,溶解海藻酸钠时需持续加热 D. 固定化酶应用时,要控制好pH、温度和溶解氧 【答案】B 【解析】 【分析】 固定化酶、固定化细胞的比较: 【详解】在洗涤过程中,加酶洗衣粉中酶制剂会受温度、酸碱度等影响,不可以被重复利用,A错误;固定化细胞所发挥作用的酶在细胞内,故一些不被细胞吸收的大分子物质不能与酶接触,所以固定化细胞相比固定化酶,对反应底物的分子大小有限制,B正确;溶解海藻酸钠,最好采用小火,或者间断加热的方法,防止发生焦糊,C错误;因为酶的活性易受温度和PH的影响,所以在固定化酶的应用中,要控制好PH、温度,但与溶解氧无关,D错误。 故选B。 14.在玫瑰精油和橘皮精油提取过程中,正确的是 A. 玫瑰精油和橘皮精油都可用蒸馏、压榨和萃取的方法提取 B. 在乳浊液中加入NaCl 的作用是增加水层密度,利于油水分离 C. 新鲜的橘皮中含有大量的果蜡、果胶等,压榨前需用 CaCO3 水溶液浸泡 D. 玫瑰精油和橘皮精油都有很强的挥发性,其成分都是萜类化合物的衍生物 【答案】B 【解析】 【分析】 植物芳香油的提取一般由蒸馏法、萃取法和压榨法三种方法,蒸馏法一般用于提取挥发性强、能随水分一同蒸馏的芳香油,压榨法一般使用于从柑橘、柠檬等易焦糊的原料中提取芳香油,萃取法一般适宜用于提取易溶于有机溶剂、化学性质稳定的芳香油。 【详解】橘皮易焦糊适宜用压榨法提取,不能用蒸馏法提取,A 错误;玫瑰乳浊液的处理过程中,加入NaCl的目的是降低玫瑰油的溶解度,利用水、油分层,便于分液,B正确;新鲜的橘皮中含有大量的果蜡、果胶等,如果直接压榨,出油率低,为了提高出油率,需用石灰水溶液浸泡,C错误;大部分植物芳香油的主要成分是萜类化合物及其衍生物,但橘皮精油的主要成分是柠檬烯,D错误。 【点睛】注意:提取玫瑰精油采用蒸馏法是因为玫瑰精油易挥发,但在较高温度下化学性质稳定,能随水蒸气一同蒸馏出来;提取橘皮精油不采用压榨法是因为柑橘、柠檬等原料易焦糊;提取胡萝卜素采用萃取法是不挥发,易溶于有机溶剂、化学性质稳定。 15.下列有关植物有效成分提取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在玫瑰精油和胡萝卜素提取过程中,共有的操作是过滤 B. 乙醇和丙酮虽然都是有机溶剂,但因其可与水混溶,所以不能用于胡萝卜素的萃取 C. 在玫瑰精油的提取操作过程中,乳浊液经分液漏斗分离后得到的玫瑰液中含水 D. 对提取出的胡萝卜素进行纸层析鉴定时,可用滴管吸取少量的样品进行点样 【答案】D 【解析】 【分析】 提取玫瑰精油的实验流程: 提取胡萝卜素的实验流程: 【详解】由分析可知,在玫瑰精油和胡萝卜素的提取过程中,共有的操作是过滤,A正确;乙醇和丙酮虽然都是有机溶剂,但因其可与水混溶,所以不能用于胡萝卜素的萃取,B正确;在玫瑰精油的提取操作过程中,蒸馏分离得到的乳浊液是玫瑰精油和水的混合液,经分液漏斗分离的油层含有一定的水分,C正确;对提取出的胡萝卜素进行纸层析鉴定时,应用最细的注射器针头吸取少量的样品进行点样,D错误。故选D。 【点睛】熟记提取玫瑰精油和胡萝卜素的实验操作过程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二、非选择题 16.从自然界筛选嗜盐菌的一般步骤是:采集菌样→富集培养→纯种分离→性能测定。 (1)培养嗜盐菌的菌样应从____________环境采集。 (2)富集培养指创设仅适合待分离微生物旺盛生长的特定环境条件,使其在群落中的数量大大增加,从而分离出所需微生物的培养方法。对嗜盐产淀粉酶微生物的富集培养应选择以________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并在高盐条件下培养。在富集培养过程中,需将锥形瓶放在摇床上振荡,一方面使菌株与培养液充分接触,提高营养物质的利用率;另一方面能__________。 (3)下面两图是采用纯化微生物培养的两种接种方法接种后培养的效果图解,请分析接种的具体方法。 获得图A效果的接种方法是___________。获得图B效果的接种方法是__________,利用A的方法在5个平板上各接种稀释倍数为103的菌液样品(涂布体积为0.2mL),培养一段时间后,平板上的菌落数分别为96、100、108、112、430,则每升原菌液样品中细菌数为___________ (4)采用固体平板培养细菌时要倒置培养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高盐 (2). 淀粉 (3). 增加培养液中的溶氧量 (4). 稀释涂布平板法 (5). 平板划线法 (6). 5.2×108 (7). 防止冷凝后形成的水珠滴落在培养基上污染培养基(或避免培养基中水分的过快挥发) 【解析】 【分析】 1、微生物常见的接种的方法①平板划线法:将已经熔化的培养基倒入培养皿制成平板,接种,划线,在恒温箱里培养.在线的开始部分,微生物往往连在一起生长,随着线的延伸,菌数逐渐减少,最后可能形成单个菌落;②稀释涂布平板法:将待分离的菌液经过大量稀释后,均匀涂布在培养皿表面,经培养后可形成单个菌落。 2、统计菌落数目的方法(1)显微镜直接计数法 ①原理:利用特定细菌计数板或血细胞计数板,在显微镜下计算一定容积的样品中微生物数量;②方法:用计数板计数; ③缺点:不能区分死菌与活菌。(2)间接计数法(活菌计数法) ①原理:当样品的稀释度足够高时,培养基表面生长的一个菌落,来源于样品稀释液中的一个活菌,通过统计平板上的菌落数,就能推测出样品中大约含有多少活菌。②操作a、设置重复组,增强实验的说服力与准确性;b、为了保证结果准确,一般选择菌落数在30~300的平板进行计数;③计算公式:每克样品中的菌株数=(c÷V)×M,其中c代表某一稀释度下平板上生长的平均菌落数,V代表涂布平板时所用的稀释液的体积(mL),M代表稀释倍数。 【详解】(1)不同微生物的生存环境不同,获得理想微生物的第一步是从适合的环境采集菌样,然后再按一定的方法分离、纯化。噬盐菌的菌样应从高盐环境采集,如高盐海滩等。 (2)根据要求,对产耐高温淀粉酶微生物的富集培养应选择以淀粉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并在高温条件下培养。培养过程中,需将锥形瓶放在摇床上振荡,目的有两个,一方面使菌株与培养液充分接触,提高营养物质的利用率;另一方面能增加培养液中的溶氧量。 (3)图A菌落分布较均匀 接种方法是稀释涂布平板,图B菌落集中呈线状,接种方法是平板划线法。平板中菌落数在30-300以内进行计数,故每升原菌液样品中细菌数为:(96+100+108+112)÷4÷0.2×103×103=5.2×108。 (4)防止冷凝后形成的水珠滴落在培养基上污染培养基(或避免培养基中水分的过快挥发),故固体平板培养细菌时要倒置培养。 【点睛】本题考查了微生物的培养和数量测定,意在考查学生的应用和实验探究能力,试题难度中等。 17.请回答下列有关“胡萝卜素提取”的问题。 (1)以下为提取胡萝卜素的实验流程:胡萝卜→粉碎→干燥→A→过滤→B→胡萝卜素。其中,A过程叫__________,B过程叫________。 (2)在胡萝卜颗粒的加热干燥过程中,应严格将控制__________在一定范围内。 (3)图甲为提取胡萝卜素的装置示意图,请指出图中一处错误并改正:__________。 (4)图乙是胡萝卜素粗品鉴定装置示意图。该鉴定方法的名称是________法。图乙中⑤为________,实验过程中点样时应注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图乙的胡萝卜素的结果示意图中,A、B、C、D四点中,属于提取样品的样点是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萃取 (2). 浓缩 (3). 温度和时间 (4). 应避免明火加热,而采用水浴加热 (5). 纸层析 (6). 样品原点 (7). 快速细致并注意保持滤纸干燥 (8). B和C 【解析】 【分析】 1、胡萝卜素是橘黄色结晶,化学性质比较稳定,不溶于水,微溶于乙醇,易溶于石油醚等有机溶剂。提取天然胡萝卜素的方法主要有:一是从植物中提取;二是从大面积养殖的岩藻中荻得;三是利用微生物的发酵生产。最适宜作胡萝卜素萃取剂的是石油醚。实验流程为:胡萝卜→粉碎→干燥→萃取(石油醚)→过滤_→浓缩→胡萝卜素→鉴定(纸层析法)。 2、胡萝卜素鉴定的方法一般采用纸层析法,其基线一般距底边2 cm。点样时,应该快速细致,圆点要小,每次点样时滤纸都要干燥。A、B、C、D 4点中,属于标准样品的样点是A和D,提取样品的样点是B和C。在图中的层析谱中,①和②代表的物质分别是β-胡萝卜素、其他色素和杂质,该层析的目的是胡萝卜素粗品的鉴定。 【详解】(1)从胡萝卜中提取胡萝卜素常用的方法是萃取法,实验流程为:胡萝卜→粉碎→干燥→萃取(石油醚)→过滤→浓缩→胡萝卜素→鉴定(纸层析法)。 (2)在胡萝卜颗粒的加热干燥过程中,如果温度过高,干燥时间太长会导致胡萝卜素分解,因此应严格将温度和时间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3)萃取过程应该避免明火加热,因为有机溶剂都是易燃物,直接使用明火加热容易引起燃烧、爆炸,因此采用水浴加热。 (4)该色素分离的方法纸层析法.图乙中⑤为样品原点,⑦为其他色素和杂质,实验过程中点样时应注意快速细致、圆点细小并注意保持滤纸干燥。 (5)在图乙的胡萝卜素的结果示意图中,A、B、C、D四点中,A和D没有其它色素带,属于标准样品的样点,为对照组,实验组是BC,即属于提取样品的样点。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微生物的培养和胡萝卜素的提取,意在强化学生对微生物培养的操作和萃取法提取胡萝卜素的过程的理解与运用。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