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甘肃省兰州市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理)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甘肃省兰州市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理)试题(解析版)

甘肃省兰州市一中2019-2020学年 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理)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等位基因位于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一定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 B. 杂合子与纯合子基因型不同,表现型也不同 C. 非等位基因的遗传一定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 D. 孟德尔设计的测交方法能用于检测F1产生的配子种类和比例 ‎【答案】D ‎【解析】‎ ‎【详解】A、等位基因位于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上,非等位基因也可能位于同源染色体的不同位置,A错误;‎ B、杂合子与纯合子基因型不同,但表现型可能相同,如Aa和AA,B错误;‎ C、位于非同源染色体的非等位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C错误;‎ D、孟德尔设计的测交实验结果取决于F1产生的配子种类和比例,D正确。‎ 故选D。‎ ‎2.下图为某植物细胞一个DNA分子中a、b、c三个基因的分布状况,图中Ⅰ、Ⅱ为无遗传效应的序列。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 在每个植物细胞中,a、b、c基因都会表达出相应的蛋白质 B. a、b互为非等位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时可自由组合 C. a、b、c都可能发生基因突变,体现了基因突变的随机性 D. 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基因的首尾端存在起始密码子和终止密码子 ‎【答案】C ‎【解析】‎ ‎【详解】A、由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a、b、c基因不一定在每个细胞中都会表达,A错误;‎ B、a、b、c基因位于一个DNA分子上,在遗传时遵循连锁定律,B错误;‎ C、a、b、c都可能发生基因突变,体现了基因突变的随机性,C正确;‎ D、起始密码子和终止密码子位于mRNA上,基因的本质是DNA,D错误。‎ 故选C。‎ ‎3.在有关DNA分子的研究中,常用32P来标记DNA分子。用α、β和γ表示ATP或dATP(d表示脱氧)上三个磷酸基团所处的位置(A—Pα~Pβ~Pγ或dA—Pα~Pβ~Pγ)。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主动运输所需能量来自ATP的“γ”位前的高能磷酸键的断裂释放的能量 B. 若用带有32P标记的dATP作为DNA生物合成的原料,将32P标记到新合成的DNA分子上,则带有32P的磷酸基团应在dATP的“γ”位上 C. 将ATP中的“β”和“γ”位磷酸基团去掉,所得物质是合成RNA分子的单体之一 D. 将某细胞中所有染色体上的DNA都用32P标记,该细胞在不含32P的培养基中完成一次有丝分裂,形成的子细胞中所有染色体都有放射性 ‎【答案】B ‎【解析】‎ ‎【详解】主动运输需要消耗能量和载体协助,所需能量来自ATP的“γ”位前的高能磷酸键的断裂释放的能量,A正确;dATP脱去两个磷酸后为DNA的基本单位之一,若用带有32P标记的dATP作为DNA生物合成的原料,将32P标记到新合成的DNA分子上,则带有32P的磷酸基团应在dATP的“α”位上,B错误;将ATP中的“β”和“γ”位磷酸基团去掉,所得物质是腺嘌呤核糖核苷酸,是RNA的基本单位之一,C正确;将某细胞中所有染色体上的DNA都用32P标记,该细胞在不含32P的培养基中完成一次有丝分裂,间期复制后,每条染色体上的每条染色单体的DNA均为31P32P的杂合链,故形成的子细胞中所有染色体都有放射性,D正确。故选B。‎ ‎4.已知二倍体果蝇的红眼(D)对白眼(d)为显性,相关基因位于 X 染色体上,灰身(B)对黑身(b)为显性,相关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现有一只红眼灰身果蝇与一只白眼灰身果蝇交配,F1 雌果蝇中有 3/8 为白眼灰身,亲本果蝇的基因型( )‎ A. BbXDXD和 BBXdY B. BbXdXd和 BbXDY C. BBXDXd 和bbXdY D. BbXDXd 和BbXdY ‎【答案】D ‎【解析】‎ ‎【详解】A、如果亲本是BbXDXD和 BBXdY,F1 雌果蝇都为灰身红眼,A错误; ‎ B、如果亲本是BbXdXd和 BbXDY,F1 雌果蝇都是红眼,B错误; ‎ C、如果亲本是BBXDXd 和bbXdY,F1 雌果蝇中白眼灰身占1/2,C错误;‎ D、如果亲本是BbXDXd 和BbXdY, F1 雌果蝇中有 3/8 为白眼灰身,D正确;‎ 故选D。‎ ‎5.图 1 为某高等动物的一组细胞分裂图像,A、a、B、b、C、c 分别表示染色体;图 2 表示该动 物某种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组数变化情况。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a 和 B 染色体可能会发生交叉互换 B. 若图 1 中的乙细胞对应图 2 中的 d 时期,则 m 所代表的数值是 1‎ C. 甲、乙、丙三个细胞中均含有 2 个染色体组,但只有丙中不含同源染色体 D. 丙细胞产生子细胞的过程中会发生等位基因的分离和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 ‎【答案】C ‎【解析】‎ ‎【详解】A. a 和 B 染色体为非同源染色体,不能发生交叉互换,A错误;‎ B. 若图 1 中的乙细胞对应图 2 中的 d 时期,乙图中有两个染色体组,故 m 所代表的数值是2,B错误;‎ C. 甲、乙、丙三个细胞中均含有 2 个染色体组,丙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其细胞中不含同源染色体,C正确;‎ D. 丙细胞为减数第二次分裂,产生子细胞的过程中不会发生等位基因的分离和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D错误。‎ ‎6.不发生变异的情况下,下列细胞中一定含有两个红绿色盲基因的是 A. 红绿色盲患者的初级精母细胞 B. 红绿色盲患者的初级卵母细胞 C. 红绿色盲患者的次级精母细胞 D. 红绿色盲携带者的次级卵母细胞 ‎【答案】A ‎【解析】‎ ‎【详解】红绿色盲的男患者基因型为XbY,经过间期复制后初级精母细胞中有两个Xb ‎,A正确;红绿色盲的女患者基因型为XbXb,经过间期复制后初级卵母细胞中有四个Xb,B错误;红绿色盲的男患者基因型为XbY,次级精母细胞中可能有两个Xb,也可能有两个Y,C错误;红绿色盲的女携带者基因型为XBXb,次级卵母细胞中可能有两个Xb,也可能有两个XB,D错误;故选A。‎ ‎7.某种群个体间通过随机交配进行繁殖,其中基因型为bb的个体不具有繁殖能力。该种群繁殖一代,若子一代中BB:Bb:bb=25:10:1,则亲代中BB、Bb和bb的数量比最可能为 A. 4:2:4 B. 4:3:‎2 ‎C. 4:1:3 D. 8:2:1‎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子一代中BB:Bb:bb=25:10:‎1”‎计算出随机交配中含B和b的配子的比例是5: 1。由于基因型为bb的个体不具有繁殖能力,有繁殖能力的个体只有基因型为BB和Bb的个体,因此亲代中BB和Bb的比例要能够满足“产生含B和b的配子比例是5:‎1”‎的条件。只有A项符合题意。‎ 故选A。‎ ‎8.关于科学家方法与结论判断都正确的是( )‎ 科学家 方法 结论 ‎①‎ 孟德尔 假说演绎法 发现并命名了基因 ‎②‎ 萨顿 类比推理法 基因在染色体上 ‎③‎ 摩尔根 假说演绎法 基因在染色体上 ‎④‎ 赫尔希和蔡斯 同位素标记法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⑤‎ 沃森和克里克 模型构建 DNA双螺旋结构 A. ②③④ B. ①③④‎ C. ②③⑤ D. ①④⑤‎ ‎【答案】C ‎【解析】‎ ‎【详解】①孟德尔用假说-演绎法得出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①错误;‎ ‎②萨顿利用类比推理提出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假说,②正确;‎ ‎③摩尔根用假说-演绎法证明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③正确;‎ ‎④赫尔希和蔡斯用同位素标记法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④错误;‎ ‎⑤沃森和克里克构建了DNA双螺旋结构模型,⑤正确;综上所述,正确的有②③⑤,C正确。 故选C。‎ ‎9.下列关于减数分裂中异常现象及其可能原因的分析,错误的是 A. 一个基因型为AaBb的精原细胞产生了AB、Ab、ab、aB4种配子——四分体时期发生了交叉互换 B. 一个基因型为AaBb的精原细胞产生了AB、Ab、ab3种配子——一个B基因突变成了b基因 C. 基因型为AaXBY的个体产生了一个不含A、a基因的XBXB型配子——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染色体分离都异常 D. 基因型为AaXBY的个体产生了一个aXBXB型配子——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染色体分离异常 ‎【答案】D ‎【解析】‎ ‎【详解】A、正常情况下,一个基因型为AaBb的精原细胞产生两种类型的配子:AB和ab或Ab和aB,若产生了4种类型的配子,可能是因为四分体时期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了交叉互换,A正确;‎ B、正常情况下,一个基因型为AaBb的精原细胞产生两种类型的配子:AB和ab或Ab和aB,若产生了3种类型(AB、Ab和ab)的配子,可能是因为发生了基因突变,如一个B基因突变成了b基因,B正确;‎ C、基因型为AaXBY的个体产生了一个不含A、a基因的XBXB型配子,出现该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含A和a基因的同源染色体没有分离,同Y染色体进入到同一个次级精母细胞中,而另一个次级精母细胞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两条X染色体没有分离,C正确;‎ D、基因型为AaXBY的个体产生了一个aXBXB型配子,该配子含两条相同的X染色体,而该个体的性染色体组成是XBY,故异常配子产生的原因可能是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X染色体着丝点分裂后形成的两条X染色体移向细胞同一极所致,D错误。故选D。‎ ‎10.某遗传性肥胖由位于常染色体上的3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共同控制,其作用机理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该实例能同时体现基因对性状控制的直接途径和间接途径 B. 可通过注射促黑素细胞激素来治疗基因型为AAeebb的肥胖患者 C. 双方体重都正常的夫妇不可能生育患遗传性肥胖的子代 D. 基因型均为AaEeBb的夫妇生育体重正常子代的概率是9/64‎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图分析,E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控制代谢过程,从而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b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合成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A正确; 据图分析可知,正常体重的个体必的基因型位A_E_bb,而基因型为AAeebb的肥胖患者主要是缺乏E基因导致的,可以通过注射促黑素细胞激素来治疗,B正确; 体重正常的夫妇的基因型为A_E_bb,后代可能出现aa、ee的个体,所以他们可以生出遗传性肥胖的子代,C错误; 基因型均为AaEeBb的夫妇生育体重正常子代的概率是3/4×3/4×1/4=9/64,D正确。‎ ‎11.将稳定遗传的茉莉花紫色花品种和白色花品种杂交,子一代均为紫色花(正反交结果一致)。为探究其遗传机理,某同学进行如下研究:‎ 提出假设:茉莉花花色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紫花对白花为显性 演绎推理:若将F1与亲代白花进行杂交,预期子代中紫花:白花=1:1‎ 实验验证:将F1与亲代白花进行杂交,统计子代花色为紫花:红花:白花=1:2:1‎ 下列针对上述研究过程的说法不合理的是 A. 该同学的演绎推理是错误的 B. 演绎结果与实验结果不相符,上述假设不成立 C. 依据实验结果假设应修正为:茉莉花花色由两对基因控制,且独立遗传 D. 对F1自交后代进行演绎推理,结果应该是紫花:红花:白花=9:6:1‎ ‎【答案】A ‎【解析】‎ ‎【详解】A、该同学的假说是“茉莉花花色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A、a),紫花对白花为显性”,则F1为杂合子(Aa),若将F1与亲代白花(aa)进行杂交,预期子代中紫花(Aa):白花(aa)=1:1,该演绎推理过程合理, A错误;‎ B、演绎推理后需进行实验验证,若实验结果与预期结论相符,则假说正确,若不相符,则假说错误,由题干可知,该同学的实验结果与假设不符,故假说错误,B正确;‎ CD、假说错误,则应依据实验结果假设修正为:茉莉花花色由两对基因控制,且独立遗传(设为Aa、Bb),则F1基因型为AaBb,对F1自交后代进行演绎推理,预期结果应该是紫花:红花:白花=9(A—B—):6(A—bb+aaB—):1(aabb),C、D正确。‎ 故选A。‎ ‎12.下图为中心法则图解,①—⑤表示生理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口腔上皮细胞中能发生的过程仅有③‎ B. 根尖分生区细胞能发生的过程有①②③‎ C. HIV增殖过程中会发生①一⑤全部过程 D. 噬菌体增殖过程中会发生①②③④过程 ‎【答案】B ‎【解析】‎ ‎【详解】A、口腔上皮细胞高度分化,其中能发生的过程有②③,A错误;‎ B、根尖分生区细胞可进行有丝分裂,能发生的过程有①②③,B正确;‎ C、HIV遗传物质是RNA,HIV是逆转录病毒,其增殖过程中会发生②③⑤过程,C错误;‎ D、噬菌体遗传物质是DNA,其增殖过程中会发生①②③过程,D错误。‎ 故选B。‎ ‎13.现有纯种果蝇品系①〜④,其中品系①的性状均为显性,品系②〜④均只有一种性状是隐性,其他性状均为显性。这四个品系的隐性性状及控制该隐性性状的基因所在的染色体如下表所示,若需验证自由组合定律,可选择交配的品系组合为( )‎ 品系 ‎①‎ ‎②‎ ‎③‎ ‎④‎ 隐性性状 残翅 黑身 紫红眼 基因所在的染色体 Ⅱ、Ⅲ Ⅱ Ⅱ Ⅲ A. ③×④ B. ①×③‎ C. ②×③ D. ①×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A、要验证自由组合定律,必须两对或多对相对性状是在非同源染色体上,不能在同源染色体上,③个体只有控制黑身的隐性基因,其余都是显性性状;④个体只有控制紫红眼的基因是隐性的,其余都是显性性状;且控制这两种性状的两基因分别在Ⅱ、Ⅲ号染色体上,杂交后两对基因都是杂合的,减数分裂过程中这两对等位基因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A正确。‎ B、①个体所有基因都是显性纯合的,③个体只有控制黑身的隐性基因,其余都是显性性状,所以两个体杂交只产生一对基因杂合,只能验证基因的分离定律,不能验证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B错误;‎ C、②和③分别含有残翅和黑身的隐性基因,但是控制这两种性状的基因都都在Ⅱ号染色体上,不能验证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C错误;‎ D、①个体所有基因都是显性纯合的,④个体只有控制紫红眼的基因是隐性的,所以两个体杂交只产生一对基因杂合,只能验证基因的分离定律,不能验证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D错误。 故选A。‎ ‎14.下图是某种伴性遗传病的遗传系谱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病是隐性遗传病 B. III—6 不携带致病基因 C. II—4 是纯合子 D. 在自然人群中,该遗传病的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 ‎【答案】B ‎【解析】‎ ‎【详解】A、根据分析可知,该病为伴X显性遗传,A错误;‎ B、III—6表现正常,不携带致病基因,B正确;‎ C、II—4是患者,其儿子III—6表现正常,III—7是患者,说明II—4是杂合子,C错误;‎ D、在自然人群中,该遗传病的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D错误;‎ 故选B。‎ ‎15.下图表示用32P标记的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②过程的目的是使吸附在大肠杆菌上的T2噬菌体与大肠杆菌分离 B. 检测发现,B的放射性高于C的放射性 C. 释放出的子代噬菌体大多数都有放射性 D. 该实验证明了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答案】A ‎【解析】‎ ‎【详解】A. ②过程为搅拌,其目的是使吸附在大肠杆菌上的T2噬菌体与大肠杆菌分离,A正确;‎ B. 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放射性主要存在于沉淀物C中,B错误;‎ C. 释放出的子代噬菌体大多数都没有放射性,C错误;‎ D. 该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D错误。‎ 故须A。‎ ‎16.下列关于基因、蛋白质与性状的关系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A. 镰刀型细胞贫血症说明基因可以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B. 人类白化病是由于基因突变导致酪氨酸酶活性降低引起的 C. 生物体的性状只与基因与基因、基因与基因产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关 D. 细胞质基因控制的性状只能通过母方传递给后代 ‎【答案】D ‎【解析】‎ ‎【详解】A、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因为控制血红蛋白的基因发生了基因突变,而翻译出异常的血红蛋白,说明基因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A错误;‎ B、人类白化病是由于基因突变导致酪氨酸酶不能合成而引起的,B错误;‎ C、生物体的性状是基因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关,C错误;‎ D、在有性生殖过程中,细胞质基因控制的性状只能通过母亲遗传给后代,即母系遗传,D正确。‎ 故选D。‎ ‎17.将基因型为 Dd 的高茎豌豆幼苗(品系甲)部分用秋水仙素处理后,得到可育的四倍体植株幼苗(品系乙),将品系甲、品系乙在同一地块中混合种植,在自然状态下生长繁殖一代,得到它们的子代。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品系乙能产生基因型为DD、Dd 和 dd 三种类型卵细胞 B. 品系甲植株经秋水仙素处理得到的品系乙植株为纯合子 C. 在品系乙植株发育过程中,细胞进行分裂时不能形成纺锤体 D 品系甲、乙混合种植后,子代中有二倍体、三倍体和四倍体 ‎【答案】A ‎【解析】‎ ‎【详解】A、用秋水仙素处理品系甲植株(Dd)后,得到的四倍体品系乙植株(DDdd)中仍含有等位基因,因此品系乙能产生基因型为DD、Dd和dd 三种类型卵细胞,比例为1:4:1,A正确; B、四倍体品系乙植株(DDdd)中仍含有等位基因,因此仍为杂合子,B错误; C、在品系乙植株发育过程中,细胞进行分裂时能正常形成纺锤体,C错误; D、豌豆为自花传粉植物,品系甲、品系乙混合种植后,子代中有二倍体和四倍体,不会出现三倍体,D错误。 故选A。‎ ‎18.mRNA的某个碱基被氧化会导致核糖体在该碱基处的移动停止。而神经细胞中的质控因子能切碎mRNA,解救卡住的核糖体,否则受损的mRNA就会在细胞中累积,进而引发神经退行性疾病。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A. 质控因子可能是一种RNA水解酶,其基本单位是核糖核苷酸 B. 可根据合成多肽链的长度来判断mRNA是否被氧化 C. 控制质控因子合成的基因突变可能会引发神经退行性疾病 D. mRNA通常会结合多个核糖体,产生氨基酸序列相同的多条肽链 ‎【答案】A ‎【解析】‎ ‎【详解】A、由于质控因子能切碎mRNA,所以质控因子可能是一种RNA水解酶,化学本质为蛋白质,其基本单位是氨基酸,A错误;  B、多肽链的合成模板是mRNA,若mRNA上的碱基被氧化,则会导致合成的多肽链较短,所以可根据合成蛋白质的长度来判断mRNA上的碱基是否被氧化,B正确;  C、控制质控因子合成的基因突变后可能会失去切碎mRNA解救卡住的核糖体的功能,使受损的mRNA在细胞中累积,从而引发神经退行性疾病,C正确; D、mRNA通常会结合多个核糖体,由于翻译的模板相同,所以可产生氨基酸序列相同的多条肽链,D正确。 故选A。‎ ‎19.关于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变化的实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制作装片的步骤:解离、漂洗、染色、制片 B. 卡诺氏液的作用是固定细胞形态 C. 质量分数为15%的盐酸和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1:1混合制成解离液 D. 显微镜下观察,发现所有细胞染色体数目都加倍 ‎【答案】D ‎【解析】‎ ‎【详解】A、制作装片的步骤:解离、漂洗、染色、制片,A正确;‎ B、卡诺氏液的作用是固定细胞形态,B正确;‎ C、质量分数为15%的盐酸和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1:1混合制成解离液,C正确;‎ D、分裂期分为前、中、后、末四个时期,只有后期染色体数目因着丝点的分裂而短暂加倍,所以显微镜下可以看到大多数处在分裂期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不变,D错误。‎ 故选D。‎ ‎20.在作物育种中,使作物具有矮生性状是某些农作物性状改良的方向之一。实验小组利用诱发基因突变的方法从某二倍体野生型水稻(株高正常)田中获得了一株矮生型突变体,将该突变体的花粉离体培养后得到若干单倍体植株,其中矮生植株占50%。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获得的单倍体矮生植株长势弱小,所结的种子比野生型水稻的小 B. 可用矮生型突变体植株逐代自交的方法来获得能稳定遗传的植株 C. 单倍体矮生植株与矮生型突变体植株在自然条件下不能进行基因交流 D. 获得单倍体矮生植株的过程中,细胞的染色体组数目发生了整倍性的变化 ‎【答案】A ‎【解析】‎ ‎【详解】获得的单倍体矮生植株长势弱小,而二倍体的单倍体只含一个染色体组,在产生配子过程中无法联会,不能产生正常配子,故其没有种子,A错误;由题意“将该突变体的花粉离体培养后得到若干单倍体植株,其中矮生植株占50%”分析可知,矮生型突变体为杂合子,矮生性状为显性性状,故可用矮生型突变体植株逐代自交的方法来获得能稳定遗传的植株,B正确;单倍体矮生植株不能产生正常配子,与矮生型突变体植株在自然条件下不能进行基因交流,C正确;获得单倍体矮生植株的过程中,细胞的染色体组数目由两组变成了一组,发生了整倍性的变化,D正确。因此,本题答案选A。‎ ‎21.枯草杆菌野生型与某一突变型的差异见下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枯草杆菌 核糖体S12蛋白55~58‎ 位氨基酸序列 链霉素与核糖体 的结合 在含链霉素培养基 中的存活率(%)‎ 野生型 ‎…—P—K—K—P—…‎ 能 ‎0‎ 突变型 ‎…—P—R—K—P—…‎ 不能 ‎100‎ 注:P一脯氨酸;K一赖氨酸;R一精氨酸 A. 突变型的产生是枯草杆菌的基因发生碱基对缺失或增添的结果 B. 链霉素通过与核糖体的结合,抑制了枯草杆菌细胞的转录功能 C. 突变型的产生表明枯草杆菌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 D. 突变型枯草杆菌与野生型枯草杆菌不属于同一个物种 ‎【答案】C ‎【解析】‎ ‎【详解】A、由分析可知,该突变是由于基因中一个碱基对发生替换引起的,A错误; B、链霉素通过与核糖体结合抑制其翻译功能,B错误; C、突变型的产生表明枯草杆菌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C正确; D、突变型枯草杆菌与野生型枯草杆菌仍属于同一个物种,新物种产生的标志是生殖隔离,D错误。 故选C。‎ ‎22.下列关于育种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多倍体育种和单倍体育种的最终目的分别是得到多倍体和单倍体 B. 单倍体育种相对杂交育种的优势是更易获得显性纯合子 C. 三倍体无子西瓜培育时使用的秋水仙素作用于细胞减数分裂的过程 D. 自然状态下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而诱变育种时基因突变是定向的 ‎【答案】B ‎【解析】‎ ‎【详解】A、单倍体育种的最终目的是得到可育的二倍体植株,A错误;‎ B、单倍体育种的优势是在更短的时间内获得显性纯合子,B正确;‎ C、三倍体无籽西瓜用秋水仙素处理二倍体幼苗,因此是作用于有丝分裂过程,C错误;‎ D、诱变育种过程中,基因突变也是不定向的,D错误。‎ 故选B。‎ ‎23.甲、乙、丙、丁表示细胞中不同的变异类型,图甲英文字母表示染色体片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示中的可遗传变异类型都相同 B. 果蝇棒状眼的形成与丁变异类型有关 C. 图示所有变异类型都发生在有丝分裂期间 D. 21三体综合征患者的产生与图乙变异类型有关 ‎【答案】D ‎【解析】‎ ‎【详解】A、图示中的生物变异甲、乙和丁是染色体变异,丙是基因重组,A错误;‎ B、果蝇棒状眼的形成是由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重复导致,丁是易位,B错误;‎ C、依据以上分析:图中所示的变异类型在减数分裂中均可能发生,只有丙所示的变异类型不可能发生在有丝分裂过程中,C错误;‎ D、21三体综合征患者的产生与图乙变异类型有关,D正确。‎ 故选D。‎ ‎24.下图为基因控制性状的流程示意图。请据图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①过程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四种核糖核苷酸为原料合成RNA B. 某段DNA上发生了基因突变,但形成的蛋白质不一定会改变 C. ②过程中需要多种转运RNA,转运RNA不同,所搬运的氨基酸也不相同 D. 人的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基因对性状的直接控制,使结构蛋白发生变化 ‎【答案】C ‎【解析】‎ ‎【详解】①为转录过程,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四种核糖核苷酸为原料合成RNA,A正确;基因突变时若碱基对发生替换不一定导致形成的蛋白质改变,因密码子具有简并性,B正确;密码子具有简并性,因此tRNA不同,所搬运的氨基酸可能相同,C错误;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由基因突变引起的,是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D正确。‎ ‎25.下列是对不同生物体细胞中的染色体组和基因型的叙述,其中正确的是 A. 图中细胞a含有3个染色体组,该个体一定是三倍体 B. 图中细胞d含有1个染色体组,该个体一定是单倍体 C. 图中细胞c含有4个染色体组,该个体一定是单倍体 D. 图中细胞b含有2个染色体组,该个体一定是二倍体 ‎【答案】B ‎【解析】‎ ‎【详解】A、分析图示,图中细胞a含有3个染色体组,但该个体不一定是三倍体,也有可能是单倍体,A错误。‎ B、分析图示,图中细胞d含有的四条染色体形态均不相同,只含有1个染色体组,该个体一定是单倍体,B正确。‎ C、分许图示,图中细胞c含有4条染色体,C错误。‎ D、分析图示,图中细胞b含有3个染色体组,D错误。‎ 故选B。‎ 二、非选择题 ‎26.下图表示某真核细胞中遗传信息传递的部分过程,请据图回答:‎ ‎(1)图甲的过程需要在________催化作用下完成。 ‎ ‎(2)乙过程与 DNA 复制过程相比,特有的碱基配对方式是________。 ‎ ‎(3)完成图乙所示过程,还需搬运氨基酸的“搬运工”参与,这里的“搬运工”是指____,该物质一端的三个碱基称为________________,可以与④物质上的三个相邻碱基互补配对。‎ ‎(4)图甲中的 DNA 分子,由 5000 个碱基对组成,其中的腺嘌呤占 20%,连续复制两次,需要游离的胞嘧啶脱氧核苷酸____________个。‎ ‎【答案】 (1). RNA聚合酶 (2). A-U (3). tRNA (4). 反密码子 (5). 9000‎ ‎【解析】‎ ‎【详解】(1)图甲表示转录过程,需要在RNA聚合酶催化作用下完成。‎ ‎(2)乙过程为翻译,与 DNA 复制过程相比,特有的碱基配对方式是A-U。‎ ‎(3)完成图乙所示过程,还需搬运氨基酸的“搬运工”参与,这里的“搬运工”是指tRNA,该物质一端的三个碱基称为反密码子,可以与④mRNA上的三个相邻碱基互补配对。‎ ‎(4)图甲中的 DNA 分子,由 5000 个碱基对组成,其中的腺嘌呤占 20%,则胞嘧啶占30%,连续复制两次,需要游离的胞嘧啶脱氧核苷酸=10000×30%×(22-1)=9000个。‎ ‎27.DNA甲基化是指在DNA甲基化转移酶(Dnmt)的作用下将甲基(—CH3‎ ‎)选择性地添加至DNA上的过程,是一种基本的表观遗传学修饰。在不改变DNA序列的前提下控制基因的表达,在多个生物学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DNA异常甲基化与肿瘤的发生、发展、细胞癌变有着密切的联系。回答下列问题:‎ ‎(1)在Dnmt的催化下,DNA中的C—G两个核苷酸的胞嘧啶被选择性地添加甲基,形成5-甲基胞嘧啶,5-甲基胞嘧啶脱氨基生成胸腺嘧啶,该变异属于__________。与正常DNA分子相比,上述变异产生的DNA的稳定性_____(填“低”或“高”)。若一个DNA分子中的一个C—G中的胞嘧啶甲基化后,又发生脱氨基生成了胸腺嘧啶,则该DNA分子经过N次复制后,所产生的子代DNA分子中正常的DNA占_________。‎ ‎(2)大多数脊椎动物基因组DNA都有少量的甲基化胞嘧啶,且甲基化位点可随DNA的复制而遗传,这是因为DNA复制后,_________可将新合成的未甲基化的位点进行甲基化,从而控制基因的正常表达。‎ ‎(3)如图表示控制Dnmt的基因内部和周围的DNA片段情况。图中数字表示千碱基对(单位:kb),基因长度共8 kb。已知该基因转录的直接产物mRNA中与d区间对应的区域会被加工切除,而成为成熟的mRNA。由该基因控制合成的Dnmt是由_______个氨基酸脱水形成的。‎ ‎【答案】 (1). 基因突变 (2). 低 (3). 1/2 (4). DNA甲基化转移酶(Dnmt) (5). 299‎ ‎【解析】‎ ‎【详解】(1)在Dnmt的催化下,DNA中的C—G两个核苷酸的胞嘧啶被选择性地添加甲基,形成5-甲基胞嘧啶,5-甲基胞嘧啶脱氨基生成胸腺嘧啶,该变异发生了碱基对的替换,属于基因突变。与正常DNA分子相比,上述变异产生的DNA不能正常配对,稳定性降低。若一个DNA分子中的一个C—G中的胞嘧啶变成了胸腺嘧啶,由于DNA复制属于半保留复制,则该DNA分子经过N次复制后,所产生的子代DNA分子中正常的DNA占1/2。‎ ‎(2)大多数脊椎动物基因组DNA甲基化位点可随DNA的复制而遗传,这是因为DNA复制后,DNA甲基化转移酶(Dnmt)可将新合成的未甲基化的位点进行甲基化,从而控制基因的正常表达。‎ ‎(3)由图可知,由起始密码子对应位点到终止密码子对应位点=5.8-1.7=4.1kb,再切除d区间3.2kb,成熟mRNA翻译的序列对应长度为4.1-3.2=0.9kb,由mRNA上3个相邻碱基决定1个氨基酸,且终止密码子没有对应的氨基酸可知,由该基因控制合成的Dnmt含有的氨基酸残基=(900-3)/3=299。‎ ‎28.某种鸟类(2N=76)为 ZW 型性别决定,其羽毛中的黑色素由等位基因 A/a 中A 基因控制合成,且A 基因越多黑色素越多。请回答下列问题:‎ ‎(1)雄鸟体细胞中最多含有_______________条 Z 染色体。‎ ‎(2)若等位基因 A/a 位于 Z 染色体上。用两只羽毛颜色相同的个体杂交,子代出现了性状分离,则亲代基因型为_________,子代中黑色、灰色、白色的比例为__________。‎ ‎(3)若等位基因 A/a 位于常染色体上,另有一对位于常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 B/b 控制 色素的分布(不改变羽毛颜色深浅)。用纯白和纯黑亲本杂交出现如下图所示的杂交结果。‎ ‎①根据实验结果判断,A/a 和 B/b 所在染色体的关系为________________,B/b 中能使色素分散形成斑点的基因是________________。‎ ‎②让 F2 中的纯灰色鸟与灰色斑点鸟杂交,子代中新出现的表现型所占的比例为________。‎ ‎【答案】 (1). 4 (2). ZAW 和 ZAZa; (3). 1∶2∶1 (4). ①非同源染色体; (5). B (6). ②1/2‎ ‎【解析】‎ ‎【详解】(1)雄鸟体细胞中性染色体组成为ZZ,在其有丝分裂后期会出现4条Z染色体。 (2)若等位基因 A/a 位于 Z 染色体上,雄鸟的基因型为ZAZA、ZAZa、ZaZa,羽毛色分别为黑色、灰色、白色,用两只羽毛颜色相同的个体杂交,则为ZAW(雌灰)与ZAZa(雄灰),或ZaW(雌白)与ZaZa(雄白),而后一种杂交后代没有出现性状分离,故符合条件的杂交只有ZAW(雌灰)与ZAZa(雄灰);后代为ZAW(雌灰)、ZaW(雌白)、ZAZA(雄黑)、ZAZa(雄灰),因此,子代中黑色羽毛:灰色羽毛:白色羽毛=1:2:1。 (3)①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F2性状分离比为4:2:1:6:3,为9:3:3:1的变式,说明此两对基因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故两对基因应该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也可推知F1灰色斑点的基因型应该为AaBb;又从F2‎ 性状分离比可知斑点:纯色=9:7,故B/b控制色素分布形成斑点的基因为B。 ②综合分析可得出纯白(aa__)、纯灰(Aabb)、纯黑(AAbb)、灰色斑点(AaB_)、黑色斑点(AAB_),故F2中基因型种类最多的性状是纯白(aaBB、aaBb、aabb),让F2中的纯灰色雄鸟与灰色斑点雌鸟杂交,为两种情况:Aabb×AaBb或者Aabb×AaBB,不论哪一种情况,子代新出现的羽毛性状都占1/2。‎ ‎29.果蝇是良好的遗传学材料,请回答下列遗传相关问题:‎ I.研究人员构建了一个棒眼雌果蝇品系,其细胞中的一条X染色体上携带隐性致死基因n,且该基因与棒眼基因B始终连在一起,如图所示,n在纯合(XnBXnB、XnBY)时能使胚胎致死。依据所给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性状在遗传中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种现象叫伴性遗传。若将棒眼雌果蝇XnBXb与野生正常眼雄果蝇XbY杂交,F1代棒眼雌性个体出现的概率为________。若将F1代雌果蝇与雄果蝇自由交配,则F2代表现型及比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II.(1)白眼雌果蝇(XrXrY)最多能产生Xr、XrXr、_________和__________四种类型的配子。‎ ‎(2)用黑身白眼雌果蝇(aaXrXr)与灰身红眼雄果蝇(AAXRY)杂交,F1雌果蝇表现为灰身红眼,雄果蝇表现为灰身白眼。F2中灰身红眼与黑身白眼果蝇的比例为___________,从F2中随机选取灰身红眼雌果蝇和灰身白眼雄果蝇杂交,子代中出现黑身白眼果蝇的概率为_________。‎ ‎【答案】 (1). 和性别相关联 (2). 1/3 (3). 棒眼雌果蝇:正常眼雌果蝇:正常眼雄果蝇=1:3:3 (4). XrY (5). Y (6). 3:1 (7). 1/18‎ ‎【解析】‎ ‎【详解】I.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性状在遗传中总是和性别相关联,这种现象叫伴性遗传。若将棒眼雌果蝇XnBXb与野生正常眼雄果蝇XbY杂交,即XnBXb×XbY,子代有XnBXb(棒眼)、XbXb(正常眼)、XnBY(致死)、XbY(正常眼),故F1代棒眼雌性个体出现的概率为1/3。若将F1代雌果蝇与雄果蝇自由交配,则F1中雌配子有3/4Xb、1/4XnB,雄配子有1/2Xb、1/2Y,子代有3/8XbXb、3/8XbY,1/8XnBXb、1/8XnBY(致死),故F2代表现型及比例是棒眼雌果蝇:正常眼雌果蝇:正常眼雄果蝇=1:3:3。‎ II.(1)据分析可知,白眼雌果蝇(XrXrY)最多能产生Xr、XrXr、XrY、Y四种类型的配子。‎ ‎(2)用黑身白眼雌果蝇(aaXrXr)与灰身红眼雄果蝇(AAXRY)杂交,即aaXrXr×AAXRY,则F1‎ 有AaXRXr:AaXrY=1:1。AaXRXr和AaXrY杂交,F2 为(3/‎4A_:l/4aa)×(l/4XRXr:l/4XrXr:l/4XRY:l/4XrY),灰身红眼比例为:3/4×l/2 =3/8,黑身白眼比例为:l/4 ×l/2=l/8,故F2中灰身红眼与黑身白眼果蝇的比例为3:1。从F2中随机选取灰身红眼雌果蝇和灰身白眼雄果蝇杂交,子代中要出现双隐性个体黑身白眼果蝇,亲本必须都含有2个隐性基因,即AaXRXr×AaXrY,F2灰身红眼雌果蝇中AaXRY比例为2/3,灰身白眼雄果蝇中AaXrY比例为2/3,则子代出现黑身白眼果蝇(aaXrXr、aaXrY)的概率为1/4 ×1/2×2/3×2/3=1/18。‎ ‎30.棉纤维的颜色由一对等位基因(B、b)控制,野生棉花大多为白色,由基因B控制。科学家用射线处理纯种白色棉花的种子,先培育出基因型为bb的深红棉(棉纤维呈深红色)再通过技术处理得到基因组成如图所示的突变型粉红棉(棉纤维呈粉红色)。请回答相关问题:‎ ‎(1)获得深红棉的育种方法叫_____育种。突变型粉红棉的变异类型属于____________。‎ ‎(2)棉花对盐碱的耐受性由基因A、a控制,耐盐碱为隐性性状。基因A、a与B、b独立遗传。科学家用耐盐碱的深红棉与不耐盐碱的突变型粉红棉杂交,得到F1(全部不耐盐碱),F1随机交配得到F2(以上过程各类型配子育性正常、子代生活力正常)。则:‎ ‎①F1产生的配子的种类及比例是_______________,F2中耐盐碱的突变型粉红棉的比例是__________________。‎ ‎②为得到耐盐碱的棉花,应如何对F2进行筛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诱变 (2). 染色体结构变异 (3). Ab∶ab∶A∶a=3∶3∶1∶1 (4). 3/32 (5). 将F2种植在盐碱地上 ‎【解析】‎ ‎【详解】(1)根据题中信息可知,深红棉是用射线处理纯种白色棉花的种子而得到的品种,因此其育种方法为诱变育种;染色体变异包括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数目变异,据图可知,突变型粉红棉的变异类型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 ‎(2)根据题中信息可知,耐盐碱深红棉的基因型为aabb,不耐盐碱的突变型粉红棉的基因型为AAb,二者杂交F1的基因型1/2Aabb和1/2Aab,Aabb产生的配子为1/4Ab和1/4ab,Aab产生的配子为1/8Ab、1/‎8A、1/8ab、1/‎8a,因此F1‎ 产生的配子种类和比例为Ab:ab:A:a=3:3:1:1。F2耐盐碱突变型粉红棉(aab)的概率为3/8×1/8×2=3/32。将棉花种植在盐碱地中观察其是否生长,可以选择出耐盐碱的个体。‎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