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27 发布 |
- 37.5 KB |
- 2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新疆克拉玛依市一中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卷(解析版)
2018-2019学年新疆克拉玛依市一中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卷(解析版) 一、单选题 1.下列有关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A. 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证实了DNA是遗传物质 B. 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可通过观察菌落特征得出结论 C. 提纯的S型菌DNA经DNA酶处理后,不能使R型菌转化为S型菌 D. 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的思路是将细菌内的物质分开后分别检验 【答案】A 【解析】 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证实了转化因子存在,但是并不能说明转化因子的本质是什么,A错误;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可通过观察S菌和R菌的菌落特征得出结论,B正确;提纯的S型菌DNA经DNA酶处理后,不能使R型菌转化为S型菌,进一步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C正确;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的思路是将细菌内的DNA和蛋白质等物质分开,单独的观察各自的作用,D正确。 2.某转运RNA的反密码子为CAU,它所转运的氨基酸是( ) A. 缬氨酸(GUA) B. 组氨酸(CAU) C. 酪氨酸(UAC) D. 甲硫氨酸(AUG) 【答案】A 【解析】 【分析】 1、遗传密码:又称密码子,是指mRNA上能决定一个氨基酸的3个相邻的碱基。 2、反密码子:是指tRNA的一端的三个相邻的碱基,能专一地与mRNA上的特定的3个碱基(即密码子)配对。 【详解】氨基酸是由密码子决定的,密码子与反密码子互补配对,若某转运RNA的反密码子为CAU,则其对应的密码子是GUA,编码的氨基酸是缬氨酸。因此,该tRNA所转运的氨基酸是缬氨酸(GUA)。 故选:A。 【点睛】tRNA是一种核糖核酸含有许多碱基,只是一端的三个相邻的碱基(反密码子),能专一地与mRNA上的特定的3个碱基(密码子)配对,而显得这三个碱基作用很大。 3.某DNA的一个单链中(A+G)/(T+C)=0.2,该比值在其互补链和整个DNA分子中分别是 () A. 0.4和0.6 B. 5和1 C. 0.4和0.4 D. 0.6和1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依题干知 A1+G1/T1+C1=0.2,且A1=T2,G1=C2,T1=A2,C1="G2" 则A2+G2/T2+C2=T1+C1/A1+G1=1/0.2=5;又双链DNA中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T,G=C,则(A+G)/(T+C)=1.0,所以B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DNA结构特点的内容,意在考查考生对DNA结构特点中碱基互补配对的深入理解和运用。 4.下列关于基因工程中工具的说法正确的是 A. 运载体的作用是切割外源基因 B. 限制酶切割出来的都是黏性末端 C. DNA连接酶不具有专一性 D. DNA连接酶作用的化学键是磷酸二酯键 【答案】D 【解析】 【分析】 基因工程的工具包括限制酶、DNA连接酶和运载体。限制酶、DNA连接酶用于目的基因的获取和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运载体的作用是把基因表达载体导入受体细胞。 【详解】常用的运载体包括质粒、噬菌体、动植物病毒等,可将外源基因导入各种细菌、真菌、动植物细胞等,A错误;限制酶切割出来的有黏性末端,也有平末端,B错误;酶都具有专一性,C错误;DNA连接酶作用的化学键是磷酸二酯键,D正确。 【点睛】本题易错选C项,错因在于对酶的专一性理解不正确。酶的专一性是指一种酶可催化一种或一类反应,而不是仅指催化一种反应。 5.骨骼肌细胞中合成mRNA及多肽链的场所分别是 A. 细胞质与细胞核 B. 细胞核与线粒体 C. 内质网与核糖体 D. 细胞核与核糖体 【答案】D 【解析】 【分析】 在动物细胞中,mRNA是转录的产物,转录的主要场所是细胞核,其次还有线粒体;翻译的场所是核糖体,翻译的产物是多肽链。 【详解】在骨骼肌细胞中,mRNA主要是在细胞核中、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通过转录过程合成的,多肽链是在核糖体中通过翻译过程合成的,A、B、C均错误,D正确。 6.下列关于遗传学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沃森和克里克研究DNA分子结构时,运用了建构物理模型的方法 B. 赫尔希和蔡斯用同位素标记实验证明了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C. 摩尔根用类比推理法证实了基因在染色体上 D. 格里菲思通过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答案】A 【解析】 【分析】 模型包括物理模型、概念模型和数学模型三类,物理模型是以实物或图画形式直观表达认识对象的特征。格里菲思实验是在个体水平上进行的。 【详解】沃森和克里克构建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属于物理模型,A正确;赫尔希和蔡斯的同位素标记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但并未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B错误;摩尔根证实基因在染色体上用的方法是假说一演绎法,C错误;格里菲思通过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只是证明了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D错误。 【点睛】本题易错选B项,错因在于审题不细,对“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理解不清。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 DNA,部分病毒的遗传物质为RNA,在这些事实的基础上,才能得出“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结论。 7.在制作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模型时,会发现制成的DNA分子的平面结构像一架“梯子”,那么组成这架“梯子”的“扶手”、“扶手”间的“阶梯”、连接“阶梯”的化学键依次是 () ①磷酸和脱氧核糖 ②氢键 ③碱基对 ④肽键 A. ①②⑧ B. ①③② C. ③①② D. ①③④ 【答案】B 【解析】 【分析】 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主要特点是:(1)DNA分子是由两条链组成的,这两条链按反向平行方式盘旋成双螺旋结构。(2)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排列在内侧。(3)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成碱基对,并且碱基配对有一定的规律(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即A(腺嘌呤)一定与T(胸腺嘧啶)配对,G(鸟嘌呤)一定与C(胞嘧啶)配对。 【详解】由以上分析可知:组成DNA平面结构这架“梯子”的“扶手”是磷酸和脱氧核糖,“扶手”间的“阶梯”是碱基对,连接“阶梯”的化学键是氢键。 故选B。 8.下列关于探索核酸是遗传物质实验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离体细菌转化实验证明了DNA是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因子” B. R型菌转化为S型菌这种可遗传变异的来源是基因突变 C.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证明了DNA是主要遗传物质 D. 烟草花叶病毒的感染和重建实验证明了含RNA的生物中,RNA是遗传物质 【答案】A 【解析】 A. 离体细菌转化实验证明了DNA是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因子”,A正确; B. R型菌转化为S型菌这种可遗传变异的来源是基因重组,B错误; C.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不能说主要,C错误; D. 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均含有RNA,但并不以RNA是遗传物质,D错误。 9.如图为核苷酸的模式图,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 DNA与RNA的不同点只体现在②处 B. 若②为核糖,则③可以是胸腺嘧啶 C. 在T2噬菌体中核苷酸共有8种 D. 人体内的③有5种,②有2种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图示可知:①表示磷酸、②表示五碳糖、③表示含氮碱基。五碳糖包括核糖和脱氧核糖。组成DNA 的脱氧核苷酸含有的五碳糖是脱氧核糖,含有的碱基是A(腺嘌呤)、C(胞嘧啶)、G(鸟嘌呤)、T(胸腺嘧啶);组成RNA的核糖核苷酸含有的五碳糖是核糖,含有的碱基是A(腺嘌呤)、C(胞嘧啶)、G(鸟嘌呤)、U(尿嘧啶)。 【详解】A、图中①②③分别是磷酸、五碳糖、含氮碱基,DNA与RNA的不同点体现在②③两处,A错误; B、若②为核糖,则③可以是A、U、C、G,但是不可能是T(胸腺嘧啶),B错误; C、T2噬菌体是DNA病毒,只含有一种核酸,4种核苷酸,C错误; D、人体内有2种核酸,故有2种②所示的五碳糖与5种③所示的碱基,D正确。 故选D。 【点睛】此类问题通常以核酸的组成为基础进行考查,熟记并理解核酸的种类和化学组成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10.下列关于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及遗传基本规律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假说能解释 F1 自交出现 3:1 分离比的原因,所以假说成立 B. 孟德尔通过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发现了等位基因 C. 形成配子时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先分离后组合,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 D. 基因型为 AaBb 个体自交,后代出现分离比约为 9:6:1 的条件之一是两对基因独立遗传 【答案】D 【解析】 【分析】 1、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用了假说演绎法,其基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测交实验)→得出结论。 2、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 (1)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 (2)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详解】A、假说能解释 F1 自交出现 3:1 分离比的原因,但不能由此说明假说成立,还需要通过测交实验验证,A错误; B、孟德尔通过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发现了分离定律,但没有发现等位基因,B错误; C、形成配子时,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并且等位基因的分离和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是同时进行的,C错误; D、基因型为AaBb个体自交,后代出现9:6:1的比例,是9:3:3:1比例的变式,说明两对基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即出现该比例的条件是两对基因独立遗传,D正确。 故选D。 11.下图为某家族遗传病系谱图,据图判断该病遗传方式及Ⅲ—9个体发病率( ) A.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1/8 B. X染色体隐性遗传,1/4 C.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1/6 D. X染色体隐性遗传,1/8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由Ⅰ1×Ⅰ2→Ⅱ5,无中生有,女儿患病可知,该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设控制该病的基因为A、a。 【详解】根据Ⅰ1×Ⅰ2→Ⅱ5可知,该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由5号患病可知,Ⅰ1、Ⅰ2均为Aa,故Ⅱ6的基因型为1/3AA、2/3Aa;由于4号患病,故Ⅱ7的基因型为Aa,Ⅲ-9患病即aa的概率是:2/3×1/4=1/6。综上所述,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故选C。 【点睛】无中生有,女儿患病,一定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有中生无,女儿正常,一定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12.如图所示,图中P和Q各表示某精原细胞的一段DNA分子,分别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的两条非姐妹染色单体的相同位置上。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P和Q来自同一条染色体上DNA分子的复制 B. P1和Q1的碱基序列和碱基种类一定相同 C. P′和Q′的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D. P′和Q′的形成常发生在四分体时期的非同源染色体之间 【答案】C 【解析】 A、P和Q是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即两条染色体,因此是来自于两个DNA分子,A错误; B、同源染色体上相同位置可能存在相同基因或等位基因,因此P1与Q1的碱基序列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B错误; C、P′和Q′位于同源染色体上,而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C正确; D、P′和Q′是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交叉互换形成的,发生在四分体时期,D错误。 【考点定位】细胞的减数分裂 【名师点睛】图示P和Q是分别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的两条非姐妹染色单体的相同位置上的DNA片段,其中P2和Q2发生了交叉互换,属于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四分体时期)。 13.下列有关基因与酶关系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每个基因都控制合成一种酶 B. 酶的遗传信息在信使RNA的碱基序列中 C. 基因的转录、翻译需要不同的酶 D. 同一生物体不同细胞的基因和酶是相同的 【答案】C 【解析】 分析】 基因、蛋白质与性状的关系: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分子结构来直接影响性状;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性状。 【详解】A、有些基因不能控制合成酶,而是控制合成结构蛋白,如:血红蛋白基因,A错误; B、DNA中的碱基排列顺序称之为遗传信息,酶的遗传信息储存在相应的DNA碱基序列中,B错误; C、基因的转录需要RNA聚合酶、翻译需要合成肽键的酶,C正确; D、同一生物体不同细胞的基因是相同的,但是由于细胞的分化,不同细胞进行的生化反应不同,酶不相同, D错误。 故选:C。 【点睛】1、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酶的本质是蛋白质或RNA,大多数酶的本质是蛋白质. 2、蛋白质是由基因控制合成的,通过转录过程,以DNA为模板形成mRNA,通过翻译过程,以mRNA为模板、以氨基酸为原料、以tRNA为运输氨基酸的工具合成蛋白质,该过程中需要的能量由ATP水解提供. 14.下列各项中,最可能是可遗传变异的是 A. 经常晒太阳使皮肤变黑 B. 杂种高茎紫花豌豆自交,后代中出现矮茎白花豌豆 C. 果树修剪后所形成的树冠形状 D. 肥水充足时农作物出现粒大穗多现象 【答案】B 【解析】 【分析】 变异包括不可遗传的变异和可遗传的变异,后者的遗传物质发生改变,如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 【详解】A、经常晒太阳使皮肤变黑是被晒的结果,遗传物质未发生改变,属于不可遗传的变异,A错误; B、杂种高茎紫花豌豆自交,后代中出现矮茎白花豌豆属于基因重组,是可遗传的变异,B正确; C、果树修剪后所形成的树冠形状是修剪的结果,遗传物质不变,属于不可遗传的变异,C错误; D、肥水充足时农作物出现粒大穗多现象,是水肥作用的结果,遗传物质不变,属于不可遗传的变异,D错误。 故选B。 15.图为某 XY 型动物的精原细胞的分裂示意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图①中有 4 对同源染色体 8 个 DNA 分子 B. 图②中 DNA 含有 16 条脱氧核苷酸链 C. 图③中着丝点的排列与图④的前一时期相同 D. 图④中着丝点分裂后一定存在两条 Y 染色体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图可知:①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处于有丝分裂后期;②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同源染色体成对地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③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都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有丝分裂中期;④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详解】图①细胞中着丝点分裂,染色体数目暂时加倍,每条染色体含有1个DNA分子,所以含有4对同源染色体,8个DNA分子,A正确;图②为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的细胞,含有4条染色体,8条染色单体,8个DNA,16条脱氧核苷酸链,B正确;图③为有丝分裂中期,图④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其前一时期是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有丝分裂中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染色体的着丝点均排列在赤道板上,C正确;图④细胞为次级精母细胞,由于同源染色体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分离,因此该细胞中可能含有2条X染色体或含有2条Y染色体, D错误;故选D。 16.SP8噬菌体侵染枯草杆菌后,将产生的mRNA与解旋的SP8—DNA的每条单链混合并进行核酸分子的杂交实验,检测发现mRNA只和其中一条富含嘌呤碱的重链形成杂交分子。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 为检测核酸的杂交结果,可用放射性同位素32P标记细菌的DNA B. 转录及上述核酸分子的杂交过程遵循相同的碱基配对原则 C. 上述mRNA是以DNA中富含嘌呤碱的重链为模板转录而来的 D. 上述mRNA是在酶的作用下利用细菌细胞内的原料合成的 【答案】A 【解析】 【分析】 噬菌体侵染枯草杆菌后,以SP8噬菌体的DNA为模板,利用枯草杆菌细胞内的原料合成SP8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 【详解】A、放射性同位素32P不能区分DNA的两条单链(重链和轻链),A错误; B、转录及题中核酸分子的杂交都是RNA和DNA单链杂交,遵循相同的碱基配对原则,B正确; C、mRNA只和其中一条富含嘌呤碱的重链形成杂交分子,说明mRNA是以DNA中富含嘌呤碱的重链为模板转录而来的,C正确; D、SP8噬菌体为病毒,在宿主细菌细胞内利用细菌的原料合成mRNA,D正确。 故选A。 【点睛】注意: SP8噬菌体增殖场所是枯草杆菌细胞内,除噬菌体的DNA做模板起指导作用外,其余的原料——脱氧核苷酸和氨基酸、 合成蛋白质的场所核糖体、 ATP和相关的酶均来自于枯草杆菌。 17.如图所示染色体结构变异属于 A. 缺失 B. 重复 C. 倒位 D. 易位 【答案】D 【解析】 【分析】 染色体变异包括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数目变异,前者包括易位、倒位、重复、缺失;后者包括个别染色体的缺失、增加及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的增减。 【详解】由图可知,图中两条非同源染色体之间互换了片段,故属于易位。综上所述,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故选D。 【点睛】非同源染色体互换片段属于易位,同源染色体交叉互换属于基因重组。 18.地球上现存生物来自共同祖先,有关分子生物学证据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大多数现存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DNA B. 亲缘关系越近的生物,其DNA序列相似性越高 C. 人类与猩猩、恒河猴以及兔的血红蛋白基因中的碱基序列有一定的相似性 D. 不同生物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序列存在较大差异性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子生物学证据,通过比较各种生物的同一种蛋白质的氨基酸组成,可以看出生物计划过程中分子结构变化的渐进特征,并以此判断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和进化顺序。 【详解】A、细胞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DNA ,细胞生物在生物分类中占很大部分,故大多数现存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DNA,A正确; B、亲缘关系越近的生物,其DNA序列相似性越高,B正确; C、人类与猩猩、恒河猴以及兔的血红蛋白基因,表达出来的红血蛋白都具有相同的功能,故人类与猩猩、恒河猴以及兔的血红蛋白基因中的碱基序列有一定的相似性,C正确; D、不同生物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序列,不一定存在较大差异性,如人和猴的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序列差别不大,D错误。 故选D。 19.由蜂王产生的卵细胞直接发育而成的雄蜂是 A. 单倍体 B. 二倍体 C. 三倍体 D. 四倍体 【答案】A 【解析】 【分析】 由受精卵发育而来的个体,体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个体叫二倍体;体细胞中含有三个或三个以上染色体组的个体叫多倍体。 【详解】雄蜂是由卵细胞即雌配子直接发育而成的,故为单倍体。综上所述,BCD不符合题意,A符合题意。 故选A。 20.下图为中心法则示意图,其中代表逆转录的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由图可知,①是DNA复制、②是转录、③是翻译、④是逆转录。 【详解】逆转录是以RNA为模板合成DNA的过程,对应过程④。综上所述,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故选D。 21.RNA聚合酶能以一条DNA链或RNA链为模板催化RNA的合成,因为在细胞内遗传信息转录与RNA有关,所以也称转录酶。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RNA聚合酶催化RNA合成期间,一定有腺嘌呤与胸腺嘧啶的配对现象 B. 在DNA的复制和基因的转录过程中,DNA双链都要先解旋,前者需要用到解旋酶 C. 转录过程消耗的原料是核糖核苷酸,而逆转录消耗脱氧核苷酸 D. 肌细胞内有蛋白质的更新,其细胞核内应存在有活性的RNA聚合酶 【答案】A 【解析】 【分析】 DNA复制、转录、翻译的比较 复制 转录 翻译 时间 细胞分裂间期(有丝分裂和减数第一次分裂) 个体生长发育的整个过程 场所 主要在细胞核 主要在细胞核 细胞质的核糖体 模板 DNA的两条链 DNA的一条链 mRNA 原料 4种游离的脱氧核苷酸 4种游离的核糖核苷酸 20种游离的氨基酸 条件 酶(解旋酶,DNA聚合酶等)、ATP 酶(RNA聚合酶等)、ATP 酶、ATP、tRNA 产物 2个双链DNA 一个单链RNA 多肽链 特点 半保留,边解旋边复制 边解旋边转录 一个mRNA上结合多个核糖体,顺次合成多条肽链 碱基配对 A-T T-A C-G G-C A-U T-A C-G G-C A-U U-A C-G G-C 遗传信息传递 DNA----DNA DNA------mRNA mRNA-------蛋白质 意义 使遗传信息从亲代传递给子代 表达遗传信息,使生物表现出各种性状 【详解】A、RNA聚合酶催化的是转录过程,转录过程中的碱基互补配对方式为A-U、T-A、C-G、G-C ,可见RNA聚合酶催化RNA合成期间,没有腺嘌呤与胸腺嘧啶的配对现象,但有胸腺嘧啶与腺嘌呤的配对现象,A错误; B、DNA的复制和基因的转录时,DNA双链都要先解旋,前者需要到解旋酶,后者需要RNA聚合酶,B正确; C、转录过程是合成RNA,消耗的原料是核糖核苷酸;逆转录是合成DNA,消耗脱氧核苷酸,C正确; D、肌细胞内有蛋白质的更新,即有基因的表达,因此其细胞核内应存在有活性的RNA聚合酶,D正确。 故选:A。 【点睛】转录过程不需要解旋酶,因为RNA聚合酶具有解旋功能。 22.某精原细胞(2N=8)的核DNA分子双链均用15N标记后置于含14N的培养基中培养,经过连续两次细胞分裂后,检测子细胞中的标记情况。下列推断错误的是 A. 若进行有丝分裂,则第二次分裂中期含14N 的染色单体有8条 B. 若进行有丝分裂,则含15N 染色体的子细胞所占比例不唯一 C. 若某个子细胞中的每条染色体都含15N,则细胞分裂过程中可以发生基因重组 D. 若进行减数分裂,则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每个细胞中含14N 的染色体有8条 【答案】A 【解析】 【分析】 1、根据DNA分子的半保留复制特点,将某精原细胞的DNA分子用15N标记后置于含14N的培养基中培养。如果进行有丝分裂,经过一次细胞分裂后,形成的2个子细胞中的DNA分子都含有一条14N的单链和一条15N的单链,再分裂一次,每个DNA分子复制形成的2个DNA分子中一个是N14-N14,一个是N15-N14,DNA分子进入两个细胞中是随机的,因此,形成的子细胞中含15N染色体的子细胞比例为1/2~1。 2、根据DNA分子的半保留复制特点,将某精原细胞的DNA分子用15N标记后置于含14N的培养基中培养。如果进行减数分裂,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两次,细胞分裂间期DNA复制形成的DNA分子都含有一条14N的单链和一条15N的单链,因此减数分裂形成的子细胞中都含有15N。 【详解】AB、若进行有丝分裂,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复制(DNA复制),由于DNA的半保留复制,每条染色体(含1个14N标记DNA)复制后成为1条含2条单体(每条单体含1个DNA,该DNA含2条链,1条链15N标记,1条链14N标记)的染色体,结果第一次形成的2个子细胞中每条染色体的DNA上都含1条链被15N标记,另1条链被14N标记。第二次分裂间期染色体(DNA)复制,每条染色体复制后成为1条含2条单体(每条单体含1个DNA,DNA含2条链,其中一个DNA的两条链均被14N标记,另一个DNA的一条链被14N标记,另一条链被15N标记)的染色体,故第二次分裂中期含15N的染色单体有8条,而含14 N的染色单体有16条,由于后期染色单体分离是随机的,有可能刚好各一半15N标记的染色体分别进入2个子细胞,也可能全部15N标记的染色体进入1个子细胞,所以经过两次有丝分裂后形成的四个子细胞含15N的细胞数可能为2个、3个、4个,故子细胞中含15N标记的染色体的子细胞所占比例不唯一,A错误;B正确; C、若进行减数分裂,所形成的子细胞中每条染色体上的DNA均是一条链被14N标记,另一条链被15N标记,即四个子细胞均含15N标记的染色体,而有丝分裂也可能出现四个子细胞均含15N标记的染色体,所以若某个子细胞中的每条染色体都含15N,则不能确定是进行的有丝分裂还是减数分裂,而基因重组只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所以若某个子细胞中的每条染色体都含15N,则细胞分裂过程中可能发生基因重组,C正确; D、若进行减数分裂,复制后第一次分裂是成对同源染色体分离,由于每条染色体上的2条单体都含14N,故形成的2个次级精母细胞每条染色体上的2条单体都含14N,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染色体数暂时加倍,每个细胞中含14N的染色体有8条,D正确。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DNA分子的复制,要求考生识记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含量变化规律;识记DNA分子半保留复制的特点,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23.蝗 虫的性别决定属于 XO 型, O 代表缺少一条 性染色体 ,雄蝗虫 2N=23 ,雌蝗虫 2N=24。控制体色褐色(A)和黑色(a)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控制复眼正常(B)和异常(b)的基因位于 X 染色体上,且含基因 b 会使精子致死。下列有关蝗虫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蝗虫的群体中,不会存在复眼异常的雌雄个体 B. 杂合复眼正常雌体和复眼异常雄体杂交,后代复眼正常和复眼异常的比例为 1:1 C. 萨顿通过观察雄蝗虫体细胞和精子细胞的染色体数,提出了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 D. 纯合褐色复眼正常雌体和黑色复眼异常雄体杂交,后代雌雄个体都表现为褐色复眼正常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雄性蝗虫染色体组成为22+XO,雌性蝗虫染色体组成为22+XX。控制复眼正常(B)和异常(b)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且基因b使精子致死,故群体中不会出现XbXb的个体。 【详解】由于基因b使精子致死,但含b基因的卵细胞可以存活,故群体中不会出现XbXb的个体,但可以出现XbY的个体,A错误;杂合复眼正常雌体(XBXb)和复眼异常雄体(XbY)杂交,由于基因b使精子致死,故Xb Y产生的配子中只有含Y的能够参与受精,故后代均为雄性,且复眼正常和复眼异常的比例为1:1,B正确;萨顿通过用蝗虫细胞作材料,研究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并观察体细胞和精子细胞、卵细胞中的染色体数量的关系,提出了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C错误;纯合褐色复眼正常雌体(AAXBXB)和黑色复眼异常雄体(aaXbY)杂交, 由于基因b使精子致死,故aaXbY产生的配子中只有含aY的能够参与受精,故后代只有雄性(AaXBY),表现为褐色复眼正常,D错误。 故选B。 24.某小鼠的体色和毛长分别由两对等位基因 A、a 和 B、b 控制。某生物兴趣小组以黑色 长毛小鼠和白色短毛小鼠为亲本,进行杂交实验,过程如下图所示。正交和反交结果相 同。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亲本基因型是 AAbb 和 aaBb B. F1黑色短毛和黑色长毛交配,后代杂合子占 3/4 C. F2 黑色短毛基因型有 2 种,数量比为 2:1 D. F2性状分离比形成的原因是F1产生的雌雄配子数量不等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题干信息分析,正交和反交结果相同,说明控制两对性状的等位基因都在常染色体上。据图分析,亲本为黑色和白色,子一代都是黑色,说明黑色对白色为显性性状,子一代黑色与黑色杂交,子二代黑色:白色=3:1,说明子一代基因型为Aa,则亲本基因型为AA、aa;子一代短毛与短毛杂交,后代出现了长毛,说明短毛对长毛为显性性状,子一代基因型为Bb,亲本基因型为Bb,bb,而子二代短毛:长毛=2:1,说明BB纯合致死。 【详解】根据以上分析已知,亲本黑色长毛的基因型为AAbb,白色短毛的基因型为aaBb,A正确;F1黑色短毛的基因型为AaBb,黑色长毛基因型为Aabb,则后代杂合子的比例=1-1/2×1/2=3/4,B正确;F2黑色短毛基因型AABb和AaBb,比例为1:2,C正确;根据以上分析已知,F2中短毛与长毛的性状分离比为2:1,而不是3:1,是因为BB纯合致死导致的,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根据相对性状法和性状分离法确定两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关系,进而确定亲本、子一代和子二代的基因型,并能够根据子二代特殊的性状分离比确定致死的基因型。 25.人 21 号染色体上的短串联重复序列(STR,一段核苷酸序列)作为遗传标记,可对 21 三体综合症作出快速的基因诊断(遗传标记可理解为等位基因)。现有一个 21 三体综合征 患儿,该遗传标记的基因型为++-,其父亲该遗传标记的基因型为+-,母亲该遗传标 记的基因型为--。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该遗传标记未发生正常分离的细胞是 A. 初级精母细胞 B. 初级卵母细胞 C. 次级精母细胞 D. 次级卵母细胞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21三体综合征是染色体数目异常导致的遗传病,因此题中给出的标记基因,不是致病基因。由于患儿遗传标记的基因型为++-,其父亲该遗传标记的基因型为+-,母亲该遗传标记的基因型为--,所以其致病原因是父亲精子中21号染色体有2条且均为+,说明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次级精母细胞内的2个21号染色体+没有分离,进入同一个精子中,参与受精作用形成了该患儿,所以C正确;A、B、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21三体综合征、基因诊断及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二、非选择题 26.如图为白化病遗传系谱图(有关基因用A、a 表示),请据图回答: (1)决定白化病的基因为_____性。 (2)Ⅱ2和Ⅲ1的基因型分别为________ 、_________。 (3)Ⅲ2是纯合子的概率为____,Ⅲ3的基因型为_____。 (4)若Ⅲ2和Ⅲ3婚配,后代患白化病的可能性为_____,预计他们生一肤色正常男孩的可能 性_____。 【答案】 (1). 隐 (2). Aa (3). aa (4). 1/3 (5). Aa (6). 1/6 (7). 5/12 【解析】 【分析】 由图示可知,Ⅱ3为患白化病的女性,而Ⅰ1和Ⅰ2表现正常,所以白化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Ⅱ3的基因型为aa,Ⅰ1和Ⅰ2的基因型均为Aa。Ⅲ1的基因型为aa,Ⅱ1和Ⅱ2的基因型均为Aa。据此答题。 【详解】(1)Ⅰ1和Ⅰ2表现正常,生有白化病的女儿Ⅱ3,所以决定白化病的基因为隐性基因。 (2)根据分析可知,Ⅱ2的基因型为Aa,Ⅲ1的基因型为aa。 (3)Ⅱ1和Ⅱ2的基因型均为Aa,所以Ⅲ2的基因型为1/3AA、2/3Aa,是纯合子的概率为1/3。Ⅱ3 的基因型为aa,所以Ⅲ3的基因型为Aa。 (4)若Ⅲ2(1/3AA、2/3Aa)和Ⅲ3(Aa)婚配,后代患白化病的可能性为2/3×1/4=1/6,预计他们生一肤色正常男孩的可能性(1-2/3×1/4)×1/2=5/12。 【点睛】本题考查人类遗传病的类型和分离定律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7.下面甲、乙、丙、丁四图分别表示某种生物(假定只含有两对染色体)的四个正在进行分裂的细胞,请据图回答问题: (1)甲图表示___________分裂____期,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乙图表示___________分裂____期,分裂产生的子细胞是_______细胞。 (3)丙图表示___________分裂____期,分裂产生的子细胞中有____条染色体。 (4)丁图表示___________分裂____期,该细胞中有____对同源染色体,____条染色体,_______________条染色单体。 【答案】 (1). 减数第二次 (2). 中 (3). 无同源染色体,染色体着丝点都排列在赤道板上 (4). 有丝 (5). 中 (6). 体 (7). 有丝 (8). 后 (9). 4 (10). 减数第一次 (11). 后 (12). 2 (13). 4 (14). 8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以知道:甲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乙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都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有丝分裂中期;丙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处于有丝分裂后期;丁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同源染色体分离,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详解】(1)甲细胞中没有同源染色体,并且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因此该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 (2)乙图细胞中具有同源染色体,并且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因此该细胞表示有丝分裂分裂中期,分裂产生的子细胞是体细胞。 (3)丙细胞中含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所以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因为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因此细胞中有8条染色体,细胞分裂结束得到的子细胞,染色体数目减半,变成4条。 (4)丁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同源染色体正在分离,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该细胞含有2对同源染色体,4条染色体,8条染色单体。 【点睛】本题考查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的细胞分裂图,要求学生掌握细胞分裂的特征及染色体、单体等数量关系。 28.如图是某链状DNA分子的局部结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下列图中序号所代表结构的中文名称:①___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___, ⑦__________________, ⑧__________________,⑨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DNA片段中有______________对碱基对,该DNA分子应有______________个游离的磷酸基团。 (3)如果将无标记的细胞培养在含15N标记的脱氧核苷酸的培养液中,则图中所示的______________(填图中序号)中可测到15N。若细胞在该培养液中分裂四次,该DNA分子也复制四次,则得到的子代DNA分子中含14N的DNA分子和含15N的DNA分子的比例为______________。 (4)若该DNA分子共有a个碱基,其中腺嘌呤有m个,则该DNA分子复制4次,需要游离的胞嘧啶脱氧核苷酸数为______________个。 【答案】 (1). 胞嘧啶 (2). 氢键 (3). 脱氧核糖 (4). 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 (5). 一条脱氧核苷酸链的片段 (6). 4 (7). 2 (8). ①②③⑥⑧⑨ (9). 1∶8 (10). 15·(a/2-m) 【解析】 分析】 双链DNA分子中,两条长链反向平行,形成双螺旋结构;磷酸和脱氧核糖交替链接,构成DNA分子的基本骨架。两条单链的碱基通过氢键互补配对。图中左上角和右下角的磷酸集团为游离的磷酸基团。 【详解】(1)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可知,①是胞嘧啶,②是腺嘌呤,③是鸟嘌呤,④氢键,⑤是磷酸基团,⑥是胸腺嘧啶,⑦是脱氧核糖,⑧是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⑨是一条脱氧核苷酸链的片段。 (2)图中DNA分子片段中含有4个碱基对,每条单链含有一个游离的磷酸基团,每个链状DNA分子含有2个游离的磷酸基团。 (3)DNA分子中,N元素出现于含氮碱基中,因此图中标号为①②③⑥⑧⑨的部分均可测到15N。一个DNA 分子复制4次,可产生16个子代DNA分子,由于DNA复制为半保留复制,故含14N的DNA分子共有2个,所有的DNA都含有15N,所以子代DNA分子中含14N的DNA分子和含15N的DNA分子的比例为1∶8。 (4)该DNA分子中腺嘌呤有m个,则胞嘧啶有(a/2-m)个,故复制4次,需要游离的胞嘧啶脱氧核苷酸的个数为(24-1)×(a/2-m)=15·(a/2-m)。 【点睛】“图解法”分析DNA复制相关计算 (1)将含有15N的DNA分子放在含有14N的培养基上培养,复制n次,则: ①子代DNA共2n个 ②脱氧核苷酸 链共2n+1条 (2)DNA复制中消耗的脱氧核苷酸数 ①若亲代DNA分子含有某种脱氧核苷酸m个,经过n次复制需要消耗该种脱氧核苷酸数为m·(2n-1)。 ②第n次复制需要该种脱氧核苷酸数为m·2n-1。 29.请据图回答有关真核生物基因指导蛋白质合成的问题: (1)图甲中①表示____。RNA聚合酶的合成场所是____。 (2)当RNA聚合酶与DNA 分子的某一____相结合时,转录开始。游离的核苷酸通过____键聚合成相应的RNA长链。图中所示RNA聚合酶的移动方向是____。 (3)③表示____区域,该区域最多含____种核苷酸。 (4)图乙表示遗传性信息表达的____过程,此过程涉及____类RNA。由图乙可知,异亮氨酸的密码子是____。当核糖体到达信使RNA的____时,多肽合成结束。 【答案】 (1). 编码链 (2). 核糖体 (3). 启动部位 (4). 磷酸二酯键 (5). 向右 (6). DNA-RNA杂交 (7). 8 (8). 翻译 (9). 3 (10). AUC (11). 终止密码子 【解析】 【分析】 甲图表示转录,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利用环境中游离的核糖核苷酸合成RNA。 图乙表示翻译,模板是mRNA,原料是氨基酸,产物是多肽或蛋白质。 【详解】(1)图甲中①是非模板链,即编码链。RNA聚合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合成场所是核糖体。 (2)RNA聚合酶与DNA 分子的启动子结合启动转录。游离的核苷酸在RNA聚合酶的催化下通过磷酸二酯键键聚合成相应的RNA长链。图中核糖核苷酸添加到RNA链的右侧,说明RNA聚合酶的移动方向是从左向右。 (3)③表示DNA-RNA杂交区域,该区域最多含8种核苷酸,即四种脱氧核苷酸,四种核糖核苷酸。 (4)图乙表示翻译,此过程需要mRNA作为模板,tRNA转运氨基酸,rRNA和蛋白质组成核糖体,是蛋白质合成的场所,故需要三种RNA参与。由图乙可知,携带异亮氨酸的tRNA上的反密码子是UAG,故密码子是AUC。多肽链在终止密码子处停止。 【点睛】真核生物具有细胞核,核膜把核内物质和细胞质分离开来,故转录完成才能进行翻译;原核生物无细胞核,可以边转录边翻译。 30.如图是五种不同育种方法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图中A→D表示的育种方法是__________,其原理是________,A→B→C表示的育种方法与A→D的相比较,其优越性在于________。 (2)图中E过程育种原理是 _________,对种子或幼苗进行相关处理时,最佳作用时期是细胞的________,请列举一种能引起E过程变化的物理因子:________;F过程最常用的一种化学试剂是___________ ,作用原理是____________。 (3)图中G→J过程中涉及的生物技术有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杂交育种 (2). 基因重组 (3). 明显缩短育种年限 (4). 基因突变 (5). 分裂间期 (6). 紫外线等 (7). 秋水仙素 (8). 抑制有丝分裂过程中纺锤体的形成 (9). 基因工程 (10). 植物组织培养 【解析】 【分析】 图中A、D表示杂交育种;A、B、C表示单倍体育种;E表示诱变育种;F是多倍体育种;G是基因工程育种;HIJ是植物组织培养。 四种育种方法的比较如下表: 【详解】(1)图中A→D表示的育种方法是杂交育种,其原理是基因重组,A→B→C表示的育种方法与A→D的相比较,其优越性在于A→B→C单倍体育种获得的品种自交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能明显缩短育种年限。 (2)图中E过程诱变育种原理是基因突变,对种子或幼苗进行相关处理时,最佳作用时期是细胞的DNA 分子复制时期,即分裂间期,诱变因子有物理因子、化学因子,其中物理因子如:紫外线照射等;F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过程最常用的一种化学试剂是秋水仙素,其作用原理是抑制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纺锤体的形成。 (3)根据试题分析,图中G→J过程中涉及到的生物技术有基因工程和植物组织培养。 【点睛】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的能力及通过分析、比较等方法利用题图信息综合解答问题的能力。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