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河北省邯郸市成安县第一中学高二9月月考生物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河北省邯郸市成安县第一中学高二9月月考生物试题 解析版

成安一中2017—2018学年度上学期9月月考 高二年级生物试卷 一 单项选择题 ‎1. 下列关于内环境说法错误的是 A. 人花粉过敏时,由于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渗出,会造成局部组织液增加 B. 人剧烈活动后,隔一段时间血浆的pH会远低7.35—7.45‎ C. 静脉注射时,药液进入人体后到发挥作用经过的一般途径是血浆→组织液→靶细胞 D. 血红蛋白不属于内环境组成成分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人花粉过敏时,由于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渗出,组织液渗透压升高,组织液吸收造成局部组织液增加,A正确;人剧烈活动后,由于血浆中存在缓冲物质,因此隔一段时间血浆的pH仍保持在7.35-7.45,B错误;静脉注射时,药液直接进入血浆,因此药物进入人体后到发挥作用经过的一般途径是血浆→组织液→靶细胞,C正确;血红蛋白在红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组成成分,D正确。‎ 点睛:对于内环境的组成考生需形成知识框架,如,这样理解起来更为容易。‎ ‎2. 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与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浆细胞能够特异性识别抗原 B. 饥饿时,血液流经肝脏后血糖浓度会升高 C. 寒冷环境下机体通过各种途径减少散热,使散热量低于炎热环境 D. 肾小管细胞和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能够选择性表达抗利尿激素受体基因 ‎【答案】B ‎【解析】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A错误;饥饿时,肝糖原分解成葡萄糖,进入血液形成血糖,因此血液流经肝脏时血糖浓度会升高,B正确;寒冷环境下人体体温保持相对稳定,产热量和散热量都增加,故寒冷环境中产热量高于炎热环境中的产热量,C 错误;抗利尿激素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则其上含有抗利尿激素受体,即其细胞选择性表达抗利尿激素受体基因,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合成并分泌抗利尿激素,不能受其调控,则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中不能表达抗利尿激素受体基因,D错误。‎ ‎【考点定位】内环境,稳态。‎ ‎【名师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内环境和稳态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理解免疫调节过程中具有特异性识别功能的细胞,理解血糖平衡调节的过程,理解体温调节的相关过程。‎ ‎3. 根据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模型来判断下列相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在图中①〜⑤处应当用双箭头表示的有①④⑤‎ B. 血浆蛋白、葡萄糖和呼吸酶均属于内环境成分 C. 组织液、淋巴和血浆在含量及成分上完全相同 D. 神经系统与内分泌系统不参与图中所示的物质交换过程 ‎【答案】A ‎【解析】内环境与外界环境间可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组织液和细胞内液、组织液和血浆间可相互渗透,故在图中①~⑤处应当用双箭头表示的有①④⑤,A正确;呼吸酶位于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B错误;组织液、淋巴和血浆在在成分上基本相同,但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C错误;神经系统与内分泌系统起调节作用,故间接参与图中所示的物质交换过程,D错误。‎ ‎4. 动物和人体都是开放的系统,要维持内环境的稳态并与外界环境相适应,都离不开生命活动的调节。以下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一些多细胞低等动物只有体液调节,而人体内则具有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B. 胰高血糖素能使血糖浓度升高的机理是促进肝糖原氧化分解供能,促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其分泌存在反馈调节 C. 当外界环境的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时,内环境的稳态就会遭到破坏 D. 有的内分泌腺直接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可看作反射弧的组成部分 ‎【答案】B ‎【解析】一些多细胞低等动物只有体液调节,而人体内则具有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A正确;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肝糖原分解,但不能促进肝糖原氧化分解供能,B错误;人体维持稳态的能力是有限的,因此当外界环境的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时,内环境的稳态就会遭到破坏,C正确;有的内分泌腺直接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可看作反射弧的组成部分,D正确。‎ ‎5. 人体内的细胞外液构成了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在这个环境中可发生许多生化反应,其中有( )‎ ‎① 蛋白质消化分解成氨基酸 ‎ ‎② 神经递质和激素的合成 ‎③ 丙酮酸氧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 ‎ ‎④ 乳酸与碳酸氢钠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 A. ①④ B. ①③ C. ②④ D. ④‎ ‎【答案】D ‎【解析】蛋白质消化分解成氨基酸发生在消化道内,而消化道不属于内环境,①错误;神经递质和激素的合成发生在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②错误;丙酮酸氧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发生在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③错误;乳酸与碳酸氢钠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发生在血浆中,属于内环境,④正确。故选D。‎ ‎6. 细胞代谢会产生活性氧,产生途径之一如下图所示,其积累可引起生物膜结构和功能的损伤。谷胱甘肽还原酶(GR)是清除活性氧的关键酶。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活性氧产生可减少氧气释放量 B. 活性氧可影响物质进出细胞 C. 利用GR的高效性清除了活性氧 D. GR有助于生物体稳态的维持 ‎【答案】C ‎【解析】活性氧由氧气被还原而来,活性氧产生可减少氧气释放量 ,A项正确;活性氧的积累可引起生物膜结构和功能的损伤,影响物质进出细胞,B项正确;利用GR清除活性氧利用了酶的专一性,有助于生物体稳态的维持,C项错误,D项正确。‎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一是题干文字信息,二是根据图示判断活性氧产生于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从而判断活性氧的产生可减少叶绿体的氧气释放量。‎ ‎7. 已知生理盐水和5%的葡萄糖染液与实验小鼠的血浆渗透压相等。现给甲乙两组正常小鼠分别静脉注射20ml生理盐水和5%的葡萄糖溶液,则两组小鼠在短时间内最可能发生的变化是(忽略实验操作本身对动物产生的影响)‎ A. 甲组小鼠的尿量增加 B. 乙组小鼠的体温升高 C. 乙组小鼠血浆pH减小 D. 甲组小鼠组织液中Na+增多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分析,甲组小鼠注射的是生理盐水,与血浆的渗透压相等,所以血浆的渗透压不会发生变,所以尿量不会增加,但是钠离子的数量增加了,A错误、D正确;乙组小鼠注射5%的葡萄糖染液,血浆渗透压不变,细胞呼吸速率不变,所以乙鼠的体温不会变化,血浆的pH也不会发生改变,BC错误。‎ ‎8. 下列有关内环境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内环境又称细胞外液,约占体液总量的1/3‎ B. 淋巴细胞只存在与淋巴中 C. 细胞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可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D. 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答案】B ‎【解析】内环境是由细胞外液构成的细胞赖以生存的液体环境,约占体液总量的1/3,A项正确;淋巴细胞浸浴在淋巴中,而淋巴可经淋巴循环由左右锁骨下静脉汇入血浆中,所以淋巴细胞可存在于淋巴中和血液中,B项错误;内环境是细胞赖以生存的液体环境,细胞可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C项正确;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D项正确。‎ ‎【点睛】‎ 本题比较简单,考查的都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所以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认真研读课本,并识记相关知识。例如A、C、D选项都可以直接在课本上找到答案,B选项经过对课本知识的分析也能顺利得出答案。‎ ‎9. 胃内的酸性环境是通过质子泵维持的,质子泵催化1分子的ATP水解所释放的能量,可驱动1个H+从胃壁细胞进入胃腔和1个K+从胃腔进入胃壁细胞,K+又可经通道蛋白顺浓度进入胃腔,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质子泵在上述过程中可能既是酶又是载体 B. K+由胃壁细胞进入胄腔不需要质子泵的作用 C. H+从胃壁细胞进入胃腔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 D. 胃内酸碱度是机体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之一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质子泵能催化ATP的水解,故可能是酶,又能驱动物质进入细胞,起到载体的作用,A正确;K+可经通道蛋白顺浓度进入胃腔,不需要质子泵的作用,B正确; H+从胃壁细胞进入胃腔需要消耗ATP,所以其方式是主动运输,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C正确;胃是消化道,不属于内环境,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从题目中去理解质子泵的作用,如催化、运输;只有从题中获取了相关信息才能准确答题。‎ ‎10. 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稳态及其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当内环境稳态失调时,细胞的代谢活动都会减弱 B. HIV主要攻击B淋巴细胞,导致免疫功能严重缺损 C. 静息电位时,神经细胞膜内K+通过协助扩散排出细胞外 D. 吞噬细胞能特异性识别侵入体内的不同抗原,再呈给B或T细胞 ‎【答案】C ‎【解析】当内环境稳态失调时,细胞的代谢活动也可能会增强,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的患者,A项错误;HIV主要攻击T淋巴细胞,导致免疫功能严重缺损,B项错误;神经细胞内的K+浓度明显高于膜外,静息电位时,神经细胞膜内的K+借助离子通道蛋白、以协助扩散的方式排出细胞外,C项正确;吞噬细胞能识别侵入体内的不同抗原,再呈递给B或T细胞,但不具有特异性,D项错误。‎ ‎11. 2016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表彰了阐明细胞自噬过程原理的科学家。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A. 人体细胞的自噬过程有利于维持人体内环境的稳态 B. 细胞的自噬过程不会发生于个体发育阶段 C. 人体细胞的自噬过程属于细胞凋亡 D. 溶酶体中水解酶在细胞的自噬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答案】B ‎【解析】人体细胞的自噬过程及时清除生长、发育过程中的衰老细胞,有利于维持人体内环境的稳态,A项正确,B项错误;人体细胞的自噬过程属于细胞程序性死亡,属于细胞凋亡,C项正确;自噬过程与溶酶体中的水解酶密切相关,D项正确。‎ ‎12. “有氧运动”近年来很流行,是指人体吸入的氧气与需求相等,达到生理上的平衡状态。下图示人体运动强度与血液中乳酸含量和氧气消耗率的关系。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ab段为有氧呼吸,bc段为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cd段为无氧呼吸 B. 运动强度大于c后,产生大量乳酸,导致血浆pH值降低 C. 若运动强度长期超过c,会因为乳酸大量积累而使肌肉酸胀乏力 D. 无氧呼吸使有机物中的能量大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其余储存在ATP中 ‎【答案】C ‎【解析】由图可知ab段有乳酸,乳酸是无氧呼吸的产物,ab段应该就有无氧呼吸,bc段无氧呼吸速率增加,cd段有氧呼吸速率不再增加,但无氧呼吸速率较大,所以cd段既有有氧呼吸也有无氧呼吸,故A项错误;血液中含有许多对对酸碱度起缓冲作用的物质——缓冲物质(或称缓冲对),每一对缓冲物质都是由一种弱酸和相应的一种强碱盐组成的。当大量乳酸进入血液后,由于血浆中缓冲物质的调节作用,使血液的酸碱度不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从而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故B项错误;若运动强度长期超过c,则会因为乳酸大量积累而使肌肉出现酸胀乏力的现象,C项正确;无氧呼吸过程中有机物中的能量只有一部分被释放出来,大部分能量储存在不彻底的氧化产物乳酸中,释放的能量大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其余储存在ATP中,故D项错误。‎ ‎【点睛】‎ 要解答本题,需要掌握以下几个重要知识点:‎ ‎1.在识图过程中,要注意理解“人体内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只要有乳酸存在,就说明存在无氧呼吸;只要有氧气消耗,就说明存在有氧呼吸”。‎ ‎2.人体血液中含有许多对对酸碱度起缓冲作用的物质——缓冲物质(或称缓冲对),每一对缓冲物质都是由一种弱酸和相应的一种强碱盐组成的。当大量乳酸进入血液后,这些缓冲物质的调节作用,使血液的酸碱度不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3.无氧呼吸过程中有机物中的能量只有一部分被释放出来,大部分能量储存在不彻底的氧化产物乳酸中。‎ ‎13. 下列是与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相关的叙述,其中错误的是 A. 主要是受神经系统调节,同时也素激素调节和免疫调节 B. 组织液是组织细胞进行代谢的主要场所 C. 激素在体液的运输向到达靶细胞发挥调节作用 D. 内环境成分影响细胞代谢,细胞代谢产物也反过来影响内环境成分 ‎【答案】B ‎【解析】各项生命活动主要受神经系统的调节,同时也受激素调节和免疫调节的调节,A正确;细胞进行生命活动的主要场所是细胞质基质,B错误;激素在体液运输下可到达各组织细胞,但只能作用于靶细胞,C正确;内环境成分与细胞代谢相互影响,内环境成分能影响细胞代谢,细胞代谢产物也会影响内环境成分,D正确。‎ ‎14. 如图所代表的生物学含义错误的是 A. 若1表示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2、3、4可分别表示被动运输、主动运输、胞吞和胞吐 B. 若1表示真核细胞的生物膜系统,2、3、4可分别表示细胞核膜、细胞器膜、细胞膜 C. 若1表示真核生物的分裂方式,2、3、4可分别表示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减数分裂 D. 若1表示2、3、4可分别表示组织液、淋巴液、血浆 ‎【答案】A ‎【解析】物质的跨膜运输方式包括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不包含胞吞和胞吐作用,A错误;生物膜系统包括细胞膜、细胞器膜和细胞核膜,B正确;真核生物的分裂方式包括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和减数分裂,C正确;内环境包括组织液、淋巴液和血浆,D正确。‎ ‎15. 如图所代表的生物学含义错误的是( )‎ A. 若1表示DNA分子的基本单位,2﹣4可分别表示磷酸、核糖、4种含氮碱基 B. 若1表示真核细胞的生物膜系统,2﹣4可分别表示细胞膜、细胞器膜、核膜 C. 若1表示可遗传的变异,2﹣4可分别表示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 D. 若1表示人体稳态调节机制,2﹣4可分别表示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免疫调节 ‎【答案】A ‎【解析】若1表示DNA分子的基本单位,2﹣4可分别表示磷酸、脱氧核糖、4种含氮碱基,A项错误;真核细胞的生物膜系统包括细胞膜、细胞器膜和核膜,B项正确;可遗传的变异来源有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C项正确;人体稳态调节机制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D项正确。‎ ‎16. 肌肉注射和静脉注射都是将药物直接送入人体液的治疗方法,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人体内环境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B. 肌肉注射是将药物直接送到组织液中 C. 静脉注射常使用生理盐水以维持正常渗透压 D. 两种方法注射的药物都不会出现在淋巴中 ‎【答案】D ‎ ‎ ‎17. 肌肉注射时,药液进入人体后经过的一般途径是:‎ A. 血浆→组织液→淋巴→血浆→靶细胞 B. 淋巴→血浆→组织液→血浆→靶细胞 C. 组织液→血浆→组织液→靶细胞或组织液→淋巴→血浆→组织液→靶细胞 D. 组织液→血浆→组织液→靶细胞 ‎【答案】C ‎【解析】肌肉注射时,药液首先进入组织液,可以由组织液穿过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浆,也可以由淋巴管壁进入淋巴,再进入血浆,进入血浆中的药液随血液循环运输到全身组织,进入组织液进而进入靶细胞发挥作用,故经过的一般途径是:组织液→血浆→组织液→靶细胞,也可以是组织液→淋巴→血浆→组织液→靶细胞,故选C。‎ ‎18. 下表是某中年男子血液化验单中的部分数据:据所学知识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项目 测定值 单位 参考范围 血清葡萄糖 ‎23‎ mg/dL ‎60~110‎ 甘油三酯 ‎217‎ mg/dL ‎50~200‎ 总胆固醇 ‎179‎ mg/dL ‎150~220‎ 促甲状腺激素(TSH)‎ ‎5. 9‎ uIU/mL ‎1. 4~4. 4‎ A. 该男子可能患有糖尿病,可服用胰岛素制剂进行治疗 B. 该男子可能患有高血脂,应不吃脂肪,多吃糖类食物 C. 该男子可能患有地方性甲状腺肿,细胞代谢速率偏低 D. 血浆的生化指标应保持稳定不变,否则将引起代谢紊乱 ‎【答案】C ‎【解析】胰岛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不能口服,应静脉注射,A错误;该男子甘油三酯偏高,可能患有高血脂,应不吃脂肪,少吃糖类食物,因为糖类也能转化为脂肪,B错误;该男子的促甲状腺激素(TSH)含量偏高,其体内的甲状腺激素可能分泌不足,患有甲状腺肿大,细胞代谢速率偏低,C正确;血浆的生化指标应保持相对稳定,而不是不变,D错误。‎ ‎【点睛】本题结合某中年男子血液化验单中的部分数据,考查内环境的理化性质、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血糖调节等知识,要求考生识记血糖调节的具体过程;识记甲状腺激素分级调节过程;掌握内环境的理化性质,能根据表中数据作出准确的判断,再结合所学的知识答题。‎ ‎19. 如图表示内环境稳态的部分调节机制。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 ‎ A. 若①表示免疫活性物质,则①包括抗体、淋巴因子等 B. 不少内分泌腺都直接或间接的受到神经系统的控制 C. 口渴时,调节抗利尿激素分泌的中枢是大脑皮层的渴觉中枢 D. 若②表示促甲状腺激素,则②的分泌量不仅仅受甲状腺激素的调节 ‎【答案】C ‎【解析】抗体和淋巴因子属于重要的免疫物质,A正确;不少内分泌腺都直接或间接的受到神经系统的控制,如胰岛、肾上腺等,B正确;调节抗利尿激素分泌的中枢在下丘脑,C错误;促甲状腺激素受甲状腺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调节,D正确。‎ ‎【点睛】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内环境调节机制的理解,要求学生对神经、体液、免疫三方面的调节都要有深刻的理解,属于应用水平的考查。‎ ‎20. 动植物细胞均具有高尔基体,依据高尔基体囊泡内容物对细胞作出的判断,正确的是 A. 若为消化酶,则一定会被排出细胞到达内环境中 B. 若为神经递质,则该细胞会出现核膜核仁周期性变化 C. 若为胰岛素,则该细胞表面有神经递质、血糖、胰高血糖素的受体 D. 若为抗体,则该细胞能特异性识别抗原 ‎【答案】C ‎【解析】消化酶属于分泌蛋白,分泌蛋白是在细胞内合成后,分泌到细胞外起作用的一类蛋白质,但消化酶是通过导管排到消化道中,消化道不属于内环境,A项错误;若为神经递质,则该细胞为神经细胞,神经细胞已经失去分裂能力,不会出现核膜核仁周期性变化,B项错误;血糖的调节途径有两条:一是血糖浓度的变化直接作用于胰岛B细胞或胰岛A细胞,进而引起机体分泌胰岛素或胰高血糖素,二是血糖浓度的变化引起下丘脑有关神经兴奋,进而调节胰岛B细胞或胰岛A细胞分泌相关的激素,当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多时,会促进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据此可推知:若为胰岛素,则该细胞为胰岛B细胞,其表面有神经递质、血糖、胰岛血糖素的受体,C项正确;若为抗体,则该细胞为浆细胞,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D项错误。‎ ‎21. 下列有关描述不正确的是 A. 氨基酸、性激素、抗体、溶菌酶、淀粉酶等都属于人体内环境的成分 B. 人体饥饿时,血液流经肝脏后,血糖的含量会升高;血液流经胰岛后血糖的含量会减少 C. 血浆蛋白可参与内环境渗透压的调节,而与免疫无关 D. 完成膝跳反射活动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在突触的传递方向是单向的 ‎【答案】B ‎【解析】注:题目应该为“下列有关描述正确的是”‎ 淀粉酶存在于消化道内,不属于内环境,A错误;人体饥饿时,血液流经肝脏后,肝糖原分解产生葡萄糖进入血液,血糖的含量会升高;血液流经胰岛后,胰岛细胞消耗葡萄糖,导致血糖的含量会减少,B正确;血浆蛋白参与内环境渗透压调节,与免疫有关,如血浆中的抗体参与免疫调节,C错误;在反射弧中,兴奋在神经纤维和突触处的传导都是单向的,D错误。‎ ‎22. 如图为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图,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A. a、b分别表示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内环境的稳态不需要其他器官或系统的参与 B. c可表示渗透压,当饮水过少,血浆渗透压升髙导致垂体合成的抗利尿激素升髙 C. 酸碱度的相对稳定主要依靠血液中的缓冲物质,主要与HCO3—、HPO42-等离子有关 D. 内环境稳态是指它的理化性质保持动态平衡,其维持自身稳定的能力是有限的 ‎【答案】C ‎【解析】神经一体液一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内环境稳态需要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作用共同维持,A项错误;c可表示渗透压,当饮水过少,血桨渗透压升高导致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升高,而抗利尿激素的合成是下丘脑,B项错误;血浆pH在7.35~7.45之间,主要依靠血液中的缓冲物质使其保持相对稳定,主要与HCO3-、HPO42-等离子有关,C项正确;内环境稳态的具体表现是内环境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D项错误。‎ ‎【考点定位】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名师点睛】内环境的稳态、调节机制及意义 ‎(1)下图是内环境的概念模式图,请完善下图所示内容。‎ ‎(2)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内环境中的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3)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23.‎ ‎ 如图表示寒冷时人体内环境稳态调节相关结构及关系(“+”表示促进作用,“-”表示抑制作用)。以下描述错误的是 A. a细胞为下丘脑细胞,①处效应为抑制作用 B. 缺碘时,激素A和激素B的分泌量会增加 C. 严寒环境下,激素C分泌量增加,酶的活性上升以增强产热 D. 激素A、B、C分别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 ‎【答案】C ‎【解析】分析图解可知,a细胞为下丘脑细胞,激素A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激素B为促甲状腺激素,激素C为甲状腺激素,当甲状腺激素超过正常值时,会对下丘脑和垂体起抑制作用,因此①处的效应为抑制作用,A正确;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原料,当机体缺碘时,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减少,从而对下丘脑和垂体的抑制作用减弱,导致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加,B正确;由题图知,激素C是甲状腺激素,作用是促进新陈代谢,加速物质氧化分解,增加产热量,以维持体温恒定,体内酶的活性并没有改变,C错误;激素A、B、C分别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D正确。‎ ‎【考点定位】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24. 如图是表示人体和人体细胞内某些信息的传递机制的模式图。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若该图表示细胞内遗传信息的表达过程,则e过程发生于核糖体中 B. 若a表示抗原决定簇,b表示吞噬细胞和T细胞,c为B细胞,则该过程为体液免疫 C. 若图表示内环境中成分的单方向联系,a为组织液,则b为淋巴液,c为血液 D. 若该图中a为下丘脑,b为垂体后叶,c为肾小管和集合管,则d和e为同一物质 ‎【答案】C ‎【解析】如果该图表示细胞中遗传信息的表达过程,则a代表DNA,b代表RNA,c代表蛋白质,d代表转录,e代表翻译,所以e过程发生在核糖体上,A正确;如果a表示抗原决定蔟、b表示吞噬细胞和T细胞、c为B细胞,并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浆细胞只出现在体液免疫中,所以该过程为体液免疫,B正确;若图表示内环境中成分的单方向联系,a为组织液,则b为淋巴液,c为血浆,并非血液,C错误;如果该图中a为下丘脑、b为垂体、c为肾小管和集合管,则d和e为同一物质,为抗利尿激素,D正确。‎ ‎【考点定位】基因表达、免疫调节、内环境组成、神经调节 ‎25. 排尿是一种复杂的反射活动,当膀胱充盈时,膀胱内牵张感受器受到刺激产生冲动,使人产生尿意。当环境条件适宜时,膀胱逼尿肌接收到冲动后收缩、尿道括约肌舒张,产生排尿反射,如图表示排尿的调节过程,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 A. 图中a、b所指的部位均为所属神经元的轴突 B. 脑发出神经冲动完成排尿过程的传导途径为f→d→c→a→膀胱逼尿肌 C. 某位患者神经系统受损,能产生尿意但排尿反射不能完成,其受损部位一定是图中的c D. 正常人排尿过程中,当逼尿肌开始收缩时,会刺激膀胱壁内牵张感受器,由此导致膀胱逼尿肌收缩持续到膀胱内尿液被排空为止,该调控过程为负反馈调节 ‎【答案】B ‎【解析】图中b所指的部位是传入神经元细胞体发出的较长的树突,A项错误;脑发出神经冲动完成排尿过程的传导途径为f→d→c→a→膀胱逼尿肌,B项正确;某位患者神经系统受损,能产生尿意但排尿反射不能完成,说明其传入神经部分正常,其受损部位一定是图中的a,C项错误;正常人排尿过程中,当逼尿肌开始收缩时,会刺激膀胱壁内牵张感受器,由此导致膀胱逼尿肌收缩持续到膀胱内尿液被排空为止,该调控过程为正反馈调节,D项错误;‎ ‎26. 如图为人体体液之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图中A、C、D参与人体内环境的组成 B. DNA解旋酶可以存在于B内 C. 乙酰胆碱和激素可存在于C中 D. D可以运输养料、二氧化碳、尿素和糖元等物质 ‎【答案】D ‎【解析】图中A是淋巴,B是细胞内液,C是组织液,D是血浆,其中A、C、D参与人体内环境的组成, A项正确;DNA解旋酶用于DNA复制,存在于细胞内,B项正确;乙酰胆碱(神经递质)和激素可存在于C组织液中,C项正确;血浆可以运输养料、二氧化碳、尿素等,但糖元不会存在血浆中,D项错误。‎ ‎27. 如图表示甲状腺与垂体之间的一种调控关系示意图。据图判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激素A表示甲状腺激素,垂体细胞靠受体接受其刺激 B. 激素A —定能促进垂体细胞代谢,使激素B合成增加 C. 激素B可表示促甲状腺激素,其靶器官就是甲状腺 D. 垂体是人和脊椎动物的主要内分泌腺,能支配多种内分泌腺的活动 ‎【答案】B ‎【解析】激素A表示甲状腺激素(蛋白质类激素),垂体细胞靠细胞膜表面的受体接受其刺激,A项正确;激素A 对垂体的作用为反馈调节,不—定是促进垂体细胞代谢,也可能是抑制分泌激素B,B项错误;激素B可表示促甲状腺激素,其靶器官就是甲状腺,C项正确;垂体是人和脊椎动物的主要内分泌腺,能支配多种内分泌腺的活动,D项正确。‎ ‎28. 处于寒冷环境中,人体正常情况下做出的调节反应正确的是 A. 汗腺受神经的刺激增加汗液的分泌 B. 皮肤血管产生反射性的舒张 C. 冷觉感受器受刺激引起肌肉收缩反射 D. 通过神经体液调节导致体温明显降低 ‎【答案】C ‎【解析】在寒冷条件下,汗腺受神经的刺激下,汗液的分泌减少,以减少散热,A项错误;寒冷条件下,皮肤毛细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散热减少,B项错误;‎ 冷觉感受器受刺激引起肌肉收缩反射,增加产热,C项正确;通过神经体液调节导致产热增多,散热减少,以维持体温恒定,D项错误。‎ ‎29. 下列关于免疫的说法正确的是 A. 抗原、抗体、溶菌酶的化学本质都是蛋白质 B. 记忆细胞、效应T细胞对抗原都有特异性识别能力 C. 抗体、效应T细胞、吞噬细胞对病原体都有直接杀伤作用 D. 淋巴因子、溶菌酶、吞噬细胞中的水解酶都属于特异性免疫物质 ‎【答案】B ‎30. 关于HIV的叙述,错误的是 A. 不卫生的文身、文眉等器械有可能传播HIV B. HIV具有高度变异性,致使疫苗效果难以持久 C. HIV感染人群比健康人更容易患流感、恶性肿瘤等疾病 D. 感染者体内的HIV中的遗传物质可通过生殖细胞传给子代 ‎【答案】D ‎【解析】文身、文眉等过程中会造成皮肤损伤,与HIV患者共用不卫生的文身、文眉等器械有可能造成HIV感染,A正确;HIV具有高度变异性,导致记忆细胞和抗体不能消灭HIV,故疫苗效果难以持久,B正确;HIV感染人群中多种免疫细胞损伤,所以比健康人更容易患流感、恶性肿瘤等疾病,C正确;艾滋病病毒攻击的是淋巴细胞,不会将遗传物质整合到生殖细胞中,所以无法通过生殖细胞传给后代,D错误。‎ ‎31. 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 5微米的颗粒物,含有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易通过肺部进入血液。下列关于人体吸入PM2. 5后的推测,不合理的是 A. PM2. 5可通过肺泡进入人体的内环境 B. 颗粒物进入呼吸道引起咳嗽属于条件反射 C. 颗粒物中的酸性物质进入血浆,血浆pH仍可维持相对稳定 D. PM2.5可能成为过敏原,其诱发的过敏反成属于免疫失调 ‎【答案】B ‎【解析】PM2. 5可穿过肺泡壁上皮细胞和毛细血管壁细胞进入血浆,A项正确;颗粒物进入呼吸道引起咳嗽属于非条件反射,B项错误;血浆中的缓冲物质在一定范围内可以维持pH相对稳定,C项正确;过敏反应属于免疫失调中的免疫功能过强,D项正确。‎ ‎32. 如图为人体某反射弧的部分模式图,虚线圈中代表反射中枢,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刺激a处不能引起c处电位变化 B. b处的液体中可能含氧气、化学递质等 C. 刺激c处不能引起a处电位变化 D. a、b、c任何一处的细胞膜外侧测得负电位,则表明其处于兴奋状态 ‎【答案】A ‎【解析】从图示可以看出,a表示传入神经,b表示突触,c表示传出神经,刺激a点产生神经冲动经反射弧可传至c处,A错误;b处的液体是组织液,可能含有氧气、神经递质等,B正确;c是传出神经,刺激c处,兴奋不能传到a处,因此刺激c处不能引起a处电位变化,C正确;静息电位是外正内负,动作电位是外负内正,当在神经细胞膜外测得负电位,就表明其处于兴奋状态,D正确。‎ ‎33. 如图是某低等海洋动物完成某反射的反射弧模式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a处接受适宜的电刺激,b处能测定到电位变化 B. 兴奋每传递一次都会导致突触前膜的面积增大 C. 图中有三个神经元,a处兴奋传导的速率大于c处 D. 若将神经纤维置于高Na+环境中,静息电位将变大 ‎【答案】D ‎【解析】由图分析可知a处有神经节,所以a是传入神经,在a处给予适宜刺激,b处能测定到电位变化,A正确;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涉及到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的融合,所以兴奋每传递一次都会导致突触前膜的面积增大,B正确;图中有三个神经元,a处兴奋传导的速率会大于c,因为c处相当于突触,信号会有电信号到化学信号再到电信号的转化,C正确;如果将神经纤维置于高钠离子环境中,动作电位将变大,因为动作电位是因为钠离子的内流引起的,D错误。‎ ‎34. SGLT—2是肾脏进行葡萄糖重吸收的一种主要载体蛋白,能利用ATP释放的能量跨膜运输葡萄糖;SGLT—2抑制剂是一类重要的糖尿病治疗药物。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肾小管上皮细胞通过主动运输重吸收葡萄糖 B. SGLT—2的合成需要经历转录和翻译过程 C. SGLT—2抑制剂可有效降低机体的血糖浓度 D. SGLT—2抑制剂可防止葡萄糖过多的随尿液排出 ‎【答案】D ‎【解析】肾脏利用ATP释放的能量进行葡萄糖的跨膜重吸收,说明肾小管上皮细胞通过主动运输重吸收葡萄糖,A项正确;SGLT—2是一种载体蛋白,合成需要经历转录和翻译过程,B项正确;SGLT—2抑制剂抑制肾脏对葡萄糖的重吸收,SGLT—2抑制剂可使葡萄糖随尿液排出,可有效降低机体的血糖浓度,C项正确,D项错误。‎ ‎35. 同学们在篮球场上打篮球,运动过程中体内不会发生的是 A. 在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作用下维持血糖平衡 B. 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增加水分的重吸收 C. 在大脑皮层的参与下,瞄准篮筐并投篮 D. 视神经末梢产生的兴奋在反射弧中双向传递 ‎【答案】D ‎【解析】同学们在篮球场上打篮球,运动过程中不断消耗能量,导致蔗糖浓度下降,在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作用下维持血糖平衡,A正确;运动过程中丢失了大量的水分和无机盐,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所以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以增加水分的重吸收,B正确;瞄准篮筐并投篮,需要高级神经中枢大脑皮层的参与,C正确;由于反射弧中突触处兴奋是单向传递的,,所以运动过程中视神经末梢产生的兴奋在反射弧中只能单向传递,D错误。‎ ‎36. 给人体注射流感疫苗能有效预防流感病毒的感染,流感疫苗的作用是 A. 增强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功能 B. 刺激淋巴细胞的增殖分化,产生特异性的记忆细胞和抗体 C. 特异性识别并清除感染人体的流感病毒 D. 提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的免疫力 ‎【答案】B ‎【解析】注射疫苗属于主动免疫,主动免疫是指将疫苗或类毒素接种于人体,从而刺激淋巴细胞的增殖分化,产生特异性的记忆细胞和抗体,故选B。‎ ‎【点睛】解答B选项,关键能识记对抗原具有特异的细胞或结构,包括B细胞、T细胞、效应T细胞、记忆细胞和抗体。‎ ‎37. 去甲肾上腺素是一种常见的神经递质,也是一种胺类激素。该神经递质能使突触后膜产生兴奋,但是当去甲肾上腺素分泌较多时又可以作用于突触前膜,抑制去甲肾上腺素的释放。据此判断,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都有与去甲肾上腺素结合的受体 B. 去甲肾上腺素经过扩散作用由突触间隙到达突触后膜 C. 去甲肾上腺素分泌过多作用于突触前膜属于反馈调节 D. 去甲肾上腺素经过体液只能运输给相应的靶器官、靶细胞 ‎【答案】D ‎【解析】依题意可知:甲肾上腺素能作用于突触后膜和突触前膜,所以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都有与去甲肾上腺素结合的受体,A项正确;去甲肾上腺素是一种常见的神经递质,神经递质经过扩散作用由突触间隙到达突触后膜,B项正确;去甲肾上腺素分泌较多时作用于突触前膜,抑制去甲肾上腺素的释放,属于反馈调节,C项正确;去甲肾上腺素也是一种胺类激素,激素经过体液运输到全身,但只能作用于相应的靶器官、靶细胞,D项错误。‎ ‎38. 当呼吸道黏膜受到机械刺激或化学刺激后,产生的兴奋传到延髓的相关中枢,进而引起呼吸肌快速收缩或舒张,产生咳嗽反射。下列有关该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机械刺激可导致呼吸道黏膜中的某些细胞显著活跃 B. 传人神经纤维兴奋部位膜内电流的方向是双向的 C. 兴奋以局部电流的形式由传人神经元传递给传出神经元 D. 直接刺激延髓的相关中枢也可引起呼吸肌的咳嗽反射 ‎【答案】A ‎【解析】据题干信息可知在呼吸道黏膜中分布有感受器,所以机械刺激可导致呼吸道黏膜可以使其中某些细胞显著活跃,A正确;由于刺激部位是呼吸道黏膜中的感受器,因此兴奋在传入神经纤维兴奋部位膜内电流的方向是单向的,B 错误;兴奋由传人神经元传递给传出神经元,经过了突触结构,故其在传人神经元和传出神经元之间的突触上是以化学信号传递,在传人神经元和传出神经元的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形式(或局部电流)传导,C错误;反射活动的产生必需要有完整的反射弧结构参与,D错误。‎ ‎【点睛】解答D选项,关键要理解完成一个反射活动的条件,必须保证反射弧的完整性,且5个部分都必须参与的活动才能算反射。‎ ‎39. 如图中a、b、c表示生物学有关内容,其中不符合图示关系的是 A. 若图是ATP的水解过程,Ⅰ、Ⅱ可代表远离腺苷的两个高能磷酸键依次断裂,c是RNA的单体之一 B. 若图表示基因的表达过程,Ⅰ、Ⅱ分别是指转录和翻译,都有H2O的生成 C. 若abc表示突触信号转化形式,则ac都是电信号,Ⅰ发生在前膜,Ⅱ发生在后膜 D. 若abc分别表示吞噬细胞、T细胞和B细胞,则Ⅰ、Ⅱ分别是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答案】D ‎【解析】若图是ATP的水解过程,A—P~P~P,A表示腺苷,T表示3个,P表示磷酸基团,~ 表示高能磷酸键,ATP的一个高能磷酸键水解,形成ADP(二磷酸腺苷),两个高能磷酸键水解,形成AMP(一磷酸腺苷), AMP(一磷酸腺苷)是构成RNA的单体之一,A正确;基因的表达过程包括两个阶段,即转录和翻译,在转录过程在单个的核糖核苷酸之间形成磷酸二酯键连接,同时产生水,在翻译过程氨基酸通过脱水缩合形成肽链,同时产生水,B正确;兴奋在神经细胞间通过突触结构传递,突触有突触前膜(上一个神经细胞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下一个神经细胞膜)组成,兴奋传到突触之前是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形式传导,即图中的a,当到达突触时转变为化学信号(神经递质),即图中的b,当神经递质被突触后膜上的受体接受以后使下一个神经细胞产生兴奋,以电信号形式传导,即图中的C,C正确;若abc分别表示吞噬细胞、T细胞和B细胞,则Ⅰ、Ⅱ分别呈递并识别抗原的过程,D错误。‎ ‎40. 如图为机体内发生体液免疫和过敏反应的流程图,图中甲~丁代表不同物质,字母代表不同的细胞,数字代表不同的过程,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图中呈递抗原的过程是②‎ B. 据图示可知,第二次注射甲时,产生的浆细胞来源于E C. 与体液免疫相比,过敏反应特有的过程包括⑧⑩‎ D. 既参与特异性免疫又参与非特异免疫的免疫细胞是上图中的A ‎【答案】B ‎【解析】图中①表示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甲的过程,②表示甲经过吞噬细胞等的摄取和处理后,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的过程,A项正确;第二次注射甲时,产生的D浆细胞来源于E记忆B细胞和B细胞,B项错误;在过敏反应中物质甲为过敏原。与体液免疫相比,过敏反应特有的过程包括:⑩(产生的抗体吸附于某些肥大细胞表面)和⑧(过敏原再次入侵机体后直接作用于表面吸附有抗体的肥大细胞),C项正确;图中A吞噬细胞既参与特异性免疫又参与非特异性免疫,D项正确。‎ ‎【点睛】‎ 本题考查综合体液免疫过程和过敏反应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正确识图,结合题意回顾所学基础知识,并迁移到本题进行分析判断。在图示的体液免疫调节过程中,物质甲是抗原,细胞A为吞噬细胞,细胞B为T细胞,物质乙是T细胞产生的淋巴因子,细胞C为B细胞,细胞E为记忆细胞,细胞D为浆细胞,浆细胞产物质丙抗体。第二次注射抗原时,产生的浆细胞来源于B细胞和记忆细胞。 据此答题。‎ ‎41. 如图表示人体对刺激的反应,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 A. 图中剌激一定来自外界环境的变化 B. ①②③和①④⑤分别表示神经调节和体掖调节 C. 剧烈运动时,①②③、①④⑤和⑥⑤途径其同发挥作用维持内环境稳定 D. 内环境中血糖和pH调均与⑥⑤途径有关 ‎【答案】C ‎【解析】分析题图:图中①②③表示神经调节过程,其中效应器是肌肉;①④⑤表示神经和体液共同调节的过程,其中效应器是腺体;⑥⑤表示体液调节过程。人体内环境稳定是神经和体液调节的结果。刺激可能来自内环境理化性质的改变(如体温升高等)或外界环境的变化(如寒冷环境),A错误;效应器是由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所以图中①②③表示神经调节,而①④⑤表示神经和体液调节,B错误;剧烈运动时,①②③、①④⑤和⑥⑤途径即神经和体液调节共同发挥作用维持内环境稳定,C正确;内环境中血糖主要与⑥⑤途径有关,而PH调节主要依赖血液中的缓冲物质,D错误。‎ ‎42. 下图为神经纤维受刺激后所测得的膜电位变化图,则四种测量方式图中,能测出这种膜电位变化的是( )‎ A. B. ‎ C. D. ‎ ‎【答案】A ‎【解析】由图可知,左图为神经细胞膜内电位变化图,膜电位是指细胞膜内外的电位差,从概念中可知,膜电位应该是测的细胞膜内和细胞膜外的电位差值。选项中A中导线的一极在细胞外,另一极在细胞内,符合要求,A正确;B、C项导线的两个极均在细胞外或外,测的不是膜电位,但电流表的指针会发生偏转,也就是有电位的变化,但不是膜电位;对D来说,b处化学信号,所测也不是膜电位,BCD错误。‎ ‎43. 人体内下列各项生理变化与下图变化趋势相符的是( )‎ A. A B. B C. C D. D ‎【答案】D ‎【解析】当外界温度升高时,人体耗氧量减少,当外界温度降低时,人体耗氧量增加,A错误;肾上腺素具有升高血糖的作用,当血糖浓度升高时,肾上腺素分泌减少,当血糖浓度降低时,肾上腺素分泌增加,B错误;当甲状腺激素含量达到一定程度时,抑制垂体的活动,使得促甲状腺激素含量减少,C错误;抗利尿激素具有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所以当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增加,D正确。‎ ‎44. 某人的下丘脑受到损伤,不会直接导致( )‎ A. 细胞外液渗透压发生变化 B. 体温发生变化 C. 胃肠蠕动发生变化 D. 甲状腺激素的分泌量发生变化 ‎【答案】C ‎【解析】下丘脑具有渗透压感受器,并且是水平衡调节的中枢,因此破坏后可能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发生变化,A错误;下丘脑中有体温调节中枢,破坏后体温可能发生变化,B错误;胃肠蠕动的调节中枢是脊髓,因此下丘脑破坏后不会直接导致胃肠蠕动发生变化,C正确;下丘脑能够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最终可以导致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D错误。‎ ‎45. X物质可以抑制Na+载体将神经纤维内Na+向外主动运输,Y物质可以打开神经纤维Cl-通 道,使C1-向内扩散,现在分别用X和Y物质处理甲、乙两条神经纤维。则会出现的正确结果是 ‎①甲神经纤维静息电位无变化 ‎ ‎②乙神经纤维兴奋可能无法产生 ‎ ‎③甲神经纤维动作电位不能产生 ‎ ‎④乙神经纤维产生的兴奋可以传导到两端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A ‎【解析】神经纤维静息电位由钾离子少量外流导致,X物质抑制Na+载体将神经纤维内Na+向外主动运输,不影响甲的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Y物质使C1-向内扩散,使膜内外电位差增大,乙神经纤维兴奋可能无法产生。‎ ‎【点睛】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 ‎(1)明确Na+主要分布在细胞外液,K+主要分布在细胞内液;‎ ‎(2)明确静息电位主要是K+少量外流导致,静息电位主要是Na+大量内流导致。‎ 二、非选择题 ‎46. 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HIV存在于艾滋病患者的细胞中,其遗传物质RNA逆转录形成的DNA可整合到患者细胞的基因组中,这样每个被感染的细胞就成为生产HIV的工厂,每个被感染的细胞裂解都可释放数百万个HIV。人若感染HIV,潜伏期一般2-10年,一旦确诊为艾滋病,一般2-3年死于其他疾病或癌症。请回答下列问题:‎ ‎(1)T细胞的多少和HIV浓度之间有什么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随HIV浓度升高,人体免疫能力大大降低,艾滋病人的直接死因往往是由念珠藻、肺囊虫等多种病原体引起的严重感染或恶性肿瘤等疾病,由此可以看出T细胞在人体内发挥的功能是__________________。‎ ‎(2)HIV在感染初期和潜伏期,临床上并无明显症状,通过检测_______________(填检测指标)可判断某人是否判断某人是否已被感染HIV。‎ ‎(3)曲线ⅠAB段机体内发生的免疫方式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免疫调节、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与其相关系统器官组织共同参与维持人体______________,这是生命活动得以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 ‎【答案】 (1). 成负相关 (2). 攻击侵入的病原体 (3). 血液中抗体 (4). 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5). 内环境稳态 ‎【解析】本题考查人体稳态的调节机制,结合曲线考查艾滋病毒感染后人体的免疫调节过程,要求考生明确艾滋病毒是一种逆转录病毒,感染机体后主要攻击T细胞,导致细胞免疫功能丧失,体液免疫功能明显减弱,最终病人易死于其它病原微生物的感染。‎ ‎(1)分析图中曲线可知,感染的HIV短暂时间内,HIV数量和T细胞数量都能增多,但1年以后,T细胞的数量逐渐降低,HIV浓度逐渐升高,两者之间成负相关;随HIV浓度升高,人体免疫能力大大降低,艾滋病人的直接死因往往是由念珠藻、肺囊虫等多种病原体引起的严重感染或恶性肿瘤等疾病,由此可见T细胞的功能是攻击侵入的病原体。‎ ‎(2)HIV在感染初期和潜伏期,感染的HIV可刺激机体产生记忆细胞和抗体,因此虽然临床上无明显症状,但通过检测血液中的相应抗体可判断某人是否已被感染HIV。‎ ‎(3)曲线ⅠAB段是感染HIV初期,此时机体的免疫功能基本正常,故可通过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共同作用,使HIV浓度下降。‎ ‎(4)免疫调节、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与其相关系统器官组织共同参与,形成机体的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共同维持人体内环境稳态,是生命活动得以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 ‎47. 如图所示为人体神经一体液一免疫调节网络的部分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人体的免疫系统在维持机体的稳态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主要功能是_____________。‎ ‎(2)器官甲为_____________。下丘脑、器官甲、肾上腺三者之间存在着较为复杂的调节关系:其中①②属于_____________调节,④⑤属于_____________调节,它们均属于体液调节的重要调节方式。‎ ‎(3)过程⑧产生的细胞因子为免疫活性物质,能刺激其他细胞的增殖、分化,它很可能是由_____________细胞产生。‎ ‎(4)研究表明,长时间处于高度紧张工作状态的人,癌症发病率较髙,分析图示可知原因是________。‎ ‎【答案】 (1). 防卫、监控和淸除 (2). 垂体 (3). 分级 (4). 反馈 (5). T (6). 高度紧张状态下,糖皮质激素分泌较多,会抑制免疫系统的正常功能 ‎【解析】本题结合图形考查免疫系统的功能、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与反馈调节、淋巴因子的来源与功能等知识,要求学生理解人体神经一体液一免疫调节网络,能利用所学知识解读图形,判断出图中①②③过程为糖皮质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④⑤过程为(负)反馈调节,以及高度紧张状态下,糖皮质激素分泌较多,会抑制免疫系统的正常功能,进而分析回答问题。‎ ‎(1)人体的免疫系统在维持机体的稳态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具有防卫、监控和淸除三大功能。‎ ‎(2)分析图形可知,器官甲为垂体;下丘脑、垂体、肾上腺三者之间存在着较为复杂的调节关系:其中①是下丘脑分泌的激素CRH作用与垂体,促进垂体分泌激素ACTH,②是垂体分泌的激素ACTH作用于肾上腺,促进肾上腺分泌糖皮质激素,这属于糖皮质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④⑤过程表明糖皮质激素分泌过多时,能通过负反馈调节抑制激素CRH和ACTH的分泌,它们均属于体液调节的重要调节方式。‎ ‎(3)根据题意,过程⑧产生的细胞因子为免疫活性物质,能刺激其他细胞的增殖、分化,因此这种免疫活性物质是淋巴因子,它是由T细胞产生。‎ ‎(4)分析图形可知,高度紧张状态下,糖皮质激素分泌较多,会抑制免疫系统的正常功能,因此长时间处于高度紧张工作状态的人,癌症发病率较髙。‎ ‎48. 回答下列与生命活动调节相关问题:‎ ‎(1)人在受到寒冷剌激时,可通过神经和体液的调节使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加。在此过程中,神经调节的效应器是_______________,甲状腺激素在反馈调节时作用的靶细胞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当神经冲动在神经元间进行传递时,会发生信号模式的转变:电信号→化学信号(m)→电信号,其中化学信号、结构m分别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一条离体神经纤维的左侧施加电刺激使其兴奋,请在下图中标出兴奋部位和未兴奋部位的膜两侧电荷类型以及局部电流的方向。‎ ‎ ‎ ‎(3)为了验证胰岛素的作用,实验人员选取了3组生理状态相当的饱食实验兔,编号为A、B、C。实验人员向A组兔子体内注射了用生理盐水配置的2 mL胰岛素溶液,向B组兔子体内注射了用生理盐水配置的2 mL胰岛素受体抑制剂溶液(可与胰岛素受体特异性结合,降低胰岛素的作用),向C组兔子注射了___________。—段时间后,检测三组兔子血糖的平均浓度,按大小排序为______________,如果A组兔子出现了四肢无力的症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 (2). 下丘脑细胞、垂体细胞 (3). 神经递质 (4). 突触后膜 (5). (6). 2mL生理盐水 (7). B>C>A (8). 胰岛素降低了血糖含量,使兔子肌肉得不到足够的能量供应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神经调节、激素调节,考查对兴奋传递、激素分泌的调节、血糖调节的理解和识记,解答本题应注意理解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的含义,明确对照试验中的自变量。‎ ‎(1)人在受到寒冷剌激时,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至下丘脑,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可产生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通过分级调节使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加。甲状腺激素过多时,可反馈抑制下丘脑、垂体的分泌。‎ ‎(2)当神经冲动在神经元间进行传递时,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使电信号转变为化学信号;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结合,使突触后模产生电位变化;神经纤维兴奋部位的膜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未兴奋部位表现为外正内负,局部电流方向由正电荷指向负电荷。‎ ‎(3)C组兔子为对照组,应注射2mL生理盐水。胰岛素可降低血糖,A组兔子血糖浓度最低,胰岛素抑制剂会降低胰岛素的作用,血糖浓度最高,—段时间后,三组兔子血糖的平均浓度按大小排序为B>C>A,如果A组兔子出现了四肢无力的症状,原因是胰岛素降低了血糖含量,使兔子肌肉得不到足够的能量供应。‎ ‎49. 肺牵张反射是调节呼吸的反射之一,图(a)为肺牵张反射示意图,该反射的感受器位于肺中,深呼吸后肺扩张,感受器兴奋,神经冲动经传入神经传入脑干,抑制吸气,引起呼气。‎ ‎(1)图(a)中,a、b、c、d是反射弧的组成部分,a是_______,b是_____,c是____。肺牵张反射的效应器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体要屏住呼吸必须受到图(a)中___________的调控。但由图(a)可知它并没有直接控制呼吸肌,而是通过传出神经控制___________进而控制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这体现了神经系统的_________调节。‎ ‎(3)图(a)中神经元①和②之间形成的突触(放大后的突触如图(b)所示)中,神经元①中的轴突末端膨大形成的结构叫__________;突触后膜位于神经元②的____________(填“轴突”、“树突”或“细胞体”),所能完成的信号转换过程是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神经中枢 (2). 传入神经 (3). 传出神经 (4). 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呼吸肌 (5). 大脑皮层 (6). 脊髓 (7). 分级 (8). 突触小体 (9). 树突或细胞体 (10). 将化学信号转换为电信号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结合肺牵张反射示意图和突触结构示意图,考查反射弧的各部分组成及功能、突触结构及人脑的功能,要求考生识记反射弧的组成和突触的结构,能准确判断图中各结构的名称;其次还有要明确屏住呼吸是主动意识控制的行为,受到大脑皮层高级中枢的控制。‎ ‎(1)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组成,图中与肺牵张感受器相连的b为传出神经,则a为神经中枢、c为传出神经;肺牵张反射的效应器是指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呼吸肌d。‎ ‎(2)屏住呼吸是主动意识控制的行为,必须受到大脑皮层高级中枢的控制;由图(1)可知它并没有直接控制呼吸肌,而是通过传出神经控制脊髓进而控制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这体现了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3)图(b)中,神经元①中的轴突末端膨大形成的结构叫突触小体;突触后膜位于神经元②的细胞体,突触后膜能完成的信号转换过程是将化学信号转换为电信号。‎ ‎50. 肌肉与神经都是兴奋性组织,能引起反应(如肌肉收缩)的最低刺激强度称为该组织的阈强度。为了测定蛙腓肠肌在某特定刺激时间下的阈强度,请根据以下提供的实验材料完善实验思路,并分析实验。 ‎ 实验材料:如图材料1套,电刺激器1个(说明:电刺激器可任意设定单个脉冲电压的大小及持续时间,在一定电压范围内不损伤组织)。‎ 请回答:‎ ‎(1)实验思路:‎ ‎①设定电刺激器发出单个脉冲电压的持续时间;‎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低于腓肠肌阈强度的电压刺激标本的坐骨神经,腓肠肌却能收缩,说明坐骨神经的兴奋性________(填“高于”“等于”或“低于”)腓肠肌。‎ ‎(3)与阈强度刺激相比,增大刺激强度,检测到腓肠肌肌膜动作电位的峰值______(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4)实验表明:能引起肌肉收缩的刺激要有一定强度并维持一定时间;当其他条件不变时,在一定范围内,肌肉的阈强度与刺激的作用时间成反比。据此,请在坐标上画出肌肉的阈强度—作用时间曲线。‎ ‎____________‎ ‎【答案】 (1). 选择单个脉冲电压从弱到强逐渐加大,分别去刺激腓肠肌,记录下肌肉刚出现收缩时的电压强度 (2). 重复多次,记录数据并分析得出结论 (3). 高于 (4). 不变 (5). ‎ ‎【解析】试题分析:该实验是“在某特定刺激时间下的阈强度”,阈强度是指能引起反应(如肌肉收缩)的最低刺激强度.该实验中自变量是刺激强度,刺激时间为无关变量。‎ ‎(1)该实验的目的是测定蛙腓肠肌在某特定刺激时间下的阈强度.实验设计思路是:‎ ‎①设定电刺激器发出单个脉冲电压的持续时间;‎ ‎②选择单个脉冲电压从很弱再逐渐增强,分别去刺激腓肠肌,记录下肌肉刚出现收缩时的电压强度;‎ ‎③重复多次,记录数据并分析得出结论。‎ ‎(2)用低于腓肠肌阈强度的电压刺激标本的坐骨神经,腓肠肌却能收缩,说明坐骨神经的阈强度比腓肠肌低,坐骨神经的兴奋性高于腓肠肌。‎ ‎(3)与阈强度刺激相比,增大刺激强度,都能引起兴奋,产生动作电位,腓肠肌肌膜动作电位的峰值不变。‎ ‎(4)因为在一定范围内,肌肉的阈强度与刺激的作用时间成反比,所以肌肉的阈强度-作用时间曲线为: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