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27 发布 |
- 37.5 KB |
- 3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浙江省“七彩阳光”联盟2020届高三上学期一模考试生物试题
2019学年第一学期浙江“七彩阳光”联盟期初联考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细胞内生物大分子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细胞核中的核酸都可自我复制 B. 细胞质中的多糖均由叶绿体合成 C. 油脂中碳原子和氧原子的比例(C/O)比糖类中的大 D. 脱水缩合反应只发生在生成生物大分子过程中 【答案】C 【解析】 【分析】 1、生物大分子:指的是作为生物体内主要活性成分的各种分子量达到上万或更多的有机分子。常见的生物大分子包括:蛋白质、核酸、脂质、糖类。 2、小分子脱水缩合可生成大分子,如: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蛋白质,以肽键相连。葡萄糖脱水缩合形成多糖,以糖苷键相连。核苷酸脱水缩合形成核酸,以磷酸二酯键相连。 【详解】A、能够进行分裂的细胞的细胞核中的DNA可以复制,但是RNA不能复制,高度分化的细胞的细胞核中DNA不能复制,A错误; B、动物细胞中没有叶绿体,也能合成多糖,如糖原,B错误; C、油脂中碳原子和氧原子的比例(C/O)比糖类中的大,C正确; D、脱水缩合反应不只是发生在生成生物大分子过程中,如两分子葡萄糖可脱水缩合形成二糖,D错误。 故选C 2.下列关于人体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成熟红细胞因运输氧气而使糖酵解被抑制 B. 癌细胞的形态结构会发生显著变化 C. 老年斑的出现是由于局部组织较多细胞出现凋亡的结果 D. 细胞的衰老普遍存在,且在各发育阶段衰老细胞所占比例相同 【答案】B 【解析】 【分析】 糖酵解是指葡萄糖分解形成丙酮酸的过程,是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共有的阶段。单细胞生物细胞的衰老就是个体的衰老,多细胞的生物体多数细胞的衰老会导致生物个体的衰老。 【详解】A、成熟红细胞能进行无氧呼吸,可进行糖酵解过程,A错误; B、相对于正常体细胞,癌细胞的形态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B正确; C、皮肤色素沉积出现的“老年斑”是细胞衰老的结果,C错误; D、在各发育阶段衰老细胞所占比例不相同,老年阶段所占比例高,D错误。 故选B。 3.以下关于原生演替的说法错误的是 A. 原生演替可能开始于水生或旱生基质 B. 原生演替基质上不包含有生存力的生命体 C. 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可到达相似的顶极群落 D. 演替过程中不同阶段所经历的时间大致相等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在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详解】A、原生演替是指在原生裸地上首先出现先锋植物群落,继而产生的一系列群落替代过程,原生演替可能开始于水生或旱生基质,A正确; B、原生演替基质上不包含有生存力生命体,B正确; C、只要环境条件适宜,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可到达相似的顶极群落,只是原生演替需要的时间较长,C正确; D、每一个演替阶段由于环境不同,物种不同,所经历的时间可能也不同,D错误。 故选D。 4.下列关于人类对全球环境的影响说法错误的是 A. 温室效应的形成机理是CO2分子吸收地球的反射热,使热逸散增加 B. 臭氧减少会增加皮肤癌患者数量 C. 酸雨是指pH低于5.6的雨雪或其他形式的降水 D. 工业用水封闭化是应对水体污染的有效措施之一 【答案】A 【解析】 【分析】 流层中的臭氧吸收掉太阳放射出的大量对人类、动物及植物有害波长的紫外线辐射(240-329纳米,称为UV-B波长),为地球提供了一个防止紫外辐射有害效应的屏障。酸雨主要是人为的向大气中排放大量酸性物质所造成的。中国的酸雨主要因大量燃烧含硫量高的煤而形成的,多为硫酸雨,少为硝酸雨,此外,各种机动车排放的尾气也是形成酸雨的重要原因。我们通常把pH值小于5.6的雨、雪、雹统称为酸雨。 【详解】A、温室效应的形成机理是CO2分子吸收地球的反射热,使热逸散减少,A错误; B、空气中臭氧层能够吸收紫外线,紫外线照射会诱发皮肤癌,所以臭氧减少会增加皮肤癌患者数量,B正确; C、酸雨是指pH低于5.6的雨雪或其他形式的降水,C正确; D、工业用水封闭化可减少水体污染,D正确。 故选A。 5.依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发生可遗传变异的种群不一定进化 B. 种群通过个体的进化而进化 C. 自然选择对种群的各种可遗传变异均发生作用 D. 生物进化意味着新物种的产生 【答案】A 【解析】 【分析】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A、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发生可遗传变异的种群不一定会发生基因频率的改变,如基因重组导致的可遗传变异,A正确; B、生物进化的单位是种群,B错误; C、个体之间存在变异,而且这些变异影响了个体的生活和繁殖,自然选择才起作用,C错误; D、生物进化不一定产生生殖隔离,所以生物进化不一定导致形成新物种,D错误。 故选A。 6.充分利用环境各部分的不同属性和所涉及农作物及养殖物生存所需要的特定环境,将其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的做法,属于农业生态工程的 A. 物质的良性循环技术 B. 洁净可再生的新能源开发技术 C. 立体养殖技术 D. 种植业与畜牧业合理优化技术 【答案】C 【解析】 【分析】 立体养殖是在传统养殖模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可以看做多种传统养殖模式的一种高效结合,它充分利用环境的各部分的不同属性和所涉及农作物及养殖物生存所需要的特定环境,将其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完整的利用了环境的各个不同的部分,在相同面积的土地上发挥最大效益。其典型结构有南方水乡的桑基水田等等。 【详解】根据上述分析可知,充分利用环境各部分的不同属性和所涉及农作物及养殖物生存所需要的特定环境,将其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以达到最大效益的做法,属于农业生态工程的立体养殖技术,综上分析,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7.以下关于G6玻璃砂漏斗过滤灭菌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玻璃砂漏斗孔径小,细菌不能滤过 B. 灭菌前应将漏斗用盐酸浸泡和抽滤去酸 C. 过滤时可采用抽滤方式增加灭菌速率 D. 该灭菌方法适用于加热易分解物质的灭菌 【答案】B 【解析】 【分析】 玻璃砂芯漏斗有6种规格,G6是孔径最小的,可以过滤细菌。 【详解】A、玻璃砂漏斗孔径不同,用途不同,G6玻璃砂漏斗孔径小,细菌不能滤过,A正确; B、G6玻璃砂漏斗用后用1mol/L浸泡,并抽滤去酸,再用蒸馏水洗涤至洗涤液呈中性,干燥后保存,B错误; C、抽滤指的是通过抽气,增大漏斗上下压强差,达到迅速过滤的目的,过滤时可采用抽滤方式增加灭菌速率,C正确; D. 该灭菌方法适用于加热易分解物质的灭菌,以保证灭菌彻底,D正确。 故选B。 8.下列关于染色体变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A. S型肺炎双球菌的DNA使R型菌转化为S型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 B. 染色体变异仅发生在细胞分裂间期 C. 染色体结构变异具有稀有性、有害性等特点 D. 为刺激三倍体西瓜的子房发育,需授以二倍体花粉完成受精 【答案】C 【解析】 【分析】 肺炎双球菌为原核生物,没有染色体,不会发生染色体变异。自然条件下,即不考虑人为因素,染色体结构的变异发生在分裂间期,细胞分裂不管是有丝分裂还是减数分裂,进入分裂期,染色质高度螺旋化,缩短,变粗成为染色体,结构稳定,不易变异。染色体数目的变异发生在分裂期后期,由于染色体分开紊乱导致数目变异。 【详解】A、S型肺炎双球菌的DNA使R型菌转化为S型不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而属于基因重组,A错误; B、染色体变异包括结构变异和数目变异,染色体数目变异可发生在分裂的后期,使原本应该分到两个细胞中的染色体分向了一个细胞,B错误; C、染色体结构变异和基因突变一样具有普遍性、稀有性、有害性等特点,C正确; D、为刺激三倍体西瓜的子房发育,需授以二倍体花粉刺激,但由于三倍体不能减数分裂产生配子,所以不能完成受精,D错误。 故选C。 9.若要使目的基因在受体细胞中表达,需要通过质粒载体而不能直接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其原因不包括 A. 目的基因无法插入受体细胞DNA B. 目的基因无法复制 C. 目的基因无转录所需的启动部位 D. 目的基因与受体细胞遗传信息传递方式不同 【答案】D 【解析】 【分析】 游离的DNA进入细胞体一般会直接被分解,就算可以进行转录、翻译成蛋白,游离DNA也无法跟着细胞分裂进行复制,导致子代细胞中不再含有目的基因。 【详解】外源基因无转录所需的启动部位,如果直接导入的话,无法自我进行复制和稳定生存以及表达,因此基因必须要经由载体导入细胞才能表达。比如质粒就可以作为载体运送所需要的基因,而且载体上有标记基因,可以知道基因是否导入细胞。目的基因与受体细胞遗传信息传递方式相同,都是DNA的半保留复制,综上分析,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10.以下关于植物克隆的说法正确的是 A. 从茎尖、腋芽开始的植物组培可以不经过愈伤组织 B. 离体组织为起点的胚胎发生途径,可以不经过脱分化和再分化 C. 针对茎尖开始的发芽培养基包含相对较少的BA和相对较多的NAA D. 在植物组培的继代培养中,将一直保留其原有的遗传特性 【答案】A 【解析】 【分析】 1、植物组织培养过程是:离体的植物器官、组织或细胞脱分化形成愈伤组织,然后再分化生成根、芽,最终形成植物体。 2、人工种子通过植物组织培养得到的胚状体、不定芽、顶芽和腋芽等为材料,通过人工薄膜包装得到的种子。 【详解】A、植物组织培养根据再生途径分为:愈伤组织途径、芽增殖途径、原球茎途径、体胚发生途径,所以从茎尖、腋芽开始的植物组培可以不经过愈伤组织,A正确; B、离体组织为起点的胚胎发生途径,一般要经过脱分化和再分化过程,B错误; C、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的用量比例将影响细胞的分化方向,针对茎尖开始的发芽培养基包含相对较多的BA和相对较少的NAA,C错误; D、在植物组培的继代培养中,有些细胞会发生遗传物质的变化,D错误。 故选A。 11.在氧气充足条件下,肿瘤细胞的能量供应仍主要依赖效率较低的糖酵解途径,并产生大量乳酸。GAPDH是糖酵解途径中的一个关键酶,下列关于该过程的说法,错误的是 A. 该过程也可在无氧条件下发生 B. 葡萄糖形成丙酮酸的过程是脱氢的过程 C. 正常细胞中丙酮酸须脱去二氧化碳才能进入线粒体参与柠檬酸循环 D. 可通过抑制GAPDH的活性来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 【答案】C 【解析】 【分析】 糖酵解途径(glycolytic pathway)又称EMP途径,是将葡萄糖和糖原降解为丙酮酸并伴随着ATP生成的一系列反应,是一切生物有机体中普遍存在的葡萄糖降解的途径。糖酵解途径在无氧及有氧条件下都能进行,是葡萄糖进行有氧或者无氧分解的共同代谢途径。 【详解】A、糖酵解是指在细胞质基质中发生的葡萄糖分解形成丙酮酸的过程,该过程在有氧和无氧条件下均可发生,A正确; B、葡萄糖形成丙酮酸的过程是脱氢的过程,同时产生少量能量,B正确; C、有氧条件下,正常细胞中丙酮酸可进入线粒体进行脱去二氧化碳的反应,C错误; D、可通过抑制GAPDH的活性,使糖酵解过程不能发生,从而不能产生ATP,来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D正确。 故选C。 12.“玉兰花欲开,春寒料峭来”。每年初春,天气仍然寒冷,我们看到玉兰的花已经开放,而叶却尚未长出。关于这时玉兰的叙述,错误的是 A. 诱导花芽萌发的温度较叶芽低 B. 花的开放仅受赤霉素的调节 C. 对叶片施以特定激素可使得叶片提早展开 D. 温度变化使得玉兰内部激素相对浓度改变 【答案】B 【解析】 【分析】 植物激素是指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题干“每年初春,天气仍然寒冷,我们看到玉兰的花已经开放,而叶却尚未长出”可推知诱导花芽萌发的温度较叶芽低。开花时没有叶片,可推知花开时利用的物质是上年贮存的光合产物。 【详解】A、根据分析可知,诱导花芽萌发的温度较叶芽低,A正确; B、花的开放受多种植物激素的调节,B错误; C、赤霉素可促进叶的生长,对叶片施以赤霉素可使得叶片提早展开,C正确; D、光照、温度等环境因子的变化,会引起植物体内产生包括植物激素合成在内的多种变化,进而对基因组的表达进行调节,所温度变化使得玉兰内部激素相对浓度改变,D正确。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植物激素的有关知识,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使学生应识记植物激素的作用。 13.关于果胶酶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 果胶酶可以使植物组织变得松散 B. 可以用浑浊度衡量果胶酶的活性 C. 经果胶酶处理的果汁加乙醇会出现显著浑浊 D. 果胶酶、纤维素酶等配合使用,可促使植物营养物质释放,提高饲料的营养价值 【答案】C 【解析】 【分析】 果胶是植物细胞的细胞壁的主要组成成分。在果汁生存中,果胶不仅影响出汁率,还会使果汁浑浊。果胶酶的作用是能够分解果胶,瓦解植物的细胞壁及胞间层,使榨取果汁变得容易,也使果汁变得澄清。果胶酶并不特指某种酶,是能够分解果胶的一类酶的总称。 【详解】A、果胶酶能够分解果胶,瓦解植物的细胞壁及胞间层,使植物组织变得松散,A正确; B、果胶酶可将果胶分解成可溶性的半乳糖醛酸,使浑浊的果汁变的澄清,所以可以用浑浊度衡量果胶酶的活性,B正确; C、果胶不溶于乙醇,果胶与95%的乙醇混合会形成沉淀,但果胶酶能将果胶分解,所以经果胶酶处理的果汁加乙醇不会出现显著浑浊,C错误; D、果胶酶、纤维素酶等配合使用,可分解植物细胞的细胞壁,促使植物营养物质释放,提高饲料的营养价值,D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果胶酶的相关知识,意在强化学生对果胶和果胶酶的相关知识的识记、理解与运用。 14.以下关于微生物发酵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利用乳酸菌制作泡菜需先通气培养,后密封发酵 B. 利用葡萄表面天然酵母制作葡萄酒通常不是单一菌种发酵 C. 果醋制作过程中发酵液pH逐渐降低,果酒制作过程中情况相反 D. 利用微生物发酵进行的食品加工往往需要严格灭菌 【答案】B 【解析】 【分析】 果酒发酵的菌种来自水果表面的野生酵母菌,果醋发酵的菌种为需氧型的醋酸杆菌,制作泡菜需要的是厌氧型的乳酸菌。 【详解】A、乳酸菌是一种严格的厌氧菌,有氧气存在时,其发酵会受到抑制,因此利用乳酸菌制作酸奶的过程中,应一致处于密闭状态,否则会导致发酵失败,A错误; B、利用葡萄表面天然酵母制作葡萄酒通常不是单一菌种发酵,B正确; C、果醋制作过程中,醋酸菌有氧呼吸产生二氧化碳和水,二氧化碳溶于水形成碳酸,随着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溶液的pH逐渐降低;果酒制作过程中,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二氧化碳与酒精,二氧化碳溶于水形成碳酸,随着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溶液的pH逐渐降低,因此果酒、果醋制作过程中溶液的pH都是逐渐降低,C错误; D、传统发酵技术中利用微生物往往来自食品材料上的微生物,所以发酵用的食品加工不能灭菌,D错误。 故选B。 15.多数高等植物细胞无溶酶体,而液泡是取代溶酶体功能的细胞器,其中的细胞液也为酸性溶液。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细胞液中的H+通过H+通道逐渐扩散到细胞溶胶中 B. 随着细胞的长大,液泡逐渐分裂为多个分散的小液泡 C. 研磨提取植物细胞的呼吸酶时,可添加碳酸钙保护酶的活性 D. 由于液泡中存在大量的酸性水解酶,因此液泡内不存在核酸、蛋白质和多糖等大分子物质 【答案】C 【解析】 【分析】 成熟的植物细胞含有大液泡。酶的活性易受温度和PH的影响。液泡内含有多种物质,可调节植物细胞内的环境。 【详解】A、细胞质中的H+通过质子泵主动运输进入细胞液中,细胞内不存在H+通道,A错误; B、随着细胞的长大,多个分散的小液泡逐渐融合为一个大液泡,B错误; C、由于液泡内的液体为酸性,当细胞破裂时酸性的环境会破坏酶的空间结构,所以研磨提取植物细胞的呼吸酶时,可添加碳酸钙保护酶的活性,C正确; D、液泡的细胞液中含有糖类、无机盐、色素和蛋白质等物质。液泡内的酸性水解酶本身就是蛋白质,液泡内不含核酸,D错误。 故选C。 16.为了研究氨基酸和磷钾肥对枣树花期叶片光合作用的影响,进行了相关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胞间CO2 处理 净光合速率(μmol•m-2•s-1 ) 浓度 (μL•L-1) 光补偿点(μmol•m-2•s-1) 光饱和点(μmol•m-2•s-1) 呼吸速率(μmol•m-2•s-1) 清水 20.2 322 58.7 969.2 1.41 氨基酸 22.5 316 54.2 1036.3 1.31 磷酸二氢钾 20.3 311 53.1 567.4 1.26 氨基酸+磷酸二氢钾 26.3 297 42.1 1158.8 1.29 A. 氨基酸对枣树净光合速率具有促进作用,而磷酸二氢钾则无影响 B. 大气中CO2扩散进入胞间的速率,氨基酸+磷酸二氢钾组抑制作用显著大于其他三组 C. 枣树的呼吸速率越高,其光补偿点也越高 D. 氨基酸能显著提高枣树对光能的利用率 【答案】A 【解析】 【分析】 加氨基酸组与加清水组相比,胞间二氧化碳浓度降低,净光合速率升高,光补偿点降低,光饱和点升高,呼吸速率减小,说明氨基酸可提高植物对光能的利用率,以提高植物的净光合速率。同理可分析,氨基酸+磷酸二氢钾对提高植物的净光合速率为协同作用。 【详解】A、根据表格中数据可知,加清水组的净光合速率为20.2,而加氨基酸的组净光合速率为22.5,说明氨基酸对枣树净光合速率具有促进作用,加氨基酸+磷酸二氢钾组的组净光合速率为26.3,大于单独加磷酸二氢钾的组20.3,说明磷酸二氢钾对净光合速率有影响,A错误; B、清水组胞间二氧化碳浓度为322,而加氨基酸的组胞间二氧化碳浓度为316,加磷酸二氢钾的组胞间二氧化碳浓度为311,加氨基酸+磷酸二氢钾组胞间二氧化碳浓度为297,说明氨基酸、磷酸二氢钾均能减小大气中CO2扩散进入胞间的速率,且氨基酸+磷酸二氢钾组减小的作用显著大于其他三组,B正确; C、由表中数据可知,枣树的呼吸速率越高,其光补偿点也越高,C正确; D、加氨基酸的组光补偿点降低,光饱和点升高,可说明氨基酸能显著提高枣树对光能的利用率,D正确。 故选A。 17.某自花授粉植物的花色有白色、粉色和红色三种。利用纯合品种进行杂交实验得到:粉色×白色,F1均为红色,F1自交得到F2为9红:3粉:4白。之后将F2自交,单株收获几株红花植株所结的种子,每株的所有种子单独种植在一起可得到一个株系,观察多个这样的株系,则理论上,F3花色的表现型及比例为9红:3粉:4白的株系占所有株系的 A. 7/16 B. 4/9 C. 1/3 D. 1/16 【答案】B 【解析】 【分析】 某自花授粉植物的花色有白色、粉色和红色三种,现选取白色和粉色二个纯合品种做杂交实验,F1均为红色,F1自交得到F2为9红:3粉:4白,是9:3:3:1的变式。说明该性状是由两对独立遗传的基因控制的,假设相关基因用A、a、B、b表示,可推知F1 的基因型为AaBb,两对基因传递时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详解】根据分析可推知F1的基因型为AaBb,则F2为9红(A-B-):3粉(A-bb或aaB-):4白(aaB-和aabb或A-bb和aabb),单株收获几株红花植株所结的种子,每株的所有种子单独种植在一起可得到一个株系,由于F2红花植株的基因型和比例为1AABB、2AaBB、2AABb、4AaBb,只有F2的基因型为AaBb时,自交的F3花色的表现型及比例才为9红:3粉:4白,所以F3花色的表现型及比例为9红:3粉:4白的株系占所有株系的4/9,综上分析,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及应用,要求考生结合题意判断粉花、红色和白花可能的基因。对于此类试题,学生应掌握两对等位基因共同控制生物性状时,F2中出现的表现型异常比例的分析。 18.下列关于泡菜制作过程中亚硝酸盐测定的说法正确的是 A. 泡菜腌制过程中,亚硝酸盐含量先升高后降低 B. 泡菜中乳酸菌的繁殖,使得亚硝酸盐含量骤增 C. 泡菜腌制过程中的食盐用量应尽量少,以减少产亚硝酸盐菌的繁殖 D. 比色法测定泡菜亚硝酸盐含量时,亚硝酸盐含量与OD值负相关 【答案】A 【解析】 【分析】 (1)乳酸菌在无氧条件下,将糖分解为乳酸。 (2)利用乳酸菌制作泡菜的过程中会引起亚硝酸盐的含量的变化。 温度过高,食盐用量不足10%,腌制时间过短,容易造成细菌大量繁殖,亚硝酸盐含量增加。一般在腌制10天后,亚硝酸盐的含量开始下降。 (3)测定亚硝酸盐含量的原理:在盐酸酸化条件下,亚硝酸盐与对氨基苯磺酸发生重氮化反应后,与N-1-萘基乙二胺盐酸盐结合形成玫瑰红色染料,与已知浓度的标准显色液目测比较,估算泡菜中亚硝酸盐含量。 【详解】A、泡菜中亚硝酸盐,随着泡制时间的增加,亚硝酸盐含量先升高后降低,A正确; B、在泡菜的腌制过程中,腌制时间过短,容易造成细菌大量繁殖,亚硝酸盐含量增加,随着乳酸菌的繁殖,发酵液的PH降低,杂菌的生长被抑制,亚硝酸盐的含量降低,B错误; C、泡菜腌制过程中的食盐用量过少会导致杂菌污染,使泡菜制作失败,C错误; D、比色法测定泡菜亚硝酸盐含量时,亚硝酸盐含量与OD值呈正相关,D错误。 故选A。 19.以下现代生物科技实验中的“筛选”目的无法达到的是 A. 含高浓度病原体毒蛋白的培养基中筛选出抗病突变体 B. 利用含不同浓度的赖氨酸类似物的培养基筛选抗赖氨酸类似物突变体 C. 用抗原一抗体杂交技术筛选单一抗体杂交瘤细胞 D. 用同位素示踪技术筛选融合的原生质体 【答案】D 【解析】 【分析】 1、单克隆抗体制备的两次筛选:①筛选得到杂交瘤细胞(去掉未杂交的细胞以及自身融合的细胞),用特定的选择性培养基筛选;②筛选出能够产生特异性抗体的细胞群,用抗原-抗体杂交的方法。 2、培养基按功能分: 【详解】A、含高浓度病原体毒蛋白的培养基为选择性培养基,只有抗病突变体能在该培养基上生长,所以含高浓度病原体毒蛋白的培养基中可筛选出抗病突变体,A不符合题意; B、含不同浓度的赖氨酸类似物的培养基为选择性培养基,利用含不同浓度的赖氨酸类似物的培养基可筛选抗赖氨酸类似物突变体,B不符合题意; C、抗原和抗体的结合具有特异性,用抗原一抗体杂交技术可筛选能产生单一抗体的杂交瘤细胞,C不符合题意; D、同位素示踪技术是从外面加入与生物体内的元素或物质完全共同运行的示踪物,用以追踪生物体内某元素或某物质的运行或变化的一种方法,不能起筛选作用,故用同位素示踪技术无法筛选融合的原生质体,D符合题意。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微生物的培养、植物体细胞杂交、单克隆抗体的制备,意在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20.下图为某二倍体动物细胞分裂图像(示部分染色体),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甲细胞正在进行同源染色体的分离 B. 乙细胞中的①和②不可同属一个染色体组 C. 丙细胞中移向两极的染色体组成相同 D. 丁细胞中P和Q上的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时可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示为某二倍体动物细胞分裂图像,其中甲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处于有丝分裂后期;乙细胞处于分裂间期;丙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同源染色体正在分离,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丁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 【详解】A、甲细胞为有丝分裂后期,不发生同源染色体的分离,A错误; B、一个染色体组中的染色体是一组控制着该生物全部性状的非同源染色体,乙细胞中的①和②可同属一个染色体组,B错误; C、丙细胞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正在移向两极,由于每对同源染色体中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且细胞中只有部分染色体,如果再含有X和Y染色体,则移向两极的染色体组成不相同,C错误; D、丁细胞中P和Q上的基因为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时可遵循自由组合定律,D正确。 故选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细胞分裂图象的识别,这就要求学生掌握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能正确区分两者,准确辨别图示细胞的分裂方式及所处时期。细胞分裂图象辨别的重要依据是同源染色体,要求学生能正确识别同源染色体,判断同源染色体的有无,若有同源染色体,还需判断同源染色体有无特殊行为。 21.细胞中存在严格的机制完成对错误折叠蛋白质的修复,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错误折叠的蛋白质使得内质网上活化的受体失去活性 B. 转录因子可通过核孔复合体进入细胞核,调控伴侣蛋白基因的表达 C. 伴侣蛋白mRNA被附着型核糖体所翻译 D. 伴侣蛋白的存在使错误折叠的蛋白质完成重新折叠 【答案】A 【解析】 【分析】 由图可知,错误折叠的蛋白A能使内质网膜上的受体活化形成转录因子,转录因子通过核孔进入细胞核,促进伴侣蛋白基因的转录,形成的伴侣蛋白mRNA通过核孔进入细胞质与核糖体结合,翻译形成伴侣蛋白,形成的伴侣蛋白可将错误折叠的蛋白进行修正形成正确折叠的蛋白。 【详解】A、根据分析可知,错误折叠的蛋白质能使内质网上的受体活化形成转录因子,A错误; B、由图可知,转录因子可通过核孔复合体进入细胞核,调控伴侣蛋白基因的转录,进而通过形成的mRNA调控伴侣蛋白的合成过程,B正确; C、由图可知,伴侣蛋白mRNA与附着型核糖体结合翻译形成伴侣蛋白,C正确; D、根据分析可知伴侣蛋白的存在使错误折叠的蛋白质完成重新折叠形成正确蛋白,D正确。 故选A。 22.对按下图所示进行的免疫实验的分析,正确的是 A. B系鼠和C系鼠的皮肤对于子代A系鼠是抗体 B. 子代A系鼠的浆细胞裂解了移植的B系鼠皮肤 C. 子代A系鼠对C系鼠不发生排斥源于其包含C系鼠的淋巴细胞 D. A系鼠将对C系鼠的免疫识别能力遗传给了其子代 【答案】C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抽取C系鼠的淋巴细胞,注射给A系鼠的胚胎,形成的子代A系鼠,被移植C系鼠的皮肤,未出现免疫排斥现象;而移植B系鼠的皮肤,发生免疫排斥现象。 【详解】A、C系鼠的皮肤和B系鼠的皮肤对于子代A系鼠来说是外来物质,可能会引起子代A系鼠的排斥反应,能够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叫做抗原,抗击病原体的蛋白质才叫做抗体,A错误; B、浆细胞不能理解靶细胞,是子代A系鼠的效应T细胞裂解了移植的B系鼠皮肤,B错误; C、由于抽取了C系鼠的淋巴细胞,注射给A系鼠的胚胎,所以子代A系鼠对C系鼠不发生排斥源于其包含C系鼠的淋巴细胞,C正确; D、由于只是改造了A系鼠的淋巴细胞,没有改变其遗传物质,所以A系鼠对C系鼠的免疫识别能力不能遗传给子代,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免疫的过程,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23.经大量研究,探明了野生型拟南芥中乙烯的作用途径,简图如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由图可知,R蛋白具有结合乙烯和调节酶T活性的双重功能 B. 酶T活性丧失的纯合突变体,在无乙烯的条件下出现有乙烯生理反应的表现型 C. R蛋白上乙烯结合位点突变的纯合个体,在有乙烯的条件下,该突变基因相较于野生型基因而言为隐性 D. 若R蛋白上乙烯结合位点突变,将导致该植株的果实成熟推迟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R蛋白具有结合乙烯和调节酶T活性两种功能,乙烯与R蛋白结合后,酶T的活性被抑制,不能催化E蛋白磷酸化,导致E蛋白被剪切,剪切产物进入细胞核,可调节乙烯相应基因的表达,植株表现有乙烯生理反应。没有乙烯的条件下,酶T能催化E蛋白磷酸化,植株表现无乙烯生理反应。 【详解】A、由两图可知,R蛋白具有结合乙烯和调节酶T活性的双重功能,A正确; B、酶T活性丧失的纯合突变体,E蛋白被剪切,剪切产物进入细胞核,可调节乙烯相应基因的表达,植株表现有乙烯生理反应,B正确; C、虽然在有乙烯的情况下,野生型的R蛋白与乙烯结合,有乙烯生理反应,R蛋白上乙烯结合位点突变的纯合个体,在有乙烯的条件下,乙烯也不能与R蛋白结合,不能抑制酶T的活性,从而使E蛋白磷酸化,表现为无乙烯生理反应,但相对性状的显隐性不能以纯合子的表现型来判断,应以杂合子在有乙烯的条件下的表现型来判断显隐性,C错误; D. 若R蛋白上乙烯结合位点突变,R蛋白不能与乙烯结合,导致酶T持续有活性,阻断乙烯作用途径,导致这种植株的果实成熟期会延迟,D正确。 故选C。 24.下图为蛙的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及其突触放大示意图,刺激坐骨神经,腓肠肌收缩。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刺激a处,b处的电表指针发生一次偏转 B. 在一定范围内,随a处刺激强度增大,肌肉张力变大 C. 肌膜有皱褶,其上有许多乙酰胆碱的通道蛋白,利于肌细胞更快兴奋 D. 甲为突触前膜,乙酰胆碱与其受体结合,引起甲去极化并形成小电位 【答案】B 【解析】 【分析】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为双向传导,在突触间为单向传递。当电流表的导线两侧电荷分布不同时即产生电流。 【详解】A、刺激a处,兴奋将先后传导到电流表的左侧和右侧,所以b处的电表指针发生两次偏转,A错误; B、在一定范围内,随a处刺激强度增大,肌肉张力变大,但达到一定刺激强度后,肌肉的张力不在随刺激强度的增加而增大,B正确; C、乙酰胆碱的通道蛋白是有利于乙酰胆碱进入细胞的,但兴奋传递过程中乙酰胆碱不进入细胞,所以肌膜上的皱褶上应为许多乙酸胆碱的受体蛋白,利于肌细胞接受信号更快兴奋。C错误; D、甲为突触后膜,D错误。 故选B。 25.从农杆菌中获得带有潮霉素抗性基因(H基因)的Ti质粒,利用农杆菌转化法,将抗逆基因转入至拟南芥(2n=10)中,获得不同株系的拟南芥。为确定不同拟南芥株系导入的基因在染色体上的相对位置,科研人员筛选并通过自交获得转基因成功的4个纯合株系:1、2 、3、4,做了如下杂交实验。 实验一:4个纯合株系植株分别与非转基因植株正、反交得F1,F1自交获得F2 实验二:将上述4个纯合株系植株间进行配组形成6个杂交组合(1 ×2, 1 ×3, 1×4, 2×3, 2×4,3×4 ),每个组合杂交得F1 , F1自交获得F2。对于上述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A. 若实验一的F2中抗潮霉素性状与不抗潮霉素性状的植株比例为3:1,则表明每个株系的H基因均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的同一位点 B. 若实验二中,2×4组合F2植株全表现抗潮霉素性状,则株系2和株系4中的H基因一定位于 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点 C. 若实验二中,除2×4组合外,其它杂交组合F2中抗潮霉素性状与不抗潮霉素性状的植株比例均为15:1,则表明1、2、3三个株系的H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 D. 若实验中发现上述纯合株系自交后代的抗逆比例未达到 100%,可能是由于抗逆基因丢失或未表达 【答案】B 【解析】 【分析】 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是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在减数分裂产生配子时发生分离;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F1产生配子时,同源染色体上等位基因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本题中插入的基因若位于不同对同源染色体上,则符合自由组合定律。 【详解】A、4个纯合株系植株分别与非转基因植株正、反交得F1,则F1为杂合子,自交的F2中抗潮霉素性状与不抗潮霉素性状的植株比例为3:1,符合一对等位基因的性状分离比,说明F1的基因型为Hh,即表明每个株系的H基因均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的同一位点,A正确; B、若实验二中,2×4组合F2植株全表现抗潮霉素性状,则株系2和株系4中的H基因一定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但不一定是相同位点,B错误; C、15:1是9:3:3:1的变式,而9:3:3:1是两对等位基因自由组合的实验结果,所以若实验二中,除2×4组合外,其它杂交组合F2中抗潮霉素性状与不抗潮霉素性状的植株比例均为15:1,则表明1、2、3三个株系的H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C正确; D、若实验中发现上述纯合株系自交后代的抗逆比例未达到 100%,可能是由于抗逆基因丢失或未表达,D正确。 故选B。 二、非选择题 26.图甲是草原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示意图;图乙是该生态系统中鼠摄食后的能量流向。(图中a~e代表过程,A一C代表能量)。请据图回答: (1)流经该草原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________,图甲中,能量进入群落的途径是____________________(填图中字母)。 (2)为评估鼠害程度、制定治理方案,须先调查该草原中不同种类鼠的_____,宜采用______ 法;某时期调查发现,该草原鼠的年龄结构多为增长型,预示着未来几年内 ______,将直接导致草原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 (3)图乙中的A表示鼠同化的总能量,B的能量除图中所示去路外,还有一部分是______ 。 (4)放牧时,牛羊啃食和践踏会使牧草中能量减少,但一定程度的啃食能刺激牧草生长,牛羊粪便通过________可为牧草生长提供____ ,从而对牧草生长起到一定的补偿作用。 【答案】 (1). 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 (2). a (3). 种群密度 (4). 标志重捕 (5). 牧草被大量捕食 (6). 未被利用 (7). 分解者的分解作用 (8). 无机盐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甲是一个草原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示意图,其中a表示光合作用;b、c表示捕食关系;e表示流向分解者的能量;d表示呼吸作用。 分析乙图:图乙是该生态系统中鼠摄食后能量的流向示意图,其中A表示鼠同化的总能量;B表示鼠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C表示被分解者利用的能量。 【详解】(1)流经该草原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图甲中,能量进入群落的途径是a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2)为评估鼠害程度、制定治理方案,须先调查该草原中不同种类鼠的种群密度,估算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有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其中标志重捕法适用于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如鼠)的种群密度。所以宜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鼠的种群密度;某时期调查发现,该草原鼠的年龄结构多为增长型,说明该鼠种群数量会逐渐升高,这将直接导致牧草被大量捕食,使草原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 (3)由以上分析可知图乙中B表示鼠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某一营养级能量(最高营养级除外)的去向包括:自身呼吸消耗、流向下一个营养级、分解者分解利用、未被利用,因此B的能量除图中所示去路外,还有一部分未被利用。 (4)放牧时,牛羊啃食和践踏会使牧草中能量减少,但一定程度的啃食能刺激牧草生长,牛羊粪便通过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可为牧草生长提供无机盐,从而对牧草生长起到一定的补偿作用。 【点睛】本题考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构建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和识图分析能力。掌握相关知识点,准确识图分析是解题的关键。 27.回答下列关于光合作用的问题: (1)进行光合作用时,光能转化为ATP中的化学能是在_____上完成的。1937年英国学者Hill R利用含叶绿体的叶片提取液进行光合作用研究。当叶片提取液加上染料DCIP(氧化态为蓝色,还原态为无色)在无CO2存在下照光时,观察到染料由蓝色变为无色,若将反应体系置于暗处,则上述现象___(“能”或“不能”)发生。该过程是由于H2O在特定条件下裂解产生的 ___,将DCIP还原,在叶绿体内,其能将_____还原。 (2)为研究光合作用中碳的同化与去向,用同位素标记的____供给小球藻,_____,并将样品分别立即加入到煮沸的甲醇中,以杀死小球藻并提取标记化合物。浓缩后再点样进行双向纸层析,使标记化合物得以分离。根据标记化合物出现的时间,最先检测到应是_______。若推测该化合物是CO2与某一个二碳分子结合生成的,则停止供应CO2后将直接导致该二碳分子的增多,但事实却观测到了________ 的增多。 【答案】 (1). 叶绿体类囊体膜 (2). 不能 (3). H十和e (4). NADP+ (5). CO2 (6). 每隔一段时间取样 (7). 三碳酸 (8). RuBP 【解析】 【分析】 ①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进行水的光解,生成还原氢和O2,同时将光能转化形成ATP中活跃的化学能;②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CO2和C5固定形成C3,在利用光反应产生的还原氢、ATP还原C3合成有机物。 【详解】(1)光反应过程发生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能将光能转化形成ATP中活跃的化学能。有光条件下进行的光反应过程中水光解产生H十、e,将DCIP还原,由于染料DCIP在氧化态为蓝色,还原态为无色,所以在无CO2存在下照光时,观察到染料由蓝色变为无色。在叶绿体内光反应产生的还原氢可将NADP+还原形成NADPH。将反应体系置于暗处,光反应不在进行,即没有还原氢和氧气产生,所以上述现象均不会发生。 (2)为研究光合作用中碳的同化与去向,可采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即用14C标记CO2,作为小球藻光合作用的原料;然后,每隔一定时间取样,用煮沸的甲醇以杀死小球藻并提取被标记代谢产物,并采用双向纸层析分离被标记的代谢产物。根据标记化合物出现的时间,最先检测到应是三碳酸。为了判断固定CO2的物质是否为二碳分子,可突然降低CO2浓度,观测哪些化合物的含量升高,若发现RuBP的含量快速升高,即RuBP消耗减少,可推知固定CO2的物质不是二碳分子,而是RuBP。 【点睛】本题考查学生对光合作用探究过程以及影响光合作用因素的掌握程度,侧重考查学生的识图分析能力。 28.果蝇的展翅和正常翅、红眼和白眼为相对性状,分别由完全显性的等位基因D/d、B/b控制。一对性状相同的果蝇进行杂交,统计其子代,表现型及比例如图: (1)亲代雌性果蝇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_____,某对基因纯合致死,致死基因型是____(只写出一对基因)”。 (2)F1雌雄果蝇随机交配,理论上F2果蝇中展翅红眼雄性果蝇占_________。 (3)雌性果蝇的性原细胞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常发生染色体不分开的现象,因此常出现性染色体异常的果蝇,并产生不同的表现型,如下表所示。 用白眼雌果蝇与红眼雄果蝇交配,子代雌果蝇都是红眼。但在一次杂交中却出现一只可育白眼雌果蝇的变异个体。 ①甲同学认为白眼雌蝇的出现是发生了染色体数目变异,乙同学认为是父本产生配子时发生基因突变。可以用 _______ (细胞学方法)来判断谁的观点正确。 ②若要通过杂交实验,来判断形成该白眼雌果蝇所发生的变异类型,可以选择表现型为_____的果蝇与这只白眼雌蝇杂交。 若甲同学观点正确,则上述杂交后代的雌果蝇中白眼果蝇所占的比例为________。 若乙同学观点正确,请以遗传图解来说明乙同学的观点。_____ 【答案】 (1). DdXBXb (2). DD (3). 3/16 (4). 染色体组型分析 (5). 红眼雄性 (6). 8% (7). 【解析】 【分析】 分析题意可知,一对性状相同的果蝇进行杂交的子代中无论雌雄均为正常翅:展翅=1:2,说明控制翅型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展翅为显性性状,且存在显性纯合致死。子代雌蝇均为红眼,雄蝇中红眼:白眼=1:1,说明控制果蝇眼色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且红眼为显性性状。 【详解】(1)根据分析可知,控制翅型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展翅为显性性状,控制眼色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且红眼为显性性状,根据亲本性状相同,后代均出现了性状分离可知亲代雌性果蝇的基因型是DdXBXb,雄性果蝇的基因型为DdXBY。根据分析可知致死基因型是DD。 (2)亲代果蝇的基因型是DdXBXb×DdXBY,由于DD致死,所以杂交产生的子一代基因型为DdXBY、DdXbY、DdXBXB、DdXBXb、ddXBY、ddXbY、ddXBXB、ddXBXb ,单独分析每对基因,Dd:dd=2:1,产生的配子D:d=1:2,雄蝇中XBY:XbY=1:1,雄配子XB:Xb:Y=1:1:2,雌蝇中XBXB: XBXb=1:1,雌配子XB:Xb=3:1,F1雌雄果蝇随机交配,理论上F2果蝇中展翅红眼雄性果蝇(DdXBY)占(1/3×2/3)×2÷(1-1/3×1/3)×3/4×1/2=3/16。 (3)①染色体变异在显微镜下可以观察,而基因突变在显微镜下观察不到,所以可通过显微镜对细胞中染色体组型进行分析以判断是否发生了染色体数目变异。 ②若要通过杂交实验,来判断形成该白眼雌果蝇所发生的变异类型,可以选择表现型为红眼雄性的果蝇与这只白眼雌蝇杂交。若甲同学的观点正确,则白眼雌蝇的基因型为XbXbY,由于XXY在减数分裂时一种情况是两条X染色体配对,Y染色体游离并随机进入一极,此种情况下产生的配子XbY:Xb=1:1,由于在减数分裂时另一种情况是X和Y配对,X染色体游离并随机进入一极,该种类型的减数分裂产生的XbY:Xb:XbXb:Y=1:1:1:1,结合两种分裂情况所占比例84%:16%,可知XbXbY产生的配子种类和比例为XbY:Xb:XbXb:Y=23:23:2:2,红眼雄果蝇产生的配子种类和比例为XB:Y=1:1,所以杂交后代的雌果蝇(XXY、XX)中白眼果蝇所占的比例为(2/50×1/2)÷(2/50×1/2+23/50×1/2)=8%。若乙同学的观点正确,则父本产生配子时发生基因突变,即产生Xb的雄配子,与含Xb的雌配子受精形成XbXb的白眼雌果蝇,该白眼雌蝇与红眼雄蝇交配的后代雄蝇均为白眼,雌蝇均为红眼,遗传图解如下: 【点睛】本题考查了伴性遗传、判断合子致死的特殊情况以及基因频率的计算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 29.袖子为芸香科柑橘属植物,果肉浓甜,果皮肥厚,人们不仅可以用果肉制备果酒,还可以从抽皮中提取果胶。请回答以下问题: (1)果酒制作的菌种是酵母菌,在分离和纯化酵母菌时对培养基要采用______灭菌,在用液体培养基扩大培养酵母菌时,需要不断振荡和搅拌,其目的是_______ (2)制备袖子果酒时,先要对袖子榨汁并调整甜度,然后将调整好糖度的袖子果汁放90℃恒温水浴锅内,其目的是______.若获得的发酵液中酒精浓度较低,而酵母菌的数量却很多,则导致该结果出现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利用袖果皮制取果胶,需预先将袖果皮在沸水中浸泡一段时间,目的是_______.研磨、酸萃取获得果胶初提物,并用无水乙醇处理,使其_______________,获得果胶干制品。 (4)果胶能与3,5二甲苯酚发生反应,产生红色物质。研究人员利用果胶的这一性质,进行果胶含量的测定,测定前,需用活性炭对果胶进行______________ 处理。测定时,标准液和样本液测定时需保证______________等一致. 【答案】 (1). 高压蒸汽 (2). 增加培养基中的氧气浓度,以促进酵母菌的繁殖 (3). 灭菌并使酶失活 (4). 培养过程中密封性不好,混入了氧气 (5). 使果胶酶热变性失活,避免果胶被水解 (6). 脱水 (7). 脱色 (8). 波长、光程 【解析】 【分析】 培养基一般需要用高压蒸汽灭菌法灭菌。酵母菌为兼性厌氧型,在有氧条件下可大量繁殖,在无氧的条件下可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果胶酶可分解果胶,使果汁变得澄清。 【详解】(1)果酒制作的菌种是酵母菌,在分离和纯化酵母菌时对培养基要采用高压蒸汽灭菌法灭菌,酵母菌为兼性厌氧型,在有氧的条件下可大量繁殖,故在用液体培养基扩大培养酵母菌时,需要不断振荡和搅拌,其目的是增加培养基中的氧气浓度,以促进酵母菌的繁殖。 (2)制备袖子果酒时,先要对袖子榨汁并调整甜度,然后将调整好糖度的袖子果汁放90℃恒温水浴锅内,其目的是灭菌并使酶失活。若获得的发酵液中酒精浓度较低,而酵母菌的数量却很多,说明培养过程中密封性不好,混入了氧气,促进了酵母菌的繁殖,抑制了酵母菌的酒精发酵。 (3)若利用袖果皮制取果胶,需预先将袖果皮在沸水中浸泡一段时间,目的是使果胶酶热变性失活,避免果胶被水解。研磨、酸萃取获得果胶初提物,并用无水乙醇处理,使其脱水,获得果胶干制品。 (4)果胶能与3,5二甲苯酚发生反应,产生红色物质。研究人员利用果胶的这一性质,进行果胶含量的测定,测定前,需用活性炭对果胶进行脱色处理。测定时,标准液和样本液测定时需保证波长、光程等一致。 【点睛】本题考查从生物材料中提取某些特定成分相关知识,要求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之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30.HPV是一种双链DNA病毒,该病毒在人体内持续感染是引起宫颈癌的主要原因。目前己使用高危型HPV病毒样颗粒(VLP)开发了预防宫颈癌的疫苗。请回答以下问题: (1)鉴定不同宫颈癌患所感染的HPV亚型,可将已知HPV亚型的___________制备成“探针”,利用分子杂交技术,对病毒的DNA进行鉴定。 (2)从理论上讲,可以用单克隆抗体治疗宫颈癌,制备单克隆抗体时,可在低压交流电场中,利用_________,诱导经过免疫的B淋巴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融合,经过杂交瘤细胞筛选后,选用高危型HPV病毒样颗粒VLP的壳体蛋白,利用_____完成抗体检验。体外培养杂交瘤细胞时,可在培养液中添加_________的小鼠成纤维细胞作为滋养细胞,以提高克隆形成率。单克隆抗体除用于疾病治疗外还可用于检验人体是否________ 。 (3)从理论上讲,还可以针对控制合成HPV受体蛋白的基因进行________,使其不再识别并完成HPV的入侵。该基因的获取方式可以有多种方法,例如获取______细胞的mRNA,使其通过_____获取该细胞的cDNA文库并从中筛选。 【答案】 (1). 单链DNA分子 (2). 电融合技术 (3). 抗原抗体反应 (4). 失去增殖力 (5). 被HPV感染 (6). 基因敲除 (7). 宫颈 (8). 逆转录 【解析】 【分析】 单克隆抗体制备过程中,诱导细胞融合之前,需将抗原反复注射给实验小鼠,目的是获得产生单一抗体的效应B细胞;B淋巴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融合形成的杂交瘤细胞不一定能产生特异性抗体,因此要进行抗体阳性检测,帅选出能产生抗体的杂交瘤细胞,再进行克隆化培养,以获得大量的单克隆抗体。 【详解】(1)“探针”为已知碱基序列的DNA单链,故鉴定不同宫颈癌患所感染的HPV亚型,可将已知HPV亚型的单链DNA分子制备成“探针”,利用分子杂交技术,对病毒的DNA进行鉴定。 (2)制备单克隆抗体时,可在低压交流电场中,利用电融合技术,诱导经过免疫的B淋巴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融合。由于抗原和抗体能发生特异性结合,所以经过杂交瘤细胞筛选后,选用高危型HPV病毒样颗粒VLP的壳体蛋白,可利用抗原抗体反应完成抗体检验。体外培养杂交瘤细胞时,可在培养液中添加失去增殖力的小鼠成纤维细胞作为滋养细胞,以提高克隆形成率。单克隆抗体具有特异性强,灵敏度高的特点,除用于疾病治疗外还可用于检验人体是否被HPV感染。 (3)从理论上讲,还可以针对控制合成HPV受体蛋白的基因进行基因敲除,使其不再识别并完成HPV的入侵。该基因的获取方式可以有多种方法,例如获取宫颈细胞的mRNA,使其通过逆转录获取该细胞的cDNA文库并从中筛选。 【点睛】本题考查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和应用,意在考查考生对单克隆抗体应用过程的理解。 31.回答下列神经生理实验的相关问题。 (1)1842年,马泰乌奇将一条蛙神经肌肉标本A的坐骨神经搭在另一条蛙神经肌肉标本B的腓肠肌上,当支配腓肠肌B的坐骨神经受到刺激引起肌肉B收缩时,没有直接受到刺激的腓肠肌A_____。这是因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设计实验思路,利用蛙的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测定神经冲动在神经上的传导速度 实验材料:蛙的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在实验期间保持活性);秒表;电极。 ①获得并固定蛙的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以枪乌贼的粗大神经纤维作材料,如下图所示,在神经纤维的表面相距2-3cm处放置两个连接着电流表的电极a和b,在图中的刺激点给予较强的电刺激。依据观测到的电流表指针偏转情况,绘制以时间作为横坐标,电位差作为纵坐标的曲线图。_______如果b点受到损伤,导致膜对钾、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则给予电刺激前指针的偏移方向为__________。 【答案】 (1). 稍后也会发生收缩 (2). 在肌肉B收缩时产生了电流,继发性地刺激了搭在肌肉B上的神经A,再引起这条神经所支配的肌肉继发性地收缩 (3). 先刺激坐骨神经靠近腓肠肌的一端,其后再刺激坐骨神经靠近脊髓的一端 (4). 分别测量并记录每次从刺激到肌肉反应的时间 (5). 测量并记录第一次刺激和第二次刺激之间的长度 (6). 用长度/时间代表神经冲动的传导速度 (7). (8). 向右偏转 【解析】 【分析】 神经纤维受到刺激后,膜外的钠离子大量内流,形成外负内正的动作电位,未受刺激的部位仍然保持外正内负的静息电位,由于兴奋部位和未兴奋部位存在电位差,所以神经纤维上会形成局部电流,以电信号的形式将兴奋传导出去。 【详解】(1)将一条蛙神经肌肉标本A的坐骨神经搭在另一条蛙神经肌肉标本B的腓肠肌上,当支配腓肠肌B的坐骨神经受到刺激引起肌肉B收缩时,肌肉B产生了电流,会继发性地刺激搭在肌肉B上的神经A,再引起这条神经所支配的肌肉继发性地收缩,所以没有直接受到刺激的腓肠肌A稍后也会发生收缩。 (2)若利用蛙的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测定神经冲动在神经上的传导速度,可选择距离肌肉不同的点进行刺激,分别记录肌肉收缩所需要的时间,两者的时间差即为兴奋通过两刺激点之间的距离所用的时间,进而可求出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率。实验步骤如下: ①获得并固定蛙的坐骨神经排肠肌标本; ②先刺激坐骨神经靠近腓肠肌的一端,其后再刺激坐骨神经靠近脊髓的一端; ③分别测量并记录每次从刺激到肌肉反应的时间; ④测量并记录第一次刺激和第二次刺激之间的长度; ⑤用长度/时间代表神经冲动的传导速度。 (3)由于电流表两导线之间的神经纤维上存在神经冲动阻断,所用兴奋不能传导到右侧的导线处,故电流表只能产生一次偏转,图像如下: 。如果b点受到损伤,导致膜对钾、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则给予电刺激前两导线处存在电位差,指针的偏移方向为向右偏转。 【点睛】本题考查兴奋的传导,意在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实验设计能力。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