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27 发布 |
- 37.5 KB |
- 30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生物总复习全面图解+高考生物知识点
必修一 高考生物总复习全面图解 物质基础 1 、元素组成: C 、 H 、 O 、 N ( S ) 2 、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氨基酸 (20 种 ) 一、蛋白质 氨基酸的结构通式: C H COOH H 2 N R 肽键数 = 水分子数 = 氨基酸总数 – 肽链条数; 蛋白质中 至少 含有氨基和羧基数 = 肽链条数 蛋白质的分子量 = 所有氨基酸的总质量 - 水分子总质量 氨基酸种类不同 氨基酸数目成百上千 氨基酸排列次序变化多端 肽链的空间结构千差万别 结构多样 功能多样 蛋白质的多样性 结构蛋白、催化蛋白、运输蛋白、调节蛋白、免疫蛋白。 一切生命活动都离不开蛋白质, 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单糖 ① 葡萄糖 ②果糖 ③ 半乳糖④核糖 ⑤脱氧核糖 二糖 ⑥ 蔗糖 ⑦麦芽糖 ⑧乳糖 多糖 ⑨ 淀粉 ⑩纤维素 ⑾糖元 糖类 动物体内的糖 植物体内的糖 能源物质 组成物质 ① ② ③ ⑧ ⑾ ① ② ⑥ ⑦ ⑨ ④ ⑤ ④ ⑤⑩ 共性:是疏水的,不溶于水,溶于有机溶剂。 1 、 元素组成: C 、 H 、 O 2 、分类: ① 脂肪(油脂) ② 磷脂 ③ 固醇(胆固醇、性激素、 Vd ) ④蜡 3 、作用: 贮能物质 —— 油脂 组成物质 —— 磷脂(细胞膜) 脂质 1 、 元素组成 : C 、 H 、 O 、 N 、 P 2 、 基本组成单位: 核苷酸 。 一个核苷酸是由一分子 含氮碱基 和一分子的 五碳糖 和一分子 磷酸 组成。 核酸 P 五碳糖 N 核酸的分子组成 大分子 基本单位 组成 核酸 核苷酸 磷酸、五碳糖、含氮碱基 DNA 脱氧核苷酸 磷酸、 脱氧核糖 、含氮碱基 RNA 核糖核苷酸 磷酸、 核糖 、含氮碱基 各种生物成分的鉴定 成分 试剂 现象 还原性糖 Δ 本尼迪特 试剂、斐林试剂、班氏试剂 砖红色沉淀 、红黄色沉淀 脂肪 苏丹 Ⅲ 、 苏丹 Ⅳ 橘黄色 、 红色 蛋白质 双缩脲 试剂 紫色 DNA 甲基绿、 Δ 二苯胺 绿色 蓝色 RNA 派洛宁、吡罗红 红色 (一)细胞膜(质膜) 1 、化学组成: 磷脂双分子层、蛋白质、多糖 2 、结构特点: 流动性、 不对称性 3 、生理特性:选择透过性 4 、作用: 界膜、控制物质进出、信息交流 。 (二)细胞壁 1 、化学组成:纤维素和果胶 ( 植物 ) 2 、作用:支持和保护 细胞膜 细胞质 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亚显微结构模式图 核糖体 内质网 高尔基体 细胞膜 细胞外 细胞分泌蛋白的合成与运输 核 糖 体 内质网 高尔基体 线粒体 (双层膜) 细胞核 DNA 分子 蛋白质 染色质 染色体 原核细胞 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比较 真核细胞 原核细胞 生物 体积 细胞壁 细胞膜 细胞质 细胞核 动物、植物、真菌等 细菌、蓝藻 大 小 ( 植 ) 纤维素、果胶 ( 真菌 ) 几丁质 ( 细菌 ) 肽聚糖 相似 含多种复杂细胞器 Only 核糖体 有核膜包被的细胞核 染色质 无核膜、拟核,无染色质, DNA 裸露 紫色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 细胞吸水与失水 1 、将两植物细胞放入同一溶液内,则两细胞原来的浓度关系是? 甲 乙 甲 > 乙 2 、将同一植物细胞放入不同溶液内,则两个溶液原来的浓度关系是? 甲 < 乙 内 > 外 内 < 外 液泡膜 细胞膜 细胞质 原 生 质 层 细胞壁 质壁分离 A T P ADP 和 ATP 的转化关系 能量 A-P~P ~P (ATP) A-P~P (ADP) 能量 Pi 酶 Pi 酶 光反应阶段、呼吸作用 碳反应阶段、其他多种生命活动 细胞中能产生 ATP 的场所有: 细胞溶胶、线粒体、叶绿体类囊体膜 消耗 ATP 的过程有: 主动转运、碳反应、合成有机物、细胞分裂等等 有氧 呼吸 C 6 H 12 O 6 + 6 O 2 + 6 H 2 O → 6 CO 2 + 12 H 2 O + 能量 有氧呼吸三个阶段 比较项目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 场所 细胞质基质 线粒体基质 线粒体内膜 反应物 葡萄糖 丙酮酸和水 [H] 和氧气 生成物 丙酮酸和 [H] 二氧化碳和 [H] 水 产生 ATP 量 少量 少量 大量 与氧的关系 无关 无关 有关 无氧呼吸 人、动物、 乳酸菌 植物、酵母菌 判断细胞呼吸的种类 释放 CO2 : 吸收 O2 只进行有氧呼吸: 1 : 1 只进行无氧呼吸: : 0 同时进行两种呼吸方式: > 1 : 1 C 6 H 12 O 6 → 2C 2 H 5 OH + 2CO 2 + 能量 酶 C 6 H 12 O 6 + 6O 2 +6H 2 O → 6CO 2 + 12H 2 O + 能量 酶 CO2 释放量 O2 吸收量(有氧呼吸 CO2 产生量) 无氧条件下 CO2 释放量 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C O 2 +H 2 O 叶绿体 光能 (C H 2 O) + O 2 光合作用的总反应式 糖类 光合作用的过程 光能 CO 2 色素分子 C 5 2C 3 ADP+Pi ATP H 2 O O 2 [H] 多种酶 酶 吸收 光解 光反应阶段 碳反应阶段 水的光解 : H 2 O 2[H]+1/2 O 2 光解 CO 2 的固定 : CO 2 +C 5 2C 3 酶 还 原 酶 固 定 供能 ( CH2O ) 酶 C 3 化合物还原 : 2 C 3 ( CH 2 O ) 6 ATP 酶 [H], ADP+Pi 光合磷酸化 : ADP+Pi +能量 ATP 酶 小 结 图 26 光强 - 光合曲线图解 A. 比例阶段; B. 比例向饱和过渡阶段; C. 饱和阶段 光强 - 光合曲线 叶绿体处于不同的条件下, C 3 、 C 5 、 [H] 、 ATP 以及 ( CH 2 O ) 合成量的动态变化: 条件 C 3 C 5 [H] 和 ATP ( CH 2 O )合成量 停止光照 CO 2 供应不变 增加 下降 减少或没有 减少或没有 提供光照 CO 2 供应不变 减少 增加 增加 增加 光照不变 停止 CO 2 供应 减少 增加 增加 减少或没有 光照不变 CO 2 供应增加 增加 减少 减少 增加 代谢类型 代 谢 类 型 同化作用 类型 异化作用 类型 自养型 异养型 需氧型 厌氧型 兼性厌氧型 有丝分裂过程 间期 前期 中期 后期 末期 染色体数目 DNA 含量 染色单体数目 4 4→8 4 8→4 4 4 8 8 8 4→8 0→8 8 8 0 0 N 2N 3N 4N 间期 前期 中期 后期 末期 表示染色体变化 表示 DNA 变化 植物与动物细胞的有丝分裂的比较 受精作用 受精卵 来自精子 来自卵细胞 同源染色体 同源染色体 减数分裂过程中的染色体行为 n 4n 2n 间期 前 1 中 1 后 1 末 1 前 2 中 2 后 2 末 2 染色体数 DNA 分子数 精原 细胞 初级精母细胞 次级精母细胞 精子细胞 DNA 与染色体四种曲线的比较 必修二 被子植物花的结构 七对相对性状杂交试验结果 性状 杂交组合 F1 的性状 F2 的表现 显性 ( 株数 ) 隐性 ( 株数 ) 比例 花色 红花 白花 红花 705 224 3.15:1 种子形状 圆粒皱粒 圆粒 5474 1850 2.96:1 子叶颜色 黄色绿色 黄色 6022 2001 3.01:1 豆荚形状 饱满不饱满 饱满 822 292 2.95:1 未熟豆荚色 绿色黄色 绿色 408 152 2.82:1 花着生位置 腋生顶生 腋生 651 207 3.14:1 植株高度 高株矮株 高株 787 277 2.84:1 单因子杂交实验 P : 高茎 X 高茎 高茎 X 高茎 F 1 : 高茎 高茎 (3:1) 矮茎 P : DD X DD DD X Dd Dd X Dd F1 : DD DD Dd DD : Dd : dd 1 : 2 : 1 单因子杂交实验 P : 矮茎 X 矮茎 F 1 : 矮茎 P : dd X dd F 1 : dd P : 高茎 X 矮茎 高茎 X 矮茎 F 1 : 高茎 高茎 (1:1) 矮茎 P : DD X dd Dd X dd F 1 : Dd Dd : dd 1 : 1 不完全显性 复等位基因与共显性 ABO 血型系统: 假说演绎法 分析现象 提出假说 演绎推理 实验验证 得出结论 一对性状的杂交试验 F2 表现型( 3:1 ) 形成配子时,成对的基因彼此分离, 配子中基因成单。 测交试验,结果: 1:1 分离定律 要记住的观点: 1 、遗传因子(基因)控制性状; 2 、体细胞中基因成对存在; 3 、形成配子时 基因分离 , 配子中基因成单 ; 4 、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 1. 豌豆粒色的实验 2. 豌豆粒型的实验 YY : Yy : yy 1/4 : 2/4 : 1/4 RR : Rr : rr 1/4 : 2/4 : 1/4 黄色 : 绿色 3/4 : 1/4 圆粒 : 皱粒 3/4 : 1/4 黄圆:黄皱:绿圆:绿皱 9 : 3 : 3 : 1 YY RR : YY Rr : YY rr : Yy RR : Yy Rr : Yy rr : yy RR : yy Rr : yy rr 1 : 2 : 1 : 2 : 4 : 2 : 1 : 2 : 1 基因型 YYRR YYRr YyRR YyRr YYrr Yyrr yyRR yyRr yyrr 4/16 2/16 2/16 1/16 1/16 1/16 1/16 2/16 2/16 y r 杂种子一代 测交 配子 测交后代 × 隐性纯合子 YR Yr y r 1 : 1 : 1 : 1 不同性状的数量比 F 1 作父本 实际子粒数 项目 表现型 F 1 作母本 黄色圆粒 黄色皱粒 绿色圆粒 绿色皱粒 31 24 27 22 26 26 26 25 1 : 1 : 1 : 1 Yy Rr yy Rr Yy rr yy rr R y R _ _ yR 根据着丝粒位置进行的染色体分类图示 人类的染色体组成 男 男 女 极体 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有丝分裂 减数分裂 减数第一次分裂 联会 减数第二次分裂 两种类型 两种类型 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种类 一个卵原细胞经减数分裂可产生一个卵细胞 减数分裂过程中非姐妹染色单体经常发生交叉互换 A B b a 体细胞 配 子 a B b A a b B A A a B A a 三、孟德尔定律的细胞学解释 分离定律: 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 位于两对(或两对以上)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 互不干扰 的。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 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体现在 . 减 Ⅰ 后期 两种类型 两种类型 两种类型 两种类型 A a b B A A b b a a B B A A B B A B a b a a b b B A b a A b a B 性染色体 常染色体 (1 对 ) (3 对 ) 果蝇体细胞染色体组成模式图 ♀ 雄蝇 雌蝇 与性别决定有直接关系的染色体 除性染色体外的其它染色休 3. 性染色体的组型决定性别 ( 1 ) XY 型性别决定 一对 同型 的性染色体 — 雌性 ; XX 一对 异型 的性染色体 — 雄性 。 XY ( 2 ) ZW 型性别决定 ZZ—— 雄性 (♂) ZW—— 雌性 (♀) 同源部分, 有等位基因 X Y 2003 年 6 月的分析研究报告中指出 Y 染色体上仅有大约 78 个基因 , Y 染色体上有一个“睾丸”决定基因则对性别决定至关重要。 2005 年的研究报告确认了 X 染色体 上有 1098 个 蛋白质编码基因,其中只有 54 个 在对应的 Y 染色体上有相应功能的等位基因。 关于色觉人类的婚配方式 : 2. X B X b X 3. X b X b X X B Y X b Y 1. X B X B X X B Y X B Y 5. X B X b X 4. X B X B X 6. X b X b X X b Y X b Y ? ? ? ? ? ? R 型细菌 R 型细菌 只长 R 型菌 R 型细菌 S 型菌的抽提液 + 蛋白酶 S 型菌的 抽提液 + 荚膜多糖酶 S 型菌的 抽提液 +DNA 酶 S 型菌 R 型细菌 S 型菌 R 型细菌 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 短时间保温培养 上清液 上清液 沉淀 沉淀 普通细菌 接种 32P 噬菌体 接种 35S 噬菌体 搅拌再离心 结论: 核酸是生物的遗传物质。 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物种 遗传物质 细胞 生物 真核生物 DNA 原核生物 非细胞生物 DNA 病毒(噬菌体) RNA 病毒(烟草花叶病毒 ) RNA DNA 的结构单位 A G C T 腺嘌呤脱氧核糖核苷酸 鸟嘌呤脱氧核糖核苷酸 胞嘧啶脱氧核糖核苷酸 胸腺嘧啶脱氧核糖核苷酸 脱氧核糖核苷酸的种类 核酸 核苷酸 核苷 碱基 戊糖 DNA RNA 细胞中含有: 核酸 种; 核苷酸 种; 戊糖 种; 含氮碱基 种。 磷 酸 脱氧 核糖 核糖 A 腺嘌呤 G 鸟嘌呤 C 胞嘧啶 T 胸腺嘧啶 A 腺嘌呤 G 鸟嘌呤 C 胞嘧啶 U 尿嘧啶 2 8 2 5 DNA 分子中碱基数目规律 DNA 分子中: A=T 、 G=C (A+G)/(T+C) =1 或者 (A+C)/(T+G)=1 (A+T)/(G+C) = ? 课堂小结 DNA 复制 时间 细胞分裂的间期 场所 主要在细胞核内,(线粒体、叶绿体) 条件 模板、原料、酶、能量 方式 半保留复制 原则 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过程 边解旋边复制 结果 形成两个相同的 DNA 分子 意义 保持了亲子代遗传信息的连续性 基因 蛋白质 mRNA ( AGCT ) ( AGCU ) 转录 ? ( 20 种氨基酸) 翻译 U C A G U C A G U C A G U C A G U C A G U C A G 精氨酸 精氨酸 精氨酸 精氨酸 精氨酸 精氨酸 第一字母 第二字母 第三字母 苯丙氨酸 苯丙氨酸 亮氨酸 亮氨酸 甲硫氨酸 ( 起始 ) 终止 终止 终止 丝氨酸 丝氨酸 丝氨酸 丝氨酸 亮氨酸 亮氨酸 亮氨酸 亮氨酸 脯氨酸 脯氨酸 脯氨酸 脯氨酸 酪氨酸 酪氨酸 半胱氨酸 半胱氨酸 色氨酸 组氨酸 组氨酸 谷氨酰胺 谷氨酰胺 天冬酰胺 天冬酰胺 丝氨酸 丝氨酸 异亮氨酸 异亮氨酸 异亮氨酸 缬氨酸 缬氨酸 缬氨酸 缬氨酸 ( 起始 ) 苏氨酸 苏氨酸 苏氨酸 苏氨酸 丙氨酸 丙氨酸 丙氨酸 丙氨酸 赖氨酸 赖氨酸 天冬氨酸 天冬氨酸 谷氨酸 谷氨酸 甘氨酸 甘氨酸 甘氨酸 甘氨酸 遗传密码(密码子): mRNA 上决定 一个氨基酸 的 三个相邻 碱基。 甲硫氨酸 (起始) 精氨酸 精氨酸 色氨酸 终止 遗传密码的特点 : 1 、一种遗传密码对应 种氨基酸。 2 、一种氨基酸有 种遗传密码。 3 、起始密码、终止密码 4 、通用性 一 一种或多 mRNA 结果: mRNA 基因 控制 3 、原则?产物? 示意基因片段 U C A mRNA tRNA 氨基酸 丝氨酸 转录 翻译 场所 过程 模板 原则 原料 条件 产物 核糖体 mRNA 氨基酸 多肽 酶 ATP tRNA 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A-U;U-A ;G-C;C-G; 细胞核 DNA 的一条链 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A-U ;T-A;G-C;C-G; 4 种核糖核苷酸 酶 ATP mRNA DNA 遗传信息 RNA 遗传密码 蛋白质 特定氨基酸顺序 转录 翻译 线粒体中蛋白质的生物合成示意图 中心法则 —— 生物体遗传信息的传递方向 可遗传的变异 表现型 基因型 环境条件 不遗传的变异 基因突变 基因重组 染色体畸变 (改变) (改变) (改变) 来源 诱因 基因突变 红细胞形状 镰刀型细胞 贫血症 ┯┯┯┯ ATGCTACG┷┷┷┷ ┯┯┯┯┯ ATAGCTATCG┷┷┷┷┷ ┯┯┯┯ ATGCTACG┷┷┷┷ ┯┯┯ AGCTCG┷┷┷ ┯┯┯┯ AAGCTTCG┷┷┷┷ ┯┯┯┯ A T GCT A CG┷┷┷┷ 增加 缺失 替换 基因突变的概念: 基因内部核酸分子上的 特定核苷酸序列发生改变 的现象或过程. 1. 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2. 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发生在减数分裂形成四分体时期。 基因重组的类型 基因重组 有性生殖 基因重组 减数分裂 非同源染色体上的 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同源染色体上的 非姐妹染色单体 受精作用 雌雄配子中基因的组合 人为的(非自然): 基因工程、肺炎双球菌转化 (一)染色体结构变异: 缺失、重复、倒位、易位 染色体变异 Ⅱ Ⅱ Ⅲ Ⅲ Ⅳ x y Ⅱ Ⅱ Ⅲ Ⅲ Ⅳ x x Ⅱ Ⅲ Ⅳ x Ⅳ Ⅱ Ⅲ Ⅳ x Ⅱ Ⅲ Ⅳ x Ⅳ Ⅱ Ⅲ Ⅳ y 基因工程 杂交 单倍体 限 制 酶 DNA 连接 运 载 体 目的基因获取 与运载体结合 导入受体细胞 检测与鉴定 突变和基因重组 自然选择 种群基因频率 地理隔离 种群间生殖隔离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 种群 是进化的基本 单位 可遗传变异 是不定向的, 为进化提供原材料 生物进化的 实质 是种群 基因频率的改变。 自然选择是生物进化的动力 自然选择决定进化方向 必修三 二、生长素的产生、运输、作用 1 、植物激素的概念: 植物 体内合成 的,从 产生部位 运送到 作用部位 ,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具有显著生理作用的 微量 有机物。 2 、生长素的化学本质: 二、生长素的产生、运输、作用 带芽和幼叶的枝条生根; 产生部位 作用部位 二、生长素的产生、运输、作用 发育中的种子促进果实发育; 正常的果实 去除种子的幼果 产生部位 作用部位 二、生长素的产生、运输、作用 顶芽抑制侧芽生长; 产生部位 作用部位 二、生长素的产生、运输、作用 胚芽鞘尖端促进尖端下部生长; 产生部位 作用部位 没有激素 的培养基内,植物很少分裂生长; 细胞分裂素 大于 生长素,生芽; 细胞分裂素 等于 生长素,愈伤组织; 细胞分裂素 小于 生长素,生根。 例: 二、生长素的产生、运输、作用 3 、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及应用 ( 类似物 ) : *促进根茎生长 *促进果实发育 *抑制衰老和脱落 *扦插枝条 *无子果实 *保蕾保龄 *抑制生长甚至杀死植株 *顶端优势 *除草剂 二、生长素的产生、运输、作用 4 、产生: 生长素的主要合成部位是 。 5 、运输: 只能从 运输到 ,而不能反过来运输,称为 运输,跨膜方式为 。 幼嫩的芽、叶 和发育中的种子。 形态学上端 形态学下端 极性 主动运输 二、生长素的产生、运输、作用 形态学上端 形态学上端 形态学下端 形态学下端 A 端 D 端 B 端 C 端 二、生长素的产生、运输、作用 6 、分布: 生长素分布植物的各个器官中,但相对集中地分布于 的部位。 生长素对 不同器官 的影响是否相同,生长素的生理作用有何 特点 ? 生长旺盛 外部环境 消化系统 营养物质 循环系统 泌尿系统 未吸收的物质 组织液 组织细胞 呼吸系统 组织细胞的内环境 组织液 组织细胞 淋巴 呼吸系统 鼻 咽、喉 支气管 细支气管,终止于肺泡(薄、被毛细血管包围) 毛细血管 组织细胞 产生 CO 2 组织液 毛细血管壁 毛细血管中 的血浆 血红蛋白与 CO 2 结合 肺 泡 红细胞 红细胞 血红蛋白与 CO 2 分离 CO 2 运输到肺 组织细胞释放 CO 2 血浆 组织液 淋巴 渗透 渗透( 10% ) 渗透( 90% ) 细胞 外环境 ⑵ 葡萄糖和氧气进入内环境并最终被组织细胞吸收利用的途径,如图 2 : 外部环境 消化系统 营养物质 循环系统 泌尿系统 未吸收的物质 组织液 组织细胞 呼吸系统 内环境的稳态 稳态 —— 内环境 相对稳定 的状态。 ( 1 ) 渗透压 —— 水盐调节; ( 2 ) 温度 —— 体温调节; ( 3 ) 酸碱度 —— 酸碱缓冲物。 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 正常 生命活动的 必要条件 。 细胞 物质如 碳酸钠 食物中的碱性 消化系统 碳酸钠 组织液 碳酸、 乳酸等 血浆中 缓冲物质 H 2 CO 3 NaHCO 3 乳酸 乳酸钠 H 2 CO 3 C0 2 H 2 O 碳酸钠 碳酸 碳酸氢盐 泌尿排出 Na 2 HPO 4 NaH 2 PO 4 H 2 CO 3 + 完成反射的结构 —— 反射弧 传入神经纤维 传入神经纤维 传出神经纤维 传出神经纤维 感受器 感受器 效应器 效应器 神经中枢 突触小体 神经纤维 树突 轴突 细胞体 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 神经元 兴奋的传导 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左侧大脑皮层分区 躯体感觉中枢 视觉中枢 嗅觉中枢 躯体运动中枢 S H W V 书写语言中枢 运动性语言中枢 听觉性语言中枢 视觉性语言中枢 脑 高级神经中枢的调节 胰腺 糖类代谢 血糖 80-120 mg/dL 食物中糖类 消化吸收 肝糖元 分解 非糖物质 转化 CO 2 +H 2 O+ 能量 氧化分解 肝糖元 合成 肌糖元 合成 尿糖 高于肾糖阈 (160-180mg/dL) 转变 脂肪 , 非必需氨基酸等 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的拮抗作用 血糖降低 血糖升高 通过拮抗作用,保持血糖相对稳定,实现对血糖的调节 胰高血糖素 胰岛素 分泌 A 细胞 非糖物质转为葡萄糖、糖元分解为葡萄糖 葡萄糖转变为糖元 分泌 B 细胞 二、甲状腺 通过 神经系统 感知外界的寒冷或者恐惧等 下丘脑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垂体 促甲状腺激素 甲状腺 甲状腺激素 ( + ) ( + ) 促进生物体的新陈代谢 反馈调节 ( - ) ( - ) 病 名 病 症 原 因 甲亢 脾气暴躁、食量大、消瘦 成年: 侏儒症 智力正常,身材矮小 幼年: 呆小症 智力低下、身材矮小 幼年: 肢端肥大症 关节处膨大、高血糖 成年: 巨人症 身材特别高大、体弱 幼年: 糖尿病 高血糖、糖尿 成年: 大脖子病 脖子异常肿大 成年: 下丘脑 垂体 甲状腺 性腺 甲状腺激素 性激素 代谢 生长 发育 性征 性腺发育 生长 代谢 胰岛 胰岛素 胰高血糖素 血糖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 促甲状腺激素 促性腺激素 生长激素 (+) (+) (-) (-) (-) (-) (+) (+) 泌尿系统的结构 肾脏的结构和尿的形成过程: 肾脏的结构 滤过 作用 原尿 尿素、水、无机盐、葡萄糖 终尿 尿素、水、无机盐 重 吸 收 水平衡的调节 饮水不足、失水过多、吃食物过咸 细胞外液 渗透压 升高 刺激 兴奋 大脑皮层 产生 下丘脑 分泌 释放 抗利尿激素 促进 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 尿量减少 垂体后叶 渴觉 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 产热 散热 内脏 肌肉 脑 皮肤 H 2 O 、 CO 2 O 2 、有机物 ATP 热能 血管收缩 立毛肌收缩,产生鸡皮疙瘩 几乎不排汗 减少散热 H 2 O 、 CO 2 O 2 、有机物 ATP 热能 增加产热 寒冷环境 竖毛肌舒张 汗孔 炎热环境 种 群 密 度 性别比例 死亡率 迁出率 出生率 迁入率 年龄组成 增长型 稳定型 衰退型 预测 影响 决定 决定 + + - - 种群的基本特征-数量特征 迁出率 迁入率 影响 影响 取样的关键:随机取样 取样的原则 样方法 样方法适合调查植物,以及活动能力不强的动物,例如,跳蝻、蜗牛,蒲公英等。 常见的取样方法有等距取样法、五点取样法等。 标志重捕法 标志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能力较强的动物,例如,田鼠、鸟类、鱼类等。 此估算方法得出的估算值倾向于偏大,因为很多动物在被捕获一次后会更加难以捕获,导致“重捕中标记个体数”偏小。标记时也需要注意,所用标志要小而轻,不能影响生物行动;也不能用过于醒目的颜色(比如红色),否则会使生物更加容易被捕食,影响估算精确度。 1. 标志物对动物的身体 不会产生寿命和行为的伤害 2. 标志不能 过分醒目 3. 理论上在调查期内,该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和迁出应尽量保持恒定 4. 标志个体在整个调查种群中均匀分布 用标志重捕法估计种群密度时应满足的条件 种群数量的变化 稳定、波动、下降 增长 建构模型的方法 增长曲线 J 型 构建模型 S 型 环境容纳量 探究实验: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实验原理: ①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型微生物 ② 养分、空间、温度和有毒代谢物等是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限制因素 ③ 在理想的环境下,酵母种群呈 J 型曲线; 在有限的环境下,酵母种群呈 S 型曲线 。 实验材料: 血球计数板, 液体培养基 实验步骤: 配制培养基 灭菌 接种 培养 计数 种群的增长方式 来自王 萍 老师 25 大格 ×16 小格计数板 计数方法:显微镜下数左上、右上、左下、右下和中央五大格,即 5×16 = 80 小方格的菌数。若 80 小格的菌数为 A ,则每毫升菌液含菌量 = A×400/80×10×1000 = 50000A 。 如果待测样品数量稀少,可以直接计数。如果样品密度很大,为了使计数准确,常常将待测样品稀释成不同浓度的菌液,在进行计数。 美蓝染液 用于鉴别酵母菌的活细胞和死细胞。活细胞不着色,死细胞为蓝色。 来自王 萍 老师 种群增长的曲线 分析两种种群增长方式的差异? 来自王 萍 老师 环境容纳量 进行逻辑斯蒂增长的种群在数量上,存在一个上限,这个上限就被称为环境容纳量,简记“ K 值”,代表在环境对该种群最大承载量,或该种群在该环境的最大数量。一个种群在种群密度为 K/2 时,增长率最快,这可以指导经济生物的采集,让种群密度始终控制在 K/2 的范围内,“多余”的进行采集,可以让经济生物保持最快的增长。 种群的实际数量动态 自然界中,一个种群的数量变化并不是只增不减,也未必完全符合上述数学模型,其数量变化有一些基本特性。 周期性变化 ①季节性变化 对种群密度有季节性变化的种群做调查时,通常要进行两次。 ②年变化 不规则波动 种群爆发 物种生态入侵 种群衰亡 调节因素 内源性 领域行为 内分泌 外源性 气候 食物 病源物和寄生物 捕食 出生率死亡率 生物群落 结构 物种组成 优势种 丰富度 探究实验 种间关系 竞争 竞争排除原理 捕食寄生共生 空间结构 垂直结构 水平结构 演替 概念 类型 初生演替 次生演替 顶级群落 研究意义 生物群落 组成群落的各种生物种群不是任意地拼凑在一起的,而有规律组合在一起才能形成一个稳定的群落。 如在农田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种群是根据人们的需要组合在一起的,而不是由于他们的复杂的营养关系组合在一起,所以农田生态系统极不稳定,离开了人的因素就很容易被草原生态系统所替代。 生物群落有一定的生态环境,在不同的生态环境中有不同的生物群落。生态环境越优越,组成群落的物种种类数量就越多,反之则越少。 优势种 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植物种称为优势种 群落的不同层次可以有各自的优势种 保护优势物种 竞争排除原理 : 两个生态位完全相同的物种不可能同时同地生活在一起,其中一个物种最终必将另一处物种完全排除。 在进化过程中生物种趋向于生态位分化。 群落演替 概念 类型 初生演替 次生演替 顶级群落 研究意义 原生演替 动力:群落内部的环境变化 次生演替 一年生杂草 多年生杂草 小灌木 灌木林 乔木 弃耕农田的演替: 所有弃耕的农田都能演替成树林吗 ? 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顶极群落与演替中群落的特征比较 高考生物知识点 蛋白质 ( 空间结构 ) 核酸种类项目 DNA RNA 化学 组成 基本 单位 脱氧核糖核苷酸 核糖核苷酸 五碳糖 脱氧核糖 核糖 含氮 碱基 无机酸 磷酸 磷酸 结构 规则的双螺旋结构 通常呈单链结构 分类 通常只有一类 主要分为 mRNA 、 tRNA 、 rRNA 三类 功能 主要的遗传物质 在不存在 DNA 的生物里是遗传物质;在存在 DNA 的生物里 , 辅助 DNA 完成功能 存在位置 ( 真核细胞 ) 主要存在于细胞核染色体上 主要存在于细胞质中 项目 跨膜运输 非跨膜运输 自由扩散 协助扩散 主动运输 胞吐和胞吞 浓度 高→低 高→低 低→高 与浓度无关 载体 不需要 需要 需要 囊泡与细胞膜 能量 不消耗 不消耗 消耗 消耗 举例 水、脂溶性物质、乙 醇、气体 葡萄糖进 入红细胞 氨基酸、 K + 等离子、葡 萄糖进入小 肠上皮细胞 大分子、颗粒物质的分泌与吞噬 3. 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异同 比较项目 植物细胞有丝分裂 动物细胞有丝分裂 不同点 前期 细胞两极发出纺锤丝形成纺锤体 由中心粒周围发出星射线 , 形成纺锤体 ( 中心粒在间期复制 ) 末期 细胞中部形成细胞板,并由其扩展形成细胞壁,结果形成两个子细胞 细胞膜从中部向凹陷,细胞质缢裂成两部分,结果一个细胞分裂成两个子细胞 相同 分裂过程基本相同 ; 染色体变化规律相同 ; 分裂间期染色体复制;分裂期实现染色体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 时期比较 间期 前期 后期 子细胞 染色体数目 2 N 2 N 4 N 2 N DNA 数目 2 C →4 C 4 C 4 C 2 C 染色单体数目 0→4 N 4 N 0 0 着丝点数目 2 N 2 N 4 N 2 N 脱氧核苷酸链数 4 C →8 C 8 C 8 C 4 C 3. 关于细胞呼吸的相关判断及计算 3. 实验过程 复制、转录和翻译的比较 比较项目 复制 转录 翻译 场所 细胞核 细胞核 细胞质 模板 DNA 的两条链 DNA 的一条链 mRNA 原料 4 种脱氧核苷酸 4 种核糖核苷酸 氨基酸 配对原则 A - T ; G - C A - U ; G - C A - U ; G - C 结果 两个子代 DNA 分子 mRNA 蛋白质 信息传递 意义 传递遗传信息 表达遗传信息 遗传信息、密码子和反密码子 项目 遗传信息 密码子 反密码子 概念 基因中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 作用 控制生物的遗传性状 直接决定蛋白质中的氨基酸序列 识别密码子、转运氨基酸 种类 基因中脱氧核苷酸种类、数目和排列顺序的不同 , 决定了遗传信息的多样性 64 种,其中 61 种能翻译出氨基酸 ,3 种为终止密码子,不能翻译氨基酸 61 种, tRNA 也为 61 种 联系 ① 基因中脱氧核苷酸的序列 mRNA 中核糖核苷酸的序列 ② mRNA 中碱基序列与基因模板链中碱基序列互补 ③密码子与相应反密码子的序列互补配对 决定 2. 萨顿假说 —— 基因在染色体上 方法:类比推理法 ( 见下表 ) 基因行为 染色体行为 在杂交过程中保持完整性和独立性 在配子形成和受精过程中具有稳定的形态、结构 在体细胞中成对存在,等位基因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 在体细胞中成对存在,同源染色体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 在配子中只有成对基因中的一个 在配子中只有成对染色体中的一条 非等位基因在形成配子时自由组合 非同源染色体在形成配子时自由组合 类型 计算公式 患甲病的概率 患乙病的概率 只患甲病的概率 m (1 - n ) = m - mn 只患乙病的概率 n (1 - m ) = n - mn 同患两种病的概率 mn 只患一种病的概率 m + n - 2 mn 或 m (1 - n ) + n (1 - m ) 患病的概率 m + n - mn 或 1 - (1 - m )(1 - n ) 不患病的概率 (1 - m )(1 - n ) 名称 原理 方法 优点 应用 杂交 育种 基因 重组 杂交→自交→筛选出符合要求的表现型,连续自交到不发生性状分离为止 不同品系中的多个优良性状集中于同一个体上 , 即“集优” 用纯种高秆抗病小麦与矮秆不抗病小麦培育矮秆抗病小麦 诱变 育种 基因 突变 (1) 物理 : 紫外线、微重力、激光等处理 (2) 化学:高浓度的秋水仙素、硫酸二乙酯处理,再选择 提高变异频率,加快育种进程,大幅度改良某些性状 高产青霉菌、太空辣椒等的培育 单倍体育种 染色 体变 异 (1) 花药离体培养,培养出单倍体植株 (2) 单倍体幼苗经一定浓度的秋水仙素处理获得纯合子 明显缩短育种年限,加速育种进程 用纯种高秆抗病小麦与矮秆不抗病小麦快速培育矮秆抗病小麦 多倍 体育 种 染色体变异 用一定浓度的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植物茎秆粗壮,叶片、果实、种子都比较大,营养物质含量提高 三倍体无子西瓜 免疫系统的组成 项目 碳循环 存在 形式 无机环境中 CO 2 、碳酸盐、化学燃料 生物群落内 有机物 循环 形式 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 CO 2 生物群落内 有机物 进入生态系统的途径 主要是植物的光合作用 返回无机环境的途径 化学燃料的燃烧、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对环境的影响 温室效应 常用物质的鉴定 实验内容 所用试剂 实验结果 还原糖的检测 斐林试剂 砖红色沉淀 蛋白质的检测 双缩脲试剂 紫色 脂肪的检测 苏丹 Ⅲ/Ⅳ 染液 橘黄色 / 红色 淀粉的检测 碘液 蓝色 观察线粒体 健那绿 蓝绿色 观察 DNA 甲基绿 绿色 观察 RNA 吡罗红 红色 观察染色体 龙胆紫溶液 / 醋酸洋红液 紫色 / 红色 酒精的检测 重铬酸钾溶液 灰绿色 CO 2 的检测 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 蓝→绿→黄 10×10 下看到的细胞数目 10×40 下看到的细胞数目 视野中一行细胞 8 个 8/4 = 2 个 整个视野中 64 个 64/(4×4) = 4 个 返回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