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27 发布 |
- 37.5 KB |
- 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甘肃省兰州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月考试题
甘肃省兰州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 高一下学期4月月考试题 第Ⅰ卷 选择题(每题1分,共20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正确) 1.以下呼吸作用在生活实际当中的应用,解释正确的是 A.酸奶“涨袋”是由于乳酸菌呼吸产生大量气体 B.伤口用纱布包扎有利于组织细胞有氧呼吸 C.用酵母发酵产酒初期可以适当通入空气 D.松土可避免植物根系有氧呼吸产生过多CO2 2.成熟的植物细胞之所以能够通过渗透作用吸收水分,是因为 ①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 ②细胞质具有一定浓度 ③原生质层类同于半透膜 ④细胞液具有一定浓度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3.将洋葱表皮细胞放置在不同浓度的物质M溶液中,并测定洋葱表皮细胞吸收M的速率,结果如图所示。对结果的解释不合理的是 A.细胞吸收M不需要能量 B.细胞吸收M的方式最可能为主动运输 C.细胞吸收M需载体蛋白的参与 D.细胞吸收M的方式最可能为协助扩散 4.下列有关生物膜的结构特点的叙述,最恰当的一项是 A.构成生物膜的磷脂分子大部分可以运动 B.构成生物膜的蛋白质分子都可以运动 C.构成生物膜的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是静止的 D.构成生物膜的磷脂分子和大部分蛋白质分子可以运动 5.黑藻是一种常见的单子叶沉水植物,其叶片小而薄,叶肉细胞内有大而清晰且数量较多的叶绿体,液泡无色。某同学观察黑藻叶肉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现象,实验步骤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观察叶绿体时也可用黑藻叶肉细胞为实验材料 B.由于液泡无色,该实验需要进行染色才能观察到质壁分离现象 C.步骤①中若叶肉细胞位于视野左下方,应将装片向左下方移动,使叶肉细胞位于视野 中央 D.若步骤②中的蔗糖溶液浓度为3g/mL,则步骤⑤中可能观察不到质壁分离复原现象 6.盐碱地中生活的某种植物,其细胞的液泡膜上有一种载体蛋白,能将细胞质中的Na+逆浓度梯度运入液泡,减轻Na+对细胞质中酶的伤害。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Na+进入液泡的过程属于主动运输 B.Na+进入液泡的过程体现了液泡膜的选择透过性 C.该载体蛋白作用的结果不利于增强细胞吸水能力 D.该载体蛋白作用的结果有助于提高植物的耐盐性 7.用 2 mol/L 的乙二醇溶液和 2 mol/L 的蔗糖溶液分别浸泡某种植物细胞,得到其原生质变化情况的一些数据。下列表述中,正确的是 A.该细胞是根尖分生区的细胞 B.AB 段曲线表明细胞液浓度在逐渐增大 C.a 处状态表明该细胞处于 BD 段 D.EC 段表明细胞丧失选择透过性 8.下列有关酶的叙述正确的是 A.酶的催化作用可能在细跑内或细胞外发生 B.所有的酶都可以跟双缩脲试剂发生反应使溶液呈紫色 C.酶在化学反应中提供能量 D.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使酶结构破坏 9.用蔗糖腌渍萝卜条,能使萝卜条变甜,这是因为 A.蔗糖分子通过渗透作用进入细胞 B.蔗糖分子通过主动运输进入细胞 C.蔗糖分子进入细胞间隙 D.细胞脱水死亡,膜失去了选择透过性 10.关于“探究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在发生质壁分离的过程中,液泡颜色逐渐加深、体积逐渐变小 B.该实验只是观察了质壁分离和复原现象,没有对照实验 C.该实验常选择洋葱鳞片叶的内表皮细胞,是因为有紫色中央大液泡 D.在不同浓度蔗糖溶液中均能发生质壁分离 11.下列关于酶和ATP的叙述,正确的是 A.酶的催化效率一定高于无机催化剂 B.随着温度的降低,酶促反应的活化能也随之下降 C.酶的形成需要消耗ATP,ATP的形成需要酶的催化 D.可用过氧化氢为底物来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12.作为系统边界的细胞膜,在控制物质进出、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等生命活动中起重要作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动物细胞膜表面的糖蛋白与细胞间的信息交流无关 B.葡萄糖进入红细胞需要载体蛋白协助并消耗能量 C.分泌蛋白以胞吐(外排)方式排出细胞 D.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是由磷脂分子决定的 13.下列有关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叙述正确的是 A.水分子进出细胞的运输方式是自由扩散 B.果脯在腌制中慢慢变甜,是细胞主动吸收糖分的结果 C.葡萄糖进入红细胞既需要载体蛋白的帮助,又消耗能量,属于主动运输 D.大肠杆菌吸收K+属于协助扩散,需要膜上的载体蛋白,但不消耗能量 14.下列有关 ATP 的叙述错误的是 A.ATP 中的“A”表示腺苷 B.在有氧与缺氧的条件下,细胞都能产生 ATP C.人体内成熟的红细胞中没有线粒体,不能产生 ATP D.ATP 中的能量可以来源于光能和化学能,也可以转化为光能和化学能 15.下列反应在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内均能完成的是 A.葡萄糖→丙酮酸 B.丙酮酸→酒精+CO2 C.ADP+Pi+能量→ATP D.H2O→H++O2 16.下列关于物质跨膜运输实例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细胞吸水和失水是水分子顺相对含量梯度跨膜运输的过程 B.水分子跨膜运输总的方向是由低浓度溶液向高浓度溶液 C.生物膜是选择透过性膜,小分子物质都能通过,而大分子物质则不能通过 D.无机盐离子可以逆相对含量梯度进行跨膜运输 17.如图1~4表示物质浓度或氧气浓度与物质跨膜运输速度间关系的曲线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若某物质跨膜运输的速度可用图1与3表示,则该物质不应为葡萄糖 B.若某物质跨膜运输的速度可用图2与3表示,则该物质可能是葡萄糖 C.限制图中A、C两点运输速度的主要因素不同,B点主要受载体数量限制 D.将图2与图4的曲线补充完整,曲线的起点均应从坐标的原点开始 18.下列关于“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A.CO2可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的颜色发生改变 B.酒精与酸性重铬酸钾反应会使溶液出现灰绿色 C.酵母菌的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基质中都可产生CO2 D.酒精的产生说明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只进行无氧呼吸 19.活细胞内合成酶的原料是 A.脂肪酸 B.氨基酸 C.核苷酸 D.氨基酸和核苷酸 20.在“探究温度对淀粉酶活性的影响”实验中,下列操作合理的是 A.各实验组的处理时间可以不同 B.先将淀粉酶与淀粉溶液混合,再调至相应温度保温 C.选择活性较低的α-淀粉酶作为实验材料 D.可用碘液检测反应溶液中是否存在淀粉 第Ⅱ卷 非选择题(除特殊标注外,每空1分,共30分) 21.(15分)如图一表示萌发小麦种子在不同的氧浓度下O2吸收速率和CO2生成速率的变化,图二为测定萌发小麦种子呼吸方式的装置。测定过程中其它环境条件适宜,请据图回答问题: (1)细胞呼吸过程中需多种酶参与,酶的作用机理是__________________。与无机催化剂相比,酶的特性是 、 和作用条件温和。 (2)图一中,当O2浓度达到对应于曲线上的________点的值时,萌发小麦种子不再进行无氧呼吸;有氧呼吸过程中,产生CO2的场所是__________(填具体场所)。 (3)P点后,随O2浓度增加,曲线逐渐保持稳定,主要原因是受________的限制。 (4)若呼吸底物均为葡萄糖,图二装置甲中的红色液滴左移,装置乙中的红色液滴不动,则萌发小麦种子的呼吸方式为___________。 (5)呼吸熵指单位时间内进行呼吸作用的生物释放二氧化碳量与吸收氧气量的比值。在30℃下10min内,如果甲装置墨滴左移200mm,乙装置中墨滴右移50mm,则萌发小麦种子的呼吸熵是_________。 (6)为校正图二装置甲中因物理因素引起的气体体积变化,还应设置一个对照装置。对照装置中应如何设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只需改变一处即可)。 22.( 15分)为了检测某种酶X在37°C时对3种二糖(糖A、糖B、糖C)的作用,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实验。5 min后检测每只试管中的单糖和二糖,结果如下表: (1)该实验将三支试管均置于相同温度中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 (2)从本实验中,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 (3)为进一步检测该酶与pH的关系,请用下面所给的材料和实验室中的基本设备,设计一个实验,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 实验材料:酶X,糖A溶液、糖B溶液、糖C溶液(自选一种),斐林试剂,不同pH的物质(酸、水、碱)。 实验步骤: ①取三支洁净试管,向三只试管中均加入________溶液,编号为A、B、C。 ②向A、B、C三只试管分别加入________________,摇匀。 ③将________溶液各2 mL注入A、B、C三只试管中,置于________中保温5 min。 ④向各支试管中分别加入________________,然后水浴加热5 min,观察颜色变化。 (4)下图是H2O2酶活性受pH影响的曲线,图乙表示在最适温度下,pH = b时H2O2分解产生的O2量随时间的变化,当温度降低时,e点的变化是 ________,d点的变化是________;当pH = c时,酶活性为________。 【参考答案】 1.C 2.D 3.B 4.D 5.B 6.C 7.B 8.A 9.D 10.A 11.C 12.C 13.A 14.C 15.C 16.C 17.D 18.D 19.D 20.D 21.降低反应所需的活化能 专一性 高效性 P 线粒体基质 酶的数量 有氧呼吸 1.25 将萌发小麦种子换成等量煮熟的小麦种子(或等量死的小麦种子) 22.排除干扰因素(温度)对实验结果的干扰 酶具有专一性 1ml的酶X 1ml酸、1ml水、1ml碱(适宜且等量的酸、碱、水) 糖C 37℃水浴 2mL(适量)斐林试剂 不变 右移 零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