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天津市南开区翔宇学校2020届高三下学期疫情期间线上检测(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天津市南开区翔宇学校2020届高三下学期疫情期间线上检测(解析版)

天津市南开区翔宇学校2020届高三下学期疫情期间线上 检测 一、单选题 ‎1.下列关于糖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存在于ATP中而不存在于DNA中的糖是核糖 B. 存在于叶绿体中而不存在于线粒体中的糖是葡萄糖 C. 存在于动物细胞中而不存在于植物细胞中的糖是糖原 D. 在体内发生淀粉→麦芽糖→葡萄糖过程的生物一定是植物,而不是动物 ‎【答案】D ‎【解析】‎ ‎【分析】‎ 蔗糖是植物细胞中特有的二糖,乳糖是动物细胞中特有的二糖;淀粉和糖原分别是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中的储能物质,纤维素是植物细胞壁的成分,纤维素一般不作为能源物质。葡萄糖是叶绿体光合作用的产物,而葡萄糖不能进入线粒体中,必须在细胞质基质中分解成丙酮酸才能进入线粒体中。五碳糖中的核糖是构成RNA的原料,另外ATP中也含有核糖,DNA中含有的五碳糖是脱氧核糖。‎ ‎【详解】ATP中的糖是核糖,DNA中的糖是脱氧核糖;叶绿体中可合成葡萄糖,葡萄糖在细胞质基质分解成丙酮酸才能进入线粒体,所以线粒体中不存在葡萄糖;糖原是动物细胞中特有的多糖,不存在于植物细胞中;淀粉可在动物体内分解成麦芽糖,然后进一步分解成葡萄糖被吸收,故ABC正确,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糖的分布,解决本题的关键是对糖进行分类,并且弄清楚糖具体在哪些生物体内存在,也就是将糖的分布具体化。‎ ‎2.下列有关细胞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硝化细菌中的酶,在核糖体上合成,并由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加工 B. 液泡内有糖类、无机盐、色素等物质,只要有液泡就可以发生质壁分离和复原 C. 线粒体中的DNA,能进行自我复制并控制某些蛋白质的合成 D. 生物吸收氮元素用于合成脂肪、核酸及蛋白质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组成细胞的化合物、结构及功能的有关知识。原核细胞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植物细胞要发生质壁分离,要有大液泡和细胞液浓度小于细胞外溶液;线粒体和叶绿体内有DNA和核糖体,能进行复制、转录和翻译;组成细胞的有机物中糖类、脂肪和固醇只含有C、H、O三种元素。‎ ‎【详解】硝化细菌属于原核生物,无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只有核糖体,其合成的蛋白质,在细胞质基质加工成熟,A错误;植物细胞要发生质壁分离,要两个条件:大液泡和外界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B错误;线粒体内含有DNA和核糖体,能进行复制、转录和翻译,C正确;脂肪只含有C、H、O三种元素,核酸和蛋白质共有C、H、O、N四种元素,故N元素不能用于合成脂肪,D错误,因此本题答案选C。‎ ‎【点睛】注意细菌等原核生物中不含内质网和高尔基体,脂肪中不含N元素。‎ ‎3.据图分析有关溶酶体的功能正确的是 A. 各种细胞内都含有溶酶体,能清除衰老损伤的细胞器 B. H+进入溶酶体的方式与水进入红细胞的方式相同 C. 溶酶体吞噬入侵细胞的病原体过程与膜的结构特点有关 D. 溶酶体破裂后,其内部各种水解酶的活性应升高或不变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由图可知,细胞质基质和溶酶体腔的pH分别为7.0和5.0,说明细胞质基质的H+浓度小于溶酶体腔,又H+进入溶酶体需要能量,即H逆浓度梯度进入溶酶体需要消耗能量,属于主动运输;溶酶体内各水解酶的最适pH应该在5.0左右,当溶酶体破裂后,水解酶释放到pH为7.0的细胞质基质中,活性会降低甚至失活。‎ ‎【详解】‎ 溶酶体是具有生物膜的细胞器,属于生物膜系统的组成之一,但并不是所有细胞都具有溶酶体,如原核细胞内不含有溶酶体,A错误;如图所示,细胞质基质和溶酶体腔的pH分别为7.0和5.0,说明细胞质基质的H+浓度小于溶酶体腔,又H+进入溶酶体需要能量,即H逆浓度梯度进入溶酶体需要消耗能量,属于主动运输;而水进入红细胞属于自由扩散,B错误;病原体入侵细胞,吞噬细胞将其包被后送至溶酶体,并与溶酶体融合从而水解病原体,吞噬细胞膜与溶酶体膜发生膜融合的过程,体现了膜结构的特点——膜的流动性,C正确;由图可知,溶酶体内各水解酶的最适pH应该在5.0左右,当溶酶体破裂后,水解酶释放到pH为7.0的细胞质基质中,活性会降低甚至失活,D错误。故选C。‎ ‎4.下图是叶肉细胞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过程中CO2和[H]的变化,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过程⑦发生在线粒体中 B. 过程④发生在线粒体的内膜 C. 过程⑤、⑥均需要ATP提供能量 D. 过程①、③产生的[H]的作用相同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过程①是光反应,水的光解,发生在叶绿体内的类囊体薄膜上;过程②的[H]为暗反应的C3还原供还原剂,发生在叶绿体基质中;③为有氧呼吸的第一、第二阶段,发生在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中;④为有氧呼吸第三阶段,发生在线粒体内膜中;⑤为CO2的固定发生在叶绿体的基质中;⑥为C3还原,需要光反应为它提供能量和[H;⑦为呼吸作用(有氧呼吸或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⑧为有氧呼吸(发生在线粒体中)第二阶段或无氧呼吸第二阶段(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然后据此答题。‎ ‎【详解】‎ ‎⑦把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为呼吸作用(有氧呼吸或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A错误;过程④表示氧气与[H]结合生成水,为有氧呼吸第三阶段,发生在线粒体的内膜,B正确;过程⑤为CO2的固定,不需要ATP。过程⑥为C3还原,需要消耗能量和ATP和NADPH,C错误;过程①是光反应,产生的[H]用于暗反应中C3的还原,过程③‎ 是有氧呼吸第一、二阶段,产生的[H]用于有氧呼吸第三阶段与氧气结合生成水,故D错误。故选B。‎ ‎【点睛】‎ 解题的关键是理解和掌握课本中的相关知识,并结合这些知识正确识图。‎ ‎5. 如下图是果蝇染色体上的白眼基因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S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包括编码区和非编码区 B. 白眼基因片段中,含有成百上千个核糖核苷酸 C. 基因片段中有5种碱基,8种核苷酸 D. 基因中有一个碱基对的替换就会引起生物性状的改变 ‎【答案】A ‎【解析】‎ ‎【分析】‎ 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含有成百上千个脱氧核苷酸,DNA分子是以4种脱氧核苷酸为单位连接而成的长链,这四种脱氧核苷酸分别含有A、T、C、G四种碱基。‎ ‎【详解】‎ A、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包括编码区和非编码区,A正确;B、基因中含有成百上千个脱氧核苷酸,B错误;C、由于密码子的简并性等,基因中有一个碱基对的替换不一定会引起生物性状的改变,C错误;D、组成基因片段中的基本单位是脱氧核苷酸,有4种碱基,4种脱氧核苷酸,D错误。故选:A。‎ ‎【点睛】‎ 熟悉基因的本质与结构组成是分析判断本题的关键。‎ ‎6.下列关于动物细胞工程叙述,正确的是(  )‎ A. PEG诱导动物细胞融合形成的杂种细胞,经动物细胞培养能得到优良动物个体 B. 使用冷冻保存的正常细胞通常为10代以内,以保持细胞正常的二倍体核型 C. 在高倍显微镜下观察发生基因突变的细胞比例可推知某化学药品的毒性 D. 用胰蛋白酶处理动物组织后,可用无菌水稀释制成细胞悬浮液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动物细胞的组织培养及细胞融合。细胞全能性是指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个体的潜能。动物细胞的培育过程是用胰蛋白酶或胶原蛋白酶处理组织细胞一段时间,使组织分散成单个细胞,再用培养液将分散的细胞稀释制成细胞悬液进行培养,由于动物细胞结构和功能复杂,目前仅证实动物细胞核具有全能性,动物体细胞的全能性还有待技术发展。‎ ‎【详解】目前为止,人们还没有成功将单个分化的动物体细胞培养成个体,动物细胞的全能性受到限制,动物细胞融合形成的杂种细胞不能培育成动物,A错误;目前使用的或冷冻保存的正常细胞通常为10代以内,以保持细胞正常的二倍体核型,B正确;基因突变是碱基对增添、缺失或替换,碱基对的改变在光学显微镜下无法观察到,C错误;用胰蛋白酶或胶原蛋白酶处理动物组织会使组织就会分散成单个细胞,再用培养液将分散的细胞稀释制成细胞悬液,而不是无菌水,D错误。故选B。‎ ‎【点睛】注意在光学显微镜,能看到染色体变异,不能看到基因突变;动物细胞培养应用培养稀释单个细胞。熟记相关知识点,注意动物细胞全能性等是解决本题的关键。‎ ‎7. 有科学家在实验室里实现了“将人体的卵细胞培育成囊胚”的实验,则在以下推测中,有可能正确的是 ‎①如果该囊胚真能发育成成体,则其遗传特性和母本完全相同 ‎②如果该囊胚真能发育成成体,其性别是男性的概率为1/2‎ ‎③如果使囊胚的染色体数目加倍,得到的将是一个纯合的二倍体 ‎④如果该囊胚真能发育成成体,该个体患遗传病概率会大大增加 A. ①③ B. ②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D ‎【解析】‎ ‎【分析】‎ 人体的卵细胞培育成的囊胚,其体内的染色体条数为正常体细胞的一半,所以其遗传特性不可能和母本完全相同;由于卵细胞中的性染色体是X,不可能为男性;如果使囊胚的染色体数目加倍,得到的将是一个纯合的二倍体,且该个体患遗传病的概率会大大增加。‎ ‎【详解】‎ 人体的卵细胞培育成的囊胚,其体内的染色体条数为正常体细胞的一半,所以其遗传特性不可能和母本完全相同;由于卵细胞中的性染色体是X,不可能为男性;如果使囊胚的染色体数目加倍,得到的将是一个纯合的二倍体,且该个体患遗传病的概率会大大增加。故选D。‎ ‎8.如图为某种细胞的结构示意图,正常生理状态下,下列选项中的变化都会在该种细胞中发生的是()‎ A. 氨基酸→RNA聚合酶;[H]+O2→H20‎ B. 葡萄糖→淀粉;H2O→[H]+O2‎ C. 氨基酸→胰岛素;ATP→ADP+Pi D. 葡萄糖→丙酮酸;染色质→染色体 ‎【答案】A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细胞能分泌胰高血糖素,属于胰岛A细胞。同一生物体的所有体细胞都是由同一个受精卵有丝分裂而来的,含有相同的基因,且每个体细胞都含有该生物全部的遗传物质,但由于细胞分化,即基因发生的选择性表达,不同细胞所含的RNA和蛋白质种类有所差别。‎ ‎【详解】氨基酸→RNA聚合酶;[H]+O2→H2O是正常生命活动的代谢基础,A正确;葡萄糖→淀粉只在部分植物细胞中发生,H2O→[H]+O2一般是在光合作用中发生,而该细胞不能进行光合作用,B错误;ATP→ADP+Pi表示ATP水解,发生在所有的活细胞中,但氨基酸→胰岛素只有在胰岛B细胞中发生, C错误;染色质→染色体发生在具有分裂能力的细胞中,而胰岛A细胞属于高度分化的细胞,不分裂,D错误。‎ ‎【点睛】易错选项D,染色质变为染色体只能在具有分裂能力的细胞中发生,而题图细胞表示高度分化的胰岛A细胞,不再分裂。‎ ‎9.下面说法错误的是( )‎ A. 如果控制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自由组合,且 F2 的性状分离比分别为 9∶7 、 9∶6∶1 和 15∶1,那么 F1 与隐性个体测交,与此对应的性状分离比分别是 1∶3、 1∶2∶1 和 3∶1‎ B. 基因型为 AaBb 的个体自交,若子代数量足够多,且出现 6∶2∶3∶‎ ‎1 的性状分离比,则存在 AA 或 BB 致死现象 C. 测交可以判断被测个体产生的配子种类及配子比例 D. 测交可以判断被测个体的遗传因子组成,也可以判断相对性状的显隐性 ‎【答案】D ‎【解析】‎ ‎【分析】‎ ‎1、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1)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2)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2、正常情况下,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自交,后代的表现型比例为9:3:3:1,其变形包括1:4:6:4:1、9:7、15:1、9:6:1、9:3:4等。‎ ‎【详解】根据题意和分析可知:F2的分离比为9:7时,说明生物的基因型为‎9A_B_:(‎3A_bb+3aaB_+1aabb),那么F1与双隐性个体测交,得到的表现型分离比分别是A_B_:(A_bb+aaB_+aabb)=1:3;F2的分离比为9:6:1时,说明生物的基因型为‎9A_B_:(‎3A_bb+3aaB_):1aabb,那么F1与双隐性个体测交,得到的表现型分离比分别是A_B_:(A_bb+aaB_):aabb=1:2:1;F2的分离比为15:1时,说明生物的基因型为(‎9A_B_+‎3A_bb+3aaB_):1aabb,那么F1与双隐性个体测交,得到的表现型分离比分别是(A_B_+A_bb+aaB_):aabb=3:1,A正确;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自交,出现6:2:3:1的性状分离比,说明9份中死了3份,单显性3份中死了1份,则存在AA或BB致死现象,B正确;测交可以通过子代的表现型及其比例判断被测个体产生的配子种类及配子比例,进而确定被测个体的基因型组成,C正确;测交不能确定相对性状的显隐性,D错误。‎ ‎【点睛】总结两对等位基因共同控制生物性状时,F2中出现的表现型异常比例分析:‎ ‎(1)12:3:1即(‎9A_B_+‎3A_bb):3aaB_:1aabb或(‎9A_B_+3aaB_):‎3A_bb:1aabb;‎ ‎(2)9:6:1即‎9A_B_:(‎3A_bb+3aaB_):1aabb;‎ ‎(3)9:3:4即‎9A_B_:‎3A_bb:(3aaB_+1aabb)或‎9A_B_:3aaB_:(‎3A_bb+1aabb);‎ ‎(4)13:3即(‎9A_B_+‎3A_bb+1aabb):3aaB_或(‎9A_B_+3aaB_+1aabb):‎3A_bb;‎ ‎(5)15:1即(‎9A_B_+‎3A_bb+3aaB_):1aabb;‎ ‎(6)9:7即‎9A_B_:(‎3A_bb+3aaB_+1aabb)。‎ ‎10.某同学在学习“细胞工程”时,列表比较了动植物细胞工程的有关内容,你认为有几处错误( )‎ 植物细胞工程 动物细胞工程 技术手段 植物组织培养 植物体细胞杂交 动物细胞培养和融合 特殊处理 酶解法去除细胞壁 胰蛋白酶处理制备细胞悬浮液 融合方法 物理方法 化学方法 物理方法 化学方法 生物方法 典型应用 人工种子 微型繁殖 单克隆抗体的制备等 培养液区别 植物激素诱导脱分化和再分化 动物血清或血浆 A. 0处 B. 1处 C. 2处 D. 3处 ‎【答案】A ‎【解析】‎ ‎【分析】‎ 细胞工程包括植物细胞过程和动物细胞工程,植物细胞过程包括植物组织培养和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动物细胞工程包括动物细胞培养和核移植技术、动物细胞融合和单克隆抗体的制备。‎ ‎【详解】技术手段,植物细胞过程包括植物组织培养和植物体细胞杂交;动物细胞工程包括动物细胞培养、动物细胞融合等,正确;特殊处理:植物体细胞杂交时,采用酶解法(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去除细胞壁;动物细胞培养时,需要采用胰蛋白酶处理,制成细胞悬液,正确;融合方法:诱导植物细胞融合的方法有物理(离心、振动和电激等)和化学方法(聚乙二醇);诱导动物细胞融合的方法有物理、化学和生物方法(灭活的病毒),正确;应用:植物细胞工程技术可应用于制备人工种子、微型繁殖等;动物细胞工程中的动物细胞融合技术可以用于制备单克隆抗体,正确;培养液:植物细胞工程中的培养基中需要用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以影响愈伤组织的生长和分化;动物细胞工程的培养液中需要加入动物血清、血浆等天然成分,正确。因此,以上说法都是正确的,故选A。‎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识记植物细胞工程和动物细胞工程的技术手段、采用的方法、具体应用等知识,能列表比较两者,并能结合所学的知识作出准确的判断。‎ ‎11.如图显示了长期使用某一种杀虫剂后,马铃薯甲虫数量变化。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杀虫剂使马铃薯甲虫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 B. 马铃薯甲虫抗药基因的产生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C. 马铃薯甲虫在第12年后逐步适应环境 D. 马铃薯甲虫种群个体间存在性状差异 ‎【答案】B ‎【解析】‎ ‎【分析】‎ 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过程叫做自然选择。遗传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首先害虫的抗药性存在着变异,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使用农药时,把抗药性弱的害虫杀死,这叫不适者被淘汰;抗药性强的害虫活下来,这叫适者生存。活下来的抗药性强的害虫,繁殖的后代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在使用农药时,又把抗药性弱的害虫杀死,抗药性强的害虫活下来。这样经过若干代的反复选择.最终活下来的害虫大多是抗药性强的害虫。在使用同等剂量的农药时,就不能起到很好的杀虫作用,导致农药的灭虫的效果越来越差。因此农业生产中长期使用某种杀虫剂后,害虫的抗药性增强,杀虫效果减弱的原因是杀虫剂对害虫有选择作用,使抗药性强的害虫被保留了下来。‎ ‎【详解】A、杀虫剂使马铃薯甲虫种群的抗药基因频率越来越高,A正确; B、马铃薯甲虫抗药基因的产生是基因突变的结果,B错误; C、12年后马铃薯甲虫的种群密度维持相对稳定,因此说第12年后逐步适应环境,C正确; D、马铃薯甲虫种群个体间存在抗药性强、弱等性状差异,D正确。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自然选择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意在考查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的能力。‎ ‎12.各种育种方式,为人类的生产实践提供了丰富的材料,下列关于育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黑农5号大豆和转基因抗虫棉的育种原理分别是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 B. 三倍体无籽西瓜有机物含量高且高度不育,但仍属可遗传变异 C. 利用诱变育种,诱发家蚕常染色体基因移到性染色体上,其原理是基因突变 D. 单倍体育种可通过对花药离体培养获得的单倍体种子进行秋水仙素处理以获得稳定遗传的后代 ‎【答案】B ‎【解析】‎ ‎【分析】‎ 四种育种方法的比较如下表:‎ 杂交育种 诱变育种 单倍体育种 多倍体育种 方法 杂交→自交→选优 辐射诱变、激光诱变、化学药剂处理 花药离体培养、秋水仙素诱导加倍 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原理 基因重组 基因突变 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先成倍减少,再加倍,得到纯种)‎ 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成倍增加)‎ ‎【详解】A、黑农5号大豆是诱变育种的结果,其育种原理为基因突变;转基因抗虫棉是基因工程育种的结果,其育种原理是基因重组,A错误; B、三倍体无籽西瓜有机物含量高且高度不育,其原理是染色体数目变异,所以仍属可遗传变异,B正确; C、利用诱变育种,诱发家蚕常染色体基因移到性染色体上,其原理是染色体结构变异,C错误; D、由于单倍体高度不育,不能结种子,所以单倍体育种可通过对花药离体培养获得的单倍体幼苗进行秋水仙素处理以获得稳定遗传的后代,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育种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几种育种方法的原理、方法、优点、缺点及实例,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二、非选择题 ‎13.某组织细胞部分结构及生理过程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科学家发现囊泡能将物质准确运输到目的位置并“卸货”,是由于囊泡膜表面有特殊的“识别代码”,能识别相应受体。这种“识别代码”的化学本质是_________。‎ ‎(2)溶酶体中的多种水解酶是在结构[2]_______________上合成的,水解酶从合成到进入溶酶体的途径是:2→___→______ →溶酶体(用数字和箭头表示)。‎ ‎(3)图中过程⑥→⑨说明溶酶体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的功能。图中的某种细胞器,动植物细胞普遍存在但是功能不完全相同,该细胞器是________(填序号)。‎ ‎(4)若图示细胞表示乳腺细胞,用同位素标记一定量的氨基酸培养乳腺细胞,测得与合成和分泌乳蛋白相关的一些细胞器上放射性强度的变化曲线如图甲所示,以及在此过程中有关的生物膜面积的变化曲线如图乙所示。图中曲线所指代的细胞结构相同的是____________‎ A.c和 f B.c和 d C.a和 e D.a和 d ‎(5)若图示细胞表示口腔上皮细胞,现提取口腔上皮细胞的膜成分中的磷脂,将其铺在空气一水界面上,测得磷脂占据面积为S,请预测:口腔上皮细胞膜表面积的值(填“>”,“=”或“<”)____________S/2。‎ ‎(6)核仁的体积与代谢强度密度相关,代谢活跃的细胞中核仁体积___________。‎ ‎(7)图中含有尿嘧啶的细胞器有____________。(填写图中 1-5数字)‎ ‎【答案】 (1). 糖蛋白 (或蛋白质) (2). 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核糖体) (3). 1 (4). 4 (5). 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 (6). 4 (7). A (8). 小于 (9). 增大 (10). 2、3、5‎ ‎【解析】‎ 分析】‎ 分析图示:1表示内质网,2表示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3是游离在细胞质基质中的核糖体,4是高尔基体,5是线粒体。图中①~⑤表示LDL-受体复合物通过胞吞最终被溶酶体中的水解酶消化的过程,并且有用的养分被细胞吸收,没用的物质通过胞吐的方式运出细胞;图中⑥-⑨,衰老的线粒体进入内质网并与溶酶体结合,衰老的线粒体被水解,由细胞膜分泌到细胞外,该过程说明溶酶体具有分解细胞器功能。‎ ‎【详解】(1)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具有细胞识别功能,因此囊泡膜表面这种“识别代码”的化学本质是糖蛋白(或蛋白质)。‎ ‎(2)溶酶体中的多种水解酶是在结构[2]附着核糖体(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上合成的;水解酶从合成到进入溶酶体的途径是:2(核糖体合成)→1(内质网加工和运输)→4(高尔基体进一步加工)→溶酶体。‎ ‎(3)图中过程⑥→⑨说明溶酶体具有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的功能;动植物细胞都有但功能不完全相同的细胞器是高尔基体,因为高尔基体还参与植物细胞细胞壁的形成。‎ ‎(4)分泌蛋白首先出现在核糖体上,然后依次经过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加工修饰后分泌到细胞外;在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过程中,内质网的膜面积变小,高尔基体的膜面积基本不变,细胞膜的膜面积增大,因此b和d相同,c和f相同。‎ ‎(5)口腔上皮细胞膜成分中的磷脂占据面积为S,由于细胞中含有细胞膜、核膜和细胞器膜,则细胞膜的基本骨架是磷脂双分子层,则口腔上皮细胞表面积的值小于S/2。‎ ‎(6)核仁的体积与代谢强度密切相关,代谢活跃的细胞中核仁体积增大。‎ ‎(7)图1中含有尿嘧啶的细胞器有核糖体(包括附着的核糖体和游离的核糖体)和线粒体。‎ ‎【点睛】本题考查了细胞结构和功能有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细胞中各种细胞器的结构、功能,识记分泌蛋白的形成过程,从而判断图甲中字母表示的细胞结构,并且推测分泌蛋白形成过程中内质网、高尔基体以及细胞膜面积的变化,再结合所学知识准确答题。‎ ‎14.下图是某高等动物的细胞分裂的坐标图和分裂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坐标图中纵坐标表示_____________(染色体/DNA)的变化,由分裂图可知,坐标图 的纵坐标中 a=________。‎ ‎(2)H→I 段表示发生了______________,之后进行的细胞分裂方式是____________。‎ ‎(3)CD段,细胞中染色体、染色单体和 DNA分子数量之比为_________。‎ ‎(4)在分裂图中,含有同源染色体的是________;含有姐妹染色单体的是________。‎ ‎(5)分裂图①的细胞名称为________________,一个这样的细胞能产生________种生殖细胞。‎ ‎(6)分裂图③中产生的子细胞名称为___________。‎ ‎【答案】 (1). DNA (2). 2 (3). 受精作用 (4). 受精卵 (5). 1:2:2 (6). ①④ (7). ①② (8). 初级卵母细胞 (9). 1 (10). 极体和卵细胞 ‎【解析】‎ ‎【分析】‎ 坐标图中:BC段表示含量加倍,说明为DNA变化曲线;AD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EH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HI表示受精作用。 分裂图中:‎ ‎①细胞中同源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两侧,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 ‎②细胞中不含同源染色体,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上,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 ‎③细胞中不含同源染色体,着丝点分裂,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④细胞中含同源染色体,着丝点分裂,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 ‎【详解】(1)由于坐标图中的曲线中,BC段逐渐加倍,所以其表示核DNA变化曲线;由分裂图可知,动物体细胞中含有4条染色体,核DNA是4个,所以a为2。‎ ‎(2)HI表示DNA数目加倍,恢复后与体细胞相同,说明发生了受精作用;受精作用形成受精卵,受精卵的分裂方式是有丝分裂。‎ ‎(3)CD段,每条染色体上含两条染色单体,所以细胞中染色体、染色单体和DNA分子数量之比为1:2:2。‎ ‎(4)在分裂图中,含有同源染色体的是①④;含有姐妹染色单体的是①②。‎ ‎(5)由于③细胞中细胞质不均等分裂,所以该高等动物为雌性个体,因此分裂图①的细胞名称为初级卵母细胞;在减数分裂过程中,1个卵原细胞只能产生1个卵细胞和3个极体。‎ ‎(6)分裂图③的细胞中着丝点分裂,细胞质不均等分裂,所以其名称为次级卵母细胞,细胞分裂后产生的子细胞名称为极体和卵细胞。‎ ‎【点睛】本题结合细胞分裂图和曲线图,考查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能准确判断分裂图中各细胞的分裂方式及所处的时期;掌握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DNA含量变化规律,能准确判断曲线图中各区段代表的时期,在结合所学的知识答题。‎ ‎15.番茄植株有无茸毛(A、a)和果实的颜色(B、b)由位于两对常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控制。已知在茸毛遗传中,某种纯合基因型的受精卵具有致死效应,不能完成胚的发育。有人做了如下三个番茄杂交实验:‎ 实验 1:有茸毛红果×有茸毛红果→有茸毛红果∶无茸毛红果=2∶1‎ 实验 2:有茸毛红果×无茸毛红果→有茸毛红果∶有茸毛黄果∶无茸毛红果∶无茸毛黄果=3∶1∶3∶1‎ 实验 3:有茸毛红果×有茸毛红果→有茸毛红果∶有茸毛黄果∶无茸毛红果∶无茸毛黄果 ‎(1)番茄的果实颜色性状中,______果是隐性性状。致死受精卵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__。‎ ‎(2)实验 1子代中的有茸毛红果番茄的基因型为___,欲进一步确认,最简便的方法是__________。‎ ‎(3)实验 2中甲、乙两亲本植株的基因型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实验 3产生的子代有 4种表现型,理论上其比例应为______,共有______种基因型。‎ ‎(5)在生长环境适宜的情况下,让实验 2子代中的有茸红果番茄植株全部自交,所得后代个体中出现有茸毛黄果的概率是________。‎ ‎【答案】 (1). 黄 (2). AA (3). AaBB、 AaBb (4). 让子代中的有茸毛红果自交,看果实颜色性状是否发生性状分离 (5). AaBb 、aaBb (6). 6:2:3:1 (7). 6 (8). 1/9‎ ‎【解析】‎ ‎【分析】‎ 根据实验1后代有茸毛红果:无茸毛红果=2:1,推测有茸毛红果的基因型是AaBB,同时番茄植株中,致死合子的基因型是AA。 根据实验2后代有茸毛红果:有茸毛黄果:无茸毛红果:无茸毛黄果=3:1:3:1,推测有茸毛红果的基因型是AaBb,无茸毛红果的基因型是aaBb。‎ ‎【详解】(1)实验2红果后代出现黄果,说明黄果是隐性性状;根据实验1后代有茸毛红果:无茸毛红果=2:1,推测有茸毛红果的基因型是AaBB,同时番茄植株中,致死合子的基因型是AA。‎ ‎(2)实验1子代中的有茸毛红果番茄的基因型有AaBB和AaBb;欲进一步确认,最简便的方法是让子代中的有茸毛红果自交,看果实颜色性状是否发生性状分离。‎ ‎(3)根据实验2后代有茸毛红果:有茸毛黄果:无茸毛红果:无茸毛黄果=3:1:3:1,推测有茸毛红果的基因型是AaBb,无茸毛红果的基因型是aaBb。‎ ‎(4)根据实验3中亲本的表现型可推测基因型为A_B_×A_B_,根据F1中两种性状均出现性状分离可确定双亲基因型为AaBb×AaBb,由于AA纯合致死,F1中每种性状的分离比有茸毛:无茸毛=2:1、红果:=3:1,基因型分离比为 Aa:aa=2:1、BB:Bb:bb=1:2:1,有茸毛红果:有茸毛黄果:无茸毛红果:无茸毛黄果=6:2:3:1;基因型总共有2×3=6种。‎ ‎(4)因AA纯合致死,实验2的F1中有茸毛红果的基因型及分离比为AaBB:AaBb=1:2,若全部自交,则F2中出现有茸毛黄果的概率为 2/3(Aa有茸毛 )×1/6(bb黄果)=1/9。‎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6.如图中是某二倍体生物的一个正在分裂的细胞,据图回答:‎ ‎(1)正常情况下,基因型为 Aabb的个体在细胞分裂产生子细胞的过程中,基因AA的分开可发生在_期和_期。(填细胞分裂方式的名称和时期)。‎ ‎(2)假设此为雄果蝇,它一个精原细胞中的 DNA用 15N进行标记,然后在 14N的培养基上培养两代,则含 15N的 DNA与含 14N的 DNA分子之比是_;假设此果蝇的一个精原细胞中的一个 DNA分子用 15N进行标记,正常情况下该细胞分裂形成的精细胞中,含 15N的精细胞所占的比例为_。‎ ‎(3)假若该细胞分裂之后并成为精原细胞,在精原细胞经减数分裂之后产生了一种为 Ab的精子,请推测该细胞的基因型可能是_。‎ ‎【答案】 (1). 有丝分裂后期 (2). 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 (3). 1:2 (4). 1/2 (5). AAbb或Aabb或AABb或AaBb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是某二倍体生物的一个正在分裂的细胞,该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1和4、2和3),且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在纺锤丝的牵引下均匀地移向两极,应该处于有丝分裂后期。‎ ‎【详解】(1)正常情况下,在基因型为Aabb的细胞分裂产生子细胞的过程中,基因AA位于姐妹染色单体上,它们的分开发生在有丝分裂后期或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随着姐妹染色单体的分开而分离。‎ ‎(2)假设此为雄果蝇,它一个精原细胞中的 DNA用 15N进行标记,然后在 14N的培养基上培养两代,由于DNA半保留复制,含 15N的 DNA只有2个,培养两代产生的4个DNA均含有14N,则含 15N的 DNA与含 14N的 DNA分子之比是1:2;假设果蝇的一个精原细胞中的一个DNA分子用15 N进行标记,正常情况下该细胞分裂可形成4‎ 个精细胞,由于该过程中DNA只复制了一次,且DNA的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因此该细胞分裂形成的精细胞中,有2个含有15N,即含15N的精细胞所占的比例为1/2。‎ ‎(3)来自同一个精原细胞的精子基因型相同或者互补,经减数分裂能产生 Ab的精子的精原细胞的基因型可能有AAbb或Aabb或AABb或AaBb。‎ ‎【点睛】本题考查减数分裂和DNA复制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17.下图1表示利用生物技术制备抗 X的单克隆抗体的过程;图2表示培育优质奶牛的过程。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 1中注射到小鼠体内的物质是_。融合后的细胞经过多次筛选才能获得理想细胞,此类细胞的特点是_。该过程所用的生物技术有_。‎ ‎(2)重组细胞①和②中,_(填“①”或“②”)实现了基因的重组。‎ ‎(3)若将早期胚胎分离成若干个胚胎细胞,让其分别发育成小牛,这些小牛的基因型_(填“相同”或“不同”),此项技术称为_。‎ ‎【答案】 (1). 抗原X (2). 既能无限增殖,又能产生抗X的抗体 (3). 动物细胞融合和动物细胞培养 (4). ① (5). 相同 (6). 胚胎分割 ‎【解析】‎ ‎【分析】‎ ‎1、图1所示为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小鼠的B细胞经过免疫,再与能无限增殖的骨髓瘤细胞融合,形成的杂交瘤细胞同时具备了分泌抗体和无限增殖的能力。 2、图2将基因导入雌性奶牛胚胎细胞,形成细胞①,该过程采用了基因工程技术,其原理是基因重组;取出细胞①的细胞核,注入去核牛卵母细胞中,形成细胞②,该过程采用了核移植技术,其原理是动物细胞的细胞核具有全能性;要形成转基因克隆奶牛还需要采用早期胚胎培养技术和胚胎移植技术。‎ ‎【详解】(1)图1是制备抗X抗原的单克隆抗体的过程,要想获得分泌抗X抗原的抗体的B细胞,需要对小鼠注射相应的抗原即X抗原;融合后经筛选的细胞为杂交瘤细胞,具备双亲细胞的遗传特性,此类细胞的特点是既能无限增殖又能产生抗X的抗体;两类细胞融合需要细胞融合技术,杂交瘤细胞在体内或体外培养,需要细胞培养技术,所以该过程所用的生物技术有动物细胞融合技术和动物细胞培养技术。 (2)重组细胞①实现了基因的重组,重组细胞②实现了细胞核和细胞质的重组。 (3)如将早期胚胎分离成若干个胚胎细胞,让其分别发育成小牛,这些小牛是由同一个受精卵发育而来,其基因型相同,此项技术称为胚胎分割技术。‎ ‎【点睛】本题考查了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和胚胎工程的基本操作,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生物学问题的能力。‎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