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27 发布 |
- 37.5 KB |
- 2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安徽省阜阳市三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
安徽省阜阳市三中 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一、单选题 1.下列有关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一个培养皿中的大肠杆菌菌落属于群落层次 B. 一棵白杨树的生命系统层次为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 C. H7N9型禽流感病毒是生命系统中最小的结构层次 D. 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中含有非生物成分 【答案】D 【解析】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为: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详解】A、一个培养皿中的大肠杆菌菌落属于种群层次,A错误; B、植物没有“系统”这一层次,B错误; C、H7N9型禽流感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属于生命系统中的结构层次,C错误; D、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中含有非生物成分,如生态系统包含了无机环境,D正确。故选D。 2.下列关于高倍镜使用的描述,错误的是 A. 先在低倍镜下看清楚,再转至高倍镜 B. 先用粗准焦螺旋调节,再用细准焦螺旋 C. 把视野调亮,图像才清晰 D. 与低倍镜相比,观察视野变小了,放大倍数变大了 【答案】B 【解析】考点是显微镜,涉及显微镜的使用、成像规律等,属于基本实验技能和方法的考查,识记水平。 【详解】先在低倍镜下找到目标,移到视野中央后,再转至高倍镜,A正确. 换用高倍物镜后不再用粗准焦螺旋调节,B错误. 视野调亮,图像才可能看清楚,C正确. 放大倍数越大,视野越小,D正确. 【点睛】不能直接换用高倍物镜,要把目标移到视野的中央;换用高倍物镜后切勿动 “粗”。 3.下列关于原核细胞和核真核细胞的结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拟核是一种环状DNA分子 B. 拟核中没有核膜和染色体,不存于动植物和真菌细胞中,只存在于细菌细胞中 C. 染色体是真核细胞特有的结构 D. 绿色植物和蓝藻都能进行光合作用,他们最主要的区别是有无叶绿体 【答案】C 【解析】A、原核生物的拟核中具有环状DNA分子,细胞质中也具有环状DNA分子,故不能说拟核是一种环状DNA分子,A错误; B、拟核中没有核膜和染色体,不存于动植物和真菌细胞中,而是存在于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等原核生物细胞中,细菌只是原核细胞的一种,B错误; C、原核生物和病毒都没有染色体,染色体是真核细胞特有的结构,C正确; 绿色植物是真核生物,蓝藻是原核生物,绿色植物和蓝藻都能进行光合作用,他们最主要的区别是否有核膜包被的细胞核,D错误。故选C。 4.下列有关细胞学说叙述,正确是( ) A. 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生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 B. 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分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两大类 C. 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D. 揭示了细胞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答案】C 【解析】细胞学说的内容有: 1、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组成。 2、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 3、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 【详解】A、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A错误; B、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并没有将细胞分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两大类,B错误; C、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C正确; D、细胞学说揭示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D错误。故选C。 【点睛】细胞学说意义,揭示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未揭示多样性。 5.下列关于细胞中元素和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有几项( ) ①组成细胞的化学元素,在无机自然界中都能够找到 ②组成细胞的元素大多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 ③无机盐在细胞中主要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 ④磷脂是所有细胞必不可少的脂质 ⑤生物体内的糖类绝大多数以多糖的形式存在 ⑥干旱环境生长的仙人掌细胞中结合水的含量多于自由水 ⑦微量元素可参与某些复杂化合物的组成,如Fe、Mg分别参与血红蛋白和叶绿素的组成 ⑧土壤缺氮会直接影响植物体内蛋白质、脱氧核糖、DNA的合成 A. 3项 B. 4项 C. 5项 D. 6项 【答案】B 【解析】1、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与差异性统一性:构成生物体的元素在无机自然界都可以找到,没有一种是生物所特有的。差异性:组成生物体的元素在生物体体内和无机自然界中的含量相差很大。 2、大量元素是指含量占生物总重量万分之一以上的元素,包括C、H、O、N、P、S、K、Ca、Mg,其中C、H、O、N为基本元素,C为最基本元素,O是含量最多的元素。 3、组成细胞的化合物含量: 【详解】①组成细胞的化学元素,在无机自然界中都能够找到,①正确; ②组成细胞的元素大多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②正确; ③无机盐在细胞中主要以离子的形式存在,③错误; ④所有细胞均含细胞膜,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磷脂和蛋白质,④正确; ⑤生物体内的糖类绝大多数以多糖的形式存在,⑤正确; ⑥仙人掌细胞中自由水多于结合水,⑥错误; ⑦Mg属于大量元素,⑦错误; ⑧土壤缺氮不会直接影响植物体内脱氧核糖的合成,⑧错误。故选B。 6.已知某条肽链由88个氨基酸缩合而成,其中共有氨基6个,甲硫氨酸5个且在肽链中的位置为3、25、56、78、88,甲硫氨酸的分子式为 C5H11O2NS。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合成该多肽的氨基酸共有N原子94个 B. 去掉甲硫氨酸后得到的肽链与原肽链相比,氨基和羧基均分别增加5个 C. 去掉甲硫氨酸后得到的肽链与原肽链相比,肽键数目会减少10个 D. 去掉甲硫氨酸后得到的肽链与原肽链相比,O原子数目减少1个 【答案】D 【解析】氨基酸在核糖体中通过脱水缩合形成多肽链,而脱水缩合是指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COOH)和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NH2)相连接,同时脱出一分子水的过程;连接两个氨基酸的化学键是肽键,其结构式是(-CO-NH-)。 【详解】A、由于一个肽链中至少有一个游离的氨基和一个游离的羧基,现肽链中共有氨基6个,其中有5个应位于R基上,所以合成该多肽的氨基酸共有N原子数目=氨基酸数目+5个R基上的N原子数=88+5=93个,A错误; B、由于甲硫氨酸的分子式为C5H11O2NS,R基中没有游离的氨基和羧基,所以去掉该多肽中的甲硫氨酸,中间的4个(分别位于第3、25、56、78位)每个肽键断裂后都形成一个游离的氨基和一个游离的羧基,而最后一个(位于第88位)不影响氨基和羧基的数量,所以因此形成的几个多肽中氨基和羧基均分别增加4个,B错误; C、由于该肽链含有5个甲硫氨酸,在中间4个(分别位于第3、25、56、78位)每水解掉一个就少2个肽键,而最后一个(位于第88位)仅少一个肽键,所以去掉该多肽中的甲硫氨酸,肽键数目会减少2×4+1=9个,C错误; D、由于甲硫氨酸的分子式为C5H11O2NS,R基中没有游离的羧基,若去掉该多肽中间的每个甲硫氨酸(分别位于第3、25、56、78位),断裂每个甲硫氨酸两侧的肽键共消耗2分子而增加2个氧原子,而去掉末端的甲硫氨酸(第88位)只断裂一个肽键消耗1分子水而增加1个氧原子,所以若去掉该多肽中的甲硫氨酸,O原子数目的减少数=5个甲硫氨酸分子中的氧原子数+断裂5个甲硫氨酸共消耗的水分子数=5×2-(4×2+1)=1个,D正确。故选D。 7.如下图表示化合物a和m参与化合物b的构成情况,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若m为腺嘌呤,则b可能为腺嘌呤核糖核苷酸 B. 若m为尿嘧啶,则b一定为尿嘧啶核糖核苷酸 C. 若a为脱氧核糖,则由b构成的核酸主要分布在细胞质 D. 若a为核糖,则由b构成的核酸可被吡罗红染色剂染成红色 【答案】C 【解析】DNA分子基本单位是脱氧核糖核苷酸,其组成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五碳糖(脱氧核糖)和一分子含氮碱基(A、G、C、T)构成;RNA分子基本组成单位为核糖核苷酸,其组成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五碳糖(核糖)、一分子含氮碱基(A、G、C、U)组成。 【详解】A、若m是腺嘌呤,b可能是腺嘌呤核糖核苷酸(此时a为核糖)或腺嘌呤脱氧核苷酸(此时a是脱氧核糖),A正确; B、若m为尿嘧啶,则b一定为尿嘧啶核糖核苷酸,B正确; C、若a为脱氧核糖,则由b构成的核酸为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C错误; D、若a为核糖,则由b构成的核酸为RNA,RNA可被吡罗红染色剂染成红色,D正确。 故选C。 8.下图是人体内葡萄糖转化成脂肪的部分过程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长期偏爱高糖膳食的人,图示过程会加强而导致体内脂肪积累 B. 细胞质基质中有催化过程①的酶,该过程会产生少量[H]和ATP C. 酒精是过程②产生的二碳化合物之一 D. 若物质X能与脂肪酸结合生成脂肪,则X代表甘油 【答案】C 【解析】A、人体内葡萄糖可以转化成脂肪,故长期偏爱高糖膳食的人,图示过程会加强而导致体内脂肪积累,A正确; B、呼吸作用第一阶段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故细胞质基质中有催化过程①(呼吸作用第一阶段)的酶,该过程会产生少量[H]和ATP,B正确; C、人的呼吸过程中没有酒精生成,C错误; D、脂肪是由脂肪酸和甘油组成的,D正确。故选C。 9.如图表示细胞膜的亚显微结构,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细胞膜的基本支架是② B. 细胞膜的功能复杂程度主要与①有关 C. 若该膜为人体肝细胞膜,则B侧CO2浓度高于A侧 D. ①是静止的,但②是运动的,所以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答案】D 【解析】据图分析,图中①是跨膜蛋白质、糖蛋白,糖蛋白是蛋白质与糖类结合而形成,位于细胞膜外侧;②是磷脂双分子层。 【详解】A、图中①是蛋白质、糖蛋白、②是磷脂分子,磷脂分子是细胞膜的基本骨架,A正确; B、细胞膜的功能复杂程度主要与蛋白质有关,B正确; C、若该膜为人体肝细胞膜,CO2是自由扩散的方式,则B侧(膜内)CO2浓度高于A侧(膜外),C正确; D、磷脂分子都是运动的,蛋白质分子多数是运动的,所以细胞膜具有流动性,D错误。 故选D。 10.下列有关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探究历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科学家提取蛙的红细胞的磷脂分子铺展成的单分子层面积是细胞膜表面积的2倍 B. 罗伯特森在高倍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层结构 C. 欧文顿用多种物质研究植物细胞的通透性,发现脂溶性物质更加容易通过细胞膜 D. 科学家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标记人、鼠细胞膜上的蛋白质,证明了膜具有流动性 【答案】C 【解析】有关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①19世纪末,欧文顿发现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于是他提出: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②1925年,两位荷兰科学家通过对脂 质进行提取和测定得出结论: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必然排列为连续的两层。 ③1959年,罗伯特森根据电镜下看到的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三层结构,结合其他科学家的工作提出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模型。 ④1970年,科学家通过荧光标记的小鼠细胞和人细胞融合实验,证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⑤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的为流动镶嵌模型大多数人所接受。 【详解】A、科学家提取人的红细胞的磷脂分子铺展成的单分子层面积是细胞膜表面积的2倍,A错误; B、罗伯特森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层结构,B错误; C、欧文顿用多种物质研究植物细胞的通透性,发现脂溶性物质更加容易通过细胞膜,C正确; D、科学家用荧光标记法标记人、鼠细胞膜上的蛋白质,证明了膜具有流动性,D错误。 故选C。 11.如图是某些细胞器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④是粗面内质网,附着于其上的核糖体可以合成消化酶、抗体等分泌蛋白 B. ③是叶绿体,双层膜细胞器,是绿色植物所有细胞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C. ②是线粒体,双层膜细胞器,是真核细胞进行无氧呼吸的主要场所 D. ①是中心体,无膜结构细胞器,由两个互相垂直的中心粒组成 【答案】A 【解析】据图分析①是中心体,与动物细胞有丝分裂有关;②线粒体,是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③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场所;④是附着核糖体的内质网即粗面内质网,参与分泌蛋白的加工。 【详解】A、④是粗面内质网,附着于其上的核糖体能合成分泌蛋白,如消化酶、抗体、一部分激素等,A正确; B、③是叶绿体,双层膜细胞器,主要是绿色植物叶肉细胞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B错误; C、②是线粒体,双层膜细胞器,是真核细胞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C错误; D、①是中心体,由由两个互相垂直的中心粒及周围物质组成,D错误。故选A。 12.下列细胞结构中,含有DNA分子的细胞器是 ①细胞核 ②细胞质基质 ③叶绿体 ④核糖体 ⑤线粒体 A. ①③ B. ②④ C. ③⑤ D. ①③⑤ 【答案】C 【解析】本题的知识点是细胞的结构,对于不同细胞结构特点的比较是解题的关键。 【详解】①细胞核不是细胞器,①错误;②细胞质基质不是细胞器,②错误;③叶绿体含有少量的DNA和RNA,③正确;④核糖体主要由蛋白质和RNA组成,不含DNA,④错误;⑤线粒体含少量DNA和RNA,⑤正确。综上所述,只有③和⑤是含有少量DNA的细胞器,即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故选C。 13.实验中用35S标记一定量的氨基酸,来培养某哺乳动物的乳腺细胞,测得与合成和分泌乳蛋白相关的一些细胞器上放射性强度的变化曲线如图甲所示,以及在此过程中有关的细胞结构膜面积的变化曲线如图乙所示。图中曲线所指代的细胞结构相同的是 A. b和f B. c和f C. a和e D. a和d 【答案】B 【解析】分析题图: 分泌蛋白合成与分泌过程: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内质网进行粗加工→内质网“出芽”形成囊泡→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质→高尔基体“出芽”形成囊泡→细胞膜。这样内质网膜面积减少,细胞膜面积增多,高尔基体膜面积几乎不变。因此甲图中a为核糖体、b为内质网、c为高尔基体,乙图中d为内质网、e为细胞膜,f为高尔基体。 【详解】A、b为内质网,f为高尔基体,A错误; B、c和f均表示高尔基体,B正确; C、a为核糖体,e为细胞膜,C错误; D、a为核糖体,d为内质网,D错误;故选:B。 14.将某动物细胞的各部分结构用差速离心法分离后,取其中三种细胞器测定它们有机物的含量,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蛋白质(%) 脂质(%) 核酸(%) 细胞器A 67 20 微量 细胞器B 59 40 0 细胞器C 61 0 39 A. 细胞器A是线粒体,可被健那绿染液染成绿色 B. 细胞器B含有蛋白质和脂质,说明其具有膜结构,一定与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加工有关 C. 细胞器C中进行的生理过程产生水,产生的水中的氢来自羧基和氨基 D. 蓝藻细胞与此细胞共有的细胞器可能有A和C 【答案】C 【解析】分析表格:题中提出,该细胞为动物细胞,因此三种细胞器中不可能为叶绿体和液泡;细胞器A中含有蛋白质和脂质和微量核酸,因此确定是线粒体;细胞器C中只有蛋白质和核酸,因此确定其为核糖体;细胞器B中只有含蛋白质和脂质,因此可能为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等。 【详解】A、由分析可知,细胞A是线粒体,线粒体可被健那绿染液染成蓝绿色,A错误; B、细胞器B中含蛋白质和脂质,但不含核酸,因此为具有单层膜结构的细胞器,如溶酶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等,而溶酶体与分泌蛋白的形成无关,B错误; C、细胞器C中只有蛋白质和核酸,因此确定其为核糖体,氨基酸脱水缩合时水中的氢来自于氨基和羧基,C正确; D、蓝藻属于原核生物,原核细胞中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D错误。故选C。 15.下图是细胞核的结构模式图,下列关于其结构及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①属于生物膜系统,由4层磷脂分子层构成 B. ②是所有生物遗传物质的载体 C. ③位于细胞核的中央,是细胞核的控制中心 D. ④是RNA、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任意运输的通道 【答案】A 【解析】细胞核结构①是核膜:双层膜,把核内物质与细胞质分开;②染色质:主要由DNA和蛋白质组成,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③核仁:与某种RNA 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④实现核质之间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 【详解】A、①是核膜,有两层膜,由磷脂双分子层构成生物膜的基本支架,共有4层磷脂分子层,属于生物膜系统,A正确; B、②是染色质,是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但病毒和原核细胞没有染色体,B错误; C、③是核仁,与核糖体RNA和核糖体的形成有关,C错误; D、④是核孔,是蛋白质、RNA等大分子物质出入细胞核的通道,但具有选择性核孔,D错误。 故选A。 16.大量事实表明,在蛋白质合成旺盛的细胞中,常有较大和较多的核仁。根据这一事实可以推测( ) A. 细胞中的蛋白质主要由核仁合成 B. 核仁可能与组成核糖体的必需物质的合成有关 C. 无核仁的细胞往往不能合成蛋白质 D. DNA主要分布在核仁中,并控制蛋白质的合成 【答案】B 【解析】核仁:存在于真核细胞的细胞核中,与某种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 【详解】A、蛋白质合成场所是核糖体,A错误; B、核仁与某种RNA(r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B正确; C、原核细胞无核仁,但也能合成蛋白质,C错误; D、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的染色质上,D错误。故选B。 17.下列有关生物学中“骨架”或“支架”的描述,错误的是( ) A. 生物有机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B. 细胞骨架是由纤维素组成的网架结构 C. 细胞膜的基本支架是磷脂双分子层D. DNA分子以磷酸和脱氧核糖为基本骨架 【答案】B 【解析】课本中涉及“骨架”的知识点包括:细胞膜的基本骨架是磷脂双分子层、细胞骨架是蛋白质纤维组成的网架结构、生物大分子都以碳链为骨架、DNA分子以磷酸和脱氧核糖交替连接为基本骨架。 【详解】A、生物有机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A正确; B、细胞骨架是由蛋白质组成的网架结构,B错误; C、细胞膜的基本支架是磷脂双分子层,C正确; D、DNA分子以磷酸和脱氧核糖为基本骨架,D正确。故选B。 18.图1是人的红细胞处在不同浓度的NaCl溶液中,红细胞的体积(V)与初始体积(V0)之比的变化曲线;图2是某植物细胞在一定浓度的KNO3 溶液中细胞失水量的变化情况。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图1可见250 mmol·L-1 NaCl溶液不影响人红细胞的代谢 B. 图2中植物细胞体积的变化是先明显减小后增大 C. 图2中 A 点细胞失水量最大,此时细胞吸水能力最小 D. 人的红细胞长时间处在300 mmol·L-1 NaCl溶液中可能死亡 【答案】D 【解析】甲图中随着NaCl溶液浓度的增加,红细胞的体积(V)与初始体积(V0)之比越来越小,当NaCl溶液浓度低于100mmol•L-1,红细胞会吸水涨破;当NaCl溶液浓度等于150mmol•L-1,红细胞的体积(V)与初始体积(V0)之比是1,该溶液浓度与细胞内液浓度的渗透压相等。乙图中植物细胞在一定浓度的NaCl溶液中细胞失水量先增加后减少,原因是细胞对NaCl进行吸收。 【详解】A、图甲中,250 mmol•L-1NaCl溶液中红细胞体积与初始体积之比小于1,说明红细胞失水皱缩了,会影响红细胞的代谢,A错误; B、图乙中植物细胞失水量先变大后变小,之后表现为吸水,故植物细胞原生质体体积先变小后变大,植物细胞由于细胞壁保护,细胞体积几乎不变,B错误; C、图乙中,A点植物细胞失水量最多,此时细胞吸水能力最高,C错误; D、人红细胞长时间处于300 mmol•L-1NaCl溶液中会使细胞失水过多而死亡,D正确。 故选D。 19.取生理状态相同的某种植物新鲜叶片若干,去除主叶脉后剪成大小相同的小块,随机分成三等份,之后分别放入三种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甲、乙、丙)中,一定时间后测得甲的浓度变小,乙的浓度不变,丙的浓度变大。已知实验过程中蔗糖分子不进出该植物细胞,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实验前,丙的浓度>乙的浓度>甲的浓度 B. 乙的浓度不变是因为细胞内蔗糖浓度与乙的浓度相等 C. 实验中,细胞与蔗糖溶液间水分子是单向移动的 D. 甲、丙的浓度变化是由水分子在细胞与蔗糖溶液间的移动引起的 【答案】D 【解析】渗透吸水:细胞通过渗透作用吸收水分的活动叫做渗透吸水。渗透吸水:渗透作用,即水分子(或其他溶剂分子)透过半透膜,从低浓度溶液向高浓度溶液的扩散。 【详解】A、分析题意可知,生理状态相同的叶片叶肉细胞的细胞液浓度是相同的,甲的浓度变小,说明甲吸水,即甲的浓度>细胞液的浓度,乙的浓度不变,说明乙的浓度=细胞液的浓度,丙的浓度变大,说明丙失水,则丙的浓度<细胞液的浓度,A错误; B、乙的浓度不变是因为细胞内细胞液的浓度与乙的浓度相等,B错误; C、实验中,细胞与蔗糖溶液间水分子是双向移动的,C错误; D、甲、丙的浓度变化是细胞渗透吸水和渗透失水造成的,由水分子在细胞与蔗糖溶液间移动引起,D正确。故选D。 20.图甲表示四种不同物质在一个动物细胞内外的相对浓度差异,其中通过图乙所示的过程 来维持细胞内外浓度的物质是 A. K+ B. Na+ C. 胰岛素 D. CO2 【答案】A 【解析】分析图乙可知,该物质由细胞外的低浓度向细胞内的高浓度运输,需要载体蛋白帮助,同时消耗能量,应为主动运输,且为吸收。 【详解】分析图甲可知,Na+是由细胞内向细胞外进行主动运输,胰岛素是由通过胞吐进行运输的,CO2是通过自由扩散由细胞内向细胞外运输的,K+是由细胞外向细胞内进行主动运输。故选A。 21.下图甲表示由磷脂分子合成的人工膜的结构示意图,下图乙表示人的红细胞膜的结构示意图及葡萄糖和乳酸的跨膜运输情况,图丙中A为1mol/L的葡萄糖溶液,B为1mol/L的乳酸溶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如果将图乙所示细胞放在无氧环境中,图中葡萄糖和乳酸的跨膜运输速率会降低 B. 如果用图甲所示人工膜作为图丙中的半透膜,则液面不再变化时,左侧液面低于右侧液面 C. 如果在图甲所示人工膜上贯穿上图乙的蛋白质①,再用作图丙的半透膜则液面不再变化时,左侧液面低于右侧液面 D. 如果在图甲所示人工膜上贯穿上图乙的蛋白质②,再用作图丙的半透膜则液面不再变化时,左侧液面高于右侧液面 【答案】C 【解析】图甲表示磷脂双分子层;乙图中葡萄糖的运输方式是协助扩散,运输方向是高浓度运输到低浓度,需要载体,不需要能量,乳酸的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需要载体和能量;图丙代表渗透作用的装置,水分的运输方向是低浓度运输到高浓度,由于两侧浓度相同,所以液面不发生变化。 【详解】A、人的成熟红细胞没有线粒体,细胞生命活动需要的能量由无氧呼吸提供,在无氧环境中,图乙中葡萄糖和乳酸的跨膜运输速率不受影响,A错误; B、图丙中半透膜两侧单位体积液体中溶质含量相等,吸水力相等,液面不再变化时,左侧液面等于右侧液面,B错误; C、在图甲所示人工膜上贯穿上图乙的蛋白质①,再用作图丙的半透膜,则葡萄糖可顺浓度运输,右侧液体浓度升高,液面不再变化时,左侧液面低于右侧液面,C正确; D、在图甲所示人工膜上贯穿上图乙的蛋白质②,再用作图丙的半透膜,由于缺少能量,乳酸不能跨膜运输,液面不再变化时,左侧液面等于右侧液面,D错误。故选C。 22.如图是几种物质进出细胞方式中,运输速度与影响因素间的关系曲线图,下列与图相关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与甘油进出细胞相符的图有①③⑤ B. 与葡萄糖进入红细胞相符的图有②④⑥ C. 与K+进入丽藻细胞相符的图有②④⑤ D. 与蛋白质进出细胞相符的图有②③⑥ 【答案】A 【解析】由题图曲线可知,①物质运输速率只与浓度呈正相关,因此可以代表自由扩散;②物质运输速率在一定范围内与浓度呈正相关,超过一定浓度,物质运输速率不变,因此可以代表协助扩散或主动运输;③物质运输速率与能量无关,可能是自由扩散或协助扩散;④物质运输速率与能量有关,因此为主动运输;⑤ 物质运输与载体数量无关,因此可表示自由扩散;⑥物质运输速率与载体有关,还受其他因素影响,因此可代表协助扩散或主动运输。 【详解】A.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甘油分子进出细胞属于自由扩散,其动力是浓度差,与能量和载体无关,因此与水进出细胞相符的图有①、③、⑤,所以A正确; B.葡萄糖进入红细胞属于协助扩散,与浓度差和载体有关,与能量无关,因此与葡萄糖进入红细胞相符的图有②、③、⑥,所以B不正确; C.K+进入丽藻细胞,属于主动运输,与浓度无关,与能量和载体有关,因此与K+进入丽藻细胞相符的图有④、⑥,所以C不正确; D.蛋白质是大分子物质,其进出细胞的方式是胞吞和胞吐,与上述图都无关,所以D不正确; 本题答案选A。 【点睛】本题曲线分析中,②③⑥三条曲线均可代表两种运输方式,不能忽视。 23.下列与酶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某些酶的组成成分中含有糖类 B. 酶提供了反应过程所必需的活化能 C. 由活细胞产生的酶在生物体外没有催化活性 D. 增加酶的浓度,酶促反应的产物量增加 【答案】A 【解析】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其中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是RNA。其作用原理是降低化学反应所需要的活化能。 【详解】A、有的酶的本质是RNA,RNA中含有糖类,A正确; B、酶降低了反应过程所必需的活化能,B错误; C、只要给予适宜的温度、pH等条件,由活细胞产生的酶在生物体外也具有生物催化活性,C错误; D、由于底物的量一定,增加酶的浓度,酶促反应的产物量不发生改变,D错误。 故选A。 24.下列有关探究温度、pH对酶活性影响的实验设计合理的是( ) 试验编号 探究课题 选用材料与试剂 ① 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过氧化氢溶液、新鲜的肝脏研磨液 ② 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新制的淀粉酶溶液、可溶性淀粉溶液、碘液 ③ pH对酶活性的影响 新制的蔗糖酶溶液、可溶性淀粉溶液、碘液 ④ pH对酶活性的影响 新制的淀粉酶溶液、可溶性淀粉溶液、斐林试剂 A. 实验① B. 实验② C. 实验③ D. 实验④ 【答案】B 【解析】温度会影响过氧化氢的分解,过氧化氢和过氧化氢酶不宜作为实验材料来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由于酸性条件下淀粉易分解,因此淀粉不能作为探究PH对酶活性影响的实验材料。 【详解】A 、①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不能用过氧化氢溶液,因过氧化氢溶液分解速度受温度的影响,A错误; B、②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可用新制的淀粉酶溶液和可溶性淀粉溶液,最后用碘液检测是否水解,B正确; C、③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不能用新制的蔗糖酶溶液和可溶性淀粉溶液,因酶具有专一性,蔗糖酶不能水解淀粉,C错误; D、④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但酸性条件可溶性淀粉溶液会被分解,D错误。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了探究温度、pH对酶活性的影响的实验,要求考生具有一定的实验设计和修订能力,明确过氧化氢在高温下易分解,淀粉在酸性条件下易分解,因此不能作为相关实验的反应底物。 25.如下图所示,甲、乙、丙三图表示酶浓度一定时,反应速率和反应物浓度、温度、pH的关系。下列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图甲中,因反应液中酶的数量有限,当反应物达到一定浓度时,反应速率不再上升 B. 图乙中,a点对应的温度称为最适温度,也是保存该酶的最适温度 C. 图乙中,温度超过a点后反应速率急剧下降,其原因是高温条件下酶变性失活 D. 图丙中,pH从6上升到10的过程中,酶活性不变 【答案】B 【解析】影响酶促反应的因素: (1)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反应速率随温度升高而加快;但当温度升高到一定限度时反应速率随温度的升高而下降。在一定的条件下,酶在最适温度时活性最大。高温使酶永久失活,而低温使酶活性降低,但能使酶的空间结构保持稳定,适宜温度下活性会恢复。 (2)pH对酶促反应的影响:每种酶只能在一定限度的pH范围内才表现活性。过酸或过碱会使酶永久失活。 (3 )酶的浓度对酶促反应的影响:在底物充足,其他条件固定、适宜的条件下,酶促反应速率与酶浓度成正比。 (4)底物浓度对酶促反应的影响:在底物浓度较低时,反应速率随底物浓度的增加而急剧加快,反应速率与底物浓度成正比;在底物浓度较高时,底物浓度增加,反应速率也增加,但不显著;当底物浓度很大且达到一定限度时反应速率达到一个最大值,此时,再增加底物浓度反应速率不再增加。 【详解】A、图甲中,因反应液中酶的数量有限,当反应物达到一定浓度时,反应速率不再上升,A正确; B、图乙中,最高点a点对应的温度称为最适温度,但是保存酶的最适温度在低温(4℃左右),B错误; C、图乙中,温度超过a点后,由于高温条件下酶变性失活,反应速率急剧下降,C正确; D、图丙中,pH=6时酶变性失活不可恢复,故pH从6上升到10的过程中,酶活性不变,D正确。故选B。 【点睛】要注意:①低温和高温时酶的活性都降低,但两者的性质不同。②在过酸或过碱环境中,酶均失去活性而不能恢复。③同一种酶在不同pH下活性不同,不同的酶的最适pH不同。 26.ATP被喻为生物体内“能量货币”,用α、β、γ分别表示ATP上三个磷酸基团所处的位置(A-Pα~Pβ~Pγ),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一分子的ATP彻底水解后生成三个磷酸和一个腺苷,且释放能量 B. ATP的γ位磷酸基团脱离时,释放能量可用于蛋白质水解 C. 失去γ位的磷酸基团后,剩余部分仍可为生命活动供能 D. 失去β、γ位两个磷酸基团后,剩余部分可作为DNA的基本组成单位 【答案】C 【解析】ATP是三磷酸腺苷的英文名缩写。ATP分子的结构式可以简写成A-P~P~P,其中A代表腺苷,P代表磷酸基团,~代表一种特殊的化学键,叫做高能磷酸键。ATP在酶的作用下水解时远离A的那个高能磷酸键很容易水解,高能磷酸键断裂释放大量能量。 【详解】A、一分子的ATP彻底水解后生成三个磷酸、一个腺嘌呤和一个核糖,且释放能量,A错误; B、ATP的γ位磷酸基团脱离时,释放能量可用于蛋白质合成,B错误; C、失去γ位的磷酸基团后,剩余部分仍可为生命活动供能,C正确; D、失去β、γ位两个磷酸基团后,剩余部分可作为RNA的基本组成单位,D错误。故选C。 27. 在剧烈运动时,肌肉处于暂时相对缺氧状态,葡萄糖的消耗量剧增,但ATP的生成量没有明显增多,这是因为 A. 大量能量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了 B. 大量能量合成了其他高能化合物 C. 大量能量没有释放出来 D. 大量能量随汗水流失了 【答案】C 【解析】动物无氧呼吸产生的能量少,大量的能量储存在不彻底的氧化产物中,所以C选项正确。 28.图中表示的是某绿色植物细胞内部分物质的转变过程,有关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中①②两物质依次是H2O和O2 B. 图中(二)、(三)两阶段产生[H]的场所都是线粒体 C. 图中(三)阶段产生的水中的氢最终都来自葡萄糖 D. 该过程只能在有光的条件下进行,无光时不能进行 【答案】A 【解析】有氧呼吸过程: 第一阶段(细胞中基质):C6H12O6→2丙酮酸(C3H4O3)+4[H]+少量能量(2ATP) 第二阶段 (线粒体基质):2丙酮酸(C3H4O3)+6H2O→6CO2+20[H]+少量能量(2ATP) 第三阶段(线粒体内膜):24[H]+6O2→12H2O+大量能量(34ATP) 【详解】A、图中①②两物质依次是H2O和O2,A正确; B、(三)是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不产生[H],B错误; C、(三)阶段产生的水中的氢最终来自葡萄糖和水,C错误; D、有氧呼吸过程与光无关,有光无光都能进行,D错误。故选A。 29.下列各项应用中,主要利用细胞呼吸原理的是( ) ①贮存种子②中耕松土③稻田定期排水④酒、食醋、味精的生产⑤用透气的消毒纱布包扎伤口 A. ①②④⑤ B. ①②③⑤ C. ②③④⑤ D. ①②③④⑤ 【答案】D 【解析】有氧呼吸:指细胞在氧的参与下,通过多种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释放能量,生存大量ATP的过程。 无氧呼吸:一般是指在无氧条件下,通过酶的催化作用,动植物细胞把糖类等有机物分解成为不彻底的氧化产物,同时释放出少量能量的过程。 【详解】①贮存种子要在干燥、低温、低氧的环境中,减少自由水的量,降低酶的活性,减弱细胞呼吸强度,从而减少有机物消耗,①正确; ② 中耕松土能增加土壤中氧气的量,增强根细胞的有氧呼吸,释放能量,促进对无机盐的吸收,②正确; ③稻田定期排水主要是防止水稻根系进行无氧呼吸产生的酒精对细胞产生毒害作用,③正确; ④酒、食醋、味精的生产利用了微生物的有氧呼吸或无氧呼吸的原理,④正确; ⑤用透气的消毒纱布包扎伤口构成有氧环境,从而抑制厌氧型细菌的繁殖,⑤正确。 故选D。 30.下列有关高中生物学实验的描述正确的是( ) ①蔗糖是非还原性糖,故加入斐林试剂后蔗糖溶液颜色无变化 ②脂肪鉴定中50%的酒精是为了溶解组织中的油脂,苏丹Ⅲ能将脂肪染成橘红色 ③鉴定葡萄糖时,要先加入斐林试剂甲液1ml,摇匀后再加入乙液3-4滴,然后水浴加热 ④用盐酸处理人的口腔上皮细胞有利于健那绿对线粒体的染色 ⑤拍摄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的显微照片就是构建了细胞的物理模型 ⑥利用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进行质壁分离实验,全过程可在低倍镜下观察 ⑦依据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是否由蓝变绿变黄即可判断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A. 1项 B. 2项 C. 3项 D. 4项 【答案】A 【解析】1、生物组织中化合物的鉴定: (1)斐林试剂可用于鉴定还原糖,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产生砖红色沉淀。 (2)脂肪可用苏丹Ⅲ染液(或苏丹Ⅳ染液)鉴定,呈橘黄色(或红色)。 2、以实物或者图画形象直观表达认识对象的特征,这种模型就是物理模型。 3、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可用澄清石灰水或者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鉴定。 【详解】①由于斐林试剂存在,溶液会变成蓝色,①错误; ②脂肪鉴定中50%的酒精是为了洗去浮色,②错误; ③鉴定还原糖时,要将斐林试剂甲液和乙液等量混合后使用,③错误; ④用健那绿对线粒体染色时,不能用盐酸处理人的口腔上皮细胞,否则会导致细胞死亡,④错误; ⑤照片不是物理模型,⑤错误; ⑥利用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进行质壁分离实验,全过程可在低倍镜下观察,⑥正确; ⑦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是否由蓝变绿变黄说明有二氧化碳,但是不能判断酵母菌的呼吸方式,因为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均会产生二氧化碳,⑦错误。故选A。 二、非选择题 31.填空: (1)科学家根据细胞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把细胞分为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两大类。 (2)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请写出蛋白质的功能____________________ (至少写出2点)。 (3)细胞核的功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细胞膜的功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写出有氧呼吸的化学反应式(底物是葡萄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有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催化、免疫、运输、调节等 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控制物质进出细胞;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解析】1、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区分是有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2、蛋白的功能有催化功能(酶)、运输功能(血红蛋白)、调节功能(胰岛素)、免疫功能(抗体) 3、细胞核的功能是细胞核遗传信息库,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4、细胞膜的功能,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保障了细胞内部的相对稳定;控制物质进出细胞;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通过血液运输,细胞膜直接接触,胞间连丝) 【详解】(1)科学家根据细胞内 有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把细胞分为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两大类。 (2)蛋白的功能有催化功能(酶)、运输功能(血红蛋白)、调节功能(胰岛素)、免疫功能(抗体)。 (3)细胞核的功能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4)细胞膜的功能,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控制物质进出细胞;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5)有氧呼吸的化学反应式(底物是葡萄糖):。 【点睛】学生注重对课本基础知识的记忆和背诵。 32.如图是细胞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1]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____________。 (2)细胞内表面积最大的膜结构是[ ]___________,其功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5处是染色质,其主要化学成分的基本组成单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用磷脂酶处理,其功能受到影响的细胞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填编号)。 【答案】纤维素和果胶 10内质网 蛋白质合成和加工以及脂质合成的场所 脱氧核苷酸和氨基酸 2、8、9、10、11 【解析】据图分析,1是细胞壁、2高尔基体、3核仁、4细胞核、5染色质、6核孔、7细胞核、8线粒体、9叶绿体、10内质网、11液泡、12核糖体、13细胞膜。由于有细胞壁、叶绿体和液泡等结构,所以是植物细胞。 【详解】(1)图中[1]植物细胞的细胞壁,其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 (2)内质网是有膜连接而成的网状结构,细胞内表面积最大的膜结构是[10]内质网,其功能是细胞内蛋白质合成和加工,以及脂质合成的场所。 (3)染色质的组成成分是DNA和蛋白质,DNA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糖核苷酸,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 (4)若用磷脂酶处理,则磷脂分子会被水解,磷脂分子是膜的组成成分,凡是有膜结构的细胞器都会收到影响,其功能受到影响的细胞器有2高尔基体、8线粒体、9叶绿体、10内质网、11液泡。 【点睛】因为酶有专一性,若用磷脂酶处理则磷脂分子会被水解,磷脂分子是膜的组成成分,凡是有膜结构的细胞器都会收到影响。 33.现有A、B、C三瓶外观一样但没有标签的溶液,已知三种溶液是质量浓度为0.1 g/mL的蔗糖溶液、0.3 g/mL的蔗糖溶液和0.1 g/mL的葡萄糖溶液。某同学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设计了两组实验。(注:图中半透膜允许溶剂和葡萄糖分子通过,不允许蔗糖分子通过) 实验Ⅰ:同时将等量的A液和B液分别放入U形管的左、右两侧,一段时间后,左侧的液面升高; 实验Ⅱ:将等量的B液和C液分别放入U形管的左、右两侧,一段时间后,液面发生了下列变化:右侧先升高后降低。 (1)本实验应用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 (2)根据实验现象得出结论:A液是________________,B液是________________。 (3)用紫色洋葱鳞片叶探究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方式的实验中,常选用________________ 溶液,观察指标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及细胞大小。 【答案】渗透作用 0.3 g/mL的蔗糖溶液 0.1 g/mL的蔗糖溶液 0.3 g/mL的蔗糖 中央液泡的大小及颜色深浅 原生质层的位置 【解析】质量浓度为0.1 g/mL蔗糖溶液、0.3 g/mL的蔗糖溶液,后者质量浓度高,其摩尔浓度也高,即单位体积内蔗糖分子数多。 质量浓度为0.1 g/mL的蔗糖溶液和0.1 g/mL的葡萄糖溶液,虽然质量浓度相同,但由于葡萄糖是单糖,相对分子质量小,所以葡萄糖的摩尔浓度高,即单位体积葡萄糖的分子数多。 【详解】(1)渗透作用发生的条件是要有半透膜和膜两侧有浓度差,所以该实验应用了渗透作用。 (2)实验Ⅰ中左侧液面升高,所以左侧浓度大,为0.3g/mL的蔗糖溶液,右侧为0.1g/mL的蔗糖溶液。实验Ⅱ 将等量的B液和C液分放入U形管的左、右两侧,一段时间后,液面发生了下列变化:先右高于左,后左高于右,可知C为葡萄糖溶液。原因是左侧是0.1 g/mL的蔗糖溶液,右侧是0.1 g/mL的葡萄糖溶液,虽然质量浓度相同,但葡萄糖溶液摩尔浓度高,所以水分子向右侧流,由于葡萄糖分子能透过半透膜,所以葡萄糖分子会进入左侧,使左侧溶质分子增多,摩尔浓度增大,进而水分子向左侧流动的多,所以液面发生了下列变化:先右高于左,后左高于右。 (3)用紫色洋葱鳞片叶探究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方式的实验中,常选用0.3g/mL的蔗糖溶液,可观察指标是在显微镜下容易观察的变化,中央液泡大小变化、颜色深浅变化、原生质层的位置变化等。 【点睛】水分子从低浓度溶液流向高浓度溶液,这里的浓度指单位体积内,溶质分子个数。单位体积内,溶质分子个数多,是高浓度,溶质分子个数少是低浓度,指的是摩尔浓度,不是质量浓度。 34.如表是H2O2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情况,请据表回答。注:( )表示先处理。 试管号 处理 实验现象 1 1ml H2O2 + 2滴蒸馏水 产生气泡很少 2 1ml H2O2 + 2滴FeCl3溶液 产生气泡较多 3 1ml H2O2 + 2滴肝脏研磨液 产生气泡很多 4 1ml H2O2 + 2滴煮沸后的肝脏研磨液 基本同1号试管 5 1ml H2O2 +(2滴肝脏研磨液+2滴5%HCl) 基本同1号试管 6 1ml H2O2 +(2滴肝脏研磨液+2滴5%HaOH) 基本同1号试管 7 1ml H2O2 +(2滴肝脏研磨液+2滴蒸馏水) 产生气泡很多 8 1ml H2O2 + 2滴唾液 基本同1号试管 (1)比较分析1、2、3号试管中的三组实验,自变量是__________________,依据实验结果分析实验结论是酶具有_________________。 (2)比较分析3号与8号试管的实验现象,说明酶具有_____________。对照实验要注意控制变量,温度是这组实验的_______________。 (3)4号试管产生很少气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要求测定过氧化氢酶的最适pH,你的实验思路是:______________。 【答案】催化剂的种类 高效性 专一性 无关变量 高温使过氧化氢酶失活(结构破坏) 设置一系列pH梯度,分别测定酶活性。若所测得的数据出现峰值,则峰值所对应的pH即为该酶催化作用的最适pH。否则,扩大pH范围,继续实验,直到出现峰值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酶的知识 1、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活性的有机物,其中大部分是蛋白质、少量是RNA。 2、酶的特性 ①高效性:酶的催化效率大约是无机催化剂的107-1013倍 ②专一性:每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者类化学反应。 ③酶的作用条件较温和:在最适官的温度和pH条件下,酶的活性最高;温度和pH偏高或偏低,酶的活性都会明降低。 【详解】(1)比较分析1、2、3号试管中的三组实验,自变量是催化剂的种类,依据实验结果3号试管产生的气泡比2号试管多,可知与无机催化剂相比,酶具有高效性。 (2)3号试管加入的是新鲜的肝脏研磨液含有过氧化氢酶,8号加入的是唾液,含有唾液淀粉酶,比较实验现象可知,酶具有专一性。在这组实验中,温度是无关变量,要保持相同且适宜。 (3)4号试管加入的是2滴煮沸后的肝脏研磨液,酶在高温下变性失活,所以产生很少气泡。 (4)若要求测定过氧化氢酶的最适pH,你的实验思路是,设置一系列pH梯度,分别测定酶活性。若所测得的数据出现峰值,则峰值所对应的pH即为该酶催化作用的最适pH。否则,扩大pH范围,继续实验,直到出现峰值。 【点睛】在实验探究中注意自变量的设置,其他无关变量一定要保持一致,才能使实验更加准确。 35.甲、乙、丙三图都表示细胞呼吸强度与氧气浓度的关系(呼吸底物为葡萄糖)。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所示细胞的呼吸方式最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 (2)图乙中B点的CO2量来自_________________(填场所),当O2浓度达到M点以后,CO2释放量不再继续增加的内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丙中YZ:ZX=4:1,则有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占总消耗量的________,图中无氧呼吸强度降为0时其对应的氧气浓度为___________。 (4)丙图中细胞呼吸对有机物中能量的利用率最低的点对应的氧气浓度是________。 【答案】无氧呼吸 细胞质基质 呼吸酶的数量有限 1/13 Ⅰ 0 【解析】图甲,呼吸强度与氧气浓度没有关系,所以为无氧呼吸。 图乙,氧气浓度为0时,只进行无氧呼吸,随着氧气浓度增加,有氧呼吸逐渐加强,M点之后随着氧气浓度增强呼吸作用却不增强,此时影响呼吸作用因素可能是酶活性、温度等因素。 丙图,0点只进行无氧呼吸,0-I点同时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I点之后只进行有氧呼吸。 有氧呼吸总反应式:C6H12O6+6H2O+6O2→6CO2+12H2O+能量;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总反应式:C6H12O6→2C2H5OH(酒精)+2CO2+少量能量 【详解】(1)图甲所示呼吸强度和氧气浓度无关,因而为无氧呼吸。 (2)图乙中B点氧气浓度为0,此时产生的二氧化碳来自于无氧呼吸,当氧气浓度达到M点后,细胞完全进行需氧呼吸,其二氧化碳释放量不再增加的内部因素是受呼吸酶数量和活性限制。 (3)图丙中的YZ为无氧呼吸释放的二氧化碳量,而XZ为需氧呼吸释放的二氧化碳量,根据两个呼吸方程(无氧呼吸时葡萄糖:二氧化碳=1:2;需氧呼吸时葡萄糖:二氧化碳=1:6),图丙中YZ:ZX=4:1,可知有氧呼吸消耗葡萄糖比例为1/(1+12);当氧气浓度为I时,细胞呼吸氧气吸收量=CO2释放量,即细胞只进行需氧呼吸。 (4)当细胞完全进行无氧呼吸时,有机物氧化分解形成的ATP量最少,因而能量利用率最低。 【点睛】对于有氧呼吸来说,氧气的消耗量等于二氧化碳的释放量。丙图中,0-I 段中,曲线OF代表有氧呼吸氧气的吸收量,即有氧呼吸二氧化碳释放了;曲线DF代表二氧化碳释放总量,多出来的二氧化碳量是无氧呼吸产生的。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