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张掖市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4月线上测试生物试卷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甘肃省张掖市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4月线上测试生物试卷

生物测试卷 一、选择题(每题1.5分,共60分)‎ ‎1. 下列关于生物变异与育种的叙述,正确的是 A.基因重组只是基因间的重新组合,不会导致生物性状变异 B.基因突变使DNA序列发生的变化,都能引起生物性状变异 C.弱小且高度不育的单倍体植株,进行加倍处理后可用于育种 D.多倍体植株染色体组数加倍,产生的配子数加倍,有利于育种 ‎2. 下列叙述符合基因工程概念的是(  )‎ A.B淋巴细胞与肿瘤细胞融合,杂交瘤细胞中含有B淋巴细胞中的抗体基因 B.将人的干扰素基因重组到质粒后导入大肠杆菌,获得能产生人干扰素的菌株 C.用紫外线照射青霉菌,使其DNA发生改变,通过筛选获得青霉素高产菌株 D.自然界中天然存在的噬菌体自行感染细菌后其DNA整合到细菌DNA上 ‎3. 在用基因工程技术构建抗除草剂的转基因烟草过程中,下列操作错误的是(  )‎ A.用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切割烟草花叶病毒的核酸 B.用DNA连接酶连接经切割的抗除草剂基因和载体 C.将重组DNA分子导入烟草原生质体 D.用含除草剂的培养基筛选转基因烟草细胞 ‎4. 如图所示为两种育种方法的过程,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基因重组只发生在图示①③过程中 B.过程③④的育种方法称为单倍体育种 C.E植株体细胞中只含有一个染色体组 D.图示育种方法不能定向改变生物性状 ‎5.人们试图利用基因工程的方法,用乙种生物生产甲种生物的一种蛋白质。生产流程是:甲生物的蛋白质→mRNA目的基因与质粒DNA重组导入乙细胞获得甲生物的蛋白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①过程需要的酶是逆转录酶,原料是A、U、G、C B.②要用限制酶切断质粒DNA,再用DNA连接酶将目的基因与质粒连接在一起 C.如果受体细胞是细菌,可以选用枯草杆菌、炭疽杆菌等 D.④过程中用的原料不含有A、U、G、C ‎6.用纯合的二倍体水稻品种高秆抗锈病(DDTT)和矮秆不抗锈病(ddtt)进行育种时,一种方法是杂交得到F1,F1再自交得F2;另一种方法是用F1的花药进行离体培养,再用秋水仙素处理幼苗得到相应植株。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前一种方法所得的F2中重组类型和纯合子各占5/8、1/4‎ B.后一种方法所得的植株中可用于生产的类型比例为2/3‎ C.前一种方法的原理是基因重组,原因是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D.后一种方法的原理是染色体变异,是由于染色体结构发生改变 ‎7.某二倍体植物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数为24条,基因型为AaBbCCDd,这4‎ 对基因分别位于4对同源染色体上。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产生花粉的基因型有8种 B.C处是指用秋水仙素处理,则个体Ⅰ的体细胞中含有48条染色体 C.个体Ⅱ中能稳定遗传的占1/8,重组类型占37/64‎ D.若要尽快获得优良纯种aaBBCCdd,则应采用图中A、B、C过程进行育种 ‎8. 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物种是生物繁殖和进化的基本单位 B. 染色体变异不能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C. 生物突变类型决定生物进化方向 D. 物种的形成必须经过生殖隔离 ‎9. 如图表示生物新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自然选择过程中,直接接受选择的是基因型,进而导致基因频率的改变 B. 同一物种不同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能导致种群基因库的差别越来越大,但生物没有进化 C. 地理隔离能使种群基因库产生差别,必然导致生殖隔离 D. 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是产生生殖隔离的前提条件 ‎10. 下列有关生物的遗传、变异与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生物产生的变异个体都可以作为进化的原材料 B. 捕食者的存在客观上起到促进种群发展的作用,但不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 C. 地理隔离可阻止种群间的基因交流,种群基因库的差异导致种群间产生生殖隔离 D. 共同进化就是指生物与生物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11. 有关进化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新物种产生一定存在进化,进化一定意味着新物种的产生 B. 某校学生(男女各半)中,有红绿色盲患者3.5%(均为男生),色盲携带者占5%,则该校 学生中的色 盲基因频率为5.67%‎ C. 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不仅能解释生物进化的原因,也能很好地解释生物界的适应性与多 样性,但不 能解释遗传与变异的本质,且对进化的解释仅限于个体水平 D. 一个符合遗传平衡的群体,随机交配后,基因频率及基因型频率都不发生改变 ‎12. 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某物种仅存一个种群,该种群中每个个体均含有这个物种的全部基因 B. 虽然亚洲与澳洲之间存在地理隔离,但两洲人之间并没有生殖隔离 C. 无论是自然选择还是人工选择作用,都能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D. 古老地层中都是简单生物的化石,而新近地层中含有复杂生物的化石 ‎13. 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叙述正确的是(   )‎ A. 生物界的丰富多彩,起控制作用的是DNA的多样性 B. DNA分子结构的多样性主要表现为4种碱基配对方式的多样性 C. 生物界的多样性是由物种的多样性体现的 D. 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种群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14. 寒武纪大爆发使生态系统形成了“第三极”,是指 ( )‎ A. 生产者 B. 消费者 C. 分解者 D. 非生物物质和能量 ‎15. 达尔文的进化理论不能解释的问题是(   )‎ ‎①生物多样性 ②新物种产生 ③生物遗传和变异的本质 ‎④变异的不定向性和选择的定向性 ⑤自然选择对遗传和变异如何起作用⑥生物的生存斗争 A. ①② B. ④⑥ C. ④⑤ D. ③⑤‎ ‎16. 下列表述中哪一项不是拉马克的观点:‎ A. 生物的种类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的 B. 生物的种类从古到今是一样的 C. 环境的变化使生物出现新的性状,并且将这些性状传给后代 D. 生物的某一器官发达与否取决于用与不用 ‎17. 下列关于内环境的叙述中,正确的一组是( )‎ ‎①内环境是细胞赖以生存的液体环境 ‎ ‎②内环境是细胞内的环境,即细胞内液 ‎③高等动物细胞只有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 ‎④内环境主要由血浆、组织液、淋巴构成 A. ①②④ B. ①③④ C. ①②③ D. ②③④‎ ‎18. 人在剧烈运动后,骨骼肌产生的大量乳酸进入血液,但血浆的pH不会明显下降,其原因是( )‎ A. 乳酸在血浆中很快被分解,生成CO2和H2O,并通过呼吸排出CO2‎ B. 血液中的碳酸氢钠能与乳酸反应,导致pH基本稳定 C. 血浆中的碳酸可以中和乳酸的酸性,使pH基本保持稳定 D. 乳酸的酸性较弱,进入血液后对血液pH的影响不大 ‎19. 下列有关稳态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稳态是机体通过消化、呼吸、循环、排泄这四个系统的协调活动来维持的 B. 稳态是机体在神经系统的调节下,通过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来共同维持的 C. 在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是保持不变的 D. 在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经常处于变动之中,但都保持在适宜的范围内 ‎20. 当环境稳态遭到破坏时,必将引起 A. 糖尿病 B. 酶促反应速率加快 C. 细胞代谢紊乱 D. 渗透压下降 ‎21. 由于胎儿要从母体获得大量的蛋白质等营养物质,往往会造成孕妇身体浮肿.下列浮肿与孕妇身体浮肿的原理不一样的是(  )‎ A. 营养不良引起的组织水肿 ‎ B. 过敏引起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导致的组织水肿 C. 有蛋白尿的肾炎患者出现的组织水肿 D. 局部代谢旺盛导致组织水肿 ‎22. 发生在人体内环境的生理过程是( )‎ A. 肠脂肪酶催化脂肪分解 B. 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被分解 C. 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多肽 D. mRNA经酶催化分解成核苷酸 ‎23. 下列属于人体内环境的组成成分的是(  )‎ ‎①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②血红蛋白、O2和葡萄糖 ‎③葡萄糖、CO2和胰岛素 ④激素、唾液淀粉酶和氨基酸 A. ①③ B. ③④ C. ①② D. ②④‎ ‎24. 如图所示为高等动物的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①、③都必须通过消化系统才能完成 B. 人体的体液包括组织液和细胞外液 C. 细胞与内环境交换的④可以为养料和氧气 D. ⑥表示体内细胞可与外界环境直接进行物质交换 ‎25. ATP是细胞内的能源物质,医疗上用ATP注射液可治疗心肌炎。若人体静脉滴注ATP药物,ATP到达心肌细胞内最少要穿过多少层细胞膜 ( )‎ A. 1层 B. 2层 C. 3层 D. 4层 ‎26. 肌肉注射时,药液进入人体后经过的一般途径是( )‎ A. 血浆→组织液→淋巴→血浆→靶细胞 B. 淋巴→血浆→组织液→血浆→靶细胞 C. ‎ D. 组织液→血浆→组织液→靶细胞 ‎27. 以枪乌贼的粗大神经纤维做材料,图中箭头表示电流方向,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在a点左侧刺激,依次看到现象的顺序是4、2、4、3、4‎ B. 在b点右侧刺激,依次看到现象的顺序是4、3、4、2、4‎ C. 在a、b两点中央刺激,依次看到的现象的顺序是4、1、4‎ D. 在a、b两点中央偏左刺激,依次看1到现象的顺序是4、3、4、2、4‎ ‎28. 体温调节中枢和体温感觉中枢分别在  (  )‎ A. 大脑皮层,下丘脑 B. 下丘脑,大脑皮层 C. 下丘脑,下丘脑 D. 大脑皮层,大脑皮层 ‎29. 下图为某反射弧的部分结构示意图。若在B、E两处的细胞膜表面安放电极,中间接电流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兴奋在A处比在C处传递速度快 B. 刺激D处,电流表指针偏转两次 C. C处的信号变化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D. 兴奋在C处单向传导 ‎30. 下列有关神经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A. 长期记忆与大脑皮层下一个形状像海马的脑区有关 B. 效应器由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组成 C. 对外部世界的感知、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属于人脑的高级功能 D. 在特定情况下,突触释放的神经递质也能使肌肉收缩和某些腺体分泌 ‎31. 神经递质分为兴奋性神经递质与抑制性神经递质两种,去甲肾上腺素就是一种抑制性神经递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去甲肾上腺素由突触前膜进入突触间隙需要借助载体的运输 B. 去甲肾上腺素能够被突触后膜上的受体识别,体现了细胞间信息交流的功能 C. 去甲肾上腺素能够长时间作用于突触后膜使膜电位长时间发生改变 D. 去甲肾上腺素作用于突触后膜后,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增加,Na+内流 ‎32. 图甲为某一神经纤维示意图,将一电流表的a、b两极置于膜外,在X处给予适宜刺激,测得电位变化如图乙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未受刺激时,电流表测得的为静息电位 B. 兴奋传导过程中,a、b间膜内电流的方向为b→a C. 在图乙中的t3时刻,兴奋传导至b电极处 D. t1~ t2,t3~ t4电位的变化分别是由Na+内流和K+外流造成的 ‎33. 下图表示三个通过突触相连接的神经元,若在箭头处施加一强刺激,则不能检测到膜内外电位变化的位置是(  )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34. 在2008年残奥会闭幕式上,由中国残疾人艺术团表演的舞蹈《星星,你好》得到观众的一致称赞。这些聋哑演员要准确理解指导老师的“手语”所表达的含义,依靠的中枢是 ‎  ( )   ‎ ‎①躯体运动中枢 ②躯体感觉中枢  ③视觉中枢  ④语言中枢 A. ①④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35. 某人因意外受伤而成为“植物人”,处于完全昏迷状态,饮食只能靠“鼻饲”,人工向胃内注流食,呼吸和心跳正常。请问他的中枢神经系统中,仍能保持正常功能的部位是 A. 脑干和脊髓 B. 小脑和脊髓 C. 小脑和脑干 D. 只有脊髓 ‎36. 下图为突触结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结构①为神经递质的释放提供能量 B. 当兴奋传导到③时,膜电位由内正外负变为内负外正 C. 递质经②的转运和③的主动运输释放至突触间隙 D. 结构④膜电位的变化体现了由电信号转变为化学信号 ‎37. 如图甲表示神经元的部分模式图,图乙表示突触的局部模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兴奋在反射弧中传递是单向的,其原因是兴奋在图乙所示结构上不能由①→②传导 B. 若给图甲箭头处施加一强刺激,则电位计会偏转两次 C. 突触小泡内的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的方式是主动运输,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 D. 人在拔牙时,往往需要在相应部位注射局部麻醉药,使其感觉不到疼痛,这是因为麻醉 药最可能暂时阻断了传入神经的兴奋传导 ‎38. 某病人损伤大脑皮层的某处后,能看懂文字、听懂别人的谈话,也能通过写字和别人交流,但却不会讲话,则该病人损伤的区域是( )‎ A. S区 B. H区 C. V区 D. W区 ‎39. 下列实例能够说明神经系统中的高级中枢对低级中枢有控制作用的是 ‎①针刺指尖引起缩手反射 ‎②大脑皮层语言V区损伤,导致人不能看懂 ‎③意识丧失的病人能排尿但不能控制,意识恢复后可控制 ‎④骨骼肌不自主战栗时也可以通过大脑强制控制它不颤抖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③④‎ ‎40. 聋哑人表演“千手观音”舞蹈时,参与调节这一过程的神经结构有 ‎①大脑皮层 ②小脑 ③下丘脑 ④脑干 ⑤脊髓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⑤ C.①②④⑤ D.①②③④⑤‎ 二、简答题 ‎41..(8分)如图为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概念图,请据图回答相关问题:‎ ‎(1)②导致①改变的内因是生物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它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2)图中③指__________,③的观点没有提出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隔离是指不同种群的 个体在自然条件下基因不能自由交流的现象,也就是物种形成必须要有__________隔离。‎ ‎(3)植物种群中基因型AA的个体占20%,基因型 aa的个体占50%。倘若人为舍弃隐性性状类型仅保留显性性状的基因型,令其自交,则自交一代中AA基因型的个体占__________,此时种群中A的基因频率________,经这种人工选择作用,该种群是否发生了进化?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2.(8分)如图是人体局部内环境与细胞代谢示意图。请分析回答:(“[ ]”中填字母,“________”上填文字)‎ ‎(1)细胞外液约占人体体液的___________;组成c的细胞的内环境是__________。‎ ‎(2)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有多种。以氧气为例,氧从组织液进入组织细胞的方式是_______;‎ 红细胞所携带的氧气至少需要经过________ 层膜才能被组织细胞利用,氧气主要参与有 氧呼吸的第________ 阶段。‎ ‎(3)若g为肝细胞,引起过程②发生的激素是__________。‎ ‎(4)若某人长期营养不良,血浆中蛋白质含量降低,会引起图中增多的液体是[ ] __________。‎ ‎43.(10分)遗传病在人类疾病中非常普遍,对遗传病的发病率和遗传方式的调查是预防遗传病的首要工作。下面是对某种遗传病的发病率和遗传方式的调查过程,请回答下列问题:‎ ‎(1) 调查遗传病发病率:①确定调查范围;②在人群里________抽查人数若干,调查并记录,计算;③得出结果。‎ ‎(2) 调查遗传方式:①选取具有患者的家族若干;②画出系谱图;③根据各种遗传病的 ‎________推导出遗传方式。‎ ‎(3) 以下是某个家族某种遗传病的系谱图,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用A、a表示相关基因)‎ ‎①该遗传病的遗传方式为________染色体上的________性遗传病。‎ ‎②6号和7号个体为同卵双胞胎,8号和9号个体为异卵双胞胎,假设6号和9号结婚,婚后 所生孩子患该病的概率是________。‎ ‎44、(14分)以酒待客是我国的传统习俗。有些人喝了一点酒就脸红,我们称为“红脸人”,有人喝了很多酒,脸色却没有多少改变,我们称为“白脸人”。乙醇进入人体后的代谢途径如下,请回答:‎ ‎(1) “白脸人”两种酶都没有,其基因型是________;“红脸人”体内只有ADH,饮酒后血液中________含量相对较高,毛细血管扩张而引起脸红。由此说明基因可通过控制________,进而控制生物的性状。‎ ‎(2) 有一种人既有ADH,又有ALDH,号称“千杯不醉”。就上述材料而言,酒量大小与性别有关吗?你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13三体综合征是一种染色体异常遗传病,调查中发现经常过量饮酒者和高龄产妇,生出患儿的概率增大。医院常用染色体上的一段短串联重复序列作为遗传标记(“+”表示有该标记,“-”表示无),对该病进行快速诊断。‎ ‎①为了有效预防13三体综合征的发生,可采取的主要措施有________。(至少回答2点)‎ ‎②现诊断出一个13三体综合征患儿(标记为“++-”),其父亲为“+-”,母亲为“--”。该 小孩患病的原因是其亲本的生殖细胞出现异常,即________染色体在________时没有移向两极。‎ 高二年级四月线上教学生物测试卷答案 一、选择题 ‎1.【答案】C ‎【解析】基因重组是在有性生殖的过程,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会导致后代性状发生改变,A错误;基因突变会导致DNA的碱基序列发生改变,但由于密码子的简并性等原因,基因突变不一定会导致生物体性状发生改变,B错误;二倍体花药离体培养获得的单倍体高度不孕,但是用秋水仙素处理后使得其染色体数目加倍,为可育的二倍体,且肯定是纯种,C正确;多倍体的染色体组数如果奇倍数的增加(如三倍体),其后代遗传会严重的不平衡,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同源染色体联会紊乱,不能形成正常的配子,因此不利于育种,D错误。‎ ‎2.【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基因工程的概念,意在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基因工程又叫基因拼接技术或DNA重组技术,是一种人为的操作过程。A属于细胞工程;B符合基因工程的概念;C属于诱变育种;D是自然发生的,不是人为操作的,不属于基因工程。‎ ‎3.【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基因工程的工具和基本操作步骤,意在考查考生对基因工程技术过程的理解及应用于实际生产生活中的能力。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切割的是DNA,而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为RNA。‎ ‎4.【答案】D ‎【解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①②为杂交育种并让植株连续自交进行筛选;①③④⑤是单倍体育种,其中④为选取花药进行离体培养,⑤过程用秋水仙素处理幼苗,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的基础知识,分析题图,结合问题的具体提示综合作答。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所以可发生在图示①②③过程中,A错误;过程③④⑤的育种方法称为单倍体育种,B错误;单倍体是指体细胞含有本物种配子中染色体数目的个体,所以E植株体细胞中不一定只含有一个染色体组,C错误;杂交育种和多倍体育种不能定向改变生物性状,基因工程育种可定向改变生物性状,D正确。‎ ‎5.【答案】B ‎【解析】①过程是逆转录,利用逆转录酶合成DNA片段,需要的原料是A、T、G、C;②‎ 是目的基因与质粒DNA重组阶段,需要限制酶切断质粒DNA,再用DNA连接酶将目的基因与质粒连接在一起;③如果受体细胞是细菌,则不应该用致病菌,而炭疽杆菌是致病菌;④过程是基因的表达过程,原料中含有A、U、G、C。‎ ‎6.【答案】C ‎【解析】根据题意可知F1基因型是DdTt,F1自交得F2,根据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可得F2中重组类型占3/8,纯合子占1/4。后一种方法所得的植株中可用于生产的类型比例为1/4。后一种方法的原理是染色体变异,是由于染色体数目发生改变。‎ ‎7.【答案】B ‎【解析】该植物产生花粉的基因型种类为2×2×1×2=(8种),A正确;由于花粉粒发育成的单倍体幼苗中只含有一个染色体组(12条染色体),经秋水仙素处理(C),染色体加倍后,个体Ⅰ的体细胞中含有24条染色体,B错误;个体Ⅱ中能稳定遗传的占1/2×1/2×1×1/2=1/8,与亲本表现型一致的可表示为A_B_C_D_,其他都为重组类型,占1-3/4×3/4×1×3/4=37/64,C正确;A、B、C过程为单倍体育种,单倍体育种可以尽快获得优良纯种,D正确。‎ ‎8.【答案】D ‎【详解】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A错误;染色体变异属于可遗传的变异,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B错误;生物突变是不定向的,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生物进化的方向由自然选择决定,C错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的形成,因此物种的形成必须经过种群间的隔离,D正确,故选D。‎ 9. ‎【答案】D ‎【详解】自然选择过程中,直接受选择的是生物的表现型,进而导致基因频率的改变,A错误;同一物种不同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能导致种群基因库的差别越来越大,使生物进化,B错误;地理隔离能使种群基因库产生差别,但不一定导致生殖隔离,C错误;根据图中信息可知: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是产生生殖隔离的前提条件,D正确。‎ ‎10.【答案】C ‎【解析】‎ 生物产生的可遗传变异能够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A错误;捕食者所吃掉的大多数是被捕食者中年老、病弱或年幼的个体,客观上起到了促进种群发展的作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B 错误;地理隔离可阻止种群间的基因交流,使同一物种不同种群间的基因库出现差异,当种群间的基因库出现显著差异时可导致种群间产生生殖隔离,可见,种群基因库的差异可导致种群间产生生殖隔离,C正确;共同进化是指不同生物之间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D错误。‎ ‎11.【答案】A ‎【解析】‎ 新物种产生一定存在进化,但进化不一定就会有新物种的产生,A错误;设该校男女学生各200人,由于色盲是X染色体的隐性遗传,Y染色体上无对应的等位基因,色盲携带者是女性,因此该校学生中的色盲基因频率=(400×3.5%+400×5%)÷(200×2+200)×100%≈5.67%,B正确;自然选择学说能科学地解释生物进化的原因和生物的适应性、多样性的形成,但不能解释遗传与变异的本质,且对进化的解释仅限于个体水平,C正确;一个符合遗传平衡的群体,随机交配后,其子代种群的基因频率及基因型频率都不发生改变,D正确。‎ ‎12.【答案】A ‎【解析】‎ 种群中不同个体含有的基因可能不同,每个个体不会含有该物种的全部基因,A错误;亚洲人和澳洲人之间存在地理隔离,但二者婚配后可产生可育后代,不存在生殖隔离,B正确;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C正确;生物进化的特点为由简单到复杂,即古老地层中都是简单生物的化石,新近地层中含有复杂生物的化石,D正确。‎ ‎13.【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以上分析已知,生物界的丰富多彩,起控制作用的是DNA的多样性,A正确;DNA分子结构的多样性主要表现在碱基对的排列顺序不同,B错误;生物界的多样性是由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体现的,C错误;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D错误。‎ ‎14.【答案】B ‎15.【答案】D ‎【详解】‎ 自然选择学说很好地解释了生物的多样性,①错误;自然选择学说能够解释新物种产生,②错误;由于当时科学水平有限,达尔文进化论对遗传和变异的本质不能做出科学的解释,③正确;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这是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内容,④错误;自然选择学说没有解释自然选择对遗传和变异是如何起作用的,⑤正确;生存斗争是生物进化的手段,是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内容之一,⑥错误。因此,达尔文的进化理论不能解释的问题是③⑤,故选D。‎ ‎16.【答案】B ‎【解析】‎ ‎【详解】拉马克进化学说认为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都不是神创的(神创论),也不是不变的( 如特创论),而是由更古老的生物进化来的,生物由低等到高等逐渐进化,生物的各种适应性特征的形成都是由于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所致 ,B正确,ACD错误。‎ ‎17.【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体液是指人体内的液体,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人体的内环境(细胞外液)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是细胞赖以生存的液体环境,高等动物细胞只有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 ‎18.【答案】B ‎【解析】‎ 血浆中存在碳酸氢钠/碳酸缓冲对,人在剧烈运动后,骨骼肌产生的大量乳酸进入血液,血液中的碳酸氢钠能与乳酸反应,维持pH基本稳定。‎ ‎19.【答案】D ‎【详解】A、稳态需要消化、呼吸、循环、排泄等全身各系统、器官的协调活动来维持的,A错误.‎ B、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机制, B错误.‎ C、在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变化中,C错误.‎ D、在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经常处于变动之中,但都保持在适宜的范围内,D正确。 故选D。 20.【答案】C ‎【解析】‎ 当外界环境的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时,内环境的稳态就会遭到破坏,从而引起细胞代谢紊乱。‎ ‎21.【答案】D ‎【解析】‎ ‎【详解】A、营养不良导致血浆蛋白含量低,血浆渗透压降低而导致组织水肿,A正确;‎ B、毛细血管通透性升高,血浆蛋白逸出至组织液,血浆渗透压降低而导致组织水肿,B正确;‎ C、蛋白尿即肾脏病变,肾小球通透性增加,蛋白质随尿液排出,导致血浆蛋白含量低而导致组织水肿,C正确;‎ D、组织中代谢废物的累积,直接导致组织液渗透压升高,把血浆中的水分吸了过来导致水肿,与血浆蛋白浓度无关,D错误。‎ ‎22.【答案】B ‎【详解】A、肠脂肪酶催化脂肪分解,发生在消化道内,不发生在内环境中,A错误;‎ B、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被分解,发生在突触间隙中的组织液中,是发生在人体内环境的生理过程,B正确;‎ C、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多肽,发生在细胞内,不发生在内环境中,C错误;‎ D、mRNA经酶催化分解成核苷酸,发生在发生在细胞内,不发生在内环境中,D错误.‎ 故选B。‎ ‎23. 【答案】A ‎【详解】内环境的组成是血浆、组织液、淋巴,因此①属于人体内环境的组成成分;血红蛋白位于红细胞内,属于细胞内液的成分,因此②中的血红蛋白不属于人体内环境的组成成分;细胞外液中含有营养物质如葡萄糖,代谢废物如二氧化碳和尿素,调节物质如激素等,因此③属于人体内环境的组成成分;④中的唾液淀粉酶是唾液腺分泌的分布于口腔内的消化酶,属于外环境的成分。‎ ‎24.【答案】C ‎【详解】‎ 根据以上分析已知,①必须通过消化系统才能完成,③必须通过排泄系统才能完成,A错误;人体的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其中细胞外液包括组织液、血浆和淋巴,B错误;④为内环境中的物质进入细胞,应该为养料和氧气,C正确;⑥表示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通过内环境间接进行物质交换,D错误。‎ ‎25.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静脉注射药物,ATP直接进入血浆,血浆中的ATP首先要进出毛细血管壁(单层细胞)进入组织液,要穿越2层细胞膜;组织液中的ATP再穿过心肌细胞膜(1层细胞膜)进入心肌细胞,所以整个过程共穿过3层细胞膜。‎ ‎26、【答案】C ‎【解析】‎ ‎【详解】肌肉注射时,药液首先进入组织液,由组织液分别穿过毛细血管壁和毛细淋巴管壁进入血浆和淋巴,淋巴通过淋巴循环返回血浆;血浆中的药液经血液循环到达全身各个组织,再通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液,到达靶细胞发挥作用。综上分析,C项正确,A、B、D三项均错误。‎ ‎27、【答案】D ‎【详解】在a点左侧刺激,此时a、b两点是未兴奋点,电荷分布如图4,然后a、b两点依次兴奋,见图中2、3情况,最后a、b两点电位归为静息电位如图4,A正确;在b点右侧刺激,此时a、b两点是未兴奋点,电荷分布如图4,然后b、a两点依次兴奋,见图中3、2情况,最后a、b两点电位归为静息电位,B正确;在a、b两点的中央刺激,兴奋向两侧同时等速传导,不会出现指针的偏转,如图1所示,因此依次看到的现象的顺序是4、1、4,C正确;如果刺激点在a、b两点的中央偏左,所以a点先兴奋,电位如图中2情况,然后b点后兴奋,电位如图中3情况,即依次看到现象的顺序是4、2、4、3、4,D错误。‎ 28、 ‎【答案】B ‎29、【答案】B ‎【详解】据图分析,A处为神经纤维,C处为突触,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速度比突触快,A正确;刺激D点,神经冲动可以传到E但是不能传到B ‎,所以电表的指针只能发生一次摆动,B错误;C处为突触,发生的信号变化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C正确;兴奋在突触处是单向传递的,D正确。‎ ‎30、【答案】A ‎【解析】‎ 记忆是将已获信息进行贮存和再现的过程,短期记忆主要与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尤其是与大脑皮层下一个形状像海马的脑区有关,A项错误;效应器由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组成,B项正确;对外部世界的感知、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属于人脑的高级功能之一,C项正确;在特定情况下,突触释放的神经递质可引起传出神经末梢所支配的肌肉收缩或引起传出神经末梢所支配的腺体分泌,D项正确。‎ ‎31、【答案】B ‎【解析】‎ 去甲肾上腺素一种抑制性神经递质,神经递质以胞吐的方式分泌到突触间隙,不需要借助载体的运输,A错误;去甲肾上腺素能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说明去甲肾上腺素能够被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识别,体现了细胞间信息交流的功能,B正确;去甲肾上腺素作用于突触后膜而发挥效应后,就被酶破坏而失活,或被移走而迅速停止作用,C错误;兴奋性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后,会导致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增加,进而引起Na+内流,但去甲肾上腺素是一种抑制性神经递质,其作用于突触后膜后,会导致细胞膜对阴离子(如Cl﹣)的通透性增加,引起阴离子内流,D错误。‎ ‎32、【答案】C ‎【解析】‎ ‎【详解】静息状态时,神经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称为静息电位。图甲所示两电极都在膜外,所以电流表测得的为零电位,A错误;‎ 兴奋的传导方向和膜内侧的电流传导方向一致。所以兴奋传导过程中,a、b间膜内电流的方向为a→b,B错误;‎ 静息电位是外正内负,动作电位是外负内正,电流表会有不同方向的偏转。在图乙中的t3时刻,兴奋传导至b电极处,并产生电位变化,C正确;‎ t1~t2,t3~t4电位的变化都是Na+内流造成的,D错误。‎ ‎33、【答案】D ‎【详解】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①④是轴突,②是轴突末梢,③是神经胞体。由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所以在箭头处施加一强刺激,②③处都能检测到膜内外电位变化;又兴奋能向下一个神经元传递,所以①处也都能检测到膜内外电位变化,但兴奋不能向上一个神经元传递,所以④处不能检测到膜内外电位变化,故选D。‎ ‎34、【答案】D ‎【解析】‎ 聋哑演员要准确理解指导老师的“手语”所表达的含义,需要用视觉中枢感觉“手语”的字型并用大脑皮层的语言中枢分析“手语”的含义,A、B、C均错误,D正确。‎ ‎35、【答案】A ‎【详解】“植物人”处于完全昏迷状态,没有意识,不能维持身体平衡,说明大脑和小脑失去正常功能;但呼吸和心跳正常,说明脑干和脊髓保持正常功能,‎ 故选A。‎ ‎36、【答案】A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①是线粒体,②是突触小泡,③是突触前膜,④是突触后膜。‎ ‎【详解】神经递质的释放为胞吐,需要消耗能量,结构①为线粒体,是细胞的“动力工厂”,可为神经递质的释放提供能量,A正确;当兴奋传导到③突触前膜时,膜电位由内负外正变为内正外负,B错误;递质经②的转运和③的胞吐作用释放至突触间隙,C错误;神经递质作用于结构④突触后膜,使突触后膜钠离子通道打开,钠离子大量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结构④发生了化学信号→电信号的变化,D错误。‎ 故选A。‎ ‎37、【答案】C ‎【解析】‎ 兴奋在反射弧中传递是单向的,其原因是兴奋在图乙所示结构上即突触中的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小泡释放到突触间隙,而不能由突触后膜释放,所以兴奋不能由①→②传递,A正确;若给图甲箭头处施加一强刺激,产生的兴奋会先后经过电位计的左右两侧,所以电位计会偏转两次,B正确;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方式是胞吐,利用细胞膜的流动性,不是主动运输,C错误;人在拔牙时,往往需要在相应部位注射局部麻醉药,使其感觉不到疼痛,这是因为麻醉药最可能暂时阻断了传入神经的兴奋传导,D正确。‎ ‎38、【答案】A ‎【解析】‎ 大脑皮层言语区中,W区为书写中枢,V区为视觉性语言中枢,S区为运动性语言中枢,H区为听觉性语言中枢,患者不能口头表达,说明S区即运动性语言中枢受损,故选A。‎ 39、 ‎【答案】D 40、 ‎【答案】D 二、 非选择题 ‎41、【答案】 (1). 突变 基因重组 (2). 自然选择学说 生殖隔离 (3). 55% 70% 是 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①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②表示可遗传的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③生物进化理论的核心内容是自然选择学说;④表示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详解】(1)②表示可遗传的变异,包括突变(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2)③生物进化理论的核心内容是自然选择学说;物种形成必须要有生殖隔离,而自然选择的观点没有提出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3)根据题意分析,已知某植物种群中AA的个体占20%,基因型 aa的个体占50%,则Aa的比例为1-20%-50%=30%;若舍弃隐性性状类型仅保留显性性状的基因型,则剩余个体中AA占2/5,Aa占3/5,因此该种群的个体自交,后代中AA占2/5+3/5×1/4=11/20=55%,aa占3/5×1/4=3/20=15%,Aa占1-55%-15%=30%,此时A的基因频率55%+1/2×30%=70%%,由于种群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说明种群发生了生物进化。‎ ‎42、(1)1/3 血浆和组织液 ‎(2)自由扩散 6 三 ‎(3)胰高血糖素(或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 ‎(4)f 组织液 ‎ ‎43、【解析】  (1)调查遗传病发病率:①确定调查范围;②在人群里随机抽查人数若干,调查并记录,计算;③得出结果。‎ ‎(2)调查遗传方式:①选取具有患者的家族若干;②画出系谱图;③根据各种遗传病的遗传规律推导出遗传方式。‎ ‎(3)①根据无中生有为隐性,伴性遗传看女病,由于10号个体父亲没有患病,说明为常染色体上隐性遗传病。‎ ‎②7号和8号有一个患病的儿子(aa),说明7号的基因型为Aa,而6号和7号为同卵双生,因此6号的基因型也为Aa;由10号可知3号和4号的基因型均为Aa,则9号的基因型及概率为1/3AA、2/3Aa,所以6号和9号个体结婚生出患病孩子的概率为2/3×1/4=1/6。‎ ‎【答案】 (1)随机 (2)遗传规律 (3)①常 隐 ②1/6‎ ‎44、【解析】 (1)由图可知,乙醇脱氢酶由A基因控制,乙醛脱氢酶由b基因控制,“白脸人”两种酶都没有,说明其基因型是aaBB或aaBb;“红脸人”体内只有ADH,说明其体内能产生乙醛,使毛细血管扩张而引起脸红,由此说明基因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影响代谢,进而控制生物的性状。‎ ‎(2)由图知,两种酶由位于常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故酒量大小与性别无关。‎ ‎(3)①对遗传病进行监测和预防,可通过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如羊水检查)等手段,也可以通过减少饮酒和适龄生育等措施预防该病的发生。②依题意,该患儿标记为(++-),其父亲为“+-”,母亲为“--”,据此可推知,该小孩患病的原因是其父亲在形成生殖细胞的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13号染色体的着丝点分裂后所形成的两条13号子染色体没有分开移向两极所致。‎ ‎【答案】 (1)aaBB、aaBb 乙醛  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 ‎(2)无关 因为两对等位基因都位于常染色体上 ‎(3)①适龄生育、不酗酒、产前诊断(或羊水检查)‎ ‎②父亲的13号(或答次级精母细胞) 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或答减数分裂)‎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