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卷·2018届广东省揭阳市普宁市华侨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生物试卷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卷·2018届广东省揭阳市普宁市华侨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生物试卷 (解析版)

‎2016-2017学年广东省揭阳市普宁市华侨中学高二(上)第三次月考生物试卷 ‎ ‎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60分)‎ ‎1.如图表示人体内的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②③分别代表淋巴和组织液 B.当人体蛋白质长期供应不足时,①的渗透压会降低 C.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 D.②中蛋白质含量低于①‎ ‎2.下列属于人体内环境的组成成分是(  )‎ ‎①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②血红蛋白、O2和葡萄糖 ‎③葡萄糖、CO2和胰岛素 ④激素、递质小泡和氨基酸.‎ A.①③ B.③④ C.①② D.②④‎ ‎3.下列有关内环境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内环境成分中含有尿素、神经递质、蛋白质等 B.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血浆中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 C.接受抗原刺激后,B淋巴细胞增殖和分化属于内环境稳态失调 D.内环境的变化会引起机体自动地调节各器官和系统的活动 ‎4.下列兴奋沿神经纤维向前传导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神经纤维在末受刺激时,膜内为正电荷 B.膜内电流由兴奋部位流向末兴奋部位 C.膜外电流由末兴奋部位流向兴奋部位 D.兴奋的传导方向是轴突另一个细胞的树突或胞体 ‎5.将灵敏的电流计的两极如图所示分别置于膝跳反射反射弧中的a处外表面和b处的内表面,若在c、d两点同时对神经细胞给以能引起兴奋的刺激,则刺激后电位计指针的偏转情况是(注意:ac=db)(  )‎ A.先左后右,再向右 B.先右后左,再向左 C.先左后右,再向左再向右 D.先右后左,再向右再向左 ‎6.在有关神经调节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狗在听到铃声后分泌唾液这一活动中,唾液腺和支配它活动的神经末梢一起构成效应器 B.兴奋传递时,往往是从一个神经元的树突传给下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或细胞体 C.在人体反射活动过程中,神经元膜内电荷移动的方向与膜外电荷移动的方向相反 D.体内大多数内分泌腺都受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 ‎7.如果人的大脑皮层言语区受损时,导致不能用词语表达自己的意思,但仍能写字、看懂文字和听懂别人的谈话,可能是哪个区受损(  )‎ A.W区 B.V区 C.H区 D.S区 ‎8.下列关于动物激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切除甲状腺的患者需要常年注射甲状腺激素,口服无效 B.为促进鱼排卵可取同种鱼的垂体研碎后注入鱼体内 C.用含甲状腺制剂的饲料喂蝌蚪,蝌蚪在短期内发育成小型蛙 D.激素种类多,量极微,既不组成细胞结构,又不提供能量,也不起催化作用 ‎9.对自然选择学说的正确理解是(  )‎ ‎①环境改变使生物产生适应性的变异 ‎②能够遗传的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 ‎③变异是不定向的 ‎④变异是定向的 ‎⑤变异经过长期自然选择和积累可以产生出生物的新类型.‎ A.②④⑤ B.②③⑤ C.①②④ D.①③⑤‎ ‎10.下列符合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是(  )‎ A.物种的形成一定不经过隔离 B.生物进化过程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C.基因突变产生的有利变异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D.自然选择通过作用于个体的基因型而影响种群的基因频率 ‎11.某植物种群中AA、Aa、aa的基因型频率如图甲所示,种群中每种基因型个体的繁殖成功率如图乙所示.种群随机交配产生的后代中aa个体百分比、A基因频率的变化最可能是(  )‎ A.升高、降低 B.降低、降低 C.降低、升高 D.升高、升高 ‎12.关于在正常情况下组织液生成与回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生成与回流的组织液中氧气的含量相等 B.组织液不断生成与回流,并保持动态平衡 C.血浆中的有些物质经毛细血管动脉端进入组织液 D.组织液中的有些物质经毛细血管静脉端进入血液 ‎13.下列物质中,在正常情况下不应该出现在人体内环境中的是(  )‎ A.无机盐 B.血红蛋白 C.胰岛素 D.氨基酸 ‎14.在农业生产上,2,4﹣D可用于麦田除草,其原理是(  )‎ A.高浓度时促进杂草衰老 B.高浓度时抑制杂草生长 C.低浓度时促进杂草衰老 D.高浓度时促进小麦生长 ‎15.如图为人体细胞及其内环境之间物质交换的示意图,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人体内不同部位的液体.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人体的内环境由①②③④组成 B.血浆中的氧进入组织细胞的途径是①→②→③‎ C.浆细胞分泌的抗体先进入②,再进入 ③‎ D.细胞产生的乳酸进入①中与H2CO3发生作用,使pH基本稳定 ‎16.下列关于植物激素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植物激素是一类化学物质 B.植物激素在植物体内含量很少 C.植物激素不直接参与植物细胞内的代谢活动 D.所有植物激素都促进植物生长 ‎17.给正常家兔静脉注射一定量的高渗葡萄糖溶液后,家兔体内发生一定变化,一段时间后恢复正常.注射后随即发生的变化是(  )‎ A.红细胞吸水增加 B.胰岛素分泌降低 C.肝糖原的分解增加 D.血浆渗透压迅速升高 ‎18.在制备抗蛇毒毒素血清时,需将减毒的蛇毒注入家兔体内,引起免疫反应,这一免疫反应和所用的蛇毒分别是(  )‎ A.非特异性免疫,抗原 B.特异性免疫,抗体 C.非特异性免疫,抗体 D.特异性免疫,抗原 ‎19.某同学发现了一株花色奇特的杜鹃花,于是采摘了部分枝条,打算用扦插的方式进行繁殖.下列关于该实验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采摘的枝条中,芽较多的较嫩枝条相对来说更容易生根 B.生长素促进生根效果与生长素浓度大小成正比 C.生长素类似物有一定的毒性,实验结束后应妥善处理废液 D.可发现两个不同的生长素浓度,促进根生长的效果相同 ‎20.研究发现,胰岛素必须与细胞膜上的胰岛素受体结合,才能调节血糖平衡.如果人体组织细胞膜缺乏该受体,则可能导致(  )‎ A.细胞减缓摄取血糖,血糖水平过高 B.细胞减缓摄取血糖,血糖水平过低 C.细胞加速摄取血糖,血糖水平过高 D.细胞加速摄取血糖,血糖水平过低 ‎21.当快速牵拉骨骼肌时,会在d处记录到电位变化过程.据图判断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感受器位于骨骼肌中 B.d处位于传出神经上 C.从a到d构成一个完整的反射弧 D.牵拉骨骼肌时,c处可检测到神经递质 ‎22.对胚芽鞘进行如图的①~④实验,其中旋转均为匀速旋转,一段时间后停止旋转时,实验①、②装置仍停止在如图位置,则四个胚芽鞘的生长方向依次是(  )‎ A.←↑→↑ B.←↑↑→ C.→↑→↑ D.→↑←↑‎ ‎23.取出枪乌贼的粗大神经纤维,进行如图所示的实验:将电位计的两个微型电极a、b分别置于神经膜外,强刺激c处,电位计指针的偏转情况是(  )‎ A.不发生偏转 B.发生一次偏转 C.发生两次方向相同的偏转 D.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24.关于反射和反射弧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反射活动必须通过反射弧来完成 B.反射活动并不完全通过反射弧来完成 C.只要反射弧完整必然出现反射活动 D.反射和反射弧在性质上是完全相同的 ‎25.某哺乳动物神经细胞内外的K+和Na+浓度见下表.下列属于主动转运的是(  )‎ ‎ 细胞内浓度(mmol•L﹣1)‎ ‎ 细胞外浓度(mmol•L﹣1)‎ ‎ K+‎ ‎ 140.0‎ ‎ 3.0‎ ‎ Na+‎ ‎ 18.0‎ ‎ 145.0‎ A.K+经钾离子通道排出细胞 B.K+与有关载体蛋白结合排出细胞 C.Na+经钠离子通道排出细胞 D.Na+与有关载体蛋白结合排出细胞 ‎26.下列属于人在炎热环境中身体变化的是(  )‎ ‎①皮肤血管收缩 ②增加皮肤的血流量 ③汗腺分泌增多 ‎④汗液几乎不分泌 ⑤代谢活动增强.‎ A.①④⑤ B.①②⑤ C.④⑤ D.②③‎ ‎27.某人在一次意外中损伤到下丘脑,这样可能会导致他的(  )‎ ‎①睾丸的生长发育受到影响 ②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发生变化 ③体温调节发生变化 ‎④血糖含量发生变化 ⑤细胞外液渗透压发生变化 ⑥言语活动功能障碍.‎ A.①②④⑤⑥ B.②③⑤⑥ C.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28.新物种形成最显著的标志是(  )‎ A.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 B.具有一定的生理功能 C.产生了生殖隔离 D.改变了基因频率 ‎29.当一个突然遇见很危险的情境时,血中肾上腺素的含量立即上升,产生多种生理反应,这一生理调节生理属于(  )‎ A.神经调节 B.体液调节 C.神经﹣﹣体液调节 D.激素调节 ‎30.某人因交通事故脊髓从胸部折断了,一般情况下(  )‎ A.膝跳反射存在,针刺足部有感觉 B.膝跳反射不存在,针刺足部有感觉 C.膝跳反射存在,针刺足部无感觉 D.膝跳反射不存在,针刺足部无感觉 ‎ ‎ 二、非选择题(每空2分,共40分)‎ ‎31.如图为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示意图,其中A、B和C表示三种不同的激素.回答下列问题:‎ ‎(1)激素B的名称是  .影响激素B分泌的激素名称是  .‎ ‎(2)当机体受到某种刺激时,血液中C的含量增加,则机体的产热量会  .‎ ‎(3)怀孕母亲缺碘时,C分泌量下降,通过  调节,使A和B的分泌量  ,结果甲状腺增生,胎儿的发育会受到影响.‎ ‎32.如图是突触的亚显微镜结构模式图,分析此图回答问题:‎ ‎(1)突触小泡中的物质是  .‎ ‎(2)突触后膜是下一个神经元的  .‎ ‎(3)兴奋通过突触时的传递是单向的,其原因是因为  .‎ ‎(4)突触后膜上有一种受体可以与突触小泡释放出的物质发生专一性的结合,这种物质本质最可能是  .‎ ‎(5)兴奋通过突触处的信号变化情况是  .‎ ‎33.如图表示人体特异性免疫的过程,图中数字分别代表相应的生理活动,据图回答:‎ ‎(1)图中Ⅰ表示  .‎ ‎(2)②过程表示吞噬细胞对抗原进行  并呈递给T细胞,T细胞分泌  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③过程表示  .‎ ‎(3)在图中众多类型的免疫细胞中,不能识别抗原的细胞是  .‎ ‎(4)已免疫的机体,再次遭遇同种病毒侵入时,其免疫过程主要是  (填图中序号).‎ ‎34.科研人员要探究神经组织内乙酰胆碱对信息传递的速度有无影响,实验人员在除去原有突触小泡的前提下,自a处注入不同浓度的(乙酰胆碱)Ach,b处给予恒定刺激,c、d处分别为兴奋感应时间测量点.实验结果如下.‎ Ach浓度ms ‎①本实验中自变量是  .‎ ‎②实验过程需除去原有突触小泡,其目的是  .‎ ‎③c、d处数据说明了  .‎ ‎④如果实验人员在f处注入Ach,d处给予刺激,c、e处分别为兴奋感应时间测量点,测量不到电位变化的是  处.‎ ‎ ‎ ‎2016-2017学年广东省揭阳市普宁市华侨中学高二(上)第三次月考生物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 ‎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60分)‎ ‎1.如图表示人体内的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②③分别代表淋巴和组织液 B.当人体蛋白质长期供应不足时,①的渗透压会降低 C.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 D.②中蛋白质含量低于①‎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本题是考查内环境的组成和作用的题目,内环境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分析题图可知,①与③相互渗透,且③可以形成②,因此①是血浆,②是淋巴液,③是组织液,共同构成人体内环境.‎ ‎【解答】解:A、①是血浆,②是淋巴液,③是组织液,共同构成人体内环境,A正确;‎ B、人体蛋白质长期供应不足时,血浆渗透压降低,大量的水通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液,组织液的渗透压降低,B正确;‎ C、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刺激下丘脑的渗透压感受器,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增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少排尿量,使渗透压下降,C错误;‎ D、①是血浆,②是淋巴液,③是组织液,它们的成分基本相同,只是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D正确.‎ 故选:C.‎ ‎ ‎ ‎2.下列属于人体内环境的组成成分是(  )‎ ‎①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②血红蛋白、O2和葡萄糖 ‎③葡萄糖、CO2和胰岛素 ④激素、递质小泡和氨基酸.‎ A.①③ B.③④ C.①② D.②④‎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人体的细胞外液(血浆、淋巴、组织液)构成了人体的内环境,凡是血浆、淋巴、组织液的成分,都是内环境的成分.在题目给出的选项中,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内,递质小泡存在于神经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解答】解:A、血浆、组织液和淋巴属于细胞外液,即内环境,①正确;‎ B、血红蛋白是红细胞内的成分,不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②错误;‎ C、细胞外液中含有营养物质如葡萄糖,代谢废物如二氧化碳和尿素,调节物质如激素等,③正确;‎ D、递质小泡属于神经细胞内的结构,不属于细胞外液的成分,④错误.‎ 故选:A.‎ ‎ ‎ ‎3.下列有关内环境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内环境成分中含有尿素、神经递质、蛋白质等 B.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血浆中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 C.接受抗原刺激后,B淋巴细胞增殖和分化属于内环境稳态失调 D.内环境的变化会引起机体自动地调节各器官和系统的活动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1、内环境稳态的概念: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 ‎2、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共同作用.‎ ‎3、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内环境中血糖含量、温度、pH等保持在适宜的范围内,是细胞代谢正常进行和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解答】解:A、尿素、神经递质、蛋白质等都可以存在内环境中,都属于内环境的成分,A正确;‎ B、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血浆中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B正确;‎ C、接受抗原刺激后,B淋巴细胞增殖和分化属于正常的免疫调节,不属于内环境稳态失调,C错误;‎ D、正常的机体中内环境的变化会引起机体自动地调节各器官和系统的活动,以维持稳态的平衡,D正确.‎ 故选:C.‎ ‎ ‎ ‎4.下列兴奋沿神经纤维向前传导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神经纤维在末受刺激时,膜内为正电荷 B.膜内电流由兴奋部位流向末兴奋部位 C.膜外电流由末兴奋部位流向兴奋部位 D.兴奋的传导方向是轴突另一个细胞的树突或胞体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 ‎【分析】神经纤维静息时,神经纤维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该电位的形成与钾离子的外流钠离子的内流有关;兴奋时,神经纤维膜对钠离子通透性增加,使得刺激点处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该部位与相邻部位产生电位差而发生电荷移动,形成局部电流.‎ ‎【解答】解:A、神经纤维在末受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A错误;‎ B、由于兴奋时,Na+内流,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所以膜内电流是由兴奋部位流向末兴奋部位,B正确;‎ C、由于兴奋时,Na+内流,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所以膜外电流由末兴奋部位流向兴奋部位,C正确;‎ D、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兴奋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D正确.‎ 故选:A.‎ ‎ ‎ ‎5.将灵敏的电流计的两极如图所示分别置于膝跳反射反射弧中的a处外表面和b处的内表面,若在c、d两点同时对神经细胞给以能引起兴奋的刺激,则刺激后电位计指针的偏转情况是(注意:ac=db)(  )‎ A.先左后右,再向右 B.先右后左,再向左 C.先左后右,再向左再向右 D.先右后左,再向右再向左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据图分析:膝跳反射反射弧只有两个神经元,兴奋只能由左侧神经元传向右侧神经元,由于ac=db,所以在c、d两点同时对神经细胞给以能引起兴奋的刺激,a、b处同时兴奋,此时a、b处均为外负内正,即先向左偏转,c点刺激产生的兴奋可以向右侧的神经元传递,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由d 刺激引起的兴奋则不能逆突触传递到左侧神经元,所以电流表会发生先左后右,再向左再向右的偏转.‎ ‎【解答】解:静息状态:a、b处电位均为外正内负,由于a处电极在外表面和b处在内表面,因此电位计指针偏向右.c、d同时刺激,当由c处刺激引起的兴奋传导到a时,由d 刺激引起的兴奋刚好传导到b,此时a、b处均为外负内正,即先向左偏转;c点刺激产生的兴奋传导cb 之间时,a、b处均恢复静息状态,外正内负,即指针向右偏转;c点刺激产生的兴奋传导到b点时,b点为外负内正,而此时a处恢复静息状态,为外正内负,即指针向左偏转到中间位置;c点刺激产生的兴奋继续沿b向右传导时,a、b均恢复静息状态,为外正内负,指针回到初始状态,即向右偏转.‎ 故选:C.‎ ‎ ‎ ‎6.在有关神经调节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狗在听到铃声后分泌唾液这一活动中,唾液腺和支配它活动的神经末梢一起构成效应器 B.兴奋传递时,往往是从一个神经元的树突传给下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或细胞体 C.在人体反射活动过程中,神经元膜内电荷移动的方向与膜外电荷移动的方向相反 D.体内大多数内分泌腺都受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 ‎【分析】反射指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或内部的各种刺激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反应.神经的基本调节方式是反射.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抠、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静息时,K+外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受刺激后,Na+内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兴奋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 ‎【解答】解:A、狗在听到铃声后分泌唾液这一活动中,唾液腺和支配它活动的神经末梢一起构成效应器,A正确;‎ B、兴奋传递时,往往是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给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细胞体,B错误;‎ C、在人体反射活动过程中,神经元膜内电荷移动的方向与膜外电荷移动的方向相反,C正确;‎ D、体内大多数内分泌腺都受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D正确.‎ 故选:B.‎ ‎ ‎ ‎7.如果人的大脑皮层言语区受损时,导致不能用词语表达自己的意思,但仍能写字、看懂文字和听懂别人的谈话,可能是哪个区受损(  )‎ A.W区 B.V区 C.H区 D.S区 ‎【考点】脑的高级功能.‎ ‎【分析】W区为书写中枢,V区为视觉性语言中枢,S区为运动性语言中枢,H区为听觉性语言中枢,患者不能用词语表达自己的意思,说明S区(运动性语言中枢)受损.‎ ‎【解答】解:A、从题意知,患者仍能写字,说明W区(书写中枢)正常,A错误;‎ B、患者能看懂文字,说明V区(视觉性语言中枢)正常,B错误;‎ C、患者能听懂别人讲话,说明H区(听觉性语言中枢)正常,C错误;‎ D、患者患者不会讲话,说明S区(说话中枢)受损,D 正确.‎ 故选:D.‎ ‎ ‎ ‎8.下列关于动物激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切除甲状腺的患者需要常年注射甲状腺激素,口服无效 B.为促进鱼排卵可取同种鱼的垂体研碎后注入鱼体内 C.用含甲状腺制剂的饲料喂蝌蚪,蝌蚪在短期内发育成小型蛙 D.激素种类多,量极微,既不组成细胞结构,又不提供能量,也不起催化作用 ‎【考点】动物激素的调节.‎ ‎【分析】1、胰岛素是人体内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胰岛素是蛋白质,只能注射,口服起不到作用.‎ ‎2、长期服用雄性激素,通过反馈调节会使促性腺激素分泌减少,导致睾丸萎缩.‎ ‎3、甲状腺激素是氨基酸衍生物,属于小分子物质,因而可以通过口服起作用.‎ ‎4、促性腺激素能促进卵和精子的发育和成熟 ‎【解答】解:A、甲状腺本质为氨基酸衍生物,故切除患者需常年注射甲状腺激素,也可以口服,A错误;‎ B、由于垂体能分泌促性腺激素,故为促进鱼排卵可取同种鱼的垂体研碎后注入鱼体内,B正确;‎ C、由于甲状腺激素能促进动物的生长发育,故用含甲状腺制剂的饲料喂蝌蚪,蝌蚪在短期内发育成小型蛙,C正确;‎ D、激素既不组成细胞结构,又不提供能量,也不起催化作用,激素调节生命活动,D正确.‎ 故选:A.‎ ‎ ‎ ‎9.对自然选择学说的正确理解是(  )‎ ‎①环境改变使生物产生适应性的变异 ‎②能够遗传的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 ‎③变异是不定向的 ‎④变异是定向的 ‎⑤变异经过长期自然选择和积累可以产生出生物的新类型.‎ A.②④⑤ B.②③⑤ C.①②④ D.①③⑤‎ ‎【考点】自然选择学说的要点.‎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1、内容: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和适者生存.‎ ‎2、意义:科学地解释了生物进化的原因和物种多样性形成的原因.‎ ‎3、限性:①对遗传和变异 的本质不能做出科学的解释.②对生物进化的解释局限于个体水平.③强调物种形成都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不能很好地解释物种大爆发等现象.‎ ‎【解答】解:①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①错误;‎ ‎②遗传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②正确;‎ ‎③④变异是不定向的,③正确;④错误;‎ ‎⑤经过长期自然选择和积累,变异可以产生出生物的新类型,⑤正确.‎ 故选:B.‎ ‎ ‎ ‎10.下列符合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是(  )‎ A.物种的形成一定不经过隔离 B.生物进化过程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C.基因突变产生的有利变异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D.自然选择通过作用于个体的基因型而影响种群的基因频率 ‎【考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 ‎【解答】解:A、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A错误;‎ B、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B正确;‎ C、变异是不定向的,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C错误;‎ D、自然选择通过作用于个体的表现型来影响种群的基因频率,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D错误.‎ 故选:B.‎ ‎ ‎ ‎11.某植物种群中AA、Aa、aa的基因型频率如图甲所示,种群中每种基因型个体的繁殖成功率如图乙所示.种群随机交配产生的后代中aa个体百分比、A基因频率的变化最可能是(  )‎ A.升高、降低 B.降低、降低 C.降低、升高 D.升高、升高 ‎【考点】基因频率的变化.‎ ‎【分析】本题是对种群的不同基因型的繁殖成功率对种群的基因型频率与基因频率的影响的考查,先分析题图获取有效信息,然后进行解答.‎ ‎【解答】解:由题图可知,基因型为AA的个体繁殖成功率最高,基因型为aa的个体繁殖成功率最低,种群随机交配产生的后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升高,aa的基因型频率降低,因此A的基因频率升高,a的基因频率降低.‎ 故选:C.‎ ‎ ‎ ‎12.关于在正常情况下组织液生成与回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生成与回流的组织液中氧气的含量相等 B.组织液不断生成与回流,并保持动态平衡 C.血浆中的有些物质经毛细血管动脉端进入组织液 D.组织液中的有些物质经毛细血管静脉端进入血液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一般情况下,富含氧气的血浆从毛细血管动脉端渗出生成组织液,生活在组织液中的组织细胞通过有氧呼吸消耗部分氧气,导致毛细血管静脉端回流的组织液通常氧气含量相对较低.‎ ‎【解答】解:A、一般情况下,生成的组织液中氧气的含量高,回流的组织液中氧气的含量低,故A选项错误;‎ B、组织液不断生成与回流,并保持动态平衡,故B选项正确;‎ C、血浆中的大部分小分子物质均可经毛细血管动脉端进入组织液,故C选项正确;‎ D、组织液中的大部分小分子物质也可以经毛细血管静脉端进入血液,故D选项正确.‎ 故选:A.‎ ‎ ‎ ‎13.下列物质中,在正常情况下不应该出现在人体内环境中的是(  )‎ A.无机盐 B.血红蛋白 C.胰岛素 D.氨基酸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本题是对内环境的概念和组成的考查,内环境是人体内细胞生存的液体环境,又叫细胞外液,由血浆、组织液、淋巴液组成,凡是可以存在于血浆、组织液或淋巴液中的物质,都可以看做内环境中的物质,只存在于细胞内的物质不属于内环境中的物质.‎ ‎【解答】解:ACD、无机盐、胰岛素、氨基酸都可以存在内环境中,都属于内环境的成分,ACD正确;‎ B、血红蛋白存在红细胞中,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B错误.‎ 故选:B.‎ ‎ ‎ ‎14.在农业生产上,2,4﹣D可用于麦田除草,其原理是(  )‎ A.高浓度时促进杂草衰老 B.高浓度时抑制杂草生长 C.低浓度时促进杂草衰老 D.高浓度时促进小麦生长 ‎【考点】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 ‎【分析】生长素及其类似物的生理作用:促进生长、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促进果实的发育;特点:具有双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解答】解:A、高浓度时抑制杂草生长,促进杂草死亡,A错误;‎ B、高浓度时抑制双子叶杂草生长,从而达到麦田除草的目的,B正确;‎ C、低浓度时抑制杂草衰老死亡,C错误;‎ D、一定范围内对小麦的生长为促进作用作用,浓度过高也会抑制小麦生长,D错误;‎ 故选:B.‎ ‎ ‎ ‎15.如图为人体细胞及其内环境之间物质交换的示意图,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人体内不同部位的液体.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人体的内环境由①②③④组成 B.血浆中的氧进入组织细胞的途径是①→②→③‎ C.浆细胞分泌的抗体先进入②,再进入 ③‎ D.细胞产生的乳酸进入①中与H2CO3发生作用,使pH基本稳定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是人体局部内环境示意图,①是血浆,是血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②是组织液,是组织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③是细胞内液;④是淋巴,是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解答】解:A、人体的内环境是由①(血浆)、②(组织液)、④(淋巴)组成,③细胞内液不属于内环境,A错误;‎ B、血浆中的氧进入经过红细胞运输,进入组织细胞消耗,途径是①→②→③,B正确;‎ C、浆细胞分泌的抗体先进入②组织液,再进入①血浆或者④淋巴,C错误;‎ D、细胞无氧呼吸产生的乳酸进入①血浆中,血浆中NaHCO3与之发生中和作用,使pH基本稳定,D错误.‎ 故选:B.‎ ‎ ‎ ‎16.下列关于植物激素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植物激素是一类化学物质 B.植物激素在植物体内含量很少 C.植物激素不直接参与植物细胞内的代谢活动 D.所有植物激素都促进植物生长 ‎【考点】植物激素的作用.‎ ‎【分析】植物激素和动物激素的比较 项目 植物激素 动物激素 产生部位 无专门的分泌器官,由植物体的一定部位产生 由专门的内分泌器官或内分泌细胞分泌 作用部位 不作用于特定的靶器官、靶细胞 随血液循环作用于特定的靶器官、靶细胞 相同点 ‎①由自身产生 ‎ ‎②特点:种类多、微量和高效 ‎③调节生物体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等生理活动 ‎【解答】解:A、植物激素是一类化学物质,A正确;‎ B、植物激素具有微量高效的特点,因此植物激素在植物体内含量很少,B正确;‎ C、植物激素只能调节生命活动,不能直接参与植物细胞内的代谢活动,C正确;‎ D、高浓度的生长素会抑制植物生长,D错误.‎ 故选:D.‎ ‎ ‎ ‎17.给正常家兔静脉注射一定量的高渗葡萄糖溶液后,家兔体内发生一定变化,一段时间后恢复正常.注射后随即发生的变化是(  )‎ A.红细胞吸水增加 B.胰岛素分泌降低 C.肝糖原的分解增加 D.血浆渗透压迅速升高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分析题意可知:静脉注射高渗葡萄糖,立即大致血浆渗透压升高,从而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通过下丘脑调节水平衡;同时注射后导致血糖含量升高,将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胰岛素具有抑制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促进葡萄糖氧化分解、促进合成糖原和转化成非糖物质的作用.‎ ‎【解答】解:A、由于葡萄糖渗透压较高,静脉注射后会导致红细胞失水皱缩,故A选项错误;‎ B、静脉注射葡萄糖导致血浆中葡萄糖含量升高,此时胰岛素分泌量会增加,以降低血糖,故B选项错误;‎ C、胰岛素分泌增加后,将抑制肝糖原的分解,故C选项错误;‎ D、给正常家兔静脉注射一定量的高渗葡萄糖溶液后,立即导致血浆渗透压升高,故D选项正确.‎ 故选:D.‎ ‎ ‎ ‎18.在制备抗蛇毒毒素血清时,需将减毒的蛇毒注入家兔体内,引起免疫反应,这一免疫反应和所用的蛇毒分别是(  )‎ A.非特异性免疫,抗原 B.特异性免疫,抗体 C.非特异性免疫,抗体 D.特异性免疫,抗原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当病原体或异物侵入机体时,免疫系统发生一系列反应,产生一种抵抗该异物的特殊蛋白质﹣﹣抗体,而引起免疫反应产生抗体的物质称为抗原.‎ 免疫可分为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是人或动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一种天然防御功能,它包括机体的第一道防线(由皮肤、黏膜组成)和第二道防线(由机体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白细胞等吞噬细胞组成).而特异性免疫则是机体内的最后一道防线,它是指后天生活中受到外来病原体等物质刺激时,产生抵抗该物质的抗体,从而获得防御功能.‎ ‎【解答】解:题中已明确交代,将减毒的蛇毒液注入家兔体内,引起免疫反应,蛇毒就是抗原;‎ 蛇毒对于家兔是过去从没有接触过的外源性物质,其产生的抗体只对蛇毒起作用,对其他病原体无效,可见这种免疫类型只对特定病原体起作用,因此这种免疫反应属于特异性免疫. ‎ 故选:D.‎ ‎ ‎ ‎19.某同学发现了一株花色奇特的杜鹃花,于是采摘了部分枝条,打算用扦插的方式进行繁殖.下列关于该实验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采摘的枝条中,芽较多的较嫩枝条相对来说更容易生根 B.生长素促进生根效果与生长素浓度大小成正比 C.生长素类似物有一定的毒性,实验结束后应妥善处理废液 D.可发现两个不同的生长素浓度,促进根生长的效果相同 ‎【考点】植物激素的作用.‎ ‎【分析】生长素的产生部位是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幼嫩的枝条生理代谢活跃容易成活,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低浓度起促进作用,高浓度起抑制作用.‎ ‎【解答】解:A、芽能产生生长素,促进枝条生根,芽较多的嫩枝生理状况好,更容易成活,用扦插的方式进行繁殖应该选用芽较多的较嫩枝条,A正确;‎ B、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较低浓度范围内促进生根,较高浓度时会抑制植物生根,B错误;‎ C、生长素类似物对环境中的植物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实验结束后应妥善处理废液,C正确;‎ D、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对于促进根生长的生长素浓度应该具有两个,D正确.‎ 故选:B.‎ ‎ ‎ ‎20.研究发现,胰岛素必须与细胞膜上的胰岛素受体结合,才能调节血糖平衡.如果人体组织细胞膜缺乏该受体,则可能导致(  )‎ A.细胞减缓摄取血糖,血糖水平过高 B.细胞减缓摄取血糖,血糖水平过低 C.细胞加速摄取血糖,血糖水平过高 D.细胞加速摄取血糖,血糖水平过低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胰岛素是唯一能降低血糖的激素,其作用分为两个方面:促进血糖氧化分解、合成糖原、转化成非糖类物质;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若人体组织细胞膜上缺乏胰岛素受体,则胰岛素不能发挥作用,导致细胞摄取血糖的速度减缓,血糖含量过高.‎ ‎【解答】解:胰岛素的作用是促进血糖进入细胞进行氧化分解,从而降低血糖.根据题干信息“细胞缺乏了胰岛素作用的受体”,这样会导致胰岛素无法发挥降低血糖的作用,因此会使细胞摄取葡萄糖的速度减缓,从而使血糖处于较高的水平.‎ 故选:A.‎ ‎ ‎ ‎21.当快速牵拉骨骼肌时,会在d处记录到电位变化过程.据图判断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感受器位于骨骼肌中 B.d处位于传出神经上 C.从a到d构成一个完整的反射弧 D.牵拉骨骼肌时,c处可检测到神经递质 ‎【考点】真题集萃;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构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当快速牵拉骨骼肌时,会在d处记录到电位变化过程,说明牵拉骨骼肌产生了兴奋,且兴奋能在反射弧中传递.由于b上有神经节,所以a、bc、d分别是感受器、传入神经、突触和传出神经.‎ ‎【解答】解:A、由于快速牵拉骨骼肌时,会在d处记录到电位变化过程,说明感受器位于骨骼肌中,故A选项正确;‎ B、由于b处位于传入神经上,所以d处位于传出神经上,故B选项正确;‎ C、由于从a到d没有效应器,所以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反射弧,故C选项错误;‎ D、牵拉骨骼肌时,会在d处记录到电位变化过程,说明在c处突触部位有神经兴奋的传递,因而c处可检测到神经递质,故D选项正确.‎ 故选:C.‎ ‎ ‎ ‎22.对胚芽鞘进行如图的①~④实验,其中旋转均为匀速旋转,一段时间后停止旋转时,实验①、②装置仍停止在如图位置,则四个胚芽鞘的生长方向依次是(  )‎ A.←↑→↑ B.←↑↑→ C.→↑→↑ D.→↑←↑‎ ‎【考点】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 ‎【分析】阅读题干和题图可知,该题的知识点是影响生长素分布的环境因素,生长素弯曲生长的原因,分析题图进行推理并作出判断.‎ ‎【解答】解:①由于转盘匀速旋转产生的离心力使生长素在远离圆心的一侧多,而匀速旋转时胚芽鞘的受光情况可以看成是均匀的,因此胚芽鞘会弯向圆心生长,即向右弯曲;‎ ‎②该胚芽鞘匀速旋转,胚芽鞘尖端可以看做是受光均匀,因此该胚芽鞘直立生长;‎ ‎③由于受重力影响,琼脂块B的生长素浓度大于A,因此去尖端的胚芽鞘弯向A生长,即向左弯曲;‎ ‎④由于胚芽鞘尖端匀速旋转,琼脂块A和B中的生长素浓度可以认为相等,因此去尖端的胚芽鞘直立生长.‎ 故选:D.‎ ‎ ‎ ‎23.取出枪乌贼的粗大神经纤维,进行如图所示的实验:将电位计的两个微型电极a、b分别置于神经膜外,强刺激c处,电位计指针的偏转情况是(  )‎ A.不发生偏转 B.发生一次偏转 C.发生两次方向相同的偏转 D.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据图分析:a、b、c三处位于同一神经元上,静息时,神经纤维膜内外的电位是外正内负,而某一部位受到刺激后,电位的变化是内正外负,由此产生局部电流,而且膜外局部电流的方向是由未兴奋部位流向兴奋部位.‎ ‎【解答】解:强刺激c处,当兴奋传到b处时,此时a处仍处于静息状态,电位计发生偏转一次;当兴奋传到a处时,此时b处又处于静息状态,电位计还会发生偏转,方向与前一次相反,所以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故选:D.‎ ‎ ‎ ‎24.关于反射和反射弧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反射活动必须通过反射弧来完成 B.反射活动并不完全通过反射弧来完成 C.只要反射弧完整必然出现反射活动 D.反射和反射弧在性质上是完全相同的 ‎【考点】反射的过程;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 ‎【分析】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即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行应答.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构成.‎ ‎【解答】解:A、反射必须依赖于反射弧的结构完整性,A正确;‎ B、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不通过反射弧来完成的不属于反射,B错误;‎ C、一定强度的刺激是反射反射的必要条件,C错误;‎ D、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结构基础是反射弧,D错误.‎ 故选:A.‎ ‎ ‎ ‎25.某哺乳动物神经细胞内外的K+和Na+浓度见下表.下列属于主动转运的是(  )‎ ‎ 细胞内浓度(mmol•L﹣1)‎ ‎ 细胞外浓度(mmol•L﹣1)‎ ‎ K+‎ ‎ 140.0‎ ‎ 3.0‎ ‎ Na+‎ ‎ 18.0‎ ‎ 145.0‎ A.K+经钾离子通道排出细胞 B.K+与有关载体蛋白结合排出细胞 C.Na+经钠离子通道排出细胞 D.Na+与有关载体蛋白结合排出细胞 ‎【考点】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及其异同.‎ ‎【分析】解决此题需掌握:生物膜对无机离子的跨膜运输有被动运输(顺离子浓度梯度)和主动运输(逆离子浓度梯度)两种方式,被动运输的通路称离子通道,主动运输的离子载体称为离子泵,根据题干中表格可以看出K+细胞内是高浓度,Na+细胞外是高浓度.主动运输运输方向是从低浓度到高浓度,需要能量和载体.‎ ‎【解答】解:A、K+经钾离子通道排出细胞,属于被动运输,故A错误;‎ B、K+与有关载体蛋白结合排出细胞,是从高浓度到低浓度,不需要能量,不是主动运输,故B错误;‎ C、Na+经钠离子通道进入细胞,属于被动运输,故C错误;‎ D、Na+与有关载体蛋白结合排出细胞,是从低浓度到高浓度,需要能量,是主动运输,故D正确.‎ 故选:D.‎ ‎ ‎ ‎26.下列属于人在炎热环境中身体变化的是(  )‎ ‎①皮肤血管收缩 ②增加皮肤的血流量 ③汗腺分泌增多 ‎④汗液几乎不分泌 ⑤代谢活动增强.‎ A.①④⑤ B.①②⑤ C.④⑤ D.②③‎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炎热环境→皮肤温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散热(毛细血管舒张、汗腺分泌增加)→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解答】解:①寒冷时,皮肤内毛细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进而维持体温,①错误; ‎ ‎②皮肤内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加,增加散热量,进而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②正确; ‎ ‎③汗腺分泌增加,增加散热量,进而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③正确;‎ ‎④汗液的分泌量减少,减少散热量,使得体温升高,④错误; ‎ ‎⑤寒冷环境中,代谢活动加强,产热增加,进而使得体温升高,⑤错误.‎ 故选:D.‎ ‎ ‎ ‎27.某人在一次意外中损伤到下丘脑,这样可能会导致他的(  )‎ ‎①睾丸的生长发育受到影响 ②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发生变化 ③体温调节发生变化 ‎④血糖含量发生变化 ⑤细胞外液渗透压发生变化 ⑥言语活动功能障碍.‎ A.①②④⑤⑥ B.②③⑤⑥ C.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考点】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下丘脑的部分细胞称为神经分泌细胞,既能传导神经冲动,又有分泌激素的功能.下丘脑又是植物性神经功能十分重要的中枢.下丘脑在机体稳态中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①感受:渗透压感受器感受渗透压升降,维持水代谢平衡.‎ ‎②传导:可将渗透压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导至大脑皮层,使之产生渴觉.‎ ‎③分泌: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使之分泌相应的激素或促激素;还能分泌抗利尿激素,并由垂体后叶释放.‎ ‎④调节:体温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渗透压调节中枢.‎ ‎【解答】解:①由于下丘脑分泌促雄性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垂体释放的促雄性激素作用于睾丸,所以损伤到下丘脑会影响睾丸的生长发育,①正确; ‎ ‎②由于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垂体释放的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所以损伤到下丘脑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发生变化,②正确; ‎ ‎③下丘脑是体温调节中枢,③正确;‎ ‎④下丘脑是血糖的调节中枢,④正确; ‎ ‎⑤下丘脑是水盐平衡调节中枢,所以损伤下丘脑会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发生变化,⑤正确; ‎ ‎⑥言语中枢在大脑皮层,⑥错误.‎ 故选:D.‎ ‎ ‎ ‎28.新物种形成最显著的标志是(  )‎ A.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 B.具有一定的生理功能 C.产生了生殖隔离 D.改变了基因频率 ‎【考点】物种的概念与形成.‎ ‎【分析】本题是对隔离与新物种形成的关系的考查,梳理隔离与物种形成的关系及新物种形成的过程,然后根据题干信息进行解答.‎ ‎【解答】解: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生殖隔离一旦形成就标志着新物种的产生.‎ 故选:C.‎ ‎ ‎ ‎29.当一个突然遇见很危险的情境时,血中肾上腺素的含量立即上升,产生多种生理反应,这一生理调节生理属于(  )‎ A.神经调节 B.体液调节 C.神经﹣﹣体液调节 D.激素调节 ‎【考点】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神经﹣体液调节:有些内分泌腺本身直接或间接地受到神经系统的调节,在这种情况下,体液调节是神经调节的一个传出环节,是反射传出道路的延伸.‎ ‎【解答】解:遇到危险时,通过大脑皮层产生的兴奋,作用于肾上腺,使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产生多种生理反应,大脑皮层产生的兴奋作用于肾上腺,属于神经调节,肾上腺素发挥作用,属于体液调节,所以该调节过程属于神经﹣体液调节.‎ 故选:C.‎ ‎ ‎ ‎30.某人因交通事故脊髓从胸部折断了,一般情况下(  )‎ A.膝跳反射存在,针刺足部有感觉 B.膝跳反射不存在,针刺足部有感觉 C.膝跳反射存在,针刺足部无感觉 D.膝跳反射不存在,针刺足部无感觉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1、大脑皮层除了对外部世界感知(感觉中枢在大脑皮层)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语言文字是人类进行思维的主要工具,是人类特有的高级功能(在言语区).‎ ‎2、任何感觉的形成都在大脑皮层,低级中枢要受相应高级中枢的调控.‎ ‎【解答】解:(1)膝跳反射的神经中枢在腰部的脊髓,所以因交通事故某人脊髓从胸部折断,膝跳反射的中枢没有被破坏,所以膝跳反射存在;‎ ‎(2)足部感觉中枢在大脑皮层,脊髓在胸部段折断,兴奋不能经脊髓传至大脑皮层,所以针刺足部无感觉.‎ 故选:C.‎ ‎ ‎ 二、非选择题(每空2分,共40分)‎ ‎31.如图为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示意图,其中A、B和C表示三种不同的激素.回答下列问题:‎ ‎(1)激素B的名称是 促甲状腺激素 .影响激素B分泌的激素名称是 甲状腺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 ‎(2)当机体受到某种刺激时,血液中C的含量增加,则机体的产热量会 增加 .‎ ‎(3)怀孕母亲缺碘时,C分泌量下降,通过 负反馈 调节,使A和B的分泌量 增加 ,结果甲状腺增生,胎儿的发育会受到影响.‎ ‎【考点】动物激素的调节.‎ ‎【分析】(1)由图可知,甲状腺能够分泌甲状腺激素,则C为甲状腺激素;垂体分泌的激素B作用于甲状腺,则B为促甲状腺激素;下丘脑分泌的激素A作用于垂体,使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则A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2)甲状腺激素的作用:①促进生长发育,②促进新陈代谢,③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3)反馈调节是指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 ‎(4)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过程.‎ 寒冷时,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促进代谢增加产热.当甲状腺激素含量过多时,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这叫做负反馈调节.‎ ‎【解答】解:(1)由图可知,甲状腺能够分泌甲状腺激素,则C为甲状腺激素;垂体分泌的激素B作用于甲状腺,则B为促甲状腺激素,根据甲状腺激素的分级反馈调节,影响促甲状腺激素分泌的激素是甲状腺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2)甲状腺激素促进新陈代谢,当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时,机体的产热量会增加.‎ ‎(3)怀孕母亲缺碘时,甲状腺激素分泌量会下降,通过反馈调节,使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量都会增加,结果甲状腺增生,胎儿的发育会受到影响.‎ 故答案为:‎ ‎(1)促甲状腺激素 甲状腺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2)增加 ‎(3)负反馈 增加 ‎ ‎ ‎32.如图是突触的亚显微镜结构模式图,分析此图回答问题:‎ ‎(1)突触小泡中的物质是 神经递质 .‎ ‎(2)突触后膜是下一个神经元的 细胞体膜或树突膜 .‎ ‎(3)兴奋通过突触时的传递是单向的,其原因是因为 神经递质只存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并作用于突触后膜 .‎ ‎(4)突触后膜上有一种受体可以与突触小泡释放出的物质发生专一性的结合,这种物质本质最可能是 糖蛋白(或蛋白质) .‎ ‎(5)兴奋通过突触处的信号变化情况是 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 ‎【考点】突触的结构;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组成,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泡内有神经递质,当兴奋传至轴突末端时,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引起引起突触后膜所在神经元的兴奋或抑制,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即兴奋只能由轴突传向另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细胞体.‎ ‎【解答】解:(1)突触小泡含有神经递质.‎ ‎(2)突触前膜是神经元的轴突末端的膜,突触后膜是下一个神经元的胞体膜或树突膜.‎ ‎(3)由于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泡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引起引起突触后膜所在神经元的兴奋或抑制,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 ‎(4)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具有识别作用,因此突触后膜上,受体能特异性识别神经递质这种信息分子并与之结合,因此受体的本质最可能是糖蛋白.‎ ‎(5)兴奋通过突触时需通过神经递质传递信息,故该处的信号变化情况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故答案为:‎ ‎(1)神经递质 ‎ ‎(2)细胞体膜或树突膜 ‎(3)神经递质只存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并作用于突触后膜,‎ ‎(4)糖蛋白(或蛋白质)‎ ‎(5)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 ‎ ‎33.如图表示人体特异性免疫的过程,图中数字分别代表相应的生理活动,据图回答:‎ ‎(1)图中Ⅰ表示 记忆细胞 .‎ ‎(2)②过程表示吞噬细胞对抗原进行 摄取和处理 并呈递给T细胞,T细胞分泌 淋巴因子 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③过程表示 记忆细胞的增殖、分化 .‎ ‎(3)在图中众多类型的免疫细胞中,不能识别抗原的细胞是 浆细胞 .‎ ‎(4)已免疫的机体,再次遭遇同种病毒侵入时,其免疫过程主要是 ①→③→⑤以及①→⑥→④ (填图中序号).‎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为人体特异性免疫的过程,其中同种抗原再次进入人体的过程;I表示记忆细胞;②表示少数抗原直接刺激B细胞;③⑥表示记忆细胞的增殖、分化过程;④表示细胞免疫的效应阶段;⑤表示体液免疫的效应阶段.‎ ‎【解答】解:(1)据图示可知,Ⅰ是淋巴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效应细胞的同时产生的细胞,为记忆细胞.‎ ‎(2)体液免疫中,吞噬细胞能摄取和处理抗原并呈递给T细胞,T细胞分泌淋巴因子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图中③表示记忆细胞的增殖、分化过程.‎ ‎(3)除了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其余免疫细胞均能识别抗原,因此能识别抗原的细胞是T细、B细胞、记忆细胞和吞噬细胞.‎ ‎(4)已免疫的机体,再次遭遇同种病毒侵入时,会发生二次免疫应答,其免疫过程主要是①→③→⑤以及①→⑥→④.‎ 故答案为:‎ ‎(1)记忆细胞 ‎(2)摄取和处理  淋巴因子  记忆细胞的增殖、分化 ‎(3)浆细胞 ‎(4)①→③→⑤以及①→⑥→④‎ ‎ ‎ ‎34.科研人员要探究神经组织内乙酰胆碱对信息传递的速度有无影响,实验人员在除去原有突触小泡的前提下,自a处注入不同浓度的(乙酰胆碱)Ach,b处给予恒定刺激,c、d处分别为兴奋感应时间测量点.实验结果如下.‎ Ach浓度ms ‎①本实验中自变量是 Ach浓度 .‎ ‎②实验过程需除去原有突触小泡,其目的是 防止实验结果受到原有突触小泡中Ach的干扰 .‎ ‎③c、d处数据说明了 Ach的浓度不影响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但是会促进兴奋在神经元间传递 .‎ ‎④如果实验人员在f处注入Ach,d处给予刺激,c、e处分别为兴奋感应时间测量点,测量不到电位变化的是 c 处.‎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 据图分析,神经元包括细胞体、树突和轴突,神经元之间的结构是突触,图中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发生融合,释放神经递质,使得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者抑制.根据题干信息“探究神经组织内乙酰胆碱对信息传递的速度有无影响,实验人员在除去原有突触小泡的前提下,自a处注入不同浓度的Ach,b处给予恒定刺激,c、d处分别为兴奋感应时间测量点”,则自变量为不同浓度的Ach,因变量是c、d处兴奋感应时间;c处感受兴奋的时间不变,表明Ach的浓度不影响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d处感受兴奋的时间变短,表明Ach的浓度会促进兴奋在神经元间传递.‎ ‎【解答】解:兴奋传导到突触前膜,使突触小泡与前膜发生融合,释放神经递质,当递质与受体结合后,使得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者抑制.‎ ‎①本实验的自变量是神经递质Ach的含量不同.‎ ‎②去除突触小泡是防止其内的神经递质会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 ‎③c、d处数据表明Ach的浓度不影响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但是会促进兴奋在神经元间传递.‎ ‎④兴奋在神经元之间是双向传导,则e处分有电位变化;而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c处测量不到电位变化,原因是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 故答案为:‎ ‎①Ach浓度 ‎ ②防止实验结果受到原有突触小泡中Ach的干扰 ‎③Ach的浓度不影响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但是会促进兴奋在神经元间传递 ‎④c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