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26 发布 |
- 37.5 KB |
- 2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河北省承德市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生物试题
河北省承德市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生物试题 一、选择题 1.如图是一个含有三对等位基因(用A、a;B、b;C、c表示,三对等位基因位于三对同源染色体上,不考虑交叉互换)的精原细胞进行减数分裂的简图。如果细胞Ⅱ的基因型为abc,那么细胞Ⅰ的基因型为() A. aabbcc B. ABC C. AaBbCc D. AABBCC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题意,细胞Ⅱ的基因型为abc,说明与细胞Ⅰ一起形成的另一个次级精母细胞(细胞Ⅱ的母细胞)的基因型为aabbcc,因为细胞Ⅰ和Ⅱ是由同一个初级精母细胞(基因组成为AaBbCc)分裂形成的两个次级精母细胞,所以细胞Ⅰ的基因组成为AABBCC,故D项正确,A、B、C项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2.基因型为Ee的动物,在其精子形成过程中,基因EE、ee、Ee的分开,依次分别发生在 ①精原细胞形成初级精母细胞 ②初级精母细胞形成次级精母细胞 ③次级精母细胞形成精子细胞 ④精子细胞形成精子 A. ①②③ B. ③③② C. ②②② D. ②③④ 【答案】B 【解析】 【分析】 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初级精母细胞形成次级精母细胞),同源染色体分离,等位基因随之分离;在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次级精母细胞形成精子细胞过程),着丝粒分裂,复制的基因分开,移向细胞两极,分配到2个精细胞中去. 【详解】基因E和E的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即③次级精母细胞形成精子细胞过程中;基因e和e的分离也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即③次级精母细胞形成精子细胞过程中;E和e的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即②初级精母细胞形成次级精母细胞的过程中。 故选:B。 【点睛】基因型为Ee的动物, 其细胞内的E和E、e和e是在间期复制形成的,其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E和e是等位基因,其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3.如下图所示,人前额的V型发尖与平发尖是由常染色体上单基因控制的—对相对性状。珍妮是平发尖,她的父母亲都是V型发尖。珍妮父母生一个平发尖男孩的概率是 。 A. 1/8 B. 1/2 C. 3/4 D. 1 【答案】A 【解析】 【分析】 人前额的V型发尖与平发尖是由常染色体上单基因控制的一对相对性状,珍妮是平发尖,它的父母亲都是V形发尖,属于无中生有,所以平发尖是隐性性状,V形发尖属于显性性状。由此推出珍妮的父母基因型均为杂合子,由此答题。 【详解】根据分析可知V型发尖属于显性性状、平发尖是隐性性状,可设相关基因为A、a,由于珍妮是平发尖,基因型为aa,因此其父母的基因型均为Aa。珍妮父母再生一个孩子为平发尖aa的概率为1/4,孩子为男孩的概率1/2,因此珍妮父母生一个平发尖男孩的概率是1/4×1/2=1/8。综上所述,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4.大鼠的毛色由独立遗传的两对等位基因控制。用亲代(P)黄色大鼠(AAbb)与黑色大鼠(aaBB)杂交得F1,F1自交得F2,结果如图。理论上,下列对F2中四种个体的基因型判断正确的是 A. 灰色大鼠的基因型均为AaBb B. 黄色大鼠的基因型均为Aabb C. 黑色大鼠的基因型均为aaBB D. 米色大鼠的基因型均为aabb 【答案】D 【解析】 【分析】 亲本大鼠基因型是AAbb×aaBB,所以F1灰色基因型是AaBb,根据F2中灰色:黄色:黑色:米色=9:3:3:1可知A、a和B、b两对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F2中A_B_为灰色;aabb为米色;A_bb为黄色,aaB-为黑色。 【详解】用亲代(P)黄色大鼠(AAbb)与黑色大鼠(aaBB)杂交得F1,F1的基因型为AaBb,F1自交得F2,F2中A-B-:A-bb:aaB-:aabb=9:3:3:1,再结合题图可知F2中灰色基因型为A-B-(AABB、AABb、AaBb、AaBB),黄色基因型为A-bb(AAbb、Aabb),黑色基因型为aaB-(aaBB、aaBb),米色基因型为aabb。综上所述,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5.某二倍体生物,关于同源染色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形态、大小相同的染色体一定是同源染色体 B. 同源染色体一定要联会形成四分体 C. 有丝分裂的细胞中不存在同源染色体 D. 其二倍体生物细胞中的同源染色体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 【答案】D 【解析】 【分析】 同源染色体是在二倍体生物细胞中,形态、结构基本相同的染色体,并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参考减数分裂)的四分体时期中彼此联会,最后分开到不同的生殖细胞(即精子、卵细胞)的一对染色体,在这一对染色体中一个来自母方,另一个来自父方。 【详解】A.形态和大小都相同染色体不一定是同源染色体,如着丝点分裂后形成的两条姐妹染色体,A错误; B.同源染色体只有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才会联会形成四分体,B错误; C.二倍体生物的体细胞有丝分裂的全过程中都存在同源染色体,C错误; D.其二倍体生物细胞中的同源染色体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D正确。 故选D。 6.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a、d都属于有丝分裂 B. b属于减数分裂 C. c属于受精作用 D. 减数分裂是维持每种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恒定的唯一途径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a阶段表示有丝分裂过程中DNA含量变化规律;b阶段表示减数分裂过程中DNA含量变化规律;c阶段表示受精作用和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变化规律,其中ML表示受精作用后染色体数目加倍,M点之后表示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变化规律。 【详解】A.由图可知a表示核DNA变化规律,分裂后核DNA与分裂前相比核DNA数目不变,因此a属于有丝分裂;d表示染色体数目变化规律,分裂后染色体数目与分裂前相比染色体数目不变,因此d属于有丝分裂,A正确; B.由图可知b表示核DNA变化规律,分裂后核DNA与分裂前相比数目减半,因此b属于属于减数分裂,B正确; C、由图可知通过c染色体数目恢复到体细胞水平,因此c属于受精作用,C正确; D.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对于维持每种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有重要作用,D错误。 故选D。 7.下列细胞中,属于果蝇配子并能形成正常受精卵是 A. 甲与乙 B. 乙与丙 C. 乙与丁 D. 甲与丙 【答案】C 【解析】 【分析】 果蝇的体细胞中有8条染色体,雌果蝇有3对常染色体+XX,因此产生的卵细胞中有4条染色体(3+X);雄果蝇有3对常染色体+XY,因此产生的精子有两种:3+X和3+Y。 【详解】甲细胞比正常配子细胞中多了1条X染色体,丙细胞中虽有4条染色体,但是含有2条X染色体,少了一条常染色体,它们均不是正常的配子;只有乙和丁符合果蝇的正常配子类型,并且乙是含有X染色体的配子,可以是雌配子,丁含有Y染色体是雄配子,所以乙和丁能形成受精卵,综上分析,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8.下图各项基因组成的个体,自交后代表现型比为9∶3∶3∶1的是 A. B. C. D. 【答案】C 【解析】 两对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一对杂合,一对纯合,所以该个体自交后代表现型比例为3:1,A错误;两对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属于连锁,所以该个体自交后代表现型比例为3:1,B错误;两对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两对基因都杂合,所以该个体自交后代表现型比例为9:3:3:1,C正确;两对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一对纯合,一对杂合,所以该个体自交后代表现型比例为3:1,D错误。 【点睛】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应用在高考中是重点也是难点,学生需重点掌握。尤其需要掌握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适用条件。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生成配子时,同源染色体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9.丈夫色觉正常,妻子红绿色盲,他们生有四个儿子,其中是色盲的儿子有 A. 0个 B. 2个 C. 3个 D. 4个 【答案】D 【解析】 【分析】 人类的红绿色盲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其特点是: (1)隔代交叉遗传; (2)男患者多于女患者; (3)女患者的父亲和儿子都患病,男性正常个体的母亲和女儿都正常。 【详解】设相关基因为A、a,红绿色盲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丈夫色觉正常基因型为XAY、妻子红绿色盲基因型为XaXa,因此后代的基因型为XaY、XAXa,儿子全色盲,女儿全正常。综上所述,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10.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朊病毒是一类不含核酸而仅由蛋白质构成的可自我复制并具感染性的因子。它的复制方式是:朊病毒(SC型PrP型蛋白)接触到了生物体内正常的C型PrP蛋白,导致C型变成了SC型,朊病毒能引起哺乳动物和人的中枢神经系统病变。比较基因和朊病毒,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基因与朊病毒都具有携带信息功能 B. 基因指导下合成一条肽链,理论上可以根据肽链氨基酸的种类和排列顺序推断出编码它的基因 C. 阮病毒、噬菌体、大肠杆菌是三种不同的具有生命活性的结构和个体 D. 生物体内基因之间的影响,可以导致生物体性状的改变 【答案】B 【解析】 【分析】 1、基因和遗传信息的关系:基因中的脱氧核苷酸(碱基对)排列顺序代表遗传信息。 2、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详解】A.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由题目可知朊病毒可自我复制并具感染性,因此也具有遗传效应,所以二者都具有携带信息功能,A正确; B.由于编码氨基酸的密码子具有简并性,因此不能根据肽链氨基酸的种类和排列顺序推断出编码它的基因,B错误; C.朊病毒仅由蛋白质构成但有遗传效应、噬菌体是细菌病毒、大肠杆菌是原核生物,因此三者是三种不同的具有生命活性的结构和个体,C正确; D.生物体内通过基因之间的影响,进而影响基因表达,导致生物体性状的改变,D正确。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和遗传信息的关系,要求考生识记基因和遗传信息的概念,掌握两者之间的关系,能结合题中信息准确判断各选项。 11.硝化细菌、T2噬菌体、烟草花叶病毒和烟草的遗传物质分别是( ) ①DNA ②RNA ③DNA或RNA ④DNA和RNA A. ①②③④ B. ①①②② C. ①②④① D. ①①②① 【答案】D 【解析】 硝化细菌属于原核生物,其遗传物质是DNA; T2噬菌体属于DNA病毒,其遗传物质是DNA;烟草花叶病毒属于RNA病毒,其遗传物质是RNA;烟草属于真核生物,其遗传物质是DNA。故综上选D。 考点: DNA是主要遗传物质 点睛:1、核酸是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 2、有细胞结构的生物含有DNA和RNA两种核酸,但其细胞核遗传物质和细胞质遗传物质都是DNA。 3、病毒只含一种核酸,因此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 12.如下图所示,用同位素32P、35S分别标记噬菌体的DNA和大肠杆菌的氨基酸,然后进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侵染后产生的子代噬菌体和母噬菌体形态完全相同,而子代噬菌体的蛋白质分子和DNA分子应含有的标记元素 A. 一定有35S,可能有32P B. 只有35S C. 一定有32P,可能有35S D. 只有32P 【答案】A 【解析】 【分析】 1、噬菌体的结构:蛋白质外壳(C、H、O、N、S)+DNA(C、H、O、N、P)。 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吸附→注入(注入噬菌体的DNA)→合成(控制者:噬菌体的DNA;原料:细菌的化学成分)→组装→释放 结论:DNA是遗传物质。 【详解】噬菌体侵染细菌时,只有DNA进入细菌体内,蛋白质外壳保留在外面。DNA进入大肠杆菌后作为模板控制子代噬菌体的合成,根据DNA半保留复制特点,子代噬菌体中有少数个体含有母链DNA,即含有放射性32P,合成子代噬菌体蛋白质外壳的原料均来自大肠杆菌,所以子代噬菌体的蛋白质分子均含有35S。综上分析,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噬菌体的繁殖过程、DNA半保留复制等知识,要求考生掌握噬菌体的繁殖过程,特别是“注入”和“合成”步骤,要求考生明确注入的是什么,合成时的模板、原料、酶、能量等分别是由谁提供的,同时还要注意DNA复制方式是半保留复制,再结合题干答题。 13.下图为DNA分子结构示意图,对该图的正确描述是 A. ②和③相间排列,构成了DNA分子的基本骨架 B. ⑪是5'一3'磷酸二酯键 C. ⑩为碱基对,碱基对AT占的比例越大,DNA分子越稳定 D. DNA分子中⑤⑥⑦⑧依次代表A、G、C、T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为DNA分子结构示意图,其中①是磷酸;②是脱氧核糖;③是含氮碱基胞嘧啶;④是一分子磷酸+一分子脱氧核糖+一分子胞嘧啶,但不是胞嘧啶脱氧核糖核苷酸;⑤、⑥、⑦、⑧都表示含氮碱基(⑤是腺嘌呤、⑥是鸟嘌呤、⑦是胞嘧啶、⑧是胸腺嘧啶);⑨是氢键。⑩为碱基对。 【详解】A.②脱氧核糖和①磷酸相间排列,构成了DNA分子的基本骨架,A错误; B.⑪是3'一5'磷酸二酯键,B错误; C.⑩为碱基对,由于A-T之间有2个氢键,C-G之间有3个氢键,因此碱基对C-G占的比例越大,DNA分子越稳定,C错误; D.根据分析可知,DNA分子中⑤⑥⑦⑧依次代表A、G、C、T,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DNA分子结构和结构特点的理解和掌握,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并应用相关知识结合模式图进行推理、判断。 14.下表为3个不同小麦杂交组合及其子代的表现型和植株数目。据表分析下列错误的是( ) 组合 杂交组合类型 子代表现型和植株数目 序号 抗病 红种皮 抗病 白种皮 感病 红种皮 感病 白种皮 1 抗病红种皮×感病红种皮 416 138 410 135 2 抗病红种皮×感病白种皮 180 184 178 182 3 感病红种皮×感病白种皮 140 136 420 414 A. 6个亲本都是杂合体 B. 抗病对感病为显性 C. 红种皮对白种皮为显性 D. 这两对性状自由组合 【答案】B 【解析】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表分析可知:组合一中,红种皮×红种皮→后代出现白种皮,即出现性状分离,说明红种皮相对于白种皮为显性性状;组合三中,感病×感病→后代出现抗病,即出现性状分离,说明感病相对于抗病为显性性状。 详解:由分析可知,感病相对于抗病为显性性状,红种皮相对于白种皮为显性性状,B错误,C正确;组合一:抗病、红种皮×感病、红种皮,子代红种皮:白种皮=(416+410):(138+135)≈3:1,说明双亲都为杂合;组合二:抗病、红种皮×感病、白种皮,子代抗病:感病=(180+184):(178+182)≈1:1,说明亲本感病为杂合,子代红种皮:白种皮≈1:1,说明亲本红种皮为杂合,所以组合二的双亲都为杂合;组合三:感病、红种皮×感病、白种皮,子代抗病:感病≈1:3,说明双亲都为杂合,A正确;这两对性状彼此独立遗传,互不干扰,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D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了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根据子代表现型比例判断亲本的基因型:若后代全为显性性状,亲本至少有一方是显性纯合子;若后代性状分离比为3:1,则亲本均为杂合子;若后代性状分离比为1:1,则亲本为杂合子和隐性纯合子;若后代全为隐性性状,则亲本为隐性纯合子。 15.下图为果蝇某一条染色体的核酸上的几个基因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S基因是能够编码决定果蝇白眼蛋白质的RNA片段 B. 白眼基因是由成百上千个核糖核苷酸组成的 C. R、S、N、0互为等位基因,它们的复制伴随图示染色体完成 D. S基因中有4种碱基,4种核苷酸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可知,图示为果蝇某一条染色体上几个基因的示意图,图中R、S、N、O都是基因,它们互为非等位基因。 【详解】A.S基因是能够编码决定果蝇白眼蛋白质的DNA片段,A错误; B.白眼基因是由成百上千个脱氧核糖核苷酸组成的,B错误; C.R、S、N、0均为一条染色体上的基因,为非等位基因,C错误; D.S基因中有4种碱基,4种核苷酸,D正确。 故选D。 16.四环素、链霉素、氯霉素、红霉素等抗生素能抑制细菌的生长,它们有的能干扰细菌核糖体的形成,有的能阻止tRNA和mRNA结合,这些抗生素阻断了下列选项中的 A. 翻译过程 B. DNA复制过程 C. 转录过程 D. 染色体活动 【答案】A 【解析】 【分析】 蛋白质的合成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过程,其中转录过程发生在细胞核中,原料是核糖核苷酸,模板是DNA的一条链,还需要酶和能量;翻译发生在核糖体上,原料是氨基酸,模板是mRNA,此外还需要酶、能量和tRNA(识别密码子并转运相应的氨基酸)。据此答题。 【详解】 由题意知,抗生素干扰核糖体形成,由于核糖体是翻译的场所,因此抗生素会干扰翻译过程;反应过程中tRNA的一端携带氨基酸,另一端上有反密码子。可以与mRNA上的密码子进行互补配对,如果抗生素阻止tRNA和mRNA结合,则会影响翻译过程的进行。综上所述,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7. 20世纪50年代初,查哥夫对多种生物DNA做了碱基定量分析,发现(A+T)/(C+G)的比值如下表。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能得出的结论是 A. 猪的DNA结构比大肠杆菌DNA结构更稳定一些 B. 小麦和鼠的DNA所携带的遗传信息相同 C. 小麦DNA中(A+T)的数量是鼠DNA中(C+G)数量的1.21倍 D. 同一生物不同组织的DNA碱基组成相同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由于碱基A与T之间有两个氢键,而G与C之间有三个氢键, DNA分子中氢键的数量越多,即(A+T)/(C+G)比值越小,DNA分子的结构越稳定,因此大肠杆菌的DNA分子结构最稳定,A项错误;小麦和鼠的DNA分子中(A+T)/(C+G)的比值相同,但所携带的遗传信息不同,B项错误;小麦中(A+T)/(C+G)的比值为1.21,说明小麦中A+T的数量是小麦中G+C数量的1.21倍,但不一定是鼠中G+C数量的1.21倍,C项错误;同一生物不同组织的DNA相同,故碱基组成相同,D项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DNA分子结构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18.依据基因重组的概念,下列生物技术或生理过程中没有发生基因重组的是 A. B. C. D. 【答案】C 【解析】 【分析】 A 图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属于基因重组;B图是利用基因重组进行转基因工程;C图是利用基因突变原理进行诱变育种。D图是肺炎双球菌的转化,S型细菌的DNA能与R细菌的DNA重组,将R型细菌转化成S型细菌。 【详解】A.初级精母细胞经过减数第一次分裂形成次级精母细胞,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和后期能发生基因重组,A不符合题意; B.将荧光蛋白基因转入小鼠的受精卵属于基因工程,基因工程的原理是基因重组,B不符合题意; C.普通青霉菌诱变成高产青霉菌属于诱变育种,诱变育种的原理是基因突变,C符合题意; D.R型活菌和S型死菌混合,R型菌转化成S型活菌属于基因重组,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9.下列选项中,决定DNA遗传特异性的是 A. 脱氧核苷酸链上磷酸和脱氧核糖的排列顺序 B. 嘌呤总数与嘧啶总数的比值 C. 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D. 碱基对特定的排列顺序 【答案】D 【解析】 【分析】 1、遗传信息:基因中能控制生物性状的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 2、DNA分子的多样性和特异性: (1)DNA分子的多样性主要表现为构成DNA分子的四种脱氧核苷酸的种类、数量和排列顺序; (2)DNA分子的特异性主要表现为每个DNA分子都有特定的碱基序列。 【详解】A.脱氧核苷酸链上磷酸和脱氧核糖的交替排列构成DNA的基本支架,A错误; B.不同DNA中嘌呤(A+G)总数与嘧啶总数(T+C)的比值都是1,B错误; C.不同DNA中都是碱基A与T、G与C互补配对,C错误; D.碱基对排列顺序的千变万化构成了DNA分子的多样性,而碱基对的特定的排列顺序又决定了每一个DNA分子的特异性,D正确。 故选D。 20.“假说—演绎法”是现代科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方法,下列属于孟德尔在发现基因分离定律时的“演绎”过程的是 A. 生物的性状是遗传因子决定的 B. 由F2出现了3∶1推测,生物体产生配子时成对遗传因子彼此分离 C. 若F1产生配子时成对遗传因子分离,则测交后代会出现两种性状,比例接近1∶1 D. 若F1产生配子时成对遗传因子分离,则F2中三种基因个体比接近1∶2∶1 【答案】C 【解析】 【详解】 A、B、D的内容都属于孟德尔假说演绎法中的假说内容,ABD错误, 演绎过程是对测交实验的推理过程,是F1产生数量相等的两种类型的配子,所以C选项正确。 21.孟德尔用豌豆进行杂交实验,成功地揭示了遗传的两个基本规律,为遗传学的研究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被世人公认为“遗传学之父”。下列有关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的说法,错误的是 A. 豌豆的基因都遵循遗传的分离定律 B. 解释实验现象时,提出的“假说”是:F1产生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分离 C. 解释性状分离现象的“演绎”过程是:若F1产生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分离,则测交后代出现两种表现型,且比例接近 D. 验证假设阶段完成的实验是:让F1与隐性纯合子杂交 【答案】A 【解析】 【分析】 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用了假说--演绎法,其基本步骤:观察现象→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孟德尔对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的解释:(1)生物的性状是由细胞中的遗传因子决定的;(2)体细胞中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3)生物体在形成生殖细胞--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4)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详解】A.豌豆的细胞核基因才遵循遗传的分离定律,细胞质基因不遵循,A错误; B.根据上述分析可知,孟德尔提出的“假说”的内容之一是:F1产生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分离,B正确; C.孟德尔采用的假说—演绎法中“演绎”的内容指测交实验的遗传图解的推演过程,即F1产生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分离,则测交后代出现两种表现型,且比例接近1:1,C正确; D.对假说的检测是通过测交来实现的,即F1与隐性纯合子杂交,D正确。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基因分离定律相关知识,重在考查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2.某农场养了一群马,马的毛色有栗色和白色两种。已知栗色和白色分别由基因B和b控制。育种工作者从中选择出一匹健壮的栗色公马,为了在一个配种季节里最大可能的完成对这匹公马是纯合子还是杂合子的鉴定任务(就毛色而言),理论上最合适的配种方案是(在正常情况下,一匹母马一次只能生一匹小马) A. 栗色公马与一匹栗色母马交配 B. 栗色公马与多匹栗色母马交配 C. 栗色公马与一匹白色母马交配 D. 栗色公马与多匹白色母马交配 【答案】D 【解析】 【分析】 鉴别方法: (1)鉴别一只动物是否为纯合子,可用测交法; (2)鉴别一棵植物是否为纯合子,可用测交法和自交法,其中自交法最简便; (3)鉴别一对相对性状的显性和隐性,可用杂交法和自交法(只能用于植物); (4)提高优良品种的纯度,常用自交法; (5)检验杂种F1的基因型采用测交法。 【详解】鉴别一只动物是否为纯合子,可用测交法。马的毛色栗色对白色为显性性状,要判断一匹健壮的栗色公马是纯合子还是杂合子,可采用测交法,即让该栗色公马与多匹白色母马与之杂交,再根据子代情况作出判断,若子代均为栗色,则为纯合子;若子代出现白色,则为杂合子。综上分析,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23.21三体综合征患儿的发病率与母亲年龄的关系如图所示,预防该遗传病的主要措施是( ) ①适龄生育 ②基因诊断 ③染色体分析 ④B超检查 A. ①③ B. ①② C. ③④ D. ②③ 【答案】A 【解析】 21三体综合征属于染色体异常遗传病,可以通过染色体分析检出。据图可知,21三体综合征患儿的发病率在母亲年龄超过30岁后直线上升,因此预防该遗传病的主要措施是适龄生育,并在产前进行染色体分析。选A。 24.下图表示血友病的遗传系谱,则7号的致病基因来自于 A. 1号 B. 2号 C. 3号 D. 4号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血友病的遗传方式和性别遗传中X染色体的传递途径分析基因的来源,考查了结合图表利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详解】7号的基因型可以用XdY表示,其X染色体只能来自于他的母亲5号,5号不患血友病,所以她的基因型是XDXd,致病基因若来自于父亲,则父亲应该患病,矛盾,所以应来自于2号,选B。 【点睛】把握基因所在染色体和性染色体的传递途径两个关键,可顺利解答。 25.用l5N标记含有200个碱基DNA分子,其中有胞嘧啶60个。该DNA分子在只含14N的培养基中连续复制4次,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含有15N的DNA分子占1/8 B. 含有14N的DNA分子占7/8 C. 复制过程中需要腺嘌呤脱氧核苷酸600个 D. 复制结果共产生16个DNA分子 【答案】B 【解析】 【分析】 1个DNA经过4次复制,共产生24=16个DNA分子;由于DNA分子的复制是半保留复制,故16个DNA分子都含 14N,比例为100%;只含15N的DNA有2个;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该DNA分子中含40个A,复制4次需A的数量=(24-1)×40=600个。 【详解】 A.DNA为半保留复制,亲代DNA的两条链一旦复制就分开到2个子代DNA,无论复制几次,始终2个子代DNA含15N链,故复制4次,共有16个DNA分子,其中含15N的DNA分子有2个,占1/8,A正确; B.新生成的子链要以14N为原料,故所有子代DNA都含14N,B错误; C.在DNA分子中两个非互补的碱基之和占碱基总数的50%,即A+C占碱基总数一半为100个,由于胞嘧啶60个,所以A的个数为40个,复制4次,需要游离的腺嘌呤脱氧核苷酸为(24-1)×40=600个,C正确; D.复制结果共产生16个DNA分子,D正确。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DNA分子结构和半保留复制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应用能力及简单计算能力。 26.染色体之间的交叉互换可能导致染色体的结构或基因序列的变化。下列各图中,甲、乙两图分别表示两种染色体之间的交叉互换模式,丙、丁、戊图表示某染色体变化的三种情形,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甲可以导致戊的形成 B. 乙可以导致丙的形成 C. 甲可以导致丁或戊的形成 D. 乙可以导致戊的形成 【答案】D 【解析】 【分析】 基因重组的方式有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和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之间的自由组合;染色体结构变异主要有缺失、重复、倒位、易位四种类型。甲表示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属于基因重组;乙表示非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单体之间的易位,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丙表示重复,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丁表示基因突变或交叉互换,所以甲可以导致丁的形成;戊表示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所以乙可以导致戊的形成。 【详解】A.由图可知,甲图表示同源染色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进行的交叉互换,即等位基因发生了互换,而戊表示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A错误; B.由图可知,乙图表示非同源染色体间的易位,结果可能如图戊所示,但不会导致丙情形的形成,丙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重复,B错误; C.甲表示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属于基因重组;可导致丁的形成,而戊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的易位,C错误; D.乙图表示非同源染色体之间的染色体片段互换(即易位),最终导致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发生互换,结果如图戊所示,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结合染色体之间的交叉互换模式图,考查基因重组和染色体结构变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理解能力,属于中等难度题。 27. 下列关于染色体组、单倍体和多倍体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卵细胞中含有的全部染色体称为一个染色体组 B. 某生物体细胞中含有三个染色体组,则该生物为三倍体 C. 含一个染色体组的个体是单倍体,单倍体含有的染色体组数都是单数 D. 目前人工诱导多倍体最常用且最有效的方法是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卵细胞中可能含有1个或多个染色体组,A错误。某生物体细胞中含有三个染色体组,该生物可能是三倍体或者单倍体,B错误。单倍体含有的染色体组数可能是单数也可能是双数的,C错误。目前人工诱导多倍体最常用也最有效的方法是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染色体组、单倍体和多倍体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28.下图表示各类遗传病在人体不同发育阶段的发病风险,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①人类的遗传病主要分为图示中的三大类 ②三类遗传病都是由于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 ③在人类遗传病中,患者的体细胞中可能不含有致病基因 ④在单基因遗传病中,体细胞含某致病基因后,个体就会发病 ⑤多基因遗传病的显著特点是成年人发病风险显著增加 ⑥因为大多数染色体变异遗传病是致死的,所以发病率在出生后明显低于胎儿期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⑤⑥ C. ①②③④⑥ D. ②③⑤⑥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曲线:染色体异常遗传病在胎儿期发病率较高,在出生后发病率显著降低;多基因遗传病从胎儿期到出生后发病率逐渐升高,出生到青春期逐渐降低,在由青春期到成年发病率显著增加;单基因遗传病在出生后发病率迅速达到高峰,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降低,青春期后略有回升。 【详解】①人类的遗传病主要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也就是图示中的三大类,①正确; ②人类遗传病通常是由于遗传物质改变而引起的疾病,②正确; ③在人类的遗传病中,患者的体细胞中可能不含有致病基因,如染色体异常遗传病,③正确; ④在单基因遗传病中,体细胞含某致病基因后,个体不一定会发病,如白化病基因携带者不患白化病,④错误; ⑤由图可知多基因遗传病的显著特点是成年人发病风险显著增加,⑤正确; ⑥由图可知大多数染色体变异遗传病是致死的,所以发病率在出生后明显低于胎儿期,⑥正确。 综上所述,①②③⑤⑥正确,即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29.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生物的可遗传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材料,也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 B.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地理隔离是形成新物种的标志 C. 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基因频率发生不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进化 D. 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进而形成生物的多样性 【答案】D 【解析】 【分析】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内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也是繁殖的基本单位;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导致物种的形成。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物种形成的标志是产生生殖隔离。 【详解】A.生物进化的方向是由自然选择决定的,生物的可遗传变异只能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材料,A错误; B.生殖隔离是形成新物种的标志,B错误; C.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进化,C错误。 D.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共同进化,D正确。 故选D。 30.如图所示的四个家系,黑色为遗传病患者,白色为正常人或携带者,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可能是白化病遗传的家系是甲、乙、丙、丁 B. 肯定不是红绿色盲遗传的家系是甲、丙、丁 C. 家系乙中患病男孩的父亲一定是该病携带者 D. 家系丁中这对夫妇若再生一个正常女儿的概率是25%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甲中双亲均正常,但他们有一个患病的女儿,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乙中双亲均正常,但他们有一个患病的儿子,属于隐性遗传病,可能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也可能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丙的遗传方式无法确定,但患病女性的儿子正常,说明该病不可能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丁中双亲均患病,但他们有一个正常的女儿,属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详解】A.丁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而白化病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A错误; B.根据分析可知,甲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乙可能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丙一定不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丁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而红绿色盲属于伴X隐性遗传,所以肯定不是红绿色盲遗传的家系是甲、丙、丁,B正确; C.乙若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则患病男孩的父亲一定是该病携带者;若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则患病男孩的父亲一定不是该病携带者,C错误; D.家系丁的遗传病属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设致病基因为A,则父母基因型均为Aa,这对夫妇若再生一个正常女儿(aa)的概率是1/4×1/2=1/8,D错误。 故选B。 二、非选择题 31.下图是某二倍体生物(2n=4)有丝分裂或减数分裂细胞中染色体行为变化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 (1)乙表示什么细胞所处的什么时期?____________________。 (2)同源染色体的交叉互换发生在_______细胞所处的时期,同源染色体分离发生在________细胞所处的时期,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发生在__________细胞所处的时期。 (3)甲、乙、丙、丁细胞中含有的染色体组数依次是_____________。 (4)不含同源染色体的是_________细胞。 (5)若甲、乙、丁来自同一个原始生殖细胞,那么三者出现的顺序依次是______________。 (6)丁产生的子细胞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初级卵母细胞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2). 甲 (3). 乙 (4). 丙、丁 (5). 2、2、4、2 (6). 丁 (7). 甲、乙、丁 (8). 卵细胞和第二极体(或极体) 【解析】 【分析】 分析图解:图甲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并且存在联会现象,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图乙细胞中同源染色体分离,并且细胞质不均等分裂,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的初级卵母细胞; 图丙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处于有丝分裂后期;图丁细胞没有同源染色体,并且染色体着丝点分裂,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又由于细胞质不均等分裂,表示次级卵母细胞。 【详解】(1)乙图细胞质为不均等分裂且同源染色体已分离,因此乙表示初级卵母细胞,所处的时期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2)同源染色体的交叉互换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同源染色体联会时,甲细胞同源染色体联会,因此甲细胞可以发生交叉互换;同源染色体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也就是乙细胞所处的时期。姐妹染色单体由于着丝点分裂而发生分离,丙、丁细胞着丝点分裂,因此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发生在丙、丁细胞所处的时期。 (3)细胞分裂图形中染色体组判定方法:,甲、乙、丙、丁细胞含有的染色体数分别是4、4、8、4,染色体形态数分别是2、2、2、2,因此甲、乙、丙、丁细胞中含有的染色体组数依次是2、2、4、2。 (4)减数第二次分裂不含同源染色体,丁细胞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因此丁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 (5)甲细胞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乙细胞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丁细胞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故可推知若甲、乙、丁来自同一个原始生殖细胞,那么三者出现的顺序依次是甲、乙、丁。 (6)丁细胞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且细胞质不均等分裂,因此该细胞名称为次级卵母细胞,产生的子细胞名称是卵细胞和第二极体(或极体)。 【点睛】 本题结合图形综合考查细胞分裂,涉及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图形的识别、减数分裂染色体的行为、染色体组数目的判定方法、卵细胞形成过程、减数分裂过程等相关知识点,重在考查学生分析比较学科内综合知识的能力、识图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2.下面左图表示人类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病因,右图是一个家族中该病的遗传系谱图(控制基因为B和b)。请据图回答:(已知谷氨酸的密码子是GAA、GAG) (1)图中①过程发生在细胞分裂的_________期。 (2)β链碱基组成为___________。 (3)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致病基因位于_______(常/X/Y)染色体上,属于________性遗传病。 (4)Ⅱ8基因型是________,Ⅱ6和Ⅱ7再生一个患病男孩的概率为_________。要保证Ⅱ9婚配后子代不患此病,从理论上说其配偶的基因型必须为___________。 (5)若图中正常基因片段中CTT突变为CTC,由此基因控制的生物性状________(会/不会)发生改变。 (6)图中体现了基因是通过控制________直接控制生物体性状的。 【答案】 (1). 间 (2). GUA (3). 常 (4). 隐 (5). BB或Bb (6). 1/8 (7). BB (8). 不会 (9). 蛋白质的结构 【解析】 【分析】 左图中可以看出,由于DNA复制过程中基因发生突变,导致密码子改变,所翻译的氨基酸改变,从而产生了异常的血红蛋白。右图中的系谱图可以看出,“无中生有为隐性”,该病为隐性遗传病,又由于“隐性遗传看女病,女病男正非伴性”,所以可确定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由此判断各个体的基因型,运用基因的分离定律进行计算。 【详解】(1)图中①表示DNA复制。DNA复制发生在有丝分裂间期或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 (2)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DNA的一条链为GTA,因此α链碱基组成为CAT,根据正常基因转录形成的RNA可知,β链是以α链转录形成的mRNA,因此其碱基组成为GUA。 (3)右图中,表现正常的3和4生了个患病的9号,因此该病为隐性遗传病,由于“隐性遗传看女病,女病男正非伴性”,由此可确定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致病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属于隐性遗传。 (4)根据Ⅱ9患病,可知其父母基因型均为Bb,所以Ⅱ8基因型是BB或Bb,由于Ⅱ6和Ⅱ7已经生了一个患病孩子,因此他们的基因型均为Bb,因此再生一个患病男孩的概率为1/2×1/4=1/8。要保证Ⅱ9(bb)婚配后子代不患此病,其配偶的基因型必须为BB。 (5)若图中正常基因片段中CTT突变为CTC,则转录形成的mRNA上碱基组成为GAG,对应的氨基酸仍是谷氨酸。故由此基因控制的生物性状不会发生改变。 (6)图中体现了基因是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性状的。 【点睛】本题结合系谱图,考查人类遗传病以及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的有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几种常见人类遗传病的类型及特点,能根据系谱图,利用口诀判断遗传病的特点及相应个体的基因型,再结合所学的知识答题即可。 33.某植物种群,AA基因型个体占40%,aa基因型个体占10%。回答下面的问题: (1)该植物的A、a基因频率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理想状态下,若该植物种群中的个体自交,这时,A和a的基因频率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 (3)依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这种植物在两年中是否发生了进化?_______,进化的实质是_______。 【答案】 (1). 65% (2). 35% (3). 65% (4). 35% (5). 否 (6). 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解析】 【分析】 1、基因频率指的是某种基因在种群中出现的比例,基因型频率是指的某种基因型的个体在种群中出现的比例。 2、种群中基因频率之和为1,即A+a=1,基因型频率之和也等于1,即AA+Aa+aa=1。 3、一个等位基因的频率=该等位基因纯合子的频率+杂合子的频率。 4、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详解】(1)由题意知,该种群中AA基因型个体占40%,aa基因型个体占10%,Aa基因型个体占50%,A=40%+1/2×50%=65%,a=10%+1/2×50%=35%。 (2)如果植物自交,后代中AA=40%+50%×1/4=52.5%,aa=10%+50%×1/4=22.5%,Aa=50%×1/2=25%,因此A=52.5%+1/2×25%=65%,a=22.5%+1/2×25%=35%。 (3)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由于上下代之间,种群基因频率没有改变,因此生物没有发生进化。 【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根据种群的基因型频率计算该种群的基因频率,对基因频率变化的条件的理解是解题的关键,对于自交后代基因频率不变化较难理解,可以根据自交后代的基因型频率来计算基因频率。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