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河北省沧州市任丘市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河北省沧州市任丘市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

河北省沧州市任丘市一中 ‎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一、单选题 ‎1. 下列叙述不符合事实的是( )‎ A. 孟德尔通过杂交实验发现了生物遗传规律,但并没有将遗传因子定位在染色体上 B. 格里菲思的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证明遗传物质就是DNA C. 摩尔根用果蝇进行杂交实验,运用假说—演绎法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 D. 沃森和克里克运用前人的成果,成功构建了DNA的双螺旋结构模型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了生物遗传史上重要科学家的科学贡献,孟德尔提出了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格里菲斯设计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提出了转化因子的存在,摩尔根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 ‎【详解】A、孟德尔发现了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但当时并未将遗传因子与染色体联系起来,A正确;‎ B、格里菲斯通过肺炎双球菌的体内转化实验,提出S型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可以将R型菌转化为S型菌,B错误;‎ C、摩尔根采用假说—演绎法,利用果蝇的杂交实验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C正确;‎ D、沃森和克里克根据前人的实验结果成功构建了DNA的双螺旋结构模型,D正确;故选B。‎ ‎2. 下列有关变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发生在生物体体细胞内的基因突变一般不能传给后代,所以它是不可遗传的变异 B. 染色体变异可以用光学显微镜直接观察 C. 非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属于基因重组 D. 秋水仙素诱导多倍体形成的原因是促进染色单体分离使染色体加倍 ‎【答案】B ‎【解析】可遗传的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 ‎(1)基因突变是指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这会导致基因结构的改变,进而产生新基因;‎ ‎(2)基因重组是指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非等位基因重新组合,包括两种类型:①自由组合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随着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也自由组合。②‎ 交叉互换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四分体),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非等位基因的交叉互换而发生重组。此外,某些细菌(如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在人为作用(基因工程)下也能产生基因重组。‎ ‎(3)染色体变异包括染色体结构变异(重复、缺失、易位、倒位)和染色体数目变异。‎ ‎【详解】A、发生在生物体体细胞内的基因突变一般不能传给后代,但是基因突变是可遗传的变异,A错误;‎ B、染色体变异可以用光学显微镜直接观察,但基因突变不能用光学显微镜直接观察到,B正确;‎ C、非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属于染色体变异,C错误;‎ D、秋水仙素诱导多倍体形成的原因是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使染色体加倍,D错误。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生物变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生物变异的类型、特点及实例,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3. 有关进化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新物种产生一定存在进化,进化一定意味着新物种的产生 B. 某校学生(男女各半)中,有红绿色盲患者3.5%(均为男生),色盲携带者占5%,则该校学生中的色盲基因频率为5.67%‎ C. 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不仅能解释生物进化的原因,也能很好地解释生物界的适应性与多样性,但不能解释遗传与变异的本质,且对进化的解释仅限于个体水平 D. 一个符合遗传平衡的群体,随机交配后,基因频率及基因型频率都不发生改变 ‎【答案】A ‎【解析】新物种产生一定存在进化,但进化不一定就会有新物种的产生,A错误;设该校男女学生各200人,由于色盲是X染色体的隐性遗传,Y染色体上无对应的等位基因,色盲携带者是女性,因此该校学生中的色盲基因频率=(400×3.5%+400×5%)÷(200×2+200)×100%≈5.67%,B正确;自然选择学说能科学地解释生物进化的原因和生物的适应性、多样性的形成,但不能解释遗传与变异的本质,且对进化的解释仅限于个体水平,C正确;一个符合遗传平衡的群体,随机交配后,其子代种群的基因频率及基因型频率都不发生改变,D正确。‎ ‎4. 下列各种措施中,能产生新基因的是( )‎ A. 用X射线、紫外线处理青霉菌获得高产菌株 B. 高秆抗病小麦自交得到四种表现型小麦 C. 用秋水仙素诱导二倍体西瓜,获得四倍体西瓜 D. 用离体花药培育单倍体小麦植株 ‎【答案】A ‎【解析】可遗传的变异的来源主要有3个:基因重组、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 ‎1.基因重组是指非等位基因间的重新组合.能产生大量的变异类型,但只产生新的基因型,不产生新的基因;‎ ‎2.基因突变是指基因的分子结构的改变,即基因中的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发生了改变,从而导致遗传信息的改变.基因突变的频率很低,但能产生新的基因,对生物的进化有重要意义;‎ ‎3.染色体变异是指染色体的数目或结构发生改变,没有新基因的产生。‎ ‎【详解】A、用X射线、紫外线处理青霉菌获得青霉素高产菌株,育种方法是诱变育种,原理是基因突变,能产生新的基因,A正确;‎ B、高秆抗锈病小麦自交产生四种表现型的小麦,改过程的原理使基因重组,只能产生新的基因型,B错误;‎ C、用秋水仙素诱导二倍体西瓜获得四倍体西瓜,育种方法是多倍体育种,原理是染色体变异,只能产生新的基因型,C正确;‎ D、用花药离体培育出单倍体小麦植株,原理是染色体变异,不能产生新基因,D错误。‎ 故选A。‎ ‎5. 下列有关染色体、DNA、基因、脱氧核苷酸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基因一定位于染色体上 B. 核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C. 一条染色体上含有1个或2个DNA分子 D. 四种脱氧核苷酸数目和排列顺序决定了基因的多样性和特异性 ‎【答案】A ‎【解析】A、基因主要位于染色体上,也存在于线粒体或叶绿体中,A错误;‎ B、核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B正确;‎ C、在细胞分裂的不同时期,一条染色体上含有1个或2个DNA分子,C正确;‎ D、四种脱氧核苷酸的数目和排列顺序决定了基因的多样性和特异性,D正确。故选A。‎ ‎6.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发生于下图中哪个过程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 D. ①‎ ‎【答案】D ‎【解析】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发生于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过程,即图中的①过程,D正确。‎ 故选D。‎ ‎7. 下列关于人类遗传病和基因组测序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通过产前诊断可以初步确定胎儿是否患有21三体综合征 B. 人类基因组测序是测定人体细胞中所有DNA的碱基序列 C. 调查某遗传病的发病率需要在人群中随机抽样调查 D. 产前诊断能有效地检测胎儿是否患有遗传病或先天性疾病 ‎【答案】B ‎【解析】基因组测序需测定22条常染色体及2条性染色体的碱基序列。‎ ‎【详解】A、通过产前诊断可以初步确定胎儿是否患有21三体综合征,A正确;‎ B、人类基因组测序是测定人体细胞中22条常染色体及2条性染色体的碱基序列,B错误;‎ C、调查某遗传病的发病率需要在人群中随机抽样调查,C正确;‎ D、产前诊断检测胎儿是否患有遗传病或先天性疾病,D正确。故选B。‎ ‎8. 下列关于遗传信息传递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线粒体和叶绿体中遗传信息的传递不遵循中心法则 B. 遗传信息是指DNA分子的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 C. DNA病毒中没有RNA,其遗传信息的传递遵循中心法则 D. DNA中的遗传信息可决定蛋白质中氨基酸的排列顺序 ‎【答案】A ‎【解析】遗传信息的传递即为中心法则的内容,其主要包含DNA的复制、转录、翻译和RNA的自我复制、逆转录过程,任何一种生物的遗传信息传递过程均遵循中心法则。‎ ‎【详解】A、线粒体和叶绿体中的遗传信息仍然遵循中心法则,也可以进行复制、转录和翻译,A错误;‎ B、遗传信息是指DNA分子中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B正确 ;‎ C、DNA病毒只含有DNA,没有RNA,其遗传信息传递过程也遵循中心法则,C正确;‎ D、DNA中碱基的排列顺序可以决定mRNA上碱基的排列顺序,即密码子的顺序,从而决定氨基酸的排列顺序,D正确;故选A。‎ ‎9. 科学家比较了人类与黑猩猩等近缘灵长类动物染色体的差异,确认人类第2号染色体是由古猿的两条染色体融合而来,其余染色体数相同。人与这些灵长类动物在第4、5、12和17染色体上的倒位变异也存在一些差异。据此作出的推测,不合理的是( )‎ A. 人类可能比黑猩猩等近缘灵长类少了一对染色体 B. 人类与近缘灵长类染色体上存在不同排序的基因 C. 古猿进化为人的过程与2号染色体上的基因密切相关 D. 染色体数目和结构变异是导致各种生物进化的主要原因 ‎【答案】D ‎【解析】A、人类第2号染色体是由古猿的两条染色体融合而来,其余染色体数相同,说明人类可能少了一对2号染色体,A正确;‎ B、人与这些灵长类动物在第4、5、12和17染色体上的倒位变异也存在一些差异,说明人类与近缘灵长类染色体上存在不同排序的基因,B正确;‎ C、因为人类的第2号染色体是由古猿的两条染色体融合而来,其余染色体条数相同,可以说明猿进化为人的过程与2号染色体上的基因密切相关,C正确;‎ D、染色体数目和结构变异是否是导致各种生物进化的主要原因,从题目中不能得出,D错误。故选D。‎ ‎10. 人类对遗传物质本质的探索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孟德尔发现遗传因子并证实了其传递规律和化学本质 B. 实验证明细胞核遗传物质是DNA,细胞质遗传物质主要是RNA C. 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比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更具说服力 D. 烟草花叶病毒感染烟草实验说明部分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 ‎【答案】D ‎【解析】1、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用了假说演绎法,其基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测交实验)→得出结论。‎ ‎2、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其中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3、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 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 ‎【详解】A、孟德尔没有证实遗传因子的化学本质,A错误;‎ B、细胞生物及某些DNA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RNA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B错误;‎ C、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能把DNA和蛋白质彻底分开,故比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更具说服力,C错误;‎ D、烟草花叶病毒感染烟草实验说明该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D正确。故选D。‎ ‎11. 下图为某一哺乳动物生殖发育过程中不同细胞的分裂方式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 ①②③④细胞中同源染色体分别有4,2,2,2对 B. 一般不用该生物的性腺作为观察减数分裂的实验材料 C. 图②所处时期发生交叉互换,可能形成4种不同类型的生殖细胞 D. ①细胞在分裂末期形成细胞板,分裂成两个子细胞 ‎【答案】B ‎【解析】分析题图:①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处于有丝分裂后期;②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同源染色体排布于细胞中央,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③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都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有丝分裂中期;④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详解】A、由以上分析可知,图中①②③细胞中具有同源染色体,④没有同源染色体,A错误;‎ B、动物的精巢(睾丸)是观察动物细胞减数分裂的最佳材料,卵巢中同一时期进行减数分裂的卵原细胞很少,并且它的分裂是不连续的,一般不用雌性动物的性腺作为观察减数分裂的实验材料,④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且细胞质不均等分裂,为雌性动物,B正确;‎ C、交叉互换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②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C错误;‎ C、该系列图像为哺乳动物细胞分裂图象,不会出现细胞板,C错误;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细胞周期的概念,明确不同生物的细胞周期一般不同;识记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 ‎12. 下列关于基因表达的过程,叙述错误的是( )‎ A. 转录过程中不遵循T-A配对 B. 所有生物共用一套密码子 C. 核糖体认读 mRNA上决定氨基酸种类的密码子 D. 在一个mRNA上可以有若干个核糖体同时进行工作 ‎【答案】AC ‎【解析】基因表达的过程一般包括转录,即以DNA为模板合成RNA,以及翻译过程,即以mRNA为模板合成蛋白质。‎ ‎【详解】A、转录过程中DNA上的T会与RNA上的A配对,A错误;‎ B、所有生物共用一套密码子,B正确;‎ C、tRNA认读 mRNA上决定氨基酸种类的密码子,C错误;‎ D、在一个mRNA上可以有若干个核糖体同时进行工作,同时合成多条肽链,D正确。‎ 故选AC。‎ ‎13. 甲、乙两位同学分别用小球做孟德尔定律模拟实验。甲同学每次分别从Ⅰ、Ⅱ小桶中随机抓取一个小球并记录字母组合;乙同学每次分别从Ⅲ、Ⅳ小桶中随机抓取一个小球并记录字母组合。将抓取的小球分别放回原来小桶后再多次重复。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实验中每只小桶内两种小球的数量不需要相等 B. 甲同学模拟是等位基因的分离和配子的随机结合 C. 乙同学模拟的是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 D. 甲、乙重复300次实验后,统计的Dd、AB组合的概率依次为50%、25%‎ ‎【答案】A ‎【解析】A、由图分析可知I和II模拟的是基因的分离定律,在此实验中I和Ⅱ两个小桶代表的是雌雄生殖器官,桶内小球数量可以不等,但每只小桶内的两种小球的数量必须相等,A错误;‎ B、分离定律的实质是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抓取的过程模拟的就是分离过程,而记录过程模拟的是配子的随机结合,B正确;‎ C、Ⅲ和Ⅳ分别代表一对同源染色体,抓取过程模拟的是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分离,而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可以自由组合,C正确;‎ D、在统计足够多的情况下,Dd组合的概率应是50%,AB组合的概率是25%,D正确。‎ 故选A。‎ ‎【点睛】在模拟遗传定律的实验中必须清楚两个小桶代表的含义,桶中的小球代表的含义,另外还需要掌握雌雄配子的数量不是1:1。‎ ‎14. 下图是某对血型为A型和B型的夫妇生出孩子的可能基因型的遗传图解,图示过程与基因传递所遵循遗传规律的对应关系是(  )‎ A. 仅过程Ⅰ遵循基因分离定律 B. 过程Ⅰ和Ⅱ遵循基因分离定律 C. 仅过程Ⅱ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 D. 过程Ⅰ和Ⅱ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 ‎【答案】A ‎【解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人类ABO血型系统遗传受一对复等位基因控制,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一对血型为A型和B型的夫妇,都是杂合体,过程Ⅰ表示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离,体现了基因传递所遵循的分离定律;过程Ⅱ表示雌雄配子随机结合,形成受精卵,不能体现基因传递所遵循的遗传规律。综上所述,BCD不符合题意,A符合题意。故选A。‎ ‎15. 鸽子从出生到成年,雌雄个体在外观上几乎完全一样,仅凭肉眼难以区分性别。已知雌性鸽子的性染色体组成为ZW,雄性鸽子的性染色体组成为ZZ。在鸽子中Z染色体的复等位基因,BA(灰红色)对B(蓝色)为显性,B对b(巧克力色)为显性。现有一只灰红色鸽子和一只蓝色鸽子交配,后代中出现了一只巧克力色的个体。则亲代蓝色、灰红色与子代巧克力色鸽子的性别分别是( )‎ A. 雄性、雌性、雌性 B. 雄性、雌性、雄性 C. 不能确定、不能确定、雌性 D. 不能确定、不能确定、雄性 ‎【答案】C ‎【解析】亲本灰红色必然含有ZBA;蓝色不含ZBA,但是至少含有一个ZB,巧克力色只能含有Zb,据此答题。‎ ‎【详解】1.若亲本中灰红色为雌性(ZBAW),则蓝色个体为雄性(ZBZb),后代中可出现巧克力色的个体(XbW),即代灰红色、蓝色与子代巧克力色的性别可能分别是雌性、雄性、雌性;‎ ‎2.若亲本中灰红色为雄性(ZBAZb ),则蓝色个体为雌性(ZBW),则后代中也可能出现巧克力色的个体(ZbW),即代灰红色、蓝色与子代巧克力色的性别可能分别是雄性、雌性、雌性。故不能判断亲本的性状及性别,但子代巧克力色鸽子的性别为雌性,C正确。故选C。‎ ‎16. 下列相关叙述符合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是( )‎ A. 环境保持不变,种群基因频率也一定保持稳定不变 B. 经常使用抗菌素,会引起病菌向抗药性方向不断变异,从而产生耐药性 C. 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型频率的改变,具有优良性状个体比例上升 D. 生态系统中,捕食者与被捕食者之间相互选择,共同进化 ‎【答案】D ‎【解析】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生物进化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A、环境保持不变,种群基因频率未必保持稳定不变,A错误;‎ B、变异是不定向的,抗菌素不会使“耐药性”病菌发生定向变异,而是对不定向的变异起到了选择作用,B错误;‎ C、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而不是基因型频率的改变,C错误;‎ D、在生态系统中,捕食者与被捕食者之间相互选择实现共同进化,D正确。故选D。‎ ‎17. 下列有关基因型、性状和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牝鸡司晨”现象表明性别受遗传物质和环境因素共同影响 B. 基因型相同的个体表现型都相同,表现型相同的个体基因型可能不同 C. 患红绿色盲夫妇生的孩子均为色盲,说明该性状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 D. 长翅果蝇的幼虫在‎35℃‎下培养都是残翅,可能与温度影响酶活性有关 ‎【答案】B ‎【解析】生物体的性状由基因型和环境共同决定。‎ ‎【详解】A、“牝鸡司晨”即母鸡打鸣,现象表明性别受遗传物质和环境因素共同影响,A正确;‎ B、基因型相同的个体表现型可能不同,表现型相同的个体基因型可能不同,B错误;‎ C、患红绿色盲夫妇生的孩子均为色盲,说明该性状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C正确;‎ D、长翅果蝇的幼虫在‎35℃‎下培养都是残翅,可能与温度影响决定翅形的相关酶活性有关,D正确。故选B。‎ ‎18. 下图为进行性肌营养不良遗传病的家系图,该病为隐性伴性遗传病,Ⅲ-1的致病基因是由( )‎ A. Ⅰ-1遗传的 B. Ⅰ-2遗传的 ‎ C. Ⅰ-3遗传的 D. Ⅰ-4遗传的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分析,已知进行性肌营养不良是隐性伴性遗传病,图中显示该家系有女患者,说明该病是X染色体上的隐性遗传病,据此分析答题。‎ ‎【详解】根据以上分析已知,进行性肌营养不良为伴X隐性遗传病,其主要特点是男患者的致病基因来自母亲,且具有交叉遗传的特点,遗传系谱图中Ⅲ-1是男患者,其致病基因直接来自Ⅱ-1,而Ⅱ-1的父亲正常,不携带致病基因,则Ⅱ-1的致病基因来自其母亲Ⅰ-2,因此Ⅲ-1的致病基因最终来自Ⅰ-2。故选B。‎ ‎19. 某基因(14N)含有3000个碱基,腺嘌呤占35%。若该DNA分子用15N同位素标记过的四种游离脱氧核苷酸为原料复制3次。将全部复制产物进行密度梯度离心,得到如图1结果;如果将全部复制产物加入解旋酶处理后再离心,则得到如图2结果。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 A. W层与Z层的胞嘧啶数之比为1:4 B. X层全部是仅含14N的DNA分子 C. W层中含15N标记鸟嘌呤6300个 D. Y层中含有的氢键数是X层的3倍 ‎【答案】D ‎【解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基因中含有3000个碱基,腺嘌呤占35%,则A=T=1050个,G=C=450个;DNA分子以15N同位素标记的游离脱氧核苷酸为原料复制3次,得8个DNA分子,其中2个含有14N和15N,6个只含15N.由于DNA分子为双链结构,所以加入解旋酶再离心,共得到2个含有14N的DNA单链,14个含有15N的DNA单链。‎ ‎【详解】A、由于DNA分子复制了3次,产生了8个DNA分子,含16条脱氧核苷酸链,其中含15N标记的有14条链,W层是14个含有15N的DNA单链,Z层是2个含14N的DNA母链,所以W层与Z层的胞嘧啶数之比为2/14=1/7,A错误;‎ B、由于DNA分子复制为半保留复制,所以X层全部是含14N和15N的基因,B错误;‎ C、由于DNA分子复制了3次,产生了8个DNA分子,含16条脱氧核苷酸链,其中含15N标记的有14条链.又在含有3000个碱基的DNA分子中,腺嘌呤占35%,因此鸟嘌呤占15%,共450个,所以W层中含15N标记的鸟嘌呤为450×14÷2=‎3l50个,C错误;‎ D、在DNA分子中,碱基对之间通过氢键相连,DNA分子复制了3次,产生的8个DNA分子中,2个DNA分子含14N和15N,6个DNA分子只含15N,所以X层中含有的氢键数是Y层的1/3,D正确;故选D。‎ ‎20. 下列细胞中一定不存在同源染色体的是( )‎ A. 极体 B. 胚细胞 C. 含一个染色体组的细胞 D. 单倍体生物体细胞 ‎【答案】C ‎【解析】同源染色体是指减数分裂过程中配对两条染色体,形态、大小一般相同,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识记同源染色体的定义和来源是本题的解题关键。‎ ‎【详解】A、若多倍体生物,例如四倍体,进行减数分裂过程,则可能在极体中存在同源染色体,A错误;‎ B、胚是受精卵发育而来的,正常二倍体的胚细胞中含有同源染色体,B错误;‎ C、一个染色体组是指细胞中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因此染色体组中一定不存在同源染色体,C正确;‎ D、若单倍体生物的体细胞中含有2个或以上的染色体组,则可能含有同源染色体,D错误;‎ 故选C。‎ ‎21. 有些植物的花为两性花(即一朵花中既有雄蕊,也有雌蕊),有些植物的花为单性花(即一朵花中只有雄蕊或雌蕊)。下列对植物杂交育种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对两性花的植物进行杂交需要对母本进行去雄 B. 对单性花的植物进行杂交的基本操作程序是去雄→套袋→授粉→套袋 C. 无论是两性花植物还是单性花植物,在杂交过程中都需要套袋 D. 提供花粉的植株称为父本 ‎【答案】B ‎【解析】1.对于两性花,人工异花授粉过程为:去雄(在花蕾期去掉雄蕊)→套上纸袋→人工异花授粉(待花成熟时,采集另一株植株的花粉涂在去雄花的柱头上)→套上纸袋。‎ ‎2.对于单性花,人工异花授粉过程为:套上纸袋→人工异花授粉(待花成熟时,采集另一株植株的花粉涂在去雄花的柱头上)→套上纸袋。‎ ‎【详解】A、对两性花的植物进行杂交需要对母本进行去雄,防止其自交而影响实验结果,A正确;‎ B、对单性花的植物进行杂交时,不需要进行去雄操作,B错误;‎ C、无论是两性花植物还是单性花植物在杂交过程中都需要套,以防止外来花粉干扰,C正确;‎ D、提供花粉的植株称为父本,D正确。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杂交实验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人工异花授粉的过程,能正确区分两性花和单性花,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22. A、a和B、b是控制两对相对性状的两对等位基因,位于1号和2号这一对同源染色体上,1号染色体上有部分来自其他染色体的片段,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A和a、B和b均符合基因的分离定律 B. 可以通过显微镜来观察这种染色体移接现象 C. 染色体片段移接到1号染色体上的现象称为基因重组 D. 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交叉互换后可能产生4种配子 ‎【答案】C ‎【解析】考点是基因的分离规律和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染色体结构变异的基本类型。考查考生识记所列知识点,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 ‎【详解】一对等位基因的遗传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A正确。‎ 染色体变异可通过显微镜观察,B正确。‎ 非同源染色体之间染色体的移接称为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C错误。‎ 发生交叉互换后,姐妹染色单体上的基因不同,所以可能产生4种配子,D正确。‎ ‎【点睛】只考虑同源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时,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同时考虑两对等位基因,且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时,才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而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则遵循基因的连锁与交换定律。‎ 染色体变异是指染色体结构和数目的改变,染色体结构的变异主要有缺失、重复、倒位、易位四种类型。‎ 非同源染色体之间染色体的移接称为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同源染色体之间染色体片段交叉互换称为基因重组。‎ ‎23. 下列叙述中属于染色体变异的是 ( )‎ A. 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之间发生的交叉互换 B. 受精过程中来自两种配子染色体汇合到受精卵 C. 利用低温或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甜菜种子获得含糖量高的新品种 D. 果蝇的白眼、缺刻翅、棒状眼的形成 ‎【答案】C ‎【解析】染色体变异是指染色体结构和数目的改变。染色体结构的变异主要有缺失、重复、倒位、易位四种类型。染色体数目变异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细胞内个别染色体的增加或减少,另一类是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地增加或减少。‎ ‎【详解】A、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之间发生的交叉互换,属于基因重组,A错误;‎ B、受精过程中来自两种配子的染色体汇合到受精卵,属于受精作用,B错误;‎ C、利用低温或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甜菜种子获得含糖量高的新品种,属于染色体变异,C正确;‎ D、果蝇的白眼、缺刻翅、棒状眼的形成是通过基因突变形成的,D错误。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染色体变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不大,要求学生理解染色体变异的类型。‎ ‎24. 下列有关生物变异与进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 B. 基因重组不产生新的基因,但也能为进化提供原材料 C. 抗生素的使用诱导细菌产生了抗药性,使细菌的抗药基因频率增大 D. 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答案】C ‎【解析】1、生物的变异包括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可遗传变异的来源有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2、基因突变指的是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从而导致基因结构的改变,结果是产生新的等位基因,主要发生在细胞分裂间期。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和后期,改变基因型,但是不改变基因的种类和数量。染色体变异包括数量变异和结构变异。‎ ‎【详解】A、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A正确;‎ B、基因重组不产生新的基因,但可以产生新的基因型和表现型,能为进化提供原材料,B正确;‎ C、抗药性出现在抗生素使用之前,抗生素的使用对细菌产生的不同抗药性个体进行定向选择,使细菌种群的抗药基因频率增大,C错误;‎ D、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D正确。故选C。‎ ‎25. 如果精原细胞有三对同源染色体:A和a、B和b、C和c,下列哪四个精子是来自同一个精原细胞的( )‎ A. aBc,AbC,aBc,abC B. AbC,aBC,Abc,abc C. AbC,Abc,abc,ABC D. abC,abC,ABc,ABc ‎【答案】D ‎【解析】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而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正常情况下,一个精原细胞经减数分裂分裂可以产生2种4个精子细胞。‎ ‎【详解】一个初级精母细胞经过减数第一次分裂,同源染色体分离后形成2种次级精母细胞;每个次级精母细胞经过减数第二次分裂,着丝点分裂,产生的都是相同的精子,所以有三对同源染色体:A和a、B和b、C和c的一个精原细胞经正常减数分裂只能形成4个、2种精子,且两两相同,ABC错误,D正确。故选D。‎ ‎26. 探究利用秋水仙素培育四倍体蓝莓的实验中,每个实验组选取 50 株蓝莓幼苗,以秋水仙素溶液处理它们的幼芽,得到结果如图所示,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 实验原理是秋水仙素能够抑制着丝点分裂,诱导形成多倍体 B. 自变量是秋水仙素浓度和处理时间,所以各组蓝莓幼苗数量和长势应该相等 C. 判断是否培育出四倍体蓝莓最可靠的方法是将四倍体果实与二倍体果实进行比较 D. 由实验结果可知用约0.1%和 0.05%的秋水仙素溶液处理蓝莓幼苗效果相同 ‎【答案】B ‎【解析】秋水仙素能抑制细胞分裂时纺锤体的形成,不是抑制着丝点分裂,A错误;据图分析,实验的自变量是秋水仙素浓度和处理时间,因变量是多倍体的诱导率,实验过程中各组草莓幼苗数量和长势应该相同,排除偶然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B正确;让四倍体草莓结出的果实与二倍体草莓结出的果实比较并不能准确判断,因为草莓果实的大小受到外界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鉴定四倍体草莓的方法之一是观察细胞中的染色体数,最佳时期为中期,此时染色体的形态、数目最清晰,C错误;图中信息可知,秋水仙素浓度和处理时间均影响多倍体的诱导率,当用0.05%和0.1%的秋水仙素溶液处理草莓幼苗1天或2天,诱导率效果相同;但若处理时间为0.5天,则诱导效果不同,D错误。‎ ‎27. 下面分别为DNA、tRNA的结构示意图。以下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 图示DNA分子中的⑤为氢键,tRNA中无氢键 B. DNA分子复制、切割目的基因片段时分别破坏的化学键为⑤⑥‎ C. tRNA是由多个核糖核苷酸连接成的单链分子 D. c处表示反密码子,可以与mRNA碱基互补配对 ‎【答案】A ‎【解析】左图中⑤为氢键,⑥⑦均可称为磷酸二酯键,但⑦为一个核苷酸内部脱氢核糖的5号碳原子与磷酸基团之间的连接;而⑥为两个脱氧核苷酸之间的连接,DNA分子复制和切割与的基因片段破坏的化学键分别是⑤氢键和⑥脱氢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tRNA是由多个核糖核苷酸连接成的三叶草结构。‎ ‎【详解】A、图示DNA分子中的⑤表示两个核苷酸分子之间碱基配对的键,所以⑤是氢键,tRNA中存在氢键,A错误;‎ B、DNA分子复制、切割目的基因片段时分别破坏的化学键为⑤氢键,⑥脱氧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B正确;‎ C、tRNA是由多个核糖核苷酸连接成的三叶草结构的单链分子,C正确;‎ D、tRNA的c处表示反密码子,是由三个核糖核苷酸组成的,可以与mRNA上的密码子进行碱基互补配对,D正确。故选A。‎ ‎【点睛】不同重点考查DNA、tRNA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tRNA的结构、种类、特点及功能,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28. 金鱼是重要的观赏鱼,品种众多,可观赏的性状多种多样。金鱼培育专家培育的珍贵品种——蓝剑,其性染色体组成为XYY。下列有关金鱼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金鱼能与野生鲫鱼杂交,并产生可育后代,这说明金鱼与野生鲫鱼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现象 B. “蓝剑”的产生可能是因为雄性亲本个体在减数第二次分裂时遗传物质分配异常 C. 所有金鱼品种都是经过突变、自然选择、隔离等过程形成的 D. “蓝剑”不能产生后代根本原因是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性染色体联会紊乱 ‎【答案】C ‎【解析】人工选择是在不同的饲养条件下,原始祖先产生了许多变异,人们根据各自的爱好对不同的变异个体进行选择。经过若干年的选择,是所选择的形状积累加强,最后选育出不同的品种。众多金鱼品种是经过人工选择培育而成的。‎ ‎【详解】A、金鱼不能与野生鲫鱼杂交,这说明金鱼与野生鲫鱼为不同的物种,它们之间存在生殖隔离,A正确;‎ B、“蓝剑”的性染色体组成为XYY是由正常卵子X与异常精子YY结合形成的,产生的原因是亲本中雄性个体在减数第二次分裂时遗传物质分配异常所致,B正确;‎ C、由分析可知,众多金鱼品种都是经过变异、人工培育、选择等过程形成的,C错误;‎ D、“蓝剑”的性染色体组成为XYY,不能直接产生后代的根本原因是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性染色体联会紊乱,D正确。故选B。‎ ‎29. 关于双链DNA分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若一条链中(A+C)/(T+G)=0.4,则其互补链中的此值是2.5,整个分子中的此值是0.4‎ B. 若一条链中(A+T)/(C+G)=0.4,则其互补链中的此值是2.5,整个分子中的此值是2.5‎ C. 嘌呤碱基与嘧啶碱基配对保证了DNA分子的稳定性 D. A、T碱基对比例高的DNA分子热稳定性较强 ‎【答案】C ‎【解析】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的应用:‎ ‎(1)在双链DNA分子中,互补碱基两两相等,A=T,C=G,A+G=C+T,即嘌呤碱基总数等于嘧啶碱基总数。‎ ‎(2)DNA分子一条链中(A+C)/(T+G)的比值与互补链中的该种碱基的比值互为倒数,在整个双链中该比值为1。‎ ‎【详解】A、若一条链中(A+C)/(T+G)=0.4,则其互补链中的此值是2.5,整个分子中的此值是1,A错误;‎ B、若一条链中(A+T)/(C+G)=0.4,则其互补链中的此值也是0.4,整个分子中的此值还是0.4,B错误;‎ C、嘌呤碱基与嘧啶碱基配对保证了DNA分子的稳定性,C正确;‎ D、A、T碱基对比例高的DNA分子热稳定性较弱,D错误。故选C。‎ ‎30. 下列有关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解释实验现象提出的“假说”是:F1产生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分离 B. 解释性状分离现象的“演绎’过程是:若F1产生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分离,则测交后代出现两种表现型,且比例接近 C. 检测假设阶段完成的实验是让子一代与隐性纯合子杂交 D. 豌豆是自花受粉,实验过程免去了人工授粉的麻烦 ‎【答案】D ‎【解析】A、解释实验现象时,提出的假说是:F1产生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分离,A正确;‎ B、解释性状分离现象的“演绎”过程是:若F1产生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分离,则测交后代出现两种表现型,且比例接近,B正确;‎ C、检测假设阶段完成的实验是测交实验,即让子一代与隐性纯合子杂交,C正确;‎ D、豌豆是自花受粉植物,因此在做杂交实验时要进行人工授粉,D错误。故选D。‎ ‎31. 通过测交实验,不能够了解F1的 A. 基因型 B. 相关基因的结构 C. 所产生配子的种类 D. 产生配子的比例 ‎【答案】B ‎【解析】测交的定义是孟德尔在验证自己对性状分离现象的解释是否正确时提出的,为了确定子一代是杂合子还是纯合子,让子一代与隐性纯合子杂交,这就叫测交.在实践中,测交往往用来鉴定某一显性个体的基因型和它形成的配子类型及其比例.‎ ‎【详解】A、测交往往用来鉴定某一显性个体的基因型,A正确;‎ B、测交不能检测F1相关基因的结构,B错误;‎ C、根据测交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可以推测被测个体产生配子的种类,C正确;‎ D、根据测交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可以推测被测个体产生配子的比例,D正确。故选B。‎ ‎32. 人体内某一细胞在进行减数分裂,其内有44条常染色体与2条X染色体,此细胞可能是( ) ‎ ‎①初级精母细胞  ②次级精母细胞  ③初级卵母细胞  ④卵细胞 A. ②③ B. 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②‎ ‎【答案】A ‎【解析】精子形成过程:精原细胞(44+XY)→初级精母细胞(44+XY)→次级精母细胞(22+X或22+Y,但后期时为44+XX或44+YY)→精细胞(22+X或22+Y)。‎ 卵细胞的形成过程:卵原细胞(44+XX)→初级卵母细胞(44+XX)→次级卵母细胞(22+X,但后期时为44+XX)→卵细胞(22+X)。‎ ‎【详解】①初级精母细胞的染色体组成为44+XY,与题干不符,①错误;‎ ‎ ②次级精母细胞的染色体组成为22+X或22+Y(44+XX或44+YY),②正确;‎ ‎ ③初级卵母细胞的染色体组成为44+XX,与题干相符,③正确;‎ ‎④卵细胞的染色体组成为22+X,与题干不符,④错误。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人类的染色体组成、减数第一、二次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要求考生识记人类的染色体组成,识记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能根据题干要求对各细胞进行准确判断,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33. 实验室条件下可以研究细菌抗药性形成的机理。野生型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是敏感的,将它接种到青霉素浓度为0.1单位/cm3的培养基里,绝大多数细菌死亡,但有个别细菌能存活下来,并能进行繁殖。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在青霉素的选择下,金黄色葡萄球菌种群抗青霉素的基因频率升高 B. 细菌抗药性的产生是人工选择的结果 C. 存活下来的个体产生的后代不一定抗青霉素 D. 接触青霉素之前金黄色葡萄球菌个体间已经产生了抗青霉素的差异 ‎【答案】B ‎【解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变异是不定向的,可遗传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自然选择通过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而使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进化,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详解】A、在青霉素的影响下,不能抵抗青霉素的细菌死亡,存活的个体存在抗青霉素的基因,因此金黄色葡萄球菌种群抗青霉素的基因频率升高,A正确;‎ B、细菌抗药性的产生是基因突变的结果,与人工选择无关,B错误;‎ C、存活下来的个体通过繁殖产生后代可能会出现性状分离,故不一定都能抗青霉素,C正确;‎ D、接触青霉素之前金黄色葡萄球菌个体间已经产生了抗青霉素的差异,使用青霉素时,青霉素对细菌进行了选择,D正确。故选B。‎ ‎34. 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之所以能保持亲、子代染色体数目的恒定,是因为在生殖过程中要进行( )‎ A. 有丝分裂和受精作用 B. 染色体加倍和减半 C. 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 D.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 ‎【答案】D ‎【解析】减数分裂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形成成熟生殖细胞进行的细胞分裂,在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复制一次,而细胞连续分裂两次,因此减数分裂的结果是:成熟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生殖细胞减少一半,通过受精作用,受精卵中的染色体数目又恢复到体细胞的数目,据此答题。‎ ‎【详解】减数分裂使成熟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生殖细胞减少一半,而受精作用使染色体数目又恢复到体细胞的数目。因此对于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体来说,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利于维持每种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对于遗传和变异都很重要,D正确。故选D。‎ ‎35. 如下图甲、乙为两种不同的病毒,经人工重建形成“杂种病毒丙”,用丙病毒侵染植物细胞,在植物细胞内增殖后产生的新一代病毒是A、B、C、D中的( )‎ A. B. ‎ C. D. ‎ ‎【答案】A ‎【解析】分析题图:图中病毒甲、乙为两种不同的植物病毒,而“杂种病毒丙”是由病毒甲的蛋白质外壳和病毒乙的遗传物质RNA重建形成的。‎ ‎【详解】“杂种病毒丙”是由病毒甲的蛋白质外壳和病毒乙的遗传物质RNA重建形成的,而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物质决定的,因此用病毒丙去侵染植物细胞,在植物细胞内增殖后产生的新一代病毒与提供遗传物质RNA的病毒乙一样。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病毒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病毒的结构,明确病毒的性状是由其遗传物质决定的,再根据题干中杂种病毒丙的遗传物质做出准确的判断。‎ ‎36. 在DNA分子的一条单链中相邻的碱基A与T是通过下列哪种结构连接起来的 ( )‎ A. 氢键 B. —脱氧核糖—磷酸—脱氧核糖—‎ C. 肽键 D. —磷酸—脱氧核糖—磷酸—‎ ‎【答案】B ‎【解析】DNA平面结构:‎ ‎【详解】在DNA分子的一条单链中,相邻核苷酸间通过磷酸和脱氧核糖间的磷酸二酯键相连,相邻碱基间则通过脱氧核糖、磷酸、脱氧核糖相连,B正确。故选B。‎ ‎37. 如图中甲、乙、丙3个图分别表示某个生物(假设只含两对同源染色体)的3个正在进行分裂的细胞,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 A. 含有同源染色体的细胞是甲和乙 B. 丙细胞名称为次级精母细胞或极体 C. 不含姐妹染色单体的细胞是乙和丙 D. 甲、乙、丙三个细胞的DNA数分别为8、8、4‎ ‎【答案】B ‎【解析】甲:减一后期,其均等分裂,推知为精母细胞,乙:有丝分裂后期,丙:减二后期。‎ ‎【详解】A、含有同源染色体的细胞是甲和乙,A正确;‎ B、分析可知丙细胞名称为次级精母细胞,B错误;‎ C、乙丙着丝点分裂,不含姐妹染色单体,C正确;‎ D、甲、乙、丙三个细胞的DNA数分别为8、8、4,D正确。故选B。‎ ‎38. 生物学家以野生的草莓为原料,经人工诱导后培育出四倍体草莓。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检测染色体时,用卡诺氏液固定细胞后直接染色观察 B. 检测染色体时,不能使用醋酸洋红溶液作为染色剂 C. 经诱导处理,植株中仅部分细胞发生染色体数目变异 D. 培育出的四倍体草莓高度不育,只能进行无性繁殖 ‎【答案】C ‎【解析】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的变化:低温处理幼苗→固定细胞的形态→制作装片(解离、漂洗、染色、制片)→观察。‎ ‎【详解】A.用卡诺氏液固定细胞后,需要解离、漂洗、染色、制片后进行观察,A错误;‎ B.检测染色体时,使用醋酸洋红或龙胆紫等碱性染料作为染色剂,B错误;‎ C.一般用低温或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抑制纺锤体的形成,因此植株中仅处于分裂前期之前的细胞染色体数目加倍,C正确;‎ D.培育出的四倍体含有同源染色体,因此能进行有性生殖,D错误。故选C。‎ ‎39. 下列属于相对性状的是( )‎ A. 水稻的早熟和高产 B. 狗的卷毛与猪的直毛 C. 小麦的抗病和易感病 D. 蚕豆的高茎与豌豆的矮茎 ‎【答案】C ‎【解析】相对性状是指一种生物同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详解】水稻的早熟和高产,不属于同一性状,A不符合题意;狗的卷毛与猪的直毛,不属于同一种生物,B不符合题意;小麦的抗病和易感病,是一种生物同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C符合题意;蚕豆的高茎与豌豆的矮茎,不属于同一种生物,D不符合题意。故选C。‎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相对性状的概念,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40. 下列关于抗维生素D佝偻病遗传特点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通常表现为世代连续遗传 B. 该病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 C. 男性患者与正常女性结婚,儿子一定是患者 D. 部分女性患者病症较轻 ‎【答案】C ‎【解析】抗维生素D佝偻病属于伴X显性遗传病,致病基因仅位于X染色体上,男性的X染色体一定来自母亲,一定会传给女儿,据此可分析该病的遗传特点。‎ ‎【详解】A、由于致病基因为显性,后代只要含有致病基因就会患病,所以通常表现为世代连续遗传,A正确;‎ B、女性含有两条X染色体,出现致病基因的机会更大,该病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A正确;‎ C、男性患者与正常女性结婚,儿子的X染色体来自母亲,一定不是患者,C 错误;‎ D、部分女性患者为致病基因的杂合子,病症较轻,D正确。故选C。‎ 二、填空题 ‎41. 下图表示利用某二倍体农作物①、②两个品种培育④、⑤、⑥三个新品种的过程,Ⅰ-Ⅴ表示育种过程,两对基因独立遗传,分析回答: ‎ ‎(1)由图中 Ⅰ→Ⅱ获得④称为___________育种,其育种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过程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由图中Ⅰ→Ⅲ→Ⅳ 获得④过程称为___________育种,其育种原理是___________,该育种方法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Ⅲ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中Ⅳ、Ⅴ过程常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品种⑥为_________________倍体,它接受④花粉后结_____________(有、无)籽果实。‎ ‎【答案】杂交 基因重组 自交 单倍体 染色体变异 明显缩短育种年限 花药离体培养 用秋水仙素处理幼苗 四 有 ‎【解析】1、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Ⅰ、Ⅱ是杂交育种,Ⅲ、Ⅳ是单倍体育种,Ⅴ是多倍体育种;‎ ‎2、四种育种方法的比较如下表:‎ 杂交育种 诱变育种 单倍体育种 多倍体育种 方法 杂交→自交→选优 辐射诱变、激光诱变、化学药剂处理 花药离体培养、秋水仙素诱导加倍 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原理 基因重组 基因突变 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先成倍减少,再加倍,得到纯种)‎ 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成倍增加)‎ ‎【详解】(1)由图中Ⅰ→Ⅱ获得④称为杂交育种,其育种原理是基因重组,其中过程Ⅰ是杂交,过程Ⅱ是自交。‎ ‎(2)由图中Ⅰ→Ⅲ→Ⅳ获得④过程称为单倍体育种,其育种原理是染色体变异,其中Ⅲ表示花药离体培养;由于获得的单倍体经秋水仙素处理后都是纯合体,自交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所以该育种方法优点是明显缩短育种年限。‎ ‎(3)图中Ⅳ、Ⅴ过程常用的是秋水仙素处理幼苗。‎ ‎(4)品种⑥的细胞中含4个染色体组,为四倍体;而品种④的细胞中含2个染色体组,为二倍体,所以④和⑥杂交后代为三倍体,故⑥接受④花粉后结有籽果实。‎ ‎【点睛】本题考查作物育种和物种形成的相关知识,分析出各种途径的育种方式,结合题干进行分析解答。‎ ‎42. 如图是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过程示意图,请回答: ‎ ‎ ‎ ‎(1)图示中,DNA的模板链是 ______ 。 ‎ ‎(2)[  ] ______ 上含有反密码子,这种物质的功能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3)图示中细胞核内发生的过程叫做 ______ ,该过程需要 __________________ 酶。 ‎ ‎(4)遗传信息是指 ______ 分子上的 __________ 排列顺序。 ‎ ‎(5)图中核糖体在信使RNA上的移动方向是 ______ (填“←”或“→” )。‎ ‎【答案】 E c tRNA 识别并转运特定的氨基酸 转录 RNA聚合酶 DNA 脱氧核苷酸 →‎ ‎【解析】分析题图:图示为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过程示意图,其中A为mRNA,是翻译的模板;B为核糖体,是翻译的场所;C为tRNA,能识别密码子并转运相应的氨基酸;D为肽链;E和F为DNA分子。‎ ‎【详解】(1)根据A(mRNA)上的碱基序列可知,DNA转录时的模板链是E。‎ ‎(2)图中c为tRNA,其一端相邻的3个碱基称为反密码子;tRNA能识别并转运特定的氨基酸。‎ ‎(3)图示细胞核内发生的是转录过程,该过程需要RNA聚合酶。‎ ‎(4)遗传信息是指DNA分子上的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 ‎(5)根据tRNA的移动方向可知,图中核糖体的信使RNA上相对运动方向是→。‎ ‎【点睛】本题结合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过程示意图,考查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要求考生识记遗传信息转录和翻译的概念、过程、场所、条件及产物,能准确判断图中各物质的名称,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43. 某研究小组研究了某地的两个湖泊。这一地区有时会发洪水。每个湖中生活着两种相似的鱼:红褐色的和金黄色的。他们不清楚这两种鱼之间的关系,于是作出两种假设,如图所示。 ‎ ‎(1)在假说甲中,湖泊Ⅰ中的红褐色鱼和金黄色鱼这两种鱼的祖先是___________。湖I和湖Ⅱ会形成金黄色鱼和红褐色鱼的原因是灰色鱼通过基因突变形成金黄色鱼和红褐色鱼,并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逐渐将适应环境的金黄色鱼和红褐色鱼保留,而将不适应环境的灰色鱼淘汰。‎ ‎(2)在假说乙中,湖泊Ⅰ中原来的鱼是红褐色鱼,湖Ⅱ中原来的鱼是金黄色鱼,由于发洪水时,这两个湖中的鱼发生混杂在一起的原因而形成现在湖Ⅰ、Ⅱ中的两种鱼。利用DNA分析能较快判断两种鱼之间的亲缘关系。‎ 如果湖泊Ⅰ中红褐色鱼与Ⅱ中红褐色鱼亲缘关系最近,则这一证据能有效支持假说______________;‎ 如果湖泊Ⅰ中红褐色鱼与Ⅰ中金黄色鱼亲缘关系最近,则这一证据能有效支持假说_____________。‎ ‎(3)根据现代进化理论,如果湖泊Ⅱ中的红褐色鱼和金黄色鱼的繁殖季节不同,说明它们之间已存在____________。‎ ‎(4)在对湖泊Ⅱ中的某一种群进行调查时,发现基因型为DD和dd的鱼所占的比例分别为15%和75%(各种基因型个体生存能力相同),第二年对同一种群进行的调查中,发现基因型为DD和dd的个体所占的比例分别为10%和70%,在这一年中,该鱼种群是否发生了进化?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同一种灰色鱼 自然选择 乙 甲 生殖隔离 没有 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发生改变 ‎【解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生殖隔离的形成标志着新物种的形成)。‎ ‎【详解】(1)由甲图可看出湖Ⅰ灰色鱼通过进化形成了红褐色和金黄色鱼,说明了红褐色鱼和金黄色鱼这两种鱼的祖先是同一种灰色鱼。假说甲中金黄色鱼和红褐色鱼产生的原因是突变。适应环境的金黄色鱼和红褐色鱼生存下来,而不适应环境的灰色鱼被淘汰即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这是通过自然选择实现的。‎ ‎(2)假说乙认为,湖泊Ⅰ中原有的红褐色鱼,由于洪水的作用,一部分进入到湖泊Ⅱ中,从而产生地理隔离,以致无法进行基因交流。如果假设乙正确,则湖泊Ⅰ中红褐色鱼与湖泊Ⅱ中的红褐色鱼亲缘关系最近。如果假设甲正确,湖泊Ⅰ中红褐色鱼与Ⅰ中金黄色鱼亲缘关系最近。‎ ‎(3)由题可知,湖泊Ⅱ中的红褐色鱼和金黄色鱼的繁殖季节不同,说明它们在自然条件下无法自由交配,存在生殖隔离。‎ ‎(4)第一年中DD、dd、Dd的鱼所占的比例分别为15%、75%、10%,D的基因频率是20%,d的基因频率是80%,而第二年DD、dd、Dd的个体所占的比例分别为10%、70%、20%,D的基因频率还是20%,d的基因频率还是80%,可见基因频率没有发生改变,因此生物没有发生进化。‎ ‎【点睛】本题结合图表,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要求考生识记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掌握基因频率的相关计算,能结合图中和表中信息准确答题。‎ ‎44. 果蝇的眼色由2对独立遗传的基因(A、a和B、b)控制,其中B、b位于X染色体上。A和B同时存在时果蝇为红眼,B存在而A不存在时果蝇为粉红眼,其余情况果蝇为白眼,一只纯合粉红眼雌果蝇与一只白眼雄果蝇杂交,F1全为红眼果蝇。请回答下列问题: ‎ ‎(1)基因型为aaXBXb的果蝇眼色是________,基因型为AaXbXb的果蝇眼色是________。‎ ‎(2)亲代雄果蝇的基因型是________,F1雄果蝇的基因型是________。F1雌果蝇能产生________种基因型的配子。‎ ‎(3)让F1雌雄果蝇随机交配,F2 白眼果蝇中,雄︰雌=________。‎ ‎(4)另有一个自由交配的果蝇种群,每一代无论雌雄都只有红眼和粉红眼两种性状表现,请分析可能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粉红眼 白眼 AAXbY AaXBY 4 1:0(或全为雄性) 该种群中无b(Xb )基因 ‎【解析】由题意知,纯合粉红眼雌果蝇的基因型为aaXBXB,纯合粉红眼雌果蝇与一只白眼雄果蝇杂交,F1代全为红眼,即F1代都含有A和B基因,因此亲代白眼雄果蝇的基因型为AAXbY,aaXBXB与AAXbY个体交配产生的F1代的基因型为AaXBXb(红眼雌性)和AaXBY(红眼雄性)。‎ ‎【详解】(1)由题意知:“A和B同时存在时果蝇为红眼,B存在而A不存在时果蝇为粉红眼,其余情况果蝇为白眼”,故基因型为aaXBXb的果蝇眼色是粉红色;基因型为AaXbXb的果蝇眼色是白眼。‎ ‎(2)亲代雌果蝇为纯合粉红眼,所以亲代雌果蝇的基因型为aaXBXB,雄果蝇的基因型是AAXbY;则F1雄果蝇基因型为AaXBY;F1雌果蝇基因型为AaXBXb,能产生AXB、AXb、aXB、axb4种基因型的配子。‎ ‎(3)F1雌雄果蝇基因型为AaXBXb、AaXBY,两者随机交配,后代白眼果蝇全为雄性。‎ ‎(4)若一个自由交配的果蝇种群,每一代无论雌雄都只有红眼(存在A和B基因)和粉红眼(存在B和aa)两种性状表现,可能的原因为该种群中无b基因。‎ ‎【点睛】对于伴性遗传、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理解把握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是解题的关键。‎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