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生物人教版必修3章末综合测评2 (第3~4章)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2021学年生物人教版必修3章末综合测评2 (第3~4章)

章末综合测评(二) (第 3~4 章) (满分:100 分 时间:90 分钟) 一、选择题(每题 2 分,共 25 题,共 50 分) 1.下列关于植物生长素发现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达尔文通过实验发现了某种“影响” B.拜尔的实验是在有光的环境中进行 C.温特的实验证明是胚芽鞘下部产生的化学物质引起胚芽鞘弯曲生长 D.鲍森·詹森的实验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影响可以透过云母片传递给下部 A [达尔文并没有发现生长素,只说明某种刺激,A 正确;拜尔的实验是在 无光的环境中进行,B 错误;温特实验证明了胚芽鞘的尖端确实产生了某种促进 生长的物质,这种物质可由尖端向下运输,促进下部的生长,C 错误;鲍森·詹森 的实验证明了胚芽鞘的尖端产生的刺激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D 错误。] 2.下列关于生长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长素的发现源于人们对植物向光性的研究 B.植物体内的生长素是由特定腺体合成并分泌 C.顶芽合成的生长素通过自由扩散运输到侧芽 D.植物的向光生长能说明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 A [植物体内的生长素是由一定部位产生的,非特定腺体合成并分泌,B 错 误;顶芽合成的生长素通过极性运输运输到侧芽,C 错误;植物的向光性能说明 生长素可促进细胞的生长,不能说明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D 错误。] 3.为了验证胚芽鞘尖端确实能产生某种促进生长的物质,用胚芽鞘和琼脂块 等材料进行实验时,对照实验的设计思路是( ) A.完整胚芽鞘分别置于单侧光照射和黑暗条件下 B.胚芽鞘尖端和未处理的琼脂块分别置于胚芽鞘切面的同一侧 C.未放过尖端的琼脂块和放过尖端的琼脂块分别置于胚芽鞘切面的同一侧 D.胚芽鞘尖端和置于胚芽鞘尖端一段时间后的琼脂块分别置于胚芽鞘切面的 同一侧 C [对照实验设计要求对照组除了实验变量与实验组不同外,其他无关变量 都应与实验组一致,所以该实验中实验组和对照组除了生长素的有无不同外,其 他设置都应相同,包括琼脂块、放置的位置等。] 4.烟草“打顶”有利于烟叶产量和品质的提高,但“打顶”后腋芽的生长会 影响烟草的产量和品质,为解决这个问题,应该在“打顶”后于伤口施用( ) A.细胞分裂素 B.乙烯生成物 C.赤霉素类物质 D.生长素类物质 D [除去顶芽后,腋芽生长过快又会影响烟草的产量和品质。在生产实践中, 人们常采用的方法是在打顶后的伤口处,施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从而提 高烟叶的产量和品质。] 5.研究表明植物根部有向着背光侧生长的特性,现将萌发中的幼苗呈水平状 用细线悬挂在只能获得单向光照的盒中气培(空气湿度完全满足幼苗的生长需要), 装置如图所示。一段时间后,幼苗的生长方向最可能是( ) B [由于根和茎均受重力影响,在重力刺激下茎背向重力生长,根向重力生 长。在单侧光的照射下,植物的茎向光生长,由“植物根部有向着背光侧生长的 特性;综合分析可知根斜向下生长,茎斜向上生长,B 项符合题意。] 6.实验证明 2,4D 对杨树扦插枝条生根的影响情况如图所示。某研究性学 习小组为了验证不同浓度 2,4D 溶液对该植物生根的影响,以确定其促进生根的 最适浓度,按照下表设置了浓度梯度。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组别 A B C 2,4D 溶液浓度(mol·L-1) 10-14 10-10 10-6 A.图示 2,4D 促进扦插枝条生根的实验表明其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 B.该研究性学习小组根据其实验结果能够确定 2,4D 溶液促进扦插枝条生 根的最适浓度 C.该实验中用 2,4D 溶液对插枝处理的方法有浸泡法或沾蘸法 D.用 2,4D 溶液处理扦插枝条时,应该处理扦插枝条的上端 C [根据 2,4D 溶液对杨树扦插枝条生根的影响曲线可知,该研究性学习小 组所设置的浓度梯度都是起促进杨树扦插枝条生根作用的组别,没有设置起抑制 作用的组别,故不能表明 2,4D 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A 错误;该研究性学习 小组所设置的浓度梯度过大,不能根据其实验结果确定 2,4D 溶液促进扦插枝条 生根的最适浓度,B 错误;用 2,4-D 溶液对插条处理的方法有浸泡法或沾蘸法, C 正确;用 2,4D 溶液处理扦插枝条时,应该处理扦插枝条的下端,D 错误。] 7.下列有关植物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乙烯的作用主要是促进植物果实的发育 B.用不同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处理扦插枝条,生根数量可能相同 C.赤霉素能促进种子的萌发和果实的成熟 D.脱落酸在果实的成熟阶段含量最高,以促进果实的衰老和脱落 B [乙烯的作用主要是促进植物果实的成熟;赤霉素能促进种子的萌发和果 实的发育;脱落酸在果实将要脱落的阶段含量最高;根据生长素生理作用的两重 性原理,不同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处理扦插枝条,生根数量可能相同。] 8.以下哪一现象或应用不能说明生长素调节具有两重性?( ) A.在自然状况下,大型乔木的树冠多呈圆锥形 B.被大风刮倒的树木,其露出地面的根总是向地生长 C.置于窗台上的盆景植物总是朝窗外生长 D.用较高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除去稻田中双子叶杂草 C [植物的向光生长只体现出生长素的促进作用,C 错误。] 9.下列生产或实验过程,不能使用吲哚乙酸的是( ) A.处理扦插的月季枝条,促进生根 B.处理青色的生香蕉,加速转变为黄香蕉 C.处理去掉雄蕊的番茄花蕾,育出无子果实 D.处理切去胚芽鞘尖端的燕麦幼苗,使其继续生长 B [生长素具有促进生长的作用,生产上可用于促进果实的发育而培育无子 果实,促进扦插枝条生根等方面;B 项是乙烯的生理作用。] 10.将植物横放,测量根和茎生长素浓度与其生长状况的关系如图甲所示, 则曲线上 M、N、P 和 Q 点分别最可能对应于图乙中的( ) 甲 乙 A.a、b、c、d B.a、c、d、b C.b、c、a、d D.b、d、c、a B [植物横放后,由于重力作用,近地侧的生长素浓度高于背地侧的,于是 d 处的生长素浓度大于 c 处的,b 处的生长素浓度大于 a 处的。但由于根对生长素浓 度较为敏感,因而 d 处生长受到抑制,c 处生长受到促进,所以表现为根向地生长。 茎对生长素浓度不敏感,因此 b 处生长比 a 处生长得快。综上所述,B 项正确。] 11.某同学调查正方形样地中某植物的种群密度时选用五点取样法取样,如 表为各样方的植株数量,分析表格中的数据,你认为该同学需要改进的是( ) 样方编号 1 2 3 4 5 数量(株) 1 0 0 1 0 A.适当增大样方面积 B.适当减少样方数目 C.改用等距取样法取样 D.改变计数方法 A [表格中只有两个样方获取了植物的数量,其余样方的数量都是 0,说明 样方中植物个体的数量太少,应该适当增大样方面积,而与计数方法无关,A 正 确。] 12.在渔业生产中,要严格控制渔网网眼大小以保护鱼苗,这将会使捕捞种 群的年龄组成为( ) A.增长型 B.稳定型 C.衰退型 D.无法判断 A [严格控制网眼大小保护鱼苗,把老年个体捕捞后,使种群的年龄结构变 成增长型,A 正确。] 13.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某种群数量为 10 万,一年内出生了 1862 个,则年出生率为 1.862% B.年龄结构为稳定型的种群,近期种群数量一定能保持稳定 C.群落中只有植物有垂直结构,动物没有 D.人类活动对群落的影响往往是破坏性的 A [出生率=新产生的个体数/种群个体总数×100%=1 862/100 000×100% =1.862%,A 正确;年龄结构为稳定型的种群,近期种群数量会处于动态平衡或 相对稳定,无法保持稳定,B 错误;群落中植物的垂直结构会为动物创造多种多 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所以动物也有垂直结构,C 错误;人类活动对群落的 影响也有积极的方面,例如治理沙漠、抚育森林等,D 错误。] 14.为了保护鱼类资源不受破坏,并能持续地获得最大捕鱼量,根据种群增 长的“S”型曲线,应使被捕鱼群的种群数量保持在 K/2 水平。这是因为在这个水 平上( ) A.种群数量相对稳定 B.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C.种群数量最大 D.环境条件所允许的种群数量最大 B [将种群的数量控制在 K/2 左右,此时种群数量增长速率最大,可持续提 供的资源数量最多,同时又不影响资源的再生,B 正确。] 15.生态系统的生产力是指生产者制造的有机物总量。有学者以“生产力假 说”来解释生物多样性的原因,认为高生产力造成高的物种丰富度。研究者在某 山区研究发现,其生产力随着海拔高度增加而递减,且海拔高度与物种丰富度关 系如图所示。由此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生产力最高的地区是物种丰富度最高的地区 B.海拔 1 000 m 处物种丰富度低而生产力高 C.高海拔地区的生产力比低海拔地区的高 D.此研究结果支持“生产力假说” B [据题图可知,生产力最高的地区物种丰富度最低,A 错误;海拔 1 000 m 处物种丰富度低而生产力高,B 正确;高海拔地区的生产力比低海拔地区的低,C 错误;该研究结果不支持“生产力假说”,D 错误。] 16.研究人员调查了 1928 年~1977 年某欧洲灰鹭种群数量变化,结果如图,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调查灰鹭种群数量应采用样方法 B.灰鹭种群 1964 年后呈“J”型增长 C.非寒冷年份灰鹭种群数量也会出现波动 D.连续暖冬持续提升灰鹭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 C [灰鹭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其种群数量,A 错误;灰鹭种群 1964 年后呈“S”型增长,B 错误;据图分析,非寒冷年份灰鹭种 群数量也会出现波动,C 正确;连续暖冬之前出生率大于死亡率,连续暖冬时灰 鹭的种群数量基本不变,出生率基本等于死亡率,说明出生率下降,D 错误。] 17.锄足蟾蝌蚪、雨蛙蝌蚪和蟾蜍蝌蚪均以浮游生物为食。在条件相同的四 个池塘中,每池放养等量的三种蝌蚪,各池蝌蚪总数相同。再分别在四个池塘中 放入不同数量的捕食者水螈。一段时间后,三种蝌蚪数量变化结果如图。下列分 析错误的是( ) A.无水螈的池塘中,锄足蟾蝌蚪数量呈“J”型增长 B.三种蝌蚪之间为竞争关系 C.水螈更喜捕食锄足蟾蝌蚪 D.水螈改变了三种蝌蚪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A [无水螈的池塘中,最初一段时间由于食物和生存空间充足,锄足蟾蝌蚪 数量呈“J”型增长,但由于空间有限、蝌蚪间的竞争关系等,最终锄足蟾蝌蚪数量 呈“S”型增长;三种生物有共同的食物来源,可构成竞争关系;据图可知,随着水 螈数量的增多,锄足蟾蝌蚪数量减少较多,表明水螈更喜食锄足蟾蝌蚪;四个池 塘中放入了不同数量的水螈后,三种蝌蚪的数量发生了明显变化,因此水螈改变 了三种蝌蚪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18.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中第一句中“草盛豆苗稀”隐含的生物间的关系 及第三句中“道狭草木长”反映出的生物学知识分别是( ) A.竞争、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无影响 B.竞争、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有影响 C.捕食、撤去人类活动群落演替方向会发生变化 D.捕食、撒去人类活动群落演替方向未发生变化 B [草和豆苗之间竞争光照和营养,属于竞争关系。“道狭草木长”是由于 人迹罕至,草木才长的茂盛,体现了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有影响。] 19.下面是某地沙丘中植物群落的演替过程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 A.图示沙丘上的群落演替类型属于初生演替 B.引起上述群落演替的环境因素之一是该地区雨水增多 C.群落演替过程中,优势种群的数量都呈“J”型增长 D.人类活动会对图示群落演替过程产生一定的影响 C [演替中优势种的数量会增加,但其生存环境并非理想条件,其数量是“S” 型增长,C 错误。] 20.生态系统中某一植食性动物种群个体数量的变化如图所示,若不考虑该 系统内生物个体的迁入与迁出,下列关于该种群个体数量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在 a~b 段,种群的数量增长的倍数λ大于 1 B.b 点后该种群的生存环境趋于稳定 C.b~d 段的数量变化可能是由于捕食关系导致的 D.性别比例的变动会导致该种群个体数量发生波动 B [在 a~b 段种群的数量增长,说明增长的倍数λ大于 1,A 正确;d 点后该 种群的数量下降后趋于稳定,说明生存环境趋于稳定,B 错误;种群数量下降的 原因与食物、天敌相关,C 正确;性别比例的变动影响种群出生率,进而影响种 群数量的变化,D 正确。] 21.某池塘中,某种成年鱼生活在底层,取食多种底栖动物,而该种鱼的幼 体生活在水体上层,滤食浮游动物和浮游藻类。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该种鱼的幼体与浮游动物具有竞争和捕食关系 B.该种鱼的发育阶段不同,其所处的营养级可能不同 C.底栖动物和浮游动物分层现象属于群落垂直结构 D.该种成年鱼及其幼体在水中的分布构成群落的垂直结构 D [据题意,该种鱼的幼体生活在水体上层,滤食浮游动物和浮游藻类,而 浮游动物以浮游植物为食,该种鱼的幼体与浮游动物具有竞争和捕食关系,A 正 确;该种鱼的发育阶段不同,其食物结构可能发生变化,所以其所处的营养级也 可能变化,B 正确;底栖动物和浮游动物分层现象属于群落垂直结构,C 正确; 该种成年鱼及其幼体是同一物种不同发育阶段,在水中的分布属于种群的分布,D 错误。] 22.南方某地的常绿阔叶林曾因过度砍伐而遭到破坏。停止砍伐一段时间后, 该地常绿阔叶林逐步得以恢复。下表为恢复过程中依次演替的群落类型及其植物 组成。 演替阶段 群落类型 植物种类数/种 草本植物 灌木 乔木 1 草丛 34 0 0 2 针叶林 52 12 1 3 针、阔叶混交林 67 24 17 4 常绿阔叶林 106 31 16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该地群落演替提高了光能的利用率 B.常绿阔叶林中各种群的种群密度均大于草丛的 C.常绿阔叶林的自我调节能力比针叶林的强 D.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空间结构发生了变化 B [影响动物分层现象的主要原因是食物和栖息场所,草丛→针叶林→针、 阔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随着演替的进行,植物分层现象更复杂,给动物提供 的食物种类和栖息场所更多,但并不代表所有种群种群的密度均大于草丛的,B 错误。] 23.如图为某鱼塘中一段时间内一种浮游动物与一种草食性鱼的种群数量变化 曲线(两种群所需食物种类有部分相同)。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草食性鱼在 a 点时种群年龄结构为稳定型 B.此鱼塘中浮游动物种群数量增长不受本身密度制约 C.草食性鱼和浮游动物在鱼塘中存在竞争关系 D.人们填鱼塘造田不改变此群落演替的方向 C [草食性鱼在 a 点时种群年龄结构应为增长型,A 项错误;浮游动物在此 鱼塘中呈“S”型增长,其种群数量增长受本身密度制约,B 项错误;草食性鱼和浮 游动物所需食物种类有部分相同,两者之间存在竞争关系,C 项正确;人们填鱼 塘造田会改变此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D 项错误。] 24.如图表示两个陆生群落的演替过程。据图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a 曲线代表群落的次生演替,b 曲线代表群落的初生演替 B.演替的最初阶段由于资源空间充足,各种群的种群数量会呈指数增长 C.图中 C 点到 D 点表示生态系统可能遭到破坏 D.C、E 点都可代表顶极群落,演替到平衡状态时的群落类型由气候和土壤 等条件决定 B [在群落演替过程中各个群落不都是呈指数增长的,因为各种群间要受到 竞争、捕食等多种关系制约,B 项错误。] 25.如图为燕麦胚芽鞘经过单侧光照射后,甲、乙两侧的生长情况,对照组 未经单侧光处理。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侧为背光侧,其 IAA 含量低于乙侧和对照组的 B.对照组的燕麦胚芽鞘既不生长也不弯曲 C.若光照前去除尖端,甲、乙两侧的生长状况基本一致 D.IAA 先极性运输到尖端下部再横向运输 C [据图可知,甲侧为背光侧,其生长素(IAA)的含量高于乙侧和对照组的, A 错误;对照组的燕麦胚芽鞘没有受到单侧光的照射,因此不弯曲,但是其尖端 可以产生生长素,因此其应该直立生长,B 错误;若光照前去除尖端,则没有尖 端感受单侧光刺激,则甲、乙两侧生长情况应该基本一致,C 正确;生长素先在 尖端进行横向运输,再向下进行极性运输,D 错误。] 二、非选择题(50 分) 26.(12 分)植物激素突变体是研究植物激素合成、代谢途径及生理功能的重 要实验材料,某课题组为了研究生长素和赤霉素对遗传性矮生植物的作用效应, 将适宜浓度的生长素和赤霉素分别喷施到 5 个不同突变体(生长速率分别为 lg1.2、 lg1.4、lg1.6、lg1.8、lg2.0 毫米/7 天)的矮生豌豆幼苗上,实验结果如图。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赤霉素能促进________从而引起植株增高。 (2)该实验的自变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图中设置③组 的作用是________。 (3)根据实验结果可知,体外喷施________能明显促进矮生豌豆的生长,生长 速率越小的品种,对该激素生长反应越________(填“显著”或“不显著”),其原 因可能是遗传性矮生植株体内缺少________。 解析:(1)赤霉素通过促进细胞伸长,引起植株增高。(2)由图中信息可知,该 实验的自变量是不同生长速率的突变体和喷施的试剂种类,图中设置③组的作用 是对照。(3)根据实验结果可知,体外喷施赤霉素能明显促进矮生豌豆的生长,生 长速率越小的品种,对该激素生长反应越显著,其原因可能是遗传性矮生植株体 内缺少合成赤霉素的酶或控制该酶合成的基因。 答案:(1)细胞伸长 (2)不同生长速率的突变体 喷施的试剂种类 对照 (3) 赤霉素 显著 赤霉素(或合成赤霉素的酶、基因) 27.(15 分)有一片长有马尾松和山毛榉的针、阔叶混交林,逐年对两个树种 的存量进行统计,马尾松和山毛榉存量的比值记作 C,作出曲线如图 1 所示。请 据图回答: 图 1 图 2 (1)对两树种进行存量统计时使用________法,两个树种处于竞争平衡状态的 年份段是________。 (2)在 a 年的优势种是________,在如图 2 的虚线框中画出 d 至 f 时期内这两 个物种之间的数量关系曲线图。 (3)两树种之间的关系体现了群落演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取代,在演替过程中,某种群是否具有竞争优势取决于_____________。 (4)由于对木材的需求,人类大量砍伐山毛榉,使马尾松的数量逐渐增多,这 体现了人类的活动能改变群落演替的________。 解析:(1)样方法适用于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所以对两树种进行存量统计时 应使用样方法,在 cd 段,马尾松和山毛榉存量的比值 C 基本不变,此时两个树种 处于竞争平衡状态。(2)在 a 年时马尾松和山毛榉存量的比值 C 大于 1,则优势种 是马尾松。在 d 至 f 时期内,马尾松和山毛榉存量的比值 C 逐渐变小,说明了马 尾松的数量减少,山毛榉的数量增加,在 f 时马尾松和山毛榉存量的比值 C 等于 1,说明两树种数量相等,所以在 d 至 f 时期内这两个物种之间的数量关系曲线如 图所示:横坐标为时间,纵坐标表示数量。 (3)两树种之间的关系体现了群落演替是优势种群的取代,在演替过程中,某 种群是否具有竞争优势取决于该种群是否更适应改变的环境。 (4)由于对木材的需求,人类大量砍伐山毛榉,使马尾松的数量逐渐增多,这 体现了人类的活动能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答案:(1)样方 c 至 d (2)马尾松 (3)优势种群 该种群是否更适应改变的环境 (4)速度和方向 28.(11 分)甲、乙、丙三种一年生的草本植物分别分布于某山地的 A(高山草 原)、B(亚高山灌木丛)、C(针阔混交林)三种不同的栖息地中。取数量相等的甲、 乙、丙三种植物的种子均匀混合,再均分为三组,分别种植于 A、B、C 三种栖息 地中的实验地块上(清除其他植物,种植方式相同,各种子均能发育成植株,并结 种子),对各实验地块中三种植物所结种子数进行统计,得到如下结果。请分析回 答: A 实验地块:甲种子∶乙种子∶丙种子≈6∶3∶1; B 实验地块:甲种子∶乙种子∶丙种子≈3∶6∶1; C 实验地块:甲种子∶乙种子∶丙种子≈3∶3∶4。 (1)混合种植后,A 实验地块中三种植物种子的比例反映了甲、乙、丙三种植 物当年的________(填种群的特征)不同。若环境条件不变,预测几年内 B 实验地 块中乙种群的数量变化趋势是________(填“增加”“减少”或“不变”)。 (2)在实验结束的若干年后,A 实验地块演替的结果是形成________(填“高山 草原”“亚高山灌木丛”或“针阔混交林”);该群落演替是在原有________条件 保留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所以是次生演替。 (3)C 实验地块的空间结构包括________和________。其中丰富的植被类型又 为动物创造了________,使得其物种丰富度进一步提高。 (4)有一个由 M 只田鼠组成的小种群迁入 A 实验地块,该田鼠种群的数量每月 以λ倍数增长,理论上 t 月后种群数量为________,该数量出现的前提条件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混合种植后,得到的某植物种子数目的多少反映了该植物的出生率 大小。B 地块中乙种子数量最多,在几年内将不断繁殖,乙种群数量也会不断增 加。(2)A 实验地块甲种群占优势,甲种群来自高山草原,故 A 实验地块将来会演 替为高山草原。由清除其他植物的实验地块变为高山草原,这种演替是一种次生 演替,是在原有的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的情况下进行的。(3)任何群落的空间结构都 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群落中的植被为动物提供了相应的食物条件和栖息空 间,使动物数量增大,物种丰富度提高。(4)在理想条件下,即没有敌害、食物和 空间充裕时,田鼠种群在 t 月后的数量为 M·λt。 答案:(1)出生率 增加 (2)高山草原 土壤 (3)垂直结构 水平结构 食物 条件和栖息空间 (4)Mλt 资源、空间充裕,缺乏天敌,气候适宜等(或种群增长 不受田鼠种群密度增加的影响或理想条件) 29.(12 分)矮岩羊是我国特有的濒危动物。据科学工作者的考察,在 20 世纪 80 年代四川巴塘地区矮岩羊数量众 多,到 2008 年当地矮岩羊数量不到 200 只。如表是 1988 年、2008 年通过定 点观察的方法得到的调查统计表。请回答相关问题: 时间 种群中年龄组成比例(%) 人为捕杀 栖息环境 幼体 亚成体 成体 1988 年 45 38 17 弱 灌草丛、断崖灌丛 2008 年 15 17 68 强 灌草丛、断崖灌丛 破碎化、部分出现 戈壁 (1)2008 年 , 科 学 工 作 者 观 察 到 矮 岩 羊 34 群 共 计 137 只 , 上 述 群 体 __________(填“属于”或“不属于”)同一种群,这种群体性分布体现了矮岩羊种 群的__________特征。 (2)仅从 1988 年矮岩羊种群个体组成来推测未来一段时期内该地区矮岩羊种 群数量会__________;据表分析,2008 年矮岩羊种群数量的下降的原因除人为捕 杀外,还与______________有关。 (3)表中巴塘地区矮岩羊栖息环境的变化在生态学上称为__________;人类活 动往往会使该过程按照不同于自然变化的__________进行。 解析:(1)种群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因此科 学工作者观察到的矮岩羊属于同一种群,这种群体性分布体现了矮岩羊种群的空 间特征。(2)仅从 1988 年矮岩羊种群个体组成来看,该群体中幼年个体较多,成年 个体较少,属于年龄组成中的增长型,因此可以推测未来一段时期内该地区矮岩 羊种群数量会增加;据表分析,2008 年矮岩羊种群数量下降的原因除人为捕杀外, 还与栖息环境被破坏有关。(3)表中巴塘地区矮岩羊栖息环境的变化在生态学上称 为群落的演替(演替);人类活动往往会使该过程按照不同于自然变化的速度和方向 进行。 答案:(1)属于 空间 (2)增加 栖息环境被破坏 (3)群落的演替(演替) 速 度和方向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