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卷·2018届江西省金溪县第一中学高二第一次(10月)月考生物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卷·2018届江西省金溪县第一中学高二第一次(10月)月考生物试题 (解析版)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 ‎1.若以下图代表与生命系统相关概念的范围,其中正确的是 ‎【答案】D ‎2. 下列关于人的生殖和发育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新个体起源于精子和卵细胞,因为它们的全能性最高 B.精子与卵细胞在子宫内受精后形成受精卵 C.人的生殖和发育的过程实质上就是细胞的增殖和分化的过程 D.人的生殖和发育的过程离不开细胞的增殖和分化 ‎【答案】D ‎【解析】新个体起源于受精卵,受精卵的全能性最高,A项错误;精子与卵细胞在输卵管内受精后形成受精卵,B项错误;人的生殖和发育的过程是以细胞的增殖和分化为基础,C项错误,D项正确。‎ ‎【考点定位】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 ‎3. 2010年5月20日,美国科学家宣布世界首例人造生命——完全由人造基因控制的单细胞细菌诞生,并将它命名为“人造儿”。该“人造儿”‎ 是将人工合成的一种名为蕈状支原体的细菌的脱氧核糖核酸(DNA)植入另一个内部被掏空、名为山羊支原体的细菌体内形成的。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A.首例人造生命选择细菌来进行,是因为其结构简单,更容易成功 B.该过程的核心技术之一是将DNA植入内部被掏空的支原体的细胞核内 C.该“人造儿”能够通过分裂的方式进行增殖 D.该“人造儿”能够合成自己所需的蛋白质 ‎【答案】B ‎4. 下列关于染色体与染色质的说法正确的是 A.真核细胞的染色体主要分布在细胞核内 B.原核细胞的染色体往往形成环状 C.真核细胞有染色体,原核细胞只有染色质 D.染色体与染色质的化学本质完全相同 ‎【答案】D ‎【解析】真核细胞的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内,A项错误;原核细胞没有染色体,B项错误;真核细胞有染色体,原核细胞没有染色质,C项错误;染色质和染色体是同一种物质在不同细胞时期的两种形态,因此二者的化学本质完全相同,D项正确。‎ ‎【考点定位】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结构 ‎5. 组成细胞的有机物中含量最多的就是蛋白质,下列有关蛋白质的说法错误的是 A.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它承担的一切生命活动 B.若某人长期摄入的蛋白质不足,很可能会导致组织水肿 C.细胞内的蛋白质都是在核糖体上合成的 D.蛋白质属于生物大分子,含有C、H、O、N等元素 ‎【答案】A ‎【解析】一切生命活动都离不开蛋白质,因此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A项错误;若某人长期摄入的蛋白质不足,很可能会引起血浆蛋白的含量低于正常水平,使得由血浆进入组织液中的水分增多,导致组织水肿,B项正确;核糖体是蛋白质合成的场所,C项正确;蛋白质属于生物大分子,含有的基本元素是C、H、O、N,有的还含有S等元素,D项正确。‎ ‎【考点定位】细胞中的蛋白质 ‎【名师点睛】本题的易错点在于不清楚引起组织水肿的原因。几种引起组织水肿的原因分析如下:‎ ‎①过敏反应导致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强,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 ‎②营养不良,摄入蛋白质不足,导致血浆蛋白含量降低,血浆渗透压降低,从而导致血浆中的水分大量进入组织液造成水肿。‎ ‎③毛细淋巴管阻塞,组织液中蛋白质等不能渗入毛细淋巴管而使组织液浓度升高,吸水造成水肿。‎ ‎④局部组织细胞代谢旺盛,导致代谢产物增加,引起组织液浓度升高,吸水造成水肿。‎ ‎⑤肾炎使血浆蛋白随尿液排出体外,血浆浓度降低,水分大量进入组织液,造成水肿。‎ ‎6. 核酸是细胞内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对于生物体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核酸存在于所有的细胞中 B.核酸包括两大类:脱氧核糖核苷酸和核糖核苷酸 C.现已知某个核酸分子有100个核苷酸组成,则这些核苷酸的排列顺序有4100种 D.多个核苷酸分子通过磷酸二酯键连接起来,就可以构成核酸 ‎【答案】A ‎【考点定位】核酸的种类、分布、结构 ‎7. 静脉注射(Intravenous injection):是一种医疗方法,即把血液、 药液、营养液等液体物质直接注射到静脉中。下列关于静脉注射的说法错误的是 A.当人患急性肠炎时,可以静脉注射葡萄糖盐水进行治疗 B.静脉注射常用的生理盐水是0.9%NaCl的溶液 C.静脉注射就是把药物直接注射到血浆中 D.对于严重营养不良的病人,可以静脉注射蛋白质以缓解病情 ‎【答案】D ‎【解析】当人患急性肠炎时,可以静脉注射葡萄糖盐水进行治疗,A项正确;静脉注射常用的生理盐水是0.9%NaCl的溶液,B项正确;静脉注射就是把药物通过静脉直接注射到血浆中,C项正确;对于严重营养不良的病人,可以静脉注射完全营养液的方法补充营养,以缓解病情,D项错误。‎ ‎【考点定位】细胞中的化合物与人体健康 ‎8. 在我们的人体内存在着很多的膜结构,有宏观的膜结构,也有微观的膜结构,他们都承担着重要的生理功能,下列关于膜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 A.细胞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它们都是可以流动的 B.细胞膜、细胞器膜、核膜等共同构成细胞的生物膜系统,它们在结构和功能上是紧密联系 C.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与细胞膜的流动性密切相关 D.人体的免疫系统有三道防线,其中黏膜是保卫人体的第二道防线 ‎【答案】D ‎【考点定位】生物膜的结构和功能、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免疫系统的组成 ‎【名师点睛】解答此题的前提是:熟记并理解生物膜的结构和功能、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免疫系统的组成并形成清晰的知识网络。‎ ‎9. 下列关于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细胞核控制着细胞的代谢和遗传,因此没有细胞核的细胞可以长时间生存 B.在有丝分裂的过程中,细胞核内的物质都会周期性的消失和重现 C.用甲基绿吡罗红混合染色剂对人的口腔上皮细胞染色,可发现被染成绿色的物质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 D.细胞核必须通过核孔来实现核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 ‎【答案】C ‎【解析】细胞核是细胞的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因此没有细胞核的细胞将无法长时间生存,A项错误;在有丝分裂的过程中,核膜与核仁都会周期性的消失和重现,B项错误;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甲基绿使DNA呈现绿色,吡罗红使RNA呈现红色,因此用甲基绿吡罗红混合染色剂对人的口腔上皮细胞染色,可发现被染成绿色的物质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C项正确;核孔实现核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核孔是大分子物质出入细胞核的通道,而小分子物质出入细胞核是通过跨膜运输实现的,D项错误。‎ ‎【考点定位】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有丝分裂、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10. 洋葱是人们喜爱的蔬菜,有是科研人员喜欢的实验材料。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洋葱鳞片叶外表皮有颜色,可用于做“观察植物细胞的吸水与失水”实验,而内表皮不能 B.可以用洋葱鳞片叶来做“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 C.可以用洋葱的根尖来做“观察细胞有丝分裂”的实验 D.将洋葱细胞用纤维素酶处理后,可以得到原生质层 ‎【答案】C ‎【解析】洋葱鳞片叶外表皮有颜色,用于做“观察植物细胞的吸水与失水”实验,其现象明显,但内表皮也可用于该实验,A项错误;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没有叶绿体,不可用来做“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B项错误;洋葱根尖的分生区细胞有分裂能力,可以用洋葱的根尖来做“观察细胞有丝分裂”的实验,C项正确;将洋葱细胞用纤维素酶处理后,可以得到原生质体,D项错误。‎ ‎【考点定位】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与失水、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细胞的结构 ‎【名师点睛】本题的易错点在于没有把握原生质层与原生质体概念的内涵而错选。原生质层、原生质体的辨析如下:‎ ‎①原生质层在成熟的植物细胞内相当于半透膜,由细胞膜、液泡膜以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组成,不包括细胞核和液泡内的细胞液两部分,且仅存在于成熟的植物细胞中。‎ ‎②原生质体是去除了植物细胞壁以后所剩下的植物细胞结构。可以认为原生质体包括原生质层、细胞液和细胞核三部分。‎ ‎11.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采用盆栽实验,探究土壤干旱对某种植物叶光合速率的影响。实验开始时土壤水分充足,然后实验组停止浇水,对照组土壤水分条件保持适宜,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A.叶片光合速率随干旱时间延长而呈下降趋势 ‎ B.实验2~4天,光合速率下降是由叶片叶绿素含量下降引起的 ‎ C. 叶片光合速率下降先于叶片叶绿素含量下降 D.实验2~4天,光合速率下降可能是由叶片内CO2浓度下降引起的 ‎【答案】B ‎【考点定位】植物光合作用的因素 ‎【名师点睛】本题通过有关反映实验结果的曲线图为情境,考查学生对光合作用的过程及影响因素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实验分析、处理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熟记并理解相关的基础知识、形成知识网络;更主要的是抓准光合速率的实质,明确横纵坐标的含义以及曲线的变化趋势、起点、转折点、终点等点的含义。认真分析、对比各变量之间的关系,找出各变量之间的内在联系;在此基础上结合相关的生物学知识作进一步的推理分析,并进行“图→文”的转化,由此对照各选项作出合理判断。‎ ‎12. 下列生理过程中不需要消耗ATP的是 A.神经纤维受一定强度的刺激时,钠离子迅速进入细胞内 B.将植物细置于一定浓度的硝酸钾溶液中,会发生质壁分离,之后自动复原 C.神经递质通过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中 D.植物的叶肉细胞将光能转变为稳定的化学能 ‎【答案】A ‎【考点定位】动作电位产生的机理、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兴奋在神经细胞间的传递、光合作用 ‎13. 下面为动物机体的细胞凋亡及清除示意图。据图分析,不正确的是 A.①过程表明细胞凋亡是特异性的,体现了生物膜的信息传递功能 ‎ B.细胞凋亡过程中有新蛋白质合成,体现了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 C.②过程中凋亡细胞被吞噬,表明细胞凋亡是细胞被动死亡过程 ‎ D.凋亡相关基因是机体固有的,在动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答案】C ‎【解析】①过程中凋亡诱导因子与膜受体特异性结合,表明细胞凋亡是特异性的,体现了生物膜的信息传递功能,A项正确;凋亡信号激活凋亡相关基因,进而执行细胞凋亡,说明细胞凋亡过程中有新蛋白质合成,体现了基因的选择性表达,B项正确;②过程中凋亡细胞被吞噬,表明细胞凋亡是细胞自动死亡过程,C项错误;凋亡相关基因是机体固有的,在动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D项正确。‎ ‎【考点定位】细胞凋亡及清除 ‎【名师点睛】本题以动物机体的细胞凋亡及清除示意图为情境,考查学生对细胞凋亡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熟记并理解相关的基础知识、形成知识网络,更主要的是抓住题图中的关键信息,诸如“凋亡诱导因子与膜受体特异性结合”、“激活凋亡相关基因”等等,将这些信息与所学知识有效地联系起来,进行图文转换、实现对知识的整合和迁移。‎ ‎14. 下列有关细胞生命活动的叙述生物,正确的是 A.分裂期的细胞不进行DNA复制和蛋白质合成 B.免疫系统中的记忆细胞具有分化潜能又有自我更新能力 C.凋亡细胞内的基因表达都下降,酶活性减弱 D.原癌基因突变促使细胞癌变,抑癌基因突变抑制细胞癌变 ‎【答案】B ‎【考点定位】细胞增殖、凋亡与癌变、免疫调节 ‎15. 下列对有关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在观察洋葱细胞有丝分裂实验中,将已经解离、漂洗、染色的根尖置于载玻片上轻轻盖上盖玻片即可镜检 B.对酵母菌计数时,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满血球计数板的计数室及其四周边缘,轻轻盖上盖玻片后即可镜检 C.在叶绿体色素提取实验中,研磨绿叶时应加一些有机溶剂,如无水乙醇等 D.检测试管中的梨汁是否有葡萄糖,可加入适量斐林试剂后,摇匀并观察颜色变化 ‎【答案】C ‎【解析】‎ 在观察洋葱细胞有丝分裂实验中,将已经解离、漂洗、染色的根尖置于载玻片上轻轻盖上盖玻片,其上再加以载玻片,然后用拇指轻轻地按压载玻片,A项错误;对酵母菌计数时,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将样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用滤纸将多余的培养液吸去,待酵母菌细胞全部沉到计数室底部后即可镜检,B项错误;绿叶中的色素以溶解在有机溶剂中,因此在叶绿体色素提取实验中,研磨绿叶时应加一些有机溶剂,如无水乙醇等,C项正确;检测试管中的梨汁是否有葡萄糖,可加入适量斐林试剂后,摇匀在水浴加热(50—65℃)约2min后观察颜色变化,D项错误。‎ ‎【考点定位】观察植物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检测生物组织中还原糖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的是教材中“生物知识内容表”所列的相关生物实验。若要准确解答此类问题,在平时复习中,要注意对教材实验所涉及的实验技术的掌握,对实验原理、实验流程、实验现象、实验结论等内容的分析、归纳与总结,而且还要站在全新的、应用的角度去重新分析已做过的每一个实验,从中提取出真正要掌握的最重要的内容,以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16. 已知分泌蛋白的新生肽链上有一段可以引导其进入内质网的特殊序列(图中P肽段)。若p肽段功能缺失,则该蛋白 A. 无法继续合成 B.可以进入高尔基体 C.可以被加工成熟 D. 无法被分秘到细胞外 ‎【答案】D ‎17. 生长素的运输方向是单向的,一般只能从植物形态学的上端向形态学的下端运输,而不能反过来运输,这最可能是由于 A.地心引力的作用所致 B.载体蛋白的特点所致 C.能量多少有关 D.光照方向的影响 ‎【答案】B ‎【解析】生长素的极性运输是指只能从植物形态学的上端向形态学的下端运输,其运输方式为主动运输,主动运输的条件为:①从低浓度到高浓度;②消耗能量;③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综上所述,B项正确,A、C、D三项均错误。‎ ‎【考点定位】生长素的极性运输 ‎18. 在第一株番茄未受粉的雌蕊柱头涂一定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在第二株番茄雌蕊正常受粉后去掉发育的种子。结果分别是 A.第一株子房发育成无籽果实,第二株果实正常发育 ‎ B.第一株子房发育成有籽果实,第二株果实正常发育 ‎ C.第一株子房发育成无籽果实,第二株果实停止发育 ‎ D.第一株子房发育成有籽果实,第二株果实停止发育 ‎【答案】C ‎【解析】传粉受精后胚珠发育成种子,子房发育成果实,而一定浓度的生长素可促进果实的发育;在自然条件下,子房发育成果实所需要的生长素来自发育着的种子。据此可知:在第一株番茄未受粉的雌蕊柱头涂一定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其子房可发育成无籽果实;在第二株番茄雌蕊正常受粉后去掉发育的种子,因缺乏生长素的来源,其果实停止发育。综上分析,C项正确,A、B、D三项均错误。‎ ‎【考点定位】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及其应用 ‎【名师点睛】解答此题需抓住问题的实质:在胚珠发育成种子的过程中合成的生长素,可促进子房发育成果实;若切断生长素的自然来源(不让其受粉或除去正在发育着的种子),则果实停止发育;若人为补充外源生长素,则子房会正常发育为果实,因为没有受精,果实内没有种子。据此即可分析作答。‎ ‎19. 下列有关番茄代谢和调节的变化趋势图,正确的是 ‎ ‎ ‎ ‎ ‎【答案】A ‎【考点定位】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植物的矿质代谢、植物的激素调节 ‎20. 右图为动物的某组织,其中1为毛细血管壁、2为红细胞、3为血浆、4为细胞内液、5为组织液。请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过敏反应的抗体主要分布在3和5中,3和5的成分有区别 B.葡萄糖由3经1和5到达4的过程,依靠自由扩散来完成 C.图中二氧化碳浓度最高的部位是5‎ D.2中的O2到达4需要经过4层膜,2处的O2浓度高于4处 ‎【答案】D ‎【考点定位】内环境的组成成分及相互关系、细胞呼吸、物质跨膜运输 ‎【名师点睛】本题结合内环境示意图,综合考查学生对内环境的组成成分和相互关系的理解和掌握情况。正确解答此题,需要理清脉络,建立知识网络;此外还需要与过敏反应、细胞呼吸、物质跨膜运输等知识建立联系。‎ ‎21. 如图表示生物体内的三个生理过程(a,b,c),在此三个过程中,Y代表的物质分别为 A.激素、抗体、载体 B.抗体、载体、酶 C.载体、抗体、酶 D.维生素、载体、抗体 ‎【答案】C ‎【解析】分析图示可知:Y通过a过程使X进入细胞,因此Y发挥运输作用,是载体蛋白;Y通过b过程将X清除,说明Y是抗体;Y通过c过程使X变成其他物质,说明Y具有催化作用,因此Y是酶。综上分析,C项正确,A、B、D三项均错误。 ‎ ‎【考点定位】物质的跨膜运输、酶促反应、体液免疫。‎ ‎【名师点睛】解答本题关键在于依题意和图示过程,从中挖掘出隐含的信息:“Y在a、b、c过程中所起到的相应作用”,再依据这一“信息”并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进一步分析Y所指代的物质。这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理清相应的知识脉络,以强化记忆和理解。‎ ‎22. 农业上为了有效地降低有害昆虫的种群密度,常采用在田间施放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的方法来治理,性引诱剂的治理主要是达到 A.改变昆虫性别比例 B.降低昆虫的出生率 C.增加昆虫的死亡率 D.改变昆虫的年龄组成 ‎【答案】B ‎【解析】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能够引诱同种的异性昆虫前来交尾,进而将其捕杀,从而达到降低昆虫的出生率的目的。综上所述,B项正确,A、C、D三项均错误。‎ ‎【考点定位】种群特征及其应用 ‎23. 在人体的内环境中,可以发生的生理过程是 A.血浆蛋白质的合成 B.剧烈运动时产生乳酸 C.抗体与相应的抗原发生特异性的结合 D.食物中的淀粉消化,最终形成葡萄糖 ‎ ‎【答案】C ‎【考点定位】细胞器的功能、细胞呼吸、体液免疫、食物的消化 ‎24. 右图是反射弧示意图,其中E表示感受器、A表示效应器。以下叙述中正确的是 A.①处进行电刺激,则在A、E处均能测到膜电位变化 B.②处进行电刺激,则该处膜内电位将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 C.②处进行电刺激,则B处将会出现兴奋传导现象 D.①处进行电刺激,能引起C处释放递质 ‎【答案】C ‎【解析】依题意并结合图示分析可知:B为传出神经,C为神经中枢,D为传入神经。因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双向传导的,在神经细胞间是单向传递的,即只能由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向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因此①处进行电刺激,产生的兴奋能够传到A,不能传到E,在A处能测到膜电位变化,在E处不能测到膜电位变化,A项错误;静息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动作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因此②处进行电刺激,则该处膜内电位将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产生的兴奋会传到B处,在B处将会出现兴奋传导现象,B项错误,C项正确;①处进行电刺激,产生的兴奋不能传递到突触前膜,不能引起C处释放递质,D项错误。‎ ‎【考点定位】神经调节。‎ ‎【名师点睛】本题以“反射弧模式图”为情境,综合考查学生对反射及其结构基础、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细胞间的传递的知识的掌握情况。正确解答此类问题需要明确相关的基础知识、形成清晰的知识网络;在平时的复习中一定要注意图文结合,进而达到巩固熟记基础知识的目的。本题的易错点在于:不能准确判断反射弧的各部分组成。‎ ‎25. 当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可能出现的 A.这时生态因素对该种群的影响没有作用 B.种群的增长率保持稳定  ‎ C.食物将不再是限制种群发展的因素 D.出生率再也不会超过死亡率 ‎【答案】B ‎【解析】当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生态因素仍对该种群发挥作用,产生影响,A项错误;当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该种群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此时种群的增长率为零,保持稳定,B项正确;当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食物仍然是限制种群发展的因素之一,C项错误;当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生物生存环境的改变可使K值发生变化,则出生率也可能超过死亡率,D项错误。‎ ‎【考点定位】正确数量的变化 ‎26.‎ ‎ 抗原和抗体不仅在生物体内发生反应,在体外也能进行反应,研究这种反应的方法之一是用琼脂双重扩散法,这种方法如图1所示。在琼脂片上开两孔,在其中加入抗原和抗体,使其在琼脂中扩散,扩散了的抗原和抗体在一定的位置发生反应。在琼脂中出现可以用肉眼观察到的线,我们把这种线叫沉降线。X和Y表示两种抗原,x和y为相应的抗体,图2中哪一项表示正确的沉降线 ‎【答案】C ‎【考点定位】免疫调节 ‎【名师点睛】本题以琼脂双重扩散法为素材,结合图示,考查学生对免疫调节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答此题需抓住问题的实质:一对抗原、抗体系统只能形成一条沉淀线,不同的抗原抗体系统在琼脂中扩散的速度不同,可在琼脂中形成不同的沉淀线。据此以题意中的“X和Y表示两种抗原,x和y为相应的抗体”为切入点,依据抗体和抗原特异性结合的特点,分析图示中的各选项 ‎27. 下列曲线中,能表示人体大量喝水时胃液pH变化的图像是 ‎【答案】A ‎【解析】正常胃液中含有的盐酸为强酸,因此胃液的PH约为1.5左右。大量喝水时胃液的pH会明显升高,但不会达到7。综上所述,A项正确,B、C、D三项均错误。‎ ‎【考点定位】内环境与稳态 ‎28. 记忆细胞分化为浆细胞前后,不会发生改变的是 A. 蛋白质的种类 B.高尔基体的数目 C.中心体的数目 D.细胞膜的面积 ‎【答案】C ‎【考点定位】细胞分化、浆细胞的功能与分泌蛋白的合成与运输 ‎【名师点睛】解答本题关键在于抓住“记忆细胞分化为浆细胞前后”这一前提,依据细胞分化的概念、实质和浆细胞的生理功能来分析各选项,并与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建立联系。‎ ‎29. 下列对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规律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用血球计数板计数酵母菌个数时,取适量培养液直接滴加到计数室内 B.对于压在一个方格界限上的酵母菌的处理方法是计数四条边及其顶角的酵母菌数 C.已知血球计数板的方格为2 mm×2 mm,若盖玻片下经稀释10倍的培养液厚度为0.1 mm,计数时观察值为M,则10 mL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总数约为2.5M×105个 D.与一般的生物实验一样,该探究实验也需要单独设置对照组 ‎【答案】C ‎【解析】用血球计数板计数酵母菌个数时,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将样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用滤纸将多余的培养液吸去,待酵母菌细胞全部沉到计数室底部,再用显微镜观察,A项错误;对于压在一个方格界限上的酵母菌的处理方法是计数相邻两边及其顶角上的酵母菌数,B项错误;已知血球计数板的方格为2 mm×2 mm,若盖玻片下经稀释10倍的培养液厚度为0.1 mm,计数时观察值为M,则10 mL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总数约为10cm3÷(0.2cm×0.2cm×0.01cm)×10M=2.5M×105,C项正确;该实验在时间上形成先后对照,因此不需要单独设置对照组,只要分组重复实验,结果取平均值即可,D项错误。‎ ‎【考点定位】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的是教材中“生物知识内容表”所列的相关生物实验。若要准确解答此类问题,在平时复习中,要注意对教材实验所涉及的实验技术的掌握,对实验原理、实验流程、实验现象、实验结论等内容的分析、归纳与总结,而且还要站在全新的、应用的角度去重新分析已做过的每一个实验,从中提取出真正要掌握的最重要的内容,以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30. 如下图所示,将连接灵敏电流计的导线两端置于神经纤维的外表面和内部(一只表的指针向电流流入表内的接线柱一侧偏转),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能显示神经纤维处于静息时膜电位的是图乙 B.能显示神经纤维兴奋部位膜电位的是图甲 C.图乙所示状态没有离子进出神经元细胞 D.图丙中指针的偏向与钠离子内流有关 ‎【答案】D ‎【考点定位】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45分。‎ ‎31. (9分)根据有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在利用插条繁殖时,如果在枝条上保留一些正在生长的芽或幼叶,扦插枝条就容易生根,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 ‎(2)如下图,一为桃树,二为龙爪槐,请回答它们顶芽产生的生长素的运输方向(回答A→B或B→A):‎ ‎①桃树______;龙爪槐______;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刚收获的马铃薯块茎种到土壤里不能发芽,其原因是块茎含有较多的________,进入休眠期。要解除它的休眠,促使其发芽,可用______处理。‎ ‎(4)农业生产上常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喷洒生长有某种双子叶植物杂草的水稻田,以除去杂草,这说明_______________,在此浓度下杂草生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单子叶植物水稻在这一浓度则能_____________。‎ ‎【答案】(每空1分,共9分)‎ ‎(1)芽和幼叶能产生生长素,从而促进扦插枝条生根  ‎ ‎(2)A→B  B→A  生长素在植物体内的运输方向是从形态学的上端向下端 ‎(3)脱落酸  赤霉素 ‎(4)不同的植物对生长素类似物反应的敏感度 受抑制 正常生长(促进生长)‎ ‎【考点定位】植物的激素调节 ‎32. (10分)微核(micronucleus,简称MCN),是真核生物细胞中的一种异常结构,是染色体畸变在间期细胞中的一种表现形式,微核往往是各种理化因子,如辐射、化学药剂对分裂细胞作用而产生的。在细胞间期,微核呈圆形或椭圆形,游离于主核之外,大小应在主核1/3以下。一般认为微核是由有丝分裂后期丧失着丝粒的染色体断片产生的。有实验证明,这些断片或染色体在分裂过程中行动滞后,在分裂末期不能进入主核,便形成了主核之外的核块。当子细胞进入下一次分裂间期时,它们便浓缩成主核之外的小核,既形成了微核。‎ 分析以上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某科研小组欲探究某农药对水稻的毒害作用,用不同浓度的农药处理水稻,然后用水稻的组织细胞做成装片,在显微镜下观察,统计微核率(每1000个细胞所含有的微核数)。‎ ‎(1)该实验的自变量是____________________,因变量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应该取水稻的______________细胞制作装片,制作装片的步骤为:解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制片。‎ ‎(3)微核的化学本质是____________。如果要观察微核,应该用____________对实验材料进行染色。选择处于____________期的细胞进行观察。‎ ‎(4)某人用大肠杆菌来做这个实验,能不能看到微核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每空1分,共10分)(1)农药的浓度 微核率 ‎(2)分生区(根尖) 漂洗 染色 (3)DNA和蛋白质 碱性染料 分裂间 ‎(4)不能 大肠杆菌是原核生物,无染色体 ‎【解析】(1)依题意可知: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某农药对水稻的毒害作用,自变量是农药的浓度,因变量是微核率。‎ ‎(2)微核是染色体畸变在间期细胞中的一种表现形式,因此应该选择具有分裂能力的组织细胞,如根尖的分生区(根尖)细胞制作装片,制作装片的步骤为:解离→漂洗→染色→制片。‎ ‎(3)由题意“一般认为微核是由有丝分裂后期丧失着丝粒的染色体断片产生的”可知:微核的化学本质是DNA和蛋白质,如果要观察微核,应该用碱性染料对实验材料进行染色。微核是染色体畸变在间期细胞中的一种表现形式,实验选择处于分裂间期的细胞进行观察。‎ ‎(4)大肠杆菌是原核生物,无染色体,在细胞分裂过程中不会形成微核。因此用大肠杆菌来做这个实验,不能看到微核。 ‎ ‎【考点定位】染色体变异及其相关的实验设计、原核细胞的结构 ‎33. (9分)下图1,图2和图3分别表示玉米和大豆的光合速率与CO2浓度的关系,玉米和人参的光合速率与光照强度的关系以及玉米的叶面积指数(即单位土地面积上植物叶面积的数量)与呼吸量、干物质产量、光合作用实际量之间的关系。请据图回答问题:‎ ‎(1)图1中的曲线L1表示玉米,L2表示大豆,将他们培养在同一密闭通光的环境中______________先死亡。‎ ‎(2)图2中的A点表示___________,L1、L2表示的植物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3中的阴影部分表示_________________,要想获得干物质最多,叶面积指数应控制在__________左右。‎ ‎(4)据测定,玉米在黑暗中每小时释放出44mg的CO2,而在光照充足的条件下,每小时释放出32mg的O2,则其每小时实际产生的O2量为__________mg。若将其种植在每天光照8小时的地方,能否正常生长__________。‎ ‎【答案】(除标注外,每空1分,共9分)‎ ‎(1)大豆 ‎(2)能进行光合作用的最弱光照强度(2分) 玉米、人参 (顺序不能错)‎ ‎(3)不同叶面积指数下植物呼吸量的变化(2分) 5‎ ‎(4)64 否 ‎(4)玉米在黑暗中只进行有氧呼吸,在光下有氧呼吸与光合作用同时进行。依据有氧呼吸的反应式“6O2→6CO2”,可计算出玉米每小时有氧呼吸消耗的O2量为192×44÷264=32mg。玉米每小时实际产生的O2量=每小时释放出的O2量+玉米每小时有氧呼吸消耗的O2量=32mg+32mg=64mg。若将其种植在每天光照8小时的地方,则其一昼夜积累的有机物的量=32mg×8-32mg×16=-256mg,因此不能正常生长。‎ ‎【考点定位】呼吸作用、光合作用及其影响因素 ‎【名师点睛】本题以曲线图为载体,考查学生对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过程及其影响因素的理解和掌握情况。解答此类问题,必须理解横纵坐标的含义,还要重点分析起点、拐点、交点、落点这“四点”以及把握曲线走势,再运用所学的知识加以分析合理地解释各种情境下的曲线含义,在解题的过程中就可以有效处理,得到答案。‎ ‎34. (8分)2005年10月12日,“神舟”飞船在酒泉升空,这次飞行还进行了一系列科学实验任务,下表A、B、C是在航天员训练过程中实际测得的三项生理指标。分析回答问题:‎ A 进食后(h)‎ ‎0.5‎ ‎1‎ ‎1.5‎ ‎2‎ ‎2.5‎ 血糖浓度(mg/dL)‎ ‎120‎ ‎130‎ ‎110‎ ‎90‎ ‎95‎ B 测量时间 ‎6时 ‎9时 ‎12时 ‎15时 ‎18时 体温 ‎36.7‎ ‎36.8‎ ‎37‎ ‎37.2‎ ‎36.9‎ C 测试物 胃液 唾液 血液 肠液 胰液 pH ‎0.9—1.5‎ ‎6.8‎ ‎7.4‎ ‎7.7‎ ‎8.0‎ ‎(1)上述三项指标中,基本正常的有____________(填字母)。‎ ‎(2)在这些生理指标的调节过程中,下丘脑直接参与的是____________(填字母)。‎ ‎(3)胰岛素在血糖调节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该航天人在6时到9时这段时间内胰岛素的含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____________,这属于____________调节方式。调节的中枢在____________。‎ ‎(4)正常人血液pH通常在7.35—7.45之间。下列几组物质中,对维持血液pH的稳定有重要作用的是____________。‎ A.HCl/NaOH B.NaH2PO4/Na2HPO4 C.KCl/NaCl D.Na2CO3/NaHCO3‎ ‎(5)从表中C项可看出,不同消化液的pH存在明显差别,这反映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除标注外,每空1分,共8分)(1)ABC (2)AB ‎(3)上升 神经—体液 下丘脑 (4)B ‎(5)不同消化酶的最适pH不同(2分)‎ ‎【考点定位】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名师点睛】本题以“在航天员训练过程中实际测得的三项生理指标”为情境,综合考查学生对内环境的理化性质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的前提是识记相应的基础知识、形成知识网络,关键是以“相应生理指标的正常变动范围值为参照”,结合题意并采取对比法,找出数据的变化规律,并将“变化规律”与“所学知识”有效地联系起来,进行知识的整合和迁移。‎ ‎35. (9分)有人对栖息于岩石地带原来生活在一起的大、小两个种的鬣蜥做了相互移走的实验。四年实验中,其中两年气候干,鬣蜥的食物短缺;另两年气候湿润,食物极为丰富。实验者将实验分成六组,每组都有一定数量的大、小鬣蜥。实验过程及结果如下: ‎ 实验设置 结果 干旱 A组:将大鬣蜥移走 A组小鬣蜥的体重、种群密度比B组明显增加 B组:不作处理 C组:将小鬣蜥移走 C组大鬣蜥的存活率比B组略有增加 湿润 D组:将大鬣蜥移走 D组小鬣蜥的体重、种群密度与E组差别不大 E组:不作处理 F组:将小鬣蜥移走 F组大鬣蜥存活率与E组差别不大 ‎(1)调查鬣蜥的种群密度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 ‎(2)如果只在A组与B组间比较,在干旱年份,将大鬣蜥移走后,小鬣蜥的体重、种群密度比B组明显增加。据此分析,大、小两种鬣蜥的种间关系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再将干旱组与湿润组比较后,可以确定两种鬣蜥间有____________关系。‎ ‎(3)从实验来看,________的竞争能力更强。判断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湿润年份,将大鬣蜥移走后,小鬣蜥的体重、种群密度与E组差别不大,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B、E两组在实验中都起对照作用。根据实验过程的气候条件分析,两组中小鬣蜥种群密度较大的是________________组。‎ ‎【答案】(除标注外,每空1分,共9分)‎ ‎(1)标志重捕法 ‎(2)竞争或捕食或竞争和捕食(答对给1分)(2分) 竞争 ‎(3)大鬣蜥 移走大鬣蜥对小鬣蜥影响较大;移走小鬣蜥对大鬣蜥影响较小(2分)‎ ‎(4)食物充足,竞争较弱 ‎(5)B ‎【考点定位】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种间关系及影响种群数量的因素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