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26 发布 |
- 37.5 KB |
- 2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河北省保定市三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
河北省保定市三中2019-2020学年 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试题 一、单选题 1.下列关于遗传学的基本概念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杂合体的双亲至少一方是杂合体 B. 猪的白毛和黑毛,马的长毛和卷毛都是相对性状 C. 隐性性状就是指纯合子杂交产生的子一代没表现出来的性状 D. 杂种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叫性状分离 【答案】D 【解析】(1)性状分离是指在杂种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个体的现象;(2)纯合子是指同一位点上的两个等位基因相同的基因型个体,如AA,aa;杂合子是指同一位点上的两个等位基因不相同的基因型个体,如 Aa。(3)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称为相对性状。 【详解】A、杂合子(Aa)的双亲可以均为纯合子,如AA×aa→Aa,A错误; B、相对性状是指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马的长毛和卷毛不是同一性状,因此不属于相对性状,B错误; C、具有相对性状的纯合亲本杂交,F1没有表现出来的亲本性状是隐性性状,C错误; D、性状分离是指在杂种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D正确。 故选D。 2.甲、乙两位同学分别用小球做孟德尔定律模拟实验。甲同学每次分别从Ⅰ、Ⅱ小桶中随机抓取一个小球并记录字母组合;乙同学每次分别从Ⅲ、Ⅳ小桶中随机抓取一个小球并记录字母组合。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甲、乙将抓取的小球分别放回原来小桶后再多次重复才科学准确 B. 实验中每只小桶内两种小球的数量和小球总数都必须相等 C. 甲同学模拟的是等位基因的分离和配子的随机结合 D. 乙同学模拟实验获得成功的理论基础是A(a)、B(b)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 【答案】B 【解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I、Ⅱ小桶中的小球表示的是一对等位基因D和d,说明甲同学模拟的是基因分离规律实验;Ⅲ、Ⅳ小桶中的小球表示的是两对等位基因A、a和B、b,说明乙同学模拟的是基因自由组合规律实验。 【详解】A、甲、乙将抓取的小球分别放回原来小桶后才能保证每个小桶内不同配子的比例相等,再多次重复实验才能避免实验的偶然性,保证实验结果接近于真实值,A正确; B、每只小桶内两种小球的数量必须相等,但每只小桶内小球的总数不一定要相等,B错误; C、I、Ⅱ小桶中各有一对两种配子,所以甲同学模拟的是等位基因的分离和两种类型的雌雄配子随机结合的过程,C正确。 D、Ⅲ、IV小桶中的小球表示的是两对等位基因,乙同学的实验模拟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的过程,所以A(a)、B(b)一定要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D正确。故选B。 3.番茄果实的颜色由一对基因A、a控制,下表是关颜色的3个杂交实验及其结果。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番茄的果色中,黄色为显性性状 B. 实验1的亲本基因型:红果为AA,黄果为aa C. 实验2的后代红果番茄均为杂合子 D. 实验3的后代中黄果番茄的基因型可能是Aa或AA 【答案】C 【解析】对性状中显隐性的判断:(1)亲代两个性状,子代一个性状,即亲2子1可确定显隐性关系;(2)亲代一个性状,子代两个性状,即亲1子2可确定显隐性关系,所以亲2子1或亲1子2可确定显隐性关系,但亲1子1或亲2子2则不能直接确定。 【详解】A、由组合3知,双亲表现型相同,子代出现红果:黄果≈3∶1的性状分离比,说明红果为显性性状,A错误; B、组合1的子代表现型红果:黄果≈1∶1,故亲本基因型分别为红果Aa、黄果为aa,B错误; C、实验2后代均为红果,说明亲本的基因型为AA和aa,子代红果番茄的基因型为Aa,属于杂合子,C正确; D、实验3后代出现性状分离,说明亲本的基因型均为Aa,子一代的基因型及比例为AA:Aa:aa=1:2:1,因此子代中黄果的基因型为aa,D错误。故选C。 【点睛】本题结合表格,考查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及应用,要求考生识记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能根据表中信息准确判断这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关系及各种亲本的基因型,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4.在某一动物种群中,基因型为DD、Dd、dd的个体分别占20%、60%、20% ,其中基因型为dd的个体丧失生殖能力,则该种群的个体随机交配,后代中基因型为dd的个体占( ) A. 9/64 B. 9/100 C. 1/4 D. 3/4 【答案】A 【解析】1.根据基因型频率计算基因频率的方法:显性基因的基因频率=显性纯合子基因型频率+杂合子基因型频率÷2,隐性基因的基因频率=隐性纯合子基因型频率+杂合子基因型频率÷2。 2.遗传因子组成为dd的个体丧失生殖能力,不能进行交配产生后代,能产生后代的基因型是DD、Dd,先计算DD与Dd的比例,以种群为单位计算产生的配子的类型及比例,然后根据雌雄配子结合的随机性计算自由交配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 【详解】由题意知,性成熟可育个体的基因型及比例是DD:Dd=20%:60%=1:3,以种群为单位,产生的配子中,D的频率为1/4+3/4×1/2=5/8,d的频率为3/4×1/2=3/8。则该种群的个体随机交配,后代中遗传因子组成为dd的个体占3/8×3/8=9/64。综上所述,A正确,B、C、D错误。故选A。 5.豌豆子叶的黄色(Y)对绿色(y)为显性,圆粒种子(R)对皱粒种子(r)为显性。某人用黄色圆粒和绿色圆粒的豌豆进行杂交,发现F1出现四种类型,对性状的统计结果如图所示,据图分析错误的是( ) A. 亲本的基因组成为YyRr和yyRr B. F1中表现型不同于亲本的比例为1/4 C. F1中纯合子的比例为1/8 D. F1植株可能同时结出黄色圆粒、黄色皱粒、绿色圆粒和绿色皱粒四种豌豆的豆角 【答案】C 【解析】分析题图可知,F1中圆粒∶皱粒=3∶1,黄色∶绿色=1∶1,将两对相对性状分别分析,可推断亲本基因型,进而根据亲本基因型推断子代基因型。 【详解】A、由亲本为黄色圆粒和绿色圆粒写出其基因型模式为Y_R_和yyR_,根据子代表现型比例,可推出亲本的基因组成为YyRr和yyRr,A正确; B、F1中表现型不同于亲本的类型为黄色皱粒和绿色皱粒,其所占比例即为皱粒的比例为1/4,B正确; C、由亲本基因型可知,F1中的纯合子为yyRR和yyrr,所占比例=1/2×1/4+1/2×1/4=1/4,C错误; D、F1植株的基因型有YyRR、YyRr、Yyrr、yyRR、yyRr、yyrr六种,其中基因型为YyRr的植株上可结四种表现型的种子,一个豆角中的每粒种子都是一个受精卵,也可结出四种表现型的种子,D正确。故选C。 6.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孟德尔定律描述的过程也可发生在有丝分裂中 B. 按照孟德尔定律,AaBb的个体自交,其雌雄配子的结合方式有4种 C. 按照孟德尔定律,AaBbCcDd个体自交,子代表现型有81种 D. 按照孟德尔定律,对AaBbCc个体进行测交,测交子代基因型有8种 【答案】D 【解析】1、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生物体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2、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等位基因分离的同时,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进行自由组合。 【详解】A、孟德尔定律描述的过程发生在减数分裂中,A错误; B、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产生4种雄配子、4种雌配子,其雌雄配子的结合方式有4×4=16种,B错误; C、按照孟德尔定律,AaBbCcDd个体自交,子代表现型有24=16种,C错误; D、按照孟德尔定律,对AaBbCc个体进行测交,测交子代基因型有23=8种,D正确。 故选D。 【点睛】解题思路:首先将自由组合定律问题转化为若干个分离定律问题。在独立遗传的情况下,有几对基因就可以分解为几个分离定律问题,如AaBb×AaBb可分解为:Aa×Aa,Bb×Bb,然后按分离定律进行逐一分析。最后,将获得的结果进行综合。 7.有关遗传变异的下列四种说法,请你判断( ) ①基因型为Dd的豌豆在进行减数分裂时,会产生雌雄两种配子,其数量比接近1:1 ②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Fl产生配子时,等位基因分离,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③将基因型为Aabb的玉米花粉授到基因型为aaBb的玉米植株上,所结子粒种皮的基因型是: AaBb、Aabb、aaBb、aabb A. 三种都对 B. 三种都不对 C. 一种对 D. 两种对 【答案】B 【解析】1、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2、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注意两个“非”缺一不可。 【详解】根据题意分析可知:基因型为Dd的豌豆在进行减数分裂时,会产生雌雄两种配子,其数量是雄多于雌,在雌雄配子中,含D与含d的配子比接近1:1;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Fl产生配子时,等位基因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种皮由珠被经有丝分裂直接发育而来,所以所结子粒种皮的基因型是aaBb。所以都不正确。 故选B。 8.某种鼠的毛色受常染色体上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A/a和B/b的控制。将纯种浅灰色家鼠相互杂交,F1全表现为深灰色,将F1相互杂交,F2深灰色:浅灰色:白色=9:6:1,不考虑其他变异的情况,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亲本的基因型为AABB和aabb B. F2中深灰色鼠的基因型共有3种 C. F2中浅灰色鼠有1/3是杂合子 D. 白色鼠与白色鼠杂交,子代均为白色鼠 【答案】D 【解析】孟德尔在做两对杂交实验的时候,发现F2的分离比为9:3:3:1。提出性状是由遗传因子控制的,并且两对遗传因子独立遗传。F1在形成配子时,成对遗传因子分离,不成对遗传因子自由组合,产生四种不同的配子,进而雌雄配子结合得到F2分离比9:3:3:1。某种鼠的毛色受常染色体上两对独立遗传的对遗传因子A/a和B/b的控制,这两对遗传因子独立遗传,同样符合自由组合定律。但由于两对遗传因子决定同一种性状,遗传因子之间相互作用,故得到的分离比为9:3:3:1的变式9:6:1。 【详解】A、F1为AaBb,亲本的基因型为AABB和aabb或AAbb和aaBB,A错误; B、F2中深灰色鼠(A_B_)的基因型共有4种,为AABB、AABb、AaBB、AaBb,B错误; C、F2中浅灰色鼠(3A_bb和3aaB_)有纯合子2份(1AAbb和1aaBB),纯合子占比为1/3,则杂合子为2/3,C错误; D、白色鼠为aabb,白色鼠与白色鼠杂交,子代均为白色鼠,D正确。故选D。 9.控制棉花纤维长度的三对等位基因A/a、B/b、C/c对长度的作用相等,分别位于三对同源染色体上。已知基因型为aabbcc的棉花纤维长度为6厘米,每个显性基因增加纤维长度2厘米。棉花植株甲(AABbcc)与乙(aaBbCC)杂交,则F1的棉花纤维长度范围是( ) A. 8~14厘米 B. 8~16厘米 C. 10~16厘米 D. 10~14厘米 【答案】D 【解析】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进行减数分裂产生配子时,位于同源染色体的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独立遗传给后代,同时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进行自由组合。 【详解】棉花植株甲(AABbcc)与乙(aaBbCC)杂交,F1中至少含有2个显性基因A,长度最短为6+2×2=10厘米,含有显性基因最多的基因型是AaBBCc,长度为6+4×2=14厘米。故选D。 10.某种既能同株又能异株传粉的植物,其可育性与复等位基因(A1、A2、A3)有关。若花粉与卵细胞含有相同的育性基因,得到的受精卵不能发育成子代。若不考虑变异,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该植物群体只存在杂合子个体,没有纯合子个体 B. 该植物群体只能通过杂交得到后代,自交不能产生后代 C. 复等位基因A1、A2、A3的遗传方式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 D. 植株A1A2与A2A3相互授粉进行杂交,子代有3种基因型 【答案】B 【解析】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进行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过程中,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独立遗传给后代;等位基因是基因突变产生的,由于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因此可能产生复等位基因。 【详解】A、根据题意可知,若花粉与卵细胞含有相同的育性基因,得到的受精卵不能发育成子代,即纯合子(A1A1、A2A2、A3A3)个体致死,该植物群体只存在杂合子个体,没有纯合子个体,A正确; B、杂合子个体自交产生杂合子个体后代(纯合子个体致死),B错误; C、复等位基因仍存在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其遗传仍遵循孟德尔的基因分离定律,C正确; D、植株A1A2与A2A3相互授粉进行杂交,子代A2A2纯合致死,有A1A2、A1A3、A2A3共3种基因型,D正确。故选B。 11.下图为一对雌雄果蝇体细胞的染色体图解。其中II、III、IV、X、Y表示染色体,基因A、a分别控制灰身和黑身,基因R和r分别控制红眼和白眼。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A. 果蝇细胞一个染色体组组成是II、III、IV、 X或II、III、IV、 Y B. 该对果蝇杂交后得到的F1代中雌果蝇中纯合子所占的比例为1/4 C. 基因 A 和 a 的根本区别是碱基对的排列顺序不同 D. 雄果蝇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四分体时期细胞中含有两条 Y 染色体 【答案】D 【解析】分析图解:左图为雌果蝇,基因型为AaXRXr;图为雄果蝇,基因型为AaXrY,由于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能够独立遗传,因此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详解】A、根据图解可知,果蝇细胞一个染色体组组成是II、III、IV、 X或II、III、IV、 Y,A正确; B、该对果蝇杂交后得到的F1代中雌果蝇中纯合子所占比例=1/2(AA+aa)×1/2(XrXr)=1/4,B正确; C、基因 A 和 a 的根本区别是碱基对的排列顺序不同,C正确; D、雄果蝇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四分体时期染色体经过复制存在染色单体,但着丝点未分裂,则此时细胞中只含一条 Y 染色体,D错误。故选D。 12.下列关于遗传知识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正常情况下父亲通过儿子将其细胞中的染色体传至孙子体细胞中,最少可能有1条,最多可能有23条 B. 让杂合体Aa连续自交三代,则第四代中显性纯合子所占比例为1/8 C. 男人的色盲基因不传给儿子,只传给女儿,所以色盲男人的女儿一定会患色盲,也会生下患色盲的外孙 D. 如果父亲患病,儿子也患病,那么该病一定是伴Y遗传 【答案】A 【解析】Aa连续自交n代,杂合子的比例是1/2n,纯合子的比例是1-1/2n。 【详解】父亲通过减数分裂将一半的染色体传给儿子,儿子体内含有父母各一半的染色体,其中又有一半会传给儿子的儿子,故孙子最少含有爷爷的1条染色体,最多含有23条,A正确;杂合子自交三代,杂合子的比例是1/23=1/8,显性纯合子的比例是(1-1/8)/2=7/16,B错误;男性只能将Y染色体传给后代,X染色体传给女儿。但色盲男性的妻子若为显性纯合子,则女儿不会患病是携带者,C错误;父亲患病,儿子也患病,可能是常染色体遗传病,也可能是伴X遗传病,或伴Y遗传病,D错误。故选A。 13.人的白化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红绿色盲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一对表现正常的夫妇,生了一个患白化病兼红绿色盲的孩子。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该对夫妇所生正常孩子的基因型有 6 种可能性 B. 母亲产生的卵细胞携带致病基因的概率是1/4 C. 该对夫妇再生一个女孩,只患白化病的概率是1/4 D. 若他们生出两病兼患的女孩,则可能发生了基因突变 【答案】B 【解析】依据题干信息:一对表现正常的夫妇,生了一个患白化病兼红绿色盲的孩子,则这对夫妇的基因型是AaXBXb和AaXBY,据此答题。 【详解】A、这对夫妇所生孩子正常的基因型是A_XB_,共有2×3=6种基因型,A正确; B、母亲产生的卵细胞携带致病基因的概率是3/4,B错误; C、该对夫妇再生一个女孩,只患白化病(aa)的概率是1/4,C正确; D、正常情况下所生的女孩只有患白化病的可能,不患红绿色盲,因此若生出两病兼患的女孩,则可能发生了基因突变,D正确。故选B。 14.下图是患甲(显性基因为A,隐性基因为a)和乙(显性基因为B,隐性基因为b)两种遗传病系谱图。已知Ⅱ1不是乙病基因的携带者(不考虑X、Y同源区段),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甲病是常染色体上显性基因控制的遗传病 B. 乙病的致病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C. Ⅲ2的基因型为aaXbY D. Ⅲl与Ⅲ5结婚生出患病男孩的概率是l/8 【答案】C 【解析】(1)判断患病遗传方式的“口诀”:无中生有为隐性,隐性遗传看女病,父子正常非伴性;有中生无为显性,显性遗传看男病,母女正常非伴性.(2)显性性状的基因型中至少一个显性基因,隐性性状的基因型中有两个隐性基因. 【详解】A、Ⅱ5和Ⅱ6全是甲病患者,生出的孩子部分患病,则Ⅱ5和Ⅱ6是显性,Ⅲ3是隐性且为女性,必定是其父母各提供一个隐性正常基因,即Ⅱ5和Ⅱ6既含有一个致病基因又含有一个正常基因,其基因型必定是Aa,所以甲病是常染色体上显性基因控制的遗传病,A正确; B、已知Ⅱ1不是乙病基因的携带者,可知乙病为隐性,Ⅲ2的致病基因只可能来自于Ⅱ2,只含一个致病基因,一定位于X染色体上,基因型是XbY,B正确; C、Ⅲ2同时也是甲病患者,其基因型不可能是aa,C错误; D、Ⅲl与Ⅲ5都不患甲病,基因型都是aa,其后代不可能得甲病,再根据Ⅱ1和Ⅱ2的基因型XBY×XBXb推出Ⅲ1的基因型是1/2XBXB,1/2XBXb,Ⅲ5的基因型是XBY,Ⅲl与Ⅲ5结婚生出患病男孩的概率是1/2×1/4=1/8,所以Ⅲl与Ⅲ5结婚结婚生出患病男孩的概率是l/8,D正确。故选C。 15.小明家里的一对芦花鸡产卵孵化的100个鸡雏的羽毛颜色如下图(鸡的性别决定为ZW型)。下列据图所做分析错误的是( ) A. 鸡的羽毛颜色遗传属于伴性遗传 B. 羽毛非芦花的性状为隐性性状 C. 子代母鸡的数量是公鸡的两倍 D. 亲、子代芦花母鸡的基因型相同 【答案】C 【解析】1.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鸡的性别决定方式是ZW型,即雌鸡为ZW,雄鸡为ZZ。 2.据图分析可知,芦花鸡与芦花鸡交配后代有非芦花出现,故鸡的毛色芦花对非芦花为显性,由Z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雌鸡基因型为:ZBW(芦花)、ZbW(非芦花);雄鸡基因型为:ZBZB(芦花)、ZBZb(芦花)、ZbZb(非芦花)。 【详解】A. 根据遗传图解分析可知,由后代非芦花鸡只有雌性,推断鸡的羽毛颜色遗传与性别有关,属于伴性遗传,A正确;B. 由亲代芦花鸡与芦花鸡交配后代有非芦花出现,推断鸡的毛色芦花对非芦花为显性,羽毛非芦花的性状为隐性性状,B正确;C.子代母鸡的数量是公鸡的数量相等,只是表现型不同,公鸡全表现为芦花,母鸡一半芦花一半非芦花,C错误;D. 由亲代芦花鸡与芦花鸡交配后代有非芦花出现,推断亲本基因型为ZBW(芦花母鸡)、ZBZb(芦花公鸡),由于母鸡的性染色体组成为ZW,故子代芦花母鸡的基因型也为ZBW,亲、子代芦花母鸡的基因型相同,D正确。故选C。 【点睛】易错点:性别决定由性染色体决定的XY型生物和ZW型生物刚好相反,XX是雌性,但在ZW型性别决定中ZZ染色体同型的却是雄性。 16.如图是某一动物体中不同细胞的分裂示意图,请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图中乙细胞的名称是次级精母细胞或极体 B. 分离定律发生于图中的丁细胞所处的时期,自由组合定律发生于图中的甲细胞所处的时期 C. 动物性腺中的细胞不会发生图中丙细胞所示的分裂现象 D. 图中丙细胞含有4条染色体、8条染色单体 【答案】D 【解析】分析题图:甲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乙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丙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都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有丝分裂中期;丁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同源染色体分离,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详解】A、由于丁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且细胞质均等分裂,说明该动物是雄性的,则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的乙细胞的名称是次级精母细胞,A错误; B、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都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即丁图细胞所示时期,B错误; C、动物性腺种的细胞既可以进行减数分裂,也可以进行有丝分裂,因此动物性腺中的细胞会发生图中丙细胞所示的分裂现象,C错误; D、丁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细胞中含有4条染色体、8条染色单体,D正确。 故选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过程及其规律性变化,能够根据细胞中同源染色体的有无、染色体的数目、行为等典型特征判断各个细胞所处的分裂时期。 17.下列关于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染色体数目减半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 B. 每个原始生殖细胞经过减数分裂都形成4个成熟的生殖细胞 C. 同一生物体的不同原始生殖细胞产生的精子或卵细胞,染色体组成可能不同 D. 受精卵中的遗传物质一半来自父方,一半来自母方 【答案】C 【解析】减数分裂过程:(1)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的复制(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 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一个精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形成4个精细胞,一个卵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只能形成1个卵细胞;受精作用是精子和卵细胞相互识别融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受精卵的细胞质几乎都来自卵细胞,因此受精卵中的核遗传物质一半来自精子,一半来自卵细胞,而细胞质遗传物质几乎都来自卵细胞。减数分裂使成熟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生殖细胞减少一半,而受精作用使染色体数目又恢复到体细胞的数目.因此对于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体来说,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对于维持每种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对于遗传和变异都很重要。 【详解】A、染色体数目减半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A错误; B、卵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形成一个卵细胞,只能形成一个成熟的生殖细胞,B错误; C、由于减数分裂时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所以同一生物体的不同原始生殖细胞产生的精子或卵细胞,染色体组成可能不同,C正确; D、由于受精卵的细胞质几乎都来自卵细胞,因此受精卵中的核遗传物质一半来自精子,一半来自卵细胞,而细胞质遗传物质几乎都来自卵细胞,D错误。故选C。 18.一个含有Aa、Bb、Cc三对同源染色体的精原细胞,经减数分裂形成四个精子,不考虑变异,这四个精子的染色体组成可能是( ) A. BbC、Bbc、AaC、Aac B. ABc、ABC、aBC、ABC C. ABc、abC、ABc、abC D. ABC、abc、aBC、Abc 【答案】C 【解析】减数第一次分裂时,因为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所以一个初级精母细胞能产生2种基因型不同的次级精母细胞;减数第二次分裂类似于有丝分裂,因此每个次级精母细胞产生2个基因型相同的精细胞.由此可见,一个精原细胞减数分裂形成4个精子,但只有2种基因型。 【详解】减数第一次分裂中“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前者决定了次级精(卵)母细胞、极体以及配子中不可能有同源染色体;后者使配子的染色体组成多样,但本题中只有一个精原细胞,形成的四个配子最终只能存在两种组合形式,且两两相同,彼此之间“互补”。故选C。 19.图l表示细胞分裂的不同时期与每条染色体DNA含量变化的关系;图2表示处于细胞分裂不同时期的细胞图像,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图1中AB段形成的原因是由于DNA复制, 处于图1中BC段的细胞有乙和丙 B. 图2中的乙图所示初级卵母细胞正在发生同源染色体分离 C. 图1中C D段的形成是因为发生了着丝点分裂 D. 图2中甲、乙、丙细胞中所含染色体组数分别是2、2、1 【答案】D 【解析】图1中纵坐标为每条染色体DNA含量,细胞中染色体经过复制,每条染色体从1个DNA变为2个DNA,只有在着丝点分裂时,每条染色体的DNA才会重新减为1个,因此图2中只有甲位于图1的DE段,乙丙都位于图1的BC段中。 【详解】A、图中AB段每条染色体DNA含量加倍,说明发生了DNA复制,BC段可表示有丝分裂前期和中期、减数第一次分裂、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即含染色单体的时期,A正确; B、同源染色体是大小形状一般相同,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的两条染色体,故甲和乙中含有同源染色体,乙细胞同源染色体分离,并且细胞质不均等分裂,说明该细胞为初级卵母细胞,产生的子细胞为次级卵母细胞和极体,B正确; C、图1中C D段的形成是因为发生了着丝点分裂,染色单体消失,每条染色体上的DNA数目变为1;C正确; D、图2中甲、乙、丙细胞中所含染色体组数分别是4、2、1,D错误。故选D。 20.下列关于核酸是遗传物质证据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格里菲思的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B. 将S型菌的DNA注射到活的小鼠体内,可以从小鼠体内分离得到S型活菌 C. 艾弗里实验中转化出的S型菌,其遗传物质中含有R型菌的遗传物质 D. 赫尔希和蔡斯的实验证明了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答案】C 【解析】证明核酸是遗传物质的实验包括肺炎双球菌的体内转化实验(证实有转化因子存在),体外转化实验(转化因子是DNA),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遗传物质是DNA)。 【详解】A、格里菲思的实验只证实了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体内存在某种“转化因子”,A错误; B、S型菌DNA须与活的R菌混合后注射到小鼠,才能分离得到S型活菌,B错误; C、艾弗里实验中转化出的S型菌,是R菌转化而来,故含有R型菌的遗传物质,C正确。 D、赫尔希和蔡斯的实验只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D错误。故选C。 21.下列关于“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分别用含35S和32P的培养基培养噬菌体,用培养后的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 B. 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时,所得子代噬菌体多数具有放射性 C. 用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时,沉淀物存在少量放射性可能是搅拌不充分所致 D. 大肠杆菌可提供合成子代噬菌体所需的模板、原料和 能量等物质 【答案】C 【解析】1、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吸附→注入(注入噬菌体的DNA)→合成(控制者:噬菌体的DNA;原料:细菌的化学成分)→组装→释放; 2、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 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该实验的结论:DNA是遗传物质。 【详解】A、噬菌体是寄生生物,在培养基中不能增殖,应该分别用含35S和32P的培养基培养大肠杆菌,再用上述大肠杆菌培养噬菌体,A错误; B、用32P标记的是噬菌体的DNA,侵染大肠杆菌时,噬菌体的DNA进入到大肠杆菌的细胞中,利用大肠杆菌细胞中的物质来合成子代噬菌体,只有含模板链的子代噬菌体具有放射性,占少数,B错误; C、用35S标记是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在侵染大肠杆菌时,蛋白质外壳留在外面,搅拌的目的是使吸附在大肠杆菌上的噬菌体与细菌分离,若沉淀物中存在少量放射性可能是搅拌不充分,吸附在大肠杆菌上的噬菌体没有与大肠杆菌分离所致,C正确; D、合成子代噬菌体所需的原料、能量等都是由寄主细胞提供的,但模板是噬菌体提供的,D错误。故选C 22.如下图表示同位素32P、 35S分别标记T2噬菌体DNA和大肠杆菌的蛋白质(氨基酸),然后进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侵染后产生的子代噬菌体(10~1 000个)与亲代噬菌体形态完全相同,而子代噬菌体的DNA分子和蛋白质分子应含有的元素是 ( ) A. 31P、32P 、32S B. 31P、32P、35S C. 31P、32P、32S、35S D. 32P、32S、35S 【答案】B 【解析】 “两看法”解答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同位素标记问题: 【详解】噬菌体侵染细菌时,进入细菌体内的只有DNA,蛋白质外壳保留在外面。DNA进入大肠杆菌后作为模板控制子代噬菌体的合成,根据DNA半保留复制特点,子代噬菌体中有少数个体含有母链,即含有放射性32P,但所有个体均含有31P。合成子代噬菌体的原料均来自大肠杆菌,所以子代噬菌体的蛋白质分子均含有35S,故B正确。故选B。 23.下列关于“DNA是生物的主要遗传物质”的理解,正确的是( ) A. 细胞核的遗传物质是DNA,细胞质的遗传物质是RNA B. 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是RNA C. 有细胞结构的生物遗传物质是DNA,其他生物的遗传物质是RNA D. 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少数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 【答案】D 【解析】细胞生物包括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其遗传物质都是DNA;自然界中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所以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详解】A、细胞的遗传物质是DNA,或者说,不管细胞核,还是细胞质,遗传物质都是DNA,A错误; B、不管真核生物,还是原核生物,其遗传物质都是DNA,B错误; C、有细胞结构的生物遗传物质是DNA,非细胞生物的遗传物质是RNA或DNA,C错误; D、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少数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即DNA是主要遗传物质,D正确。故选D。 24.某DNA片段共有100个碱基对,其中一条链上的碱基A:T:C:G=1:2:3:4,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该DNA中的碱基A:T:C:G=1:.2:3:4 B. 一条链上相邻的碱基A和T之间由氢键相连 C. 上述200个碱基参与构成的DNA片段最多有4100种 D. 该DNA片段复制4次,需要消耗1050个游离的胞嘧啶脱氧核苷酸 【答案】D 【解析】双链DNA分子之间的碱基按碱基互补配对原则通过氢键连接;一条单链中相邻的碱基A与T是通过-脱氧核糖一磷酸一脱氧核糖连接的。 【详解】A、DNA分子中A=T,C=G,该DNA中的碱基A:T:C:G=1.5:1.5:3.5:3.5,A错误; B、一条链上相邻的碱基A和T之间通过脱氧核糖-磷酸-脱氧核糖相连,B错误; C、由题意知,该DNA中有四种碱基,且比例已经确定,因此200个碱基参与构成的该DNA片段小于4100种,C错误; D、由题意可知,DNA分子含有100个碱基对,其中一条链上A:T:C:G=1:2:3:4,则该链中的C有30个,另一条链中C有40, DNA中共有C70个,该DNA片段复制4次,需要消耗胞嘧啶脱氧核苷酸=70×(24-1)=1050,D正确。故选D。 25.图为一个双链DNA分子(15N标记)中某基因的部分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DNA的特异性是由四种碱基的数量比例决定的 B. DNA聚合酶可催化⑤处的化学键形成 C. 4的名称是鸟嘌呤脱氧核苷酸 D. 将该DNA在不含15N的环境中复制3次后,含15N的DNA分子占总数的1/8 【答案】C 【解析】分析题图可知,结构1为鸟嘌呤,结构2为脱氧核糖,结构3为磷酸基团,结构4为鸟嘌呤脱氧核糖核苷酸,结构5为氢键,结构6为脱氧核糖核苷酸链。 【详解】A、DNA分子的特异性体现在碱基对的排列顺序,A错误; B、DNA聚合酶可催化形成磷酸二酯键,而⑤处为氢键,B错误; C、4的名称是鸟嘌呤脱氧核苷酸,C正确; D、DNA复制为半保留复制,不管复制几次,最终子代DNA都保留亲代DNA的2条母链,故最终有2个子代DNA含15N,所以含有15N的DNA分子占DNA分子总数的2/8=1/4,D错误。 26.如图所示过程中涉及的碱基种类和核苷酸种类分别是( ) A. 6、2 B. 5、6 C. 5、8 D. 8、2 【答案】B 【解析】核酸包括DNA和RNA,构成DNA的基本单位有腺嘌呤脱氧核苷酸、鸟嘌呤脱氧核苷酸、胞嘧啶脱氧核苷酸、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构成RNA的基本单位有腺嘌呤核糖核苷酸、鸟嘌呤核糖核苷酸、胞嘧啶核糖核苷酸、尿嘧啶核糖核苷酸。构成DNA的碱基有4种,分别是A、G、C、T,构成RNA的碱基有4种,分别是A、T、C、U。 【详解】图中共有5种碱基(A、C、G、T、U);图中共有6种核苷酸(3种脱氧核苷酸+3种核糖核苷酸),C正确。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核酸的种类及化学组成,要求考生识记核酸的种类,掌握DNA和RNA的化学组成,并能列表比较两者,再根据题干要求作出准确的判断,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 27.如图甲、乙、丙表示真核生物遗传信息传递的过程,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 A. 图中酶1和酶2表示同一种酶 B. 图甲、乙、丙所示过程在高度分化的细胞中均会发生 C. 图丙过程需要tRNA,每种tRNA只能识别并转运一种氨基酸,但某些氨基酸可以由不同tRNA转运 D. 图丙中核糖体的移动方向从右到左 【答案】C 【解析】图甲表示DNA的复制过程,图乙表示转录过程,图丙表示翻译过程。 【详解】A、图中酶1和酶2分别是催化DNA复制和转录的酶,不是同一种酶,A错误; B、图甲所示过程在高度分化的细胞中不会发生,但是图乙和丙可以发生,B错误; C、翻译过程需要tRNA搬运氨基酸,每种tRNA只能识别并转运一种氨基酸;某些氨基酸有多个密码子,可以由多个不同tRNA转运,C正确; D、图丙中核糖体的移动方向从左到右,D错误。故选C。 28.中心法则概括了自然界生物的遗传信息的流动途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1957年克里克提出的中心法则内容只包括图中的①②③ B. 图中③④过程均有碱基互补配对,且配对方式不完全相同 C. 图中①⑤过程只需要DNA聚合酶,②过程需要RNA聚合酶 D. 在人体胚胎干细胞和心肌细胞中均存在图中①②③过程 【答案】A 【解析】分析图解:图示表示中心法则的内容,图中过程①表示DNA的自我复制,过程②表示转录,过程③表示翻译,过程④表示RNA的自我复制,过程⑤表示逆转录。 【详解】A、根据课本内容的介绍,1957年克里克提出的中心法则内容只包括图中的①DNA复制过程、②转录过程和③翻译过程,A正确; B、图中③过程是翻译,碱基配对方式是A-U,U-A,G-C,C-G,④过程是RNA复制,碱基配对方式也是A-U,U-A,G-C,C-G,B错误; C、图中①过程是DNA复制,需要DNA聚合酶;⑤过程是逆转录,需要逆转录酶;②过程是转录,需要RNA聚合酶,C错误; D、由于①DNA复制过程只能在具有分裂能力的细胞中才发生,而人体心肌细胞不再分裂增殖,D错误。故选A。 29.如图为某基因的表达过程示意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①是DNA,其双链均可作为②的转录模板 B. 一个mRNA分子可相继结合多个核糖体,形成多条不同肽链 C. mRNA上的密码子有64种,但能决定氨基酸的密码子只有61种 D. ④是tRNA,单链结构,因此不含氢键 【答案】C 【解析】据图分析可知,①是DNA,②是mRNA,③是核糖体,④是tRNA。 【详解】A、转录的模板是DNA的一条链,A错误; B、一个mRNA分子相继结合多个核糖体,形成多条相同肽链,B错误; C、mRNA上的密码子有64种,但有三种终止密码不能决定氨基酸,因此能决定氨基酸的密码子只有61种,C正确; D、④是tRNA,但是局部为双链,含有氢键,D错误。故选C。 30.新型冠状病毒是单股正链RNA病毒,以ss(+)RNA表示。ss(+)RNA可直接作为mRNA翻译出蛋白质。下图是该病毒的增殖过程示意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RNA复制酶也可用于宿主细胞内的RNA合成 B. (+)RNA的嘧啶碱基数与(-)RNA的嘧啶碱基数相等 C. 与DNA病毒相比,新型冠状病毒更易发生变异 D. 子代病毒的遗传性状由亲代RNA病毒和宿主细胞决定 【答案】C 【解析】题意分析,新型冠状病毒的遗传物质是单股正链RNA,该RNA既可以作为RNA复制的模板,也可以作为翻译的模板。 【详解】A、RNA复制酶只用于病毒RNA的合成,A错误; B、因为(+)RNA与(-)RNA之间是严格的碱基互补配对关系,因此(+)RNA的嘧啶碱基数与(-)RNA的嘌呤碱基数相等,B错误; C、与DNA病毒相比,由于新型冠状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而RNA为单链结构,稳定性差,因此更易发生变异,C正确; D、子代病毒的遗传性状由亲代RNA病毒携带的遗传信息决定的,D错误。故选C。 31.如图为基因的作用与性状的表现流程示意图。请据图分析,正确的选项是( ) A. ①过程是转录,它以DNA的两条链为模板、四种核糖核苷酸为原料合成mRNA B. ②过程中只需要mRNA、氨基酸、核糖体、酶、ATP即可完成 C. 人的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基因对性状的直接控制,使得结构蛋白发生变化所致 D. 某段DNA上发生了基因突变,则形成的mRNA、蛋白质一定会改变 【答案】C 【解析】图示过程为基因决定性状的两种途径,基因作为模板控制mRNA的转录(①),mRNA又作为蛋白质翻译(②)的模板控制了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决定了蛋白质结构。有些蛋白质本身就构成细胞的结构成分直接控制生物性状,有些则是作为酶之类物质的催化调节生物的代谢过程,间接控制了生物的性状。 【详解】A、①过程是转录,它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四种核糖核苷酸为原料合成mRNA,A错误; B、②表示翻译,除了需要mRNA、氨基酸、核糖体、酶、ATP外,还需要tRNA,B错误。 C、人的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基因对性状的直接控制,是通过控制血红蛋白的分子结构来直接影响性状的,C正确。 D、某段DNA上发生了基因突变,如果参与转录,则形成的mRNA会改变,但由于密码子的简并性,所以合成的蛋白质不一定会改变,D错误。故选C。 32.下图分别表示四个生物的体细胞,有关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甲、乙、丙、丁细胞中依次含有3、3、2、1个染色体组 B. 图中的丁一定是单倍体的体细胞 C. 若图乙表示由受精卵发育而来的生物的体细胞,则该生物一定是三倍体 D. 与乙相对应的基因型可以是aaa、abc、AaaBBBcccDDd、aabbcc等 【答案】D 【解析】依据题意,四个细胞都是生物的体细胞,但未说明是否为受精卵发育,也有可能是配子发育而成的个体,因此都有可能是单倍体的体细胞。根据染色体形态相同的个数,甲中有3个染色体组,乙中有3个染色体组,丙中有2个染色体组,丁中有1个染色体组。 【详解】A、判断染色体组是根据细胞中染色体形态相同的个数,如甲、乙、丙、丁中分别含有3、3、2、1个染色体组,A正确; B、丁图仅有1个染色体组,不可能为受精卵发育,故一定是由配子发育而来的单倍体,B正确; C、乙若由受精卵发育而来,根据体细胞中拥有3个染色体组,可称为三倍体生物,C正确; D、与乙图对应的应是每个性状都有三个等位基因控制,所以abc、aabbcc这两种基因型是不正确的,D错误。故选D 33.某闭花受粉植物,红花植株的基因型为Bb,在一定剂量的射线处理下,子一代中出现白花植株,这种现象的出现不可能是( ) A 基因突变 B. 染色体变异 C. 等位基因分离 D. 基因重组 【答案】D 【解析】基因重组至少涉及两对及以上的等位基因之间的重新组合。 【详解】A、分析题干信息“在一定剂量的射线处理下”,说明该植株可能发生基因突变,子一代中出现白花(bb)植株,A错误; B、分析题干信息“在一定剂量的射线处理下”,说明生物可能发生染色体变异,使子一代中出现白花植株,B错误; C、分析题干信息“某闭花授粉植物,红花植株的基因型为Bb”,若发生基因分离,自交后代会出现隐性性状,C错误; D、基因重组包括交叉互换和基因的自由组合,是原有性状的组合,不可能产生新性状,D正确。故选D。 34.如图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不同的变异类型,基因A、a 仅有图③所示片段的差异。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图①的变异类型,发生在同源染色体的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属于基因重组 B. 图②是非同源染色体之间交换部分片段,属于染色体变异 C. 图③中发生的变异,可引起基因结构的改变 D. 图④中的变异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缺失或重复 【答案】A 【解析】分析题图:图中①的互换发生在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属于基因重组;②中的互换发生在非同源染色体之间,属于染色体变异;③中碱基对增添,属于基因突变;④中染色体多了一段或少了一段,属于染色体变异。 【详解】A、图①所示变异为基因重组,发生在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A错误; B、图②变异为非同源染色体之间染色体互换,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染色体变异),B正确; C、图③中A→a发生了碱基对的缺失,属于基因突变,基因突变可引起基因结构的改变,C正确; D、图④中弯曲的部位表示在其同源染色体上没有配对的片段,可能是发生了染色体结构的缺失或重复,D正确。故选A。 35.下列有关人类遗传病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苯丙酮尿症和青少年型糖尿病是多基因遗传病 B. 基因诊断解决了遗传病的诊治难题,可以确诊所有类型的遗传病 C. 遗传病患者的遗传物质发生改变,不含致病基因也可能患遗传病 D. 研究某遗传病的发病率,一般选择某个有此病的家族进行研究 【答案】C 【解析】单基因遗传病是指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遗传病;21三体综合征患者是由染色体异常引起的人的第21号染色体多了一条的个体;调查遗传病时,最好选取群体中发病率相对较高的单基因遗传病,如色盲、白化病等;若调查的是遗传病的发病率,则应在群体中抽样调查,选取的样本要足够的多,且要随机取样;若调查的是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则应以患者家庭为单位进行调查,然后画出系谱图,再判断遗传方式。 【详解】A、苯丙酮尿症属于单基因遗传病,A错误; B、基因诊断技术不能确诊所有类型的遗传病,B错误; C、不携带遗传病基因的个体也可能患遗传病,如染色体遗传病21三体综合征,C正确; D、研究某遗传病的发病率,应随机取样进行调查,且尽可能多选取样本,D错误。 故选C。 36.下列有关基因突变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高等生物中基因突变只发生在生殖细胞中 B. 基因突变必然引起个体表现型发生改变 C. 病毒、大肠杆菌及动植物自然状态下都可能发生基因突变 D. 人工诱变产生的基因突变大多是有利的 【答案】C 【解析】基因突变指DNA中发生的碱基对的增添、缺失和替换,而引起基因结构的改变。基因突变的特点:多害少利、普遍性、不定向性、低频性等。诱导基因突变的因素有物理因素、化学因素和生物因素(病毒)。 【详解】A、高等生物中基因突变可以发生在体细胞或生殖细胞中,A错误; B、由于密码子的简并性,基因突变不一定引起个体表现型发生改变;显性纯合子中只有一个基因发生隐性突变,表现型也不发生改变,B错误; C、基因突变具有普遍性,只要有基因的生物就可能发生基因突变,C正确; D、基因突变具有多害少利性,因此诱发突变对生物自身不一定是有利的,D错误。 故选C。 37.如图所示过程可能存在基因重组的是( ) A. ④⑤ B. ③⑤ C. ①④ D. ②④ 【答案】C 【解析】基因重组一般包括自由组合和交叉互换两类。前者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后者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四分体时期(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另外,外源基因的导入也会引起基因重组。 【详解】①表示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属于基因重组;②表示非同源染色体之间的交换,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③表示一对等位基因的分离,符合基因的分离定律,没有体现基因重组;④表示减数分裂过程中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属于基因重组;⑤表示受精作用,即雌雄配子的随机组合,没有体现基因重组。综上分析,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 38.下列关于二倍体、单倍体和多倍体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水稻(2n=24)一个染色体组有12条染色体,水稻基因组是测定12条染色体的DNA全部碱基序列 B. 普通小麦的花药离体培养后,长成的植株细胞中含三个染色体组,但不是三倍体 C. 单倍体幼苗用秋水仙素处理得到的植株,不一定是纯合的二倍体 D. 人工诱导多倍体的唯一方法是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答案】D 【解析】单倍体是具有体细胞染色体数为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的生物个体,凡是由配子发育而来的个体,均称为单倍体.体细胞中可以含有1个或几个染色体组,花药离体培养得到的是单倍体,雄蜂也是单倍体,仅有一个染色体组的生物是单倍体。凡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且体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生物个体,均称为二倍体.几乎全部动物和过半数的高等植物都属于二倍体。凡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且体细胞中含有三个或三个以上染色体组的生物个体,均称为多倍体.如香蕉是三倍体,马铃薯是四倍体,普通小麦是六倍体。 【详解】水稻是雌雄同体的生物,体细胞含有12对同源染色体,因此水稻基因组是测定12条染色体的DNA全部碱基序列,A正确;普通小麦的花药离体培养后,长成的植株为单倍体,细胞中含三个染色体组,B正确;单倍体幼苗经秋水仙素处理后得到的植株不一定是纯合的二倍体,也可能是多倍体,C正确;人工诱导多倍体的方法有用秋水仙素或低温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D错误。 39.下列关于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用卡诺氏液浸泡洋葱根尖以固定细胞形态 B. 解离主要是改变细胞膜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 C. 显微镜下可观察到多数细胞染色体数目加倍 D. 低温抑制纺锤体形成导致着丝点无法分裂 【答案】A 【解析】1、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实验的原理:低温能够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以致影响染色体被被拉向两极,细胞不能分裂成两个子细胞,于是植物细胞染色体数目发生变化。 2、实验步骤是:固定(卡诺氏液)→解离(盐酸酒精混合液)→漂洗→染色(改良苯酚品红溶液或醋酸洋红溶液)→制片→观察。 【详解】A、用卡诺氏液浸泡洋葱根尖以固定细胞形态,使用后,需要用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冲洗2次,A正确; B、解离的目的是用药液使组织细胞相互分离开来,B错误; C、由于细胞周期中间期时间较长,所以显微镜下可以看到大多数细胞处在分裂间期,只有极少数细胞染色体数目加倍,C错误; D、低温抑制纺锤体的形成导致着丝点分裂后,染色体不能牵引到细胞两极,D错误。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的实验,主要考查了该实验的原理、操作过程及结果,需要学生理解实验原理,熟记实验步骤及每一步骤的目的,能对实验现象进行解释。 40.下列关于变异和育种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马和驴杂交的后代骡子是不育的二倍体,而雄蜂是可育的单倍体 B. 二倍体植物的花药离体培养能得到叶片和果实较小的单倍体植株 C.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转基因技术的遗传学原理不同 D. 三倍体无子西瓜高度不育的原因是细胞内无同源染色体,但其无籽性状可以遗传 【答案】A 【解析】1、染色体组:细胞中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它们在形态和功能上各不相同,携带着控制生物生长发育的全部遗传信息。 2、二倍体:由受精卵发育而成,体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包括几乎全部动物和过半数的高等植物,如人、果蝇、玉米等。 3、单倍体由配子发育而来,体细胞中含有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目的个体;如果某个体由本物种的配子不经受精直接发育而成,则不管它有多少染色体组都叫“单倍体”,判断一个个体是单倍体还是几倍体的关键是看该个体是由什么发育来的,若该个体是由未受精的配子直接发育来的,则为单倍体;若该个体是由受精卵发育来的,体细胞含有几个染色体组就是几倍体。 【详解】A、马和驴杂交的后代骡子是不育的二倍体,而雄蜂是可育的单倍体,A正确; B、花药离体培养得到的单倍体植株高度不育,无果实,B错误; C、肺炎双球菌和转基因技术的遗传学原理都是基因重组,C错误; D、三倍体无子西瓜高度不育的原因是细胞同源染色体联会紊乱,D错误。 故选A。 41.下列有关基因工程技术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基因工程又叫DNA拼接技术,所用的工具酶有限制酶和DNA聚合酶 B. 所有的限制性酶识别同一种特定的核苷酸序列 C. 只要目的基因进入了受体细胞就能成功的表达,不需要再进行检测 D. 基因工程常用的运载体有噬菌体、动植物病毒和质粒 【答案】D 【解析】重组DNA技术所用的工具是限制性内切酶、连接酶和运载体.限制性内切酶具有特异性,能识别特定的核苷酸序列;基因工程成功率很小,在操作过程中要经常筛选,原核生物特点:繁殖快、多为单细胞、遗传物质相对较少等. 【详解】A、基因工程的工具酶包括限制酶和DNA连接酶, A错误; B、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具有特异性,一种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只能识别一种特定的核苷酸序列并在特定的位点进行切割,B错误; C、目的基因进入受体细胞不一定能成功地实现表达,还需检测和鉴定,C错误; D、基因工程常用的运载体有噬菌体、动植物病毒和质粒,D正确。故选D。 42.以下关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自然选择的直接对象是基因型 B. 基因突变属于可遗传变异,因此突变后的基因都能遗传给后代 C. 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必将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D. 长期使用农药会定向改变害虫抗药性基因频率 【答案】D 【解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其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A、自然选择的直接对象是表现型,而不是基因型,A错误; B、基因突变会产生新的基因,属于可遗传变异,如果突变发生在体细胞中,则一般不能遗传给后代,B错误; C、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必将导致生物进化,但不一定会导致新物种的形成,新物种的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C错误; D、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随机的,害虫的抗药性是自身变异的结果,但是农药的长期使用会对害虫加以选择,使害虫的抗药基因频率增大,D正确。故选D。 43.下图表示生物新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对图示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a表示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B. b表示生殖隔离,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 C. c表示新物种形成,与原物种不能进行基因交流 D. d表示地理隔离,新物种形成不一定需要地理隔离 【答案】A 【解析】本题以概念图为载体,考查学生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及其关系的认识和掌握情况。 【详解】a表示突变和基因重组,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A错误;b表示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B正确;c表示新物种形成,因与原物种存在生殖隔离而不能与原物种进行基因交流,C正确;d表示地理隔离,物种形成的常见方式是: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并逐步形成生殖隔离,但有的物种如多倍体的形成不经过地理隔离,D正确。 【点睛】解决此类问题,除了需要学生熟记并理解相关的基础知识、形成知识网络外,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善于把易疏忽或易错的内容进行纵横联系,即对教材中与某一知识有关的知识串起来并横向辐射,进行归纳,例如本题的概念图。 44.下列关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相关内容的说法,正确的是 A. 达尔文在自然选择学说中提出,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B. 只有定向的突变和基因重组才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C. 瓢虫种群的黑色(B)、红色(b)两种体色是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相对性状,如果该种群中BB个体占16%,Bb个体占20%,则该种群b的基因频率为74% D. 新物种的形成都需要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达到生殖隔离 【答案】C 【解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1、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2、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3、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4、隔离导致新物种的形成;5、共同进化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详解】A、现代生物进化论认为,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还未提出这个观点,A错误; B、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都是不定向的,B错误; C、已知种群中BB个体占16%,Bb个体占20%,则该种群B的频率=16%+1/2×20%=26%,所以b的基因频率为1-26%=74%,C正确; D、新物种的形成不一定要经过地理隔离,如多倍体的形成,D错误。故选C。 45.下面关于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共同进化导致了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B. 捕食者的存在对被捕食者种群是有益的 C. 野兔的保护色和鹰锐利的目光是它们共同进化的结果 D. 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即是新物种的形成 【答案】D 【解析】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共同进化。通过漫长的共同进化过程,地球上不仅出现了千姿百态的物种,而且形成了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 【详解】A、由分析可知,共同进化导致了生物多样性的形成,A正确; B、捕食者的存在对被捕食者种群是有益的,因为捕食者把被捕食群体中的老、弱、残体捕获了,留下来的是种群内更加优良的个体,从而更加有利于被捕食者种群的繁衍,B正确; C、野兔与鹰的之间的捕食关系,使得二者在相互选择中实现了共同进化,据此可知,野兔的保护色和鹰锐利的目光是它们共同进化的结果,C正确; D、生物多样性包括三个层次的内容,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因此物种多样性的形成,不单指新物种的形成,D错误。故选D。 二、综合题 46.狗毛黑色由B基因控制,褐色由b基因控制,I是抑制基因,当I存在时,B、b均不表现颜色而呈白色。下图是狗毛色的遗传实验。请回答: (1)B、b基因与I、i基因的遗传遵循__________________定律。 (2)请写出亲代褐毛狗的基因型______________和白毛狗的基因型______________。 (3)F2中的白毛狗基因型有_________种,其中纯合子所占比例为___________。 (4)如果让F2中雌雄黑毛狗自由交配,其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如果需要知道一只黑毛雄狗是纯合还是杂合,如何进行杂交实验? 实验方案:让该黑毛雄狗与___________________(写表现型)进行杂交,统计后代的表现型。 若后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黑毛雄狗是纯合; 若后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黑毛雄狗是杂合。 【答案】(分离和)自由组合 bbii BBII 6 1/6 黑毛:褐毛=8:1 多只褐毛雌狗 全为黑毛 既有黑毛,也有褐毛(或者黑毛:褐毛=1:1或者出现褐毛) 【解析】依据题意,F1的白毛狗自交,得到的F2表现型为12∶3∶1,可判断是9∶3∶3∶1的变形,因此,F1的白毛狗基因型应是BbIi,又根据题中基因控制毛色的关系,判断亲本褐毛狗的基因型是bbii,白毛狗的基因型是BBII。 【详解】(1)由于F2表现型为12∶3∶1,是9∶3∶3∶1的变形,因此2对等位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2)根据分析,亲本褐毛狗的基因型是bbii,白毛狗的基因型是BBII (3)子二代白毛狗的基因型是B_I_、bbI_,共有2×2+2=6种基因型,纯合子基因型是BBII、bbII,所占比例为2/12=1/6。 (4)子二代中黑毛狗的基因型是B_ii,其中BBii∶Bbii=1∶2,形成的配子基因型及概率为2/3Bi、1/3bi。让F2中雌雄黑毛狗自由交配,后代中褐毛狗bbii=1/3×1/3=1/9,黑毛狗B_ii=8/9,黑毛狗∶褐毛狗=8∶1。 (5)黑毛雄狗的基因型可能是BBii或Bbii,与多只褐毛雌狗(bbii)杂交,观察杂交后代的表现型;如果基因型是BBii,则杂交后代都是黑毛狗,如果基因型是Bbii,杂交后代既有黑毛狗,也有褐毛狗。 【点睛】掌握9∶3∶3∶1的变形比例,将两对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问题化解为每一对基因的分离定律问题进行分析和计算是解决这类题目的关键。应用测交实验验证某显性个体的基因型也是一个基本的遗传实验设计方法。 47.豌豆花紫色(A)对白色(a)为显性,高茎(B)对矮茎(b)为显性,控制两种性状的两对基因是独立遗传的。现有白色高茎豌豆和紫色矮茎豌豆两品种的纯合子,欲培育纯合的紫色高茎豌豆品种,其过程如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孟德尔选择豌豆作为遗传规律研究材料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填字母)。 a.严格的自花传粉、闭花受粉植物 b.在自然状态下一般都是纯合子 c.有易于区分的性状,结果可靠易分析 d.豌豆种子的性状都是由一对基因控制的 (2)图中①②③的育种方法称为______________,该育种方法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 (3)过程①④的育种原理是____________。 (4)从进化的角度分析,过程①⑤该豌豆种群_____________(填发生或未发生)进化,原因是①⑤过程中,人工会进行不断的筛选,在筛选过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改变。 【答案】abc 单倍体育种 明显缩短育种年限 基因突变 发生 基因频率发生(定向) 【解析】图中①②③是单倍体育种的过程,①④是诱变育种,①⑤是杂交育种。 【详解】(1)孟德尔选择豌豆作为遗传规律研究材料的原因是:严格的自花传粉、闭花受粉植物,在自然状态下一般都是纯合子,有易于区分的性状,结果可靠易分析;豌豆种子的性状并不都是由一对基因控制的,故选abc。 (2)图中①②③的育种方法为单倍体育种,优点是能够明显缩短育种年限。 (3)过程①④为诱变育种,育种原理是基因突变。 (4)①⑤过程中,人工会进行不断的筛选,在筛选过程中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故过程①→⑤该豌豆种群发生进化。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育种的相关知识,考生需要结合图解分析出育种的方法和过程。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