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26 发布 |
- 37.5 KB |
- 2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河南省安阳市滑县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
河南省安阳市滑县2019-2020学年 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 1.下列选项不属于维持人体内环境稳态的途径的是( ) A. 血浆中的缓冲物质可以调节血浆pH B. 肾上腺素与靶细胞结合升高血糖浓度 C. 低温环境中汗腺分泌减少散热降低 D. 细胞生命历程中细胞内的酶要不断更新 【答案】D 【解析】 【详解】A、血液中的缓冲物质可以调节血浆pH,属于实现人体内环境稳态的途径,A正确; B、肾上腺素与靶细胞结合升高血糖浓度,属于实现人体内环境稳态的途径,B正确; C、低温环境中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散热降低,属于实现人体内环境稳态的途径,C正确; D、细胞内的酶不属于内环境,细胞生命历程中细胞内的酶不断更新不属于维持人体内环境稳态的途径,D错误。 故选:D。 2.如图中的a、b、c分别表示人体内三种细胞外液,甲、乙、丙分别表示处于该细胞外液中的多种 细胞,箭头表示这三种液体之间的关系。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c中液体增多会引起组织水肿 B. a、b、c中蛋白质含量最多的是b C. b的渗透压主要来源于血红蛋白 D. 丙中细胞的种类、数量都是最多的 【答案】C 【解析】 【详解】A、组织液中液体增多会引起组织水肿,A正确; B、a、b、c中蛋白质含量最多的是b血浆,B正确; C、b的渗透压主要来源于血浆蛋白和无机盐离子,C错误; D、丙是组织细胞,其种类、数量都是最多的,D正确。 故选C。 3.神经细胞在接受外界刺激产生兴奋的过程中,有关 Na+ 、K+ 跨膜运输和神经递质释放情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Na+ 通过被动运输进入神经细胞内 B. 神经递质通过主动运输进入突触间隙 C. Na+ 通过主动运输进入神经细胞内 D. K+ 通过主动运输运出神经细胞 【答案】A 【解析】 【详解】A、Na+通过通道以被动运输的方式进入神经细胞内,不消耗能量,A正确; B、神经递质通过胞吐方式进入突触间隙,B错误; C、Na+通过协助扩散方式进入神经细胞内,C错误; D、K+ 通过协助扩散方式运出神经细胞,D错误。 故选A。 4.有关突触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兴奋在突触间的传递是单向的 B. 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需要消耗能量 C. 突触处兴奋的传递可实现“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 D. 若突触小泡释放的是抑制性神经递质,则突触后膜无膜电位变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A.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故兴奋在突触间的传递是单向的,A正确; B、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为胞吐作用,需要消耗能量,B正确; C、兴奋经过突触时,信号有电信号转化为化学信号(神经递质),在突触后膜处再转化为电信号,C正确; D、抑制性神经递质会使突触后膜的静息电位的绝对值增大,D错误。 故选D。 5.给健康动物注射一定量的甲状腺激素,可能会引起 ( ) A. 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的量增多 B. 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的量增多 C.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量增加 D. 神经系统兴奋性和细胞呼吸增强 【答案】D 【解析】 【详解】A、注射了一定量的甲状腺激素,引起反馈调节使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减少,进而引起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最终导致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减少,A错误; B、注射了一定量的甲状腺激素,引起反馈调节使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减少,B错误; C、由于是注射了一定量的甲状腺激素,引起反馈调节使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减少,C错误; D、甲状腺激素的作用是促进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尤其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有重要影响。因此甲状腺激素会引起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和细胞呼吸增强,D正确。 故选D。 6.下列有关体温调节和水盐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体温维持在38℃的患者,机体的产热量大于散热量 B. 人在寒冷环境中,可通过神经—体液调节维持体温相对恒定 C. 抗利尿激素的分泌经过下丘脑-垂体的分级调节 D. 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产生渴感后主动饮水 【答案】B 【解析】 【详解】A、体温维持在38℃的患者,机体的产热量等于散热量,A错误; B、寒冷时,人体通过神经-体液调节可以维持体温相对恒定,B正确; C、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合成,垂体释放,不属于分级调节,C错误; D、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大脑皮层产生渴感后主动饮水,D错误。 故选B。 7.下列关于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相互影响 B. 机体的生命活动都受神经—体液共同调节 C. 激素的分泌量可随内外环境的改变而改变 D. 与神经调节相比,体液调节的作用时间长 【答案】B 【解析】 【详解】A、神经调节对体液调节起调控和主导作用;体液调节也能影响神经调节,二者是相辅相成,共同调节的,说明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相互影响,A正确; B、机体的生命活动并不都是受神经一体液共同调节,如炎热条件下的体温平衡的调节只有神经调节,B错误; C、激素调节具有反馈调节的特点,其分泌量可随内外环境的改变而改变,C正确; D、与神经调节相比,体液调节通过体液运输,作用时间更长,D正确。 故选B。 8.如图表示胰岛素分泌调节的部分过程及其作用原理。糖尿病的病因有患者体内存在抗体1 抗体2,健康的人体内不存在抗体1和抗体2。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血糖浓度和胰高血糖素均能影响胰岛素的分泌 B. 由抗体1、抗体2引起的糖尿病治疗方法不同 C. 胰岛素可作用于肝细胞和肌细胞,促进肝糖原和肌糖原的分解 D. 胰岛素是人体内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经体液运输到达靶细胞 【答案】C 【解析】 【详解】A、据图分析可知,胰岛B细胞表面有葡萄糖的受体和胰高血糖素的受体,所以血糖浓度和胰高血糖素都可以影响胰岛素的分泌,A正确; B、图中抗体1、抗体2影响糖尿病的机制不同,所以治疗方法也不同,B正确; C、胰岛素可作用于肝细胞和肌细胞,促进肝糖原和肌糖原的合成,C错误; D、胰岛素是人体内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激素需要经过体液运输才能发挥作用,D正确。 故选C。 9.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与台湾长庚医院、英国牛津大学合作,揭示了自然感染病人体内针对 H7N9 禽流感中和抗体的保护机制,相关成果发表于2018年12月的《自然——微生物学》上。H7N9禽 流感病毒首次侵入机体后,机体免疫系统可能发生的变化是( ) A. 记忆细胞迅速增殖分化 B. B细胞和 T 细胞都增殖分化 C 浆细胞对其进行特异性识别并产生抗体 D. 效应 T 细胞与该病毒特异性结合并将其杀灭 【答案】B 【解析】 【详解】A、题中提出“病毒H7N9首次侵入机体”,而记忆细胞只有当同一抗原再次进入机体时才会迅速增殖和分化,A错误; B、H7N9病毒侵入机体后,引起机体发生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B细胞和T细胞都增殖分化,B正确; C、浆细胞能产生抗体,但不识别抗原,C错误; D、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通过激活靶细胞的溶酶体酶导致靶细胞裂解,抗体才能与该病毒特异性结合并将其杀灭,D错误。 故选B。 10.下列关于人体免疫系统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免疫系统消灭癌细胞体现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B. 过敏反应由于消退较快,不会影响人体的生理活动 C. 产生抗体的细胞最初来源于骨髓中的干细胞 D. AIDS患者的细胞免疫完全丧失,而体液免疫正常 【答案】C 【解析】 【详解】A、人体免疫系统能够消灭癌细胞体现了免疫系统的防卫、监控和清除功能,A错误; B、过敏反应如果严重会导致休克,会影响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B错误; C、体液免疫反应中产生抗体的细胞是浆细胞,浆细胞由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而B细胞最初来源于骨髓中的干细胞,C正确; D、HIV主要破坏T细胞,细胞免疫依靠T细胞发挥作用,绝大多数的体液免疫也离不开T细胞的作用,因此艾滋病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丧失,体液免疫功能下降,D错误。 故选C。 11.图是反射弧的结构模式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反射过程中,兴奋传递的方向是 A→E B. 未受刺激时,B细胞膜内外无离子进出 C. 刺激a处引起骨骼肌收缩属于反射 D. 刺激b处,电流计c指针不会偏转 【答案】D 【解析】 【详解】A、由以上分析可知,图中E为感受器,A为效应器,因此反射过程中,兴奋传递的方向是E→A,A错误; B、未受刺激时,B细胞膜内外依然有离子进出,如钾离子外流,B错误; C、刺激a处引起骨骼肌收缩不属于反射,因为没有完整的反射弧参与,C错误; D、神经-肌肉接头处类似于突触结构,兴奋在突触处只能单向传递,因此激b处,兴奋不能向传出神经传递,电流计c指针不会偏转,D正确。 故选D。 12.人体正常生命活动中离不开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人体的肝细胞有识别肾上腺素的受体,但没有识别甲状腺激素的受体 B. 激素的作用与神经系统的作用密切相关,神经系统的某些结构也能释放激素 C. 运动时,肾上腺素水平升高,可使心率加快,说明激素是高能化合物 D. 饥饿时,胰高血糖素水平升高,促进糖原分解,说明激素具有酶的催化活性 【答案】B 【解析】 【详解】A、人体的肝细胞有识别肾上腺素的受体,也有识别甲状腺激素的受体,A错误; B、激素的作用与神经系统的作用密切相关,神经系统的某些结构也可以释放激素,如下丘脑神经细胞能分泌多种促激素释放激素,B正确; C、肾上腺素分泌增多,能使心肌收缩力加强,心率加快,但肾上腺素是激素,不能提供能量,不是高能化合物,C错误; D、饥饿时,血糖含量下降,胰高血糖素水平升高,促进糖原分解,使血糖水平升高,说明激素具有调节功能,但激素不具有酶的催化作用,D错误。 故选B。 13.下列关于植物生长素生理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草莓果实的自然生长过程与生长素无关,而与乙烯有关 B. 燕麦胚芽鞘中生长素的极性运输与光照方向无关 C. 顶芽生长占优势时侧芽生长素的合成受到抑制 D. 生长素的极性运输需要消耗能量,但不需要载体蛋白参与 【答案】B 【解析】 【详解】A、草莓生长过程中受多种植物激素的调节,A错误; B、生长素的极性运输是从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与光照等环境因素无关,B正确; C、顶端优势是指顶芽生长占优势而侧芽生长素受到抑制的现象,原因是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在侧芽部位积累,导致侧芽生长素浓度过高生长受抑制,不是侧芽合成生长素受抑制,C错误; D、生长素的极性运输属于主动运输,需要消耗能量,需要载体蛋白参与,D错误。 故选B。 14.扦插是金银花常见的繁殖方式,科研人员为探究生根粉对金银花插条生根的影响,进行了相关实验,得到下表所示结果。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实验组别 1 2 3 4 5 生根粉溶液浓度/mg·L-1 0 a b c d 生根率/% 53.33 42.03 54.44 65.56 60.78 A. 插条的处理方法和时间会影响实验结果 B. 可在b-d之间设置更小的浓度梯度探究促进生根的最适浓度 C. 4组实验中生根粉溶液的浓度a最小 D. 实验结果表明,生根粉对插条生根的作用具有两重性 【答案】C 【解析】 【详解】A、本实验的无关变量有插条上侧芽的数目及饱满程度、插条的处理方法、生根粉处理插条的时间等,都需要相同,不然会影响实验结果,A正确; B、据表分析可知,在b-d之间生根率较高,最适浓度在c左右,故可以在b-d之间设置更小的浓度梯度探究促进生根的最适浓度,B正确; C、4组实验中生根粉溶液的浓度a是抑制作用,浓度最大,C错误; D、根据1组对比,2组起抑制作用,345组促进作用,说明生根粉对插条生根的作用具有两重性,D正确。 故选C。 15.如图表示用胚芽鞘中段和含生长素的琼脂块(黑色方框)做的—组实验,过一段时间后原先不含生长素的琼脂块(空白方框)中不含有生长素的是 A. 琼脂块A和B B. 琼脂块B和C C. 琼脂块A和D D. 琼脂块B和D 【答案】B 【解析】 【详解】生长素的运输方向是由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第一组胚芽鞘的形态学上端在上方,故生长素的运输方向是从上向下,上方的琼脂块中的生长素会往下运输至A中,B琼脂块在上方,故仍不含有生长素;第二组胚芽鞘的形态学上端在下方,生长素的运输方向从下向上,而琼脂块C在下方,上面琼脂块中的生长素不能往下运输,故C中仍不含生长素, D琼脂块在上方,生长素可以从下方运输至D琼脂块中,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16.随着“二孩”政策的实施,有专家预测,我国人口数目在以后几年将出现明显增长。下列有关人口种群特征的叙述,错误的是 A. 自然增长率是由出生率决定的 B. 并不是所有种群都具有性别比例 C. 一个城市的人口数量可以反映其人口密度 D. 年龄结构稳定的人群的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差值较小 【答案】A 【解析】 【详解】A、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因此自然增长率除了取决于出生率,还取决于死亡率,A错误; B、性别比例不是所有种群都具有的特征,例如雌雄同体的植物,B正确; C、对一个城市而言,面积是一定的,人口数量的多少,可以反映出人口密度的大小,C正确; D、年龄结构稳定型的人群,其人口数量增长缓慢,人群的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差值较小,D正确。 故选A。 17.如图为黄鱼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M、N、P、Q 四点中,只有 M 点时种群年龄组成为增长型 B. N时黄鱼的种群数量代表环境容纳量增长 C. N-P段,种群增长速率下降,但种群数量仍增加 D. Q 点以后该黄鱼种群数量不再发生变化率 【答案】C 【解析】 【详解】A、M、N、P种群数量一直在增加,年龄组成为增长型,Q种群增长速率为0,种群数量基本不变,种群年龄组成为稳定型,A错误; B、N时黄鱼的种群增长速率最大,种群数量为K/2,Q种群增长速率为0,种群数量基本不变,代表环境容纳量,B错误; C、N-P段,种群增长速率下降,但仍然在增长,C正确; D、图中无法判断Q点以后该黄鱼种群数量不再发生变化率,D错误。 故选C。 18.有关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改变培养液的pH 会影响 K值(环境容纳量)大小 B. 营养条件是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唯一因素 C. 取适量培养液滴于血细胞计数板后可对酵母菌进行计数 D. 常用抽样检测的方法调查玻璃容器中酵母菌数量的变化 【答案】B 【解析】 【详解】A、酵母菌生活的最适pH为4.0-5.8,改变培养液的pH会影响K值(环境容纳量)大小,A正确; B、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有培养液中的成分、空间、pH、温度等,B错误; C、取适量培养液滴于血细胞计数板后可对酵母菌进行计数,C正确; D、利用血球计数板在显微镜下对酵母菌进行计数通常采用抽样检测法,D正确。 故选B。 19.下列关于森林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碳元素以 CO2 的形式在森林群落和无机环境间循环 B. 森林群落的垂直结构有利于对环境资源的充分利用 C. 可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森林群落的物种丰富度 D. 互利共生、捕食和竞争等均可出现在森林群落中 【答案】C 【解析】 【详解】A、碳元素以CO2的形式在森林群落和无机环境间循环,以有机物的形式在森林群落内部流动,A正确; B、植物的分层现象有利于提高对光能利用率,动物的垂直结构有利于避免资源和空间的竞争,所以森林群落的垂直结构有利于对环境资源的充分利用,B正确; C、调查森林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可用样方法,需要计算每个样方内的物种种类,C错误; D、互利共生、捕食和竞争等种间关系均可出现在森林群落中,D正确。 故选C。 20.下列关于群落结构及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弃耕农田上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B. 经次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的竞争明显高于初生演替形成的群落 C. 捕食者与被捕食者数量的变化之间存在负反馈调节 D. 群落演替过程中生物种类可能会不断增多,也可能会不断减少 【答案】B 【解析】 【详解】A、弃耕的农田属于次生裸地,发生的群落演替属于是次生演替,A正确; B、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过程中,群落内的生物之间都有竞争现象,无法判断大小,B错误; C、捕食者和被捕食者的数量变化能体现生物群落内的负反馈调节,如当农田里蚜虫的数量增多时,七星瓢虫的数量也会增多,这样蚜虫种群数量的增长就会受到抑制,属于生物群落内的负反馈,C正确; D、群落演替过程中生物种类和数量在不断变化,可能会不断增多,也可能会不断减少,D正确。 故选B。 21.有关生态系统结构及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不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生物一定不是生产者 B. 分解者可完成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间的能量循环 C. 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一般只包含生产者与消费者 D. 动物都属于消费者,食草动物都属于第二营养级 【答案】C 【解析】 【详解】A、硝化细菌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但能进行化能合成作用,是生产者,A错误; B、能量只能单向流动,不能循环利用,B错误; C、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指的是食物链和食物网,一般只包含生产者与消费者,C正确; D、动物不都属于消费者,如蚯蚓、秃鹫等腐食性动物属于分解者,D错误。 故选C。 22.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生态系统中的信息可来源于生物和无机环境 B. 动物可通过特殊的行为在同种或异种生物间传递信息 C. 植物激素对植物生长的调节属于信息传递中的化学信息 D. 牧草生长旺盛时,为食草动物提供采食信息,这对二者都有利 【答案】C 【解析】 【详解】A、生态系统中的信息可来源于生物和无机环境,A正确; B、动物可通过特殊的行为在同种或异种生物间传递信息,即行为信息,B正确; C、植物激素是植物自身产生的调节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不属于信息传递中的化学信息,C错误; D、牧草生长旺盛时,为食草动物提供采食信息,这可以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因此对二者都有利,D正确。 故选C。 23.如图是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图解,N1〜N6表示能量数值,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能量由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传递效率为N4/N2×100% B. 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N2,流向蜣螂的能量来自初级消费者 C. 能量在各营养级的流动只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有关 D. 能量N5的去向之一是用于初级消费者的生长、发育和繁殖 【答案】D 【解析】 【详解】A、能量由第一营养级传递给第二营养级的传递效率为两个营养级的同化量之比,即N5/N2×100%,A错误; B、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N2),蜣螂是分解者,利用初级消费者的粪便为食,不属于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由初级消费者流向蜣螂的能量为0,B错误; C、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是密切相关的,C错误; D、N5 将有两个去向,其中之一是用于初级消费者的生长、发育和繁殖,另一个去向是用于初级消费者的呼吸作用消耗,D正确。 故选D。 24.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所有反馈调节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都有积极意义 B. 保护草原生态系统的生态环境可提高其抵抗力稳定性 C. 抵抗力稳定性弱的生态系统,其恢复力稳定性一般较强 D. 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机制 【答案】A 【解析】 【详解】A、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正反馈可以使生态系统偏离稳态,A错误; B、保护草原生态系统的生态环境可增加其物种的多样性,提高其抵抗力稳定性,B正确; C、一般情况下,抵抗力稳定性弱的生态系统,其恢复力稳定性一般较强,C正确; D、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机制,D正确。 故选A。 25.如图是某红树林生态系统的碳循环,A 是种气体,B、C、D、E 和 F表示生物成分。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箭头可以表示能量流动的方向 B. C处于第二营养级,是次级消费者 C. F-A 途径的增强是导致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 D. E是生产者,F能将有机碳分解为 CO2 释放到大气中 【答案】D 【解析】 【详解】A、图示为碳循环示意图,A是大气中的CO2 ,箭头不能表示能量流动的方向,能量是单向流动的,如A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库与E生产者之间能量不可逆,A错误; B、C处于第二营养级,是初级消费者,B错误; C、F表示分解者,导致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是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C错误; D、E是生产者,F表示分解者,能将有机碳分解为CO2释放到大气中,D正确。 故选D。 二、非选择题 26.免疫细胞之间存在如图所示的联系。回答下列问题: (1)正常人的体温一般维持在37℃左右。若某人被抗原 M感染后2田内体温维持在380C,则说明这2天中,其机体的产热量_____(填“等于”“大于”或“小于”)散热量。 (2)图示过程是_____(填“体液”或“细胞”)免疫过程。细 胞X,Y,Z分别是__________。 (3)若抗原 M 已侵入细胞中,则图中细胞_____(填“X”“Y”或“Z”)会增殖分化对其进行 免疫,最终使被抗原 M 侵入的靶细胞裂解,释放抗原 M。若抗原 M 与人体内某种细胞 细胞膜上的蛋白 N 结构类似,免疫系统对细胞膜上含蛋白 N 的细胞进行攻击,导致人患 病,从免疫学角度分析,这种病属于_____。 (4)长期的工作压力会降低人体内 T(淋巴)细胞的活性,从而导致体液免疫能力下降,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等于 (2). 体液 (3). 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浆细胞 (4). X (5). 自身免疫病 (6). T细胞活性下降,其产生的淋巴因子减少从而影响B细胞的增殖分化,进而导致体液免疫能力下降 【解析】 【详解】(1)某人被抗原感染后2天内体温维持在38℃,则说明这2天中其机体的产热量等于散热量。 (2)图示过程浆细胞产生抗体,与抗原特异性结合,属于体液免疫,其中细胞X表示T细胞,细胞Y表示B细胞,细胞Z表示浆细胞。 (3)若该抗原已侵入细胞中,则图中细胞X(T细胞)会增殖分化形成效应T细胞,对其进行细胞免疫。 该抗原与人体内某细胞膜上的某载体蛋白结构类似而导致人体患病,这属于免疫失调中的自身免疫病。 (4)T细胞活性下降,其分泌的淋巴因子减少,从而影响B细胞的增殖分化,浆细胞产生的抗体减少,进而导致机体体液免疫能力下降。 27.图1为正常成年人血液中激素 x 的含量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图;图2为机体血糖调节部分过程图,其中 m、n为相关激素。回答下列问题: (1)若 x代表抗利尿激素,c→d时段细胞外液渗透压_____(填“升高”或“降低”),该激素释放增加,促进_____,最终维持人体内渗透压的平衡。 (2)若 x代表甲状腺激素,a-b时段甲状腺激素含量升高后,与之相关的_____(填激素)分泌减少,以调节甲状腺激素的分泌。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过程中存在着_____、____ 两种调节机制(或方式)。 (3)健康人在饥饿且无外源物质摄入的情况下,与其在进食后的情况相比,m 含量/n含量的值 _____(填“高”或“低”),原因是 __________ 。 【答案】 (1). 升高 (2). 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 (3).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甲状腺激素 (4). 分级调节 (5). (负)反馈调节 (6). 高 (7). 在饥饿时,血糖浓度降低使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胰岛素分泌减少,在进食后则相反 【解析】 【详解】(1)当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此时下丘脑合成并分泌抗利尿激素,该激素能够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细胞对水的重吸收,即对水的通透性增强,导致血浆渗透压降低。 (2)若X代表甲状腺激素,a→b时段甲状腺激素含量逐渐升高并超过正常值,所以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功能,使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使甲状腺激素的含量维持相对稳定。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存在着分级调节和负反馈调节。 (3)健康人在饥饿且无外源物质摄入的情况下,与其在进食后的情况相比,胰岛素n分泌减少,胰高血糖素m分泌增加,所以m含量/n含量的值升高。 28.某实验小组以叶绿素相对含量作为叶片衰老程度的指标,探究细胞分裂素(CTK)和 脱落酸(ABA)对叶片衰老的影响,实验结果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步骤: ①取某植物生理状态基本相同的离体叶片若干,并测定叶片中叶绿素含量;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在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培养, ④以时间为横坐标、叶绿素相对含量为纵坐标建立坐标系,描点并连成曲线。 (2)实验结论分析: ①CTK 能____该植物离体叶片的衰老; ②ABA能____该植物离体叶片的衰老;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以上实验结论的提示,若想加速秋天银杏树的叶片由绿变黄的过程,可以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_ 。 【答案】 (1). 将离体叶片随机分为四组,分别放入盛有等量的蒸馏水、(适宜浓度的)细胞分裂素(CTK)脱落酸(ABA)、细胞分裂素+脱落酸(CTK+ABA)溶液的装置(或容器)内 每隔24h每组分别取等量的叶片测定叶绿素含量并记录,计算出叶绿素相对含量 (2). 延缓(抑制) (3). 促进(加速) (4). 细胞分裂素(CTK)对该植物离体叶片的作用可被脱落酸(或ABA)削弱(或ABA对该植物离体叶片的作用可被CTK缓解) (5). 用(一定浓度的)脱落酸(ABA)溶液处理银杏树叶片 【解析】 【详解】(1)①取某植物生理状态基本相同的离体叶片若干,并测定叶片中叶绿素含量; ②根据题意,用到的植物激素有:细胞分裂素(CTK)、脱落酸(ABA)。需要用这两种激素及其混合物处理叶片,再加上用蒸馏水处理的对照组,因此①后面的空应该填“将离体叶片随机分为四组,分别放入盛有等量的蒸馏水、(适宜浓度的)细胞分裂素(CTK)、脱落酸(ABA)、CTK+ABA溶液的装置内,每隔24h每组分别取等量的叶片测定叶绿素含量并记录,计算出叶绿素相对含量”。 (2)① 与蒸馏水处理的对照组相比,一定浓度的细胞分裂素CTK溶液处理,一段时间内叶片中叶绿素含量较高,故CTK能延缓叶片衰老。 ②据图ABA组叶绿素含量低可推测,施用ABA能加速该植物离体叶片的衰老。 ③一定浓度的细胞分裂素CTK溶液处理,一段时间内叶片中叶绿素含量较高,而一定浓度的脱落酸ABA溶液处理则叶绿素含量较低,两者同时使用则介于两者之间,说明本实验中CTK对该植物离体叶片的作用可被ABA削弱。 (3)根据上述实验结果可知要加速秋天银杏树的叶片由绿变黄的过程,可以用一定浓度的脱落酸溶液处理银杏树的叶片。 29.林场中的林木常遭到某种山鼠的危害。通常,对于鼠害较为严重的林场,仅在林场的局部区域(苗圃)进行药物灭鼠,对鼠害的控制很难持久有效。回答下列问题: (1)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种山鼠种群密度,若林场面积为4km2,初次捕获山鼠120只并标 记,放回一段时间后,再次捕获山鼠100只,其中被标记的山鼠数量为30只,则该林场生 态系统中山鼠的种群密度是_____ 只/km2。若部分标志物在山鼠放回后脱落,则会 导致测量值比实际值 _____(填“偏大”或“偏小”)。 (2)在自然条件下,山鼠种群的增长曲线呈_____ 型。 (3)在苗圃进行了药物灭鼠后,如果出现种群数量下降,除了考虑药物引起的死亡率升高这一因素外,还应考虑的因素是_____。理论上,除药物灭鼠外还可以采用生物防治的方法控制鼠害,如引入天敌,天敌和山鼠之间的种间关系是____。引入天敌控制山鼠与用药物灭鼠相比,其突出优点是__________。 【答案】 (1). 100 (2). 偏大 (3). S (4). 苗圃中山鼠种群中个体的迁出 (5). 捕食 (6). 减少环境污染;不会使山鼠产生抗药性,从而避免出现鼠害爆发等 【解析】 【详解】(1)标志重捕法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即N:120=100:30,N=400只,则该林场生态系统中山鼠的种群密度是400÷4=100只/km2 .若部分标志物在山鼠放回后脱落,则重捕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数偏少,这会导致测量值比实际值偏大。 (2)在自然条件下,山鼠种群的增长曲线呈S型。 (3)决定种群数量大小的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因此在苗圃进行了药物灭鼠后,如果出现种群数量下降,除了考虑药物引起的死亡率升高这一因素外,还应考虑的因素是苗圃中山鼠种群中个体的迁出。天敌和山鼠之间是捕食关系。引入天敌控制山鼠与用药物灭鼠相比,其突出优点是减少环境污染,不会使山鼠产生抗药性,从而避免出现鼠害爆发等。 30.图1为某一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示意图,图2为该生态系统中部分食物网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一般图1中过程____(填序号)结构越复杂,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强。 (2)图1中过程④表示 ____作用。参与过程④的生物与同区域中的动植物等其他所有生物共同构成了_____ 。 (3)图2所示生物关系中,若乙种群的能量为3X108kJ(能量1/3流向丙,2/3流向丁),丙种 群的能量为2X108kJ,能量传递效率为10%,则戊种群的能量大约为 ____kJ。 (4)图2所示的食物链中,若甲的能量1/2流向乙,1/2流向丙,则戊获得能量最多的食物链是_____ 。生态系统中食物链的营养级一般不会太多,原因是_____ (5)生态学上有“中度干扰”假说,即一个生态系统受到中等程度的干扰时,由于它具备_____ 能力,能够维持自身结构和功能的相对稳定。 【答案】 (1). ② (2). 分解者的分解(或分解者的呼吸作用) (3). 群落 (4). 2.2×107 (5). 甲→丙→戊 (6). 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是逐级递减的 (7). 自我调节 【解析】 【详解】(1)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与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复杂程度有关,而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由食物链和食物网构成,结合图1与分析,②是捕食关系,植物与动物通过捕食关系形成的食物关系越复杂,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 (2)据析可知,图1中过程④ 表示(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分解者与同区域中的所有动植物等其他生物共同构成了生物群落。 (3)图2中食物链为甲→乙→丁→戊、甲→乙→丙→戊、甲→丙→戊,故戊的能量为(丙+丁)×10%=(3×108kJ×2/3×10%+2×108kJ)×10%=2.2×107kJ。 (4)由于能量沿着食物链进行单向流动,且生物所处的营养级别越高,各营养级损耗的能量就越多,故戊获得能量最多的食物链即其所处的营养级别最低的食物链,即甲→丙→戊。 (5)生态系统受到外界干扰时,能够维持自身结构和功能的相对稳定是因为其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负反馈调节是该能力的基础。 31.利用传统发酵技术制作的果酒、果醋、腐乳、泡菜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饮食。回答下列问题。 (1)在葡萄酒自然发酵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菌种来自_____。酵母菌液体培养时,若通入氧气,可促进____;若进行厌氧培养,可促进_____ (2)果醋发酵过程中,适宜的温度为____℃,较高的酒精浓度通常不适宜进行醋酸发酵,原因是_____ (3)豆腐富含蛋白质和脂肪,由于微生物的作用,腐乳中甘油、脂肪酸及小分子肤、氨基酸的含量增加,说明这些微生物能产生_____。腐乳的后期发酵在玻璃瓶中进行,为防止腐乳变质可采取的措施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密封在坛中的泡菜在发酵初期,多种微生物进行____,产生气泡,并逐步形成无氧环境。发酵中期,主要是_____(填微生物种类)进行发酵,pH明显下降,其他微生物的生长受到抑制。 【答案】 (1). 附着在葡萄皮上的野生型酵母菌 (2). 菌体快速增殖 (3). 乙醇(酒精)产生 (4). 30~35 (5). 较高浓度的酒精会抑制醋酸菌的生长和代谢,使产酸量下降 (6). 脂肪酶和蛋白酶 (7). 加盐腌制、密封腌制 (8). 有氧呼吸 (9). 乳酸菌 【解析】 【详解】(1)在葡萄酒自然发酵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菌种来自附着在葡萄皮上的野生型酵母菌,发酵初期,通入氧气是为了促进酵母菌大量繁殖,之后密闭发酵罐,促进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 (2)果醋发酵过程中,适宜的温度为30-35℃ ,较高的酒精浓度会抑制醋酸菌的生长和代谢,使产酸量下降,故不适宜进行醋酸发酵。 (3)参与腐乳制作的微生物主要是毛霉,其能产生脂肪酶和蛋白酶,将豆腐中的蛋白质和脂肪分解成氨基酸、甘油、脂肪酸,腐乳的后期发酵在玻璃瓶中进行,为防止腐乳变质可进行加盐密封腌制。 (4)密封在坛中的泡菜在发酵初期,坛中有残留氧气,多种微生物进行有氧呼吸,产生气泡,并逐步形成无氧环境。发酵中期,主要是乳酸菌进行发酵,pH明显下降,其他微生物的生长受到抑制。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