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江西省南康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江西省南康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 解析版

‎2017-2018学年江西省南康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 解析版 一、选择题 ‎1.有关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A. 蛋白质的生物活性与蛋白质的空间结构有关 B. 数量相同的5种氨基酸可以组成不同的多肽链 C. 将抗体溶于NaCl溶液中会造成其生物活性的丧失 D. 氨基酸序列相同的多肽链可折叠成不同的空间结构 ‎【答案】C ‎【解析】蛋白质的功能主要取决于组成其的氨基酸数目、种类、排列顺序及形成其的空间结构,A正确。数量相同的5种氨基酸可以有多种组合方式且形成长度不同的多肽链,B正确。在质量分数为0.9%的NaCl溶液(生理盐水)中,抗体将保持其活性,C错误。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受其所处环境中的温度、pH等环境理化因素影响,D错误。‎ ‎【考点定位】蛋白质 ‎【名师点睛】熟知蛋白质多样性的形成及影响结构的因素是正确解答该题的关键。‎ ‎2.下列关于有机物的鉴定实验中,易导致实验失败的操作是 ‎①蛋白质鉴定时,将NaOH溶液和CuSO4溶液混合后再加入样液 ‎②还原糖鉴定时,需要进行水浴加热 ‎③淀粉鉴定时,直接将碘液滴加到样液中 ‎④脂肪鉴定过程中,对装片染色后需用清水漂洗后放在显微镜下镜检 A. ①④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A ‎【解析】蛋白质的鉴定需要双缩脲试剂,该试剂在使用时要先加NaOH溶液然后再加CuSO4溶液,①错误;还原糖的鉴定需要斐林试剂,该试剂需要水浴加热,才能看到砖红色沉淀,②正确;淀粉的鉴定需要碘液,不需要加热,可直接将碘液滴加到淀粉液中,③正确;脂肪鉴定过程中,对装片染色后需用50%的酒精漂洗后放在显微镜下镜检,错误,故选A。‎ ‎【考点定位】检测蛋白质、还原糖、脂肪的实验 ‎【名师点睛】此题可从各种生物大分子化合物的检测方法等方面切入思考解答,蛋白质常用双缩脲试剂检测,还原性糖用斐林试剂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产生砖红色沉淀,淀粉遇碘液变成蓝色,脂肪常用苏丹Ⅲ试剂检测。‎ ‎【答案】D ‎【解析】‎ 红细胞在成熟过程中细胞核及细胞器解体,可以有更多的空间容纳血红蛋白,这与红细胞运输氧气的功能相适应,正确;植物分生区细胞具有旺盛的分裂能力,其细胞核中有旺盛的生命活动,如DNA的复制,转录,染色体复制等,所以细胞核大是和其旺盛的分裂能力相关联的,B正确;线粒体内膜向内折叠使其表面积加大,利于酶、细胞骨架等物质和结构的附着,易于化学反应的进行,C正确;正常细胞的一些糖蛋白有连接细胞的作用,使细胞有序组合成一定的组织,而癌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减少,使细胞间的黏着性降低,导致癌细胞易扩散转移,这对于生物体是不利的,不是一种适应性的表现,D错误。‎ ‎【考点定位】癌细胞的主要特征;线粒体、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 ‎【名师点睛】要解决本题,主要要弄清楚:(1)成熟的哺乳动物红细胞中,没有细胞核和细胞器。‎ ‎(2)癌细胞糖蛋白减少,细胞免疫能力下降,癌细胞容易扩散。‎ ‎4.“绵绵的春雨,是她润醒了小草,润绿了杨树,润开了报春花。”报春花被润开的过程中细胞内自由水与结合水的含量发生了变化,下图表示正确的是 A. B. ‎ C. D. ‎ ‎【答案】B ‎【解析】小草被润醒了、杨树被润绿了、报春花被润开的过程中细胞新陈代谢活动逐渐增强,因此自由水含量升高,结合水含量降低,故选B。‎ ‎【点睛】解答本题关键能理清细胞内水的存在形式和作用,细胞内的水以自由水与结合水的形式存在,自由水与结合水的比值越高,细胞代谢越旺盛,反之亦然。‎ ‎5.为研究植物细胞质壁分离现象,某同学将某植物的叶表皮放入一定浓度的甲物质溶液中,一段时间后观察到叶表皮细胞发生了质壁分离现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该植物的叶表皮细胞是具有液泡的活细胞 B. 细胞内甲物质的浓度高于细胞外甲物质的浓度 C. 细胞液中的H2O可以经扩散进入甲物质溶液中 D. 甲物质和H2O能自由通过该叶表皮细胞的细胞壁 ‎【答案】B ‎【解析】具有大的液泡的活细胞才能发生质壁分离,A正确。质壁分离过程中,细胞在失水,此时,细胞外甲物质的浓度高于细胞内甲物质的浓度,B错误。水分子跨膜的方式是自由扩散,C正确。细胞壁是全透的,甲物质和H2O能自由通过,D正确。‎ ‎【考点定位】质壁分离 ‎【名师点睛】没弄清质壁分离发生的条件是做错该题的主要原因。‎ ‎6.下表为四种不同细胞的比较结果,正确的是 选项 细胞 细胞壁 光合作用 染色质 细胞全能性 A 发菜细胞 有 有 有 无 B 洋葱根尖细胞 有 有 有 有 C 鸡成熟红细胞 无 无 无 无 D 蛙受精卵 无 无 有 有 A. A B. B C. C D. D ‎【答案】D ‎【解析】发菜为原核生物,细胞内没有染色质,A错误;洋葱根尖细胞能无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有细胞壁和染色质,具有全能性,B错误;鸡成熟红细胞中含有细胞核,含有染色质,C错误;蛙受精卵是动物细胞,无细胞壁,无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有染色质,具有细胞全能性,D正确。‎ ‎7.下列细胞或生物体完成正常生命活动所处的环境描述,不正确的是 A.艾滋病毒只要侵入人体内环境,就能进行旺盛的新陈代谢,增殖后代 B.单细胞的原生动物、细菌等往往直接生存于水环境等外界环境中,可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C.鱼的心肌细胞处于内环境中 D.SARS病毒只有侵入宿主细胞才能完成增殖 ‎【答案】A ‎【解析】‎ ‎8.如图为人体内环境示意图,图中A、B、C、D表示结构,①、②、③、④表示液体,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一般情况下,②中的CO2不能向③中扩散 B. 如果B能够运输O2,则其呼吸作用的终产物是乳酸 C. 激素产生后,通过①将其运输到作用部位 D. ②和④中的物质可以相互渗透 ‎【答案】D ‎【解析】③是细胞內液,②是组织液,CO2浓度最高的液体是③,故②中的CO2不能向③中扩散,A正确;如果B能够运输O2,说明B是红细胞,无线粒体,进行无氧呼吸,故呼吸作用的终产物是乳酸,B正确;激素产生后,分泌到①血浆中,通过①将其运输到作用部位,C正确;②是组织液,④是淋巴,组织液中的物质可以进入淋巴中,淋巴中的物质不能进入到组织液,能回流到血浆,D错误。‎ ‎9.ATP是细胞中重要的高能磷酸化合物。下列有关ATP的叙述,正确的是 A. ATP中的“A”与DNA和RNA中的“A”表示的是同一种物质 B. 细胞中由氨基酸合成新肽链会使细胞内ADP的含量增加 C. 念珠藻细胞内的直接能源物质ATP产生的主要场所是线粒体 D. ATP水解失去2个磷酸基团后,剩余部分是DNA的组成单位之一 ‎【答案】B ‎【解析】ATP中的“A”是腺嘌呤核苷,而DNA和RNA中的碱基“A”表示腺嘌呤,两者不是同一物质,A错误;细胞中由氨基酸合成新的肽链需要消耗ATP,使细胞内ADP的含量增加,B正确;念珠藻细胞属于原核细胞,不含有线粒体,直接能源物质ATP的产生场所是细胞质,C错误;ATP水解失去2个磷酸基团后,剩余部分为腺嘌呤、核糖和磷酸基团,是RNA的组成单位之一,D错误。‎ ‎10.如图为细胞核结构模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①主要由DNA和蛋白质组成,与原核细胞中拟核的化学本质相同 B. ②是形成核糖体和合成DNA的场所,在代谢旺盛的细胞中较大 C. ③在有丝分裂过程中发生周期性变化,是一种双层生物膜,含两层磷脂分子 D. 蛋白质和RNA等大分子物质通过核孔进出细胞核需要消耗能量 ‎【答案】D ‎【解析】①是染色质,其主要由DNA和蛋白质组成,原核细胞中拟核的化学本质是DNA,A错误;②是核仁,核仁是合成某种RNA和形成核糖体的场所,不是DNA的合成场所,B错误;③是核膜,在细胞周期中发生周期性变化,核膜含有双层膜,含有4层磷脂分子,C错误;据图分析,蛋白质由细胞质进入细胞核,RNA通过核孔出细胞核,同时需要消耗能量,D正确。‎ ‎11.下列关于衰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多细胞生物体的细胞普遍衰老导致机体衰老 B. 衰老细胞的自由水的含量减少,多种酶的活性降低 C. 衰老细胞的核膜内折,染色质收缩、染色加深 D. 衰老细胞的体积增大,使细胞的相对表面积增大 ‎【答案】D ‎【解析】多细胞生物体的细胞普遍衰老会导致机体衰老,A项正确;衰老细胞的自由水的含量减少,多种酶的活性降低,B项正确;衰老细胞的核膜内折,染色质收缩、染色加深,C项正确;衰老细胞内的水分减少,结果使细胞萎缩,体积变小,故D项错误。‎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细胞衰老的特征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识记细胞衰老的特征,可用下面的图解帮助记忆: ‎ ‎12.下列对动物体内酶、激素和ATP这三类有机物的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这三类有机物一定都含有C、H、O B. 成年男性体内形成生殖细胞的过程中有酶、激素和ATP的参与 C. 能合成酶的细胞一定都能合成ATP D. 酶和ATP均可以在细胞内外发挥作用,而激素只能在细胞内发挥作用 ‎【答案】D ‎【解析】酶的本质为蛋白质或RNA,激素为固醇类或含氮类物质等,它们和ATP都含有C、H、O,A正确;成年男性体内形成生殖细胞(精子)的过程中需酶的催化,需要性激素的调节,需要消耗能量ATP,B正确;活细胞均能合成酶和ATP,能合成酶的细胞一定都能合成ATP,C正确;激素由内分泌腺细胞分泌进入细胞外液中发挥作用,D错误。‎ ‎13.下列关于生物体中酶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在细胞中,核外没有参与DNA合成的酶 B. 由活细胞产生的酶在生物体外没有催化活性 C. 从胃蛋白酶的提取液中沉淀该酶可用盐析的方法 D. 唾液淀粉酶催化反应最适温度和保存温度是37℃‎ ‎【答案】C ‎【解析】线粒体和叶绿体中也能进行DNA复制,所以也有参与DNA合成的酶,A错误;酶是活细胞产生的,既能在生物体内发挥作用,也能在细胞外发挥作用,只要给予适宜的温度和pH,活细胞产生的酶在生物体外仍然有催化活性,B错误;向某些蛋白质溶液中加入某些无机盐溶液后,可以降低蛋白质的溶解度,使蛋白质凝聚而从溶液中析出,这种作用叫作盐析,可在胃蛋白酶的提取液中加浓(NH4)2SO4使蛋白质凝聚沉淀,C正确;酶在低温环境中保存,D错误。‎ ‎【考点定位】酶 ‎【名师点睛】解题关键是对盐析的理解,盐析一般是指溶液中加入无机盐类而使某种物质溶解度降低而析出的过程,原理是物质在不同浓度的盐溶液中溶解度不同。蛋白质在高浓度盐溶液中析出,而DNA是在低浓度盐溶液中析出,盐析为可逆反应。本题难度中等。‎ ‎14.将A、B两种物质混合,T1时加入酶C。下图为最适温度下A、B浓度的变化曲线。叙述错误的是 A. 酶C降低了A生成B这一反应的活化能 B. 该体系中酶促反应速率先快后慢 C. T2后B增加缓慢是酶活性降低导致的 D. 适当降低反应温度,T2值增大 ‎【答案】C ‎【解析】T1时加入酶C,A物质减少,B物质增加,可推测酶C催化A物质生成B物质,酶通过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加快反应速率,A正确;T1~T2间,酶促反应速率加快,超过T2后,酶促反应速率减慢,B正确;T2后B增加缓慢是底物A含量过少所致,C错误;曲线是在最适温度下绘制的,若降低反应温度,反应速率减慢,T2值增大,D正确。‎ ‎【考点定位】酶,活化能,温度 ‎【名师点睛】本题主要考查酶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正确分析曲线图,根据A物质减少、B物质增加判断A是底物,B是产物,再根据曲线的走势判断酶促反应速率。‎ ‎15.为了探究酶的特性,下列实验设计合理的是 实验编号 探究课题 选用材料与试剂 ‎①‎ 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过氧化氢溶液、新鲜的肝脏研磨液 ‎②‎ pH对酶活性的影响 新制的淀粉酶溶液、可溶性淀粉溶液、碘液 ‎③‎ 酶的专一性 新制的淀粉酶溶液、可溶性淀粉溶液、蔗糖溶液、斐林试剂 ‎④‎ 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新制的淀粉酶溶液、可溶性淀粉溶液、斐林试剂 A. 实验① B. 实验② C. 实验③ D. 实验④‎ ‎【答案】C ‎【解析】过氧化氢在高温下易分解,因此不能过氧化氢作为底物来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①错误;淀粉在酸性条件下易分解,因此不能用淀粉作为底物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②错误;淀粉酶能催化淀粉分解为麦芽糖(为还原性糖)、但不能催化蔗糖的分解,实验③在“验证酶的专一性”实验中,利用淀粉、蔗糖、淀粉酶和斐林试剂,斐林试剂可以检测淀粉是否被水解,也能检测蔗糖是否被水解(蔗糖水解产物是还原糖),③正确;利用新制的淀粉酶溶液和可溶性淀粉溶液来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应该用碘液来检测,④错误,故选C。‎ ‎16.如图表示改变某一因素前后,淀粉溶液在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分解产生还原糖的结果,请据此分析,改变下列哪种因素才能获得改变后的结果?( )‎ A. 淀粉溶液量 B. 温度 C. pH值 D. 唾液量 ‎【答案】A ‎【解析】改变底物的量,产物的量则会减少.图中对照组的还原糖生成量一直多于实验组的还原糖生成量,故改变的是淀粉溶液量,即降低了淀粉溶液量,A正确;改变温度会影响酶的活性,从而影响化学反应速率,但不改变化学反应的平衡点,即产物的最终产量不变,图中实验组的还原糖生成量明显减少,B错误;改变pH会影响酶的活性,从而影响化学反应速率,但不改变化学反应的平衡点,即产物的最终产量不变,图中实验组的还原糖生成量明显减少,C错误;改变唾液量,即唾液淀粉酶的量,会影响化学反应速率,但不改变化学反应的平衡点,即产物的最终产量不变,图中实验组的还原糖生成量明显减少,D错误。‎ ‎【考点定位】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名师点睛】影响酶促反应的因素:‎ ‎(1)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反应速率随温度升高而加快;但当温度升高到一定限度时反应速率随温度的升高而下降.在一定的条件下,酶在最适温度时活性最大.高温使酶永久失活,而低温使酶活性降低,但能使酶的空间结构保持稳定,适宜温度下活性会恢复。‎ ‎(2)pH对酶促反应的影响:每种酶只能在一定限度的pH范围内才表现活性.过酸或过碱会使酶永久失活。‎ ‎(3)酶的浓度对酶促反应的影响:在底物充足,其他条件固定、适宜的条件下,酶促反应速率与酶浓度成正比。‎ ‎(4)底物浓度对酶促反应的影响:在底物浓度较低时,反应速率随底物浓度的增加而急剧加快,反应速率与底物浓度成正比;在底物浓度较高时,底物浓度增加,反应速率也增加,但不显著;当底物浓度很大且达到一定限度时反应速率达到一个最大值,此时,再增加底物浓度反应速率不再增加。‎ ‎17.科研人员利用含不同浓度雪灵芝提取物的培养液培养人胃癌细胞,一段时间后检测胃癌细胞周期中各期细胞百分比,结果如下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组别 胃癌细胞周期各期细胞百分比/%‎ G1‎ S G2+M a ‎0‎ ‎49.2‎ ‎35.6‎ ‎15.2‎ b ‎0.2‎ ‎49.4‎ ‎35.0‎ ‎15.6‎ c ‎0.4‎ ‎49.8‎ ‎33.4‎ ‎16.8‎ d ‎0.8‎ ‎54.6‎ ‎30.5‎ ‎14.9‎ ‎(注:分裂间期分为G1、S、G2三个阶段,其中S期进行DNA复制;M为分裂期)‎ A. 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发现胃癌细胞膜糖蛋白大量减少 B. 四组实验中d组胃癌细胞分裂期持续时间最短 C. 雪灵芝提取物可阻止胃癌细胞从G1期进入S期 D. d组雪灵芝提取物浓度为抑制胃癌细胞增殖最适浓度 ‎【答案】C ‎【解析】用高倍显微镜不能观察的细胞的细胞膜,所以糖蛋白也观察不到,A错误;四组实验中c组胃癌细胞G2+M时间最长,不能说分裂期持续时间最长,B错误;随着雪灵芝提取物的浓度升高,处于G1期的细胞比例增大,处于S期的细胞比例下降,可知雪灵芝提取物可阻止胃癌细胞从G1期进入S期,C正确;四组实验中,随着雪灵芝提取物的浓度升高,处于S期的细胞比例一直下降,没有出现上升,所以不能说明d组雪灵芝提取物浓度为抑制胃癌细胞增殖最适浓度,D错误。‎ ‎18.分别向20mL的新鲜血浆中滴加相同浓度的稀盐酸和稀NaOH溶液,血浆酸碱度变化随滴加滴数的关系正确的是( )‎ A. B. C. D. ‎ ‎【答案】D ‎【解析】血浆具有缓冲物质,滴加盐酸和氢氧化钠后在滴数较少的情况下基本不变,但随着量的增加这种调节能力也是有限的,所以pH会下降或上升。分析图形A中滴加盐酸和氢氧化钠后pH明显下降,A错误。B和C中滴加盐酸pH是上升,氢氧化钠pH是下降的,B、C错误。D中滴加少量的都在原本的pH,过多后滴加盐酸的pH下降,滴加过量氢氧化钠pH上升,D正确。‎ ‎19.甲状腺激素浓度过高会引起线粒体中的解偶联作用,即虽有电子传递但无ATP形成。根据这一事实,可以预料甲状腺机能亢进患者的症状是(  )‎ A. 食量小,肥胖,皮肤温度比常人低 B. 食量小,肥胖,皮肤温度比常人高 C. 食量大,消瘦,皮肤温度比常人低 D. 食量大,消瘦,皮肤温度比常人高 ‎【答案】D ‎【解析】甲状腺机能亢进患者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代谢加快,有机物氧化分解加快,因此食量大,但却消瘦;由于氧化分解过程中无ATP形成,释放的能量全部变为热能散失,因此皮肤温度比常人高.故选:D.‎ ‎20.取健康人的血液若干毫升,加入抗凝剂后静置,再取上清液于试管中并加入适量胰岛素溶液,一段时间内试管液体中的葡萄糖含量( )‎ A.逐渐减少 B.基本不变 C.不断增加 D.先增后减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试管中虽有胰岛素,但无胰岛素作用的靶细胞,所以胰岛素不能发挥作用,葡萄糖量基本不变。‎ 考点:本题考查胰岛素的作用机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 ‎21.下图表示从鸡的血液中制备核糖体的大致过程,对该过程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步骤②的目的是破坏细胞膜 B. 步骤①加入14C氨基酸的目的是为了在步骤⑤中检测核糖体 C. 该过程应用了渗透作用原理、同位素示踪法、离心法、层析法 D. 步骤③、④的目的是分离细胞器和其他细胞结构 ‎【答案】C ‎【解析】步骤②中加入蒸馏水会使细胞吸水涨破,破坏细胞膜,A正确;14C氨基酸是合成蛋白质的原料,而蛋白质的合成场所是核糖体,所以步骤①加入14C氨基酸的目的是为了在步骤⑤中检测核糖体,B正确;该过程应用了渗透作用原理、同位素示踪法和离心法,但没有应用纸层析法,C错误;不同细胞结构的比重不同,因此步骤③、④的目的是用差速离心法分离细胞器和其他细胞结构,D正确。‎ ‎22.乙酰胆碱是可引起突触后膜兴奋的递质,某病人血清中含有对抗乙酰胆碱受体的抗体,该病人所患疾病及表现为( )‎ A. 自身免疫病,肌无力 B. 自身免疫病,痉挛 C. 过敏反应,肌无力 D. 过敏反应,痉挛 ‎【答案】A ‎【解析】乙酰胆碱由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泡释放到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引起突触后膜所在神经元的兴奋,该人血清中抗体把乙酰胆碱的受体作为异物进行攻击,这类疾病在免疫学中称自身免疫疾病,由于乙酰胆碱不能与受体结合,突触后神经元不能正常兴奋,结果表现为肌无力,故选A。‎ ‎【点睛】快速确定三种免疫功能异常类型:‎ ‎23.某成年人从25℃环境来到10℃环境中,体温维持正常,其散热变化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a~b段的散热量少于产热量 B. b~c段散热加快是由于汗液分泌增加 C. c~d段皮肤血管逐渐舒张 D. d~e段的产热速率大于a~b段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A、体温维持正常,a﹣b段的散热量等于产热量,A错误;‎ B、b﹣c段散热加快是由于温度降低,温差增大,B错误;‎ C、c﹣d段由于温度降低,皮肤血管收缩,以减少血流量,C错误;‎ D、d﹣e段表示机体经调节后,产热散热相对稳定,产热速率大于a﹣b段,D正确.‎ 故选:D.‎ ‎24.下列关于人体免疫调节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先天性胸腺发育不良的患者,其细胞免疫功能严重受损,但体液免疫功能不受影响 B. 抗体具有特异性,能直接与被病毒感染的靶细胞结合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进而被吞噬细胞清除 C. 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均可识别抗原 D. 对青霉素过敏的患者初次接触青霉素并不表现过敏症状,过敏的原因是患者的免疫功能存在缺陷 ‎【答案】C ‎【解析】胸腺是T细胞发育的场所,细胞免疫主要是T细胞进行免疫,体液免疫中T细胞起呈递抗原的作用,因此先天性胸腺发育不良的患者,其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均严重受损,A错误;存在于细胞内的抗原不能与抗体结合,必须经过细胞免疫使抗原从细胞中暴露才能与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进而被吞噬细胞清除,B错误;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吞噬细胞、B细胞、T细胞、记忆细胞和效应T细胞都具有识别抗原的功能,C正确;对青霉素过敏的患者初次接触青霉素并不表现过敏症状,过敏的原因是患者的免疫功能过强,D错误。‎ ‎【题号】解答C选项,要注意在免疫过程中,唯一不具有特异性识别功能的细胞是吞噬细胞,唯一没有识别功能的细胞是浆细胞,B细胞、T细胞、记忆细胞核效应T细胞都具有特异性识别功能。‎ ‎25.如图表示影响血糖调节的因素及激素发挥作用的过程,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影响胰岛A细胞分泌的刺激X最可能是血糖含量升高 B. 刺激X→①→②→③→胰岛A细胞是体液调节,②位于垂体 C. 刺激X→①→②→③→胰岛A细胞是神经调节,②位于大脑皮层 D. 靶细胞接受激素刺激后,促使肝糖原分解、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 ‎【答案】D ‎【解析】刺激X作用于下丘脑使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增多,胰高血糖素促进血糖升高,因此刺激X最可能是血糖含量降低,A错误;通过刺激X→①传入神经→②下丘脑→③传出神经→胰岛A细胞分泌激素的过程属于神经调节,B错误;通过刺激X→①传入神经→②下丘脑→③传出神经→胰岛A细胞分泌激素的过程属于神经调节,②位于下丘脑,C错误;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主要作用于肝脏细胞促使肝糖原分解、非糖类物质转化,升高血糖,D正确。‎ ‎【点睛】本题以血糖调节的过程图解为背景,考查了血糖调节的过程、方式以及相关激素,解题关键能够识记血糖调节的方式包括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而下丘脑是血糖调节中枢,通过下丘脑的调节属于神经调。‎ ‎26.‎ 垂体主要由前叶和后叶两部分组成,其中垂体后叶没有激素合成能力,它所释放的激素由下丘脑产生。如图表示人体下丘脑参与调节的部分示意图,图中①②③表示结构,a~f表示激素分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图中①②中属于垂体后叶的是①‎ B. 血糖浓度高时,f的分泌会减少 C. ③在血糖调节过程中可作为效应器的组成部分 D. 若给动物饲喂含有大量c的食物,下丘脑合成并分泌a的量将增加 ‎【答案】C ‎【解析】垂体的①产生的物质b促性腺激素作用于性腺,性腺产生的雌性激素作用于垂体①和下丘脑,①属于垂体前叶,A错误;血糖浓度高时,f胰岛素的分泌会增加,B错误;③在血糖调节过程中可作为效应器的组成部分,C正确;若给动物饲喂含有大量c雌性激素的食物,由于性激素对垂体和下丘脑的分泌活动有负反馈调节作用,下丘脑合成并分泌a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的量将减少,D错误。‎ ‎27.如图表示物质进出小肠上皮细胞的过程示意图。其中●、▲的个数代表分子(离子)的浓度。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Na+通过主动运输的方式进入此细胞,需要消耗ATP B.人体的体温发生变化时会影响Na+进入细胞的速率 C.葡萄糖通过协助扩散的方式进入此细胞,不需要消耗ATP D.葡萄糖被运出此细胞的速率受O2浓度的影响 ‎【答案】B ‎【解析】钠离子进入小肠上皮细胞是顺浓度梯度,需载体协助,不需要消耗能量,方式为协助扩散,A错误;人体的体温发生变化时,影响细胞膜上的分子运动,影响钠离子进入细胞的速率,B正确;图中看出,葡萄糖进入小肠上皮细胞时,是由低浓度向高浓度一侧运输,因此葡萄糖是通过主动运输的形式进入此细胞,此过程需要消耗ATP,C错误;葡萄糖从此细胞中运出是从高浓度向低浓度一侧运输,并且需要载体的协助,因此属于协助扩散,不受O2浓度的影响,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了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解题关键是识记葡萄糖和钠离子的运输方式,要明确葡萄糖只有进入成熟的红细胞才属于协助扩散,其它均为主动运输。‎ ‎28.半透膜对淀粉和葡萄糖的通透性不同(如图1),预测图2的实验结果(开始时漏斗内外液面相平)最可能的是( )‎ A. 图甲中水柱a将持续上升 B. 图甲中水柱a将保持不变 C. 图乙中水柱b将保持不变 D. 图乙中水柱b将先上升后下降 ‎【答案】D ‎【解析】甲图中半透膜两侧是清水和淀粉溶液,存在浓度差,发生渗透作用,刚开始导致水柱a升高,到一定高度后,由于液面高度差的存在,导致水柱a不再升高,AB错误;乙图中半透膜两侧是清水和葡萄糖溶液,存在浓度差也发生渗透作用,刚开始导致水柱b升高,当半透膜两侧的水分子达到动态平衡后,葡萄糖也能透过半透膜,并且也要在半透膜两侧达到动态平衡,所以使水柱b又下降,C错误、D正确。‎ ‎【考点定位】渗透作用和有机物鉴定 ‎29.下图为植物中蔗糖在不同细胞间运输、转化过程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蔗糖的水解有利于蔗糖顺浓度梯度运输 B. 单糖逆浓度梯度转运至薄壁细胞 C. ATP生成抑制剂会直接抑制图中蔗糖的运输 D. 蔗糖可通过单糖转运载体转运至薄壁细胞 ‎【答案】A ‎【解析】由题中信息可知,蔗糖在筛管细胞中被蔗糖水解酶水解,从而使筛管细胞中的蔗糖浓度小于伴胞,伴胞中的蔗糖就可以从胞间连丝顺浓度梯度流入筛管中,A正确;由题中信息可知,蔗糖在筛管细胞中降解为单糖,所以筛管细胞中的单糖浓度大于薄壁细胞,所以单糖顺浓度梯度转运至薄壁细胞,B错误;蔗糖是顺浓度梯度通过胞间连丝进入筛管的,该过程不需要消耗能量,所以ATP生成抑制剂不会直接抑制图中蔗糖的运输,C错误;蔗糖水解产生的单糖通过单糖转运载体转运至薄壁细胞,蔗糖不能直接依靠单糖转运载体运输,D错误。‎ ‎30.某植物光合作用、呼吸作用与温度前关系如下图。据此,对该植物生理特性理解错误的是( )‎ A. 呼吸作用的最适温度比光合作用的高 B. 净光合作用的最适温度约为25℃‎ C. 在0~25℃范围内,温度变化对光合速率的影响比对呼吸速率的大 D. 适合该植物生长的温度范围是10~50℃‎ ‎【答案】D ‎【解析】由题目所给曲线可以看出,呼吸作用的最适温度约为53 ℃,而光合作用的最适温度约为30 ℃,A正确;净光合速率达到最大值对应的温度(即最适温度)约为25 ℃,B正确。在0~25 ℃范围内,与呼吸速率变化曲线相比,光合速率变化曲线升高得更快,说明温度变化对光合速率的影响比对呼吸速率的大,C正确。超过45 ℃,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多于光合作用消耗的二氧化碳,说明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多于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没有有机物的积累,不适合该植物的生长,D错误。‎ ‎【考点定位】温度对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影响 ‎【名师点睛】植物生长速率取决于光合速率和呼吸速率两个因素,二者之差就是净光合速率,所以决定植物生长快慢的因素就是净光合速率,单纯看光合速率或呼吸速率并不能反映出植物的生长情况。‎ ‎31.将某植物(其叶片如图一所示)放在黑暗中两天后,根据图二所示,处理其中一片叶片。然后将整株植物置于阳光下4小时,取该叶片经酒精脱色处理后,滴加碘液显色。下列选项中有关该实验结果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A. 该实验结果显示出X、Y均为蓝色 B. W和X两部分对照实验能证明光合作用需要叶绿素 C. X和Y两部分对照实验能证明光合作用需要水 D. Y和木塞夹着的叶片部分对照实验能证明光合作用需要光 ‎【答案】B ‎【解析】W部分缺少叶绿素,不能吸收和转化光能;Y部分缺少CO2(碱石灰吸收二氧化碳),木塞部分缺少CO2和光,因而都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只有X部分条件充分且适宜,能进行光合作用。据实验装置可知,只有X部分条件充分且适宜,能进行光合作用,遇到碘成蓝色,其它都是棕黄色,A错误;W和X两部分对照实验,W部分缺少叶绿素,不能吸收和转化光能,能证明光合作用需要叶绿素,B正确;X和Y两部分对照实验,Y部分缺少二氧化碳,则能证明光合作用需要CO2,C错误;木塞部分缺少CO2和光,因而Y和木塞部位都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没有有机物的合成,加碘不变蓝,因此不能获得相关结论,D错误。‎ ‎32.如图所示某植物非绿色器官在不同O2浓度下,O2的吸收量和CO2的释放量的变化情况,根据所提供的信息,以下判断不正确的是 A. N点时,该器官O2的吸收量和CO2的释放量相等,说明其只进行有氧呼吸 B. M点是贮藏该器官的最适O2浓度,此时细胞呼吸的强度最低 C. L点时,该器官产生CO2的场所是细胞中的细胞质基质 D. 该器官呼吸作用过程中有非糖物质氧化分解 ‎【答案】A ‎【解析】由于该植物器官在呼吸过程中即消耗糖类,也消耗脂肪等非糖物质,因此N点虽然氧气的吸收量与二氧化碳的释放量相等,但不能说明只进行有氧呼吸,A错误;M点CO2的释放量最少,细胞呼吸的强度最低,因此M点是贮藏该器官的最适O2浓度,B正确;L点时细胞只进行无氧呼吸,无氧呼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C正确;氧气浓度在N点以后氧气的吸收量大于二氧化碳的释放量,说明该器官呼吸的底物不只含有糖类,还含有脂肪等非糖物质,D正确。‎ ‎【点睛】“三看法”判断细胞呼吸的类型 ‎(1)“一看”反应物和产物 ‎(2)“二看”物质的量的关系 ‎①不消耗O2,释放CO2⇒只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 ‎②无CO2释放⇒只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 ‎③酒精产生量等于CO2量⇒只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 ‎④CO2释放量等于O2的吸收量⇒只进行有氧呼吸。‎ ‎⑤CO2释放量大于O2的吸收量⇒既进行有氧呼吸,又进行酒精发酵;多余的CO2来自酒精发酵。‎ ‎⑥酒精产生量小于CO2量⇒既进行有氧呼吸,又进行酒精发酵;多余的CO2来自有氧呼吸。‎ ‎(3)“三看”反应场所 ‎33.植物在冬季来临过程中,随着气温的逐渐降低,体内发生了一系列适应低温的生理生化变化,抗寒力逐渐增强。如图为冬小麦在不同时期含水量和呼吸速率变化关系图.请据图推断以下有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A. 冬季来临过程中,自由水明显减少是呼吸速率下降的主要原因 B. 冬季来临过程中,温度降低是呼吸速率下降的主要原因 C. 随着气温和土壤温度的下降,根系的吸水量减少,组织的含水量下降 D. 随温度的缓慢降低,植物的呼吸作用逐渐减弱,有利于减少有机物的消耗 ‎【答案】A ‎【解析】冬季临过程中,呼吸速率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温度降低,呼吸酶活性下降,A错误;B正确;温度降低,植物的代谢速率随之降低,产生的各种化合物减少,导致细胞液浓度降低而使细胞吸收的水分减少,组织的含水量下降,C正确;10‎ 月份之后,随温度的缓慢降低,植物的呼吸作用逐渐减弱,有利于减少有机物的消耗,D正确。‎ ‎34.将记录仪(R)的两个电极置于某一条结构和功能完好的神经表面,如右图,给该神经一个适宜的刺激使其产生兴奋,可在R上记录到电位的变化。能正确反映从刺激开始到兴奋完成这段过程中电位变化的曲线是 (  )‎ A. B. ‎ C. D. ‎ ‎【答案】D ‎【解析】适宜的刺激是神经细胞产生兴奋,兴奋向两侧传递,将电极均置于细胞外,当兴奋传至电流表的左侧电极时,两个电极之间就有电位差形成电流,兴奋传递过程中,电位逐渐恢复静息电位;当兴奋传至电流表的右侧电极时,两个电极之间也会形成电流,两种情况下的电流方向相反,故D正确。‎ ‎35.将灵敏的电位计的两极如图所示分别置于膝跳反射反射弧中的a处外表面和b处的内表 面,若在c、d两点同时对神经细胞给以能引起兴奋的刺激,则刺激后电位计指针的偏转情况是(注意:ae=db)( ) ‎ A.先左后右,再向右 ‎ B.先右后左,再向左 C.先左后右,再向左再向右 ‎ D.先右后左,再向右再向左 ‎【答案】C ‎【解析】‎ ‎36.在下列①~④中,A、B之间的关系可以用所给模型表示的是( )‎ ‎①A为胰高血糖素,B为胰岛素 ‎ ‎②A为甲状腺激素,B为促甲状腺激素 ‎ ‎③A为细胞外液渗透压,B为抗利尿激素分泌量 ‎ ‎④A为皮肤血流量,B为体温 A. 只有①③ B. 只有②④ C. 只有②③④ D. 都可以 ‎【答案】A ‎【解析】①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胰岛素分泌,胰岛素能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故①符合题意;‎ ‎②甲状腺激素能抑制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促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分泌,故②不符合题意;③细胞外液渗透升高能促进抗利尿激素分泌量,抗利尿激素分泌量能降低细胞外液渗透压,故③符合题意;④皮肤血流量增大将降低体温,体温升高会增大皮肤血流量,故④不符合题意。故只有①③可以用所给模型表示,答案为A。‎ ‎【考点定位】反馈调节 ‎【名师点睛】结合模型,考查血糖调节、甲状腺激素的调节、水平衡、体温调节的相关知识,还是要求考生能准确记忆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实现知识与图文的顺利转换。‎ ‎37.为验证胰岛素能降血糖,某同学给几只刚进食的小鼠腹腔注射一定剂量的胰岛素溶液(用酸性生理盐水配制),观察现象,若出现惊厥,则达到目的。该实验需要完善的是( )‎ ‎ ①为使反应出现得较快且明显,实验前应将小鼠饥饿处理,以消耗肝糖原 ‎ ②应设置注射等量酸性生理盐水的对照组,且注射的部位、方法同实验组 ‎ ③应设置口服胰岛素的实验组,对照组灌喂等量的清水 ‎ ④出现惊厥现象后,还应对其中的一半注射葡萄糖溶液抢救,另一半不予抢救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 ‎【答案】C ‎【解析】本实验是验证胰岛素的降血糖功能,为了使实验更快出现低血糖症状,应对小鼠饥饿处理,以消耗肝糖原,①正确;应设置注射等量酸性生理盐水的对照组,且注射的部位和方法同实验组,排除该实验不是由溶剂引起的,②正确;胰岛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口服会失去活性,③错误;当给刚进食的小鼠腹腔注射一定剂量的胰岛素溶液(用酸性生理盐水配制)后,小鼠出现惊厥,为了说明惊厥是胰岛素降血糖引起的,应该对实验动物的一半注射葡萄糖溶液使其血糖恢复正常,而另一半不作处理比较,④正确,故选C。‎ ‎38.4名受试者分别口服100g葡萄糖后,在180min内血糖含量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A.a代表高胰岛素血症患者的血糖含量变化 B.4条曲线在前30min内血糖升高与肠道吸收有关 C.b在120min后下降的主要原因是葡萄糖转化为糖原及非糖物质 D.c、d代表正常人的血糖含量变化 ‎【答案】B ‎【解析】a曲线进食后血糖居高不下,可能是严重的糖尿病患者,胰岛素缺乏,所以A选项错;4条曲线进食后上升时是因为肠道吸收所致所以B选项是正确的;b曲线在120分钟后血糖仍然高于0.8~1.2g/L,这时血糖下降的原因是通过尿糖排出的,故C选项错;d曲线从进食到120分钟后曲线一直都比较低,可能是高胰岛素症患者的血糖含量的变化,所以D选项是错误的。‎ ‎【考点定位】血糖平衡调节 ‎【名师点睛】1、血糖来源和去路:‎ ‎“三来”——食物吸收(主要)、糖原分解、非糖转化 ‎“三去”——氧化分解(主要)、合成糖原、转化为非糖 ‎2、调节血糖浓度的激素 ‎(1)胰高血糖素 ‎①内分泌细脆:胰岛A细胞。‎ ‎②作用:作用于肝脏,主要促进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升高血糖。‎ ‎③这是升高血糖最重要的激素。‎ ‎(2)胰岛素 ‎①内分泌细胞:胰岛B细胞。‎ ‎②作用:促进细胞对血糖的摄取、氧化分解、合成和转化,抑制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总之是通过促进血糖去向,抑制血糖来源达到降低血糖的目的。‎ ‎③这是唯一能降低血糖的激素。‎ ‎(3)肾上腺素南肾上腺分泌的一种氨基酸类衍生物,也有升高血糖作用。‎ ‎39.如图为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调节示意图,其中a、b 和c表示人体内三种内分泌腺,①、②和③表示三种不同的激素。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a表示垂体,b表示甲状腺,c表示下丘脑 B. 激素②只作用于b,而激素③可作用于多种器官 C. 血液中激素③水平降低会引起激素①分泌减少 D. 幼年时激素②和③过少会导致成年后身体矮小 ‎【答案】C ‎【解析】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可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可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而甲状腺激素可通过反馈作用于下丘脑和垂体,所以,由图可知,a是垂体,b是甲状腺,c是下丘脑,①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②是促甲状腺激素,③是甲状腺激素。由图可知,a是垂体,b是甲状腺,c是下丘脑,A正确;②是促甲状腺激素,只作用于b甲状腺,激素③是甲状腺激素,能够促进新陈代谢,可作用于多种器官,B正确;激素③甲状腺激素水平低,反馈作用弱,激素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分泌增多,C错误;幼体时②促甲状腺激素和③甲状腺激素过少会导致成年后身体矮小、智力低下,D正确。‎ ‎40.下图甲表示人体内免疫细胞的起源和分化,图乙表示一正常人注射疫苗以及再次接触抗原后体内产生抗体的反应。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 图甲①~⑥中不需抗原刺激就能进行的只有①②③‎ B. 图甲②受一些类固醇药物阻碍而出现细胞免疫功能降低 C. 图乙d时表示抗原直接刺激浆细胞,快速产生大量抗体 D. 图乙中抗体浓度由n上升到m,表示出现过敏反应 ‎【答案】A ‎【解析】‎ 据图甲,图甲不需要抗原刺激也能进行①②③过程,分化形成吞噬细胞,淋巴细胞,A正确;图甲②过程增殖分化形成B细胞,参与体液免疫,②过程受一些类固醇药物阻碍,体液免疫功能降低,并不会出现细胞免疫力降低,B错误;图乙d时表示抗原直接刺激记忆细胞,快速分化浆细胞,产生大量抗体,C错误;图乙中抗体浓度由n上升到m,表示机体的第二次免疫,不属于过敏反应,D错误。‎ ‎【考点定位】免疫调节。‎ 二、综合题 ‎41.登革热病人有皮疹、发烧、头痛等症状,登革热病毒可通过白色伊蚊传播,该病毒致病机理简图如下,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 物质甲为______,该物质和抗体Ⅰ能促进___________,使复合物增多,加重病症。 ‎ ‎(2) 图中血管通透性增大,致使病人的_________外渗,引起组织水肿压迫神经,兴奋传至_________形成痛觉。  ‎ ‎(3) 登革热病人发热是由于感染病毒后,“致热源”直接作用于____________体温调节中枢,导致________和___________的分泌量增加,细胞代谢加快,体温升高。同时,病人会感觉肌肉酸痛,试分析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淋巴因子 病毒在吞噬细胞中的增殖 血浆蛋白 大脑皮层 下丘脑 甲状腺激素 肾上腺素 感染病毒后,代谢加快,耗氧量增加,人体(肌细胞)缺氧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 ‎【解析】试题分析:图示为病毒致病机理图,病毒侵染后首先被吞噬细胞处理,并将之呈递给T细胞;T细胞再将抗原呈递给B细胞,并分泌淋巴因子,因此物质甲为淋巴因子;抗原刺激B细胞后会增殖分化为浆细胞;不同的浆细胞产生的抗体不同,其中抗体Ⅰ与病毒结合形成复合物导致通透性增大,进而引起组织水肿;抗体Ⅱ与子代病毒中和后被清除。‎ ‎(1)物质甲是T细胞分泌的,为淋巴因子;由图可知,该物质和抗体Ⅰ能促进病毒在吞噬细胞中的繁殖,使复合物增多,加重病症。 (2)血管通透性增大,血浆蛋白外渗引起组织水肿压迫神经;感觉中枢是大脑皮层。 (3)下丘脑是体温调节中枢。登革热病毒侵入人体后,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等激素含量升高,促进新陈代谢,增加产热而导致体温升高。感染病毒后代谢加快、耗氧增加,人体肌细胞缺氧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因此病人会感觉肌肉酸痛。‎ ‎42.为研究某植物在水分相对缺乏条件下,叶表面气孔是均匀关闭(所有气孔关闭程度相同)、还是不均匀关闭(有的气孔关闭,有的开放),科研人员用以下两种方法进行实验:‎ 实验①:被测叶片置于含放射性的空气中,光照20s后将叶片速冻至-60℃,通过检测叶片放射性有机物的分布是否均匀,判断气孔是否均匀关闭。‎ 实验②:被测叶片进行光照2h后,用有机溶剂将叶片脱色后用I-KI溶液染色,通过观察叶片蓝色分布是否均匀,判断气孔是否均匀关闭。‎ 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①选用的放射性元素应是_____________,该元素在暗反应中的转移途径是_____________。上述实验中,如果有被测植株需要预先在黑暗中进行处理,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 ‎(2)与实验①相比,实验②需要较长时间的光照,原因是_____________。如果发生气孔不均匀关闭,叶不同区域的胞间CO2浓度有何差异?_____________。‎ ‎【答案】 )14C 14CO2→ 14C3→ (14CH20) 消耗叶片中原有的淀粉 实验②中需要合成一定量的淀粉,用I-KI处理后才能显示出颜色差异 气孔关闭的区域胞间CO2浓度低于气孔开放区域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利用同位素标记法来追踪有机物的转移过程,二氧化碳通过气孔进入细胞间隙,参与光合作用,从而可以来探究有机物的分布是否均匀,从而判断气孔是否均匀关闭。‎ ‎(1)光合作用能利用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合成有机物,因此放射性的空气中的物质应该是二氧化碳,可选用的放射性元素应是14C。在暗反应阶段,二氧化碳首先与C5固定形成C3,然后C3被还原成有机物,因此该元素在暗反应中的转移途径是14CO2→ 14C3→ (14CH20)。被测植株需要预先在黑暗中进行处理,消耗完叶片中原有的淀粉,光合作用过程中,有淀粉形成,预先在黑暗中进行处理,可以避免原有的淀粉对实验产生干扰。‎ ‎(2)淀粉遇I-KI溶液变蓝色,由于实验②是通过I-KI溶液对产物淀粉进行染色来观察叶片蓝色分布是否均匀,因此需要需要较长时间的光照,来合成一定量的淀粉,用I-KI处理后才能显示出颜色差异。气孔关闭的区域,空气中的CO2不能通过气孔进入细胞间隙,从而导致细胞内的CO2浓度降低,光合作用降低,产生的淀粉减少,故发生气孔不均匀关闭,孔关闭的区域胞间CO2浓度低于气孔开放区域。‎ ‎43.为了探究动物体内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机理,某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 实验原理: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原料。甲状腺是合成、贮存、分泌甲状腺激素的器官。‎ 材料用具:略。‎ 方法步骤:‎ 第一步:取健康雄兔15只,将注射部位消毒后,分别给每只兔子注射适量的放射性碘溶液。‎ 第二步:每隔一定时间用放射性测量仪分别测定每只兔子甲状腺中碘的放射量,记录并计算平均值。‎ 第三步:3天后,将15只实验兔随机均分为A、B、C三组。‎ 第四步:向A组注射一定量的无放射性的甲状腺激素溶液;向B组注射等量的无放射性的促甲状腺激素溶液;向C组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 第五步:每隔一定时间,分别测定三组兔子甲状腺中碘的放射量,记录并计算平均值。‎ 回答下列问题:‎ ‎(1) 改正上述实验步骤第一步中的两处不妥当之处:‎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实验中选用三组而不用3只兔子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若分别用A、B、C三条曲线代表A、B、C三组兔子的甲状腺中碘的放射量,则预计A、B、C三组兔子的甲状腺中碘的放射量应为图中的________。‎ ‎(4) 若给C组的另一只兔子注射一定量的甲状腺激素抑制剂,则该兔子体内促甲状腺激素的含量变化是__________。‎ ‎【答案】 应取生长发育状况等一致(或相同)的健康雄兔 向每只兔子注射的放射性的碘溶液应该等量 排除个体差异(“避免偶然因素”或“避免产生较大误差”均可) 乙 增加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有关实验相关的知识,实验设计要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对照原则、无关变量相同且适宜原则,实验动物是无关变量,所以应取生长发育等一致或相同的健康雄兔,向每只兔子注射等量且适宜的放射性的碘溶液,实验数量一般要相对较多些,防止过少由于偶然因素造成误差,注入甲状腺激素,引进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少,是反馈调节,注入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注入促甲状腺激素抑制激素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 ‎(1)实验设计应该遵循等量原则,即除了单一变量外,其他的量应保持一致。所以要求健康雄兔的发育状况一致;向每只兔子注射的放射性的溶液应该等量。 (2)实验的数量要多一些,目的是排除一些偶然因素,让实验的结果更准确。 (3)向A组注射一定量的无放射性的甲状腺激素溶液,造成兔子甲状腺激素溶液浓度高,从而抑制甲状腺的分泌,兔子甲状腺中吸收的放射性碘积累,所以A高,同理向B组注射等量的无放射性的促甲状腺激素溶液,促进B兔甲状腺分泌,使B兔子甲状腺中吸收的放射性碘消耗,所以B曲线最低。 (4)C组的另一只兔子注射一定量的甲状腺激素抑制剂,导致兔子体内的甲状腺激素的含量过低,会通过反馈调节,导致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关的激素增多,因此 促甲状腺激素的含量增加。‎ ‎44.图甲表示菠菜的叶肉细胞在光强度分别为a、b、c、d时单位时间内CO2释放量和O2产生总量的变化。图乙表示研究不同浓度的CO2对菠菜幼苗各项生理指标影响的实验结果。请回答:‎ ‎(1)图甲中光强度为d时,菠菜根尖细胞产生ATP的场所是 。‎ ‎(2)图甲中光强度为b时,真正光合速率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呼吸速率。光强度为c时叶绿体光合作用所需CO2来源是 。如果一天中12小时的光强度为d,其余时间光强度为a,则菠菜能否生长? 。‎ ‎(3)由图乙可知,与A组相比, C组条件下叶绿体中[H]含量 。干旱初期,菠菜光合作用速率下降,其主要原因是所需的 减少而导致光合速率下降,而较高CO2浓度有利于水稻幼苗度过干旱时期,据图乙分析原因: 。‎ ‎【答案】(1)细胞质基质、线粒体 ‎(2)小于 呼吸作用产生(线粒体产生) 不能 ‎(3)降低 CO2 较高CO2浓度使得气孔开度下降,减少水分散失 ‎【解析】(1)菠菜根尖细胞只能进行呼吸作用,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所以根尖细胞产生ATP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线粒体。‎ ‎(2)图甲中光强度为b时的O2产生总量即为真正光合速率,相对值为3,而呼吸速率为光照强度为a时的CO2释放量(此时没有O2产生,说明植物只进行呼吸作用),其相对值为6,因此,光强度为b时,真正光合速率小于呼吸速率;光强度为c时,O2产生总量(真正光合速率)的相对值为6,与呼吸速率相等,所以此时叶绿体光合作用所需CO2来源是线粒体(呼吸作用产生的);如果一天中12小时的光强度为d,菠菜光合作用积累的有机物的相对值=(8-6)×12=24,其余时间光强度为a,菠菜消耗有机物的相对值=6×12=72,则一昼夜菠菜有机物的积累量=24-72=-48,因此,菠菜不能正常生长。‎ ‎(3)图乙表示研究不同浓度的CO2对菠菜幼苗各项生理指标影响,根据实验结果可知,与A组相比,C组条件下叶绿体中[H]大量用于还原C3,所以其含量低;干旱初期,菠菜光合作用速率下降,其主要原因是菠菜保证水分的蒸发,气孔开放度降低,所需的CO2减少而导致光合速率下降;而较高CO2浓度有利于水稻幼苗度过干旱时期,据图乙分析原因是较高CO2浓度使气孔开度下降,减少水分的散失。‎ ‎【考点定位】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环境因素、细胞呼吸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