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杭州市二中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浙江省杭州市二中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

杭州二中第一学期高三年级第一次月考生物试卷 一、单选题 ‎1.下列物质可存在于正常人体内环境中的是 A. 有氧呼吸酶 B. 血红蛋白 C. 神经递质 D. 唾液淀粉酶 ‎【答案】C ‎【解析】‎ ‎【分析】‎ ‎(1)体液是由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组成,细胞内液是指细胞内的液体,而细胞外液即细胞的生存环境,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也称为内环境。  (2)血浆、淋巴、组织液中物质:  ①小肠吸收的物质在血浆、淋巴中运输:水、盐、糖、氨基酸、维生素、血浆蛋白、甘油、脂肪酸等。  ②细胞分泌物:抗体、淋巴因子、神经递质、激素等。  ③细胞代谢产物:CO2、水分、尿素等。‎ ‎【详解】A、有氧呼吸酶存在于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A错误;‎ B、血红蛋白在红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B错误;‎ C、神经递质可释放到突触间隙的组织液中,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C正确;‎ D、唾液淀粉酶在细胞内合成被分泌到消化道内发挥作用,消化道属于外界环境,不属于内环境,D错误。‎ 故选C。‎ ‎2.下列物质中不含有磷元素的是 A. tRNA B. RuBP C. 腺苷 D. NADPH ‎【答案】C ‎【解析】‎ ‎【分析】‎ ‎(1)蛋白质的组成元素有C、H、O、N元素构成,有些还含有P、S; (2)核酸(DNA和RNA)的组成元素为C、H、O、N、P; (3)ATP的组成元素为C、H、O、N、P; (4)糖类的组成元素为C、H、O。‎ ‎【详解】A、tRNA的元素组成为C、H、O、N、P,A不符合题意;‎ B、RuBP,是核酮糖二磷酸,由C、H、O、P构成,B不符合题意; ‎ C、腺苷=腺嘌呤+核糖,腺苷的元素组成为C、H、O、N,C符合题意; ‎ D、NADPH的元素组成为C、H、O、N、P,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3.以下哪项不是生长激素的功能 A. 刺激蛋白质合成 B. 促进脂肪合成 C. 减少糖的利用 D. 增加糖元的生成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生长激素是由垂体分泌的,能促进骨骼、内脏和全身生长。促进蛋白质合成,影响脂肪和矿物质代谢,在人体生长发育中起着关键性作用。‎ ‎【详解】ACD、生长激素主要生理作用是对人体各种组织尤其是蛋白质有促进合成作用,能刺激骨关节软骨因而能增高、还能减少糖的利用、增加糖元的生成,ACD不符合题意;‎ B、生长激素没有促进脂肪合成的作用,B符合题意。‎ 故选B。‎ ‎4.下列有关种群与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稳定型种群的数量不可能突破K值 B. 种群达到K/2值之前就是“J”形增长 C. 种群密度不能预测种群在将来一段时间内的变化趋势 D. 湖泊深水区和浅水区的群落空间配置差异是垂直结构 ‎【答案】C ‎【解析】‎ ‎【分析】‎ ‎“J”型曲线:指数增长函数,描述在食物充足,无限空间,无天敌的理想条件下生物无限增长的情况。  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动物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有时会稳定在一定的水平,形成“S”型增长曲线。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为K值。  同一种生物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环境的影响。环境遭受破坏,K值会下降;当生物生存的环境改善,K值会上升。‎ ‎【详解】A、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的种群,受环境条件等因素的影响,种群数量会发生波动,有可能突破K值,A错误; B、种群呈S型增长过程中,在达到K/2值之前由于有环境阻力的存在,种群增长曲线不是“J”型,B错误; ‎ C、年龄组成能预测种群在将来一段时间内的变化趋势,种群密度不能预测种群在将来一段时间内的变化趋势,C正确; D、湖泊深水区和浅水区的群落空间配置差异是水平结构,D错误。 故选C。‎ ‎5.下列与人类遗传病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A. 遗传病是指因致病基因而引发的疾病 B. “晚婚晚育”可降低新生儿的先天畸形 C. 畸形胎常在早孕期由遗传或环境因素导致 D. “选择放松”会使人群中有害基因频率上升 ‎【答案】C ‎【解析】‎ ‎【分析】‎ ‎1、人类遗传病是由于遗传物质改变而引起的疾病,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  (1)单基因遗传病包括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并指)、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白化病)、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血友病、色盲)、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抗维生素D佝偻病);  (2)多基因遗传病是由多对等位基因异常引起的,如青少年型糖尿病;  (3)染色体异常遗传病包括染色体结构异常遗传病(如猫叫综合征)和染色体数目异常遗传病(如21三体综合征)。  2、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  (1)产前诊断:胎儿出生前,医生用专门的检测手段确定胎儿是否患某种遗传病或先天性疾病,产前诊断可以大大降低病儿的出生率。  (2)遗传咨询:在一定的程度上能够有效的预防遗传病的产生和发展。  (3)禁止近亲结婚。‎ ‎【详解】A、遗传病是遗传物质改变而引发的疾病,包括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A错误;‎ B、“适龄婚育”可降低新生儿的先天畸形,“晚婚晚育”可能增加新生儿的先天畸形,B错误;‎ C、畸形胎产生的因素有遗传和环境两类,常在早孕期形成,C正确;‎ D、“选择放松”是指由于人为干扰而放松了自然选择的力量,但由于遗传病基因频率一般很低,在人群中的发病率也很低,若没有选择发生则遗传平衡,其基因频率随着世代相传而保持不变,因此,“选择放松”造成有害基因的增多是有限的,D错误。‎ 故选C。‎ ‎6.有四个人,甲为21-三体综合征男性,乙为正常男性,丙为正常女性,丁为只患血友病的女性。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乙丙丁的体细胞在有丝分裂中期都各含2个染色体组 B. 取四人的细胞制作染色体组型,其中只有丙和丁相同 C. 四人中若乙和丙婚育或乙和丁婚育都能生出正常女性 D. 甲个体在减数分裂产生配子时会联会紊乱,高度不育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甲为21-三体综合征男性,染色体组成为45+XY,乙为正常男性,染色体组成为44+XY,丙为正常女性,染色体组成为44+XX,丁为只患血友病的女性,染色体组成为44+XhXh。‎ ‎【详解】A、乙为正常男性,丙为正常女性,丁为只患血友病的女性,乙、丙、丁的体细胞在有丝分裂中期都各含2个染色体组,A正确;‎ B、取四人的细胞制作染色体组型,其中只有丙和丁相同,均为44+XX,B正确; ‎ C、乙为正常男性,丙为正常女性,丁为只患血友病的女性,四人中若乙和丙婚育或乙和丁婚育都能生出正常女性,C正确; ‎ D、甲为21-三体综合征男性,甲个体在减数分裂产生只是21号染色体联会紊乱,能产生含23条和24条染色体的配子,可产生后代,D错误。‎ 故选D。‎ ‎7.下列关于“减数分裂模型的制作研究”活动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用红色和蓝色的橡皮泥制成的长度相同的染色体,可表示一对同源染色体 B. 用铁丝把颜色和长短相同的两条橡皮泥扎起来代表配对完成的同源染色体 C. MⅠ的一个纺锤体和MⅡ的两个纺锤体要相互垂直 D. 模拟3对同源染色体的减数分裂只需要2种颜色 ‎【答案】B ‎【解析】‎ ‎【分析】‎ 减数分裂过程:  (1)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的复制。  (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  (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详解】A、用红色和蓝色的橡皮泥制成的长度相同的染色体,可以表示来源不同的一对同源染色体,A正确; B、复制完成的一条染色体含有两条姐妹染色单体,由着丝点连接,因此可以把颜色和长短一样的两个染色单体的中部用铁丝扎起来,代表减数分裂开始时复制完成的一条染色体,B错误; C、在纸上画MI时期的纺锤体和MII时期纺锤体要相互垂直,C正确;  D、模拟含有3对同源染色体的细胞的减数分裂过程需要2种不同颜色的橡皮泥,代表来自父方和母方的染色体,D正确。‎ ‎​故选B。‎ ‎8.下列有关HIV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HIV的特异性受体只存在于人体的辅助性T淋巴细胞表面 B. HIV的遗传物质不能直接整合到宿主细胞的染色体中 C. HIV感染者细胞免疫下降,但体液免疫基本不受影响 D. HIV主要通过性接触、血液、昆虫等途径传播 ‎【答案】B ‎【解析】‎ ‎【详解】A、人体对抗艾滋病靠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因此吞噬细胞表面以及T细胞表面都有受体,A错误;‎ B、HIV的遗传物质通过逆转录形成DNA后整合到宿主细胞的染色体中,B正确;‎ C、IV感染者细胞免疫下降,体液免疫降低,C错误;‎ D、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有:性接触传播、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等,艾滋病不会通过昆虫传播,D错误。‎ 故选B。‎ ‎【点睛】艾滋病是因为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后导致的免疫缺陷病.HIV是一种逆转录病毒,主要攻击和破坏的靶细胞为T淋巴细胞,随着T淋巴细胞的大量死亡,导致人体免疫力降低,病人大多死于其他病原微生物的感染或恶性肿瘤,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有:性接触传播、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等。‎ ‎9.下列关于人类对全球环境的影响,叙述错误的是 A. 温室效应可以改变全球降雨格局,影响农业生产 B. 平流层中的臭氧每减少1%,到达地球表面的紫外线辐射强度就会增加2%‎ C. 去除燃料中的氮氧化物就能很快使失去平衡的环境恢复到原来的状态 D. 目前人类所面临的全球性环境问题之一是全球生物多样性的下降 ‎【答案】C ‎【解析】‎ ‎【分析】‎ ‎1.臭氧层破坏:  (1)臭氧层作用:吸收日光中的紫外线,对地球生物具有保护作用。  (2)破坏原因:空气中的氟利昂等物质的大量排放。  (3)机理:氟利昂遇紫外线即放出氯,氯破坏臭氧分子的能力极强,一个氯原子能破坏10个臭氧分子。 (4)危害:臭氧层破坏后,到达地球表面的紫外线将增加,给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带来危害。  2.酸雨  (1)形成原因:主要是硫和氮的氧化物溶于雨水而降落至土壤或水体中,酸雨的pH<5.6。 (2)煤、石油等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等。  (3)危害  ①酸雨落在植物体上直接危害植物的茎和叶片。  ②酸雨污染的水体,严重威胁着鱼、虾和贝类的生存。  ③酸雨使土壤溶液中的金属离子增加,从而毒害植物和土壤中的动物。  ④酸雨抑制土壤中有机物的分解。‎ ‎【详解】A、温室效应可以改变全球的气温,从而改变全球降雨格局,影响农业生产,A正确; B、研究表明平流层中的臭氧每减少1%,到达地球表面的紫外线辐射强度就会增加2%,B正确; ‎ C、去除燃料中的氮氧化物,可缓解对温室效应的影响,但温室效应的原因主要是二氧化碳的排放,因此去除燃料中的氮氧化物还是不能很快使失去平衡的环境恢复到原来的状态,C错误; D、由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造成全球生物多样性​锐减,故目前人类所面临的全球性环境问题之一是全球生物多样性的下降,D正确。 故选C。‎ ‎10.将基因型为Aa的玉米自交一代的种子全部种下待其长成幼苗人工去掉隐性个体并分成两组,一组全部让其自交:二组让其自由传粉,一、二组的植株上a基因型的种子所占比例分别为 A. 1/9、1/6 B. 3/8、1/9 C. 1/6、5/12 D. 1/6、1/9‎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分析可知:基因型为Aa的玉米自交一代的种子全部种下,幼苗的基因型有AA、Aa、aa。如果人工去掉隐性个体,则只有AA和Aa,比例为1:2。‎ ‎【详解】基因型为Aa的水稻自交一代的种子全部种下,待其长成幼苗后,人工去掉隐性个体,则AA占1/3,Aa占2/3,因此①组全部让其自交,只有Aa上会出现aa植株,因此植株上aa基因型的种子所占比例=2/3×1/4=1/6;②组让其自由传粉,由于A配子的概率为2/3,a配子的概率为1/3,因此植株上aa基因型的种子所占比例为1/3×1/3=1/9。综上所述,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11.下列关于胰岛β细胞中的胰岛素基因和含该基因的DNA分子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该DNA分子的两条脱氧核苷酸链,只有一条链能作为转录模板 B. 该DNA分子上的每个基因前都有与RNA聚合酶结合的启动部位 C. 该基因不在胰岛β细胞中复制,但在造血干细胞中会复制 D. 该基因的转录能以两条脱氧核苷酸中的任意一条作为模板 ‎【答案】C ‎【解析】‎ ‎【分析】‎ 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包括非编码区和编码区,非编码区存在调控序列。基因的表达具有选择性。转录是指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RNA的过程。‎ ‎【详解】A、该DNA分子的两条脱氧核苷酸链,在不同的基因表达过程中可能以不同的链作为转录模板,A错误;‎ B、该DNA分子上的每个基因中都有与RNA聚合酶结合的启动部位,B错误; ‎ C、该基因不在胰岛β细胞(高度分化,不具备分裂能力)中复制,但在造血干细胞中会复制,C正确; ‎ D、该基因的转录只能以两条脱氧核苷酸中固定的一条作为模板,D错误。‎ 故选C。‎ ‎12.如图是同种生物的两个个体甲、乙的染色体组型。其中R和r是一对等位基因。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其中仅乙个体的变异产生了基因座位的改变 B. 甲可能其亲本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换导致的 C. 甲乙个体的变异都可能是由基因突变产生的 D. 甲乙个体的变异同属于染色体易位 ‎【答案】B ‎【解析】‎ ‎【分析】‎ 等位基因是存在于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上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图甲中r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说明受精形成甲时其中一个配子中非同源染色体上就含有了r基因,即可能是亲本减数分裂时非同源染色体发生了易位。乙图中同一条染色体上不同位置含有两个r基因,说明发生了染色体结构变异的重复。‎ ‎【详解】A、分析题图可知,甲、乙个体的变异均产生了基因座位的改变,A错误;‎ B、甲含有r基因的两条染色体为非同源染色体,可能是亲本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换导致形成了含有两个r基因的非同源染色体的配子,与含有R基因的配子结合形成的甲,B正确; ‎ C、基因突变产生的是等位基因,基因的座位不变,所以甲乙个体的变异都不可能是由基因突变产生的,C错误; ‎ D、甲个体的变异属于染色体易位、乙个体的变异属于染色体的重复,D错误。‎ 故选B。‎ ‎13.如图为人的淋巴细胞的免疫应答图解,请分析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细胞①的表面没有MHC分子,不能特异性的识别抗原 B. 细胞②可以不经由细胞①处理而直接特异性识别抗原 C. 细胞①将抗原吞噬处理后,转移至细胞表面与MHC结合成复合体 D. 细胞③的表面除了特异性结合抗原的受体,还有其他信息分子受体 ‎【答案】D ‎【解析】‎ ‎【分析】‎ 体液免疫过程为: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据图分析,①表示吞噬细胞,②表示T淋巴细胞,③表示B淋巴细胞,④表示记忆细胞,⑤表示浆细胞。分泌的物质为抗体。‎ ‎【详解】A、细胞①为吞噬细胞,吞噬细胞的表面有MHC分子,但不能特异性的识别抗原,A错误;‎ B、细胞③B淋巴细胞可以不经由细胞①吞噬细胞处理而直接特异性识别抗原,细胞②表示T细胞,一般需要经过细胞吞噬细胞的处理而特异性识别抗原,B错误; ‎ C、细胞①将抗原吞噬处理后,转移至T细胞表面与MHC结合成复合体,C错误;‎ D、细胞③表示B细胞,B细胞的表面除了特异性结合抗原的受体,还有其他信息分子受体,D正确。‎ 故选D。‎ ‎14.在模拟孟德尔的杂交实验中,①和③布袋共同表示F1雌性个体的基因型,②和④布袋共同表示 F1雄性个体的基因型,小球上的字母表示基因(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从布袋中取出的小球,一般不用重新放回到原布袋中 B. 布袋①中表示B 基因的小球数目与布袋②中表示B 基因的小球数目需相等 C. 每一个布袋中的球的大小和材质必须相同,但布袋之间不需要相同 D. 每一个布袋中的球的数量越多,模拟实验的结果与杂交实验的结果越吻合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孟德尔对分离现象的解释,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基因)决定的,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为显性基因(用大写字母表示如:B),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为隐性基因(用小写字母表示如:b),而且基因成对存在。遗传因子组成相同的个体为纯合子,不同的为杂合子。生物形成生殖细胞(配子)时成对的基因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当杂合子自交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后代出现性状分离,性状分离比为显性:隐性=3:1。‎ ‎【详解】A、从布袋中取出的小球,都要重新放回到原布袋中,确保每次取出的小球概率相同,A错误; B、由于雄配子的数量多于雌配子,所以布袋①中表示B基因的小球数目与布袋②中表示B基因的小球数目可以不相等,B错误; C、每一个布袋中的球的大小和材质必须相同,以保证摸到每种小球的几率相同,但布袋之间不需要相同,C正确; D、模拟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的次数越多,模拟实验的结果与杂交实验的结果越吻合,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的分离定律和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要求学生掌握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明确实验中所用的小桶、彩球和彩球的随机结合所代表的含义;明确操作的区别及得出的结果,再对选项作出准确的判断,属于考纲理解层次的考查。‎ ‎15.如图为禾本科植物幼苗向光弯曲部位的显微观察结果,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b侧生长素较少,所以分裂产生了更多的细胞 B. a、b侧细胞的生长状况体现了生长素的两重性 C. b侧是分生区,a侧是伸长区,两侧细胞的分化程度不同 D. 若此时增大b侧的生长素浓度,弯曲程度不会明显变化 ‎【答案】D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图示表示将该植物的幼苗放在单侧光下照射一段时间后,取胚芽鞘尖端以下部位制成的临时装片,图中a侧细胞较长,b侧细胞较短,说明a侧生长较快,b侧生长较慢。可推测b侧为向光侧。据此答题。‎ ‎【详解】A、生长素主要促进细胞的伸长,b侧生长素较少,所以细胞伸长的较小,A错误; B、a侧生长素浓度高于b侧,促进细胞生长得快于b侧,只能说明生长素能促进生长,不能说明生长素的两重性,B错误;   C、生长素主要作用于伸长区,促进细胞伸长,所以a、b两侧都是伸长区,C错误; D、若此时增大b侧的生长素浓度,由于单侧光下生长素会向背光侧运输,所以弯曲程度不会明显变化,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了生长素生理作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生长素两重性的识记和理解,难度适中。‎ ‎16.如图为菠菜叶肉细胞内发生的部分生理过程,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氢的载体在过程①中的产生和过程②中的消耗都在膜结构上 B. 过程①和②中均可产生氢的载体,且都在膜结构上被消耗 C. H218O作为①的原料,其产物作为②的原料,就能得到C18O2​‎ D. 过程①进行的场所是细胞溶胶和叶绿体 ‎【答案】A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①为光合作用,场所是叶绿体,类囊体薄膜上产生还原氢和氧气,叶绿体基质中消耗还原氢;②为有氧呼吸,场所主要在线粒体,有氧呼吸第一二阶段产生还原氢,第三阶段消耗还原氢和氧气生成水。‎ ‎【详解】A、氢的载体在过程①中的产生和过程②中的消耗都在膜结构上,前者在类囊体薄膜上、后者在线粒体内膜上,A正确;‎ B、过程①和②中均可产生氢的载体,过程①中产生的氢的载体不在膜结构上被消耗,而是在叶绿体基质中被消耗,B错误;‎ C、H218O作为①的原料,水中的18‎ O会转移至其产物氧气中,氧气作为②的原料,参与有氧呼吸第三阶段的反应,与氢反应生成水,而不能得到C18O2​,C错误;  ‎ D、过程①进行的场所是叶绿体,D错误。‎ 故选A。‎ ‎17.如图表示在不同条件下,酶催化反应的速率(或生成物量)变化。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A. 图①虚线可表示酶量增加一倍时,底物浓度和反应速率的关系 B. 图②虚线表示增加酶浓度,其他条件不变时,生成物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 C. 图③不能表示在反应开始后的一段时间内,反应速率与时间的关系 D. 若图②中的实线表示Fe3+的催化效率,则虚线可表示过氧化氢酶的催化效率 ‎【答案】C ‎【解析】‎ ‎【分析】‎ 酶可以加快生化反应的反应速率,但不能增加生成物的量;反应速率受酶浓度、底物浓度等的影响;酶的催化具有专一性、高效性等特点。‎ ‎【详解】A、酶可以加快反应速率,增加酶量,可以加快反应速率,A正确;‎ B、增加酶浓度,可以加快反应速率,但不增加生成物的量,B正确;‎ C、在反应开始后的一段时间内,由于反应物的减少会导致反应速率的下降,图③能表示在反应开始后的一段时间内,反应速率与时间的关系,C错误;‎ D、Fe3+是一种无机催化剂,酶与无机催化剂相比,具有更高的催化效率,可以加快反应速率,D正确。‎ 故选C。‎ ‎18.DNA的基因片段的启动部位之后的DNA序列中缺失了一对碱基G-C,该突变可能引起的变化不包括下列哪一种 A. RNA聚合酶无法开始转录 B. 核糖体无法开始翻译相应mRNA C. 翻译产生的肽链变的更长 D. 突变点后的氨基酸序列完全改变 ‎【答案】A ‎【解析】‎ ‎【分析】‎ DNA的基因片段的启动部位之后的DNA序列中缺失了一对碱基G-C,导致基因中的碱基序列因此而发生了变化,可能使转录的mRNA不能被核糖体识别,也可能使翻译产生的肽链变的更长或更短,或者突变点后的氨基酸序列完全改变,由于缺失位点之前的碱基序列不受影响,所以RNA聚合酶仍然能识别相应位点催化转录。‎ ‎【详解】A、RNA聚合酶与启动部位的RNA聚合酶结合位点结合,催化转录进行,由于DNA的基因片段的启动部位之后的DNA序列中缺失了一对碱基G-C,所以RNA聚合酶依然可开始转录,A符合题意;‎ B、DNA的基因片段的启动部位之后的DNA序列中缺失了一对碱基G-C,该突变可能引起核糖体无法开始翻译相应mRNA,B不符合题意;‎ C、DNA的基因片段的启动部位之后的DNA序列中缺失了一对碱基G-C,使基因中的碱基序列发生了变化,可能使终止密码子延后,翻译产生的肽链可能变的更长,C不符合题意;            ‎ D、DNA的基因片段的启动部位之后的DNA序列中缺失了一对碱基G-C,使基因中的碱基序列发生了变化,导致突变点后转录出的密码子依次错位,突变点后的氨基酸序列可能完全改变,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9.多氯联苯(PCB)是一种致癌物质,工业上常作绝缘油、润滑油等。现有A、B两片土地,A处一直受PCB严重污染,B处曾受PCB污染,但近2年未检测出PCB。研究小组试图从两处土壤中分离能分解PCB的微生物。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土壤微生物的全部基因构成了一个基因库 B. A处的分解PCB酶的基因的基因频率更大 C. A处的分解PCB酶的基因的基因频率不变 D. B处的分解PCB酶的基因的基因频率2年前变大,近2年内不变 ‎【答案】B ‎【解析】‎ ‎【分析】‎ 基因库指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包括种群内所有个体,所有细胞和所有基因。自然选择决定进化的方向,在PCB的选择作用下,分解PCB的微生物逐渐增多,所以分解PCB酶的基因的基因频率逐渐增大。当PCB消失后,能分解PCB的微生物不在具有优势,导致分解PCB酶的基因的基因频率逐渐减小。‎ ‎【详解】A、土壤微生物是多个种群,所含的全部基因构成了多个种群的基因库,A错误;‎ B、A处一直受PB严重污染,在这种条件的选择下,分解PCB的微生物较多,所以A处的分解PCB酶的基因的基因频率更大,B正确;‎ C、A处在PB的选择下,分解PCB的微生物增多,所以A处的分解PCB酶的基因的基因频率会增大,C错误; ‎ D、B处曾受PCB污染,但近2年未检测出PCB,可推测B处的分解PCB酶的基因的基因频率2年前变大,近2年内减小,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生物进化和微生物选择等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理解自然选择决定基因频率定向改变是关键。‎ ‎20.下列有关膝反射过程中涉及的生理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抑制性中间神经元是可兴奋的细胞 B. 膝反射的反射中枢是抑制性中间神经元 C. 动作电位沿传出神经元传到屈肌使之舒张从而完成膝反射 D. 效应器肌梭将外界刺激转化,进而兴奋传入神经元的树突 ‎【答案】A ‎【解析】‎ ‎【分析】‎ 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组成,是反射活动完成的结构基础。膝跳反射的过程:感受器(膝部韧带)→传入神经→神经中枢(脊髓)→传出神经→效应器(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腿部肌肉)。‎ ‎【详解】A、抑制性中间神经元是可兴奋的细胞,其兴奋后可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A正确;‎ B、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兴奋不会引起腿部的屈肌收缩,故不属于膝反射的反射弧,膝反射的反射中枢是脊髓,B错误; ‎ C、动作电位沿传出神经元传到屈肌使之收缩从而完成膝反射,C错误; ‎ D、传入神经元的树突存在于感受器上,感受器能感受刺激、产生兴奋并将兴奋由传入神经传导出去,D错误。‎ 故选A。‎ ‎21.如图为质膜结构及其部分功能的示意图。图中G表示胞吞胞吐有关的蛋白,①、②表示物质跨膜运输方式。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 E是糖蛋白,细胞识别与E有关,E侧为细胞的外侧 B. ②方式的转运速率与膜两侧的物质的浓度差无关,与上侧的物质的浓度有关 C. ①方式运输时F的结构会发生形变,转运速率与膜两侧的物质的浓度差呈正相关 D. 胞吞进入细胞的物质与细胞溶胶隔着一层磷脂双分子层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图示可知,E为糖蛋白,F为载体蛋白,①运输方式需要载体,但不消耗能量,所以①为协助扩散。②从低浓度向高浓度运输,需要载体,消耗能量,为主动运输。‎ ‎【详解】A、E是糖蛋白,细胞识别与糖蛋白有关,糖蛋白分布在细胞膜的外侧,所以E侧为细胞的外侧,A正确;‎ B、②方式为主动运输,需要载体,消耗能量,其转运速率与膜两侧的物质的浓度差无关,但在一定浓度范围内与上侧的物质的浓度有关,B正确;‎ C、①方式运输时F载体蛋白结构会发生形变,一定浓度范围内,转运速率与膜两侧的物质的浓度差呈正相关,当载体饱和以后,转运速率不变,C错误;‎ D、胞吞是由膜包裹物质进入细胞,所以胞吞进入细胞的物质与细胞溶胶隔着一层生物膜,即一层磷脂双分子层,D正确。‎ 故选C。‎ ‎22.下列关于高等动物细胞细胞周期叙述,正确的是 A. 前期中较晚的时候核膜解体成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 B. 前期一开始纺锤体就开始构建,其中部分纺锤丝与着丝粒相连 C. S期开始进行DNA 复制和大量核糖体增生 D. 间隙期分别进行了与S期和M期有关的蛋白质的合成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有丝分裂间期分为G1(DNA合成前期)、S(DNA合成期)、G2(DNA合成后期) 三个阶段,其中G1期与G2期进行RNA(即核糖核酸)的复制与有关蛋白质的合成,S期进行DNA的复制;其中,G1期主要是染色体蛋白质和DNA解旋酶的合成,G2期主要是细胞分裂期有关酶与纺锤丝蛋白质的合成。间期细胞进入有丝分裂前期时,细胞核的体积增大,由染色质构成的细染色线螺旋缠绕并逐渐缩短变粗,形成染色体。因为染色质在间期中已经复制,所以每条染色体由两条染色单体组成,即两条并列的姐妹染色单体,这两条染色单体有一个共同的着丝点连接。核仁在前期的后半期渐渐消失。在前期末核膜破裂,于是染色体散于细胞质中。动物细胞有丝分裂前期时靠近核膜有两个中心体。每个中心体由一对中心粒和围绕它们的亮域构成,称为中心质或中心球。由中心体放射出星体丝(又叫纺锤丝或星射线),即放射状微管。带有星体丝(纺锤丝)的两个中心体逐渐分开,移向相对的两极。这种分开过程推测是由于两个中心体之间的星体丝(纺锤丝)微管相互作用,不断增长,结果把两个中心体(两对中心粒)推向两极,而于核膜破裂后终于形成两极之间的纺锤体。‎ ‎【详解】A、前期中较晚的时候核膜解体成分散的小泡,A错误;‎ B、前期并非一开始纺锤体就开始构建,B错误;‎ C、S期进行DNA复制,大量的核糖体增生发生在G1期和G2期,C错误;‎ D、在S期之前,即前一次有丝分裂完成之后到S期开始之间的时期,称为第一间隙期,简称G1期。从S期结束后到有丝分裂开始之间的时期称为第二间隙期,即G2期,G1期(DNA合成前期)主要合成RNA和核糖体。S期(DNA合成期)主要是遗传物质的复制,即DNA、组蛋白和复制所需要酶的合成。G2期(DNA合成后期)是有丝分裂的准备期,主要是RNA和蛋白质(包括微管蛋白等)的大量合成。所以间隙期分别进行了与S期和M期有关的蛋白质的合成,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有丝分裂各时期的特点等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3.许多植物在种子发育时会储存大量的油脂,这些油积累在油质体中,油质体的产生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油脂和淀粉是植物的常见的储能物质 B. 油质体中的油在两层磷脂分子之间积累 C. 图示为光面内质网,还可合成磷脂分子 D. 油脂可与苏丹Ⅳ染液反应显色为橙黄色 ‎【答案】D ‎【解析】‎ ‎【分析】‎ ‎1、内质网具有单层膜结构,其能有效地增加细胞内的膜面积,其外连细胞膜,内连核膜,将细胞中的各种结构连成一个整体,具有承担细胞内物质运输的作用。  2、根据内质网膜上有没有附着核糖体,将内质网分为滑面型内质网和粗面型内质网两种。滑面内质网上没有核糖体附着,这种内质网所占比例较少,但功能较复杂,它与脂类、糖类代谢有关;粗面内质网上附着有核糖体,其排列也较滑面内质网规则,功能主要与蛋白质的合成有关。‎ ‎【详解】A、由图中所示可知油质体内的是油,而油脂是植物的储能物质,淀粉也是植物细胞内的储能物质,A正确;‎ B、由图可知油质体是油在内质网的两层磷脂分子之间积累而形成的,B正确;‎ C、由图可知该内质网为光面内质网,光面内质网含有合成磷脂的酶,可合成磷脂分子,C正确;‎ D、油脂可与苏丹III染液反应显色为橘黄色,与苏丹Ⅳ反应为红色,D错误。‎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及脂肪的鉴定等相关知识,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识图能力。‎ ‎24.下列有关显微镜观察植物组织的活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蚕豆叶下表皮细胞中没有叶绿体 B. 黑藻下表皮上的保卫细胞中含有叶绿体 C. 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有紫色的大液泡 D. 黑藻叶细胞的液泡会干扰叶绿体的观察 ‎【答案】A ‎【解析】‎ ‎【分析】‎ 表皮细胞一般不含叶绿体,但表皮细胞中的保卫细胞含有叶绿体,可进行光合作用。紫色洋葱的外表皮细胞含有紫色的大液泡,内表皮细胞液泡没有紫色。‎ ‎【详解】A、蚕豆叶下表皮细胞中没有叶绿体,A正确;‎ B、黑藻属于沉水植物,不含保卫细胞,B错误; ‎ C、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有紫色的大液泡,内表皮细胞没有紫色的大液泡,C错误; ‎ D、叶绿体为绿色,黑藻叶细胞的液泡不含颜色,不会干扰叶绿体的观察,D错误。‎ 故选A ‎25.某二倍体生物某个持续分裂体细胞的细胞周期中,其中4个时期染色体组的数量和DNA含量如图所示(不考虑细胞核以外的DNA分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甲时期,细胞内正在进行核糖体增生 B. 乙时期,细胞内含有4对同源染色体 C. 丙时期,染色体数量最多,有16条 D. 丁时期,核膜正在或已经解体成小泡 ‎【答案】D ‎【解析】‎ ‎【分析】‎ 对比甲、乙、丙、丁中的核DNA含量可知,甲可表示DNA未复制之前的时期,由于该生物为二倍体生物,此时染色体组数为m,所以m=2,乙、丙表示DNA已经复制,根据染色体组数,可知乙能表示有丝分裂前期或中期,丙表示后期。丁时期核DNA数量介于4m-8m之间,应为间期DNA正在复制。‎ ‎【详解】A、分析题图可知,甲时期可表示有丝分裂间期DNA未复制时期,而核糖体增生可发生在G1期和G2期,所以此时细胞内可能正在进行核糖体增生,A正确; ‎ B、由于该生物为二倍体生物,所以体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故根据甲图可知m=2,根据分析可知乙时期能表示有丝分裂前期、中期,此时核DNA为8m,即16条,所以此时细胞中含有8条染色体,4对同源染色体,B正确; ‎ C、丙时期处于有丝分裂后期,染色体数量最多,为16条,C正确;‎ D、根据分析可知,丁时期表示分裂间期,而核膜正在或已经解体成小泡发生在有丝分裂前期,D错误。‎ 故选D。‎ ‎26.如图是某养猪场内若干年中猪的数量波动曲线。该养猪场这几年都没有从外界引入猪种。而猪个体数的下降有病死、意外死亡和屠宰死亡几种情况。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说明:猪饲料以植物为原料)‎ A. 该种群b点的次级生产量大于c点的次级生产量 B. 该种群同化量和呼吸量的差值都用于其生长繁殖 C. 对猪饲料进行精细加工不能提高生产者到猪的能量传递效率 D. 降低猪的生命活动的能量能提高生产者到猪的能量传递效率 ‎【答案】B ‎【解析】‎ ‎【分析】‎ ‎1、某一营养级(最高营养级除外)能量的去向:自身呼吸消耗;流向下一个营养级;被分解者分解利用;未被利用。  2、某一个营养级能量的摄入量=同化量+粪便量。‎ ‎3、传递效率=下一营养级的同化量÷该营养级的同化量×100%。‎ ‎【详解】A、次级生产量是除生产者外的其它有机体的生产,即消费者和分解者利用初级生产量进行同化作用,表现为动物和其它异养生物生长、繁殖和营养物质的贮存。动物和其它异养生物靠消耗植物的初级生产量制造的有机物质或固定的能量,称为次级生产量,b点的种群数量多于c点的种群数量,但该种群b点的次级生产量不一定大于c点的次级生产量,A错误;‎ B、同化量=呼吸量+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所以该种群同化量和呼吸量的差值都用于其生长繁殖,B正确; ‎ C、对猪饲料进行精细加工能减少猪粪便中所含的能量,使猪的同化量增加,所以能提高生产者到猪的能量传递效率,C错误; ‎ D、传递效率是两个营养级之间同化量的比值,降低猪的生命活动可使其呼吸消耗的能量减少,但不影响猪的同化量,所以不能提高生产者到猪的能量传递效率,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等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分析题图获取信息的能力。‎ ‎27.某生物研究小组在密闭恒温玻璃温室内进行某植物的栽培实验,连续48h测定温室内CO2浓度及该植物CO2吸收速率,得到如图所示曲线(整个过程呼吸作用强度恒定),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6、18、30、42时,该植物叶肉细胞的O2释放速率都是0‎ B. 给该密闭恒温玻璃温室适当进行遮阴,则c点会下移 C. 3时到12时,27时到36时,植物体内的有机物含量减少 D. 36时到42时,叶绿体内的3-磷酸甘油酸含量会略微上升 ‎【答案】D ‎【解析】‎ ‎【分析】‎ 图中的CO2吸收速率为可表示该植物的净光合速率,室内CO2浓度变化可表示该植物有机物的积累量。从曲线可知实验的前3小时内植物只进行呼吸作用,6h时叶肉细胞呼吸速率与光合速率相等,此时细胞既不从外界吸收也不向外界释放CO2,其呼吸产生的CO2正好供应给光合作用,图中呼吸速率与光合速率相等的时间点有4个,即6、18、30、42小时。图中的CO2吸收速率为净光合速率,当CO2吸收速率大于0时就有有机物的积累,因此图中6~18h、30~42h内均有有机物的积累。‎ ‎【详解】A、6、18、30、42时,该植物CO2吸收速率都是0,由于植物中还存在不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所以该植物叶肉细胞的O2释放速率都大于0,A错误; ‎ B、给该密闭恒温玻璃温室适当进行遮阴后,植物的光合作用减弱,利用的二氧化碳减少,使有机物的积累量减少,所以c点会上移,B错误; ‎ C、12时室内的二氧化碳浓度低于3时,36时室内的二氧化碳浓度低于27时,所以3时到12时,27时到36时,植物体内的有机物含量增加,C错误;‎ D、36时到42时,温室内CO2浓度降低,叶绿体内的3-磷酸甘油酸含量会略微上升,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光合作用、细胞呼吸及其影响因素,意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分析题图获取信息的能力。‎ ‎28.若利用根瘤菌农杆菌转基因技术将抗虫基因(B)和抗除草剂基因(R)转入大豆,获得某抗虫抗除草剂的植株甲和乙。已知目的基因与染色体的位置关系如图所示。甲、乙分别自交后,子代的表现型种类数和其中抗虫抗除草剂个体所占的比例为(不考虑交叉互换)‎ A. 甲:3种 53/64 ;乙:4种 55/64‎ B. 甲:4种 51/64 ;乙:3种 57/64‎ C. 甲:4种 49/64 ;乙:4种 29/32‎ D. 甲:3种 48/64 ;乙:3种 59/64‎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的难点是甲乙产生的配子种类数和比例,解题时可用分支法,且将不含抗性基因的染色体标记为0,可得到甲和乙产生的配子种类和比例,并用棋盘法分析不同时抗虫抗除草剂个体所占的比例,再进而求抗虫抗除草剂个体所占的比例。‎ ‎【详解】若利用根瘤菌农杆菌转基因技术将抗虫基因(B)和抗除草剂基因(R)转入大豆,获得某抗虫抗除草剂的植株甲和乙。由图可知,甲中一条染色体上抗虫和抗除草剂基因连锁,减数分裂时,等位基因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所以甲自交后,子代的表现型种类数为3种(抗虫抗除草剂、不抗虫不抗除草剂、不抗虫抗除草剂),甲减数分裂产生的配子(不含抗性基因的染色体用0表示)种类和比例为BRRR:BRR0:BR00:RR0:R00:000=1:2:1:1:2:1,所以后代中抗虫抗除草剂个体所占的比例为(1-1/8×1/8+1/8×2/8+1/8×1/8+1/8×2/8+2/8×2/8+2/8×1/8+1/8×1/8+1/8×2/8+1/8×1/8)=48/64;乙自交后,子代的表现型种类数为3种(抗虫抗除草剂、抗虫不抗除草剂、不抗虫抗除草剂),乙减数分裂产生的配子(不含抗性基因的染色体用0表示)种类和比例为BRRR:BRR0:BBRR:BBR0:BR0:B00:RR0:R00=1:1:1:1:1:1:1:1,所以后代中抗虫抗除草剂个体所占的比例为(1-1/8×1/8+1/8×1/8+1/8×1/8+1/8×1/8+1/8×1/8)=59/64;综上所述,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遗传规律的应用,意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分析题图获取信息的能力。难度较大。‎ 二、填空题 ‎29.某个池塘中有由5个物种构成的食物网,如图所示,且这个池塘的生态系统在没有人为干扰的情况下达到相对稳定的平衡状态。请据图回答:‎ ‎(1)该生态系统中有______条食物链。若用________法测量鲫鱼密度时,第二次用的渔网网眼比第一次小,则估值会____真实值。‎ ‎(2)向池中引种了大量浮萍,一段时间后,水面长满了浮萍,水草、绿藻和轮虫全部灭绝。水草、绿藻死亡的最主要原因是缺少________。此时,该水池中食物链只剩下2条,鲫鱼处在________营养级。‎ ‎(3)后又加入了较多的有机肥,一段时间后,浮萍爆发,动物陆续死亡,浮萍也大量死亡,水体发臭,动物进一步死亡。这一现象是生态系统________调节的结果。‎ ‎【答案】 (1). 5 (2). 标志重捕法 (3). 接近于 (4). 光照 (5). 第二和第三 (6). 正反馈 ‎【解析】‎ ‎【分析】‎ 图中的食物链为绿藻→轮虫→鲫鱼;绿藻→鲫鱼;绿藻→螺蛳→鲫鱼;水草→鲫鱼;水草→螺蛳→鲫鱼。水体中的藻类争夺阳光、水体中的营养物质,若向池中引种了大量浮萍,一段时间后,水面长满了浮萍,则水草、绿藻会由于得不到阳光而死亡。轮虫会因为缺少食物来源而死亡。‎ ‎【详解】(1)根据食物链的起点是生产者(水草、绿藻),终点是顶级消费者(鲫鱼),分析题图可知,该生态系统中有5条食物链。若用标志重捕法测量鲫鱼密度时,第二次用的渔网网眼比第一次小,只是第二次捕获的鱼的数量减少,不影响标记的个体在鱼总数中所占比例,故估值会接近于真实值。‎ ‎(2)向池中引种了大量浮萍,一段时间后,水面长满了浮萍,由于浮萍遮挡了阳光,使绿藻和水草因缺少光照而死亡。此时,该水池中食物链只剩下2条,即浮萍→鲫鱼;浮萍→螺蛳→鲫鱼,所以鲫鱼处在第二和第三营养级。‎ ‎(3)后又加入了较多的有机肥,一段时间后,浮萍爆发,动物陆续死亡,浮萍也大量死亡,水体发臭,动物进一步死亡。这一现象是生态系统正反馈调节的结果。‎ ‎【点睛】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反馈调节,意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分析题图获取信息的能力。‎ ‎30.盐胁迫对西瓜幼苗叶片光合色素含量和光合速率的影响如下表所示。 ‎ 盐浓度 ‎(mmol·L-1)‎ 叶绿素a含量 ‎(μg·m-2)‎ 叶绿素b含量 ‎(μg·m-2)‎ 整株干重 ‎(g)‎ ‎0‎ ‎18.61‎ ‎4.83‎ ‎18.75‎ ‎25‎ ‎19.72‎ ‎4.94‎ ‎10.19‎ ‎50‎ ‎21.33‎ ‎507‎ ‎19.72‎ ‎75‎ ‎23.54‎ ‎5.21‎ ‎17.89‎ 请回答:‎ ‎(1)该实验的自变量是________。实验表明_______(mmol·L-1)的盐浓度有利于西瓜幼苗的光合作用,而随着盐浓度的增大,叶绿素中的叶绿素b的含量比重_______。‎ ‎(2)为提高提取色素的浓度,研磨前需对新鲜的叶片进行_______处理;色素层析的原理是因为各种色素的_________的不同,而扩散速度不同。‎ ‎(3)光反应中的能量变化是____。另提取西瓜幼苗叶片色素滤液收集到试管中,塞上橡皮塞,将试管置于适当的光照条件下适宜时间后,试管内的氧气含量______(填“增加”、“减少”或“不变”)。‎ ‎【答案】 (1). 盐浓度 (2). 50 (3). 减小 (4). 烘干 (5). 溶解度 (6). 光能转变成ATP和NADPH中的化学能 (7). 不变 ‎【解析】‎ ‎【分析】‎ 本实验是研究盐胁迫对西瓜幼苗叶片光合色素含量和光合速率的影响,自变量为盐浓度,因变量为叶绿素a含量、叶绿素b含量和整株干重。叶绿体中的光合色素易溶于有机溶剂,可用无水乙醇提取,不同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溶解度大的扩散速率快。‎ ‎【详解】(1)根据上述分析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是盐浓度。实验表明50(mmol·L-1)的盐浓度时整株干重最重,说明最有利于西瓜幼苗的光合作用。而随着盐浓度的增大,叶绿素b的含量和叶绿素a的含量都增加,但叶绿素b含量与叶绿素总含量比值却是减小的。 ‎ ‎(2)为提高提取色素的浓度,研磨前需对新鲜的叶片进行烘干处理;色素层析的原理是因为各种光合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因而在滤纸条上的扩散速度不同。‎ ‎(3)光反应中的能量变化是光能转变成ATP和NADPH中活跃的化学能。另提取西瓜幼苗叶片色素滤液收集到试管中,塞上橡皮塞,将试管置于适当的光照条件下适宜时间后,试管内的氧气含量不变,因为单靠色素不能进行光反应。‎ ‎【点睛】本题考查光合作用及其影响因素、色素的提取和分离,意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分析题图获取信息的能力。‎ ‎31.已知某XY型性别决定昆虫的体色由两对等位基因(A/a和B/b)控制。其中已知酶E能转化基础白色前体W转变成黄色前体物质Y,设酶E由A/a控制合成。而B/b控制合成的酶只能作用于物质Y令其再次变色。两对基因都不位于Y染色体上。现有杂交实验如下,请回答问题:‎ P(一对两只昆虫)‎ F1‎ 黑白条纹♀×黑♂‎ 黑♀:黑白条纹♀:白♀:黑♂:白♂= 3:3:2:3:5‎ 黑白条纹♀×白♂‎ 黑白条纹♀:白♀:黑♂:白♂ =3: 5: 3: 5‎ ‎(1)前体物质Y为黄色,但是该昆虫中几乎没有黄色个体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B/b的显性表现形式是____________。‎ ‎(2)第一组亲本中黑白条纹个体的基因型是________,子代白色雄性个体有______种基因型。‎ ‎(3)b基因突变成b1基因后,产生了黑黄条纹雌性个体,根据之前的研究和该黑黄条纹个体的性状,可以推测b1基因_________(填“能/不能”)控制合成与物质Y结合的蛋白,_________(填“能/不能”)使物质Y变色。研究者进一步发现,b1基因与a基因同时纯合时致死,从而使上述黑黄条纹雌性和杂合黑色雄性的杂交产生的F1中雄性个体数量少于雌性,则F1中白色雄性个体占的比例为________。‎ ‎【答案】 (1). B/b基因会使黄色物质Y变色 (2). 共显性 (3). AaXBXb (4). 四 (5). 能 (6). 不能 (7). 1/15‎ ‎【解析】‎ ‎【分析】‎ 分析题意,黑白条纹♀×黑♂的后代中雌性的性状分离比和雄性的性状分离比不同,说明该性状的遗传与性别有关,且只有雌性中出现黑白条纹,所以控制将黄色物质进行转化成其它颜色的基因在X染色体上,且B和b同时存在为黑白条纹,即表现为共显性。‎ ‎【详解】(1)前体物质Y为黄色,但是该昆虫中几乎没有黄色个体,说明B/b基因会使黄色物质Y变色。根据分析可知,B/b的显性表现形式是共显性。‎ ‎(2)分析表格可知,子一代的性状表现与性别相关联,且比例为3:3:2:3:5或3:5:3:5,说明两对基因传递时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其中一对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根据分析可知,控制将黄色物质进行转化成其它颜色的基因(B或b)在X染色体上,根据后代出现了黑白性状分离,说明该个体控制酶E的基因型为Aa,且根据分析已知B和b同时存在为黑白条纹,所以第一组亲本中黑白条纹个体的基因型是AaXBXb,黑色雄性的基因型为AaXBY,根据子代雄性个体中黑:白=3:5,可推知雄性中只有A和B同时存在才为黑色,否则为白色,所以子代白色雄性个体的基因型为AAXbY、AaXbY、aaXBY、aaXbY共四种。‎ ‎(3)根据上述分析可知,雌性中A-XBXb为黑白条纹,A-XBXB为黑色,其它基因型为白色。b基因突变成b1基因后,产生了黑黄条纹雌性个体,说明既有转化形成的黑色,又有部分黄色未转化成黑色,即存在B基因,还存在另外突变的基因,所以可以推测b1基因能控制合成与物质Y结合的蛋白,不能使物质Y变色。研究者进一步发现,b1基因与a基因同时纯合时致死,则黑黄条纹雌性(AaXBXb1)和杂合黑色雄性(AaXBY)的杂交产生的F1中致死个体为aaXb1Y,所占比例为1/4×1/4=1/16,所以F1中雄性个体数量少于雌性,则F1中白色雄性个体(aaXBY)占的比例为(1/4×1/4)÷(1-1/4×1/4)=1/15。‎ ‎【点睛】本题考查遗传规律的应用,意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较大。‎ ‎32.回答下列(一)、(二)小题:‎ ‎(一)酵母菌菌种(Saccharomyces Cervisae,简称菌种SC)适用于酿造柔顺浓厚的葡萄酒。请回答 ‎(1)为了进一步改良菌种SC,将原菌株诱变处理后,稀释菌液,用___________吸取___________mL菌液,接种到固体________培养基上,用灭菌的玻璃刮刀涂布均匀。‎ ‎(2)培养一段时间后,分别用_________将培养基表面的_________一部分接种到制备好的葡萄匀浆中,一部分接种到__________ _上保存。 ‎ ‎(3)发酵至不明显产生气泡后,要把葡萄酒转移到另一个容器保存一个月后才能鉴定酒的品质。这次装瓶应该___________(A.装满 塞紧塞子 B.装2/3满 塞紧塞子 C.装满 ‎ ‎ 不塞塞子 D.装2/3满 不塞塞子)。‎ ‎(二)下面是关于植物克隆和生态工程的问题。请回答:‎ ‎(1)为培育能高效吸收和富集重金属的转基因植物,将野外采得的某植物叶片_______后,先用适宜比例的植物激素诱导其脱分化,再加入酶混合液处理,获得了原生质体。酶混合液中含有适宜浓度的甘露醇,其作用是_______。‎ ‎(2) 导入目的基因后,培养原生质体再生出____,在液体培养基中适宜环境的诱导下分化成_______,再转入________培养基中进一步分化成植株。‎ ‎(3)种植该植株能起到生态系统的________的作用。种植该转基因植物与下列哪项生态工程应用领域无关。_________‎ A.绿色化工工程 B.物质循环利用的生态工程 ‎ C.废水处理与应用的生态工程 D.矿山废弃地生态恢复工程 ‎【答案】 (1). 移液器 (2). 0.1 (3). 平板 (4). 接种环 (5). 单菌落 (6). 斜面 (7). A (8). 消毒 (9). 维持渗透压,防止细胞吸水涨破 (10). 细胞壁 (11). 胚状体 (12). 固体 (13). 恢复(保护) (14). B ‎【解析】‎ ‎【分析】‎ 酵母菌属于兼性厌氧型,在有氧条件下可进行有氧呼吸,无氧条件下可进行产生酒精的无氧呼吸。转基因工程中可将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结合,再将基因表达载体导入受体细胞,转基因植物的受体细胞可以是体细胞,再通过组织培养技术将导入目的基因的受体细胞培养成转基因植株。‎ ‎【详解】(一)(1)为了进一步改良菌种SC,将原菌株诱变处理后,稀释菌液,用移液器吸取0.1mL菌液,接种到固体平板培养基上,用灭菌的玻璃刮刀涂布均匀。‎ ‎(2)培养一段时间后,分别用接种环将培养基表面的单菌落一部分接种到制备好的葡萄匀浆中,一部分接种到斜面上保存。‎ ‎(3)发酵至不明显产生气泡后,要把葡萄酒转移到另一个容器保存一个月后才能鉴定酒的品质。这次装瓶应该装满,以让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故选A。‎ ‎(二)(1)为培育能高效吸收和富集重金属的转基因植物,将野外采得的某植物叶片消毒后,先用适宜比例的植物激素诱导其脱分化,再加入酶混合液处理,获得原生质体。酶混合液中含有适宜浓度的甘露醇,其作用是维持渗透压,防止细胞吸水涨破。‎ ‎(2)导入目的基因后,培养原生质体再生出细胞壁,在液体培养基中适宜环境的诱导下分化成胚状体,再转入固体培养基中进一步分化成植株。‎ ‎(3)该转基因植株能高效吸收和富集重金属,所以种植该植株能起到生态系统的恢复(保护)的作用。如应用在绿色化工工程,废水处理与应用的生态工程、矿山废弃地生态恢复工程等。种植该转基因植物与物质循环利用的生态工程无关,综上所述,B正确,AC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果酒的制作、植物组织培养和生态工程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3.对下列生物学实验进行结果预测或分析与讨论。‎ ‎(1)要获得比较纯净动物肝脏的细胞膜,需先将肝脏细胞放入_______中,然后用_____分离细胞的各组分。‎ ‎(2)某同学用培养液培养铜绿微囊藻时,该藻类的增长方式为____增长。若要提取其中一种酶,则可将细胞_______后再研磨。如要标记示踪该藻的RNA分子,可先用放射性的______元素标记化合物________,再将少量的该化合物加入培养液中。请解释为何是该种化合物且为何是少量的。________。加入该物质后,按很短的时间间隔抽样一部分铜绿微囊藻细胞,检测其细胞核内的同位素标记RNA的含量。请绘坐标图预测该检测结果_____________。‎ ‎【答案】 (1). 蒸馏水 (2). 离心 (3). 逻辑斯蒂(S形) (4). 冷冻 (5). C(H、O、N、P) (6). 尿嘧啶(尿嘧啶核苷) (7). 细胞能直接把尿嘧啶用于合成RNA,量少细胞就不会将其转变成其他物质 (8). ‎ ‎【解析】‎ ‎【分析】‎ 动物细胞置于蒸馏水中会吸水涨破,所以在制备细胞膜时可将动物细胞置于蒸馏水中。自然状态下,由于空间有限,食物资源有限等,所以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RNA中特有的碱基为U,所以若研究RNA的变化,可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RNA中的碱基U。‎ ‎【详解】(1)要获得比较纯净动物肝脏的细胞膜,需先将肝脏细胞放入蒸馏水中使细胞涨破,然后用离心法分离细胞的各组分。‎ ‎(2)用培养液培养铜绿微囊藻时,随着藻类数量的增长,种群密度增加,且营养物质逐渐消耗,导致种内斗争加剧,种群数量增长缓慢,所以该藻类的增长方式为逻辑斯蒂(S形)增长。由于低温条件下酶不会失活,所以若要提取其中一种酶,则可将细胞冷冻后再研磨。RNA中特有的碱基是U,所以如要标记示踪该藻的RNA(元素组成为C、H、O、N、P)分子,可先用放射性的C(H、O、N、P)元素标记化合物尿嘧啶(尿嘧啶核苷),再将少量的该化合物加入培养液中,因为细胞能直接把尿嘧啶用于合成RNA,量少细胞就不会将其转变成其他物质。加入该物质后,按很短的时间间隔抽样一部分铜绿微囊藻细胞,检测其细胞核内的同位素标记RNA的含量,由于细胞核内合成的RNA会通过核孔进入细胞质起作用。所以预测实验结果为:‎ ‎【点睛】本题考查制备细胞膜的方法、种群数量的变化等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