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福建省晋江市季延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文)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福建省晋江市季延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文)试题 解析版

季延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生物科试卷(文科)‎ 一、选择题 ‎1. 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表述,错误的是 A. 捕食者的存在可促进被捕食者的进化 B. 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影响生物的进化 C. 突变和基因重组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D. 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生物进化的结果 ‎【答案】C ‎2. 按照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单位 B. 物种的形成都需要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 C. 物种形成的标志是形成了生殖隔离 D. 自然选择的实质是使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 ‎【答案】B ‎【解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生物既是进化的单位,也是繁殖的单位,A正确;物种形成过程可以不经过地理隔离,B错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产生生殖隔离,C正确;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D正确。‎ ‎【考点定位】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3. 用某种农药来防治某种害虫,开始效果很显著,但长期使用后效果越来越差,原因是 A. 害虫对农药进行了定向选择 B. 害虫针对农药进行了定向变异 C. 害虫对农药进行了隔离 D. 农药对害虫的抗药性变异进行了定向选择 ‎【答案】D ‎【解析】农药对害虫的抗药性进行了定向选择,A错误,D正确;害虫产生抗药性的原因并不是由外因引起的,而是内在的遗传与变异引起的,B错误;使用某种农药来防治某种害虫,开始效果很显著,但长期使用以后,效果越来越差,原因是农药对害虫进行了选择,剩下的绝大多数都具有抗药性,C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关键能理清进化中自然选择的作用,基因突变是不定向,因此使用农药之前,抗药性变异已经产生,使用农药后,农药对害虫的抗药性变异进行了定向选择而已,切记不是使用农药诱导细菌产生了抗药性变异。‎ ‎4. 生物多样性主要包括的层次内容有 ‎①物种多样性     ‎ ‎②种群多样性     ‎ ‎③生态系统多样性    ‎ 基因多样性 ‎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生物多样性主要包括基因多样性(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故选C 考点:本题考查生物多样性的层次。‎ 点评:本题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属于容易题。‎ ‎5. 人体的内环境是指 A. 体液 B. 血液 C. 细胞外液 D. 细胞内液 ‎【答案】C ‎【解析】人体的体液包括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其中细胞外液又叫内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故选C。‎ ‎6. 红细胞具有运输氧的功能,它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 A. 血浆 B. 组织液 C. 淋巴 D. 细胞内液 ‎【答案】A ‎【解析】红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血浆,答案是A。‎ ‎【考点定位】内环境的组成 ‎7. 下列有关稳态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 稳态的维持可以通过反馈调节实现 B. 稳态是内环境中各种因素保持不变 C. 稳态有利于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 D. 稳态遭到破坏可能导致疾病发生 ‎【答案】B ‎【解析】稳态的维持可以通过反馈调节实现,如甲状腺激素的含量的负反馈调节,A正确;内环境的成分和各项理化性质能保持相对稳定,而不是恒定不变,B错误;酶促反应需要适宜的条件,如适宜的温度和PH等,所以稳态有利于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C正确;当稳态遭到破坏时,细胞代谢会发生紊乱,可能导致疾病,D正确。‎ ‎8. 关于人体内环境稳态调节机制的现代观点是 A. 体液调节 B. 神经调节 C. 免疫调节 D.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 ‎【答案】D ‎【解析】法国生理学家贝尔纳推测内环境的恒定主要依赖神经系统的调节;后来坎农提出: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各种器官、系统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故选D。‎ ‎【考点定位】人体内环境稳态调节机制 ‎9.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 A. 刺激 B. 反射 C. 反射弧 D. 条件反射 ‎【答案】B ‎【解析】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或内部的各种刺激所发生的有规律性的反应,这就叫反射,是神经系统调节人体各种活动的基本方式,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个部分;故选:B。‎ ‎【考点定位】人体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 ‎10. 在一条离体神经纤维的中段施加电刺激,使其兴奋。下图表示刺激时的膜内外电位变化和所产生兴奋的传导方向(横向箭头表示传导方向)。其中正确的是 A. B. C. D. ‎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1、静息电位及其产生机制:‎ ‎(1)概念:指细胞未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呈外正内负状态.‎ ‎(2)形成机制是:K+外流.‎ ‎2、动作电位及其产生机制:‎ ‎(1)概念:是可兴奋细胞受到有效刺激时,其膜电位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产生的一次快速而可逆的电位变化过程,包括峰电位和后电位.‎ ‎(2)形成机制:Na+快速内流形成.‎ 解:神经纤维上的静息电位是外正内负,当受到有效刺激后,改变了膜的通透性,钠离子大量内流,刺激点变为外负内正.‎ 局部电流方向是由正电荷流向负电荷,所以在细胞内是由刺激点向两边流动,在细胞外却流向刺激点,即在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可以是双向的.‎ 故选:A.‎ 考点: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11. 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特点是 A. 双向的 B. 单向的 C. 衰减的 D. 增强的 ‎【答案】B ‎【解析】突触是指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相互接触并传递信息的部位,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要通过突触结构。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故选B。‎ ‎12. 某人能看懂文字和听懂别人谈话,但自己就是不会说话,这表明他的大脑受到损伤,受伤的区域是 A. w区 B. S区 C. H区 D. v区 ‎【答案】B ‎【解析】大脑皮层言语区中,W区为书写中枢,V区为视觉性语言中枢,S 区为运动性语言中枢,H区为听觉性语言中枢。患者能看懂文字和听懂别人谈话,但自己就是不会说话,说明S区即运动性语言中枢受损,故选B。‎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了解大脑皮层功能区的各语言中枢,能正确区分各语言中枢的功能及受损时的症状。‎ ‎13. 下列有关动物激素调节的特点说法不正确的有 A. 微量高效 B. 通过神经传导或体液的运输 C. 作用于靶细胞或靶器官 D. 激素一经发挥作用后即被灭活 ‎【答案】B ‎【解析】激素在血液中含量很低,但能产生显著的生理效应,具有微量高效的特点,A正确;激素分泌到体液中,由血液来运输,B错误;激素产生后随血液运往全身,但只作用于靶器官和靶细胞,C正确;激素一经发挥作用后即被灭活,以保证生命活动调节的灵活性,D正确。‎ ‎14. 人体能释放抗利尿激素的部位是 A. 垂体 B. 胰岛 C. 性腺 D. 下丘脑 ‎【答案】A ‎【解析】人体的抗利尿激素是由下丘脑合成与分泌的,储存在垂体后叶,当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垂体后叶释放抗利尿激素,故选A。‎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了解水和无机盐平衡的调节过程,明白题目问的是抗利尿激素的释放部位而不是合成部位。‎ ‎15. 给正常生活的小白鼠注射一定量的胰岛素后,小白鼠出现休克现象,要使其及时复苏可适量注射 A. 甲状腺激素 B. 葡萄糖液 C. 生理盐水 D. 生长激素 ‎【答案】B ‎【解析】给正常的小白鼠注射一定量的胰岛素后,小白鼠体内的葡萄糖快速分解或是合成糖元,造成小白鼠体内葡萄糖的含量急剧降低,不能供给足够的能量,小白鼠就会出现休克现象,可通过注射一定浓度的葡萄糖溶液来补充葡萄糖,供给小白鼠足够的能量。故选:B。‎ ‎【考点定位】血糖调节过程 ‎16. 下列激素的生理作用相互拮抗的是 A. 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 B. 甲状腺素与肾上腺素 C. 肾上腺素与胰高血糖素 D. 生长激素与甲状腺激素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胰岛素降低血糖,胰高血糖素升高血糖,为拮抗关系,A正确。甲状腺激素与肾上腺素都能提高应激性,为协同关系,B错。肾上腺素与胰高血糖素都升高血糖,为协同关系,C错。生长激素与甲状腺激素都促进生长发育,为协同关系,D错。‎ 考点:本题考查激素调节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能力。‎ ‎17. 恒温动物能够维持稳定的体温,原因是 A. 产热过程与散热过程一样 B. 机体产热量大于散热量 C. 机体产热量和散热量保持动态平衡 D. 物质代谢速率快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人体的产热过程和散热过程有很大的不同,故A错误;机体产热量大于散热量会造成体温上升,故B错误;机体产热量和散热量保持动态平衡,能够维持体温相对稳定,故C正确;物质代谢速率加快,体温不一定能维持稳定,故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体温的调节过程,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18. 人体的T淋巴细胞成熟的场所是 A. 淋巴结 B. 胸腺 C. 骨髓 D. 扁桃腺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红骨髓产生的造血干细胞在骨髓增殖分化形成B细胞,C正确。造血干细胞在胸腺增殖分化形成T细胞,B错。淋巴结和扁桃腺是淋巴器官,是淋巴细胞集中分布的场所,BD错。‎ 考点:本题考查免疫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能力。‎ ‎19. 用灭活的脊髓灰质炎病毒初次感染小鼠后,小鼠体内可能 A. 产生过敏反应 B. 产生的抗体不能与该病毒结合 C. 产生针对该病毒的浆细胞 D. 短期内再次受到该病毒感染后不会产生更多的抗体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1、人工合成的脊髓灰质炎病毒初次感染小鼠后,可引发机体的免疫应答,产生针对该病毒的浆细胞和记忆细胞,短时期内该病毒若再次感染,其免疫应答速度更快,也更强烈.‎ ‎2、过敏反应:过敏原第一次进入人体后,人体内产生抗体吸附在皮肤、呼吸道或消化道黏膜以及血液中某些细胞的表面.当相同过敏原再次进入机体时,就会与吸附在细胞表面的相应抗体结合,使上述细胞释放组织胺等物质,引起毛细血管扩张,血管壁通透性增强,平滑肌收缩,腺体分泌增多等,引发各种过敏反应.‎ 解:A、抗原第二次进入才能引起过敏反应,A错误;‎ B、抗体与特异性的抗原相结合,由该病毒刺激产生的抗体能够与抗原相结合,B错误;‎ C、由该病毒引发的免疫反应产生的抗体,是由效应B细胞(浆细胞)分泌的,C正确;‎ D、短期内,再次受到该病毒的感染,记忆细胞使得二次免疫反应快而强,即增殖分化形成更多的浆细胞,进而产生更多的抗体,D错误.‎ 故选:C.‎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20. 属于体液免疫的是 A. 皮肤、黏膜可以阻挡病原体的入侵 B. 泪液中的溶菌酶可破坏侵入人体的细菌 C. 抗体与病菌结合抑制病菌增殖 D. 效应T细胞识别癌细胞并将其消灭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皮肤、黏膜为免疫第一道防线,可以阻挡病原体的入侵,为非特异性免疫,A错。泪液中的溶菌酶可破坏侵入人体的细菌,为免疫第二道防线,为非特异性免疫,B错。浆细胞产生的抗体,在体液中与病菌结合抑制病菌增殖,为特异性免疫的体液免疫,C正确。效应T细胞识别癌细胞并将其消灭,为特异性免疫的细胞免疫,D错。‎ 考点:本题考查免疫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能力。‎ ‎21. 目前,我国使用H1N1流感疫苗预防甲型H1N1流感。这种疫苗注射到健康人体内,会引起免疫反应。这种免疫反应是 A. 非特异性免疫,产生抗体 B. 特异性免疫,产生抗原 C. 非特异性免疫,产生抗原 D. 特异性免疫,产生抗体 ‎【答案】D ‎【解析】‎ ‎22. 下列疾病中属于人类免疫缺陷的是 A. 类风湿性关节炎 B. 荨麻疹 C. 系统性红斑狼疮 D. 艾滋病 ‎【答案】D ‎【解析】类风湿性关节炎属于自身免疫病,A错误;荨麻疹属于过敏反应,B错误;系统性红斑狼疮属于自身免疫病,C错误;艾滋病属于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D正确。‎ ‎23. 把燕麦幼苗放在左侧照光的条件下培养,幼苗将 A. 直立生长 B. 向左侧弯曲生长 C. 向右侧弯曲生长 D. 停止生长 ‎【答案】B ‎【解析】根据题意可知,把燕麦幼苗放在左侧照光的条件下培养,幼苗会受到左侧单侧光刺激,使生长素向右侧方向积累,此时幼苗的右侧生长快,从而发生向左侧弯曲生长的现象。 故选:B 点睛:植物具有具有向光性,这是由于在单侧光的照射下,生长素由向光一侧朝背光一侧运输,导致背光一侧生长素分布多,生长快,从而导致植物弯向光源生长。 即外因是:单侧光照射;内因:生长素分布不均匀。‎ ‎24. 下列不属于生长素的生理作用的是:‎ A. 促进根的生长 B. 促进扦插枝条生根 C. 促进果实发育 D. 促进果实成熟 ‎【答案】D ‎【解析】‎ ‎25. 在生长素发现的探究实验中,温特将放置过燕麦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置于切去尖端的燕麦胚芽鞘的左侧(如图所示),结果该胚芽鞘的生长状况是 A. 直立生长 B. 向左弯曲生长 C. 不生长不弯曲 D. 向右弯曲生长 ‎【答案】D ‎【解析】据图分析,放置过燕麦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含有生长素,该琼脂块放在去尖端的胚芽鞘的左侧,导致左侧生长素浓度高于右侧生长素浓度,结果左侧生长得快,右侧生长得慢,该胚芽鞘向右弯曲生长,故选D。‎ ‎26. 在生产上,农民适时地摘除棉花的顶芽,其目的是 A. 解除顶端优势 B. 降低蒸腾作用 C. 抑制侧芽发育 D. 促进生长素的合成 ‎【答案】A ‎【解析】在生产上,农民适时地摘除棉花的顶芽,可以解除顶端优势,促进侧芽的生长发育,提高棉花的产量,故选A。‎ ‎27. 能说明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的是 A. 茎的背地性 B. 茎的向光性 C. 植物的顶端优势 D. 无子番茄的培育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生长素生理作用:促进生长、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促进果实的发育;特点:具有双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知识,根据选项描述结合基础知识做出判断.‎ 解:A、茎的背地性是由于重力作用导致近地一侧生长素浓度高,促进作用大于远地一侧,只体现了生长素的促进作用,A错误;‎ B、茎的向光性是由于单侧光导致背光一侧生长素浓度高,促进作用大于向光一侧,只体现了生长素的促进作用,B错误;‎ C、顶端优势现象是顶芽优先生长,侧芽由于顶芽运输来的生长素积累,浓度过高,导致侧芽生长受抑制的现象,体现了生长素生理作用两重性,C正确;‎ D、无子番茄的培育说明生长素能促进果实的发育,未体现两重性,D错误.‎ 故选:C.‎ 考点: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 ‎28. 在农业生产上,生长素类似物经常被作为麦田除草剂,其原理是 A. 高浓度时促进小麦生长 B. 高浓度时促进杂草生长 C. 高浓度时抑制杂草生长 D. 低浓度时促进杂草衰老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生长素类似物和生长素一样具有高浓度抑制,低浓度促进的特点,一般双子叶杂草对生长素比较敏感,故用较高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能去除麦田中的杂草还能促进小麦的生长,故C正确,A、B、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生长素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程度。‎ ‎29. 促进番茄果实成熟的激素是 A. 生长素 B. 细胞分裂素 C. 脱落酸 D. 乙烯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生长素能促进果实发育而不能促进果实成熟,故A错误;细胞分裂素能促进细胞分裂,不能促进果实成熟,故B错误;脱落酸能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片和果实的脱落,而不促进果实的成熟,故C错误;乙烯能促进果实成熟,故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植物激素的功能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30. 下列哪种物质不是植物激素 A. 纤维素 B. 细胞分裂素 C. 生长素 D. 赤霉素 ‎【答案】A ‎【解析】纤维素是细胞壁的组成成分,不属于植物激素。植物激素有生长素、细胞分裂素、赤霉素、脱落酸和乙烯。‎ ‎【考点定位】植物激素的种类 ‎【名师点睛】植物激素指由植物体内产生,由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主要包括五类: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和乙烯。‎ ‎31. 在一个种群中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70%,Aa的个体占20%。A基因和a基因的基因频率分别是 A. 80%、20% B. 50%、50%‎ C. 90%、10% D. 70%、30%‎ ‎【答案】A ‎【解析】从题意中分析,已知在一个种群中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70%,Aa的个体占20%,则aa的个体占1-70%-20%=10%,因此A基因的基因频率为=AA+1/2Aa=70%+20%÷2=80%,则a的基因频率=1-80%=20%,故选A。‎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基因频率的有关计算,能用文字、图表以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 ‎32. 在下列物质中,不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 A. DNA B. 葡萄糖 C. CO2 D. 抗体 ‎【答案】A ‎【解析】DNA位于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组成成分,A错误;葡萄糖属于内环境组成成分,B正确;CO2是细胞代谢产生的废弃物,需通过血液运输,可属于内环境成分,C正确;抗体主要分布在血清中,属于内环境成分,D正确。‎ ‎【考点定位】内环境的成分 ‎33. 已知突触前神经元释放的某种递质可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当完成一次兴奋传递后,该种递质立即被分解。某种药物可以阻止该种递质的分解,这种药物可导致的即时效应是 A. 突触前神经元持续兴奋 B. 突触后神经元持续兴奋 C. 突触前神经元持续抑制 D. 突触后神经元持续抑制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某种药物可以阻止该种递质的分解,所以该递质可以持续作用于突触后膜,使突触后神经元持续兴奋。‎ 考点:本题考查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 ‎34. 人进入寒冷环境时,身体不会发生的变化是 A. 皮肤血管收缩 B. 皮肤的血流量增加 C. 汗腺分泌活动减弱 D. 代谢活动增强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A、寒冷环境时,皮肤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使散热下降,A正确;‎ B、寒冷环境时,机体通过调节使产热增加,散热减少,而皮肤的血流量增加,会使散热量增多,B错误;‎ C、寒冷环境时,机体通过调节使散热量减少,即皮肤血管收缩,汗腺分泌汗液减少,C正确;‎ D、寒冷环境时,机体通过调节使产热增加,所以代谢活动增强,D正确.‎ 故选:B.‎ ‎35. 下图是对甲状腺分泌活动的调节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结构甲和乙分别表示垂体和下丘脑 B. 物质b表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C. 结构乙的活动只受结构甲分泌的激素调节 D. 甲状腺激素含量过高抑制结构甲、乙分泌 ‎【答案】D ‎【解析】图中结构甲和乙分别表示下丘脑和垂体,A项错误;a表示促释放激素,b表示促甲状腺激素,B项错误;结构乙的活动除受结构甲分泌的激素控制之外,还受结构丙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的负反馈调节,C项错误;当甲状腺激素达到一定浓度后,这个信息又会反馈给下丘脑和垂体,从而抑制两者的活动,这样系统就可以维持在相对稳定水平,这就是反馈调节,D项正确。‎ ‎36. 许多淡水鱼在人工饲养条件下不产卵,常取同种鱼的垂体研碎注射到鱼体内,使之能正常排卵。这主要是利用垂体分泌的 A. 促性腺激素 B. 性激素 C. 生长激素 D. 促甲状腺激素 ‎【答案】A ‎【解析】‎ ‎37. 抗体的化学本质是 A. 多糖 B. 核酸 C. 脂质 D. 蛋白质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抗体为B细胞受到某种抗原,增殖分化形成的浆细胞分泌的球蛋白,与该抗原特异性结合,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抗体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能力。‎ ‎38. 下列关于细胞免疫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记忆B细胞可以产生抗体 B. 细胞免疫攻击被病原体侵染的细胞或癌细胞 C. 人体抵御流感病毒主要依靠细胞免疫 D. 进行细胞免疫时,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 ‎【答案】A ‎【解析】抗体是由浆细胞(效应B细胞)分泌的,A错误;细胞免疫攻击被病原体侵染的细胞或癌细胞,B正确;人体抵御流感病毒主要依靠细胞免疫,C正确;进行细胞免疫时,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使得靶细胞裂解死亡并释放抗原,D正确。‎ ‎39. 下列哪种状况下,胚芽鞘将向光弯曲生长 ‎ A. A B. B C. C D. D ‎【答案】C ‎【解析】胚芽鞘产生生长素的部位是胚芽鞘尖端,没有尖端不能产生生长素,所以不生长,AD错误;感受单侧光刺激的部位是胚芽鞘尖端,尖端遮光,生长素均匀分布,胚芽鞘直立生长,B错误;感受单侧光刺激的部位是胚芽鞘尖端,尖端受到单侧光的刺激,生长素不均匀分布,向光侧少,背光侧多,表现为向光弯曲生长,C正确。‎ ‎【点睛】解答本题关键要注意以下几点:(1)生长素的产生部位在尖端,其合成不需要光。(2)感光部位在尖端,单侧光照射尖端会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匀。(3)横向运输是在尖端完成的,但发生作用的部位在尖端下面的一段。‎ ‎40. 给未受粉的番茄雌蕊柱头涂上一定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可获得无子番茄。这个现象说明 A. 果实发育与受精作用有关 B. 果实发育与种子形成有关 C. 生长素抑制了种子生长 D. 果实发育需要生长素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生长素的生理功能及其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要求考生明确生长素能促进子房发育成果实,知道自然条件下果实发育所需的生长素来自发育着的种子,人工条件下可利用生长素处理未受精的子房得到无子果实。‎ 正常情况下,植物授粉后会发生双受精作用形成受精卵和受精极核,从而使胚珠发育成种子,发育着的种子能合成生长素,促进子房发育成果实,这种前提下,由于存在受精作用,故形成的果实内含有种子;若给未受粉的番茄雌蕊柱头涂上一定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可获得无子番茄,说明果实发育需要生长素,D正确;‎ 二、非选择题 ‎41. 下图表示反射弧和神经纤维局部放大的示意图。‎ 请据图回答问题:‎ ‎(1)甲图中的___________(填写序号)表示感受器。‎ ‎(2)乙图表示神经纤维受到刺激的瞬间,膜内外电荷的分布情况。a、b、c中处于兴奋状态的部位是______(填写字母)。在兴奋部位和相邻的未兴奋部位之间,由于存在电位差而发生电荷移动,形成___________。‎ ‎(3)甲图②中连接两个神经元的结构称为__________,两个神经元间传递信息的物质是___________。‎ ‎【答案】 (1). ① (2). b (3). 局部电流 (4). 突触 (5). 神经递质(递质)‎ ‎【解析】略 ‎42. 将正常小鼠的胚胎干细胞在特定条件下培养,形成某种细胞团,再将其移植到患糖尿病小鼠的体内,每天测量小鼠的血糖变化情况,得到曲线如下图。‎ 请据图回答问题:‎ ‎(1)实验中非移植组的小鼠_______(患、不患)糖尿病。‎ ‎(2)患糖尿病的小鼠由于缺乏_______,导致血糖浓度偏高,移植后第_______天小鼠的血糖水平开始恢复正常,说明诱导后形成的细胞团所具有的功能与________细胞相似。‎ ‎(3)胰岛素常用来治疗糖尿病,它是一种蛋白质类激素,其使用方法是______________(填“外用”、“口服”或“注射”)。‎ ‎【答案】 (1). 患 (2). 胰岛素 (3). 38 (4). 胰岛B (5). 注射 ‎【解析】试题分析:从图可知没有移植是患病个体,胰岛素是降血糖的激素,胰岛B细胞合成分泌,形成不同组织器官是细胞分裂分化的结果。‎ ‎(1)根据题干信息分析,实验中非移植组的小鼠没有移植细胞团,不能产生胰岛素,仍然患糖尿病。‎ ‎(2)患糖尿病的小鼠由于缺乏胰岛素,导致血糖浓度偏高,移植后第38天小鼠的血糖水平开始恢复正常,说明诱导后形成的细胞团所具有的功能与胰岛B细胞相似。‎ ‎(3)胰岛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不能口服,只能注射。‎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根据实验的单一变量原则分析实验结果,能够根据图形分析确定哪一天抑制后的小鼠开始恢复正常,进而判断细胞团的作用。‎ ‎43. 流感病毒是一种RNA病毒,其表面含有血凝素和神经氨酸酶等蛋白质。血凝素能与细胞膜特异性结合,帮助病毒侵入宿主细胞内。神经氨酸酶能够让新产生的病毒从细胞中释放出来。请回答问题:‎ ‎(1)病毒进入人体后,首先被____细胞摄取、处理和呈递,最终激活B淋巴细胞,使其增殖、分化为记忆细胞和____细胞,后者分泌的____与该病毒特异性结合,从而抑制病毒增殖。‎ ‎(2)病毒侵入人体细胞后,机体产生的___细胞能够与该病毒的宿主细胞结合,并裂解宿主细胞。‎ ‎(3)在研发抑制流感病毒增殖的药物时,下列设计思路合理的是______(多选)。‎ A.阻止病毒血凝素与细胞膜结合 ‎ B.抑制神经氨酸酶的活性 C.研制新型抗生素等杀菌药物 ‎ D.抑制病毒RNA的复制 ‎【答案】 (1). 吞噬 (2). 浆 (3). 抗体 (4). 效应T (5). ABD ‎【解析】略 ‎44. 制备含有不同浓度生长素的琼脂块,分别放在去除尖端的胚芽鞘顶端一侧,如图1。一段时间后,测量其弯曲度α,结果如图2。‎ 请据图回答问题:‎ ‎(1)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____________。‎ ‎(2)胚芽鞘能够向生长素含量较__(多、少)的一侧弯曲生长。‎ ‎(3)当琼脂块中生长素含量为0 mg/L时,胚芽鞘不生长,说明琼脂对胚芽鞘生长_______(有、没有)促进作用。‎ ‎(4)图2琼脂块中的生长素浓度约为_________mg/L时,胚芽鞘弯曲度最大。当生长素浓度为0.30mg/L时,对其下部细胞生长起____________作用。‎ ‎【答案】 (1). 吲哚乙酸 (2). 少(低) (3). 没有 (4). 0.25 (5). 促进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1中胚芽鞘弯曲程度越大,α越大;实验设计需遵循对照原则,欲证明生长素具有促进生长的作用,应设计空白对照组。图2中横坐标以上的部分代表促进作用,在一定范围内,随生长素浓度增大,促进作用增强,胚芽鞘弯曲度增大;超过一定范围,随生长素浓度增大,促进作用减弱,所以胚芽鞘弯曲度会减小。‎ ‎(1)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 ‎(2)在一定范围内,随生长素浓度增大,促进作用增强,胚芽鞘生长较快,故胚芽鞘能够向生长素含量较少的一侧弯曲生长。‎ ‎(3)当琼脂块中生长素含量为0mg/L时,胚芽鞘不生长,弯曲度为0,说明琼脂对胚芽鞘生长没有促进作用。‎ ‎(4)琼脂块中的生长素浓度约为0.25mg/L时,胚芽鞘弯曲度最大.当生长素浓度为0.30mg/L时,对其下部细胞生长起促进作用,但促进作用有所减弱。‎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胚芽鞘的弯曲生长取决于两侧生长速度的快慢,若两侧生长速度不相同,则会出现弯曲的现象。‎ ‎45. 某地分布着A、B、C等多个小水潭,A、B中都有孔雀鱼,C中无孔雀鱼。A中孔雀鱼的天敌是花鳉,专以幼小孔雀鱼为食; B中孔雀鱼的天敌是狗鱼,专以体形大而成熟的孔雀鱼为食。调查发现,B中的孔雀鱼通常比A中的孔雀鱼成熟早,且成熟时体重较轻。请回答问题:‎ ‎(1)将A、B中的孔雀鱼分别饲养在无天敌的实验室内,繁殖多代后,成熟早晚的差异仍然存在,说明这种差异是由___________改变而导致。判断这两个孔雀鱼种群是否属于同一物种,要看它们之间是否存在___________。‎ ‎(2)孔雀鱼种群中普遍存在成熟早或晚的变异。B中对孔雀鱼有利的变异是___________,具有此变异的个体能留下更多后代,使种群中这种变异的个体比例不断增多,这是___________的结果。‎ ‎(3)若将B中的孔雀鱼移至C(无狗鱼但有花鳉)中,繁殖多代后,放入C的孔雀鱼成熟个体与B的相比,体重将会___________。‎ ‎【答案】 (1). 遗传物质(DNA) (2). 生殖隔离 (3). 早熟 (4). 自然选择 (5). 增加 ‎【解析】试题分析:无天敌存在时,培养多代的孔雀鱼仍然存在差异,说明该差异是可遗传的变异,由遗传物质改变引起;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将B中的孔雀鱼移入C,花鳉捕食幼小孔雀鱼,会使孔雀鱼的进化方向改变。‎ ‎(1)将A、B中的孔雀鱼分别饲养在无天敌的实验室内,繁殖多代后,成熟早晚的差异仍然存在,说明这种差异是由遗传物质改变而导致。判断这两个孔雀鱼种群是否属于同一物种,要看它们之间是否存在生殖隔离。‎ ‎(2)孔雀鱼种群中普遍存在成熟早或晚的变异。B中狗鱼专门捕食体型大而成熟的孔雀鱼,因此对孔雀鱼有利的变异是成熟早(体型还小的时候就已经成熟),具有此变异的个体能留下更多后代,使种群中这种变异的个体比例不断增多,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3)若将B中的孔雀鱼移至C(无狗鱼但有花鳉)中,繁殖多代后,由于花鳉只捕食幼小的孔雀鱼,体型较大的鱼能获得更多的生存机会,放入C中的孔雀鱼成熟个体与B中的相比,体重将会增加。‎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