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赤峰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A卷)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内蒙古赤峰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A卷)试题

‎2020年赤峰市高一年级学年联考试卷(A)‎ 生物 一、选择题 ‎1. 下列有关生物体组成元素和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Mg元素缺乏会造成人体血液中血红蛋白含量不足 B. 一个RNA分子水解后能得到4种脱氧核苷酸 C. 蛋白质和DNA分子的多样性都与它们的空间结构密切相关 D. 淀粉、糖原、纤维素和麦芽糖彻底水解后,得到的产物是相同的 ‎【答案】D ‎【解析】‎ ‎【分析】‎ ‎1、无机盐的主要存在形式是离子,有些无机盐是某些复杂化合物的组成成分,如Mg是叶绿素的组成成分,Fe是血红蛋白的组成成分;‎ ‎2、DNA中的五碳糖是脱氧核糖,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苷酸,RNA中的五碳糖是核糖,基本组成单位是核糖核苷酸;‎ ‎3、蛋白质多样性与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及蛋白质的空间结构有关,DNA多样性与DNA中千变万化的碱基对的排列顺序有关;‎ ‎4、淀粉、糖原、纤维素是由葡萄糖聚合形成的多聚体,麦芽糖是由2分子葡萄糖形成的二糖。‎ ‎【详解】A、Fe是血红蛋白的组成成分,缺Fe会影响血红蛋白的合成,A错误;‎ B、RNA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核糖核苷酸,B错误;‎ C、DNA分子是双螺旋结构,其多样性与空间结构无关,与碱基对的种类和排列顺序有关,C错误;‎ - 38 -‎ D、淀粉、糖原、纤维素和麦芽糖的基本组成单位都是葡萄糖,彻底水解后,得到的产物是相同的,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理解并识记复杂化合物中的特殊无机盐的种类,区分DNA和RNA在组成成分上的差异及基本组成单位,了解糖类的分类及组成单位等知识要点,理解蛋白质结构多样性及DNA多样性的原因,并对相关知识进行准确识记。‎ ‎2. 人体细胞内含有多种核酸分子,所有核酸分子( )‎ A. 都是在细胞核内发挥作用 B. 都能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C. 都是以碳链作为基本骨架 D. 都有相同的五碳糖参与组成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核酸是脱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的总称。核酸由核苷酸组成, 核苷酸是组成核酸的基本单位,即组成核酸分子的单体。一个核苷酸分子是由一分子含氮的碱基、一分子五碳糖和一分子磷酸组成的。根据五碳糖的不同可以将核酸分为脱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两大类。‎ 核酸 DNA RNA 名称 脱氧核糖核酸 核糖核酸 结构 规则的双螺旋结构 通常呈单链结构 脱氧核糖核苷酸 核糖核苷酸 - 38 -‎ 基本单位 五碳糖 脱氧核糖 核糖 含氮碱基 A(腺嘌呤)‎ G(鸟嘌呤)‎ C(胞嘧啶)‎ T(胸腺嘧啶)‎ A(腺嘌呤)‎ G(鸟嘌呤)‎ C(胞嘧啶)‎ U(尿嘧啶)‎ 分布 主要存在于细胞核,少量存在于线粒体和叶绿体 主要存在于细胞质 功能 携带遗传信息,在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作为遗传物质:只在RNA病毒中;不作为遗传物质:在DNA控制蛋白质合成过程中起作用。mRNA是蛋白质是合成的直接模板、tRNA能携带特定氨基酸、rRNA是核糖体的组成成分;催化作用:酶的一种 ‎【详解】A、部分核酸如RNA在细胞质中发挥作用,A错误;‎ B、少部分RNA是酶,可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B错误;‎ C、核酸都是以碳链为基本骨架的,C正确;‎ D、DNA的五碳糖是脱氧核糖,RNA的五碳糖是核糖,D错误。‎ 故选C。‎ ‎3. 下列有关生物大分子结构与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 38 -‎ A. 细胞中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主要是DNA B. 纤维素是植物体的结构成分和能源物质 C. 蛋白质结构的多样性决定核酸结构的多样性 D. 脂肪是动物体内的主要储能物质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组成细胞的化合物的结构和功能等基本知识,以考查对相关知识的识记及蛋白质和核酸之间的关系。‎ ‎【详解】A、细胞中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是DNA,A错误;‎ B、纤维素是植物体和细胞的结构成分,不能氧化供能,所以不是细胞的能源物质,B错误;‎ C、蛋白质是基因表达的产物,所以核酸结构的多样性决定蛋白质结构的多样性,C错误;‎ D、相同质量的糖类脂肪与相比,氧化分解释放能量更多,所以是动物体内的主要储能物质;‎ 故选D。‎ ‎【点睛】‎ ‎4. 下列细胞结构与其对应功能表述正确的是( )‎ A. 染色质:分裂间期呈细丝状,便于复制和转录 B. 线粒体:内膜折叠,增加无氧呼吸速率 C. 叶绿体:类囊体膜富含ATP水解酶,利于能量转化 D. 内质网:膜面积很大,是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 ‎【答案】A ‎【解析】‎ - 38 -‎ ‎【分析】‎ ‎1、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 ‎2、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类囊体薄膜是可以合成ATP。‎ ‎3、内质网是某些大分子物质的运输通道;加工蛋白质;与糖类、脂质的合成有关。‎ ‎4、染色质是遗传物质的载体,在细胞分裂间期呈细丝状。‎ ‎【详解】A、染色质在分裂间期呈细丝状,有利于解旋,便于DNA复制和转录,A正确;‎ B、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B错误;‎ C、叶绿体类囊体膜上含ATP合成酶,利于能量转化,C错误;‎ D、内质网上发生脂质的合成及转运,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是细胞质基质,D错误。‎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了细胞结构和功能有关知识,要求学生识记细胞器在细胞中的分布以及功能,能运用结构决定功能的观点准确判断各项。‎ ‎5. 下列关于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原核细胞不含线粒体,有的能进行有氧呼吸 B. 真核生物都是异养型的,原核生物都是自养型的 C. 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一定都是DNA D. 真核细胞具有生物膜系统,有利于细胞代谢有序进行 ‎【答案】B ‎【解析】‎ ‎【分析】‎ 真核细胞有核膜包被的细胞核,一般有多种细胞器,原核细胞结构比较简单,没有成形的细胞核,无核膜,只含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 - 38 -‎ ‎【详解】A. 原核细胞没有线粒体,但有些原核生物含有氧呼吸的酶,可以进行有氧呼吸,如硝化细菌,A正确;‎ B. 真核生物有些是自养型如绿色植物、大部分藻类等,原核生物有些是自养型如硝化细菌,有些是异养型如大部分细菌,B错误;‎ C. 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DNA,C正确;‎ D. 真核生物细胞有由细胞器膜和细胞膜,核膜等构成的生物膜系统,有利于细胞代谢有序进行,D正确。‎ ‎6. 下列关于生物膜结构探索历程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最初通过对现象的推理分析得出细胞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B. 三层结构模型认为生物膜为静态的结构 C. 流动镶嵌模型认为构成生物膜的磷脂分子和大多数蛋白质分子可以运动 D. 三层结构模型和流动镶嵌模型都认为蛋白质分子在膜中的分布是不均匀的 ‎【答案】D ‎【解析】‎ ‎【详解】A、脂溶性物质更易通过细胞膜,说明细胞膜是由脂质组成的,A正确;‎ B、罗伯特森认为生物膜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而且是静态的结构,B正确;‎ C、流动镶嵌模型认为构成生物膜的磷脂分子和大多数蛋白质分子可以运动,说明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C正确;‎ D、三层结构模型认为蛋白质在膜中的分布是均匀的、固定的,而流动镶嵌模型认为蛋白质分子在膜中的分布是不均匀,D错误。‎ 故选D。‎ ‎7. 下列有关生物膜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生物膜上能产生[H],但不消耗[H]‎ - 38 -‎ B. 生物膜上能消耗ATP,但不合成ATP C. 生物膜上的蛋白质含量和种类不会发生变化 D. 生物膜上的蛋白质具有催化、运输和识别等功能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生物膜系统指的是细胞膜、细胞器膜和核膜;生物膜系统的功能:(1)使细胞具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内环境,在细胞与环境之间进行物质运输、能量交换和信息传递的过程中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2)细胞的许多重要的化学反应都生物膜内或者膜表面进行.细胞内的广阔的膜面积为酶提供了大量的附着位点,为各种化学反应的顺利进行创造了有利条件;(3)细胞内的生物膜把细胞分隔成一个个小的区室,这样就使得细胞内能够同时进行多种化学反应,而不会相互干扰,保证了细胞的生命活动高效、有序地进行。‎ ‎【详解】真核细胞有氧呼吸中[H]和氧的结合必须在生物膜(线粒体内膜)上进行,A错误;有氧呼吸第三阶段产生大量的ATP,发生在线粒体内膜上,B错误;不同的生物膜之间可以发生相互转化,因此生物膜上的蛋白质含量和种类会发生变化,C错误;生物膜上的蛋白质具有催化(有氧呼吸第三阶段的酶)、运输(载体)和识别(糖蛋白)等功能,D正确。‎ ‎8. 下列与生活相联系的生物学知识中,说法正确的是( )‎ A. 胆固醇是动物细胞膜的重要成分,参与血液中脂质的运输,过多摄入有益无害 B. 糖尿病患者的饮食虽然受到严格限制,但不具甜味的米饭、馒头等可随意食用 C. 患急性肠炎的病人脱水时,需要及时补水,同时也需要补充体内丢失的无机盐 D. 鸡蛋煮熟后,蛋白质发生了变性,不容易被蛋白酶水解,因此,吃熟鸡蛋难消化 ‎【答案】C ‎【解析】‎ ‎【分析】‎ - 38 -‎ ‎1、胆固醇是动物细胞膜的主要成分,可参与血液中脂质的运输。 2、患急性肠炎的病人会丢失大量的水分和无机盐,故患急性肠炎的病人要补充水分和无机盐。 3、鸡蛋煮熟后,蛋白质的空间结构被破坏。‎ ‎【详解】A、胆固醇是动物细胞膜的重要成分,还参与血液中脂质的运输,但是人体血液中胆固醇的浓度偏高时就会导致血黏度增加使血流速度变慢,这样时间长了就会导致心脑血管供血不足,出现脑血栓、冠心病、脑中风等一系列的心脑血管疾病,A错误; B、米饭、慢头当中所含成分主要是淀粉,水解后会变为葡萄糖,所以糖尿病病人不能随意食用,B错误; C、患急性肠炎的病人会丢失大量的消化液,包括水分和无机盐,所以脱水时需要及时补充水分,同时也需要补充体内丢失的无机盐,输入葡萄糖盐水是常见的治疗方法,C正确; D、鸡蛋煮熟后,蛋白质的空间结构被破坏,肽链变得松散,易被蛋白酶水解,因此,吃熟鸡蛋容易消化,D错误。 故选C。‎ ‎9. ATP是直接为细胞生命活动提供能量的有机物。关于ATP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酒精发酵过程中有ATP生成 B. ATP可为物质跨膜运输提供能量 C. ATP中高能磷酸键水解可释放能量 D. ATP由腺嘌呤、脱氧核糖和磷酸组成 ‎【答案】D ‎【解析】‎ ‎【详解】酵母菌进行酒精发酵过程中有ATP生成,A正确;ATP可为主动运输提供能量,B正确;ATP中远离腺苷的高能磷酸键水解可释放能量,为生命活动供能,C正确;ATP由腺嘌呤、核糖和磷酸组成,D错误。‎ ‎10. 下列关于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叙述,正确的是 A. 被锈钉扎伤后,破伤风杆菌容易在伤口表面大量繁殖 B. 稻田定期排水,可防止幼根因缺氧导致乳酸中毒变黑、腐烂 C. 中耕松土可促进根细胞的有氧呼吸,从而促进根细胞对无机盐的吸收 - 38 -‎ D. 用透气的消毒纱布包扎伤口,可为伤口细胞提供足够的氧气促进伤口愈合 ‎【答案】C ‎【解析】‎ ‎【分析】‎ 细胞呼吸包括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不同的呼吸方式对人类生产生活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人类应遵循这些规律,提高生产生活品质。‎ ‎【详解】破伤风杆菌是厌氧性细菌,被锈钉扎伤后,伤口深处为无氧环境,容易在伤口深处大量繁殖,扎伤后应及时注射破伤风疫苗,A错误;稻田不定期排水,根部形成无氧环境,幼根因缺氧导致酒精产生,根会中毒变黑、腐烂,B错误;中耕及时松土,避免土壤板结,可促进根细胞的有氧呼吸,C正确;用透气的消毒纱布包扎伤口,可避免厌氧微生物的大量繁殖,D错误。‎ ‎11. 下列关于光合作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A. 鲁宾和卡门用同位素标记法证明了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来自水 B. 一般情况下,光合作用所利用的光都是可见光 C. 在暗反应阶段,C3可被[H]还原为C5和糖类 D. 温度的变化不会影响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 ‎【答案】D ‎【解析】‎ ‎【详解】A、鲁宾和卡门用同位素标记法标记水中的氧和二氧化碳中的氧,证明了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来自水,A正确;‎ B、一般情况下,光合作用所利用的光都是可见光,B正确;‎ C、根据光合作用过程,在暗反应阶段,C3可被[H]还原为C5和糖类,C正确;‎ - 38 -‎ D、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需要酶的参与,温度会通过影响酶的活性,从而影响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D错误。‎ 故选D。‎ ‎【点睛】学生对叶绿体中的色素及色素的吸收光谱理解不清 叶绿体中的色素及色素的吸收光谱 由图可以看出:‎ ‎(1)叶绿体中的色素只吸收可见光,而对红外光和紫外光等不吸收。‎ ‎(2)叶绿素对红光和蓝紫光的吸收量大,类胡萝卜素对蓝紫光的吸收量大,对其他波段的光并非不吸收,只是吸收量较少。‎ ‎12. 下列属于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出现的共同点是( )‎ A. 同源染色体联会 B. 着丝点分裂、染色单体分开 C. 同源染色体分离 D. 染色体数目减半 ‎【答案】B ‎【解析】‎ ‎【详解】‎ - 38 -‎ 同源染色体联会与同源染色体分离分别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与后期,减数分裂产生的子细胞染色体数目是亲代细胞染色体数目的一半,A、C、D都是减数分裂的特征。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和有丝分裂后期都会出现,B正确。‎ 故选B。‎ ‎13. 有关减数分裂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减数分裂过程中,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是形成配子多样性的重要原因之一 B. 初级精母细胞和次级精母细胞中都含有Y染色体 C. 减数分裂过程中四分体的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交叉互换 D. 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的减半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 ‎【答案】A ‎【解析】‎ ‎【分析】‎ 考查减数分裂过程中四分体时期的行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发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详解】A、减数分裂过程中,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是形成配子多样性的重要原因之一,其次还可能发生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正确;‎ B、人的初级精母细胞中有46条染色体含有Y染色体、次级精母细胞中有23条染色体,可能含有X染色体也可能是含有Y染色体,错误;‎ C、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四分体时期,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可以发生交叉互换,错误;‎ D、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的减半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错误。‎ 故选A。‎ ‎【点睛】减数分裂过程:‎ ‎(1)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的复制;‎ - 38 -‎ ‎(2)减数第一次分裂:(1)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2)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3)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4)末期:细胞质分裂。‎ ‎(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1)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2)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3)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4)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14. 下列实例中,能够反映细胞全能性的是( )‎ A. 小鼠腺细胞的自我复制 B. 克隆羊多利的获得 C 壁虎断尾后重新长出尾部 D. 胡萝卜韧皮部细胞经植物组织培养产生完整植株 ‎【答案】D ‎【解析】‎ ‎【分析】‎ 关于细胞的“全能性”,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把握:‎ ‎(1)概念:细胞的全能性是指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 ‎(2)细胞具有全能性的原因是:细胞含有该生物全部的遗传物质;‎ ‎(3)细胞全能性大小:受精卵>干细胞>生殖细胞>体细胞;‎ ‎(4)细胞表现出全能性的条件:离体、适宜的营养条件、适宜的环境条件。‎ ‎【详解】A、小鼠腺细胞的自我复制的结果是细胞,不是个体,不能体现出细胞的全能性,A错误;‎ B、克隆羊多利的诞生说明已分化的动物体细胞的细胞核是具有全能性的,B错误;‎ - 38 -‎ C、壁虎断尾后重新长出尾部属于器官的再生,是细胞的分裂和分化能力,并没有体现细胞的全能性,C错误;‎ D、胡萝卜韧皮部细胞培育出植株属于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体现了植物细胞的全能性,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全能性的概念及实例,要求考生识记全能性的概念,掌握细胞具有全能性的原因,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对具体实例进行判断。细胞的全能性以产生个体为标志,若无个体产生,则不能体现细胞的全能性。‎ ‎15. 美国遗传学家萨顿在用蝗虫细胞作材料研究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中,提出了“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着明显的平行关系”的假说。下列说法不符合其观点的是( )‎ A. 基因在杂交过程中保持完整性和独立性 B. 在体细胞中基因成对存在,染色体也是成对存在的 C. 体细胞中成对的基因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 D. 非等位基因在形成配子时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也是自由组合的 ‎【答案】D ‎【解析】‎ ‎【分析】‎ 萨顿通过分析基因与染色体的平行关系,运用类比推理方法提出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基因与染色体存在平行关系的内容:‎ ‎①基因在杂交过程中保持完整性和独立性,染色体在配子形成和受精过程中,也具有相对稳定的形态结构;‎ ‎②在体细胞中基因成对存在,染色体也成对存在,在生殖细胞中只有成对的基因中的一个,染色体也是如此;‎ ‎③体细胞中成对的基因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同源染色体也是如此;‎ ‎④非等位基因在形成配子时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也是自由组合的。‎ - 38 -‎ ‎【详解】A、基因在杂交过程中保持完整性和独立性,是基因和染色体存在平行关系的观点之一,A正确;‎ B、在体细胞中基因成对存在,染色体也是成对存在,是基因和染色体存在平行关系的观点之一,B正确;‎ C、体细胞中成对的基因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是基因和染色体存在平行关系的观点之一,C正确;‎ D、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不是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D错误。‎ 故选D。‎ ‎【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基因与染色体的平行关系,旨在考查学生对基因与染色体平行关系内容的熟练识记。‎ ‎16. 下列关于细胞增殖、分化、衰老和凋亡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植物花器官的形成与增殖、分化有关 B. 细胞增殖与衰老时均出现核膜的周期性变化 C. 普遍存在于高等动物和植物体内的正常现象 D. 细胞的分化和衰老过程均会发生核酸的改变 ‎【答案】B ‎【解析】‎ ‎【分析】‎ 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遗传物质不发生改变,但mRNA的种类会发生改变。‎ ‎【详解】A、植物花器官的形成与增殖、分化有关,A正确;‎ B、只有连续进行有丝分裂的细胞才具有细胞周期,才会出现核膜的周期性变化,且衰老细胞已经不再增殖,不会出现核膜的周期性变化,B错误; ‎ - 38 -‎ C、细胞增殖、分化、衰老和凋亡普遍存在于高等动物和植物体内的正常现象,C正确; ‎ D、细胞的分化和衰老过程中都存在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因此均会发生核酸的改变,D正确。 ‎ 故选B。‎ ‎【点睛】识记细胞分化的概念,掌握细胞分化的实质;识记衰老细胞的主要特征;识记细胞周期的概念,明确只有连续进行有丝分裂的细胞才具有细胞周期。‎ ‎17. 下列与细胞相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动物体内的激素可以参与细胞间的信息传递 B. 叶肉细胞中光合作用暗反应发生在叶绿体基质中 C. 癌细胞是动物体内具有自养能力并快速增殖的细胞 D. 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 ‎【答案】C ‎【解析】‎ ‎【详解】动物激素属于信息分子,由内分泌细胞产生,经血液循环运输到靶细胞而发挥作用,A正确;植物叶肉细胞的光合作用的暗反应场所是叶绿体基质,B正确;癌细胞需要从它生存的环境中获取自身增殖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属于异养型,C错误;细胞凋亡是指为维持内环境稳定,由基因控制的细胞自主有序的结束生命的过程,D正确。‎ ‎【点睛】不熟悉癌细胞的增殖特点是做错该题的主要原因。‎ ‎18. 人体剧烈运动时,若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比值为2:1,则呼吸作用产生的CO2摩尔数与消耗的O2摩尔数的比值应是( )‎ A. 2:1 B. 1:1 C. 4:3 D. 7:6‎ ‎【答案】B ‎【解析】‎ ‎【分析】‎ - 38 -‎ 人体细胞进行有氧呼吸时:每消耗1mol葡萄糖,消耗6mol氧气,产生6molCO2;进行无氧呼吸时:每消耗1mol葡萄糖,不消耗氧气,也不产生CO2;‎ ‎【详解】根据分析可知,若有氧呼吸消耗2mol葡萄糖,则产生12mol的CO2同时消耗12mol的氧气;若无氧呼吸消耗1mol的葡萄糖则产生2mol的乳酸,不产生CO2也不消耗氧气;所以若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比值为2:1,则呼吸作用产生的CO2摩尔数与消耗的O2摩尔数的比值实际就是有氧呼吸消耗的氧气量与产生的CO2量的比值,应是12:12=1:1。‎ 故选:B。‎ ‎【点睛】注意:人体细胞进行无氧呼吸不产生CO2,只有乳酸产生。‎ ‎19. 若生物体内DNA分子中(G+C)/(A+T)=a,(A+C)/(G+T)=b,则下列两个比值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a值越大,双链DNA分子的稳定性越高 B. DNA分子一条单链及其互补链中,a值相同 C. 碱基序列不同的双链DNA分子,b值不同 D. 经半保留复制得到的DNA分子,b值等于1‎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DNA分子中碱基组成的特点。‎ ‎【详解】G与C之间三个氢键相连,A与T之间两个氢键相连,a值越大,G+C越大,双链DNA分子的稳定性越高,A正确;DNA分子中互补碱基之和的比值即(G+C)/(A+T)=a,则在每条单链中(G+C)/(A+T)=a,B正确;DNA分子中非互补碱基之和的比值等于1,(A+C)/(G+T)=b=1,碱基序列不同的双链DNA分子,b值相同,C错误,D正确。‎ ‎【点睛】DNA分子中互补碱基之和的比值在整个DNA分子、每条单链中,比值都相同;对于任意一个DNA分子中非互补碱基之和的比值恒等,等于1。‎ - 38 -‎ ‎20. 下列关于DNA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DNA的基本骨架由C、H、O、N、P等元素组成 B. 连接磷酸与五碳糖的化学键可在解旋酶的作用下断裂 C. DNA的片段都有遗传效应,可控制生物的性状 D. DNA复制的模板是两条脱氧核苷酸单链 ‎【答案】D ‎【解析】‎ ‎【分析】‎ DNA的双螺旋结构:‎ ‎(1)DNA分子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而成的。‎ ‎(2)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在内侧。‎ ‎(3)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起来,形成碱基对且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详解】A、DNA的基本骨架由磷酸和脱氧核糖交替连接而成,A错误;‎ B、解旋酶的作用对象是碱基对之间的氢键,B错误;‎ C、DNA的片段不都有遗传效应,有遗传效应的片段才可控制生物的性状,C错误;‎ D、DNA复制时以DNA的两条链分别做为模板合成两条脱氧核苷酸单链,母链指导的子链的延伸方向是5′端向3′端,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DNA的复制,要求考生识记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识记DNA分子复制的场所、过程等基础知识,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21. ‎ - 38 -‎ 科学家研究发现,肿瘤细胞能释放一种叫“微泡”的泡状结构,这些“微泡”在离开肿瘤组织时携带一种特殊的“癌症蛋白”。当“微泡”与血管上皮细胞融合时,它所携带的“癌症蛋白”就会触发促进新血管异常形成的机制,使这些新生血管向着肿瘤方向生长。下列与此相关的叙述中不合理的是( )‎ A. “微泡”和血管上皮细胞能够融合,与细胞膜的流动性有关 B. “癌症蛋白”的形成需要内质网以及高尔基体进行加工 C. “癌症蛋白”的作用影响了血管上皮细胞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D. 新生血管向着肿瘤方向生长后,上皮细胞的细胞周期会延长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题意可知:微泡在离开肿瘤组织时携带一种特殊的癌症蛋白,该蛋白触发促进新血管异常形成,由此说明该物质为信号分子;并且该信号分子存在于“微泡”,属于分泌蛋白的一种,核糖体为该蛋白的合成场所,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对该蛋白进行加工和运输,线粒体在全过程中供能。‎ ‎【详解】A、微泡”类似于囊泡,和血管上皮细胞能够融合与细胞膜的流动性有关,A正确;‎ B、“癌症蛋白”属于分泌蛋白,分泌蛋白的形成需要由内质网以及高尔基体进行加工,B正确;‎ C、“癌症蛋白”会触发促进新血管异常形成,使这些新生血管向着肿瘤方向生长,这是影响了血管上皮细胞基因的选择性表达,C正确;‎ D、由于癌细胞具有无限增殖的特点,新生血管向着肿瘤方向生长后上皮细胞的细胞周期会缩短,D错误。‎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了细胞癌变和细胞分化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与分泌蛋白形成有关的细胞器;明确细胞癌变就是细胞畸形分化的结果;明确生物膜的融合依赖于细胞膜的结构特点。‎ ‎22. 为测量植物细胞膜的通透性,以胡萝卜(液泡中含有花青素)‎ - 38 -‎ 为材料进行下列实验:将不同切片放在不同温度的蒸馏水中处理1 min取出,再分别放在清水中浸泡1 h而获得不同的切片浸出物溶液,通过测量这些溶液的吸光度计算浸出物溶液的花青素含量,结果如图所示。对这个实验方案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缺乏对照组实验 B. 缺乏对等量原则的描述 C. 所选择的测量指标不能反映浸出物溶液中花青素的含量 D. 实验目的是测量浸泡时间对植物细胞膜的透性影响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干题图可知,该实验的目的测定植物细胞膜的透性,实验的自变量是温度,不同温度之间可以相互对照,因此温度的自变量,浸出物溶液的花青素含量是因变量,由实验结果可知,40℃之前,植物细胞膜的透性几乎没有发生变化,超过40℃后,随温度升高,植物细胞膜的透性快速升高,说明高温使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功能降低,甚至失去选择透过性功能。‎ ‎【详解】A、该实验不同温度之间可以相互对照,A错误; B、该实验没有对等量原则的描述,B正确; C、所选择的测量指标能反映浸出物溶液中花青素的含量,C错误; D、实验的自变量是温度,因此目的是测量浸泡温度对植物细胞膜的透性影响,D错误。 故选B。‎ ‎23. ‎ - 38 -‎ 为了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某同学将实验材料和用具按如图所示安装好。以下关于该实验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甲、乙两组实验探究的分别是酵母菌在有氧、无氧条件下的呼吸方式 B. 加入质量分数为10%的NaOH溶液是为了吸收空气中的CO2‎ C. 将橙色的重铬酸钾溶液滴入B瓶中变成灰绿色,证明有酒精产生 D. 乙组中B瓶先封口放置一段时间的目的是消耗B瓶中的O2以形成无氧的环境 ‎【答案】C ‎【解析】‎ ‎【分析】‎ 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实验的原理是:‎ ‎(1)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型生物;‎ ‎(2)酵母菌呼吸产生的CO2可用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或澄清石灰水鉴定,因为CO2可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或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3)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的酒精可用重铬酸钾鉴定,由橙色变成灰绿色。‎ ‎【详解】A、由于甲组有接气泵的结构,而乙组没有,所以甲、乙组实验探究的分别是酵母菌在有氧、无氧条件下的呼吸方式,A正确; B、由于空气中有CO2,所以加入质量分数为10%的NaOH溶液是为了吸收空气中的CO2,B正确; C、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的酒精在酸性条件下才能与橙色的重铬酸钾溶液反应变成灰绿色,C错误; D、由于B瓶中有空气,存在少量的O2,所以乙组B瓶先封口放置一段时间的目的是消耗瓶中的O2以形成无氧的环境,D正确. ‎ - 38 -‎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并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处理。‎ ‎24. 研究发现,与典型的色素相比,在蓝藻体内发现的新叶绿素----叶绿素f,这种色素可吸收更多的近红外光进行光合作用。下列说法科学的是( )‎ A. 与光合作用有关的色素均分布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 B. 含有叶绿素f的生物可以扩展光合作用利用光能的范围,提高太阳能的利用率 C. 叶绿素f在绿色高等植物体内含量较多 D. 如果用层析法分离叶绿素f和胡萝卜素,位于层析带上端的是叶绿素f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由题意可知,叶绿素f存在于蓝藻细胞中,它能吸收红光和红外光进行光合作用,红外光不在可见光谱内,扩大了可利用的太阳能范围。‎ ‎【详解】A、蓝藻是原核生物,没有叶绿体,有光合色素,A错误;‎ B、由题意可知,叶绿素f能够吸收红光和红外光进行光合作用,所以扩大了可利用的太阳能的范围,B正确;‎ C、叶绿素f在蓝藻体内发现,高等植物体内暂未发现,C错误;‎ D、蓝藻细胞中的色素为藻蓝素和叶绿素,叶绿素有叶绿素a和叶绿素b,加上新发现的叶绿素f,获得四条色素带,D错误。‎ 故选B。‎ ‎【点睛】‎ - 38 -‎ 本题考查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异同,要求考生识记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形态和结构的异同,能紧扣题干信息准确判断各选项。‎ ‎25. 真核细胞内某基因由1000对脱氧核苷酸组成,其中碱基A占20%。下列正确的是( )‎ A. 该基因一定存在于染色体上 B. 该基因的一条脱氧核苷酸链中(C+G)/(A+T)为3∶2‎ C. DNA解旋酶能催化该基因水解为多个脱氧核苷酸 D. 该基因复制3次,需游离的鸟嘌呤脱氧核苷酸2800个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是DNA分子的结构特点和DNA分子复制的综合性题目,回忆DNA分子的结构特点和DNA分子复制的相关知识结合选项 分析综合进行解答。‎ ‎【详解】A、真核细胞内的基因可能位于染色体上,也可能位于线粒体和叶绿体上,故A错误; B、由于A占20%,则T占20%,A+T占40%,C+G占60%,对于某一条链中,C+G与A+T所占比例不变,故B正确; C、DNA解旋酶能破坏氢键,但不会破坏磷酸二酯键,故C错误; D、由于C+G占60%,C与G均占30%,一个DNA分子中共有1000对碱基,鸟嘌呤的个数是1000×2×30%=600,该基因复制三次,需要消耗游离的鸟嘌呤脱氧核苷酸(23—1)×600=4200,故D错误。 故选B。‎ ‎26. 下列有关酶的实验设计思路正确的是 A. 利用淀粉、蔗糖、淀粉酶和碘液验证酶的专一性 B. 利用胃蛋白酶、蛋清和pH分别为3、7、11的缓冲液验证pH对酶活性的影响 C. 利用过氧化氢和过氧化氢酶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 38 -‎ D. 利用过氧化氢、新鲜的猪肝研磨液和氯化铁溶液研究酶的高效性 ‎【答案】D ‎【解析】‎ ‎【分析】酶和无机催化剂都能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都能催化化学反应的进行,酶具有的特性有:高效性(相对于无机催化剂来说,具有高效性的特点)、专一性(每一种酶都有特定的活性中心,只有当活性中心与底物结合,才能催化化学反应的进行,所以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酶促反应需要温和的条件。‎ ‎【详解】利用淀粉、蔗糖、淀粉酶和碘液不能验证酶的专一性,因为碘液不能与蔗糖反应,也不能与蔗糖的水解产物反应,所以不能检测,所以A错误;胃蛋白酶的最适pH是1.5左右,在pH为7和11的环境中变性失活,其pH值梯度设置不合理,故无法验证pH对酶活性的影响,所以B错误;过氧化氢在高温条件下易分解,所以不能利用过氧化氢和过氧化氢酶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所以C错误;酶的高效性是指酶与无机催化剂相比较效率高,所以D正确。‎ ‎【点睛】在做有关酶的特性的试验时,注意检测物只与产物反应或者只与反应物反应,检测物质不能同时与反应物和产物都反应,也不能与反应物和产物都不反应。‎ ‎27. 下面是以小麦为实验材料所进行的实验,其中叙述正确的是 A. 将发芽的种子研磨液置于试管内,加入斐林试剂,试管内立即呈现砖红色沉淀,这是因为发芽的小麦种子中含有还原性糖 B. 用甲基绿、吡罗红混合染色剂对小麦叶肉细胞染色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C. 用显微镜观察小麦根尖成熟区表皮细胞,可观察到有丝分裂的图像,从而判断出每个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 D. 若利用小麦根毛细胞进行质壁分离实验,为了取得更好的观察效果,调节显微镜的措施是缩小光圈或换平面反光镜 ‎【答案】D ‎【解析】‎ - 38 -‎ ‎【详解】A、还原糖与斐林试剂需要水浴加热,才会生成砖红色沉淀,A错误;‎ B、DNA与甲基绿亲和性高,被甲基绿染成绿色,RNA与吡罗红亲和性高,被吡罗红染成红色,DNA主要在细胞核,RNA主要在细胞质,故染色后绿色主要在细胞核,红色主要在细胞质,B错误;‎ C、根尖成熟区表皮细胞高度分化,不再有丝分裂,C错误;‎ D、小麦根毛细胞无色,缩小光圈或换平面反光镜使视野背景暗溶液容易观察,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实验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独立完成“生物知识内容表”所列的生物实验,包括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并能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能力。‎ ‎28. 下列关于豌豆一对相对性状遗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只有以高茎作为母本时,F1才均为高茎 B. 通过测交可以推测被测个体产生配子的数量 C. 自交是鉴别和保留纯合高茎(显性)最简便易行的方法 D. F2的表现型比为3:1的结果最能说明分离定律的实质 ‎【答案】C ‎【解析】‎ ‎【分析】‎ ‎1、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生物体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2、测交的定义是孟德尔在验证自己对性状分离现象的解释是否正确时提出的,为了确定子一代是杂合子还是纯合子,让子一代与隐性纯合子杂交,这就叫测交。在实践中,测交往往用来鉴定某一显性个体的基因型和它形成的配子类型及其比例。‎ - 38 -‎ ‎【详解】A、高茎作为母本或者作为父本,F1均为高茎,A错误;‎ B、通过测交可以推测被测个体产生配子的种类及比例,但不能推测配子的数量,B错误;‎ C、对于能自花传粉的豌豆来说,自交是鉴别和保留纯合的高茎最简便易行的方法,C正确;‎ D、测交后代表现型比为1:1的结果最能说明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及应用,要求考生识记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遗传实验的过程及孟德尔提出的假说,掌握测交实验的概念及意义;掌握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29. 水稻抗病对不抗病为显性。现以杂合抗病水稻(Tt)为亲本,连续自交3代,子三代中杂合抗病水稻的概率及每次自交后均除去不抗病水稻再自交后纯合抗病水稻的概率分别是( )‎ A. 1/4,7/16 B. 1/4,7/9‎ C. 1/8,7/9 D. 1/8,1/16‎ ‎【答案】C ‎【解析】‎ ‎【详解】设杂合抗病基因型为Aa。‎ 第一种情况:自交第一代1/4AA、2/4Aa、1/4aa;自交第二代AA=aa=(1/4+2/4×1/4)=3/8、Aa=2/4×1/2=2/8;自交第三代,Aa=2/8×1/2=1/8。‎ 第二种情况:自交第一代:1/4AA、2/4Aa、1/4aa(除去),变成1/3AA和2/3Aa;自交第二代:AA=1/3+2/3×1/4=3/6、Aa=2/3×1/2=2/6、aa=2/3×1/4=1/6(除去),变成3/5AA和2/5Aa;自交第三代:AA=3/5+2/5×1/4=7/10、Aa=2/5×1/2=2/10、aa=2/5×1/4=1/10(除去),变成AA=7/9和Aa=2/9,即子三代中除去不抗病水稻再自交后纯合抗病水稻的概率是AA为7/9。综上所述,C正确。‎ 故选C。‎ ‎【点睛】两种自交类型的解题技巧 - 38 -‎ ‎(1)杂合子Aa连续自交n次,不淘汰相关基因型个体,杂合子比例为()n,纯合子比例为1-()n,显性纯合子比例=隐性纯合子比例=[1-()n]×。‎ ‎(2)杂合子Aa连续自交,且逐代淘汰隐性个体,自交n代后,显性个体中,纯合子比例为,杂合子比例为。‎ ‎30. 某动物种群中,AA、Aa 和 aa 基因型的个体依次占 25%、50%和 25%。若该种群中的 aa 个体没有繁殖能力,其他个体间可以随机交配,理论上,下一代中 AA∶Aa∶aa 基因型个体的数量比为( )‎ A. 3∶3∶1 B. 4∶4∶1 C. 1∶2∶0 D. 1∶2∶1‎ ‎【答案】B ‎【解析】‎ ‎【分析】‎ 基因频率及基因型频率:‎ ‎(1)在种群中一对等位基因的频率之和等于1,基因型频率之和也等于1;‎ ‎(2)一个等位基因的频率=该等位基因纯合子的频率+12杂合子的频率。‎ ‎【详解】题意显示,AA、Aa和aa基因型的个体依次占25%、50%、25%。若该种群中的aa个体没有繁殖能力,则具有繁殖能力的个体中,AA占25%/(25%+50%)=1/3,Aa占2/3,因此A的基因频率为1/3+2/3×1/2=2/3,a的基因频率为1/3,根据遗传平衡定律,其他个体间可以随机交配,后代中AA的频率=2/3×2/3=4/9,Aa的频率=2×1/3×2/3=4/9,aa的频率为1/3×1/3=1/9,因此AA∶Aa∶aa=4∶4∶1,即B正确。‎ 故选B。‎ ‎【点睛】‎ ‎31. 下列有关细胞减数分裂、染色体、DNA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 - 38 -‎ 高等动物睾丸中处于分裂中期的细胞,正常分裂后所产生的子细胞仅有次级精母细胞和精细胞两种 B. 同种生物的次级精母细胞的核DNA分子数和神经细胞的核DNA分子数相同 C. 同种生物体内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等于神经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 D. 任何一种哺乳动物的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和着丝点数目相同 ‎【答案】A ‎【解析】‎ ‎【分析】‎ 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染色单体和核DNA分子数目变化规律:‎ 减数第一次分裂 减数第二次分裂 前期 中期 后期 末期 前期 中期 后期 末期 染色体 ‎2n ‎2n ‎2n n n n ‎2n n 染色单体 ‎4n ‎4n ‎4n ‎2n ‎2n ‎2n ‎0‎ ‎0‎ DNA数目 ‎4n ‎4n ‎4n ‎2n ‎2n ‎2n ‎2n n ‎【详解】A、高等动物睾丸中有的细胞进行有丝分裂,有的细胞进行减数分裂,所以高等动物睾丸中处于分裂中期的细胞,正常分裂后所产生的子细胞有体细胞、次级精母细胞和精细胞三种,A错误;‎ B、由于神经细胞高度分化,其核DNA不发生复制,所以同种生物的次级精母细胞的核DNA分子数和神经细胞的核DNA分子数相同,都为2n,B正确;‎ C、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染色体数目暂时加倍,所以同种生物体内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等于神经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C正确;‎ - 38 -‎ D、一条染色体只有一个着丝点,任何一种哺乳动物的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和着丝点数目都相同,D正确。‎ 故选A。‎ ‎32. 朊病毒是疯牛病的病原体,其组成本质为一种折叠错误的蛋白质。其通过诱导宿主体内正常的结构蛋白发生转变而进行“繁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朊病毒的结构与T2噬菌体相同,而与细菌不同 B. 朊病毒的“繁殖”过程与HIV相同 C. 可用双缩脲试剂来检测牛饲料中是否含有朊病毒 D. 此实例说明蛋白质空间结构的改变将影响其功能 ‎【答案】D ‎【解析】‎ ‎【分析】‎ 病毒是寄生生物,必须在活细胞内进行生命活动,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只有蛋白质外壳和遗传物质核酸,侵染细胞时,蛋白质外壳留在外面,只有核酸注入细胞内,以宿主细胞的结构和原料合成子代病毒的核酸和蛋白质外壳。‎ ‎【详解】A、朊病毒只有蛋白质,没有遗传物质核酸,与T2噬菌体不同,A错误; ‎ B、通过诱导宿主体内正常的结构蛋白发生转变而进行“繁殖”,与HIV不同,B错误; ‎ C、牛饲料中其他蛋白质会影响检测结果,C错误; ‎ D、此实例说明蛋白质空间结构的改变将影响其功能,D正确。 ‎ 故选D。‎ ‎【点睛】此题主要考查病毒的结构以及繁殖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难度适中。‎ ‎33. 下列关于细胞器结构及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38 -‎ A. 由大肠杆菌的核仁上装配的核糖体是“生产蛋白质的机器”‎ B. 动物细胞溶酶体在维持正常代谢活动及防御等方面起重要作用 C. 酵母菌线粒体内膜凹陷折叠成嵴,有利于葡萄糖分解酶的附着 D. 低等植物中心体与有丝分裂过程中纺锤体和细胞壁的形成有关 ‎【答案】B ‎【解析】‎ ‎【分析】‎ ‎1、细胞器的功能:‎ ‎1、线粒体:双层膜结构;短棒状;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为细胞的生命活动提供大部分的能量;新陈代谢越旺盛的部位,线粒体含量越多;动植物细胞都有的细胞器。‎ ‎2、核糖体:无膜结构(主要由rRNA和蛋白质构成) 蛋白质的合成场所 真核生物,原核生物都有, 有的游离在细胞质基质中,有的附着在粗面内质网上。‎ ‎3、中心体:无膜结构(微管蛋白构成),由两个垂直的中心粒构成,动物细胞和低等植物细胞特有的结构,在动物细胞和低等植物细胞中-----与细胞的有丝分裂有关。‎ ‎4、溶酶体:单层膜围成的囊状结构,溶解细菌和受损伤的细胞器,动植物细胞内都有。‎ ‎5、参与高等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细胞器有:线粒体(提供能量)、核糖体(间期蛋白质的合成)、高尔基体(末期细胞壁的形成);参与动物细胞有丝分裂的细胞器有:线粒体(提供能量)、核糖体(间期蛋白质的合成)、中心体(形成纺锤体);参与低等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细胞器有:线粒体(提供能量)、核糖体(间期蛋白质的合成)、高尔基体(末期细胞壁的形成)、中心体(形成纺锤体)。‎ ‎【详解】大肠杆菌属于原核生物,没有核仁,A - 38 -‎ 错误;溶酶体内含有多种水解酶,可以水解侵入到细胞内的病原体和细胞内损伤的细胞器等,在动物细胞中溶酶体在维持正常代谢活动及防御等方面起重要作用,B正确;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酵母菌线粒体内膜凹陷折叠成嵴,有利于丙酮酸分解酶的附着,C错误;中心体是动物细胞和低等植物细胞特有的结构,低等植物细胞的中心体与有丝分裂过程中纺锤体的形成有关,高尔基体与细胞壁的形成有关,D错误。‎ ‎34. 图1、图2分别表示两种生物膜结构及其上发生的部分生理过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图1、图2分别表示线粒体内膜和叶绿体内膜 B. 图1上发生的生理过程是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 C. 图2中O2的生成与ATP的生成分别发生在膜的两侧 D. 两图中ATP的生成均与H+的浓度梯度有关 ‎【答案】A ‎【解析】‎ ‎【分析】‎ 图1发生了H+与O2反应生成H2O的过程,表示的生理过程是有氧呼吸第三阶段,发生在线粒体内膜;图2发生了H2O分解成H+与O2的过程,属于光反应,发生于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 ‎【详解】A、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图1表示线粒体内膜,图2表示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A错误; B、图1上发生的生理过程为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B正确; C、图2中O2的生成与ATP的生成分别发生在膜的内侧和外侧,C正确; D、据图分析,催化ATP合成的酶同时也是顺浓度运输H+‎ - 38 -‎ 的载体,所以两图中ATP的生成均与H+的浓度梯度有关,D正确。‎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详细过程,能够根据图示发生的物质变化过程确定发生的生理过程的名称以及生物膜的种类。‎ ‎35. 下列关于探索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叙述,正确的是( )‎ A. 格里菲思实验证明DNA是使R型肺炎双球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 B. 艾弗里提取的S型菌的DNA与R型活菌混合培养后可观察到两种菌落 C. 赫尔希和蔡斯实验中搅拌的目的是裂解细菌释放出T2噬菌体 D. 赫尔希和蔡斯实验中细菌裂解后得到的T2噬菌体都带有32P标记 ‎【答案】B ‎【解析】‎ ‎【分析】‎ 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与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比较:‎ ‎ ‎ 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 不同点 方法不同 直接分离:分离S型细菌的DNA、多糖、蛋白质等,分别与R型菌混合培养 同位素标记:分别用32P和35S标记DNA和蛋白质 结论不同 证明DNA是遗传物质,蛋白 质不是遗传物质 证明DNA是遗传物质,不能证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因蛋白质没有进入细菌体内)  ‎ 相同点 ‎①均使DNA和蛋白质区分开,单独处理,观察它们各自的作用; ‎ - 38 -‎ ‎②都遵循了对照原则; ③都能证明DNA是遗传物质,但都不能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详解】A、格里菲思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但没有证明DNA是使R型肺炎双球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A错误; B、艾弗里提取的S型菌的DNA与R型活菌混合培养后可观察到两种菌落,即S型细菌光滑的菌落和R型细菌粗糙的菌落,B正确; C、赫尔希和蔡斯实验中搅拌的目的是为了让蛋白质外壳与细菌分开,C错误; D、噬菌体侵染细菌后是利用细菌的原料来合成自身的物质,再结合DNA分子半保留复制方式可知,细菌裂解后得到的噬菌体只有少量带有32P标记裂解细菌释放出噬菌体,D错误。 故选B。‎ 二、非选择题 ‎36. 下面是某组织细胞部分结构及生理过程的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动物细胞膜中的脂质主要有 _____________ 和胆固醇。血液中的胆固醇常以低密度脂蛋白(LDL)的形式存在,细胞需要时LDL与其受体结合成复合体以 _____________ 方式运输进入细胞。‎ ‎(2)图中自噬体是由 _____________ 层膜构成,溶酶体中的多种水解酶是在 _____________ ‎ - 38 -‎ 上合成的。‎ ‎(3)图中过程①→④说明溶酶体具有_____________ 的功能,自噬体与溶酶体的融合过程体现了生物膜具有_____________ 特点。‎ ‎(4)自噬体内的物质被水解后,废物排出细胞外,对细胞有用的物质则在细胞内再利用,由此推测,当细胞养分不足时,细胞“自噬作用”会_____________ (选填“增强”、“减弱”或“不变”)。‎ ‎(5)核仁的体积与代谢强度密切相关,代谢活跃的细胞中核仁体积_____________ 。‎ ‎【答案】 (1). 磷脂 (2). 胞吞 (3). 2 (4). 核糖体 (5). 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 (6). 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7). 增强 (8). 增大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自噬体是由来自于内质网的两层膜吞噬损伤的线粒体构成的,然后与来自于高尔基体的溶酶体结合形成自噬溶酶体,在溶酶体中的水解酶的作用下将线粒体分解,并通过胞吐的方式排出细胞;LDL-受体复合体通过胞吞进入细胞,与来自于高尔基体的溶酶体结合,在水解酶的作用下将复合体分解,并通过胞吐的方式排出细胞。‎ ‎【详解】(1)动物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脂质和蛋白质,其中脂质包括磷脂和胆固醇;据图分析可知,LDL与其受体结合成复合物进入细胞的方式为胞吞。‎ ‎(2)图中显示自噬体是由两层膜构成的,其膜结构来自于内质网。溶酶体中的多种水解酶化学成分是蛋白质,是在核糖体中合成的。‎ ‎(3)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图中过程①→④是溶酶体中的水解酶分解损伤的线粒体的过程,说明溶酶体具有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的功能;自噬体与溶酶体的融合过程体现了生物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的结构特点。‎ ‎(4)根据题意分析,当细胞养分不足时,细胞“自噬作用”会增强,分解产生的物质一部分排出细胞,一部分被细胞再利用。‎ ‎(5)核仁的体积与代谢强度密切相关,代谢活跃的细胞中核仁体积增大。‎ - 38 -‎ ‎【点睛】本题是对细胞器的功能、生物膜系统在结构和功能上的联系的考查,分析题图获取信息,利用相关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37. 植物A是重要经济作物,下图甲为植物A叶肉细胞中部分代谢(①-⑥为代谢过程),图乙为在适宜温度下,光照强度和二氧化碳浓度对植物A幼苗光合作用影响结果(lx为光照强度单位)。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①-⑥中发生在生物膜上的有_____________(用图甲中数字表示);在图乙的m点时,植物A叶肉细胞中能发生且产生ATP的过程有_____________(用图甲中数字表示)。‎ ‎(2)图乙中CO2浓度在300-400mg·L-1,据图分析限制植物A光合作用速率的主要因素有_____________;图乙中n点为植物ACO2的补偿点,此点含义是_____________ 。‎ ‎(3)实验中若植物A的处理条件由图乙中的d点突然改变为c点,则短时间内叶绿体中C3含量会升高,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图乙中实验结果分析,为利于植物A增产需在增加CO2浓度的同时还需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⑤⑥ (2). ①②⑤⑥ (3). 光照强度和CO2浓度 (4). CO2浓度在200mg·L-1植物A的光合作用速率等于其细胞呼吸速率(CO2浓度在200mg·L-1植物A的净光合作用速率为0) (5). 降低光照强度导致光反应速率降低,其产生的[H]和ATP减少会让叶绿体中C3的还原速率减慢,而此时CO2结合C5产生C3速率不变 (6). 给植物A提供较强光照 ‎【解析】‎ ‎【分析】‎ - 38 -‎ 据图分析,图甲中①表示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②表示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③④表示光合作用暗反应阶段,包括二氧化碳的固定和三碳化合物的还原,⑤表示有氧呼吸第三阶段,⑥表示光合作用光反应阶段。‎ 图乙中实验的自变量是二氧化碳浓度和光照强度,因变量是二氧化碳的吸收量,代表净光合速率,其中n点表示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相等;n点之前,光合速率小于呼吸速率;n点以后,三种光照条件性的光合速率都大于呼吸速率。‎ ‎【详解】(1)根据以上分析已知,①—⑥过程分别表示光合作用与有氧呼吸的各个阶段,其中可以发生在生物膜上的过程有光反应和有氧呼吸第三阶段,即图1中的⑤⑥过程;图乙的m点时,植物可以同时进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因此产生ATP的过程有光反应和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即图1中的①②⑤⑥过程。‎ ‎(2)图乙中CO2浓度占300-400mg·L-1时,植物A的光合速率随着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而增加,且随着光照强度增加而增加,因此影响光合速率的因素有光照强度和二氧化碳浓度;图乙中n点(C02浓度为200 mg·L-1时)为植物A的净光合速率为0,此时植物A的光合作用速率等于其细胞呼吸速率。‎ ‎(3)实验中若植物A的处理条件由图2中的d点突然改变为c点,即光照强度减弱,导致光反应速率降低,产生的[H]和ATP减少,使图1中④过程速率降低而③过程速率不变,则叶绿体中C3含量升高。‎ ‎(4)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因素有光照强度和二氧化碳浓度,因此要提高植物A产量,除增加CO2浓度外,还可以给植物A提供较强光照或(适当)提高光照强度。‎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过程,判断图1中6个数字代表的过程的名称,并能够根据单一变量原则和对照性原则分析光照强度、二氧化碳浓度对光合速率的影响。‎ ‎38. 下图1表示细胞分裂不同时期的染色体与核DNA数量比值的变化关系;图2表示处于某个高等动物(2N=4)细胞分裂不同时期的图像。‎ - 38 -‎ ‎ ‎ ‎(1)如图1所示,在AB段发生分子水平的变化有_____________,出现CD段变化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 ‎(2)图2中,处于图1中BC段细胞图像是 _____________ ,二者的明显区别是_____________ 。‎ ‎(3)乙细胞的名称是 _____________ ,丙细胞的子细胞是_____________细胞。‎ ‎【答案】 (1). DNA分子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合成 (2). 着丝点的分裂 (3). 乙、丙 (4). 乙中有同源染色体,而丙中没有 (5). 初级卵母细胞 (6). 第二极体或卵细胞和第二极体 ‎【解析】‎ ‎【分析】‎ 分析图1:AB段形成的原因是DNA复制;BC段每条染色体上含有2个DNA,表示有丝分裂前期和中期、减数第一次分裂、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CD段形成的原因是着丝点分裂;DE段每条染色体上含有1个DNA,表示有丝分裂后期和末期、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和末期。‎ 分析图2:图2中甲细胞中存在同源染色体,而且着丝点分裂,表示有丝分裂后期;乙细胞中含有同源染色体分裂,而且同源染色体正在分离,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丙细胞中不存在同源染色体,而且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 ‎【详解】(1)由以上分析可知,图1中曲线AB段形成的原因是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CD段形成的原因是着丝点的分裂。‎ ‎(2)图2中乙和丙细胞中每条染色体含有2个DNA分子,对应于图1中BC段。它们的区别是乙中有同源染色体,而丙没有。‎ - 38 -‎ ‎(3)图2乙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且细胞质不均等分裂,称为初级卵母细胞。丙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可能为第一极体或次级卵母细胞,因此其形成的子细胞可能是第二极体、卵细胞和第二极体。‎ ‎【点睛】本题考查每条染色体DNA含量变化曲线图,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图解,重在审图,审曲线图时一定要清楚横坐标和纵坐标的含义,采用二看法分析细胞图,一看是否是否有同源染色体,无则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有可能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或有丝分裂,二看细胞内是否有联会现象,有则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无则为有丝分裂。‎ ‎39. 乌骨鸡的性别决定方式为ZW型,肤色有深乌、浅乌和黄色三种类型,受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A/a、B/b)控制,其中A/a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基因与性状的关系如图所示:‎ ‎(1)现将纯合浅乌母鸡与纯合黄色公鸡杂交,F1中母鸡全为深乌,公鸡全为浅乌,则亲本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科研人员进行研究时发现无论何种杂交组合,所繁育的后代在破壳后两周内其肤色均为黄色,两周后部分雏鸡才开始显现相应的深乌或浅乌性状,这表明__________。 ‎ ‎(3)研究表明,深乌公鸡体内含有丰富的黑色素,具有较好的延缓衰老的能力。现需从F2中筛选出能稳定遗传的深乌公鸡作为种鸡进行繁育,请设计一代杂交实验方案来判断所选深乌公鸡的基因型,并写出实验预测结果和结论。‎ 实验方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预测结果和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AAZBW、aaZbZb (2). 基因A、基因B的表达具有时效性(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3). 将该深乌公与F2中多只黄色母鸡进行杂交,观察子代的表现型 (4). 若子代没有出现黄色鸡,则该深乌公鸡的基因型为AAZbZb(或“该深乌公鸡能遗定遗传”);若子代出现黄色鸡,则该深乌公鸡的基因型为AaZbZb(或“该深乌公鸡不能遗定遗传”)‎ ‎【解析】‎ - 38 -‎ ‎【分析】‎ 本题考查伴性遗传、自由组合定律,考查伴性遗传规律、自由组合定律的应用。解答此题,可根据F1中母鸡全为深乌,公鸡全为浅乌判断体色与性别相关联,应有一对基因位于Z染色体上,进而确定亲本的基因型。‎ ‎【详解】(1)乌骨鸡的性别决定方式为ZW型,雌性含有ZW性染色体,雄性含有ZZ性染色体。纯合浅乌母鸡只含有A和B基因,纯合黄色公鸡含有aa基因,二者杂交,F1中母鸡全为深乌,公鸡全为浅乌,体色与性别相关联,A/a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则B/b基因位于Z染色体上,且父本的Z染色体上含有隐性纯合基因,亲本的基因型为AAZBW、aaZbZb。‎ ‎(2)小鸡在破壳后两周内其肤色均为黄色,两周后部分雏鸡才开始显现相应的深乌或浅乌性状,表明基因A、基因B在特定的发育时期表达,即表达具有时效性(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 ‎(3)深乌公鸡的基因型为A ZbZb,判断其是否为纯合子,可选择黄色母鸡aaZBW或aaZbW与之杂交,观察子代的表现型。若该深乌公鸡的基因型为AAZbZb,则子代不会出现aa基因,不会出现黄色鸡;若该深乌公鸡的基因型为AaZbZb,则子代会出现aa基因,会出现黄色鸡。‎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 ‎(1)明确判断一对基因的纯合还是杂合应选择隐性纯合子进行测交。‎ ‎(2)明确只要含有aa基因,则体色表现为黄色。‎ - 38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