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26 发布 |
- 37.5 KB |
- 2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山东省烟台市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学业水平诊断 高一生物 一、选择题: 1.三大遗传规律在下列哪种生物中不起作用 A. 人类 B. 玉米 C. 蓝藻 D. 大豆 【答案】C 【解析】 【分析】 三大遗传定律包括基因的分离定律、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和连锁交换定律。 1、孟德尔遗传定律(基因的分离定律和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发生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且都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孟德尔遗传定律只适用于进行有性生殖的真核生物,包括动物和植物。 2、连锁交换定律:生殖细胞形成过程中,位于同一染色体上的基因是连锁在一起,作为一个单位进行传递,称为连锁律。在生殖细胞形成时,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不同对等位基因之间可以发生交换,称为交换律或互换律,发生在有性生殖的生物中。 【详解】人类进行的是有性生殖,会发生三大遗传规律,A错误;玉米进行有性生殖,会发生三大遗传规律,B错误;蓝藻属于原核生物,不进行有性生殖,不会发生三大遗传规律,C正确;大豆属于高等植物进行有性生殖,会发生三大遗传规律,D错误;故选C。 2.用玉米做实验材料,相关基因为A、a和B、b,欲得到9∶3∶3∶1的性状分离比。下列因素对得到该性状分离比影响最小的是 A. 所选实验材料是否为纯合子 B. 两对等位基因是否独立遗传 C. AA和Aa的表现型是否相同 D. 是否严格遵守统计分析方法 【答案】A 【解析】 【分析】 欲得到9∶3∶3∶1的性状分离比,可用亲本为双杂合子(即基因型为AaBb)的玉米进行自交,也可以用亲本为纯合子(AABB×aabb或AAbb×aaBB)的玉米杂交得到子一代,子一代玉米再进行自交。 【详解】由分析可知,所选实验材料是否为纯合子对得到9∶3∶3∶1 的性状分离比的影响最小,A正确;A/a和B/b两对等位基因非独立遗传,则这两对等位基因的遗传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不可能得到9∶3∶3∶1的性状分离比,B错误;AA和Aa的表现型不相同,可得到3∶6∶1∶2∶3∶1的性状分离比,不可能得到9∶3∶3∶1的性状分离比,C错误;不遵守统计分析方法,实验结果不具有说服力,很难判断实验结果是否正确,D错误。故选A。 【点睛】掌握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准确判断各个选项的关键。 3.下列各项实验中应采取的最佳交配方法分别是 ①鉴别一只白兔是否为纯合子 ②鉴别一株长穗小麦是否为纯合子 ③不断提高水稻品种的纯合度 ④鉴别一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关系 A. 杂交、测交、自交、测交 B. 测交、自交、自交、杂交 C. 杂交、自交、测交、杂交 D. 测交、测交、自交、杂交 【答案】B 【解析】 【分析】 杂交是基因型不同的生物个体之间相互交配的方式,可以是同种生物个体杂交,也可以是不同种生物个体杂交。自交是指植物中自花受粉和同株异花受粉,可以是纯合子(显性纯合子或隐性纯合子)自交、杂合子自交。测交是指杂种子一代个体与隐性类型之间的交配,主要用于测定F1的基因型,也可以用来判断另一个个体是杂合子还是纯合子。鉴定生物是否是纯种,对于植物来说可以用测交、自交的方法,其中测交是最简单的方法;对于动物来讲则只能用测交的方法.采用自交法,若后代出现性状分离,则此个体为杂合子;若后代中没有性状分离,则此个体为纯合子。采用测交法,若后代中只有显性性状,则被鉴定的个体为纯合子;若后代中既有显性性状又有隐性性状出现,则被鉴定的个体为杂合子。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知识,根据选项描述结合基础知识做出判断。 【详解】①由于兔子是动物,所以鉴别一只白兔是否是纯合子适宜用测交的方法;②鉴别一株长穗小麦是否为纯合子,适宜用自交的方法,后代出现性状分离则为杂合子,没有出现性状分离为纯合子;③不断提高水稻品种的纯合度,最简单的方法是自交,淘汰性状分离的个体;④鉴别一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关系,适宜用杂交的方法,后代表现出来的性状是显性性状,没有表现出来的性状是隐性性状;所以各项试验中应采用的最佳交配方法分别是测交、自交、自交、杂交,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杂交、自交和测交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4.下列关于孟德尔遗传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孟德尔发现了基因并证实了其传递规律 B. 孟德尔设计测交实验的目的是检测F1的基因型 C. 孟德尔设计正交和反交实验,增强实验的严谨性 D. 孟德尔依据亲本中不同个体的表现型判断亲本是否纯合 【答案】C 【解析】 【分析】 1、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用了假说演绎法,其基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得出结论。2、孟德尔对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的解释:(1)生物的性状是由细胞中的遗传因子决定的;(2)体细胞中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3)配子中的遗传因子成单存在;(4)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3、测交的定义是孟德尔在验证自己对性状分离现象的解释是否正确时提出的,为了确定子一代是杂合子还是纯合子,让子一代与隐性纯合子杂交,通过观察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来确定子一代的基因型。 【详解】孟德尔发现了遗传因子,不是基因;并证实了遗传因子传递规律,A错误;孟德尔进行测交实验是为了验证孟德尔假设的遗传因子的传递规律,验证F1的遗传因子组成,B错误;孟德尔设计正交和反交实验,增强实验的严谨性,C正确;孟德尔根据亲本的杂交后代有无性状分离来判断亲本是否纯合,D错误;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孟德尔遗传实验,要求考生识记孟德尔遗传实验过程及其对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的解释;识记人工异花授粉过程;识记孟德尔杂交实验采用的方法,明确孟德尔是通过测交实验来验证其假说的。 5.假如某植物茎卷须的长短受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A-a,B-b)控制,单杂合植株的茎卷须中等长度,双杂合植株的茎卷须最长,其他纯合植株的茎卷须最短;花粉是否可育受一对等位基因D-d控制,含有D基因的花粉可育,含有d基因的花粉败育。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茎卷须最长的植株自交,子代中茎卷须中等长度的个体占3/4 B. 如果三对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则该植物种群内对应基因型共有27种 C. 基因型为Dd的个体连续自交2次,子代中DD个体占1/4 D. 茎卷须最长的植株与一茎卷须最短的植株杂交,子代中茎卷须最长的个体占1/4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题干中“某植物茎卷须的长短受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A-a和B-b)控制,单杂合的茎卷须中等长度,双杂合植物的茎卷须最长,其他纯合植物的茎卷须最短”可知,茎卷须中等长度的基因型为AaBB、Aabb、AABb、aaBb;茎卷须最长的基因型为AaBb;茎卷须最短的基因型为AABB、AAbb、aaBB、aabb。根据题干中“花粉是否可育受一对等位基因D-d的控制,含有D的花粉可育、含d的花粉不可育”可知,父本只能产生含有D的花粉。 【详解】A、茎卷须最长(AaBb)的植株自交,子代中茎卷须中等长度的基因型及比例为(1/8AaBB、1/8Aabb、1/8AABb、1/8aaBb),可知子代中茎卷须中等长度的个体所占比例为1/2,A错误; B、如果三对等位基因自由组合,逐对分析可知,茎卷须的长短受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A-a和B-b)控制,基因型有3×3=9种;花粉是否可育受一对等位基因C-c的控制,含有D的花粉可育、含d的花粉不可育,基因型只有DD和Dd两种,因此该植物种群内对应的基因型有9×2=18种,B错误; C、基因型为Dd的个体连续自交2次,含d的花粉不可育,故F1中个体的基因型及比例为DD∶Dd=1∶1,继续自交,则F2中DD个体所占比例为1/2+1/2×1/2=3/4,C错误; D、茎卷须最长(AaBb)的植株与一茎卷须最短(AABB、AAbb、aaBB、aabb)的植株杂交,子代中茎卷须最长的个体所占比例为1/2×1/2=1/4,D正确。 故选D。 6.某生物体细胞中有6条染色体,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细胞如图所示,下列解释不合理的是( ) A. 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有一条染色体多复制一次 B. 据图无法判断该生物体的性别 C. 该细胞中共有8条染色体,8个DNA分子 D. 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有一对染色体没有相互分离 【答案】A 【解析】 【分析】 题意分析,该生物体细胞中有3对同源染色体,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由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时发生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因此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不存在同源染色体,并且染色体数目减半(3条);而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时由于着丝点的分裂,使染色体数目出现短暂的加倍(6条),且此时应仍不存在同源染色体。 【详解】A、在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染色体不发生复制,A错误; B、图中没有出现特殊分裂图像,故无法判断该生物体的性别,B正确; C、由图可知,该细胞中共有8条染色体,8个DNA分子,C正确; D、根据题意可知,某生物(2n=6)正常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染色体的数目为6条,且不存在同源染色体,而如图所示染色体的数目为8条,并且2号位置和4号位置的染色体互为同源染色体,可能的原因是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有一对同源染色体没有相互分离,进入了细胞同一极,在减数第二次分裂着丝点断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所以最终多了两条染色体,D正确。 故选A。 7.某种鱼的鳞片有4种表现型:单列鳞、野生型鳞、无鳞和散鳞,由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分别用Aa、Bb表示)决定,且BB对生物个体有致死作用。将无鳞鱼和纯合野生型鳞的鱼杂交,F1有两种表现型,野生型鳞的鱼占50%,单列鳞鱼占50%;选取其中的单列鳞鱼互交,其后代有上述4种表现型且比例为6:3:2:1,则F1的亲本基因型组合是( ) A. aaBb×AAbb或aaBB×AAbb B. AABb×aabb C. AaBB×Aabb D. aaBb×AAbb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分析可知:鱼鳞片有4种表现型:单列鳞、野生型鳞、无鳞和散鳞,由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决定,符合基因自由组合规律.分析题意,根据问题提示结合基础知识进行回答。 【详解】该鱼的鳞片有4种表现型,由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控制,并且BB有致死作用,可推知该鱼种群4种表现型由A_Bb、A_bb、aaBb和aabb这4种基因型控制.F1中的单列鳞鱼相互交配能产生4种表现型的个体,可推导F1中的单列鳞鱼的基因型为AaBb.无鳞鱼和纯合野生型鳞的鱼杂交,能得到的基因型为AaBb的单列鳞鱼,先考虑B和b这对基因,亲本的基因型为Bb和bb,而亲本野生型鳞的鱼为纯合体,故bb为亲本野生型鳞的鱼的基因型,Bb为无鳞鱼的基因型;再考虑A和a这对基因,由于无鳞鱼和纯合野生鳞的鱼杂交后代只有两种表现型,且比例为1:1,结合以上分析,亲本的基因型为AA和aa.这样基因组合方式有AABb×aabb和AAbb×aaBb两种,而第一种组合中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表现为单列鳞,所以亲本的基因型组合为AAbb×aaBb.故选D。 【点睛】解答本题关键要结合题意确定四种表现型对应的基因型,突破口在F1的单列鳞鱼的基因型为AaBb。 8.把培养在含轻氮(14N)环境中的细菌转移到含重氮(15N)环境中培养相当于复制一轮的时间,然后放回含轻氮的环境中培养相当于复制一轮的时间后,细菌DNA组成分析可能为( ) 选项 DNA分子 轻氮型 中间型 重氮型 A 3/4 1/4 - B 1/2 1/2 - C - 1/2 1/2 D 1/4 3/4 - A. A B. B C. C D. D 【答案】B 【解析】 【分析】 DNA的复制: 条件:a、模板:亲代DNA的两条母链;b、原料:四种脱氧核苷酸为;c、能量:(ATP); d、一系列的酶。缺少其中任何一种,DNA复制都无法进行。 过程: a、解旋:首先DNA分子利用细胞提供的能量,在解旋酶的作用下,把两条扭成螺旋的双链解开,这个过程称为解旋;b、合成子链:然后,以解开的每段链(母链)为模板,以周围环境中的脱氧核苷酸为原料,在有关酶的作用下,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与母链互补的子链。 【详解】题意显示,将14N的细菌放于15N环境中复制一次,每个模板DNA可形成2个DNA分子均为一条链含14N、另一条链含15N的DNA分子,即中间型DNA,而这两个中间型DNA放回原环境(14N)中再复制一次后产生4个DNA分子,这4个子DNA中有2个含15N,且为中间类型,其余均为“只含14N”,即为轻氮型,也就是说着4个DNA分子中有个为中间型DNA,2个为轻氮型DNA,即B正确。 故选B。 9.一个基因型为TtMm(这两对基因可以自由组合)的卵原细胞,在没有突变的情况下,如果它所产生的卵细胞的基因组成为TM,则由该卵原细胞分裂产生的下列细胞中基因组成表示正确的是( ) A. 减数第一次分裂产生的极体为TTMM,减数第二次分裂产生的极体为TM B. 减数第一次分裂产生的次级卵母细胞为TTMM,减数第二次分裂产生的极体为tm C. 减数第一次分裂产生的极体为ttmm,减数第二次分裂产生的极体为TM和tm D. 减数第一次分裂产生的次级卵母细胞为TM,减数第二次分裂产生的极体为TM和tm 【答案】C 【解析】 【分析】 减数分裂过程。 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复制染色体复制 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末期,细胞质分裂。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核膜,核仁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病均匀的移向两级;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详解】A、减数第一次分裂产生的极体的基因型是ttmm,减数第二次分裂产生的极体为tm 或TM,A错误; B、减数第一次分裂产生的次级卵母细胞为TTMM,减数第二次分裂产生的极体为TM或tm,B错误; C、减数第一次分裂产生的极体为ttmm,减数第二次分裂产生的极体为TM和tm,C正确; D、减数第一次分裂产生的次级卵母细胞为TTMM,减数第二次分裂产生的极体为TM或tm,D错误。 故选C。 10.下列关于减数分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联会后染色体复制,形成四分体 B. 着丝点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一分为二 C. 减数分裂的结果是染色体数减半,DNA分子数不变 D. 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导致染色体数目减半 【答案】D 【解析】 【分析】 减数分裂过程: (1)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的复制; (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 (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详解】A、复制后联会,形成四分体,A错误; B、着丝点在第二次分裂后期一分为二,B错误; C、减数分裂的结果,染色体数减半,DNA数也减半,C错误; D、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导致染色体数目减半,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的减数分裂,要求考生识记细胞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形态和数目变化规律, 11.某学习小组研究某XY型性别决定的雌雄异株植物的遗传现象,该植物叶型有阔叶和窄叶两种类型,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用纯种品系进行的杂交实验如下 实验1:阔叶♀×窄叶♂→子代雌株全为阔叶,雄株全为阔叶 实验2:窄叶♀×阔叶♂→子代雌株全为阔叶,雄株全为窄叶 根据以上实验,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实验1子代雌雄杂交的后代可出现雌性窄叶植株 B. 根据实验2可以判断出两种叶型的显隐性关系 C. 实验1、2子代中的雌性植株基因型相同 D. 实验2结果说明控制叶型的基因在X染色体上 【答案】A 【解析】 【分析】 题意分析:“实验1中,植物的阔叶雌植株与窄叶雄植株杂交,所得F1代雌株雄株均是阔叶”,说明阔叶是显性性状,窄叶是隐性性状;实验2中阔叶雄植株与窄叶雌植株杂交,后代雌株均表现为阔叶,雄株均表现为窄叶,根据正反交结果不同可推知控制这对性状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详解】A、根据分析可知,若相关基因用B/b表示,则实验1子代的基因型为XBXb、XBY,若子一代雌雄进行杂交,则后代可出现的基因型为XBXB、XBXb、XBY、XbY,显然无雌性窄叶植株出现,A错误; B、根据实验2产生的后代表现型可以判断出两种叶型的显隐性关系,母本的窄叶是隐性性状,B正确; C、若相关基因用B/b表示,则实验1、2子代中的雌性植株基因型均为XBXb,C正确; D、实验2结果可以说明控制叶型的基因在X染色体上,D正确。 故选A。 12.某学习小组发现一种遗传病在一个家族中发病率很高,通过对该家族中一对夫妇及其子女的调查画出了遗传图谱,据图可以做出的判断是( ) A. 这种遗传病的特点是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 B. 母亲肯定是纯合子,子女是杂合子 C. 该遗传病的致病基因可能是X染色体上的显性基因 D. 儿子的缺陷基因不可能来自父亲 【答案】C 【解析】 【分析】 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红绿色盲、血友病、进行性肌营养不良(假肥大型), 发病特点:男患者多于女患者;男患者将致病基因通过女儿传给他的外孙(交叉遗传); 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抗维生素D性佝偻病,发病特点:女患者多于男患者;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多指、并指、软骨发育不全,发病特点:患者多,且表现多代连续得病,且与性别无关;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白化病、先天聋哑、苯丙酮尿症;发病特点:患者少,个别代有患者,一般不连续,且与性别无关。 【详解】A、根据女儿患病,而父亲正常可知该病不可能是伴X隐性遗传病,则该遗传病的特点不可能是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A错误; B、若为伴X显性遗传病,则母亲可能是杂合子,B错误; C、若为伴X显性遗传病,可能出现上述的遗传情况,故可知该遗传病的致病基因可能是X染色体上的显性基因,C正确; D、如果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则儿子的缺陷基因可能来自父亲,D错误。 故选C。 13.下列关于人类性别决定与伴性遗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XY型性别决定的生物,Y染色体都比X染色体短小 B. 同型性染色体决定雌性个体现象在自然界中比较普遍 C. 男性的性染色体可能来自其祖母和外祖父 D. 性染色体上的基因都与性别决定有关 【答案】B 【解析】 【分析】 决定性别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但是性染色上的基因不都与性别决定有关,基因在染色体上,并随着染色体传递,隔代交叉遗传是伴X隐性遗传病的特点。由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所以次级精母细胞不一定含有Y染色体。 【详解】A、果蝇也是XY型性别决定的生物,但果蝇的Y染色体比X染色体大,A错误; B、生物性别决定方式多数为XY型,XY型性别决定中XX型为雌性,XY型为雄性,故同型性染色体决定雌性个体的现象在自然界中比较普遍,B正确; C、男性的性染色体中的X染色体来自其母亲,其母亲的X染色体一定来自其双亲,故可知男性的性染色体可以通过其母亲来自其外祖母和外祖父,而不可能来自祖母,C错误; D、由分析可知,性染色体上的基因不都与性别决定有关,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性别决定、伴性遗传和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14.果蝇中正常翅(A)对短翅(a)为显性,此对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红眼(B)对白眼(b)为显性,此对等位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现有一只纯合红眼短翅的雌果蝇和一只纯合白眼正常翅雄果蝇杂交,子代雌雄个体间杂交,你认为杂交结果正确的是( ) A. 这两对相对性状在F1代雌雄个体中性状表现不一致 B. F2代中有四种表现型,12种基因型 C. F2代雄果蝇中纯合子与杂合子的比例不同 D. F2代中正常翅红眼雌果蝇与正常翅红眼雄果蝇的数目比为2:1 【答案】D 【解析】 【分析】 题意分析,正常翅A对短翅a显性,此对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红眼B对白眼b显性,此对等位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故两对等位基因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根据亲本表现型且均为纯合可知,亲本基因型为aaXBXB和AAXbY,则子一代基因型为AaXBXb和AaXBY,即F1代中无论雌雄都是红眼正常翅;F1代雌雄个体相互交配,采用逐对分析法:Aa×Aa →,则F2果蝇中正常翅与短翅数目比为3:1,XBXb×XBY→1XBXB:1XBXb:1XBY:1XbY,即F2果蝇中红眼:白眼=3:1 【详解】A、由分析可知,这两对相对性状在F1代雌雄个体中性状表现均为红眼正常翅,A错误; B、由分析可知,F2代中的基因型有3×4=12种基因型,表现型有2×3=6种表现型,B错误; C、F2代雄果蝇的基因型为(1AA:2Aa:1aa)×(1XBY:1XbY),故其中纯合子与杂合子的比例相同,C错误; D、F2代中正常翅红眼雌果蝇的比例为3/4×1=3/4;正常翅红眼雄果蝇的比例为3/4×1/2=3/8,故其数目比为2:1,D正确; 故选D。 15.如图表示果蝇体细胞中的一对同源染色体,图中字母表示对应位置上的三对等位基因,下列与此相关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正常情况下能联会的染色体一定是同源染色体 B. D和d控制果蝇不同的性状 C. 基因在DNA分子双链上成对存在 D. 基因位于染色体上是萨顿首先证实的 【答案】A 【解析】 【分析】 染色体是DNA的主要载体,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等位基因是指位于同源染色体相同位置上,控制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的一对基因,其本质区别是碱基对的排列顺序不同。一般用同一英文字母的大小写来表示,如A和a。 【详解】A 、联会是指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的现象,故正常情况下能联会的染色体一定是同源染色体,A正确; B、D和d控制果蝇的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B错误; C、基因在同源染色体上成对存在,C错误; D、基因位于染色体上是摩尔根首先证实的,D错误。 故选A。 16.下列有关DNA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某生物的遗传物质中嘌呤占43.8%,嘧啶占56.2%,则该生物可能是大肠杆菌 B. 遗传信息即生物体所表现出来的性状 C. 一个DNA分子片段中一般含有2个游离的磷酸基团 D. 含32P的DNA分子在不含32P的环境中连续复制三代,子代DNA分子中含32P的占1/8 【答案】C 【解析】 【分析】 半保留复制:DNA在复制时,以亲代DNA的每一条单链作模板,合成完全相同的两个双链子代DNA,每个子代DNA中都含有一股亲代DNA链,这种现象称为DNA的半保留复制,表现的特征是边解旋变复制。 【详解】A、某生物的遗传物质中嘌呤占43.8%,嘧啶占56.2%,说明核酸为单链结构,可能为单链RNA,故该生物不可能是大肠杆菌,A错误; B、遗传信息指的是DNA(或基因)中碱基对的排列顺序,B错误; C、一个DNA片段中两条链的两端各有一个游离的磷酸基团,故一个DNA片段中一般含有2个游离的磷酸基团,C正确; D、含32P的DNA分子在不含32P的环境中连续复制三代,会产生8个DNA分子,其中含有32P的DNA分子有2个,据此可知子代DNA分子中32P的DNA分子占比为1/4,D错误。 故选C。 17.某双链DNA分子中共有含氮碱基1400个,其中一条单链上(A+T)/(C+G)=2/5,问该DNA分子复制两次需要消耗游离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的数目是( ) A. 600个 B. 450个 C. 1200个 D. 900个 【答案】A 【解析】 【分析】 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主要特点: DNA分子是由两条链组成的,这两条链按反向平行方式盘旋成双螺旋结构。 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排列在内侧。 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成碱基对,并且碱基配对有一定的规律:A(腺嘌呤)一定与T(胸腺嘧啶)配对;G(鸟嘌呤)一定与C(胞嘧啶)配对。碱基之间的这种一一对应的关系,叫做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详解】DNA的双螺旋结构中,两条脱氧核苷酸链反向平行两条链之间的相邻碱基通过氢键连接,即A与T配对,G与C配对,所以DNA分子中的碱基数A=T G=C。双链DNA分子中共有含氮碱基1400个,其中一条单链上(A+T)/(C+G)=2/5,则可知该DNA分中的A+T所占的比例为2/7,则DNA分子中A+T =1400×2/7=400 个,又DNA中的A=T,所以该DNA分子中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的数目是200个,该DNA分子连续复制两次产生4个DNA分子,相当于新和成3个DNA分子,每个DNA分子中含有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的数目为200个,则可知复制2次需要消耗游离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的数目为3×200=600个,即A正确。 故选A。 18.如图是人体性染色体的模式图,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位于Ⅰ区段内基因的遗传只与男性相关 B. 位于Ⅱ区段内基因遗传时,后代男女的性状表现可能不一致 C. 位于Ⅲ区段内的致病基因在体细胞中也可能有等位基因 D. 位于Ⅰ区段内的致病基因在体细胞中也可能有等位基因 【答案】D 【解析】 【分析】 Ⅰ区段为Y的非同源区,X染色体上没有相关基因,故该区域上的基因控制的性状表现为限雄遗传;Ⅱ区段为X、Y的同源区,位于该区段上的基因在遗传时也会出现后代中雌雄个体表现不一致的情况;Ⅲ区段为X的非同源区,Y上没有相关基因,位于Ⅲ区段内的基因在遗传时,隐性性状表现为男性多于女性,显性性状表现为女性多于男性。 【详解】A、Ⅰ区段为Y的非同源区,X染色体上没有相关基因,故位于Ⅰ区段内基因的遗传只与男性相关,A正确; B、Ⅱ区段为X、Y的同源区,位于Ⅱ区段内基因遗传时,后代男女的性状表现可能不一致,如XbXb× XBYb,子代男性全表现为隐性,而女性全表现为显性,B正确; C、Ⅲ区段为X的非同源区,Y上没有相关基因,位于Ⅲ区段内的致病基因在女性体细胞中也可能有等位基因,C正确; D、Ⅰ区段为Y的非通源区,X染色体上没有相关基因,因此,位于Ⅰ区段内的致病基因在体细胞中不可能有等位基因,D错误。 故选D。 19.一种感染螨虫的新型病毒,研究人员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方法,以体外培养的螨虫细胞等为材料,设计可相互印证的甲、乙两组实验,以确定该病毒的核酸类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应选用35S、32P分别标记该病毒的蛋白质和核酸 B. 可先将甲、乙两组螨虫细胞分别培养在含同位素标记的尿嘧啶或胸腺嘧啶的培养基中 C. 该新型病毒复制核酸的原料、模板和酶都来自螨虫细胞 D. 沃森和克里克利用同位素标记法研究DNA分子双螺旋结构 【答案】B 【解析】 【分析】 题意分析,本实验的目的是确定病毒核酸的类型是DNA还是RNA,因此应该分别标记DNA和RNA特有的碱基,即分别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尿嘧啶和胸腺嘧啶,由于病毒是没有细胞结构的,必须寄生于活细胞中,因此先将甲、乙两组螨虫细胞分别培养在含同位素标记的尿嘧啶或胸腺嘧啶的培养基中,再将病毒分别接种到含有甲、乙两组螨虫细胞的培养液中,一 定时间后离心并收集、检测病毒的放射性,以确定病毒的类型。 【详解】A、实验欲确定病毒核酸的类型是DNA还是RNA,因此应该分别标记DNA和RNA特有的碱基,即分别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尿嘧啶和胸腺嘧啶,A错误; B、由于病毒是没有细胞结构的,必须寄生于活细胞中,因此先将甲、乙两组螨虫细胞分别培养在含同位素标记的尿嘧啶或胸腺嘧啶的培养基中,B正确; C、病毒为专性寄生物,故该新型病毒复制核酸的原料、酶等条件都来自螨虫细胞,而模板是病毒自身提供的,C错误; D、沃森和克里克利用经过长期的研究构建了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D错误。 故选B。 20.人类对遗传物质本质的探索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孟德尔利用假说-演绎法发现了遗传规律,却不了解遗传物质的本质 B.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比肺炎链球菌体外转化实验更具有说服力 C. 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这两个实验的关键思路相同 D. 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这两个实验均证明 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究历程。包括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艾弗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用分别含有放射性同位素35S和放射性同位素32P培养基培养大肠杆菌)、烟草花叶病毒的感染和重建实验。实验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少部分生物的遗传物质是RNA。 【详解】A、孟德尔提出了遗传因子并证实了其传递规律,但并没有发现其化学本质,A正确; B、噬菌体侵染细菌时,只有DNA分子进入细菌,蛋白质外壳留在外面,这样可以使DNA和蛋白质彻底分离,因此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比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更具有说服力,B正确; C、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思路相同而实验技术不同,前者采用的是微生物培养技术,后者采用的是同位素标记技术,C正确; D、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都能证明DNA是遗传物质,但均不能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D错误。 故选D。 21.下面关于基因、蛋白质、性状之间关系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生物体的一切性状完全由基因控制,与环境因素无关 B. 基因可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C. 基因的遗传信息可通过转录和翻译传递到蛋白质得以表达 D. 基因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答案】A 【解析】 【分析】 1.表现型=基因型+外界环境因素。 2.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方式:①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影响细胞代谢,进而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如白化病、豌豆的粒形;②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分子结构来直接控制性状,如镰刀型细胞贫血症、囊性纤维病。 【详解】A、生物体的性状是由基因与环境共同决定的,A错误; B、基因可以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如镰刀型细胞贫血症,B正确; C、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体现者,基因的遗传信息可通过转录和翻译传递到蛋白质得以表达,C正确; D、基因控制性状可以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性状,如白化病,D正确。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蛋白质和性状的关系,熟知基因与蛋白质、性状的关系以及基因控制性状的途径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22.B基因在人肝脏细胞中的表达产物是含100个氨基酸的β-100蛋白,而在人小肠细胞中的表达产物β-48蛋白是由β-100蛋白的前48个氨基酸构成的。研究发现,小肠细胞中B基因转录出的mRNA中某一“CAA”密码子上的C被编辑成了U。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 A. 肝脏和小肠细胞中B基因的结构有差异 B. β-100蛋白与β-48蛋白的空间结构相同 C. 组成β-100蛋白和β-48蛋白的化学元素种类一定不同 D. UAA是终止密码子,故推测该CAA是原mRNA的第49位密码子 【答案】D 【解析】 【分析】 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步骤,转录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翻译是以mRNA为模板合成蛋白质的过程,场所是核糖体,核糖体沿着mRNA移动进行翻译过程,直至读取终止密码子。 【详解】肝脏细胞和小肠细胞都是由同一个受精卵有丝分裂形成的,含有相同的基因,A错误;含100个氨基酸的B-100蛋白和含48个氨基酸的B-48蛋白的氨基酸的数量不同,空间结构也不同,B错误;组成β-100蛋白和β-48蛋白的化学元素相同,都有C、H、O、N,C错误;小肠细胞中B基因转录出的mRNA中某一CAA密码子上的C被编辑成了U,UAA是终止密码子,导致形成含β-100蛋白的前48个氨基酸序列的β-48蛋白,故推测该CAA是原mRNA 的第49位密码子,D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遗传信息转录和翻译,要求考生识记遗传信息转录和翻译的过程、场所、条件及产物等基础中,能结合题干中信息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23.下图的基因模型为控制某种酶的基因内部和周围的 DNA 组成情况,距离以千碱基对(kb) 表示,但未按比例画出。其中标出了转录起点和终点,翻译的起始密码子和终止密码子对 应位点是它们第一个碱基的位置,其中转录直接生成的 RNA 中的 d 区间对应的区域会被 加工切除。根据以上信息,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虽然 d 区间无法直接决定氨基酸序列,但是其也属于基因的一部分 B. 转录起点是位于基因首端的特殊 DNA 序列,是 RNA 聚合酶识别和结合部位 C. 转录直接形成的 RNA 并不是最后用于翻译的 mRNA D. 该模型对应的酶是由 298个氨基酸构成的 【答案】D 【解析】 【分析】 启动子是RNA 聚合酶识别、结合和开始转录的一段DNA 序列,它含有RNA 聚合酶特异性结合和转录起始所需的保守序列,启动子本身不被转录。启动子一般位于转录起始位点的上游。终止子是给予RNA聚合酶转录终止信号的DNA序列。在一个操纵元中至少在构基因群最后一个基因的后面有一个终止子。 【详解】由图可知,为真核生物的基因,d区间无法决定氨基酸序列,属于内含子,内含子也是基因的一部分,A正确;转录起点是位于基因首端的特殊DNA序列属于启动子,它是RNA聚合酶识别和结合的部位,B正确;转录直接形成的RNA,为前体mRNA,用于翻译的mRNA是经过剪切加工后的mRNA,C正确;属于基因该酶的长度是由起始密码子和终止密码子之间的碱基所决定的且不含终止密码子,所以计算公式为【(5.8-1.7)-(5.2-2.0)】*1000-3=897,对应氨基酸299,D错误;综上所述,选D项。 二、非选择题: 24.现有五个果蝇品系都是纯种,其表现型及相应基因所在的染色体如下表所示。其中,2~5 果蝇品系均只有一个性状为隐性,其他性状均为显性纯合,且都由野生型(长翅、红眼、正常身、灰身)突变而来。请据表回答问题: 亲本序号 1 2 3 4 5 染色体 第Ⅱ号 染色体 X染色体 第Ⅲ号 染色体 第Ⅱ号 染色体 性状 野生型 (显性纯合子) 残翅(v) 白眼(a) 毛身(h) 黑身(b) 其余性状均为纯合显性性状 (1)若通过观察和记录后代中翅的性状来进行基因分离定律的遗传实验,选用的亲本组合是________(填亲本序号);其F2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__时说明其遗传符合基因分离定律。 (2)若要进行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验,选择1和4或2和5作为亲本是否可行?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3)在探究“生物的遗传与染色体到底有什么关系,基因又是怎么回事”的过程中,摩尔根通过果蝇实验,提出了一个假说,其内容是________。为了验证这一假说,摩尔根做了多组的验证实验,其中最为关键的验证实验的杂交组合是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2与1(或2与3或2与4或2与5) (2). 长翅∶残翅等于3∶1 (3). 不可行 (4). 1和4只存在一对相对性状的差异;2和5控制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II)上 (5). 控制白眼的基因在X染色体上,而Y染色体上不含有它的等位基因 (6). 显性的雄个体与隐性雌性个体杂交,即为白眼雌果蝇与红眼雄果蝇进行杂交 【解析】 【分析】 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进行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进行自由组合;按照自由组合定律,具有两对等位基因的个体产生的配子的基因型是四种,比例是1:1:1:1,可以用测交实验进行验证。 植物常用自交法进行验证,根据一对相对性状遗传实验的结果,若杂合子自交后代表现型比例为3:1,则该性状的遗传符合分离定律,根据两对相对性状遗传实验结果,若杂合子自交后代表现型比例为9:3:3:1,则两对性状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详解】(1)用翅的性状验证基因的分离定律只需要研究翅形这一对等位基因,据题意和表格所列性状可知,2号翅形为隐性,其他翅形都是显性,因此,可以选用2号与1、3、4、5中的任意一亲本杂交,如果F2中长翅∶残翅等于3∶1,则符合基因的分离定律。 (2)要验证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至少需要同时研究两对相对性状,且控制这两对相对性状的等位基因位于两对非同源染色体上。1号和4号只有一对相对性状不同,2号和5号控制的两对性状的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因此,以上两种组合都不能用于验证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3)在探究“生物的遗传与染色体到底有什么关系,基因又是怎么回事”的过程中,摩尔根通过果蝇实验,提出了一个假说,其内容是:控制白眼的基因在X染色体上,而Y染色体上不含有它的等位基因。为了验证这一假说。摩尔相做了多组的验证实验,其中最为关键的验证实验的杂交组合为:显性的雄个体与隐性雌性个体杂交,即为白眼雌果蝇与红眼雄果蝇进行杂交,然后观察子代的性状表现与性别有无关联。 【点睛】熟知分离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以及验证遗传定律的实验方法是解答本题的关键!熟知课本中的探究和验证实验是解答本题的另一关键! 25.图1为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部分图解;表为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请根据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编号 实验过程和操作 结果 A组 含35S噬菌体+大肠杆菌(培养一段时间)→揽拌,离心→检测放射性 上清液中的放射性很高,下层沉淀 中的放射性很低 B组 含32P噬菌体+大肠杆菌(培养一段时间)→搅拌,离心→检测放射性 上清液中的放射性很低,下层沉淀中的放射性很高 (1)图1实验是在格里菲思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基础上进行的,据图可以作出__________的假设。 (2)在表中,若在B组实验中32P标记的噬菌体和大肠杆菌混合培养时间过短,会使上清液中放射性含量__________,其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 (3)噬菌体的DNA进人大肠杆菌后能进行自我复制,其复制的方式是__________,DNA分子与蛋白质分子一样也具有结构的多样性,原因是__________,DNA片段中的(A+G)/(T+C)总是1,由此证明DNA分子中碱基的数量关系是__________。请设计一个实验,给图2A组实验培养出“含35S噬菌体”(简要写出实验步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S型菌的DNA是引起R型菌发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或S型菌的DNA是转化因子) (2). 上升 (3). 32P标记的噬菌体还未进行侵染就被搅拌下来,经过离心分层,这些噬菌体进入上清液中。 (4). 半保留复制 (5). DNA分子中的碱基排列顺序千变万化 (6). A(腺嘌呤)一定与T(胸腺嘧啶)配对;G(鸟嘌呤)一定与C(胞嘧啶)配对,即A=T;G=C。 (7). 首先用含 35S的物质制备培养大肠杆菌的培养基,然后用该培养基培养大肠杆菌从而得到含35S标记的大肠杆菌;然后让噬菌体侵染含35S标记的大肠杆菌从而得到含35S噬菌体。 【解析】 【分析】 DNA分子能够储存足够量的遗传信息,遗传信息蕴藏在4种碱基的排列顺序之中,碱基排列顺序的千变万化,构成了DNA分子的多样性,而碱基的特定的排列顺序,又构成了每一个DNA分子的特异性:DNA分子的多样性和特异性是生物体多样性和特异性的物质基础。DNA分子上分布着多个基因,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详解】(1)图1实验为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该实验是在格里菲思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基础上进行的,图中实验在培养基中加入了S型菌的DNA,故可推测该实验作出的假设为:S型菌的DNA是引起R型菌发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或S型菌的DNA是转化因子)。 (2)在表中,若在B组实验中32P标记的噬菌体和大肠杆菌混合培养时间过短,会使32P标记的噬菌体还未进行侵染就被搅拌下来,经过离心分层,这些噬菌体进入上清液中,进而导致上清液中放射性含量上升。 (3)噬菌体的DNA进人大肠杆菌后能进行半保留复制;DNA分子中含有数目较多的脱氧核苷酸,其中多样的碱基排列顺序导致了DNA分子结构的多样性,DNA为双螺旋结构,其中具有严格的碱基互补配对,即A(腺嘌呤)一定与T(胸腺嘧啶)配对;G(鸟嘌呤)一定与C(胞嘧啶)配对,所以DNA分子中(A+G)/(T+C)总是1。噬菌体是专一性寄生物,若要培养出“含35 S噬菌体”必须首先让大肠杆菌具有放射性标记,然后再让噬菌体侵染被标记的大肠杆菌即可,为此实验步骤应为,首先用含 35S的物质制备培养大肠杆菌的培养基,然后用该培养基培养大肠杆菌从而得到含35S标记的大肠杆菌;然后让噬菌体侵染含35S标记的大肠杆菌从而得到含35S噬菌体。 【点睛】熟知DNA分子的结构特点和半保留复制的方式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掌握课本中关于遗传物质探究的实验原理和过程是解答本题的另一关键,病毒的放射性标记过程是本题的易错点。 26.下图为人体胰岛素基因控制合成胰岛素的过程示意图。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胰岛素基因的本质是__________,该基因能准确复制的两个最关键原因是__________。决定图2中mRNA的基因的碱基序列为___________________。 (2)图1中过程①发生所需要的酶是__________,过程②称为__________。该细胞与人体其他细胞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不同,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图1中一个mRNA上结合多个核糖体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已知胰岛素由两条多肽链共51个氨基酸组成,翻译时mRNA上的碱基数远大于153,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与胰岛素基因的mRNA相比,某动物的b基因的mRNA中UGA变为AGA,其末端序列成为“一AGCGCGACCAGACUCUAA—”,则该动物的b基因比胰岛素基因多编码_________个氨基酸(起始密码子位置相同,UCA、UAA、UAG为终止密码子)。 【答案】 (1). 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2). DNA独特的双螺旋结构为复制提供精确的模板;严格的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保证了复制精确的进行。 (3). (4). RNA聚合酶 (5). 翻译 (6). 基因选择性表达 (7). 在短时间内合成大量的同种蛋白质 (8). mRNA上存在终止密码子等不翻译的序列 (9). 2 【解析】 【分析】 DNA分子的复制是一个边解旋边复制的过程,复制需要模板、原料、能量和酶等基本条件。DNA分子独特的双螺旋结构,为复制提供了精确的模板,通过碱基互补配对,保证了复制能够准确地进行。 题图分析,图1中过程①为遗传信息由DNA传递到RNA的转录过程,过程②为遗传信息由mRNA传递到蛋白质的翻译,由图2中的核糖体、tRNA、mRNA及肽链可推断该图为翻译过程放大图。 【详解】(1)人体遗传物质为DNA,故胰岛素基因的本质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DNA独特的双螺旋结构为复制提供精确的模板,通过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保证了复制准确有序地进行。根据转录过程中的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可知,决定图2中mRNA的基因的碱基序列为: (2)图1中过程①为转录,该过程需要RNA聚合酶,过程②为翻译。由于细胞分化,同一个个体内细胞出现了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的差异,细胞分化的本质是基因选择性表达。图1中一个mRNA上结合多个核糖体的意义是在短时间内合成大量的同种蛋白质。 (3)已知胰岛素由两条多肽链共51个氨基酸组成,由于mRNA上存在终止密码子等不翻译的序列,故翻译时mRNA上的碱基数远大于153。与胰岛素基因的mRNA相比,某动物的b基因的mRNA中UGA变为AGA,其末端序列成为“—AGCGCGACCAGACUCUAA—”,结合密码子可知,改变之后终止密码子往后错了两个密码子的位置出现,故该动物的b基因比胰岛素基因多编码2个氨基酸。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熟练掌握遗传信息的传递规律,明确转录与翻译过程的物质变化及反应条件,将题目与课本知识建立有效连接。 27.下列示意图分别表示某个基因型为AaBb的动物体内细胞正常分裂过程中不同时期细胞内染色体、染色单体和DNA含量的关系及细胞分裂图像,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a、b、c柱分别表示的是__________的数量,图1所示四个时期所对应的细胞中都不存在同源染色体的是__________,Ⅲ的数量关系对应于图2中__________。 (2)对该生物体细胞内的两对等位基因进行荧光标记,观察其减数分裂过程,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可观察到__________个荧光点。图2中乙细胞分裂结束后,所产生的生殖细胞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细胞分裂中A和A分开可能对应图1__________(填“Ⅰ”、“Ⅱ”、“Ⅲ”或“Ⅳ”)时期。 (3)据所掌握生物学知识判断,以下哪些细胞中可以含有两条X染色体______ ①精细胞 ②卵原细胞 ③初级精母细胞 ④初级卵母细胞 ⑤次级精母细胞 ⑥次级卵母细胞 ⑦造血干细胞 (4)请从配子形成和受精作用两方面,简要说明遗传多样性的原因:__________。 【答案】 (1). 染色体、染色单体、DNA (2). Ⅲ和Ⅳ (3). 丙 (4). 4 (5). AB、Ab、aB或ab (6). Ⅰ (7). ②④⑤⑥⑦ (8). 配子形成过程中,由于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四分体时期,非姐妹染色单体间可能交叉互换部分染色体;另一方面,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时,同源染色体随机排列在细胞赤道板两侧,导致了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的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因此,导致了配子中染色体组成的多种多样。受精作用过程中精子和卵细胞的随机结合,进一步导致了有性生殖后代的遗传多样性。 【解析】 【分析】 图1中:a是染色体、b是染色单体、c是DNA,其中I表示正常体细胞未进行DNA复制;II中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和DNA分子数之比为1∶2 ∶2,说明经过了DNA复制,可能是有丝分裂前期、中期或减数第一次分裂全过程;III中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和DNA分子数之比为1∶2 ∶2,但数目均只有II中的一半,可能是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IV中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和DNA分子数之比为1∶0 ∶1,没有染色单体,且数目是正常体细胞的一半可能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 图2中:甲细胞着丝点分裂,染色体移向细胞两极,且含同源染色体所以处于有丝分裂后期;乙细胞同源染色体分离,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丙细胞排列在细胞赤道板上,没有同源染色体,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 【详解】(1)由分析可知,图1中a是染色体、b是染色单体、c是DNA;图1四个时期中表示不存在同源染色体的是Ⅲ和Ⅳ;Ⅲ的数量关系与图2中的丙对应。 (2 )对该生物体细胞内的两对等位基因进行荧光标记,观察其减数分裂过程,由于经过了同源染色体的分离与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细胞中会有四条染色体,不管两对等位基因是否为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均可观察到4个荧光点。图2中乙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且显示细胞质进行不均等分裂,故该细胞为初级卵母细胞,分裂结束后,所产生的生殖细胞为卵细胞,由于等位基因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故该卵细胞可能的基因型为AB、Ab、aB、ab。细胞分裂中A和A分开是随着丝点的分开而分离的,减数分裂过程中着丝点的分裂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该期可能对应于图1中的Ⅰ时期。 (3)①精细胞中不可能含有两条X染色体,① 错误; ②卵原细胞含有两条X染色体,②正确 ③初级精母细胞含有一条X染色体,③ 错误; ④初级卵母细胞含有两条X染色体,④正确; ⑤次级精母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时可以含有两条X染色体,⑤正确; ⑥次级卵母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时含有两条X染色体,⑥ 正确; ⑦雌性个体的造血干细胞中含有两条X染色体,雄性动物的造血干细胞有丝分裂后期的细胞中可以含有两条X染色体,⑦正确。故上述细胞中可以含有两条X染色体的是:②④⑤⑥⑦。 (4)配子形成过程中,由于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四分体时期,非姐妹染色单体间可能交叉互换部分染色体;另一方面,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时,同源染色体随机排列在细胞赤道板两侧,导致了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的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因此,导致了配子中染色体组成的多种多样。受精作用过程中精子和卵细胞的随机结合,进一步导致了有性生殖后代的遗传多样性。 【点睛】熟知减数分裂过程以及分裂过程中的物质变化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能够理解遗传多样性的成因是解答最后一问的关键! 28.某雌雄异株植物花色由3对独立遗传的基因(A、a;B、b;C、c)控制,当该植物每对等位基因至少含有一个显性基因时开紫花,其他颜色花至少含有一对隐性基因,其中白花基因型中含有AA基因,绿花基因型中含BB基因,黄花基因型中含CC基因。现有紫花、白花、绿花、黄花植株纯合品系,下表为该纯合品系中部分植株做母本杂交得F1,F1自交后的情况(不考虑细胞质遗传和伴X、Y同源区段的遗传)。回答下列问题: 亲代 ♀紫×白♂ ♀紫×绿♂ ♀紫×黄♂ F1 紫 紫 紫 F2 紫:白=9:5 紫:绿=9:5 紫:黄=9:5 (1)若该三对基因均位于常染色体上,则上述子一代紫花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子二代中出现基因型为aabbcc植株的概率为__________。 (2)若三对基因均位于常染色体上,则F2出现9:5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判断三对基因中是否有一对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请用以上纯合品系植株为材料设计杂交实验____(要求:写出最简杂交组合和预期结果与结论)。 【答案】 (1). AABbCc、AaBBCc、 AaBbCC (2). 0 (3). 基因型中含两对显性基因纯合和一对隐性基因纯合的植株不能存活 (4). 用紫花雄性植株分别与任一雌性白花或绿花或黄花植株同时杂交。 预期结果与结论: ①若三组杂交后代植株的花全是紫色,则三对基因均位于常染色体上; ②若三组杂交后代有一组植株的花全是紫色,另外两组植株的花不全是紫色,则三对基因有一对位于X染色体上。 【解析】 【分析】 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是位于同源染色体的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和分离。 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 基因分离定律是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基础。 由题意可知,亲本都是纯合子,假设该三对基因均位于常染色上,则亲本中紫花的基因型为AABBCC,白花基因型为AAbbcc,绿花基因型为aaBBcc,黄花基因型为aabbCC,产生子一代紫花的基因型分别为AABbCc、AaBBCc、 AaBbCC。 【详解】(1)由分析可知,若该三对基因均位于常染色体上,则亲本中紫花的基因型为AABBCC,白花基因型为AAbbcc,绿花基因型为aaBBcc,黄花基因型为aabbCC,产生子一代紫花的基因型分别为AABbCc、AaBBCc、 AaBbCC,显然子二代中出现基因型为aabbcc植株的概率为0。 (2)若三对基因均位于常染色体上,则F2出现的正常比例为9∶3∶3∶1的变式,但现在比例为9∶5,说明有致死现象,其原因是基因型中含两对显性基因纯合和一对隐性基因纯合的植株不能存活。 (3)题意显示“现有紫花、白花、绿花、黄花植株纯合品系”可知,亲本都为纯合子,为判断三对基因中是否有一对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设计实验如下:选紫花植株做父本(AABBCC或AAXBYCC),选白花或绿花或黄花植株为母本 (如AAbbCC或AAXbXbCC),预期结果:①若子一代植株的花全是紫色(如AABbCC),则三对基因均位于常染色体;②若子一代植株的花不全是紫色(如AAXbYCC) ,则三对基因有一对位于X染色体上。 【点睛】熟知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解答本题的关键!突破致死现象并能正确描述致死原因是解答本题的难点。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