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26 发布 |
- 37.5 KB |
- 1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河北省张家口市尚义县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
河北省张家口市尚义县一中 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 1.某男孩为红绿色盲患者,但他的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色觉均正常。该男孩的红绿色盲基因来自于( ) A. 外祖父 B. 外祖母 C. 祖父 D. 祖母 【答案】B 【解析】伴X隐性遗传病的特点,其特点为:女患父子患,即女性患病则儿子一定患病,女儿患病,则父亲一定患病,父亲正常,其女儿一定正常。 【详解】色盲属于伴X隐性遗传,色盲男孩的基因型为,男孩的X染色体来源于母亲,母亲没有色盲,可推出母亲为,母亲的两条X染色体由外祖父供应一条,外祖母供应一条,而外祖父色觉正常,可推断,母亲所携带的色盲基因由外祖母遗传,综上所述:只有B正确。 【点睛】熟知伴X隐性性遗传的特点是解答本题的关键,学会用相应的特征解决实际问题是解答本题的另一关键! 2.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揭示出( ) A. 等位基因之间的关系 B. 非等位基因之间的关系 C. 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之间的关系 D. 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之间关系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要求学生熟记课本中的基本概念。 【详解】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分离的同时,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发生自由组合,揭示的是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之间的关系,C正确,ABD错误。故选C。 3.下列曲线中表示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变化的是 A. B. C. D. 【答案】D 【解析】A、图示曲线表示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变化规律,A错误; B、图示曲线表示减数分裂过程中核DNA含量变化规律,B错误; C、图示曲线表示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单体数目变化规律,C错误; D、图示曲线表示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变化规律,D正确。故选D。 【点睛】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曲线的判断方法 (1)首先区分核DNA和染色体的变化曲线 看“斜线”,曲线中存在斜线的为核DNA变化曲线,不存在斜线的为染色体变化曲线。 (2)区分开核DNA和染色体的变化曲线后,再区分细胞增殖的方式 ①根据“染色体峰值”判断:染色体数目最大为4N的是有丝分裂;染色体数目最大为2N的是减数分裂。 ②根据“DNA复制和分裂次数”判断:斜线代表DNA复制,竖直下降代表细胞分裂完成。因此斜线出现1次,而竖直下降2次的为减数分裂;斜线出现1次竖直下降1次的为有丝分裂。 ③根据“结果”判断:分裂完成后,染色体或核DNA的数量与分裂前相等则为有丝分裂;若减半则为减数分裂。 4.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实质是 ( ) A. 姐妹染色单体彼此分开 B. 染色体进行了复制 C. 联会后的同源染色体彼此分开 D. 染色体恢复成染色质 【答案】C 【解析】减数分裂是特殊的有丝分裂,其特殊性表现在:①从分裂过程上看:(在减数分裂全过程中)连续分裂两次,染色体只复制一次;②从分裂结果上看:形成的子细胞内的遗传物质只有亲代细胞的一半;③从发生减数分裂的部位来看:是特定生物(一般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的特定部位或器官(动物体一般在精巢或卵巢内)的特定细胞才能进行(如动物的性原细胞)减数分裂;④从发生的时期来看:在性成熟以后,在产生有性生殖细胞的过程中进行一次减数分裂。 【详解】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实质是联会后的同源染色体彼此分开,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C正确。故选C。 5.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行为是( ) A. 复制→分离→联会→分裂 B. 复制→联会→分离→分裂 C. 联会→复制→分裂→分离 D. 联会→复制→分离→分裂 【答案】B 【解析】数分裂过程:(1)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的复制。(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 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类似于有丝分裂)。 【详解】染色体的复制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的联会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染色体上的着丝点的分裂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因此在减数分裂过程在,染色体的行为变化为:复制→联会→分离→分裂,故选B。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识记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变化规律,能够准确判断染色体的各个行为发生的时期,进而选出正确的答案。 6. 通过测交可以推测被测个体 ①性状的显、隐性 ②产生配子的比例 ③基因型 ④产生配子的数量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C 【解析】根据测交结果,可以直接判断的是被测个体产生配子的种类及比例,进而推断被测个体的基因组成。 【详解】测交是被测个体与隐性类型相交,根据后代的表现型,可以判断被测个体产生配子的种类及比例和被测个体的基因组成。故选C。 7.下面关于同源染色体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同源染色体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 B. 同源染色体是由一条染色体经过复制而成的两条染色体 C. 同源染色体的形状和大小一般都相同 D. 在减数分裂中配对两条染色体是同源染色体 【答案】B 【解析】原始生殖细胞如精原细胞,经过染色体复制,成为初级精母细胞,初级精母细胞经过减数第一次分裂,产生两个次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再通过减数第二次分裂产生四个精细胞。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同源染色体联会(配对)形成四分体。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 【详解】所谓同源染色体是指一个来自父方,另一个来自母方,其形态大小一般相同的一对染色体。受精卵及体细胞中都含有同源染色体。由一条染色体经过复制而成的两条染色体,称为姐妹染色单体。B错误。ACD正确,故选B 8.相对性状的基因自由组合,如果F2的分离比分别为9∶7、9∶6∶1和15∶1,那么F1与双隐性个体测交,得到的分离比分别是( ) A. 1∶3、1∶2∶1和3∶1 B. 3∶1、4∶1和1∶3 C. 1∶2∶1、4∶1和3∶1 D. 3∶1、3∶1和1∶4 【答案】A 【解析】题意分析:由F2的分离比可推知:F1的基因型为双杂合(AaBb);F2的分离比为9∶7,说明有双显性基因的表现为一种性状,其他的表现为另一种性状;F2的分离比为9∶6∶1,说明有双显性基因的表现为一种性状,有单显性基因的表现为一种性状,无显性基因的表现为一种性状;F2的分离比为15∶1,说明只要有显性基因的就表现为同一种性状,无显性基因的表现为另一种性状。 【详解】若相关基因用A/a、B/b表示,F1的基因型为双杂合(AaBb),若F1与双隐性个体测交,则后代的基因型为AaBb(双显)、Aabb(单显1)、aaBb(单显2)、aabb(双隐),且比例为1∶1∶1∶1,由分析可知,当F2的分离比为9∶7时,则表现为双显类型为一种性状,其他类型表现为同一种性状,因此相应的测交比例为1∶3;当F2的分离比为9∶6∶1时,则表现为双显类型为一种性状,两种单显类型表现为同一种性状,双隐类型又是一种性状,因此相应的测交比例为1∶2∶1;当F2的分离比为15∶1时,则有显性基因的就表现为同一种性状,无显性基因的表现为另一种性状,即双显和两种单显类型表现为一种性状,双隐性为另外一种性状,因此相应的测交比例为3∶1。即A正确。 故选A。 【点睛】会用基因自由组合9∶3∶3∶1比例解答关于两对相对性状的特殊分离比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把握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本质是解答本题的另一关键! 9.下列杂交与自交实验中,子一代能出现性状分离的是 ( ) A. 显性纯合子自交 B. 隐性性状个体自交 C. 显性纯合子与隐性纯合子杂交 D. 杂合子自交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基因的分离规律的实质及应用,性状分离是杂合子一代自交,后代同时表现出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 【详解】A、显性纯合体自交的后代都是显性纯合体,A错误; B、隐性性状自交自交的后代都是隐性纯合体,B错误; C、显性纯合体与隐性性状杂交的后代都是杂合体,C错误; D、杂合体自交的后代同时表现出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D正确。故选D。 10.下列有关受精卵和受精作用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 受精卵中的染色体一半来自卵细胞 B. 受精过程中精子和卵细胞的结合是随机的 C. 受精卵中的DNA一半来自精子 D. 受精作用与精子和卵细胞的相互识别有关 【答案】C 【解析】受精作用: 1、概念:精子和卵细胞融合成受精卵的过程叫受精作用; 2、过程:精子的头部进入卵细胞,尾部留在外面,紧接着,在卵细胞细胞膜的外面出现一层特殊的膜,以阻止其他精子再进入,精子的头部进入卵细胞后不久,里面的细胞核就与卵细胞的细胞核相遇,使彼此的染色体会合在一起。 3、结果: (1)受精卵的染色体数目恢复到体细胞的数目,其中有一半的染色体来自精子(父亲),一半的染色体来自卵细胞(母亲); (2)细胞质主要来自卵细胞。 【详解】A、受精卵是由精子与卵细胞结合形成的,受精卵中的染色体一半来自父方,一半来自母方,A正确; B、受精过程中精子与卵细胞的结合是随机的,B正确; C、受精卵中染色体上的DNA一半来自卵细胞,一半来自精子,而细胞质中的DNA则来自于卵细胞,C错误; D、精子与卵细胞相互识别并融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是受精作用,因此受精作用与精子和卵细胞的相互识别有关,D正确。故选C 【点睛】易错警惕:受精作用过程中,精子的头部进入卵细胞,尾部没有进入,因此受精卵中的核遗传物质一半来自父方,一半来自母方,细胞质中的遗传物质主要来自母方。 11.以二倍体生物为例,减Ⅱ分裂不同于有丝分裂的特点是( ) A. 不含同源染色体 B. 染色体联会 C. 会有纺锤体形成 D. 着丝点分开 【答案】A 【解析】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主要区别有以下几点: 1、有丝分裂的结果是染色体数目不变,DNA数目减半,减数分裂的结果是染色体和DNA都减半。 2、有丝分裂无同源染色体分离,减数分裂同源染色体要分离。 3、有丝分裂前DNA复制一次分裂一次,减数分裂DNA复制一次分裂两次。 4、1个细胞有丝分裂产生2个细胞,减数分裂1个细胞分裂产生4个细胞。 5、减数分裂前期同源染色体要进行联会,有丝分裂无联会现象。 【详解】A、减数第二次分裂不含同源染色体,A正确; B、染色体联会发生在减一前期,B错误; C、纺锤体形成于分裂的前期,两者都会有,C错误; D、着丝点分裂发生在有丝分裂和减二分裂的后期,D错误。故选A。 12. 果蝇的红眼(W)对白眼(w)为显性。让红眼果蝇与白眼果蝇交配,其后代是红眼 雄果蝇:白眼雄果蝇: 红眼雌果蝇:白眼雌果蝇=1:1:1:1,亲代红眼果蝇的基因型 ( ) A. XWXw B. XWXW C. XWY D. XwY 【答案】A 【解析】子代雄果蝇性状决定于亲代雌果蝇,子代雌果蝇性状决定于亲代雄果蝇和雌果蝇,所以亲代雌果蝇基因型为XWXw,雄果蝇基因型为XwY。故选A。 13. 以下是来自于同一生物体内、处于四个不同状态细胞分裂图示。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该生物的正常体细胞中含有16条染色体 B. 图①与图③所示细胞中染色单体数相等 C. 图②、图④所示过程都是产生体细胞的分裂 D. 由图④分析,该生物可能是雄性个体或雌性个体 【答案】D 【解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①为有丝分裂后期,②为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③为有丝分裂中期,④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详解】A、①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此时细胞中所含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的2倍,因此该生物的正常体细胞中含有4条染色体,A错误; B、图①细胞不含染色单体,图③含有8条染色单体,因此这两个细胞中所含染色单体数目不相等,B错误; C、图②、图④所示都是产生生殖细胞的减数分裂过程,C错误; D、图④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且细胞均等分裂,可能是第一极体或次级精母细胞,因此据此不能确定该生物的性别,D正确。故选D。 14.以下①~④为动物生殖细胞形成过程中某些时期的示意图.按分裂时期的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 A. ①②③④ B. ②①④③ C. ③④②① D. ④①③② 【答案】B 【解析】①同源染色体分离,且均等分裂,为雄性的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②同源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两侧,为减数第一次分裂的中期;③着丝点分裂,且无同源染色体,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④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无同源染色体,减数第二次分裂的中期。 【详解】①为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②为减数第一次分裂的中期;③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④减数第二次分裂的中期。故分裂的前后顺序依次是②①④③,综上所述,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故选B。 15.下图为某半乳糖血症家族系谱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病的遗传方式是X染色体显性遗传 B. 带有致病基因的男性个体一定患病 C. 10号个体为杂合体的几率为2/3 D. 14号与患者婚配,后代正常的概率为2/3 【答案】D 【解析】无病的8、9号个体生出患病12、13号个体,可推知该病为隐性病,据“女患父必患”特点排除其伴X隐性病的可能,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假设由A、a控制。 【详解】A、分析可知,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A错误; B、带有致病基因的男性个体可能是正常的杂合子,B错误; C、分析可知9号为杂合子Aa,6号为Aa,而7号个体可能是Aa或AA,故10号个体为杂合子的几率为2/3或1/2,C错误; D、14号个体可能为AA(1/3),Aa(2/3),其与患者aa婚配,后代正常的概率为1/3+2/3×1/2=2/3,D正确。故选D。 16.已知一对表现型正常的夫妇,生了一个既患聋哑又患红绿色盲的男孩,且该男孩的基因型是aaXbY。 请推测这对夫妇再生一个正常男孩的基因型及其概率分别是( ) A. AAXBY,9/16 B. AAXBY,1/8或AaXBY,1/4 C. AAXBY,1/16或AaXBY,3/8 D. AAXBY,1/16或AaXBY,1/8 【答案】D 【解析】已知红绿色盲是由X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b控制的,而先天性聋哑(a)属于常染色体遗传.先根据夫妇的表现型写出可能的基因型,再根据后代的表现型确定夫妇最终的基因型。 【详解】试题分析:由该男孩的基因型和症状可知,这两种病都是隐性遗传病,红绿色盲是伴X隐性遗传病,所以双亲的基因型是AaXBXb和AaXBY。这对夫妇再生一个正常男孩的基因型应是AAXBY或AaXBY,前者概率是1/4×1/4=1/16,后者概率是2/4×1/4=1/8,D正确,ABC错误。故选D。 17.对下列各图所表示的生物学意义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甲图中生物自交后产生基因型为Aadd个体的概率为1/6 B. 乙图细胞若处于有丝分裂后期,则该生物正常体细胞的染色体数为4条 C. 丙图家系中男性患者明显多于女性患者,该病最有可能是伴X隐性遗传病 D. 丁图表示某果蝇染色体组成,其配子基因型有AXW、aXW两种 【答案】B 【解析】甲图中生物的基因型为AaDd,其自交后产生Aadd个体的概率为1/2×1/4=1/8,A错误;若乙图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则该生物正常体细胞中有4条染色体,B正确;由有病的双亲生出无病的女儿,可确定该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C错误;丁图果蝇基因型为AaXWY,其产生的配子有AXW、axW、AY、aY四种,D错误。 【考点定位】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细胞的减数分裂 18. 抗维生素D佝偻病是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的一种遗传病,这种病的遗传特点之一是 A. 男患者与女患者结婚,女儿正常 B. 患者的正常子女不携带该患者传递的致病基因 C. 男患者与正常女子结婚,子女均正常 D. 女患者与正常男子结婚,其儿子正常女儿患病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抗维生素D佝偻病是X染色体的显性遗传病,男患者与女患者结婚,其女儿都是患者,A错误; 显性遗传病正常子女不可能带有致病基因,B正确; 男患者与正常女子结婚,其女儿都是患者,C错误; 女患者与正常男子结婚,若女患者是纯合子,其子女都是患者,若女患者是杂合子,其子女50%正常50%患病,D错误。【名师点睛】解题技巧: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的特点:(1)女患者多于男患者;(2)连续遗传;(3)“男病母女病,女正父子正”即男患者的母亲和女儿都有病,正常女子的父亲和儿子都正常。 19.已知绵羊角的表现型与基因型的关系如下,正确的判断是( ) 基因型 HH Hh hh 公羊的表现型 有角 有角 无角 母羊的表现型 有角 无角 无角 A. 若双亲无角,则子代全部无角 B. 若双亲有角,则子代全部有角 C. 若双亲基因型为Hh,则子代有角与无角的数量比为1:l D. 绵羊角的性状遗传不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 【答案】C 【解析】据表可知,Hh在雌雄个体中表现型不同。 【详解】A、如无角母羊Hh与无角公羊hh杂交,后代可能出现有角公羊Hh,A错误; B、如有角公羊Hh与有角母羊HH杂交,后代可能出现无角母羊Hh,B错误; C、若双亲均为Hh,则后代雄性有角:无角=3:1,雌性有角:无角=1:3,合并可知子代有角与无角的数量比为1:l,C正确; D、绵阳角的性状遗传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D错误。故选C。 20. 鸡的毛腿F对光腿f是显性,豌豆冠E对单冠e是显性。现有一只公鸡甲与两只母鸡乙和丙,这三只鸡都是毛腿豌豆冠,用甲与乙、丙分别进行杂交,它们产生的后代性状表现如下: 甲×乙→毛腿豌豆冠,光腿豌豆冠 甲×丙→毛腿豌豆冠,毛腿单冠 公鸡甲的遗传因子组成是( ) A. FFEE B. FFEe C. FfEe D. FfEE 【答案】C 【解析】已知鸡的毛腿(F)对光腿(f)是显性,豌豆冠(E)对单冠(e)是显性,这两对等位基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遗传,由表现型可知:甲乙丙丁基因型都为F_E_。 【详解】由题意可知,甲与乙交,子代出现了光腿(ff),表明公鸡甲的遗传因子组成中有f基因;甲与丙交,子代出现了单冠(ee),表明公鸡甲的遗传因子组成中有e基因,又由于公鸡甲为毛腿豌豆冠,表明公鸡甲的遗传因子组成中有F、E基因。由此可知,公鸡甲的遗传因子组成是FfEe,C正确 。故选C。 21. 有一对色觉正常的夫妇,女方的父亲是色盲,他们所生子女中,儿子患色盲的可能性是( ) A. 25% B. 50% C. 75% D. 100% 【答案】B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根据女方父亲的表现型,判断女方的基因型,进而判断其儿子的基因型和表现型。 【详解】已知一对色觉正常的夫妇,女方的父亲是红绿色盲患者,说明女方是色盲基因携带者,则他们的儿子可能正常,也可能色盲,为色盲的概率为50%。故选B。 22.下图中甲~丁为小鼠睾丸中细胞分裂不同时期的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和DNA分子数的比例图,关于此图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甲图可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 B. 乙图可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 C. 丙图可表示有丝分裂间期的某一阶段 D. 丁图可表示有丝分裂末期 【答案】D 【解析】正常的体细胞DNA为2n,染色体也为2n。 【详解】A、甲已经完成DNA复制,还未发生分裂,可表示减一前期,A正确; B、乙相较甲,整体数据减半,可表示减一分裂已完成,处于减二前期,B正确; C、丙图无染色单体,而DNA与染色体数目正常,可表示还处于有丝分裂间期DNA还未复制的时候,C正确; D、丁图无染色单体,DNA与染色体数目较之前减半,可表示减数分裂完成后的子细胞,D错误。故选D。 23. 下列关于基因和染色体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行为变化的描述,错误的是 A. 同源染色体分离的同时,等位基因也随之分离 B. 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使所有非等位基因之间也发生自由组合 C. 染色单体分开时,复制而来的两个基因也随之分开 D. 非同源染色体数量越多,非等位基因的组合的种类也越多 【答案】B 【解析】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同时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染色单体分开时,复制而来的两个基因也随之分开。 【详解】等位基因位于同源染色体上,因此同源染色体分离的同时,等位基因也随之分离,A正确; 同源染色体上和非同源染色体上都含有非等位基因,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时,只能使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发生自由组合,而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不会自由组合,B错误; 着丝点分裂,染色单体分开形成染色体时,间期复制而来的两个基因也随之分开,C正确; 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所以非同源染色体数量越多,非等位基因组合的种类也越多,D正确。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同源染色体与非同源染色体的区别与联系、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减数分裂过程,要求考生识记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尤其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的特点;识记同源染色体和等位基因的概念,明确同源染色体上和非同源染色体上都含有非等位基因;掌握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 24. 豌豆、果蝇等是研究遗传学的好材料,研究人员针对研究目的选择不同的材料。以下关于实验材料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孟德尔用豌豆作为实验材料的原因之—是天然豌豆—般是纯种,结果可靠又易分析 B. 用豌豆测交法验证孟德尔自由组合定律只需观察后代数量比是否符合1∶1∶1∶1 C. 摩尔根选择果蝇是因为它的染色体数少、易观察、繁殖速度快,所有性状都与性别有关 D. 玉米作为常用遗传材料的原因是它的子代数量多、属于单性花,自然条件下不能自交 【答案】A 【解析】1、豌豆作为遗传学实验材料容易取得成功的原因是:(1)豌豆是严格的自花、闭花授粉植物,在自然状态下一般为纯种;(2)豌豆具有多对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易于观察;(3)豌豆的花大,易于操作;(4)豌豆生长期短,易于栽培。 2、果蝇适用于进行遗传学实验材料的原因:培养周期短,容易饲养,成本低;染色体数目少,便于观察;某些相对性状区分明显等。 【详解】A、孟德尔用豌豆作为实验材料的原因之一是豌豆是严格的自花闭花授粉植物,在自然条件下一般是纯种,结果可靠又易分析,A正确; B、用豌豆测交法验证孟德尔自由组合定律需观察后代表现型种类,并统计各表现型的数量,看各种表现型的数量比是否符合1:1:1:1,B错误; C、摩尔根选择果蝇是因为它的染色体数少、易观察、繁殖速度快,但不是所有性状都与性别有关,C错误; D、玉米属于单性花,在自然条件下能自交,D错误。故选A。 25.在下列哪组杂交后代中,通过眼色就可直接判断果蝇性别?( ) A. 白眼雌果蝇×白眼雄果蝇 B. 杂合红眼雌果蝇×红眼雄果蝇 C. 白眼雌果蝇×红眼雄果蝇 D. 杂合红眼雌果蝇×白眼雄果蝇 【答案】C 【解析】果蝇的红白眼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详解】A、后代雌雄果蝇均为白眼,无法区分,A错误; B、后代红眼个体有雌有雄,B错误; C、后代雄性均为白眼,雌性均为红眼,C正确; D、后代雌雄果蝇中均有红白眼,D错误。故选C。 26.下列关于遗传实验和遗传规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F2的3:1性状分离比依赖于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 B. 孟德尔巧妙设计的测交方法可用于检测F1的基因型 C. 孟德尔遗传定律描述的过程发生在有丝分裂过程中 D. 按照孟德尔自由组合定律AaBbCc个体自交,子代基因型有27种 【答案】C 【解析】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是F2中出现3:1的性状分离的条件之一,A正确;测交方法可以用于检测F1的基因型,也可以用于检测F1产生的配子的种类和比例,B正确;孟德尔遗传定律描述的过程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C错误;按照孟德尔定律,AaBbCc个体自交,子代基因型有33=27种,子代表现型有23=8种,D正确。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基因的分离定律的实质,明确测交实验的作用是验证子一代的基因型及其产生的配子的种类和比例,能够利用后代的性状分离比3:1解决自由组合定律的问题。 27. 下列有关孟德尔的“假说—演绎法”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在“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中提出了遗传因子的说法 B. “测交实验”是对推理过程及结果进行的检验 C. “生物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成对存在;配子中遗传因子成单存在;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属于演绎的内容 D. “F1能产生数量相等的两种配子”属于推理内容 【答案】C 【解析】孟德尔在“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中没有提出等位基因的说法,只提出了生物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A错误;“测交实验”是根据假说进行演绎推理,是对推理过程及结果进行的检验,看真实的实验结果与理论预期是否一致,证明假说是否正确,B正确;“生物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成对存在;配子中遗传因子成单存在;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属于假说内容,C正确;“F1能产生数量相等的两种配子”属于演绎推理内容,D正确。 28.某紫花植株自交,子代表现为紫花植株∶白花植株=9:7,则正确的是( ) A. 该性状可以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 B. 子代紫花植株中能稳定遗传的占1/16 C. 子代白花植株的基因型有3种 D. 亲代紫花植株测交后代紫花∶白花为1:1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分析题意可知,9:7是9:3:3:1的变形,是AaBb自交的结果,因此两对等位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其中紫花植株用A_B_表示,其它均为白花。 【详解】A、子代出现了9:7的比例,该比例是9:3:3:1的变形,是两对等位基因自由组合的结果,A正确; B、根据题意可知,亲代的紫花植株基因型为AaBb,后代紫花占,因此紫花中能稳定遗传(AABB)的占,B错误; C、子代白花植株基因型有5种,包括AAbb、Aabb、aaBB、aaBb、aabb,C错误; D、亲代的紫花植株基因型为AaBb,因此测交后紫花:白花为1:3,D错误。 故选A。 29.关于基因和染色体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姐妹染色单体的相同位置上 B. 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每条染色体上都有许多个基因 C. 萨顿使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 D. 摩尔根等人首次通过实验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 【答案】A 【解析】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上,A错误;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每条染色体上都有许多个基因,B正确;萨顿使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C正确;摩尔根等人利用假说演绎法,首次通过实验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D正确。 30.如图表示染色体组成为AaCcDd的生物产生的精细胞。试根据细胞内染色体的组合分析,在不考虑互换的情况下,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上述精细胞至少来自4个精原细胞 B. ⑤⑧可能来自同一个精原细胞 C. 上述精细胞至少来自8个次级精母细胞 D. ①⑦可能来自同一个精原细胞 【答案】D 【解析】该种生物染色体组成为AaCcDd,很明显该生物为二倍体,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分裂,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故产生的精子类型有8种。 【详解】A、每个精原细胞产生2个基因型相同的精细胞,图中①④可能来自同一个精原细胞,②⑥可能来自同一个精原细胞,③⑦可能来自同一个精原细胞,⑤⑧可能来自同一个精原细胞,因此上述精子细胞至少来自4个精原细胞,故A正确; B、根据A项中的分析,B正确; C、1个次级精母细胞能产生2个相同的精细胞,图中8个精细胞的基因型各不相同,至少来自8个次级精母细胞,故C正确; D、①④可能来自同一个精原细胞,③⑦可能来自同一个精原细胞,但①⑦不可能来自同一个精原细胞,故D错误。故选D。 【点睛】本题实质上是考查减数分裂过程,只要明确“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该要点即可成功破题。 二、填空题 31.某动物细胞中DNA含量为2个单位(m)。如图图分别为某雌性动物减数分裂过程中DNA含量变化的曲线图和细胞分裂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细胞A是_______________细胞,与之相对应的曲线段是______________。(以横轴上的数字段表示) (2)细胞B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之相对应的曲线段是_________________. (3)细胞C的名称是___________,与之相对应的曲线段是_________.C细胞最终能形成____个成熟生殖细胞。 (4)曲线2~3时期DNA含量变化是由于_______________的结果,减数第一次分裂DNA含量变化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_的结果.减数第二次分裂时_______________分离,成为染色体。 (5)A、B、C三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依次是____________,染色单体数依是_______________。 【答案】次级卵母细胞或第一极体 4﹣5 卵细胞或第二极体 5﹣6 初级卵母细胞 3﹣4 1 DNA复制 细胞分裂 姐妹染色单体 2、2、4 4、0、8 【解析】左图表示减数分裂过程中DNA分子数目的变化;右图A表示减二前期的细胞,B表示减数分裂完成后的子细胞,C表示减一前期的细胞。 【详解】(1)细胞A是次级卵母细胞或第一极体,与之相对应的曲线段在4-5即减二时期。 (2)细胞B的名称是第二极体或卵细胞,与之对应的曲线段是5-6。 (3)细胞C的名称是初级卵母细胞,与之对应的曲线段是3-4即减一时期。C细胞最终能形成一个成熟的卵子。 (4)曲线2-3时期发生DNA复制,减数第一次分裂DNA含量变化是细胞分裂的结果;减数第二次分裂时姐妹染色单体分离成为染色体。 (5)A细胞染色体两条,四条染色单体,B有两条染色体,无染色单体,C有四条染色体,八条染色单体。 【点睛】抓住不同时期染色体行为变化与数目变化的联系。 32.豌豆子叶黄色(A)对绿色(a)为显性,圆粒种子(B)对皱粒种子(b)为显性,图1中甲、乙、丙、丁分别表示四株豌豆体细胞中染色体和基因的组成。 据图回答: (1)若甲豌豆一个花粉母细胞经减数分裂产生一个基因型为Ab的花粉,则同时产生的另三个花粉基因型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从图l中任选一个亲本,让其分别与图中另外两个亲本杂交,它们的杂交后代有相同的表现型,且分离比都是1:1。则这一亲本是______,与其组合的方式应是________、________。 (3)现由图1中一种豌豆与另一豌豆进行杂交实验,发现后代(F1)出现四种表现型,对性状的统计结果如图2。则所用图1中的豌豆是____________,在杂交后代F1中,表现型不同于亲本的是________________,它们之间的数量比为____________。 F1中纯合子占的比例是____________。 (4)F1中黄色圆粒豌豆的基因组成是_________________ ,若用F1中的一株黄色圆粒豌豆与绿色皱粒豌豆杂交,得到的F2的性状类型有________种。 【答案】Ab、aB、aB 乙 乙×丙 乙×丁 甲 黄皱、 绿皱 1:1 1/4 AaBB或AaBb 2或4 【解析】本题考查细胞的减数分裂,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要求学生在理解知识点的前提下,利用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来解题。 【详解】(1)一个花粉母细胞经减数分裂产生的四个花粉中,两两相同,故若甲豌豆一个花粉母细胞经减数分裂产生一个基因型为Ab的花粉,则同时产生的另三个花粉基因型分别是Ab、aB、aB。 (2)若从图l中任选一个亲本,让其分别与图中另外两个亲本杂交,它们的杂交后代有相同的表现型,且分离比都是1:1.则这一亲本是乙AABb,因为乙AABb×丙AABB,乙AABb×丁Aabb杂交,后代分离比都是1:1。 (3)由于图1中的丙不含等位基因,乙、丁都只含一对等位基因,而F1却出现四种表现型,且圆粒:皱粒=3:1、黄色:绿色=1:1,故可推出所用图1中的豌豆是甲,另一豌豆的基因型为aaBb。因此,在杂交后代F1中,表现型不同于亲本的是黄皱、绿皱,它们之间的数量比为1:1,F1中纯合子为aaBB、aabb,占的比例是。 (4)由于图1中的甲豌豆基因型是AaBb,另一豌豆的基因型为aaBb,所以F1中黄色圆粒豌豆的基因组成是AaBB或AaBb;用F1中的一株黄色圆粒豌豆与绿色皱粒豌豆(aabb)杂交,若黄色圆粒豌豆基因型是AaBB,则子代的表现型有2种;若黄色圆粒豌豆基因型是AaBb,则子代的表现型有4种。 【点睛】熟练运用乘法定则解决自由组合定律的题型,能极大的提高解题的速度和准确性。 33.自然界中的野生果蝇眼色通常是红色(显性纯合子)的。1910年遗传学家摩尔根进行果蝇眼色的遗传实验时,偶然发现了1只白眼雄果蝇。下图是这只白眼雄果蝇的原始生殖细胞示意图。 图中Ⅱ、Ⅱ,Ⅲ、Ⅲ,Ⅳ、Ⅳ,Ⅹ、Y表示染色体;a, D、d,分别表示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细胞的基因型可写成__________。 (2) 以图中的染色体和标出的基因为研究对象,该果蝇经减数分裂可以产生_______种类型的配子。 (3)摩尔根让该白眼雄果蝇与野生型红眼雌果蝇杂交,发现F1全为红眼;将F1红眼雌雄果蝇相交,F2中出现了白眼,且白眼为雄性。他用了假说—演绎法的实验研究方法,把一个特定的基因和一条特定的染色体联系起来,从而用实验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请在方框写出对上述果蝇杂交实验现象的合理解释的遗传图解。 ______ 【答案】 DdXaY 4 【解析】D、d在常染色体上,a在X染色体上。 【详解】(1)据图可知,该细胞的基因型为DdXaY。 (2)按图中的显示来看,该果蝇可产生DXa,DY,dXa,dY四种配子。 (3)按摩尔根的假设,白眼雄蝇为XaY,野生型红眼雌果蝇是纯合子,基因型为XAXA,遗传图解如下: 【点睛】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中,F2代白眼性状只出现在雄果蝇中。 34.下图是某血友病患者家族系谱图。血友病致病基因为Xh。据图回答: (1)图中14号个体携带血友病基因的概率是___________。 (2)写出图中个体基因型: 7号________,1号_______________。 (3)个体1、5、9、13的遗传特点,在遗传学上叫做______________。 (4)理论上推算8和9的子女患血友病的概率是________。因为他们从共同祖先________号那里继承了血友病致病基因,所以使后代发病率增高。可见,近亲结婚使后代患隐性遗传病的概率大大增加。 【答案】100% XHXH 或 XHXh XHXh 隔代交叉遗传 1/2 1 【解析】血友病为伴X隐性遗传病,具有隔代交叉遗传的特点。 【详解】(1)分析可知,Ⅲ-4XhY,Ⅲ-9XHXh,故14号个体携带血友病基因即为XHXh的概率为1。 (2)据患病Ⅲ-8可推知Ⅱ-4为XHXh,故Ⅲ-7为XHXH或XHXh,Ⅰ-1为XHXh。 (3)据图可知,该遗传特点为隔代交叉遗传。 (4)Ⅲ-8XhY,Ⅲ-9XHXh结合后代患血友病的概率为1/2;Xh的传递路径为:1→4→8,1→5→9。 【点睛】推断某个体基因型,可根据其自身表现型写个大概,然后根据其亲子代表现型进行进一步修正。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