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26 发布 |
- 37.5 KB |
- 3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卷·2018届广西桂林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卷(理科) (解析版)
全*品*高*考*网, 用后离不了!2016-2017学年广西桂林中学高二(上)期中生物试卷(理科) 一、选择题(1-20题每题1分,21-40题每题2分,共60分) 1.一般来说,活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与含量最多的有机物分别是( ) A.水和糖类 B.水和蛋白质 C.蛋白质和核酸 D.蛋白质和蛋白质 2.下列关于生物大分子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蛋白质是以氨基酸为基本单位构成的生物大分子 B.核酸是储存遗传信息、控制蛋白质合成的生物大分子 C.淀粉、糖原、纤维素和核糖都是生物大分子 D.多糖、蛋白质、核酸等是以碳链为骨架的生物大分子 3.医生常常给病人输液,常把药剂溶解于生理盐水(0.9%的NaCl溶液)中,而不是溶解于蒸馏水中.这是因为( ) A.无机盐在生物体的生命活动中是不可缺少的 B.蒸馏水不含营养物质 C.蒸馏水可增大细胞中自由水比例,使细胞代谢加快,加剧病情 D.生理盐水能维持人体内环境渗透压的稳定,防止细胞过度吸水 4.无氧呼吸比有氧呼吸释放的能量少,其原因是( ) A.只发生在低等生物中 B.有机物分解不彻底 C.酶的催化效率不高 D.反应过程比较简单 5.需氧呼吸过程中产生能量最多的阶段及主要产物是( ) A.第一阶段、丙酮酸 B.第二阶段、二氧化碳 C.第三阶段、水 D.第三阶段、葡萄糖 6.甲图和乙图表示某植物在适宜的CO2条件下光合作用速率与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下列相关描述中错误的是( ) A.甲图中,在A点上限制光合作用速率的主要因素是光照强度 B.从乙图可以看出,当超过一定温度后,光合作用的速率会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C.温度主要通过影响酶的活性来影响光合作用速率 D.若光照强度突然由A变为B,短时间内叶肉细胞中C3的量会增加 7.有关细胞生命历程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细胞衰老,细胞内水分减少,新陈代谢速率减慢 B.细胞分化,核遗传物质没有发生改变 C.细胞癌变,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减少,原癌基因、抑癌基因等发生突变 D.细胞凋亡,相关基因活动加强,不利于个体的生长发育 8.如图A、B是某种雄性动物体内细胞分裂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A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B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B.A细胞内有染色体8条,B细胞内有同源染色体0对 C.该生物体细胞的染色体数为8条 D.B细胞分裂产生的子细胞能直接与卵子结合 9.关于下列结构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胰岛素的合成和分泌涉及到的细胞器只有①②⑤ B.①③⑤上进行的反应一般都需要②提供能量 C.观察活细胞中的②常用健那绿染液进行染色 D.①与③之间的转化能体现生物膜的流动性 10.下列有关细胞核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代谢旺盛的细胞核内DNA的数量上升 B.细胞核的核膜对物质具有选择透过性,而核孔可以允许任意物质通过 C.不同细胞中核仁的大小和数量是一样的 D.细胞核内行使遗传功能的重要结构是染色质 11.利用紫色的洋葱外表皮细胞和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可以探究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下列有关该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该实验只是观察了质壁分离和复原现象,没有设计对照实验 B.质壁分离的过程中,细胞的吸水能力逐渐增强 C.细胞壁和细胞膜之间充满了紫色溶液 D.不同浓度蔗糖溶液下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滴加蒸馏水后都能复原 12.人在恐惧、紧张时,在内脏神经的支配下,肾上腺髓质释放的肾上腺素增多,该激素可用于心脏,使心率加快.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该肾上腺素作用的靶器官包括心脏 B.该实例包含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C.该肾上腺素通过神经纤维运输到心脏 D.该实例中反射弧是实现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 13.关于神经兴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刺激神经纤维中部,产生的兴奋沿神经纤维向两侧传导 B.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是由兴奋部位至未兴奋部位 C.神经纤维的兴奋以局部电流的方式在神经元之间单向传递 D.在神经纤维膜外,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兴奋传导的方向相反 14.糖尿病是一种以高血糖为主要特征的疾病,治疗此病的有效方法之一是给患者注射( ) A.胰岛素 B.胰高血糖素 C.生长素 D.甲状腺激素 15.图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 A.激素①是促甲状腺激素 B.激素③能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 C.寒冷情况下,激素①分泌量增加,导致激素②与激素③分泌量增加 D.摄入碘不足时,激素③分泌量减少,导致激素①与激素②分泌量增加 16.下列关于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T细胞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中发挥的作用相同 B.T细胞和B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不同 C.效应T细胞能裂解靶细胞从而彻底消灭抗原 D.记忆细胞能分泌特异性抗体但不能增殖 17.如图所示,甲、乙分别用不透光的锡箔纸套在燕麦胚芽鞘的不同部位,丙、丁、戊、则分别用不透水的云母片插入燕麦胚芽鞘的不同部位,从不同方向照光,培养一段时间后,胚芽鞘的生长情况是( ) A.甲不生长也不弯曲、乙直立生长、丙向左生长、丁直立生长、戊向右生长 B.甲直立生长、乙向右生长、丙向左生长、丁不生长,也不弯曲、戊向左生长 C.甲向左生长、乙向右生长、丙直立生长、丁向右生长、戊向左生长 D.甲直立生长、乙向右生长、丙直立生长、丁不生长,也不弯曲、戊向右生长 18.如图表示某物种迁入新环境后,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在第10年时经调查该种群数量为200只,估算该种群在此环境中的环境负荷量约为( ) A.100只 B.200只 C.300只 D.400只 19.如图是生物圈中碳循环示意图,下列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A.生物圈通过碳循环实现碳元素的自给自足 B.A是消费者,C是生产者,各成分间以CO2的形式传递碳元素 C.对E过度开发利用会打破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 D.碳循环过程需要能量驱动,同时又是能量的载体 20.下列有关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信息传递只发生于同种生物个体之间 B.“花香引蝶”属于物理信息的传递 C.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功能之一 D.物理信息只能来自无机环境 21.如图所示:甲图中①②表示目镜,③④表示物镜,⑤⑥表示物镜与载玻片之间的距离,乙和丙分别表示不同物镜下观察到的图象.下面描述正确的是( ) A.①比②的放大倍数大,③比④放大倍数小 B.把视野里的标本从图中的乙转为丙时,应选用③,同时提升镜筒 C.从图中的乙转为丙,正确调节顺序:转动转换器→调节光圈→移动标本→转动细准焦螺旋 D.若使物像放大倍数最大,甲图中的组合一般是②③⑤ 22.下列关于“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实验操作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无双缩脲试剂,用配制斐林试剂的材料等不能检测蛋白质 B.若要鉴定花生种子细胞中是否含有脂肪,一定需要用显微镜观察 C.鉴定可溶性还原糖时,要加入斐林试剂(甲液和乙液混合均匀后再加入) D.用双缩脲试剂鉴定蛋白质时,需水浴加热2min才能看到紫色 23.下列关于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酶具有催化作用并都能与双缩脲试剂反应呈紫色 B.细胞代谢能够有条不紊地进行与酶的专一性有关 C.酶适宜在最适温度及最适pH条件下长期保存 D.可用过氧化氢作底物来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24.现有酵母菌甲进行需氧呼吸,酵母菌乙进行酒精发酵,若它们消耗了等量的葡萄糖,则它们放出的CO2总量与酵母菌甲吸收的氧气之比为( ) A.1:2 B.2:3 C.3:4 D.4:3 25.根据下面光合作用图解,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⑤过程发生于叶绿体类囊体薄膜上 B.⑥过程发生于叶绿体基质中 C.图示①~④依次为[H]、ATP、CO2、(CH2O) D.⑤中产生的②不仅用于还原C3化合物,还可用于各种生命活动 26.某生物的体细胞染色体数为2n.该生物减数分裂的第二次分裂与有丝分裂相同之处是( ) A.分裂开始前,都进行染色体的复制 B.分裂开始时,每个细胞中的染色体数都是2n C.分裂过程中,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点都分裂成为两个 D.分裂结束后,每个子细胞的染色体数都是n 27.蓝细菌(蓝藻)与酵母菌的相同之处是( ) A.都有拟核 B.均能进行需(有)氧呼吸 C.都有线粒体 D.均能进行光合作用 28.下列有关细胞共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都具有细胞膜但不一定具有磷脂双分子层 B.都具有细胞核但遗传物质不一定是DNA C.都能进行细胞呼吸但不一定发生在线粒体中 D.都能合成蛋白质但合成场所不一定是核糖体 29.如图实验装置,玻璃槽中是蒸馏水,半透膜允许单糖通过.漏斗中先装入蔗糖溶液,一定时间后再加入蔗糖酶.实验现象最可能是( ) A.在玻璃槽中会测出蔗糖和蔗糖酶 B.在玻璃槽中会洲出葡萄糖、果糖和蔗糖酶 C.漏斗中液面开始时先下降,加酶后上升 D.漏斗中波面开始时先上升,加酶后上升再下降 30.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流动镶嵌模型指的是磷脂分子和大多数蛋白质分子可以流动 B.大分子物质以胞吞胞吐的方式进出细胞,穿过膜的层数为0 C.抗利尿激素可以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以主动运输的方式重吸收水分 D.协助扩散的最大转运速率与载体蛋白的数量有关 31.如图是反射弧的模式图(a、b、c、d、e表示反射弧的组成部分,Ⅰ、Ⅱ表示突触的组成部分),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正常机体内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是单向的 B.割断d,刺激b,会引起效应器收缩 C.兴奋在结构c和结构b的传导速度不同 D.Ⅱ处发生的信号变化是电信号→化学信号 32.如图为正常人在快速饮用1升清水或静脉注射1升盐水后的尿流量和血浆浓度的曲线图(箭头处是饮水或注射时间).下列有关判断中错误的是( ) A.曲线a代表饮用清水后的尿流量变化 B.30~90 min阶段,饮用清水后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增加 C.曲线c代表饮用清水后的血浆渗透压变化 D.如果曲线b代表血浆渗透压的变化,则表明该盐水的浓度为0.9% 33.脊髓灰质炎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所致的急性传染病,接种疫苗是预防的有效手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接种脊髓灰质炎疫苗可预防多种传染病 B.第一次接种疫苗后,机体受刺激后会发生特异性免疫 C.脊髓灰质炎病毒入侵机体后,会刺激T细胞分泌淋巴因子与该病毒结合 D.再次感染脊髓灰质炎病毒时,机体可产生大量抗体进入靶细胞并消灭病毒 34.下列关于生长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在植物的成熟组织中,生长素可以进行非极性运输 B.同一浓度的生长素对不同器官的影响不同 C.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的现象说明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 D.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可能对同一植物同一部位具有相同的促进效果 35.如图中曲线Ⅰ表示某种群的出生率,曲线Ⅱ表示其死亡率.则( ) A.种群在c点之前呈“J”型曲线增长,c点之后呈“S”型曲线增长 B.种群数量增长最快的时期是a点对应的时期 C.C点时该种群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数量较稳定 D.曲线表明种群数量变化受食物的影响 36.下列关于实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为调查不同时间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分别在白天和晚上取同一地块的土样 B.许多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 C.利用小动物的避光、避热性,收集土样中的小动物时可采用带灯罩的热光源 D.对于无法知道名称的小动物,不可忽略,应记录下它们的特征 37.科研小组对某地两个种群的数量进行了多年的跟踪调查,并研究随时间的变化趋势,结果如图所示(图中Nt表示第t年的种群数量,Nt+l表示第t+l年的种群数量).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甲种群在0~t3段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 B.乙种群在0~t1段的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 C.乙种群在t2时数量最少 D.甲种群在t3后数量相对稳定可能是生存条件得到了改善 38.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每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只能处在一个营养级上 B.动物都属于消费者,其中食草动物处于第二营养级 C.自养生物都是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 D.细菌都属于分解者,其异化作用类型有需氧型和厌氧型两类 39.不同种群间存在着多种多样的关系,这些种间关系可用不同的曲线表示出来.请判断下列有关三种曲线图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鹰与鼠的种间关系可用图①表示,其中曲线a表示鹰种群的数量变化 B.T2噬菌体与细菌的种间关系可用图①表示,二者分开一方有利 C.大豆与根瘤菌的种间关系可用图②表示,二者分开彼此有利 D.图3可以表示培养液中大核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的关系 40.下列有关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一只狼吃了一只羊,就获得了羊的大部分物质和能量 B.食物链越短,可供最高营养级消费的能量越多 C.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能量就从非生物环境流入生物群落 D.一种蜣螂专以象粪为食,则该种蜣螂最多能获得大象所同化能量的20% 二、非选择题(每空2分,共40分) 41.图甲是缩手反射相关结构,图乙是图甲中某一结构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图丙表示三个神经元及其联系,据图回答: (1)甲图中f表示的是反射弧的 ,图乙指的是图甲中哪一结构[ ] ([]中填字母) 图乙中的B是下一个神经元的 . (2)图乙中兴奋不能由B传到A的原因是 .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与相应神经递质结合,引起B细胞产生 ,使突触后膜的电位发生变化. (3)图丙是从蛙体内剥离出的某反射弧结构的模式图,其中甲表示神经中枢,乙、丙未知.神经元A、B上的1、2、3、4为4个实验位点.如果在实验过程中要保证神经元A和神经元B的完整性,请补充探究神经元A是传出神经还是传入神经的方法步骤(每个实验位点只能用一次): ①将微电流计的两个电极分别搭在实验位点2和实验位点3的神经纤维膜外; ②用电刺激仪刺激实验位点1,若微电流计的指针偏转 次,则神经元A为传出神经;若微电流计的指针偏转 次,则神经元A为传入神经. 42.科研人员对一块荒地中由植物、田鼠和鼬3个环节组成的食物链的能量流动进行了定量分析,得到下表相关数据(单位:cal/hm2•a).NP(净同化量)=GP(总同化量)﹣R(呼吸量).请据表分析下列问题: 食物链环节 Ⅰ Ⅱ Ⅲ GP 5.56×103 1.76×105 5.8×107 NP 1.3×102 6×103 4.95×107 R 5.43×103 1.7×105 8.8×106 未利用 ﹣﹣ 1.226×104 4.9374×107 (1)写出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渠道: (用罗马数字和箭头表示). (2)在研究过程中,可通过标志重捕法调查田鼠的种群密度.在1hm2范围内,第一次捕获并标记30只田鼠,第二次捕获20只,其中有标记的10只,则田鼠的种群密度是 只/hm2.若标记的田鼠有部分被鼬捕食,则会导致种群密度估算结果 . (3)第二营养级GP的两大去路是: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等生命活动及 . (4)鼬有肛腺,可放臭气以自卫,这说明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 . (5)如果此荒地多年前曾发生过火灾,“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是对该地生物群落 演替过程的真实写照,这体现了生态系统的 稳定性. 43.如图表示细胞呼吸强度与O2浓度的关系(呼吸底物为葡萄糖).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D点进行的细胞呼吸方式为 . (2)图中当02浓度达到J点以后,C02释放量不再继续增加的内因是 . (3)图中“02吸收量”这条线可以表示 呼吸强度,“C02释放量”这条线可以表示 呼吸强度;当无氧呼吸强度降为0的起点时,其对应的02浓度为 . (4)图中细胞呼吸对有机物中能量的利用率最低的点对应的02浓度是 . 2016-2017学年广西桂林中学高二(上)期中生物试卷(理科)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1-20题每题1分,21-40题每题2分,共60分) 1.一般来说,活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与含量最多的有机物分别是( ) A.水和糖类 B.水和蛋白质 C.蛋白质和核酸 D.蛋白质和蛋白质 【考点】水在细胞中的存在形式和作用. 【分析】生物体的一切生命活动离不开水,活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水;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和体现者,或细胞中含量最多的有机物是蛋白质. 【解答】解:由分析可知,一般来说,活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水,含量最多的有机物是蛋白质. 故选:B. 2.下列关于生物大分子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蛋白质是以氨基酸为基本单位构成的生物大分子 B.核酸是储存遗传信息、控制蛋白质合成的生物大分子 C.淀粉、糖原、纤维素和核糖都是生物大分子 D.多糖、蛋白质、核酸等是以碳链为骨架的生物大分子 【考点】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糖类的种类及其分布和功能. 【分析】单体是能与同种或他种分子聚合的小分子的统称,是能起聚合反应或缩聚反应等而成高分子化合物的简单化合物,是合成聚合物所用的低分子的原料.多糖(淀粉、糖原和纤维素)、蛋白质、核酸等生物大分子都是由许多单体连接而成,因而被称为多聚体,它们都是以碳链为基本骨架的生物大分子. 【解答】解:A、蛋白质以是氨基酸为基本单位构成的生物大分子,A正确; B、核酸是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其能储存遗传信息和控制蛋白质合成,B正确; C、核糖是单糖,是小分子物质,C错误; D、多糖、蛋白质和核酸都是以碳链为骨架的生物大分子,D正确. 故选:C. 3.医生常常给病人输液,常把药剂溶解于生理盐水(0.9%的NaCl溶液)中,而不是溶解于蒸馏水中.这是因为( ) A.无机盐在生物体的生命活动中是不可缺少的 B.蒸馏水不含营养物质 C.蒸馏水可增大细胞中自由水比例,使细胞代谢加快,加剧病情 D.生理盐水能维持人体内环境渗透压的稳定,防止细胞过度吸水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动物细胞在不同浓度的外界溶液中所产生的不同变化: ①当外界溶液浓度<细胞内液浓度时,细胞吸水膨胀; ②当外界溶液浓度>细胞内液浓度时,细胞失水皱缩; ③当外界溶液浓度=细胞内液浓度时,细胞吸水与失水处于动态平衡,细胞形状不改变. 【解答】解:无机盐对于维持细胞及生物体的渗透压从而维持细胞正常形态与功能具重要作用.医生给病人输液时,常将药剂溶解于生理盐水中而不是溶于蒸馏水中,就是由于生理盐水可维持人体内环境渗透压的稳定,防止细胞过度吸水而涨破. 故选:D. 4.无氧呼吸比有氧呼吸释放的能量少,其原因是( ) A.只发生在低等生物中 B.有机物分解不彻底 C.酶的催化效率不高 D.反应过程比较简单 【考点】无氧呼吸的概念与过程. 【分析】与有氧呼吸相比,无氧呼吸是有机物不彻底的氧化分解释放少量能量的过程. 【解答】解:无氧呼吸比有氧呼吸释放的能量少的原因是有机物氧化分解不彻底,有一部分能量储存在酒精或乳酸中没有被释放出来. 故选:B. 5.需氧呼吸过程中产生能量最多的阶段及主要产物是( ) A.第一阶段、丙酮酸 B.第二阶段、二氧化碳 C.第三阶段、水 D.第三阶段、葡萄糖 【考点】细胞呼吸的过程和意义. 【分析】有氧呼吸过程: 第一阶段(在细胞质基质中):C6H12O62丙酮酸+2ATP+4[H]; 第二阶段(线粒体基质中):2丙酮酸+6H2O6CO2+20[H]+2ATP; 第三阶段(线粒体内膜上):24[H]+6O212H2O+34ATP. 【解答】解:根据需氧呼吸的过程可知,产生能量最多的阶段是第三阶段,[H]与氧结合生成水,释放大量能量. 故选:C. 6.甲图和乙图表示某植物在适宜的CO2条件下光合作用速率与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下列相关描述中错误的是( ) A.甲图中,在A点上限制光合作用速率的主要因素是光照强度 B.从乙图可以看出,当超过一定温度后,光合作用的速率会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C.温度主要通过影响酶的活性来影响光合作用速率 D.若光照强度突然由A变为B,短时间内叶肉细胞中C3的量会增加 【考点】光反应、暗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和物质变化.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 1、温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在最适温度下酶的活性最强,光合作用强度最大,当温度低于最适温度,光合作用强度随温度的增加而加强,当温度高于最适温度,光合作用强度随温度的增加而减弱. 2、二氧化碳浓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在一定范围内,光合作用强度随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而增强.当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到一定的值,光合作用强度不再增强. 3、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在一定范围内,光合作用强度随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增强.当光照强度增加到一定的值,光合作用强度不再增强. 【解答】解:A、甲图中,在A点上限制光合作用速率的主要因素是光照强度,在B点上限制光合作用速率的主要因素是温度或CO2浓度,A正确; B、从乙图可以看出,当超过一定温度后,光合作用速率会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B正确; C、酶的活性受温度和pH的影响,所以温度主要是通过影响酶的活性来影响光合作用速率,C正确; D、若光照强度突然由A变为B表现为光照增强,光反应产生的[H]和ATP增加,被还原的C3增加,而CO2被C5固定形成C3的过程不变,故短时间内叶肉细胞中C3的含量会减少,D错误. 故选:D. 7.有关细胞生命历程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细胞衰老,细胞内水分减少,新陈代谢速率减慢 B.细胞分化,核遗传物质没有发生改变 C.细胞癌变,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减少,原癌基因、抑癌基因等发生突变 D.细胞凋亡,相关基因活动加强,不利于个体的生长发育 【考点】细胞凋亡的含义;细胞的分化;衰老细胞的主要特征;癌细胞的主要特征. 【分析】1、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细胞分化的实质: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2、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编程序死亡的过程.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的生命历程,对生物体是有利的,而且细胞凋亡贯穿于整个生命历程.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发育的基础、能维持组织细胞数目的相对稳定、是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在成熟的生物体内,细胞的自然更新、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 3、衰老细胞的特征:(1)细胞内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但细胞核体积增大,染色质固缩,染色加深;(2)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3)细胞色素随着细胞衰老逐渐累积;(4)有些酶的活性降低;(5)呼吸速度减慢,新陈代谢减慢. 4、细胞癌变的根本原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其中原癌基因负责调节细胞周期,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过程,抑癌基因主要是阻止细胞不正常的增殖. 【解答】解:A、细胞衰老后,细胞内水分减少,新陈代谢速率减慢,A正确; B、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因此核遗传物质没有发生改变,但mRNA有变化,B正确; C、细胞癌变的根本原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细胞癌变后,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等物质减少,C正确; D、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历程,该过程中相关基因活动加强,有利于个体的生长发育,D错误. 故选:D. 8.如图A、B是某种雄性动物体内细胞分裂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A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B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B.A细胞内有染色体8条,B细胞内有同源染色体0对 C.该生物体细胞的染色体数为8条 D.B细胞分裂产生的子细胞能直接与卵子结合 【考点】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细胞的减数分裂.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示为某种雄性哺乳动物体内细胞分裂示意图,其中A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处于有丝分裂后期;B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解答】解:A、根据分析,A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B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A错误; B、A细胞内着丝点分裂,共有染色体8条,B细胞内有同源染色体0对,B正确; C、A细胞内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染色体数目暂时加倍,所以该生物体细胞的染色体数为4条,C错误; D、B细胞分裂产生的子细胞为精细胞,需要经过变形成为精子后,才能与卵子结合,D错误. 故选:B. 9.关于下列结构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胰岛素的合成和分泌涉及到的细胞器只有①②⑤ B.①③⑤上进行的反应一般都需要②提供能量 C.观察活细胞中的②常用健那绿染液进行染色 D.①与③之间的转化能体现生物膜的流动性 【考点】细胞器之间的协调配合;细胞膜的结构特点;线粒体、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细胞器中其他器官的主要功能. 【分析】图中①为高尔基体、②为线粒体、③为内质网、④为叶绿体、⑤为核糖体.与分泌蛋白合成有关的细胞器有核糖体(合成场所)、内质网(加工和运输)、高尔基体(加工和转运)、线粒体(供能). 【解答】解:A、胰岛素的合成和分泌涉及到的细胞器有①高尔基体、②线粒体、③内质网、⑤核糖体,A错误; B、②④都具双层膜,都能进行能量转换,②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④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B正确; C、观察活细胞中的②线粒体常用健那绿染液进行染色,成蓝绿色,C正确; D、①与③之间通过“出芽”形成囊泡,进行转化,D正确. 故选:A. 10.下列有关细胞核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代谢旺盛的细胞核内DNA的数量上升 B.细胞核的核膜对物质具有选择透过性,而核孔可以允许任意物质通过 C.不同细胞中核仁的大小和数量是一样的 D.细胞核内行使遗传功能的重要结构是染色质 【考点】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 【分析】细胞核包括核膜(将细胞核内物质与细胞质分开)、染色质(DNA和蛋白质)、核仁(与某种RNA(r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核孔(核膜上的核孔的功能是实现核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 【解答】解:A、代谢旺盛的细胞核内DNA表达速度加快,但DNA含量不变,A错误; B、核孔是蛋白质和RNA等高分子物质通过的通道,但DNA不能进出,B错误; C、核仁与核糖体的形成有关,故蛋白质合成越旺盛的细胞核仁越大,C错误; D、染色质由DNA和蛋白质组成,DNA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D正确; 故选:D. 11.利用紫色的洋葱外表皮细胞和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可以探究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下列有关该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该实验只是观察了质壁分离和复原现象,没有设计对照实验 B.质壁分离的过程中,细胞的吸水能力逐渐增强 C.细胞壁和细胞膜之间充满了紫色溶液 D.不同浓度蔗糖溶液下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滴加蒸馏水后都能复原 【考点】细胞质壁分离与质壁分离复原现象及其原因. 【分析】1、选择有大液泡并有颜色的植物细胞,便于在显微镜下观察质壁分离和复原现象. 2、当细胞液的浓度小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细胞液中的水分就透过原生质层进入到外界溶液中,由于原生质层比细胞壁的伸缩性大,当细胞不断失水时,液泡逐渐缩小,原生质层就会与细胞壁逐渐分离开来,既发生了质壁分离.当细胞液的浓度大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外界溶液中的水分就透过原生质层进入到细胞液中,液泡逐渐变大,整个原生质层就会慢慢地恢复成原来的状态,既发生了质壁分离复原. 【解答】解:A、清水中的生活状态与加入蔗糖溶液后的细胞状态形成对照即质壁分离前后形成对照,质壁分离和复原形成对照,A错误; B、质壁分离过程中随着细胞逐渐失水,液泡的颜色逐渐加深,细胞液浓度增大,细胞吸水能力逐渐增强,B正确; C、细胞壁和细胞膜之间充满了蔗糖溶液,C错误; D、不同浓度蔗糖溶液下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滴加蒸馏水后不一定都能复原,如用50%蔗糖溶液做实验,能发生质壁分离但不能复原,因细胞过度失水而死亡,D错误. 故选:B. 12.人在恐惧、紧张时,在内脏神经的支配下,肾上腺髓质释放的肾上腺素增多,该激素可用于心脏,使心率加快.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该肾上腺素作用的靶器官包括心脏 B.该实例包含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C.该肾上腺素通过神经纤维运输到心脏 D.该实例中反射弧是实现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 【考点】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根据题意,该调节过程既有“内脏神经”的神经调节,又有“肾上腺素”的激素调节;作用是“使心率加快”,靶器官是心脏;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激素调节是通过体液运输到相应的靶细胞和靶器官. 【解答】解:A、根据题意“该激素可用于心脏,使心率加快”可以看出,该激素作用于心脏,心脏是靶器官,故A正确; B、根据题意“在内脏神经的支配下”、“肾上腺髓质释放肾上腺素”,既有神经调节又有激素调节,故B正确; C、肾上腺素是通过体液运输到心脏的,故C错误; D、反射弧是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故D正确. 故选:C. 13.关于神经兴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刺激神经纤维中部,产生的兴奋沿神经纤维向两侧传导 B.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是由兴奋部位至未兴奋部位 C.神经纤维的兴奋以局部电流的方式在神经元之间单向传递 D.在神经纤维膜外,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兴奋传导的方向相反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 【分析】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因此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兴奋部位和非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膜内电流方向由兴奋部位流向未兴奋部位,膜外电流方向由未兴奋部位流向兴奋部位,兴奋传导的方向与膜内电流的方向一致.所以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就以电信号的形式传递下去,但在神经元之间以神经递质的形式传递. 【解答】解:A、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可以双向传导,所以刺激神经纤维中部,产生的兴奋沿神经纤维向两侧传导,A正确; B、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与膜内电流的方向一致,即由兴奋部位至未兴奋部位,B正确; C、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以化学信号(神经递质)的形式单向传递,C错误; D、神经纤维膜外的电流方向与神经纤维膜内的电流方向相反,D正确. 故选:C. 14.糖尿病是一种以高血糖为主要特征的疾病,治疗此病的有效方法之一是给患者注射( ) A.胰岛素 B.胰高血糖素 C.生长素 D.甲状腺激素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糖尿病的成因是胰岛B细胞受损,胰岛素分泌不足.胰岛素是惟一能降低血糖的激素,其作用分为两个方面:促进血糖氧化分解、合成糖原、转化成非糖类物质;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 【解答】解:A、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浓度高,胰岛素是惟一能降低血糖的激素,因此注射胰岛素能治疗糖尿病,A正确; B、胰高血糖素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能升高血糖,因此可治疗低血糖,B错误; C、生长素能促进生长,特别是促进骨的生长和蛋白质的合成,因此可治疗侏儒症,C错误; D、甲状腺激素的生理作用:一是促进幼年动物个体的发育;二是促进新陈代谢,加速体内物质的氧化分解;三是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可治疗呆小症,D错误. 故选:A. 15.图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 A.激素①是促甲状腺激素 B.激素③能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 C.寒冷情况下,激素①分泌量增加,导致激素②与激素③分泌量增加 D.摄入碘不足时,激素③分泌量减少,导致激素①与激素②分泌量增加 【考点】动物激素的调节. 【分析】分析图解:由图可知,甲状腺能够分泌甲状腺激素,则③为甲状腺激素;垂体分泌的激素②作用于甲状腺,则②为促甲状腺激素;下丘脑分泌的激素①作用于垂体,使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则①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解答】解:A、下丘脑分泌的激素①作用于垂体,使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则①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A错误; B、③为甲状腺激素,能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B正确; C、寒冷情况下,激素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分泌量增加,通过分级调节导致促甲状腺激素与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加,C正确; D、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成分,当摄入碘不足时,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减少,通过反馈调节导致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与促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加,D正确. 故选:A. 16.下列关于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T细胞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中发挥的作用相同 B.T细胞和B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不同 C.效应T细胞能裂解靶细胞从而彻底消灭抗原 D.记忆细胞能分泌特异性抗体但不能增殖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体液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段: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2)反应阶段: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3)效应阶段: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细胞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段: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抗原,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然后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2)反应阶段: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效应T细胞,同时T细胞能合成并分泌淋巴因子,增强免疫功能.(3)效应阶段:效应T细胞发挥效应. 【解答】解:A、T细胞在体液免疫中起到的是呈递抗原的作用,而在细胞免疫中T细胞会增殖分化成效应T细胞,A错误; B、造血干细胞分化成淋巴细胞,其中在骨髓中成熟的是B淋巴细胞,在胸腺中成熟的是T淋巴细胞,B正确; C、效应T细胞能够将靶细胞裂解,病原体与抗体特异性的结合,吞噬细胞再吞噬消化,C错误; D、记忆细胞一旦遇到同一类型抗原便快速增殖分化产生相应的效应细胞,抗体是浆细胞产生的,D错误. 故选:B. 17.如图所示,甲、乙分别用不透光的锡箔纸套在燕麦胚芽鞘的不同部位,丙、丁、戊、则分别用不透水的云母片插入燕麦胚芽鞘的不同部位,从不同方向照光,培养一段时间后,胚芽鞘的生长情况是( ) A.甲不生长也不弯曲、乙直立生长、丙向左生长、丁直立生长、戊向右生长 B.甲直立生长、乙向右生长、丙向左生长、丁不生长,也不弯曲、戊向左生长 C.甲向左生长、乙向右生长、丙直立生长、丁向右生长、戊向左生长 D.甲直立生长、乙向右生长、丙直立生长、丁不生长,也不弯曲、戊向右生长 【考点】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 【分析】生长素合成部位和感光部位都在胚芽鞘尖端,生长素的作用部位和胚芽鞘向光弯曲的部位都是胚芽鞘尖端下面一段.单侧光照可以使生长素由向光一侧向背光一侧运输,使背光侧生长素多,生长快,向光侧生长素少,生长慢. 【解答】解:甲中,胚芽鞘尖端被遮住,不能接受到单侧光照射,因此生长素分布均匀,甲直立生长; 乙中,尖端接收到单侧光照射,导致生长素分布不均匀,因此乙向光弯曲生长; 丙中,由于生长素不能透过云母片,且云母片竖直插入尖端,导致两侧生长素浓度均匀,因此丙直立生长; 丁中,由于云母片水平插入胚芽鞘尖端以下,导致尖端产生的生长素不能运输到下面,所以丁不能生长; 戊中,云母片没有完全插入尖端以下,导致左边生长素浓度高,右边没有生长素,所以戊向右弯曲生长. 故选:D. 18.如图表示某物种迁入新环境后,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在第10年时经调查该种群数量为200只,估算该种群在此环境中的环境负荷量约为( ) A.100只 B.200只 C.300只 D.400只 【考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分析】据图分析,横坐标是时间,因变量为种群的增长率,0﹣10年种群增长率先增加,10﹣20年种群增长率减少为0,表示S型曲线. 【解答】解:第10年增长率最高,表示处,数量为200只,则K值环境容纳量为400只. 故选:D. 19.如图是生物圈中碳循环示意图,下列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A.生物圈通过碳循环实现碳元素的自给自足 B.A是消费者,C是生产者,各成分间以CO2的形式传递碳元素 C.对E过度开发利用会打破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 D.碳循环过程需要能量驱动,同时又是能量的载体 【考点】生态系统的功能.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为碳循环示意图,首先根据双向箭头可判断出D是无机环境、C是生产者;其次判断分解者,分解者除了一个箭头指向无机环境外,其他箭头都指进来,因此B为分解者;其余均为消费者,即A均为消费者;E为化石燃料. 【解答】解:A、生物圈通过碳循环实现碳元素的自给自足,A正确; B、A是消费者,C是生产者,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以CO2的形式传递碳元素,而生物群落内部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传递碳元素,B错误; C、对E(化石燃料)过度开发利用会打破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C正确; D、碳循环过程需要能量驱动,同时又是能量的载体,D正确. 故选:B. 20.下列有关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信息传递只发生于同种生物个体之间 B.“花香引蝶”属于物理信息的传递 C.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功能之一 D.物理信息只能来自无机环境 【考点】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分析】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种类包括物理信息(如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化学信息(如生物碱、有机酸等物质)和行为信息(动物的异常表现和行为). 【解答】解:A、信息传递可发生于同种生物个体之间、异种生物个体之间以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A错误; B、“花香引蝶”属于化学信息的传递,B错误; C、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C正确; D、物理信息可以来自无机环境和生物个体,D错误. 故选:C. 21.如图所示:甲图中①②表示目镜,③④表示物镜,⑤⑥表示物镜与载玻片之间的距离,乙和丙分别表示不同物镜下观察到的图象.下面描述正确的是( ) A.①比②的放大倍数大,③比④放大倍数小 B.把视野里的标本从图中的乙转为丙时,应选用③,同时提升镜筒 C.从图中的乙转为丙,正确调节顺序:转动转换器→调节光圈→移动标本→转动细准焦螺旋 D.若使物像放大倍数最大,甲图中的组合一般是②③⑤ 【考点】细胞观察实验. 【分析】形成清晰物像时,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大与物镜和玻片的距离越小,视野中看到的细胞数目越少;反之,形成清晰物像时,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小与物镜和玻片的距离越大,视野中看到的细胞数目越多.甲图目镜中①是低倍镜,②是高倍镜;物镜中③是高倍镜,④低倍镜. 【解答】解:A、目镜放大倍数与其长度成反比,而物镜放大倍数与其长度成正比,故①比②的放大倍数小,③比④放大倍数大,A错误; B、把视野从图中的乙转为丙时,放大倍数增加,应选用③高倍镜,同时转动细准焦螺旋,无需提升镜筒,B错误; C、从图中的乙转为丙,故要先把观察对象移到视野中央,改用高倍镜,用细准焦螺旋调焦,还要调整视野亮度,故正确调节顺序:移动装片→转动转换器→调节亮度(调节光圈或反光镜)→转动细准焦螺旋,C错误; D、放大倍数越大,选用的目镜和物镜放大倍数要越大,物镜与观察对象解距离越短,组合是②③⑤,D正确. 故选:D. 22.下列关于“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实验操作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无双缩脲试剂,用配制斐林试剂的材料等不能检测蛋白质 B.若要鉴定花生种子细胞中是否含有脂肪,一定需要用显微镜观察 C.鉴定可溶性还原糖时,要加入斐林试剂(甲液和乙液混合均匀后再加入) D.用双缩脲试剂鉴定蛋白质时,需水浴加热2min才能看到紫色 【考点】检测还原糖的实验;检测蛋白质的实验;检测脂肪的实验. 【分析】生物组织中化合物的鉴定: (1)斐林试剂可用于鉴定还原糖,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溶液的颜色变化为砖红色(沉淀).斐林试剂只能检验生物组织中还原糖(如葡萄糖、麦芽糖、果糖)存在与否,而不能鉴定非还原性糖(如淀粉). (2)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 (3)脂肪可用苏丹Ⅲ染液(或苏丹Ⅳ染液)鉴定,呈橘黄色(或红色). 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解:A、斐林试剂和双缩脲试剂的成分相同,浓度不同,如果材料用具中无双缩脲试剂,而有斐林试剂和蒸馏水等,可用斐林试剂和蒸馏水配制双缩脲试剂,故也能检测蛋白质,A错误; B、若要鉴定花生种子细胞中是否含有脂肪,不一定用显微镜观察,可以直接在花生组织样液中加苏丹Ⅲ染液或苏丹Ⅳ染液鉴定,B错误; C、鉴定可溶性还原糖时,要加入斐林试剂(甲液和乙液混合均匀后再加入),C正确; D、蛋白质鉴定实验中,不需要水浴加热,D错误. 故选:C. 23.下列关于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酶具有催化作用并都能与双缩脲试剂反应呈紫色 B.细胞代谢能够有条不紊地进行与酶的专一性有关 C.酶适宜在最适温度及最适pH条件下长期保存 D.可用过氧化氢作底物来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考点】酶的概念;酶的特性;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分析】1、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极少数酶是RNA. 2、酶的特性:高效性、专一性和作用条件温和的特性. 3、影响酶活性的因素主要是温度和pH,在最适温度(pH)前,随着温度(pH)的升高,酶活性增强;到达最适温度(pH)时,酶活性最强;超过最适温度(pH)后,随着温度(pH)的升高,酶活性降低;另外低温酶不会变性失活,但高温、pH过高或过低都会使酶变性失活. 4、加热或加入过氧化氢酶均可促进过氧化氢的分解. 【解答】解:A、酶具有催化作用,大多数酶是蛋白质,能与双缩脲试剂反应呈紫色,而少数酶是RNA,RNA不能与双缩脲反应呈现紫色,A错误; B、酶具有专一性,即每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者一类化学反应,细胞代谢能够有条不紊地进行与酶的专一性有关,B正确; C、在最适温度和pH值条件下,酶的活性最强,不适合酶的长期保存,C错误. D、过氧化氢在高温或加入过氧化氢酶的条件下均可以快速分解,所以,一般不选择过氧化氢溶液作为底物来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D错误; 故选:B. 24.现有酵母菌甲进行需氧呼吸,酵母菌乙进行酒精发酵,若它们消耗了等量的葡萄糖,则它们放出的CO2总量与酵母菌甲吸收的氧气之比为( ) A.1:2 B.2:3 C.3:4 D.4:3 【考点】细胞呼吸的过程和意义. 【分析】酵母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过程都产生二氧化碳,酵母菌有氧呼吸的反应式为:C6H12O6+6O2+6H2O6CO2+12H2O+能量,酵母菌无氧呼吸的反应式为:C6H12O62CO2+2C2H5OH+能量. 【解答】解:由题意知酵母菌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相等,设为a,则有氧呼吸消耗的氧气是6a,释放的二氧化碳是6a,无氧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是2a,因此释放的二氧化碳总量与消耗的氧气总量的比为(6a+2a):6a=4:3. 故选:D. 25.根据下面光合作用图解,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⑤过程发生于叶绿体类囊体薄膜上 B.⑥过程发生于叶绿体基质中 C.图示①~④依次为[H]、ATP、CO2、(CH2O) D.⑤中产生的②不仅用于还原C3化合物,还可用于各种生命活动 【考点】光反应、暗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和物质变化.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①是[H],②是ATP,③是二氧化碳,④是碳水化合物,⑤是光反应阶段,⑥是暗反应阶段. 【解答】解:A、⑤为光反应过程,发生场所为叶绿体类囊体薄膜上,A正确; B、⑥为暗反应过程,发生场所为叶绿体基质中,B正确; C、据图分析,①是[H],②是ATP,③是CO2(二氧化碳),④是(CH2O)(碳水化合物),C正确; D、⑤是光反应阶段,产生的[H]和②ATP可为⑥暗反应过程提供还原剂和能量,但不能用于其他生命活动,D错误. 故选:D. 26.某生物的体细胞染色体数为2n.该生物减数分裂的第二次分裂与有丝分裂相同之处是( ) A.分裂开始前,都进行染色体的复制 B.分裂开始时,每个细胞中的染色体数都是2n C.分裂过程中,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点都分裂成为两个 D.分裂结束后,每个子细胞的染色体数都是n 【考点】细胞的减数分裂;有丝分裂过程及其变化规律. 【分析】由减数分裂的第二次分裂与有丝分裂的过程我们着手分析.减数分裂时,染色体只复制一次,细胞连续分裂两次,染色体数目减半的一种特殊分裂方式.减数分裂可以分为两个阶段,间期和分裂期.分裂期又分为减数第一次分裂期,减数第二次分裂期.有丝分裂包括两个阶段:分裂间期和分裂期,分裂间期完成DNA分子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分裂期又分为分裂前期、分裂中期、分裂后期和分裂末期.由此作答. 【解答】解:A、减数第二次分裂与减数第一次分裂紧接,也可能出现短暂停顿.染色体不再复制. 所以分裂开始前,都进行染色体的复制不正确,A错误; B、减数第一次分裂的目的是实现同源染色体的分离,染色体数目减半,减数第二次分裂开始时,细胞中的染色体数是n,B错误; C、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点分离,两条姊妹染色单体也随之分开,成为两条染色体.在纺锤丝的牵引下,这两条染色体分别移向细胞的两极.有丝分裂后期,每条染色体的两条姊妹染色单体常从着丝点处分开并移向两极的时期,C正确; D、有丝分裂的重要意义,是将亲代细胞的染色体经过复制(实质为DNA的复制)以后,精确地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因而在生物的亲代和子代之间保持了遗传物质数量和性状的稳定性.减数分裂时,染色体只复制一次,细胞连续分裂两次,染色体数目减半的一种特殊分裂方式.所以减数分裂分裂结束后,每个子细胞的染色体数都是n,而有丝分裂的分裂结束后,每个子细胞的染色体数都是2n,D错误. 故选:C. 27.蓝细菌(蓝藻)与酵母菌的相同之处是( ) A.都有拟核 B.均能进行需(有)氧呼吸 C.都有线粒体 D.均能进行光合作用 【考点】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形态和结构的异同. 【分析】蓝藻属于原核生物中的一种,酵母菌属于真核生物中的真菌. 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最主要的区别就是原核细胞没有核膜包被的典型的细胞核. 【解答】解:A、蓝藻有拟核,酵母菌有细胞核,故A选项错误; B、蓝藻和酵母菌均能进行有氧呼吸,故B选项正确; C、蓝藻属于原核生物,没有线粒体,故C选项错误; D、蓝藻能够进行光合作用,而酵母菌不能,故D选项错误. 故选:B. 28.下列有关细胞共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都具有细胞膜但不一定具有磷脂双分子层 B.都具有细胞核但遗传物质不一定是DNA C.都能进行细胞呼吸但不一定发生在线粒体中 D.都能合成蛋白质但合成场所不一定是核糖体 【考点】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形态和结构的异同. 【分析】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相比,最大的区别是原核细胞没有被核膜包被的成形的细胞核(没有核膜、核仁和染色体);原核生物没有复杂的细胞器,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原核生物只能进行二分裂生殖.但原核生物含有细胞膜、细胞质基质等结构,也含有核酸(DNA和RNA)和蛋白质等物质. 【解答】解:A、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都具有细胞膜,细胞膜一定具有磷脂双分子层,A错误; B、原核细胞没有细胞核,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遗传物质都是DNA,B错误; C、所有活细胞都能进行细胞呼吸,但不一定发生在线粒体中,因为原核细胞没有线粒体,且真核细胞的无氧呼吸发生在细胞质基质,C正确; D、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都具有核糖体,都能合成蛋白质且合成场所都是核糖体,D错误. 故选:C. 29.如图实验装置,玻璃槽中是蒸馏水,半透膜允许单糖通过.漏斗中先装入蔗糖溶液,一定时间后再加入蔗糖酶.实验现象最可能是( ) A.在玻璃槽中会测出蔗糖和蔗糖酶 B.在玻璃槽中会洲出葡萄糖、果糖和蔗糖酶 C.漏斗中液面开始时先下降,加酶后上升 D.漏斗中波面开始时先上升,加酶后上升再下降 【考点】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的综合. 【分析】由于蔗糖溶液浓度大于蒸馏水,且蔗糖是二糖,不能通过半透膜,因而开始时漏斗液面上升.加入酶后,蔗糖水解为单糖,溶液浓度增大,导致继续吸水,液面继续上升,但由于单糖分子可通过半透膜进入蒸馏水中,使外界溶液浓度增大,半透膜两侧浓度差减小,从而使液面下降.蔗糖水解的产物是葡萄糖和果糖,在玻璃槽中会测出葡萄糖和果糖,蔗糖酶是大分子物质在玻璃槽中测不出. 【解答】解:A、半透膜不允许蔗糖和蔗糖酶通过,则在玻璃槽中不会测出蔗糖和蔗糖酶,故A错误; B、蔗糖水解的产物是葡萄糖和果糖,在玻璃槽中会测出葡萄糖和果糖,蔗糖酶是大分子物质在玻璃槽中测不出,故B错误; C、由于蔗糖溶液浓度大于蒸馏水,且蔗糖是二糖,不能通过半透膜,因而开始时漏斗液面上升,故C错误; D、加入酶后,蔗糖水解为单糖,溶液浓度增大,导致继续吸水,液面继续上升,但由于单糖分子可通过半透膜进入蒸馏水中,使外界溶液浓度增大,半透膜两侧浓度差减小,从而使液面下降,故D正确. 故选:D. 30.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流动镶嵌模型指的是磷脂分子和大多数蛋白质分子可以流动 B.大分子物质以胞吞胞吐的方式进出细胞,穿过膜的层数为0 C.抗利尿激素可以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以主动运输的方式重吸收水分 D.协助扩散的最大转运速率与载体蛋白的数量有关 【考点】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及其异同. 【分析】流动镶嵌模型:磷脂构成了细胞膜的基本骨架.蛋白质分子有的镶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横跨整个磷脂双分子层. 名 称 运输方向 载体 能量 实 例 自由扩散 高浓度→低浓度 不需 不需 水,CO2,O2,甘油,苯、酒精等 易化扩散 高浓度→低浓度 需要 不需 红细胞吸收葡萄糖 主动转运 低浓度→高浓度 需要 需要 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氨基酸,葡萄糖,K+,Na+等 【解答】解:A、流动镶嵌模型认为构成生物膜的磷脂分子和大多数蛋白质分子可以运动,说明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A正确; B、大分子进出细胞的方式为胞吞、胞吐,不需要跨膜,B正确; C、抗利尿激素可以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分,通过通道蛋白,运输方式是协助扩散,C错误; D、协助扩散的动力是浓度差,需要载体,不需要能量,说明运输速率与载体数量有关,D正确. 故选:C. 31.如图是反射弧的模式图(a、b、c、d、e表示反射弧的组成部分,Ⅰ、Ⅱ表示突触的组成部分),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正常机体内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是单向的 B.割断d,刺激b,会引起效应器收缩 C.兴奋在结构c和结构b的传导速度不同 D.Ⅱ处发生的信号变化是电信号→化学信号 【考点】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构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a是效应器,b是传出神经纤维,c是神经中枢,d是传入神经,e是感受器.I、Ⅱ分别表示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 【解答】解:A、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通过突触进行的,具有单向的特点;因为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兴奋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A正确; B、由于b是传出神经纤维,所以切断d、刺激b,仍会引起效应器收缩,B正确; C、兴奋在结构c中要经过突触结构,信号变化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而结构b的传导都是以电信号传导,所以速度不相同,C正确; D、Ⅱ处为突触后膜,其上受体与递质结合,所以发生的信号变化是化学信号→电信号,D错误. 故选:D. 32.如图为正常人在快速饮用1升清水或静脉注射1升盐水后的尿流量和血浆浓度的曲线图(箭头处是饮水或注射时间).下列有关判断中错误的是( ) A.曲线a代表饮用清水后的尿流量变化 B.30~90 min阶段,饮用清水后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增加 C.曲线c代表饮用清水后的血浆渗透压变化 D.如果曲线b代表血浆渗透压的变化,则表明该盐水的浓度为0.9% 【考点】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分析】据图分析,正常人在快速饮入1L清水后,细胞外液渗透压将降低,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尿流量增加,随着机体的调节,两项值又会逐渐恢复,故a代表饮清水后的尿流量变化,c代表饮清水后血浆渗透压变化;当静脉输入1 L NaCl溶液(生理盐水)后,细胞外液渗透压不变,而机体的排尿量将逐渐增加,b代表静脉输入1 L NaCl溶液后血浆渗透压的变化,d代表静脉输入1L NaCl溶液后尿流量变化. 【解答】解:A、正常人在快速饮入1L清水后,细胞外液渗透压将降低,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尿流量增加,随着机体的调节,尿量又会逐渐恢复,a代表饮清水后的尿流量变化,A正确; B、30﹣90 min时段,抗利尿激素分泌量是减少,尿量才增加,B错误; C、正常人在快速饮入1L清水后,细胞外液渗透压将降低,c代表饮清水后血浆渗透压变化,C正确; D、当静脉输入1 L NaCl溶液后(0.9%的生理盐水),细胞外液渗透压不变,则b代表静脉输入1 L NaCl溶液后血浆渗透压的变化,D正确. 故选:B. 33.脊髓灰质炎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所致的急性传染病,接种疫苗是预防的有效手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接种脊髓灰质炎疫苗可预防多种传染病 B.第一次接种疫苗后,机体受刺激后会发生特异性免疫 C.脊髓灰质炎病毒入侵机体后,会刺激T细胞分泌淋巴因子与该病毒结合 D.再次感染脊髓灰质炎病毒时,机体可产生大量抗体进入靶细胞并消灭病毒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关系 体液免疫 细胞免疫 作用对象 没有进入细胞的抗原 被抗原侵入的宿主细胞(靶细胞) 作用方式 浆细胞产生的抗体与相应的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 ①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②效应T细胞释放淋巴因子,促进细胞免疫的作用 效应细胞 效应B细胞 效应T细胞 关系 若细胞免疫不存在,体液免疫也将丧失.另外,对外来病原体进行免疫的时候并不是单一的起作用,而是两者结合起来起作用,只不过在起作用的时候分主次关系罢了. 【解答】解:A、抗体和记忆细胞均具有专一性,即只能识别一种抗原,接种脊髓灰质炎疫苗只能预防脊髓灰质炎病毒所致的急性传染病,A错误; B、第一次接种疫苗后,机体受刺激后会产生特异性免疫,B正确; C、脊髓灰质炎病毒入侵机体后,会刺激T细胞分泌淋巴因子,淋巴因子只能增强淋巴细胞的杀伤力,并不能直接作用于抗原,C错误; D、抗体主要分布在血清中,在组织液和外分泌液中也有少量分布,但是不会进入细胞,D错误. 故选:B. 34.下列关于生长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在植物的成熟组织中,生长素可以进行非极性运输 B.同一浓度的生长素对不同器官的影响不同 C.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的现象说明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 D.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可能对同一植物同一部位具有相同的促进效果 【考点】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 【分析】1.产生:生长素的主要合成部位是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由色氨酸经过一系列反应转变而成. 2、运输:胚芽鞘、芽、幼叶、幼根中:生长素只能从形态学的上端运输到形态学的下端,而不能反过来运输,称为极性运输;在成熟组织中:生长素可以通过韧皮部进行非极性运输. 3.分布:各器官均有分布,但相对集中地分布于新陈代谢旺盛的部分;老根(叶)>幼根(叶);分生区>伸长区;顶芽>侧芽. 【解答】解:A、在成熟组织中,生长素可以通过韧皮部进行非极性运输.A正确; B、不同的植物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度不同,同一浓度的生长素对不同器官的影响不同,B正确; C、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无论向光侧还是背光侧,生长素都是促进植物生长的,没有体现生长素的两重性,C错误; D、在最适生长素浓度的两侧,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可能对同一植物同一部位具有相同的促进效果,D正确. 故选:C. 35.如图中曲线Ⅰ表示某种群的出生率,曲线Ⅱ表示其死亡率.则( ) A.种群在c点之前呈“J”型曲线增长,c点之后呈“S”型曲线增长 B.种群数量增长最快的时期是a点对应的时期 C.C点时该种群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数量较稳定 D.曲线表明种群数量变化受食物的影响 【考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分析】本题考查了出生率和死亡率对种群数量的影响,考生应记住相应的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如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等. 由图可知,某种群迁入适宜环境后,随着种群数量的增多,出生率下降,死亡率上升;种群的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J”型曲线增长率不变,“S”型曲线增长率先增大后减小. 【解答】解:A、由图可知,种群在c点之前增长率一直下降,增长曲线不是“J”型曲线,应为“J”型曲线增长率不变,c点之后增长率小于零,种群数量下降,也不为“S”型曲线,A错误; B、种群数量增长最快的时期应该是增长率最大的时候,由图可知a点之前增长率比a点时要大,B错误; C、c点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增长率为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种群数量较稳定,C正确; D、曲线只表明了种群的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变化,不能得出种群数量变化受食物的影响,D错误. 故选:C. 36.下列关于实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为调查不同时间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分别在白天和晚上取同一地块的土样 B.许多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 C.利用小动物的避光、避热性,收集土样中的小动物时可采用带灯罩的热光源 D.对于无法知道名称的小动物,不可忽略,应记录下它们的特征 【考点】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分析】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的实验,由于土壤小动物身体微小,活动能力强,不能用校方法和标志重捕法调查丰富度,可采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调查. 【解答】A、为调查不同时间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分别在白天和晚上取同一地块的土样作为对照试验,A正确; B、由于土壤小动物身体微小,活动能力强,不能用校方法和标志重捕法调查丰富度,可采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调查,B错误; C、利用小动物的避光、避热性,收集土样中的小动物时可采用带灯罩的热光源,C正确; D、对于无法知道名称的小动物,不可忽略,应记录下它们的特征,保证实验结果可靠性,D正确. 故选:B. 37.科研小组对某地两个种群的数量进行了多年的跟踪调查,并研究随时间的变化趋势,结果如图所示(图中Nt表示第t年的种群数量,Nt+l表示第t+l年的种群数量).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甲种群在0~t3段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 B.乙种群在0~t1段的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 C.乙种群在t2时数量最少 D.甲种群在t3后数量相对稳定可能是生存条件得到了改善 【考点】种群的数量变动;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分析】比值大于1,种群数量增加,比值等于1,种群数量稳定,比值小于1,种群数量减小,据此答题. 【解答】解:A、甲种群在0~t3段,比值先小于1,种群数量减小,后又大于1,种群数量增加,故甲种群在0~t3段的年龄结构先是衰退型,后是增长型,A错误; B、乙种群在0~t1段,比值大于1,且保持不变,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B正确; C、比值小于1,种群数量减少,乙种群在t3时数量最少,C错误; D、甲种群在t3后,比值大于1,且保持不变,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D错误. 故选:B. 38.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每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只能处在一个营养级上 B.动物都属于消费者,其中食草动物处于第二营养级 C.自养生物都是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 D.细菌都属于分解者,其异化作用类型有需氧型和厌氧型两类 【考点】生态系统的结构. 【分析】生态系统中的成分有: ①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空气、水、矿物质、阳光、热能 ②生产者:属自养生物(主要是绿色植物);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 ③消费者:属异养生物(各种动物);分类: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 ④分解者:属异养生物(细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其作用为:分解动植物遗体、排出物和残落物中的有机物为无机物归还到无机环境. 【解答】解:A、一种生物在不同的食物链中可能处于不同的营养级上,A错误; B、绝大多数动物属于消费者,少数动物为分解者,如蚯蚓,B错误; C、自养生物都是生产者,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和基石,C正确; D、细菌可能是生产者(如硝化细菌)、消费者(如寄生细菌)和分解者(如腐生细菌),D错误. 故选:C. 39.不同种群间存在着多种多样的关系,这些种间关系可用不同的曲线表示出来.请判断下列有关三种曲线图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鹰与鼠的种间关系可用图①表示,其中曲线a表示鹰种群的数量变化 B.T2噬菌体与细菌的种间关系可用图①表示,二者分开一方有利 C.大豆与根瘤菌的种间关系可用图②表示,二者分开彼此有利 D.图3可以表示培养液中大核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的关系 【考点】种间关系. 【分析】据图分析,①表示“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非同步性变化,属于捕食故;②表示“同生共死”的互利共生关系;③表示“你死我活”的竞争关系. 【解答】解:A、鹰与鼠属于捕食关系,可用图①表示,从变化趋势看,先到波峰的a为被捕食者,后达到波峰的b为捕食者,则a表示鼠,b表示鹰,A错误; B、T2噬菌体与细菌的种间关系表示寄生关系,而图①表示捕食关系,B错误; C、大豆与根瘤菌是互利共生的关系,可用图②表示,二者分开彼此不利,C错误; D、培养液中大核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的关系为竞争关系,可用图③表示,D正确. 故选:D. 40.下列有关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一只狼吃了一只羊,就获得了羊的大部分物质和能量 B.食物链越短,可供最高营养级消费的能量越多 C.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能量就从非生物环境流入生物群落 D.一种蜣螂专以象粪为食,则该种蜣螂最多能获得大象所同化能量的20% 【考点】生态系统的功能. 【分析】能量流动是指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能量流动特点:①单向流动:生态系统内的能量只能从第一营养级流向第二营养级,再依次流向下一个营养级,不能逆向流动,也不能循环流动.②逐级递减: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逐级减少,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是10%﹣20%;可用能量金字塔表示. 【解答】解:A、一只狼吃了一只羊,能通过消化吸收,同化了大部分物质,所以就获得了羊的大部分物质和能量,A正确; B、由于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所以食物链越短,可供最高营养级消费的能量越多,B正确; C、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将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能量就从非生物环境流入生物群落,C正确; D、由于大象粪便是大象消化后没有吸收的能量,所以不属于大象同化的能量,而是上一营养级的能量,所以一种专以大象粪为食蜣螂,不能从大象同化的能量中获取能量,其从大象粪便中获取的能量应该属于大象的上一营养级,D错误. 故选:D. 二、非选择题(每空2分,共40分) 41.图甲是缩手反射相关结构,图乙是图甲中某一结构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图丙表示三个神经元及其联系,据图回答: (1)甲图中f表示的是反射弧的 感受器 ,图乙指的是图甲中哪一结构[ d ] 突触 ([]中填字母) 图乙中的B是下一个神经元的 细胞体膜或树突膜 . (2)图乙中兴奋不能由B传到A的原因是 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与相应神经递质结合,引起B细胞产生 兴奋或抑制 ,使突触后膜的电位发生变化. (3)图丙是从蛙体内剥离出的某反射弧结构的模式图,其中甲表示神经中枢,乙、丙未知.神经元A、B上的1、2、3、4为4个实验位点.如果在实验过程中要保证神经元A和神经元B的完整性,请补充探究神经元A是传出神经还是传入神经的方法步骤(每个实验位点只能用一次): ①将微电流计的两个电极分别搭在实验位点2和实验位点3的神经纤维膜外; ②用电刺激仪刺激实验位点1,若微电流计的指针偏转 1 次,则神经元A为传出神经;若微电流计的指针偏转 2 次,则神经元A为传入神经. 【考点】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甲图中a、b、c、d、e、f分别为效应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突触、传出神经和感受器. 乙图中A表示突触小体、B表示突触后膜.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 丙图表示三个神经元及其联系,反射弧通常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组成.已知甲是神经中枢,则乙、丙中,一个是感受器、一个是效应器,A和B中,一个是传入神经、另一个是传出神经.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的基础知识,分析题图,结合问题的具体提示综合作答. 【解答】解:(1)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甲图中由于e上有神经节,所以e为传入神经、f表示感受器;乙图是突触结构,为甲图中d的亚显微结构放大模式图,神经元的末梢经过多次分支,最后每个分支末端膨大,呈杯状或球状叫做突触小体;突触前膜是神经元的轴突末梢,突触后膜是神经元胞体膜或树突膜. (2)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所以兴奋不能由B传到A.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与相应神经递质结合,引起B细胞产生兴奋或抑制,使突触后膜的电位发生变化. (3)②若神经A传出神经,刺激实验位点1,兴奋可传导到实验位点2,但不能传递到实验位点3,则微电流计的指针只偏转1次;若神经A传入神经,刺激实验位点1,兴奋可传导到实验位点2和3,则微电流计的指针偏转2次. 故答案为: (1)感受器[d]突触 细胞体膜或树突膜 (2)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兴奋或抑制 (3)1 2 42.科研人员对一块荒地中由植物、田鼠和鼬3个环节组成的食物链的能量流动进行了定量分析,得到下表相关数据(单位:cal/hm2•a).NP(净同化量)=GP(总同化量)﹣R(呼吸量).请据表分析下列问题: 食物链环节 Ⅰ Ⅱ Ⅲ GP 5.56×103 1.76×105 5.8×107 NP 1.3×102 6×103 4.95×107 R 5.43×103 1.7×105 8.8×106 未利用 ﹣﹣ 1.226×104 4.9374×107 (1)写出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渠道: Ⅲ→Ⅱ→Ⅰ (用罗马数字和箭头表示). (2)在研究过程中,可通过标志重捕法调查田鼠的种群密度.在1hm2范围内,第一次捕获并标记30只田鼠,第二次捕获20只,其中有标记的10只,则田鼠的种群密度是 60 只/hm2.若标记的田鼠有部分被鼬捕食,则会导致种群密度估算结果 偏高 . (3)第二营养级GP的两大去路是: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等生命活动及 呼吸作用散失 . (4)鼬有肛腺,可放臭气以自卫,这说明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 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 (5)如果此荒地多年前曾发生过火灾,“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是对该地生物群落 次生 演替过程的真实写照,这体现了生态系统的 恢复力 稳定性. 【考点】生态系统的功能. 【分析】据表分析:表中生物构成一条食物链,即植物→田鼠→鼬.各营养级的同化能=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即GP=NP+R.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能够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解答】解:(1)能量流动的起点是生产者,且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因此Ⅲ生产者,Ⅱ为田鼠,Ⅰ为黄鼬,因此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渠道为Ⅲ→Ⅱ→Ⅰ. (2)标志重捕法估算种群密度的计算公式是:该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标记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数,该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标记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数)÷二次捕获的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数=(20×30)÷10=60只,由于调查是在1hm2范围内进行的,因此该种群密度是60只/hm2;若标记的田鼠有部分被鼬捕食,在公式该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标记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数)÷二次捕获的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数减少,会导致种群密度估算结果偏高. (3)第二营养级GP的两大去路是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等生命活动及呼吸作用散失. (4)鼬有肛腺,可放臭气以自卫,这说明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5)如果此荒地多年前曾发生过火灾,“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是对该地生物群落次生 演替过程的真实写照,这体现了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 故答案为: (1)Ⅲ→Ⅱ→Ⅰ (2)60 偏高 (3)呼吸作用散失 (4)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5)次生 恢复力 43.如图表示细胞呼吸强度与O2浓度的关系(呼吸底物为葡萄糖).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D点进行的细胞呼吸方式为 无氧呼吸 . (2)图中当02浓度达到J点以后,C02释放量不再继续增加的内因是 呼吸酶的数量有限 . (3)图中“02吸收量”这条线可以表示 有氧 呼吸强度,“C02释放量”这条线可以表示 有氧呼吸和无氧 呼吸强度;当无氧呼吸强度降为0的起点时,其对应的02浓度为 Ⅰ . (4)图中细胞呼吸对有机物中能量的利用率最低的点对应的02浓度是 0 . 【考点】细胞呼吸的过程和意义. 【分析】据图分析:开始随着氧气浓度增加,二氧化碳浓度下降,是氧气抑制了无氧呼吸,后随着氧气浓度增加,二氧化碳释放增加,有氧呼吸增强,既有有氧呼吸又有无氧呼吸. 【解答】解:(1)图中D点氧气浓度为0,所以细胞只能进行无氧呼吸. (2)图中当02浓度达到J点以后,C02释放量不再随氧气浓度增加而增加,原因是细胞内有氧呼吸的酶的数量有限. (3)图中“02吸收量”这条线可以表示有氧呼吸强度,“C02释放量”这条线包括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释放的二氧化碳总量.当两条曲线相交于I点时,无氧呼吸强度降为0,此时只有有氧呼吸. (4)图中氧气浓度为0时,无氧呼吸释放的能量最少,即为细胞呼吸对有机物中能量的利用率最低的点. 故答案为: (1)无氧呼吸 (2)呼吸酶的数量有限 (3)有氧 有氧呼吸和无氧Ⅰ (4)0 2016年12月27日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