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26 发布 |
- 37.5 KB |
- 2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河南省三门峡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解析版
河南省三门峡市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 生物试题 一、选择题 1. 人体稳态的维持是机体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朮耍保障,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剧烈运动时肌细胞产生的乳酸会使细胞外液的pH显著降低 B. 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构成了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 C. 人体细胞外液渗透压的高低取决于细胞外液中K+和Cl-的浓度 D. 人体处于稳态时,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稳定不变 【答案】B 【解析】由于血浆中存在缓冲物质,因此剧烈运动时肌细胞产生的乳酸不会使细胞外液的pH显著降低,A错误;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构成了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B正确;人体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钠离子和氯离子,C错误;人体处于稳态时,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而不是稳定不变,D错误。 2. 下列各组物质中全属于内环境成分的是 A. C02、血红蛋白、神经递质 B. 血浆蛋白、生长激素、H+ C. 汗液、尿素、胰蛋白酶 D. 呼吸酶、葡萄糖、胆红素 【答案】B 【解析】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液。人体内环境中含有水、蛋白质(如血浆蛋白)、激素、维生素、人体代谢废物(如尿素)、气体(如氧气、二氧化碳)、糖类(如葡萄糖)、离子等物质,所以B正确;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中,属于细胞内液成分,而不属于细胞外液(即内环境)的组成成分,A错误;汗液是汗腺分泌到体外的液体,胰蛋白酶是胰腺分泌到体外的液体,都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C错误;呼吸酶是细胞内液的成分,不属于内环境成分,D错误。 3. 如图表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Ⅰ、Ⅱ、Ⅲ、Ⅳ表示能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4种器官,①②是有关的生理过程。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 内环境与Ⅰ交换气体必须通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 B. Ⅱ内的蛋白质经过消化,通过①进入血液 C. Ⅲ表示肾脏 D. Ⅳ表示的器官是直肠 【答案】D ...........................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内环境以及有关的四个系统,根据图中各个过程与无机外界环境之间的关系判断四个数字代表的器官的名称。 4. 下图为巨噬细胞避免过度炎症反应的机制,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A. VEGFR-3的化学本质最可能是糖蛋白 B. 抑制TLR4-NF-kB介导的炎症反应是通过抑制NF-kB的作用来实现 C. TLR4的内吞体现了细胞膜的结构特点 D. 若该细胞通过产生的溶菌酶直接杀死细菌,则该过程属于特异性免疫 【答案】D 【解析】依题意和图示可知:VEGFR-3表示受体,其化学本质最可能是糖蛋白,A正确;过度或持续性的 TLR4 活化会引起过度炎症反应或败血症,在 VEGF-C 的刺激下,通过活化 PI3K-Akt1 通路,促进TLR4内吞,从而抑制 NF-kB 活性,降低败血症的发生,可见,抑制TLR4-NF-κB介导的炎症反应是通过抑制NF-κB 的作用来实现的,B正确;TLR4的内吞,是以膜的流动性为基础,体现了细胞膜的结构特点,C正确;吞噬细胞通过产生溶菌酶直接杀死细菌,该过程对所有病原体均起作用,属于非特异性免疫,D错误。 5. 将大白鼠从25℃移到O℃的环境中,大白鼠将出现的生理反应是 A. 耗氧量减少、立毛肌放松 B. 耗氧量增加、体表血管收缩 C. 耗氧量减少、代谢变慢 D. 耗氧量增加、体温升高 【答案】B 【解析】大白鼠是一种恒温哺乳动物,当它处于低温环境时,常常通过增强呼吸作用的强度来加强热量的产生,另一方面它又通过体表血管的收缩来减少热量的散失。而呼吸作用强度的提高必然引起其耗氧量的增加,A、C错误;B正确;大白鼠是一种恒温动物,外界环境温度改变时,其体温不变,D错误。 6. 下图示意反射弧结构,若在实验条件下刺激部位a可引起b处产生冲动,效应器作出反应,而刺激b也可以引起效应器作出反应,但不能引起a处产生冲动,对此实验现象,说法正确的是 A. 刺激后,兴奋在感觉神经元上传导是单向的 B. 在神经中枢内突触传递兴奋的方向是单向的 C. 刺激后,兴奋在运动神经元上传导是单向的 D. 刺激a使突触传递兴奋,刺激b使突触传递抑制 【答案】B 【解析】刺激后,兴奋在感觉神经元上传导是双向的,A错误。因为在突触结构中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所以在神经中枢内突触传递兴奋的方向是单向的,B正确。因为刺激b也可以引起效应器作出反应,所以兴奋在运动神经元上传导也是双向的,C错误。刺激a使突触传递兴奋,刺激b不能引起a处产生冲动不是因为使突触传递抑制,而是在突触处的传递是单向的,不能逆转,D错误。 7. 下图是由甲、乙、丙三个神经元(部分)构成的突触结构,神经元兴奋时,Ca2+通道幵放,使Ca2+内流,由此触发突触小泡前移并释放神经递质,乙酰胆碱为兴奋性神经递质。据图分析,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乙酰胆碱和5-羟色胺在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不同 B. 若乙神经兴奋,会抑制丙神经元兴奋 C. 若甲神经元上的Ca2+通道被抑制,不会引起乙神经元膜电位发生变化 D. 若某种抗体与乙酰胆碱受体结合,会影响甲神经元膜电位的变化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和图形分析,乙酰胆碱和5一羟色氨酸是两种不同的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对应的受体结合,A正确;乙神经元兴奋释放的是抑制性神经递质,会抑制丙神经元兴奋,B正确;若甲神经元上的Ca2+通道被抑制,乙酰胆碱不能正常释放,不会引起乙神经元膜电位发生变化,C正确;若某种抗体与乙酰胆碱受体结合,只能影响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不会影响甲神经元膜电位的变化,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并作用于突触后膜,根据突触小泡的移动方向判断图中兴奋的传递方向是甲→乙→丙。 8. “内质网压力”是指过多的物质,如脂肪积累到内质网中使其出错的状态。研究发现,肝细胞“内质网压力”可抑制胰岛素相应受体的活性,引发Ⅱ型糖尿病。下列有关推测正确的是 A. Ⅱ型糖尿病患者组织细胞内葡萄糖含量较高 B. 胰岛素分泌不足是Ⅱ型糖尿病的主要病因 C. 肥胖可能引发Ⅱ型糖尿病 D. “内质网压力”导致胰岛素合成和分泌减少 【答案】C 【解析】Ⅱ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受体活性受到抑制,则抑制葡萄糖进入组织细胞,组织细胞内葡萄糖含量较低,A错误;由题意知,Ⅱ型糖尿病患者体内并不缺乏胰岛素,而是胰岛素相应受体的活性被抑制,从而无法正常地与胰岛素结合,因而无法降血糖,引发糖尿病,B错误;肥胖者脂肪积累到内质网,导致内质网功能出错,抑制了胰岛素相应受体的活性,使二者无法正常结合,引发Ⅱ型糖尿病,C正确;胰岛素是分泌蛋白,需要内质网的加工,如果内质网出错将会使胰岛素的加工受到影响,D错误。 9. 下列关于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A. 通过分子弥散在全身的体液中,对全身的细胞都起作用 B. 激素经靶细胞接受后可持续发挥作用 C. 激素既不组成细胞结构,也不提供能量,也不起催化作用 D. 甲状腺激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性激素的化学本质是固醇 【答案】C 【解析】激素分子通过体液运输,弥散在全身的体液中,对靶细胞起作用,A错误;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了,B错误;激素既不组成细胞结构,也不提供能量,也不起催化作用,而是给细胞传达一种调节代谢的信息,C正确;甲状腺激素的化学本质是氨基酸的衍生物,性激素的化学本质是固醇,D错误。 10. 下图是机体生理调节的三种方式,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图二可表示神经细胞分泌神经递质作用于唾液腺细胞 B. 图一可表示下丘脑分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性腺细胞 C. 三种方式中,图二所示调节方式的调节速度最快 D. 图三可表示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作用于肝脏细胞 【答案】B 【解析】效应器是由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组成,而传出神经末梢与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是通过突触相连,所以图二可表示神经细胞分泌神经递质作用于唾液腺细胞,A正确;图一可表示下丘脑分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细胞,B错误;三种方式中,图一为神经—体液调节,图二表示神经调节,图三表示体液调节,因此图二所示调节方式的调节速度最快,C正确;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通过血液运输,作用于肝脏细胞,可用图三表示,D正确。 11. 下列有关动物水盐平衡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细胞外液渗透压的改变可影响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索的量 B. 摄盐过多后饮水量的增加有利于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相对恒定 C. 肾小管通过主动运输吸收水的过程受抗利尿激素的调节 D. 饮水增加导致尿生成增加有利于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相对恒定 【答案】C 【解析】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可使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加,以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减少尿量,最终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恢复正常,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时,则发生相反的变化,进而维持体内的水分平衡,A正确;摄盐过多后会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通过相关神经调节,会在大脑皮层产生渴感,主动饮水,使细胞外液渗透压恢复正常,B正确;肾小管通过自由扩散(或渗透作用)重吸收水分,C错误;饮水增加会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使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减少,进而使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加,最终使细胞外液渗透压恢复正常,D正确。 12. 下列关于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共同点,描述正确的是 A. 都能产生抗体发挥免疫效应 B. 都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C. 免疫细胞都在骨髓中成熟 D. 都能产生记忆细胞 【答案】D 【解析】细胞免疫不产生抗体,A项错误;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都属于特异性免疫,B项错误;免疫细胞在骨髓、胸腺等淋巴器官中成熟,C项错误;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都能产生记忆细胞D项正确。 13. 某同学将一定量的某种动物的提取液(A)注射到实验小鼠体内,注射后若干天,未见小鼠出现明显的异常表现,将小鼠分成两组,一组注射少量的A,小鼠很快发生了呼吸困难等症状;另一组注射生理盐水,未见小鼠有异常表现。对实验小鼠在第二次注射A后的表现,下列解释合理的是 A. 提取液中含有胰岛素,导致小鼠血糖浓度降低 B. 提取液中含有过敏原,引起小鼠发生了过敏反应 C. 提取液中含有乙酰胆喊,使小鼠骨骼肌活动减弱 D. 提取液中含有呼吸抑制剂,可快速作用小鼠呼吸系统 【答案】B 【解析】依题意可知:第一次注射提取液A,小鼠未出现异常反应,但再次注射提取液A时,小鼠很快发生了呼吸困难等症状,说明实验小鼠出现了过敏反应症状,因此合理的解释是:提取液A中含有过敏原,引起小鼠发生过敏反应,B正确,A、C、D均错误。 14. 下图表示病原体侵入人体吋吞噬细胞加工、处理并将抗原传递给T细胞的过程,其中MHC—Ⅱ是吞噬细胞产生的一种蛋白质。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吞噬细胞具有特异性识别病原体的功能 B. 吞噬细胞既参与特异性免疫又参与非特异性免疫 C. 抗原与抗体的结合过程还可以发生于吞噬细胞中 D. MHC-Ⅱ抗原复合物与T细胞结合后只能启动细胞免疫 【答案】B 【解析】A.大多数进入人体的病原体都要经过吞噬细胞的摄取和处理, 但吞噬细胞不能特异性识别病原体,故A错误 B. 吞噬细胞在非特异性免疫中可以吞噬病原体.在特异性免疫中处理抗原的抗原决定簇(这种处理指使抗原内部的抗原决定簇暴露)然后将抗原传递给T细胞;抗体和抗原结合后形成的细胞团或沉淀,由吞噬细胞吞噬消化.故B正确 C. 抗原与抗体的结合形成的细胞团或沉淀,进而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故C错误 D.如果病原体是分布于内环境的抗原,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后,T细胞再把抗原呈递给B细胞,从而启动体液免疫,故D错误 答案选B 15. 科学家斯坦曼发现了免疫系统的树突细胞(DC细胞),该细胞有强大的摄取、处理和传递抗原的功能。下图为DC细胞参与免疫的过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DC细胞中“突起”的存在增大了细胞膜的表面积 B. 具有摄取、处理及传递抗原能力的细胞,除树突细胞外还有吞噬细胞等 C. DC细胞处理后的抗原,能与T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激活信号分子(S1、S2),此过程体现了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D. DC细胞能激发T细胞增殖并分化形成各种淋巴细胞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树突状细胞中“突起”的存在增大了细胞膜的表面积,有利于树突状细胞呈递抗原,A正确;吞噬细胞和树突细胞具有摄取、处理及传递抗原能力的细胞,B正确;DC细胞处理抗原后,能与T细胞表面的受体相结合,激活信号分子(S1、S2),体现细胞膜的信息交流功能,C正确;各种淋巴细胞是由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形成,T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效应T细胞和记忆细胞,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免疫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6. 通常叶片中叶绿素含量下降可作为其衰老的检测指标。为研究激素对叶片衰老的影响,将某植物离体叶片分组,并分别置于蒸馏水、细胞分裂素(CTK)、脱落酸(ABA)、CTK+ABA溶液中,再将各组置于光下。一段时间内叶片中叶绿素含量变化趋势如图所示。据图判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细胞分裂素能延缓该植物离体叶片的衰老 B. 可推测ABA组叶绿体中ATP合成速率大于CTK组 C. 本实验中CTK对该植物离体叶片的作用可被ABA削弱 D. 可推测施用ABA能使秋天银杏树的叶由绿色变黄的时间缩短 【答案】B 【解析】细胞分裂素能延缓叶绿素含量下降,A对;ABA 组比 CTK 组衰老,代谢减弱,B错;ABA 组促进衰老,CTK 组抑制衰老,C、D对。 【点睛】对于信息题要明确图中横纵坐标的含义同时结合文字信息,明确实验组和对照组。 17. 下列关于植物激素或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用乙烯利促进香蕉、番茄的果实发育 B. 杨树顶芽的快速生长需要侧芽为其提供生长素 C. 脱落酸能够调控细胞的基因表达 D. 密封贮藏导致水果各种激素合成增加 【答案】C 【解析】乙烯利是乙烯的类似物,具有促进香蕉、番茄等果实的成熟,A错误;杨树顶芽的快速生长需要的生长素由自身产生,B错误;脱落酸能够调控细胞的基因表达,C正确;植物的生命活动受多种激素的调节,某一生理活动中有的激素分泌增多,而有的减少,D错误。 18. 下列关于植物生长素生理作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生长素浓度越高对植物生长促进作用越强 B. 摘除顶芽可以解除生长素对侧芽的抑制 C. 通过生长素处理未授粉的雌蕊可获得无籽果实 D. 生长素可以促进扞插的枝条生根 【答案】A 【解析】生长素具有双重性,高浓度会抑制植物生长,A 错误;顶芽会产生生长素,然后通过极性运输作用侧芽,抑制侧芽的生长,因此摘除顶芽可以解除生长素对侧芽的抑制,B正确;植物传粉受精后,胚珠发育成种子的过程会产生生长素,促进子房发育成果实,因此通过生长素处理未授粉的雌蕊可获得无籽果实,C正确;生长素可以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D正确。 点睛:本题考察生长素的相关应用,这里关于生长素的双重性提醒一下,低浓度促进植物生长,高浓度抑制植物生长,是相对于不用生长素处理的植株的生长情况,切记不用生长素处理不意味着植株没有生长素,植株本身也产生生长素。 19. 如图甲是一盆栽植物,图乙表示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的作用效应。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A. 若图甲植物①处的生长素浓度为图乙中的g,则图甲植物②处的生长素浓度一般大于i B. 将图甲中植物置于左侧光照下,一段时间后,测得③处的生长素浓度为m,此时④处的生长素浓度为大于m、小于2m C. 若将图甲中植物向左侧水平放置(⑤在下方),则⑤处的生长素浓度大于⑥处的,植物的根向地生长,体现了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 D. 图乙中曲线OH段体现了低浓度生长素促进生长,HC段体现了高浓度生长素抑制生长的特性 【答案】D 【解析】植物的侧芽处生长素浓度一般过高,抑制侧芽生长,图甲植物②处的生长素浓度一般大于i,A项正确;将图甲中植物置于左侧光照下,一段时间后,测得向光处③的生长素浓度为m,此时背光处④生长速度大于向光处,生长素浓度为大于m、小于2m,B项正确;将图甲中植物向左侧水平放置(⑤在下方),重力作用下,生长素在靠地一侧分布较多,⑤处的生长素浓度大于⑥处,由于根对生长素较为敏感,⑤处的生长被抑制,植物的根向地生长,体现了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C项正确;图乙中曲线HC段仍表现为促进生长,只是促进作用随浓度升高而减弱,D项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促进”、“抑制”的含义。生长素的作用是促进还是抑制,是与生长素浓度为0时进行比较。图乙中曲线HC段虽然下降,但与生长素浓度为0 时进行比较,仍然表现为促进作用,只是促进作用随浓度升高而减弱。 20. 下列关于研究种群数量调查及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可用样方法调查某片草原中跳蝻的密度 B. 可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某地区松鼠的种群数量 C. 采用取样器采集土样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 D. 对酵母菌计数时,先将培养液加入计数室,再盖盖玻片 【答案】D 【解析】跳蝻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采用样方法调查种群数量,A正确;松鼠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采用标记重捕法调查种群数量,B正确;采用取样器采集土样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C正确;对酵母菌计数时,先盖盖玻片,再将培养液加入计数室,D错误。 21. 如果采用样方法调査某地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下列做法或说法错误的是 A. 若甲地内蒲公英种群的个体数量减少,调查其密度时,应适当扩大样方的面积 B. 为了避免人为因素干扰,取样的关键要做到随机取样 C. 先计算出每个样方中蒲公英的密度,再求出所有样方的平均值,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D. 调查得到的蒲公英的种群密度能准确反映其种群数世的变化趋势 【答案】D 【解析】由于甲地内蒲公英种群的个体数量减少,因此调查其密度随机取样时,应适当扩大样方的面积且应适当增加样方数量,A项正确;为了避免人为因素干扰,取样的关键要做到随机取样,B项正确;先计算出每个样方中蒲公英的密度,再求出所有样方的平均值,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C项正确;种群密度反映了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但是仅靠这一特征还不能准确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D项错误。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及注意事项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需要考生充分理解所学知识,具备一定的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2. 如图表示种群数量增长的曲线,下列有关该曲线及其应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为保护鱼类资源,捕捞后应控制剩余量在b点前 B. 若图表示蝗虫种群的增长曲线,则虫害防治应在c点之后 C. 若图表示大草履虫种群的增长曲线,则e点之后的增长速率理论上为0 D. 达到K值时,该种群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 【答案】C 【解析】为保护鱼类资源,捕捞后应控制剩余量在b点后,以使种群快速恢复,A项错误;若图表示蝗虫种群的增长曲线,则虫害防治应在b点之前,以免蝗虫大爆发,B项错误;e点之后种群数量基本不变,增长速率为0,C项正确;达到K值时,该种群的年龄结构为稳定型,D项错误。 23. 根据如图显示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该图中所有的植物构成生物群落 B. 决定植物分层的主要环境因素除光照外,还有地形、湿度、盐碱度等 C. 森林生态系统中的植物有分层现象,动物没有分层现象 D. 从山麓到山顶的群落分布属于水平结构,是由地形起伏造成的 【答案】D 【解析】该图中所有的生物构成生物群落,A错误;决定植物分层的主要环境因素是光照,B错误;森林生态系统中植物动物均有分层现象,C错误;从山麓到山顶的群落分布属于水平结构,是由地形起伏造成的,D正确。 【考点定位】群落的结构。 【名师点睛】影响植物分布的主要环境因素: 1、群落中植物的分层分布:阳光。 2、随海拔升高植物的分层分布(不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温度。 3、随水深增加植物的分层分布:阳光。 24. 下图所示表示两种生物种群随时间推移而发生的数量变化,那么图a、b、c表示的关系依次是 A. 竞争、捕食、共生 B. 共生、捕食、竞争 C. 捕食、共生、竞争 D. 捕食、竞争、共生 【答案】B 【解析】据图分析,甲中两种群呈现出“同生共死”的同步性变化,属于互利共生关系;乙中两种群呈现出“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非同步性变化,属于捕食关系;丙中两种群呈现出“你死我活”的同步性变化,属于竞争关系,故选B。 25. 下列有关生物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在生物群落发展变化过程中,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B. 演替过程中由草本植物阶段渐变为灌木阶段,主要原因是灌木较为高大,能获得更多阳光 C. 群落演替主要有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类型,火灾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冰川泥地上进行的演替都属于次生演替 D. 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是群落内部因素的变化 【答案】C 26. 为了拯救野生朱鹮,我国各级政府和机构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野生朱鹮的种群数量不断增长。有关野生朱鹮的食物网如图,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A. 该食物网中有6条食物链 B. 鱼类和贝类之间存在着竞争和捕食的关系 C. 野生朱鹮可利用的总能量等于鱼类和贝类可利用的总能量之和 D. 环境污染、食物短缺和栖息地的缩小等都是导致野生朱鹮大量减少的原因 【答案】C 【解析】依题意可知:该食物网中共有6条食物链,分别是水草→鱼类→朱鹮、水草→贝类→朱鹮、水草→贝类→鱼类→朱鹮、藻类→鱼类→朱鹮、藻类→贝类→朱鹮、藻类→贝类→鱼类→朱鹮,A正确;图中的鱼类和贝类都可以藻类、水草为食,说明二者之间存在竞争关系,鱼类也可以贝类为食,说明二者之间又存在捕食关系,B正确;野生朱鹮可利用的总能量小于鱼类和贝类可利用的总能量之和,C错误;环境污染、食物短缺和栖息地的缩小等都是导致野生朱鹮大量减少的原因,D正确。 27. 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图解,①〜④表示相关过程能量流动量。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①是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B. 分解者获得的能量最少 C. 图中②/①的比值代表草到兔的能量传递效率 D. ③和④分别属于草和兔同化量的一部分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①是流入兔这一营养级的能量,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草固定的太阳能总量,A错误;分解者获得的能量多少无法得知,B错误;图中②/①的比值代表兔到狐的能量传递效率,C错误;③是兔食草后未吸收的残渣,④是兔子的遗体,它们分别属于草和兔同化量的一部分,D正确。 考点:据图分析,①表示草流入到兔体内的能量,②表示兔同化的能量流入到狐,③兔产生粪便的能量属于上一营养级的能量,④兔子流入分解者的能量。 【名师点睛】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28. 如图表示一个海滩湿地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的食物关系。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A. 细菌既可作为分解者,又可作为消费者的食物 B. 第三营养级的生物有食草虫、线虫、海螺 C. 若大米草死亡,将导致细菌数量增多,沼蟹数量亦增多 D. 若喷洒只杀灭食草虫的杀虫剂,则蜘蛛数量将减少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由图可知,所包含的食物链有:藻类→海螺;藻类→线虫→沼蟹;藻类→细菌→线虫→沼蟹;大米草→食虫草→蜘蛛. 若在食草虫幼虫期喷洒只杀灭该虫的含磷杀虫剂,一段时间后食草虫减少,蜘蛛缺少食物,数量减少;土壤中的磷的增加以及大米草的竞争减弱,可促进藻类生长,线虫增加,沼蟹数量增加;因沼蟹会破坏大米草根系,随沼蟹数量增加,大米草数量不增反降. 解:A、由藻类→细菌→线虫→沼蟹可得细菌既可作为分解者,又可作为消费者的食物,A正确; B、由食物链有:藻类→海螺;藻类→线虫→沼蟹;藻类→细菌→线虫→沼蟹;大米草→食虫草→蜘蛛,可得第三营养级的生物有沼蟹、蜘蛛、线虫,B错误; C、大米草死亡,可促进藻类生长,线虫增加,沼蟹数量增加,C正确; D、由图可知,若在食草虫幼虫期喷洒只杀灭该虫的含磷杀虫剂,一段时间后食草虫减少,蜘蛛缺少食物,数量减少,D正确. 故选:B. 考点:生态系统的结构. 29. 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内,我们的祖先通过自身的生产和生活实践,积累了对生态学方面知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 B. 若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生产者固定的能量便可反复利用 C. “退耕还林、还草”是体现自然与人和谐统一思想的实例 D. 人类应以保持生态系统相对稳定为原则,确定自己的消耗标准 【答案】B 【解析】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A项正确;能量流动是单向的,不能反复利用,B项错误;“退耕还林、还草”是体现自然与人和谐统一思想的实例,C项正确;人类应以保持生态系统相对稳定为原则,确定自己的消耗标准,D项正确。 30. 下列有关生物学实验操作、材料、条件等方面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设计并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实验中,生态缸应放在直射光照下,以保证有足够的能量来源 B. “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调查”实验中,利用了土壤小动物趋光、趋热的特点 C. “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动态变化”实验中,将稀释的样品滴在计数板上,再轻轻盖上盖玻片,然后在显微镜下计数 D. “用样方法调查某地某植物种群密度”实验中,求出所有样方该植物的总数,除以所有样方的面积之和,可为该地该植物的种群密度 【答案】D 【解析】 “设计并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实验中,生态缸应放在光线良好的地方,但要避免阳光直接照射,A项错误;“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调查”实验中,采集小动物利用了土壤小动物避光、避热的特点,B项错误;“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动态变化”实验中,应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在盖玻片的边缘滴加稀释的样品,待稀释的样品从边缘处自行渗入计数室,吸去多余液体,再进行计数, C项错误;“用样方法调查某地某植物种群密度”实验中,求出所有样方该植物的总数,除以所有样方的面积之和,可为该地该植物的种群密度的估算值, D项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教材中“生物知识内容表”所列的相关生物实验。理解相关实验的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是解答此题的关键,这需要学生在平时学习时注意积累,以达到举一反三。 二、非选择题 31. 我国西部资源开采过度,草原植被遭到破坏,生物多样性锐减,由此引起生态环境恶化。现在,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西部开发中面临的最紧迫、最艰巨的任务。下图为一个草原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请据图回答问题: (1)优良牧草与杂草、毒草之间存在着_____________关系。由于人口压力,许多草原存在着超载放牧的现象,这种现象首先会导致______________的减少。 (2)若鹰的食物90%来自鼠,在草→鼠→鹰这条食物链上,能量传递效率按10%计算,鹰每减少a(表示能量),则草被鼠摄食的量将增加__________________。 (3)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草原生态系统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较,这种调节能力相对较小,原因是草原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____简单。 (4)我国的许多草原被开垦为农田,结果遭受了自然界的惩罚(土地荒漠化)。为纠正这一违背自然规律的行为,我国在西北地区正在积极开展___________________活动。 【答案】 (1). 竞争 (2). 优良牧草 (3). 90a (4). 营养结构 (食物链和食物网) (5). 退耕还草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结合图示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意在提高学生识图判断能力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点解决问题的能力。据图分析:图示是一个较复杂的食物网。在生物群落中种间关系主要有捕食、竞争、寄生和互利共生;在生态系统内,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叫做食物链。在食物链中,生产者是最基础的环节,不体现非生物成分和分解者。能量在沿着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是逐级递减的,一般只有10%-20%的能量能够流入下一个营养级,所以一般情况下,在一个生态系统内,营养级越高其生物的数量就越少。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有大有小,这主要取决于它自身的结构特点。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大。反之,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小。据此答题。 (1)优良牧草与杂草、毒草都属于生产者,它们生活在同一环境中,会争夺阳光、水分、养料等,因此优良牧草与杂草、毒草之间存在着竞争关系。杂草、毒草是在长期的自然选择中留下来的具有顽强的生命力的植物,在与优良牧草的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因此草原存在超载放牧现象时,首先会导致优良牧草的减少。 (2)在草→鼠→鹰这条食物链上,鹰每减少a,(由于鹰的食物90%来自鼠,能量传递效率按10%计算),鼠就会增加0.9a÷10%=9a,草被鼠摄食的量将增加9a÷10%=90a。 (3)在生态系统中,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反之,调节能力越差。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草原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简单,所以草原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比森林生态系统的小。 (4)我国的许多草原被开垦为农田,结果遭受了自然界的惩罚(土地荒漠化)。为纠正这一违背自然规律的行为,我国在西北地区正在积极开展退耕还草活动。 32. 如图是一个反射弧和突触的结构示意图,请根据图示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的N是____________,其神经末梢接受刺激后,接受刺激部位的膜外电位变化是___________。 (2)图乙的2表示___________,它的形成与____________有关。 (3)假如丙图中的Y来自甲图中的A,丙图中的X来自大脑皮层,当感受器受到一个刺激后,导致效应器产生反应,则Y释放的物质对突触后膜具有____________作用;但如果大脑皮层发出的指令对这个刺激不作出发应,则X释放的物质对突触后膜具有____________作用,导致效应器不产生相应反应,这又说明一个反射弧中的低级神经中枢要接受_________________的控制。 【答案】 (1). 感受器 (2). 正电位→负电位 (3). 突触小泡 (4). 高尔基体 (5). 兴奋 (6). 抑制 (7). 高级神经中枢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主要考查反射弧的组成以及兴奋的传导,意在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及学生的识图、分析能力。人体神经调节的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构成。兴奋在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在反射弧上单向传递,兴奋在突触处产生电信号到化学信号再到电信号的转变。据此分析解答。 (1)图甲中的N是感受器;神经元在静息时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接受刺激后变为内正外负,因此其神经末梢接受刺激后,接受刺激部位的膜外电位变化是正电位→负电位。 (2)图乙中的②表示突触小泡,其形成与高尔基体有关,其内有③神经递质,神经递质有兴奋性神经递质和抑制性神经递质两种,可以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或者抑制。 (3)由于感受器受到一个刺激后,能导致效应器产生反应,所以Y释放的物质对突触后膜具有兴奋作用;又由于一个反射弧中的低级神经中枢要接受高级神经中枢的控制,所以大脑皮层发出对这个刺激不作出反应的指令后,X 释放的物质对突触后膜具有抑制作用,导致效应器不产生相应反应。 33. 下图为人体产生情绪压力时肾上腺皮质、肾上腺髓质受下丘脑调节的模式图。分析回答以下问题: (1)从反射弧的结构角度看,肾上腺髓质属于____________的一部分,由此说明肾上腺髓质和中枢神经系统的关系是肾上腺髓质_________________。激素d名称是_____________,其分泌量上升能使血糖升高,呼吸加快,心跳加速。 (2)研究发现,在情绪压力长期得不到释放的情况下,激素c能抑制T细胞合成和释放____________,从而使B淋巴细胞的增殖分化过程受阻,最终造成人体免疫力下降。 (3)下丘脑对激素c分泌的调节与对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类似,由此推断当激素a的分泌量上升会使激素c的分泌量____________(填“升高”、“降低”、“不变”)。但健康人体内激素c浓度不会持续升高,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效应器 (2). 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或控制) (3). 肾上腺素 (4). 淋巴因子 (5). 升高 (6). c的分泌受负反馈调节(激素c分泌过多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激素a、b) 【解析】本题考查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方式,解题的关键是识记反射弧的组成结构,理解激素调节中的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机制 (1)据图可知,兴奋由下丘脑等中枢神经发出,经传出神经传递到肾上腺髓质,使之产生激素d即肾上腺素,因此从反射弧的角度看,肾上腺髓质属于效应器的一部分,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或控制) (2)免疫细胞T细胞能合成淋巴因子,促进B细胞的增殖分化。 (3)根据激素分泌分级调节机制,激素a 的分泌量上升会促使垂体对激素b分泌量升高,激素b又促进肾上腺皮质对激素c的分泌量升高,但激素c分泌过多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激素a、b,所以健康人体内激素c浓度不会持续升高,会处于动态平衡。 [点睛]:本题易错点:1.关于反射弧的效应器:由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组成,如本题中的肾上腺髓质和支配它的神经末梢;2.关于激素调节的反馈调节:肾上腺皮质分泌的激素c对下丘脑和垂体的激素分泌有抑制作用,当激素c量过多时,抑制作用加强,反之抑制作用减弱。 34. 为研究赤霉素(GA)和脱落酸(ABA)在植物正常生长和盐碱、干旱等逆境条件下生长所起的调控作用,研究者向野生型拟南芥中转入基因E可使其细胞中GA含量降低(突变体),结果如下图。 请回答: (1)由图1可知,一定浓度的盐溶液处理和干旱处理后,___________拟南芥的存活率更高,由此可知,GA含量_____________更有利于拟南芥在逆境中生长发育。 (2)研究者发现,成熟种子中高含量的ABA使种子休眠;萌发的种子释放大量GA会降解ABA,同时GA能抑制ABA的作用,促进种子萌发,由此可知GA和ABA在调控种子萌发和休眠中表现为____________作用。由图2可知,野生型拟南芥对ABA的敏感性________________(填“高于”或“低于”)突变体拟南芥,其原因是与野生型相比,突变体拟南芥中ABA的含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欲研究细胞分裂素的生理作用,研究者将菜豆幼苗制成插条,制备时除去根系和幼芽的主要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突变体 (2). 低 (3). 拮抗 (4). 低于 (5). 高 (6). 减少内源激素的干扰 【解析】试题分析:由图1可知,突变体在盐碱地和干旱环境中的存活率更高。由图2 可知,突变体种子萌发过程对ABA更为敏感。 (1)由图1可知,一定浓度的盐溶液处理和干旱处理后,突变体拟南芥的存活率更高,突变体中GA含量更低,更有利于拟南芥在逆境中生长发育。 (2)由题干信息可知,GA和ABA在调控种子萌发和休眠中的作用相反。由图2可知,野生型拟南芥对ABA的敏感性低于突变体拟南芥,其原因是与野生型相比,突变体拟南芥中ABA的含量高。 (3)幼嫩的根和芽能够分泌植物激素,制备时除去根系和幼芽的主要目的是幼嫩的根和芽分泌的激素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 考点:植物激素的作用 点睛:赤霉素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植株增高,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发育;脱落酸的主要作用是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 35. 某研究所对两个生态系统进行了跟踪调查,请根据相关调查材料回答问题。 (1)下图表示某种鱼迁入此生态系统后的种群数量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请分析回答: ①A、B图中能反映该鱼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这种鱼在t2时期后,种群数量不再增加,原因之一是______________有限,种内竞争加剧使种群的增长停止。 ③在t1时该种群的年龄组成可能为:____________________。 ④若在t2时种群数量为N,为保持这种鱼类资源的可持续增长,应使这种鱼捕捞后的种群数量保持在_________________水平。 ⑤若该鱼是杂食鱼类,以水草和植食性鱼类为食,则该鱼处于第_____________营养级,若其食物中水草和植食性鱼类各占一半,该鱼体重增加1公斤,最多需水草_______________公斤。 (2)调查红树林中主要植物的种群数量时,常用_____________法。红树林群落的垂直结构既能提高群落利用______________等环境资源的能力,又为动物的分层提供了___________和食物条件。 (3)该红树林曾发生过火灾,但此后又慢慢恢复,这属于群落的____________________演替。 【答案】 (1). B (2). 食物和空间(或资源) (3). 增长型 (4). N/2 (5). 二、三 (6). 55 (7). 样方 (8). 阳光 (9). 栖息空间 (10). 次生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种群、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从题图中提取有效信息,结合这些信息,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1)①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表明: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的推移逐渐增加,超过这个时间范围,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的推移逐渐下降,直至降为零,说明在有限的环境条件下,该种群数量的变化呈“S”型增长。因此,某种鱼迁入该河流生态系统后,能反映该鱼种的数量的变化曲线是B。 ② 该种鱼在t2时期后,种群数量不再增加,其原因是:在食物(或资源)和空间有限的条件下,随着种群密度增大,种内竞争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动物的数量也增加,导致该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当出生率与死亡率相等时,种群的增长会停止。 ③在t1时该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其数量约为K/2,其年龄组成可能为增长型。 ④在t2时该种群的增长速率为0,此时该种群的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即K值,种群数量为N。为保持这种鱼类资源的可持续增长,应使这种鱼捕捞后的种群数量保持在K/2左右,即保持在N/2水平。 ⑤若该鱼是杂食鱼类,以水草和植食性鱼类为食,由于水草属于第一营养级,植食性鱼类属于第二营养级,则该鱼处于第二、三营养级,若其食物中水草和植食性鱼类各占一半,该鱼体重增加1公斤,最多需水草为1/2÷10%+1/2÷10%÷10%=55公斤。 (2)调查红树林中主要植物的种群数量时,常用样方法。红树林群落的垂直结构既能提高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又为动物的分层提供了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3)该红树林曾发生过火灾,但此后又慢慢恢复,这属于群落的次生演替。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