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26 发布 |
- 37.5 KB |
- 3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安徽省宣城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宣城市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调研测试 高二生物试题 一、选择题 1.下列有关显微镜使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向下调节粗准焦螺旋时,左眼要看着目镜 B. 放大倍数越大,显微镜下观察到的视野越明亮 C. 视野面积与放大倍数的平方成反比 D. 物镜与装片的距离随放大倍数的增加而增加 【答案】C 【解析】 【分析】 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等于目镜的放大倍数和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物镜放大倍数越大,镜筒越长,目镜放大倍数越大,镜筒越短。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大,视野范围越小,光线变暗,看到的细胞越大,但是看到的细胞数目较少;显微镜放大倍数越小,视野范围越大,光线明亮,看到的细胞越小,但是看到的细胞数目较多。 【详解】A、向下调节粗准焦螺旋时,为了防止物镜和玻片相撞,眼睛要看着物镜,A错误; B、放大倍数越大,视野范围越小,显微镜下观察到的视野光线变暗,B错误; C、视野面积即πr2,而r即放大倍数,如果放大倍数增加10倍,则r变为原来的1/10,故视野面积与放大倍数的平方成反比,C正确; D、由于物镜放大倍数越大,镜筒越长,因此物镜与装片的距离随放大倍数的增加而减小,D错误。 故选C。 2.下列关于生物大分子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淀粉和糖原为不同种类的多糖,二者的单体不同 B. 生物大分子是以碳链为基本骨架而形成的多聚体 C. DNA是生物的遗传物质,其存在于双层膜结构内 D. 生物大分子蕴含能量多,都是细胞内的能源物质 【答案】B 【解析】 【分析】 单体是能与同种或他种分子聚合的小分子的统称,是能起聚合反应或缩聚反应等而成高分子化合物的简单化合物,是合成聚合物所用的低分子的原料。多糖(淀粉、糖原和纤维素)、蛋白质、核酸等生物大分子都是由许多单体连接而成,因而被称为多聚体,它们都是以碳链为基本骨架的生物大分子。 【详解】A、淀粉和糖原为不同种类的多糖,二者的单体都是葡萄糖,A错误; B、生物大分子是以碳链为基本骨架而形成的多聚体,B正确; C、DNA是生物的遗传物质,在真核生物细胞内其主要存在于双层膜结构细胞核内,在原核生物细胞内其主要存在于拟核中,C错误; D、糖类、脂肪和蛋白质,都是细胞内的能源物质,其中糖类是主要的能源物质,而核酸是遗传物质,D错误。 故选B。 3.下列关于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真核细胞的核DNA为链状,原核细胞的拟核DNA为环状 B. 真核细胞以有丝分裂方式增殖,原核细胞以无丝分裂方式增殖 C. 真核生物都是需氧型,原核生物都是厌氧型 D. 真核生物都是多细胞生物,原核生物都是单细胞生物 【答案】A 【解析】 【分析】 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最主要的区别是原核细胞没有核膜包被的典型的细胞核,但是它们均具有细胞膜、细胞质、核糖体以及遗传物质DNA等结构。 原核生物虽没有叶绿体和线粒体,但是少数生物也能进行光合作用和有氧呼吸,如蓝藻。 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减数分裂都为真核细胞的分裂方式,二分裂为原核细胞的分裂方式。 【详解】A、真核细胞的核DNA为链状,原核细胞的DNA为环状,A正确; B、原核细胞增殖方式是二分裂,真核细胞增殖方式是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和减数分裂,B错误; C、真核细胞不一定都进行有氧呼吸,如蛔虫,只能进行无氧呼吸,原核细胞也不一定只进行无氧呼吸,如蓝藻含有有氧呼吸酶,虽然没有线粒体,也能进行有氧呼吸,C错误; D、真核生物也有单细胞生物,如酵母菌,D错误。 故选A。 4.下图为某高等动物细胞分裂示意图,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A. 图一过程发生在该动物精巢内 B. 图一中B、D所含核DNA数目相同 C. 图二的CD段对应于图一的C、D D. 图二DE段形成的原因是分裂末期DNA平均分到两个细胞中去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析图一:A→B→C发生了有丝分裂,B图为有丝分裂的后期;C为卵原细胞,D图细胞质发生不均等分裂,且细胞内存在同源染色体,故为初级卵母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E图细胞质均等分裂为第一极体,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则F为次级卵母细胞,分裂后形成卵细胞和一个第二极体。 分析图二:根据细胞增殖过程中每条染色体上DNA的数量变化可知,AB段表示G1期,BC段表示S期,CD段每条染色体上有2个DNA分子,则可以对应G2期、有丝分裂的前期、中期,以及减数第一次分裂和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前期和中期;DE由于着丝点分裂每条染色体上DNA分子变化为1个,则EF段对应与有丝分裂的后期和末期以及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和末期。 【详解】A、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图一发生在动物卵巢内,A错误; B、图中B细胞内核DNA为8个,D细胞内有4条染色体,8个DNA分子,B正确; C、图二CD段每条染色体上有2个DNA分子,对应于图一的D、F,C错误; D、图二DE段形成的原因是有丝分裂后期或者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由于着丝点分裂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导致每条染色体上的DNA分子变为1,D错误。 故选B。 5.关于酶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蛋白质 B. 在一定范围内改变底物的量会改变酶促反应的速率 C. 酶的催化作用实质是为化学反应提供活化能 D. 高温、低温、过酸、过碱都能使酶变性失活 【答案】B 【解析】 【分析】 1、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大多数酶是蛋白质,极少数酶是RNA。 2、酶的特性:高效性、专一性、作用条件温和。 3、酶促反应的原理:酶能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详解】A、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或RNA,A错误; B、在一定范围内随着底物量的增加,酶促反应速率增大,因此改变底物的量会改变酶促反应的速率,B正确; C、酶能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而不是为化学反应提供活化能,C错误; D、高温、过酸或者过碱都会导致酶变性失活,而温度过低能降低酶的活性,但不会使酶变性失活, D错误。 故选B。 6.下列关于细胞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病毒的蛋白质外壳是在细胞的核糖体上合成的 B. 含有DNA的细胞器有叶绿体和线粒体 C. K+进出神经细胞膜的方式相同 D. 破坏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中高尔基体会出现多核现象 【答案】C 【解析】 【分析】 1 、病毒营寄生生活,必须在活的宿主细胞内增殖,表现出生命活动,因此病毒的核酸和蛋白质的合成都是在宿主细胞内完成的,利用宿主细胞内的物质、能量以及场所完成的。 2、真核生物细胞内含有多种细胞器,其中叶绿体和线粒体都属于双层膜的细胞器,都具有少量的DNA、RNA,都有自己的核糖体,因此能够合成部分自己需要的蛋白质,属于半自主性的细胞器;高尔基体属于单层膜的细胞器,在动植物细胞内都有,但是功能不同的细胞器,在动物细胞内与分泌物的形成有关,在植物细胞内与细胞壁的形成有关。 3、K+主要存在于细胞内液中,而Na+主要存在于细胞外液中,当神经细胞处于静息状态时,细胞膜上的K+通道开放,K+外流导致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此时K+跨膜运输的方式为协助扩散;当神经细胞受到刺激时,细胞膜上的Na+通道开放,Na+大量内流,导致神经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出现逆转,表现为外负内正,此时Na+跨膜运输的方式为协助扩散,当刺激过后,细胞膜上的Na+通道关闭,K+通道开放,K+外流恢复静息电位;为了维持K+和Na+在细胞内外分布的特点,在细胞膜上有Na+——K+泵存在,流到外面的K+和进入到细胞内的Na+通过Na+——K+泵跨膜运输,此时离子的运输方式为主动运输。 【详解】A、病毒营寄生生活,因此病毒的蛋白质外壳是在宿主细胞的核糖体上合成的,A正确; B、根据以上分析,含有DNA的细胞器有叶绿体和线粒体,B正确; C、根据以上分析可知, K+进如神经细胞的方式为主动运输,而运出神经细胞膜的方式协助扩散,C错误; D、破坏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中的高尔基体会影响分生区细胞分裂末期细胞壁的形成,因此出现多核现象,D正确。 故选C。 7.孟德尔在探索分离定律时,运用了“假说一演绎法”,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A. “进行测交实验”是对推理过程及结果的检测 B. "F2出现3: 1的性状分离比”属于假说的内容 C. “杂交、自交实验”属于观察现象的内容 D. “测交实验中F1能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雌雄配子”属于推理内容 【答案】B 【解析】 【分析】 孟德尔的假说--演绎法: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①提出问题(在做了杂交和自交实验的基础上提出问题); ②做出假设(生物的性状是由细胞中的遗传因子决定的;体细胞中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配子中的遗传因子成单存在;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 ③演绎推理(如果这个假说是正确的,这样F1会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配子,这样测交后代应该会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类型); ④实验验证(测交实验验证,结果确实产生了两种数量相等的类型); ⑤得出结论(就是分离定律)。 【详解】A、“测交实验”是根据假说进行演绎推理,对测交实验的结果进行理论预测,看真实的实验结果与理论预期是否一致,证明假说是否正确,A正确; B、“F2出现3: 1的性状分离比”属于观察和分析的内容,属于孟德尔的“假说--演绎法”中的提出问题阶段,不属于假说的内容,B错误; C、“杂交、自交实验”的现象和结果是观察和分析的内容,属于孟德尔的“假说--演绎法”中的提出问题阶段,C正确; D、“测交实验中F1(Dd)能产生数量相等的两种配子(D:d=1:1)”是无法直接看到的,属于推理内容,D正确。 故选B。 8.某种雌雄异株的二倍体植物,其花色遗传由两对等位基因A和a(位于常染色体上)、B和b (位于x染色体上)共同控制(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A. 开金黄色花的雄株的基因型为AAXbY B. 群体中绿花植株的基因型有5种 C. 若白色雌株和纯合绿色雄株杂交,F1中雌株均为绿色 D. 图示体现了基因与性状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基因A和a位于常染色体上,基因B和b在性染色体,结合图示可知,白色的基因型为aa_ _,金黄色的基因型为A_XbXb或A_XbY,绿色的基因型为A_XBX-或A_XBY。 【详解】A、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开金黄色花的雄株的基因型有A_XbY,即AAXbY或 AaXbY,A错误; B、绿花植株的基因型有A_XBX-或A_XBY,基因型种类共有2×2+2=6种,B错误; C、若白色雌株aaX-X-和纯合绿色雄株A_XBY杂交,则后代雌株出现_ _XB X-,故雌株全为绿色,C正确; D、图示体现了该性状由2对等位基因控制,基因与性状之间不是一一对应关系,D错误。 故选C。 9.如图是某二倍体生物正常减数第一次分裂形成的子细胞,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A. 该细胞分裂结束即可进行受精作用 B. 该细胞形成过程中一定发生过交叉互换 C. 该细胞中有4条染色单体、1个染色体组 D. B、b基因所在的染色体是x染色体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该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同源染色体已分离,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上。细胞分裂后产生精细胞,变形后成为精子。 【详解】A、该细胞分裂结束,得到的是精细胞,需经过变形后形成精子,才可进行受精作用,A错误; B、染色单体的同一位置上的基因是复制关系,但图中却为B和b,说明该细胞形成过程中发生了基因突变或交叉互换,B错误; C、该细胞中有4条染色单体、1个染色体组,C正确; D、正常情况下,同源染色体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已经分离,细胞中有一条染色体是Y染色体,则基因B、b所在的染色体不可能是X染色体,而是常染色体,D错误。 故选C。 10.关于遗传和减数分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在减数分裂的过程中,细胞中基因和染色体的行为总是一致的 B. 次级精母细胞中含有1条x染色体 C. 染色体间的部分交换属于基因重组 D. 在减数分裂的过程中,等位基因的分离可发生在减一后期或减二后期 【答案】D 【解析】 【分析】 真核生物细胞中,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此外在细胞质的线粒体和叶绿体中也含有少量DNA。一般情况下,每条染色体含有1个DNA分子,但细胞分裂过程中,从染色体复制后到着丝点分裂前,每条染色体含有两个DNA分子。减数分裂过程中,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可见,等位基因与同源染色体的行为存在平行关系。 【详解】A、细胞中的基因不都在染色体上,还有少量基因分布在细胞质的线粒体或叶绿体上,A错误; B、次级精母细胞在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细胞中可以含有2条X染色体,B错误; C、在减数分裂的过程中,非同源染色体间的部分交换属于易位,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的部分交换属于基因重组,C错误; D、在减数分裂的过程中,正常情况下等位基因的分离只能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若发生过交叉互换,则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也会发生等位基因的分离,D正确。 故选D。 11.图为某DNA分子片段,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③处代表胸腺嘧啶 B. DNA连接酶可作用于部位① C. 限制酶可作用于部位② D. DNA中任意两互补碱基之和占碱基总数的一半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表示DNA分子片段,部位①是氢键,是解旋酶的作用部位;部位②是磷酸二酯键,是限制酶和DNA连接酶的作用部位;部位③是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 【详解】A、根据以上分析可知,③处代表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A错误; B、解旋酶可作用于部位①,B错误; C、限制酶可作用于部位②磷酸二酯键,C正确; D、在双链DNA分子中由于A=T、C=G,故DNA中不互补的碱基之和占碱基总数的一半,D错误。 故选C。 12.某双链(α链和β链)DNA分子中有2000个碱基,其中腺嘌呤占20%,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A. α链中A+T等于β链中C+G B. α链和β链中G的比值之和等于DNA双链中G的比值 C. 该DNA分子中氢键数目为2600个 D. 以该DNA分子为模板转录出的mRNA中A + U = 800个 【答案】C 【解析】 【分析】 1、在双链DNA分子中A=T、C=G; 2、在双链DNA分子中不互补配对的两个碱基之和占碱基总数的一半; 3、在双链DNA分子中,若一条链中不互补配对的两个碱基之和的比值等于m,则在互补链中该比例为1/m; 4、在双链DNA分子中,若互补配对的两个碱基之和的比值等于n,则在其中任何一条链中该比例都成立。 5、由题意可知,该DNA分子含有2000个碱基,A占20%,因此A=T=2000×20%=400,C=G=600。 【详解】A、根据双链DNA分子中碱基互补配对原则,α链中A+T等于β链中A+T,A错误; B、α链和β链中G的比值之和等于DNA双链中G的比值的2倍,B错误; C、根据以上分析可知,A=T=400,C=G=600,而A、T之间有2个氢键,C、G之间有3个氢键,故该DNA分子中氢键数目为2600个,C正确; D、根据以上分析可知,该DNA分子中A+T占碱基总数的比例为2/5,则以该DNA分子为模板转录出的mRNA中A + U 占碱基总数的比例为2/5,即1000×2/5= 400个,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DNA的分子结构以及计算的知识点,要求学生掌握DNA分子结构的组成特点,理解DNA分子中的碱基数量关系,利用该关系结合题干条件进行计算,这是该题考查的重点。 13.关于DNA复制、转录和翻译的叙述正确的是 A. DNA分子复制和转录过程中均需要解旋酶的参与 B. 转录产生的tRNA、 mRNA一旦发挥作用即被灭活分解 C. 1个DNA分子经转录只能形成1种mRNA分子 D. 翻译时,密码子的简并性可增强生物对突变的容错性 【答案】D 【解析】 【分析】 DNA复制、转录、翻译的比较: 复制 转录 翻译 时间 细胞分裂间期(有丝分裂和减数第一次分裂) 个体生长发育的整个过程 场所 主要在细胞核 主要在细胞核 细胞质的核糖体 模板 DNA的两条链 DNA的一条链 mRNA 原料 4种游离的脱氧核苷酸 4种游离的核糖核苷酸 20种游离的氨基酸 条件 酶(解旋酶,DNA聚合酶等)、ATP 酶(RNA聚合酶等)、ATP 酶、ATP、tRNA 产物 2个双链DNA 一个单链RNA 多肽链 特点 半保留,边解旋边复制 边解旋边转录 一个mRNA上结合多个核糖体,顺次合成多条肽链 碱基配对 A-T T-A C-G G-C A-U T-A C-G G-C A-U U-A C-G G-C 遗传信息传递 DNA----DNA DNA------mRNA mRNA-------蛋白质 意义 使遗传信息从亲代传递给子代 表达遗传信息,使生物表现出各种性状 【详解】A、DNA的复制时需要DNA聚合酶、解旋酶等参与,转录需要RNA聚合酶的参与,A错误; B、转录产生的tRNA、 mRNA发挥作用后不会被立即灭活分解,可以在细胞内存在一定的时间,B错误; C、一个DNA分子上有许多基因存在,而转录是以基因的一条链为模板进行的,故1个DNA分子经转录可以形成多种mRNA分子,C错误; D、多个密码子对应同一种氨基酸的特性,使生物发生基因突变后,基因上碱基对发生改变,但其所控制形成的氨基酸种类可能不变,维持了生物性状的稳定性,所以密码子的简并性增强了生物的容错性,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DNA复制、转录和翻译的知识点,要求学生掌握DNA复制、转录和翻译的过程以及特点,理解DNA复制、转录和翻译的区别与联系,这是该题考查的重点。 14.RB基因与某种恶性肿瘤的发病有关.RB基因编码的蛋白质称为RB蛋白,能抑制细胞增殖。正常人体细胞中含有一对RB基因,当两个RB基因同时突变产生突变蛋白时,会发 生视网膜母细胞瘤。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上述RB基因发生突变属于显性突变 B. 突变蛋白可以延长细胞周期 C. 突变蛋白的产生体现了细胞分化的实质 D. RB基因可能为抑癌基因,能抑制细胞癌变 【答案】D 【解析】 【分析】 1、癌细胞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 2、癌细胞的主要特征:(1)失去接触抑制,能无限增殖;(2)癌细胞的形态结构发生显著改变;(3)癌细胞表面发生变化,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等物质减少,使细胞间的黏着性降低,导致癌细胞易扩散转移。 【详解】A、根据题干信息“当两个的RB基因同时突变产生突变蛋白时,会产生视网膜母细胞瘤”可知,RB基因发生的突变属于隐性突变,A错误; B、突变产生突变蛋白时,会发生视网膜母细胞瘤,视网膜母细胞瘤连续分裂,细胞周期缩短,B错误; C、突变蛋白的产生是基因突变的结果,不能体现细胞分化的实质,C错误; D、根据题干信息“RB基因编码的蛋白质称为Rb蛋白,分布于细胞核内,能抑制细胞增殖”可知,RB基因为抑癌基因,能抑制细胞癌变,D正确。 故选D。 15.如图是用某种植物培育新品种的过程,A、a和B、b两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则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培育品种④的途径中,Ⅰ→Ⅲ→Ⅴ途径比Ⅰ→Ⅱ途径所用时间短 B. Ⅱ过程通过多代自交和不断筛选实现 C. Ⅴ过程与Ⅵ过程的原理相同 D. Ⅳ、Ⅵ过程中变异发生的细胞分裂时期相同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Ⅰ→Ⅱ表示杂交育种,Ⅰ→Ⅲ→Ⅴ表示单倍体育种,Ⅰ→Ⅵ表示多倍体育种,Ⅳ表示通诱变育种。 四种育种方法的比较如下表: 杂交育种 诱变育种 单倍体育种 多倍体育种 方法 杂交→自交→选优 辐射诱变、激光诱变、化学药剂处理 花药离体培养、秋水仙素诱导加倍 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原理 基因重组 基因突变 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先成倍减少,再加倍,得到纯种) 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成倍增加) 【详解】A、培育生产用品种④的途径中,Ⅰ→Ⅲ→Ⅴ为单倍体育种,Ⅰ→Ⅱ为杂交育种,而Ⅲ→Ⅴ过程是用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幼苗,培育出的个体都是纯合子,所以能明显缩短育种年限,A正确; B、Ⅱ过程通属于杂交育种过程中的环节,通过多代自交和不断选优实现,B正确; C、Ⅴ过程与Ⅵ过程的育种原理相同,都是染色体数目变异,C正确; D、Ⅳ、Ⅵ过程中的变异发生的时期不同,前者发生在间期,后者发生在分裂前期,D错误。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育种的知识点,要求学生掌握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单倍体育种和多倍体育种的过程、原理以及特点,理解杂交育种的具体选育方法和优缺点,结合实例掌握单倍体育种的方法和具体过程,这是该题考查的重点。 16.使用农药来防止红铃虫,长期使用效果越来越差,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 该农田中红铃虫种群是进化的基本单位,而物种是繁殖的基本单位 B. 生物与周围的无机环境也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C. 由于农药的使用,红铃虫开始出现抗药性突变 D. 由于获得性遗传,红铃虫的这种抗药性会遗传给下一代 【答案】B 【解析】 【分析】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观点: 1 、自然选择决定基因频率的改变方向: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材料,因此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因此自然选择使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而基因频率的改变代表生物的进化。 2、隔离导致新物种的形成: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 3、共同进化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详解】A、根据生物进化理论的观点该农田中红铃虫种群是进化的基本单位,种群也是繁殖的基本单位,A错误; B、共同进化是指生物与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选择、相互影响,共同进化, B正确; C、农药的使用只是起到选择的作用,将红铃虫中的抗药性突变个体选择出来,C错误; D、由于有性生殖的过程中存在遗传和变异,红铃虫的这种抗药性基因可以通过有性生殖遗传给下一代,D错误。 故选B。 17.下列关于人类遗传病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癌症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突变引起,故属于遗传病 B. 多基因遗传病具有易受到环境影响的特点 C. 判断某遗传病的遗传方式通常要在人群中进行随机抽样调查 D. 禁止近亲结婚主要目的是为了降低各种遗传病的发病风险 【答案】B 【解析】 【分析】 1、遗传病是指由生殖细胞或受精卵里的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疾病,可以遗传给下一代。遗传病大致可分为三类,即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 2、多基因遗传病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在群体中发病率较高;具有家族聚集现象;多基因遗传病的遗传一般不遵循遗传定律。 3、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 ①禁止近亲结婚(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原因:近亲结婚的情况下,双方从共同的祖先那里继承同一种致病基因的机会大增,使所生子女患隐性遗传病的机会大增; ②遗传咨询(主要手段):诊断→分析判断→推算风险率→提出对策、方法、建议; ③提倡适龄生育; ④产前诊断(重要措施)在胎儿出生前,用专门的检测手段(如羊水检查、B 超检查、孕妇血细胞检查等)对孕妇进行检查,以便确定胎儿是否患有某种遗传病或先天性疾病。 4、调查人类遗传病时,最好选取群体中发病率相对较高的单基因遗传病,如色盲、白化病等;若调查的是遗传病的发病率,则应在群体中抽样调查,选取的样本要足够的多,且要随机取样;若调查的是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则应以患者家庭为单位进行调查,然后画出系谱图,再判断遗传方式。 【详解】A、遗传病是指由生殖细胞或受精卵里的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疾病,可以遗传给下一代,而癌症一般是体细胞内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突变引起,不会遗传给后代,故不属于遗传病,A错误; B、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多基因遗传病具有易受到环境影响的特点,B正确; C、判断某遗传病的遗传方式通常要以患者家庭为单位进行调查,C错误; D、禁止近亲结婚主要目的是为了降低隐性遗传病的发病风险,D错误。 故选B。 18.下列关于内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内环境中含有葡萄糖、K+、血红蛋白、尿素等物质 B. 血液、组织液和淋巴等,共同构成人体的内环境 C. 免疫能力越强越有利于机体稳态的维持 D. 神经递质可进入组织液,激素可进人血液 【答案】D 【解析】 【分析】 1、内环境及其各组分之问的关系: ①内环境的概念: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②各组分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 2、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温度、pH和渗透压: (1)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 (2)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血浆的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的缓冲物质有关; (3)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来源于Na+和Cl-。 【详解】A、内环境中含有葡萄糖、K+等营养物质以及尿素等代谢废物,但是血红蛋白属于红细胞内的蛋白质,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A错误; B、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共同构成人体的内环境,B错误; C、神经-体液-免疫是内环境稳态的网络调节机制,而免疫能力过强了会引起免疫失调,导致过敏反应或者自身免疫病的发生,C错误; D、神经递质经过神经细胞分泌后可进入组织液,激素经过内分泌细胞分泌后可进入血液,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内环境的知识点,要求学生掌握内环境的组成以及化学成分,结合实例理解内环境的化学组成,掌握内环境稳态的实质,这是该题考查的重点。 19.神经元受刺激兴奋后,释放的神经递质可引起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或抑制。若神经元甲 释放神经递质后,引起神经元乙被抑制,是因为该神经递质导致突触后膜发生了Cl-内流。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 神经递质位于树突末梢的突触小体中,以胞吐形式被释放到突触间隙 B. 神经元兴奋时,兴奋的传导方向与膜内的局部电流方向相反 C. 当突触后膜的Cl-内流时,膜内外无电位差,所以突触后神经元被抑制 D. 当突触后神经元被抑制时,神经元上也可能形成局部电流 【答案】D 【解析】 【分析】 1、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后膜、突触间隙组成,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泡含有神经递质,当兴奋传至轴突末端时,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神经递质特异性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引起下一个神经元的兴奋或抑制;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的方式是胞吐,这依赖于细胞膜的流动性。 2、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形式的电信号,静息时,K+外流,膜外电位高于膜内,表现为外正内负;兴奋时,Na+通道开放,Na+内流,膜内电位高于膜外,表现为外负内正,因此在神经纤维上兴奋部位与未兴奋部位形成局部电流,电流方向在膜内由兴奋部位流向未兴奋部位,膜外正好相反。在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方向在膜内与局部电流的方向相同,在膜外与局部电流的方向相反。 【详解】A、神经递质位于轴突末梢的突触小体中,以胞吐形式被释放到突触间隙,A错误; B、根据以上分析可知,神经元兴奋时,兴奋的传导方向与膜内的局部电流方向相同,B错误; C、当突触后膜的Cl-内流时,使膜内带负电的离子增多,使得外正内负的静息电位加强,突触后神经元被抑制,C错误; D、当突触后神经元被抑制时,由于局部静息电位加强,因此导致神经元上也可能形成局部电流,D正确。 故选D。 20.如图是人体对某病毒的部分免疫过程示意图,I-VII表示不同种类的细胞,Th细胞(辅助性T细胞)是T细胞的一种,a-g代表不同的物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病毒侵染人体后,机体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均会发挥作用 B. 再次接触抗原时,Ⅳ、Ⅵ细胞即能迅速增殖分化 C. T细胞只在细胞免疫中起作用 D. 图中Ⅰ、Ⅱ、Ⅲ、Ⅳ、V、VI均能特异性识别抗原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识图分析可知,题图中g为抗体,VII为浆细胞,VI为记忆(B)细胞,V为B细胞,Ⅲ为效应T细胞,IV为记忆(T)细胞,Ⅱ为T细胞,I为吞噬细胞。 【详解】A、病毒侵染能使机体产生体液免疫,病毒入侵到细胞内,细胞免疫发挥作用,A正确; B、只有相同抗原二次入侵人体时,IV记忆(T)细胞和VI记忆( B)细胞在抗原刺激下迅速增殖分化,B错误; C、从题图中分析,Th细胞释放d、e、f可以参与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C错误; D、据题图分析,VII浆细胞不具有识别抗原的能力,其他细胞均具有识别抗原的能力,D错误。 故选A。 21.将休眠状态的某植物种子与湿沙混合后放在0-5℃的低温下1-2个月,可使种子提前萌发。处理过程中两种激素含量的变化情况如图所示。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 图中a是脱落酸,b是赤霉素 B. 种子的休眠、萌发与植物激素有着密切的关系 C. 较高浓度的a与较高浓度的生长素喷洒果实可以达到相同的效果 D. 较高浓度的b喷洒水稻可以提高产量 【答案】D 【解析】 【分析】 1、赤霉素可以促进植物的生长,促进果实的发育,解除种子的休眠;脱落酸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片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抑制种子的萌发。 2、识图分析可知,a激素在种子萌发过程中含量降低,而b 激素在种子萌发过程中含量先增加,因此b激素应该是促进种子的萌发,则该激素为赤霉素,那么A激素为脱落酸。 【详解】A、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图中a是脱落酸,b是赤霉素,A正确; B、根据以上分析可知,种子的休眠、萌发与植物激素有着密切的关系,B正确; C、较高浓度的a脱落酸与较高浓度的生长素喷洒果实都可以使果实脱落,达到相同的效果,C正确; D、较高浓度的b赤霉素喷洒水稻,会导致水稻的疯长,不能提高产量,D错误。 故选D。 22.科研小组做了某一探究实验,结果记录如表,有关表述正确的是 A. 该实验的课题是探究不同种类的激素对某植物幼苗生长的影响 B. 实验结果说明该溶液对植物幼苗生长具有两重性 C. 第5组实验数据有问题,可以不予关注 D. 如果继续增大该溶液浓度,幼苗平均高度可能低于8. 1cm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表格可知,该实验探究的是不同浓度的某溶液对幼苗生长的影响,实验的自变量是不同浓度的某溶液,因变量是幼苗的平均株高。根据表中数据可知,在一定浓度范围内,随着某溶液浓度的升高,促进幼苗生长增强,当某溶液浓度升高到一定浓度时,随着浓度增加促进作用减弱。 【详解】A、根据以上分析可知,该实验的课题是探究不同浓度的激素对某植物幼苗生长的影响,A错误; B、实验结果说明该溶液对植物幼苗生长具有促进作用,并没有表现出抑制作用,因此不能体现两重性,B错误; C、分析表中数据可知,第5组实验数据有问题,应该进行重复实验,确定该组实验数据的准确性,C错误; D、若溶液对幼苗生长具有两重性,则继续增大该溶液浓度,幼苗平均高度会低于8. 1cm,从而体现出两重性,D正确。 故选D。 23.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鼠与蛇的关系是捕食和竞争 B. 一种生物可以处于多个营养级,从而形成食物网 C. 图中所有生物及其生活的无机环境构成生态系统 D. 如果蛇的数量减少,鹰的数量也会减少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析图示可知:图中食物网有2条食物链,猫头鹰属于第三和第四营养级;猫头鹰捕食蛇,同时猫头鹰与蛇共同竞争食物鼠;图中生物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不能构成群落;猫头鹰可以捕食鼠和蛇,如果蛇的数量减少,鹰的营养级将会降低,获得的能量增加,因此猫头鹰的数量不会减少。 【详解】A、分析图示可知,鼠与蛇的关系只有捕食,A错误; B、由于一种生物可以以多种生物为食,因此处于多个营养级上,从而食物链交错形成食物网,B正确; C、图中所有生物不能构成群落,缺乏分解者,而群落及其生活的无机环境构成生态系统,C错误; D、如果蛇的数量减少,鹰的营养级只是第三营养级,则获得的能量增加,故数量增多,D错误。 故选B。 24.下列有关种群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在种群的“J”型增长模型(Nt =N0λt)曲线中,λ值=增长率-1 B. 在自然条件下,种群的环境容纳量(K值)是固定不变的 C. 在种群的“S”型曲线中,相同的增长速率下,可以具有不同的种群个体数 D. 鱼类养殖中,在接近K/2时进行捕捞有利于鱼类的可持续增产 【答案】C 【解析】 【分析】 1、“J”型曲线:指数增长函数,描述在食物充足,无限空间,无天敌的理想条件下生物无限增长的情况。 2、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动物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有时会稳定在一定的水平,形成“S”型增长曲线。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为K值。 3、J型增增长速率逐渐增大,S型增长曲线增长速率是先增加后减小。 【详解】A、种群“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Nt=N0λt中,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而增长率是一年中增加的个体数与原来个体数的比值,故增长率=λ-1,A错误; B、在自然条件下,种群的K值会随着气候、季节等因素而变化,B错误; C、在种群的“S”型曲线中,增长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种群增加的数量,因此相同的增长速率下,可以具有不同的种群个体数,C正确; D、鱼类养殖过程中,捕捞后的剩余量接近于K/2,时有利于鱼类资源的可持续增产,D错误。 故选C。 25.下列有关高中生物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 酸性的重铬酸钾溶液遇酒精溶液呈灰绿色 B. 溴麝庸香草酚蓝水溶液可用于检测酵母菌产生CO2的部位 C. 卡诺氏液和酒精混合液能使组织细胞相互分离 D. 经秋水仙素处理后的植物体均为纯合体 【答案】A 【解析】 【分析】 CO2 可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发生的颜色变化由蓝变绿再变黄;利用橙色重铬酸钾溶液在酸性条件下与乙醇发生反应变成灰绿色来检测乙醇的产生;染色体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碱性染料如龙胆紫、醋酸洋红、改良苯酚品红染液;秋水仙素可以抑制纺锤丝的形成,从而使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 【详解】A、根据以上分析可知,酸性的重铬酸钾溶液遇酒精溶液由橙色变成灰绿色,A正确; B、溴麝庸香草酚蓝水溶液可用于检测酵母菌产生的CO2,但是无法检测产生的CO2部位,B错误; C、卡诺氏液和酒精混合液能使组织细胞固定,盐酸溶液使组织细胞相互分离,C错误; D、若植物体为杂合子,则经秋水仙素处理后的植物体仍然为杂合体,D错误。 故选A。 二、非选择题 26.某班级为了探究酸度对细胞膜的影响,做了如下分组实验: 实验目的:验证在一定范围内酸度越大对细胞膜的破坏作用越强。 实验原理:细胞膜保持细胞的完整性,并控制物质进出细胞。如果细胞膜遭到破坏,液泡内的色素将溢出,通过检测溶液的颜色变化可以反映细胞膜受破坏的程度,色度可以通过 测定吸光率来确定。 实验仪器:试管、比色管、移液管、新鲜觅菜叶、pH缓冲液、数据采集系统等。 实验步骤: ①觅菜叶片洗净,选择大小相似的成熟叶片,用蒸馏水清洗两次,用吸水纸吸干表面水分。 ②取7支大试管,依次编号1 -7,在每支试管中放入觅菜叶10片。 ③用移液管移取不同pH的缓冲液(pH范围7-1)各3m1。分别注入7支大试管中,作用时间均为15分钟,期间应轻轻摇晃试管。 ④利用色度传感器采集记录溶液的吸光率。 请分析该实验并回答相关问题: (1)细胞膜的主要化学成分是________。 (2)步骤2中,用蒸馏水清洗两次的目的是_______ (3)该实验中是如何体现等量原则的?_______(请至少写出2点)。 (4)某组同学采集到的数据如图所示: 请你帮助判断,横坐标从左到右pH值依次_________(填“增大”或“减小”),理由是:____。 【答案】 (1). 脂质(磷脂)和蛋白质 (2). 洗去切割叶片时损伤细胞渗出的色素 (3). 选择大小相似的成熟叶片;在每支试管中放入苋菜叶10片;pH的缓冲液各3ml;作用时间均为15分钟 (4). 增大 (5). (实验范围内)酸性越强(pH越小),生物膜损伤越大,色素渗出越多,吸光率越大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可知,该实验的目的是验证在一定范围内酸度越大对细胞膜的破坏作用越强,因此该实验的自变量是酸度的大小,因变量是溶液的吸光率。根据实验原理,如果细胞膜遭到破坏,液泡内的色素将溢出,通过检测溶液的颜色变化可以反映细胞膜受破坏的程度,色度可以通过测定吸光率来确定,溢出的色素越多,吸光率越大。 【详解】(1)细胞膜的主要化学成分是蛋白质和脂质,脂质中主要是磷脂。 (2)步骤1中,用蒸馏水清洗觅菜叶片两次,洗去切割叶片时损伤细胞渗出的色素,以免影响实验结果。 (3)实验设计要遵循等量原则,该实验中通过选择大小相似的成熟叶片或者在每支试管中放入苋菜叶10片、或pH的缓冲液各3ml、作用时间均为15分钟等操作,以达到保持等量的原则。 (4)据图示结合实验原理分析可知,(实验范围内)酸性越强(pH越小),生物膜损伤越大,色素渗出越多,吸光率越大。由于图中曲线在开始吸光率较高,则该酸度对细胞膜的破坏较大,那么pH为较酸条件下,而图中曲线随着pH的变化吸光率减小,则横坐标从左到右pH值应该是依次增大。 【点睛】本题考查实验设计的分析的知识点,要求学生掌握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理解等量原则的含义以及在实验操作中的具体做法,这是该题考查的重点;识记细胞膜的化学组成,要求学生能够通过分析实验目的,得出实验的自变量和因变量。 27.某小组在其他外界条件适宜的条件下,将杨树幼苗放人密闭装置内,研究光照强 度和CO2浓度对杨树光合速率的影响,测得结果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0-t1时间段杨树幼苗叶肉细胞内产生ATP的场所是_________。 (2)t1时,叶绿体内C3的含量变化是_____,t2时,限制光合速率的主要外界因素是_____。 (3)图中,杨树最大光合速率(相对值)为____________。 (4)在突然停止光照后约10s内(t6-t7时段内),C02的吸收速率并没有立即下降的原因是___________ 【答案】 (1). 细胞质基质、叶绿体(类囊体膜)、线粒体 (2). 下降 (3). CO2浓度(和光照强度) (4). 16 (5). 持续光照后,突然停止光照,叶肉细胞内仍有少量ATP和[H],使暗反应仍可持续一段时间 【解析】 【分析】 1、光合作用过程分为光反应和暗反应阶段,光反应是水光解产生[H]和氧气,同时合成ATP,发生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上,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上含有与光反应有关的色素和酶;暗反应包括二氧化碳固定和三碳化合物还原两个过程,三碳化合物还原需要消耗光反应产生的[H]和ATP,发生在叶绿体基质中,叶绿体基质中含有与暗反应有关的多种酶。 2、由题图可知,t1~t2段,增加光照强度,二氧化碳的吸收量增大,由于光照强度增大,光反应增强,产生的还原氢、ATP多,暗反应过程中三碳化合物还原速度加快,细胞吸收二氧化碳固定形成三碳化合物的速度加快;t2~t3时间内,二氧化碳吸收量维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t3增加二氧化碳浓度,二氧化碳吸收速率加大,说明该阶段限制光合作用的因素是二氧化碳浓度;t4点增大光照强度,二氧化碳的吸收速率不再增大,说明80%的全日照已经达到光的饱和点;t6 点突然黑暗,二氧化碳的吸收量并没有立即下降,而是短时间内维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是由于光反应产生的还原氢、ATP在黑暗之前有积累,使得暗反应仍然可以持续一段时间。 【详解】(1)识图分析可知,0-t1时间段杨树幼苗叶肉细胞既可以进行光合作用也可以进行细胞呼吸,因此细胞内产生ATP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和叶绿体(类囊体膜)。 (2)t1点,光照强度增大,光反应增强,产生的还原氢、ATP增多,导致暗反应C3还原反应速率增大,因此细胞内C3含量下降;识图分析可知,t2~t3时间内,二氧化碳吸收量维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t3增加二氧化碳浓度,二氧化碳吸收速率加大,说明该阶段限制光合作用的因素是二氧化碳浓度。 (3)由题图可知,纵轴表示二氧化碳的吸收速率,因此是净光合作用强度,杨树叶肉细胞的叶绿体吸收CO2速率表示实际光合作用强度,实际光合作用强度=净光合作用强度+呼吸作用强度,由题图可知,细胞呼吸作用强度是4,杨树最大净光合作用强度是12,因此杨树叶肉细胞的叶绿体吸收CO2速率相对值为12+4=16。 (4)由于持续光照后,突然停止光照叶肉细胞内仍有少量ATP和[H],使暗反应仍可持续一段时间,因此题图中在突然停止光照后约10s内(t6-t7时段内),CO2的吸收速率并没有立即下降。 【点睛】本题考查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的知识点,要求学生掌握光照强度以及CO2浓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掌握光合作用过程中条件骤变时细胞内ATP和[H]、C3和C5等物质的变化,能够识图分析判断光合作用曲线变化的影响因素,把握曲线中坐标轴代表的含义是该题考查的重难点。 28.下图为某哺乳动物体内部分神经体液调节过程的示意图,其中①—⑤为神经元,A和B为神经—肉接点,C和D为细胞,a—d为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若在A处施加一定强度的刺激,则该动物会有疼痛的感觉,该现象_____(填“属 于”或“不属于”)反射。 (2)当受到外界寒冷刺激时,大脑神经细胞以_____方式释放的物质a_______(写物质类别)与下丘脑神经细胞表面的________特异性结合,引起机体细胞的一系列反应,依次产生的物质b、c、d都是______(写物质类别)。 (3)物质d能使细胞的产热量增加,当物质d分泌量增多后,则物质b、c的分泌量减少,体现了激素之间具有_____________调节机制。相对于a的作用,下丘脑是反射弧中的_____;相对于d的作用,下丘脑是激素作用的_____ (4)下丘脑的神经细胞还能够分泌_____,促进_____对水分的重吸收,从而使尿量减少。 【答案】 (1). 不属于 (2). 胞吐 (3). 神经递质 (4). 受体 (5). 激素 (6). (负)反馈 (7). 效应器 (8). 靶器官 (9). 抗利尿激素 (10). 肾小管和集合管 【解析】 【分析】 1、寒冷条件下,机体通过神经-体液调节,使细胞代谢增强,图中物质a是神经递质,物质b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物质c是促甲状腺激素,物质d是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随血液运输到全身,几乎作用于体内所有的细胞。 2、寒冷环境中体温调节:寒冷环境→冷觉感受器(皮肤中)→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皮肤血管收缩、汗液分泌减少(减少散热)、骨骼肌紧张性增强、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分泌肾上腺激素增加(增加产热)→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详解】(1)若在A处施加一定强度的刺激,则该动物大脑皮层会有疼痛的感觉,由于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因此该现象不属于反射。 (2)识图分析可知,当受到外界寒冷刺激时,大脑神经细胞以胞吐方式释放的物质a神经递质与下丘脑神经细胞表面的受体特异性结合,引起机体细胞的一系列反应,产生的物质b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物质c是促甲状腺激素,物质d是甲状腺激素,即都属于激素。 (3)由b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c促甲状腺激素→d甲状腺激素的调节作用,物质d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多后,则物质b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物质c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量减少,体现了激素之间具有负反馈调节的机制。相对于a神经递质的作用,下丘脑是反射弧中的效应器,d甲状腺激素作用于靶器官和靶细胞,负反馈调节中下丘脑是d激素作用的靶器官。 (4 )下丘脑的某些神经细胞具有分泌功能,除了可以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等,还能够分泌抗利尿激素,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加强对水分的重吸收,使尿量减少。 【点睛】本题考查神经-激素调节的知识点,要求学生掌握甲状腺激素的调节过程和条件机制,理解下丘脑的功能,能够识图分析判断图中物质名称及其功能,这是该题考查的重点。要求学生能够识记反射弧的组成及其功能,把握激素调节的特点,这是突破题目的关键。 29.扬子鳄原产于安徽、浙江和江苏的交界处,宣城鳄鱼湖是一处适宜扬子鳄栖息繁衍的理想生态环境,是我国最大的扬子鳄保护基地,始建于 1979年。经过20年的人工饲养繁殖,扬子鳄数量已由当初野生收集到的140余条,增加到1万余条,扬子鳄已渡过“濒 危线”。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建立宣城鳄鱼湖自然保护区是对扬子鳄进行_____保护。 (2)图为该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图中D指向A的箭头代表的生理过程是_________。扬子鳄性情凶猛, 食性很杂,不仅捕食各种兽类、鸟类、爬行类、两栖类和 甲壳类动物,也吃这些动物的腐尸,扬子鳄属于图中的 _____(填写字母)。该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往往是可变的,其原因是______(答出一点即可) 。 (3)调查发现,该保护区内的鳄鱼生物总量已经超过了环境中其能捕食动物的生物总量, 但其数量并没有因此减少,原因为_____________。 【答案】 (1). 就地 (2). 光合作用 (3). C、B (4). 生物有迁出和迁入(动物发育不同阶段及不同季节食性有改变) (5). 人工投喂了饲料 【解析】 【分析】 1、为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我们采取了不同的措施,(1)就地保护:主要形式是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 (2)迁地保护:将濒危生物迁出原地,移入动物园、植物园、水族馆和濒危动物繁育中心,进行特殊的保护和管理,是对就地保护的补充; (3)建立濒危物种种质库,保护珍贵的遗传资源; (4)加强教育和法制管理,提高公民的环境保护意识。 2、识图分析可知,图中D是非生物生物物质和能量,A生产者,B分解者,C消费者;该图是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图中D指向A的箭头代表的生理过程是光合作用,A、B、C指向D的箭头表示细胞呼吸。 【详解】(1)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建立宣城鳄鱼湖自然保护区是对扬子鳄进行就地保护。 (2)该图为该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图中D指向A的箭头代表的是光合作用的过程。扬子鳄食性很杂,不仅捕食各种兽类、鸟类、爬行类、两栖类和 甲壳类动物,也吃这些动物的腐尸,因此扬子鳄属于图中的C消费者和B分解者。由于在一个生态系统中不同季节生物的食性不同以及生物由于某些原因存在迁入和迁出现象等,因此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往往是可以变化的。 (3)调查发现,该保护区内的鳄鱼生物总量已经超过了环境中其能捕食动物的生物总量, 但其数量并没有因此减少,这是因为在保护区内可以人工投放饲料,补充了生态系统中的能量。 【点睛】本题考查碳循环以及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的知识点,要求学生掌握碳循环的过程,理解碳循环过程中碳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和碳从群落返回无机环境的途径,这是该题考查的重点,利用该知识点分析图示,正确判断图中各字母代表的成分是突破该题的关键。 30.果蝇是遗传学常用的生物实验材料,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用黑身白眼雌果蝇(aaXrXr)与灰身红眼雄果蝇(AAXRY)杂交,F2中灰身红眼与黑身白眼果蝇的比例为____________,将F2灰身红眼雌雄果蝇随机交配,子代中出现黑身白 眼果蝇的概率为_______。 (2)控制眼色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某区段,若雌性果蝇仅一条x染色体该区段缺失仍可育,雄性果蝇该区段缺失则因缺少相应基因而死亡,各变异个体产生配子存活率相同。用正常红眼雄果蝇(XRY)与正常白眼雌果蝇(XrXr)杂交得到F1,发现其中有一只白眼雌果蝇H,将其与正常红眼雄果蝇杂交产生了F2,根据F2性状判断三种产生H的原因: ①若子代__________,则是由于基因突变所致; ②若子代__________,则由X染色体区段缺失所致; ③若子代__________,则是由性染色体数目(XXY)变异所致。 【答案】 (1). 3:1 (2). 1/36 (3). 雄果蝇全为白眼,雌果蝇全为红眼,雌雄个体比值为1:1 (4). 雄果蝇全为白眼,雌果蝇全为红眼,雌雄个体比值为2:1 (5). 雌雄个体中均有红眼和白眼两种性状 【解析】 【分析】 1、黑身白眼雌果蝇(aaXrXr)与灰身红眼雄果蝇(AAXRY)杂交,F1为AaXRXr灰身红眼雌果蝇、AaXrY灰身白眼雄果蝇,F1的雌雄果蝇杂交得到F2,则将两对性状分开利用分离定律单独分析,Aa×Aa→3/4A-灰身、1/4aa黑身,XRXr×XrY→XRXr、XRY红眼;XrXr 、XrY白眼。 2、正常红眼雄果蝇(XRY)与正常白眼雌果蝇(XrXr)杂交得到F1,则正常情况下F1为XRXr红眼雌果蝇和XrY白眼雄果蝇。 【详解】(1)根据以上分析可知,F1为AaXRXr灰身红眼雌果蝇、AaXrY灰身白眼雄果蝇,F1的雌雄果蝇杂交得到F2,由于Aa×Aa→3/4A-灰身、1/4aa黑身,XRXr×XrY→XRXr、XRY红眼;XrXr 、XrY白眼,则F2中灰身占3/4,黑身占1/4,红眼占1/2,白眼占1/2,故灰身红眼与黑身白眼果蝇的比例为(3/4×1/2):(1/4×1/2)=3:1。F2灰身红眼雌果蝇的基因型是AAXRXr或是AaXRXr,灰身红眼雄果蝇的基因型是AAXRY或是AaXRY,F2灰身红眼雌果蝇和灰身白眼雄果蝇随机交配,子代中出现黑身的概率aa=2/3×2/3×1/4=1/9,子代中出现白眼XrY的概率1/4,故子代中出现黑身白眼果蝇的概率为1/9×1/4=1/36。 (2)用红眼雄果蝇(XAY)与白眼雌果蝇(XaXa)杂交得到F1,正常情况下F1的雌果蝇眼色的基因型为XAXa,表现型为红眼。白眼雌果蝇的出现可能有三种原因,基因突变所致、X染色体C区段缺失所致、性染色体数目变异所致。 ①若为基因突变所致,则白眼的基因型为XaXa,与正常红眼雄果蝇杂交产生F2,即XaXa×XAY,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红眼雌果蝇:白眼雄果蝇=1:1。 ②若是由X染色体C区段缺失所致,则白眼的基因型为X-Xa,与正常红眼雄果蝇杂交产生F2,即X-Xa×XAY,由于X-Y因缺少相应基因而死亡,所以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红眼雌果蝇:白眼雄果蝇=2:1。 ③若是由性染色体数目变异所致,则白眼果蝇的染色体组成为XXY,所以基因型为XaXaY,产生的配子为XaXa:XaY:Xa:Y=1:2:2:1。正常红眼雄果蝇产生的配子为XA:Y=1:1,结合表格中个体的发育情况可知,子代红眼雌果蝇(XAXaY、XAXa):白眼雌果蝇(XaXaY):红眼雄果蝇(XAY):白眼雄果蝇(XaY、XaYY)=4:1:1:4,即雌雄个体中均有红眼和白眼两种性状。 【点睛】本题考查自由组合定律以及伴性遗传的应用的知识点,要求学生掌握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应用,能够运用分离定律解决自由组合定律的问题,理解伴性遗传的特点及其应用,能够利用自由组合定律进行计算,这是该题考查的重难点。而第(2)问的关键是利用结论作为条件结合所学的伴性遗传的知识点分析实验结果,进而得出结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