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福建省莆田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福建省莆田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

‎2018-2019学年福建省莆田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 高一生物必修1‎ ‎1.下列关于生命系统结构层次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生命系统的最宏观和最微观的层次分别是生物圈、细胞 B. 植物体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为: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 C. 第一道生物试题可能少部分同学需要冥思苦想,此时直接参与这一活动的最小结构是神经细胞 D. “太湖中所有鲫鱼”属于生命系统研究的一个结构层次 ‎【答案】B ‎【解析】‎ 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由小到大依次是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和生物圈,最宏观的(最大的)是生态系统是生物圈,最微观的(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是细胞,A正确;植物体不含有系统这个层次,B错误;第一道生物试题可能少部分同学需要冥思苦想,这属于条件反射,需要神经元的参与,因此时直接参与这一活动的最小结构是神经细胞,C正确;太湖中所有鲫鱼属于生命系统结构层次中的种群,D正确。‎ ‎2.下列各组生物中,具有细胞结构而没有核膜的是 ( )‎ A. SARS病毒、颤藻、念珠藻 B. 乳酸菌、蓝细菌、大肠杆菌 C. 红细胞、植物细胞 D. 人的口腔上皮细胞、噬菌体 ‎【答案】B ‎【解析】‎ SARS病毒属于病毒的一种,病毒没有细胞结构,A错误;乳酸菌、蓝细菌、大肠杆菌都属于原核生物,它们均具有细胞结构,但是没有核膜,B正确;红细胞、植物细胞都属于真核细胞,均具有核膜,C错误;人的皮肤上皮细胞具有细胞结构和核膜,噬菌体属于病毒,没有细胞结构,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要注意,病毒既不是原核细胞也不是真核细胞,原核细胞没有细胞核结构,也就不含有核膜。‎ ‎3.下列叙述中,是淀粉、纤维素和糖原的共同特征的是( )‎ A. 都是细胞内储存能量的主要物质 B. 都含有C、H、O、N四种元素 C. 基本组成单位都是五碳糖 D. 基本组成单位都是葡萄糖 ‎【答案】D ‎【解析】‎ ‎【分析】‎ 淀粉、纤维素和糖原都是多糖,组成元素都是C、H、O三种,基本组成单位都是葡萄糖。纤维素是植物细胞细胞壁的主要成分,不是细胞内储存能量的主要物质。‎ ‎【详解】纤维素是在植物细胞中组成细胞壁,不能提供能量,A错误;都含有C、H、O三种元素,B错误;基本组成单位都是葡萄糖,C错误;基本组成单位都是葡萄糖,D正确。‎ ‎4.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三种有机物的鉴定实验中,以下操作错误的是 ( )‎ A. 可溶性还原糖的鉴定,可用酒精灯直接加热产生砖红色沉淀 B. 只有花生子叶中脂肪的鉴定需要使用显微镜 C. 用双缩脲试剂检测蛋白质不需要加热 D. 使用斐林试剂和双缩脲试剂最好是现配现用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斐林试剂鉴定还原糖的实验中需采用50~65℃水浴加热的方式,通过是否产生砖红色沉淀判断是否含有还原糖。酒精灯加热温度较高且容易产生受热不均匀的现象,故A项错误。斐林试剂鉴定还原糖过程中,通过判断是否产生砖红色沉淀判断是否存在还原糖,砖红色沉淀肉眼可见。双缩脲鉴定蛋白质的过程中,可直接用肉眼观察是否发生紫色反应。鉴定花生子叶中的脂肪时,需要使用换高倍镜观察,视野中被染成橘黄色的脂肪颗粒清晰可见,故B项正确。双缩脲鉴定蛋白质的过程中,向样液中加入双缩脲试剂A液,再加入双缩脲试剂B液,观察是否发生紫色反应,全过程中不需要加热,故C项正确。斐林试剂乙液和双缩脲试剂B均为硫酸铜溶液,硫酸铜溶液放置在空气中不稳定,会产生沉淀,所以这两种试剂要现配现用,故D项正确。‎ ‎5.下列有关实验课题与相应方法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细胞膜的制备利用蒸馏水使哺乳动物的红细胞吸水涨破 B. 分离细胞器利用了差速离心法 C. 观察线粒体利用甲基绿染液将线粒体染成绿色,再用显微镜观察 D. 研究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利用了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 ‎【答案】C ‎【解析】‎ ‎【分析】‎ 在细胞膜制备实验中,将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放置在蒸馏水中,细胞吸水涨破可得到细胞膜。差速离心法可用于细胞器的分离,将细胞破坏后,形成由各种细胞器和细胞中其他物质组成的匀浆,将匀浆放入离心管中,用高速离心机在不同的转速下进行离心处理,就能将各种细胞器分离开。健那绿可使线粒体呈蓝绿色,再用显微镜观察。在研究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时,用具有放射性3H标记的亮氨酸来追踪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 ‎【详解】在细胞膜制备实验中,利用细胞内外溶液的浓度差,用蒸馏水使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吸水涨破可得到细胞膜,故A项正确。利用细胞器质量的不同,用差速离心法可以分离细胞器,故B项正确。观察线粒体时先应利用健那绿将线粒体染成蓝绿色,再用显微镜观察,故C项错误。在研究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时,用具有放射性3H标记的亮氨酸来追踪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故D项正确。‎ 故本题答案为C。‎ ‎6. 下列细胞结构,不含磷脂的有( )‎ ‎①中心体 ②高尔基体 ③核糖体 ④内质网 ⑤染色体 ⑥叶绿体 A. ①③ B. ①③⑥ C. ①③⑤ D. ②④⑥‎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磷脂是组成细胞器膜和细胞器膜的主要成分,凡是有膜的结构都含有磷脂,如高尔基体、内质网、叶绿体,中心体和核糖体、染色体是无膜结构,不含有磷脂,C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细胞结构的知识。意在考查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7. 关于细胞核结构与功能的统一性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真核细胞核膜上有核孔,DNA等大分子物质可以通过核孔进入细胞质 B. 原核细胞的核膜也具有两层膜,利于控制物质的进出 C. 核仁中的DNA控制着细胞代谢 D. 染色质上的DNA贮存着大量的遗传信息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核孔不允许DNA进出,故A错误。原核细胞没有细胞核,故B错误。核仁是细胞核的结构与核糖体和某种RNA的合成有关,故C错误。染色质是DNA和蛋白质组成的,其中的DNA上有大量的遗传信息,故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细胞核结构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程度。‎ ‎8.生物膜上常附着某些物质或结构以与其功能相适应。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内质网和高尔基体膜上附着核糖体,有利于对多肽链进行加工 B. 叶绿体内膜上附着光合色素,有利于吸收、传递和转化光能 C. 线粒体内膜上附着与细胞呼吸有关的酶,有利于分解丙酮酸 D. 细胞膜上附着ATP水解酶,有利于主动吸收某些营养物质 ‎【答案】D ‎【解析】‎ 部分内质网膜上附着核糖体,高尔基体膜是都没有核糖体附着,A错误;真核细胞内光合色素只分布在叶绿体内的类囊体薄膜上,B错误;线粒体内膜上附着与细胞呼吸有关的酶,是有利于[H]和O2结合生成水的酶,C错误;细胞膜上附着ATP水解酶,水解ATP释放的能量可直接供应于主动吸收某些营养物质,D正确。‎ ‎9.下图为甲同学进行的一项实验的基本操作步骤,其中叙述错误的是 ( )‎ A. 步骤B是观察细胞质大小及细胞壁的位置 B. 步骤E滴加的是清水 C. 该实验是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质壁分离复原现象 D. 实验前后的处理形成了自身对照 ‎【答案】A ‎【解析】‎ 步骤B是在显微镜下观察植物细胞中液泡的大小和细胞壁的位置,A错误;步骤E是在盖玻片的一侧滴加清水,在盖玻片的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这样重复几次后,细胞被浸润在清水中,目的是让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发生质壁分离复原,B正确;步骤D和F分别是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现象和质壁分离复原现象,C正确;步骤D、F观察到的现象,与步骤B观察的现象形成前后对照,D正确。‎ ‎10. 下面能发生质壁分离的一组细胞是 ‎①食用的糖醋蒜细胞 ‎ ‎②蚕豆叶的表皮细胞 ‎ ‎③植物的根毛细胞 ‎④人的口腔上皮细胞 ‎ ‎⑤用盐酸解离的洋葱根尖细胞 ‎ ‎⑥根尖分生区细胞 A. ①⑤ B. ②③⑥ C. ①②③⑤⑥ D. ②③‎ ‎【答案】D ‎【解析】‎ 活的成熟的植物细胞才会发生质壁分离,所以能发生质壁分离的一组细胞是②蚕豆叶的表皮细胞和③植物的根毛细胞;①食用的糖醋蒜细胞和⑤用盐酸解离的洋葱根尖细胞,是死细胞,不会发生质壁分离;④人的口腔上皮细胞,没有细胞壁,不会发生质壁分离;⑥根尖分生区细胞,没有大液泡,不能明显体现细胞失水情况,所以也不会发生质壁分离,故本题答案为D。‎ ‎【考点定位】渗透作用发生的条件 ‎【名师点睛】质壁分离指的是细胞壁与原生质层的分离,原生质层由细胞膜、液泡膜以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组成,相当于渗透装置中的半透膜,所以有细胞壁且有大液泡的细胞才能发生质壁分离。由于原生质层比细胞壁的伸缩性大,当细胞不断失水时,原生质层就会与细胞壁逐渐分离开来,发生质壁分离。‎ 成熟植物细胞是一个渗透系统,能发生质壁分离的原因 ‎(1)外因: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 ‎(2)‎ ‎11.单纯的磷脂分子在水中可以形成双层脂分子的球形脂质体(如图),它载入药物后可以将药物送入靶细胞内部,下列关于脂质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 ‎ ‎ A. 在a处嵌入脂溶性药物,利用它的流动性将药物送入细胞 B. 在b处嵌入脂溶性药物,利用它的流动性将药物送入细胞 C. 在a处嵌入水溶性药物,利用它与细胞膜融合的特点将药物送入细胞 D. 在b处嵌入水溶性药物,利用它与细胞膜融合的特点将药物送入细胞 ‎【答案】C ‎【解析】‎ 球形脂质体的双层脂分子的亲水端朝外,疏水端朝内,所以图中a处可嵌入水溶性物质,b处可嵌入脂溶性物质,利用脂质体可以和细胞膜融合的特点,将药物送入靶细胞内部。‎ ‎12. 由图中曲线a、b表示物质跨(穿)膜运输的两种方式,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 脂溶性小分子物质不能通过方式a运输 B. 与方式a有关的载体蛋白覆盖于细胞膜表面 C. 方式b的最大转运速率与载体蛋白数量有关 D. 抑制细胞呼吸对方式a和b的转运速率均有影响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由图示可知,曲线a中物质运输速度与物质的浓度成正相关,则a为自由扩散,该运输方式不需要载体和能量,脂溶性小分子物质的运输属于自由扩散;曲线b中物质运输速度随物质浓度的增大而增大,达到一定数值后,因受载体数量的限制而保持稳定,则b为协助扩散或主动运输;协助扩散不需要能量,主动运输需要能量,能量由细胞呼吸提供;因此ABD错,C对。‎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物质的跨膜运输。‎ 点评:对于此类试题,学生应掌握物质的跨膜运输。‎ ‎13.维生素D能较水溶性维生素优先通过细胞膜,这是因为( )‎ A. 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 B. 细胞膜以磷脂双分子层作基本支架 C. 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D. 磷脂双分子层内不同程度地镶嵌着蛋白质 ‎【答案】B ‎【解析】‎ ‎【分析】‎ 维生素D的化学本质是脂质;细胞膜是以磷脂双分子层作为支架;根据相似相溶原理,维生素D可以优先通过细胞膜,据此解答。‎ ‎【详解】细胞膜是选择透性膜,不是维生素D能较水溶性维生素优先通过细胞膜的原因,A错误。细胞膜以磷脂双分子层作基本支架,根据相似相溶原理,维生素D能较水溶性维生素优先通过细胞膜,B正确;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流动性,不是维生素D能较水溶性维生素优先通过细胞膜的原因,C错误;磷脂双分子层内不同程度地镶嵌着蛋白质,不是维生素D能较水溶性维生素优先通过细胞膜的原因,D错误。‎ ‎14.下列关于酶的专一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过氧化氢酶只能催化过氧化氢的分解,不能催化其他类型的化学反应 B. 每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化学反应的进行 C. 催化唾液淀粉酶水解的酶是蛋白酶 D. 二肽酶能催化由不同氨基酸脱水缩合成的二肽的水解 ‎【答案】B ‎【解析】‎ 酶具有专一性,过氧化氢酶只能催化过氧化氢的分解,不能催化其他化学反应,A项正确;每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的进行,B项错误;唾液淀粉酶的化学本质为蛋白质,催化唾液淀粉酶水解的酶是蛋白酶,C项正确;二肽酶能催化由两个相同或不同氨基酸脱水缩合成的二肽的水解,D项正确。‎ ‎【点睛】本题易判断B项正确,错因在于对酶的专一性理解不正确,酶的专一性是指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的进行,而不是只能催化一种化学反应。‎ ‎15.如图从左到右表示ATP合成和分解的过程,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ATP生成ADP的过程中断裂了远离“A”的高能磷酸键 B. 能量1在动物体内可以来自细胞呼吸,在植物体内可以来自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 C. 能量2可以用于各种生命活动,例如红细胞吸收葡萄糖分子的过程 D. 原核细胞中也可以发生ATP和ADP的相互转化过程 ‎【答案】C ‎【解析】‎ ATP中远离“A”的高能磷酸键容易断裂,生成ADP和磷酸基团,A项正确;形成ATP的能量在动物体内可以来自细胞呼吸,在植物体内可以来自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B项正确;红细胞吸收葡萄糖属于协助扩散,不需要消耗能量,C项错误;原核细胞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也是ATP,可以发生ATP和ADP的相互转化过程,D项正确。‎ ‎16.下图表示细胞呼吸作用的过程,其中1~3代表有关生理过程发生的场所,甲、乙代表有关物质。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 ‎ A. 1和2过程分别发生在线粒体、细胞质基质中 B. 1和2过程所参与的酶的种类相同 C. 2和3都能产生大量ATP D. 甲、乙分别代表丙酮酸、[H]‎ ‎【答案】D ‎【解析】‎ ‎【分析】‎ 题图表示真核细胞的有氧呼吸过程,1过程表示有氧呼吸第一阶段,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甲为丙酮酸;2过程表示有氧呼吸第二阶段,在线粒体基质中进行产生少量能量,乙为[H],3过程表示有氧呼吸第三阶段,在线粒体内膜上进行,能产生大量能量;1、2过程为不同的化学反应所参与的酶的种类不同。‎ ‎【详解】根据分析可知,1和2过程分别发生在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中,故A错误;①和②发生的生理过程不同,所含酶的种类不同,故B项错误;①和②产生少量ATP,③产生大量ATP,故C项错误;甲、乙分別代表丙酮酸,[H],故D正确。‎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1)明确有氧呼吸三个阶段的反应物和生成物、能量释放及发生场所情况。(2)根据酶的专一性判断不同生理过程需要不同的酶催化。‎ ‎17.下列关于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正确的是( )‎ A. 水果蔬菜的保存要求零上低温、无氧和干燥环境 B. 用透气的纱布包扎伤口主要目的是避免组织细胞缺氧死亡 C. 稻田定期排水可防止根细胞无氧呼吸产生乳酸对细胞造成毒害 D. 夜间适当降低温度有利于提髙温室大棚中农作物的产量 ‎【答案】D ‎【解析】‎ ‎【分析】‎ 细胞呼吸的影响因素有温度、的浓度、‎ 的浓度和含水量。零下低温会使水果蔬菜冻坏;水果蔬菜在充足的氧气条件下,能进行有氧呼吸,细胞代谢旺盛,有机物消耗多;而在低氧条件下,有氧呼吸较弱,又能抑制无氧呼吸,所以细胞代谢缓慢,有机物消耗少;适宜的湿度能保证水果蔬菜水分的充分储存,从而保证水果蔬菜肉质鲜美.因此在零上低温、低氧、适宜的湿度条件下,最有利于水果蔬菜的保存。在包扎伤口时,可选用透气的纱布进行包扎,抑制厌氧菌的无氧呼吸。稻田定期排水可防止无氧呼吸产生的酒精对细胞造成毒害。温室种植蔬菜,要提高产量,白天适当升温,加强光合作用,傍晚应适当降低温度,减弱呼吸作用,减少有机物的消耗。‎ ‎【详解】在零上低温、低氧、适宜的湿度条件下,最有利于水果蔬菜的保存;无氧条件,水果蔬菜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损害细胞,A错误。在包扎伤口时,可选用透气的纱布进行包扎,以达到抑制厌氧菌的无氧呼吸,而不是避免组织细胞缺氧死亡,B错误。稻田定期排水可防止无氧呼吸产生的酒精对细胞造成毒害,C错误。温室种植蔬菜,要提高产量,晚上应适当降低温度,因为降低温度能减弱呼吸作用,减少有机物的消耗,D正确。‎ ‎18.现以叶黄素缺失突变体植株为材料,进行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并以正常绿叶的提取结果为对照组进行对比。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提取色素时要加人适量的SiO2,以防止研磨过程中色素被破坏 B. 色素提取的原理是不同的色素在无水乙醇中溶解度不同,扩散速率也不同 C. 分离色素时要避免滤液细线触及层析液,并用棉花塞紧试管口 D. 突变体分离的色素带中第2条消失,对照组中该色素带呈橙黄色 ‎【答案】C ‎【解析】‎ 提取色素时要加人适量的SiO2的作用是研磨过程充分,A错误;色素提取的原理是绿叶中色素易溶解在有机溶剂中,B错误;分离色素时如果滤液细线触及层析液,则吸附在滤纸条上的色素会溶解在层析液中,使实验结果不明显,并用棉花塞紧试管口,C正确;突变体分离的色素带中第2条消失,对照组中该色素带呈黄色,D错误。‎ ‎19.将a组小麦培养于含18O的CO2的空气中,将b组小麦培养于含18O的O2的空气中,正常生长一段时间,a、b两组最先出现放射性氧的化合物依次是 A. 葡萄糖和二氧化碳 B. 三碳化合物和水 C. 五碳化合物和水 D. 三碳化合物和丙酮酸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分别追踪光合作用反应和呼吸作用反应中氧元素的去路。‎ ‎【详解】C18O2作为反应物进入暗反应阶段,首先参与CO2的固定反应,与1分子的C5化合物反应生成C3,因此,第一组最先出现放射性的化合物为C3化合物;而18O2参与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反应,与前两个阶段反应产生的24[H]反应,生成12分子的H218O,因此,第二组最先出现含放射性氧的化合物为水,故选B项。‎ ‎【点睛】识记有氧呼吸分步反应式和光合作用具体反应式是解答此类元素追踪问题及物质含量变化问题的关键。‎ ‎20.根据下面光合作用图象,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⑥过程发生于叶绿体基质中 B. ⑤过程发生于叶绿体类囊体薄膜上 C. 图示①~④依次为[H]、ATP、CO2、(CH2O)‎ D. ①和②不仅用于还原C3,还可用于矿质离子吸收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以知道:①是[H],②是ATP,③是二氧化碳,④是碳水化合物(CH2O),⑤是光反应阶段,⑥是暗反应阶段。‎ ‎【详解】⑥为暗反应过程,发生场所为叶绿体基质中,A正确;⑤为光反应过程,发生场所为叶绿体类囊体薄膜上,B正确;据图分析,①是[H],②是ATP,③是二氧化碳,④是碳水化合物(CH2O),C正确;⑤是光反应阶段,产生的①[H]和②ATP只可为⑥暗反应过程提供还原剂和能量,不可用于矿质离子吸收,D错误。‎ 故本题答案为D。‎ ‎21.下列有关①②③④四个框图中所包括的生物共同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框图①中的生物内都含水、无机盐、蛋白质、糖类、脂质、核酸等化合物 B. 框图②内的生物都不含染色体,是原核生物 C. 框图③内的生物共有的细胞结构包括细胞膜、细胞质、核糖体等 D. 框图④内的生物都有细胞结构,且都能通过细胞分裂繁殖后代 ‎【答案】C ‎【解析】‎ ‎【分析】‎ 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相比,最大的区別是原核細胞没有被核膜包被的成形的细胞核(没有核膜、核仁和染色体);原核细胞的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肽聚糖;原核细胞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但部分原核生物也能进行光合作用和有氧呼吸,如蓝藻。病毒(如噬苗体、HIV等)没有细胞结构,主要由蛋白质外壳和核酸组成。‎ ‎【详解】噬菌体是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其成分是蛋白质和DNA(脱氧核糖核酸),A错误;酵母菌是真核生物,细胞中含有染色体,B错误;水绵、蓝藻、光合细菌、酵母菌共有的细胞结构包括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糖体等,C正确;噬菌体是病毒,没有细胞结构,D错误。‎ ‎22.有一条多肽链,分子式为CaHbOcNdS,将它彻底水解后,只得到下列四种氨基酸:分析图算可知,水解得到的氨基酸个数为( )‎ A. c-1 B. d-1 C. d+1 D. 无法确定 ‎【答案】A ‎【解析】‎ 设氨基酸个数为x,由题意知,可以利用氧原子守恒可得:氨基酸中的总氧数=氨基酸个数×2-失去水分子数,即c=2x-(x-1),x=c-1,故选A。‎ ‎23.如图所示是生物体内某种有机大分子的基本组成单位的模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 1、2、3结合而成的基本单位,在人体中共有4种 B. 若2为脱氧核糖,则3有4种,分别是A、U、C、G C. 在HIV中可以检测到的3有5种 D. 若3为T,则该有机小分子的名称是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据图分析,该分子为核苷酸,有DNA的4种单位脱氧核苷酸,RNA的4种单位核糖核苷酸,共8种,故A错。若2为脱氧核糖,则3碱基有4种,分别是A、T、C、G,故B错。HIV病毒只含RNA,碱基有A、U、C、G,共4种,故C错。碱基T只存在于DNA,故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核酸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能力。‎ ‎24.科学工作者研究了钙和硼对某种植物花粉粒萌发和花粉管生长的影响,结果如图所示。下列结论错误的是( )‎ A. 适宜浓度的钙有利于花粉管的生长,适宜浓度的硼有利于花粉的萌发 B. 钙和硼对花粉萌发、花粉管生长的影响不同 C. 钙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几乎不影响花粉管生长速率 D. 硼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几乎不影响花粉管的生长速率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从题图中可以看出,钙对花粉管生长有明显影响,而一定范围内几乎不影响花粉粒的萌发;硼对于花粉粒萌发有明显影响,而一定范围内几乎不影响花粉管生长;适宜浓度的硼或钙明显有利于花粉粒萌发或花粉管生长;钙、硼对花粉粒萌发和花粉管生长的影响情况不同。‎ 考点:考查化学元素的功能。‎ 点评:难度中等,需正确分析曲线图中纵坐标与横坐标的关系。‎ ‎25. 下图为细胞亚显微结构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此图可用来表示低等植物细胞的亚显微结构 B. 若此图表示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应去掉的结构为5、9‎ C. 图中能利用尿嘧啶核糖核苷酸的结构有3、5、6‎ D. 此图若表示动物的性腺细胞,则不应有的结构为1、2、5‎ ‎【答案】C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细胞的亚显微结构。‎ A.此图可用来表示低等植物细胞的亚显微结构,有1细胞壁、2液泡、5叶绿体和9中心体;正确。‎ B.若此图表示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是未成熟的高等植物细胞,应去掉的结构为2、5、9;错误。‎ C.图中能利用尿嘧啶核糖核苷酸合成RNA的结构有3细胞核、5叶绿体、6线粒体;正确。‎ D.动物的性腺细胞,也就是动物细胞,则不应有的结构为1、2、5;正确。‎ 考点:低等植物细胞、高等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结构,合成RNA的场所。‎ 点评:此题容易混淆,基本知识必须扎实,易混知识必须区分清楚。‎ ‎26.生物膜的结构与功能存在密切的联系。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上存在催化ATP合成的酶 B. 溶酶体膜破裂后释放出的酶会造成细胞结构的破坏 C. 细胞的核膜是双层膜结构,核孔是物质进出细胞核的通道 D. 线粒体DNA位于线粒体外膜上,编码参与呼吸作用的酶 ‎【答案】D ‎【解析】‎ ‎【分析】‎ 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细胞的结构与功能、光合作用过程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上进行的光反应阶段,色素分子吸收的光能的用途之一是,在有关酶的催化作用下,促成ADP与Pi发生化学反应,形成ATP,因此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上存在催化ATP合成的酶,A正确;溶酶体内含有多种水解酶,溶酶体膜破裂后释放出的水解酶会导致组成膜的蛋白质等物质水解,进而造成膜结构的破坏,B正确;细胞的核膜是双层膜结构,核孔是蛋白质和RNA等大分子物质选择性地进出细胞核的通道,C正确;线粒体DNA位于线粒体基质中,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熟记并理解光合作用过程、溶酶体和线粒体的结构与功能、细胞核的结构与功能等相关知识,据此来分析各选项。‎ ‎27.如图为典型的细胞核及其周围部分结构的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是(   ) ‎ A. 图中①和⑤的连通,使细胞质和核内物质的联系更为紧密 B. 图中②为核孔,通过该结构不仅可以实现核质之间的物质交换,还可以实现信息交流 C. 若该细胞核内的④被破坏,该细胞蛋白质的合成将不能正常进行 D. 细胞核是细胞生命活动的控制中心和代谢中心 ‎【答案】D ‎【解析】‎ 据图分析,图中①是内质网,②是细胞核的核孔,③是染色质,④是核仁,⑤是核膜。内质网与核膜相连,使细胞质和核内物质的联系更为紧密,A正确;核孔是细胞核与细胞质之间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的重要通道,B正确;核仁与核糖体的形成有关,而核糖体是合成蛋白质的场所,因此若该细胞核内的④被破坏,该细胞蛋白质的合成将不能正常进行,C正确;细胞核是细胞生命活动的控制中心和细胞代谢的控制中心,不是细胞代谢的中心,D错误。‎ ‎28.如图表示溶酶体的发生过程和“消化”功能。b是刚形成的溶酶体,它起源于细胞器a,e是由膜包裹着衰老细胞器d的小泡,它的膜来源于细胞器c。以下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b与e演变成f,直至成为g,体现了膜的流动性 B. a、b和c依次是高尔基体、溶酶体和内质网 C. a细胞器的膜与细胞膜有直接的结构联系 D. a与b的膜的组成成分最相近 ‎【答案】C ‎【解析】‎ b与e演变成f,直至成为g,此过程体现生物膜在结构上具有流动性,A正确;据图分析,a表示高尔基体,b表示溶酶体,c表示内质网,B正确;a是高尔基体,高尔基体的膜与细胞膜没有直接的结构联系,C错误;据图分析,溶酶体起源于高尔基体,因此膜的组成成分最相近,D正确。‎ ‎【考点定位】细胞的生物膜系统;细胞器之间的协调配合 ‎29.某同学探究“不同浓度蔗糖溶液对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形态的影响”,得到如图所示结果。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实验的主要原理是活的成熟植物细胞能够发生渗透作用 B. 实验中需要使用显微镜、载玻片等仪器以及苏丹Ⅲ、重铬酸钾溶液等药品 C. 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浸润在蒸馏水中时,细胞会略微膨胀 D. 结果表明大多数细胞的细胞液浓度介于0.25~0.3 mmol/L之间 ‎【答案】C ‎【解析】‎ ‎【分析】‎ 成熟的植物细胞有一大液泡.当细胞液的浓度小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细胞液中的水分就透过原生质层进入到外界溶液中,因为原生质层比细胞壁的伸缩性大,当细胞不断失水时,液泡逐渐缩小,原生质层就会与细胞壁逐渐分离开来,既发生了质壁分离。‎ ‎【详解】实验主要原理是植物细胞细胞壁的伸缩性小于原生质层的伸缩性,当细胞液的浓度小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细胞液中的水分透过原生质层进入到外界溶液中多于外界进入液泡的水分,液泡缩小,原生质层与细胞壁分离,A错误;实验中需要使用显微镜、载玻片等仪器,但是不需要苏丹Ⅲ、重铬酸钾溶液等药品,B错误;细胞壁也有一定的伸缩性,所以在蒸馏水中,细胞会吸水膨胀,C正确;外界溶液为0.20mmol/L时,质壁分离的细胞为20%,外界溶液为0.25 mmol/L时,质壁分离的细胞为80%,则说明大多数细胞的细胞液浓度介于0.20~0.25 mmol/L之间,D错误。 综上,C选项是正确的。‎ ‎30.如图表示动物某组织细胞膜转运部分物质示意图,与图中信息不相符的是(  )‎ A. 甲侧为细胞外,乙侧为细胞内 B. Na+既可顺浓度梯度运输也可逆浓度梯度运输 C. 图示中葡萄糖跨膜运输的直接驱动力不是ATP D. 图示中葡萄糖跨膜运输的方式与细胞吸收甘油的方式相同 ‎【答案】D ‎【解析】‎ 据图分析,肌肉细胞不能产生葡萄糖,只能消耗葡萄糖,所以甲侧为细胞外,乙侧为细胞内,故A正确;从图中可以看出,钠离子进入细胞,顺浓度运输,主动运输运出细胞,即可逆浓度运输,故B正确;图中葡萄糖的运输,需要载体,由钠离子驱动,没有ATP参与,可能是协助扩散,故C正确;细胞吸收甘油的方式是自由扩散,故D错误。‎ ‎【考点定位】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的综合 ‎【名师点睛】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的比较:‎ ‎31.市场上流行的直饮机的核心部件是逆渗透膜,它利用逆渗透原理,通过水压使水由较高浓度的一侧渗透至较低浓度一侧,理论上在较高浓度侧的所有细菌及不纯杂物、可溶性固体物和对人体有害的有机物和无机物均不能渗入高精密的逆渗透膜,示意图如图所示。根据上述信息判断,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逆渗透过程与渗透作用的差异是前者需要消耗能量 B. 逆渗透膜也具有细胞膜的识别功能 C. 逆渗透膜上有载体蛋白,可以选择性控制有害物质 D. 逆渗透膜去除有害物质的能力胜过生物膜,可放心饮用 ‎【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了细胞膜的特性及物质跨膜运输方式。逆渗透过程中通过水压使水由较高浓度的一侧渗透至较低浓度一侧,该过程不需要消耗能量,A错误。在较高浓度侧的所有细菌及不纯杂物、可溶性固体物和对人体有害的有机物和无机物均不能渗入高精密的逆渗透膜,而水能够通过,说明该膜具有选择通过性,B正确。逆渗透膜对于物质进入的选择上利用的分子的大小,是物理性选择,无载体蛋白,所以其祛除有害物质的能力仍低于生物膜,C、D错误。‎ ‎32.如图为氨基酸和Na+进出肾小管上皮细胞的示意图,下表选项中正确的是(  )‎ 选项 管腔中氨基酸→上皮细胞 管腔中Na+→上皮细胞 上皮细胞中氨基酸→组织液 A 主动运输 被动运输 主动运输 B 被动运输 被动运输 被动运输 C 被动运输 主动运输 被动运输 D 主动运输 被动运输 被动运输 A. A B. B C. C D. D ‎【答案】D ‎【解析】‎ ‎【分析】‎ 物质跨膜运输主要包括两种方式:被动运输和主动运输,被动运输又包括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被动运输是由高浓度向低浓度一侧扩散,而主动运输是由低浓度向高浓度一侧运输,其中协助扩散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但不需要消耗能量;而主动运输既需要消耗能量,也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 ‎【详解】根据图形分析可知,管腔中的氨基酸进入上皮细胞为逆浓度梯度的运输,属于主动运输;管腔中的Na+进入上皮细胞为顺浓度梯度的运输,不消耗能量,是被动运输;上皮细胞中的氨基酸进入组织液为顺浓度梯度的运输,是被动运输,因此D项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了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点和分析题图的能力,考生在判断运输方式时首先判断运输的方向,顺浓度梯度的是被动运输,逆浓度梯度的是主动运输。‎ ‎33.用相同的培养液培养水稻和番茄幼苗,一段时间后,测定培养液中各种离子的浓度,结果如图1所示.图2表示植物根细胞对离子的吸收速率与氧气浓度之间的关系.据图不能体现的信息是(  )‎ A. 由图1可知,与番茄相比,水稻对SiO32-需要量大,对Ca2+需要量小 B. 由图1可知,植物对各种离子的吸收速率与溶液中离子的浓度有关 C. 由图2可知,植物根细胞吸收离子的方式为主动运输 D. 图2中的b点,离子吸收速率受载体数量的限制 ‎【答案】B ‎【解析】‎ ‎【分析】‎ 据图1分析,水稻吸收水的相对速度比吸收Ca2+、Mg2+快,造成培养液中Ca2+、Mg2+浓度上升,水稻对SiO32-吸收水的相对速度快得快,造成培养液中SiO32-浓度大大降低;番茄吸收Ca2+、Mg2+比吸收水的相对速度快,造成培养液中Ca2+、Mg2+浓度下降,吸收水的相对速度比吸收SiO32-小,造成培养液中SiO32-浓度上升。‎ 图2表示主动运输,分析曲线图:氧气浓度为0,无氧呼吸产生少量的能量,则离子的运输速率较慢;随着氧气浓度增加,离子的运输速率加快;而b点以后,因为载体的数量是有限的,物质运输速率不变。‎ ‎【详解】由图1可以知道,水稻对SiO32-需求量最大,番茄对SiO32-需求量最小,A正确;由分析图1可知,溶液中各离子的初始浓度均相同,而植物对不同离子的吸收速率不同,原因是植物根尖细胞膜上载体的种类和数量是不同的,B错误;由图2可以知道,离子的吸收速率与氧气浓度有关,即需要消耗能量,表示主动运输,C正确;图2中b点,因为载体的数量是有限的,因而物质运输速率不变,D正确。‎ 故本题答案为B。‎ ‎34.有种细菌会在人类的细胞之间快速转移,使人患脑膜炎.其原因是该菌的一种名为InIC的蛋白可通过阻碍人类细胞中的Tuba蛋白的活性,使细胞膜更易变形而有利于细菌的转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菌使人类细胞发生变形,说明细胞膜具有一定的选择透过性 B. Tuba蛋白和InIc蛋白的合成均需要内质网的加工 C. 该菌在人类的细胞之间快速转移依赖于细胞膜的流动性 D. 该菌的遗传物质可以用吡罗红染色 ‎【答案】C ‎【解析】‎ ‎【分析】‎ 细菌无内质网,InIC蛋白为细胞膜上的蛋白,不是分泌蛋白,无需内质网的加工,细菌属于原核细胞,遗传物质是DNA。该菌的一种InIc蛋白可通过抑制人类细胞中Tuba蛋白的活性,使细胞膜更易变形而有利于细菌的转移,说明该菌在人体细胞间快速传递与细胞膜的特性发生改变有关。‎ ‎【详解】该菌使人类细胞发生变形,体现细胞膜的流动性,A错误; Tub蛋白是人类细胞中的蛋白质,不需内质网的加工,InIC的蛋白来自细菌,细菌中无内质网,B错误;该菌在细胞间的转移依赖细胞膜的流动性,C正确;细菌的遗传物质是DNA,可以用甲基绿染色,D错误。‎ ‎35.小麦种子萌发时产生的淀粉酶可将淀粉水解为麦芽糖、葡萄糖等。小麦种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为30 ℃左右(此时产生淀粉酶的速度最快)。取适量小麦种子在20 ℃和30 ℃培养箱中培养4天,分别取等量的萌发种子制成提取液Ⅰ、提取液Ⅱ。取3支试管,编号为甲、乙、丙,分别加入等量的淀粉溶液,然后加入等量的提取液和蒸馏水(如图所示)。45 ℃水浴保温5 min,然后用斐林试剂进行检测,观察3支试管中溶液的颜色分别是 A. 甲呈蓝色,乙呈砖红色,丙呈无色 B. 甲呈无色,乙呈砖红色,丙呈蓝色 C. 甲、乙都呈砖红色,丙呈无色 D. 甲、乙都呈砖红色(乙的颜色比甲深),丙呈蓝色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淀粉酶可以将淀粉水解成麦芽糖、葡萄糖等,且酶的活性受温度的影响;麦芽糖、葡萄糖等还原糖可以用斐林试剂来鉴定,还原糖的量越多则砖红色越深。图中的甲和乙属于实验组,丙属于对照组,且甲和乙之间可以相互对照。由于丙中没有用淀粉酶,所以不会出现还原糖,故用斐林试剂进行检测时呈现斐林试剂的蓝色。甲和乙都加入了淀粉酶,但由于淀粉酶产生时的温度不同,乙中加入的淀粉酶产生时的温度适宜,所以乙中的淀粉酶浓度大,产生的还原糖的量大于甲,因此用斐林试剂进行检测时,乙的砖红色要比甲的深,故选D。‎ 考点:本题考查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及还原糖的鉴定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的能力。‎ ‎36.下列有关ATP的叙述,正确的是(  ) ‎ ‎①ATP是生物体内储存能量的主要物质 ‎ ‎②ATP的能量主要储存在腺苷和磷酸之间的化学键中 ‎ ‎③ATP的水解实际上是指ATP分子中高能磷酸键的水解 ‎ ‎④ATP在细胞内的含量很少,但转化速度很快 ‎ ‎⑤ATP只能在线粒体中生成 ‎ ‎⑥ATP是可流通的“能量货币”‎ ‎⑦蓝藻内产生ATP的场所有细胞质基质、线粒体以及叶绿体 ‎ ‎⑧ATP水解失去两个磷酸基团后,剩余部分是RNA的组成单位之一 A. ①②④⑦ B. ③④⑥⑧‎ C. ③⑤⑥⑧ D. ③④⑤⑥‎ ‎【答案】B ‎【解析】‎ ‎【分析】‎ ATP的结构简式是,其中A代表腺苷,P代表磷酸基团。‎ ATP和ADP的转化过程中:‎ ‎①酶不同:ATP水解成ADP的酶是水解酶,合成ATP的酶是合成酶;‎ ‎②能量来源不同:ATP水解释放的能量,来自高能磷酸键的化学能,并用于生命活动;合成ATP的能量来自呼吸作用或光合作用;‎ ‎③场所不同:ATP水解在细胞的各处;ATP合成在线粒体,叶绿体,细胞质基质。‎ ‎【详解】①ATP是生物体内直接能源物质,脂肪是生物体内主要的贮存能量的物质,①错误; ②ATP的能量主要储存在磷酸基团之间的高能磷酸键中,②错误; ③ATP的水解的实质是ATP分子中高能磷酸键的水解,③正确; ④ATP在细胞内的含量很少,但转化速度很快,以满足生命活动的需要,④正确; ⑤合成ATP的场所有叶绿体、线粒体和细胞质基质,⑤错误; ⑥ATP作为直接能源物质,是可流通的“能量货币”,⑥正确;‎ ‎⑦蓝藻是原核生物,无线粒体、叶绿体,产生ATP的场所只有细胞质基质,⑦错误;‎ ‎⑧ATP水解失去两个磷酸基团后,剩余部分是腺嘌呤核糖核苷酸,是RNA的组成单位之一,⑧正确。‎ 综上,本题正确的表述③④⑥⑧,答案选B。‎ ‎【点睛】本题考查ATP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7.下图是探究酵母菌呼吸方式的装置,假设底物为葡萄糖,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   ) ‎ A. 装置一中的液滴左移,装置二中的液滴不动,说明酵母菌只进行有氧呼吸 B. 装置一中的液滴不动,装置二中的液滴右移,说明酵母菌只进行无氧呼吸 C. 装置一中的液滴左移,装置二中的液滴右移,说明酵母菌既进行有氧呼吸又进行无氧呼吸 D. 装置一和装置二的液滴均不移动,说明酵母菌只进行有氧呼吸或只进行无氧呼吸 ‎【答案】D ‎【解析】‎ 装置一中的液滴左移,说明消耗氧气,装置二中的液滴不动,说明消耗的氧气与产生的二氧化碳相等,酵母菌只进行有氧呼吸,A项正确;装置一中的液滴不动,说明不消耗氧气,装置二中的液滴右移,说明产生二氧化碳,酵母菌只进行无氧呼吸,B项正确;装置一中的液滴左移,说明消耗氧气,装置二中的液滴右移,说明消耗的氧气少于产生的二氧化碳,酵母菌既进行有氧呼吸又进行无氧呼吸,C项正确;装置一不移动,说明不能只进行有氧呼吸,装置二的液滴不移动,说明不能只进行无氧呼吸,D项错误。‎ ‎【点睛】判断真核细胞呼吸方式的三大依据:‎ ‎38.图表示的是某植物的非绿色器官呼吸时O2的吸收量和CO2的释放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其中线段XY=YZ,则在氧浓度为a时( )‎ A. 有氧呼吸比无氧呼吸消耗的有机物多 B. 有氧呼吸比无氧呼吸释放的能量多 C. 有氧呼吸比无氧呼吸释放的CO2多 D. 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释放的能量相等 ‎【答案】B ‎【解析】‎ 由于题中提出,线段XY=YZ,因此无氧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量等于有氧呼吸,由呼吸作用方程式可得,无氧呼吸消耗的有机物是有氧呼吸消耗的有机物的三倍,故A错误;有氧呼吸过程中,1mol葡萄糖分解可以释放2870KJ的能量,而无氧呼吸只能释放195.65KJ的能量,虽然无氧呼吸消耗的有机物是有氧呼吸消耗的有机物的三倍,但仍然是有氧呼吸释放能量多,故B正确;图中可以看出,无氧呼吸产生的CO2量等于有氧呼吸的释放量,故C错误;由B项可知,有氧呼吸释放的能量要比无氧呼吸释放的能量多的多,故D错误。‎ ‎【考点定位】细胞呼吸原理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39.如图甲为在一定浓度CO2缓冲液、其它最适条件下培养的植物,图乙的a、b为培养过程中的一些量相对值的变化,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若图乙表示甲图完全培养液中镁离子的浓度,由a到b的变化说明植物对镁离子的吸收的相对速率小于对水分的吸收相对速率 B. 若图乙表示甲图中植物叶肉细胞内C3化合物的变化,则a到b可能是突然停止光照或光照减弱 C. 若图乙表示在对甲图植物呼吸速率的变化,则可能为遮光改为照光。‎ D. 若图乙表示甲图植物光合速率由a到b变化,则可能是适当提高了CO2缓冲液的浓度 ‎【答案】C ‎【解析】‎ ‎【分析】‎ 光合作用过程: (1)光反应:水的光解:2H2O→4[H]+02;ATP的形成:ADP+Pi+能量→ATP ‎(1)暗反应:C02的固定C02+C5→2C3;C3的还原:2C3→(CH2O)+C5。 2、影响光合速率的环境因素主要是:温度、光照强度、二氧化碳浓度等。‎ ‎【详解】若图乙表示甲图完全培养液中镁离子的浓度,由a到b表示镁离子的浓度上升,这说明植物对镁离子的吸收的相对速率小于对水分的吸收相对速率,A正确;若图乙表示甲图中植物叶肉细胞内C3‎ 化合物的变化,则a到b表示C3化合物的含量增多,可能是突然停止光照或光照减弱,导致光反应产生的ATP和[H]减少, C3化合物的还原减弱所致,B正确;若图甲是遮光改为照光,则光合作用增强,光照对呼吸作用无明显影响,C错误;适当提高二氧化碳浓度可以加快光合作用速率,D正确。‎ 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 ‎40.以测定的CO2吸收量与释放量为指标,研究温度对某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影响,结果如表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温度(℃)‎ ‎5‎ ‎10‎ ‎15‎ ‎20‎ ‎25‎ ‎30‎ ‎35‎ 光照下吸收CO2(mg/h)‎ ‎1.00‎ ‎1.75‎ ‎2.50‎ ‎3.25‎ ‎3.75‎ ‎3.50‎ ‎3.00‎ 黑暗下释放CO2(mg/h)‎ ‎0.50‎ ‎0.75‎ ‎1.00‎ ‎1.50‎ ‎2.25‎ ‎3.00‎ ‎3.00‎ A. 15℃时每小时光合作用固定的CO2量为3.50 mg B. 最利于植物积累有机物的温度为20℃‎ C. 35℃时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量与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量相等 D. 温度高于25℃时,植物每小时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量开始减少 ‎【答案】A ‎【解析】‎ 光照下吸收CO2的速率代表净光合速率,15℃时每小时光合作用固定的CO2量代表实际光合速率,应为净光合速率加上呼吸速率,2.50+1.00=3.50(mg/h),A项正确;25℃时净光合速率最大,最利于植物积累有机物,B项错误;35℃时光合作用积累的有机物量与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量相等,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量是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量的二倍,C项错误;植物每小时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量代表实际光合速率,25℃~35℃时,植物每小时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量增加,D项错误。‎ ‎【点睛】植物“三率”的判定 ‎(1)根据坐标曲线判定:当光照强度为0时,若CO2吸收值为负值,该值绝对值代表呼吸速率,该曲线代表净光合速率,当光照强度为0时,若CO2吸收值为0,该曲线代表真正光合速率。‎ ‎(2)根据关键词判定 检测指标 呼吸速率 净光合速率 真正(总) 光合速率 CO2‎ 释放量(黑暗)‎ 吸收量 利用量、固定量、消耗量 O2‎ 吸收量(黑暗)‎ 释放量 产生量 有机物 消耗量(黑暗)‎ 积累量 制造量、产生量 ‎41.如图所示为构成细胞的元素及化合物,a、b、c、d代表不同的小分子物质,A、B、C代表不同的大分子物质,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检验物质a的常用试剂是________。在动物细胞内,与物质A作用最相近的物质是________。‎ ‎(2)物质b是________。若某种B分子含有2条直链肽链,由18个b分子(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128)组成,则该B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大约为________。‎ ‎(3)物质c在人体细胞中共有________种。‎ ‎(4)物质d和________、胆固醇都属于固醇类物质。‎ ‎【答案】 (1). 斐林试剂 (2). 糖原 (3). 氨基酸 (4). 2016 (5). 4 (6). 维生素D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可以知道,A为淀粉,a是葡萄糖,B是蛋白质,b是氨基酸,C是RNA,c是核糖核苷酸,d是雄性激素。‎ ‎【详解】(1)由题图中,A是植物细胞的储能物质,即是淀粉,因此a是葡萄糖,为还原性糖,检测可用斐林试剂;动物细胞的储能物质是糖原。 (2)B是蛋白质,说以b是氨基酸,蛋白质的相对分子质量=氨基酸平均分子质量×氨基酸数-水分子质量×脱去的水分子数=128×18-18×(18-2)=2016。 (3)c是核糖核苷酸,根据碱基不同,核糖核苷酸分为4种。 (4)由d的作用可以看出,d是雄性激素;性激素属于脂质中的固醇类,固醇除了性激素外还有胆固醇,维生素D。‎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中的化合物及功能,要求学生熟记各物质的功能和分布。学生易将脂质的分类弄混淆。‎ ‎42.如图所示为人体细胞中胰岛素合成和分泌过程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胰岛素的合成场所是______(填编号),该结构的形成与细胞核中的________有关。胰岛素的分泌过程与细胞膜的_____性有关。‎ ‎(2)信号分子与细胞膜上的_________结合,引起靶细胞的生理活动发生变化。此过程体现了细胞膜具有____________的功能。还需要由细胞中各种膜构成的_____________参与,才能完成对细胞代谢的调控功能。‎ ‎(3)在胰岛素分泌过程中起重要枢纽功能的细胞器是_______(填编号),其膜面积变化情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1 (2). 核仁 (3). 流动性 (4). (特异性)受体 (5). 信息交流 (6). 生物膜系统 (7). 4 (8). (先增加,后减少)总面积基本不变 ‎【解析】‎ ‎【分析】‎ 本题考了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加工过程,其中图1为核糖体,是蛋白质合成场所,2为内质网,对分泌蛋白进行粗加工,3为线粒体,为细胞的生命过程提供能量,4为高尔基体,对分泌蛋白进行再加工,5为費泡,6为细胞膜。‎ ‎【详解】(1)胰岛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其合成场所是1核糖体;核仁与细胞中某种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胰岛素的分泌过程,分泌蛋白为胞吐过程,细胞膜形状发生改变,因此与细胞膜的流动性有关。 (2)细胞间信息交流的方式之一需要信号分子与细胞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体现了细胞膜具有信息交流的功能;由各种膜结构构成的应为生物膜系统。 (3)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过程: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合成蛋白质一内质网进行粗加工一内质网“出芽”形成泡一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质一高尔基体“出芽”形成囊泡一细胞膜,其中起重要枢细功能应为4高尔基体;内质网产生的囊泡运輸到高尔基体使高尔基体的膜面积先増加,其后高尔基体又形成囊泡分泌出去使膜面积减少,总面积几乎保持不变。‎ ‎【点睛】识別各种细胞构示意图,熟记各种细胞器的功能、分泌蛋白过程及膜面积变化、核仁功能、细胞的生物膜系统等知识点是解决本题的关键。‎ ‎43.生物呼吸作用的底物(有机物)种类及含量的差异,会导致呼吸作用释放的CO2与吸收的O2比发生差异,这可用呼吸熵表示:呼吸熵(RQ)=呼吸作用释放的CO2/呼吸作用吸收的O2‎ ‎,为了测定种子萌发时的呼吸熵,现准备了3只锥形瓶、瓶塞、带刻度的玻璃管、发芽的小麦种子、10%的NaOH溶液、NaHCO3、清水等,并组装成下面的三套装置。 其中甲实验装置设计如下:锥形瓶内放入一盛有10%的NaOH溶液的小烧杯,杯中插入一根滤纸折叠条。瓶底放入一些蒸馏水浸泡过的滤纸圆片,再将经消毒并充分吸胀的小麦种子若干平铺在滤纸圆片上,加入适量蒸馏水。整个装置密封,并放置到20℃恒温环境中培养。‎ ‎(1)写出小麦种子进行有氧呼吸的总反应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由于发芽小麦种子(已消毒)的呼吸作用,甲装置内的气体发生了变化,使得墨滴向右移动,显然瓶内气体减少了,减少的气体是_________。小烧杯中插入一根滤纸折叠条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 ‎(3)甲装置内的气体变化还不足以求出发芽小麦的呼吸熵,由此还要利用乙装置来测定发芽小麦呼吸作用过程中的某一种气体的变化。测定单位质量小麦种子呼吸时CO2释放量与O2消耗量的比值,请将下面主要的方法步骤补充完整:‎ ‎①锥形瓶的小烧杯中应加入与NaOH溶液等量的__________;‎ ‎②用同质量的小麦种子在相同环境下进行与上述实验相同的操作; ‎ ‎③测出相同时间内密闭系统的气体体积净变化量;‎ ‎④再计算出CO2释放量。 ‎ ‎(4)若以葡萄糖作为呼吸底物,甲装置测出的实验数据(墨滴移动量)为X,乙装置测得的实验数据(墨滴移动量)为Y,则呼吸熵计算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X、Y均为正值)。如果呼吸熵小于1时,说明呼吸底物中含脂肪。据此可判断出干重相同的油菜和小麦种子在萌发时有氧呼吸CO2释放量与O2消耗量的比值为:油菜种子____________(大、等、小)于小麦种子。‎ ‎(5)为了纠正环境因素引起的实验测量误差,必须另设丙装置进行校正。则应对丙装置作相应处理:锥形瓶中加入______________,小烧杯内加入与实验组等量的清水,其他处理与实验组完全相同,同时记录相同时间内的读数变化。‎ ‎【答案】 (1). C6H12O6 + 6O2 +6H2O 6CO2 + 12H2O + 能量 (2). 氧气 (3). 增大吸收CO2的能力 (4). 清水 (5). (X+Y)/X (6). 小 (7). 与实验组等量的死种子 ‎【解析】‎ ‎【分析】‎ 甲装置中发芽小麦种子进行呼吸作用时消耗氧气,并放出二氧化碳,其中CO2‎ 被NaOH溶液所吸收,使得锥形瓶中气压下降,导致墨滴向右移动,可见减少的气体为氧气的量。乙装置,加入与NaOH溶液等量的清水,既不吸收氧气,也不吸收二氧化碳。则容器内气体体积的增加量代表释放二氧化碳体积和消耗的氧气的差值,从而可以计算出种子呼吸作用释放的CO2量。装置甲测得的X为小麦呼吸作用所吸收的氧气量,装置乙测得的Y为小麦种子呼吸作用放出的二氧化碳量与所吸收的氧气量的差值,则小麦种子呼吸作用放出的二氧化碳量=Y+X。据题干所提供呼吸商(RQ)=呼吸作用释放的CO2/呼吸作用吸收的O2,可得计算公式为(X+Y)/X。‎ ‎【详解】小麦种子进行有氧呼吸的总反应:C6H12O6+6H2O+6O2→6CO2 + 12H2O +大量能量。‎ 甲装置中发芽小麦种子进行呼吸作用时消耗氧气,并放出二氧化碳,其中CO2被NaOH溶液所吸收,使得锥形瓶中气压下降,导致墨滴向右移动,可见减少的气体为氧气的量。在小烧杯中插入一根滤纸折叠条,NaOH溶液便会扩散到滤纸上,可增大吸收CO2的能力。 (3)甲装置内的气体变化是氧气的消耗量,为了求出发芽小麦的呼吸熵,还得测定发芽小麦呼吸作用过程中CO2气体的变化量。因此可以根据甲装置及题干中所列的器材与试剂,启发设计出测定CO2气体变化的装置乙,应当与装置甲的不同之处在于烧杯中的液体应加入与NaOH溶液等量的清水,既不吸收氧气,也不吸收二氧化碳。则容器内气体体积的增加量代表释放二氧化碳体积和消耗的氧气的差值,从而可以计算出种子呼吸作用释放的CO2量。 (4)由题意可知,装置甲测得的X为小麦呼吸作用所吸收的氧气量,装置乙测得的Y为小麦种子呼吸作用放出的二氧化碳量与所吸收的氧气量的差值,则小麦种子呼吸作用放出的二氧化碳量=Y+X。据题干所提供呼吸商(RQ)=呼吸作用释放的CO2/呼吸作用吸收的O2,可得计算公式为(X+Y)/X。小麦种子的主要成分为淀粉,呼吸商接近于1。而干重相同的油菜种子含有大量的脂质,脂质分子中氢和氧的比例较糖类分子高,氧化时需要较多的氧气,故油菜种子的RQ较小麦种子的RQ要小些。 (5)丙装置锥形瓶内加入与实验组等量的死种子时,对瓶中的气体变化几乎没有影响。则丙装置的墨滴在实验后向左移动量Z应为实验测量的误差值,所以校正后可得氧气的实际消耗量应为X+Z。‎ ‎【点睛】本题通过实验装置图考查呼吸作用的有关知识,考查了学生的审题能力、识图能力、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有一定的综合性。‎ ‎44.图1为某植物所在密闭大棚内一昼夜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图2表示该植物在温度为A时光照强度分别为a、b、c、d时单位时间内气体的变化情况,图3为25℃时,a、b两种植物CO2吸收量随光照强度的变化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乙丙段植物叶肉细胞中合成ATP的场所有__________________。甲、乙、丙、丁中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的是____________,对应图2中的______(用a、b、c、d表示)点。光照强度为d时,植物光合作用需要从外界吸收_________个单位CO2。‎ ‎(2)图3中,对于b植物,假如白天和黑夜各12小时,平均光照强度在_____klx上植物才能生长。对于a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最适温度为25℃和30℃。若使温度提高到30℃(其他条件不变),图中P点、M点移动方向为:P_____(左移/右移),M点_____(上移/下移)。‎ ‎(3)要测得植物在温度为A、光照强度为d时的真正光合速率,至少需要设计两组实验:一组将植物置于_____条件下,测得呼吸作用速率,可在装置中放置NaOH溶液,导致装置压强变化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另一组将同种生长状况相同的植物置于温度为A、光照强度为d的密闭环境中,可在装置中放置NaHCO3溶液或CO2缓冲溶液,所测得数值为___________。‎ ‎(4)该植物细胞吸收18O2,放射性元素______(选填“能”或“不能”)出现在植物呼吸作用产生的CO2中。‎ ‎【答案】 (1). 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和内膜)、叶绿体(类囊体薄膜) (2). 乙和丙 (3). c (4). 2 (5). X (6). 右移 (7). 下移 (8). 黑暗或遮光 (9). NaOH可以吸收呼吸作用产生的CO2,呼吸作用吸收氧气 (10). 光合作用放出的氧气与呼吸作用吸收氧气的差值 (11). 能 ‎【解析】‎ ‎【分析】‎ 在图1中,表示密闭大棚内一昼夜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CO2浓度增大,代表光合作用速率小于呼吸作用速率,反之CO2浓度减小,代表光合作用速率大于呼吸作用速率。乙和丙点处于拐点,代表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强度相等,产生ATP的场所有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和叶绿体,在图2中c点二氧化碳释放量为0;氧气的产生总量为6,说明细胞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都用于了光合作用,即光合作用的强度等于呼吸作用。在d点,氧气的产生总量为8,有氧呼吸产生6个单位二氧化碳,需要从外界吸收2个单位的二氧化碳。由图3可知b植物呼吸作用是1mg.m-2h-1,在光照强度等于X时,净光合作用为1mg.-2h-1,12小时光照和黑暗,植物恰好保持不变,因此只要光照强度大于X就会有有机物的积累,就能正常生长。P点是a植物光台作用等于呼吸作用的点,温度升高到30°C时,光合作用强度下降,呼吸作用增强,因此应向右移动,M是光饱和点,光合作用强度下降,因此M向左下方移动。‎ ‎【详解】(1)图1中,乙丙段植物叶肉细胞中既进行光合作用又进行呼吸作用,故合成ATP的场所有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和内膜)、叶绿体(类囊体薄膜);在图1中乙和丙点处于拐点,代表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强度相等;在图2中c点二氧化碳释放量为0,氧气的产生总量为6,正好用于呼吸作用,说明细胞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都用于了光合作用,即光合作用的强度等于呼吸作用;在d点,氧气的产生总量为8,有氧呼吸产生6个单位二氧化碳,需要从外界吸收2个单位的二氧化碳。 (2)由图3可以知道b植物呼吸作用是1,在光照强度等于X时,净光合作用为1,12小时光照和黑暗,只要光照强度大于X就会有有机物的积累,就能正常生长。P点是a植物光合作用等于呼吸作用的点,温度升高到30℃时,光合作用强度下降,呼吸作用增强,因此应向右移动,M是光饱和点,光合作用强度下降,因此M向下方移动。 (3)真光合作用是呼吸作用与净光合作用之和,呼吸作用需要在黑暗的条件下侧得,NaOH可以吸收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此时装置压强的变化就是呼吸作用吸收氧气的量。在光照作用下,NaHCO3溶液或CO2缓冲溶液可以提供光合作用的二氧化碳,此时压强的变化应是光合作用放出的氧气与呼吸作用吸收的氧气的差值。 (4)该植物细胞吸收18O2,放射性元素能出现在植物呼吸作用产生的CO2中,因为氧气参与有氧呼吸第三阶段用于产生水,而水参与有氧呼吸第二阶段,可以产生二氧化碳。‎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及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回顾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相关知识,梳理相关知识点,认真审题,看清楚曲线的横纵坐标,即可正确作答。‎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