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26 发布 |
- 37.5 KB |
- 4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卷·2018届福建师大附中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卷(实验班) (解析版)
2016-2017学年福建师大附中高二(上)期中生物试卷(实验班) 一、选择题(1-25每题1分,26-35每题2分,共45分.) 1.下列各项组合中,能体现生命系统由简单到复杂的正确层次的是( ) ①某池塘中的一条鲫鱼 ②某池塘中的全部鱼类 ③某池塘中的全部鲫鱼 ④鲫鱼的表皮细胞 ⑤表皮细胞中的蛋白质分子和核酸分子 ⑥整个池塘 ⑦某池塘中的所有生物 ⑧鲫鱼的心脏 ⑨鲫鱼的血液 ⑩鲫鱼的循环系统. A.⑤④⑧⑨⑩①③②⑦ B.⑤④⑨⑧⑩①③②⑦⑥ C.④⑨⑧⑩①③⑦⑥ D.④⑨⑧⑩①②⑦⑥ 2.如图所示为油料作物的种子在成熟过程中,4种有机物(可溶性糖、淀粉、含氮化合物和脂肪)的变化情况.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1和2代表的是糖,4代表的是脂肪 B.图中4代表淀粉,可用碘液来检查 C.随着种子的成熟,含氮化合物主要是磷脂、核酸等 D.向该类型种子的提取液中滴加苏丹Ⅲ,溶液将呈红色 3.如图是某动物组织的一个细胞,其细胞质内含有的糖类和核酸主要是( ) A.糖原和RNA B.糖原和DNA C.淀粉和RNA D.淀粉和DNA 4.用高浓度的尿素作为溶剂处理从细胞中分离纯化的蛋白质,可使其失去天然构象变为松散肽链(称为“变性”);除去尿素后,蛋白质又可以自发地恢复原来的空间结构(称为“复性”),且蛋白质分子越小复性效果越好.这说明( ) A.尿素与肽酶的作用结果相似 B.氨基酸数量会影响蛋白质的空间结构 C.蛋白质在尿素中的溶解度低 D.双缩脲试剂可以鉴定该反应是否完成 5.在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中,“蛋白质﹣脂质﹣蛋白质”结构模型不能解释下列哪种现象( ) A.变形虫的变形运动 B.细胞膜是细胞的边界 C.溶于脂质的物质能够优先通过细胞膜 D.细胞膜中的磷脂分子呈双层排列在膜中间 6.从一动物细胞中得到两类大分子有机物x、y,已知细胞中x的含量大于y,用胃液处理,x被分解而y不变.x含有化学元素N,有的还含有S,y含有化学元素N和P,它们与碘都没有颜色反应,细胞膜上有x而无y.下列有关x、y的叙述,错误的是( ) A.x可能是蛋白质 B.y的基本组成单位可能是核苷酸 C.细胞膜上的x可能是载体 D.y只存在于细胞核中 7.如图表示生物体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核苷酸的模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DNA与RNA在核苷酸上的不同点只在②方面 B.如果要构成三磷酸腺苷,只要在①位置上加上两个磷酸基团 C.③在生物体中共有8种 D.人体内的③有5种,②有2种 8.生长在含盐量高、干旱土壤中的盐生植物,通过在液泡中贮存大量的Na+而促进细胞吸收水分.有关该现象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液泡内Na+的大量贮存需要细胞代谢提供能量 B.液泡内Na+参与调节细胞液浓度,大量贮存使细胞液浓度增大 C.该现象说明,植物通过维持正常pH来保证细胞正常的生理活动 D.该现象说明,盐生植物的生理功能是与其生存环境相适应的 9.人、鼠细胞融合实验中用带有不同荧光染料的抗体标记两种细胞的膜蛋白,一段时间后两种膜蛋白能在杂种细胞膜上均匀分布形成嵌合体.如图是相关实验结果的记录,据此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 A.温度超过15℃,细胞膜流动性开始增强 B.该实验证明膜蛋白能够运动 C.温度对膜蛋白的运动有影响 D.融合时间越长形成的嵌合体越多 10.蝎毒“染色剂”氯代毒素(Chlorotoxin)由蝎子毒液中的一种蛋白质经人为加工制成,它可以选择性地“绑定“癌细胞,使癌症手术更加容易、有效.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蝎毒“染色剂”氯代毒素可能被癌细胞的某些特异性蛋白识别 B.蝎子毒液中的这种蛋白质的合成、加工和分泌需要线粒体 C.蝎毒“染色剂”氯代毒素由蝎子细胞的核糖体上合成 D.氯代毒素能选择性地“绑定”癌细胞,方便制定医疗方案 11.甲状腺细胞可以将氨基酸和碘合成甲状腺球蛋白,并且将甲状腺球蛋白分泌到细胞外,其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若含18O的氨基酸在甲状腺细胞内的代谢过程中产生了H218O,那么水中的18O最可能来自于氨基酸的﹣COOH B.细胞内的碘浓度远远高于血浆中的碘浓度,这表明a是主动转运过程 C.与c过程有关的细胞器是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 D.图中③结构是将氨基酸组装成蛋白质的场所 12.如图为氨基酸和Na+进出肾小管上皮细胞的示意图,下表选项中正确的是( ) 选项 管腔中氨基酸→上皮细胞 管腔中Na+→上皮细胞 上皮细胞中氨基酸→组织液 A 主动运输 被动运输 主动运输 B 被动运输 被动运输 被动运输 C 被动运输 主动运输 被动运输 D 主动运输 被动运输 被动运输 A.A B.B C.C D.D 13.为探究茉莉酸(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离体培养的成熟胡杨细胞质壁分离的影响,将细胞分别移到不同的培养液中继续培养3天,结果如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组别 培养液中另添加的成分 结果 NaCl 茉莉 酸 ① + ﹣ 部分细胞质壁分离 ② + + 细胞正常,无质壁分离 ③ ﹣ ﹣ 细胞正常,无质壁分离 注:“+”表示有添加,添加后NaCl浓度为100mmolL﹣1,茉莉酸浓度为10﹣3mgL﹣1;“﹣”表示无添加. A.胡杨细胞通过渗透作用吸水和失水 B.质壁分离的胡杨细胞液泡体积变小 C.实验所用成熟胡杨细胞细胞液浓度均大于NaCl浓度 D.茉莉酸对NaCl引起的胡杨细胞质壁分离可能有抑制作用 14.将植物细胞在3H标记的尿苷存在下培养数小时,然后收集细胞,经适当处理后获得各种细胞器.放射性将主要存在于( ) A.叶绿体和高尔基体 B.细胞核和液泡 C.细胞核和内质网 D.线粒体和叶绿体 15.如图为某同学所作的酶催化作用的模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的A一定是蛋白质,因为A是酶 B.若图中的B表示氨基酸,A表示酶,则该生理过程表示脱水缩合 C.该模型是物理模型,能很好地解释酶的专一性 D.人成熟的红细胞内不能合成酶,也无上述模型表示的生理过程 16.构成细胞的有机化合物及其组成元素如下表: 有机化合物 组成元素 甲 C、H、O 乙 C、H、O、N、P 丙 C、H、O、N,很多种类还含有P、S 丁 C、H、O,很多种类还含有N和P 请根据上表判断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细胞核中不含甲类化合物 B.细胞膜中不含乙类化合物 C.细胞质基质中不含丙类化合物 D.线粒体中不含丁类化合物 17.下列有关糖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在ATP、RNA和DNA中均含有核糖 B.所有糖类都是生物体的主要能源物质 C.在细胞膜上糖类均与蛋白质结合形成糖蛋白 D.葡萄糖是构成纤维素、淀粉和糖原的基本单位 18.研究发现,砷(As)可以富集在植物体内,转化为毒性很强的金属有机物,影响水稻的株高、根长和干重;加P(与As原子结构相似)处理后水稻茎叶和根中P含量增加、As含量相对减少,水稻生长加快,干重增加.对此现象不合理的解释是( ) A.As在水稻细胞内富集,由细胞膜的结构特点决定 B.As进入水稻细胞,导致有关酶失去活性,影响代谢细胞 C.P影响As的吸收,与细胞膜上的载体种类和数量有关 D.P是构成磷脂、核酸和ATP的重要元素,能促进水稻生长发育 19.下列现象会使ADP含量升高的是( ) A.K+进入肾小管上皮细胞 B.水进入生物体细胞 C.葡萄糖进入红细胞 D.甘油进入小肠绒毛上皮细胞 20.美国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罕见细菌,这种细菌内有许多集光绿色体,每个集光绿色体含有大量叶绿素.正是这些叶绿素使得细菌能够在菌苔上同其他生物争夺阳光,维持生存.这种细菌是人们迄今发现的第一种含有集光绿色体的喜氧微生物.下列有关该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该菌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 B.该菌是好氧细菌,其生命活动所需能量主要由线粒体提供 C.该菌合成蛋白质的场所是核糖体 D.该菌是光能自养型生物,其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 21.下列集合图形中能够比较直观体现概念之间正确关系的是( ) A.①②③ B.无 C.仅① D.①和② 22.科学家提供35S标记的氨基酸培养哺乳动物的乳腺细胞,测量细胞合成并分泌乳腺蛋白过程中各种膜结构的面积变化,结果如图.下列选项表示a、b、c所代表的膜结构名称以及放射性标记出现的先后顺序,正确的是( ) A.a核糖体→b内质网→c高尔基体 B.a内质网→b高尔基体→c细胞膜 C.a高尔基体→c内质网→b细胞膜 D.a内质网→c高尔基体→b细胞膜 23.切开的苹果不马上食用,果肉很快变成棕褐色,这是因为细胞被破坏后,其中的酚氧化酶与酚类物质接触,使其被氧化成棕褐色的物质.完整的苹果中不会出现上述现象,是因为( ) A.酚氧化酶只能在细胞外催化酚类物质氧化成棕褐色的物质 B.小分子的酚类物质可自由通过具有选择透过性的生物膜 C.细胞有生物膜系统存在,使酚氧化酶与酚类物质不接触 D.细胞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各结构协调统一完成生理活动 24.如图所示为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某细胞内的某些结构模式图,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含有核酸的细胞器有a、b、e、f B.以上七种结构均参与了细胞内生物膜系统的构成 C.在a内能进行有机物的合成,在b内能进行有机物的分解 D.这些结构是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的植物细胞内的结构 25.图表示某物质进出细胞后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浓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此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是自由扩散 B.此细胞刚开始是细胞内液浓度大于细胞外液浓度 C.此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是主动运输 D.此物质进出细胞时不需要消耗能量 26.图甲表示四种不同的物质在一个动物细胞内外的相对浓度差异.其中通过图乙所示的过程来维持细胞内外浓度差异的物质是( ) A.Na+ B.CO2 C.胰岛素 D.K+ 27.如图表示将去除细胞壁的成熟叶肉细胞置于0.3g/mL的蔗糖溶液中,细胞所发生的变化.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甲状态到乙状态的过程中,细胞的吸水能力逐渐增强 B.将乙状态的细胞置于清水中,不会发生质壁分离复原 C.甲状态到乙状态,细胞的颜色逐渐加深 D.甲状态到乙状态仅反应出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28.为研究成熟植物细胞的渗透吸水,设计简易渗透吸水装置如图甲所示,图甲中液面上升的高度与时间的关系如图乙所示.一成熟植物细胞放在某外界溶液中发生的一种状态(此时细胞有活性)如图丙所示.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由图甲中漏斗液面上升可知,实验开始时b液体的浓度大于a液体的浓度 B.由图乙可知图甲中漏斗里溶液的吸水速率会一直下降 C.图丙中相当于图甲中c结构的是③④⑤ D.图丙所示状态的细胞正在发生质壁分离 29.图一中曲线1示在最适温度、最适pH条件下时间与生成物量的关系;图二中曲线2表示在最适温度、最适pH条件下,底物浓度与酶促反应速率的关系.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 A.图一曲线1中,a点后,限制生成物量不再增加的因素是酶的数量不足 B.图二曲线,酶量减少后,图示反应速率可用曲线6表示 C.分别在图二中取b、c点的速率值,对应图一中的曲线3和4 D.减小pH,重复该实验,图二曲线2应变成曲线6,增大pH,应变成曲线5 30.下图甲表示某反应物剩余量随pH及温度的变化情况,乙表示在最适温度和pH下,淀粉酶分解淀粉产生的生成物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图可以说明在一定范围内随着pH的升高,酶的活性先降低后升高 B.乙图中虚线表示增加酶浓度后,其他条件不变时,生成物量与反应时间关系的变化情况,若该反应过程中pH下降,则b点下移,a点左移 C.乙图中若该反应过程中温度适当降低,则b点不移动,a点右移 D.甲图可以说明随着温度的升高酶的活性逐渐降低;乙图中a点后曲线变成水平,表明底物已被消耗尽 31.下列有关酶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是有分泌功能的细胞产生的 ②有的从食物中获得,有的在体内转化而来 ③凡是活细胞,一般都能产生酶 ④酶都是蛋白质 ⑤有的酶不是蛋白质 ⑥酶在代谢中有多种功能 ⑦在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中起调控作用 ⑧酶只是起催化作用. A.①②⑤ B.①⑤⑧ C.③⑤⑧ D.①③⑤ 32.如图曲线Ⅰ、Ⅱ分别表示物质A在无催化条件和有酶催化条件下生成物质P所需的能量变化过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ad段表示在无催化剂条件下,物质A生成物质P需要的活化能 B.若将酶催化改为无机催化剂催化该反应,则b在纵轴上将向下移动 C.若仅增加反应物A的量,则图中曲线的原有形状均发生改变 D.若曲线Ⅱ为最适酶促条件下的曲线,改变酶促条件后,则b在纵轴上将向上移动 33.下列关于细胞组成、结构和功能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结核杆菌属于胞内寄生菌,其蛋白质在宿主细胞的核糖体上合成 B.没有核膜的细胞在积累无机盐离子时,消耗的能量不是由线粒体提供的 C.ATP和ADP都是高能磷酸化合物,都能在叶绿体和线粒体中形成 D.细胞膜和染色体的组成元素都有C、H、0、N、P,但染色体不属于生物膜系统 34.如图所示为从血红细胞中提取核糖体的大致过程,下列对该过程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步骤①加入14C﹣氨基酸的目的是为了在步骤⑤中检测核糖体 B.步骤②的目的是破坏细胞膜 C.步骤③④的目的是分离细胞器或细胞结构 D.该过程运用了渗透作用原理、同位素示踪、离心法、层析法 35.将萤火虫腹部末端的发光器切下,干燥后研成粉末(无光).然后完成如下实验:第一步:向试管A中加入粉末和蒸馏水,A中出现淡黄色荧光,2min后荧光消失.第二步:向试管A中滴加葡萄糖溶液,荧光不能恢复.第三步:向试管A中滴加ATP溶液,荧光恢复. 分析上述实验现象,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2 min后荧光消失”,说明细胞内含有大量的ATP B.“A中出现淡黄色荧光”,说明ATP水解时2个高能磷酸键中的化学能转换成了光能 C.“滴加葡萄糖溶液,荧光不能恢复”,说明葡萄糖中的能量不能被细胞利用 D.实验结果能说明该反应的直接能量物质是ATP而不是葡萄糖 2016-2017学年福建师大附中高二(上)期中生物试卷(实验班)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1-25每题1分,26-35每题2分,共45分.) 1.下列各项组合中,能体现生命系统由简单到复杂的正确层次的是( ) ①某池塘中的一条鲫鱼 ②某池塘中的全部鱼类 ③某池塘中的全部鲫鱼 ④鲫鱼的表皮细胞 ⑤表皮细胞中的蛋白质分子和核酸分子 ⑥整个池塘 ⑦某池塘中的所有生物 ⑧鲫鱼的心脏 ⑨鲫鱼的血液 ⑩鲫鱼的循环系统. A.⑤④⑧⑨⑩①③②⑦ B.⑤④⑨⑧⑩①③②⑦⑥ C.④⑨⑧⑩①③⑦⑥ D.④⑨⑧⑩①②⑦⑥ 【考点】细胞的发现、细胞学说的建立、内容和发展. 【分析】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1)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由小到大依次是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和生物圈. (2)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是细胞.分子、原子、化合物不属于生命系统. (3)生命系统各层次之间层层相依,又各自有特定的组成、结构和功能. (4)生命系统包括生态系统,所以应包括其中的无机环境. 【解答】解:①某池塘中的一条鲫鱼属于个体层次,属于生命系统的层次; ②某池塘中的全部鱼类为多个物种,不属于生命系统的层次; ③某池塘中的全部鲫鱼属于种群层次; ④鲫鱼的表皮细胞属于细胞层次; ⑤表皮细胞中的蛋白质分子和核酸分子,不属于生命系统的层次; ⑥整个池塘属于生态系统层次; ⑦某池塘中的所有生物属于群落层次; ⑧鲫鱼的心脏属于器官层次; ⑨鲫鱼的血液属于组织层次; ⑩鲫鱼的循环系统属于系统层次. 故下列各项组合中,能体现生命系统由简单到复杂的正确层次的是:④⑨⑧⑩①③⑦⑥.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是细胞,分子、原子、化合物、病毒不属于生命系统. 2.如图所示为油料作物的种子在成熟过程中,4种有机物(可溶性糖、淀粉、含氮化合物和脂肪)的变化情况.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1和2代表的是糖,4代表的是脂肪 B.图中4代表淀粉,可用碘液来检查 C.随着种子的成熟,含氮化合物主要是磷脂、核酸等 D.向该类型种子的提取液中滴加苏丹Ⅲ,溶液将呈红色 【考点】糖类的种类及其分布和功能;检测脂肪的实验. 【分析】油料作物的种子储存能量的物质是脂肪,油菜种子在成熟的过程中,光合作用的产物糖类物质不断的转化成脂肪储存起来. 根据图可知:曲线1为种子中可溶性糖类占种子的干重的百分比随天数的增加而减少,其原因是转化成脂肪;曲线2为淀粉的含量占种子干重的百分比随天数的增加而减少;曲线3为含氮物质随天数的增加含量基本不变;曲线4表示粗脂肪的含量随天数的增加而增加. 【解答】解:A、由图可知,图中1代表可溶性糖,2代表的是淀粉,4代表的是脂肪,A正确; B、图中4代表脂肪,可用苏丹Ⅲ来检查,B错误; C、随着种子的成熟,含氮化合物主要是蛋白质等,C错误; D、向该类型种子的提取液中滴加苏丹Ⅲ,溶液将呈黄色,D错误. 故选:A. 【点评】植物种子的储能物质大致分为2类,一类是以脂肪作为储能物质,例如油菜、花生、蓖麻等,这类种子将光合作用的产物糖类转变成脂肪储存起来;另一类以淀粉作为储能物质,例如小麦、玉米等,这些复习时要注意总结. 3.如图是某动物组织的一个细胞,其细胞质内含有的糖类和核酸主要是( ) A.糖原和RNA B.糖原和DNA C.淀粉和RNA D.淀粉和DNA 【考点】脂质的种类及其功能;核酸的种类及主要存在的部位. 【分析】本题抓住两个关键词“动物细胞”、“细胞质”就很容易解决此题. 【解答】解:动物细胞特有的糖类有半乳糖、乳糖、糖原,不会含有淀粉,淀粉是植物细胞特有的;动物细胞细胞质中的核酸有DNA和RNA,但主要是RNA,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糖类和核酸分布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属于容易题. 4.用高浓度的尿素作为溶剂处理从细胞中分离纯化的蛋白质,可使其失去天然构象变为松散肽链(称为“变性”);除去尿素后,蛋白质又可以自发地恢复原来的空间结构(称为“复性”),且蛋白质分子越小复性效果越好.这说明( ) A.尿素与肽酶的作用结果相似 B.氨基酸数量会影响蛋白质的空间结构 C.蛋白质在尿素中的溶解度低 D.双缩脲试剂可以鉴定该反应是否完成 【考点】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的综合;检测蛋白质的实验. 【分析】由题意可知,尿素可以使蛋白质分子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除去尿素后,蛋白质能恢复空间结构,且蛋白质分子越小复性效果越好,这说明氨基酸的数目可以影响蛋白质分子的空间结构而影响复性效果. 【解答】解:A、尿素只是改变蛋白质的空间结构,不会使蛋白质的肽键水解,与肽酶的作用不同,A错误; B、由题意可知,除去尿素后,蛋白质分子越小复性效果越好,这说明氨基酸的数目可以影响蛋白质分子的空间结构而影响复性效果,B正确; C、由题意可知,蛋白质在尿素中的空间结构改变,溶解性较高,C错误; D、双缩脲试剂只能检测肽键结构,不能检测蛋白质的空间结构,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的知识点是蛋白质变性的原因和实质,蛋白质多样性的原因,双缩脲试剂检测蛋白质的原理,准确分析题干信息是解题的突破口,对于蛋白质多样性、蛋白质变性的原因及蛋白质检测的掌握是解题的关键. 5.在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中,“蛋白质﹣脂质﹣蛋白质”结构模型不能解释下列哪种现象( ) A.变形虫的变形运动 B.细胞膜是细胞的边界 C.溶于脂质的物质能够优先通过细胞膜 D.细胞膜中的磷脂分子呈双层排列在膜中间 【考点】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分析】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1)19世纪末,欧文顿发现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于是他提出: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2)20世纪初,科学家第一次将膜从哺乳动物的红细胞中分离出来,化学分析表明,膜的主要成分是脂质和蛋白质. (3)1925年,两位荷兰科学家用丙酮从人的红细胞中提取脂质,在空气一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分子层,测得单分子层的面积恰为红细胞表面积的2倍.由此他们得出的结论是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排列为连续的两层. (4)1959年,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一亮一暗的三层结构,并大胆地提出生物膜的模型是所有的生物膜都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电镜下看到的中间的亮层是脂质分子,两边的暗层是蛋白质分子,他把生物膜描述为静态的统一结构. (5)1970年,科学家用荧光标记的小鼠细胞和人细胞融合的实验,以及相关的其他实验证据表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6)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的为流动镶嵌模型大多数人所接受. 【解答】解:A、变形虫的变形运动体现了生物膜具有流动性,故A正确; B、细胞膜是细胞的边界,维持了细胞内部环境的相对稳定性,故B错误; C、欧文顿发现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故C错误; D、1925年,两位荷兰科学家用丙酮从人的红细胞中提取脂质,在空气一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分子层,测得单分子层的面积恰为红细胞表面积的2倍.由此他们得出的结论是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排列为连续的两层,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主要考查你对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等考点的理解,使学生了解过程科学家探索过程和方法. 6.从一动物细胞中得到两类大分子有机物x、y,已知细胞中x的含量大于y,用胃液处理,x被分解而y不变.x含有化学元素N,有的还含有S,y含有化学元素N和P,它们与碘都没有颜色反应,细胞膜上有x而无y.下列有关x、y的叙述,错误的是( ) A.x可能是蛋白质 B.y的基本组成单位可能是核苷酸 C.细胞膜上的x可能是载体 D.y只存在于细胞核中 【考点】核酸的种类及主要存在的部位;细胞膜的成分. 【分析】根据题干信息,“用胃液处理,x被分解而y不变”,胃液中含有蛋白酶,则X表示蛋白质;“y含有化学元素N和P”,而细胞膜上没有Y,说明不是磷脂,属于核酸. 【解答】解:A、在细胞中含有C、H、O、N、S的一般都是蛋白质,又知用胃液处理,x被分解,更说明X是蛋白质,能被胃里的蛋白质酶水解,故A正确; B、Y含C、H、O、N、P,一般有两种可能,磷脂或核酸,因为细胞膜上有磷脂,所以Y是核酸,其基本组成单位可能是核苷酸,故B正确; C、蛋白质可以作为细胞膜上的载体,参与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故C正确; D、核酸在细胞核和细胞质中均有分布,故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组成细胞化合物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组成细胞化合物的掌握情况,属于中档题. 7.如图表示生物体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核苷酸的模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DNA与RNA在核苷酸上的不同点只在②方面 B.如果要构成三磷酸腺苷,只要在①位置上加上两个磷酸基团 C.③在生物体中共有8种 D.人体内的③有5种,②有2种 【考点】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 【分析】图中结构为核苷酸的模式图,①为磷酸,②为五碳糖,③为碱基,细胞生物既含DNA,又含RNA,故有2种五碳糖,5种碱基,8种核苷酸;病毒中只含有DNA或RNA,故有1种五碳糖,4种碱基,4种核苷酸. 【解答】解:A、DNA与RNA在核苷酸上的不同点除②不同外,还有③不完全相同,A错误; B、如果要构成三磷酸腺苷,除了在①位置上加上两个磷酸基团,还必须要求③为腺嘌呤,B错误; C、③在细胞生物中为5种,在病毒中为4种,C错误; D、人体内的③有5种,②有2种,核苷酸有8种,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核苷酸的基本组成和种类,正确区分细胞生物和病毒所含有的遗传物质及组成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8.生长在含盐量高、干旱土壤中的盐生植物,通过在液泡中贮存大量的Na+而促进细胞吸收水分.有关该现象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液泡内Na+的大量贮存需要细胞代谢提供能量 B.液泡内Na+参与调节细胞液浓度,大量贮存使细胞液浓度增大 C.该现象说明,植物通过维持正常pH来保证细胞正常的生理活动 D.该现象说明,盐生植物的生理功能是与其生存环境相适应的 【考点】无机盐的主要存在形式和作用. 【分析】无机盐的主要存在形式是离子,有些无机盐是某些复杂化合物的组成成分,许多无机盐对于维持细胞和生物体的生命活动具有重要功能,有些无机盐还参与维持酸碱平衡和渗透压. 【解答】解:A、液泡内Na+的大量贮存是通过主动运输实现的,需要细胞代谢提供能量,A正确; B、液泡内Na+参与调节细胞液浓度,大量贮存使细胞液浓度增大,B正确; C、题干中没有涉及植物细胞内PH维持相对恒定的知识,C错误; D、由题意知,生长在含盐量高、干旱土壤中的盐生植物,细胞内Na+浓度高,以促进细胞吸收水分,这说明盐生植物的生理功能是与其生存环境相适应的,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理解无机盐的存在形式和功能的知识要点,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并应用相关知识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判断的能力. 9.人、鼠细胞融合实验中用带有不同荧光染料的抗体标记两种细胞的膜蛋白,一段时间后两种膜蛋白能在杂种细胞膜上均匀分布形成嵌合体.如图是相关实验结果的记录,据此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 A.温度超过15℃,细胞膜流动性开始增强 B.该实验证明膜蛋白能够运动 C.温度对膜蛋白的运动有影响 D.融合时间越长形成的嵌合体越多 【考点】细胞膜的结构特点. 【分析】根据曲线可以得出:在0到15度之间,随着温度的升高,形成嵌合体几乎不变;在15到35度之间,随着温度的升高,形成的嵌合体越来越多.梳理相关知识点,分析图解,根据问题提示结合基础知识进行回答. 【解答】解:A、根据实验结果,可以得出温度增加到15℃以上,细胞膜的流动性增强,形成嵌合体的百分比增加,A正确; B、该实验证明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分子是运动的,B正确; C、根据曲线图分析,实验的自变量是温度,因变量是形成嵌合体的百分比,说明温度对膜蛋白的扩散有影响,C正确; D、嵌合体形成的多少与温度有关,图中数据无法说明与融合时间的关系,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细胞膜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考查学生识图能力,有效分析,准确得出结论的能力. 10.蝎毒“染色剂”氯代毒素(Chlorotoxin)由蝎子毒液中的一种蛋白质经人为加工制成,它可以选择性地“绑定“癌细胞,使癌症手术更加容易、有效.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蝎毒“染色剂”氯代毒素可能被癌细胞的某些特异性蛋白识别 B.蝎子毒液中的这种蛋白质的合成、加工和分泌需要线粒体 C.蝎毒“染色剂”氯代毒素由蝎子细胞的核糖体上合成 D.氯代毒素能选择性地“绑定”癌细胞,方便制定医疗方案 【考点】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的综合. 【分析】1、分泌蛋白的合成、加工和运输过程:最初是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中由氨基酸形成肽链,肽链进入内质网进行加工,形成有一定空间结构的蛋白质由囊泡包裹着到达高尔基体,高尔基体对其进行进一步加工,然后形成囊泡经细胞膜分泌到细胞外,该过程消耗的能量由线粒体提供. 2、细胞膜表面的糖蛋白具有识别功能. 【解答】解:A、由蝎毒“染色剂”氯代毒素可以选择性地“绑定”癌细胞,可推知蝎毒“染色剂”氯代毒素可能被癌细胞的某些特异性蛋白识别,A正确; B、蝎子毒液中的蛋白质是分泌蛋白,这种蛋白质的合成、加工和分泌过程中需要的能量需要线粒体提供,B正确; C、蝎毒“染色剂”氯代毒素是一种由蝎子体内的分泌细胞产生的一种分泌蛋白再经人为加工制成的,蝎子细胞中的核糖体上不能直接合成合成蝎毒“染色剂”氯代毒素,C错误; D、氯代毒素能选择性地“绑定”癌细胞,为选择性地消灭癌细胞提供了可能,可使癌症手术更加容易、有效,也方便制定医疗方案,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以蝎毒“染色剂”氯代毒素为题材,考查蛋白质的合成、结构和功能的知识,对于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的识记和理解是解题的关键. 11.甲状腺细胞可以将氨基酸和碘合成甲状腺球蛋白,并且将甲状腺球蛋白分泌到细胞外,其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若含18O的氨基酸在甲状腺细胞内的代谢过程中产生了H218O,那么水中的18O最可能来自于氨基酸的﹣COOH B.细胞内的碘浓度远远高于血浆中的碘浓度,这表明a是主动转运过程 C.与c过程有关的细胞器是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 D.图中③结构是将氨基酸组装成蛋白质的场所 【考点】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及其异同;细胞器之间的协调配合. 【分析】分析甲图:a表示碘离子通过主动运输方式进入细胞;b表示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蛋白质的过程;c表示蛋白质的加工、修饰和分泌过程. 分析乙图:①是核糖体,无膜;②是高尔基体,与分泌物的分泌有关;③是内质网,能对蛋白质进行加工;④是细胞膜;⑤是线粒体,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⑥是囊泡;⑦是细胞核,是遗传和代谢的控制中心. 【解答】解:A、脱水缩合是指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和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相连接,同时脱出一分子水,所脱去的水分子中的氢原子来自氨基和羧基,而氧原子来自羧基,A正确; B、细胞内碘浓度高于细胞外,则碘离子是逆浓度梯度进入细胞的,属于主动运输,B正确; C、c表示分泌蛋白的加工、修饰和分泌过程,与之有关的细胞器是内质网、高尔基体和线粒体(提供能量),C正确; D、将氨基酸组装成蛋白质的场所是①核糖体,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结合甲状腺球蛋白合成与分泌过程,综合考查细胞结构和功能、分泌蛋白合成和分泌过程、物质运输方式,重点考查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过程,要求考生熟记相关知识点,能准确判断图中字母和数值的含义或名称,并结合所学的知识,对叙说作出准确的判断. 12.如图为氨基酸和Na+进出肾小管上皮细胞的示意图,下表选项中正确的是( ) 选项 管腔中氨基酸→上皮细胞 管腔中Na+→上皮细胞 上皮细胞中氨基酸→组织液 A 主动运输 被动运输 主动运输 B 被动运输 被动运输 被动运输 C 被动运输 主动运输 被动运输 D 主动运输 被动运输 被动运输 A.A B.B C.C D.D 【考点】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及其异同. 【分析】物质跨膜运输主要包括两种方式:被动运输和主动运输,被动运输又包括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 被动运输是由高浓度向低浓度一侧扩散,而主动运输是由低浓度向高浓度一侧运输. 其中协助扩散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但不需要消耗能量;而主动运输既需要消耗能量,也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 【解答】解:根据图形可知,肾小管管腔中的氨基酸进入上皮细胞为逆浓度的运输,属于主动运输(其动力来自于Na+协同运输中的离子梯度); 官腔中Na+进入上皮细胞的过程中,是由高浓度向低浓度一侧扩散,并且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属于被动运输中的协助扩散; 上皮细胞中氨基酸进入组织液的过程中,是由高浓度向低浓度一侧扩散,并且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属于被动运输中的协助扩散.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点和分析题图的能力,难度适中.考生在判断运输方式时首先运输的方向,顺浓度梯度的是被动运输,逆浓度梯度的是主动运输. 13.为探究茉莉酸(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离体培养的成熟胡杨细胞质壁分离的影响,将细胞分别移到不同的培养液中继续培养3天,结果如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组别 培养液中另添加的成分 结果 NaCl 茉莉 酸 ① + ﹣ 部分细胞质壁分离 ② + + 细胞正常,无质壁分离 ③ ﹣ ﹣ 细胞正常,无质壁分离 注:“+”表示有添加,添加后NaCl浓度为100mmolL﹣1,茉莉酸浓度为10﹣3mgL﹣1;“﹣”表示无添加. A.胡杨细胞通过渗透作用吸水和失水 B.质壁分离的胡杨细胞液泡体积变小 C.实验所用成熟胡杨细胞细胞液浓度均大于NaCl浓度 D.茉莉酸对NaCl引起的胡杨细胞质壁分离可能有抑制作用 【考点】细胞质壁分离与质壁分离复原现象及其原因. 【分析】本题是对细胞质壁分离的考查,细胞发生质壁分离的原因是细胞液浓度小于环境溶液的浓度细胞通过渗透作用失水,使细胞壁与原生质层发生分离的现象.分析表格中的信息可知,实验的自变量是否加入NaCl和茉莉酸,因变量是细胞是否发生质壁分离. 【解答】解:A、水分进出细胞的方式是自由扩散,胡杨细胞通过渗透作用吸水和失水,A正确; B、由于细胞液浓度小于环境溶液的浓度细胞通过渗透作用失水,液泡因为其中的水分减少而体积变小,B正确; C、通过①来看,只加NaCl溶液,不加茉莉酸,部分细胞质壁分离,可见部分胡杨细胞细胞液浓度小于NaCl浓度,C错误; D、由①②组实验可以看出,茉莉酸对NaCl引起的胡杨细胞质壁分离有抑制作用,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物质跨膜运输和质壁分离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实验变量的分析和分析实验结果获取结论是本题的重点. 14.将植物细胞在3H标记的尿苷存在下培养数小时,然后收集细胞,经适当处理后获得各种细胞器.放射性将主要存在于( ) A.叶绿体和高尔基体 B.细胞核和液泡 C.细胞核和内质网 D.线粒体和叶绿体 【考点】线粒体、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 【分析】尿苷是构成尿嘧啶核糖核苷酸的物质,也就是合成RNA的原料之一,含有RNA的结构有核糖体、线粒体、叶绿体和细胞核. 【解答】解:A、高尔基体中不含RNA,A错误; B、液泡中不含RNA,B错误; C、内质网不含RNA,C错误 D、线粒体和叶绿体都含有RNA,可以合成RNA,D正确. 故选:D. 【点评】线粒体和叶绿体含有DNA,容易忽略的一点就是两者同样含有RNA,这是因为含有DNA的目的就是转录形成RNA,然后进行翻译,学习中注意将知识点进行联系. 15.如图为某同学所作的酶催化作用的模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的A一定是蛋白质,因为A是酶 B.若图中的B表示氨基酸,A表示酶,则该生理过程表示脱水缩合 C.该模型是物理模型,能很好地解释酶的专一性 D.人成熟的红细胞内不能合成酶,也无上述模型表示的生理过程 【考点】酶促反应的原理. 【分析】据图分析,A在化学反应前后数量和性质保持不变,故A表示酶,其化学本质是蛋白质或RNA.图中A和B密切结合,使得B分解成C和D,说明酶具有专一性. 【解答】解:A、据图分析,A在反应前后的数量和性质不变,表示酶,而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或RNA,A错误; B、图中的化学反应属于物质的分解,不可能是氨基酸的脱水缩合,B错误; C、从图中可以看出,酶与底物的结合具有专一性,C正确; D、人的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和细胞器,故不能合成酶,但是可以反生图示物质的分解过程,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酶促反应的机理,意在考查考生识图能力和理解能力,属于中档题. 16.构成细胞的有机化合物及其组成元素如下表: 有机化合物 组成元素 甲 C、H、O 乙 C、H、O、N、P 丙 C、H、O、N,很多种类还含有P、S 丁 C、H、O,很多种类还含有N和P 请根据上表判断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细胞核中不含甲类化合物 B.细胞膜中不含乙类化合物 C.细胞质基质中不含丙类化合物 D.线粒体中不含丁类化合物 【考点】糖类的组成元素;氨基酸的分子结构特点和通式;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脂质的组成元素. 【分析】1、糖类的组成元素为C、H、O,甲为糖类; 2、脂质的组成元素有C、H、O,有些还含有N、P,其中脂肪的组成元素为C、H、O,丁为脂质; 3、蛋白质(氨基酸)的组成元素有C、H、O、N元素构成,有些还含有P、S,丙为蛋白质; 4、核酸(核苷酸)的组成元素为C、H、O、N、P,乙为核酸. 【解答】解:A、细胞核含有DNA和RNA,分别含有脱氧核糖和核糖,故细胞核中含有糖类,A错误; B、胞膜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还含有少量糖类,不含核酸,B正确; C、细胞质基质是代谢的主要场所,含有多种酶,故含有蛋白质,C错误; D、线粒体具有双层膜,含有磷脂,故含有脂质,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组成细胞化合物的元素组成,只要考生识记各种化合物的元素组成即可. 17.下列有关糖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在ATP、RNA和DNA中均含有核糖 B.所有糖类都是生物体的主要能源物质 C.在细胞膜上糖类均与蛋白质结合形成糖蛋白 D.葡萄糖是构成纤维素、淀粉和糖原的基本单位 【考点】糖类的种类及其分布和功能. 【分析】糖类是主要的能源物质,糖类根据能否水解或水解产生的单体的数量分为单糖、二糖和多糖;单糖中的核糖是RNA、ATP的组成成分,脱氧核糖是DNA的组成成分;纤维素、淀粉、糖原属于多糖,是由葡萄糖聚合形成的多聚体;细胞膜上的糖,有的与蛋白质结合形成糖蛋白,有的与脂质结合形成糖脂. 【解答】解:A、DNA中的五碳糖是脱氧核糖,A错误; B、有的糖类是结构物质,如核糖、脱氧核糖、纤维素等,B错误; C、细胞膜上的糖,有的与蛋白质结合形成糖蛋白,有的与脂质结合形成糖脂,C错误; D、纤维素、淀粉、糖原都是由葡萄糖聚合形成的多聚体,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糖类的分类、分布和功能的理解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并对相关知识进行区分识记. 18.研究发现,砷(As)可以富集在植物体内,转化为毒性很强的金属有机物,影响水稻的株高、根长和干重;加P(与As原子结构相似)处理后水稻茎叶和根中P含量增加、As含量相对减少,水稻生长加快,干重增加.对此现象不合理的解释是( ) A.As在水稻细胞内富集,由细胞膜的结构特点决定 B.As进入水稻细胞,导致有关酶失去活性,影响代谢细胞 C.P影响As的吸收,与细胞膜上的载体种类和数量有关 D.P是构成磷脂、核酸和ATP的重要元素,能促进水稻生长发育 【考点】无机盐的主要存在形式和作用. 【分析】阅读题干信息,而As进入水稻细胞,则应由细胞膜的生理特性,而非结构特点所决定;毒性很强的含砷有机物,影响水稻的株高、根长和干重﹣﹣推测会影响酶的活性;加P(与As原子结构相似)处理后水稻茎叶和根中P含量增加、As含量相对减少﹣﹣推测二者的吸收存在竞争性抑制,要关注“与As原子结构相似”这一信息. 【解答】解:A、由题意可知,砷(As)在植物体内富集,由细胞膜的功能特点决定,故A错误; B、As进入水稻细胞,砷(As)可以富集在植物体内,转化为毒性很强的金属有机物,影响水稻的株高、根长和干重,则砷(As)可能是酶的抑制剂,与酶结合后使得酶的结构发生改变,失去活性,进而影响细胞代谢,故B正确; C、加P(与As原子结构相似)处理后水稻茎叶和根中P含量增加、As含量相对减少,说明P影响As的吸收,与细胞膜上的载体种类和数量有关,故C正确; D、P是构成磷脂、核酸和ATP的重要元素,而这些化合物是水稻正常生长必需的,则P能促进水稻生长发育,故D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植物体内化合物的元素组成、物质跨膜运输方式和酶的活性等相关知识,此题是新情景的材料题,问题解决应建立在题干信息的基础上,运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进行辨析. 19.下列现象会使ADP含量升高的是( ) A.K+进入肾小管上皮细胞 B.水进入生物体细胞 C.葡萄糖进入红细胞 D.甘油进入小肠绒毛上皮细胞 【考点】ATP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和意义. 【分析】根据题干分析,“ADP含量升高”即消耗ATP,其中B、C、D都属于被动运输,不需要消耗能量,A属于主动运输,需要载体和能量. 【解答】解:A、钾离子进入肾小管上皮细胞属于主动运输,需要载体和能量,消耗能量使得细胞内ADP含量升高,A正确; B、水进入生物体细胞属于自由扩散,不需要能量,ADP含量不变,B错误; C、葡萄糖进入人的红细胞属于协助扩散,需要载体,但不需要能量,ADP含量不变,C错误; D、甘油进入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属于自由扩散,不需要能量,ADP含量不变,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的关键是理解ATP水解形成ADP. 20.美国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罕见细菌,这种细菌内有许多集光绿色体,每个集光绿色体含有大量叶绿素.正是这些叶绿素使得细菌能够在菌苔上同其他生物争夺阳光,维持生存.这种细菌是人们迄今发现的第一种含有集光绿色体的喜氧微生物.下列有关该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该菌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 B.该菌是好氧细菌,其生命活动所需能量主要由线粒体提供 C.该菌合成蛋白质的场所是核糖体 D.该菌是光能自养型生物,其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 【考点】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形态和结构的异同. 【分析】细菌属于原核生物,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比较: 类 别 原核细胞 真核细胞 细胞大小 较小(一般1~10um) 较大(1~100um) 细胞核 无成形的细胞核,无核膜、核仁、染色体,只有拟核 有成形的细胞核,有核膜、核仁和染色体 细胞质 只有核糖体,没有其它复杂的细胞器 有核糖体、线粒体等,植物细胞还有叶绿体等 细胞壁 细细胞壁主要成分是肽聚糖 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 增殖方式 二分裂 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减数分裂 可遗传变异来源 基因突变 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 共性 都含有细胞膜、核糖体,都含有DNA和RNA两种核酸等 【解答】解:A、细菌属于原核生物,不含成形的细胞核,A错误; B、该菌属于原核生物,其细胞中不含线粒体,B错误; C、该菌合成蛋白质的场所是核糖体,C正确; D、该菌属于原核生物,其细胞中不含叶绿体,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形态和结构的异同,首先要求考生明确该细菌属于原核生物,其次要求考生识记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形态和结构的异同,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21.下列集合图形中能够比较直观体现概念之间正确关系的是( ) A.①②③ B.无 C.仅① D.①和② 【考点】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形态和结构的异同. 【分析】1、细胞生物包括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常见的真核生物有酵母菌、动物和除蓝藻外的植物;常见的原核生物有细菌、蓝藻等. 2、绝大多数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少数的酶是RNA;激素的化学本质比较复杂,有蛋白质、脂质等. 3、不含有膜结构的细胞器有中心体和核糖体,其他的细胞器都含有膜结构. 【解答】解:①酵母菌是真核生物,不属于原核生物,①错误; ②性激素是脂质中的固醇,而图中性激素有部分是蛋白质,②错误; ③液泡具有单层膜,属于具膜的细胞器,③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综合考查生物的概念之间的关系,以图形的形式进行考察,需要理解各个概念之间的内涵和外延,在学习的过程中要结合图形进行分析. 22.科学家提供35S标记的氨基酸培养哺乳动物的乳腺细胞,测量细胞合成并分泌乳腺蛋白过程中各种膜结构的面积变化,结果如图.下列选项表示a、b、c所代表的膜结构名称以及放射性标记出现的先后顺序,正确的是( ) A.a核糖体→b内质网→c高尔基体 B.a内质网→b高尔基体→c细胞膜 C.a高尔基体→c内质网→b细胞膜 D.a内质网→c高尔基体→b细胞膜 【考点】细胞器之间的协调配合;细胞的生物膜系统. 【分析】乳腺蛋白属于分泌蛋白,其合成与分泌过程为: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内质网进行粗加工→内质网“出芽”形成囊泡→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质→高尔基体“出芽”形成囊泡→细胞膜,这样内质网膜面积减少,细胞膜面积增多,高尔基体膜面积几乎不变. 【解答】解:(1)由以上分析可知乳腺蛋白合成与分泌过程中,内质网膜面积减少,细胞膜面积增多,高尔基体膜面积几乎不变,所以图中a为内质网、b为细胞膜、c为高尔基体. (2)由分泌蛋白合成与分泌过程可知,放射性标记出现的先后顺序为a内质网→c高尔基体→b细胞膜. 故选:D. 【点评】本题结合曲线图,考查细胞器之间的协调配合,要求考生识记细胞中各种细胞器的功能,掌握分泌蛋白合成与分泌过程,明确该过程中内质网膜面积减少,细胞膜面积增多,高尔基体膜面积几乎不变,再根据题干要求选出正确答案即可. 23.切开的苹果不马上食用,果肉很快变成棕褐色,这是因为细胞被破坏后,其中的酚氧化酶与酚类物质接触,使其被氧化成棕褐色的物质.完整的苹果中不会出现上述现象,是因为( ) A.酚氧化酶只能在细胞外催化酚类物质氧化成棕褐色的物质 B.小分子的酚类物质可自由通过具有选择透过性的生物膜 C.细胞有生物膜系统存在,使酚氧化酶与酚类物质不接触 D.细胞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各结构协调统一完成生理活动 【考点】细胞膜的功能;生物膜的功能特性. 【分析】细胞里酚氧化酶与酚类底物是分开存放的,组织细胞受损或衰老解体时,酚氧化酶便有机会与酚类底物接触而使底物氧化成棕褐色的物质.细胞内的生物膜把细胞分隔成一个个小的区室,这样就使得细胞内能够同时进行多种化学反应,而不会相互干扰,保证了细胞的生命活动高效、有序地进行. 【解答】解:A、酶只要有适宜的条件就可起作用,并不是只能在细胞外起作用,故A错误; B、如果酚类物质可自由通过,那么生物膜在细胞破坏之前,小分子的酚类物质就会酚氧化酶接触生成棕褐色的物质,故B错误; C、据题意可知,“细胞被破坏后,其中的酚氧化酶与酚类物质接触”,说明在细胞破坏前,细胞里酚氧化酶与酚类底物是分开存放的,这是细胞中生物膜系统的功能,细胞内的生物膜把细胞分隔成一个个小的区室,这样就使得细胞内能够同时进行多种化学反应,而不会相互干扰,保证了细胞的生命活动高效、有序地进行,故C正确; D、该项内容与题干原因无关,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生物膜系统的功能,意在考查考生的审题能力,理解所学知识点,掌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 24.如图所示为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某细胞内的某些结构模式图,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含有核酸的细胞器有a、b、e、f B.以上七种结构均参与了细胞内生物膜系统的构成 C.在a内能进行有机物的合成,在b内能进行有机物的分解 D.这些结构是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的植物细胞内的结构 【考点】线粒体、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细胞器中其他器官的主要功能. 【分析】分析图解:图中a是叶绿体、b是线粒体、c是内质网、d是高尔基体、e是中心体、f是核糖体. 【解答】解:A、e是中心体,不含核酸,A错误; B、e是中心体没有膜结构,f是核糖体,也没有膜,它们都不参与细胞内生物膜系统的构成,B错误; C、叶绿体合成葡萄糖,有机物的分解发生在线粒体中,C正确; D、这些结构均是亚显微结构模式图,必须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看到,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属于考纲中识记、理解层次的要求,考查了细胞结构的亚显微结构、生物膜系统、基因的表达以及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有关知识,要求考生具有一定的识图能力,并能识记相关知识,构建一定的知识网络. 25.图表示某物质进出细胞后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浓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此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是自由扩散 B.此细胞刚开始是细胞内液浓度大于细胞外液浓度 C.此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是主动运输 D.此物质进出细胞时不需要消耗能量 【考点】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及其异同.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主动运输是物质进出细胞的主要方式,该过程需要载体和能量,逆浓度梯度进行(图中虚线表示细胞外的浓度但是该物质超过细胞外的浓度,还可以继续运输,说明可以逆浓度运输),在能量充足、载体没有达到饱和之前,运输速度随离子浓度的升高而加快,当载体饱和或能量不足时,主动运输就会减弱,表现为图中曲线. 名 称 运输方向 载体 能量 实 例 自由扩散 高浓度→低浓度 不需 不需 水,CO2,O2,甘油,苯、酒精等 协助扩散 高浓度→低浓度 需要 不需 红细胞吸收葡萄糖 主动运输 低浓度→高浓度 需要 需要 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氨基酸,葡萄糖,K+,Na+等 【解答】解:A、由于细胞内液浓度大于细胞外液浓度,所以此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不可能是自由扩散,A错误; B、根据曲线可知,此细胞刚开始是细胞内液浓度小于细胞外液浓度,B错误; C、由于细胞内液浓度大于细胞外液浓度后,此物质仍能逆浓度递度进入细胞,说明此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是主动运输,C正确; D、由于此物质能逆浓度递度进入细胞,说明需要消耗能量,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物质跨膜运输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理解三种运输方式的区别. 26.图甲表示四种不同的物质在一个动物细胞内外的相对浓度差异.其中通过图乙所示的过程来维持细胞内外浓度差异的物质是( ) A.Na+ B.CO2 C.胰岛素 D.K+ 【考点】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的综合. 【分析】据图甲分析,Na+离子细胞外的浓度高于细胞内,K+离子是细胞外的浓度低于细胞内,胰岛素存在于细胞外,二氧化碳是细胞内浓度高于细胞外.根据乙图分析,糖蛋白能进行细胞识别,分布在细胞膜外;图乙所示物质运输方向是从膜外运输到膜内,特点从低浓度运输到高浓度,需要载体和且耗ATP,属于主动运输. 【解答】解:A、图甲中Na+运输方式属于主动运输,但细胞外的浓度高于细胞内,与图乙不符,故A错误; B、二氧化碳的运输方式属于自由扩散,不需要载体和能量,故B错误; C、胰岛素属于分泌蛋白,运输方式属于胞吐,需要能量,不需要载体,故C错误; D、K+离子是细胞外的浓度低于细胞内,从膜外运输到膜内,属于逆浓度运输,符合乙图,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物质跨膜运输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分析能力,可将物质跨膜运输的相关知识作适当的总结: 自由扩散的特点是高浓度运输到低浓度,不需要载体和能量,如水,CO2,甘油;协助扩散的特点是高浓度运输到低浓度,需要载体,不需要能量,如红细胞吸收葡萄糖;主动运输的特点是需要载体和能量,如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氨基酸,葡萄糖,K+,Na+;生物大分子以内吞和外排方式出入细胞,体现细胞膜的流动性. 27.如图表示将去除细胞壁的成熟叶肉细胞置于0.3g/mL的蔗糖溶液中,细胞所发生的变化.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甲状态到乙状态的过程中,细胞的吸水能力逐渐增强 B.将乙状态的细胞置于清水中,不会发生质壁分离复原 C.甲状态到乙状态,细胞的颜色逐渐加深 D.甲状态到乙状态仅反应出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考点】细胞质壁分离与质壁分离复原现象及其原因. 【分析】去除细胞壁的成熟叶肉细胞为原生质体,图示为原生质体从甲状态到乙状态的由大变小的过程,说明细胞失水. 【解答】解:A、甲状态到乙状态的过程中,细胞由大变小,不断失水,则其吸水能力逐渐增强,A正确; B、将乙状态的细胞置于清水中,细胞会吸水逐渐变大,但是因为没有了细胞壁结构,所以不会发生质壁分离复原现象,B正确; C、状态到乙状态的过程中,细胞由大变小,细胞的颜色逐渐加深,C正确; D、甲状态到乙状态仅反应出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细胞质壁分离与质壁分离复原现象及其原因的相关知识点,意在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培养了学生分析图形、获取信息、绘制图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8.为研究成熟植物细胞的渗透吸水,设计简易渗透吸水装置如图甲所示,图甲中液面上升的高度与时间的关系如图乙所示.一成熟植物细胞放在某外界溶液中发生的一种状态(此时细胞有活性)如图丙所示.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由图甲中漏斗液面上升可知,实验开始时b液体的浓度大于a液体的浓度 B.由图乙可知图甲中漏斗里溶液的吸水速率会一直下降 C.图丙中相当于图甲中c结构的是③④⑤ D.图丙所示状态的细胞正在发生质壁分离 【考点】细胞质壁分离与质壁分离复原现象及其原因. 【分析】1、质壁分离利用的是渗透作用的原理,发生渗透作用需要两个条件:半透膜和浓度差. 2、成熟的植物细胞具有发生渗透作用的两个条件: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细胞液与细胞外界溶液之间存在浓度差. 3、分析题图 可知,图甲是研究渗透吸水的渗透装置,图乙曲线是毛细管内液面高度与时间的关系,图丙是出于质壁分离状态的细胞. 【解答】解:A、据图甲分析,漏斗液面上升,水分是从低浓度溶液流向高浓度溶液,故b大于a,A正确; B、由图乙可知:图甲中漏斗里液面上升的高度与时间在开始时呈正比例,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上升幅度减小直至不再上升,说明溶液的吸水速率在下降,直到为0,B错误; C、图丙中相当于图甲中c结构的是③④⑤,即原生质层,C正确; D、把图丙所示状态的细胞放在高浓度的溶液中,细胞吸水,发生质壁分离,把图丙所示状态的细胞放在清水中,细胞吸水,会发生质壁分离复原,D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综合考查渗透作用及质壁分离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分析图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不大. 29.图一中曲线1示在最适温度、最适pH条件下时间与生成物量的关系;图二中曲线2表示在最适温度、最适pH条件下,底物浓度与酶促反应速率的关系.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 A.图一曲线1中,a点后,限制生成物量不再增加的因素是酶的数量不足 B.图二曲线,酶量减少后,图示反应速率可用曲线6表示 C.分别在图二中取b、c点的速率值,对应图一中的曲线3和4 D.减小pH,重复该实验,图二曲线2应变成曲线6,增大pH,应变成曲线5 【考点】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分析】影响酶促反应的因素: (1)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反应速率随温度升高而加快;但当温度升高到一定限度时反应速率随温度的升高而下降.在一定的条件下,酶在最适温度时活性最大.高温使酶永久失活,而低温使酶活性降低,但能使酶的空间结构保持稳定,适宜温度下活性会恢复. (2)pH对酶促反应的影响:每种酶只能在一定限度的pH范围内才表现活性.过酸或过碱会使酶永久失活. (3)酶的浓度对酶促反应的影响:在底物充足,其他条件固定、适宜的条件下,酶促反应速率与酶浓度成正比. (4)底物浓度对酶促反应的影响:在底物浓度较低时,反应速率随底物浓度的增加而急剧加快,反应速率与底物浓度成正比;在底物浓度较高时,底物浓度增加,反应速率也增加,但不显著;当底物浓度很大且达到一定限度时反应速率达到一个最大值,此时,再增加底物浓度反应速率不再增加. 【解答】解:A、图一曲线1中,a点后,限制因素为底物的浓度,A错误; B、图二曲线中当底物浓度一定时,减少酶量,反应速率降低,B正确; C、图二b、c点的速率值是一个定值,无法用曲线3和4表示,C错误; D、图二曲线2是在最适pH下测定的反应物浓度与酶促反应速率的关系,无论pH增大还是减小,曲线2都应变成曲线6,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能力.要注意:①低温和高温时酶的活性都降低,但两者的性质不同.②在过酸或过碱环境中,酶均失去活性而不能恢复.③同一种酶在不同pH下活性不同,不同的酶的最适pH不同.④反应溶液酸碱度的变化不影响酶作用的最适温度. 30.下图甲表示某反应物剩余量随pH及温度的变化情况,乙表示在最适温度和pH下,淀粉酶分解淀粉产生的生成物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图可以说明在一定范围内随着pH的升高,酶的活性先降低后升高 B.乙图中虚线表示增加酶浓度后,其他条件不变时,生成物量与反应时间关系的变化情况,若该反应过程中pH下降,则b点下移,a点左移 C.乙图中若该反应过程中温度适当降低,则b点不移动,a点右移 D.甲图可以说明随着温度的升高酶的活性逐渐降低;乙图中a点后曲线变成水平,表明底物已被消耗尽 【考点】酶的特性;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分析】1、分析题图甲可知,该图中的自变量是温度和PH,纵轴表示反应物的剩余量,反应物的剩余量越多,酶促反应越弱,酶活性越低,在图中的几个温度范围内,35℃酶活性较高,当温度是37℃时,由于高温酶的活性降低;当PH小于8时,随PH升高,酶活性升高,超过8时,随PH升高,酶活性降低; 1、分析图乙可知,乙表示在最适温度和pH下,淀粉酶分解淀粉产生的生成物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酶只改变反应达到平衡时的时间,不改变平衡点. 【解答】解:A、甲图说明在一定的范围内,随着pH的升高,酶的活性先生高后降低,A错误; B、酶只改变反应达到平衡时的时间,不改变平衡点,乙图若该反应过程中pH下降,酶活性降低,b点不移动,a点右移,B错误; C、乙图中若该反应过程中温度适当降低,酶活性降低,b点不移动,a点右移,C正确; D、甲图中酶的活性较高的温度是35℃,在30℃、33℃、35℃三个温度中随温度升高、酶活性升高,37℃酶活性降低,乙图中a点后曲线变成水平,表明反应达到平衡,底物不一定被消耗尽,D错误. 故选:C. 【点评】对于温度、PH对酶活性的影响和酶促反应特点的理解把握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是解题的关键,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分析题图获取信息的能量 力和利用相关信息经过分析综合做出合理判断的能力. 31.下列有关酶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是有分泌功能的细胞产生的 ②有的从食物中获得,有的在体内转化而来 ③凡是活细胞,一般都能产生酶 ④酶都是蛋白质 ⑤有的酶不是蛋白质 ⑥酶在代谢中有多种功能 ⑦在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中起调控作用 ⑧酶只是起催化作用. A.①②⑤ B.①⑤⑧ C.③⑤⑧ D.①③⑤ 【考点】酶的概念;酶的特性. 【分析】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活性的有机物,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酶是RNA,所以酶的基本单位都是氨基酸或核糖核苷酸.酶具有高效性、专一性和作用条件温和等特性,酶具有高效性的原因是酶能显著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酶的活性受温度、pH等因素的影响,如高温、过酸、过碱都会使酶永久失活,但低温只能降低酶的活性,不会使酶失活.据此答题. 【解答】解:①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①错误; ②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不能来源于食物,②错误; ③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因此凡是活细胞一般都能产生酶,③正确; ④酶是蛋白质或RNA,④错误; ⑤酶是蛋白质或RNA,⑤正确; ⑥酶在代谢中只有催化一种功能,⑥错误; ⑦酶在代谢中只有催化一种功能,没有调控作用,⑦错误; ⑧酶只是起催化作用,⑧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酶的概念、酶的特性、酶在代谢中的作用等知识,要求考生识记酶的概念、特性、作用原理和影响酶活性的因素等基础知识点,明确酶只要催化功能,再准确判断各选项选出正确的答案. 32.如图曲线Ⅰ、Ⅱ分别表示物质A在无催化条件和有酶催化条件下生成物质P所需的能量变化过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ad段表示在无催化剂条件下,物质A生成物质P需要的活化能 B.若将酶催化改为无机催化剂催化该反应,则b在纵轴上将向下移动 C.若仅增加反应物A的量,则图中曲线的原有形状均发生改变 D.若曲线Ⅱ为最适酶促条件下的曲线,改变酶促条件后,则b在纵轴上将向上移动 【考点】酶促反应的原理. 【分析】分析题图可知,ca段表示在无催化剂的条件下化学反应需要的活化能,cb段表示在有酶催化的条件下化学反应需要的活化能,由此可以看出,酶促反应的原理是降低化学反应需要的活化能;与无机催化剂相比,酶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更显著,因此酶具有高效性;酶的活性受温度、PH等的影响,最适宜条件下酶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效果最好,酶活性最高. 【解答】解:A、ad段表示在无催化剂条件下,物质A从活化状态到生成物质P释放的能量,A错误; B、若将酶催化改为无机催化剂催化该反应,则b在纵轴上将向上移动,B错误; C、如果增加反应物A的量,则图中曲线的原有形状不会发生改变,C错误; D、如果曲线Ⅱ为最适酶促条件下的曲线,将化学反应活化能的效果最显著,改变酶促条件后,酶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效果减弱,达到活化状态需要的能力增加,b在纵轴上将向上移动,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的知识点是酶催化作用的机理,分析题图曲线获取有效信息是解题的突破口,对酶促反应机理的理解是解题的关键. 33.下列关于细胞组成、结构和功能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结核杆菌属于胞内寄生菌,其蛋白质在宿主细胞的核糖体上合成 B.没有核膜的细胞在积累无机盐离子时,消耗的能量不是由线粒体提供的 C.ATP和ADP都是高能磷酸化合物,都能在叶绿体和线粒体中形成 D.细胞膜和染色体的组成元素都有C、H、0、N、P,但染色体不属于生物膜系统 【考点】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形态和结构的异同;细胞的生物膜系统;ATP与ADP相互转化的过程. 【分析】细胞生物均含有核糖体,因此均能利用自身的核糖体合成自身的蛋白质;而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也没有核糖体,因此病毒只能寄生在活细胞中生存,并利用宿主细胞中的核糖体合成病毒的蛋白质. 生物膜系统包括:细胞膜、核膜和细胞器膜. 【解答】解:A、结核杆菌属于胞内寄生菌,但是结核杆菌具有核糖体,因此其蛋白质在自身细胞的核糖体上合成,A错误; B、原核细胞没有核膜,也没有线粒体,因此原核细胞在积累无机盐离子时,消耗的能量有细胞质基质提供,B正确; C、ATP和ADP都是高能磷酸化合物,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合成ATP,在叶绿体基质中合成ADP,同时线粒体也存在ATP的合成,在线粒体自身DNA控制蛋白质合成的过程中也有ADP的合成,C正确; D、细胞膜的主要成分为磷脂和蛋白质,染色体的主要成分为蛋白质和DNA,磷脂和DNA的组成元素都为C、H、0、N、P,但染色体不属于生物膜系统,D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涉及知识点较多,蛋白质的合成、ADP和ATP的生成、原核细胞的结构、生物膜系统以及化合物的元素组成等,要求考生能够识记相关知识点,并逐项分析最初准确的判断,难度适中. 34.如图所示为从血红细胞中提取核糖体的大致过程,下列对该过程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步骤①加入14C﹣氨基酸的目的是为了在步骤⑤中检测核糖体 B.步骤②的目的是破坏细胞膜 C.步骤③④的目的是分离细胞器或细胞结构 D.该过程运用了渗透作用原理、同位素示踪、离心法、层析法 【考点】细胞器中其他器官的主要功能;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的综合. 【分析】分析实验流程可知,步骤①中加入14C﹣氨基酸,是作为蛋白质合成的原料,从而结合到核糖体上,使核糖体具有放射性;步骤②加水并加速搅拌使红细胞破裂;步骤③④利用差速离心的方法获得核糖体. 【解答】解:A、核糖体是蛋白质合成的场所,14C﹣氨基酸作为合成蛋白质的原料会在核糖体上合成相应的多肽,因此在步骤(5)中检测到具有放射性的核糖体,A正确; B、步骤(2)中加水会使细胞吸水涨破,玻璃棒搅拌是加速细胞破裂,B正确; C、步骤(3)和(4)均为离心,由于不同结构的比重不同,因此可以利用不同的速度离心获得不同的细胞结构,C正确; D、该过程运用了渗透作用原理、同位素示踪、离心法,但是没有涉及层析法,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利用渗透作用原理、同位素示踪法和离心法等技术提取核糖体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分析实验的能力和理解能力,难度适中. 35.将萤火虫腹部末端的发光器切下,干燥后研成粉末(无光).然后完成如下实验:第一步:向试管A中加入粉末和蒸馏水,A中出现淡黄色荧光,2min后荧光消失.第二步:向试管A中滴加葡萄糖溶液,荧光不能恢复.第三步:向试管A中滴加ATP溶液,荧光恢复. 分析上述实验现象,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2 min后荧光消失”,说明细胞内含有大量的ATP B.“A中出现淡黄色荧光”,说明ATP水解时2个高能磷酸键中的化学能转换成了光能 C.“滴加葡萄糖溶液,荧光不能恢复”,说明葡萄糖中的能量不能被细胞利用 D.实验结果能说明该反应的直接能量物质是ATP而不是葡萄糖 【考点】ATP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和意义. 【分析】ATP是生物体的直接能源物质,因远离腺苷的高能磷酸键很容易形成和断裂,ATP在细胞内数量并不很多,可以和ADP迅速转化形成. 【解答】解:A、“2 min后荧光消失”,说明细胞内ATP被消耗尽,所以细胞内的ATP含量很少,A错误; B、ATP水解时只有1个高能磷酸键中的化学能转换成了光能,B错误; C、“滴加葡萄糖溶液,荧光不能恢复”,说明葡萄糖中的能量不能直接使萤火虫发光,C错误; D、据试验可知,滴加ATP发光,滴加葡萄糖不发光,故说明生命活动所需的直接能源物质是ATP而不是葡萄糖,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ATP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ATP的结构及作用特点.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