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一中2020届高三(12月)月考生物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一中2020届高三(12月)月考生物试题

牡一中2017级高三学年上学期12月月考 生 物 试题 一、选择题 ‎1.模型是人们为了某种特定的目的,而对认识对象所作的一种简化的概括性描述。某同学绘制了叶绿体显微结构模式图,他所建构的是(   )‎ A. 物理模型 B. 概念模型 C. 数学模型 D. 实物模型 ‎【答案】A ‎【解析】‎ ‎【分析】‎ ‎(1)物理模型是以实物或图画形式直观地表达认识对象的特征。‎ ‎(2)概念模型是通过分析大量的具体形象,分类并揭示其共同本质,将其本质凝结在概念中,把各类对象的关系用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系来表述,用文字和符号突出表达对象的主要特征和联系。例如:用光合作用图解描述光合作用的主要反应过程,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等。‎ ‎(3)数学模型是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对研究对象的生命本质和运动规律进行具体的分析、综合,用适当的数学形式如数学方程式、关系式、曲线图和表格等来表达,从而依据现象作出判断和预测。例如:细菌繁殖N代以后的数量Nn=2n,孟德尔的杂交实验“高茎:矮茎=3:1”,酶活性受温度影响示意图等。‎ ‎【详解】根据题意,该同学绘制了叶绿体亚显微结构模型示意图,所以是物理模型,BCD错误,A正确。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模型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模型的概念及种类,掌握各种模型的相关实例,能结合所学的知识作出准确的判断。‎ ‎2.在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检测实验中,最佳的一组实验材料依次是( )‎ ‎①甘蔗的茎 ②油菜籽 ③花生种子 ④梨 ⑤甜菜的块根 ⑥豆浆 A. ②④⑥ B. ⑤②⑥ C. ①②⑥ D. ④③⑥‎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生物组织中化合物的鉴定:‎ ‎(1)斐林试剂可用于鉴定还原糖,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溶液的颜色变化为砖红色(沉淀);斐林试剂只能检验生物组织中还原糖(如葡萄糖、麦芽糖、果糖)存在与否,而不能鉴定非还原性糖(如淀粉)。‎ ‎(2)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 ‎(3)脂肪可用苏丹Ⅲ染液(或苏丹Ⅳ染液)鉴定,呈橘黄色(或红色)。‎ ‎【详解】①甘蔗的茎含有含有丰富的蔗糖,蔗糖不是还原糖,不能用来检测还原糖;‎ ‎②油菜籽中富含脂肪,但种子体积较小,不易操作,不适合用来检测脂肪;‎ ‎③花生种子含有丰富的脂肪,可以用来检测脂肪;‎ ‎④梨含有还原糖,并且颜色较浅,可以用来检测还原糖;‎ ‎⑤甜菜的块根含有蔗糖,不属于还原糖,不能用来检测还原糖;‎ ‎⑥蛋清和豆浆含有蛋白质,可以用来检测蛋白质。‎ 因此最佳的一组实验材料是④梨、③花生种子、⑥豆浆。‎ 故选D。‎ ‎3.下表为四种不同细胞的比较结果,正确的是 ‎ 选项 细胞 细胞壁成分 光合作用 染色质 核糖体 A 蓝球藻细胞 肽聚糖 有 有 有 B 松树成熟的筛管细胞 纤维素和果胶 无 有 有 C 灵芝细胞 肽聚糖 有 有 有 D 绿藻 纤维素和果胶 有 有 有 A. A B. B C. C D. D ‎【答案】D ‎【解析】‎ ‎【分析】‎ ‎1‎ ‎、蓝藻细胞属于原核细胞,松树成熟的筛管细胞、灵芝细胞和绿藻都属于真核细胞,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相比,最大的区别是原核细胞没有被核膜包被的成形的细胞核(没有核膜、核仁和染色体);原核生物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但部分原核生物能进行有氧呼吸和光合作用,如蓝藻。‎ ‎2、植物细胞细胞壁的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真菌细胞壁的成分是几丁质,原核细胞细胞壁的成分是肽聚糖。‎ ‎【详解】A、蓝藻细胞属于原核细胞,没有染色质,A错误;‎ B、成熟的筛管细胞无细胞核和核糖体,故也没有染色质,B错误;‎ C、灵芝细胞属于真菌,细胞壁成分是几丁质,没有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C错误;‎ D、绿藻是植物细胞,有染色质和核糖体,细胞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能进行光合作用,D正确。‎ 故选:D ‎4.下列关于细胞中“骨架”或“支架”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生物大分子都以若干个相连的碳原子构成的碳链为基本骨架 B. 磷脂双分子层构成细胞膜的基本支架,是轻油般的流体 C. 双链DNA的稳定性与脱氧核糖和磷酸通过氢键交替连接成的基本骨架有关 D. 由蛋白质纤维组成的细胞骨架,与细胞物质运输、能量转换、信息传递等有关 ‎【答案】C ‎【解析】‎ ‎【分析】‎ ‎1、细胞骨架是真核细胞中维持细胞形态、保持细胞内部结构有序性的网架结构,细胞骨架由蛋白质纤维组成。‎ ‎2、生物膜的基本骨架是磷脂双分子层。‎ ‎3、DNA分子的基本骨架是磷酸和脱氧核糖交替连接构成的。‎ ‎4、生物大分子的基本骨架是碳链。‎ ‎【详解】A、生物大分子由单体连接而成,单体则以碳链为基本骨架,A正确;‎ B、细胞膜的基本支架是磷脂双分子层,呈轻油般的流体状态,B正确;‎ C、DNA分子中,脱氧核糖和磷酸是通过磷酸二酯键连成的,C错误;‎ D、真核细胞中有蛋白质纤维组成的细胞骨架,它与细胞运动、分裂、分化以及物质运输、能量转换、信息传递等生命活动密切相关,D正确。‎ 故选:C。‎ ‎5.下列有关“DNA是生物的主要遗传物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所有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DNA B. 真核生物、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其他生物的遗传物质是RNA C. 动物、植物、真菌的遗传物质是DNA,除此之外的其他生物的遗传物质是RNA D. 真核生物、原核生物、大部分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少部分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 ‎【答案】D ‎【解析】‎ ‎【分析】‎ ‎1、核酸是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 2、有细胞结构的生物含有DNA和RNA两种核酸,但其细胞核遗传物质和细胞质遗传物质都是DNA。 3、病毒只含一种核酸,因此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 ‎【详解】ABC.细胞类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DNA,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ABC错误; D.真核生物、原核生物、部分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少部分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D正确。 故选D。‎ ‎6.下图为某蛋白质的结构示意图,其中“―S―S―”为由两个“―SH”(巯基)构成的二硫键,其作用是连接两相邻肽链。若该蛋白质分子共由m个氨基酸组成,则形成一个该蛋白质分子时生成的水分子数和减少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 A. (m-3),18(m-3)+4 B. (m-4),18(m-4) C. (m-2),18(m-2)+4 D. m,18m ‎【答案】C ‎【解析】‎ ‎【分析】‎ ‎1、氨基酸脱水缩合反应过程中,形成的肽键数=脱去的水分子数=氨基酸数目-肽链数;环状肽链中氨基酸的数目=肽键数=脱去的水分子数;‎ ‎2‎ ‎、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蛋白质的过程中减少的相对分子质量是失去的水分子分子量与形成二硫键脱去的H的和。‎ ‎【详解】由题意知,该蛋白质中含有两条线形肽链和一条环状肽链,且含有2个二硫键,因此失去的水分子数是(m-2),减少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8(m-2)+4。‎ 故选C。‎ ‎7.下列有关人体细胞呼吸的说法,正确的是 A. [H]只在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产生,第三阶段与O2结合形成水 B. 无氧呼吸第二阶段能产生少量ATP C. 剧烈运动时,以葡萄糖为底物,若细胞CO2释放量等于O2吸收量,则细胞只进行有氧呼吸 D. 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ADP的消耗量最大 ‎【答案】D ‎【解析】‎ ‎【分析】‎ 阅读题干可知,该题的知识点是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具体过程,回忆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过程中的物质变化、能量变化和场所,然后分析选项进行解答。‎ ‎【详解】A. 有氧呼吸第一、第二阶段都产生[H],A错误;‎ B. 无氧呼吸第二阶段不释放能量,不产生ATP,B错误;‎ C. 人体细胞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因此人体以葡萄糖为底物时,若细胞CO2释放量等于O2吸收量,细胞也可能在有氧呼吸的同时进行无氧呼吸,C错误;‎ D. 有氧呼吸第三阶段产生ATP数量最多,因此ADP的消耗量最大,D正确。‎ 故选D。‎ ‎【点睛】易错选项C,容易忽视人体细胞内进行无氧呼吸既不消耗氧气也不产生CO2。不能根据有氧呼吸产生的CO2量与消耗的氧气量是否相等来判断细胞内发生的呼吸方式。‎ ‎8.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每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只能处在一个营养级上 B. 动物都属于消费者,其中食草动物处于第二营养级 C. 生产者都是自养生物,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 D. 细菌都属于分解者,其异化作用类型有需氧型和厌氧型两类 ‎【答案】C ‎【解析】‎ ‎【分析】‎ 每种生物在不同的食物链中会处于不同的营养级,动物多数是消费者,但像屎壳螂等属于分解者。细菌中多数是分解者,但硝化细菌属于生产者。‎ ‎【详解】同一种生物在不同的食物链中可以占有不同的营养级,A错误;动物并不都属于消费者,少数动物属于分解者,如蛆、秃鹫等,B错误;自养生物都是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C正确;细菌不都属于分解者,如硝化细菌是生产者,D错误;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要求学生建立知识体系,并注意掌握一些特例。‎ ‎9.“观察根尖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中,观察到不同分裂时期的细胞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 A. 解离时间越长越好,保证组织中的细胞分离开 B. 装片制作过程中需要用体积分数95%的酒精洗去解离液 C. 图乙细胞的染色体数是图丙细胞的一半,但二者的核DNA数量相等 D. 统计视野中处于图乙、丙、丁时期的细胞数目可计算细胞周期的时长 ‎【答案】C ‎【解析】‎ ‎【分析】‎ 观察细胞有丝分裂实验的步骤:解离(解离液由盐酸和酒精组成,目的是使细胞分散开来)、漂洗(洗去解离液,便于染色)、染色(用龙胆紫、醋酸洋红等碱性染料)、制片(该过程中压片是为了将根尖细胞压成薄层,使之不相互重叠而影响观察)和观察(先低倍镜观察,后高倍镜观察)分析题图:甲细胞为有丝分裂前期,乙细胞为有丝分裂中期,丙细胞为有丝分裂后期,丁细胞壁为有丝分裂末期,据此答题。‎ ‎【详解】A、解离的目的是用药液使组织细胞彼此分离开来,但不能时间太长,A错误;‎ B、解离后漂洗用的是清水,目的是洗去解离液,便于染色,B错误;‎ C、图乙细胞为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数与一般体细胞相等,而丙细胞为有丝分裂后期,为一般体细胞的2倍,故乙细胞的染色体数是图丙细胞的一半,但二者的核DNA数量相等,C正确;‎ D ‎、分裂间期持续时间长,处于间期的细胞数目多,分裂期持续时间短,处于分裂期的细胞数目少,故统计多个视野中不同时期的细胞数能够估算各个时期持续的相对时间所占的比例,但不能确定细胞周期的时长,D错误。‎ 故选:C。‎ ‎【点睛】关键:结合有丝分裂中染色体的形态和位置变化特征,正确判断题中四个细胞的分裂时期是确定细胞内染色体和核DNA数量变化的依据。‎ ‎10.水稻中非糯性(W)对糯性(w)为显性,非糯性品系的花粉遇碘呈蓝黑色,糯性品系的花粉遇碘呈红褐色。下面是对纯种的非糯性与糯性水稻的杂交后代进行观察的结果,其中能直接证明孟德尔分离定律的一项是( )‎ A. 杂交后亲本植株上结出的种子(F1)遇碘全部呈蓝黑色 B. F1自交后结出的种子(F2)遇碘后,3/4呈蓝黑色,1/4呈红褐色 C. F1产生的花粉遇碘后,一半呈蓝黑色,一半呈红褐色 D. F1测交所结出的种子遇碘后,一半呈蓝黑色,一半呈红褐色 ‎【答案】C ‎【解析】‎ ‎【分析】‎ 基因分离的实质是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等位基因的分离伴随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而分离,配子中只存在等位基因中的其中一个。杂合子的配子种类能够直接证明孟德尔的基因分离定律实质,杂合子测交能验证基因分离定律。‎ ‎【详解】杂交后亲本植株上结出的种子(F1)遇碘全部呈蓝黑色,后代表现型只有一种无法证明,A错误; F1自交后结出的种子(F2)遇碘后,3/4呈蓝黑色,1/4呈红褐色,说明F1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但不能直接证明孟德尔的基因分离定律,B错误; F1产生的花粉遇碘后,一半呈蓝黑色,一半呈红褐色,说明F1产生两种配子,比例为1:1,所以能直接证明孟德尔的基因分离定律,C正确; F1测交所结出的种子遇碘后,一半呈蓝黑色,一半呈红褐色,只能验证,不能直接证明孟德尔的基因分离定律,D错误。 故选C。‎ ‎11.四环素、链霉素、氯霉素、红霉素等抗生素能抑制细菌的生长,它们有的能干扰细菌核糖体的形成,有的能阻止tRNA和mRNA结合,这些抗生素阻断了下列选项中的 A. 翻译过程 B. DNA复制过程 C. 转录过程 D. 染色体活动 ‎【答案】A ‎【解析】‎ ‎【分析】‎ 蛋白质的合成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过程,其中转录过程发生在细胞核中,原料是核糖核苷酸,模板是DNA的一条链,还需要酶和能量;翻译发生在核糖体上,原料是氨基酸,模板是mRNA,此外还需要酶、能量和tRNA(识别密码子并转运相应的氨基酸)。据此答题。‎ ‎【详解】由题意知,抗生素干扰核糖体形成,由于核糖体是翻译的场所,因此抗生素会干扰翻译过程;反应过程中tRNA的一端携带氨基酸,另一端上有反密码子。可以与mRNA上的密码子进行互补配对,如果抗生素阻止tRNA和mRNA结合,则会影响翻译过程的进行。综上所述,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2.人群中某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的发病率为36%,一对夫妇中妻子患病,丈夫正常,他们所生的子女患该病的概率是 A. 5/9 B. 7/9‎ C. 3/5 D. 4/5‎ ‎【答案】A ‎【解析】‎ ‎【分析】‎ 已知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的发病率为36%,则正常的概率为64%。因此一对夫妇中妻子患病的基因型为AA或Aa,丈夫正常的基因型为aa。‎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分析,正常aa=64%,则a=80%,A=20%,所以AA=20%×20%=4%,Aa=36%-4%=32%,因此患者中杂合子的概率=32%/36%=8/9。一对夫妇中妻子患病,是Aa的概率是8/9,正常丈夫的基因型为aa,则他们的后代正常的概率=8/9×1/2=4/9,所以患病的概率为5/9,故选A。‎ ‎13.下列有关基因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摩尔根将孟德尔的“遗传因子”这一名词重新命名为“基因”‎ B. 随着细胞质基因的发现,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可概括为: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载体 C. 一个DNA分子上有多个基因,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D. 研究表明,基因与性状的关系并不都是一 一对应的 ‎【答案】A ‎【解析】‎ ‎【分析】‎ ‎1、基因的概念: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是决定生物性状的基本单位。‎ ‎2、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基因在染色体上,并且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载体。‎ ‎【详解】A、约翰逊将孟德尔的“遗传因子”这一名词重新命名为“基因”,A错误;‎ B、随着细胞质基因的发现,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可概括为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载体,B正确;‎ C、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一个DNA分子上有多个基因,C正确;‎ D、研究表明,基因与性状的关系并不都是简单的线性关系,D正确。‎ 故选A。‎ ‎14.一个种群内,XBXB、XBXb、XbY、XBY的基因型的个体均占22%,则b的基因频率为( )‎ A. 33.3% B. 43.6% C. 45.3% D. 50%‎ ‎【答案】B ‎【解析】‎ 分析】‎ 基因频率的计算:常染色体遗传方式:①在种群中一对等位基因的频率之和等于1,基因型频率之和也等于1;②一个等位基因的频率=该等位基因纯合子的频率+1/2杂合子的频率。伴X染色体遗传方式:基因在X染色体上,Y染色体上无等位基因,计算时只计X染色体上的基因数不考虑Y染色体。‎ ‎【详解】设种群内的个体数为100,由于“XBXB、XBXb、XbY、XBY的基因型的个体均占22%”,则XbXb占12%,因此种群中基因型为XBXB的有22,XBXb有22,XbXb有12,XBY有22,XbY有22人,则Xb的基因频率=Xb/(XB+Xb)×100%=(22+12×2+22)/(22×6+12×2)×100%=43.6%。 故选B。‎ ‎【点睛】准确理解基因频率的概念是解答本题的关键。基因频率指在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数的比率。生物进化的本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 ‎15.某研究人员模拟赫尔希和蔡斯关于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进行了以下4个实验:①用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细菌 ②未标记的噬菌体侵染35S标记的细菌 ③用18O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细菌 ④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细菌 适宜时间后搅拌和离心以上4个实验检测到放射性的主要部位是( )‎ A. 上清液、沉淀、沉淀和上清液、沉淀和上清液 B. 上清液、沉淀、沉淀和上清液、沉淀 C. 沉淀、上清液、沉淀和上清液、上清液 D. 沉淀、上清液、沉淀、沉淀和上清液 ‎【答案】B ‎【解析】‎ ‎【分析】‎ 噬菌体侵染过程:吸附→注入(注入噬菌体的DNA)→合成(控制者:噬菌体的DNA;原料:细菌的化学成分)→组装→释放。S是蛋白质的特有元素,DNA分子中含有P,蛋白质中几乎不含有,用放射性同位素32P和放射性同位素35S分别标记的是DNA和蛋白质,18O可以标记DNA和蛋白质。‎ ‎【详解】①用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细菌时,由于35S只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而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所以只能在上清液中检测到放射性;‎ ‎②未标记的噬菌体侵染35S标记的细菌,细菌离心后分布在沉淀物中,所以离心后主要在沉淀物中检测到放射性;‎ ‎③用18O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18O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和DNA分子,所以在沉淀物和上清液中都有放射性;‎ ‎④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细菌,32P标记噬菌体的DNA,将进入细菌体内并随着细菌离心到沉淀物中,所以离心后主要在沉淀物中检测到放射性;故反射性存在的主要部位分别为:上清液、沉淀、沉淀和上清液、沉淀,B正确。‎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考生需要清除噬菌体只将DNA分子注入细胞,在子代和亲代之间起遗传作用的是DNA而不是蛋白质。‎ ‎16.在“模拟孟德尔的杂交实验”中,甲、丙容器共同表示F1雌性个体的基因型,乙、丁容器共同表示F1雄性个体的基因型,卡片上的字母表示基因(如下表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容器中卡片的种类及数量(张)‎ 黄Y的卡片数 绿y的卡片数 圆R的卡片数 皱r的卡片数 甲容器(♀)‎ ‎10‎ ‎10‎ ‎0‎ ‎0‎ 乙容器(♂)‎ ‎10‎ ‎10‎ ‎0‎ ‎0‎ 丙容器(♀)‎ ‎0‎ ‎0‎ ‎10‎ ‎10‎ 丁容器(♂)‎ ‎0‎ ‎0‎ ‎10‎ ‎10‎ A. 从甲容器中随机取出1张卡片,是模拟减数分裂形成精子的过程 B. 将甲、乙容器中各取出的1张卡片组合在一起,是模拟自由组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 C. 从乙、丁容器中各随机取出1张卡片并组合在一起,是模拟自由组合形成配子 D. 四个容器中的卡片数必须相等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孟德尔对分离现象的解释,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基因)决定的,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为显性基因,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为隐性基因,而且基因成对存在。遗传因子组成相同的个体为纯合子,不同的为杂合子。生物形成生殖细胞(配子)时成对的基因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当杂合子自交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后代出现性状分离,性状分离比为显性:隐性=3:1。甲、丙容器代表某动物的雌生殖器言,乙、丁容器代表某动物的雄生殖器言,卡片上的字母表示雌、雄配子所含基因,用不同卡片的随机结合,模拟生物在生殖过程中,雌雄配子的随机组合。‎ ‎【详解】A、从甲容器中随机取出1张卡片,是模拟等位基因的分离,A错误;‎ B、将甲、乙容器中取出的1张卡片组合在一起,是模拟等位基因分离及配子的随机结合过程,B错误;‎ C、从乙、丁容器中随机取1张卡片并组合在一起,涉及两对基因,所以是模拟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形成配子的过程,C正确;‎ D、雌雄配子数目不相等,甲、丙容器代表某动物的雌生殖器言,乙、丁容器代表某动物的雄生殖器言,甲、丙与乙、丁中的卡片数可以不相等,D错误。‎ 故选C。‎ ‎17.下面所示的4个家系中,带阴影的为遗传病患者,白色表现正常。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 可能是色盲遗传的家系是甲、乙、丙、丁 B. 肯定不是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家系是甲、乙 C. 家系甲中,这对夫妇再生一患病孩子的几率为1/4‎ D. 家系丙中,女儿不一定是杂合子 ‎【答案】A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甲图中,父母均正常,但有一个患病的儿子,说明甲病是隐性遗传病,可能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也可能是伴X隐性遗传病;根据乙图无法确定乙病的遗传方式,但肯定不是伴X显性遗传病;根据丙图无法确定丙病的遗传方式;丁图中,父母均患病,但有一个正常的儿子,说明该病是显性遗传病,可能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也可能是伴X显性遗传病。‎ ‎【详解】A、色盲是伴X隐性遗传病,可能是色盲遗传的家系是甲、乙、丙,但丁是显性遗传病,不可患有色盲,A错误;‎ B、抗维生素D佝偻病是伴X显性遗传病,甲是隐性遗传病,不可能是抗维生素D佝偻病;乙病的遗传方式虽然不确定,但肯定不是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丙和丁家系都有可能患抗维生素D佝偻病,B正确;‎ C、无论甲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还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这对夫妇再生一患病孩子的几率都是1/4,C正确;‎ D、丙遗传方式不确定,可能是显性遗传病,也可能是隐性遗传病,所以女儿可能是杂合子,也可能是纯合子,D正确。‎ 故选A。‎ ‎【点睛】本题结合系谱图,考查遗传病的遗传方式,意在考查考生分析系谱图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能理解各种遗传病额遗传特点;能运用所学知识,对遗传病的遗传方式作出准确的判断和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 ‎18.下列有关科学家的研究方法、技术及成果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卡尔文运用同位素标记法探明了碳元素在暗反应中的转移途径 B. 摩尔根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证明了果蝇的白眼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C. 孟德尔运用假说-演绎法发现了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 D. 林德曼运用定量分析揭示了相邻营养级之间能量流动的传递效率 ‎【答案】B ‎【解析】‎ ‎【分析】‎ ‎1、假说演绎法又称为假说演绎推理,是指在观察和分析基础上提出问题以后,通过推理和想象提出解释问题的假说,根据假说进行演绎推理,再通过实验检验演绎推理的结论.如果实验结果与预期结论相符,就证明假说是正确的,反之,则说明假说是错误的;‎ ‎2、同位素标记法:同位素可用于追踪物质的运行和变化规律.,借助同位素原子可以以研究有机反应历程;‎ ‎3、类比推理法:类比推理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有部分属性相同,从而推出它们的其他属性也相同的推理。‎ ‎【详解】A、卡尔文运用同位素标记法探明了碳元素在暗反应中的转移途径,A正确;‎ B、摩尔根运用假说演绎的方法证明了果蝇的白眼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B错误;‎ C、孟德尔运用假说-演绎法发现了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C正确;‎ D、美国生态学家林德曼对赛达伯格湖的能量流动进行了定量分析揭示了相邻营养级之间有较稳定的能量传递效率,D正确;‎ 故选B。‎ ‎19.下列关于基因、蛋白质与性状的关系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 皱粒豌豆种子中,编码淀粉分支酶的基因被打乱,不能合成淀粉分支酶,淀粉含量低而蔗糖含量高 B. 人类白化病症状是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来实现的 C. 决定身高的基因与身高这种性状呈线性关系,即一种性状由一个基因控制 D. 囊性纤维病是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答案】A ‎【解析】‎ ‎【分析】‎ 基因控制生物体的性状是通过指导蛋白质的合成来实现的。基因可以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也可以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基因与性状之间并不是简单的一一对应的关系。有些性状是由多个基因共同决定的,有的基因可决定或影响多种性状。一般来说,性状是基因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详解】A、皱粒豌豆的DNA中插入了一段外来DNA序列,打乱了编码淀粉分支酶的基因,导致淀粉分支酶不能合成,而淀粉分支酶的缺乏又导致细胞内淀粉含量降低,A正确;‎ B、人类白化病症状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B错误;‎ C、生物体的性状受基因控制,也会受到环境的影响,基因与性状的关系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C错误;‎ D、囊性纤维病是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来实现的,D错误。‎ 故选A。‎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基因、蛋白质和性状之间的关系,以及基因控制性状的两种途径,再根据题意作答。‎ ‎20.下列关于染色体的说法,正确的是 A. 猫叫综合征是人的第5号染色体丢失引起的遗传病 B. 大多数染色体结构变异对生物体是不利的,但不会导致生物体死亡 C. 一个染色体组所含的遗传信息能控制生物体的生长、发育、遗传和变异 D. 多倍体植株常常是茎秆粗壮、果实和种子较大,营养物质的种类和含量有所增加 ‎【答案】C ‎【解析】‎ ‎【分析】‎ ‎1、染色体结构的变异:指细胞内一个或几个染色体发生片段的缺失、增添、倒位或易位等改变。‎ ‎2、染色体数目的变异:指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增添或缺失的改变。‎ ‎【详解】A、猫叫综合征是人的第5号染色体部分缺失引起的遗传病,这种变异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缺失,A错误;‎ B、变异具有多害少利性,大多数染色体结构变异对生物体是不利的,有的甚至会导致生物体死亡,B错误;‎ C、一个染色体组含有控制生物体的生长、发育、遗传和变异全套遗传信息,C正确;‎ D、多倍体营养物质含量增加,但营养物质的种类不会增加,D错误。‎ 故选:C。‎ ‎21.ATP是细胞直接的能源物质。dATP(d表示脱氧)是三磷酸脱氧腺苷的英文名称缩写,其结构式可简写成dA—P〜P〜P。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A. 一分子dATP由三分子磷酸、一分子脱氧核糖和一分子腺嘌呤组成 B. 细胞内生成dATP时有能量的储存,常与放能反应相联系 C. 在DNA合成过程中,dATP是构成DNA的基本单位之一 D. dATP具有高能磷酸键,可能为细胞的某些反应提供能量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ATP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理解ATP的分子结构特点、ATP的功能及其形成过程,能结合题意利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推测dATP的结构和功能等相关知识。‎ A.根据题意,dATP与ATP结构类似,从其结构简式可知,一分子dATP由三分子磷酸、一分子脱氧核糖和一分子腺嘌呤组成,A正确;‎ B.细胞内生成dATP时要形成高能磷酸键,有能量的储存,常与放能反应相联系,B正确;‎ C.DNA的结构单位是四种脱氧核苷酸,而dATP是三磷酸脱氧腺苷,有三分子磷酸,因此,dATP不是构成DNA的基本单位,C错误;‎ D,dATP含有2个高能磷酸键,可能为细胞的某些反应提供能量,D正确。‎ 故选C。‎ ‎【点睛】易错知识点拨——ATP组成图析:‎ 由结构式可看出,ATP的结构特点可用“一、二、三”来总结,即一个腺苷、二个高能磷酸键、三个磷酸基团。‎ ‎22.某同学研究甲湖泊中x深度生物光合作用和有氧呼吸。具体操作如下:取三个相同的透明玻璃瓶a、b、c,将a先包以黑胶布,再包以锡箔。用a、b、c三瓶从待测水体深度取水,测定c瓶中水内溶氧量。将a瓶、b瓶密封再沉入待测水体深度,经24小时取出,测两瓶氧含量,结果如图所示。则24小时待测深度水体中生物光合作用和有氧呼吸的情况是 ‎ A. 24小时待测深度水体中生物有氧呼吸消耗的氧气量是v mol/瓶 B. 24小时待测深度水体中生物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量是k mol/瓶 C. 24小时待测深度水体中生物有氧呼吸消耗的氧气量是(k - v)mol/瓶 D. 24小时待测深度水体中生物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量是(k - v)mol/瓶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操作步骤可知,c瓶为对照,测量的是实验前每瓶中的溶氧量,即原溶氧量=w mol/瓶;a瓶用不透光的黑布包起来,其内生物只能进行呼吸作用,测量的值为原溶氧量与有氧呼吸消耗的氧气量之差,即有氧呼吸消耗的氧气量=(w-v)mol/瓶;b瓶内的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同时能进行呼吸作用,测量的结果为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量-有氧呼吸消耗的氧气量+原溶氧量的值,即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量=k-w+(w-v)=(k-v)mo/瓶。‎ ‎【详解】AC、根据题意可知,c瓶中的氧气含量即为初始含氧量,a瓶包裹黑胶布则只能进行有氧呼吸,不能进行光合作用,瓶中氧气消耗,消耗量为(w-v)mol/瓶,AC错误;‎ BD、b瓶既进行有氧呼吸有进行光合作用,a和b两瓶有氧呼吸强度相等,则光合作用产生氧气量为(k-v)mol/瓶,B错误,D正确。‎ 故选D。‎ ‎23.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能解释生物进化的原因,但不能解释遗传与变异的本质 B. 物种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共同进化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C. 新物种的产生一定存在进化,进化不一定意味着新物种的产生 D. 一个达到遗传平衡的理想群体,随机交配后,基因频率及基因型频率都不发生改变 ‎【答案】B ‎【解析】‎ ‎【分析】‎ 达尔文进化论的内容: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和适者生存。先进性:能够科学地解释生物进化的原因,以及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对于人们正确的认识生物界有重要的意义;局限性:对于遗传和变异的本质未能作出科学的解释;对生物进化的解释也局限于个体水平;强调物种的形成是渐变的结果,不能解释物种大爆发的现象。‎ ‎【详解】A、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对于遗传和变异的本质未能作出科学的解释,A正确;‎ B、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B错误;‎ C、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出现生殖隔离,进化的标志是基因频率的改变,故新物种的产生一定存在进化,进化不一定意味着新物种的产生,C正确;‎ D、 一个达到遗传平衡的理想群体,随机交配后,基因频率及基因型频率都不发生改变,D正确。‎ 故选B。‎ ‎24.如图为某高等动物细胞分裂图像及细胞内同源染色体对数的变化曲线,据图分析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若细胞甲、乙、丙、丁均来自该动物的同一器官,此器官是睾丸 B. 曲线图中可能发生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的是FG段 C. 细胞甲、乙、丙、丁内染色体数和核DNA分子数的比值是1∶1的有甲、乙,具有4对同源染色体的有甲、丙 D. CD段着丝点分裂,染色体数目加倍,所以对应于甲细胞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细胞分裂图:图中甲为有丝分裂后期图,乙为精原细胞,丙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图,丁为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图。分析曲线图:由于有丝分裂过程中始终存在同源染色体,因此曲线图中ABCDE属于有丝分裂;而减数第一次分裂结束后同源染色体分离,减数第二次分裂中不存在同源染色体,因此FGHI属于减数分裂。‎ ‎【详解】观察题图可知,甲→乙是有丝分裂,乙→丙→丁属于减数分裂,且丙的细胞质分配是均匀的,所以此器官是睾丸(精巢),A正确;对曲线进行解读可知,ABCDE属于有丝分裂,FGHI属于减数分裂,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即FG段,B正确;细胞内染色体数和核DNA分子数的比值是1:1的只有甲、乙,具有4对同源染色体的只有甲,C错误;曲线中ABCDE属于有丝分裂,CD段着丝点分裂,染色体加倍,为有丝分裂后期,因此对应于甲细胞,D正确。‎ ‎【点睛】熟悉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细胞内染色体和DNA的变化规律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25.下图表示人体组织细胞与细胞外液发生物质交换的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组织细胞产生的代谢废物如尿素,从内环境排出体外要经过循环、泌尿系统 B. ①代表血液,②代表组织液,③代表淋巴 C. 组织细胞所处的内环境多数是血浆 D. 激素、氨基酸、胰蛋白酶都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 ‎【答案】A ‎【解析】‎ ‎【分析】‎ 由题图可知,①是血浆,②是组织液,③是淋巴。内环境的组成成分主要是血浆、组织液、淋巴,血浆和组织液之间通过毛细血管壁相互渗透、组织液通过毛细淋巴管壁形成淋巴,淋巴通过淋巴循环形成血浆。‎ ‎【详解】A、体内细胞产生的代谢废物如尿素,要经组织液、血浆等,从内环境排出体外要经过循环系统、泌尿系统,A正确;B、①是血浆,不是血液,血液包含血细胞,血浆不包含血细胞,B错误;C、组织细胞所处的内环境大多数是组织液,而不是血浆,C错误;D、激素、氨基酸属于内环境成分,胰蛋白酶是消化液,不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D错误。故选A。‎ ‎26.人体的健康依赖于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的调节。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胸腺既能分泌激素,也是T淋巴细胞成熟场所 B. 神经递质既能作用于神经细胞,也能作用于腺体细胞 C. 肾上腺素既属于激素,也是一种神经递质 D. 浆细胞既能分泌抗体,也能增殖分化成记忆细胞 ‎【答案】D ‎【解析】‎ ‎【分析】‎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效应器指的是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者腺体。肾上腺素是肾上腺激素中主要的一种,也是神经未梢释放的一种神经递质。‎ ‎【详解】A、胸腺是T林巴细胞成熟的场所,且胸腺可以分泌胸腺激素,A正确;‎ B、反射弧的效应器指的是传出神经未梢及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者腺体,因此神经递质既能够作用于神经细胞,也能够作用于腺体细胞,B正确;‎ C、肾上腺素既是一种动物激素,又可作为神经递质,C正确;‎ D、浆细胞可以分泌抗体,但是没有分裂能力,D错误。‎ 故选D。‎ ‎27.下列关于体温调节的叙述中,正确的有 A. 下丘脑是感觉体温变化的主要中枢 B. 在炎热环境中大量排汗是热量散失的主要途径 C. 冷觉感受器分布在皮肤,温觉感受器分布在内脏器官 D. 寒冷环境中出现“寒战”是立毛肌收缩的结果 ‎【答案】B ‎【解析】‎ ‎【分析】‎ ‎1、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产热(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减少散热(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2、炎热环境→皮肤温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散热(毛细血管舒张、汗腺分泌增加)→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详解】A、下丘脑是体温调节中枢,感觉体温变化的部位是大脑皮层,A错误;‎ B、炎热环境中主要的散热方式是汗液蒸发,B正确;‎ C、冷觉感受器和温觉感受器分布在皮肤和内脏器官等部位,C错误;‎ D、寒冷环境中的“寒颤”是由于骨骼肌收缩的结果,立毛肌收缩形成“鸡皮疙瘩”,D错误。‎ 故选B。‎ ‎28.若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H7N9侵入人体后可发生下图免疫反应(A、B为有关的物质),下列各种分析正确的是( )‎ A. 禽流感病毒H7N9侵入机体后,能刺激T细胞增殖和分化成效应T细胞,效应T细胞能产生抗体与病毒结合 B. A物质为抗体,能够刺激T细胞增殖分化,并最终将禽流感病毒H7N9清除 C. T细胞成熟于骨髓,它可分化成记忆细胞和效应T细胞 D. 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依赖B物质,B物质的化学本质是糖蛋白 ‎【答案】D ‎【解析】‎ ‎【分析】‎ 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 ‎【详解】A、产生抗体的是效应B细胞,A错误;‎ B、由图可知,A是效应T细胞释放用于增强免疫效应的淋巴因子,B错误;‎ C、T细胞成熟于胸腺,C错误。‎ D、由题意可知,B物质是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识别和密切接触所依赖的物质,所以其化学本质是糖蛋白,D正确。‎ 故选D。‎ ‎【点睛】抗体是由浆细胞即效应B细胞合成并分泌的,是学生易忽视的知识点。淋巴细胞的产生部位和成熟部位的不同,是学生的易混点。‎ ‎29.植物的生长发育与激素调节息息相关。下列关于植物激素调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激素调节只是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一部分 B. 植物激素直接参与细胞代谢并给细胞传达调节代谢的信息 C. 植物激素可以对基因组的表达进行调节,其合成也受基因组控制 D. 在植物的生长发育和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中,多种激素共同起作用 ‎【答案】B ‎【解析】‎ ‎【分析】‎ 调节植物生命活动的激素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作用共同调节的,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从根本上说是植物基因组程序性表达的结果。植物的生长发育既受内部因子(激素)的调节,也受外部因子(如光、温度、日照长度、重力、化学物质等)的影响。这些化学和物理因子通过信号转导,诱导相关基因表达,调控生长发育。‎ ‎【详解】A、植物所有的生命活动受到基因的控制,而激素调节只是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一部分,A正确;‎ B、植物激素不直接参与代谢,而是调节代谢,B错误;‎ C、根据以上分析可知,植物激素能对基因组的表达进行调节,其合成也受基因组控制,C正确;‎ D、在植物的生长发育和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中,调节植物生命活动的激素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作用共同调节的,D正确。‎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的知识点,要求学生掌握植物生命活动主要受到激素的调节,而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从根本上说是植物基因组程序性表达的结果,这是该题考查的重点;理解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过程是突破该题的关键。‎ ‎30.关于种群和群落的说法正确的是 A. 某个森林中落叶松的集群分布是群落的水平结构 B. 即使没有人类的干扰,森林阶段也并非是所有群落演替的最终阶段 C. 种群数量的增加导致群落丰富度的提高 D. 演替是随时间的推移,群落中一个种群会代替另一个种群,不受人类活动的影响 ‎【答案】B ‎【解析】‎ ‎【分析】‎ 种群的空间分布有集群分布、随机分布和均匀分布;群落的空间结构有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 ‎【详解】A、落叶松的集群分布,属于种群的空间特征,A错误;‎ B、即使没有人类的干扰,如果气候不适宜,也不能最终演替成森林,B正确;‎ C、种群数量的增加,生物种类没有增加,所以丰富度不变,C错误;‎ D、演替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取代另一个群落的过程,D错误。‎ 故选B。‎ ‎31.图中a、b、c表示生物学有关内容,其中不符合图示关系的是()‎ A. 若该图为反射弧的结构模式图,则a、b、c、d、e分别表示感受器、神经中枢、效应器、传入神经、传出神经 B. 若该图表示兴奋在突触的传递,则a为突触前膜,b为突触间隙,c为突触后膜 C. 若该图表示捕食食物链,则a为生产者,b为消费者,c为分解者 D. 若该图表示血糖的神经调节途径,则a表示下丘脑,d、b、e、c分别表示有关神经、胰岛、胰岛素(或胰高血糖素)、靶器官或靶细胞 ‎【答案】C ‎【解析】‎ ‎【分析】‎ 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突触是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构成的。食物链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构成捕食食物链的成分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血糖平衡的调节有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血糖平衡的调节中枢在下丘脑。‎ ‎【详解】A、反射弧通常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组成,神经冲动的传导途径:感受器a→传入神经d→神经中枢b→传出神经e→效应器c,A正确;‎ B、兴奋在突触的传递过程为:突触前膜a释放神经递质到突触间隙b,作用于突触后膜c,B正确;‎ C、捕食食物链中第一营养级只能是生产者,之后各营养级只能是消费者,没有分解者,C错误;‎ D、血糖平衡调节调节既有神经调节又有体液调节,其神经调节途径是:血糖浓度升高或降低,刺激下丘脑中相关区域产生兴奋,通过相关神经作用于胰岛,使其分泌胰岛素或胰高血糖素,胰岛素或胰高血糖素通过体液运输到靶器官或靶细胞,与靶细胞膜上的受体蛋白结合而发挥作用。故a表示下丘脑,d、b、e、c分别表示有关神经、胰岛、胰岛素(或胰高血糖素)、靶器官或靶细胞,D正确;‎ 故选C。‎ ‎32. 植物激素在农业生产和园林绿化方面得到广泛的应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利用生长素类似物合成除草剂,可清除农田和园林杂草或抑制杂草生长 B. 在园林栽培中,可用赤霉素来促进植物细胞伸长,使植株增高 C. 在进行组织培养时,在培养基中加入适量的细胞分裂素可促进细胞分裂 D. 在果树挂果时,利用乙烯利促进果实细胞体积增大 ‎【答案】D ‎【解析】‎ 利用生长素类似物合成除草剂,可清除农田和园林的杂草或抑制杂草生长,A正确;在园林栽培中,可用赤霉素来促进植物细胞伸长,使植株增高,B正确;在进行组织培养时,在培养基中加入适量的细胞分裂素可促进细胞分裂,C正确;在果树挂果时,利用生长素和赤霉素可促进果实细胞体积增大,乙烯利能促进果实成熟,D错误。‎ ‎【考点定位】植物激素及其类似物在农业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33.在我国红树林广泛分布于福建、广东沿海的潮间带,既是海岸的天然防护林又是潮间带多种贝类、鱼类的栖息繁衍地,也是多种水鸟营巢繁殖的处所。由于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其面积日益缩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潮间带中的贝类、鱼类水鸟组成食物链,能量沿着食物链单向传递 B. 引入外来物种可增加红树林中物种多样性,有利于增强红树林的稳定性 C. 以红树林为主体及其伴生的动物和其他植物共同组成了生物群落 D. 红树林能防风消浪、固岸护堤、净化海水体现了红树林的间接价值 ‎【答案】D ‎【解析】‎ ‎【分析】‎ ‎1、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包括直接价值、间接价值、潜在价值。‎ 直接价值:是指能为人类提供形式多样的食物、纤维、燃料和建材等。  间接价值:是指对生态平衡、生物圈稳态的调节功能。  潜在价值:指目前人类尚不清楚的价值。‎ ‎2、群落是指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的各种生物种群的总和。‎ ‎【详解】A、食物链必须包含生产者,潮间带中的贝类、鱼类、水鸟均为消费者,不能构成食物链,A错误;‎ B、引入外来物种可能导致外来物种入侵,使红树林生态系统遭受破坏,B错误;‎ C、生物群落是指一定区域中所有生物的总称,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以红树林为主体及其伴生的动物和其他植物、微生物等共同组成生物群落,C错误;‎ D、红树林能防风消浪、固岸护堤、净化海水体现了红树林的间接价值,D正确。‎ 故选D。‎ ‎34.将一植物放在密闭的玻璃罩内,置于室外进行培养。假定玻璃罩内植物的生理状态与自然环境中相同,用CO2测定仪测得了一天内该玻璃罩内CO2浓度变化情况,绘制成如下图的曲线,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BC段较AB段CO2增加减慢,是因为BC段温度较低,植物呼吸作用减弱的缘故 B. CO2下降从D点开始,说明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是从D点开始的 C. FG段CO2下降不明显,是因为光照减弱,光合作用减弱的缘故 D. H点CO2浓度最低,说明此时植物体内有机物含量最少 ‎【答案】A ‎【解析】‎ ‎【分析】‎ H点CO2浓度最低,说明此时植物体内积累的有机物最多;D点和H点时,光合作用强度与细胞呼吸强度相等;D点之前、H点以后也进行光合作用,只不过是光合作用强度比细胞呼吸强度弱;D点以前由于植物只进行细胞呼吸,或者是细胞呼吸强度大于光合作用强度,所以玻璃罩内的CO2浓度逐渐增大。所以A选项正确。‎ ‎【详解】‎ 请在此输入详解!‎ ‎35.下列生理活动具有双向性的有几项() ‎ ‎①生长素在胚芽鞘的极性运输 ‎②细胞发生质壁分离时水分子的运输 ‎③膝跳反射时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④活细胞中ATP与ADP间的转化 ‎⑤草原生态系统中狼和兔子间的信息传递 ‎⑥人体内非必需氨基酸和必需氨基酸间的转换 ‎⑦肝细胞内葡萄糖和糖原的转化 ‎⑧C元素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转换 A. 四项 B. 五项 C. 六项 D. 七项 ‎【答案】B ‎【解析】‎ ‎【分析】‎ ‎1、生长素的运输:生长素只能由形态学上端运向形态学下端,极性运输是细胞的主动运输;在单侧光、重力以及离心力的作用下还可以横向运输,但是其运输方向只能是单向的。‎ ‎2、内环境各组分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 ‎3、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可以是双向的,在神经元之间的传导只能是单向的。‎ ‎【详解】①生长素在胚芽鞘中的极性运输,只能从形态学的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①不符合题意;‎ ‎②质壁分离过程中水分子的扩散是双向的,只不过是出的水比进的多,②符合题意;‎ ‎③在完成反射活动的过程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单向的,③不符合题意;‎ ‎④ATP是直接能源物质,活细胞内ATP与ADP的转化是双向的,时刻进行,④符合题意;‎ ‎⑤草原生态系统中狼和兔子间的信息传递是双向的,⑤符合题意;‎ ‎⑥非必需氨基酸可以在人体内通过转氨基作用转化而来,必需氨基酸只能从食物中获得,⑥不符合题意;‎ ‎⑦血糖浓度偏高时,机体通过调节可使葡萄糖合成肝糖原,血糖浓度偏低时,肝糖原又会水解成葡萄糖进入血液中,⑦符合题意;‎ ‎⑧C元素可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利用,故在两者间的转换是双向的,⑧符合题意。‎ 综上所述,正确选项有②④⑤⑦⑧,共五项,故选B。‎ 二、非选择题 ‎36.甲图是几种有机物的示意图(①④只表示某有机物的局部),乙图所示为真核生物体内某些有机物的组成关系及其功能,其中C、D、E1、E2为小分子化合物,F、G、H、I、J均为大分子化合物。请回答:‎ ‎(1)①~④中属于多聚体的化合物是____________。具有①结构的物质存在于真核细胞的_____________中。‎ ‎(2)在②中,G和C的数目是否相等?________。能够合成③物质的细胞结构有_________。‎ ‎(3)D的基本元素组成为______________。‎ ‎(4)控制细胞遗传性状的物质是______(填字母),该物质在原核细胞中主要存在于______内。‎ ‎【答案】 (1). ②④ (2). 叶绿体 (3). 不一定 (4). 细胞质基质、叶绿体、线粒体 (5). C、H、O、N (6). F (7). 拟核 ‎【解析】‎ ‎【分析】‎ ‎1、分析甲图:①表示叶绿素分子,②表示tRNA,③表示ATP,④表示肽链的一部分,RNA和蛋白质分别是由核糖核苷酸和氨基酸构成的多聚体化合物。叶绿素存在于叶绿体中。‎ ‎2、分析图乙: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合成控制生物的性状,所以图中F是DNA、G是RNA、H是蛋白质,则,D是C、H、O、N,C是C、H、O、N、P。‎ ‎3、多肽中肽键数=氨基酸数-肽链数=脱去水分子数,蛋白质相对分子量=氨基酸平均分子量×氨基酸数一脱去水分子数×18;‎ ‎【详解】(1)据图分析,①是叶绿素分子,②是tRNA,③是ATP,④是蛋白质,其中属于单体形成的多聚体是tRNA和蛋白质。高等植物具有①结构的物质(叶绿素)存在于叶绿体。‎ ‎(2)tRNA中有单链部分,有双链部分,所以②tRNA中G不一定和C配对,所以两者数量不一定相等。能够合成③ATP的反应有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故对应的细胞结构有细胞质基质、叶绿体、线粒体。‎ ‎(2)根据图乙分析,D是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由C、H、O、N等元素组成。‎ ‎(3)图中F是DNA,控制着生物的遗传性状。DNA在原核细胞中主要存在于拟核中。‎ ‎【点睛】本题结合化合物结构示意图及基因控制性状的关系图,考查细胞结构和功能,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识图能力;能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对生物学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 ‎37.图表示真核细胞内某 DNA 片段上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其中①-④表示物质,a、b、c 表示过程。请分析回答:‎ ‎(1)遗传信息表达的过程指图中的_________(填字母),图示过程能产生水的有_________(填字母)。‎ ‎(2)参与a 过程的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 a过程发生差错可能会导致________________(填变异类型),诱变育种时,被处理的生物个体中性状改变的个体数远少于 a 过程实际发生差错的个体数,从翻译的角度分析,其原因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 ‎ ‎(3)由②的核苷酸序列可确定①的核苷酸序列,其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在②上起始密码子后插入三个核苷酸,合成的④中除在甲硫氨酸(由起始密码子决定)后多一个氨基酸外,其余的氨基酸序列没有发生变化,这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mRNA中部有一段9个核苷酸长度的片段(核苷酸序列未知),若氨基酸充足,其决定的多肽片段最多有___________种不同的氨基酸排列方式。‎ ‎【答案】 (1). b、c (2). a、b、c (3). 解旋酶和 DNA 聚合酶 (4). 基因突变 (5). 密码子的简并性(一种氨基酸可由几种密码子决定) (6). 碱基互补配对 (7). 一个密码子由三个相邻的核苷酸(碱基)组成 (8). 203‎ ‎【解析】‎ ‎【分析】‎ 分析图示可知,a过程表示DNA的复制,b过程表示转录,c过程表示翻译,①为DNA,②为RNA,③为tRNA,④为肽链。‎ ‎【详解】(1)遗传信息表达的过程指图中的b转录和c翻译过程;DNA复制、DNA转录形成RNA以及翻译过程中的氨基酸脱水缩合均能产生水,所以能产生水的有a、b、c过程。‎ ‎(2)a过程为DNA复制,参与的酶是解旋酶和DNA聚合酶。若a过程发生差错可能会导致基因结构改变,从而导致基因突变。由于密码子的简并性(一种氨基酸可由几种密码子决定),基因突变后对应的氨基酸可能不变,或者是发生了隐性突变,生物体仍然含有显性基因,仍表现显性性状;也可能突变的氨基酸加工过程被剪切掉等原因,所以即使进行了诱变育种,被处理的生物个体中性状改变的个体数远少于a过程实际发生差错的个体数。‎ ‎(3)由于转录过程中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所以由②的核苷酸序列可确定①的核苷酸序列。若在②上起始密码子后插入三个核苷酸,合成的④中除在甲硫氯酸(起始密码子决定)后多一个氨基酸外,其余的氨基酸序列没有发生变化,这说明一个密码子由三个相邻的核苷酸(碱基)组成。‎ ‎(4)在mRNA中部有一段9个核苷酸长度的片段,其中每3个相邻的碱基构成一个密码子,决定一个氨基酸,而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约有20种,因此其决定的多肽片段最多有203种不同的氨基酸排列方式。‎ ‎【点睛】本题考查DNA的复制和基因的表达,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以及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 ‎38.根据所学到的育种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玉米是单性花、雌雄同株的作物。在杂交过程中,玉米相对于豌豆减少了___________环节,在开花前直接给雌蕊花序进行套袋处理即可。‎ ‎(2)假设两个纯合亲本杂交得到n对基因杂合的F1,每对相对性状各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彼此间独立遗传。在完全显性的情况下,从理论上讲,F2表现型共有______种,其中杂合基因型共有__________种。‎ ‎(3)诱变育种的原理是基因突变,射线诱变可以使同一基因往不同的方向突变,也可使不同的基因突变,这体现了基因突变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4)某种家禽的豁眼和正常眼是一对相对性状,豁眼雌禽产蛋能力强。已知这种家禽的性别决定方式与鸡相同,豁眼性状由Z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a控制,且在W染色体上没有其等位基因。用纯合体正常眼雄禽与豁眼雌禽杂交,杂交亲本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_。理论上F1个体的基因型为______,F2雌禽中豁眼禽所占的比例为___________。为了给饲养场提供产蛋能力强的该种家禽,饲养员选择了一个最佳的杂交组合方案,使其子代中雌禽均为豁眼,雄禽均为正常眼。请写出该方案的遗传图解________(不要求写出配子)‎ ‎【答案】 (1). 人工去雄 (2). 2n (3). 3n-2n (4). 不定向性和随机性 ‎ ‎ (5). ZAZA、Zaw (6). ZAW、ZAZa (7). 1/2 (8). ‎ ‎【解析】‎ ‎【分析】‎ ‎1、玉米是雌雄同株的异花植物,杂交过程可省去人工去雄环节,选定适当的时间对雄花和雌花分别进行套袋处理,并对套袋的雌花完成人工授粉即可。‎ ‎2、基因突变是基因结构的改变,包括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基因突变发生的时间主要是细胞分裂的间期.基因突变的特点是低频性、普遍性、少利多害性、随机性、不定向性。‎ ‎3、某种家禽的性别决定是ZW型,雄禽和雌禽的性染色体组成分别是ZZ和ZW,由题目中的信息可知,雄性豁眼的基因型为ZaZa,雄性正常眼的基因型为ZAZA和ZAZa,雌禽豁眼基因型为ZaW,雌禽正常眼基因型为ZAW,根据题目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做出准确判断。‎ ‎【详解】(1)玉米是单性花,雌雄同株的作物,因此在杂交过程中,可省去人工去雄环节,在开花前直接给雌、雄花序去雄、套袋处理即可。‎ ‎(2)假设杂交得到n对基因杂合的F1,每对相对性状各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彼此间独立遗传,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在完全显性的情况下,从理论上讲,F2表现型共有2n种,基因型共有3n种,其中纯合基因型共有2n种,杂合基因型共有3n-2n种。‎ ‎(3)射线诱变使同一基因往不同的方向突变,体现了基因不同不定向性特点;也可使不同的基因突变,这体现了基因突变具有随机性的特点。‎ ‎(4)依据题干所给信息可知:纯合体正常眼雄禽的基因型为ZAZA,豁眼雌禽的基因型为ZaW,两者杂交,F1个体的基因型为ZAZa和ZAW, F1个体相互交配,F2中雌性个体的基因型有ZAW和ZaW,其中豁眼禽占1/2。‎ ‎(2)给饲养场提供产蛋能力强的该种家禽,则应该通过杂交获得豁眼雌禽(ZaW),那么应该选择雄禽豁眼(ZaZa)和雌禽正常眼(ZAW)杂交,这样后代雄禽都是正常眼的(ZAZa)‎ ‎,雌禽都是豁眼的(ZaW)。遗传图解如下:‎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及伴性遗传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 ‎39.图1为某温带稀树草原食物网的一部分示意图,图2为某生物的种群密度与出生率、死亡率的关系图,请据图回答:‎ ‎(1)在图1所示的食物网中,狼属于第______________营养级。狼与兔的捕食与被捕食过程中,反应敏捷的兔和跑得快的狼均能很好的生存。从生物进化的角度分析,这是二者______的结果;从生态系统的功能角度分析,信息传递能够___________,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2)若图2所示的种群为某鼠种群。在C点时,鼠种群的年龄组成类型为_________。在无迁入和迁出的情况下,该种群数量每年均以150%的速长率(出生率-死亡率)增长,若该种群初始数量为N,则两年后它们的数量将达到_____________。‎ ‎(3)采用样方法调查该稀树草原中风信子的种群密度,选取样方的关键在于________。若同时统计各样方中物种数目,则可以起到调查__________的作用。‎ ‎(4)在图1所示的稀树草原的食物网中,最高营养级的能量去向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假设每种动物从上一营养级不同生物中获得的能量相同且能量传递效率均为10%,若狼种群增重6Kg,需要消耗草________Kg。‎ ‎(5)某年气温明显增高,食物丰富,稀树草原昆虫数量也增多,但并没有呈现J型增长的状态,这是_________(填“负反馈”或“正反馈”)调节的结果。多年来,该稀树草原牧民大力植树种草,使草原生态环境明显好转,牧业产量呈持续增长势头,说明人类活动能影响群落演替的____________________,也使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得以增强。‎ ‎【答案】 (1). 三、四、五 (2). 共同进化 (3). 调节种间关系 (4). 增长型 ‎ ‎ (5). 6.25N (6). 随机取样 (7). 物种丰富度 (8). 自身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 (9). 被分解者利用 (10). 21300 (11). 负反馈 (12). 速度和方向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图1所示为某一温带草原食物网的一部分示意图,其中草是生产者,其余生物均为消费者,还缺少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分解者;该食物网中含有5条食物链;‎ 图2所示为与种群密度相关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曲线,种群密度在A~C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且两者的差值在增大,因此种群数量增长率逐渐增大;种群密度为C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且此时两者的差值最大,即种群数量增长率逐最大;种群密度在C~D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且两者的差值在减小,因此种群数量增长率逐渐降低;种群密度为E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数量增长率为0,此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即K值。‎ ‎【详解】(1)在图1所示的食物网中,狼属于第3、4、5营养级。在狼与兔的捕食与被捕食过程中,反应敏捷的免和跑得快的狼均能很好的生存。从生物进化的角度分析,这是二者相互选择、共同进化的结果;从生态学的角度分析,信息传递能够调节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发展;‎ ‎(2)在C点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且此时两者的差值最大,种群数量增长率最大,所以鼠种群的年龄组成类型为增长型;在无迁入和迁出的情况下,该种群数量每年均以150%的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增长,若该种群初始数量为N,则两年后它们的数量将达到Nx(1+150%)×(1+150%)=6.25N;‎ ‎(3)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个体调查种群密度时适宜用标志重捕法,而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等种群密度的调查方式常用的是样方法。采用样方法调查该稀树草原中风信子的种群密度,选取样方的关键在于随机取样。若同时统计各样方中物种数目,则可以起到调查物种丰富度的作用;‎ ‎(4)该食物网中,最高营养级的能量去向与其他营养级的区别在于能量不流向下一营养级,故其能量去向包括自身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被分解者利用。假设每种动物从上一营养级不同生物中获得的能量相同且能量传递效率均为10%,若狼种群增重6kg,需要消耗免和红狐各30kg;而红狐增重30kg,需要消耗免、臭鼬和鸟各300/3=100kg;故需要消耗兔为(30+100)kg;臭鼬增重100kg,需要消耗鼠1000kg;鸟增重100kg,需要消耗鼠500kg,故需要鼠为(3000/3+1500/3)kg;鸟增重100kg,需要消耗昆虫为1500/3=500kg ‎;因此,共需要消耗草约130×10+(1000+500)×10+500×10=21300kg。‎ ‎(5)气温明显增高,食物丰富,稀树草原昆虫数量也增多,但并没有呈现“J”型增长的状态,这是由于负反馈调节的结果。多年来,该稀树草原牧民大力植树种草,使草原生境明显好转,牧业产量呈持续增长势头,说明人类活动能影响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也使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得以增强。‎ ‎【点睛】本题结合食物网图解、种群密度相关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曲线图,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变化,要求考生识记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种群的特征,掌握各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并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40.201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示了人体除了下丘脑视交叉上核(SCN)的主生物钟外,还有存在于肝脏、胰脏等器官和脂肪组织中的局部生物钟,它们对调节激素水平、睡眠需求、体温和新陈代谢等具有重要作用。如果任何一个外周生物钟和主生物钟不同步,就有可能导致肥胖、糖尿病,抑郁症等疾病。下图为哺乳动物生物钟及其雄性动物生殖调控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 ‎(1)外界环境的光照变化刺激视网膜上感光细胞,会使接受刺激部位的膜外电位发生的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用文字和箭头表示),该反射弧的效应器是__________________。黑暗环境中,图中所示的神经纤维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的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_。  ‎ ‎(2)褪黑素俗称脑白金,其分泌有昼夜节律,晚上分泌的多,白天分泌得少,具有调整睡眠的作用。褪黑素由松果体细胞分泌后,通过体液运输,抑制下丘脑视交叉上核的活动,此种调节方式属于_____________。个别同学熬夜玩手游,从而扰乱了生物钟,推测其原因是手机光线________________(“促进”或“抑制”)褪黑素的分泌,从而干扰睡眠。 ‎ ‎(3)研究表明褪黑素能影响睾丸分泌雄性激素。某同学为验证此结论,设计了如下的实验:‎ a.取生长健康、发育状况相同的雄性成年小白鼠20只,随机分成甲、乙两组。‎ b.甲组去除松果体细胞,注射适量的褪黑素,乙组去除松果体细胞,注射等量生理盐水。‎ c.在相同且适宜条件下饲养一段时间,每天定时测量小白鼠血液中雄性激素含量。‎ 有人认为该同学的实验设计不严谨,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正电位→负电位 (2). 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松果体 (3). 胞吐 (4). (负)反馈调节 (5). 抑制 (6). 没有排除下丘脑和垂体对睾丸分泌雄性激素的干扰 ‎【解析】‎ ‎【分析】‎ ‎1、分析图解:光周期信号通过“视网膜一松果体”途径对生物钟调控,该调控过程包括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其中神经调节的反射弧为:视网膜为感受器、传入神经、下丘脑视交叉上核(或SCN)为神经中枢、传出神经、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松果体为效应器。‎ ‎2、图中松果体分泌的褪黑素能够通过体液运输反作用于下丘脑。‎ ‎【详解】(1)外界环境的光照变化刺激视网膜上感光细胞,会使接受刺激部位的膜外电位发生的变化是正电位→负电位,该反射弧的效应器是传出神经未梢及其所支配的松果体细胞。图中去甲肾上腺素属于神经递质,黑暗环境中,图中所示的神经纤维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的方式是胞吐。‎ ‎(2)激素由体液运输,并作用于靶细胞,故褪黑素由松果体细胞分泌后,通过体液运输,抑制下丘脑视交叉上核的活动,此种调节方式属于(负)反馈调节。长期熬夜玩手机或电脑,手机或电脑的光线抑制了褪黑素的分泌,进而影响睡眠,扰乱了生物钟。‎ ‎(3)分析图解可知,性激素的调节受褪黑素的影响,同时受下丘脑和垂体分泌激素的影响,而实验的自变量仅仅为是否注射褪黑素,而不能排除下丘脑和垂体对睾丸分泌性激素的影响,因此不能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 ‎【点睛】本题考查神经调节、体液调节,意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从题图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