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26 发布 |
- 37.5 KB |
- 2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山东省淄博市部分学校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卷 Word版含解析
部分学校高二教学质量检测试题 生物 一、单项选择题 1.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细菌和酵母菌,都能看到的结构是( ) A. 核糖体和质膜 B. 线粒体和内质网 C. 核糖体和拟核 D. 线粒体和高尔基体 【答案】A 【解析】 【分析】 真原核细胞的区别 原核细胞 真核细胞 大小 较小 较大 本质区别 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真正的细胞核 细胞壁 主要成分是肽聚糖 植物:纤维素和果胶;真菌:几丁质;动物细胞无细胞壁 细胞核 有拟核,无核膜、核仁,DNA不与蛋白质结合 有核膜和核仁,DNA与蛋白质结合成染色体 细胞质 仅有核糖体,无其他细胞器 有核糖体线粒体等复杂的细胞器 遗传物质 DNA 举例 蓝藻、细菌等 真菌,动、植物 【详解】A、细菌属于原核生物,酵母菌属于真核生物,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都含有核糖体和质膜,A正确; B、细菌属于原核生物,其细胞中不含线粒体和内质网,B错误; C、酵母菌属于真核生物,其细胞中不含拟核,C错误; D、细菌属于原核生物,其细胞中不含线粒体和高尔基体,D错误。 故选A。 - 28 - 2.下列化合物的元素组成都相同的一组是( ) A. 纤维素和尿素 B. ATP和核糖核酸 C. 葡萄糖和磷脂 D. 胆固醇和血红蛋白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是细胞化合物的元素组成,糖类和脂肪的元素组成是C、H、O,核酸的元素组成是C、H、O、N、P,蛋白质的元素组成是C、H、O、N等。 【详解】A、纤维素属于糖类,其元素组成是C、H、O,尿素是蛋白质的代谢产物含有N元素,A错误; B、ATP和核糖核酸的元素组成都是C、H、O、N、P,B正确; C、葡萄糖只含有C、H、O,磷脂的元素组成是C、H、O、N、P,C错误; D、血红蛋白是含Fe的蛋白质,元素组成是C、H、O、N、Fe、S,胆固醇是脂质,不含有Fe,二者元素组成不同,D错误。 故选B。 【点睛】 3.作物种子入库前需要经过晒干处理。与晒干前相比,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干种子中自由水的含量减少 B. 干种子中有机物的消耗减慢 C. 干种子上微生物不易生长繁殖 D. 干种子细胞呼吸作用的强度高 【答案】D 【解析】 【分析】 水在细胞中以两种形式存在一部分水与细胞内的其他物质结合,叫做结合水,结合水是细胞结构的重要组分,大约占细胞内全部水分的4.5%;细胞中绝大部分水以游离的形式存在,可以自由流动,叫做自由水,自由水是细胞内良好的溶剂,许多种物质溶解在这部分水中,细胞内的许多生物化学反应都需要有水的参与,多细胞生物体的绝大多数细胞必须浸润在以水为基础的液体环境中,水在生物体内的流动可以把营养物质运送到各个细胞,同时也把各个细胞在新陈代谢中产生的废物运送到排泄器官或者直接排出体外。 - 28 - 【详解】A、风干后的种子自由水的含量下降,A正确; B、风干种子含水量下降,代谢减慢,有机物的消耗减慢,B正确; C、风干种子含水量下降,微生物不易在其上生长繁殖,C正确; D、风干种子含水量下降,细胞呼吸作用的强度减弱,D错误。 故选D。 【点睛】 4.下列关于糖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麦芽糖、蔗糖和乳糖都是二糖 B. 构成淀粉、糖原和纤维素的单体均为果糖 C. 细胞识别与糖蛋白中蛋白质有关,与糖链无关 D. 脱氧核糖、核糖和葡萄糖都是细胞内主要能源物质 【答案】A 【解析】 【分析】 糖类由C、H、O组成,是构成生物重要成分、主要能源物质。 包括:①单糖:葡萄糖(重要能源)、果糖(植物)、核糖、脱氧核糖(构成核酸)、半乳糖(动物)。 ②二糖:蔗糖、麦芽糖(植物);乳糖(动物)。 ③多糖:淀粉、纤维素(植物);糖原(动物)。 【详解】A、麦芽糖、蔗糖和乳糖都是二糖,麦芽糖由两分子的葡萄糖构成,蔗糖由一分子葡萄糖和一分子果糖构成,乳糖由一分子葡萄糖和一分子半乳糖构成,A正确; B、构成淀粉、糖原和纤维素的单体均为葡萄糖,B错误; C、细胞识别与糖蛋白中蛋白质有关,也与糖链有关,C错误; D、葡萄糖是细胞内主要能源物质,但核糖和脱氧核糖都是五碳糖,用于组成核酸,D错误。 故选A。 【点睛】 5.脂质是组成细胞的重要化合物,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脂质中的磷脂是细胞膜的组成成分 B. 维生素D和性激素属于固醇类物质 C. 脂质在核糖体、内质网和高尔基体上合成 - 28 - D. 彻底氧化分解时,相同质量的脂肪释放的能量多于糖类 【答案】C 【解析】 【分析】 脂质的种类以及主要功能。 (1)脂肪:主要的储能物质,并且有保温作用; (2)磷脂:构成生物膜的主要成分; (3)固醇类:胆固醇,动物细胞膜的主要成分,参与血液中脂质的运输;性激素,促进生殖器官的生殖发育,激发并维持第二性征;维生素D,促进人和动物肠道对钙磷的吸收。 【详解】A、脂质中的磷脂是细胞膜的主要组成成分,磷脂双分子层构成细胞内生物膜的基本支架,A正确; B、由分析可知、胆固醇、维生素D和性激素属于固醇类物质,B正确; C、脂质在细胞的内质网上合成,C错误; D、脂肪含H的比例高于糖类,彻底氧化分解时,相同质量的脂肪释放的能量多于糖类,D正确。 故选C。 【点睛】 6.下列实验过程中,使用普通光学显微镜不能观察到的是( ) A. 受极细光束照射,好氧细菌在水绵周围的分布 B. 人红细胞在蒸馏水中体积增大、破裂的现象 C. 用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膜,观察生物膜的结构 D. 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的形态和分布 【答案】C 【解析】 【分析】 - 28 - 使用显微镜的低倍镜观察装片的步骤是: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转动遮光器选择较大光圈对准通光孔→转动反光镜,直到整个视野雪白明亮为止→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上升到一定高度,将装片放在载物台上,标本正对通光孔→从侧面注视物镜,双手缓慢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下降,直到物镜距玻片2-3毫米→双手徐徐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上升,直至视野中出现物像。由低倍镜换用高倍镜进行观察的步骤是:移动玻片标本使要观察的某一物象到达视野中央→转动转换器选择高倍镜对准通光孔→调节光圈,换用较大光圈使视野较为明亮→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物象更加清晰。 【详解】A、在水绵受极细光束照射部位的好氧细菌可通过普通光学显微镜观察,A正确; B、可通过普通光学显微镜观察人红细胞在蒸馏水中体积增大、破裂的现象,B正确; C、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膜具有暗-亮-暗三层结构为电镜下观察到的结构分布,C错误; D、可通过普通光学显微镜观察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的形态和分布,D正确。 故选C。 【点睛】 7.一个研究全天气温变化的实验中,自变量和因变量分别是( ) A. 自变量是实验员,因变量是一天中时间 B. 自变量和因变量都是一天中时间 C. 自变量是温度,因变量是一天中的时间 D. 自变量是一天中的时间,因变量是温度 【答案】D 【解析】 【分析】 自变量、因变量和无关变量1、自变量是指实验者操纵的假定的原因变量,也称刺激量或输入变量。2、因变量是指一种假定的结果变量,也称反应变量或输出变量,它是实验自变量作用于实验对象之后所出现的效果变量。3、无关变量是指那些不是某实验所需研究的,自变量与因变量之外的一切变量的统称,也称为非实验因子或无关因子。无关变量又称为控制变量,即实验中除了自变量以外,其它的可能引起实验结果改变的因素。 【详解】研究全天气温变化的实验即研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实验,因此自变量是一天中的时间,因变量是温度,其余为无关变量。故选D。 点睛】 8.如图为细胞核结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 28 - A. rRNA和蛋白质在②中合成并组装成核糖体 B. 连续分裂的细胞,周期性消失和重建的只有④ C. ③控制物质进出细胞核需要消耗能量 D. 细胞质中的rRNA、mRNA和tRNA都在细胞核内形成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示为细胞核结构,①表示染色质,②表示核仁,③表示核孔,④表示核膜。细胞核包括核膜、染色质、核仁、核孔。核膜上的核孔的功能是实现核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细胞核内的核仁与某种 RNA(r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详解】A、②核仁与r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但蛋白质的合成场所是核糖体,A错误; B、连续分裂的细胞,周期性消失和重建的有②核仁、④核膜,B错误; C、③表示核孔,控制物质进出细胞核需要消耗能量,C正确; D、细胞质中的rRNA、mRNA和tRNA主要在细胞核内形成,线粒体和叶绿体内也能转录形成RNA,D错误。 故选C。 9.蛋白质是生物体内重要的化合物。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蛋白质的组成元素主要有C、H、O、N、P B. 某些化学物质可使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 C. 蛋白质控制和决定着细胞及生物体的遗传特性 D. 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的水分子中氢全部来自氨基 - 28 - 【答案】B 【解析】 【分析】 1.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是氨基酸,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都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这个碳原子还连接一个氢和一个R基,氨基酸的不同在于R基的不同,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有20种。 2.少量的食盐能够促进蛋白质的溶解,但如果向蛋白质溶液中加入浓的食盐溶液,可使蛋白质的溶解度降低而从溶液中析出,这种现象叫做盐析,食盐作用下析出的蛋白质没有发生变性,其空间结构没有发生改变。 【详解】A、蛋白质的组成元素主要有C、H、O、N,A错误; B、某些化学物质可使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如重金属,B正确; C、核酸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是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核酸控制和决定着细胞及整个生物体的遗传特性,C错误; D、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的水分子中氢来自氨基和羧基,D错误。 故选B。 【点睛】 10.某化合物N由a、b、c三部分组成,M是由N聚合而成的大分子(下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若M存在于细胞核中,则b为脱氧核糖 B. 生物体中a的种类可能是4种或5种 C. 若M为单链,则不能贮存遗传信息 D. 若M为DNA,则不同生物的N的排列顺序相同 【答案】B 【解析】 - 28 - 【分析】 1、核酸的基本单位:核苷酸,是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五碳糖(DNA为脱氧核糖、RNA为核糖)和一分子含氮碱基组成;组成DNA的核苷酸叫做脱氧核苷酸,组成RNA的核苷酸叫做核糖核苷酸。2、本图为核苷酸的结构,a为碱基、b为五碳糖、c为磷酸,N为核苷酸、M为核酸。 【详解】A、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但是细胞核内也有少量RNA,若M存在于细胞核中,则b为脱氧核糖或核糖,A错误; B、病毒体内含有DNA或者RNA一种核酸,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内含有DNA和RNA两种核酸,病毒体内含有4种碱基,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体内含有5种,B正确; C、若M为单链,则为RNA,某些病毒的遗传信息储存在RNA中,如烟草花叶病毒,C错误; D、若M为DNA,则不同生物的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不相同,D错误。 故选B。 【点睛】 11.关于观察紫色洋葱外表皮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L的伸缩性较小是发生质壁分离的原因之一 B. N是细胞质基质,其中不含色素 C. 该实验观察到了质壁分离和复原现象,无对照实验 D. 细胞失水的过程中,可观察到液泡的紫色逐渐变浅 【答案】A 【解析】 【分析】 质壁分离的原因分析:外因: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内因: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细胞壁的伸缩性小于原生质层;表现:液泡由大变小,细胞液颜色由浅变深,发生质壁分离,进而说明原生质层具有选择透过性。 - 28 - 【详解】A、图中L是细胞壁,细胞壁伸缩性小与原生质体是发生质壁分离的原因之一,A正确; B、N是外界溶液,其中不含色素,B错误; C、该实验观察到了质壁分离和复原现象,为前后对照实验,C错误; D、细胞失水的过程中,可观察到液泡的紫色逐渐变深,D错误。 故选A。 【点睛】 12.下列有关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胰岛素的靶细胞膜上缺乏胰岛素受体会引起血糖浓度降低 B. 细胞膜上蛋白质分子的种类和数量决定了细胞膜功能的复杂程度 C. 细胞膜上的多糖能与蛋白质分子结合,但不能与脂质分子结合 D. 小分子和被细胞选择吸收的大分子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相同 【答案】B 【解析】 【分析】 1、细胞膜的组成成分:主要是蛋白质和脂质,其次还有少量糖类,脂质中主要是磷脂,动物细胞膜中的脂质还有胆固醇;细胞膜的功能复杂程度与细胞膜的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有关,功能越复杂,膜蛋白的种类和数量越多。2、细胞膜的功能:作为细胞边界,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开,保持细胞内部环境的相对稳定;控制物质进出;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传递。 【详解】A、胰岛素的靶细胞膜上缺乏胰岛素受体会引起血糖浓度升高,A错误; B、细胞膜上蛋白质分子的种类和数量决定了细胞膜功能的复杂程度,B正确; C、细胞膜上的多糖能与蛋白质分子结合,也能与脂质分子结合,C错误; C、小分子和被细胞选择吸收的大分子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不同,D错误。 故选B。 【点睛】 13.如图中甲曲线表示在最适温度下,某酶促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之间的关系。乙、丙两条曲线分别表示该酶促反应速率随pH和温度的变化。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 28 - A. 在B点适当增加酶的浓度,反应速率将增大 B. H点对应的温度就是该酶催化作用的最适温度 C. 向容器中加入试剂增大D点pH,酶促反应加快 D. G、E两点对应的环境条件有利于酶的短期保存 【答案】BCD 【解析】 【分析】 分析曲线甲:曲线AB段,随着反应物浓度的增加,反应速率加快,因此该段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因素是反应物浓度;B点时,酶促反应速率达到最大值;曲线BC段随着反应物浓度的增加,催化速率不变,说明此时限制催化速率的因素最有可能是酶的数量和酶的活性。乙、丙两条曲线分别表示该酶促反应速率随温度和pH的变化(题干信息)。 【详解】A、甲曲线是在最适温度下测定的,B点限制反应速率的是酶浓度,故B点适当增加酶的浓度,反应速率会增大,A正确; B、乙曲线代表温度对酶促反应的影响,丙曲线代表pH对酶促反应的影响,因此图中E点代表该酶的最适温度,H点代表该酶的最适pH,B错误; C、乙曲线代表温度对酶促反应的影响,D点低温酶活性受到抑制,向容器中加入试剂增大D点pH,酶促反应也不会加快,C错误; D、酶的保存应该在最适pH、低温下保存,即H、D两点对应的环境条件,D错误。 故选BCD。 【点睛】 14.下列有关ATP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ATP的A与DNA中的碱基A含义不同 B. ATP的水解一般与细胞内的吸能反应相联系 C. 动、植物细胞形成ATP的途径分别是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 - 28 - D. ATP与ADP相互转化过程中,物质可循环利用但能量不可逆 【答案】C 【解析】 【分析】 ATP又叫三磷酸腺苷,简称为ATP,其结构式是:A-P~P~P。A-表示腺苷、T-表示三个、P-表示磷酸基团。“~”表示高能磷酸键。ATP是一种含有高能磷酸键的有机化合物,它的大量化学能就储存在高能磷酸键中。ATP水解释放能量断裂的是末端的那个高能磷酸键。ATP是生命活动能量的直接来源,但本身在体内含量并不高。ATP来源于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叶绿体和线粒体。吸能反应一般与ATP的水解反应相联系。放能反应一般与ATP的合成反应向联系。 【详解】A、ATP中的A表示腺苷,DNA中的A表示腺嘌呤,A正确; B、ATP的水解一般与细胞内的吸能反应相联系,B正确; C、动物细胞ATP合成的途径是呼吸作用,植物细胞合成ATP的途径是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C错误; D、ATP与ADP相互转化过程中,物质可循环利用但能量不可逆,D正确。 故选C。 【点睛】 15.某兴趣小组同学选择新鲜菠菜的绿叶(甲)和嫩黄叶(乙),进行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结果如下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提取色素的原理是色素在层析液中溶解度不同 B. c、d分别是叶黄素和胡萝卜素,其含量在甲乙间差别最大 C. 甲组实验研磨过程中若没加碳酸钙,也可能出现乙组的实验结果 D. 将提取的两组色素放在阳光和三棱镜之间,吸收光谱的显著差异只在蓝紫光区域 - 28 - 【答案】C 【解析】 【分析】 1、色素提取和分离过程中几种化学物质的作用:(1)无水乙醇作为提取液,可溶解绿叶中的色素。(2)层析液用于分离色素。(3)二氧化硅破坏细胞结构,使研磨充分。(4)碳酸钙可防止研磨过程中色素被破坏。2、分离色素原理:各色素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速度不同,从而分离色素。溶解度大,扩散速度快;溶解度小,扩散速度慢。滤纸条从右到左依次是:胡萝卜素(最窄)、叶黄素、叶绿素a(最宽)、叶绿素b(第2宽),色素带的宽窄与色素含量相关。 【详解】A、提取色素的原理是叶绿体中的色素不溶于水而溶于有机溶剂,分离色素的原理是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A错误; B、滤纸条从上到下依次是:胡萝卜素、叶黄素、叶绿素a、叶绿素b,因此c、d分别是叶绿素a和叶绿素b,色素带的宽窄与色素含量相关,新鲜菠菜所含叶绿素a和叶绿素b较多,叶绿素a带和叶绿素b带较宽,所以甲为新鲜菠菜的“绿叶”,乙为“嫩黄叶”,B错误; C、碳酸钙能防止叶绿素被破坏,因此甲组实验研磨过程中若没加碳酸钙,也可能出现乙组的实验结果,C正确; D、由于叶绿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如果将两组实验提取的色素放置在阳光和三棱镜之间,则吸收光谱最明显的差异出现在红光区域,D错误。 故选C。 【点睛】 16.下列有关光合作用探究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与黑藻相比,水绵更适合用作探究光合作用场所的实验材料 B. 鲁宾和卡门用同位素标记法证明了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来自水 C. 卡尔文利用小球藻,探明了CO2中的碳在暗反应中的转移途径 D. 赫尔蒙特柳树实验,证明柳树生长并增加质量的物质来自空气 【答案】D 【解析】 【分析】 光合作用的发现历程: (1)普利斯特利通过实验证明植物能净化空气; - 28 - (2)梅耶根据能量转换与守恒定律明确指出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光能转换为化学能; (3)萨克斯通过实验证明光合作用的产物除了氧气外还有淀粉; (4)恩格尔曼采用水绵、好氧细菌和极细光束进行对照实验,发现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 (5)鲁宾和卡门采用同位素标记法进行实验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O2来自水; (6)卡尔文采用同位素标记法探明了CO2的固定过程中碳元素的转移途径。 【详解】A、与黑藻相比,水绵的叶绿体呈带状,易于观察,更适合用作探究光合作用场所的材料,A正确; B、鲁宾和卡门用同位素标记法证明了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来自水,B正确; C、卡尔文利用小球藻,采用同位素标记法探明了CO2中的碳在暗反应中的转移途径,C正确; D、赫尔蒙特柳树实验,证明柳树生长并增加质量的物质来自水,D错误。 故选D。 【点睛】 17.动物细胞发生分化的标志之一是产生了( ) A. DNA聚合酶 B. 呼吸氧化酶 C. 胰蛋白酶 D. ATP合酶 【答案】C 【解析】 【分析】 关于“细胞分化”,考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把握: (1)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 (2)细胞分化的特点:普遍性、稳定性、不可逆性。 (3)细胞分化的实质: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4)细胞分化的结果:使细胞的种类增多,功能趋于专门化。 【详解】A、DNA聚合酶合成基因是管家基因,在所有进行DNA复制的细胞中都表达,不是细胞分化的标志,A错误; B、呼吸氧化酶合成基因是管家基因,在所有细胞中都表达,不是细胞分化的标志,B错误; C、胰蛋白酶基因是奢侈基因,只能在胰腺细胞中选择性表达,是细胞分化的标志,C正确; D、ATP合成酶的合成基因是管家基因,在所有细胞中都表达,不是细胞分化的标志,D错误。 故选C。 - 28 - 18.下列关于细胞生命历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细胞癌变与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突变有关 B. 皮肤上的老年斑是衰老细胞中黑色素积累的结果 C. 细胞分裂、分化过程均伴随着mRNA的种类或数量的变化 D. 细胞的凋亡对生物个体发育有积极影响 【答案】B 【解析】 【分析】 1、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编程序死亡的过程,属于生物体正常的生命历程,对生物体是有利的。2、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发育的基础、能维持组织细胞数目的相对稳定、是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在成熟的生物体内,细胞的自然更新、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3、细胞分化概念: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多个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一系列稳定性差异的过程。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的表达。4、细胞衰老的特征:(1)水少:细胞内水分减少,结果使细胞萎缩,体积变小,细胞新陈代谢速率减慢;(2)酶低:细胞内多种酶的活性降低;(3)色累:细胞内的色素会随着细胞衰老而逐渐累积,它们会妨碍细胞内物质的交流和传递,影响细胞正常的生理功能;(4)核大:细胞内呼吸速度减慢,细胞核的体积增大,核膜内折,染色质收缩,染色加深;(5)透变: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 【详解】A、细胞癌变的内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突变,A正确; B、皮肤上的老年斑是衰老细胞中色素积累的结果,不是黑色素累积,B错误; C、细胞分裂是基因调控的,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这都会导致细胞中的mRNA种类或数量发生改变,C正确; D、细胞的凋亡属于生物体正常的生命历程,对生物体是有利的,D正确。 故选B。 【点睛】 19.下列关于观察某二倍体昆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使用碱性染料染色有利于清晰的观察染色体 B. 固定装片中可以观察到一个精母细胞的连续分裂过程 C. 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的细胞,着丝点整齐的排列在赤道板上 D. 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细胞内染色体数量有n和2n两种 - 28 - 【答案】B 【解析】 【分析】 减数分裂过程: (1)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的复制。 (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 (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详解】A、染色体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因此使用碱性染料染色有利于清晰的观察染色体,A正确; B、固定装片中的精母细胞已经死亡,因此不能观察到一个精母细胞的连续分裂过程,B错误; C、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的细胞,着丝点整齐的排列在赤道板上,C正确; D、因为观察的是减数分裂过程,所以在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细胞内染色体数量有n和2n两种,D正确。 故选B。 【点睛】 20.下列有关受精作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受精过程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 B. 精卵结合时精子的头部进入卵细胞,尾部留在外面 C. 若形成m个受精卵,至少需要精原细胞和卵原细胞各m个 D. 减数分裂与受精作用维持了物种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恒定 【答案】C 【解析】 【分析】 受精作用: 概念:精子和卵细胞融合成受精卵的过程叫受精作用。 - 28 - 过程:精子的头部进入卵细胞。尾部留在外面。紧接着,在卵细胞细胞膜的外面出现一层特殊的膜,以阻止其他精子再进入。精子的头部进入卵细胞后不久,里面的细胞核就与卵细胞的细胞核相遇,使彼此的染色体会合在一起。 结果:(1)受精卵的染色体数目恢复到体细胞的数目,其中有一半的染色体来自精子(父亲),一半的染色体来自卵细胞(母亲)。(2)细胞质主要来自卵细胞。 意义: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对于维持每种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对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都是十分重要的。 【详解】A、受精作用过程中,精子与卵细胞膜的融合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A正确; B、精卵结合时只有精子的头部进入卵细胞,尾部留在外面,B正确; C、1个精原细胞减数分裂可形成4个精子,而1个卵原细胞减数分裂只能形成1个卵细胞,因此形成m个受精卵,至少需要m/4个精原细胞和m个卵原细胞,C错误; D、经过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后,子代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恢复到亲代体细胞的数目,所以减数分裂与受精作用维持了物种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恒定,D正确。 故选C。 【点睛】 二、多项选择题 21.下列有关细胞结构叙述,正确的是( ) A. 植物细胞的胞间连丝具有运输物质的作用 B. 原核细胞的生物膜系统简单,只含有细胞膜 C. 细胞骨架与细胞分裂、分化以及能量转化有关 D. 各种细胞器使细胞内不同的化学反应高效、有序地进行 【答案】ACD 【解析】 【分析】 1.细胞膜的组成成分:主要是蛋白质和脂质,其次还有少量糖类,脂质中主要是磷脂,动物细胞膜中的脂质还有胆固醇;细胞膜的功能复杂程度与细胞膜的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有关,功能越复杂,膜蛋白的种类和数量越多。 2.细胞膜的功能:作为细胞边界,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开,保持细胞内部环境的相对稳定;控制物质进出;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传递。 - 28 - 3.细胞骨架是真核细胞中由蛋白质聚合而成的三维的纤维状网架体系。细胞骨架包括微丝、微管和中间纤维。细胞骨架在细胞分裂、细胞生长、细胞物质运输、细胞壁合成等等许多生命活动中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详解】A、植物细胞的胞间连丝具有信息交流以及运输物质的作用,A正确; B、原核细胞只含有细胞膜,因而没有生物膜系统,B错误; C、由分析可知,细胞骨架与细胞分裂、分化以及能量转化有关,C正确; D、生物膜将细胞分隔出很多细胞器,保证细胞生命活动高效、有序地进行,D正确。 故选ACD。 【点睛】 22.下图表示物质进出细胞有关的图像或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甲与图丙代表的运输方式相同 B. 图丁可代表红细胞或肌细胞吸收葡萄糖的方式 C. 环境中氧浓度变化对图甲~戊代表的运输方式均有影响 D. 抗体和神经递质的释放方式均与图戊代表的运输方式相同 【答案】ABD 【解析】 【分析】 分析图解:图甲中,甲物质由高浓度向低浓度一侧运输,不需要载体的协助,也不需要消耗能量,属于自由扩散;图乙中,乙物质的运输由低浓度向高浓度一侧,并且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和消耗能量,属于主动运输。分析曲线图:图丙中只与浓度有关,且与浓度呈正相关,属于自由扩散;方式丁中,除了与浓度相关外,还与载体数量有关,属于协助扩散或主动运输。图戊中,大分子物质的运输方式,属于胞吐。 【详解】A、图甲和图丙代表的运输方式是自由扩散,A正确; B、方式丁中,除了与浓度相关外,还与载体数量有关,属于协助扩散或主动运输,葡萄糖进入红细胞是协助扩散,葡萄糖进入肌肉细胞是主动运输,可用图丁表示,B正确; C、氧气浓度会影响能量的供应,因此可能会影响方式乙、丁和戊,但不影响方式甲和丙,C错误; - 28 - D、抗体和神经递质都是通过胞吐的方式释放出细胞外,即图戊,D正确。 故选ABD。 【点睛】 23.如图甲是某绿色植物叶肉细胞在晴朗的白天有氧呼吸各阶段反应图解(1~8表示物质或能量),图乙是线粒体简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所有叶肉细胞都能进行2→3过程 B. 3→6过程发生在图乙的②处 C. 大量能量的生成发生在图乙的③处 D. 4和8表示的物质都为水,其来源相同 【答案】ABC 【解析】 【分析】 题图分析,图甲表示有氧呼吸过程,其中1为能量,2为葡萄糖,3为丙酮酸,4为水,5为氧气,6为二氧化碳,7为[H],8为水。图乙为线粒体简图,其中①为线粒体外膜,②为线粒体基质,③为线粒体内膜。 【详解】A、2→3表示细胞呼吸的第一阶段,所有活细胞都能进行该过程,A正确; B、3-6表示有氧呼吸第二阶段,发生在线粒体基质,即图乙的②处,B正确; C、大量能量的生成发生在有氧呼吸第三阶段,场所是线粒体内膜,即图乙的③处,C正确; D、由分析可知,4和8表示的物质都为水,其来源不同,4来自细胞吸收的水分,而8来自有氧呼吸第三阶段,D错误。 故选ABC。 【点睛】 - 28 - 24.如图为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的实验装置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为使实验更准确,可在D瓶的液面覆盖一层油脂 B. 此实验属于对比实验,甲乙两组均为实验组 C. B和D瓶相比,B瓶产生的气泡多于D瓶 D. 将C和E瓶中的石灰水换成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 【答案】ABCD 【解析】 【分析】 酵母菌是真菌的一种,既可以进行有氧呼吸产生水和二氧化碳,又可以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实验设计遵循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其他的无关变量都应该相同且适宜。 题图分析,装置甲探究的是酵母菌的有氧呼吸,其中质量分数为10%的NaOH溶液的作用是除去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澄清石灰水的作用是检测有氧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装置乙探究的是酵母菌的无氧呼吸,其中澄清石灰水的作用是检测无氧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 【详解】A、为使实验更精确,可在D瓶的液面覆盖一层油脂,确保酵母菌处于无氧环境中,A正确; B、该实验需设置有氧和无氧两种条件,甲组和乙组相互对照,属于对比实验,B正确; C、B和D瓶相比,有氧呼吸比无氧呼吸产生二氧化碳的速率快,故B瓶产生的气泡速率快于D瓶,由于无氧呼吸对有机物进行的是不彻底的氧化分解,故最终B瓶产生的气泡多于D瓶,C正确; D、由于有氧呼吸释放的CO2比无氧呼吸速率快,所以可根据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变黄的时间长短,来检测CO2的产生速率,D正确。 故选ABCD 【点睛】 - 28 - 25.在一定浓度的CO2和适宜温度条件下,测定密闭装置中,某双子叶植物叶片在不同光照条件下CO2的变化量,结果见下表。对表中数据分析正确的是( ) 光照强度(klx) 1.0 3.0 5.0 7.0 8.0 10.0 CO2变化量 [mg/(100cm2▪h)] +2.0 -2.0 -6.0 -10.0 -12.0 -12.0 A. 光照强度为1klx时,光合作用吸收的CO2少于呼吸作用释放的CO2 B. 光照强度为2klx时,该植物光合作用速率为0 C. 光照强度由5klx突然到8klx时,叶肉细胞中C3化合物含量增大 D. 光照强度为9klx时,色素的含量是限制光合作用速率的主要内因 【答案】AD 【解析】 【分析】 据表分析:本实验的自变量为光照强度,实验因变量为密闭装置中CO2的变化量。光照强度为1klx时,容器内CO2增多是因为呼吸作用大于光合作用;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强,光合作用吸收CO2量逐渐增大,因此装置中CO2量越来越少;光照强度由8klx增强为10klx时,CO2量不变,此时光合作用等于呼吸作用。 【详解】A、表格中测得的CO2变化量是净光合作用,只要有光照,植物就进行光合作用,光照强度为1 klx时,容器内CO2增多是因为呼吸作用大于光合作用,A正确; B、表格中没有光照强度为2klx时的实验数据,因此不能获得该结论,B错误; C、光照强度由5klx增强为8klx时,光照增强[H]和ATP生成增加,三碳化合物还原加快,短时间内其生成不变,最终导致三碳化合物的含量减少,C错误; D、光照强度由8klx增强为10klx时,CO2量不变,此时到了光的饱和点,二氧化碳量为主要的环境因素,限制植物光合作用速率的内因有色素的含量、酶的数量等,D正确。 故选AD。 【点睛】 三、非选择题 26.图1表示绿色植物叶肉细胞内部分生理过程(①~⑥代表各种物质);图2为探究NaHCO3 - 28 - 对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影响的实验结果。请分析回答。 (1)在其它条件维持不变时,突然停止光照,图1所示叶肉细胞内的③/④值会__________(填“减小”、“不变”或“增大”)。 (2)图2中,比较两组实验,在NaHCO3溶液浓度相同情况下,叶切片组均比叶绿体组O2的释放速率小,原因主要是__________从植物叶肉细胞中分离出叶绿体一般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 (3)随NaHCO3溶液浓度升高,叶切片组和叶绿体组的O2释放速率的差值__________(填“减小”、“不变”或“增大"),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实验中继续增大NaHCO3溶液浓度,两组的O2释放速率都先上升后下降,最后变为0,分析原因最可能是随NaHCO3溶液浓度升高,叶绿体和叶切片细胞因__________,最终失去活性。 【答案】 (1). 减小 (2). 细胞呼吸消耗 (3). 差速离心法 (4). 减小 (5). 叶切片组中叶绿体处于细胞质基质中,其结构、功能更稳定 (6). 渗透失水 pH升高酶失活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图1表示叶肉细胞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的过程,①是五碳化合物,②是三碳化合物,③是[H]和ATP,④是ADP、Pi和NADPH+、⑤是水,⑥是氧气;图2中,随着KHCO3溶液浓度的升高,叶绿体、叶切片的O2释放速率均上升,这是由于KHCO3溶液可以提供CO2的结果,但是在相同KHCO3溶液浓度下,叶切片的O2释放速率小于叶绿体的O2释放速率,这可能是叶切片要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氧气的原因。 【详解】(1)据图分析可知,图1中,③是[H]和ATP,④是ADP、Pi和NADPH+,突然停止光照,光反应停止,[H]和ATP生成减少,短时间内ADP、Pi和NADPH+来源不变,最终导致③/④值会减小。 - 28 - (2)图2中,在相同的NaHCO3溶液浓度下,叶片组的O2释放速率小于叶绿体组的O2释放速率,这可能是叶切片要进行细胞呼吸消耗氧气。分离细胞中的细胞器一般采用的方法是差速离心法。 (3)随NaHCO3溶液浓度升高,叶切片组和叶绿体组的氧气释放速率差值在逐步减小,说明在相同的NaHCO3溶液浓度下,叶切片组的总光合速率大于叶绿体组总光合速率,可能是叶切片组叶切片组中叶绿体处于细胞质基质中,其结构、功能更稳定。 (4)如果在实验中逐步增大NaHCO3溶液浓度,随NaHCO3溶液浓度升高,叶绿体和叶切片渗透失水,pH升高,光合作用相关酶的活性降低,光合作用速率下降,最终叶绿体失去功能,叶肉细胞死亡,光合作用停止,两组的O2释放速率到一定程度时都停止。 【点睛】本题考查了影响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环境因素,意在考查考生能从题目所给的图形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 27.为了研究温度对人体内某种酶活性的影响,设置20℃、40℃和60℃三个实验组,测定各组产物浓度随反应时间(其他条件相同)的变化,结果如图(B曲线代表20℃酶作用的实验结果)。请分析回答问题。 (1)图中代表60℃酶作用的曲线是_________,三个温度条件下,该酶活性最高的曲线是_________。 (2)t1之前,如果把B曲线表示的酶温度提高10℃,那么该酶促反应的速度会__________。 (3)若t2时向C曲线反应体系中增加2倍量的底物,其他条件保持不变,那么在t3时,C组产物总量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 (4)某同学为了探究人唾液淀粉酶作用的最适pH,设计了如下实验,请将实验步骤补充完整; ①在A、B、C、D、E5支试管各加入等量、经保温的pH分别为5.0、6.0、7.0、8.0、9.0的__________,再分别加入lmL经保温的质量分数为1%的淀粉液。 ②各试管中分别加入1mL经保温的唾液稀释液,摇匀。 - 28 - ③将5支试管放入37℃恒温水浴中,保温一定时间。 ④取出各试管,分别______________,通过颜色深浅确定唾液淀粉酶作用的最适pH。 (5)生物体内酶的化学本质是__________,其特性有__________(答出两点即可)。 【答案】 (1). C (2). A (3). 加快 (4). 不变 (5). 60℃条件下,t2时酶已失活 (6). 缓冲液 (7). 滴加碘液并观察各试管颜色变化 (8). 蛋白质或RNA (9). 高效性、专一性 【解析】 【分析】 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因素主要有:温度、pH、底物浓度和酶浓度等。温度能影响酶促反应速率,在最适温度前,随着温度的升高,酶活性增强,酶促反应速率加快;到达最适温度时,酶活性最强,酶促反应速率最快;超过最适温度后,随着温度的升高,酶活性降低,酶促反应速率减慢。据图分析可知,在40℃酶的活性最高,其次是20℃时,60℃条件下,由于温度过高,t2时酶已失活。 【详解】(1)由于B曲线代表20°C酶作用的实验结果,因此判断实验A、C曲线分别代表是40℃、60℃条件下酶作用曲线,三个温度条件下,该酶活性最高的曲线是A。 (2)从曲线图来看,三个温度条件较适合的是40℃,而B组是20℃条件下温度对某种酶活性的影响曲线,故在时间t1之前,反应尚未达到化学平衡之前,如果B组温度提高10℃,那么B组酶催化反应的速度会加快。 (3)C组为60℃条件下温度对某种酶活性的影响曲线,看图可知,在时间t2时,产物浓度不再改变,高温酶已经失活,此时向反应体系中增加2倍量的底物,其他条件保持不变,那么在t3时,C组产物总量也不变。 (4)在A、B、C、D、E5支试管各加入等量、经保温的pH分别为5.0、6.0、7.0、8.0、9.0的适宜浓度缓冲液,再分别加入1mL经保温的质量分数为1%的淀粉液。④取出各试管,分别加入等量碘液,通过颜色深浅确定唾液淀粉酶作用的最适pH,颜色越深催化作用最强。 (5)生物体内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或RNA,其特性有高效性、专一性、作用条件温和。作用机理是酶能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点睛】本题结合曲线图,考查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因素,要求考生掌握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因素及相关曲线,能根据题干要求选出与图示对应的影响因素,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28.下列图1、2 - 28 - 分别表示某动物(以两对同源染色体为例)体内细胞正常分裂的图像和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细胞内染色体、染色单体和DNA含量的关系柱状图,请回答。 (1)图1中,表示有丝分裂的图像是___________,丙细胞名称是___________。 (2)图2中,①②③中表示DNA分子的是___________,Ⅰ对应的细胞名称除卵原细胞外还有___________,Ⅰ→Ⅱ的过程表明细胞核内发生的分子水平的变化是____________,Ⅰ~Ⅳ中一定存在同源染色体的时期是____________。 (3)若基因型为DdEe的一个精原细胞,经减数分裂可能产生几种不同基因型的配子?请分析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甲 (2). 次级卵母细胞或、(第一)极体 (3). ② (4). 次级卵母细胞、第一极体 (5). DNA分子的复制 (6). Ⅱ (7). 若两对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则产生两种(DE、de或dE、De)配子;若两对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完全连锁产生两种(DE、de或dE、De)配子,不完全连锁(交叉互换后)产生四种配子(DE、de、dE、De) 【解析】 【分析】 分析图1:甲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处于有丝分裂后期;乙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同源染色体正在分离,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丙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 分析图2:②是DNA、③是染色单体、①是染色体。Ⅰ中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和DNA分子数之比为1:0:1,没有染色单体,且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可能是有丝分裂末期、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Ⅱ中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和DNA分子数之比为1:2:2,可能是有丝分裂前期、中期或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Ⅲ中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和DNA分子数之比为1:2:2,但数目均只有左侧的一半,可能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Ⅳ中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和DNA分子数之比为1:0:1,没有染色单体,且数目是正常体细胞的一半,可能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 - 28 - 【详解】(1)由以上分析可知,图1中表示有丝分裂的是甲;根据乙细胞的不均等分裂可知,该生物的性别为雌性,丙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称为次级卵母细胞或第一极体。 (2)由以上分析可知,②表示DNA分子;Ⅰ中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和DNA分子数之比为1:0:1,没有染色单体,且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可能是有丝分裂末期、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因此其对应的细胞名称除卵原细胞外还有次级卵母细胞或第一极体。I→Ⅱ过程出现染色单体,且DNA含量加倍,表明细胞核内发生的分子水平的变化是DNA分子的复制;Ⅰ可能是有丝分裂末期、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Ⅱ可能是有丝分裂前期、中期或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Ⅲ可能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Ⅳ可能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因此,I~Ⅳ中一定存在同源染色体的时期是Ⅱ。 (3)基因型为DdEe的一个精原细胞,若两对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则产生两种(DE、de或dE、De)配子;若两对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完全连锁产生两种(DE、de或dE、De)配子,不完全连锁(交叉互换后)产生四种配子(DE、de、dE、De)。 【点睛】本题结合柱形图和细胞分裂图,考查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DNA含量、染色体数目和染色单体数目变化规律,能准确判断图一和图二中各细胞的分裂方式及所处时期。 29.下表是某公司研发的一种培养大肠杆菌的培养基配方,请根据表格内容和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成分 含量 蛋白胨 10.0g 乳糖 5.0g 蔗糖 5.0g K2HPO4 2.0g 显色剂(伊红·美蓝) 0.2g 琼脂 12.0g 将上述物质溶解后,用蒸馏水定容到1000mL (1 - 28 - )在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中,获得纯净大肠杆菌菌群的关键是防止____________,因此需对培养基和培养皿进行____________;操作者的双手需要进行清洗和____________。 (2)根据培养基成分,上述培养基属于____________(填“选择”或“鉴别”)培养基,用该培养基培养大肠杆菌,常用的接种方法___________,经培养可以分离得到若干个由一个细胞繁殖而来的、肉眼可见的子细胞群体,称为_____________。 (3)若利用该培养基从土壤中获得能分解尿素的细菌,需将培养基的某成分进行替换,即________。在基础培养基上滴加酚红指示剂可以鉴定其上细菌能否分解尿素,其原理是_____________。 (4)取1g土壤,按下图稀释后,在3个平板上分别接入0.1mL稀释液并培养后,3个平板上的菌落数分别是52、50和48。据此可计算出每克土样中的活菌数为____________个,该数值与活菌的实际数目相比偏低,原因是_____________。 【答案】 (1). 外来杂菌入侵 (2). 灭菌处理 (3). 消毒 (4). 鉴别 (5). 平板划线法、稀释涂布平板法 (6). 菌落 (7). 将蛋白胨替换成尿素 (8). 分解尿素的细菌能将尿素分解为氨、使培养基碱性增强,酚酞指示剂变红 (9). 5.0×107 (10). 因为两个或多个细胞连在一起时,平板上观察到的只是一个菌落 【解析】 【分析】 1、培养基按功能分: - 28 - 2、微生物常见的接种的方法①平板划线法:将已经熔化的培养基倒入培养皿制成平板,接种,划线,在恒温箱里培养。在线的开始部分,微生物往往连在一起生长,随着线的延伸,菌数逐渐减少,最后可能形成单个菌落。②稀释涂布平板法:将待分离的菌液经过大量稀释后,均匀涂布在培养皿表面,经培养后可形成单个菌落。 【详解】(1)微生物培养时,关键是防止外来杂菌的污染;对于培养基和培养皿需要进行灭菌处理,人的双手需要消毒处理。 (2)该培养基中含有显色剂(伊红•美蓝),可用于大肠杆菌的鉴定,应该属于鉴别培养基。接种微生物常用的方法有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分离到由一个细胞繁殖而来的肉眼可见的子细胞群体,称为菌落。 (3)分离能分解尿素的细菌时应该以尿素为唯一氮源,因此需要将蛋白胨换成尿素;鉴定分解尿素的细菌,需要使用酚红指示剂,尿素分解菌产生的脲酶能够将尿素分解为氨,氨能够使酚红指示剂呈红色。 (4)取1g土壤,按如图稀释后,在三个平板上分别接入0.1ml稀释液后,经适当培养后,3个平板上的菌落数分别是52,50和48.据此可计算出每克土样中的活菌数为(52+50+48)÷3×106=5.0×107个;由于两个或多个细胞连在一起时,平板上观察到的只是一个菌落,因此该数值与活菌的实际数目相比偏低。 【点睛】本题考查微生物分离和培养,要求考生识记培养基的组成成分、种类及功能;识记接种微生物常用的两种方法及注意事项,能结合表中和图中信息准确答题。 30.下图是培育转基因山羊生产人β-酪蛋白的流程图,①~④代表操作步骤。请回答下列问题。 - 28 - (1)基因工程中的核心步骤是[ ]____________,人β-酪蛋白基因为____________,可从基因文库中获取,基因文库包括____________。 (2)图中A应为____________。过程③为加速转基因动物的繁育,常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 (3)若该转基因山羊通过分泌乳汁来生产人的β-酪蛋白,这需要将人的β-酪蛋白基因与____________的启动子等调控组件重组在一起。 (4)过程④为目的基因的表达,在分子水平上检测目的基因是否在转基因山羊体内成功表达的方法是____________。 【答案】 (1). ①构建基因表达载体 (2). 目的基因 (3). 基因组文库和部分基因文库 (4). 受精卵 (5). 胚胎分割技术、体细胞核移植(或克隆技术) (6). 乳腺蛋白基因 (7). 抗原—抗体杂交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为培育转基因山羊生产人β-酪蛋白流程图,其中①表示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过程,②表示胚胎移植过程,③表示胚胎分割移植,④表示人β-酪蛋白基因表达。 【详解】(1)①表示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过程,是基因工程的核心步骤;人β-酪蛋白基因为目的基因;基因文库包括基因组文库和部分基因文库。 (2)培育转基因动物时应该以受精卵作为受体细胞,因为受精卵的全能性最高。过程③为加速转基因动物的繁育,可使用核移植技术和胚胎分割技术扩大转基因山羊群体。 (3)若该转基因山羊通过分泌乳汁来生产人的β-酪蛋白,这需要将人的β酪蛋白基因与乳腺蛋白基因的启动子等调控组件重组在一起。 (4)检测目的基因是否成功表达可采用抗原-抗体杂交技术。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工程、动物细胞培养、胚胎移植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28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