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吉林省辉煌联盟九校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吉林省辉煌联盟九校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

吉林省辉煌联盟九校2019-2020学年 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 ‎1.下列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 ‎①激素、突触小泡和氨基酸 ②血红蛋白、O2和葡萄糖 ③葡萄糖、CO2和胰岛素 ④Na+、血清蛋白、尿素 A. ①③ B. ③④ C. ①② D. ②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①突触小泡存在于突触小体内部,即神经细胞内部,不属于内环境,①错误;‎ ‎②血红蛋白运输O2,存在于红细胞内部,是细胞内液成分,不属于内环境,②错误;  ‎ ‎③葡萄糖、CO2和胰岛素都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③正确;‎ ‎④Na+、血清蛋白、尿素都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④正确;‎ 故属于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B.③④ 。‎ ‎2.如图为人体细胞与内环境的物质交换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人体中约2/3体液存在①④⑥中 B. 图中⑤细胞生活的直接内环境是⑥‎ C. ④⑥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Na+、C1-‎ D. 某人皮肤烫伤后,出现的水泡中的液体是指⑦‎ ‎【答案】C ‎【解析】‎ ‎【详解】①为淋巴,②为毛细淋巴管壁,③为红细胞,④为血浆,⑤是毛细血管壁,⑥组织液,⑦‎ 为组织细胞。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其中细胞内液约占体液的2/3,主要由淋巴、血浆和组织液构成的细胞外液约占体液的1/3,A错误;毛细血管壁的细胞生活的直接内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B错误;血浆和组织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Na+、C1-,C正确;某人皮肤烫伤后,出现的水泡中的液体是指组织液,D错误。‎ ‎3.下列关于“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实验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HCl和NaOH溶液都有腐蚀性,应避免其与皮肤和眼睛接触 B. 每种实验材料测定完成后,都必须将烧杯充分洗净,才可倒入等量的实验材料 C. 从加入HCl或NaOH溶液后的变化来说,生物材料更像是缓冲液 D. 根据所得实验数据,画PH变化曲线时,一般以PH为横轴,以酸或碱的滴数为纵轴 ‎【答案】D ‎【解析】‎ HCl和NaOH溶液都有腐蚀性,应避免其与皮肤和眼睛接触,A正确。为了避免其它因素的干扰,每种实验材料测定完成后,都必须将烧杯充分洗净,才可倒入等量的实验材料,B正确。从实验结果分析可知加入HCl或NaOH溶液后的变化来说,生物材料更像是缓冲液,C正确。根据所得实验数据,画PH变化曲线时,一般以酸或碱的滴数为横轴,以pH为纵轴,D错误。‎ ‎4.日常生活中,很多因素会引起内环境发生变化,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剧烈运动中,内环境的pH有下降趋势 B. 食物中长期缺少蛋白质,会引起组织水肿 C. 中暑是神经调节紊乱造成的,与体液调节无关 D. 佝偻病与内环境的稳态失衡有一定的关系 ‎【答案】C ‎【解析】‎ ‎【详解】A、剧烈运动时,人体中存在无氧呼吸,产生的乳酸使pH有下降趋势,A正确;‎ B、食物中长期缺少蛋白质,会导致血浆蛋白含量下降,进而使血浆内进入组织液的水分多于回流的水分,引起组织水肿,B正确;‎ C、中暑是由于体温调节失衡和水盐代谢紊乱产生的以心血管和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综合病征,而体温调节和水盐调节都与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有关,所以说中暑是由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紊乱造成的,C错误;‎ D、佝偻病是由于体内缺少VD导致人体缺钙,其与内环境的稳态失衡有一定的关系,D正确。‎ 故选C。‎ ‎5.下图中甲、乙为人体内两种不同组织处的毛细血管,①②③表示某些化学物质。请据图判断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 图中CO2浓度最高的部位是乙 B. 若②为氨基酸,经吸收运输,在组织细胞中的核糖体上合成组织蛋白共要穿过5层生物膜 C. ①②③三种化学物质中②和③可以是葡萄糖 D. 37℃时,人体③渗透压大于②渗透压 ‎【答案】C ‎【解析】‎ ‎【详解】A、CO2是细胞呼吸产生,所有图中CO2浓度最高的部位是组织细胞内,A错误;‎ B、氨基酸经过吸收、运输,在组织细胞中的核糖体上合成组织蛋白,至少需要经过小肠上皮细胞(2层膜)、2层毛细血管壁细胞(4层膜)、组织细胞膜(1层膜),共要穿过7层生物膜,B错误;‎ C、由图可知:①-②表示物质的消化过程,②和③可以是葡萄糖,C正确;‎ D、37℃时,人体③细胞内液渗透压等于②血浆渗透压,D错误。‎ 故选C。‎ ‎6.如图是血液流经某一组织的示意图,下列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 若A是骨骼肌细胞,剧烈运动时,b处乳酸的含量高于a处 B. 若A是肺泡细胞,呼吸急促时,b处氧气的含量高于a处 C. 若A是肝脏细胞,饥饿时,b处葡萄糖的含量高于a处 D. 若A是胰岛细胞,饭后半小时,b处胰高血糖素的含量高于a处 ‎【答案】D ‎【解析】‎ ‎【详解】A、剧烈运动时骨骼肌细胞产生的乳酸不断进入血浆,所以b处乳酸的含量高于a处,A正确;‎ B、呼吸急促时,在肺泡处进行气体交换,二氧化碳由血浆进入肺泡,所以a处二氧化碳的含量高于b处,b处氧气的含量高于a处,B正确;‎ C、饥饿时,为维持血糖含量相对稳定,肝糖原使血糖浓度升高,所以b处血糖浓度较a处高,C正确;‎ D、饭后一小时血糖升高,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加,随血液从b端进入血液循环系统,所以b处胰岛素含量高于a处,D错误。‎ 故选D。‎ ‎7.下列关于反射和反射弧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反射弧 B. 控制排尿反射的高级神经中枢位于脑干 C. 突触的特定结构决定了反射弧中兴奋传递的方向 D. 一个完整的反射弧至少包含3个神经元 ‎【答案】C ‎【解析】‎ ‎【详解】A、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神经元,A错误;‎ B、控制排尿反射的高级神经中枢位于大脑皮层,B错误;‎ C、突触的特定结构决定了反射弧中兴奋只能由突触前膜传到突触后膜,C正确;‎ D、一个完整的反射弧至少包含2个神经元,如膝跳反射,D错误。‎ 故选C。‎ ‎8.下图表示寒冷刺激时人体内的部分调节过程((a-d表示信息分子),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a、b表示神经递质,c、d表示激素 B. c的受体分布在体内各种细胞上 C. 与c相比,a参与的调节反应更加迅速 D. abcd均需借助血液运输才能作用于靶细胞 ‎【答案】C ‎【解析】‎ ‎【详解】分析图解可知,图中a表示神经递质,b表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c表示促甲状腺激素,d表示甲状腺激素,故a表示神经递质,b、c、d表示激素,A错误;c促甲状腺激素的受体分布在甲状腺细胞上,B错误;c参与激素调节,a参与神级调节,神经调节比激素调节更加迅速,C正确; bcd均需借助血液运输才能作用于靶细胞,但是a不需要借助血液的运输起作用,D错误;故选C。‎ ‎9.甘氨酸是脊髓中主要的抑制性神经递质,能使突触后膜的Cl-通道开放,使Cl-内流。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脊髓神经元静息状态时膜内外没有离子进出 B. 甘氨酸作用于突触后膜,抑制其动作电位形成 C. 甘氨酸以主动运输的方式经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 D. 甘氨酸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不会引起膜外电位的变化 ‎【答案】B ‎【解析】‎ ‎【详解】神经元在静息状态时,K+外流使细胞膜两侧的电位为外正内负;A错误;甘氨酸是抑制性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后导致Cl-内流,进而使外正内负的膜电位增大,抑制了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B正确;神经递质是由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以胞吐的方式释放,C错误;甘氨酸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导致Cl-内流,进而使外正内负的膜电位增大,D错误;故之前的选B。‎ ‎10.如图为人胃部活动的有关调节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促进胃幽门黏膜细胞分泌胃泌素的调节是神经一体液调节 B. ①②释放的神经递质均作用于神经元 C. 胃泌素与胃黏膜壁细胞的结合不具有特异性 D. 神经冲动在①与②之间单向传递 ‎【答案】D ‎【解析】‎ ‎【详解】A、促进胃幽门黏膜细胞分泌胃泌素的调节是神经调节,错误;‎ B、图中①释放的神经递质作用于②所示的神经元,②释放的神经递质作用于胃黏膜壁细胞,错误;‎ C、胃泌素与胃黏膜壁细胞属于特异性结合,C错误;‎ D、在①与②两个神经元之间相接触的部位构成了突触,神经冲动在突触之间单向传递,正确;‎ 故正确选项为D。‎ ‎11.如果某人的下丘脑受到损伤,则可能导致 ‎①体温调节能力下降 ②调节血糖的能力下降 ③影响甲状腺激素的分泌 ④影响渴觉的形成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①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下丘脑受损,体温调节能力下降,A正确; ②血糖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下丘脑受损,血糖调节能力下降,②正确; ③由于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垂体释放的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所以下丘脑损伤影响甲状腺激素分泌量,③正确;‎ ‎④渗透压感受器位于下丘脑,下丘脑受损影响兴奋向大脑皮层传导,从而影响渴觉的形成,④正确;‎ 故选D. ①②③④。‎ ‎12.4名受试者分别饮用l00g葡萄糖后,在180min内血糖含量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据图分析错误的是 A. a的尿液里很有可能会检测出葡萄糖 B. b曲线在前30min内血糖升高与肠道吸收有关 C. c在120min后下降的主要原因是葡萄糖转化为糖原及非糖物质 D. d代表的个体平常容易出现头晕等缺乏能量的症状 ‎【答案】C ‎【解析】‎ ‎【详解】a曲线进食后血糖居高不下,可能是严重的糖尿病患者,尿液里很有可能会检测出葡萄糖,A正确;b曲线在前30min内血糖升高是因为肠道吸收葡萄糖所致,B正确;c是健康人,在120min后下降的主要原因是葡萄糖氧化分解,C错误;d血糖浓度低于0.6g/L,代表是低血糖患者,平常容易出现头晕等缺乏能量的症状,D正确;故错误的选C。‎ ‎13.下图表示健康人和Graves病人激素分泌的调节机制, A、B、C为三种激素。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Graves病人体内C含量偏多,A、B含量正常 B. Graves病是一种自身免疫病 C. 图中抗体与激素B能与同种受体结合 D. B只作用于甲状腺,而C可作用于多种器官 ‎【答案】A ‎【解析】‎ ‎【详解】A、Graves病人血液中的甲状腺激素含量过多时,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激素A和激素B含量比健康人的低,A错误;‎ B、图中抗体作用于促甲状腺激素的受体,Graves病是一种自身免疫病,B正确;‎ C、图中抗体与促甲状腺激素均与促甲状腺激素的受体结合,C正确;‎ D、B促甲状腺激素只作用于甲状腺,而C甲状腺激素可作用于多种器官,D正确;‎ 故选A。‎ ‎14.某种致病细菌能产生由A和B两个亚单位组成的外毒素,其中A亚单位无毒性,但能促进B亚单位发挥其毒性。研制疫苗时应选择 ‎①外毒素 ②减毒外毒素 ③外毒素A亚单位 ④外毒素B亚单位 A. ②或③ B. ①或③ C. ②或④ D. ③或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①外毒素具有致病性,所以研制疫苗时不可选择该细菌的外毒素,①错误;‎ ‎②减毒外毒素的致病性已明显降低,不会对宿主细胞发挥毒性作用,研制疫苗时可选用,②正确;‎ ‎③外毒素A亚单位无毒性,不会对宿主细胞发挥毒性作用,研制疫苗时可选用,③正确;‎ ‎④外毒素B亚单位有毒性,所以研制疫苗时不可选择,④错误;‎ 故选A②或③。‎ ‎15.下图为人体体温与水平衡调节的示意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下丘脑是体温调节的主要中枢,是形成冷觉的部位 B. 寒冷刺激时,a、b、c、d、e激素的分泌均增加 C. 下丘脑中具有渗透压感受器,还能合成分泌a、e激素 D. 图示的神经调节过程中,肾上腺、骨骼肌均为效应器 ‎【答案】C ‎【解析】‎ ‎【详解】下丘脑是体温调节的中枢,冷觉形成的部位在大脑皮层,A错误。寒冷时,a、b、c、d激素增加,使产热增加;但是寒冷时水平衡调节过程中,因为通过皮肤散失的水分减少,因此抗利尿激素减少,使尿液增加,B错误。下丘脑既是渗透压感受器又是水平衡调节的中枢,还能分泌抗利尿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C正确。图中的下丘脑支配的神经直接作用在肾上腺上,但并没有直接作用在骨骼肌上,骨骼肌的变化是因为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作用在骨骼肌上引起的,因此骨骼肌不是效应器,肾上腺是效应器的,D错误。‎ ‎16.图1表示突触,图2表示受到刺激时神经纤维上的电位变化。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若将神经纤维置于低Na+溶液中,图2所示膜电位会高于+40 mV B. 图1中a处为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经扩散后与b上的受体结合 C. 图1中a处释放的递质都能使b处产生如图2所示的电位变化 D. 若神经纤维处于图2中②对应状态时,Na+通过主动运输方式进入细胞 ‎【答案】B ‎【解析】‎ ‎【详解】A、若将神经纤维置于低Na+溶液中,钠离子内流减少,使图2所示膜电位低于+40 mV,A错误;‎ B、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经扩散后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B正确;‎ C、图甲中a处释放的可能是抑制性递质,不会引起b如图2所示的电位变化,C错误;‎ D、若神经纤维处于图乙中②对应状态时,Na+通过协助扩散进入细胞,D错误。‎ 故选B。‎ ‎17.如图为人体内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调节示意图,其中甲、乙、丙表示三种器官,a、b、c表示三种不同的激素。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 若手术切除甲,则丙分泌的激素会增加,乙分泌的激素会减少 B. 图中既有分级调节,也存在反馈调节 C. 激素b几乎对全身细胞都起作用 D. 激素c可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 ‎【答案】C ‎【解析】‎ ‎【详解】A、若手术切除垂体,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通过负反馈调节下丘脑分泌的TRH会增加, A正确;‎ B、下丘脑→垂体→甲状腺属于分级调节,甲状腺激素作用于下丘脑和垂体属于反馈调节,B正确;‎ C、激素b表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只作用于垂体,C错误;‎ D、甲状腺激素可以促进生长发育,主要是促进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D正确。‎ 故选C。‎ ‎18.下列关于HIV和艾滋病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艾滋病属于先天性的免疫缺陷病,目前针对HIV尚缺乏有效疫苗 B. HIV是逆转录病毒,由RNA链、表面蛋白和逆转录酶三部分组成 C. HIV只能侵入并破坏人体的辅助性T细胞 D. HIV最初侵入人体时,免疫系统可以摧毁大多数病毒 ‎【答案】D ‎【解析】‎ ‎【详解】A、艾滋病属于获得性的免疫缺陷病,A错误;‎ B、HIV由蛋白质外壳、RNA、酶(逆转录酶、整合酶、蛋白酶)等组成,B错误;‎ C、HIV的宿主细胞主要是T淋巴细胞,C错误;‎ D、HIV最初侵入人体时,免疫系统发挥免疫作用,可以摧毁大多数病毒,D正确。‎ 故选D。‎ ‎19. 关于下图的相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若某植物幼苗已经表现出向光性,且测得向光面的生长素浓度为f,则背光面的生长素浓度范围为大于f B. 若某水平放置的植物幼苗表现出根向地性,茎背地性,测得茎的近地侧生长素浓度为2f,则茎的远地侧生长素浓度范围应为小于f C. 除草剂灭草的原理是使杂草的生长素浓度处于大于h状态下 D. 若某植物顶芽的生长素浓度为g,产生顶端优势现象的侧芽生长素浓度可能大于h ‎【答案】A ‎【解析】‎ 植物幼苗的向光生长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单侧光照射,使幼苗背光面生长素含量多于向光面,背光面细胞伸长生长的速度快于向光面,若某植物幼苗已经表现出向光性,且测得向光面的生长素浓度为f,则背光面的生长素浓度范围为f~2f,A错误;受地心引力的影响,近地侧生长素浓度高于远地侧,因茎对生长素不敏感,近地侧高浓度的生长素对茎的生长所起的促进作用强于远地侧,使茎表现出背地性,若植物水平放置,表现出茎的背地性,且测得其茎的近地侧生长素浓度为2f,则茎的远地侧生长素浓度范围应小于f,B正确;除草剂灭草的原理是高浓度的生长素抑制生长,甚至会杀死细胞,即使杂草的生长素浓度处于大于h状态下,C正确;顶端优势现象产生的原因是:顶芽产生的生长素逐渐向下运输,枝条上部侧芽附近生长素浓度较高,由于侧芽对生长素浓度比较敏感,所以顶芽部位低浓度的生长素促进其生长,而侧芽部位高浓度的生长素则抑制侧芽的生长,若某植物顶芽的生长素浓度为g,则侧芽生长素浓度可能大于h,D正确。‎ ‎20.玉米幼苗在横放3min后,中胚轴开始发生某物质的不均匀分布,5min后中胚轴开始表 现向上弯曲生长,以上现象说明该物质 A. 最可能是细胞分裂素 B. 不均匀分布是极性运输的结果 C. 在近地侧起抑制作用 D. 不均匀分布是重力导致的 ‎【答案】D ‎【解析】‎ ‎【详解】最可能是IAA,A错误;不均匀分布是重力引起的结果,B错误;在近地侧起促进作用,C错误;不均匀分布是重力导致的,D正确;故选D。‎ ‎21.将不含IAA的琼脂块a和含有适宜浓度IAA的琼脂块a´分别放在去尖端的玉米胚芽鞘切段上,给予放置a´的胚芽鞘单侧光照射,结果如下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胚芽鞘b侧的IAA含量与b´侧的相等 B. 放a´的胚芽鞘弯曲生长体现植物向光性 C. 琼脂块d´上IAA量小于a´的原有的IAA量 D. 胚芽鞘b´侧细胞能运输IAA而c´侧细胞不能 ‎【答案】C ‎【解析】‎ ‎【详解】琼脂块a中不含生长素,琼脂块a′中含生长素,故胚芽鞘b侧的IAA含量比b′侧的少, A错误;放a´的胚芽鞘弯曲生长体现胚芽鞘弯曲生长是由于生长素发布不均匀,该组实验虽然有单侧光,但无感光的胚芽鞘尖端,B错误;琼脂块a′中的生长素部分用于胚芽鞘的生长,部分运输到琼脂块d′,因此琼脂块d′从a′中获得IAA量小于a′的输出量,C正确;胚芽鞘b′侧细胞和c′侧细胞都能运输IAA,D错误;故选C。‎ ‎22.某校生物兴趣小组探究生长素类似物2,4-D对月季插条生根的影响,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2,4-D浓度为800mg/L时,抑制插条生根 B. 插条的状况,芽的数量,2,4-D的浓度等都是该实验的无关变量 C. 生根的平均长度或总长度也可作为本实验的观察指标 D. 根据实验结果,确定2,4-D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是400mg/L ‎【答案】C ‎【解析】‎ ‎【详解】A. 据图可知,2,4-D浓度为800mg/L时,生根数比对照组高,即促进插条生根,A错误;‎ B. 插条的状况、芽的数量等都是该实验的无关变量,而2,4-D的浓度是自变量,B错误;‎ C. 由于生长素能够促进生根,所以实验记录的因变量可以是枝条生根的平均数量,也可以是枝条生根的平均长度或总长度,C正确;‎ D. 由于该实验分组较少,所以不能确定促进月季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只能确定2,4-D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是400mg/L左右,应该在200~600mg/L范围内设置梯度更小的浓度以探究最适浓度,D错误。‎ ‎23.下列关于植物激素及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叙述正确的是 A. 生产啤酒时用脱落酸处理大麦,可降低生产成本 B. 用一定浓度的赤霉素处理生长期的芦苇,可增长芦苇纤维的长度以提升芦苇的品质 C. 水果、蔬菜上残留的植物生长调节剂一定不会损害人体健康 D. 若儿童食用乙烯利催熟的水果则会导致性早熟 ‎【答案】B ‎【解析】‎ ‎【详解】A、赤霉素能打破种子休眠,促进大麦种子萌发,所以用赤霉素处理大麦生产啤酒,可简化传统工艺、降低成本,A错误;‎ B、赤霉素可以促进茎的伸长,芦苇在生长期用一定浓度的赤霉素溶液处理,可使芦苇增高,B正确;‎ C、水果、蔬菜上残留的植物生长调节剂有药物残留可能会损害人体健康,C错误;‎ D、食用乙烯利催熟的水果植物激素对人体不会起作用,不会导致性早熟,D错误。‎ 故选B。‎ ‎24.为研究根背光生长与生长素的关系,将水稻幼苗分别培养在含不同浓度生长素或适宜浓度NPA(生长素运输抑制剂)的溶液中,用水平单侧光照射根部(如图),测得根的弯曲角度及生长速率如下表:‎ 处理方式 测定指标   ‎ 外源生长素(mg/L)‎ NPA(μmol/L)‎ ‎0‎ ‎0.001‎ ‎0.01‎ ‎0.1‎ ‎3‎ 弯曲角度α(度)‎ ‎37‎ ‎40‎ ‎31‎ ‎22‎ ‎16‎ 生长速率(mm/天)‎ ‎15‎ ‎17‎ ‎13‎ ‎11‎ ‎8‎ 据此实验的结果,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 A. 根向光一侧的生长速率大于背光一侧 B. 生长素对水稻根生长的作用具有两重性 C. 单侧光对向光一侧生长素的合成没有影响 D. 单侧光照射下根的背光生长与生长素的运输有关 ‎【答案】C ‎【解析】‎ ‎【详解】A、图中植物根背光生长,说明根向光一侧的生长速率大于背光一侧,A正确;‎ B、对比四个外源生长素的测定指标,可以看出随生长素浓度的增高,生长速度是现增高后降低,可以看出生长素对根生长的作用具有两重性,B正确;‎ C、题干没有给出单侧光对向光一侧生长素合成或分解是否有影响的任何信息,无法得出单侧光对向光一侧生长素的合成或分解有没有影响的结论,C错误;‎ D、用生长素抑制剂处理根,根的弯曲程度减弱,说明单侧光照射下根的背光生长与生长素的运输有关,D正确。‎ 故选C。‎ ‎25.有关种群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可以用每平方米森林中蛇的数量来表示其种群密度 B. 防治鼠害最有效的方法是,杀死老鼠将其数量降低一半 C. “S”型增长曲线中,在K/2水平上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D. 不同人口出生率的差异主要是生殖年龄与个体数 ‎【答案】C ‎【解析】‎ ‎【详解】A、蛇有很多种,森林中的蛇不属于种群,A错误;‎ B、防治鼠害最有效的方法是降低老鼠的环境容纳量,B错误;‎ C、“S”型增长曲线中,种群增长速率先增大后减小,在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C正确;‎ D、影响不同人口种群出生率的原因不同,既有生殖年龄和个体数,还有社会制约因素等,D错误。‎ 故选C。‎ ‎26.如图所示,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增长(甲曲线),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增长(乙曲线),下列有关种群数量增长曲线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只有在实验室内的实验条件下或一种生物刚进入一个新环境时种群呈“J”型增长 B. 假设甲种群第一年数量是N0,种群数量下一年总是前一年的1.7倍,则第5年种群数量是N0×1.75‎ C. 大熊猫种群数量为K时,增长率最大 D. 图中阴影面积代表环境阻力,其面积增大K值不变 ‎【答案】A ‎【解析】‎ ‎【详解】A、甲曲线所代表的种群呈“J”型增长,是在理想条件中的增长模式,无生存斗争现象,A正确;‎ B、假设甲种群第一年数量是N0,种群数量下一年总是前一年的1.7倍,则第5年种群数量是N0×1.74,B错误;‎ C、种群数量为K时,增长率最小,C错误;‎ D、图中阴影面积代表环境阻力,环境阻力增大K值越小,D错误。‎ 故选A。‎ ‎27.科学家对某种群的数量进行了13年的连续研究,结果如下图所示(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 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前4年间,该种群数量相对稳定,年龄组成为稳定型 B. 第4年到第5年间,该种群数量不断下降 C. 第5年到第9年间,该种群数量达到K值并保持相对稳定 D. 从第11年开始该种群数量不断上升,到第13年达到K值 ‎【答案】C ‎【解析】‎ ‎【详解】前4年间λ>1,该种群数量在不断增加,年龄结构为增长型,A错误;第4年到第5年间λ减少,但仍然大于1,则该种群数量在不断增加,B错误;由图可知:在第1~第5年之间λ>1,种群数量在不断增加,达到K值,在第5~9年间λ=1种群数量维持稳定,C正确;从第11年到12年λ<1,该种群数量一直在不断减少,12年后λ>1,该种群数量不断上升,D错误;故选C。‎ ‎28.下图中曲线l、Ⅱ分别表示某野生动物种群数量变化两种的情况。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曲线I的K值是指K1,‎ B. 图中阴影部分表示由于环境阻力而淘汰的个体 C. 曲线I中的环境比曲线Ⅱ的更适合该野生生物生存 D. AB段种群增长速率逐渐下降,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答案】A ‎【解析】‎ ‎【详解】曲线I的K值是指K2,A错误;J”型增长是生物在理想状态下的种群增长曲线,而曲线Ⅰ、Ⅱ是生物种群数量在有限条件下的实际变化,故阴影部分表示由于环境阻力而淘汰的个体,B正确;在环境条件有限的情况下,种群数量到达K值之后,未来数量的变化趋势与其栖息地的破坏程度或变化有关,破坏程度越小,种群数量保有量越大,故曲线Ⅰ种群数量最多,说明曲线I中的环境比曲线Ⅱ的更适合该野生生物生存,C正确;AB段种群增长速率逐渐下降,但种群数量持续上升,说明出生率大于死亡率。,D正确;故错误的选A。‎ ‎29.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年龄组成是决定种群兴衰的晴雨表 B. 均匀分布的种群种内竞争激烈 C. 种群内的个体在水平方向的分布构成了群落的水平结构 D. 同一物种的种群性别比例不会发生变化 ‎【答案】B ‎【解析】‎ ‎【详解】A、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兴衰的睛雨表,A错误;‎ B、均匀分布的种群种内竞争激烈,B正确;‎ C、群落内不同种群在水平方向的分布构成了群落的水平结构,C错误;‎ D、同一物种的种群性别比例也会发生改变,如使用性引诱剂后性别比例发生改变,D错误。‎ 故选B。‎ ‎30. 下图表示一个生物群落中甲、乙两个种群的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甲乙两种群可能为竞争关系,甲的竞争力小于乙,竞争强度:弱一强一弱 B. t1~t2时间内甲、乙种群呈“S”型增长,甲种群从t2开始出现环境阻力 C. t2~t3时间内甲种群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D. t3~t5时间内甲、乙种群的年龄组成不同 ‎【答案】B ‎【解析】‎ ‎【详解】‎ 据图分析,随着时间推移,甲增长速率先于乙下降,说明二者可能为竞争关系,甲的竞争力小于乙,一开始,二者种群数量都很小,竞争弱,随着增长速率增加,竞争加强,甲增长速率下降后,乙继续上升,竞争强度下降,故A正确。t1~t2时间内甲、乙种群在有限的环境中增长,二者从t1就开始出现环境阻力,故B错。t2~t3‎ 时间内甲种群增长速率下降,但仍然大于0,种群继续增长,故C正确。t3~t5时间内甲种群增长率下降,年龄组成为衰退型,乙种群增长率一直大于0,年龄组成为增长型,故D正确。‎ ‎31.为防治农田鼠害,研究人员选择若干大小相似、开放的大豆田,在边界上每隔一定距离设置适宜高度的模拟树桩,为肉食性猛禽提供栖息场所。设桩一段时间后,测得大豆田中田鼠种群密度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该生态系统中田鼠的种群密度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的 B. b点以后田鼠种群密度大幅度上升,其可能的原因是株冠形成有利于躲避天敌 C. 与曲线Ⅱ相比,曲线Ⅰ所示环境中猛禽的密度更大 D. 大豆田中田鼠的种群数量增长方式的数学模型总体上符合Nt=N0·λt ‎【答案】D ‎【解析】‎ ‎【详解】田鼠的种群密度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当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密度增加,当死亡率大于出生率种群密度减少,当出生率和死亡率基本相等时种群密度基本不变,即A项正确。b点之后,株冠开始形成,这样有利于田鼠躲避天敌,同时,周围的生物也逐渐丰富,为田鼠提供更多的食物来源,即B项正确。曲线Ⅰ和曲线Ⅱ相比,桩之间的距离更小,这样可以为猛禽提供更多栖息场所,猛禽的密度会更大,即C项正确。J型曲线的数学模型是Nt=N0·λt,而大豆田中田鼠的种群数量先增加后减少,不符合J型曲线,即D项错误。‎ ‎32. 对下列两条食物链的分析正确的是 ‎①玉米→人 ②玉米→牛→人 A. 一个吃玉米的人获得的能量一定比一个吃牛肉的人获得的能量多 B. 能量沿食物链单向流动,传递效率随营养级升高而逐级递减 C. 长期坚持素食可缓解世界粮食短缺问题 D. 若土壤中含相同浓度的某重金属盐,则②中的人比①中的人重金属积累少 ‎【答案】C ‎【解析】‎ ‎【详解】‎ 一个吃玉米的人获得的能量可能和一个吃牛肉的人获得的能量一样多,A错误。传递效率一般不会改变,B错误。因为能量单向流动逐级递减,长期坚持素食能使能量更多的流向人类,C正确。营养级越高富集作用越强,则②中的人比①中的人重金属积累多,D错误。故选:C。‎ ‎33.下图是玉米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生态系统组成成分除图示外还有分解者 B. 鸟和蛇之间既存在捕食又存在竞争关系 C. 虫的数量减少,对鸟的影响比对蛇的大 D. 农作物的能量至少有10%传递给鼠 ‎【答案】C ‎【解析】‎ ‎【详解】生态系统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分解者,消费者,故除图示外还有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A错误;鸟和蛇之间存在捕食关系,不存在竞争关系,B错误;鸟的食物来源有虫子和蜘蛛,蛇的食物来源相对更广,有鸟,鼠,青蛙,故虫的数量减少,对鸟的影响比对蛇的大,C正确;农作物的能量至少有10%传递给第二营养级,鼠只是第二营养级上的一种生物,D错误;故选C。‎ ‎34.如图是麻风树林中两个营养级的能量流动图解,已知麻风树同化的总能量为N。方框中字母代表能量,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从麻风树注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B/N B. D是指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 C. B是第二营养级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D. 该图解中不包含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答案】C ‎【解析】‎ ‎【详解】被消费者同化的能量是B,所以从麻风树注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B/N,A正确;D是指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B正确;B是指消费者(第二营养级)的同化量,包括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和呼吸作用消耗的,C错误;该图解中包括了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没有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D正确。故选C。‎ ‎35.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甲、乙两种群在一段时间内数量变化情况。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 ‎ A. 甲乙两种群间为捕食关系, 且能量流动的方向是甲→乙 B. M时刻,甲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C. 两个种群间的信息传递是双向的 D. 两个种群数量波动说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答案】B ‎【解析】‎ 分析图中的两种生物的数量变化曲线,可以推知甲是被捕食者,乙是捕食者,两个种群间能量流动方向是甲→乙,A正确;M时甲种群的曲线是下降趋势,出生率小于死亡率,B错误;分析两个种群曲线可知,当甲数量的增多,会使乙的数量随之增多;当乙增多到一定数量,甲的数量会随乙的增多而减少,两种群数量变化说明信息传递是双向的,C正确;两种群数量波动说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D正确。‎ ‎36.下列关于草原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每个营养级都有能量输入、转化和散失等过程 B. 分解者所需的能量可来自各营养级生物所储存的能量 C. 生态系统维持正常功能需要不断得到来自系统外的能量 D. 合理确定草场的载畜量,能提髙能量的传递效率 ‎【答案】D ‎【解析】‎ ‎【详解】A、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是指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能量流动的渠道是食物链的各个营养级,A正确;‎ B、各营养级生物同化能量中除去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为各营养级储存的能量,这些能量一部分流向分解者,一部分流向下一个营养级,B正确;‎ C、能量的流动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故生态系统维持正常功能需要不断得到来自系统外的能量,C正确;‎ D、能量传递效率是指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同化能之比,合理确定草场的载畜量,不能提高能量的传递效率,只能提高能量的利用率,D错误。‎ 故选D。‎ ‎37.图1是某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其中A、B、C、D是生态系统内各生物成分,1、2、3、4、5表示有关的生理过程;图2为该生态系统中某一食物链及部分能量流动情况。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图1中B、C分别属于消费者和生产者 B. 图1中表示呼吸作用过程的是2、3、4、5‎ C. 图2中②/(①+④)的比值代表兔与狼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D. 图2中③和④属于兔同化量的一部分并流向分解者 ‎【答案】B ‎【解析】‎ ‎【详解】图1中B是分解者,C是生产者,A错误;据图分析,2、3、4、5表示呼吸作用,B正确;图2中②/①的比值代表兔与狼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C错误;图2中④属于兔同化量的一部分并流向分解者,③表示兔的粪便能量,属于草的同化量,D错误。‎ ‎38.运用生态学的相关原理,可以更好地服务于生产实践。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可利用性引诱剂改变种群的性别比例,以降低害虫的种群密度 B. 将阳生植物与阴生植物混种充分利用空间,以提高对光能的利用 C. 多为作物施用有机肥实现能量的循环利用,以提高作物的产量 D. 可通过增加食物链提高人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以减少病虫害 ‎【答案】C ‎【解析】‎ ‎【详解】A.可利用性引诱剂改变种群的性别比例,以降低害虫的种群密度,这属于信息传递在生产中的应用,A正确;‎ B.将阳生植物与阴生植物混种充分利用空间,以提高对光能的利用,这是利用的光合作用原理,B正确;‎ C.能量只能单向流动,不能循环利用,C错误;‎ D.可通过增加食物链提高人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以减少病虫害多,这是利用了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原理,D正确;‎ 因此,本题答案选C。‎ ‎39.生态环境的保护受到人类的广泛重视,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退耕还林时,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在于群落内部,不受外部环境的影响 B. 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有害动物属于化学防治 C. 生态系统中捕食者的存在可以降低物种多样性 D. 退耕还林是增加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手段 ‎【答案】D ‎【解析】‎ ‎【详解】‎ 环境的不断变化可为群落中某些物种提供繁殖条件,而对另一些物种生存产生不利影响,因此群落演替受外部环境的影响,A错误;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有害动物属于生物防治,B错误;生态系统中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维持物种多样性的稳定,C错误;退耕还林,可使生态系统的物种更丰富,营养结构更复杂,因此是增加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手段,D正确。故选:D。‎ ‎40. 关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正确的是( )‎ A. 自然保护区的功能是接纳各地迁移和捕来的野生动物并加以保护 B. 鼓励人们进入保护区,给鸟类建巢、喂食 C. 易地保护就是把大批野生动物迁入动物园、水族馆等进行保护 D. 对于珍稀濒危物种,禁止一切形式的采猎及买卖 ‎【答案】D ‎【解析】‎ ‎【详解】‎ 自然保护区属于就地保护措施,是指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域或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尽量减少人类干扰(不鼓励人们进入保护区,给鸟类建巢、喂食)。接纳各地迁移和捕来的野生动物并加以保护属于迁地保护。AB错误。迁地保护是把因生存条件不复存在,物种数量极少或难以找到配偶等原因,生存和繁衍受到严重威胁的物种迁出原地,移入动物园、植物园、水族馆和濒危动物繁殖中心,进行特殊的保护和管理,是对就地保护的补充。C错误。对于珍稀濒危物种,禁止一切形式的猎采和买卖,其他资源,应该合理开发和利用。D正确。 故选D。‎ 二、填空题 ‎41.血糖的平衡对于保证机体各种组织和器官的能量供应具有重要的意义,胰岛素是维持血糖平衡的重要激素。如图表示胰岛素分泌的调节及胰岛素作用机理。据图分析回答:‎ ‎(1)当血糖浓度上升时,葡萄糖感受器接受刺激产生兴奋,经兴奋的传导和传递最终导致传出神经末梢释放______________,与胰岛B细胞膜上相应的受体结合,引起胰岛素分泌增多;由图分析,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还受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影响。以上说明胰岛素分泌的调节方式包括____________调节。‎ ‎(2)糖尿病病因之一是患者血液中存在异常抗体(图中抗体1、抗体2)。图中因抗体 ______引起的糖尿病可以通过注射胰岛素来治疗,这种抗体的致病原因是此种抗体与_______结合,导致胰岛B细胞对葡萄糖浓度上升的敏感度降低,引起胰岛素分泌量减少,血糖浓度升高。从免疫学的角度分析,这种异常抗体引起的糖尿病属于______病。‎ ‎【答案】 (1). 神经递质 (2). 血糖浓度 (3). 胰高血糖素含量 (4). 神经和体液 ‎ ‎ (5). 1 (6). 胰岛B细胞膜上的葡萄糖受体 (7). 自身免疫 ‎【解析】‎ ‎【详解】(1)据图分析,当血糖浓度上升时,葡萄糖感受器接受刺激产生兴奋,通过下丘脑血糖调节中枢,最终由传出神经末梢释放神经递质,与胰岛B细胞膜上相应的受体结合,引起胰岛素分泌增多,此反射弧中的效应器由传出神经末梢和胰岛B细胞组成;从图上可以看出,胰岛B细胞分泌的因素还有血糖浓度、胰高血糖素含量,调节方式既有神经调节也有体液调节.‎ ‎(2)抗体1致病原因是由于抗体与胰岛B细胞膜上的葡萄糖受体结合,导致胰岛B细胞对葡萄糖浓度上升的敏感度降低,引起胰岛素分泌量减少,可通过注射胰岛素来治疗,由于产生异常抗体引起的糖尿病属于自身免疫病。‎ ‎42.下图表示人体特异性免疫的部分过程,请回答下列问题。‎ ‎(1)免疫系统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免疫系统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功能。图中物质④是__________,物质⑦是__________。‎ ‎(2)上图各种细胞中可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是___________(填字母),能增值分化的细胞是____________(填字母)。‎ ‎(3)利用“免疫缺陷小鼠”构建人源化小鼠肿瘤模型,也就是让失去免疫能力的小鼠体内长出与肿瘤患者一样的肿瘤,然后评估各类药物的疗效。现有多只带有某癌症患者等量肿瘤细胞的小鼠、抗肿瘤药物X和药物Y等实验所需的材料,请完善下列方案为癌症患者筛选出疗效更强的抗肿瘤药物。‎ ‎①将带有等量肿瘤细胞的小鼠均分为甲、乙、丙三组。‎ ‎②给甲组小鼠定期注射适量的用生理盐水配制的抗肿瘤药物X,给乙组小鼠定期注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给丙组小鼠定期注射_______________作为空白对照。 ‎ ‎③将三组小鼠置于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用相同的食物和饮水饲养一段时间,检测和评估三组小鼠体内肿瘤细胞的数量。‎ 分析实验结果:‎ 如果肿瘤细胞数量关系为___________________,则说明抗肿瘤药物X和抗肿瘤药物Y对该患者的治疗都有效,且抗肿瘤药物X的疗效更显著。‎ ‎【答案】 (1). 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活性物质 (2). 防卫监控清除 (3). 抗体 (4). 淋巴因子 (5). bcdeg (6). bceg (7). 等量的用生理盐水配制的抗肿瘤药物Y (8). 等量的生理盐水 (9). 丙组>乙组>甲组(或甲组<乙组<丙组)‎ ‎【解析】‎ ‎【详解】(1)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言、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免疫系统除了具有监控和清除功能以外,更主要的具有防卫功能。图中物质④是抗体,物质⑦是淋巴因子。‎ ‎(2)上图各种细胞中无特异性识别抗原能力的是细胞a吞噬细胞,无识别抗原能力的细胞是f浆细胞,故可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是bcdeg,a吞噬细胞、d效应T细胞、f浆细胞都是高度分化的细胞,没有分裂能力,故能增值分化的细胞是bceg。‎ ‎(3)②实验的自变量是、抗肿瘤药物的种类,根据实验的单一变量原则和对照性原则,甲组注射的是用生理盐水配制的抗肿瘤药物X,而丙组是对照组,应该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则乙组应该注射等量的用生理盐水配制的抗肿瘤药物Y。‎ ‎③根据以上实验分析,丙组是空白对照,且要求抗肿瘤药物X和药物Y均有一定抗肿瘤活性,则丙组肿瘤细胞应该最多;还要求抗肿瘤药物X的疗效更显著,则甲组的肿瘤细胞数量最少,即肿瘤细胞的数量关系表现为甲组<乙组<丙组。‎ ‎43. 留树保鲜是通过延迟采摘保持果实品质的一项技术,喷施人工合成的赤霉素和2,4﹣D是其常用措施,这两种物质对柑橘的落果率和果实内源脱落酸含量的影响如图1、2所示。请据图回答:‎ ‎(1)脱落酸主要由植物的根冠和萎蔫的叶片等部位产生,对留树保鲜_____(填“有利”或“不利”)。‎ ‎(2)由于植物体内的激素具有的________特点,生产上常用人工合成的激素类似物进行相关实验,这些植物生长调节剂在植物体内能长时间发挥作用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3)本实验的自变量是_____________,控制无关变量的原则是_____________。‎ ‎(4)分析图1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合图2我们可以推测赤霉素和2,4﹣D是通过________________起作用的。‎ ‎【答案】 (1). 不利 (2). 含量少、提取困难 (3). 植物体内没有相关的酶对其降解 (4). 喷施物的种类 (5). 确保无关变量相同且适宜(或相同且适宜) (6). 赤霉素和2,4﹣D都能降低落果率,而同时喷施这两种物质降低落果率效果更好 (7). 降低果实内源脱落酸含量 ‎【解析】‎ ‎【详解】(1)脱落酸能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对留树保鲜不利。‎ ‎(2)由于植物体内的激素具有含量少、提取困难的特点,生产上常用人工合成的激素类似物进行相关实验,因为植物体内没有相关的酶对其降解,故这些植物生长调节剂在植物体内能长时间发挥作用。‎ ‎(3)本实验的自变量是喷施物的种类,因变量是柑橘的落果率和果实内源脱落酸含量,无关变量要确保相同且适宜。‎ ‎(4)由分析可知,图1可以得出的结论是赤霉素和2,4-D都能降低落果率,而同时喷施这两种物质降低落果率效果更好;结合图2可以推测赤霉素和2,4-D是通过降低果实内源脱落酸含量起作用的。‎ ‎44.夹河湿地曾是烟台城市周边最大的湿地生态系统,回答下列问题。‎ ‎ ‎ ‎(1)研究生态系统时,在种群水平上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种群的____________和空间特征。‎ ‎(2)研究者在夹河湿地区域设置20个样地,在样地中利用____________法进行植被数量调查,利用该方法调查关键要做到____________。‎ ‎(3)图中甲、乙两条曲线分别表示湿地中两种生物当年的种群数量(Nt)和一年后的种群数量(Nt+1)之间的关系,直线p表示Nt+1=Nt。 甲曲线 上A、B、C三点中,表示种群数量下降的是_______点;乙曲线上F点时种群的年龄组成属于_____________ ;Nt小于a时,甲、乙两条曲线中________曲线所代表的生物更易消亡。 ‎ ‎(4)如今夹河两岸景色宜人,沿河两岸不同地段自然风景各异,从群落空间结构角度分析主要体现群落的_________结构。‎ ‎【答案】 (1). 数量特征 (2). 样方 (3). 随机取样 (4). C (5). 稳定型 (6). 甲 (7). 水平 ‎【解析】‎ ‎【详解】(1)研究生态系统时,在种群水平上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种群的数量特征和空间特征。‎ ‎(2)在样地中调查植被数量,可利用样方法。利用样方法进行调查,关键要做到随机取样。‎ ‎(3)已知图中甲、乙两条曲线分别表示湿地中两种生物当年的种群数量(Nt)和一年后的种群数量(Nt+1)之间的关系,直线p表示N1+1=Nt.分析曲线图可知,甲曲线上的A、B、C三点分别表示Nt+1=Nt、Nt+1>Nt、Nt+1Nt,所以甲曲线所代表的生物更易消亡。‎ ‎(4)如今夹河的沿河两岸不同地段自然风景各异,主要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 ‎45.某自然保护区在地震中受到一定程度的毁损,如表为在人为干预下该生态系统恢复时能量流动的数据[单位为103kJ/(m2•a)].请回答:‎ 生物种类 流入下一营养级 流入分解者 呼吸散失 未利用 人工输入 生产者 ‎14‎ ‎3‎ ‎23‎ ‎70‎ ‎0‎ 植食动物 a ‎0.5‎ ‎4‎ ‎9‎ ‎2‎ 肉食动物 ‎0.25‎ ‎0.05‎ ‎2.1‎ ‎5.1‎ b ‎(1)震区局部植被已不复存在,但由于_____条件基本保留,所以震后植被恢复属于群落的_____演替。‎ ‎(2)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_______________,该保护区能实现生态恢复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______能力。‎ ‎(3)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文字描述),植食动物粪便中的能量属于第_____营养级储存在其有机物中的能量。‎ ‎(4)能量值b为_____×103 kJ/(m2•a)。在人为干预下,能量在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为_____(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5)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建立人工生态系统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土壤 (2). 次生 (3).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或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营养结构 ) (4). 自我调节 (5). 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以及人工输入的能量 (6). 一 (7). 5 (8). 15.6% (9). 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或实现对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能量的利用率)‎ ‎【解析】‎ ‎【详解】(1)震区局部植被已不复存在,但由于土壤条件基本保留,所以震后植被恢复属于群落的次生演替。‎ ‎(2)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该保护区能实现生态恢复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3)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以及人工输入的能量,植食动物粪便中的能量属于第一营养级储存在其有机物中的能量,这部分能量最终经分解者的分解作用释放到自然界。‎ ‎(4)根据表格可知生产者同化的能量为(14+3+23+70)=110×103kJ/(m2•a),植食动物同化的能量为(14+2)×103kJ/(m2•a)=(a+0.5+4+9)×103kJ/(m2•a),则a=2.5×103kJ/(m2•a),肉食动物同化的能量为(2.5+b)×103kJ/(m2•a)=(0.25+0.05+2.1+5.1)×103kJ/(m2•a),能量值b为5×103kJ/(m2•a)。在人为干预下,能量在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为2.5/(14+2)×100%≈15.6%。‎ ‎(5)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建立人工生态系统可以实现对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能量的利用率。‎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