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内蒙古鄂尔多斯市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生物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内蒙古鄂尔多斯市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生物试题 解析版

市一中2018--2019学年度开学考试题 高二生物 ‎1.下列生物学事实叙述正确的是 A. 生命系统结构层次包括从原子、分子到生物圈的各个层次 B. 病毒不属于生命系统的层次,因此病毒不是生物 C. 拍摄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的显微照片就是建构了细胞的物理模型 D. 一间屋子里的全部蟑螂不是一个种群 ‎【答案】D ‎【解析】‎ 原子、分子不属于生命系统结构层次,A错误;病毒不属于生命系统的层次,但是病毒是生物,B错误;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的显微照片属于实物,不属于物理模型,C错误;一间屋子里的全部蟑螂包含多种蟑螂,不属于同一个种群,D正确。‎ ‎2. 内环境的稳态是维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组织液中部分物质会通过淋巴循环回到血浆 B. 体内细胞参与了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 C. 内环境中葡萄糖氧化分解给生物体提供能量,有利于生命活动的进行 D. 某人在沙漠中多日滴水未进,体内抗利尿激素分泌会增加,内环境渗透压可能发生大幅度变化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内环境主要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细胞外液组成,其中血浆是血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组织液是组织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淋巴是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内环境稳态的维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解:A、组织液中大部分物质直接渗回血浆,少数通过淋巴循环回血浆,A正确;‎ B、细胞一般在血浆或是组织液中,同时细胞产生的代谢产物(比如水、二氧化碳等)有些是内环境不可缺少的成分,因此说细胞也参与形成与维持内环境,B正确;‎ C、葡萄糖氧化分解发生在细胞内,而不是内环境中,C错误;‎ D、在沙漠中多日滴水未进,会使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体内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内环境渗透压可能发生大幅度变化,D正确.‎ 故选:C.‎ 考点:稳态的生理意义.‎ ‎3. 下列有关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人体细胞有氧呼吸产生二氧化碳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 B. 核孔可以实现核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 C. 唾液腺细胞和胰腺细胞中高尔基体数量较多 D. RNA聚合酶和抗利尿激素可在人体同一细胞中合成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人体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因此人体产生二氧化碳的场所是线粒体基质,故A错;核孔可以实现核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故B正确;唾液腺细胞和胰腺细胞具有分泌功能,细胞中的高尔基体数量较多,故C正确;RNA聚合酶是转录过程需要的酶,在所有细胞中都存在,故D正确。‎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 ‎4.若用甲代表大气中的CO2库,乙代表生产者,丙代表消费者,丁代表分解者,能正确表示甲、乙、丙、丁在碳循环中的关系的是 A. A B. B C. C D. D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可以通过光合作用被生产者进入生物群落;再有生产者流向消费者;消费者和生产者又会被分解者利用,碳就流入分解者;分解者、消费者、生产者都可以通过呼吸作用,这样碳又回到无机环境。故选D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碳循环。‎ 点评:对于此类试题,学生应识记碳循环过程。‎ ‎5.下列关于人体内ATP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在生命活动旺盛的细胞中ATP的含量较多 B. 线粒体中大量产生ATP时,一定伴随着氧气的消耗 C. 细胞中绝大多数需要能量的生命活动都是由ATP直接提供能量的 D. ATP断裂两个高能磷酸键后可形成腺嘌呤核糖核苷酸和磷酸 ‎【答案】A ‎【解析】‎ ATP在细胞内含量很少,所需要的大量的ATP依靠ATP与ADP的快速转化来提供,A错误;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释放的能量多,产生的ATP多,此阶段还原氢与氧气结合生成水,B正确;ATP是直接的能源物质,细胞内绝大多数需要能量的生命活动都是由ATP直接提供的,C正确;ATP脱去两个高能磷酸键,可形成腺嘌呤核糖核苷酸和2个磷酸,D正确。‎ ‎【点睛】本题是ATP的结构和功能,要注意ATP在细胞中的含量很少,ATP与ADP在细胞中能快速转化,细胞中绝大多数需要能量ATP直接提供,不是所有。‎ ‎6. 螺旋现象普遍存在于多种物质或生物结构中,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某些蛋白质具有的螺旋结构,决定了其特定的功能 B. 染色体解螺旋形成染色质的同时,DNA分子的双链也随之解旋 C. DNA具有规则的双螺旋结构,决定了其结构的稳定性 D. 水绵的叶绿体呈螺旋式带状,便于实验时观察光合作用的场所 ‎【答案】B ‎【解析】‎ 结构决定功能,因此某些蛋白质具有的螺旋结构,决定了其特定的功能,A正确;染色体解螺旋形成染色质的同时,DNA分子双链并没有解旋,B错误;DNA分子具有规则的双螺旋结构,决定了其结构的稳定性,C正确;叶绿体是真核生物光合作用的场所,水绵的叶绿体呈螺旋式带状,便于实验时观察光合作用的场所及分析,D正确。‎ ‎7.下列有关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 A. 高度分化的动物细胞永远失去了增殖的能力 B. 酵母菌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是DNA,细胞质中的遗传物质是RNA C. 细胞的寿命和分裂能力与其承担的功能有关 D. 分化、衰老和癌变的细胞都受机体控制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细胞分化、生物的遗传物质、细胞发生质壁分离的条件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 ‎【详解】高度分化的动物细胞在人工诱导下可以恢复增殖的能力,并且动物细胞的细胞核具有全能性,A错误;酵母菌细胞核和细胞质中的遗传物质都是DNA,细胞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DNA,B错误;细胞的结构决定了细胞的功能,故细胞的寿命和分裂能力与其承担的功能有关,C正确;细胞分化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受基因的调控、衰老过程是与衰老有关的基因的表达增大,癌变的细胞是不受机体控制的、可无限增殖的细胞,D错误。‎ ‎8.关于细胞代谢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硝化细菌利用氧化无机物产生的能量合成有机物时需要多种酶的参与 B. 马铃薯块茎的无氧呼吸产物会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 C. 一般情况下,人体内乙醇浓度越高,与乙醇分解相关酶的活性越高 D. 乳酸杆菌无氧呼吸也能产生ATP和[H],但没有[H]的消耗过程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属于简单题,属于考纲中识记层次的要求,着重考查了探究酵母菌呼吸方式中的产物的鉴定,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和重铬酸钾溶液颜色变化的过程是考生识记的易错点,平时要多注意易错知识点的积累。‎ ‎【详解】硝化细菌是化能合成细菌,能利用环境中氧化无机物产生的能量合成有机物,此过程需要多种酶的参与,A正确;马铃薯块茎的无氧呼吸产物是乳酸,不产生二氧化碳,不会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有颜色变化,B错误;人体内乙醇浓度越高,会使蛋白质变性,使酶的活性降低,C错误;乳酸杆菌无氧呼吸第一阶段能产生ATP和[H],第二阶段有[H]的消耗过程,生成不彻底的氧化产物,D错误。‎ ‎9.下列有关促胰液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①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是由胰腺分泌的 ‎②促胰液素是由小肠黏膜分泌的,作用于胰腺,促进胰腺分泌胰液 ‎ ‎③促胰液素经过体液运输,作用于胰腺,胰腺既是外分泌腺,又是内分泌腺 ‎④发现促胰液素的实验证明了胰液的分泌与体液调节有关,而与神经调节无关 A. ①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②③‎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动物的激素调节,意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运用能力.难度适中。‎ ‎【详解】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是由小肠黏膜产生的,作用于胰腺使胰腺分泌胰液,①错误;②正确;胰腺有内分泌腺可分泌胰岛素和胰岛血糖素,而其外分泌部可分泌消化液即胰液,③正确;发现促胰液素的实验证明了胰液的分泌除了受神经调节外,还与体液调节有关,④错误。故选A。‎ ‎10.下列关于动物成熟红细胞的说法,正确的是 A. 蛙成熟红细胞不能合成蛋白质 B. 人体成熟红细胞不能进行有氧呼吸 C. 蛙成熟红细胞适合用于制备纯净的细胞膜 D. 人体成熟红细胞适合用于提取DNA ‎【答案】B ‎【解析】‎ ‎【分析】‎ 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不具有核膜、细胞器膜,常用来提取纯净的细胞膜;蛙的红细胞含有细胞核和细胞器;人成熟的红细胞无细胞核和细胞器,故成熟的红细胞只能进行无氧呼吸。‎ ‎【详解】蛙的成熟红细胞中有细胞核和核糖体,可以合成蛋白质,A错误;人体成熟红细胞中没有线粒体,不能进行有氧呼吸,B正确;蛙的成熟红细胞中有核膜和细胞器膜的干扰,不适宜作为制备纯净的细胞膜的材料,C错误;人体成熟红细胞中没有细胞核和细胞器,不含DNA分子,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各种生物的红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明确只有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没有核膜和细胞器膜,适宜制备纯净的细胞膜。‎ ‎11.下图是细胞内常见的两种分子,对它们有关的描述,正确的是 A. ①上有反密码子,不同的①可能含有相同的反密码子 B. ②上有密码子,①②的化学元素组成不完全相同 C. ①②都为双链结构,它们的碱基配对方式不完全一样 D. ①②都参与了基因表达的过程,且①比翻译的直接模板小得多 ‎【答案】D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①为tRNA,是翻译过程中运输氨基酸的工具,其一端含有的三个碱基为反密码子;②表示DNA分子,具有独特的双螺旋结构。‎ ‎【详解】‎ 根据以上分析已知,①为tRNA,含有反密码子,不同的tRNA含有不同的反密码子,A错误;②为DNA分子,而密码子位于MRNA上,B错误;①为tRNA,为单链结构,C错误;tRNA和DNA都参与了基因的表达过程,分别是翻译的工具和转录的模板,且tRNA比mRNA(翻译的模板)分子小得多,D正确。‎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了解核酸的种类、结构及其功能,能够正确区别图中两个数字代表的物质的种类和结构,注意区别遗传信息、遗传密码做和反密码子所在的分子种类。‎ ‎12.将小鼠红细胞放入一定浓度的KNO3 溶液中,红细胞体积随时间变化如下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 KNO3溶液的起始渗透压小于红细胞内液的起始渗透压 B. 与B点相比,A点对应时刻红细胞内液的渗透压较大 C. AB段失水使红细胞内液的渗透压大于KNO3溶液,从而出现BC段的变化 D. B点对应的时刻,KNO3 溶液与红细胞内液的渗透压相等 ‎【答案】D ‎【解析】‎ 据图分析,ab段细胞体积变小,说明硝酸钾溶液的起始浓度大于红细胞内液的起始物质量浓度,细胞失水,A错误;ab段细胞体积变小,细胞失水,则b点红细胞内液的渗透压大于a点,B错误;硝酸根离子和钾离子以主动运输的方式进入细胞,使得细胞内液的渗透压高于外界溶液,细胞吸水,才出现bc段,C错误;b点细胞体积不变,说明KNO3溶液与红细胞内液的渗透压相等,细胞吸水和失水处于动态平衡,D正确。‎ ‎【考点定位】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的综合 ‎【名师点睛】细胞膜和其他生物膜都是选择透过性膜,它具有的特点是: ①水分子可以自由通过。 ②细胞需要的离子和小分子也可以通过。 ③其他的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则不能通过。‎ ‎13.下列有关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光学显微镜下可看到高等植物成熟筛管细胞的细胞核 B. 破坏低等植物的中心体或高尔基体,均有可能得到染色体数加倍的细胞 C. T2噬菌体内与蛋白质合成有关的细胞器只有核糖体 D. 没有生物膜系统的细胞不可能是真核细胞 ‎【答案】B ‎【解析】‎ A.高等植物成熟的筛管细胞无核细胞,A错误;‎ B.低等植物的中心体和高尔基体分别与纺锤体的形成和细胞壁的形成有关,若破坏低等植物的中心体或高尔基体,均有可能得到染色体数加倍的细胞,B正确;‎ C.T2噬菌体没有细胞结构,依赖寄主细胞完成生命活动,C错误;‎ D.高度分化的细胞如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由于没有细胞核,细胞内也不含各种细胞器,所以不存在生物膜系统,D错误;‎ 答案选B。‎ ‎14.一个mRNA分子有m个碱基,其中G+C有n个;由该mRNA合成的蛋白质有两条肽链。则其模板DNA分子的A+T数最少、合成蛋白质时脱去的水分子数最多分别是 A. m、m/3-1 B. m、m/3-2‎ C. 2(m-n)、m/3-1 D. 2(m—n)、m/3-2‎ ‎【答案】D ‎【解析】‎ ‎【分析】‎ 考查了基因表达的有关计算。‎ ‎【详解】mRNA共有m个碱基,G和C有n个,则A和U有m-n个,因mRNA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的,所以mRNA中的A和U等于DNA中模板链上的A和T,等于DNA分子中A和T的一半,模板DNA分子的A+T数最少为2(m—n)。mRNA共有m个碱基,可决定最多m/3个氨基酸,该mRNA合成的蛋白质有两条肽链,则该肽链合成过程中共脱水m/3-2个。故选D。‎ ‎15. 在孟德尔的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中,具有1∶1比例的有(  )‎ ‎①子一代产生的不同类型配子的比例 ②子二代的性状分离比 ‎③子一代测交后代性状分离比 ④子一代产生的雌、雄配子比例 ‎⑤子一代产生的不同类型的雌配子比例 ‎⑥子一代产生的不同类型的雄配子比例 A. ①②④⑤⑥ B. ①③⑤⑥‎ C. ①③④⑤ D. ①③④⑥‎ ‎【答案】B ‎【解析】‎ 孟德尔的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中,子二代的性状分离比为3:1;子一代产生的雌、雄,配子比例不定,雄配子要远多于雌配子,选B。‎ ‎【考点定位】基因的分离定律 ‎16. 下图为特异性免疫示意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图中的B细胞和T细胞都由骨髓造血干细胞分化而成,并在骨髓中发育成熟 B. ①和②过程都需要细胞膜上糖被的参与,⑤过程主要发生在内环境中 C. 该免疫过程有T细胞等多种免疫细胞的参与,因此属于细胞免疫过程 D. 机体再次受到同种抗原刺激时,可在短时间内发生⑤反应,因为③过程可迅速完成 ‎【答案】B ‎【解析】‎ T细胞是在胸腺中成熟的,A错误;吞噬细胞吞噬呈递抗原要经过细胞的识别作用,与识别作用密切相关的是细胞膜上的糖被,体液免疫过程中抗原抗体结合发生在内环境中,B正确;该过程属于体液免疫过程,C错误;机体再次受到同种抗原刺激时,可在短时间内发生⑤反应的原因是抗原直接刺激记忆细胞,使之快速增殖分化成浆细胞,浆细胞产生大量抗体,即④过程可迅速发生,D错误。‎ ‎【考点定位】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名师点睛】判断细胞识别作用的技巧:(1)T细胞、B细胞、记忆细胞、效应T细胞具有识别抗原的功能。(2)吞噬细胞无特异性识别功能,但能识别“非己”成分。(3)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以上三点可以总结为两个唯一:唯一没有识别功能的细胞是浆细胞;唯一没有特异性识别功能的细胞是吞噬细胞。‎ ‎17.关于植物激素及其类似物在农业生产实践上的应用,符合实际的是 A. 芦苇生长期用一定浓度的脱落酸溶液处理,可使芦苇增高 B. 用任意浓度的2,4-D都可除去大豆田里的单子叶杂草 C. 用赤霉素处理大麦生产啤酒,可简化传统工艺、降低成本 D. 番茄开花后,喷洒一定浓度的乙烯利溶液,促进子房发育成无子果实 ‎【答案】C ‎【解析】‎ 芦苇生长期用一定浓度的赤霉素溶液处理,可使芦苇增高,脱落酸没有促进植株长高的作用,A错误;用生长素或生长素类似物溶液可除杂草的原理是高浓度的生长素或类似物可抑制或杀死植物,所以B错误;赤霉素有解除种子休眠,促进种子萌发的功能,所以用赤霉素处理大麦种子,使其快速萌发而生产啤酒,可简化传统工艺、降低成本,C正确;乙烯利是乙烯的类似物,其主要生理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不能促进果实发育,D错误。‎ ‎18.以下为甲(A/a)、乙(B/b)两病的遗传系谱图(两家族成员均无对方家族的致病基因)。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甲病不可能是白化病 B. 一定是纯合体的个体有5、6、9、10‎ C. 乙病可能是抗维生素D佝偻病 D. 7号和8号所生的孩子患乙病的概率为1/3‎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由题图分析可知:1号、2号正常,生有甲病女儿,故甲病应该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3号、4号患乙病,生有正常女儿10号,为常染体显性遗传病。‎ ‎【详解】根据试题分析,甲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甲病可能是白化病,A错误;甲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5号、6号患甲病定为纯合体,乙病为常染体显性遗传病,9、10不患乙病,一定为纯合体,B正确;乙病为常染体显性遗传病,抗维生素D佝偻病为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C错误;7号关于乙病基因型为bb,8号患乙病,有不患乙病的弟弟妹妹,故8号关于乙病基因型及概率为1/3BB、2/3Bb,7号和8号所生的孩子不患乙病的概率为1/3,患乙病概率为1-1/3=2/3,D错误。‎ ‎19.下列关于实验描述正确的是( )‎ A. 提取色素时选用层析液的原因是不同色素在层析液中溶解度不同 B. 探究2,4—D促进植物扦插枝条生根的最适浓度时需先做预实验,目的是让结果更精确 C. 许多科学家相继研究,将逆转录和RNA复制纳入细胞生物的中心法则范畴 D. 用健那绿染液处理口腔上皮细胞,只有活细胞内的线粒体呈现蓝绿色 ‎【答案】D ‎【解析】‎ A.分离色素时选用层析液的原理是不同色素在层析液中溶解度不同,提取色素用有机溶剂,A错误;‎ B.实验前做一个预实验,目的是为正式实验摸索条件,减少实验误差,B错误;‎ C.逆转录和RNA复制是RNA病毒的特征,而病毒是非细胞生物,C错误;‎ D.健那绿染液是专一性染线粒体的活细胞染料,可使活细胞中的线粒体呈现蓝绿色,而细胞质接近无色,D正确;‎ 答案选D。‎ ‎[点睛]:本题考查教材中相关生物实验,解题要点是识记实验目的、原理和步骤:绿叶中的色素能溶解在有机溶剂中,可用有机溶剂如无水乙醇提取绿叶中的色素;由于不同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可随层析液的扩散而分离;科学家在研究某些RNA病毒的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时,发现了RNA复制和逆转录过程,这是对中心法则的补充,但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属于细胞生物范畴。‎ ‎20.下面关于基因突变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由基因突变所致,这一发现从细胞水平阐明了人类疾病的原因 B. 发生基因突变就意味生物性状的改变,且多数有害,无法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C. 可遗传变异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 D. 基因突变对于个体来说频率很低,但在群体中的频率并不低 ‎【答案】D ‎【解析】‎ ‎【分析】‎ 基因突变是基因结构的改变,包括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基因突变发生的时间主要是细胞分裂的间期;基因突变的特点是低频性、普遍性、少利多害性、随机性、不定向性。‎ ‎【详解】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由基因突变所致,这一发现从DNA分子水平阐明了人类疾病的原因,A正确;因为密码子具有简并性,基因突变后转录而成的密码子可能与突变前的密码子编码的是同一种氨基酸,故生物性状不一定改变,且基因突变是生物进化的根本原因,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B、C错误;基因突变具有低频性,但在群体中有多个个体含有很多基因,故在群体中的频率并不低,D正确。‎ ‎21.下表为某退耕林地在恢复阶段的研究数据,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群落类型 树种数量 平均胸径(cm)‎ 平均高度(m)‎ Ⅰ:撂荒7年的次生林 ‎22‎ ‎8.7‎ ‎6.3‎ Ⅱ:25年的次生林 ‎81‎ ‎10.4‎ ‎8.4‎ Ⅲ:50年的次生林 ‎96‎ ‎11.8‎ ‎9.2‎ Ⅳ:150年以上的近天然林 ‎128‎ ‎13.7‎ ‎10.5‎ A. 退耕林地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B. 调查退耕林地乔木种群密度常采用样方法 C. 随着演替的进行,树种数量增长的速度加快 D. 退耕林地中植物种类增加,植物间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关系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群落演替,要求考生理解群落演替的类型和特点,能根据题意分析表中数据,判断出退耕还林的过程属于此生演替,进而根据数据变化正确判断各选项。‎ 退耕林地中保留有植物以及生物生存的环境资源,其演替属于次生演替,A正确;调查植物种群密度常采用样方法,B正确;对比表中数据可知,随着群落演替的进行,树种数量增长的速度减慢,C错误;退耕林地中植物种类增加,植物间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关系,D正确。‎ ‎22. 如图示黄化燕麦幼苗中生长素相对含量的分布,据所学知识和图中信息判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生长素主要在生长活跃的部位合成 B. b点所对应的细胞体积比a点所对应的细胞体积大 C. a点对应浓度的生长素作用于d点可能会抑制d点细胞的生长 D. a点生长素浓度较高是由b、c点细胞合成的生长素运输到a点所致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生长素的合成部位是幼嫩的芽、叶、发育中的种子;分析题图可知,a点是芽尖分生区部位的细胞,该区细胞分裂能力较强,主要进行细胞分裂,细胞生长不明显,b是芽尖下部伸长区细胞,细胞发生了生长,体积增大;生长素的运输是极性运输,即只能从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不能倒过来;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不同,根、芽、茎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依次降低,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生长素浓度过高会起抑制作用.‎ 解:A、生长素的合成部位是幼嫩的芽、叶、发育中的种子等生长旺盛的部位,A正确;‎ B、a点是芽尖分生区部位的细胞,b是芽尖下部伸长区细胞,与a点相比,b点细胞发生了生长,体积增大,B正确;‎ C、d点细胞是根细胞,根细胞对生长素敏感,若将a点对应浓度的生长素作用于d点对应的细胞,可能会因为生长素浓度过高抑制生长,C正确;‎ D、生长素的运输是极性运输,只能从a向b、c运输,不能倒过来,D错误.‎ 故选:D 考点: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 ‎23.将纯合的野鼠色小鼠与棕色小鼠杂交,F1代全部表现为野鼠色。F1个体间相互交配,F2代表现型及比例为野鼠色∶黄色∶黑色∶棕色=9∶3∶3∶1。若M、N为控制相关代谢途径的显性基因,据此推测最合理的代谢途径是(  )‎ A. B. ‎ C. D. ‎ ‎【答案】A ‎【解析】‎ 根据题意,将纯合的野鼠色小鼠与棕色小鼠杂交,F1代全部表现为野鼠色,可初步推知野鼠色为显性,棕色为隐性。F1个体间相互交配,F2代表现型及比例为野鼠色∶黄色∶黑色∶棕色=9∶3∶3∶1,说明F1的基因型为MmNn,野鼠色是双显基因控制的,棕色是双隐性基因控制的,黄色、黑色分别是由单显基因控制的。由棕色出发可推知最合理的代谢途径是A,故A项正确,B、C、D项错误。‎ ‎【点睛】‎ 本题考查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应用的相关知识。解题时应以题干中的杂交实验结果为突破口,解题的关键是识记和理解孟德尔的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内容:双亲纯种显和隐;杂交F1全显性;F2四性状——两个亲本、两个重组,比值恰为9∶3∶3∶1。9为两显性(性状),3为两重组(性状),1为两隐性(性状)。可据此答题。‎ ‎24.下列是几个放射性同位素示踪实验,对其结果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给水稻提供‎14C02,则其根细胞在缺氧状态有可能出现‎14C2H5OH B. 给水稻提供‎14C02,则‎14C的转移途径大致是:‎14C02一‎14C3一(14CH20)‎ C. 利用15N标记某丙氨酸,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将出现放射性,而游离的核糖体无放射性 D. 小白鼠吸入1802,则在其尿液中可以检测到H2180,呼出的二氧化碳也可能含有180‎ ‎【答案】C ‎【解析】‎ ‎【分析】‎ 题目综合考查放射性元素的应用,同位素示踪法是利用放射性元素作为示踪剂对研究对象进行标记的微量分析方法,即把放射性同位素的原子添加到其他物质中去,让它们一起运动、迁移,再用放射性探测仪器进行追踪。‎ ‎【详解】水稻根细胞缺氧时会进行产生酒精与C02的无氧呼吸,给水稻提供‎14C02,水稻进行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为(14CH20),有机物作为无氧呼吸的底物,会出现‎14C2H5OH,A正确;给水稻提供‎14C02,会参与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首先与C5化合物结合生成两个C3化合物,然后C3化合物被还原为有机物(CH20),故‎14C的转移途径大致是:‎14C02一‎14C3一(14CH20),B正确;利用15N标记某丙氨酸,如果是分泌蛋白则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将出现放射性,如果不是分泌蛋白也可以游离的核糖体岀现放射性,C错误;小白鼠吸入1802后,放射性元素首先出现在水中,随后水又参与有氧呼吸,释放的二氧化碳中也有放射性,D正确。‎ ‎25.下列有关物质跨膜运输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抑制细胞膜上载体的作用不会阻碍性激素进入细胞 B. 某些小分子物质也可以通过胞吐的方式从细胞中运出 C. 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运输到突触后膜需要消耗能量 D. 葡萄糖进入人体细胞的方式有主动运输和协助扩散两种 ‎【答案】C ‎【解析】‎ 性激素属于脂质,进入细胞的方式是自由扩散,不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A正确;部分小分子也可能通过胞吐的方式运出细胞,如某些神经递质的释放,B正确;‎ 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的组织液中,它运输到突触后膜不需要细胞代谢产生的能量供应,C错误;葡萄糖进入人体细胞的方式有主动运输(如葡萄糖进出小肠上皮细胞)和协助扩散(如葡萄糖进入红细胞),D正确。‎ ‎26. 下图中甲为某哺乳动物体细胞中部分染色体及其上的基因示意图,乙、丙、丁为该动物处于不同分裂时期的染色体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判断该动物是否为纯合子应选用另一雌性动物与其测交 B. 乙细胞和丙细胞分裂时均可以发生基因重组 C. 甲细胞产生的基因突变可通过卵细胞传递给子代 D. 丁产生的子细胞中的基因组成可能是aB和aB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丙细胞可知该动物的性别为雌性,要判断该动物是否为纯合子,应选用另一雄性动物与其测交,A错误;乙细胞为有丝分裂,不会发生基因重组,B错误;甲细胞产生的基因突变可通过卵细胞传递给子代,C正确;根据甲图中的基因组成可知,丁产生的子细胞中的基因组成是AB和aB,D错误。‎ 考点分析:本题考查细胞分裂的相关知识,属于对识记、理解层次的考查。‎ ‎27. 如图是某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中旅鼠的天敌、植物、旅鼠之间数量变化关系的示意图(图中不同阴影的面积表示不同比例尺下的个体数量)。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图中所含的食物链为捕食食物链 B. 这些生物的种群数量在各自的K值上下波动 C. 旅鼠的种群数量主要是由外源性因素调节的 D. 旅鼠的天敌、植物、旅鼠之间的数量变化是一种正反馈调节 ‎【答案】D ‎【解析】‎ 图中所示的生物可形成植物→旅鼠→旅鼠的天敌捕食链,且三种生物的种群数量均在某一范围内变化,即围绕着K值波动;旅鼠的种群数量受到植物及其天敌数量的制约,相互之间是一种负反馈调节机制。‎ 考点定位:本题借助图形考查种群数量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生态系统的结构及其稳定性,属于对识记、理解层次的考查。‎ ‎28.种群的自然增长呈"S"型曲线,假设某动物种群的K值为100,M表示种群数量,据表分析正确的是 A. 环境阻力对种群增长的影响出现在A2之后 B. (K-M)/K中的值为0.5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快 C. 防治蝗虫应在蝗虫数量达到A3点时进行 D. 该种群数量达到K值后,若通过调控环境条件,使该种动物的性成熟推迟,则该种群的年龄组成变为增长型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表格分析,种群数量增加的过程中,种群的增长量是先增加后減少,说明种群数量呈现S型,其中A3点时种群增长量最大,表示k/2处。‎ ‎【详解】由于存在环境阻力,自然种群增长曲线呈“S”型,说眀环境阻力对种群影响始终存在,A错误;根据表中数据知,在A3点时该种群(K-M)值为0.5,增长速率最大,即为k/2值,B正确;对蝗虫等害虫的防治,需将其数量控制在k/2值以下,即防治蝗虫应在蝗虫数量达到A3点前进行,C错误;种群数量达到K值后,若通过调控环境条件,使该种动物的性成熟推迟,幼年个体会减少,老年个体会增加,则该种群的年龄组成变为衰退型,D错误。‎ ‎29. 某小岛是由海底火山喷发形成,现在岛上物种丰富,椰树成荫,景色优美,已发展为旅游胜地。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椰树苗与椰树在垂直结构上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B. 游人与岛上生物存在竞争、寄生、捕食的关系 C. 群落生物数量是区分该岛屿群落与其它群落的重要特征 D. 该岛屿形成后进行群落演替的过程中,后一阶段优势物种的兴起,会造成前一阶段优势物种的消亡 ‎【答案】B ‎【解析】‎ 同种生物体一般不存在分层现象,A错误;游人与岛上生物存在竞争、寄生、捕食的关系,B正确;不同群落的物种组成不同,所以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C错误;群落演替的过程中,后一阶段优势物种的兴起,会造成前一阶段优势物种的取代,D错误。‎ ‎【考点定位】群落的演替 ‎30.为了探究温度、pH对酶活性的影响,下列实验设计合理的是 实验编号 探究课题 选用材料与试剂 ‎①‎ 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过氧化氢溶液、新鲜的肝脏研磨液 ‎②‎ 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新制的淀粉酶溶液、可溶性淀粉溶液、碘液 ‎③‎ pH对酶活性的影响 新制的蔗糖酶溶液、可溶性蔗糖溶液、碘液 ‎④‎ pH对酶活性的影响 新制的淀粉酶溶液、可溶性淀粉溶液、斐林试剂 A. 实验①、实验② B. 实验①、实验③ C. 实验②、实验④ D. 实验②‎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由图分析可知:温度会影响过氧化氢的分解,过氧化氢和过氧化氢酶不宜作为实验材料来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由于酸性条件下淀粉易分解,因此淀粉不能作为探究pH对酶活性影响的实验材料。‎ ‎【详解】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时不能用过氧化氢作为实验材料,因为高温会导致过氧化氢的分解,①错误;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时使用淀粉和淀粉酶为实验材料,用碘液为检测试剂,保证了变量的单一,②正确;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可用蔗糖酶溶液和可溶性蔗糖溶液,但不能用碘液检测,因为无论蔗糖酶能不能催化蔗糖水解,碘液检测后都无颜色变化,③错误;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不可用淀粉酶溶液和可溶性淀粉溶液为实验材料,由于酸性条件下淀粉易分解,④错误。故选D。‎ ‎31.以下说法对种群特征概念图所做的分析正确的有 ‎(1)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2)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目的是通过降低②来控制人口过度增长 ‎(3)利用性引诱剂诱杀害虫会影响③‎ ‎(4)增长型种群的数量增长是由于①>② ‎ ‎(5)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④‎ ‎(6)春运期间,广州人口数量变化主要取决于图中的①②‎ A. (1)(2)(3)(6) B. (1)(2)(3)(5) C. (1)(3)(5)(6) D. (1)(2)(3)(4)(5)‎ ‎【答案】B ‎【解析】‎ ‎【分析】‎ 图示为种群特征的概念图,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种群密度、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其中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性别比例直接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年龄组成预测种群密度变化,所以①死亡率、②是出生率、③是性别比例、④是年龄组成。‎ ‎【详解】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1)正确;我国计划生育的目的是通过降低②出生率来控制人口过度增长,(2)正确;利用性引诱剂诱杀害虫会使某种性别的害虫数量下降,直接影响性别比例③,(3)正确;增长型种群的②出生率>①死亡率,(4)错误;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年龄组成④,(5)正确;春运期间广州人口数量变化应直接受到迁入率和迁出率的影响,(6)错误。故选B。‎ ‎32.若在图所示神经的右侧给予一适当的刺激,则电流表偏转的顺序依次是 A. ②→③→②→①→② B. ③→②→①→②→③‎ C. ①→②→③→②→③ D. ②→①→②→③→②‎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转导及电流表的转向。‎ ‎【详解】当刺激还未传至b点时,a点和b点都为静息电位,电流表偏转情况为图②;当刺激由右向左传导时b点首先出现动作电位,a点为静息电位,电流表偏转情况为图①;紧接着b点恢复为静息电位,探针两侧电位相同,此时为图②所示;神经冲动继续向左传导,当神经冲动传导到a点,a点出现动作电位,b点为静息电位,则为图③所示;之后a点恢复静息电位,探针两侧电位差相同,则为图②所示;所以整个过程的变化是②→①→②→③→②,故选:D。‎ ‎33.某小岛上有两种蜥蜴,一种脚趾是分趾性状(游泳能力弱),由显性基因W表示;另一种脚趾是联趾性状(游泳能力强),由隐性基因w控制。下图显示了自然选择导致蜥蜴基因库变化的过程,对该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基因频率的改变标志着新物种的产生 B. 当蜥蜴数量增加,超过小岛环境容纳量时,将会发生图示基因库的改变 C. 当基因库中W下降到10%时,两种蜥蜴将会发生生殖隔离,形成两个新物种 D. 蜥蜴中所有基因W与基因w共同构成了蜥蜴的基因库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由题意分析:当蜥蜴数量增加,超过小岛环境容纳量,,生存斗争更加激烈,具有联趾性状的个体可以开拓新的生活领域一海里,因此生存能力强,有更多的机会生存并繁殖后代,因此连趾基因的基因频率会升高,具有分趾性状的个体生存能力差,逐渐被淘汰,因此分趾基因的基因频率会逐渐下降。‎ ‎【详解】基因频率的改变标志着生物发生了进化,生殖隔离的出现才标志着新物种的产生,A错误;当蜥蜴数量超过小岛环境容纳量时,剧烈的种内斗争使适宜环境的基因频率上升,不适宜环境的基因频率下降,从而发生图示基因库的改变,B正确;基因库中W的基因频率下降到10%,表示生物进化了,但并不能成为两种蜥蜴将会发生生殖隔离的依据,C错误;蜥蜴的基因库不但包括基因W与基因w,还包括蜥蜴的其他基因,D错误。‎ ‎34.下图是某生态系统有关功能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X1过程的完成必须依赖于一种具有双层膜结构的细胞器 B. 当该生态系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时,X3过程的能量值约为X1过程的能量值的1%~4%‎ C. X1过程吸收的CO2总量与Y1、Y2、Y3、……及Z过程释放的CO2总量相等 D. 图中箭头也可表示该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方向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析图示可知,图中X1过程为生产者的光合作用,X2、X3为消费者的捕食,Y代表动植物的呼吸作用,Z代表分解者的分解作用。‎ ‎【详解】已知图中X1过程是生产者的光合作用,生产者可以是真核生物,也可以是原核生物,高等植物细胞的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一种具有双层膜结构的细胞器),而蓝藻是原核生物,也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却没有叶绿体,A错误;第一营养级(生产者)同化量为X1,第二营养级(初级消费者)的同化量为X2,第三营养级(次级消费者)的同化量为X3,则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X2/X1‎ ‎,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X3/X,能量传递按能量传递效率10%~20%计算,X3过程的能量值约为X1过程的能量值的1%~4%,B正确;X1过程吸收的CO2总量大于Y1、Y2、Y3及Z过程释放的CO2总量,因为还有能量未被利用,C错误;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往往是双向的,而图中的箭头是单向的,D错误。‎ ‎35.下图是关于生物学中某些变化趋势的曲线图,其中说法正确的是 A. 若x表示时间,y表示生理作用,则a、b可以分别表示生长素对横放根的远地侧和近地侧的促进作用 B. 若x表示生态系统中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y表示稳定性,则a、b可以分别表示恢复力稳定性、抵抗力稳定性 C. 若x表示喷施农药的浓度,y表示基因频率,则a、b可以分别表示害虫种群中抗药性基因和不抗药基因频率的变化 D. 若x表示时间,y表示变化量,则a、b可以分别表示适当提高CO2浓度后,某植物叶绿体内C3、C5的含量变化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A、由于根对生长素的作用较敏感,所以根横放,随时间的延长,近地侧的生长素积累较多时,会对其促进作用逐渐减小到0,并进一步产生抑制作用,A错误;‎ B、在一个生态系统中,物种丰富度代表生物种类的多少,一般来说,生物种类越多,食物链(网)越复杂,该生态系统抵抗干扰的能力越强,但恢复力稳定性却相反,B错误;‎ C、若X表示喷施的农药浓度,则随农药浓度的增大,环境不抗药的害虫中越易被淘汰,这样导致抗药性个体占种群的比例越来越大,所以种群中抗药性基因的频率越来越大,不抗药基因频率越来越小,C正确;‎ D、若X表示时间,适当提高CO2浓度,在短时间内叶绿体内C3积累增多,C5‎ 积累减少;随时间的延长,光合作用逐渐趋于稳定,则C3的含量会逐渐增加并超过C5的含量,D错误.‎ 故选:C.‎ ‎36.几种性染色体异常果蝇的性别、育性等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正常果蝇在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的细胞内染色体组数为2个,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细胞中染色体数是4条 B. XRXrY的个体会产生四种比例相等的精子 C. 若红眼雌果蝇和红眼雄果蝇交配产生了图中一所示变异红眼后代,则是由于母本减数分裂产生异常配子所致 D. 引起这4种果蝇变异的原因都属于染色体变异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正常果蝇是二倍体生物,每个染色体组含有4条染色体.由于果蝇是XY型生物,其X与Y染色体不相同,所以染色体组型有两种,即3+X或3+Y.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知识,分析题图,根据选项描述结合基础知识做出判断。‎ ‎【详解】正常二倍体果蝇在減数第一次分裂中期时,同源染色体尚未分离,细胞内染色体组数为2个,在減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细胞中染色体由于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染色体数是8条,A错误;基因型XRXrY的个体最多能产生XR、 XrY 、XRXr、Y 、XRY、 Xr产生6种比例相等的精子,B错误;若红眼雌果蝇和红眼雄果蝇交配产生了图中一所示变异红眼后代,因红眼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所以产生的红眼后代基因型是XXY,不能判断出是母本还是父本減数分裂异常所致,C 错误;如图这四种变异都是个别染色体数量的增加或减少,属于染色体数目变异,D正确。‎ ‎37.某六十肽中有3个丙氨酸(C3H7O2N),现脱掉其中的丙氨酸(相应位置如图)得到几种不同的有机产物,其中脱下的氨基酸均以游离态正常存在。下列该过程产生的全部有机物中有关原子、基团或肽键数目的叙述,错误的是 ‎ ‎ ‎ A. 肽键数目减少6个 B. 氢原子数目增加12个 C. 氨基和羧基分别增加3个 D. 氧原子数目增加6个 ‎【答案】C ‎【解析】‎ 根据图示,六十肽是一条多肽链,含有60-1=59个肽键,如果将其中的3个丙氨酸去掉后,就形成四条多肽链,则肽键数=57-6=51,因此肽键数减少了6个,A正确;由于减少了6个肽键,相当于多增加了6个水分子,因此氢原子数目增加了12个,B正确;一条肽链变成四条肽链,氨基和羧基都增加3个,而3个丙氨酸也含有3个氨基和羧基,故氨基和羧基分别增加6个,C错误;由于减少了6个肽键,相当于多增加了6个水分子,因此氧原子数目增加了6个,D正确。‎ ‎【考点定位】蛋白质的合成——氨基酸脱水缩合 ‎【名师点睛】1、有关氨基数和羧基数的计算:(1)蛋白质中氨基数=肽链数+R基上的氨基数=各氨基酸中氨基的总数-肽键数;(2)蛋白质中羧基数=肽链数+R基上的羧基数=各氨基酸中羧基的总数-肽键数;‎ ‎ (3)在不考虑R基上的氨基数时,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的一条多肽链中,至少含有的氨基数为1,蛋白质分子由多条肽链构成,则至少含有的氨基数等于肽链数。2、有关蛋白质中各原子数的计算:(1)C原子数=(肽链数+肽键数)×2+R基上的C原子数;(2)H原子数=(氨基酸分子个数+肽链数)×2+R基上的H原子数=各氨基酸中H原子的总数-脱去的水分子数×2;(3)O原子数=肽链数×2+肽键数+R基上的O原子数=各氨基酸中O原子的总数-脱去的水分子数;(4)N原子数=肽链数+肽键数+R基上的N原子数=各氨基酸中N原子的总数。‎ ‎38.图表示生物界完整的中心法则,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 ①②③过程都需要模板、原料、酶和能量且均可在乳酸菌、酵母菌、线粒体、叶绿体中进行 B. 若将果蝇一个体细胞核中的8个DNA分子用32P标记,然后放入含31P的培养基中培养,分裂两次后一个细胞核中含放射性的DNA数目可能是0‎ C. 在蓝藻细胞中,②③过程可在细胞同一区域同时发生 D. ④⑤过程发生在某些病毒体内 ‎【答案】D ‎【解析】‎ ‎①为DNA分子复制过程;②表示转录过程;③表示翻译过程;④表示逆转录过程;⑤表示RNA分子的复制过程;⑥表示RNA分子控制蛋白质合成,图示各过程都需要模板、原料、酶和能量,均可在乳酸菌、酵母菌、线粒体、叶绿体中进行,A正确;由于DNA是半保留复制,所以被标记的8个DNA分子在第一次分裂之后都含有放射性,而第二次分裂之后,由于染色体随机的被拉向细胞两极,故一个细胞核中含放射性的DNA数目可能是0,B正确;蓝藻属于原核细胞,无细胞核,故在转录翻译在同一区域同时发生,C正确;病毒不能独立存活,必须依赖活细胞才能生活,故其体内自身不能完成逆转录、翻译的过程,D错误。‎ ‎【考点定位】中心法则的相关知识 ‎【名师点睛】本题结合中心法则的图形,考察中心法则的相关知识,首先从题目过滤出与中心法则有关的有效信息,再结合中心法则各个过程(包括DNA复制、转录、翻译、逆转录、RNA的复制)需要的条件和产物来确定病毒增殖过程中发生了中心法则中的哪些过程,最终确定病毒的增殖方式;不管题目怎么设置,这类试题考查的落脚点都是中心法则各个过程(包括DNA复制、转录、翻译、逆转录、RNA的复制)需要的条件(主要是模板和原料)和最终的产物。‎ ‎39.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有几项   ‎ ‎①抗体不一定是蛋白质,但吞噬细胞一定是免疫细胞 ‎②抗原不一定必须经过吞噬细胞的处理才传递给B细胞,但一定需要经过吞噬细胞的处理才传递给T细胞 ‎③含有致病基因不一定会患遗传病,但遗传病患者一定含有致病基因 ‎④同源染色体的形态大小不一定相同,但形状大小相同的一定是同源染色体(不考虑变异)‎ ‎⑤单倍体生物的体细胞中有可能含有等位基因,但一个染色体组内一定不含等位基因(不考虑变异)‎ ‎⑥由同一物种进化形成不同物种的外因有自然选择和地理隔离等 A. 二项 B. 三项 C. 四项 D. 五项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免疫及生物遗传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详解】抗体一定是蛋白质,吞噬细胞一定是免疫细胞,①错误;抗原可不经过吞噬细胞的处理直接刺激B细胞,但一定需要经过吞噬细胞的处理才传递给T细胞,②正确;含有致病基因不一定会患遗传病,如隐性基因的携带者;遗传病患者不一定含有致病基因,如染色体异常遗传病,③错误;同源染色体的形态大小不一定相同,如X与Y;形状大小相同的不一定是同源染色体,还可能是相同染色体,④错误;单倍体生物的体细胞中有可能含等位基因,但一个染色体组内一定不含等位基因(不考虑变异),⑤正确;物种的形成有三个环节:突变和基因重组提供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在这些条件中,外因有自然选择和地理隔离,⑥正确,故选B。‎ ‎40.对图中四幅图的描述,正确的是 A. 图I显现出该植物细胞正处于光合速率小于细胞呼吸速率的状态 B. 图Ⅱ虚线表示酶促反应中提高温度后的变化曲线 C. 图Ⅲ表明种群在自然状态下增长率无法超出X曲线的增长率 D. 图Ⅳ曲线表明肝脏中肝糖原在c点时积累最多 ‎【答案】C ‎【解析】‎ 图I显示,线粒体进行有氧呼吸释放的CO2全部进入叶绿体中,叶绿体还从细胞外吸收部分CO2,说明该植物细胞正处于光合速率大于细胞呼吸速率的状态,A项错误;图Ⅱ虚线表示酶促反应中酶量增加后的变化曲线,B项错误;图Ⅲ的X为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形成的“J”型增长曲线,Y表示在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有限的条件下形成的“S”型增长曲线,由于环境阻力的存在,其增长率无法超出“J”型增长曲线的增长率,C项正确;图Ⅳ曲线的c点之后的与X轴交点之前,糖原的合成速率仍然大于零,表明糖原仍在合成,因此肝糖原积累量最多的时刻应该在c点之后的与X轴交点之处,D项错误。‎ ‎【考点定位】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因素、种群的增长和血糖调节。‎ ‎【名师点睛】本题以图(示意图和曲线图)文结合的形式,综合考查学生对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的关系、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因素、种群的增长和血糖调节的理解能力以及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问题,关键在于熟练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形成清晰的知识网络,明确图中箭头、横纵坐标的含义以及图中曲线的起点、转折点、终点等点的含义并联系相关知识作答。‎ ‎41.体内环境稳态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调控的结果,下图是人体内某些生命活动的调节过程,请据图回答:‎ ‎(1)寒冷的冬天,人体维持体温恒定与图中的信息分子______有关(填相关字母)。‎ ‎(2)合成并分泌信息分子B的部位是______;信息分子E所示途径的特异性免疫方式为______。‎ ‎(3)信息分子C的合成和分泌既受信息分子D的负反馈调节,又受到下丘脑分泌的_________的调节。‎ ‎(4)信息分子A所示调节途径的基本方式与信息分子C的调节方式相比显著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信息分子A和信息分子C在分别作用于下丘脑和甲状腺的调节过程中所具有的共同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一个特点即可)。‎ ‎【答案】 (1). A、C、D (2). 下丘脑 (3). 体液免疫 (4).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5). 反应迅速、作用时间短暂、作用范围较局限 (6). 都需要与相应的受体结合后才能发挥作用或发挥作用后都会被灭活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免疫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对生物学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难度适中.分析图示可知,图1中信息分子A表示传入神经释放的神经递质,信息分子B表示抗利尿激素,信息分子C表示促甲状腺激素,信息分子D表示甲状腺激素,信息分子E表示淋巴因子.据此分析解答.‎ ‎【详解】(1)据图分析可知,寒冷的冬天,人体维持体温恒定的调节方式是神经—体液调节,与图中的信息分子A神经递质、C促甲状腺激素、D甲状腺激素有关。‎ ‎(2)合成并分泌信息分子B抗利尿激素的部位是下丘脑;图中信息分子E刺激B淋巴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图中所示途径的特异性免疫方式为体液免疫。‎ ‎(3)信息分子C促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既受信息分子D甲状腺激素的负反馈调节,又受到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调节。‎ ‎(4)图1中信息分子A神经递质所示调节途径是神经调节,基本方式是反射,与信息分子B抗利尿激素的调节方式即体液调节相比,显著的特点是神经调节反应迅速、作用时间短暂、作用范围较局限。信息分子A神经递质和信息分子C促甲状腺激素在分别作用于下丘脑和甲状腺的调节过程中所具有的共同特点是都需要与相应的受体结合后才能发挥作用或发挥作用后都会被灭活。‎ ‎【点睛】体温调节是指温度感受器接受体内、外环境温度的刺激,通过体温调节中枢的活动,相应地引起内分泌腺、骨骼肌、皮肤血管和汗腺等组织器官活动的改变,从而调整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使体温保持在相对恒定的水平。‎ ‎42.下左图表示光合作用部分过程的图解,右图表示改变光照后,与光合作用有关的五碳化合物和三碳化合物在细胞内的变化曲线。据图回答:‎ ‎(1)左图中A表示的物质是_____,其作用主要___________________。‎ ‎(2)左图中ATP形成所需的能量最终来自于______________。若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14CO2,则‎14C最终进入的物质是____________。‎ ‎(3)右图中曲线a表示的化合物是________,在无光照时,其含量迅速上升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曲线b表示的化合物是________,在无光照时,其含量下降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 ‎【答案】 (1). [H] (2). 用于C3的还原 (3). 太阳光能 (4). (CH2O) (5). C3 (6). CO2与C5结合形成C3继续进行和C3不能被还原 (7). C5 (8). C5与CO2结合形成C3量不变,但C3不能被还原为C5‎ ‎【解析】‎ ‎【分析】‎ 图甲表示光合作用的暗反应中的物质变化,图中①表示二氧化碳的固定,②表示三碳化合物的还原,光反应能够为暗反应提供ATP和[H],因此图中A表示[H]‎ ‎;图乙表示改变光照为黑暗条件后,与光合作用有关的五碳化合物和三碳化合物在叶绿体内的变化曲线。光照突然停止,导致光反应产生的ATP和[H]立即减少,抑制暗反应中三碳化合物的还原,导致五碳化合物减少,三碳化合物增加,即图中a表示三碳化合物,b表示五碳化合物。‎ ‎【详解】(1)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的物质是[H]和ATP,由此可确定A是[H],[H]是由水光解后经一系列过程产生的,其作用主要是用于C3的还原。‎ ‎(2)光反应中,光能转换为活跃的化学能储存于ATP等化合物中;14CO2的同化途径为14CO2→‎14C3→(14CH2O),故‎14C最终进入的物质是(CH2O)。‎ ‎(3)(4)由分析可知曲线a、b表示C3和C5的含量变化,光照停止后,光反应停止,[H]和ATP下降,C3的还原减弱直至停止,而CO2的固定仍将进行,因此C3含量相对升高,C5含量相对下降。‎ ‎【点睛】光合作用由光反应阶段与暗反应阶段组成,其中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了[H]和ATP,暗反应为光反应提供ADP和Pi,两种过程相互联系,并不是孤立进行的。‎ ‎43.图甲为横放的植株,图乙和图丙为横放后1~4处生长素浓度变化曲线(虚线代表生长素既不促进,也不抑制生长的浓度),图丁为种子萌发过程中几种激素的变化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幼苗根尖或者芽尖产生的生长素通过______向形态学下端移动,通常出现弯曲生长的原因是受到单方向刺激后导致生长素______,进而出现弯曲生长。‎ ‎(2)图甲幼苗横放后,1、2处起始浓度变化为图____(填“乙”或“丙”)对应的曲线,图乙中C对应的浓度比图丙中D对应的浓度要低的原因是_________。‎ ‎(3)从图丁曲线分析,脱落酸对种子萌发有抑制作用,这种激素对果实的作用效果是促进果实的______。‎ ‎(4)结合图丁曲线及激素作用分析,细胞分裂素先增加,赤霉素后增加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 ‎【答案】 (1). 主动运输 (2). 分布不均 (3). 乙 (4). 根比茎对生长素更敏感 ‎ ‎(5). 衰老和脱落 (6). 种子萌发过程中细胞先分裂,后伸长生长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甲为横放的植株,其中2点的生长素表现抑制生长,1、3、4都表现促进生长;图乙因该是1点和2点生长素浓度的变化,其中A1表达2点生长素的浓度变化,A2表示1点生长素的浓度变化,B1表示4点生长素的浓度变化,B2表示3点生长素 的浓度变化;图丁说明种子萌发过程中,受多种激素的影响。‎ ‎【详解】(1)幼苗根尖或者芽尖产生的生长素通过主动运输向形态学下端移动,通常出现弯曲生长的原因是受到单方向刺激后导致生长素分布不均进而岀现弯曲生长。‎ ‎(2)根据试题分析,在单侧光照下,近地侧的生长素浓度升高,但是根对于生长素比较敏感,较高浓度生长素会抑制根的生长,1、2处起始浓度变化为图乙对应的曲线,图乙中C对应的浓度比图丙中D对应的浓度要低的原因是根比茎对生长素更敏感。‎ ‎(3)从图丁曲线分析,脱落酸对种子萌发有抑制作用,这种激素对果实的作用效果是促进果实的衰老和脱落。‎ ‎(4)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分裂,赤霉素促进细胞的伸长,结合图丁曲线及激素作用分析,细胞分裂素先增加,赤霉素后增加的原因可能是种子萌发过程中细胞先分裂,后伸长生长。‎ ‎【点睛】植物激素的种类与作用:生长素——高浓度抑制生长,低浓度促进生长;赤霉素——促进细胞伸长;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分裂;脱落酸——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乙烯——促进果实成熟。‎ ‎44.某植物子叶的黄色(Y)对绿色(y)为显性,圆粒种子(R)对皱粒种子(r)为显性。某人用该植物黄色圆粒和绿色圆粒作亲本进行杂交,发现后代出现4种类型,对性状的统计结果如图所示,请据图回答问题。‎ ‎(1)亲本的基因型组成是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2)让F1中一株黄色圆粒植株与绿色皱粒植株杂交,得到的F2‎ 的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让F1中黄色圆粒植株与绿色皱粒植株杂交,F2的表现型及其性状分离比是: ______。‎ ‎(4)让F1中黄色圆粒植株自交,F2的表现型及其性状分离比是:_______________。‎ ‎(5)去掉花瓣,让F1中黄色圆粒植株相互授粉,F2的表现型及其性状分离比是: _________。‎ ‎【答案】 (1). YyRr (2). yyRr (3). 黄圆∶绿圆=1∶1黄圆∶绿圆∶黄皱∶绿皱=1∶1∶1∶1 (4). 黄圆∶绿圆∶黄皱∶绿皱=2∶2∶1∶1 (5). 黄圆∶绿圆∶黄皱∶绿皱=15∶5∶3∶1 (6). 黄圆∶绿圆∶黄皱∶绿皱=24∶8∶3∶1‎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黄色圆粒和绿色圆粒进行杂交的后代中,圆粒:皱粒=3:1,说明亲本的基因组成为Rr和Rr,黄色:绿色=1:1,说明亲本的基因组成为Yy和yy,因此亲本的基因型组成是YyRr(黄色圆粒)、yyRr(绿色圆粒)。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的基础知识,分析题图,结合问题的具体提示综合作答。‎ ‎【详解】(1)由分析可知亲本的基因型组成是YyRr、yyRr。‎ ‎(2)由上分析可知亲本的基因型为yyRr(黄色圆粒),yyRr(绿色圆粒)。F1中的一株黄色圆粒(YyRR或YyRr)与绿色皱粒(yyrr)杂交,得到的性状类型有2或4种,如果是YyRR与yyrr杂交,比值为黄色圆粒:绿色圆粒=1:1,如果是YyRr与yyrr杂交,比值为黄色圆粒:绿色圆粒:黄色皱粒:绿色皱粒=1:1:1:1。‎ ‎(3)让F1中黄色圆粒(1/3YyRR或2/3YyRr)植株与绿色皱粒(yyrr)植株杂交,即Yy与yy杂交,F2中的黄色粒:绿色粒=1:1;1/3RR 、2/3Rr与rr杂交,F2中的皱粒rr为1/2×2/3=1/3,圆粒为1-1/3=2/3,则圆粒:皱粒=2:1,因此F2的表现型及其性状分离比是黄圆:绿圆:黄皱:绿皱=2:2:1:1。‎ ‎(4)让F1中黄色圆粒(1/3YyRR或2/3YyRr)植株自交,F2中的绿色粒yy为1/4,黄色粒为1-1/4=3/4,则黄色粒:绿色粒=3:1;F2中的皱粒rr为1/4×2/3=1/6,圆粒为1-1/6=5/6,则圆粒:皱粒=5:1,因此F2的表现及其性状分离比是黄圆∶绿圆∶黄皱∶绿皱=15∶5∶3∶1。 ‎ ‎(5)去掉花瓣,让F1中黄色圆粒(1/3YyRR或2/3YyRr)植株相互授粉,F2中绿色粒yy为1/4,黄色粒为1-1/4=3/4,则黄色粒:绿色粒=3:1,F2中的皱粒rr为1/4×2/3×2/3=1/9,圆粒为1-1/9=8/9,则圆粒:皱粒=8:1,因此F2‎ 的表现型及其性状分离比是黄圆∶绿圆∶黄皱∶绿皱=24∶8∶3∶1。‎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基因的分离定律是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基础,因此在解答本题时,首先利用分离定律对两对基因逐对考虑,然后再利用乘法法则进行组合。‎ ‎45.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中:‎ ‎(1)对酵母菌进行计数可以采用__________的方法,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要______________。‎ ‎(2)如果提出的问题是“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的数量是怎样随时间变化的?”,试针对这一问题作出假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某一组同学为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设计了3组实验(见下表)。每隔24小时取样并计数,实验结果略。‎ 上述实验目的是:探究____________________对酵母菌种群动态变化的影响。‎ ‎(4)另一组同学为了探究“温度(‎5℃‎、‎28℃‎)对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是如何影响的?”设计了实验方案,进行了为期7天的实验,每天定时取样一次,并在实验前设计了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如下:‎ 根据上述表格,有人认为该同学设计的实验方案不能够准确反映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请指出该方案不足之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抽样检测 (2). 将试管轻轻震荡几次 (3). 酵母菌种群的数量随时间呈“S”型增长变化 (4). 温度和营养成分 (5). 每天检测时应多次取样 ,求平均值 ‎【解析】‎ ‎【分析】‎ 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实验流程为:(1)酵母菌培养(液体培养基,无菌条件);(2)振荡培养基(酵母菌均匀分布于培养基中)→(3)观察并计数→重复(2)、(3)步骤(每天计数酵母菌数量的时间要固定)→绘图分析。‎ ‎【详解】(1)对酵母菌进行计数可采用抽样检测法:从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要将试管轻轻震荡几次,目的是使酵母菌分布均匀。‎ ‎(2)如果提出的问题是“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的数量是怎样随时间变化的?”,针对这一问题可作出假设:酵母菌种群的数量随时间呈“S”型增长变化(或在一定时间范围内,酵母菌种群的数量随时间推移逐渐增大,达到一定程度以后,酵母菌种群数量维持相对稳定,或其他表达了“酵母菌种群的数量”与“时间”关系的合理叙述)。‎ ‎(3)根据表格可知,该探究实验的自变量为温度和营养成分,因此实验目的是探究温度和营养成分对酵母菌种群动态变化的影响。‎ ‎(4)探究实验除了需要遵循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外,还需要遵循平行重复原则,以减小实验误差,因此,该实验方案的不足之处是:每天检测时应多次取样,求平均值。‎ ‎【点睛】探究实验的原则是:对照原则、单一变量原则和平行重复原则。‎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