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新疆石河子二中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理)试题(带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新疆石河子二中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理)试题(带解析)

‎2017-2018学年新疆石河子二中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理)试题 ‎1.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内环境成分、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 长期饮用弱碱性的水会改变内环境的pH B. 与内环境稳态的维持直接相关的是呼吸﹑消化﹑循环﹑泌尿四大系统 C. 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调节 D. 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的成分可以交换,它们共同构成内环境 ‎【答案】B ‎【解析】因血浆中存在缓冲物质,所以长期饮用弱碱性的水,内环境的pH仍会维持稳态,A错误;内环境是机体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呼吸﹑消化﹑循环﹑泌尿四大系统与该物质交换过程直接相关,进而维持内环境稳态,B正确;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C错误;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的成分可以交换,但构成内环境的是细胞外液,D错误。‎ ‎2.如图是某组织的结构组成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血浆中的葡萄糖可以通过①过程进入组织液 B. 二氧化碳等细胞代谢的产物可通过②过程进入血浆 C. ③可以代表组织液中的某些蛋白质进入淋巴的过程 D. ④可以代表血红蛋白运输氧气的过程 ‎【答案】D ‎【解析】血浆中的葡萄糖可以通过①过程进入组织液,为组织细胞提供能源物质,A项正确;二氧化碳等细胞代谢的产物可顺浓度通过②过程进入血浆,B项正确;③可以代表组织液中的某些蛋白质如激素、抗体等进入淋巴的过程,C项正确;血红蛋白位于红细胞中,红细胞在正常情况下不会进入组织液,D项错误。‎ ‎3.血浆渗透压大小与下列无关的一项是 A. 血浆中Na+浓度 B. 血浆中Cl-浓度 C. 血浆中蛋白质的浓度 D. 血浆蛋白的相对分子质量 ‎【答案】D ‎【解析】血浆中Na+浓度与血浆晶体渗透压有关,A正确;血浆中Cl-浓度与血浆晶体渗透压有关,B正确;血浆蛋白的浓度与血浆胶体渗透压有关,C正确;血浆蛋白的相对分子质量与血浆胶体渗透压无关,血浆渗透压与血浆蛋白的数量有关,D错误。‎ ‎4.下列关于内环境稳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酶促反应需要稳定的内环境 B. 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C. 内环境的稳态就是保持其成分的恒定不变 D. 稳态遭到破坏时,就会引起细胞代谢紊乱 ‎【答案】C ‎【解析】细胞的代谢过程是由细胞内众多复杂的化学反应组成的,完成这些反应需要各种物质和条件,且离不开酶的催化作用,而内环境稳态可以提供酶促反应所需的物质与条件,如温度,酸碱度等,所以说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稳态遭到破坏时,就会引起细胞代谢紊乱,A、B、D正确;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健康人的内环境每一种成分和理化性质处于动态平衡中,C错误。‎ ‎5.当内环境的稳态遭到破坏时,必将引起 A. 渗透压下降 B. 细胞代谢紊乱 C. 酶促反应速率加快 D. 糖尿病 ‎【答案】B ‎【解析】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时,不一定会引起渗透压下降,A错误;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因此当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时,必然会引起细胞代谢紊乱,B正确;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时,可能会导致酶促反应速率减慢,但不会引起酶促反应速率加快,C错误;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时,不一定会引起糖尿病,D错误.‎ ‎【答案】B ‎【解析】大脑皮层言语区中,W区为书写中枢,V区为视觉性语言中枢,S区为说话中枢,H区为听觉性语言中枢,患者听不懂别人的谈话,说明H区即听觉性语言中枢受损。‎ A、书写性语言中枢受损后病人不能写字,A错误; B、病人读不懂报刊上的新闻,说明视觉性语言中枢受损,B正确; C、病人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说明S区即运动性语言中枢正常,C错误; D、病人能听懂别人的说话,说明听觉语言中枢正常,D错误。 故选:B.‎ ‎7.某人因为交通事故脊髓从胸部折断了,一般情况下:‎ A. 膝跳反射不存在,针刺足部有感觉 B. 膝跳反射存在,针刺足部有感觉 C. 膝跳反射不存在,针刺足部无感觉 D. 膝跳反射存在,针刺足部无感觉 ‎【答案】D ‎【解析】交通事故导致脊髓从胸部折断,感受器受到刺激产生的神经冲动可以沿着传入神经、脊髓中的神经中枢和传出神经传到效应器,引起膝跳反射;但脊髓中的神经中枢发出的神经冲动不能传到大脑皮层,因此针刺足部无感觉。综上分析,A、B、C均错误,D正确。‎ ‎8.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  )‎ A. 刺激 B. 反射弧 C. 神经中枢 D. 兴奋 ‎【答案】B ‎【解析】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B项正确,A、C、D项错误。‎ ‎9.兴奋在两个神经元之间传递时,以下生理活动不会发生的是( )‎ A. 生物膜的融合和转化 B. 钠、钾离子的跨膜运输 C. ATP的合成和分解 D. 信号分子与突触前膜上受体的识别和结合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兴奋在两个神经元之间传递时,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泡通过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就发生了生物膜的融合和转化,A正确;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会引起下个神经元膜内外的电位发生改变,兴奋或抑制,而兴奋或抑制是通过钠、钾离子的跨膜运输实现的,B正确;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是耗能过程,存在ATP的合成和分解,C正确;受体存在于突触后膜上,信号分子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的识别和结合,D错误。‎ 考点:兴奋在细胞间传递的相关知识 ‎10.美国著名医学杂志《梅奥诊所学报》刊文称,即使在保持能量摄入量不变的情况下,高糖食物仍然较其它食物更容易引发Ⅱ型糖尿病。下列有关糖尿病和血糖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A. 血糖水平是调节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分泌的最重要因素 B. 胰岛素可以通过降低血搪,间接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 C. 近些年糖尿病发病率不断上升可能与人们饮食结构的不健康有关 D. 肝细胞、脂肪细胞、胰岛A细胞膜上均分布有胰岛素的受体分子 ‎【答案】B ‎【解析】血糖水平可直接调节胰岛A细胞和胰岛B细胞的分泌,A项正确;胰岛素可直接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B项错误;糖尿病发病率不断上升可能与人们摄入高糖食物较多有关,C项正确;胰岛素可作用于全身所有细胞,肝细胞、脂肪细胞、胰岛A细胞膜上均分布有胰岛素的受体分子,D项正确。‎ ‎11.下列激素中对腺垂体功能无直接影响的是( )‎ A.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B. 促甲状腺激素 C. 甲状腺激素 D. 生长激素 ‎【答案】B ‎【解析】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靶器官是垂体,故对腺垂体功能有影响,A错误;促甲状腺激素的靶器官是甲状腺,故对腺垂体功能没有影响,B正确;甲状腺激素调节存在反馈调节,其靶器官可以是垂体,故对腺垂体功能有影响,C错误;生长激素的调节存在反馈调节,其靶器官可以是垂体,故对腺垂体功能有影响,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关键能识记各种激素的功能以及作用的部位。‎ ‎12.如图表示甲状腺活动调节的示意图。对这一调节的的描述,错误的是 A. a与b物质分别表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 B. 血液中的甲状腺激素含量起着反馈调节的作用 C. Y结构的活动只受X结构的控制 D. X与Y结构分别表示下丘脑和垂体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图中X为下丘脑,Y为垂体,Z为甲状腺,激素a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激素b为促甲状腺激素,AD正确;当甲状腺激素含量过多时,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这叫做负反馈调节,B正确;垂体会受到下丘脑和甲状腺的控制,C错误。‎ 点睛: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和反馈调节的模型:  A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B为促甲状腺激素     C为甲状腺激素 ‎13.下列各组病症中,由同一种激素分泌紊乱所引起的病症是( )‎ A. 糖尿病和坏血病 B. 呆小症和肢端肥大症 C. 呆小症和甲亢 D. 巨人症和大脖子病 ‎【答案】C ‎【解析】糖尿病与胰岛素作用失调有关,坏血病是缺少维生素C导致;呆小症是幼年时期缺乏甲状腺激素,肢端肥大症是成年时生长激素分泌过多;甲亢是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巨人症是幼年时生长激素分泌过多,大脖子病是缺碘导致的。选C。‎ ‎14.在人体内,能够特异性识别并裂解病毒侵染细胞的免疫细胞是(  )‎ A. 吞噬细胞 B. 效应T细胞 C. 记忆细胞 D. 浆细胞 ‎【答案】B ‎【解析】在人体内,能够特异性识别并裂解病毒侵染细胞的免疫细胞是效应T细胞,B项正确;A、C、D项错误。‎ ‎【点睛】‎ 本题考查细胞免疫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对相关知识要点的记忆再现。平时要注重对课本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15.下列属于自身免疫病的是 A. 艾滋病 B. 皮肤荨麻疹 C. 过敏性鼻炎 D. 系统性红斑狼疮 ‎【答案】D ‎【解析】艾滋病属于免疫缺陷病,A错误;皮肤荨麻疹属于过敏反应,B错误;过敏性鼻炎属于过敏反应,C错误;系统性红斑狼疮属于自身免疫病,D正确。‎ ‎16.如图表示人体通过体液免疫消灭破伤风杆菌外毒素的过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细胞2、细胞3均起源于造血干细胞 B. HIV入侵人体后,主要侵染人体的细胞2‎ C. 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有细胞2、细胞3、细胞4、细胞5‎ D. 物质a主要分布在血清中 ‎【答案】C ‎【解析】细胞1、2、3分别为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均起源于造血干细胞,A项正确;HIV入侵人体后,主要侵染人体的T细胞,B项正确;细胞4为浆细胞,不能特异性识别抗原,C项错误;物质a为抗体,主要分布在血清中,D项正确。‎ ‎17.免疫细胞中没有识别抗原功能的细胞是 A. B细胞 B. 浆细胞 C. 吞噬细胞 D. T细胞 ‎【答案】B ‎【解析】B细胞能特异性识别抗原,A正确;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B错误;吞噬细胞可以识别抗原,但是没有特异性,C正确;T细胞能特异性识别抗原,D正确。‎ ‎18.下图表示生长素浓度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横向放置的植物,根的近地端和远地端的生长素浓度分别为 a、d B. 植物顶芽和最靠近顶芽的侧芽所含生长素的浓度依次分别为 b、a C. 利用生长素培育无子番茄时,所用生长素浓度应低于 e 点 D. 若 c 点为促进茎生长的最适浓度,促进芽生长的最适浓度应为 d 点浓度 ‎【答案】C ‎【解析】横向放置的植物,由于重力因素的影响,根的近地端的生长素浓度大于远地端的生长素浓度,而A的生长素浓度小于D,A错误;植物顶芽所含生长素的浓度小于最靠近顶芽的侧芽所含生长素的浓度,最靠近顶芽的侧芽生长受到抑制,其生长素浓度应该大于E点, B错误;利用生长素培育无子番茄时,所用生长素浓度应低于E点,体现生长素的促进作用,C正确;芽对生长素的敏感度高于茎,若C点为促进茎生长的最适浓度,促进芽生长的最适浓度应低于C点浓度,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关键要知道在顶端优势中,顶芽的生长素浓度较低,促进作用较强,最靠近顶芽的侧芽生长素浓度最高,对侧芽的生长起抑制作用,并且根芽茎对生长素浓度的敏感程度为根>芽>茎。‎ ‎19.生长素在植物的生长发育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关于生长素的发现,叙述错误的是(  )‎ A. 达尔文发现了胚芽鞘在单侧光照射下弯向光源生长 B. 詹森通过实验证明了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影响能透过琼脂块 C. 温特命名了生长素 D. 拜尔从人的尿液中分离出生长素,经过鉴定,确定为IAA ‎【答案】D ‎【解析】19世纪末,达尔文注意到了植物的向光性,发现了胚芽鞘在单侧光照射下弯向光源生长,A正确;詹森实验将胚芽鞘顶端切开,用一块可以让化学物质通过的琼脂块插入切开部位,胚芽鞘仍然可以向光弯曲生长,证明了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影响能透过琼脂块,B正确;温特通过实验证明了胚芽鞘尖端产生的这种影响的确是化学物质。因为该物质具有促进生长的作用,他把这种物质命名为生长素,C正确;拜尔实验的自变量是尖端放置的位置,因变量是胚芽鞘弯曲生长的方向,即向放置胚芽鞘尖端的对侧弯曲生长,从而得出胚芽鞘弯曲生长是因为顶尖产生的影响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所致,从人的尿液中分离出生长素,经过鉴定,确定为IAA,是其他科学家,D错误。‎ ‎20.由燕麦实验得知,植物胚芽鞘产生生长素的部位,感受单侧光刺激的部位和弯曲生长的部位分别是( )‎ A. 胚芽鞘尖端、尖端下面部分、向光一面 B. 胚芽鞘、胚芽鞘尖端、尖端下面的部分 C. 胚芽鞘尖端、胚芽鞘尖端、尖端下面部分 D. 胚芽鞘尖端、向光一面 、尖端下面部分 ‎【答案】C ‎【解析】植物胚芽鞘中的生长素是由尖端产生的;胚芽鞘尖端是感受单侧光刺激的部位;向光弯曲生长的部位是胚芽鞘尖端下面部分,故选C。‎ ‎21.侧芽生长素的浓度总是高于顶芽,但是顶芽产生的生长素仍大量积存在侧芽部位,这是由于生长素的运输方式属于 (   )‎ A. 自由扩散 B. 主动运输 C. 渗透 D. 吸胀作用 ‎【答案】B ‎【解析】侧芽生长素的浓度总是高于顶芽,但是顶芽产生的生长素仍大量积存在侧芽部位,说明生长素可以从低浓度向高浓度运输,所以其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故选B。‎ ‎22.下列关于植物生长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燕麦胚芽鞘中生长素的极性运输与光照方向无关 B. 单侧光照射能使生长素在向光一侧分布多 C. 扦插时,留有芽和幼叶的插条易生根成活,主要因为芽和幼叶能产生生长素 D. 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胚芽鞘的尖端,向光弯曲生长的部位是尖端以下部分 ‎【答案】B ‎【解析】光照只会影响生长素由向光一侧朝背光一侧运输,而不影响生长素的极性运输,A 正确;单测光照射能使生长素向背光一侧横向运输,导致在背光一侧分布多,向光一侧分布少,B错误;芽和幼叶能产生生长素,生长素能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所以扦插时留有芽和幼叶的插条易生根成活,C正确;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胚芽鞘的尖端,向光弯曲生长的部位是尖端的下面一段伸长区,D正确;‎ ‎23.可以证明生长素低浓度促进生长,而高浓度抑制生长的情况是( )‎ A.植物的向光性 B.顶端优势 C.生长素集中在生长旺盛的部位 D.生长素促进扦插枝条生根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植物的向光性向光侧,背光侧都是促进,A错误;顶端优势是顶芽促进生长,侧芽抑制生长,B正确;生长旺盛的部位只有促进生长,C错误;生长素促进扦插枝条生根不能说明高浓度抑制生长,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生长素的作用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24.在去掉苗尖端的燕麦幼苗切面上放置一富含生长素的琼脂块,进行如下图实验,预期实验现象为(  )‎ A. 直立生长 B. 向左弯曲生长 C. 向右弯曲生长 D. 不生长也不弯曲 ‎【答案】A ‎【解析】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胚芽鞘的尖端,图示尖端已经被切除,所以单侧光不起作用;在去掉尖端的燕麦幼苗切面上放置一富含生长素的琼脂块,生长素可以通过琼脂快向下运输,促进下面的生长,所以植物表现为直立生长,故选A。‎ ‎25.家里刚刚摘下的柿子很涩无法食用,父母在盛有柿子的缸里放几只成熟的苹果,能促进柿子很快成熟变软。这期间起重要作用的激素是 A. 生长素 B. 赤霉素 C. 乙烯 D. 脱落酸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生长素能促进果实的发育,不能促进成熟,A错误;赤霉素能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植株增高、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发育,不能促进成熟,B错误;乙烯促进果实成熟,C正确;脱落酸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D错误。‎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植物激素的生理作用,五类植物激素的生理功能如下表:‎ 名称 合成部位 存在较多的部位 功能 生长素 幼嫩的芽、叶、发育中的种子 集中在生长旺盛的部位 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蔬果 赤霉素 未成熟的种子、幼根和幼芽 普遍存在于植物体内 ‎①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植株增高②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发育 主要是根尖 促进细胞分裂 细胞分裂素 细胞分裂的部位 脱落酸 根冠、萎蔫的叶片 将要脱落的器官和组织中 ‎①抑制细胞分裂②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 乙烯 植物的各个部位 成熟的果实中较多 促进果实成熟 ‎26.如图所示为某种群(经济鱼类)增长速率的变化曲线图,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A. 该种群呈“S”型增长,图中a点对应种群数量约为K/2‎ B. 为了获得最大经济效益,图中a-e中d点最适合捕捞 C. 该种群的增长模式有K值,并且环境阻力始终存在 D. 图中t1—t2,该种群的数量逐渐增大,年龄组成为增长型 ‎【答案】A ‎【解析】种群数量在环境容纳量的一半K/2时,增长速率最大,图中c点对应种群数量约为K/2,A项错误;d点时捕捞可以获得较高的产量,又可以使种群保持较高的生长速率,B项正确;该种群呈“S”型增长,该种群的增长有K值,并且环境阻力始终存在,C项正确;图中t1—t2,该种群的数量逐渐增大,年龄组成为增长型,D项正确。‎ ‎【点睛】本题易错选D项。错因在于混淆了种群增长速率和种群增长量。种群增长速率下降时,种群数量仍增加,而不是下降。‎ ‎27.下图示种群数量特征相关概念图,图中a表示 A. 出生率 B. 死亡率 C. 迁入率 D. 迁出率 ‎【答案】A ‎【解析】分析图示可知:年龄组成对出生率和死亡率都有影响,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而影响种群密度,由此可见,a表示出生率,A项正确,B、C、D三项均错误。‎ ‎【点睛】本题以“种群数量特征的概念图”为情境,考查学生对种群的特征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熟记并理解种群的特征及其之间的关系,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28.为了降低一种真菌对果树的毒害,园艺家引入一种形态结构、生理特征和原真菌相似,但毒性较低的真菌,从而使果树增产,园艺家利用的原理是( )‎ A. 寄生 B. 竞争 C. 捕食 D. 共生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中有关群落中各种生物之间的关系。为了降低一种真菌对果树的毒害,引入一种真菌从而使果树增产,新引入的真菌与原来的真菌争夺资源和空间,可以得出这两种真菌之间是竞争关系。‎ ‎29.下列群落演替不属于次生演替的是 A. 光裸岩地上的演替 B. 火灾过后草原上的演替 C. 过量砍伐的森林中的演替 D. 弃耕的农田上的演替 ‎【答案】A ‎【解析】光裸岩地上进行的演替是初生演替,A正确;火灾过后草原上进行的演替是次生演替,B错误;过量砍伐的森林中进行的演替是次生演替,C错误;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是次生演替,D错误。‎ ‎30.如图为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 改善空间和资源条件有望使K值提高 B. BC段种群增长速率逐渐下降,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C. 影响B到C段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有食物、空间、天敌等 D. 曲线b表明自然状态下种群在B点时其增长速率达到最大 ‎【答案】B ‎【解析】改善空间和资源条件有望使K值提高,A项正确;BC段种群增长速率逐渐下降,但种群数量仍在增加,出生率大于死亡率,B项错误;B到C段由于种群个体数量增加,天敌增多,食物、空间、天敌等因素限制种群数量增长的快速增长,C项正确;自然状态下种群在B点K/2时其增长速率达到最大,D项正确。‎ ‎31.如图为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部分途径示意图,其中字母代表器官或细胞,数字代表激素。请据图回答:‎ ‎(1)A代表的器官是_____;E代表的器官是_____;A对CDE的调节方式为______。‎ ‎(2)健康人饭后0.5小时左右②激素的分泌量会______,通过促进组织细胞加速______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浓度下降到正常水平。糖尿病患者因多尿而导致机体水平衡失调产生渴觉,这时由_____(填图中字母)释放的_____激素会_______‎ ‎(填“增加”或“减少”)。‎ ‎(3)由图可知,⑦的分泌调节要经过 A→F→甲状腺几个等级,这种调节方式称为____调节。⑦的含量过高时,又能反作用于A与F的分泌活动,这种调节方式属于______调节。‎ ‎【答案】 下丘脑 神经调节 增加 摄取 利用储存 F 抗利尿激素 增加 分级 负反馈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生命活动调节的有关知识,由图可知,A、B、C、D、E、F 分别指下丘脑、肾小管和集合管、胰岛B细胞、胰岛A细胞、肾上腺、垂体;①~⑦分别是抗利尿激素、胰岛素、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 ‎(1)A为下丘脑,是内分泌腺的枢纽,C、D、E分别指胰岛B细胞、胰岛A细胞和肾上腺,下丘脑对C、D、E的调节方式为神经调节,其结构基础为反射弧。 (2)健康人饭后0.5小时左右,血糖含量升高,②激素胰岛素的分泌量会增加,通过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浓度下降到正常水平。糖尿病患者因多尿而导致机体水平衡失调,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F下丘脑分泌抗利尿激素,并由垂体释放量增加。 (3)分级调节是一种分层控制的方式,比如下丘脑能够控制垂体,再由垂体控制相关腺体。反馈调节是一种系统自我调节的方式,指的是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反馈调节是生命系统中非常普遍的调节机制,有正反馈和负反馈调节两种方式。正反馈调节使得系统偏离平衡,负反馈调节使得系统回归平衡。 甲状腺激素的调节属于分级调节,也是一种负反馈调节。‎ ‎32.下图表示病菌感染人体后,免疫细胞做出应答的部分过程,请据图回答:‎ ‎(1)人体内的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___________组成,免疫细胞是由骨髓中的___________分化形成的,在胸腺分化成________细胞。‎ ‎(2)上图表示的是________免疫过程。图中的___________(填数字)细胞既能参与体液免疫,又能参与细胞免疫;不能识别抗原的免疫细胞是_______________。‎ ‎(3)细胞④在接触抗原刺激时,除了产生细胞⑦外,还增殖分化产生___________,当其受到同种抗原的第二次刺激后,细胞周期持续时间将___________(变短、变长、基本不变)。‎ ‎(4)已知某种病菌导致的肺炎在健康人群中十分罕见,但在艾滋病患者中却多发,引起这种现象的原因是HIV主要感染和破坏了患者的________细胞,降低了患者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人的免疫系统有________癌细胞的功能,艾滋病患者由于免疫功能缺陷,易发生恶性肿瘤。‎ ‎【答案】 免疫活性物质 造血干细胞 T 体液 ② 浆细胞(效应B细胞) 记忆细胞 变短 T淋巴 监控并清除 ‎【解析】试题分析:由图分析,细胞⑦能产生抗体,说明⑦是浆细胞,产生浆细胞的④则为B细胞;②细胞能吞噬处理细菌,则②为吞噬细胞;有抗体参与的免疫反应属于体液免疫过程,完整的体液免疫反应过程还应包括吞噬细胞呈递抗原给T细胞,T细胞分泌淋巴因子作用于B细胞等。‎ ‎(1)人体内的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活性物质组成,免疫细胞是由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形成,其中造血干细胞在胸腺中增殖、分化成T细胞,在骨髓中继续增殖、分化为B细胞。‎ ‎(2)根据图中有抗体分泌产生的过程可知,应该为体液免疫过程;其中吞噬细胞②既能参与体液免疫,又能参与细胞免疫;浆细胞⑦不具有识别抗原的能力。‎ ‎(3)细胞④在接触抗原刺激时,除了产生浆细胞⑦外,还增殖、分化产生少量记忆细胞;当记忆细胞受到同种抗原的第二次刺激后,会迅速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其细胞周期持续时间将变短。‎ ‎(4)HIV主要感染和破坏患者的T淋巴细胞,使细胞免疫几乎完全丧失,体液免疫大大降低,所以导致患者免疫系统防卫功能下降,以及对癌细胞监控和清除功能也下降。‎ ‎【点睛】本题关键要熟悉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明确二者的区别,再结合图示过程,确定各种免疫细胞类型、作用,才能顺利逐个回答问题。突破口在抗体由浆细胞产生。‎ ‎33.如图为人体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物质交换的示意图,据图分析:‎ ‎(1)图中共同构成内环境的是_________(填标号)。‎ ‎(2)血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___________(填标号)。‎ ‎(3)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_____________(填名称)。‎ ‎(4)②与③相比,③中含有的成分明显减少的是________。‎ ‎(5)下列物质属于内环境的成分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①血红蛋白 ②胃蛋白酶 ③尿素 ④神经递质 ‎ ‎⑤载体蛋白 ⑥血浆蛋白 ⑦解旋酶 ⑧ATP合成酶 ‎(6)某人因营养不良,②内的蛋白质减少,从而使______的量增多导致组织水肿。‎ ‎(7)日常生活中,如果饮水过少或吃的食物偏咸,会导致内环境的渗透压______,但机体能通过神经和体液的共同调节,使其保持相对稳定。‎ ‎(8)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___________________的必要条件。与内环境稳态直接相关的4个系统包括消化、呼吸、________和________系统。‎ ‎【答案】 ②③④ ② 组织液、淋巴 蛋白质 ③④⑥ 组织液 升高 正常生命活动 循环 泌尿 ‎【解析】(1)依据图像信息可得,①为组织细胞,②为血浆,③为组织液,④为淋巴,故图中可以构成内环境的是②③④;(2)血细胞生活在血浆之中,为此,血细胞生活的内环境为②血浆;(3)毛细淋巴管壁细胞外面是组织液,内部是淋巴;(4)血浆和组织液相比,组织液中明显减少的是蛋白质;(5)血红蛋白在红细胞上,胃蛋白酶在胃液中,尿素可以存在于血浆中,神经递质被释放出来的时候,在组织液里,载体蛋白在细胞膜上,血浆蛋白在血浆里,解旋酶在细胞核中,是在进行DNA复制的时候用来给DNA解旋的,ATP合成酶存在于细胞中,故存在于内环境中的成分为尿素、神经递质和血浆蛋白;(6)某人因为营养不良,导致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减少,其血浆渗透压下降,导致血浆中的水分大量外流,使得组织液量增多,导致组织水肿;(7)日常生活中,饮水较少或吃的食物过咸,导致内环境的渗透压增大,机体通过调节,使体内水分排泄减少,以维持机体相对稳定;(8‎ ‎)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内环境的稳态需要多个器官和系统的参与和调节,其中最直接相关的四个系统分别是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和泌尿(排泄)系统。‎ ‎34.如下图所示,甲、乙分别用不透光的锡纸套在燕麦胚芽鞘的不同部位,丙、丁、戊则分别用不透水的云母片插入到燕麦胚芽鞘的不同部位,甲、乙、丙、丁从左侧给予光照,戊均匀光照,培养一段时间。‎ ‎(1)胚芽鞘的生长情况是:甲______;乙______;丙_______;丁_______;戊______。‎ ‎①直立生长②向右弯曲③向左弯曲④不生长也不弯曲 ‎(2)要探究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应该是_________与________作对照。‎ ‎(3)据此实验推测,生长素的合成部位是_________,而向光弯曲的部位是_________,这是通过丁与正常胚芽鞘的对比得出的结论。‎ ‎(4)据此实验推测,单侧光对生长素的作用是________。‎ ‎【答案】 ① ③ ① ④ ② 甲 乙 胚芽鞘尖端 尖端下面一段 单侧光使生长素分布不均,背光侧多于向光侧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生长素合成部位和感光部位都在胚芽鞘尖端,生长素的作用部位和胚芽鞘向光弯曲的部位都是胚芽鞘尖端下面一段”;“单侧光照可以使生长素由向光一侧向背光一侧运输,使背光侧生长素多,生长快,向光侧生长素少,生长慢;生长素分布均匀,则直立生长;无生长素则不弯曲也不生长”等知识可判断胚芽鞘的生长情况:‎ ‎(1)是否生长看尖端下部是否有生长素,是否弯曲看尖端下部生长素分布是否均匀,故甲生长素分布均匀,则直立生长;乙生长素分布不均匀,背光侧生长素多,则向右弯曲生长;丙云母片阻断了横向运输,生长素分布均匀,则直立生长,丁尖端下面一段没有生长素,则不生长也不弯曲;戊右侧阻断了极性运输,左侧生长素能向下运输,则向右弯曲生长。‎ ‎(2)根据实验遵循的单一变量原则,通过甲、乙对照可知,乙因为尖端能感受到光,所以弯曲,说明感光部位是胚芽鞘的尖端。‎ ‎(3)生长素的合成部位是胚芽鞘尖端,向光弯曲的部位是尖端下面一段。‎ ‎(4)植物向光性的原因是单侧光的照射下,胚芽鞘的尖端产生的生长素由向光侧向背光侧运输,使生长素分布不均匀,使背光侧生长快,因此向光弯曲生长。所以单侧光照的作用是使生长素由向光一侧向背光一侧运输,使背光侧生长素多。‎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方法:(1)判断胚芽鞘是否生长,关键是看有无生长素的来源,且生长素能否运输到作用部位;(2)判断胚芽鞘是否弯曲,关键是看生长素分布是否均匀。‎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