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舟文化2020届高三3月质量检测理综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天舟文化2020届高三3月质量检测理综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天舟文化2020年3月全国高三质量检测 理科综合生物 一、选择题 ‎1.下列有关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多糖参与形成的糖蛋白在细胞膜内、外侧均有分布 B. 胰岛B细胞膜上有识别神经递质的特异性受体 C. 液泡中含有的色素可将光能转化为活跃的化学能 D. 细胞核和细胞质之间频繁的信息交流靠核膜实现 ‎【答案】B ‎【解析】‎ ‎【分析】‎ 细胞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脂质主要是磷脂,另外还有少量的糖类。糖类和细胞膜上的蛋白质结合形成糖蛋白,分布在细胞膜的外侧。含有色素的细胞器有液泡和叶绿体,叶绿体中的色素能进行光能的转换。核孔是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核的通道,能实现核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 ‎【详解】A、糖蛋白分布于细胞膜的外侧,A错误;‎ B、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的多少受下丘脑中相关区域神经支配,因此其细胞膜上有识别神经递质的特异性受体,B正确;‎ C、叶绿体中的色素能参与光合作用的光反应,将光能转化成ATP中活跃的化学能,C错误;‎ D、细胞核与细胞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是通过核孔实现的,D错误。‎ 故选B。‎ ‎【点睛】识记各种细胞结构和功能是解题关键。注意细胞核核膜结构的特殊性,其上的核孔是核质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通道。‎ ‎2.某兴趣小组在生物实验室中发现一酶试剂,由于标签受损,无法确定该酶的具体种类,可能是淀粉酶也可能是蔗糖酶,为判断该酶的具体种类和作用条件,该小组成员给出了以下建议,其中不合理的是( )‎ A. 取部分酶和少量淀粉溶液混合,一段时间后,滴加碘液检测 B. 取部分酶和少量蔗糖溶液混合,一段时间后,利用斐林试剂检测 C. 若已确定是淀粉酶,可使用斐林试剂作检测剂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D. 若已确定是蔗糖酶,可利用蔗糖来研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 - 15 -‎ ‎【答案】C ‎【解析】‎ ‎【分析】‎ 淀粉酶能将淀粉分解形成麦芽糖,麦芽糖属于还原性糖,可用斐林试剂检测。蔗糖酶能将蔗糖水解形成葡萄糖和果糖,葡萄糖和果糖也属于还原性糖,可用斐林试剂检测。碘液遇淀粉变蓝。‎ ‎【详解】A、酶具有专一性,淀粉酶能分解淀粉,蔗糖酶不能分解淀粉,取部分酶和少量淀粉溶液混合,一段时间后,滴加碘液检测,若溶液不变蓝,说明淀粉被分解了,加入的酶应是淀粉酶,若溶液变蓝,说明加入的酶是蔗糖酶,A不符合题意;‎ B、蔗糖酶能分解蔗糖,淀粉酶不能分解蔗糖,蔗糖属于非还原性糖。取部分酶和少量蔗糖溶液混合,一段时间后,利用斐林试剂检测,若水浴加热后出现砖红色沉淀,说明蔗糖被分解形成了还原性糖,则加入的酶是蔗糖酶,若溶液不出现砖红色沉淀,说明加入的酶是淀粉酶,B不符合题意;‎ C、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不能用斐林试剂检测,因为其使用过程需要加热,会改变实验的预设温度,C符合题意;‎ D、蔗糖酶可分解蔗糖,不同pH对酶的活性影响不同,若已确定是蔗糖酶,可利用蔗糖来研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考生对实验的分析和推理能力,掌握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是解题关键。‎ ‎3.近年来,研究者发现了一种与炎症反应相伴的特殊的细胞程序性死亡方式一细胞焦亡。细胞焦亡在形态学上同时具有坏死和凋亡的特征。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效应T细胞诱导癌细胞裂解死亡受凋亡基因的控制 B. mRNA和tRNA种类的变化都可以作为判断癌细胞是否凋亡的依据 C. 细胞凋亡过程中,细胞内酶的活性均降低 D. 发生炎症反应时,白细胞膜的通透性降低 ‎【答案】A ‎【解析】‎ ‎【分析】‎ - 15 -‎ 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也叫细胞的程序性死亡。在成熟的生物体中,细胞的自然更新、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也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细胞凋亡属于正常的生命现象,对生物体有利;细胞坏死是由外界环境因素引起的,属于不正常的细胞死亡,对生物体有害。‎ ‎【详解】A、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效应T细胞可诱导癌细胞发生程序性死亡,即细胞凋亡,A正确;‎ B、mRNA种类的变化可作为判断癌细胞是否凋亡的依据,但tRNA种类的变化不能作为判断癌细胞是否凋亡的依据,因为不管癌细胞是否凋亡,tRNA的种类都不变,B错误;‎ C、细胞凋亡过程中部分水解酶的活性增强,C错误;‎ D、发生炎症反应时,白细胞膜的通透性增大,细胞肿胀,导致死亡,D错误。‎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凋亡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细胞凋亡的概念、特点,掌握细胞凋亡的实质,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4.下列有关实验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选择葫芦藓作为实验材料可明显观察到细胞中的线粒体 B. 在酸性条件下用重铬酸钾溶液检测酒精溶液颜色由橙色变成灰绿色 C. 摩尔根用果蝇作材料,采用“类比推理法”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 D. 在红绿色盲患者家系中调查红绿色盲的发病率.可减小实验误差 ‎【答案】B ‎【解析】‎ ‎【分析】‎ 线粒体可被健那绿染液染成蓝绿色,观察线粒体需要选择浅色或无色的实验材料。萨顿利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摩尔根利用“假说一演绎法”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调查发病率应在人群中随机调查,调查遗传方式应在患者家系中调查。‎ ‎【详解】A、观察线粒体要用健那绿染液染色,线粒体被染成蓝绿色,由于葫芦藓本身为绿色,故会影响实验的观察,可能看不到线粒体,A错误;‎ B、在酸性条件下用重铬酸钾溶液检测酒精,溶液颜色由橙色变成灰绿色,B正确;‎ C、摩尔根用果蝇作材料,采用“假说一演绎法”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C错误;‎ D、要调查红绿色盲发病率应在人群中随机调查,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教材实验的实验方法和实验现象,识记教材基础实验的过程是解题关键。‎ - 15 -‎ ‎5.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相关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用E、e表示)是一种由基因突变引起的血红蛋白病。杂合子个体不表现出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症状,所有携带者都应该进行遗传咨询。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基因突变后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会发生变化 B. 疟原虫破坏该病基因携带者的红细胞,会导致患者缺氧 C. 通过基因检测可确定胎儿是否患该病 D. 基因型为Ee的个体由于交叉互换可实现E和e的基因重组 ‎【答案】D ‎【解析】‎ ‎【分析】‎ 红细胞中正常的血红蛋白具有运输氧的功能,若血红蛋白基因发生突变,形成的异常血红蛋白不能运输氧,导致患者缺氧。基因重组是指在有性生殖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之间的重新组合。等位基因之间不能发生基因重组。‎ ‎【详解】A、基因突变是指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引起基因结构的改变。因此基因突变后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会发生变化,A正确;‎ B、红细胞有运输氧的功能,疟原虫破坏该病基因携带者的红细胞,会导致红细胞运输氧的能力降低,从而引起患者机体缺氧,B正确;‎ C、由于镰刀型细胞贫血症为单基因遗传病,通过羊水穿刺获取胎儿细胞进行基因检测可确定胎儿是否患该病,C正确;‎ D、基因型为Ee的个体只涉及一对等位基因,所以不可能发生基因重组,D错误。‎ 故选D。‎ ‎【点睛】本题以镰刀型细胞贫血症为素材,考查基因突变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基因突变的概念、结果和基因重组的概念等基础知识,能根据所学知识准确判断各项。‎ ‎6.将酵母菌分装在500mL的培养瓶中后,置于不同培养条件下进行培养,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15 -‎ A. 在40h曲线①中酵母菌会产生大量酒精 B. 在60~100h曲线②③中年龄组成为稳定型 C. 曲线④⑤K值不同可能是因为培养瓶中的葡萄糖含量不同 D. 培养后期酵母菌数量急剧下降,主要原因空间有限 ‎【答案】C ‎【解析】‎ ‎【分析】‎ 酵母菌为兼性厌氧型,在有氧的条件下可快速繁殖,当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时,种群数量增加,培养瓶中的葡萄糖是酵母菌的营养物质来源,故培养瓶中的葡萄糖含量不同会影响酵母菌的数量变化。随着营养物质的消耗和代谢废物的积累,酵母菌的死亡率升高,导致酵母菌的数量急剧下降。‎ ‎【详解】A、在40h曲线①中酵母菌在有氧条件下会大量繁殖,无酒精积累,A错误;‎ B、在60~100h曲线②③中酵母菌数量呈上升趋势,因此年龄组成为增长型,B错误;‎ C、培养瓶中的葡萄糖含量不同会导致酵母菌种群的K值不同,C正确;‎ D、培养后期酵母菌数量急剧下降,主要原因是营养物质消耗、代谢产物积累等,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种群数量变化的有关知识;要求学生理解种群数量曲线的内涵并能分析图形意义,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物学问题。‎ ‎7.某兴趣小组用不同浓度的赤霉素溶液处理某植物,测量其光合作用的相关指标(如图所示)。光饱和点是光合作用最强时最低的光照强度(除光饱和点外,其他数据都在相同且适宜条件下测得)。回答下列问题:‎ - 15 -‎ ‎(1)植物固定CO2的具体部位是_____。葡萄糖在体内氧化分解释放能量供给生命活动所需,其中在细胞质基质产生的物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图分析,赤霉素能________(填“降低”“提高”或“不影响”)光饱和点。用质量浓度为60mg/L的赤霉素处理组光合速率小于其他组的限制因素_______(填“是”或“不是”)胞间CO2浓度,据图分析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赤霉素会影响光合作用,具体表现是低浓度的赤霉素促进光合作用,高浓度的赤霉素则抑制光合作用,其反应的生理原因最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强光下,激发态叶绿素会与氧分子反应形成单线态氧而损伤叶绿体,然而类胡萝卜素可快速淬灭激发态叶绿素,起保护叶绿体的作用。缺乏类胡萝卜素的突变体,光合速率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叶绿体基质 (2). 丙酮酸和【H】 (3). 提高 (4). 不是 (5). 质量浓度为60mg/L的赤霉素处理组光合速率小于其他组,而胞间CO2浓度大于其他组,说明限制光合速率的因素不是胞间CO2浓度 (6). 叶绿素的合成改变,导致光合速率也随之改变 (7). 降低(或下降) (8). 该突变体无法淬灭激发态叶绿素而使叶绿体受损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用40mg/L以下浓度的赤霉素处理植物,随着浓度的升高,植物的叶绿素含量、气孔开放度、光饱和点和光合速率均不断升高,超过该浓度后,4个指标均下降;但胞间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与上述变化相反。据此分析作答。‎ ‎【详解】(1)光合作用的暗反应包括CO2的固定和三碳化合物的还原,其具体部位是叶绿体基质。葡萄糖在细胞质基质中发生细胞呼吸的第一阶段,产生丙酮酸和【H】,并释放少量能量。‎ - 15 -‎ ‎(2)据图可知,赤霉素能提高光饱和点。用质量浓度为60mg/L的赤霉素处理组光合速率小于其他组,而胞间CO2浓度大于其他组,说明限制光合速率的因素不是胞间CO2浓度。‎ ‎(3)由图中曲线可知,随着赤霉素浓度增加,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都先上升后下降,说明低浓度的赤霉素促进光合作用,高浓度的赤霉素抑制光合作用,其反应的生理原因最可能是叶绿素的合成改变,导致光合速率也随之改变。‎ ‎(4)缺乏类胡萝卜素的突变体无法淬灭激发态叶绿素而使叶绿体受损,所以其光合速率较小。‎ ‎【点睛】本题结合图示主要考查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意在强化学生对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的相关知识的理解与应用,题目难度中等。‎ ‎8.如图所示为甲状腺激素在细胞内的作用机理,其中PB表示甲状腺激素的血浆运输蛋白,P表示RNA聚合酶,TH表示甲状腺激素。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 ‎ ‎(1)由图可知,甲状腺激素的受体位于________,作用于基因表达的_________过程。‎ ‎(2)根据图中信息判断,与运输蛋白处于结合状态的甲状腺激素__________(填有或无)活性。‎ ‎(3)已知寒冷刺激下细胞代谢加强,据此推断图中“功能蛋白质”的可能作用:_______。‎ ‎(4)研究者拟利用健康小白鼠通过切除甲状腺的办法研究甲状腺激素的作用,实验组的处理办法是_________________,对照组的处理办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5 -‎ ‎【答案】 (1). 细胞核 (2). 转录 (3). 无 (4). 促进细胞代谢水平,增加产热量 (5). 切除甲状腺 (6). 只做与实验组相同的切口,但不切除甲状腺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甲状腺激素的血浆运输蛋白运输甲状腺激素,TH是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进入细胞核,与相应的受体结合,共同调节基因的转录过程,所以其受体位于细胞核内;。寒冷时,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机体代谢加快,产热增加。‎ ‎【详解】(1)据图可知,甲状腺激素进入细胞核调节代谢过程,故甲状腺激素受体位于细胞核内,由图可知激素-受体复合物和其它转录因子共同调节基因表达的转录过程。‎ ‎(2)甲状腺激素在细胞核内发挥作用,而PB与甲状腺激素的结合是在细胞外,进入细胞时是以游离的甲状腺激素的形式进入的,可见,与运输蛋白处于结合状态的甲状腺激素无活性。‎ ‎(3)已知寒冷刺激下,机体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增加,促进图中功能蛋白质的合成,最终生物效应是促进细胞代谢水平,增加产热量,所以图中“功能蛋白质”的可能作用是:促进细胞代谢水平,增加产热量。‎ ‎(4)若利用健康小白鼠通过切除甲状腺的办法研究甲状腺激素的作用,则是否含有甲状腺产生的甲状腺激素是实验自变量,所以实验组应切除甲状腺,而对照组只做与实验组相同的切口,但不切除甲状腺。‎ ‎【点睛】本题结合图示主要考查甲状腺激素的作用机制,意在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 ‎9.当土地停止耕种时,演替便开始了,最早入侵耕地的植物称为先锋植物,先锋植物的出现是演替开始的标志。随着演替的发展,弃耕地周围环境中的物种逐渐向弃耕地中扩散。在自然状态下,演替会使植被得以恢复,最终发展为稳定的生态系统。生态学家在研究某弃耕地区群落演替过程中,对不同时期群落的丰富度指数进行了统计。结果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 15 -‎ ‎(1)弃耕土地上的演替属于_________类型。土地在经数年精耕细作之后,以往植被的痕迹往往被彻底清除,同时创造出一种新的生态环境,这种环境不仅适于作物,还适于不受耕作抑制的杂草生长,所以最早入侵弃耕土地的先锋植物是___________。‎ ‎(2)随着演替发展,物种数量增多,群落内不同植物种群之间的_______关系明显加剧,依据曲线图,请描述物种丰富度在50a内的变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经研究调查发现,群落中有一部分植物能在自然条件下无性繁殖,属于克隆植物。在群落演替的中后期,这些克隆植物占据优势地位,与大部分非克隆植物相比,克隆植物能通过分株之间的连接物实现资源共享,有效地提高了克隆植物的环境适应能力,这种现象叫生理整合。请据此推测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曲线下降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自然条件下,这片弃耕土地最终发展成为森林生态系统,在森林中自下而上分别有草本植物、灌木和乔木,这属于群落的__________________,这种结构显著提高了群落________的能力。‎ ‎【答案】 (1). 次生演替 (2). 不受耕作抑制的杂草(或一年生杂草) (3). 竞争 (4). 在演替的前20a内物种丰富度逐渐升高到达顶点,20~30a间丰富度下降,30a后丰富度达到稳定状态 (5). 因为克隆植物有生理整合的特征,克隆植物与非克隆植物相比有很大竞争优势,阻碍了其他非克隆植物的发展,使得该地区物种丰富度降低 (6). 垂直结构 (7). 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 ‎【解析】‎ ‎【分析】‎ 生物群落的演替是群落内部因素(包括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等)与外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不同群落的演替其过程有一定的区别:初生演替的一般过程是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次生演替的一般过程是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由图可知,农田弃耕后,物种丰富度的指数先增加后减小,然后稳定在一定的数量,但比最初的物种丰富度增加了。‎ ‎【详解】(1)在弃耕的土地上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根据题意“土地在经数年精耕细作之后,以往植被的痕迹往往被彻底清除,同时创造出一种新的生态环境,这种环境不仅适于作物,还适于不受耕作抑制的杂草生长”可知,弃耕之后,最先生长的是不受耕作抑制的杂草(一年生杂草)。‎ - 15 -‎ ‎(2)随着群落演替的发展,物种数量越来越多,不同植物种群间竞争关系明显加剧。依据曲线图,种群丰富度在50a内的变化可描述为:在演替的前20a内物种丰富度逐渐升高并到达顶点,20~30a间丰富度下降,30a后丰富度达到稳定状态。‎ ‎(3)生理整合特征的存在,使得克隆植物在生存、生长、繁殖和利用资源方面与非克隆植物相比就有很大的优势,从而在植物群落中逐渐占据优势地位。据此推测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曲线下降是因为克隆植物有生理整合的特征,克隆植物与非克隆植物相比有很大的竞争优势,阻碍了其他非克隆植物的发展。‎ ‎(4)森林中垂直方向上的空间结构为垂直结构,这种垂直结构的特点是具有分层现象,显著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 ‎【点睛】本题考查群落演替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10.某植物的红花和白花受三对等位基因控制,其中每对等位基因都至少含有一个显性基因时才开红花,否则开白花。现有甲、乙、丙三个白花植株品系,分别与一红花品系杂交,F1均为红花,F1自交,F2的性状表现分别是红花:白花=48:16;红花:白花=36:28;红花:白花=27:37。请回答下列问题:‎ ‎(1)纯种白花品系可能的基因型有_______种。甲品系与丙品系杂交,子代性状表现为_____。‎ ‎(2)乙品系含有两对隐性基因,一对显性基因,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假设偶然发现的两株白花纯种植株与红花纯种品系都只有一对等位基因存在差异,请设计简便的实验来确定两株白花植株的基因型是否相同。‎ 实验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预期实验结果和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7 (2). 全为白花 (3). F2中红花植株占36/(36+28)=9/16=3/4×3/4×1,据此推测乙品系含有两对隐性基因,一对显性基因 (4). 让两株白花植株杂交,观察并统计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 (5). 若子代植株全开红花、则两株白花植株的基因型不同;否则两株白花植株的基因型相同 ‎【解析】‎ ‎【分析】‎ - 15 -‎ ‎1、根据题意分析可知:某植物的红花和白花受三对等位基因(假设为A、a;B、b;C、c)控制,个体的基因型中每对等位基因都至少有一个显性基因时,即A_B_C_才开红花,其余均开白花。 2、数据分析:由于三个杂交组合F2的性状分离比之和都等于64,说明3对等位基因位于三对同源染色体上,且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详解】(1)由题意知,三对等位基因只要有一对隐性纯合就开白花,因此开白花的纯合子的基因型包括一对隐性纯合的3种、两对隐性纯合的3种及三对都是隐性纯合的1种,共7种基因型。甲、乙、丙三个白花植株品系,分别与一红花品系杂交,F1均为红花,说明亲本红花为纯合子,F1自交,F2的性状表现分别是红花:白花=48:16;红花:白花=36:28;红花:白花=27:37,F2中红花植株分别占3/4(3/4×1×1)、9/16(3/4×3/4×1)、27/64(3/4×3/4×3/4),可推测甲品系的基因型为aaBBCC(或AAbbCC或AABBcc)、乙品系的基因型为aabbCC(或AAbbcc或aaBBcc)、丙品系的基因型为aabbcc,因此,甲品系与丙品系杂交,后代全为白花植株。‎ ‎(2)F2中红花植株占36/(36+28)=9/16=3/4×3/4×1,据此推测乙品系含有两对隐性基因,一对显性基因,即其基因型为aabbCC(或AAbbcc或aaBBcc)。‎ ‎(3)欲确定两株白花植株的基因型是否相同,可让两株白花植株杂交,观察并统计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由于两株白花纯种植株与红花纯种品系都只有一对等位基因存在差异,若两纯种白花植株基因型相同,如基因型都为aaBBCC(或AAbbCC或AABBcc,以下只列一种情况),则两者杂交后代的基因型都为aaBBCC,全部表现为白花;若两纯种白花基因型不同,则两者杂交后代会有两对基因为杂合,一对基因为显性纯合,全部表现为红花。‎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及运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生物一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 ‎ ‎11.研究人员用磷酸盐、石油、镁盐以及微量元素配制的培养基,成功地筛选出一种能高效降解石油的细菌A。研究人员还进行了如下实验,以测定培养液中降解石油的细菌A的数量。经统计A、B、C平板的菌落数分别为251、265、276个。回答下列问题:‎ ‎(1)在培养基中加入石油能为细菌A提供_______;按功能分,该培养基属于______培养基。细菌A不能以CO2作为碳源,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5 -‎ ‎(2)制备细菌A的培养基过程中,对培养皿灭菌的常用方法是____________。‎ ‎(3)图中①②③所示的接种方法为__________。根据三个平板中的菌落数,可推算细菌培养液中细菌A的浓度为_______个/mL。该方法测定的细菌A的含量和实际值相比,一般_______(填“偏大”或“偏小”)。‎ ‎(4)研究细菌A的生长规律时,可采用抽样检测法,利用__________,在显微镜下计算一定容积的样品中微生物的数量。‎ ‎【答案】 (1). 碳源 (2). 选择 (3). 细菌A是异养生物,不能利用CO2合成有机物 (4). 干热灭菌法 (5). 稀释涂布平板法 (6). 2.64×107 (7). 偏小 (8). 血细胞计数板(特定细菌计数板)‎ ‎【解析】‎ ‎【分析】‎ 分析题意可知,实验的目的是“筛选出一种能高效降解石油的细菌A”,因此在制备培养基时需要以石油作为唯一碳源。选择培养基是根据某种微生物的特殊营养要求或其对某化学、物理因素的抗性而设计的培养基,使混合菌样中的劣势菌变成优势菌,从而提高该菌的筛选率。‎ ‎【详解】(1)能高效降解石油的细菌A能以石油为碳源,其他细菌不行;按功能分,该培养基属于选择培养基,细菌A是异养生物,不能利用二氧化碳合成有机物。‎ ‎(2)对培养皿灭茵常用的方法是干热灭菌法。‎ ‎(3)图示接种方法为稀释涂布平板法,分析图可知,①过程稀释了10倍,②过程重复了三次,稀释了103倍,所以培养液共稀释了104倍,并且稀释涂布平板时只取了0.1mL,所以细菌培养液中细菌A的浓度为(251+265+276)÷3÷0.1×104=2.64×107个/mL。由于统计菌落数时,当两个或多个细胞连在一起时,平板上观察到的只是一个菌落,故比实际值偏小。‎ ‎(4)调查细菌的生长规律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进行计数,利用特定细菌计数板或血细胞计数板,在显微镜下计算一定容积的样品中微生物的数量。‎ ‎【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选择培养基的选择作用,目的菌的筛选、微生物的技术等知识,主要考查学生运用微生物培养的知识解决生活中问题的能力。‎ ‎[生物一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 ‎ ‎12.滨藜在含盐量0.6%以上的条件下生长,是耐盐碱基因开发的理想材料。若将滨藜的耐盐碱基因转移到水稻等农作物体内,将会大大提高水稻等农作物的种植面积。回答下列问题:‎ ‎(1)从滨藜中获得耐盐碱基因需要用_____________酶处理,然后与含四环素抗性基因 - 15 -‎ Ti质粒连接构建___________,并导入农杆菌。在含有四环素的固体培养基中培养,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农杆菌感染时,应优先选用水稻_________(填“受伤的”或“完好的”)叶片与含重组质粒的农杆菌共同培养,选用这种叶片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导入耐盐碱基因的植株细胞经过________形成愈伤组织,然后__________形成胚状体,继续发育形成转基因水稻幼苗。‎ ‎(4)将生长至4叶期的转基因幼苗转入高浓度的NaCl溶液(含盐量0.6%以上)中培养,进行耐盐实验,用非转基因幼苗作为对照。培养30天后观察两者的存活率差异。若_________,则说明转基因植株获得了耐盐特性。‎ ‎【答案】 (1). 限制性核酸内切(或限制) (2). 重组质粒(或重组DNA分子) (3). 筛选出导入重组质粒的农杆菌 (4). 受伤的 (5). 叶片伤口处的细胞释放出大量酚类物质,可吸引农杆菌移向这些细胞 (6). 脱分化 (7). 再分化 (8). 转基因植株存活率高于非转基因植株 ‎【解析】‎ ‎【分析】‎ 基因工程的工具酶有限制酶和DNA连接酶,基因工程的操作步骤:一是获取目的基因;二是构建基因表达载体(核心);三是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导入植物细胞一般有农杆菌转化法、基因枪法、花粉管道法等);四是检测和鉴定目的基因(一是检测目的基因是否导入成功,二是检测目的基因是否成功表达,三是检测目的基因控制的性状是否能在植株上表现出来)。‎ ‎【详解】(1)使用限制酶从滨藜中获得耐盐碱基因,与含抗生素抗性基因的Ti质粒连接构建基因表达载体(或重组质粒),并导入农杆菌,将其在含有四环素的固体培养基中培养,目的是筛选出导入重组质粒的农杆菌。‎ ‎(2)当植物体受到损伤时,伤口处的细胞会分泌大量的酚类化合物,吸引农杆菌移向这些细胞,因此用农杆菌感染时,优先选用水稻受伤的叶片。‎ ‎(3)含有目的基因的植物细胞先脱分化形成愈伤组织,然后再分化形成根、芽和胚状体,然后继续发育形成转基因幼苗。‎ ‎(4)将生长至4叶期的转基因水稻幼苗转入含盐量0.6%以上的环境中培养,进行实验,用非转基因幼苗作为对照。若转基因植株存活率高于非转基因植株,说明转基因水稻植株获得了耐盐特性。‎ - 15 -‎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工程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基因工程的原理、操作步骤,掌握各操作步骤中需要注意的细节问题,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 15 -‎ ‎ ‎ - 15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