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甘肃省静宁县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甘肃省静宁县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解析版

静宁一中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级期末试题(卷)‎ 生 物 ‎(总分:90分 考试时间:10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1-40每小题1分,41-45每小题2分,共50分)‎ ‎1. 利用外源基因在受体细胞中表达,可生产人类所需要的产品。下列选项中能说明目的基因完成 了在受体细胞中表达的是( )‎ A.棉花二倍体细胞中检测到细菌的抗虫基因 ‎ B.大肠杆菌中检测到人胰岛素基因及其mRNA C.山羊乳腺细胞中检测到人生长激素DNA序列 D.酵母菌细胞中提取到人干扰素蛋白 ‎2.关于蛋白质生物合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一种tRNA可以携带多种氨基酸 B.DNA聚合酶是在细胞核中合成的 C.反密码子是位于mRNA上相邻的三个碱基 D.线粒体中的DNA能控制某些蛋白质的合成 ‎3.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物多样包括基因多样性、个体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的内容 B.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不同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共同进化的结果 C.物种的灭绝不利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D.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新物种形成的过程 ‎4.对草原生态系统的描述错误的是(  )‎ A.过度放牧有利于提高草原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 B.草原生态系统中的动物也有垂直结构 C.调查某单子叶草本植物种群密度时可釆用样方法 D.适度放牧有利于草原植被的生长 ‎5. “黑农五号”大豆、中国荷斯坦牛、三倍体无子西瓜,这些变异的来源依次是(  ) ‎ A.染色体变异、环境改变、基因重组 B.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 C.基因重组、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 D.环境改变、基因突变、基因重组 ‎6. 下列叙述,符合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原理的是(  )‎ A.食蚁兽具有长舌,是因为它长期舔食树缝中的蚂蚁而反复不断伸长的缘故 B.害虫抗药性的增强,是因为杀虫剂使害虫产生抗药能力,并在后代中不断积累 C.狼和鹿通过捕食和被捕食的关系进行着相互选择,结果狼和鹿的奔跑速度都变快 D.现在人们都生活在不同的人工环境中,因此人类的进化不再受到自然选择的影响 ‎7.动物受到惊吓刺激时,兴奋经过反射弧中的传出神经作用于肾上腺髓质,使其分泌肾上腺素; 兴奋还通过传出神经作用于心脏。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 B.惊吓刺激可以作用于视觉、听觉或触觉感受器 C.神经系统可直接调节、也可通过内分泌活动间接调节心脏活动 D.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会使动物警觉性提高、呼吸频率减慢、心率减慢 ‎8.如表是四种植物分生组织的细胞周期。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植物 细胞周期的时间(h)[]‎ a时期(分裂间期)‎ b时期(分裂期)‎ 物种1‎ ‎10.6‎ ‎0.4‎ 物种2‎ ‎18‎ ‎0.5‎ 物种3‎ ‎16.5‎ ‎2‎ 物种4‎ ‎10.4‎ ‎2.3‎ A.最好选用物种1观察有丝分裂过程 B.a时期包括一个合成期和合成期前后的两个间隙期 C.秋水仙素作用于b时期,能使其染色体数目加倍 D.a时期的细胞进行DNA聚合酶、RNA聚合酶的合成 ‎9.泡菜的制作过程中,许多乳酸菌产生大量乳酸,共同抑制其它菌的生长,乳酸积累过多,又会 抑制乳酸菌自身的生长,以上体现出的生物关系依次是(  ) A. 种内互助、种内斗争、种间斗争 B. 种内互助、种间斗争、种内斗争 C. 种内斗争、种间斗争、种内互助 D. 种间斗争、种内斗争、种内互助 ‎10.下列关于植物激素及其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生长素的极性运输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并消耗能量 B.赤霉素和细胞分裂素对植物的生长都具有促进作用 C.乙烯广泛存在于植物多种组织中,主要作用是促进果实的发育 D.植物激素的合成既受基因组的调节,又影响基因组的表达 ‎11.以下可以称为生态系统的是( )‎ A. 一个湖泊中的浮游生物和所有分解者 B. 一个池塘的水、泥土等和所有生物 C. 一个池塘中的所有水蚤和分解者 D. 一个鱼缸中的所有金鱼和水草 ‎12.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通过诱变育种的方法可以使大肠杆菌合成人的生长激素 B.我国选育高产青霉素菌株的原理和杂交育种的原理相同 C.多倍体植物细胞中含有多个染色体组,有的单倍体植物细胞中也可能含有多个染色体组 D.利用单倍体植株培育新品种,可以明显缩短育种年限,因此目前农业上大多数作物品种都 是通过这个方法培育出的 ‎13.生物进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物种是进化的单位 B.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C.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变化 D.自然选择决定进化的方向 ‎14.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有高度变异性,感染机体后可损伤多种免疫细胞,并通过多种机制 逃避免疫系统识别和攻击.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HIV感染人群比健康人群更易患甲型H1N1流感 B.HIV的高度变异性,致使疫苗效果难以持久 C.被HIV潜伏感染的细胞表面没有HIV蛋白,利于病毒逃避免疫系统识别和攻击 D.HIV破坏免疫系统,机体无体液免疫应答,不能通过检测抗体来诊断HIV感染 ‎15.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群落中一些生物消失了,另一些生物占据它们的空间,就属于演替 B.光裸的岩石上最先出现的是地衣 C.在弃耕的农田上不可能形成森林 D.不论在什么条件下,群落的演替都能形成树林 ‎16.下列关于人体的稳态与调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稳态是指人体内环境中的化学成分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B.内环境中HCO3-参与维持pH的稳定 C.机体大量出汗,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减少 D.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分泌只受血糖浓度调节 ‎17.下列有关物质跨膜运输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巨噬细胞摄入病原体的过程属于协助扩散 B.固醇类激素进入靶细胞的过程属于主动运输 C.神经细胞受到刺激时产生的Na+内流属于被动运输 D.护肤品中的甘油进入皮肤细胞的过程属于主动运输 ‎18.下列不利于人体散热的是( )‎ A.骨骼肌不自主战栗 B.皮肤血管舒张 C.汗腺分泌汗液增加 D.用酒精擦拭皮肤 ‎19.下列关于细胞结构与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性腺细胞膜上的载体和受体都能接受促性腺激素的刺激 B.T细胞的内质网和高尔基体都参与抗体的加工和运输 C.酵母菌和大肠杆菌都在线粒体内分解丙酮酸产生CO2‎ D.神经细胞的突触小泡和突触前膜都与兴奋的传递有关 ‎20.鉴别不同群落类型的基本特征是(  )‎ A.群落所在的地理位置 B.群落的气候条件 C.群落的物种组成 D.群落的生物数量 ‎21.右图是某种兔迁入新环境后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曲线,第3年时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兔 种群的密度,第一次捕获60只,全部标志后释放,一个月后进行第二次捕捉,在第二次捕获 中,未标志的80只、标志的30只。估算该兔种群在这一环境中的K值是(  )‎ A.110只   ‎ B.220只   ‎ C.330只     ‎ D.440只 ‎22.兴奋往中枢神经系统传导的过程中,有时存在一个突触引起的兴奋被后一个突触抑制的现象。 下图是突触2抑制突触1兴奋传导的过程示意图。图中乙酰胆碱和甘氨酸(Gly)为神经递质,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①‎ A.乙酰胆碱和Gly都储存在突触小泡内,受到刺激后以胞吐的方式释放 B.图中a段表示静息电位,M点时膜外是负电位 C.Gly作用于突触2的突触后膜使离子通道开启,Na+离子内流,导致A处的兴奋不能传至B处 D.突触间隙的Gly可以通过主动运输方式进入细胞再被细胞利用,结构①可能表示载体蛋白 ‎23.下列对种群特征概念图所作的分析错误的是(  )‎ A.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④ ‎ B.春运期间武汉人口数量变化主要取决于图中①② ‎ C.利用性引诱剂诱杀害虫会影响③ ‎ D.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24.下列有关神经调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个完整的反射活动不能仅靠神经细胞来完成 B.在特定情况下,突触释放的神经递质也能使肌肉收缩和某些腺体分泌 C.树突增大了神经细胞的膜面积有利于酶附着以提高代谢速率 D.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其中含有许多神经中枢 ‎25.下列与各种疾病和诊断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对呆小症患儿注射生长激素使其正常发育 B.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和风湿性心脏病都属于免疫缺陷病 C.听觉性语言中枢(H区)受损伤时,引起听觉性失语症,患者可以讲话和书写,也能看懂 文字,但听不懂别人的讲话 D.常采用口服胰岛素的方法治疗糖尿病 ‎26.过量饮酒的人往往表现为语无伦次、走路不稳、呼吸急促。在小脑、脑干和大脑三个结构中, 与上述生理状态相对应的结构分别是( )‎ A.大脑、小脑和脑干 B.小脑、大脑和脑干 C.脑干、小脑和大脑 D.脑干、大脑和小脑 ‎27.下列关于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除激素外,二氧化碳也是体液调节因子之一 B.脑干内有呼吸中枢、语言中枢等重要的生命活动中枢 C.激素随体液到达靶细胞,直接参与靶细胞内多种生命活动 D.跳水运动员在短时间内作出复杂的动作,只是通过神经调节来完成的 ‎28.图中a、b、c表示激素。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寒冷环境中,a、b、c含量都增多 B.激素c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体现了激素分 泌的分级调节机制 C.若给动物饲喂含b的饲料,则a的含量基本不变 D.上述实例表明内分泌腺可间接的接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 ‎29.关于图中种群数量变化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种群“J”型曲线只有在理想条件下才能出现 B.种群呈“S”型增长过程中,在达到K值之前就是“J”型增长 C.自然状态下种群数量达到600时,种群的增长率为0‎ D.环境条件变化时,种群的K值也会发生相应变化 ‎30.下列关于RNA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含有RNA的细胞器都具有生物膜结构 B.胰岛细胞受血糖刺激后有特定的RNA合成 C.mRNA既能与核糖体结合又能作为翻译的模板 D.参与翻译过程的RNA内部也可能存在碱基配对 ‎31.下列有关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下丘脑是体温调节中枢,能感受体温的变化 B.健康人血糖浓度降低时,胰岛B细胞的分泌活动减弱 C.人体大量失水时,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增多,排尿量减少 D.人成年后身高稳定不再增长,垂体不再分泌生长激素 ‎32.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 A. 血浆的主要成分包括水、葡萄糖、血红蛋白和激素等 B. 免疫对内环境稳态具有重要作用 C. HCO3-、HPO42-等参与维持血浆pH相对稳定 D. 淋巴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是淋巴、血浆等 ‎33.正常人体内的激素、酶和神经递质均有特定的生物活性,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都是由活细胞产生的蛋白质,发挥作用后,激素和神经递质会迅速失活 B.能产生激素的细胞一定产生酶,酶能降低反应的活化能,激素可以调节生命活动 C.都能与特定分子结合,都可以通过体液定向转运至靶细胞 D.三类物质不可能由同一个细胞产生 ‎34.图是一种免疫过程,图示显示( )‎ A.皮肤是第一道免疫器官 B.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属于特异性免疫 C.通过体液免疫就能把病菌完全消灭 D.该图主要表示第二道防线的作用 ‎35.森林中的鸟类有垂直分层现象。这种现象主要有那一因素有关 (  )‎ A.光照强度 B.食物种类 C.湿度 D.温度 ‎36.右图为南极某海域的食物链。据图判断正确的是(    )           ‎ A.此食物网共有6条食物链 B.硅藻既是生产者,又是分解者 C.磷虾在不同食物链上都属于同一营养级 D.严禁过度捕杀蓝鲸由于其对该食物网影响最大 ‎37.下列有关免疫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吞噬细胞在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过程中均能发挥作用 B.在特异性免疫过程中,B淋巴细胞经增殖、分化形成的浆细胞、效应T细胞以及记忆B细胞和记忆T细胞的过程均与抗原的刺激有关 C.皮肤对各种病原体的屏障作用、白细胞吞噬病菌、溶菌酶对病原菌的溶解作用以及有些人 对花粉过敏、身上出现红色丘疹等均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D.在特异性免疫过程中,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记忆细胞等都能识别抗原 ‎38.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特点不包括( )‎ A.容易合成 B.原料广泛 C.效果稳定 D.在特定部位合成 ‎39.胚芽鞘产生生长素的部位、感受单侧光刺激的部位和弯曲生长的部位分别是( )‎ A.尖端、尖端、尖端 B.尖端、尖端、尖端下部的伸长区 C.尖端、尖端下部的伸长区、尖端下部的伸长区 D.尖端、尖端下部的伸长区、尖端 ‎40.下列关于植物激素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是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促进作用的有机物 B.生长素和赤霉素均能促进植物细胞的伸长 C.植物的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是不相同的 D.激素传递信息,但不直接参与细胞内的代谢活动 无机环境 无机环境 无机环境 分解者 生产者 无机环境 生产者 生产者 生产者 分解者 分解者 分解者 消费者 消费者 消费者 A.‎ 消费者 B.‎ C.‎ D.‎ ‎41.在一般情况下,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主要渠道的图解正确的是(   )‎ 42. 下图表示一段离体神经纤维的S点受到刺激而兴奋时,局部电流和神经兴奋的传导方向(弯箭 头表示膜内、外局部电流的流动方向,直箭头表示兴奋传导方向),其中正确的是 ( ‎ ‎ )‎ A. B.‎ C. D.‎ ‎43.从裸露的岩石上长出森林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演替过程.发生在裸露岩石上的群落演替顺序正确的是(  ) A. 地衣、苔藓阶段→草本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B. 地衣、苔藓阶段→灌木阶段→草本阶段→森林阶段 C. 草本阶段→地衣、苔藓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D. 地衣、苔藓阶段→草本阶段→森林阶段→灌木阶段 ‎44.有关探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活动中,说法正确的是 ( )‎ A.该探究活动一般都采用样方法 B.该探究主要针对小动物进行,最好采用标志重捕法 ‎ C.进行这类研究时,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和调查 ‎ D.若完成统计和分析后,发现小动物还存活,最好放入70%酒精中处理 ‎ ‎45.图①~③分别为一个人体细胞中发生的3种生物大分子的合成过程。如果在体外用14C 标记半 胱氨酸-tRNA 复合物中的半胱氨酸(Cys),得到*Cys-tRNACys,再用无机催化剂镍将其中的 半胱氨酸还原成丙氨酸(Ala),得到*Ala-tRNACys(见下图,tRNA不变),将该*Ala-tRNACys 注入到人体细胞内参与③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一条α链上可以同时翻译多条被14C标记的相同多肽链 B.①②过程中都有能量消耗且需要酶、原料和产物都有所不同 C.③过程合成的肽链中原来Cys的位置可能被替换为14C标记的Ala D.活细胞中基因表达的过程必须依次经过②和③过程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 ‎46.下图是人体内组织细胞和内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示意图,请回答相关问题:‎ ‎(1)人的体液是指图中标号____________而内环境不包括其中的标号______部分。‎ ‎(2)组织细胞中的二氧化碳是如何从组织细胞到达毛细血管的(用图中的标号表 示) 。‎ ‎(3)组织细胞所需的营养物质通过 、 (按顺序作答)等系统才能到达各种组织细胞;而组织细胞代谢产生的终产物要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按顺序作答)等系统才能排出体外 ‎(4)由此可见人体内绝大多数细胞没有与外界环境之间直接接触,这些细胞只有通过________才能与外界间接地进行物质交换。‎ ‎(5)肝细胞产生的CO2最终排出体外至少通过______层磷脂双分子层。‎ 粪便 刺激 直肠壁压 力感受器 传入神经 ‎(腹下神经、‎ 盆神经 脊髓骶 部排便 中枢 排便 大脑皮层 阴部神经 盆神经 直肠收缩、肛门内括约肌舒张 肛门外括约肌舒张 ‎47.排便是一种复杂的反射活动,下图为排便反射的部分过程,其中肛门内外括约肌都是一种环形肌肉组织,直肠位于肛门上部。请据图回答:‎ (1) 直肠在正常情况下是空虚的,但肠道运动推进粪便进入直肠时,当直肠腔内压力达到某一阈值,可刺激直肠壁内压力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发出冲动传入腰骶部脊髓内的低级排便中枢,同时上传至_________而产生便意。兴奋在神经纤维和突触处的传输方向分别是 、‎ ‎ (“单向”“双向”)‎ ‎(2)如环境许可,大脑皮层即发出冲动使排便中枢兴奋性___________,使直肠收缩,肛门括约肌舒张,产生排便反射。同时高级中枢还可有意识地先行深吸气,声门关闭,增加胸腔压力,隔肌下降、腹肌收缩,增加腹内压力,促进直肠收缩,这种调节的意义在于 ‎ ‎ 。‎ ‎(3)如环境不允许,在高级神经中枢的控制下阴部神经传出的神经冲动增加,肛门外括约肌___________,制止粪便排出。外括约肌的紧缩力比内括约肌大30%~60%,因而能制止粪便由肛门排出,这可拮抗排便反射,一段时间后直肠内粪便又返回乙状结肠或降结肠,一定范围内,这种结肠逆蠕动对人体正常生命活动是___________(“有利的”、“不利的”)。但若经常抑制便意,则可使直肠对粪便的压力刺激的敏感性___________,加之粪便在大肠内停留过久,水分被过多的吸收而变干硬,产生排便困难,这是引起便秘的原因之一。‎ ‎(4)婴儿分娩时会产生“假性便意”。请分析原因 ‎ ‎ 。‎ ‎48.如图为人在饮水过多情况下的水盐平衡调节简图,请回答:‎ 释放 感受器 饮水过多 A 肾小管、集合管 尿量 感受器 A 饮水过多 ‎(1)饮水过多和调节后引起的内环境直接变化A、D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感受A、D变化的感受器名称叫_____________________‎ ‎(3)腺体B为________________;激素C为________________,由________________产生,由________________释放,其作用是 .‎ ‎(4)F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填“+”或“-”),G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填“+”或“-”). ‎ ‎ 49.甲图表示燕麦幼苗生长素浓度与作用的关系;乙图表示将一株燕麦幼苗水平放置,培养一段时间后的生长情况;丙图表示燕麦胚芽鞘。‎ 促进生长 O 抑制生长 生长素浓度 ‎(mol·L-1‎ A段 B段 根 芽 甲 乙 丙 ‎10-10 10-8 10-6‎ ‎(1)甲图中,根和芽生长的最适宜生长素浓度分别为________mol/L、________mol/L。c点生长素浓度对根生长的效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芽生长的效应是________。‎ ‎(2)乙图中b侧生长素浓度_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a侧,这是由________引起的。‎ ‎(3)为验证在单侧光照射下,丙图燕麦胚芽鞘尖端产生的生长素的横向运输发生在A段而不是发 生在B段,某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步骤,请帮助其完成下列有关实验过程。‎ ‎①实验材料及用具:燕麦胚芽鞘、一侧开孔的硬纸盒、薄云母片、光源等。‎ 光 云母片 光 云母片 光 ‎②实验过程:如下图所示,给予右侧单侧光照射,请分析实验结果及结论。‎ ‎③实验结果:‎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实验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静宁一中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级期末试题(卷)‎ 生物参考答案 ‎1.D ‎【解析】‎ ‎【分析】‎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动物的生命活动由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共同作用,神经调节比激素调节更加迅速准确,激素调节在神经调节的影响下进行。肾上腺素具有促进肝糖原分解而升高血糖、心跳加快、呼吸加快等作用。‎ ‎【详解】‎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在突触部位以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形式传递,A正确;惊吓刺激可以通过图像、声音、接触等刺激作用于视觉、听觉或触觉感受器,B正确;由题中信息:兴奋经过反射弧中的传出神经作用于肾上腺髓质,使其分泌肾上腺素,从而加快心跳,说明神经系统可通过内分泌活动间接调节心脏活动。由题中信息:兴奋还通过传出神经作用于心脏(效应器即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心脏),说明神经系统可直接调节心脏活动,C正确;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会使动物警觉性提高、呼吸加快、心跳与血液流动加速,D错误。故选D。‎ ‎2.A ‎【解析】‎ ‎【分析】‎ 分析图表:细胞周期是指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所经历的全过程。一个细胞周期=分裂间期(在前,时间长大约占90%~95%,细胞数目多)+分裂期(在后,时间短占5%~10%,细胞数目少)。所以表中a表示分裂间期,b表示分裂期。‎ ‎【详解】‎ A、最好选用物种4观察有丝分裂过程,因其分裂期占细胞周期比例最大2.3/(2. 3+10.4)≈18%,A错误;‎ B、a为分裂间期,包括G1期、S期和G2期,其中S期为合成期,G1期和G2期为合成期前后的两个间隙期,B正确;‎ C、秋水仙素的作用是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使染色体数目加倍,因此其作用于有丝分裂前期,即b时期,C正确;‎ D、a为分裂间期,此时细胞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因此会进行DNA聚合酶和RNA聚合酶的合成,D正确。‎ 故选:A。‎ ‎【点睛】‎ 本题结合图表,考查细胞周期、有丝分裂过程特点、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等知识,首先要求考生识记细胞周期的相关知识,能准确判断表中a和b代表的时期;其次要求考生掌握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对选项作出准确的判断。‎ ‎3.D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可知,①是DNA分子复制,②是转录,③是翻译,真核细胞中,①②主要发生在细胞核中,③发生在细胞质中的核糖体上。‎ ‎【详解】‎ 一个mRNA可以结合多个核糖体同时进行多条肽链的翻译过程,由于翻译的模板相同,因此在一个mRNA分子上可以同时合成多条被14C标记的同种多肽链,A正确;过程①复制需要解旋酶而②转录需要RNA聚合酶,①产物是DNA,原料是脱氧核苷酸,②的产物是RNA,原料是核糖核苷酸,都消耗能量,B正确;*Cys-tRNACys可以被无机催化剂镍还原成*Ala-tRNACys,因此,新合成的肽链中,原来Cys的位置会被替换为14C标记的Ala,C正确;一般来说,高度分化的动物细胞不能进行细胞分裂,没有DNA分子的复制过程,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不能进行DNA分子的复制、转录、翻译过程,D错误。故选D。‎ ‎【点睛】‎ 本题结合图解,考查遗传信息的复制、转录和翻译,要求考生识记遗传信息转录和翻译的过程、场所、条件及产物等基础知识,能结合题中和图中信息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理解层次的考查。‎ ‎4.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的植物激素及其调节的相关知识点,生长素、细胞分裂素和赤霉素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促进作用,属于植物的生长促进剂;乙烯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抑制作用,属于生长抑制剂。‎ ‎【详解】‎ A、生长素的极性运输过程中涉及的跨膜运输有主动运输,而主动运输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和能量消耗,正确;‎ B、细胞分裂素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促进细胞分裂从而增加细胞数量;赤霉素则能促进细胞的伸长,使细胞的体积增大。由此看出两者都能促进植物生长,但作用机理不同,正确;‎ C、乙烯广泛存在于植物多种组织中,但其主要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促进果实发育的是生长素,错误;‎ D、植物激素合成需要的酶要受基因的控制,但最终合成的激素在参与植物生长发育的调节中又影响基因的表达,正确。‎ 故选C。‎ ‎5.D ‎【解析】‎ ‎【分析】‎ 可遗传的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其中基因重组发生在有性生殖的过程中;单倍体是具有体细胞染色体数为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的生物个体,凡是由配子发育而来的个体均称为单倍体,含有一个染色体组一定是单倍体,但单倍体不一定含有一个染色体组。‎ ‎【详解】‎ A. 花药离体培养过程中,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均有可能发生,但不能发生基因重组,A错误;‎ B. 基因突变并不一定会改变生物的性状,如AA突变成Aa,B错误;‎ C. 杂交育种一般从F2才发生性状分离,所以一般从F2开始选种,C错误;‎ D. 单倍体不一定含有一个染色体组,如四倍体产生的配子形成的单倍体含有两个染色体组,因此用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幼苗获得的植株不一定都是二倍体,D正确。‎ ‎6.C ‎【解析】‎ ‎【分析】‎ 考查对几种育种方法的原理和优缺点的的理解和掌握情况。通过比较分析和归纳总结可以把握它们的内在联系,建构知识系统。‎ ‎【详解】‎ 诱变育种通过改变原有的基因结构而改造生物性状,使大肠杆菌合成人的生长激素要通过基因工程来实现,A错误。‎ 选育高产青霉素菌株的原理是基因突变,而杂交育种的原理是基因重组,B错误.‎ 单倍体是配子发育而来的个体,细胞中也可能含有多个染色体组,C正确.‎ 利用单倍体植株培育新品种,可以明显缩短育种年限,但是其本身并不能产生新品种;目前农业上大多数作物品种是通过杂交育种法培育出的,D错误.‎ ‎【点睛】‎ 单倍体是指由配子发育而来的个体,多倍体的配子中可能有多个染色体组,因此单倍体细胞中可能有多个染色体组。‎ 单倍体育种不能创造新品种,而是加速新性状组合的纯合的过程。‎ ‎7.A ‎【解析】‎ ‎【分析】‎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在生物进化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 A. 种群是进化的单位,A错误;‎ B. 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B正确;‎ C. 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变化,C正确;‎ D. 自然选择决定进化的方向,D正确。‎ ‎8.B ‎【解析】‎ ‎【分析】‎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生物进化的方向是由自然选择决定的,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标志。‎ ‎【详解】‎ 地理隔离不一定会出现生殖隔离,①错误;不同物种之间必然存在生殖隔离,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标志,②正确;生殖隔离指不同物种不能交配,或者是交配后不能产生可育后代,不同种群基因库间的差异是产生生殖隔离的根本原因,③正确;隔离、可遗传的变异和自然选择导致了基因的多样性,进而出现物种的多样性,④正确;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认为个体是生物进化的单位,⑤错误;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变异是不定向的,⑥错误;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⑦正确;自然选择是定向的,⑧正确。因此,关于生物进化问题的叙述中,正确的是②③④⑦⑧,故选B。‎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注意辨析,种群基因频率改变意味着生物进化了,但不一定产生新的物种;新物种的产生必须要经过生殖隔离.生殖隔离的产生不一定要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如多倍体的形成。‎ ‎9.B ‎【解析】‎ ‎【分析】‎ ‎1、群落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2、群落演替的原因:生物群落的演替是群落内部因素(包括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等)与外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3、初生演替的一般过程是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详解】‎ 在群落的发展变化过程中,一些物种的种群消失了,另一些物种的种群随之而兴起,最后这个群落会达到一个稳定阶段。这时原来的群落就被新的群落取代了,这就是群落的演替,这里的代替并不完全是取代,更多的应该理解为优势上的替代,A错误;地衣能分泌地衣酸,分解岩石形成土壤,因此在光裸的岩石上最先出现的是地衣,B正确;在弃耕的农田上,如果气候适宜,最终会演替成森林,C错误;如果在干旱的荒漠地区,群落的演替很难形成森林,D错误。‎ ‎10.B ‎【解析】‎ ‎【分析】‎ 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血浆的pH之所以能保持相对稳定是因为血液中存在对酸碱度起缓冲的物质,如:H2CO3/NaHCO3,NaH2PO4/Na2HPO4等;大量出汗后,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下丘脑合成的抗利尿激素增多,并由垂体释放;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分泌直接受血糖浓度调节,也受神经调节。‎ ‎【详解】‎ A. 稳态是指内环境的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A错误;‎ B. 血浆中的HCO3-进行酸碱中和,参与维持血浆pH的稳定,B正确;‎ C. 大量出汗后,下丘脑合成的抗利尿激素增多,经垂体后叶分泌,C错误;‎ D. 血糖直接作用于胰岛B细胞和胰岛A细胞调节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分泌,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分泌也受神经系统的调节,D错误。‎ ‎【点睛】‎ 本题考查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学生正确理解稳态的概念,水盐平衡调节和血糖调节的过程。‎ ‎11.C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细胞的物质输入与输出,具体涉及了被动运输(包括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主动运输和胞吞等方式,意图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能力。‎ ‎【详解】病原体属于颗粒性物质,颗粒性物质或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为胞吞和胞吐,因此巨噬细胞摄入病原体的过程属于胞吞,A错误;固醇类激素的化学本质是脂质,脂溶性物质以自由扩散的方式进入靶细胞,B错误;神经细胞内的Na+浓度比细胞膜外低,受刺激时,产生的Na+内流是顺浓度梯度进行的,属于被动运输,C正确;甘油是脂溶性小分子物质,以自由扩散的方式进入细胞,D错误。‎ ‎【点睛】‎ ‎12.A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体温调节的相关知识点,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人体主要依靠调节产热量或者散热量来维持体温相对温度。在炎热环境中,通过增加散热途径调节体温;寒冷环境中,骨骼肌不自主的战栗是一个快速产热途径,增加产热量;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 ‎【详解】‎ 骨骼肌不自主战栗会增加产热量,不利于人体散热,A符合题意;皮肤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加,以增加散热量,B不符合题意;汗腺分泌汗液增加,则散热量增加,C不符合题意;用酒精擦拭皮肤时酒精的挥发会带走部分热量,可以增加散热量,D不符合题意。故选A。‎ ‎13.D ‎【解析】‎ ‎【分析】‎ ‎1、只有浆细胞能合成与分泌抗体。‎ ‎2、原核细胞没有细胞核和复杂的细胞器,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 ‎3、细胞膜上的载体可以运输物质分子进出细胞,不能接受激素分子的信号刺激。‎ ‎【详解】‎ 性腺细胞膜上的受体能接受促性腺激素的刺激,但载体不能接受促性腺激素的刺激,A错误;T细胞不能合成抗体,B错误;大肠杆菌属于原核生物,其细胞中不含线粒体,C错误;神经细胞的突触小泡(内含神经递质)和突触前膜(上面有神经递质的受体)都与兴奋的传递有关,D正确。‎ 故选D。‎ ‎【点睛】‎ 本题考查细胞结构和功能,要求考生识记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形态和结构的异同;识记细胞中各种细胞器的结构、分布和功能,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14.B ‎【解析】‎ ‎【分析】‎ 分析图解:葡萄糖进入小肠上皮细胞时,是由低浓度向高浓度一侧运输,属于主动运输,;而Na+进入小肠上皮细胞是从高浓度向低浓度,属于协助扩散;葡萄糖运出细胞时,是从高浓度向低浓度一侧运输,属于易化扩散。‎ ‎【详解】‎ A. 小肠上皮细胞面向肠腔的细胞膜形成较多微绒毛,形成微绒毛的意义是增多细胞膜上载体蛋白数量,有利于高效地吸收肠腔的葡萄糖等物质,A正确;‎ B. 图中所示的小肠上皮细胞膜上葡萄糖通过 Na+驱动的葡萄糖同向转运载体进入小肠上皮细胞,体现了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具有运输功能;Na+/K+ATPase是钠钾ATP酶,具有催化功能,但该细胞膜上蛋白质未体现信息交流的功能,B错误;‎ C. 葡萄糖通过Na+驱动的葡萄糖同向转运载体进入小肠上皮细胞是由低浓度向高浓度一侧运输,运输方式为主动运输,C正确;‎ D. 当从动作电位恢复到静息电位时,需要排出Na+、吸收K+,因此Na+/K+ATPase参与了动作电位恢复为静息电位的过程,用于钠钾的运输,D正确。‎ ‎15.B ‎【解析】‎ ‎【分析】‎ 静息电位形成的原因是钾离子外流,动作电位形成的原因是钠离子内流;静息电位的大小主要与细胞内外钾离子浓度差有关,静息状态时电荷分布是外正内负,受刺激后,兴奋部位钠离子内流,电荷分布变成外负内正,然后钾离子外流,恢复成静息电位。‎ ‎【详解】‎ A. 该实验中某溶液不能用适当浓度的KCl溶液代替,否则会影响静息电位,A错误;‎ B. a—b时,钠离子通道打开,细胞膜对钠离子的通过性增大,钠离子内流,膜内钠离子含量增加,B正确;‎ C. 提高培养液中钠离子浓度,细胞膜内外两侧钠离子浓度差增大,动作电位峰值增大,所以可以提高曲线Ⅱ上C点值,C错误;‎ D. c—d时,局部电流使兴奋部位由钠离子内流转变为钾离子外流,再形成静息电位,D错误。‎ ‎【点睛】‎ 本题结合曲线图,考查动作电位的产生和离子流动情况,要求学生识记神经冲动的产生过程,掌握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递过程,能正确分析曲线图,再结合图中信息准确答题。‎ ‎16.C ‎【解析】神经递质按作用效果可分为两类,兴奋性递质和抑制性递质,前者使突触后膜电位发生反转,后者电位不改变(仍为外正内负)。递质均存在于突触小泡内,受到刺激后以胞吐方式释放,A正确;膜电位指以膜相隔的两溶液之间产生的电位差。a段曲线为未受到刺激的静息电位,b点时膜内为正电位,故膜外是负电位,B正确;Gly作用于突触2的突触后膜使离子通道开启,Cl-内流,使得膜电位不发生反转,仍为静息电位,C错误;从图中可以看出,突触间隙的Gly通过突触前膜的载体蛋白运输进入突触小泡,再被利用,D正确。‎ ‎17.A ‎【解析】‎ ‎【分析】‎ 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本题考查学生对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与人脑的高级功能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 排尿的低级神经中枢位于脊髓,高级神经中枢位于大脑皮层,有意识排尿受大脑皮层调控,意识丧失的病人能排尿但不能控制,意识恢复后可控制,说明神经系统中的高级中枢对低级中枢有控制作用,A正确;短期记忆的多次重复可形成长期记忆,只说明人脑的高级功能,B错误;大脑皮层语言H区损伤,导致人不能听懂别人讲话,只说明大脑皮层言语区的作用,C错误;针刺指尖引起缩手反射,属于非条件反射,只受低级中枢脊髓的调控,D错误。‎ ‎18.C ‎【解析】‎ ‎【分析】‎ 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反射与反射弧、兴奋在神经细胞间的传递、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 完成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在反射弧的组成中,效应器是由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组成,因此—个完整的反射活动不能仅靠神经细胞来完成,A正确;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相接触的部位类似突触,在特定情况下,当兴奋传至传出神经末梢时,突触释放的神经递质能使肌肉收缩或某些腺体分泌,B正确;树突增大了神经细胞的膜面积,有利于接受来自突触前膜的神经递质,而不是利于酶附着,C错误;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脑和脊髓中都含有许多神经中枢,D正确。‎ ‎【点睛】‎ 本题的难点在于对B选项的判断,明确效应器的组成及其反应机制是解题的关键。组成效应器的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相接触的部位类似突触,当兴奋传至传出神经末梢时,相关的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肌肉或腺体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导致突触后膜的膜电位发生变化,可能引起肌肉收缩和某些腺体分泌。‎ ‎19.C ‎【解析】‎ ‎【分析】‎ 甲状腺激素能促进新陈代谢、生长发育,提高神经系统兴奋性,加速体内物质氧化分解。幼年时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可引起呆小症,成人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可引起甲状腺肿大,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会引起甲亢;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是免疫缺陷病,风湿性心脏病是由于免疫过度引起的自身免疫疾病;大脑皮层言语区中,W区为书写中枢,V区为视觉性语言中枢,S区为运动性语言中枢,H区为听觉性语言中枢;正常人血糖标准是80-120mg/dL。‎ ‎【详解】‎ 如果人在幼年时期生长激素分泌不足就会引起侏儒症,甲状腺激素不足会患呆小症,A错误; 风湿性心脏病是由于免疫过度引起的自身免疫疾病,B错误;H区为听觉性语言中枢,此区受损,不能听懂话(听觉性失语症),C正确;血糖含量低于45mg/dL时,机体出现昏迷等现象的原因是脑组织得不到足够的能量供给,发生功能障碍而引起的,D错误;综上所述,选C项。‎ ‎【点睛】‎ 本题考查青少年中常见的免疫异常、脑的功能、动物激素调节等,要求考生识记人体常见的遗传病能,掌握激素调节的一般实例。‎ ‎20.A ‎【解析】人类的语言中枢位于大脑,平衡中枢位于小脑,呼吸中枢位于脑干,选A。‎ ‎21.A ‎【解析】‎ 除激素外,二氧化碳和氢离子浓度等也是体液调节因子,A正确;脑干内有呼吸中枢等重要的生命活动中枢,人类的语言中枢位于大脑皮层,B错误;激素通过体液运输到达靶细胞,作用于靶细胞膜上的特异性受体,在细胞间传递信息,不直接参与靶细胞内生命活动,C错误;跳水运动员在短时间内做出复杂的动作,主要通过神经调节来完成,也存在体液调节,D错误。‎ ‎22.D ‎【解析】‎ ‎【分析】‎ 抗利尿激素的分泌调节:体内水少→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多→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水分增多→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尿量减少。‎ ‎【详解】‎ A、产生胰岛素的细胞是胰岛B细胞,若破坏胰岛B细胞识别物质X的受体,会使胰岛素分泌量减少,所以,可使血糖浓度偏高,A正确;‎ ‎ B、促甲状腺激素X可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Y,甲状腺激素作用的靶细胞是几乎全身所有细胞。在寒冷条件下,其作用是提高细胞代谢速率,使机体产生更多的热量,B正确;‎ C、血糖浓度降低时,感受血糖浓度变化的感受器将兴奋传至下丘脑某区域,下丘脑通过相关神经将兴奋传至肾上腺,使肾上腺分泌肾上腺素,故激素Y是肾上腺素,则物质X为神经递质,C正确;‎ D、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会使下丘脑神经内分泌细胞分泌、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Y增加,当饮水过多,摄入食盐不足时,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会使下丘脑神经内分泌细胞分泌、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Y减少,D错误。‎ 故选D。‎ ‎23.B ‎【解析】‎ ‎【分析】‎ 胰岛素是由胰岛B细胞分泌的具有降血糖的激素,具体作用是抑制肝糖原的分解,抑制非糖物质转化为糖,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促进糖在组织细胞中的氧化分解、合成糖原、转化为非糖物质。‎ ‎【详解】‎ A、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作用于肝细胞,可以与肝细胞表面的特异性受体结合促进肝细胞合成肝糖原,A正确。‎ B、胰岛与激素调节有关,胰岛主要有胰岛A和胰岛B细胞两种细胞,同时还含有其他组织细胞,B错误。‎ C、胰岛素由胰岛B细胞分泌后进入血液中,属于内环境成分,激素具有微量高效的特点,C正确。‎ D、胰岛素分泌受葡萄糖浓度、胰高血糖素浓度的影响,同时还受到下丘脑的控制,D正确。‎ ‎【点睛】‎ 本题考查了胰岛素的分泌及其生理功能,掌握胰岛素的具体作用是解题的关键。‎ ‎24.A ‎【解析】‎ ‎【分析】‎ 本题旨在考查与RNA有关的细胞器,及遗传信息表达过程中的RNA的结构及作用。‎ ‎【详解】‎ 含有RNA的细胞器有线粒体、叶绿体、核糖体,核糖体不具有生物膜结构,A错误;胰岛细胞受血糖刺激后产生胰岛素或胰高血糖素,有特定的mRNA合成,B正确;mRNA既能与核糖体结合又能作为翻译的模板,C正确;参与翻译过程的tRNA内部有氢键,也存在碱基配对,D正确;错误的应选A。‎ ‎25.D ‎【解析】‎ ‎【分析】‎ 体温调节的中枢位于下丘脑;血糖调节的激素主要有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胰岛素能够降低血糖,该激素是由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能够升高血糖,该激素是由胰岛A细胞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具有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分的作用。生长激素能促进蛋白质合成,刺激细胞生长,包括细胞增大与数量增多,它对肌肉的增生和软骨的形成与钙化有特别重要的作用。‎ ‎【详解】‎ A. 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能感受体温变化,A正确;‎ B.健康人血糖浓度降低时,胰岛A细胞分泌活动增加,胰岛B细胞分泌活动减弱,B正确;‎ C. 人体大量失水时,尿量减少,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增多,C正确;‎ D. 人成年后垂体也会分泌生长激素,D错误。‎ ‎26.B ‎【解析】‎ ‎【分析】‎ 由题文描述和图示信息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以及获取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 ‎【详解】‎ 依题意并分析图示可知:a、b、c依次表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寒冷环境中,通过神经-体液调节,a、b、c含量都增多,A正确;激素c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体现了激素分泌的反馈调节机制,B错误;b为蛋白质类激素,若给动物饲喂含b的饲料,则b因被消化分解而失去作用,a的含量基本不变,C正确;下丘脑属于中枢神经系统的组成成分,上述实例表明内分泌腺可间接的接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D正确。‎ ‎【点睛】‎ 以图示中的“箭头指向与文字信息”为切入点,明辨:a、b、c依次表示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据此围绕“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等相关的知识,分析判断各选项。‎ ‎27.B ‎【解析】‎ ‎【分析】‎ 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本题考查学生对激素调节、酶的本质及其作用机理、兴奋在神经细胞间的传递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 激素的化学本质不一定是蛋白质,例如性激素属于脂质,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酶是RNA,神经递质的种类很多,主要有乙酰胆碱、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5-羟色胺、氨基酸类、一氧化氮等,发挥作用后,激素和神经递质会迅速失活,A错误;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因此能产生激素的细胞一定能产生酶,酶能降低反应的活化能,激素可以调节生命活动,B正确;都能与特定分子结合,激素可以通过体液运输,定向作用于靶细胞,C错误;三类物质可能由同一个细胞产生,例如下丘脑的神经分泌细胞可以产生三类物质,D错误。‎ ‎28.D ‎【解析】‎ ‎【分析】‎ 人体有三道免疫防线:第一道防线是由皮肤和黏膜构成的,他们不仅能够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而且它们的分泌物(如乳酸、脂肪酸、胃酸和酶等)还有杀菌的作用;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溶菌酶和吞噬细胞;图示就显示了吞噬细胞对入侵的细菌进行吞噬消灭的过程。第三道防线主要由免疫器官(扁桃体、淋巴结、胸腺、骨髓、和脾脏等)和免疫细胞(淋巴细胞、吞噬细胞等)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的。体液免疫是指B淋巴细胞受抗原刺激后,经一系列的分化、增殖成为浆细胞,浆细胞产生抗体,抗体进入体液而形成的特异性免疫。‎ ‎【详解】‎ 皮肤对病原菌有一定的屏障作用,属于人体的第一道免疫器官防线,但不属于图中所示的免疫过程,A错误;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属于非特异性免疫,B错误;有些病原菌能进入机体细胞中,所以通过体液免疫不能把病原菌完全消灭,图中细菌没有进入正常的非免疫细胞中,C错误;吞噬细胞对多种病原菌具有吞噬作用,属于人体的第二道防线,正如图中所示,D正确。‎ ‎【点睛】‎ 注意:人体的第二道免疫防线是在人体内环境中,主要是依靠吞噬细胞和溶菌酶等直接杀灭部分病原体,它与第一道免疫防线一同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29.D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寨卡病毒是RNA病毒,因此利用基因工程技术研发寨卡病毒减毒活疫苗(DNA疫苗)需要先逆转录形成DNA;寨卡病毒进入人体后会诱发人体产生体液免疫,如果病毒进入细胞,则需要细胞免疫才能对抗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注射疫苗可诱发人体产生针对寨卡病毒的抗体和记忆细胞,提高人体免疫力。‎ ‎【详解】‎ A. 机体通过细胞免疫诱导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发生凋亡,因此寨卡病毒攻击感染的胶质母细胞瘤后,机体可通过细胞免疫使靶细胞发生细胞凋亡而清除瘤细胞,A正确;‎ B. 寨卡病毒是RNA病毒,寨卡病毒减毒活疫苗是DNA疫苗,因此需用逆转录酶先逆转录出DNA,B正确;‎ C. DNA疫苗是抗原,注射到猕猴体内会引发机体产生体液免疫,某些细胞会分泌淋巴因子,淋巴因子可刺激B淋巴细胞增殖分化,C正确;‎ D. 寨卡病毒感染成年人,可引起患者免疫系统攻击自身神经组织引发中风,该疾病属于自身免疫病,而艾滋病属于免疫缺陷病,两者致病机理不同,D错误。‎ ‎30.C ‎【解析】‎ ‎【分析】‎ 吞噬细胞在非特异性免疫中可以吞噬病原体,在特异性免疫中吞噬处理抗原,另外抗体和抗原结合后,最终被吞噬细胞吞噬。抗毒血清是对于某种毒素起到抵抗或可以使毒性减弱、消失的血清,属于抗体;T细胞起源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并转移到胸腺中发育成熟,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记忆T细胞和效应T细胞;过敏反应属于异常的体液免疫,是指已经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 ‎【详解】‎ A. 吞噬细胞既参与特异性免疫又参与非特异性免疫,若吞噬细胞受损,人体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功能都会减弱,A正确;‎ B. 注射抗毒血清(抗体)可以减弱毒素的伤害,B正确;‎ C. 效应T细胞可以由T淋巴细胞和记忆T细胞分裂分化产生,C错误;‎ D. 过敏反应是指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是一种异常生理现象,D正确。‎ ‎31.C ‎【解析】‎ ‎【分析】‎ 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本题考查学生对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 非特异性免疫的第二道防线由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组成,在特异性免疫中,大多数病原体需经吞噬细胞的摄取、处理,因此吞噬细胞在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过程中均能发挥作用,A正确;在特异性免疫过程中,B淋巴细胞在抗原的刺激下、在T细胞分泌的淋巴因子的作用下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T淋巴细胞在抗原的刺激下增殖、分化形成效应T细胞和记忆T细胞,B正确;皮肤对各种病原体的屏障作用、白细胞吞噬病菌、溶菌酶对病原菌的溶解作用,都是针对多种病原体起作用,因此都属于非特异性免疫,有些人对花粉过敏,身上出现红色丘疹,这由于特异性免疫失调引起,C错误;在特异性免疫过程中,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记忆细胞等都能识别抗原,D正确。‎ ‎32.B ‎【解析】‎ ‎【分析】‎ 从图可知,四个生物学概念之间的关系是:Ⅰ包括Ⅱ和Ⅲ,其中Ⅱ和Ⅲ是并列的关系,Ⅱ又包括Ⅳ,Ⅲ和Ⅳ没有直接的关系。‎ ‎【详解】‎ 体液包括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细胞外液包括组织液、血浆、淋巴等,A符合;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而突触小泡位于突触小体内,B不符合;生命活动调节包括免疫调节和应激性,应激性又包括反射,C符合;免疫包括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又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D符合。因此,本题的答案选B。‎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清生物学概念之间的关系,再根据题意作答。‎ ‎33.B ‎【解析】‎ ‎【分析】‎ 据题文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生长素的发现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 生长素由胚芽鞘的尖端产生,胚芽鞘的尖端是感受单侧光刺激的部位,而弯曲生长的部位则在尖端下部的伸长区,B正确,A、C、D均错误。‎ ‎【点睛】‎ 梳理与生长素的发现过程的相关知识,据此分析判断各选项。‎ ‎34.A ‎【解析】‎ ‎【分析】‎ 植物激素是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元素;植物激素主要有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乙烯和脱落酸等,它们对植物各种生命活动起着不同的调节作用。生长素促进细胞伸长生长、促进果实发育、促进插枝生根、防止落花落果;赤霉素有促进茎的伸长、引起植株快速生长、解除休眠和促进花粉萌发等生理作用;脱落酸能抑制植物的细胞分裂和种子的萌发,促进花、果实、叶的脱落;乙烯能增强细胞膜的透性和酶的活性,加强果实细胞的呼吸作用,促进果实中有机物的转化,从而促进果实的成熟,还能刺激叶子脱落、抑制茎的伸长。‎ ‎【详解】‎ 植物激素是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调节作用的微量有机物,并非都是促进生长发育,如脱落酸促进叶和果实的脱落,A错误;生长素和赤霉素均能促进细胞的伸长,进而促进植物的生长发育,B正确;植物的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是不相同的,根对生长素反应比较敏感,茎对生长素反应比较迟钝,C正确;激素能传递信息,但不直接参与细胞内的代谢活动,而是起调节代谢的作用,D正确。 故选A。‎ ‎【点睛】‎ 本题综合考查植物激素的知识,要求学生理解并分析某些植物激素的作用原理和实际生产和生活中应用,属于理解层次。‎ ‎35.C ‎【解析】‎ ‎【分析】‎ B组与A组相比,可知施加GR24后,植物的向光弯曲程度减弱,D组与C组相比,施加GR24+NAA处理比只施加NAA的弯曲程度弱,因此说明GR24能减弱植株的向光性反应。‎ ‎【详解】‎ B组与A组相比,可知施加GR24后,植物的向光弯曲程度减弱,D组与C组相比,施加GR24+NAA处理比只施加NAA的弯曲程度弱,因此说明GR24能减弱植株的向光性反应,故A正确;C组与A组相比,施加了NAA,植物的向光弯曲程度变大,由此可推知,在一定范围内,生长素(生长素类似物)浓度增大,向光性表现越明显。B组与A组相比,施加GR24后,弯曲程度减弱,则可能是植株的生长素浓度降低,而GR24可能是影响生长素相关基因的表达,减少生长素的合成,故B正确;两重性指的是植物激素在低浓度、高浓度下的作用效果成拮抗作用,而本题并没有涉及到用不同GR24浓度处理植株,故C错误;施加GR24后,弯曲程度减弱,可能是GR24会减弱生长素在顶端的横向运输,使得向光侧和背光侧浓度差减小,这样两侧的生长速度差值变小,则弯曲程度减弱,故D正确。‎ ‎【点睛】‎ 本题结合柱状图,考查植物激素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分析对照实验,分析题图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能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 ‎36.B ‎【解析】分析:解答本题需要学生掌握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能够体现生长素两重性的实例有:顶端优势、根的向地性,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除了受激素的调节以外,还受到其他因素如光、重力等的调节作用。‎ 详解:不同的植物激素间具有协同或拮抗的作用关系。比如生长素、赤霉素(GA)、细胞分裂素(CTK)有协同作用,促使细胞分裂,组织生长;而乙烯的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抑制植物生长,生长素与乙烯之间是是拮抗作用,A正确;燕麦胚芽鞘的向光性是由于背光侧生长素浓度高,促进作用强,向光侧生长素浓度低,促进作用弱所致,不能体现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B错误;植物在生长发育的过程中,都会受到环境中多种因素的调节作用,如光、重力、水分等,C正确;植物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主要是多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的结果,D正确。‎ 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植物激素间的作用,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植物激素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作用,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点的要点,把握知识点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37.B ‎【解析】分析:核糖体是蛋白质的合成场所,脂质的合成与内质网有关;酶、受体、抗体和载体等都具有特异性;溶菌酶由非免疫细胞合成参与非特异性免疫;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分裂,生长素促进细胞伸长生长。‎ 详解:在动物体内促进生殖细胞形成的激素是性激素,其化学本质是固醇类物质,其合成与内质网有关,不是在核糖体上合成,A错误;特定的神经递质与只能与突触后膜上特定的受体结合,所以具有特异性,B正确;溶菌酶是由非免疫细胞合成,不是T细胞合成,C错误;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不能促进细胞分裂,而是促进细胞伸长生长,D错误。‎ 点睛:本题易错点在于溶菌酶由非免疫细胞合成,如唾液腺细胞。‎ ‎38.C ‎【解析】‎ ‎【分析】‎ 解答本题时注意审清题干“试验中得到的实验数据为精确值”,有些实验结果是大约估算值,有的是精确的,这需要根据实验目的及方法来判断。‎ ‎【详解】‎ 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藏羚羊的种群密度,得到的是估算值,A错误;对培养液中的酵母菌进行多次计数,取其平均值,得到的酵母菌数量是估算值,B错误;孟德尔在豌豆杂交实验中对子代表现型的数量统计,由于直接数出后代的数量,因此得到的是精确值,C正确;调查人群中白化病人发病率时调查足够大的群体,随机取样并统计,由于不是对所有个体进行调查,只能进行抽样调查,所以得到的数值是估算值,D错误。‎ ‎39.D ‎【解析】‎ ‎【分析】‎ 根据增长速率υ=(第N+1年的种群数量—第N年的种群数量)/年,当υ>0时,种群数量表现增长,当υ=0时,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当υ<0时,种群数量表现减少,所以0~t4范围内种群数量表现增长,在t4时增长速率为0,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t4~t6时增长速率小于0,故种群数量表现为减少。‎ ‎【详解】‎ 根据上述分析可知,0~t4范围内种群数量增长,在t4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t4~t6时种群数量降低,所以总体上来说,该种群的数量先增加后减少,A正确;0~t4范围内种群的增长速率先增加后减小,在t4时增长速率为0,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故0~t4范围内该种群呈逻辑斯谛增长,B正确;t1与t3时增长速率相同,即年增加的个体数量基本相等,C正确;t2~t5时种群数量先增加后减少,t4~t6时种群数量一直减少,t2与t5时种群数量的差值和t4与t6‎ 时的差值不相等,D错误。‎ 故选D。‎ ‎【点睛】‎ 本题考查种群数量的变化,意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分析题图获取信息的能力。‎ ‎40.B ‎【解析】‎ ‎【分析】‎ 由图示可知,λ值为当年种群数量与上一年种群数量的比值,λ>1,种群数量上升;λ=1,种群稳定;0<λ<1 种群下降;λ=0 种群无繁殖现象,且在一代中灭亡。‎ ‎【详解】‎ 第1年至第3年,λ基本上等于1,种群增长率为0,出生率等于死亡率,但是三年的出生率不一定相等,A错误;第4年中期至第5年中期,种群增长率λ大于1,因此种群数量增加,B正确;第3年末种群数量与第5年中期,种群增长率λ大于1,种群数量增加,因此在第3年末种群数量小于第5年中期种群数量,C错误;野兔的种群数量应该在第5年中期达到K值,D错误。‎ ‎41.A ‎【解析】‎ ‎【分析】‎ 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本题考查学生对群落的结构、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 过度放牧会导致草原植被退化,不利于提高草原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A错误;在生态系统中,群落中植物的分层现象决定了动物的分层现象,因此动物也有垂直结构,B正确;调查某单子叶草本植物种群密度时可釆用样方法,C正确;适度放牧可促进牧草的分支,有利于草原植被的生长,D正确。‎ ‎42.‎ ‎(1)ABDE   E   (2)  E→A→D  (3)消化   循环循环 呼吸 泌尿 (4)内环境(5)11‎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内环境组成成分及图像识别,A组织液,B淋巴,C红细胞,D血浆,E细胞内液。二氧化碳的排除需要经过细胞内液组织液到达血管血浆。消化系统吸收相关营养物质,循环系统负责运输,泌尿系统负责排泄,分工明确,各个系统密切合作维持内环境稳态。‎ 错题分析:‎ 许多同学可能判断不出内环境各部分的名称,突破点在C为红细胞,也可能会把E误认为是组织细胞。二氧化碳的排除需要经过细胞内液组织液到达血管血浆,有的同学可能误认为要从呼吸系统进入毛细血管。‎ 本题中水稻是利用种子繁殖,在育种过程中获得具有优良品种的个体后需要连续自交,获得能稳定遗传的纯合体;马铃薯需先杂交获得具有优良性状的个体,然后再无性繁殖进行推广。‎ ‎44.大脑皮层 双向 单向 增强 使排便反射得到加强,有利于快速充分排便 收缩 有利 降低 分娩时婴儿头部会间接压迫直肠壁压力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进而引起排便反射 ‎ ‎【解析】‎ ‎【分析】‎ 题文中给出的是排便反射的示意图,反射活动必须通过反射弧来实现,反射弧的组成为: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反射弧的结构必须保持完整,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反射活动就无法进行。但是反射弧是完整的,如果没有外界刺激不会出现反射活动。‎ ‎【详解】‎ ‎(1)当直肠腔内压力达到某一阈值,可刺激直肠壁内压力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发出冲动传入腰骶部脊髓内的低级排便中枢,同时上传至大脑皮层而产生便意。该过程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传输方向是双向的,在突触处由于递质只能传到下一个神经元,所以的传输方向是单向的。‎ ‎(2)如环境许可,大脑皮层即发出冲动使排便中枢兴奋性增强,直肠收缩,肛门括约肌舒张,产生排便反射。同时高级中枢还可有意识地先行深吸气,声门关闭,增加胸腔压力,隔肌下降、腹肌收缩,增加腹内压力,促进直肠收缩,这种调节的意义在于使排便反射得到加强,有利于快速充分排便。‎ ‎(3)排便时,肛门内外括约肌舒张,因此制止排便时,肛门外括约肌收缩,制止粪便排出。外括约肌的紧缩力比内括约肌大30%~60%,因而能制止粪便由肛门排出,这可拮抗排便反射,一段时间后直肠内粪便又返回乙状结肠或降结肠,一定范围内,这种结肠逆蠕动对人体正常生命活动是有利的。但若经常抑制便意,则可使直肠对粪便的压力刺激的敏感性降低,加之粪便在大肠内停留过久,水分被过多的吸收而变干硬,产生排便困难,从而引起便秘。‎ ‎(4)婴儿分娩时会产生“假性便意”。原因是分娩时婴儿头部会间接压迫直肠壁压力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进而引起排便反射。‎ ‎【点睛】‎ 神经纤维上是双向的,因为它受到刺激后,变成了外负内正,而其它的地方是外正内负,于是两边都有了电位差,出现了电流。于是神经冲动向两边传导。而神经元间是由突触小体里的突触小泡释放递质传到下一个神经元的,不能倒过来传导,是单向的。‎ 反射是指机体对内在或外在刺激有规律的反应。可分为先天性反射和后天习得性反射两种,通常称为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45.给A组狗喂食适量的胰岛素 斐林试剂应水浴加热 血糖的浓度 胰岛素 能促进细胞摄取、贮存、利用葡萄糖 胰岛A 葡萄糖 全部组织 促进 过度反应 反馈(负反馈或神经—体液) ‎ ‎【解析】‎ ‎【分析】‎ 胰岛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口服会水解,失去活性;检测还原糖(如葡萄糖)需要用斐林试剂进行水浴加热;本实验设置了两种对照:一种是A组狗与B组狗的空白对照,另一种是A组狗补充胰岛素的前后自身对照;糖尿病分为I型(胰岛素依赖型,是一种自身免疫疾病)和II型(胰岛素含量正常,是一种受体相对缺乏,以胰岛素抵抗为主,即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 ‎【详解】‎ ‎(1)第二步斐林试剂应水浴加热;第三步给A组狗喂食适量的胰岛素不严谨,因为胰岛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口服会水解,失去活性。 (2)血糖的浓度直接影响胰岛素分泌的调节.胰岛素能促进细胞摄取、贮存、利用葡萄糖并抑制氨基酸转化成葡萄糖,降低血糖浓度。胰高血糖素由胰岛A细胞分泌。 (3)在模拟尿糖检测的实验中,选用葡萄糖试纸。 (4)膜岛素能作用于机体的全部组织,促进葡萄糖和氨基酸进入细胞。胰岛素能促进细胞摄取葡萄糖,故可作用于肾小管,促进对原尿中葡萄糖的重吸收。 (5)I型糖尿病人由于免疫系统的过度反应而攻击和破坏了正常胰岛B细胞,是自身免疫病。下丘脑是血糖调节中枢,血糖浓度会直接影响下丘脑和胰岛细胞,进行血糖的神经-体液调节。因此血糖浓度的相对稳定依赖于神经-体液调节(负反馈调节)。‎ ‎【点睛】‎ 本题考查实验分析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验证简单生物学事实的能力,并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处理。在解答此类实验题时,需要掌握以下内容:‎ 对照实验:除了一个因素以外,其余因素都保持不变的实验叫做对照实验。它一般要设置对照组和实验组。变量:是指实验过程中可以变化的因素。自变量:是指人为改变的变量;因变量:是指随着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变量。‎ ‎46.10-10 10-8 既不促进也不抑制 促进 小于 重力 直立生长 弯向光源生长 弯向光源生长 胚芽鞘尖端产生的生长素的横向运输发生在A段而不是B段 ‎ ‎【解析】‎ ‎【分析】‎ ‎1、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主要表现为: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可以疏花蔬果,也可以防止落花落果;既能促进生根,也能抑制生根。‎ ‎2、能够体现生长素两重性的实例有:顶端优势、根的向地性、根的背光性等。‎ ‎3、分析甲图:图示表示生长素浓度对植物根和芽生长的影响,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根最敏感、芽其次。生长素促进根、芽生长的最适宜浓度分别是10-10mol/L、10-8mol/L。‎ ‎4、分析乙图:由于受到重力因素的影响,a点的生长素浓度高于b点,c点的生长素浓度高于d点。‎ ‎【详解】‎ ‎(1)由图示可知,甲图中,根和芽生长的最适宜生长素浓度分别为10-10mol/L、10-8mol/L。c点生长素浓度对根生长的效应是既不促进也不抑制,对芽生长的效应是促进作用。‎ ‎(2)由于在重力作用下生长素进行了横向运输,使近地侧的生长素浓度高于远地侧,故乙图中b侧生长素浓度小于a侧。‎ ‎(3)②因为实验的目的是验证单侧光照射下,燕麦胚芽鞘尖端产生的生长素其横向运输发生在A段而不是B段,所以应分别阻断A段和B段,并用不作处理的胚芽鞘作对照进行实验。具体阻断过程如下图:‎ ‎③由于生长素横向运输是在胚芽鞘尖端,所以阻断A段后,生长素不能向背光侧运输,因而胚芽鞘直立生长;而阻断B段后,生长素能向背光侧运输,所以胚芽鞘弯向光源生长。对照组中由于生长素能横向运输,故发生向光弯曲生长。 ‎ ‎④根据上述实验过程可知,在单侧光下胚芽鞘尖端产生的生长素的横向运输发生在A段而不是B段。‎ ‎【点睛】‎ 本题结合曲线图,考查生长素的作用及作用原理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生长素的作用,能结合曲线图,明确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及不同不同生长素浓度的效应,掌握影响生长素分布的曲线,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