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26 发布 |
- 37.5 KB |
- 2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福建省莆田市六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解析版)
福建省莆田市六中2019-2020学年 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第一~三章第1节) 一、单项选择题 1.寨卡病毒是一种虫媒病毒,通过伊蚊属蚊子的叮咬进行传播,能够让人患上寨卡病。下列关于病毒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病毒是生命系统最基础的结构层次 B. 病毒是不含细胞结构的生物 C. 病毒的遗传物质都是RNA D. 病毒可在内环境中完成增殖 【答案】B 【解析】病毒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的特殊生物,只有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构成,不能独立的生活和繁殖,只有寄生在其他生物的活细胞内才能生活和繁殖,一旦离开了活细胞,病毒就无法进行生命活动。 【详解】A、细胞是生命系统最基础的结构层次,A错误; B、病毒无细胞结构,B正确; C、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C错误; D、病毒只有寄生在活细胞内才能生活和繁殖,在内环境中不能完成增殖,D错误。 故选B。 2.从生命系统的角度理解,人的结构层次为( ) A. 细胞→组织→器官→个体 B. 细胞→器官→系统→个体 C. 化合物→细胞→组织→器官→个体 D. 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 【答案】D 【解析】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1)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由小到大依次是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和生物圈;(2)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是细胞.分子、原子、化合物不属于生命系统;(3)生命系统各层次之间层层相依,又各自有特定的组成、结构和功能;(4)生命系统包括生态系统,所以应包括其中的无机环境。 【详解】人属于高等动物,由细胞构成组织,再由组织构成器官和系统,最终组成个体,因此从生命系统的角度理解,人的结构层次为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故选D。 3.使用普通光学显微镜观察水中微生物,若发现视野中微生物向图1箭头所示方向游走,请问应该把载玻片向图2所示的哪个方向移动,才能使其回到视野中央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答案】C 【解析】显微镜的成像原理是对物像进行了两次颠倒,在镜下发现微生物向左下方游走,其实向右上方游走,所以应向左下方移动玻片,即丙,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点睛】高中生物实验中很多都要用到显微镜,显微镜的使用学生要重点掌握。 4.观察植物细胞装片时,在低倍镜下视野明亮,物像清晰,但换成高倍镜后,物像不见了。导致该现象的可能原因是 A. 没有移动装片使物像在视野的中央 B. 没有调节反光镜 C. 没有调节粗准焦螺旋 D. 没有调节光圈 【答案】A 【解析】在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结构时,当把低倍镜换成高倍镜后,物像变大,视野变小、变暗,细胞的数目变少,要观察的细胞如果不在视野的中央,这时要想在高倍镜下找到细胞,并观察到清晰的细胞结构,需要在低倍镜下移动装片,使物像移到视野的中央。 【详解】利用低倍镜观察时,若物像不在视野中央,则换上高倍镜后,由于视野变小,很可能观察不到物像,A正确;如果没有调节反光镜,会出现视野暗,不清晰,不会找不到物像,B错误;换成高倍镜后,只能调节细准焦螺旋,没有调节粗准焦螺旋不会使物像消失,C错误;没有调节光圈只会使视野变暗,不会导致物像消失,D错误。故选A。 5.“NDM-1” 是科学家发现的一种新的超级细菌,该细菌具有极强的抵抗抗生素的能力。下列关于“NDM-1超级细菌”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NDM-1超级细菌”具有细胞膜、细胞质 B. “IDW-1超级细菌”既是细胞层次也是个体层次 C. “NDM-1超级细菌”与人体细胞一样都有染色体 D. “NDN-1 超级细菌”的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 【答案】C 【解析】超级细菌可归类为原核生物中的细菌,原核生物没有核膜包被的典型的细胞核,但是具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糖体以及遗传物质DNA等。 【详解】“NDM-1超级细菌”是原核生物,具有细胞膜、细胞质,A正确;“NDM-1超级细菌”是单细胞生物,因此既是细胞层次也是个体层次,B正确;“IDW-1超级细菌”是原核生物,没有染色体,C错误;“NDN-1 超级细菌”是单细胞生物,其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D正确。 6.下列生物全属于原核生物的是( ) A. 大肠杆菌、蘑菇、眼虫 B. 念珠藻、衣原体、大肠杆菌 C. 酵母菌、发菜、蓝藻 D. 草履虫、立克次氏体、支原体 【答案】B 【解析】考点是细胞多样性,考查对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种类的记忆,属于识记层次的基本知识的考查。 【详解】大肠杆菌是原核生物;蘑菇是真菌,眼虫是原生动物都属于真核生物, A错误. 念珠藻是蓝藻,和衣原体、大肠杆菌都是原核生物,B正确. 酵母菌是真核生物,发菜和蓝藻都是原核生物,C错误. 草履虫是原生动物,是真核生物;立克次氏体和支原体是原核生物,D错误. 【点睛】原核生物主要有细菌、蓝藻和放线菌等;真核生物主要有动物、植物和真菌。 7.如图所示是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几个图形,要想图2转化成图1,正确的叙述是( ) A. 视野变暗 B. 向右上方移动装片 C. 视野观察到的实际面积变大 D. 图2放大的倍数小于图1 【答案】C 【解析】由低倍镜换用高倍镜进行观察的步骤是:移动玻片标本使要观察的某一物像到达视野中央→转动转换器选择高倍镜对准通光孔→调节光圈,换用较大光圈使视野较为明亮→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更加清晰。 【详解】A、图1为低倍镜下观察到的视野,图2为高倍镜下观察到的视野,由高倍镜换成低倍镜后,视野会变亮,A错误; B、图2中八边形位于视野中央,图1八边形位于视野的右上方,要移到视野右上方,需要将装片向左下方移动,B错误; C、换上低倍镜后,视野观察到的实际面积变大,C正确; D、图2放大的倍数大于图1,D错误。故选:C。 8.据新华网华盛顿2017年9月18日消息,《美国医学会杂志·内科学卷》18日刊载的一项研究显示,如果艾滋病病毒携带者在接受抗逆转录药物治疗时还吸烟,那么他们死于肺癌的可能性比死于艾滋病的可能性会高出10倍左右。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艾滋病病毒在活细胞外能大量增殖 B. 艾滋病病毒仅含有核糖体这一种细胞器 C. 艾滋病病毒携带者在接受抗逆转录药物治疗时不需戒烟 D. 戒烟预防肺癌应成为护理艾滋病病毒携带者的重中之重 【答案】D 【解析】A.病毒需要寄生在活细胞中才能进行生命活动,A错误; B.病毒无细胞结构,没有核糖体,B错误; CD.由“艾滋病病毒携带者在接受抗逆转录药物治疗时还吸烟,那么他们死于肺癌的可能性比死于艾滋病的可能性会高出10倍左右”可知,吸烟会影响艾滋病病毒携带者在接受抗逆转录药物的治疗,C错误;D正确。故选D。 考点:病毒的结构特点 点睛:病毒相关知识整合: 9.根据下列物质的结构式,判断不属于氨基酸的是( ) A. B. H2N—C H2 —COOH C. D. 【答案】C 【解析】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至少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 【详解】A、该化合物的氨基和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是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A不符合题意; B、该化合物的氨基和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是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B不符合题意; C、该化合物氨基和羧基没有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不是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C符合题意; D、该化合物有一个羧基和氨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是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D不符合题意。故选C。 10.下列有关氨基酸和蛋白质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 甲硫氨酸的R基是-CH2-CH2-S-CH3,则它的分子式是C5H11O2NS B. 形成分子式为C63H105O45N17S2的多肽链化合物,最多脱去的水分子数是16个 C. 蛋白质的结构多种多样与氨基酸的种类、数目和排列顺序不同有关 D. 某蛋白质有2条肽链,600个氨基酸组成,该蛋白质至少有氧原子的个数是598 【答案】D 【解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是氨基酸,不同氨基酸的主要区别在于R基不同,蛋白质具有多种功能,如调节作用(激素)、免疫作用(抗体)、运输作用(载体)、催化作用(酶)等。 【详解】A、氨基酸的分子式为:C2H4O2R,甲硫氨酸的R基是-CH2-CH2-S-CH3,则它的分子式是C5H11O2NS,A正确; B、分子式为C63H105O45N17S2的多肽链化合物最多含有17个氨基酸,最多脱去的水分子数是16个,B正确; C、蛋白质的结构多种多样与氨基酸的种类、数目和排列顺序不同及多肽的空间结构有关,C正确; D、某蛋白质有2条肽链,600个氨基酸组成,该蛋白质至少有氧原子的个数是肽键数氧原子数(600-2)+游离的羧基中的氧原子2×2=602个,D错误。故选D。 11.下列关于实验一操作步骤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用于鉴定可溶性还原糖的斐林试剂甲液和乙液,可直接用于蛋白质的鉴定 B. 鉴定可溶性还原糖时,要加入斐林试剂甲液摇匀后,再加入乙液 C. 脂肪的鉴定实验中需要用显微镜才能看到被染成橘黄色的脂肪颗粒 D. 鉴定蛋白质的双缩脲试剂A液与B液要混合均匀后,再加入含样品的试管中,且必须现配现用 【答案】C 【解析】鉴定还原糖需要使用斐林试剂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产生砖红色沉淀,斐林试剂需要甲液和乙液混合均匀后立即使用;蛋白质使用双缩脲试剂鉴定,产生紫色反应,双缩脲试剂需要先加A液形成一个碱性环境,再加入B液,脂肪使用苏丹III(IV)染色,染成橘黄色或红色,在显微镜下观察脂肪颗粒。 【详解】A、斐林试剂的甲液和乙液需要混合均匀使用,但是双缩脲试剂的A液和B液,需要先加A液后加B液,并且斐林试剂的乙液与双缩脲试剂的B液浓度也是不一样的,A错误; B、斐林试剂需要甲液乙液混合均匀后立即使用,B错误; C、脂肪使用苏丹III(IV)染色,染成橘黄色或红色,在显微镜下观察脂肪颗粒,C正确; D、蛋白质使用双缩脲试剂鉴定,产生紫色反应,双缩脲试剂需要先加A液形成一个碱性环境,再加入B液,D错误。故选C。 【点睛】此题主要考查生物体内各种化合物的鉴定,意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区分双缩脲试剂和斐林试剂的使用方法。 12.人体内有20多种微量元素,它们的质量总和不到体重的千万分之一,但是对人的健康却起着重要的作用,下列各组元素全部是微量元素的是 ( ) A. C、H、N、P、Mn B. B、Cu、Zn、Mn、Mo C. Cl、Fe、S、N、Mg D. N、P、K、Cu、Fe、I 【答案】B 【解析】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根据其含量不同分为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两大类。 (1)大量元素是指含量占生物总重量万分之一以上的元素,包括C、H、O、N、P、S、K、Ca、Mg; (2)微量元素是指含量占生物总重量万分之一以下的元素,包括Fe、Mn、Zn、Cu、B、Mo等。 【详解】A、C、H、N、P全是大量元素,A错误; B、全是微量元素,B正确; C、S、N、Mg是大量元素,C错误; D、N、P、K是大量元素,D错误。故选B。 【点睛】本题要求考生识记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的种类,再根据题干要求选出正确的答案即可。 13.如图所示,一分子的胰岛素原切去C肽(图中箭头表示切点)可转变成一分子的胰岛素(图中数字表示氨基酸序号)。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 胰岛素分子具有50个肽键,合成它的过程中共脱去50分子水 B. 胰岛素分子含有一个游离的氨基和一个游离的羧基 C. 沸水浴时肽键断裂导致了胰岛素的生物活性丧失 D. 理论上可通过测定C肽的含量间接反映胰岛B细胞的分泌功能 【答案】D 【解析】A、由题图可知,胰岛素分子是由51个氨基酸形成的2条肽链,形成的肽键数是49个,合成它的过程中共脱去49分子水;A错误. B、由题图可知,胰岛素分子由 2条肽链组成,至少含有2个游离的氨基和2个游离的羧基;B错误. C、沸水浴时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导致胰岛素生物活性的丧失,不是肽键断裂;C错误. D、理论上可通过测定C肽的含量间接反映胰岛B细胞的分泌功能;D正确 【考点定位】蛋白质的合成——氨基酸脱水缩合;蛋白质变性的主要因素 【名师点睛】阅读题干和题图可知,本题是氨基酸的脱水缩合反应,梳理脱水缩合反应的过程,根据选项描述分析综合进行判断 14.下列关于脱氧核苷酸各成分间连接关系正确的是 A. 磷酸—脱氧核糖—碱基 B. 磷酸—核糖—碱基 C. 磷酸—碱基—脱氧核糖 D. 脱氧核糖—磷酸—碱基 【答案】A 【解析】构成DNA的基本单位是脱氧核苷酸,每个脱氧核苷酸分子是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脱氧核糖和一分子含氮碱基形成的。 【详解】一分子脱氧核苷酸由一分子脱氧核糖、一分子磷酸和一分子碱基构成,其中脱氧核糖的一侧连接磷酸,另一侧连接碱基,即磷酸---脱氧核糖---碱基,即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点睛】识记构成脱氧核苷酸的三分子间的位置关系是解题关键。 15.有关核酸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SARS病毒中RNA主要分布于细胞质中 B. 组成核酸的碱基有4种,核苷酸有5种 C. 原核细胞的DNA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 D. 人体细胞中的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 【答案】D 【解析】核酸包括DNA和RNA,在真核生物中,DNA主要存在细胞核中,在线粒体和叶绿体中含有少量的DNA,RNA主要存在与细胞质中。病毒是没有细胞结构的特殊生物,由一种核酸和蛋白质构成。 【详解】A、病毒没有细胞结构,A错误; B、组成DNA的碱基有A、T、C、G四种,组成四种脱氧核苷酸;组成RNA的碱基有四种A、T、C、G四种,组成四种核糖核苷酸;所以碱基一共有五种,核苷酸一共有八种,B错误; C、原核细胞没有细胞核,DNA主要存在于拟核中,C错误; D、人体细胞中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D正确。故选D。 【点睛】本题重点区分DNA和RNA的结构,二者之间的区别在于五碳糖和含氮碱基,区分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 16.在清水中不可能涨破的细胞是( ) A. 人的口腔上皮细胞 B. 蛙的红细胞 C. 皮肤的角质层细胞 D. 洋葱的表皮细胞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动植物细胞的渗透作用,需掌握植物细胞由于细胞壁的存在,在外界溶液较低时也不会吸水涨破。 【详解】植物细胞因为有细胞壁的保护作用,故浸润在清水中,细胞不会涨破,D项正确;而人的口腔上皮细胞、 蛙的红细胞、皮肤的角质层细胞都属于动物细胞,在清水中,由于外界溶液浓度较低,动物细胞会由于吸水过多而涨破,A、B、C项错误。 【点睛】渗透作用发生的条件:具有半透膜:半透膜两侧有一定的浓度差。 17.下列不属于细胞膜的主要功能的是( ) A. 作为边界结构维持细胞的相对独立性 B. 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C. 遗传物质的储存和传递的场所 D. 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答案】C 【解析】识记细胞膜的功能特是解题的关键。 【详解】细胞膜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让细胞成为相对独立的系统,A项正确;细胞膜作为边界,对进出细胞的物质进行严格的检查,但是这种控制作用是相对的,B项正确;细胞核是遗传物质储存和传递的场所,C项错误;细胞间的信息交流大多与细胞膜的结构与功能有关,因此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属于细胞膜的功能,D项正确。 【点睛】细胞膜的功能: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控制物质进出细胞;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 18.下列与图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图中a表示信号分子 B. 图中反映了细胞膜具有细胞间信息交流的功能 C. 图中b表示细胞膜上的受体,能与a发生特异性结合 D. 图中甲表示靶细胞,信号分子可随血液循环运输到乙处 【答案】D 【解析】细胞间信息交流的方式可归纳为三种主要方式:(1)相邻细胞间直接接触,通过与细胞膜结合的信号分子影响其他细胞,即细胞←→细胞,如精子和卵细胞之间的识别和结合;(2)相邻细胞间形成通道使细胞相互沟通,通过携带信息的物质来交流信息,即细胞←通道→细胞,如高等植物细胞之间通过胞间连丝相互连接,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3)通过体液的作用来完成的间接交流,如内分泌细胞分泌→激素进入体液→体液运输→靶细胞受体信息→靶细胞,即激素→靶细胞。据图分析,甲细胞表示分泌细胞,图中乙细胞表示靶细胞,a可能表示某种信号分子,b表示受体。 【详解】图中a可能表示某种信号分子,如甲状腺激素等,A正确;图示甲细胞产生的某种物质通过运输作用于乙细胞,反映了细胞膜具有细胞间信息交流的功能,B正确;图中b表示乙细胞膜上受体,能够与a(信号分子)发生特异性的结合,C正确;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图中a表示分泌细胞,乙表示靶细胞,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细胞膜的信息交流功能的三种方式,能够根据图示分析其进行信息交流的方式并确定图中相关细胞、结构或物质的名称。 19.下列关于动物成熟红细胞的说法,正确的是 A. 蛙成熟红细胞不能合成蛋白质 B. 人体成熟红细胞不能进行有氧呼吸 C. 蛙成熟红细胞适合用于制备纯净的细胞膜 D. 人体成熟红细胞适合用于提取DNA 【答案】B 【解析】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不具有核膜、细胞器膜,常用来提取纯净的细胞膜;蛙的红细胞含有细胞核和细胞器;人成熟的红细胞无细胞核和细胞器,故成熟的红细胞只能进行无氧呼吸。 【详解】蛙的成熟红细胞中有细胞核和核糖体,可以合成蛋白质,A错误;人体成熟红细胞中没有线粒体,不能进行有氧呼吸,B正确;蛙的成熟红细胞中有核膜和细胞器膜的干扰,不适宜作为制备纯净的细胞膜的材料,C错误;人体成熟红细胞中没有细胞核和细胞器,不含DNA分子,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各种生物的红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明确只有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没有核膜和细胞器膜,适宜制备纯净的细胞膜。 20.科研上鉴别死细胞和活细胞,常用“染色排除法”。例如,用台盼蓝染色,死的细胞会被染成蓝色,而活的细胞则不着色,从而判断细胞是否死亡。所利用的是细胞膜的哪种功能( ) A. 保护细胞内部结构功能 B. 吸收功能 C. 控制物质进出功能 D. 免疫功能 【答案】C 【解析】1、细胞膜的功能: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开;控制物质进出细胞;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2、流动性为细胞膜的结构特点,选择透过性为细胞膜的功能特性.活细胞具有选择透过性,能控制物质进出细胞,但死细胞会丧失选择透过性。 【详解】用台盼蓝染色,台盼蓝为细胞不需要的物质,活细胞不吸收,死细胞膜失去了活性,丧失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功能,台盼蓝进入细胞,细胞才会被染成蓝色,所以该实验所利用的是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功能。 故选C。 21. 下列选项中,属于动植物细胞共有的糖类是 A. 葡萄糖、淀粉、果糖 B. 葡萄糖、核糖、脱氧核糖 C. 淀粉、脱氧核糖、乳糖 D. 麦芽糖、果糖、乳糖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动植物细胞内共有的糖是单糖中的葡萄糖、核糖、脱氧核糖、果糖,所以B正确;淀粉是植物细胞内的多糖,麦芽糖是植物细胞内的二糖,乳糖是动物细胞内的二糖。 考点:本题考查细胞内糖的分类和分布,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22.下列不具有细胞壁的生物有( ) ①金黄色葡萄球菌②蓝藻③支原体④酵母菌⑤乳酸菌⑥人口腔上皮细胞⑦噬菌体 A. ①②④⑤ B. ④⑥⑦ C. ②③④⑥⑦ D. ③⑥⑦ 【答案】D 【解析】生物包括细胞生物和非细胞生物,非细胞生物是指病毒类生物,而细胞生物分为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其中原核生物包括:细菌、蓝藻、放线菌、支原体、衣原体等;真核生物包括:动物、植物、原生动物、低等植物、真菌等。具有细胞壁的生物包括:真核生物中的高等植物和低等植物、真菌,原核生物(除支原体以外)。 【详解】①②⑤属于原核生物,具有细胞壁;④属于真核生物中的真菌,具有细胞壁;③支原体是没有细胞壁的原核生物,⑥人口腔上皮细胞是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⑦噬菌体是病毒,没有细胞结构,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了生物的分类以及细胞结构的统一性等方面的知识,考生要能够识记高等植物、低等植物、真菌和原核生物细胞都具有细胞壁,但是原核生物中的支原体属于特例,因此必须加强记忆;同时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因此也不含细胞壁。 23.据报载,科学家发现了一种可以分解鸡毛的角蛋白酶,有可能被用来“消化”导致疯牛病和人类克雅氏症的毒蛋白。经实验表明,角蛋白酶确实能够破坏毒蛋白,使其丧失传染能力。由此可知,该毒蛋白有着与鸡毛中的角蛋白相似的( ) A. 氨基酸的数量 B. 空间结构 C. 氨基酸的种类 D. 氨基酸的排列顺序 【答案】B 【解析】角蛋白酶能够破坏毒蛋白,使其丧失传染能力,因此破坏的应该是蛋白质的空间结构,据此分析。 【详解】酶具有专一性,蛋白酶可以催化蛋白质水解,角蛋白酶可以分解鸡毛的角蛋白和导致疯牛病和人类克雅氏症的毒蛋白,由此可以推出毒蛋白有着与鸡毛中的角蛋白相似的空间结构,B正确。 24.某学生在显微镜下观察植物叶片的切片。当转动细准焦螺旋时,有一部分细胞看得清晰,另一部分细胞较模糊,这是由于( ) A. 反光镜未调节好 B. 标本切得厚薄不均 C. 细准焦螺旋未调节好 D. 显微镜物镜损坏 【答案】B 【解析】用显微镜观察细胞时,需要遵循先低倍镜观察,后高倍镜观察的原则.从低倍镜转换到高倍镜时,视野会变暗,物像会变模糊,此时需要调节反光镜或(遮光器)光圈使视野变亮,同时还需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更清晰。 【详解】在用显微镜观察材料时,材料必须是薄而透明的,光线才能透过,而且需要厚薄均匀,透的光才一致。题干中指出,一部分细胞看得清楚,说明显微镜完好并且已经调好,而另一部分细胞较模糊则与显微镜无关,可能是切片厚薄不均导致透光不一致,较厚的部分透光少成像不清晰,B正确,ACD错误。故选B。 25.下面是三种氨基酸的结构式,由这三种氨基酸按顺序脱水缩合所形成的化合物中,含有的氨基、羧基和肽键的数目依次是 ( ) A. 1,1,2 B. 1,2,2 C. 2,2,2 D. 1,1,3 【答案】B 【解析】脱水缩合是指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和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相连接,同时脱出一分子水,所以脱去的水分子中的氢原子来自氨基和羧基.脱水缩合过程中的相关计算: (1)脱去的水分子数=形成的肽键个数=氨基酸个数-肽链条数; (2)蛋白质分子至少含有的氨基数或羧基数,应该看肽链的条数,有几条肽链,则至少含有几个氨基或几个羧基; (3)蛋白质分子量=氨基酸分子量×氨基酸个数-水的个数×18。 【详解】(1)这3个氨基酸分子的R基团中都不含氨基,因此,由这三个氨基酸脱水缩合所形成的化合物中只含有1个氨基。 (2)第二个氨基酸的R基团中含有1个羧基,因此,由这三个氨基酸脱水缩合所形成的化合物中含有的羧基数=1+1=2个。 (3)肽键个数=氨基酸个数-肽链条数=3-1=2个。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蛋白质的合成--氨基酸脱水缩合,要求考生识记氨基酸的结构通式,掌握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蛋白质的具体过程,能运用其中的延伸规律准确答题。 26.当显微镜目镜为10×、物镜为10×时,视野中被相连的128个分生组织细胞所充满。若物镜转换为 40×,则在视野中可观察到的分生组织细胞数为( ) A. 2个 B. 4个 C. 8个 D. 16个 【答案】C 【解析】1、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物镜的放大倍数×目镜的放大倍数。 2、显微镜放大的是物体的长度或宽度,所以在显微镜下,物体放大的倍数=长度的放大倍数×宽度的放大倍数=(物镜×目镜)。 【详解】由以上分析可知,物体的放大的倍数=长度的放大倍数×宽度的放大倍数=(物镜×目镜)。显微镜目镜为5×,物镜为10×,视野中被相连的128个分生组织细胞所充满。若物镜转换为40×后,放大倍数是原来的4倍,则细胞的放大倍数是原来的16倍,看到的细胞的数目是原来的1/16,即8个。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观察实验,重点考查显微镜的相关知识,首先要求考生掌握显微镜的成像原理,明确显微镜放大的是物体的长度或宽度,而不是物体的面积;其次再根据题意判断物镜转换为40后,视野中观察到的细胞的数目。 27.下列生物属于原核生物的是:( ) A. 乙肝病毒 B. 酵母菌 C. 放线菌 D. 草履虫 【答案】C 【解析】病毒无细胞结构,不是原核生物,故A错误;酵母菌是真核生物,故B错误;放线菌是原核生物,故C正确;草履虫是真核生物,故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力。 28.用苏丹Ⅲ染液对脂肪组织进行染色时,可用来冲洗浮色的药品是 A. 盐酸 B. 水 C. 50%的酒精溶液 D. 无水酒精 【答案】C 【解析】该题是对脂肪鉴定实验相关知识的考查。 【详解】脂肪的检测和观察过程中制片的步骤如下:从培养皿中选取最薄的切片,用毛笔蘸取放在载玻片中央,在花生子叶薄片上滴2~3滴苏丹Ⅲ染液,染色3min;用吸水纸吸去染液,再滴加1~2滴体积分数为50%的酒精溶液,洗去浮色;用吸水纸吸去花生子叶周围的酒精,滴一滴蒸馏水,盖上盖玻片,制成临时装片。可见C正确。 【点睛】准确识记常见的化学药品的名称及其作用是解题的关键。 29.同为组成生物体蛋白质的氨基酸,酪氨酸几乎不溶于水,而精氨酸易溶于水,这种差异的产生取决于 A. 两者的R基组成不同 B. 两者的结构完全不同 C. 酪氨酸的氨基多 D. 精氨酸的羧基多 【答案】A 【解析】不同氨基酸分子的区别在于R基不同,因此酪氨酸几乎不溶于水,精氨酸易溶于水,这种差异产生取决于两者的R基组成不同,A正确,B、C、D均错误。 30.在一台光学显微镜中,目镜和物镜均最短的一组应是 ( ) A. 目镜(15×)和物镜(45×) B. 目镜(15×)和物镜(10×) C. 目镜(5×)和物镜(10×) D. 目镜(5×)和物镜(45×) 【答案】B 【解析】目镜的放大倍数与镜头长度成反比;物镜的放大倍数与镜头长度成正比。 【详解】目镜越短,放大倍数越大,对应15×;物镜越短,放大倍数越小,对应10×。 综上所述,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故选B。 【点睛】本题需要考生注意目镜和物镜镜头长度与放大倍数之间的关系,进而进行判断。 31.下列核苷酸中,在DNA结构中不可能有的是 A. B. C. D. 【答案】B 【解析】DNA和RNA分子的异同: 【详解】A、图A中含有碱基G,可能是组成DNA分子的鸟嘌呤脱氧核苷酸,A正确; B、图B为尿嘧啶核糖核苷酸,是组成RNA的基本单位之一,B错误; C、图C中含有碱基T,可能是组成DNA分子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C正确; D、图D中含有碱基A,可能是组成DNA分子的腺嘌呤脱氧核苷酸,D正确。故选B。 【点睛】本题知识点简单,考查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要求考生识记核酸的种类,掌握DNA和RNA异同,根据题干要求作出准确的判断,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 32. 蝴蝶将一株油菜的花粉带到另一株油菜花的柱头上后,即可发生花粉萌发、花粉管伸长、释放精子、精卵融合等一系列生理反应;若将一株油菜的花粉带到一朵桃花的柱头上则不会发生这一系列反应。该现象能很好地说明细胞膜( ) A. 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 B. 可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 C. 控制物质出入细胞的作用是相对的 D. 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答案】D 【解析】细胞膜的功能有: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控制物质进出、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本题以信息的形式考察上述知识点,要求考生准确把握信息作答。 【详解】根据题意“蜜蜂将一株油菜的花粉带到另一株油菜花的柱头上后,会发生受精作用产生种子;若带到一朵桃花的柱头上则不会发生这一系列反应”说明细胞膜进行精卵结合时能进行物种识别,体现了细胞间的信息传递,即细胞直接接触交流信息,故D项正确。 【点睛】细胞间信息交流方式一般分为三种:细胞间直接接触(如精卵结合)、化学物质的传递(如激素的调节)和高等植物细胞的胞间连丝。 33.下列关于细胞学说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细胞学说的建立者主要是德国科学家施莱登和英国科学家虎克 B. 细胞学说认为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构成 C. 细胞学说认为细胞通过有丝分裂产生新细胞 D. 细胞学说论证了生物界的多样性 【答案】B 【解析】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 1、显微镜下的重大发现:细胞的发现,涉及到英国的罗伯特•虎克(1665年发现死亡的植物细胞)和荷兰的范•列文胡克(1674年发现金鱼的红细胞和精子,活细胞的发现)。 2、理论思维和科学实验的结合:在众多前人观察和思维的启发下,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提出了细胞学说。 3、细胞学说在修正中前进:涉及德国的魏尔肖.魏尔肖提出“一切细胞来自细胞”,认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为细胞学说作了重要补充。 【详解】细胞学说的建立者主要是德国科学家施莱登和施旺,A错误;细胞学说认为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B正确;细胞学说认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C错误;细胞学说揭示了生物体结构具有统一性,D错误。 【点睛】熟悉细胞学说的创立者、主要内容、揭示的意义以及发展完善等内容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34.微量元素在生物体内虽很少,却是维持正常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这可以通过下面哪一实例得到说明( ) A. Mg是叶绿素的组成成分 B. 油菜缺少B时会出现“花而不实” C. 缺P会影响ATP的合成 D. 动物血液Ca盐含量太低会抽搐 【答案】B 【解析】Mg是大量元素,是叶绿素的组成成分, A错误;油菜缺少B时会出现“花而不实”,说明微量元素是维持正常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B正确;P是大量元素,缺P会影响ATP的合成,C错误;动物血液中Ca盐含量太低会抽搐,但Ca是大量元素,D错误。 【点睛】常见的微量元素需要牢记,如Fe、Cu、Mn、Zn、B、Mo等。 35.铁是血红蛋白的重要组成成分,血红蛋白是红细胞的主要成分。当人或哺乳动物体内含铁量减少时,红细胞运输氧的功能减弱。当含铁量过低时,人和动物则表现为贫血,同时会出现一系列的症状,如贫血的人面色苍白,容易疲劳,并有心跳气短、恶心、头痛、眩晕等症状。这一事实说明铁的作用为( ) A. 细胞中某些化合物的重要组成部分 B. 维持生物体的生命活动 C. 维持细胞的正常生理活动 D. 以上三项都是 【答案】D 【解析】无机盐主要以离子的形式存在,有些无机盐离子参与大分子化合物的组成,许多无机盐对于维持生物体正常生命活动具有重要作用. 【详解】由题意可知,铁是血红蛋白的重要组成成分,这一事实说明有些无机盐细胞中某些化合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含铁量过低时,人和动物则表现为贫血,这说明无机盐对维持生物体的生命活动具有重要功能;人或哺乳动物体内含铁量减少时,红细胞运输氧的功能减弱,这说明无机盐对维持细胞的生命活动具有重要功能。故选D。 【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无机盐的存在形式和功能,该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案例结合所学知识点获取结论的能力。 36.下列关于细胞内元素和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组成活细胞的主要元素中含量最多的是碳 B. 精瘦肉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蛋白质 C. 还原性糖包括单糖、蔗糖和乳糖 D. 多糖、蛋白质、核酸等是以碳链为骨架的生物大分子 【答案】D 【解析】考查组成细胞的元素和化合物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组成细胞的元素的含量、种类及作用;识记组成细胞的化合物的种类、含量及作用,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详解】组成细胞的主要元素中含量最多的是氧,A错误;精瘦肉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水,B错误;葡萄糖、果糖、麦芽糖等为还原性糖,蔗糖不是还原性糖,C错误;多糖、蛋白质、核酸等是以碳链为骨架的生物大分子,D正确。故选D。 【点睛】对于组成细胞的元素和化合物的理解,把握知识点的内在联系是解题的关键。 37.将低倍镜换用高倍镜后,一个视野内的( ) A. 细胞数目增多,体积变大,视野变暗 B. 细胞数目减少,体积变小,视野变亮 C. 细胞数目减少,体积变大,视野变暗 D. 细胞数目增多,体积变小,视野变亮 【答案】C 【解析】将低倍镜换成高倍镜后,显微镜的放大倍数增大,看到的细胞数目减少,细胞的体积变大;此时进入视野的光线减少,视野就变暗。因此,用高倍显微镜比用低倍镜观察到的细胞数目、大小和视野的明暗情况依次为:减少、变大、变暗。故C项正确,A、B、D项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显微镜使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显微镜使用的要点的理解,具有正确使用生物实验工具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要弄清楚使用显微镜由低倍物镜换成高倍物镜时,视野内的变化是视野变暗、看到的细胞数目减少、变大。 38.下列两表是一组生物体含水量和人体组织、器官的含水量。从表中数据分析,可得到的正确结论是( ) ①构成生物体的成分中水的含量最多 ②生物体的含水量与生物的生活环境密切相关 ③代谢旺盛的组织器官含水量较高 ④组织器官的形态结构差异与水的存在形式相关 A. ①④ B. ②③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物体的一切生命活动离不开水,水是活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不同生物体的含水量不同,同一生物体的不同发育时期、不同组织器官的含水量不同;细胞内水的存在形式是自由水和结合水,结合水是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成分,自由水是良好的溶剂,是许多化学反应的介质,自由水还参与细胞内的许多化学反应,自由水自由移动,对于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的运输具有重要作用;细胞内自由水与结合水可以相互转化,自由水与结合水的比值越大,细胞代谢越旺盛,反之亦然。 【详解】分析表格一可知:水是生物体含量最多的化合物;生物体的含水量与生活环境有关,水生生物的含水量多于陆生生物。 分析表格二:人体的不同组织器官的含水量不同;不同组织器官的形态结构与水含量有关,特别都与自由水含量有关。 根据分析,细胞代谢越旺盛,自由水含量越多。 所以①②③④说法正确。故选D。 【点睛】对于水的含量、存在形式和功能的综合理解,把握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是解题的关键,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理解所学知识要点并利用所学生物对某些生物现象进行推理、判断、做出解释的能力。 39.某研究小组在25 ℃、黑暗、无菌、湿润的条件下进行实验,测定大豆种子萌发和生长过程中糖类与蛋白质等相关物质的含量变化,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实验过程中,需将大豆种子一直浸没在水中以保持湿润 B. 种子萌发过程中蛋白质含量的增加可能是糖类分解后转化合成的 C. 可分别用斐林试剂和双缩脲试剂测定蛋白质与还原糖含量 D. 在此条件下继续培养,幼苗中蛋白质和糖类等有机物总量将增加 【答案】B 【解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题目通过图示信息显示了在大豆种子的萌发过程中可溶性糖先增加,然后是稳定不变的;而总糖的含量是在不断的下降中的,与之相伴随的是蛋白质合量的增加,由此说明糖类在种子的萌发过程中转化为蛋白质,糖类转化蛋白质是糖类呼吸作用产生的中间产物通过氨基转换作用转化为对应氨基酸的结果。 【详解】种子萌发的条件需要充足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充足的空气等;如果完全浸没在水中,会导致缺氧,A错误;图中显示,总糖的含量是在不断的下降,与之相伴随的是蛋白质含量的增加,由此说明糖类在种子的萌发过程中转化为蛋白质,B正确;蛋白质的鉴定应用双缩脲试剂,颜色反应为紫色,还原性糖用本尼迪特试剂产生砖红色沉淀,C错误;在25℃、黑暗、无菌、湿润的条件下,植物只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D错误,故选B。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种子萌发过程中的物质变化,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40.东北虎主要分布于我国长白山、小兴安岭等地;华南虎主要分布于我国长江流域以南地区。根据我们学过的知识判断,东北虎为了与其生存环境相适应,与华南虎相比,下列哪种物质含量所占比例明显较高?( ) A. 糖原 B. 蛋白质 C. 脂肪 D. 核酸 【答案】C 【解析】脂肪:①细胞内良好的储能物质;②保温、缓冲和减压作用。糖原是动物细胞的多糖,能存储能量。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承担者。核酸属于遗传物质。 【详解】我国长白山、小兴安岭等地与长江流域以南地区相比,气温比较低。东北虎主要分布于我国长白山、小兴安岭等地,为了适应低温环境,体内脂肪含量相对较高,可以起到保温作用,防止热量散失,抵抗严寒环境。故选:C。 【点睛】本题以东北虎和华南虎为素材,考查化合物的功能,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理解能力和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生物学问题的能力。 二、非选择题 41.下图表示细胞内四种有机物的组成,请依据主要功能分析回答: (1)A指________;E在动物肝细胞中是指________,在植物块茎细胞中主要是指________。 (2)F是指________;它是由B________组成的,除此之外,脂质还包括________和________。 (3)C是指________;由m个C构成G物质(一条肽链)时,其相对分子质量里减少了______________。 (4)四大有机物都含有的化学元素是________。 【答案】葡萄糖 肝糖原 淀粉 脂肪 甘油、脂肪酸 磷脂 固醇 氨基酸 18(m-1) C、H、O 【解析】由图可知,A、B、C、D为单体,可构成E、F、G、H;生物体内的主要能源物质是糖类,所以A为葡萄糖,E为多糖;F为储能物质且为有机大分子,所以为脂肪,是由脂肪酸和甘油形成的;生物体的结构物质主要是蛋白质,所以G为蛋白质,C为氨基酸;生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是核酸,所以H是核酸,D是核苷酸。 【详解】(1)由于糖类是主要的能源物质,因此E表示多糖,A为葡萄糖,动物体内的多糖为糖原,在肝细胞中是肝糖原;植物体的多糖包括淀粉和纤维素,由于纤维素不能提供能量,不属于能源物质,因此植物中的E主要指淀粉。 (2)脂肪是主要的储能物质,因此F是脂肪,有甘油和脂肪酸组成,除此之外,脂质还包括磷脂、固醇。 (3)蛋白质是重要的结构物质,因此G是蛋白质,C是氨基酸,由m个C一条肽链时,脱去了m-1分子水,所以分子量减了18(m-1)。 (4)E为多糖,F是脂肪,G为蛋白质,H是核酸,四大有机物都含有的化学元素是C、H、O。 【点睛】本题考查了细胞中的有机化合物的相关构建知识,考生首先要根据化合物的功能确定化合物的种类,然后再确定各基本单位和元素组成,要求考生能够构建一定的知识网络。 42.每年的冬季,流感疫情都会进入一个流行期。但由于人们接种了甲流疫苗后,甲型H7N9病毒不再是最占上风的毒株了。请分析回答问题: (1)病毒是非细胞形态的生命体,它的主要生命活动必须在细胞内实现。病毒与细胞在起源上的关系是人们很感兴趣的问题,目前主要存在两种观点: ①生物大分子→病毒→细胞; ②生物大分子→细胞→病毒。 根据上述资料并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分析,你支持第________种观点,其依据是:_______________ (2)细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肽聚糖,青霉素抑制肽聚糖的合成,从而起到抑制细菌生长的作用。艾滋病病人能否通过注射青霉素抑制病毒的增殖? _______ ,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图中表示在低倍显微镜视野中观察到的细胞,请据图回答: ①图中表示的细胞是________(动物/植物)细胞 ②用显微镜观察某标本时,已知目镜放大倍数为l0×,物镜的放大倍数为40×,则物像的放大倍数为______ A.长度、宽度均放大400倍 B.面积放大了400倍 C.长度或宽度放大40倍 D.标本的体积放大400倍 ③大部分动植物体是不透明的,不能直接在显微镜下观察,一般要经过特殊处理,如将标本做成很薄的切片。但酵母菌、水绵、洋葱表皮等材料却可以直接做成装片在显微镜下观察,这主要是因为它们______ A.是单个或单层细胞 B.都带有特殊的颜色 C.是无色透明的 D.是活的细胞 【答案】 ② 病毒营寄生生活,必须依靠其他活细胞才能进行增殖 不能 病毒的主要成分是核酸和蛋白质,而不含肽聚糖,故青霉素对病毒的增殖不能起抑制作用 植物 A A 【解析】艾滋病的病原体是艾滋病毒。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只有蛋白质的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 分析题图:图示表示在低倍显微镜视野中观察到的细胞,细胞在视野的右上方,因此在转换到高倍镜之前需将细胞移到视野的中央,因为显微镜下观察到的是上下、左右都颠倒的像,因此还需将装片向右上方移动。 【详解】(1)确定病毒与细胞出现顺序的方法:从结构上看细胞的结构复杂,病毒的结构简单,从常规思维上由简单到复杂来考虑,则首先想到先有病毒然后有细胞.这是没有抓住问题的核心,由于病毒的结构较为简单,必须依靠活细胞,离开了细胞不能生存,所以细胞应该先出现。 (2)青霉素能抑制肽聚糖的合成,因为细菌的形成需要合成肽聚糖,所以青霉素能抑制细菌的形成。但艾滋病是艾滋病毒引起,该病毒的主要成分是核酸和蛋白质,不含肽聚糖,故青霉素对艾滋病病毒的增殖不能起抑制作用,即不能通过注射青霉素抑制艾滋病毒的增殖。 (3)①由图可知,图中细胞呈正方形,有细胞壁,是植物细胞。 ②目镜的放大倍数为l0×,物镜的放大倍数为40×,所以长度或宽度放大倍数是400×,所以A选项是正确的。 ③酵母菌、水绵、洋葱表皮等材料都是单个细胞或单层细胞构成的,光能透过,所以能直接做成装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A正确;酵母菌没有特殊的颜色,B错误;水绵是绿色的、洋葱外表皮细胞是紫色的,C错误;酵母菌、水绵、洋葱表皮等材料却可以直接做成装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不是因为它们是活细胞,D错误。 【点睛】注意两点:一是病毒没有细胞结构,需要寄生在细胞内才能繁殖;二是需要熟悉酵母菌、水绵、洋葱表皮三种材料可直接制作装片进行观察的原因。 43.某致病细菌分泌的外毒素为无色、细针状结晶,对小鼠和人体有很强的毒性,可引起流涎、呕吐、便血、痉挛等症状,以致死亡。该外毒素为环状肽,其结构简式如图所示: 请据图分析回答: (1)该化合物中含有________个游离的氨基,________个游离的羧基。 (2)该化合物是由________个氨基酸组成的,区别这些氨基酸的种类依靠的是其结构中的________。 (3)组成该化合物的氨基酸有________种,其中有________个氨基酸的R基相同,这个R基是_________________。 (4)该化合物为________肽化合物,含有________个肽键。 (5)填写虚线框内结构的名称:A.________,B.________。 【答案】0 0 7 R基 5 3 —CH3 环状七(多) 7 肽键 R基 【解析】分析题图:图示为某外毒素的结构式,其中a表示肽键,是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的,其结构简式为-C0-NH-;b表示R基团,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约有20种,它们的区别就在于R基不同。 【详解】(1)由图可知,该化合物中是环肽,不含游离的氨基(-NH2)和羧基(-COOH)。 (2)该化合物是由7个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的环状七肽,氨基酸的种类由R基决定。 (3)观察发现这7个氨基酸中有3个氨基酸的R基团都是-CH3,其余4个氨基酸的R基团都不相同,因此组成该化合物的氨基酸有5种。 (4)该化合物是由7个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的环状七肽,共有7个肽键(-CO-NH-)。 (5)图中的A是肽键,B是氨基酸的一种R基。 【点睛】本题以外毒素为素材,结合外毒素结构式,考查蛋白质合成--氨基酸脱水缩合,要求考生识记氨基酸的结构通式及特点,掌握氨基酸脱水缩合过程,能根据外毒素结构式判断其中氨基酸数目、种类及肽键的数目。 44.现有无标签的稀蛋清、葡萄糖、淀粉和淀粉酶溶液各一瓶,可用双缩脲试剂、斐林试剂和淀粉溶液将它们鉴定出来: (1)用一种试剂将上述4种溶液区分为两组,这种试剂是_________,其中发生显色反应的一组是_________和________两种溶液,不发生显色反应的一组可以用______试剂来区分两种溶液。 (2)区分发生显色反应的一组溶液:①将发生显色反应的两种溶液分别取2mL加入两支试管,然后分别加入____________; ②用斐林试剂分别处理上述两种混合溶液,65℃水浴观察现象。 ③分析结果:观察到砖红色现象的是_______________溶液。 【答案】双缩脲试剂 稀蛋清 淀粉酶 斐林 等量淀粉溶液 淀粉酶 【解析】据题文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蛋白质和糖类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以及对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的能力。 【详解】(1) 稀蛋清和淀粉酶溶液的化学本质都是蛋白质,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发生作用产生紫色反应;葡萄糖和淀粉属于糖类,糖类不能与双缩脲试剂发生显色反应。可见,用双缩脲试剂可将无标签的稀蛋清、葡萄糖、淀粉和淀粉酶溶液分为两组,其中发生显色反应的一组是稀蛋清和淀粉酶两种溶液,不发生显色反应的一组是葡萄糖和淀粉溶液。葡萄糖属于还原糖,淀粉是非还原糖,还原糖与斐林试剂发生作用,在水浴加热(50~65℃)的条件下会生成砖红色沉淀,所以不发生显色反应的一组可以用斐林试剂来区分两种溶液。 (2) 淀粉酶能催化淀粉水解为麦芽糖,麦芽糖属于还原糖。可见,欲区分发生显色反应的一组溶液,其鉴定步骤为:①将发生显色反应的两种溶液分别取2mL加入两支试管,然后分别加入等量淀粉溶液;②用斐林试剂分别处理上述两种混合溶液,65℃水浴观察现象。③若观察到出现砖红色沉淀,则为淀粉酶溶液。 【点睛】理清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和蛋白质的实验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是解答此题的关键,这需要学生在平时学习时注意积累,以达到举一反三。 45.某研究性学习小组欲研究细胞膜的结构和成分,如果你是课题组成员,请你设计一个简易实验制备较纯净的细胞膜,并对其成分进行鉴定。 A.制备较纯净的细胞膜: (1)选用的最好材料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何对材料进行处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___________________法才能获得较纯净的细胞膜。 B.对细胞膜的成分进行鉴定: (4)在制得的膜成分中加入双缩脲试剂,如果产生_______反应,即可证明细胞膜成分中含有__________。 (5)研究发现,脂溶性物质容易透过细胞膜,非脂溶性物质透过细胞膜十分困难,这表明组成细胞膜的主要成分中是______________。 (6)该实验表明,组成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 没有细胞核和具膜结构的细胞器,容易获得较为纯净的细胞膜 放在蒸馏水中让其吸水涨破 (差速)离心 紫色 蛋白质 脂质 脂质和蛋白质 【解析】哺乳动物和人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和具膜结构的细胞器,可制备纯净的细胞膜;蛋白质遇双缩脲试剂呈现紫色,再根据相似相容原理可以对细胞膜的成分进行鉴定。 【详解】(1)哺乳动物和人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和具膜结构的细胞器,可制备纯净的细胞膜。 (2)制备细胞膜可以将红细胞放在蒸馏水中让其吸水涨破。 (3)分离细胞结构可以用差速离心法,即可获得较纯净的细胞膜。 (4)蛋白质遇双缩脲试剂呈现紫色,依据此原理可以鉴别细胞膜成分中有无蛋白质。 (5)再根据相似相容原理,脂溶性物质容易透过细胞膜,非脂溶性物质透过细胞膜十分困难,说明组成细胞膜的主要成分中有脂质。 (6)上述两个实验表明组成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有脂质和蛋白质。 【点睛】本题考查制备细胞膜的相关知识,鉴定细胞膜的成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高中生物常见的素材,它没有细胞核和具膜结构的细胞器,容易获得较为纯净的细胞膜。 46.健康人尿只含有微量的蛋白质,若尿中蛋白质含量过高,则称为蛋白尿。除了肾脏病会引起蛋白尿外,健康人在剧烈运动后也会出现暂时性蛋白尿。临床上常用双缩脲法定性和定量检测尿中蛋白质。请你完成下列实验设计,以对比验证你在某次剧烈运动后出现了蛋白质。 实验原理:蛋白质能与双缩脲试剂发生作用而产生紫色反应,且其颜色深浅与蛋白质的浓度成正比,而与蛋白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和氨基酸成分无关。 实验材料:试管、量筒、剧烈运动前后的尿液,双缩脲试剂A液、双缩脲试剂B液等。 实验步骤: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结果预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取两支试管并分别编号为1号和2号,然后在两试管中分别加入自己在剧烈运动前后的尿液各2ml (2)先向两试管中分别加入1ml双缩脲试剂A液,并摇匀,再向两试管中分别加入3~4滴双缩脲试剂B液,并摇匀。 (3)对比观察两试管中溶液的颜色变化 实验结果预测:1号试管中的溶液为浅蓝色或稍带淡紫色,2号试管中的溶液为更深的紫色。 【解析】试题分析:依据实验设计原则知:本实验的自变量是尿液的一份取自自身运动前,一份取自自身运动后。依据蛋白质鉴定的实验原理和步骤设计如下: 【详解】(1)取两支试管并分别编号为1号和2号,然后在两试管中分别加入自己在剧烈运动前后的尿液各2mL。 (2)先向两试管中分别加入2mL双缩脲试剂A液,并摇匀;再向两试管中分别加入3~4滴双缩脲试剂B液,并摇匀。 (3)对比观察两试剂中溶液的颜色变化。 该实验为验证性实验,所以其实验结果的预测为:1号试管中的溶液为浅蓝色或稍带淡紫色,2号试管中的溶液为更深的紫色。 【点睛】本题考查生物实验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具有对一些生物学问题进行初步探究的能力,包括运用观察、实验与调查、假说演绎、建立模型与系统分析等科学研究方法的能力。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