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26 发布 |
- 37.5 KB |
- 3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江苏省海安高级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解析版
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生物(选修)试卷 一、单选题 1.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是科学家探究、开拓、继承、修正和发展的过程,充满了耐人寻味的曲折。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 英国科学家虎克最终建立了细胞学说 B. 德国科学家施莱登和施旺是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 C. 德国科学家魏尔肖的名言是“所有的细胞都来源于先前存在的细胞” D. 细胞学说揭示了生物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细胞是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虎克发现的,故A错。细胞学说没有提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区分,故B错。德国科学家魏尔肖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故C正确。细胞学说使人们对生命的认识由个体水平进入细胞水平,故D错。 考点:本题考查细胞学说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关注对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和意义的生物学新进展以及生物科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能力。 2. 下列关于原核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农杆菌在拟核区转录出mRNA B. 乳酸菌在细胞质基质中消耗氧气 C. 蓝藻细胞的叶绿体内产生氧气 D. 大肠杆菌通过有丝分裂进行增殖 【答案】A 【解析】 农杆菌是原核生物,没有成形的细胞核,其DNA在拟核区转录出mRNA,A正确;乳酸菌是厌氧微生物,不能进行有氧呼吸,所以不消耗氧气,B错误;蓝藻是原核生物,其细胞内没有叶绿体,C错误;大肠杆菌是原核生物,通过二分裂进行增殖,而有丝分裂发生在真核细胞,D错误。 【考点定位】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形态和结构的异同 【名师点睛】原核细胞结构: ①无核膜、核仁,只有核区,核区内DNA不与蛋白质结合,无染色质(体); ②细胞器:只有核糖体,不含其他任何形式的细胞器; ③细胞壁:有细胞壁,但其成分为蛋白质和多糖组成的肽聚糖,而非纤维素和果胶。 3.下列关于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ATP和核酸共有的元素为C、H、O、N B. 自由水是组成细胞结构的重要成分 C. 蛋白质和磷脂是所有细胞中都含有的化合物 D. 淀粉、麦芽糖和蔗糖的基本单位都是葡萄糖 【答案】C 【解析】 【分析】 组成元素为C、H、O、N、P的化合物有核酸、磷脂和ATP,细胞膜的主要组成成分是脂质和蛋白质。蔗糖是由一分子葡萄糖和一分子果糖构成的。 【详解】ATP和核酸共有的元素为C、H、O、N、P,A错误;自由水是指自由流动的水,以游离的形式存在,结合水是指与细胞内的其它物质结合的水,故结合水是组成细胞结构的重要成分,B错误;所有细胞都有生物膜,生物膜的主要组成成分是磷脂和蛋白质,C正确;淀粉是由葡萄糖聚合形成的多糖,麦芽糖是由两分子葡萄糖形成的,蔗糖是由一分子葡萄糖和一分子果糖构成的,D错误。 故选C。 4.下列关于细胞中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A. 酶是有机物,可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B. 多糖的差异与其单体的种类、排列顺序密切相关 C. ATP能充当能量通货的原因是分子中含有三个高能磷酸键 D. 核酸的分子结构中一定存在碱基对 【答案】A 【解析】 【分析】 ATP(三磷酸腺苷)的结构简式:A-P~P~P,其中A代表腺苷,T代表3, P代表磷酸基团,“― ”代表普通化学键,“~”代表高能磷酸键。 【详解】A、酶是蛋白质或RNA,属于有机物,其可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A正确; B、组成多糖的单体只有葡萄糖一种,多糖的差异与其结构有关,B错误; C、ATP中含有2个高能磷酸键,C错误; D、核酸包括DNA和RNA,其中部分RNA中不含氢键,D错误。 故选A。 5.生物大分子通常都有一定的分子结构规律,即是由一定的基本结构单位,按一定的排列顺序和连接方式形成的多聚体,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 若该图为一段肽链的结构模式图,则1表示肽键,2表示中心碳原子,3的种类有20种 B. 若该图为一段单链DNA的结构模式图,则1表示磷酸基团,2表示脱氧核糖,3的种类有4 种 C. 若该图为一段RNA的结构模式图,则1表示核糖,2表示磷酸基团,3的种类有4种 D. 若该图表示多糖的结构模式图,则淀粉、纤维素和糖原是相同的 【答案】C 【解析】 【分析】 1、核酸根据五碳糖和碱基不同分为DNA和RNA,DNA与RNA中的五碳糖不同,碱基也不完全相同;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核苷酸,核苷酸的磷酸和五碳糖通过磷酸二酯键连接形成核苷酸链; 2、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一个氨基酸的氨基与另一个氨基酸的羧基反应脱去1分子水,氨基酸残基通过肽键连接形成肽链; 3、淀粉、纤维素、糖原都是由单体葡萄糖聚合形成的多聚体,淀粉、纤维素、糖原的单糖连接方式不同。 【详解】如果图示表示肽链的结构模式图,则1是中心碳原子,3是R基、有20种,2应是肽键,A错误;如果图示表示单链DNA的结构模式图,则1应表示脱氧核糖,2表示磷酸基团,3表示含氮碱基有4种,B错误;如果图示表示单链RNA的结构模式图,1表示核糖,2是磷酸基团,3是含氮碱基有4种,C正确;若该图示表示多糖的结构模式图,淀粉、纤维素和糖原都是由葡萄糖组成的,但连接方式不同,D错误。 故选C。 6.下列有关组织细胞中化合物鉴定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脂肪鉴定实验中,应使用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洗去浮色 B. 蛋白酶和蛋白质的混合溶液中加入双缩脲试剂后,仍然会产生紫色反应 C. 酵母菌能否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可用是否产生CO2来判断 D. 将斐林试剂加入葡萄糖溶液中后,溶液呈现无色,水浴加热后有砖红色沉淀生成 【答案】B 【解析】 【分析】 斐林试剂中NaOH溶液称为斐林试剂甲,其浓度为0.1g/ml,CuSO4溶液称为斐林试剂乙,其浓度为0.05g/ml;二者混合使用,现配现用。 【详解】A、脂肪鉴定实验中,应使用体积分数为50%的酒精洗去浮色,A错误; B、蛋白质被蛋白酶水解掉了,但是蛋白酶本身就是蛋白质,故蛋白酶和蛋白质的混合溶液中加入双缩脲试剂后,仍然会产生紫色反应,B正确; C、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或无氧呼吸均能产生CO2,B错误; D、将斐林试剂加入葡萄糖溶液中后,溶液呈现蓝色,水浴加热后有砖红色沉淀生成,D错误。 故选B。 7.图为某植物叶肉细胞部分结构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①和④中都含有光合色素 B. ②是内质网,与脂质合成有关 C. ③是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 D. ①是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答案】A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该图为植物叶肉细胞部分结构示意图,其中①是叶绿体、②是内质网、③是线粒体、④是液泡。 【详解】①中含有光合色素,④中含有色素,但不属于光合色素,A错误;②是内质网,与脂质合成有关,B正确;③是线粒体,是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C正确;①是叶绿素,含有光合色素,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D正确。故选:A。 【点睛】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是呼吸作用的场所;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内质网与脂质合成有关;高尔基体在动物细胞内与分泌物的形成有关,在植物细胞内与细胞壁的形成有关。 8.下列关于细胞结构与功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心肌细胞内有大量线粒体,有利于能量的供应 B. 浆细胞内有丰富的高尔基体,有利于抗体的分泌 C. 小肠上皮细胞细胞膜上有大量突起,有利于附着更多的载体蛋白 D. 神经细胞轴突末梢有大量突起,有利于附着更多的神经递质受体蛋白 【答案】D 【解析】 【分析】 1、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线粒体内膜向内凹陷形成脊增大了膜面积,与线粒体的功能相适应。 2、分泌蛋白是在细胞内合成后,分泌到细胞外起作用的蛋白质,分泌蛋白的合成、加工和运输过程:最初是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中由氨基酸形成肽链,肽链进入内质网进行加工,形成有一定空间结构的蛋白质由囊泡包裹着到达高尔基体,高尔基体对其进行进一步加工,然后形成囊泡经细胞膜分泌到细胞外,该过程消耗的能量由线粒体提供。 【详解】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是细胞的“动力工厂”,心肌细胞中的线粒体数量多,能为心肌的收缩提供大量能量,A正确;抗体属于分泌蛋白,由上述分析可知,高尔基体参与分泌蛋白的加工和分泌过程,故浆细胞内有丰富的高尔基体,有利于抗体的分泌,B正确;小肠是营养物质吸收的主要场所,小肠上皮细胞膜上有许多运输物质的载体蛋白,小肠上皮细胞细胞膜上有大量突起,有利于附着更多的载体蛋白,C正确;神经细胞轴突末梢为突触前膜,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故一般突触前膜没有神经递质的受体蛋白,突触后膜(神经细胞的树突或胞体)有神经递质的受体蛋白,D错误。 故选D。 9.真核细胞具备的生物膜系统能为其代谢的稳定进行提供一个有利环境,下列关于生物膜的描述,正确的是 A. 唾液腺细胞内,单层膜细胞器在酶的加工过程中均发挥重要作用 B. 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和选择透过性分别是各种生物膜的功能特点和结构特点 C. 糖蛋白不是普遍存在于各种生物膜上,但其在信息传递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D. 核糖体不属于生物膜系统,其在生物膜的合成方面起不到作用 【答案】C 【解析】 A、唾液腺细胞内,单层膜细胞器在酶的加工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只有内质网和高尔基体,A错误; B、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和选择透过性分别是各种生物膜的结构特点和功能特性,B错误; C、糖蛋白位于细胞膜的外侧,与细胞间的相互识别和信息传递有关,但糖蛋白不在其他生物膜上,C正确; D、核糖体虽不属于生物膜系统,但生物膜的主要成分是磷脂和蛋白质,所以核糖体在生物膜的合成方面起重要作用,D错误。 10.下列关于物质X跨膜运输的描述,错误的是 A. 若X是水分子,则其既能通过磷脂双分子层又能通过相应通道进入细胞 B. 若X是葡萄糖,则在顺浓度梯度的情况下可通过协助扩散进入细胞 C. 若X是钠离子,则其进入细胞的方式一定是主动运输且与氧气浓度有关 D. 若X是尿素分子,则其跨膜运输的方式是自由扩散且与氧气浓度无关 【答案】C 【解析】 【分析】 同一物质在进入不同细胞时运输方式可能不同,如葡萄糖进入红细胞为协助扩散,而进入其它细胞,如小肠粘膜细胞则为主动运输。 【详解】水分子的跨膜运输为自由扩散,可通过磷脂双分子层,有些细胞膜上也有水通道蛋白,可协助水分子的跨膜运输,A正确;葡萄糖在顺浓度梯度时,可通过载体蛋白的协助进入细胞,此过程不消耗能量,为协助扩散,B正确;在形成动作电位时,钠离子内流的方式为协助扩散,不消耗能量,与氧气浓度无关,C错误;尿素分子的跨膜运输方式为自由扩散,不消耗能量,故与氧气浓度无关,D正确。 故选C。 【点睛】掌握不同物质跨膜运输方式是解题关键,尤其是一些特殊实例的跨膜运输方式是易考点,也是易错点。 11.下图为研究渗透作用的实验装置,漏斗内溶液(S1)和漏斗外溶液(S2)为两种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水分子可以透过半透膜,而蔗糖分子则不能。当渗透达到平衡时,液面差为m。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渗透平衡时,溶液S1的浓度等于溶液S2的浓度 B. 若向漏斗中加入蔗糖分子,则平衡时m变小 C. 达到渗透平衡时,仍有水分子通过半透膜进出 D. 若吸出漏斗中高出烧杯液面的溶液,再次平衡时m将增大 【答案】C 【解析】 渗透平衡时,溶液S1的浓度大于溶液S2的浓度,A项错误;向漏斗中加入蔗糖分子,半透膜两侧浓度差变大,平衡时m变大,B项错误;达到渗透平衡时,水分子通过半透膜进出的速率相等,C项正确;吸出漏斗中高出烧杯液面的溶液,再次平衡时m将减小,D项错误。 【点睛】本题易错选A项,错因在于对渗透作用理解不正确。渗透平衡时,溶液S1的浓度大于溶液S2的浓度, 若二者浓度相等,水分子进入烧杯的速度较快,则不能维持一定高度的液柱。 12.酶是细胞代谢不可缺少的催化剂,ATP是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下图是ATP逐级水解的过程图,其中③是腺苷,⑤是能量。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图中①含有一个高能磷酸键 B. 图中②是组成RNA的基本单位之一 C. 酶催化反应的实质是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D. 酶a~c催化的反应(底物的量相同),Ⅲ过程释放⑤最多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ATP和酶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从题图中提取有效信息并结合这些信息,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分析图示可知:①为ADP、②为腺嘌呤核糖核苷酸(AMP)、③为腺苷、④为磷酸、⑤为能量。 【详解】分析图示可知:①为ATP水解得到的ADP,只含有一个高能磷酸建,A正确;②为ATP水解两次得到的腺嘌呤核糖核苷酸(AMP),是RNA的基本组成单位之一,B正确;酶和其他催化剂的作用一样,都是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酶降低活化能的作用更显著,C正确; I和II过程断裂的都是高能磷酸键,释放能量多,Ⅲ过程断裂的是普通化学键,故释放能量最少的过程是Ⅲ, D错误;因此本题答案选D。 13.下图表示人体内进行的能量释放、转移和利用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a过程的完成一定伴随H2O和CO2的生成 B. 细胞中的吸能反应一般与b过程相联系 C. 细胞中完成c过程的场所主要是线粒体 D. a过程会受肾上腺素和甲状腺激素的影响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可知,该图是对细胞呼吸的过程和意义的考查,a是细胞呼吸的方式,可以是有氧呼吸或无氧呼吸,甲是细胞呼吸的产物,可能是水和二氧化碳或者是无氧呼吸的产物酒精和二氧化碳或者乳酸,乙是以热能的形式散失的能量,丙是ADP和磷酸,b是ATP的合成,c是ATP的水解过程。 【详解】完成a过程不一定伴随H2O和CO2生成,如无氧呼吸,A错误;细胞的吸能反应一般伴随着ATP的水解过程,而b是ATP的合成,c是ATP的水解过程,B错误;c是ATP的水解过程,细胞内吸能的反应一般伴随着ATP的水解过程,如合成物质、主动运输、大脑思考等,故ATP水解发生的场所较多,而线粒体主要进行的是有氧呼吸第二、三阶段,可完成b(ATP的合成)过程,C错误;肾上腺素和甲状腺激素都能促进代谢,促进物质的氧化分解,故人体内的a过程会受肾上腺素和甲状腺激素的影响,D正确。 故选D。 14.细胞的正常生命活动伴随着细胞内物质或结构的变化,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ATP转变成ADP,从而为生命活动直接提供能量 B. 分泌蛋白的形成过程离不开内质网膜转变成高尔基体膜 C. 神经细胞分化成许多扩大膜面积的突起,主要功能是促进代谢 D. ATP中含有的五碳糖是核糖 【答案】C 【解析】 【分析】 1、ATP(三磷酸腺苷)的结构简式:A-P~P~P,其中A代表腺苷,T代表3,P代表磷酸基团,“― ”代表化学键,“~”代表高能磷酸键。 2、分泌蛋白合成与分泌过程为: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内质网进行粗加工→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质→细胞膜,整个过程还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 【详解】A、ATP直接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是在转变成ADP的时候释放出来的能量,A正确; B、分泌蛋白的运输需要经过内质网和高尔基体,B正确; C、神经细胞分化成许多扩大膜面积的突起,主要功能是为酶提供附着面积,C错误; D、ATP中含有的五碳糖是核糖,D正确。 故选C。 15.利用微生物的发酵原理为人类提供生物产品时,首先要选择优良的单一菌种。消灭杂菌,获得单一菌种的方法不包括 A. 根据微生物遗传组成的差异,在培养基中增减不同比例的核酸 B. 根据微生物缺乏生长因子的种类,在培养基中增减不同的生长因子 C. 根据微生物对碳源需求上的差别,在培养基中增减不同的碳源 D. 根据微生物对抗生素敏感性的差异,在培养基中增减不同的抗生素 【答案】A 【解析】 【分析】 筛选优良的单一纯种,是在许多种微生物中,杀死其它微生物,使某种特定的微生物存活下来,可以采用特定的培养基获得纯种,如根据微生物对碳源、氮源需要的差别,微生物对生长因子的需求、对抗菌素敏感性的差异,来配置培养基获得单一纯种。 【详解】A. 加入核酸不能起到选择作用,因为微生物细胞不能直接利用核酸,只有先将核酸水解为核苷酸,然后再合成微生物的核酸,所以培养基中加入不同比例的核酸,不会对微生物起选择作用,A错误; B. 在培养基中增减不同的生长因子对微生物起选择作用,B正确; C. 根据微生物对碳源需要的差别,使用含不同碳源的培养基可以选择微生物,C正确; D. 抗菌素也可对生物起选择作用,D正确。 16.下列有关果酒、果醋和腐乳制作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在果醋发酵过程中,要适时通过充气口充气 B. 在果酒、果醋和腐乳制作全过程中,都需要严格灭菌 C. 利用酵母菌酿酒时,密封时间越长,产生的酒精量就越多 D. 果酒发酵、果醋发酵过程中温度分别控制在30℃、20℃ 【答案】A 【解析】 【分析】 1、参与果酒制作微生物是酵母菌,其新陈代谢类型为异养兼性厌氧型。果酒制作的原理: (1)在有氧条件下,反应式如下:C6H12O6+6H2O+6O26CO2+12H2O+能量; (2)在无氧条件下,反应式如下:C6H12O62CO2+2C2H5OH+能量。 2、参与果醋制作的微生物是醋酸菌,其新陈代谢类型是异养需氧型。果醋制作的原理: 当氧气、糖源都充足时,醋酸菌将葡萄汁中的果糖分解成醋酸。 当缺少糖源时,醋酸菌将乙醇变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醋酸。 3、参与腐乳制作的微生物主要是毛霉,其新陈代谢类型是异养需氧型。 【详解】参与果醋制作的醋酸菌是需氧菌,因此在果醋发酵过程中,要适时通过充气口充气,从而有利于醋酸菌的代谢,A正确;家庭制作果酒、果醋和腐乳时不需要严格灭菌处理,B错误;利用酵母菌酿酒时,在一定范围内,发酵时间越长,产生的酒精量越多,但时间过长后,由于营养物质的消耗等原因,酒精产量减少,C错误;果酒发酵过程中温度控制在20℃,果醋发酵过程中温度控制在30℃,D错误。故选:A。 【点睛】酵母菌为异养兼性厌氧型,发酵的温度18-25度;醋酸菌异养需氧型,发酵温度30-35度。 17.某同学在制作腐乳的过程中,发现豆腐腐败变质,下列不属于其原因的是 A. 用盐腌制时,加盐量太少 B. 用来腌制腐乳的玻璃瓶,没有用沸水消毒 C. 制作卤汤时,料酒加的量较多 D. 装瓶后,没有将瓶口密封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用盐腌制,能使得豆腐块变硬,同时能抑制杂菌生长,如加盐量太少,豆腐腐败变质;故A错误.用来腌制腐乳的玻璃瓶,没有用沸水消毒,杂菌滋生,豆腐块腐败变质;故B错误.制作卤汤时,料酒加的量较多,腐乳成熟期延后,但能抑制杂菌生长,不会变质;故C正确.密封时,将瓶口通过酒精灯的火焰,再用胶条密封瓶口,能防止杂菌污染;故D错误。 考点:制作腐乳的科学原理及影响腐乳品质的条件 【名师点睛】豆腐腐败变质是杂菌繁殖造成的,用来腌制腐乳的玻璃瓶,没有用沸水消毒,装瓶后,没有将瓶口密封,用盐腌制时,加盐量太少或制作卤汤时加料酒量太少都会致使杂菌大量繁殖.相反,如果料酒加入过多,不会致使杂菌大量繁殖。 18.下列有关“DNA粗提取与鉴定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菜花和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均可作为提取DNA的材料 B. 向切碎的植物组织中加入适量清水,可获得含大量DNA的溶液 C. 将提取的丝状物溶解后,加入二苯胺试剂沸水浴,冷却后呈蓝色 D. 用玻棒快速搅拌滤液会使DNA获得量增加 【答案】C 【解析】 【分析】 DNA粗提取和鉴定的原理: (1)DNA的溶解性:DNA和蛋白质等其他成分在不同浓度NaCl溶液中溶解度不同;DNA不溶于酒精溶液,但细胞中的某些蛋白质溶于酒精;DNA对酶、高温和洗涤剂的耐受性。 (2)DNA的鉴定:在沸水浴的条件下,DNA遇二苯胺会被染成蓝色。 【详解】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和细胞器,不含DNA,A错误;向切碎的植物组织中加入适量的清水,会降低DNA的溶解度,析出DNA分子,B错误;将提取的丝状物溶解后,加入二苯胺试剂沸水浴,冷却后呈蓝色,C正确;用玻璃棒搅拌的目的是让DNA充分溶解,快速搅拌滤液不会使DNA获得量增加,D错误。故选:C。 【点睛】注意:DNA在0.14mol/L的氯化钠溶液中溶解度最低,用二苯胺鉴定DNA时需进行水浴加热。 19.下图为褐藻胶裂解酶固定化前后对酶活性的影响。下列有关该酶固定化后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便于回收再利用 B. 最适温度不变 C. 最佳催化效率降低 D. 酶的热稳定性提高 【答案】B 【解析】 【分析】 1、固定化酶:固定化酶是指用物理学或化学的方法将酶与固相载体结合在一起形成的仍具有酶活性的酶复合物。 2、在催化反应中,它以固相状态作用于底物,反应完成后,容易与水溶性反应物和产物分离,可被反复使用。 【详解】固定化酶便于回收再利用,A正确;析两条曲线可知,游离酶的最适温度30℃左右,而固定化酶的最适温度35℃左右,B错误;分析两条曲线可知,与游离酶相比,固定化酶的最高相对活性低,即最佳催化效率降低,C正确;分析曲线可知,游离酶在50℃时失活,则固定化酶热稳定性增强,D正确。故选:B。 【点睛】固定化酶相对于普通酶的优点:既能与反应物接触,又能与产物分离,同时固定在载体上的酶还可以反复利用。 20.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酶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加酶洗衣粉中酶制剂可以被重复利用,提高了酶的利用率 B. 固定化细胞相比固定化酶,对反应底物的分子大小有限制 C. 固定化酵母细胞常用海藻酸钠作为包埋剂,溶解海藻酸钠时需持续加热 D. 固定化酶应用时,要控制好pH、温度和溶解氧 【答案】B 【解析】 【分析】 固定化酶、固定化细胞比较: 【详解】在洗涤过程中,加酶洗衣粉中酶制剂会受温度、酸碱度等影响,不可以被重复利用,A错误;固定化细胞所发挥作用的酶在细胞内,故一些不被细胞吸收的大分子物质不能与酶接触,所以固定化细胞相比固定化酶,对反应底物的分子大小有限制,B正确;溶解海藻酸钠,最好采用小火,或者间断加热的方法,防止发生焦糊,C错误;因为酶的活性易受温度和PH的影响,所以在固定化酶的应用中,要控制好PH、温度,但与溶解氧无关,D错误。 故选B。 二、多项选择题 21.下列关于原核生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发菜没有叶绿体,但能进行光合作用 B. 酵母菌没有染色体,但能进行转录和翻译 C. 硝化细菌没有线粒体,但能进行有氧呼吸 D. 乳酸菌没有核膜、核仁,但能进行有丝分裂 【答案】AC 【解析】 【分析】 1、原核生物:蓝藻(如颤藻、发菜、念珠藻、蓝球藻)、细菌(如乳酸菌、硝化细菌、醋酸杆菌、大肠杆菌等)、支原体、放线菌; 2、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相比,最大的区别是原核细胞没有被核膜包被的成形的细胞核,没有核膜、核仁和染色体;原核细胞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但部分原核细胞也能进行光合作用和有氧呼吸,如蓝藻。 【详解】A、发菜属于原核细胞,没有叶绿体,但含有叶绿素和藻蓝素,仍能进行光合作用,A正确; B、酵母菌属于真核生物,有染色体,能进行转录和翻译,B错误; C、硝化细菌虽没有线粒体,但有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也能进行有氧呼吸,C正确; D、乳酸菌属于原核生物,没有核膜、核仁,只能进行二分裂,D错误。 故选AC。 22.图中①②③分别表示生物体内的三个生理过程,其中Q分别代表三种物质,下列有关Q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①中Q是激素 B. ②中Q可能是载体 C. ③中Q可能是抗体 D. ①②③中Q都具特异性 【答案】BCD 【解析】 【分析】 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和体现者,有的蛋白质是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成分,有的蛋白质具有催化功能,如大多数酶的本质是蛋白质;有的蛋白质具有运输功能,如载体蛋白质;有的蛋白质具有调节机体生命活动的功能,如胰岛素;有的蛋白质具有免疫功能,如抗体。 【详解】A、由题图可知,L与Q结合,L变成其他物质,因此Q的功能是催化功能,Q属于酶,不是激素,A错误; B、L与Q结合,L被排出细胞外,Q是载体,B正确; C、L与Q结合,L被消灭,此时Q起免疫作用,因此Q可能是抗体,C正确; D、①酶、②载体、③抗体均具有特异性,D正确。 故选BCD。 23.下图一表示某溶液中甲、乙、丙、丁四种物质通过细胞膜的过程,图中①②③为细胞膜相关组成成分,下图二表示O2含量变化对小肠上皮细胞吸收K+速率的影响。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一中细胞膜的上侧是细胞膜的外侧 B. 图二说明K+的吸收方式是主动运输 C. 若图一中甲表示葡萄糖,则该细胞不可能是哺乳动物红细胞 D. 图二中K+吸收速率不再增加时,限制因素是载体数量和氧气含量 【答案】ABC 【解析】 【分析】 据图一分析,①表示蛋白质,②表示糖蛋白,③表示磷脂双分子层;甲表示主动运输进入细胞,乙表示自由扩散,丙和丁表示协助扩散。 分析图二,横坐标是氧气相对含量,纵坐标是钾离子吸收速率,随着氧气浓度增加,钾离子的吸收速率先增加后基本不变,说明钾离子的吸收需要消耗能量,属于主动运输。 【详解】图一中细胞膜的上侧含有糖蛋白,是细胞膜的外侧,A正确;图二说明K+的吸收速率受O2浓度的影响,消耗能量,所以K+的吸收方式是主动运输,B正确;若图一中甲表示葡萄糖,则表示葡萄糖通过主动运输进入细胞,而哺乳动物红细胞吸收葡萄糖的方式是协助扩散,C正确;图二说明K+的吸收速率受O2浓度的影响,另外氧气浓度到达一定范围,钾离子的吸收速率不再增加,说明限制因素是载体数量,D错误。故选:ABC。 【点睛】主动运输需要能量和载体;协助扩散需要载体,不需要消耗能量;自由扩散不需要载体和能量。 24.下列有关“探究加酶洗衣粉和普通洗衣粉的洗涤效果”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先用沸水溶解洗衣粉,再将水温调节到最适温度 B. 实验的观察指标可以是相同污渍洗净所用时间的长短 C. 加酶洗衣粉洗涤效果一定好于普通洗衣粉 D. 实验中不同洗衣粉的用量应相同且适宜 【答案】BD 【解析】 【分析】 1、探究实验需要遵循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 2、探究加酶洗衣粉和普通洗衣粉的洗涤效果实验中,自变量是洗衣粉的种类,因变量是洗涤效果,其余均为无关变量。 【详解】酶的活性受温度影响,高温会使酶变性失活,因此不能先用热水溶解洗衣服,A错误;实验的观察指标可以是相同洗涤时间内污渍的残留程度,B正确;过酸和过碱会使酶变性失活因此相同pH时加酶洗衣粉洗涤效果不一定好于普通洗衣粉,C错误;不同洗衣粉的用量属于无关变量,应相同且适宜,D正确。故选:BD。 【点睛】酶需要适宜的温度和pH,高温、过酸、过碱均会导致酶变性失活。 25.下列关于“DNA的粗提取与鉴定”实验原理与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向鸡血细胞液中加入蒸馏水的目的是使其吸水涨破,释放出其中的DNA B. 洗涤剂能瓦解细胞膜并增加DNA在氯化钠中的溶解度 C. 调节NaCl溶液浓度至0.14mol/L,过滤后取滤液进行后续步骤的操作 D. 用体积分数为95%冷却酒精可以进一步纯化DNA 【答案】AD 【解析】 【分析】 1、DNA粗提取和鉴定的原理: (1)DNA的溶解性:DNA和蛋白质等其他成分在不同浓度NaCl溶液中溶解度不同;DNA不溶于酒精溶液,但细胞中的某些蛋白质溶于酒精;DNA对酶、高温和洗涤剂的耐受性。 (2)DNA的鉴定:在沸水浴的条件下,DNA遇二苯胺会被染成蓝色。 2、DNA粗提取和鉴定的过程: (1)实验材料的选取:凡是含有DNA的生物材料都可以考虑,但是使用DNA含量相对较高的生物组织,成功的可能性更大。 (2)破碎细胞,获取含DNA的滤液: 动物细胞的破碎比较容易,以鸡血细胞为例,在鸡血细胞液中加入一定量的蒸馏水,同时用玻璃棒搅拌,过滤后收集滤液即可。如果实验材料是植物细胞,需要先用洗涤剂溶解细胞膜。例如,提取洋葱的DNA时,在切碎的洋葱中加入一定的洗涤剂和食盐,进行充分的搅拌和研磨,过滤后收集研磨液。 (3)去除滤液中的杂质: 方案一的原理是DNA在不同浓度NaCl溶液中溶解度不同;方案二的原理是蛋白酶分解蛋白质,不分解DNA;方案三的原理是蛋白质和DNA的变性温度不同。方案二是利用蛋白酶分解杂质蛋白,从而使提取的DNA与蛋白质分开;方案三利用的是DNA和蛋白质对高温耐受性的不同,从而使蛋白质变性,与DNA分离。 (4)DNA的析出与鉴定: ①将处理后的溶液过滤,加入与滤液体积相等、冷却的酒精溶液,静置2~3min,溶液中会出现白色丝状物,这就是粗提取的DNA。用玻璃棒沿一个方向搅拌,卷起丝状物,并用滤纸吸取上面的水分。 ②取两支20ml的试管,各加入物质的量浓度为2mol/L的NaCl溶液5ml,将丝状物放入其中一支试管中,用玻璃棒搅拌,使丝状物溶解。然后,向两支试管中各加入4ml的二苯胺试剂。混合均匀后,将试管置于沸水中加热5min,待试管冷却后,比较两支试管溶液颜色的变化,看看溶解有DNA的溶液是否变蓝。 【详解】动物细胞在蒸馏水中可吸水涨破,故向鸡血细胞液中加入蒸馏水的目的是使其吸水涨破,释放出其中的DNA,A正确;洗涤剂能瓦解细胞膜,但不能增加DNA在NaCl溶液中的溶解度,B错误;DNA在0.14mol/LNaCl溶液中的溶解度最低,因此用蒸馏水将NaCl溶液浓度调至0.14mol/L时,应该除去滤液,保留析出物,对析出物进行后续步骤的操作,C错误;利用某些蛋白质在酒精中的溶解度大于DNA在酒精中的溶解度的原理,可以用体积分数为95%的冷却酒精进一步纯化DNA,D正确。 故选AD。 【点睛】本题考查DNA的粗提取和鉴定,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步骤、实验采用的试剂及试剂的作用等,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 三、非选择题 26.生物体的生命活动都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如图所示的图解表示构成细胞的元素、化合物及其作用,a、b、c、d代表不同的小分子物质,A、B、C1、C2代表不同的生物大分子,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由b合成B的场所为______,该细胞器在真核细胞中的形成与______(结构)有关,鉴定B的试剂的使用方法是______。 (2)物质a是______ (糖类),在植物细胞内与物质A功能相似的物质是______;与A相比,等质量的脂肪氧化分解释放的能量更多,原因是______。 (3)d通过______方式进入细胞,体现了细胞膜的______的功能。 【答案】 (1). 核糖体 (2). 核仁 (3). 先加双缩脲试剂A液1 mL,摇匀,后滴加双缩脲试剂B液4滴,摇匀 (4). 葡萄糖 (5). 淀粉 (6). 脂肪中氧的含量远远少于糖类,而氢的含量更多 (7). 自由扩散 (8). 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解析】 【分析】 分析图形可知,图中a、b、c、d分别代表葡萄糖、氨基酸、核苷酸、固醇;A、B、C1、C2分别代表淀粉、蛋白质、DNA、RNA。 【详解】(1)B是蛋白质,b是氨基酸,氨基酸合成蛋白质的场所是核糖体,该细胞器在真核细胞中的形成与核仁有关,鉴定蛋白质的试剂是双缩脲试剂,其使用方法是:先加双缩脲试剂A液NaOH1ml,摇匀,再滴加双缩脲试剂B液CuSO44滴,摇匀。 (2)物质a是葡萄糖,在植物细胞内物质A是淀粉,与A相比,等质量的脂肪由于氢占的比例高,氧占的含量低,所以氧化分解时需氧多,产生的水多,释放的能量更多。 (3)与a葡萄糖不同,d是性激素,属于脂溶性物质,能以自由扩散的方式进入细胞,体现了细胞膜的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功能。 【点睛】易错点:同等质量的脂肪与糖相比,脂肪含氢多氧少,糖含氧多氢少,故等质量的脂肪氧化分解释放的能量更多。 27.图甲是某细胞的部分结构;图乙表示细胞通过形成囊泡运输物质的过程;图丙是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及物质跨膜运输示意图,①~④代表物质运输方式。据图回答问题: (1)科学家分离各种细胞器的方法是______,分析图甲可知,含有核酸的结构有______(填序号),无膜结构的细胞器有______(填序号)。正常情况下,该细胞中CO2浓度最高的结构是______填序号)。 (2)图乙细胞中含有磷脂双分子层的结构有______(填序号),囊泡Y到达并与⑤融合,若囊泡Y内“货物”为水解酶,可推测结构⑤是______。 (3)精子和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首先需要识别对方,该任务主要与图丙细胞膜上的______(填字母)相关,体现了细胞膜的______功能。 (4)乙醇能以图丙中______(填序号)的方式进入细胞,②④物质跨膜运输方式所需条件的共同点是______。 【答案】 (1). 差速离心法 (2). ①②③⑤⑥ (3). ③ (4). ② (5). ①③④⑤ (6). 溶酶体 (7). c (8). (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9). ① (10). 都需要载体蛋白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甲:①是染色质,②是线粒体,③是核糖体,④是内质网,⑤是叶绿体,⑥是细胞质基质; 图乙:①是细胞核,②细胞质基质,③内质网,④高尔基体,⑤囊泡; 图丙:小分子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有自由扩散、协助扩散、主动运输。图中①物质运输不需要载体,不需要消耗能量,属于自由扩散。②③物质运输需要载体,不需要消耗能量,属于协助扩散;④物资运输需要载体和能量,属于主动运输。b是蛋白质,c是糖蛋白。 【详解】(1)科学家分离各种细胞器的方法是差速离心法,分析图甲可知,含有核酸的结构有①染色质,成分DNA和蛋白质;②线粒体,含有DNA和RNA;③核糖体,组成成分rRNA和蛋白质;,⑤叶绿体,含有DNA和RNA;⑥细胞质基质,含有RNA;无膜结构的细胞器有③核糖体。线粒体基质发生有氧呼吸第二阶段产生二氧化碳,正常情况下,该细胞中CO2浓度最高的结构是线粒体②。 (2)图乙细胞中含有磷脂双分子层的结构、既含有膜结构的是①细胞核,③内质网,④高尔基体,⑤囊泡,含有水解酶的是溶酶体。 (3)精子和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首先需要识别对方,该任务主要与图丙细胞膜上的糖蛋白c完成。体现了细胞膜的(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功能。 (4)乙醇进出细胞的方式是自由扩散①;②协助扩散需要载体、④主动运输需要载体、消耗能量,故二者物质跨膜运输方式所需条件的共同点是:都需要载体蛋白。 【点睛】识记细胞的结构、分泌蛋白的形成、物质跨膜运输方式,准确判断图中各序号、字母所代表的具体内容,结合题干情境准确作答。 28.二甲双胍的抗肿瘤效应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它可通过抑制线粒体的功能而抑制细胞的生长,其作用机理如图所示。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核膜的主要成分是______。线粒体中可合成ATP的部位是______。据图分析,二甲双胍抑制线粒体的功能,进而直接影响了______的跨核孔运输,最终达到抑制细胞生长的效果。 (2)物质进出核孔是否具有选择性?______,RagC进出细胞核需经过______层生物膜。 (3)下列生理过程可能受二甲双胍影响的是______(多选)。 A.细胞分裂 B.转录RNA C.分泌蛋白质 D.细胞质中激活型RagC转化为无活型RagC (4)图中物质ACAD10对细胞生长的作用效果为______。 【答案】 (1). 蛋白质和磷脂 (2). 线粒体基质和内膜 (3). 无活型和激活型RagC (4). 是 (5). 0 (6). ABC (7). 抑制 【解析】 【分析】 细胞核的核膜是双层膜结构,核孔是大分子物质无RNA和蛋白质的通道。 由图可知,细胞质中的无活型RagC通过核孔进入细胞核需要消耗能量,细胞核内被激活的RagC通过核孔进入细胞质也需要消耗能量;激活型RagC会激活mTORC1,mTORC1又会抑制SKN1的作用,SKN1会激活ACAD10,ACAD10会抑制细胞生长。 【详解】(1)核膜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和磷脂;线粒体中可合成ATP的部位是线粒体基质和内膜;据图分析,二甲双胍抑制线粒体的功能,进而直接影响了无活型和激活型RagC的跨核孔运输,最终达到抑制细胞生长的效果。 (2)物质进出核孔是具有选择性,RagC进出细胞核需经过0层生物膜。 (3)由于“二甲双胍抑制线粒体功能”,所以细胞分裂、RNA转录、分泌蛋白运输这些消耗能量的生理过程都受到影响。故选:ABC。 (4)图中物质ACAD10对细胞生长的作用效果为抑制作用。 【点睛】分泌蛋白通过胞吐分泌到细胞外穿过膜的层数为0层,物质通过核孔穿过膜的层数也是0层。 29.现苹果小叶病,有人认为是土壤中缺锌引起的,有人认为是土壤中缺镁引起的。现有如下材料,请你完成下列实验,证实上面的猜测哪个正确。 (1)材料用具:30株长势相同的苹果幼苗、蒸馏水、含有植物必需元素的各种化合物。 (2)实验原理:任何一种必需元素在植物体内都有一定的作用,一旦缺乏,就会表现出相应的症状。根据全素培养液和相应缺锌、缺镁的培养液对苹果生长发育的比较,判断小叶病的病因。 (3)方法步骤: ①首先配制全素培养液和相应的缺锌培养液和______培养液,分别放入三个培养缸并编号为A、B、C。 ②将30株长势相同的幼苗分成三等份,分别培养在上述三种培养液中。 ③放在适宜的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观察苹果幼苗的生长发育状况。 (4)结果预测和分析: ①______缸内的苹果幼苗正常生长。 ②若B缸内苹果幼苗表现出小叶病,而C缸没有,则说明______;若C缸内苹果幼苗表现出小叶病,而B缸没有,则说明______;若B、C两缸内的幼苗都表现为小叶病,则说明______;若B、C两缸内幼苗都不表现为小叶病,则说明______。 (5)若实验证明苹果小叶病是由缺锌引起的,从科学研究的严谨角度出发,还应增加的实验步骤是:______。增加步骤后的实验结果是______。 【答案】 (1). 缺镁 (2). A (3). 苹果小叶病是由缺锌引起的 (4). 苹果小叶病是由缺镁引起的 (5). 苹果小叶病与缺锌和缺镁都有关 (6). 苹果小叶病与缺锌和缺镁都无关 (7). 在缺锌的完全培养液B中加入一定量的含锌的无机盐 (8). 一段时间后小叶病消失,幼苗恢复正常生长 【解析】 【分析】 该实验为探究性实验,实验的自变量是培养液中矿质元素的不同,因变量是苹果幼苗生长发育状况,设计实验时,利用全素培养液作为对照,设置缺锌和缺镁的培养液为实验组,其他培养条件都相同,通过比较苹果幼苗的生长发育状况即可得出结论; 【详解】(3)①由实验目的分析出实验的自变量是培养液中是否含有锌元素和是否含有镁元素,实验还应遵循对照原则,因此实验分为三组,一组是完全营养液作为对照,一组是缺锌的营养液,一组是缺镁的营养液。 (4)①A缸是完全营养液,因此A中的苹果幼苗长成生长。 ②如果苹果小叶病是由缺锌引起的,则B缸内苹果幼苗表现出小叶病,而C缸没有小叶病;如果苹果小叶病是由缺镁引起的,则C缸内苹果幼苗表现出小叶病,而B缸没有小叶病。若B、C两缸内的幼苗都表现为小叶病,则说明苹果小叶病与缺锌和缺镁都有关;若B、C两缸内幼苗都不表现为小叶病,则说明苹果小叶病与缺锌和缺镁都无关。 (5)由题意可知,该实验的目的是证明苹果小叶病是由缺锌引起的,还应增加一组实验,完全培养液B中加入一定量的含锌的无机盐,观察苹果幼苗的小叶病是否恢复正常,若恢复正常,说明苹果小叶病确实是由于缺锌引起的。 【点睛】设计实验应遵循对照原则、等量原则、单一变量原则。 30.从猪的唾液、胰液和新鲜肝脏细胞中分别提取到酶E1、E2、E3,它们与三种物质混合后的情况如表1,且S3与E3混合后产生较多气泡,产生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卫生香复燃。表2为有关的颜色反应实验。据表回答(表中“+”表示有反应,“-”表示无反应): (1)依据表中的信息,可以说明酶具有的特性是______,E2是______酶,S3是______。 (2)在酶E1、E2、E3中,不能用于探究温度对酶活性影响的是______,理由是______。 (3)表2试管4、5、6中液体均能与双缩脲试剂反应的原因是______。 【答案】 (1). 专一性(特异性) (2). 蛋白(或胰蛋白) (3). 过氧化氢 (4). E3 (5). 温度会影响过氧化氢的分解,不能分清过氧化氢分解速率的变化是由温度变化引起的,还是由酶的作用引起的(或温度也会影响过氧化氢的分解,对实验结果产生干扰) (6). 酶E1、E2、E3均为蛋白质 【解析】 【分析】 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绝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酶的特性:专一性、高效性、作用条件较温和。影响酶活性的条件:温度、pH等。 【详解】(1)分析表格中的信息可知,一种酶只能催化特定的化学反应,即酶具有专一性;从表2第1、2试管中的现象可以看出,S1和S2的化学本质分别是淀粉和蛋白质,再结合表1中的实验现象,可知E1是淀粉酶、E2是蛋白酶(或胰蛋白酶),又因为S3与E3混合后产生较多气泡,产生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卫生香复燃,所以E3是过氧化氢酶。 (2)由于温度会影响过氧化氢的分解,不能分清过氧化氢分解速率的变化是由温度变化引起的,还是由酶的活性变化引起的,所以E3不能用于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3)由于酶E1、E2、E3均为蛋白质,且酶在反应前后质和量都不变,所以表2试管4、5、6中液体均能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 【点睛】碘液用于鉴定淀粉,斐林试剂用于鉴定还原性糖,双缩脲试剂用于鉴定蛋白质,据此对表格中相关物质作出判断。 31.为了减轻废弃农作物秸秆对农村环境污染,某科研小组使用下图所示接种方法分离纯化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用于生产。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①把接种工具燃烧至变红 ②将接种工具在火焰旁边冷却 ③接种 (1) 图中接种工具的名称是______,制备培养微生物的培养基时,灭菌与调pH的先后顺序是______。 (2) 步骤②中,将接种工具冷却的原因是______。 (3) 图示接种方法是______。 (4) 为从富含纤维素的土壤中分离获得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单个菌落,某同学配制了一个培养基(成分见下表): 酵母膏 无机盐 淀粉 纤维素粉 琼脂 水 培养基 + + + + + + 注:“+”表示有 据表分析,该培养基含有微生物所需的______、氮源、水、无机盐四大类营养物质。该培养基______(填“能”或“不能”)用于分离纤维素分解菌,原因是______。 (5) 对该微生物的优良菌种进行长期保存,可以采用______的方法。 【答案】 (1). 接种环 (2). 先调pH再灭菌 (3). 避免烫死接种菌种 (4). 平板划线法 (5). 碳源 (6). 不能 (7). 纤维素不是唯一碳源 (8). 甘油管藏 【解析】 【分析】 微生物常见的接种的方法 1、平板划线法:将已经熔化的培养基倒入培养皿制成平板,接种,划线,在恒温箱里培养。在线的开始部分,微生物往往连在一起生长,随着线的延伸,菌数逐渐减少,最后可能形成单个菌落。 2、稀释涂布平板法:将待分离的菌液经过梯度稀释后,均匀涂布在培养皿表面,经培养后可形成单个菌落。 【详解】(1)根据题意可知,图中接种的工具是接种环,制备培养微生物的培养基时,灭菌与调pH的先后顺序是先调pH再灭菌。 (2)步骤②中,将接种工具冷却的原因是避免烫死接种菌种。 (3)根据题意可知,图中的接种方法是平板划线法。 (4)根据表格分析可知,该培养基含有的微生物所需要的碳源(淀粉、纤维素、酵母膏)、氮源(酵母膏)、水、无机盐等四大类营养物质。该培养基不能用于分离纤维素分解菌,原因是纤维素不是唯一碳源。淀粉、酵母膏也可提供碳源。 (5)根据题意可知,对该微生物的优良菌种进行长期保存,可以选用的方法是甘油管藏法。 【点睛】易错点:识记微生物常用的接种方法,能够结合图示内容作出判断。 32.“手机上的细菌比马桶上的还多?”央视和北京卫视的记者都做实验对手机和马桶上的细菌数量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如下。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试验需制备培养基,制备培养基的操作顺序是______。(用下列字母和箭头排序) a. 倒平板 b. 计算 c. 熔化 d. 称量 e. 灭菌 (2)根据图中结果可知,两电视台展示的实验均采用______法进行接种,该方法使用的接种工具是______。 (3)通过观察菌落的_____、_____等特征,可知手机和马桶上都存在多种微生物。 (4)两电视台实验操作无误且完全一致,但报道结果截然不同,你认为原因可能是______。 (5)实验员按图中方法取样,测定某手机屏幕的细菌数量,从10 mL菌悬液中取出1 mL,稀释100倍,在3个平板上分别接入0.1 mL稀释液,经适当培养后,3个平板上的菌落数分别为35、36和37,则该手机屏幕的细菌数为______个/cm2,该方法计数的结果往往比实际结果偏______(填“高”或“低”)。 【答案】 (1). b→d→c→e→a (2). 稀释涂布平板 (3). 涂布器 (4). 形态、大小、颜色、隆起程度、边缘特征 (5). 两实验所取样本不同(取样部位不同或取样时间不同) (6). 1.44×104 (7). 低 【解析】 【分析】 1、据图分析,将手机上的细菌取样后制成了菌悬液,说明该实验需要准备液体培养基;右图显示两个电视台的接种方法都是稀释涂布平板法,央视报道手机屏幕的细菌数远远超过马桶按钮,而北京卫视报道则相反。 2、两种纯化细菌的方法的比较: 【详解】(1)制备培养基的操作顺序是:计算→称量→熔化→灭菌→倒平板,即b→d→c→e→a。 (2)分析题图中菌落分布特点可知,两电视台均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接种,该方法需要使用涂布器进行涂布。 (3)通过观察菌落的形态、大小、颜色、隆起程度、边缘特征等,可知手机屏幕和马桶按钮都存在多种微生物。 (4)两电视台实验操作无误且完全一致,但报道结果截然不同,可能是手机的取样和马桶的取样都不相同。 (5)图中取样面积是5cm×5cm,根据题意:从10mL菌悬液中取出1mL,稀释100倍,在3个平板上分别接入0.1mL稀释液,经适当培养后,3个平板上的菌落数分别为35、36和37,则该手机屏幕的细菌数为(35+36+37)÷3÷0.1×102×10÷(5×5)=1.44×104 个/平方厘米。当两个或多个细胞连在一起生长时,平板上观察到的是一个菌落,故统计的菌落数往往比活菌的实际数目低。 【点睛】本题考查了微生物的分离与培养的有关知识,要求考生能够识记培养基的成分,掌握微生物分离和计数的方法,能够根据实验结果推测实验误差的原因等。 33.人工瘤胃模仿了牛羊等等反刍动物的胃,可用来发酵处理秸秆,提高秸秆的营养价值。为了增强发酵效果,研究人员从牛胃中筛选纤维素酶高产菌株,并对其降解纤维素能力进行了研究,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样品稀释和涂布平板步骤中,下列选项不需要的是_____(填序号) ①酒精灯 ②培养皿 ③显微镜 ④无菌水 (2)在涂布平板时,滴加到培养基表面的菌悬液量不宜过多的原因是_______。 (3)向试管内分装含琼脂的培养基时,若试管口粘附有培养基,需要用酒精棉球擦净的原因是___________。 (4)刚果红可以与纤维素形成红色复合物,但并不与纤维素降解产物纤维二糖和葡萄糖发生这种反应,研究人员在刚果红培养基平板上,筛到了几株有透明降解圈的菌落(见下图),图中降解圈大小与纤维素酶的____有关,图中降解纤维素能力最强的菌株是________(填图中序号) (5)研究人员用筛选到的纤维素酶高产菌株J1和J4,在不同温度和pH条件下进行发酵,测得发酵液中酶活性的结果见图2,推测菌株_____更适合用于人工瘤胃发酵,理由是__________。 【答案】(1)③ (2)培养基表面的菌悬液会出现积液,导致菌体堆积,影响分离效果 (3)避免培养基污染棉塞 (4)量与活性 ① (5)J4 发酵过程中会产热和产酸,J4菌株在较高温度和酸性环境下酶的活性更高 【解析】 (1)稀释涂布平板法中,培养基位于培养皿中,无菌水用于稀释,涂布在酒精灯火焰旁进行,以免杂菌污染,所以该过程不需要使用显微镜。 (2)若涂布平板时,滴加到培养基表面的菌悬液量过多,则会出现积液,导致菌体堆积,影响分离效果。 (3)若试管口粘附有培养基,则需用酒精棉球擦净,以免培养基污染棉塞。 (4)有透明降解菌说明纤维素被纤维素酶催化降解,则降解圈大小与纤维素酶的量与活性有关。降解圈越大,说明降解纤维素能力最强,由图可知,①菌落周围的降解圈最大,说明降解纤维素能力最强 。 (5)由于发酵过程中会产热和产酸,J4菌株在较高温度和酸性环境下酶的活性更高,所以菌株J4更适合用于人工瘤胃发酵。 【考点定位】微生物的培养、发酵等知识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