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25 发布 |
- 37.5 KB |
- 2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天津市和平区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解析版)
天津市和平区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图1为洋葱根尖示意图,图2为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显微照片,A、B、C、D是不同时期的细胞。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2视野中的细胞位于图1的③部位 B. 实验中可观察到D时期逐渐变成B时期 C. B与C细胞中染色体数及DNA数相同 D. ①②③④细胞中mRNA种类完全不同 【答案】A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图1为洋葱根尖示意图,其中③是分生区,图2为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显微照片,A、B、C、D分别表示有丝分裂末期、后期、前期、中期。 【详解】A. 图1中只有分生区细胞才能有丝分裂,故图2视野中的细胞位于图1的③部位,A正确; B. 图2中细胞都已经死亡,故实验中不能观察到D时期逐渐变成B时期,B错误; C. B表示后期,此时着丝点分裂,染色体数目加倍,与C细胞中染色体数不同,C错误; D. ①②③④细胞中mRNA种类不完全相同,D错误。 2.HIV是一种RNA病毒,其通过攻击人体T细胞而导致人体免疫力下降。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造血干细胞在骨髓中分化成T细胞的过程中遗传信息不改变 B. T细胞识别HIV后产生的淋巴因子能与HIV结合并形成沉淀 C. 被HIV感染后的艾滋病患者的细胞免疫比体液免疫受影响更大 D. 可在艾滋病患者的血液、精液、唾液等内环境中检测到HIV 【答案】C 【解析】 【分析】 HIV病毒是RNA病毒,主要攻击人体的T淋巴细胞,由于T淋巴细胞在体液免疫过程中起呈递抗原给B细胞、分泌淋巴因子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的作用,而题意免疫过程中大多数抗原都要有吞噬细胞吞噬、处理并由T淋巴细胞呈递,因此艾滋病患者的体液免疫显著降低;人体的细胞免疫离不开T淋巴细胞,因此艾滋病患者几乎丧失一切细胞免疫功能。 【详解】A、T细胞是在胸腺中成熟的,不是在骨髓中成熟的,A错误; B、能与HIV病毒结合的是抗体,抗体是由B淋巴细胞分化形成的浆细胞产生的,T细胞识别HIV病毒后产生的淋巴因子不能与HIV病毒结合形成沉淀,B错误; C、由于HIV病毒主要攻击T淋巴细胞,细胞免疫过程中离不开T淋巴细胞,因此被HIV感染后的艾滋病患者的细胞免疫比体液免疫受影响更大,C正确; D、血液、精液、唾液不是内环境,D错误; 故选C。 【点睛】结合细胞免疫的过程和内环境的含义分析选项。 3.下列有关细胞分裂、生长和分化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随着细胞的生长,细胞表面积与体积的比值越来越大 B. 骨骼肌细胞与神经细胞的蛋白质种类和数量不同 C. 细胞分裂和细胞生长是多细胞生物由小到大的主要原因 D. 抑制癌细胞的DNA复制可以有效控制癌细胞增殖 【答案】A 【解析】 【分析】 1.细胞胞体积增大,但其相对表面积()越小,物质运输效率降低。 2.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这会导致细胞中mRNA和蛋白质的种类发生改变。 【详解】A、随着细胞的生长,细胞体积逐渐增大,但其相对表面积()越来越小,A错误; B、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所以骨骼细胞与肌细胞的蛋白质种类和数量不同,B正确; C、细胞分裂和细胞生长是多细胞生物由小到大的主要原因,C正确; D、只有完成DNA的复制才能完成细胞分裂,所以抑制癌细胞的DNA复制可以有效控制癌细胞增殖,D正确; 故选A。 【点睛】结合细胞的生长、分裂、分化的含义分析选项。 4.在一条离体神经纤维的左侧施加电刺激使其兴奋(如图甲),兴奋从该神经元向下一个神经元传递(如图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图甲中形成的电流在膜外由兴奋部位流向未兴奋部位 B. 兴奋通过图乙所示的结构时,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 C. 图乙突触前膜以胞吐形式释放神经递质进入突触间隙 D. 兴奋在图甲中的传导速度大于在图乙中的传递速度 【答案】A 【解析】 【详解】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Na+内流,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因此图甲中形成的电流在膜外由未兴奋部位流向兴奋部位,A错误; 图乙表示突触结构,所以兴奋通过图乙所示的结构时,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通过神经递质传递兴奋,B正确; 突触小泡内的神经递质利用细胞膜的流动性,以胞吐方式从突触前膜释放进入突触间隙,C正确; 图甲中以电信号传递,图乙中以化学信号传递,所以兴奋在图甲中的传导速度大于在图乙中的传递速度,D正确。 5. 某病毒是一种DNA病毒,这种病毒的复制方式较为特殊,简要过程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①过程需要RNA聚合酶 B. 图中①②③过程均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C. 图中①②③过程均能产生水 D. ②过程发生在病毒的体内 【答案】D 【解析】 【详解】A、①是转录过程,该过程以病毒DNA为模板,以细胞中的核糖核苷酸为原料,在RNA聚合酶的作用下合成mRNA,A正确; B、①是转录过程,②是翻译过程,③是逆转录过程,这三个过程都要进行碱基互补配对,B正确; C、在①②③过程中,基本组成单位都通过缩合或聚合的方式形成大分子,均能产生水,C正确; D、②过程发生在宿主细胞的核糖体上,D错误。 故选D。 【定位】中心法则及其发展 【点睛】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必须寄生在细胞内,利用宿主细胞的原料和结构进行复制、转录和翻译,而病毒只提供模板。 6.为获得纯合高蔓抗病番茄植株(二倍体),采用了下图所示的方法: 图中两对相对性状独立遗传。据图分析错误的是( ) A. 过程①的自交代数越多,纯合高蔓抗病植株的比例越高 B. 过程②可以取F1中任一植株的适宜花药作培养材料 C. 经③处理后获得的植株中符合生产要求的约占1/2 D. 经③处理获得的是由染色体加倍而成的纯合的二倍体植株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中①是杂交育种,原理是基因重组;②③是单倍体育种,原理是染色体变异。 【详解】A、在杂交育种中,通过反复自交可提高纯合子的比例,A正确; B、由于F1中植株的基因型是相同的,故过程②可以取F1中任一植株的适宜花药作培养材料,B正确; C、育种要求是获得高蔓抗病番茄植株,F1产生4种类型的花药,故经③处理后获得的植株中符合生产要求的约占1/4,C错误; D、由于该番茄植株是二倍体,故其单倍体经秋水仙素处理后染色体加倍而培养成的是纯合的二倍体植株,D正确; 故选C。 【点睛】结合单倍体及杂交育种的过程分析题图是本题解题的关键。 7.小鼠体细胞培养过程中,发现细胞分为3种类型:甲类细胞核DNA量为4a,乙类细胞核DNA量为2a,丙类细胞核DNA量为2a〜4a,下列推测错误的是 A. 甲类细胞和乙类细胞中都含有同源染色体 B. 用药物抑制细胞的DNA复制,乙类细胞比例将增加 C. 乙类细胞中可能存在DNA解开双螺旋的现象 D. 秋水仙素作用于丙类细胞,能使其染色体数目加倍 【答案】D 【解析】 【详解】甲类细胞核DNA量为4a,该细胞处于有丝分裂G2期、前期、中期、后期;乙类细胞处于G1期和末期;丙类细胞核DNA量介于甲乙两类细胞之间,则丙类细胞处于S期。秋水仙素作用的时间为前期,故D错误。 故选D。 【定位】有丝分裂过程及其变化规律 【点睛】动物细胞培养的原理是细胞增殖,即有丝分裂.在有丝分裂过程中DNA含量变化(以2N为例): (1)间期DNA复制,数目加倍(2N→4N); (2)前期、中期和后期,DNA含量不变(4N); (3)末期细胞分裂,DNA平均分配给两个子细胞,数目还原(2N)。 2、小鼠体细胞进行的是有丝分裂,甲类细胞核DNA量是乙类细胞的两倍,则甲细胞处于有丝分裂G2期、前期、中期、后期;乙类细胞处于G1期和末期;丙类细胞核DNA量介于甲乙两类细胞之间,则丙类细胞处于S期。 8.蜜蜂中工蜂和蜂王是二倍体,体细胞含有32条染色体();雄蜂是单倍体,体细胞含有16条染色体(),雄蜂可通过一种特殊的减数分裂方式形成精子,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蜜蜂的一个染色体组含有16条同源染色体 B. 一个初级精母细胞中含有16个DNA分子 C. 在精子形成过程中,细胞含有的染色体始终为16条 D. 若不考虑突变,一只雄蜂只能产生一种类型的精子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由题意和题图可知,雄蜂精子的形成过程是:精原细胞经过染色体复制形成初级精母细胞,此时一条染色体上含有2个染色单体、2个DNA分子,减数第一次分裂时,16条染色体移向细胞的同一极,进入同一个次级精母细胞内,该次级精母细胞进行减数第二次分裂形成一个精子细胞,另一个细胞退化消失;另一个次级精母细胞没有染色体,退化消失。 【详解】A、一个染色体组是由非同源染色体组成的,不存在同源染色体,A错误; B、初级精母细胞是由精原细胞经过染色体复制膨大形成,因此DNA分子数是32,B 错误; C、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染色体暂时加倍,染色体数目是32,C错误; D、由题图可知,雄蜂一个初级精母细胞只产生一个精子,因此如果没有基因突变,雄蜂产生的精子相同,D正确; 故选D。 【点睛】结合减数分裂的过程并注意“雄蜂是单倍体”分析题图。 9.假设一个双链均被标记的噬菌体DNA由5000个碱基对组成,其中腺嘌呤占全部碱基的20%。用这个噬菌体侵染只含的大肠杆菌,共释放出100个子代噬菌体。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过程至少需要个鸟嘌呤脱氧核苷酸 B. 含与只含的子代噬菌体的比例为 C. 噬菌体增殖需要细菌提供模板、原料和酶等 D. 该DNA发生突变,其控制的性状即发生改变 【答案】B 【解析】 【分析】 1、病毒是比较特殊的一种生物,它只能寄生在活细胞中,利用宿主细胞的原料进行遗传物质的复制和蛋白质外壳的合成; 2、噬菌体增殖所需原料由细菌提供,模板由噬菌体DNA提供,所以子代噬菌体含32P的有2个,由于一个DNA分子中腺嘌呤占全部碱基的20%,则腺嘌呤为5000×2×20%=2000个,鸟嘌呤为5000×2×30%= 3000个。 【详解】A、噬菌体的DNA含有10000个碱基,由于腺嘌呤占全部碱基的20%,则A=T=2000, G=C=3000,在噬菌体增殖的过程中,DNA进行半保留复制,100个子代噬菌体含有100个DNA,相当于新合成了99个DNA,至少需要的鸟嘌呤(G)脱氧核苷酸是99×3000=297000,A 错误; B、在100个子代噬菌体中,含有32P的噬菌体共有2个,所有子代噬菌体都含有31P,所以含32P 与只含31P的子代噬菌体的比例为2∶98=1∶49,B正确; C、噬菌体增殖的模板是由噬菌体自身提供的,细菌提供了原料、酶、场所等,C错误; D、由于DNA上有非基因序列,基因中有非编码序列,密码子具有简并性等原因,DNA 发生突变并不意味着性状发生改变,D错误; 故选B。 【点睛】结合DNA半保留复制的方式分析选项。 10.农田害虫防治始终是农民比较关注的问题。某农民起初在农田里喷洒某种农药R,取得较好的效果,但c年后又不得不以放养青蛙来代替喷洒农药。如图为在此时间段内,农田中甲虫的种群密度变化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甲虫的抗药性的变异是可以遗传的 B. 农药对害虫所起的作用是定向地改变害虫种群中的基因频率 C. 图中AC段表明甲虫种群中抗药基因的频率先降低后升高 D. 如果a~d年间都为农药防治期,c年后害虫种群密度下降的原因可能是农民更换了农药的种类 【答案】C 【解析】 【分析】 1.从A点到B点,在施用杀虫剂的初期,由于变异是不定向的,某些害虫具有抗药性变异,故害虫种群密度都急剧下降,但仍有极少数个体得以生存; 2.由于这种抗药性变异是可以遗传的,使害虫种群的抗药性增加,种群数量增多,因此从B点到C点曲线回升。在这个过程中,农药对害虫起选择作用,自然选择是定向的,是通过农药与害虫之间的生存斗争实现的。 【详解】A、BC段少数生存下来的个体繁殖,害虫的数量越来越多,可推知这种抗药性的变异是可以遗传的,A正确; B、农药对害虫进行了选择,定向地改变害虫种群中的基因频率,B正确; C、图中AC段表明甲虫种群数量先降低后升高,C错误; D、如果a~d年为农药防治期,这说明在c 点时,农民在使用农药时最可能采取的措施是改用了其他种类的农药,害虫由于不具有该种农药的抗药性而被淘汰,D正确; 故选C。 【点睛】结合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分析题图是本题解题的关键。 11.一个稳定的种群中,某一相对性状中显性性状表现型的频率是0.36,则 A. 该种群繁殖一代后杂合子Aa的基因型频率是0.32 B. 显性基因的基因频率大于隐性基因的基因频率 C. 若该种群基因库中的基因频率发生变化,说明一定会形成新物种 D. 若该种群中A基因频率为0.4,A所控制性状的个体在种群中占到40% 【答案】A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干信息:某一相对性状中显性性状表现型的频率是0.36,则隐性性状的表现型频率是0.64,因此隐性性状的基因频率为,显性性状的基因频率为1-0.8=0.2。 【详解】A.根据遗传平衡定律,该种群在繁殖一代后,杂合子的基因型频率是:2×0.8×0.2=0.32,A正确; B.显性基因的频率为0.2,而隐性基因的频率为0.8,因此显性基因的基因频率小于隐性基因的基因频率,B错误; C.若该种群基因库中的基因频率发生变化,说明生物进化了,但是没有形成了新物种,C错误; D.若该种群中A的基因频率为0.4,A所控制性状的个体在种群中占2×0.6×0.4+0.4×0.4=64%,D错误。 故选A。 【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种群的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计算,影响种群基因频率变化的因素,生物进化的实质和新物种形成的标志,对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内容的理解是本题考查的重点。 12.如图所示,a、b、c为对胚芽鞘做不同处理的实验,d为一植株被纸盒罩住,纸盒的一侧开口,有单侧光照。下列对实验结果的描述,正确的是 A. a、b向光弯曲生长,c背光弯曲生长 B. a直立生长,b、c向光弯曲生长 C. 图d中如果将纸盒和植株一起旋转,则植株向纸盒开口方向弯曲生长 D. 图d中如果固定植株,旋转纸盒,一段时间后,植株向左弯曲生长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了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作用,植物弯曲生长的原因等知识点,对于生长素发现过程中的经典实验的理解和灵活应用是本题考查的重点,意在考查学生实验探究能力,考查学生对实验结果分析处理的能力。 分析题图可知,a生长素不能通过玻璃片,因此单侧光照不会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匀,胚芽鞘不会向光弯曲生长;b生长素可以穿过琼脂片,单侧光照会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匀使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c胚芽鞘无尖端,单侧光照不会影响生长素的分布,由于含生长素的琼脂块放在向光侧,因此去尖端的胚芽鞘背光弯曲生长;d如果只转动盒子,胚芽鞘会向右弯曲生长,如果将纸盒和植株一起旋转,则只有小孔部位受到单侧光照射,胚芽鞘会弯向小孔生长。 【详解】a生长素不能透过玻璃片,虽然给与单侧光照射,但是生长素不能从向光侧运输到背光侧,因此a胚芽鞘会直立生长;b生长素可以穿过琼脂片,单侧光照会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匀使b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c胚芽鞘左侧生长素含量大于右侧,左侧胚芽鞘生长快,因此c胚芽鞘向右弯曲生长,背光生长;综上所述:a胚芽鞘直立生长,b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c胚芽鞘背光生长,A、B项均错误;图d中如果纸盒和植株一起旋转,植株每旋转一次受到一次单侧光的照射,植株在接受单侧光照射时会弯向光源生长,当植株旋转到没有光源照射时,植株向纸盒开口方向弯曲生长,因此植株会向纸盒开口方向弯曲生长,C正确;如果固定植株,旋转纸盒,植物会向光弯曲生长,即植物向右侧生长,D错误;故正确的选C。 【点睛】对于植物弯曲生长的原因的理解和应用的解题的关键。 13.在完全显性条件下,下列所示基因状况的生物自交,其子代性状分离比例为9∶3∶3∶1的是 A. B. C. D.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于Aa、Bb、Dd三对基因分别位于三对同源染色体上,因此,自交后代性状分离比为27:9:9:9:3:3:3:1,A错误; 由于AA为纯合,所以只有两对基因:Bb、Dd,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因此,自交后代性状分离比为9:3:3:1,B正确; 由于AA、bb为纯合,所以只有一对基因Dd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因此,自交后代性状分离比为3:1,C错误; 由于DD为纯合,又Aa、Bb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所以后代在正常情况下性状分离比为3:1,D错误。 14.如图为某人被狗咬后的处理和治疗情况。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清理伤口,不包扎,能减少人被狂犬病病毒、厌氧菌等感染的机会 B. 注射狂犬免疫球蛋白能直接消灭侵入细胞内的狂犬病病毒 C. 注射狂犬疫苗,是为了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和记忆细胞 D. 每隔一定时间注射狂犬疫苗,对机体抗体和记忆细胞的产生起到增强作用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被狗咬伤后,要及时的清理伤口,是为了减少病毒的感染机会,不包扎能够抑制厌氧微生物的繁殖,还需要对病人注释血清,利用血清中相关的抗体杀死病毒,同时注射疫苗,增加机体的免疫力,使机体产生相应的记忆细胞和抗体。 【详解】A 、狗咬伤后清理伤口,不包扎,能减少人被狂犬病病毒的感染,同时抑制厌氧菌繁殖,A正确; B、注射狂犬免疫球蛋白能够杀死体液中的病毒,而对侵入细胞内的狂犬病病毒不起作用,B错误; C、注射狂犬疫苗,疫苗相当于抗原,能够使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和记忆细胞,C正确; D、每隔一定时间注射狂犬疫苗,相对于二次免疫可以使机体产生更多的抗体和记忆细胞,D正确; 故选B。 【点睛】结合免疫调节包含非特异性和特异性的免疫的内容分析题图。 15.下图表示人体中体液的关系图,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血细胞所生活的内环境是乙 B. 过程2、3受阻时,会引起组织水肿 C. 丁表示细胞内液,属于内环境的一部分 D. 浓度高低关系是丁>甲>乙 【答案】A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为人体中部分体液的关系图,人体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是人体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又叫内环境,由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组成。所以图中甲是组织液、乙是血浆、丙是淋巴、丁是细胞内液。 【详解】A、血细胞所生活的内环境是乙(血浆),A正确; B、过程1受阻时,会引起组织水肿,B错误; C、丁表示细胞内液,不属于内环境,C错误; D、氧气浓度最高的为血浆,最低的为细胞内液,故氧气浓度高低关系是乙>甲>丁,D错误; 故选A。 【点睛】结合人体中部分体液的关系图,辨识人体体液的组成及各成分之间的关系,准确判断图中甲、乙、丙和丁所代表的液体的名称。 16.鸡的性别决定方式属于ZW型,母鸡的性染色体组成是ZW,公鸡是ZZ。现有一只纯种雌性芦花鸡与一只纯种雄性非芦花鸡交配多次,中雄鸡均为芦花形,雌鸡均为非芦花形。据此推测错误的是( ) A. 控制芦花和非芦花性状的基因在Z染色体上,而不可能在W染色体上 B. 芦花对非芦花为显性 C. 让中的雌雄芦花鸡交配,产生的中芦花鸡占3/4 D. 让中的雌雄鸡自由交配,产生的中雄鸡表现型有一种,雌鸡有两种 【答案】D 【解析】 【分析】 鸡的性别决定方式属于ZW型,雌鸡的性染色体组成是ZW,雄鸡的性染色体组成是ZZ。根据题意一只纯种雌性芦花鸡与一只纯种雄性非芦花鸡交配多次,F1中雄的均为芦花形,雌的均为非芦花形,表现出母本与雄性后代相同,父本与雌性后代相同,说明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不在W染色体上而在Z染色体上,且芦花鸡是显性性状,则母本芦花鸡是ZAW,父本非芦花鸡是ZaZa。 【详解】A、根据题意分析可知,母本与雄性后代相同,父本与雌性后代相同,说明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不在W染色体上而在Z染色体上,A正确; B、据题意分析可知,芦花鸡是显性性状,B正确; C、已知F2雄鸡为ZaZa和ZAZa,雌鸡为ZAW和ZaW,将F2中的芦花鸡雌雄交配,即ZAW与ZAZa杂交,则产生的F3中非芦花鸡占,则芦花鸡占,C正确; D、已知母本芦花鸡是ZAW,父本非芦花鸡是ZaZa,则F1中的雌雄鸡基因型分别是ZaW、ZAZa,所以产生的F2雄鸡为ZaZa和ZAZa,雌鸡为ZAW和ZaW,可见雌鸡和雄鸡都有两种表现型,D错误; 故选D。 【点睛】结合伴性遗传的规律并注意该题中鸡的性别遗传与人体的不同。 17.某昆虫的触角有长触角、中触角和无触角三种,分别受位于一对常染色体上的基因M、、 控制,且具有完全显隐性关系。某研究小组做了如图所示杂交实验,其中无触角亲本是纯合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M、、在遗传中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B. M对为显性,对为显性 C. 该昆虫关于触角的基因型有6种 D. 亲本的基因型分别为、 【答案】C 【解析】 【分析】 1.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 2.分析题图中触角和无触角杂交,后代没有出现无触角,说明无触角为隐性性状,并且后代中出现长触角,说明长触角也为隐性性状,则中触角为显性性状,即显隐性关系为中触角>长触角>无触角。. 【详解】A、M、M1、M2位于一对染色体上,属于复等位基因,在遗传中遵循分离定律,A错误; B、亲本是中触角和无触角(纯合子),子一代没有无触角,有中触角和长触角,由此判断,中触角对长触角为显性,长触角对无触角为显性,因此M1对M为显性,M对M2为显性,B错误; C、该昆虫关于触角的基因型有M1M1、MM、M2M2、M1M、M1M2、MM2,共6种,C正确; D、据选项B推断的基因显隐性关系可知,亲本中触角的基因型为M1M,无触角的基因型为M2M2,D错误; 故选C。 【点睛】结合基因分离定律分析推理出中触角,长触角,无触角的显隐关系。 18.细胞分裂过程中一条染色体上DNA含量的变化情况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该图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a→b可表示DNA分子复制 B. b→c可表示有丝分裂前期和中期 C. c→d可表示染色体的着丝点分裂 D. d→e可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全过程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曲线图分析可知:图示为一条染色体上DNA的含量变化曲线图,其中a→b段是DNA复制形成的;b→c段可表示有丝分裂前期和中期,也可以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中期;c→d段是着丝点分裂导致的;d→e段可表示有丝分裂后期和末期,也可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和末期。 【详解】A、a→b段表示每条染色体上的DNA数目由1变为2,是由于间期DNA复制形成的,A正确; B、b→c可表示有丝分裂前期和中期,也可以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中期,B正确; C、c→d段表示每条染色体上的DNA数目由2变为1,是由后期着丝点分裂导致的,C正确; D、d→e表示每条染色体含有1个DNA分子,可表示有丝分裂后期和末期,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和末期,D错误; 故选D。 【点睛】结合有丝分裂过程有关物质的变化分析题图,注意题图是“一条”染色体上的DNA含量变化。 19. 一个家庭中,父亲是色觉正常的多指(由常染色体上的显性基因控制)患者,母亲的表现型正常,他们却生了一个手指正常但患红绿色盲的孩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该孩子的色盲基因来自祖母 B. 这对夫妇再生一个男孩,其只患红绿色盲的概率是1/2 C. 父亲的精子不携带致病基因的概率是1/3 D. 这对夫妇再生一个正常女儿的概率是1/4 【答案】D 【解析】 【详解】A、对于色盲来说,双亲的基因型是XBXb、XBY,后代色盲孩子的致病基因来自母亲,母亲的致病基因来自孩子的外祖父或外祖母,A错误; B、这对夫妻的基因型是aaXBXb、AaXBY,后代手指正常的概率是aa=1/2,后代男孩的基因型为XBY(男正常)、XbY(男色盲)比例是1:1,因此男色盲的概率是1/2,所以这对夫妇再生一个男孩,只患红绿色盲的概率是:aaXbY=1/2×1/2=1/4,B错误; C、父亲的精子不携带致病基因的概率是1/2,C错误; D、这对夫妇再生一个正常女儿的概率是1/2×1/2=1/4,D正确。 故选D。 考点: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点睛】由题意知,母亲手指正常,父亲多指,生有手指正常的孩子,因此父亲的基因型为Aa,母亲的基因型为aa;父亲、母亲色觉正常,生有红绿色盲的孩子,因此双亲的基因型为XBY和XBXb;对于两队相对性状来说双亲的基因型是aaXBXb、AaXBY,一个手指正常但患红绿色盲的孩子的基因型是aaXbY。 20.某DNA分子含1000个碱基对,其中一条链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该分子的形成一定在细胞核内完成 B. 由该链作为模板转录出的mRNA上C与G的数量占碱基总数的3/10 C. 该分子的复制一定发生在细胞分裂的间期 D. 该分子最多能携带41000种遗传信息 【答案】B 【解析】 【分析】 1、DNA分子的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苷酸,脱氧核苷酸由磷酸二酯键连接形成脱氧核苷酸链,DNA分子一般是由2 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链组成的规则的双螺旋结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排列在内侧,两条链上的碱基由氢键连接形成碱基对,碱基之间遵循A与T配对、G与C配对的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T之间的氢键是2个,G、C之间的氢键是3个。 2、DNA分子中,含有1000个碱基对,2000个碱基,一条链中的A∶T∶C∶G=4∶3∶2∶1,因此该链中的A=400,T =300,C=200,G=100,另一条链上A=300,T =400,C=100,G=200。 【详解】A、DNA分子存在于细胞核、线粒体、叶绿体中,原核细胞存在于细胞质中,因此DNA分子的形成不一定发生在细胞核中,A错误; B、由题意知该链的G、C占30%,转录形成的RNA上的C与该链的G相等,G与该链的C相等,因此mRNA上C与G的数量占碱基总数的,B正确; C、细胞不分裂时,线粒体、叶绿体中的DNA也可以进行复制,C错误; D、1000个碱基对的DNA分子,由于A、T、G、C的比例一定,因此遗传信息远小于41000种,D错误; 故选B。 【点睛】结合DNA分子的结构和复制分析选项。 二、非选择题 21.如图1所示,①②③表示由三种机体免疫异常引起的糖尿病;图2所示为健康人体在某一时间 (1)图1中“某类细胞”是指______________,其产生的抗体Y1与胰岛B细胞上的受体结合,导致胰岛B细胞对葡萄糖的敏感度下降,减少了胰岛素的分泌量,使血糖浓度升高。 (2)图1中②所示的患病机理是______________,导致胰岛素分泌减少,血糖浓度升高。抗体与靶细胞上的______________结合,使胰岛素不能发挥作用,从而使血糖浓度升高。 (3)图2中c~d段血糖浓度下降的直接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免疫学的角度分析,这三种糖尿病都属于_____________病。其中,_____________(填序号)可以通过注射胰岛素来治疗。 【答案】 (1). 浆细胞 (2). 抗体直接作用于胰岛B细胞 (3). 胰岛素受体 (4). 血糖大量参与氧化分解供能 (5). 自身免疫 (6). ①② 【解析】 【分析】 1.据图分析,图中抗体Y1能与胰岛B细胞上的受体结合,导致葡萄糖与受体的结合受到影响,使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减少,从而使d血糖升高; 2.图中抗体Y2能直接作用于胰岛B细胞,影响胰岛B细胞的分泌,导致胰岛素减少,从而血糖升高; 3.图中Y3能与胰岛素受体结合,影响胰岛素与受体的结合,从而胰岛素不能发挥作用,血糖升高。 【详解】(1)图中①所示浆细胞产生的抗体(Y1)与胰岛B细胞上的受体结合,导致胰岛B细胞对葡萄糖浓度上升的敏感度降低,胰岛素的分泌量减少,血糖浓度升高; (2)图中②所示的自身免疫病,其患病机理是浆细胞产生的抗体(Y2)直接作用于胰岛B细胞,使其功能受损,导致胰岛素分泌减少,血糖浓度升高,图中③表示浆细胞产生的抗体(Y3)与靶细胞上的胰岛素受体,使胰岛素不能与靶细胞结合而发挥不了作用,从而使血糖浓度升高; (3)图2中cd段为运动后血糖浓度下降,其直接原因是血糖大量参与氧化供能被消耗;在运动时,甲状腺激素的分泌量明显增多,随之胰高血糖素浓度升高,是因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多,糖氧化分解加强,从而使血糖浓度降低,胰高血糖素浓度增加; (4)从免疫学的角度分析,这三种糖尿病都属于自身免疫病,但①②是由于胰岛素分泌减少造成的,故注射胰岛素有效,但③是因Y3与胰岛素受体结合,使胰岛素不能结合导致的,故注射胰岛素无效。 【点睛】结合特异性免疫的过程分析题图1,结合血糖调节的过程分析题图2。 22.Ⅰ.下图是生长素与其作用的图解,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点和E点的生长素浓度对植物生长的作用是____________。 (2)若某植物幼苗已经表现出向光性,且测得其向光侧的生长素浓度为f,则其背光侧的生长素浓度y的范围为_________________。 (3)若某水平放置的植物幼苗表现出根的向地性、茎的背地性,且测得其茎的近地侧生长素浓度为2f,则茎的远地侧生长素浓度z范围应为______________。 (4)若某植物顶芽生长素浓度为g,则产生顶端优势现象时侧芽的生长素浓度处于__________状态下。 Ⅱ.下图示为用胚芽鞘所进行的实验过程,图甲、乙中供应块是含生长素的琼脂块,接受块是不含生长素的琼脂块。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后,胚芽鞘C发生的现象是____________。图乙中胚芽鞘D不能发生C的现象,这说明,生长素在植物体内的运输方向是________________。 (2)如果将A用阿米妥(一种呼吸抑制剂)处理后,甲和乙实验现象相同,推测生长素的运输方式可能是___________。 【答案】 (1). 既不促进也不抑制 (2). f查看更多
- 当前文档收益归属上传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