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25 发布 |
- 37.5 KB |
- 2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山东省滕州市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开学摸底)试题(解析版)
山东省滕州市一中2019-2020学年 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开学摸底)试题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科学方法与技术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孟德尔完成测交实验并统计结果属于假说-演绎法中的“演绎推理” B. 摩尔根运用假说一演绎法证明了控制果蝇白眼的基因在X染色体上 C. 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运用了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 D. 分离细胞中的各种细胞器通常采用差速离心法 【答案】A 【解析】假说演绎法包括:观察实验、提出问题→做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 【详解】A、孟德尔完成测交实验并统计结果属于假说-演绎法中的实验验证,A错误; B、萨顿用类比推理法提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摩尔根运用假说一演绎法证明了控制果蝇白眼的基因在X染色体上,B正确; C、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运用了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用32P标记DNA,用35S标记蛋白质外壳,C正确; D、常用差速离心法分离细胞中的各种细胞器,D正确。故选A。 2.下列有关孟德尔的两大遗传定律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运用统计学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是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原因之一 B. 对两大规律的验证,只能以豌豆为实验材料 C. 两者的细胞学基础相同,且都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 D. 所有的非等位基因的遗传都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答案】A 【解析】对两大定律的验证,不只豌豆,其他动、植物也可以为实验材料。基因分离定律与自由组合定律发生的时期相同,但涉及不同类型的染色体的行为,两者的细胞学基础不同。一条染色体上可以存在多个基因,这些非等位基因不能自由组合。 【详解】A、运用统计学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是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原因之一,A正确; B、对两大定律的验证,不只豌豆,其他动、植物也可以为实验材料,B错误; C、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而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非等位基因随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而自由组合,所以两者的细胞学基础不同,C错误; D、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无法自由组合,D错误。故选A。 3.在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中,不影响子二代出现3:1性状分离比的情况是 A. 显性基因相对于隐性基因为不完全显性 B. 子二代各种基因型个体的存活能力有差异 C. 在子一代产生子二代的实验中未进行去雄和套袋处理 D. 子一代产生雄配子中各种类型配子活力有差异,雌配子无差异 【答案】C 【解析】在一对相对性状(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遗传实验中,亲本P为AA×aa→F1,F1为Aa,Aa自交得F2为AA:Aa:aa=1:2:1,若这对相对性状存在完全显性关系,则F2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若F2出现1:2:1的性状分离比,则说明这对相对性状存在不完全显性关系。 【详解】显性基因相对于隐性基因为完全显性,否则会出现1:2:1的性状分离比,A错误;F2各基因型个体的存活率必须相等是出现3:1性状分离比的前提条件,B错误;在子一代产生子二代的实验中未进行去雄和套袋处理,C正确;子一代产生的雌配子和雄配子中2种类型配子活力无差异,且雌雄配子结合的机会相等,D错误。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及应用,要求考生掌握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能根据题干信息准确判断这对相对性状是否存在完全显性关系,再根据题干中数据得出正确的答案。 4.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兔的白毛与黑毛,狗的长毛与卷毛都是相对性状 B. 测交实验能检测显性个体形成的不同基因型配子的种类及比例 C. 纯种显性个体与隐性个体杂交产生显性后代的现象叫性状分离 D. 杂合子的双亲至少有一方是杂合子,纯合子杂交后代全是纯合子 【答案】B 【解析】1.相对性状是指同种生物相同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判断生物的性状是否属于相对性状需要扣住概念中的关键词“同种生物”和“同一性状”答题。性状分离是指杂种后代中既有显性性状又有隐性性状的现象。 2.纯合子是在同源染色体的同一位置上遗传因子组成相同的个体,纯合子自交后代仍然是纯合子;杂合子是在同源染色体的同一位置上遗传因子组成不相同的个体,杂合子自交后代既有纯合子,也有杂合子;纯合子之间杂交后代可能是杂合子。 【详解】A、狗的长毛与短毛、直毛与卷毛属于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A错误; B、测交实验是指具有显性性状的个体与隐性纯合子进行杂交,因此测交能检测显性个体形成的不同基因型配子的种类及比例,B正确; C、纯种显性个体与纯种隐性个体杂交产生显性后代,不属于性状分离,杂种显性个体自交产生显性后代和隐性后代属于性状分离,C错误; D、杂合子的双亲可以都是纯合子,如AA×aa后代都是杂合子,纯合子自交后代不会发生性状分离,都是纯合子,D错误。故选B。 5.兔子的长毛对短毛是显性,其杂合子的卵巢中,所有成熟的初级卵母细胞共有20个控制毛长度的基因,则这些成熟的初级卵母细胞经减数分裂后,最多能形成X个含控制短毛基因的卵细胞;这些基因由Y种核苷酸组成,等位基因的分离发生在Z期;下列有关X、Y、Z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10、4、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B. 10、5、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C. 5、4、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D. 5、5、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答案】C 【解析】减数分裂过程: (1)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的复制; (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 (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详解】①根据题意分析可知:在杂合子的卵巢中,所有成熟的初级卵母细胞共有20个控制毛长度的基因。由于细胞中染色体已经复制,且每个细胞中控制毛长度的基因为等位基因,因此可判断共有5个初级卵母细胞。5个成熟的初级卵母细胞经减数分裂后,最多能形成5个含控制短毛基因的卵细胞。 ②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由4种脱氧核苷酸组成。 ③等位基因的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随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而分离。故选C。 6.下图为某动物体内细胞分裂的一组图像,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细胞①中含有8条染色体 B. 细胞①、②、③、⑤产生的子细胞中均有同源染色体 C. 上图中表示有丝分裂的细胞及其分裂顺序是⑤→③→① D. 细胞④分裂形成精细胞 【答案】B 【解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①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处于有丝分裂后期;②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同源染色体分离,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③ 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都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有丝分裂中期;④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着丝点已经分裂,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⑤细胞处于分裂间期。 【详解】A、细胞①中含同源染色体,着丝点分裂,染色体加倍,细胞中含有8条染色体,A正确; B. ②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其产生的子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B错误; C、由以上分析可知,图中表示有丝分裂的细胞及分裂的顺序是⑤→③→①,C正确; D、由②细胞可知该动物为雄性动物,因此④细胞分裂形成的是精细胞,D正确。故选B。 7.如图表示某一基因型为AaBb的动物个体的几个细胞分裂示意图数字代表染色体,字母代表染色体上带有的基因.据图判断,正确的是 A. 将3H标记全部核DNA的精原细胞在不含放射性成分的培养基中培养,则甲图细胞中的核DNA均含放射性 B. 乙图细胞表明该动物发生了基因突变或基因重组 C. 甲图细胞中1与2的片段交换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 D. 丙图细胞含有2个染色体组,2对同源染色体 【答案】A 【解析】分析题图:甲图中同源染色体分离,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又细胞质均等分裂,所以该细胞为初级精母细胞;乙图着丝点分裂,染色体移向细胞两极,且存在同源染色体,所以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丙图中着丝点分裂,染色体移向细胞两极,且不存在同源染色体,所以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详解】A、甲图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此时已经完成DNA的复制,根据DNA半保留复制特点,将3H标记全部核DNA的精原细胞在不含放射性成分的培养基中培养,则甲图细胞中的核DNA均含放射性,A正确; B、乙细胞进行的是有丝分裂,其中出现等位基因的原因是基因突变,不可能是基因重组,因为基因重组只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B错误; C、甲图细胞中1与2为同源染色体,同源染色体的片段交换属于基因重组,C错误; D、丙图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D错误。故选A。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细胞分裂图象的识别,要求学生掌握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特点,能正确区分两者,准确辨别图示细胞的分裂方式及所处时期,细胞分裂图象辨别的重要依据是同源染色体,要求学生能正确识别同源染色体,判断同源染色体的有无,若有同源染色体,还需判断同源染色体有无特殊行为。 8.关于下列几个重要科学探究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序号 科学探究 ① 摩尔根的果蝇伴性遗传实验 ② 格里菲斯的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 ③ 赫尔希和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④ 沃森和克里克构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 A. ①实验将一个特定基因和一条特定的染色体联系了起来 B. ②和③实验都能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C. ③实验设法把DNA与蛋白质分开,单独地去观察它们的作用 D. ④的意义之一在于为DNA复制机制的阐明奠定了基础 【答案】B 【解析】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斯的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其中,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证明,S型细菌体内存在着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成S型细菌,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2.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步骤首先获得35S和32P标记的T2噬菌体,然后再与未标记的大肠杆菌混合培养,然后适时保温后再搅拌、离心,最后通过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高低,从而得出结论。 【详解】A、摩尔根的果蝇伴性遗传实验假说中,摩尔根将一个特定基因和一条特定的染色体联系了起来,A正确; B、②实验只是证明了有转化因子的存在,③实验才能证明DNA是遗传物质,B错误; C、③实验的设计思路是设法把DNA与蛋白质分开,单独地去观察它们的作用,C正确; D、沃森和克里克构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之后,又对DNA复制的机制进行了假说,故④的意义之一在于为DNA复制机制的阐明奠定了基础,D正确。故选B 9.某研究人员模拟赫尔希和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进行了以下 3 个实验: ①用未标记的噬菌体侵染35S 标记的细菌;②用 32P 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细菌; ③用未标记的噬菌体侵染 3H 标记的细菌 , 经过段时间后离心 ,检测到以上 3 个实验中放射性的主要位置依次是( ) A. 沉淀物、沉淀物、沉淀物和上清液 B. 沉淀物 、上清液、沉淀物 C. 上清液、上清液、沉淀物和上清液 D. 沉淀物、沉淀物、沉淀物 【答案】D 【解析】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①研究者: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 ②实验材料:T2噬菌体和大肠杆菌等; ③实验方法: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 ④实验思路:S是蛋白质的特有元素,DNA分子中含有P,蛋白质中几乎不含有,用放射性同位素32P和放射性同位素35S分别标记DNA和蛋白质,直接单独去观察它们的作用; ⑤实验过程:吸附→注入(注入噬菌体的DNA)→合成(控制者:噬菌体的DNA;原料:细菌的化学成分)→组装→释放; ⑥实验结论:DNA是遗传物质。 【详解】①用未标记的噬菌体侵染35S标记的细菌,35S将出现在新的噬菌体中,所以离心后主要在沉淀物中检测到放射性; ②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细菌,32P标记噬菌体的DNA,将出现在新的噬菌体中,所以离心后主要在沉淀物中检测到放射性; ③用未标记的噬菌体侵染3H标记的细菌,3H将出现在新的噬菌体中,所以离心后主要在沉淀物中检测到放射性。故选D。 10.如图表示一个细胞进行细胞分裂过程中,细胞核内染色体数目及染色体上的DNA数目的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中的实线也可以表示整个细胞中DNA分子的数量变化 B. 图中两曲线重叠的各段所在时期,每条染色体都不含染色单体 C. CE段的细胞可能发生同源染色体联会,并出现交叉互换的现象 D. 在AG段细胞中含有同源染色体,HQ段细胞中不含有同源染色体 【答案】B 【解析】由图可知,实线表示细胞核DNA数目变化,虚线表示染色体数目变化。H之前为有丝分裂,H之后为减数分裂。 【详解】图中的实线可以表示细胞核中DNA数目变化,不能表示整个细胞DNA数目变化,A错误;图中两曲线重叠的各段所在时期(包括有丝分裂的后期、末期,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末期),每条染色体都不含染色单体,B正确;CE段表示有丝分裂的前期、中期、后期,不可能发生发生同源染色体联会,C错误;在AG段和HJ段细胞中含有同源染色体,KQ段细胞中不含有同源染色体,D错误。故选B。 【点睛】易错点:有丝分裂过程中有同源染色体,但不会发生同源染色体的联会、分离。减数第一次分裂的细胞中含同源染色体,减数第二次分裂的细胞中不含同源染色体。 11.基因型为AaBbCc(三对基因独立遗传)的某动物,若产生AbC、aBc、ABC、abC四种类型的精细胞,至少需要精原细胞的数目是 A. 2 B. 3 C. 4 D. 5 【答案】B 【解析】(1)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2)分析题文描述可知:A和a、B和b、C和c这三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三对同源染色体上,它们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详解】依题意可知:1个精原细胞中的A和a、B和b、C和c这三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三对同源染色体上。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染色体完成复制后,由该精原细胞所形成的1个初级精母细胞中,每条染色体含有2条姐妹染色单体,而且这2条姐妹染色单体相同位置上含有的基因相同。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等位基因随所在的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而分离,非等位基因随所在的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而组合,导致所形成的2个次级精母细胞中不存在同源染色体,也不存在等位基因。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2条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2条染色体,这2条染色体随着减数第二次分裂结束分别进入2个精细胞中。可见,1个精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所形成的4个精细胞的基因型两两相同,而且将不同基因型的精细胞中含有的基因放在一起,正好构成3对等位基因。综上分析,基因型为AaBbCc的某动物,若产生AbC、aBc、ABC、abC四种类型的精细胞,则AbC和aBc可来自同1个精原细胞,ABC和abC分别来自不同的精原细胞,所以至少需要3个精原细胞。 故选B。 12.青蒿中含青蒿素,疟疾的病原体疟原虫通过按蚊传播给人,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能有效治疗疟疾而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某生物核酸的碱基组成中,嘌呤碱基占a%,嘧啶碱基占b%(a>b),此生物不可能是 A. 青蒿 B. T2噬菌体 C. 疟原虫 D. 按蚊 【答案】B 【解析】根据信息“生物核酸的碱基组成中,嘌呤碱基占a%不等于嘧啶碱基占b%”,说明该生物一定不是只含双链DNA(因为双链DNA中嘌呤碱基与嘧啶碱基配对,比例相等),结合选项分析,只有T2噬菌体才只含双链DNA,其他生物都是既含双链DNA,又含单链RNA(单链中嘌呤碱基与嘧啶碱基一般不等),所以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选B。 13.下列有关双链DNA的结构和复制的叙述正确的是 A. DNA双螺旋结构使DNA分子具有较强的特异性 B. DNA聚合酶催化碱基对之间氢键的连接 C. 每个 DNA分子含有4个游离的磷酸基团 D. DNA的一条链中相邻碱基通过脱氧核糖、磷酸、脱氧核糖连接 【答案】D 【解析】DNA的双螺旋结构: ①DNA分子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而成的; ②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在内测; ③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起来,形成碱基对且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DNA分子复制的特点:半保留复制;边解旋边复制,两条子链的合成方向是相反的。 【详解】A.DNA分子的碱基排列顺序使其具有较强的特异性,A错误; B.DNA聚合酶催化游离的脱氧核苷酸与DNA链上的脱氧核苷酸之间的连接,B错误; C.根据DNA分子的平面结构可知,每个DNA分子中均含有2个游离的磷酸基团,C错误; D.DNA分子两条链中相邻碱基通过氢键连接,DNA一条链上相邻碱基通过脱氧核糖-磷酸-脱氧核糖相连,D正确。故选D。 14. 下列科学研究方法中相同的是 ①孟德尔通过豌豆的杂交试验发现遗传定律 ②萨顿提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假说 ③赫尔希和蔡斯通过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④沃森和克里克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 ⑤DNA半保留复制的实验验证 A ①② B. ③④ C. ③⑤ D. ②④ 【答案】C 【解析】1、赫尔希和蔡斯分别用含35S和32P的噬菌体侵染细菌,观察子代的放射线情况,从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2、沃森和克里克研究DNA分子的结构时,运用了建构物理模型的方法。 3、萨顿利用类比推理法提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假说,摩尔根以果蝇为材料,运用了假说-演绎法,并通过实验将基因定位于染色体上。 4、孟德尔利用假说演绎法发现了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 【详解】①孟德尔对遗传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利用假说演绎法发现了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 ②萨顿提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假说利用了类比推理法; ③赫尔希和蔡斯分别用含35S和32P的噬菌体侵染细菌,观察子代的放射线情况,从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利用了同位素标记法; ④沃森和克里克利用构建模型法于1953年共同提出了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模型; ⑤DNA半保留复制的实验验证利用了同位素标记法。 所以研究方法中相同的是③⑤。故选C。 15.下列关于DNA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原核细跑中的DNA主要分布于拟核,且不与蛋白质结合 B. 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细胞核中的DNA数目与染色体数目之比是2∶1 C. DNA复制和RNA逆转录的产物都是DNA,所以二者的原料和碱基配对方式相同 D. 一个含100个腺嘌呤的DNA片段第4次复制需要800个腺嘌呤脱氧核苷酸 【答案】C 【解析】1、原核细胞中的DNA是裸露的,不与蛋白质结合形成染色体。 2、中心法则:(1)遗传信息可以从DNA流向DNA,即DNA的复制;(2)遗传信息可以从DNA流向RNA,进而流向蛋白质,即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后来中心法则又补充了遗传信息从RNA流向RNA以及从RNA流向DNA两条途径。 3、已知DNA分子中的某种脱氧核苷酸数,求复制过程中需要的游离脱氧核苷酸数: (1)设一个DNA分子中有某核苷酸m个,则该DNA复制n次,需要该游离的该核苷酸数目为(2n-1)×m个。 (2)设一个DNA分子中有某核苷酸m个,则该DNA完成第n次复制,需游离的该核苷酸数目为2n-1×m个。 【详解】A、原核细跑中的DNA主要分布于拟核,且不与蛋白质结合,A正确; B、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每条染色体含有2条姐妹染色单体,所以细胞核中DNA数目与染色体数目之比是2∶1,B正确; C、DNA复制和RNA逆转录的产物都是DNA,所以二者的原料相同,但碱基配对方式不完全相同,前者的碱基配对方式为A-T、T-A、C-G、G-C,后者的碱基配对方式为A-T、U-A、C-G、G-C,C错误; D、根据DNA半保留复制特点,一个含100个腺嘌呤的DNA片段第4次复制需要24-1×100=800个腺嘌呤脱氧核苷酸,D正确。故选C。 16.生物体内某基因表达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最终翻译出的两条多肽链氨基酸数目不同 B. 在真核细胞的细胞核中不能够完成该过程 C. 该过程需要tRNA从细胞质转运核糖核苷酸 D. 转录区域内DNA的U应与RNA的A配对 【答案】B 【解析】分析题图:图示为某生物基因表达过程,基因表达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过程,其中转录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需要RNA聚合酶参与;翻译是以mRNA为模板合成蛋白质的过程,该过程发生在核糖体上,需要以氨基酸为原料,还需要酶、能量和tRNA。 【详解】A、最终翻译出的两条多肽链氨基酸数目相同,A错误; B、如图表示的转录和翻译同时进行,真核细胞的细胞核是先转录出mRNA后,再出核孔到达细胞质中进行翻译过程,B正确; C、该过程需要tRNA从细胞质转运氨基酸,C错误; D、DNA上没有碱基U,U是RNA特有的碱基,D错误。故选B。 17.如图是生物体内有关遗传信息复制、转录、翻译等过程图解,其中1、2、3分别代表相关过程。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在真核细胞中,图中1、2过程涉及的场所是相同的 B. 图中3过程表示翻译,且方向为由左向右 C. 图中4个核糖体参与同一条肽链的合成,从而加快了翻译速度 D. 不同的tRNA可以转运相同的氨基酸 【答案】C 【解析】密码子的特点: (1)一种密码子只能编码一种氨基酸,但一种氨基酸可能由一种或多种密码子编码; (2)密码子具有通用性,即自然界所有的生物共用一套遗传密码。 tRNA具有专一性,即一种tRNA只能携带一种氨基酸,但一种氨基酸可由一种或几种特定的tRNA来转运。 题图分析,图示为真核生物细胞内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其中1表示DNA分子的自我复制;2表示转录过程;3表示翻译过程。 【详解】A、图中1是DNA分子的复制,2表示转录过程,二者都主要发生在细胞核中,其次发生在叶绿体和线粒体中,A正确; B、由分析可知:图中3过程表示翻译,且方向为由左向右,B正确; C、图中4个核糖体以一条mRNA为模板,可以同时进行多条肽链的合成,从而加快了翻译速度,C错误; D、一种tRNA只能转运一种特定的氨基酸,但几种tRNA能够转运同一种氨基酸,D正确。 故选C。 18.下图表示人体内,苯丙氨酸的代谢途径。 上述黑色素的缺乏会导致人患白化病,而尿黑酸积累会使人出现尿黑酸症,据图判断白化病和尿黑酸症分别是哪种酶的缺乏导致的( ) A. 酶①或酶⑤、酶③ B. 酶①或酶⑤、酶② C. 酶①、酶③ D. 酶⑤、酶③ 【答案】D 【解析】基因可以通过控制酶的合成间接的控制生物的性状;也可以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的控制生物的性状。 【详解】由图可知,缺乏酶⑤会影响黑色素的合成,会导致白化病;尿黑酸积累会使人出现尿黑酸症,而缺乏酶③会影响尿黑酸转化为乙酰乙酸,会导致尿黑酸症出现。 综上所述,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故选D。 19. 果蝇的长翅(V)对残翅(v)为显性,但通常即使是纯合长翅品系的果蝇幼虫,在35℃条件下培养成的成体果蝇仍为残翅。下列叙述不合理的是 A. 果蝇的长翅和残翅性状的表现与环境温度有关 B. 果蝇翅的长短是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性状的结果 C. 纯合的长翅果蝇幼虫在35℃条件下培养成的残翅性状不能遗传 D. 根据35℃条件下发育成残翅子代的性状无法确定亲本的基因型 【答案】B 【解析】AC、题干中给出2个条件,①长翅为显性,②纯合长翅品系的幼虫,在35 ℃条件下长成残翅。由此可以推出,该残翅是由环境条件影响的,基因并未发生改变,故A正确,C正确; B、纯合长翅品系的幼虫,只在35 ℃条件下长成残翅,其他温度则长成长翅,说明长翅和残翅是由基因型+环境温度决定的,并不能体现是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来控制性状,B错误; D、根据35℃条件下发育成残翅子代的性状无法确定亲本的基因型,D正确。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基因与性状的关系,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和获取信息的能力。 20.下列关于基因、DNA、遗传信息和染色体的描述,正确的是 A. 遗传信息是指DNA中碱基的排列顺序 B. 碱基排列顺序的千变万化,构成了DNA分子的多样性和特异性 C. 不管是原核生物还是真核生物,体内所有基因的碱基总数均小于DNA分子的碱基总数 D. 染色体是DNA的主要载体,每一条染色体上都只有一个DNA分子 【答案】C 【解析】RNA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所以遗传信息是指DNA或RNA中碱基的排列顺序,A错误;碱基排列顺序的千变万化,构成了DNA分子的多样性,碱基的特定排列顺序构成了每一个DNA分子的特异性,B错误;生物体内所有基因的碱基总数小于DNA分子的碱基总数,C正确;DNA主要存在于染色体上,因此染色体是DNA的主要载体,一条染色体上通常只有一个DNA分子,但在染色体复制着丝点未分裂时,一个染色体上有两个DNA分子,D错误。 21.下面关于基因、基因突变、基因表达、基因重组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在病毒和原核细胞中存在基因,但不存在等位基因 B. 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一定会引起基因突变 C. 细胞分裂期,染色体高度螺旋化,DNA的复制、转录和翻译都不能进行 D. 减数分裂过程中,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属于基因重组 【答案】A 【解析】可遗传的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 (1)基因突变是指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这会导致基因结构的改变,进而产生新基因; (2)基因重组是指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非等位基因重新组合,包括两种类型:①自由组合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随着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也自由组合。②交叉互换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四分体),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非等位基因的交叉互换而发生重组。此外,某些细菌(如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在人为作用(基因工程)下也能产生基因重组。 (3)染色体变异包括染色体结构变异(重复、缺失、易位、倒位)和染色体数目变异。 【详解】A、病毒和原核细胞中都有基因,但它们不存在同源染色体,因此也不存在等位基因,A正确; B、基因突变是基因内部分子结构的改变,没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中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不属于基因突变,B错误; C、细胞分裂期,染色体高度螺旋化,DNA的复制、转录都不能进行,但翻译过程能够进行,C错误; D、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属于基因重组,非同源染色体之间的互换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易位),D错误。故选A。 22.某二倍体生物在细胞分裂过程中出现了图甲、乙、丙、丁4种类型的变异,图甲中英文字母表示染色体片段。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甲和乙的变异必然导致基因的种类和数目改变 B. 丙和丁的变异必然导致基因的种类和数目改变 C. 甲和丁的变异必然导致基因的排列顺序发生改变 D. 乙和丙的变异必然导致基因的排列顺序发生改变 【答案】C 【解析】甲图中发生的是染色体变异中的重复。 乙图中发生的是个别染色体的增加。丙图表示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属于基因重组。丁表示非同源染色体之间的易位,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 【详解】A、甲为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重复,该变异过程中基因种类没变,基因的数量增加,乙属于染色体数目增加,该变异导致基因的数目增加,种类没变,A错误; B、丙属于基因重组,基因的种类和数目均不变,B错误; C、甲为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重复,丁为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二者均会导致基因的排列顺序发生改变,C正确; D、乙属于染色体数目增加,基因的排列顺序没有发生改变,D错误。故选C。 【点睛】染色体结构变异可能会导致基因的数目或排列顺序改变,进而引起生物性状的改变,注意基因重组和易位的区别是易错点。 23.下列是对不同生物体细胞中的染色体组和基因型的叙述,其中正确的是( ) A. 图中细胞a含有3个染色体组,该个体一定是三倍体 B. 图中细胞b含有2个染色体组,该个体一定是二倍体 C. 图中细胞c含有4个染色体组,该个体一定是单倍体 D. 图中细胞d含有1个染色体组,该个体一定是单倍体 【答案】D 【解析】若个体是直接由配子发育来,无论配子中含有多少个染色体组,均为单倍体; 若个体由受精卵发育而来,其体内有多少个染色体组就称为几倍体。如由受精卵发育而来,体细胞中有两个染色体组,即称为二倍体。 【详解】A、分析图示,图中细胞a含有3个染色体组,但该个体不一定是三倍体,也有可能是单倍体,A错误; B、分析图示,图中细胞b含有3个染色体组,B错误; C、分析图示,图中细胞c含有1个染色体组,C错误; D、分析图示,图中细胞d含有的四条染色体形态均不相同,只含有1个染色体组,该个体一定是单倍体,D正确。故选D。 【点睛】单倍体不是只含一组染色体的个体,但只含一组染色体的个体,一定是单倍体 。 24.下列有关“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的变化”实验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改良苯酚品红染液的作用是固定和染色 B. 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可用于洗涤细胞固定过程中使用的卡诺氏液和解离细胞 C. 洋葱不定根在冰箱低温室内诱导36h,可抑制细胞分裂中染色体的着丝粒分裂 D. 经过解离、漂洗、染色和制片,在显微镜下观察,发现所有细胞的染色体数目都加倍 【答案】B 【解析】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实验的原理: 1.低温能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使子染色体不能移向细胞两极,从而引起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2.该实验的步骤为选材→固定→解离→漂洗→染色→制片; 3、该实验采用的试剂有卡诺氏液(固定)、改良苯酚品红染液(染色),体积分数为15%的盐酸溶液和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溶液(解离)。 【详解】A、改良苯酚品红染液的作用是染色,不是用于固定,A错误; B、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可用于洗涤细胞固定过程中使用的卡诺氏液,并解离细胞,B正确; C、低温诱导能抑制细胞有丝分裂时纺锤体的形成,使子染色体不能移向细胞两极,从而引起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低温并不抑制细胞分裂中染色体的着丝粒分裂,C错误; D、经过解离、漂洗、染色和制片,在显微镜下观察,发现只有少部分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加倍,D错误。故选B。 25.黑麦(2N=14)具有许多普通小麦(6N=42)不具有的优良基因。为了改良小麦品种,育种工作者将黑麦与普通小麦杂交得F1,再将F1进行处理获得可育植株X。已知黑麦和普通小麦的每个染色体组均含7条染色体,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黑麦与普通小麦存在生殖隔离 B. F1根尖细胞有丝分裂后期含4个染色体组 C. 植株X在减数分裂时可形成14个四分体 D. 采用低温处理F1的种子一定可以获得可育植株X 【答案】A 【解析】1、染色体组是指细胞中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它们在形态和功能上各不相同,但是携带着控制一种生物生长发育、遗传和变异的全部信息。 2、判断一个个体是单倍体还是几倍体的关键是看该个体是由什么发育来的。若该个体是由未受精的配子直接发育来的,则为单倍体;若该个体是由受精卵发育来的,体细胞含有几个染色体组就是几倍体。 【详解】A、自然状态下,普通小麦与黑麦杂交产生的后代细胞中含有4个染色体组,由于含三个普通小麦的染色体组,一个黑麦染色体组,故减数分裂时联会紊乱,不育,故表明二者存在生殖隔离,A正确; B、黑麦为二倍体,普通小麦为六倍体,二者杂交的后代体细胞中含有四个染色体组,含28条染色体,一般经秋水仙素处理芽尖后,根部细胞的染色体数并不加倍,所以F1根尖细胞含4个染色体组,有丝分裂后期含8个染色体组,B错误; C、黑麦与普通小麦杂交的后代为异源四倍体,经处理后成为异源八倍体,故植株X在减数分裂时可形成7+7+7+7=28个四分体,C错误; D、根据A项分析可知,F1植株不育,不产生种子,D错误。故选A。 26.下列有关人类遗传病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体细胞内没有致病基因的个体不会患遗传病 B. 多基因遗传病是指受两对等位基因控制的人类遗传病 C. 遗传病并不一定是先天的,有的可以在成年时期才表现出来 D. 基因诊断可以用来确定胎儿是否患有猫叫综合征、色盲病等 【答案】C 【解析】1、人类遗传病通常是指由于遗传物质改变而引起的人类遗传病。主要可以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染色体异常遗传病三大类,由染色体异常造成的遗传病,患者体内没有致病基因。 染色体异常遗传病患者的体内不含致病基因;多基因遗传病是指受两对以上等位基因控制的人类遗传病;大多数遗传病是先天性疾病,有些遗传病可在个体生长发育到一定年龄阶段才表现出来; 【详解】A、染色体异常遗传病患者的体内不含致病基因,故体细胞内没有致病基因的个体不会患遗传病,A错误; B、多基因遗传病是指受两对等位基因以上控制的人类遗传病,B错误; C、有些遗传病可在个体生长发育到一定年龄阶段才表现出来,故遗传病并不一定是先天的,有的可以在成年时期才表现出来,C正确; D、猫叫综合征是染色体结构变异遗传病,用基因诊断不能检测出,通过羊水细胞染色体检查即可确定,D错误。故选C。 27.由于地震而形成的海洋中有大小相似的甲、乙两个小岛,某时间段内岛上鸟的种类和数量随时间变化 的情况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A. 甲岛较乙岛鸟种类增加更多,可能是甲岛的环境变化更大 B. 两岛上的鸟类存在地理隔离,不同种的鸟类之间存在着生殖隔离 C. 两岛上鸟类的种类虽然不同,但最终两岛上鸟类的数量趋于相同 D. 两岛的鸟类各形成一个种群基因库,且两个基因库间的差异越来越大 【答案】D 【解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详解】由图可知,随时间的增加,甲岛上种类增加较多,即其种群基因频率变化较大,形成了不同的差异和生殖隔离,可能是由于其环境变化较大,自然选择方向的变化导致其进化方向的多样性,故A正确;由图可知,甲乙两个小岛后期,鸟的种类发生了不一样的变化,说明二者由于地理隔离,岛上的食物和栖息条件的不同,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也有所差别,并逐渐出现了生殖隔离,产生新的物种,故B正确;由图可知,随时间的增加,甲岛上鸟类种类多于乙岛,但二者鸟类数量最后趋于一致,故C正确;由图可知,甲、乙两小岛上鸟的种类在随着时间的增加而增加,即其种群数量在不断增加,所形成的种群基因库不止一个,故D项叙述错误。本题选择错误选项,故本题答案为D。 28.某小岛上蜥蜴进化的基本过程如下图所示。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若图中X、Y、Z表示生物进化中的基本环节,则Z是隔离 B. 该小岛上的蜥蜴原种和蜥蜴新种共同组成为一个种群 C.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该岛上蜥蜴进化过程中基因频率一定发生变化 D. 根据达尔文的观点可认为,有利性状在蜥蜴个体世代间不断保存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了物种的形成过程,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物种形成的三个环节;图中X表示变异、Y表示自然选择、Z表示隔离,这三者是生物进化中的基本环节,自然选择直接作用于生物的表现型,保存有利性状,淘汰不利性状,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变化蜥蜴原种和蜥蜴新种是两个物种,不能进行基因交流。 【详解】A.图中X表示变异,Y表示自然选择,Z表示隔离,这三者是生物进化中的基本环节,A正确;B.蜥蜴原种和蜥蜴新种是两个物种,不能进行基因交流,属于两个种群,B错误;C.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所以生物进化过程中基因频率一定发生变化,C正确;D.自然选择过程中保存有利性状,淘汰不利性状,有利性状的蜥蜴个体世代间不断保存,D正确;故选B。 29. 大约一万年前,某大峡谷中的松鼠被一条河流分隔成两个种群,两个种群现在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分化,过程如图所示。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 地球上新物种的形成都必须先经历a过程 B. b过程的实质就是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 C. ①~⑥表示基因突变和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D. 品系1和品系2种群基因库出现了较大差异,立刻形成物种1和物种2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由图分析可知:a为地理隔离,b为自然选择。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不一定要地理隔离,故A错误;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而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故B正确;①~⑥表示物质形成过程中变异是不定向的,包括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故C错误;新物种的形成往往需要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故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生物进化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30. 下列对生物多样性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 保护生物多样性是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B. 植物和动物以及它们拥有的全部基因构成了生物多样性 C. 过度的人为干扰会导致生物多样性降低 D. 种群在生态系统中所占据的位置变化可以提高物种的多样性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A、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于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故保护生物多样性能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故A正确. B、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故B错误. C、过度的人为干扰会导致生物多样性降低,生态系统稳定性降低;故C正确. D、种群在生态系统中所占据的位置变化可能导致长期地理隔离,进而形成新物种,可以提高物种的多样性;故D正确.故选B. 考点:生物的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形成的影响因素. 二.多选题 31.甲、乙两位同学分别用小球做遗传定律模拟实验。甲同学每次分别从I、Ⅱ小桶中随机 抓取一个小球并记录字母组合;乙同学每次分别从Ⅲ、Ⅳ小桶中随机抓取一个小球并记 录字母组合。将抓取的小球分别放回原来小桶后再多次重复。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甲同学的实验模拟的是两种类型的雌雄配子随机结合的过程 B. 实验中每只小桶内两种小球数目必须相等,但I、Ⅱ桶内小球大小可不等 C. 乙同学的实验可模拟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的过程 D. 甲、乙重复30次实验后,统计的Dd、AB组合的概率均约为 50% 【答案】C 【解析】A、甲同学实验模拟的是遗传因子的分离和两种类型的雌雄配子随机结合的过程,A错误; B、I、II两个小桶内的小球的总数可以不相等,相当于精子和卵细胞的数目可以不相等;而III、IV两只小桶内的小球的总量则必须相等,强调两对等位基因的总量必须相等,I、Ⅱ桶内小球大小必须相等,B错误; C、III桶中的遗传因子是A、a,而IV桶的遗传因子是B、b,两者属于非等位基因,所以乙同学的实验可模拟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的过程,C正确; D、甲同学每次分别从I、II小桶中随机抓取一个小球并记录字母组合,其中得到Dd概率约为1/2×1/2+1/2×1/2=1/2,乙同学每次分别从Ⅲ、Ⅳ小桶中随机抓取一个小球并记录字母组合。将抓取的小球分别放回原来小桶后,再多次重复,其中得到AB组合的概率约1/2×1/2=1/4,D错误。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遗传定律模拟实验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I、Ⅱ小桶中的小球表示的是一对等位基因D和d,说明甲同学模拟的是基因分离规律实验;Ⅲ、Ⅳ小桶中的小球表示的是两对等位基因A、a和B、b ,说明乙同学模拟的是基因自由组合规律实验。本实验中还需注意一些细节问题,如要随机抓取,且每抓完一次将小球放回原小桶并搅匀,重复的次数要足够多等。 32.将一个没有放射性同位素32P标记的大肠杆菌(拟核DNA呈环状,共含有m个碱基,其中有a个胸腺嘧啶)放在含有32P-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的培养基中培养一段时间,检测到如下图I、II两种类型的DNA(虚线表示含有放射性的脱氧核苷酸链)。下列有关该实验的结果预测与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DNA第二次复制产生的子代DNA有Ⅰ、Ⅱ两种类型,比例为1︰3 B. DNA复制后分配到两个子细胞时,其上的基因遵循基因分离定律 C. 复制n次需要胞嘧啶的数目是(2n-1)(m-a)×0.5 D. 复制n次形成的放射性脱氧核苷酸单链为2n+l-2 【答案】ABC 【解析】1、DNA复制是以亲代DNA分子为模板合成子代DNA分子的过程.复制的条件:模板(DNA的双链)、能量(ATP水解提供)、酶(解旋酶和聚合酶等)、原料(游离的脱氧核苷酸);DNA复制过程:边解旋边复制;DNA复制特点:半保留复制。 2、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拟核DNA中共含有m个碱基,其中有a个胸腺嘧啶,则A=T=a,G=C=(m-2a)/2。图Ⅰ类型的DNA表明一条链含32P标记,一条链不含;而Ⅱ两种类型的DNA表明两条链都含32p标记。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知识,分析题图,根据选项描述结合基础知识做出判断。 【详解】A、DNA第二次复制产生的子代DNA共4个,有Ⅰ、Ⅱ两种类型,比例为1∶1,A错误; B、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是减数分裂过程中,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而DNA复制后分配到两个子细胞属于着丝点分裂,其上的基因是经过复制形成的,B错误; C、复制n次需要胞嘧啶的数目是(2n-1)(m-2a)/2,C错误; D、DNA分子是双链结构,一个不含放射性同位素32P标记的大肠杆菌拟核DNA共2条链,所以复制n次形成的放射性脱氧核苷酸单链为2n+1-2,D正确。故选ABC。 33.图为人体基因控制性状的过程,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过程①发生在细胞核中,过程②发生在细胞质中 B. 出现镰刀型红细胞的原因是基因1发生了碱基对的替换 C. 已知酪氨酸为人体非必需氨基酸,食物中缺乏酪氨酸会使皮肤变白 D. 由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M1和M2不可能同时出现在同一个细胞中 【答案】ABD 【解析】A、过程①是转录,在细胞核中进行,过程②是翻译,在细胞质的核糖体上进行,A正确; B、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患者的致病机理是:血红蛋白基因(基因1)中的T—A碱基对被A—T碱基对替换,B正确; C、酪氨酸为人体非必需氨基酸,可在人体内合成,因此食物中缺少酪氨酸时,人体依然可以合成黑色素,不会使皮肤变白,C错误; D、M1、M2体现了特定基因的选择性表达,不可能同时出现在同一个细胞中,D正确。 故选ABD。 【点睛】本题结合人体基因对性状控制过程示意图,考查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细胞分化、基因突变等知识,要求考生识记遗传信息转录和翻译过程,能准确判断图中各过程的名称及发生的场所;还要求考生识记细胞分化的实质。图示为人体基因对性状控制过程示意图,其中①表示转录过程,主要在细胞核中进行;M1、M2是转录形成的mRNA,作为翻译的模板;②是翻译过程,在细胞质的核糖体上进行。 34.下列有关生物变异和进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花药离体培养得到单倍体植物,体细胞中不一定含有一个染色体组 B. 基因重组是生物变异的重要来源,只有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才能重组 C. 自然状态下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而人工诱变是定向的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D. 基因型均为Bb的豌豆种群,自交后代中出现了BB的个体,该豌豆种群发生了进化 【答案】BCD 【解析】1、染色体组:细胞中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它们在形态和功能上各不相同,但是携带着控制一种生物生长发育、遗传和变异的全部信息,这样的一组染色体,叫做一个染色体组;每个染色体组含有控制该生物性状的全套基因。 2、由配子直接发育成的个体,体细胞中不管有几个染色体组,都叫单倍体;由受精卵发育成的个体,体细胞中有几个染色体组就叫几倍体。 3、基因重组是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基因重组有自由组合型和交叉互换型两类,前者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后者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四分体(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另外,外源基因的导入也会引起基因重组。 4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其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基因突变是新基因产生的途径,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 【详解】A、采用花药离体培养的方法得到的个体都含有本物种配子中的染色体数目,都是单倍体,二倍体生物的单倍体只含一个染色体组,而多倍体生物的单倍体则可以含两个或多个染色体组,A正确; B、基因重组是生物变异的重要来源,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可进行基因重组,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四分体时期通过交叉互换可进行基因重组,B错误; C. 自然状态下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人工诱变也是不定向的,而自然选择是定向的且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C错误; D、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基因型均为Bb的豌豆种群,自交后代中出现了BB的个体,但此过程中B和b的基因频率没有发生改变,因此该豌豆种群没有发生进化,D错误。故选BCD。 35.用达尔文进化学说的观点来判断下列叙述,其中错误的是( ) A. 在长期有毒农药的诱导下,农田害虫产生了抗药性 B. 野兔保护性的体色和鹰锐利的目光,是它们长期互相选择的结果 C. 长颈鹿经常努力伸长颈和前肢去吃树上的叶子,因此颈和前肢都变得很长 D. 北极熊生活在冰天雪地的环境里,它们定向产生了适应白色环境的变异 【答案】ACD 【解析】达尔文认为,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而生存下去。反之,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在生存斗争中失败而死亡。也就是说,凡是生存下来的生物都是适应环境的,而被淘汰的生物都是对环境不适应的,这就是适者生存。 【详解】A、农田害虫本身存在着有强有弱的抗药性变异,在有毒农药长期的自然选择作用下,农田害虫抗药性得到积累而加强,A错误; B、野兔的保护色和鹰锐利的目光,是它们长期互相选择的结果,B正确; C、“长颈鹿经常努力伸长颈和前肢去吃树上的叶子,因此颈和前肢都变得很长”,这是拉马克“用进废退、获得性遗传”观点的体现,C错误; D、变异是不定向的,环境对变异起选择作用,北极熊的体色是与环境一致的白色,这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D错误。故选ACD。 【点睛】本题着重考查了达尔文进化学说,要求考生能够识记达尔文的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并能够利用其理论来解释一些生物进化问题,同时明确生物变异是不定向的,再结合所学知识准确判断各项。 三.非选择题 36.鸡的性别决定类型为ZW型,其光腿和毛腿由等位基因A、a控制,羽毛的形状丝羽和片羽由等位基因B、b控制。研究者进行了如下两组杂交实验,结合实验结果回答下列问题: 杂交组合 亲本 F1 雌性 雄性 实验一 光腿片羽雌×光腿片羽雄 光腿片羽3/16、光腿丝羽3/16、毛腿片羽1/16、毛腿丝羽1/16 光腿片羽3/8、毛腿片羽1/8 实验二 光腿丝羽雌×毛腿片羽雄 光腿片羽1/4、光腿丝羽1/4、 毛腿片羽1/4、毛腿丝羽1/4 (1)根据杂交实验推断,A、a位于____________染色体上;B、b位于____________染色体上,这两对等位基因的遗传____________(填“符合”或“不符合”)符合自由组合定律。杂交实验二中没有雄性个体是因为含有____________基因的____________(填“精子”或“卵细胞”)不能参与受精作用。 (2)在实验一中,选取F1中的光腿片羽雄性个体与光腿丝羽雌性个体随机交配,子代中光腿丝羽的概率为____________,其中雄性个体所占的比例为____________。 (3)在饲养过程中,研究人员发现单独饲养的雌鸡减数分裂产生的卵细胞只能与来自同一个次级卵母细胞的极体结合形成合子(性染色体为WW的个体不能发育),进而孵化成雏鸡。将实验二F1中的光腿片羽雌性个体单独饲养,理论上最终孵化成的雏鸡中雄性个体所占的比例为____________。 【答案】常 Z 符合 b 卵细胞 2/9 0 1 【解析】分析杂交实验一:光腿片羽×光腿片羽,后代出现毛腿、丝羽,说明光腿对毛腿是显性性状,片羽对丝羽是显性性状,杂交子代中,雌性个体、雄性个体光腿:毛腿都是3:1,说明控制光腿和毛腿的基因与性别无关,位于常染色体上,亲本基因型是Aa×Aa,雌性后代片羽:丝羽=1:1,雄性个体都是片羽,因此片羽和丝羽基因位于Z染色体上,亲本基因型是AaZBZb、AaZBW。 分析实验二:光腿丝羽雌×毛腿片羽雄杂交,子代雌性个体出现光腿片羽1/4、光腿丝羽1/4、毛腿片羽1/4、毛腿丝羽1/4,说明亲本光腿丝羽雌性的基因型是AaZbW,毛腿片羽雄性的基因型是aaZBZb,杂交后代中没有雄性,说明含有Zb的卵细胞不能完成受精作用 【详解】(1)分析实验一可知,F1雌、雄性中光腿∶毛腿=3∶1,没有性别差异,因此相关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且光腿(A)对毛腿(a)为显性,亲本相关基因型为 Aa×Aa;而F1雌性中片羽×丝羽=1:1,雄性全为片羽,说明相关基因位于Z染色体上,且片羽(B )对丝羽(b)为显性,亲本相关基因型为ZBZb×ZBW。实验二子代中只有雌性个体,表明亲代父本精子是正常的,含有W染色体的卵细胞也是正常的,因此杂交实验二中没有雄性个体是因为母本的含有b的卵细胞不能参与受精作用。(2)实验一的亲代基因型为AaZBZb和AaZBW,F1中光腿片羽雄性(l/2A_ZBZB、1/2A_ZBZb)与光腿丝羽雌性(A_ZbW)随机交配,子代中光腿(A_)的概率=1-(1/3)2=8/9;片羽雄性产生精子为3/4ZB、1/4Zb,丝羽雌性只产生一种可能的卵细胞(W),杂交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为3/4ZBW(片羽雌)、1/4ZbW(丝羽雄),因此子代中光腿丝羽的概率为8/9×1/4=2/9,其中只有雌性个体,雄性个体所占的比例为0。(3)雌鸡的性染色体为ZW,若卵细胞含Z染色体,则来自同一个次级卵母细胞的极体也含Z染色体,得到的雏鸡性染色体为ZZ(雄性);若卵细胞含W染色体,来自同一个次级卵母细胞的极体也含W染色体,得到的维鸡为WW(不能发育),所以理论上最终孵化的雏鸡全为雄性。 【点睛】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理解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鸟类的性别决定和伴性遗传等知识要点,学会根据题干信息判断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及遵循的遗传规律,分析配子致死对后代性状的影响,进而综合解答问题。 37.下列示意图分别表示某动物(2n=4)体内细胞正常分裂过程中不同时期细胞内染色体、染色单体和DNA含量的关系及细胞分裂图像,请分析回答: (1)图1中a~c柱表示染色单体的是________,图1中所对应的时期中存在同源染色体的是________。 (2)图1中Ⅱ的数量关系对应于图2中________,由Ⅱ变为Ⅲ,相当于图2中________过程。 (3)图2乙细胞产生的子细胞名称为_________________。 【答案】b Ⅰ、Ⅱ 乙 乙到丙 次级卵母细胞、极体 【解析】试题分析:(1)据图1的I没有b,可知:b表示单体;a和c表示染色体和DNA;又据图1中的III,a和c的数量比是1:2,可知a表示染色体,b表示DNA。I表示间期染色体还没有复制,II表示染色体复制后单体还没有分离的时期,1条染色体含2条单体和2个DNA, 可以表示有丝分裂间期,前期和中期;或者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时期;III表示细胞染色体数目减半,1条染色体含2条单体和2个DNA ,表示减数分裂第二次分裂是前期和中期;IV表示细胞染色体数目减半,单体已经分离,1条染色体含1个DNA,可以表示减数分裂形成的配子。所以图1中所对应的时期中存在同源染色体的是Ⅰ、Ⅱ。 (2)据(1)的解析,II表示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时期,图2中的乙表示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后期,可以相互对应;由Ⅱ变为Ⅲ,相当于完成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进入减数分裂第二次分裂,图2丙表示减数分裂第二次分裂中期,与之对应。 (3))图2乙为初级卵母细胞,产生的子细胞为次级卵母细胞和极体。 考点:本题考查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能力和识图能力。 38.根据所给图一~图四回答问题。 (1)图一所示全过程叫__________,图二生理过程与图一中相对应序号是_____,图三生理过程与图一中相对应序号是_____。 (2)上述图二~图四中,图_____(填图序号)含有DNA分子,图_____(填图序号)含有mRNA。 (3)图三、图四共同完成的生理过程叫____________________.能完成图一中③④的生物是__________。 (4)图四过程可能发生在_____中 A.神经元 B.肝细胞 C.心肌细胞 D.成熟的红细胞 【答案】 中心法则 ① ② 二三 三四 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基因的表达) RNA病毒 ABC 【解析】分析图一:①表示DNA分子复制过程;②表示转录过程;③表示逆转录过程;④表示RNA分子复制过程;⑤表示翻译过程。 分析图二:图二表示DNA分子复制过程,可见其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 分析图三:图三表示转录过程。 分析图四:图示表示翻译过程。 【详解】(1)图一所示全过程叫中心法则。图二为DNA复制过程,对应于图一中的①;图三表示转录过程,对应于图一中的②。 (2)图二为DNA复制过程,图三表示转录过程,这两个过程的模板都是DNA,因此这两个图中存在DNA;mRNA是转录形成的,作为翻译的模板,因此图三和图四中存在mRNA。 (3)图三表示转录过程,图四表示翻译过程,两者共同完成的是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的合成过程。图一中③④过程为逆转录和RNA复制过程,只发生在被某些RNA病毒侵染的细胞中。 (4)神经元、肝细胞和心肌细胞中都含有核糖体,都能进行图四翻译过程,而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中没有细胞核和细胞器,不能进行图四翻译过程,ABC正确,D错误。故选ABC。 【点睛】本题结合图解,考查中心法则的主要内容及发展,要求考生识记中心法则的主要内容及后人对其进行的补充和完善,能准确判断图中各过程或物质的名称,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39.水稻为二倍体植物.染色体组成为2n=24,若体细胞中某对同源染色体多出一条,数目为三条,则称为三体水稻,三体水稻减数分裂时同源染色体随机分离,产生两类配子,一类是n+1型,即配子含有两条该同源染色体,一类是n型,即配子含有一条该同源染色体。卵细胞为n+1型可育,花粉则不育。 (1)从变异类型分析,三体水稻的形成属于_________,形成的原因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或者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某对姐妹染色单体未能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 (2)已知水稻有香味(b)为隐性突变产生的性状,利用普通水稻与三体水稻(如7号三体)杂交,可判断等位基因(B,b)是否位于7号染色体上,现以有香味普通水稻(bb)为父本,与7号三体且纯合无香味的水稻(母本)杂交,从F1中选出三体植株作为父本,分别与有香味普通水稻(bb)进行杂交得F2,分析可知: 若等位基因(B,b)位于7号染色体上,F2的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_。 若等位基因(B,b)不位于7号染色体上,F2的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_____。 【答案】染色体数目变异 一对同源染色体未分离,移向同一极 无香味:有香味=2:1 无香味:有香味=1:1 【解析】染色体变异是指染色体结构和数目的改变。染色体结构的变异主要有缺失、重复、倒位、易位四种类型;染色体数目的变异有染色体组成倍增加或减少和染色体个别数目的增加或减少。 【详解】(1)结合染色体变异类型分析,三体水稻的形成属于染色体数目变异,形成的原因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一对同源染色体未分离,移向同一极,或者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某对姐妹染色单体未能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 (2)若等位基因(B、b)位于7号染色体上,则亲本bb产生b一种配子,亲本7号三体且无香味的水稻产生B和BB两种配子,F1代中三体是由b配子和BB 配子形成的,其基因型是BBb,由于含n+1型配子的花粉不能正常受精,所以F1代中的雄性三体可进行正常受精的配子有B∶b=2∶1,与有香味普通水稻(bb)进行杂交,后代中表现型及比例为无香味∶有香味=2∶1;若等位基因(B、b)不位于三体染色体上,则亲本7号三体且有香味的水稻的基因型为BB,F1代中三体的基因型为Bb,其与基因型为bb的水稻杂交,后代中表现型及比例为无香味∶有香味1∶1。 【点睛】熟知染色体数目变异、基因分离定律的相关知识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本题重在考查学生的分析图表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40.原产某地的某种一年生植物a,分别引种到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种植,很多年以后移植到原产地,开花时期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将植物a引种到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这样原属于同一个物种的种群a、b和c之间形成_________,种群b和种群c个体之间由于花期不同,已不能正常受粉,说明已产生了_________。 (2)在对b植物的某一种群进行的调查中,发现基因型为DD和dd的植株所占的比例分别为10%和70%(各种基因型个体生存能力相同),第二年对同一种群进行的调查中,发现基因型为DD和dd的植株所占的比例分别为4%和64%,在第一年,D的基因频率是_____,在第二年d的基因频率是_____,在这一年中,该植物种群是否发生了进化?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的实质是_________,物种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地理隔离 生殖隔离 20% 80% 没有 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发生变化 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突变和基因重组 自然选择 隔离 【解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1)将植物a引种到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这样原属于同一个物种的种群a、b和c之间形成地理隔离;种群b和种群c个体之间由于花期不同,已不能正常授粉,这说明种群b和c已产生了生殖隔离. (2)第一年基因型为DD和dd的植株所占的比例分别为10%和70%,则Dd所占的比例为20%,由此可以计算出D的基因频率为10%+20%×1/2=20%,d的基因频率为80%;第二年基因型为DD和dd的植株所占的比例分别为4%和64%,则Dd所占的比例为32% ,由此可以计算出D的基因频率为4%+32%×1/2=20%,d的基因频率为80%;在这一年中,该植物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发生变化,说明该植物种群没有发生进化。 (3)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基本单位,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点睛】本题结合曲线图,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和基因频率的相关计算,要求考生识记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掌握基因频率的相关计算,明确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查看更多